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97

   

科协精神

不断开创科技工作者工作新局面(摘登)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纪要

2007年学会工作总结

2007年学会工作完成情况

2008年学会工作计划

2008年学会活动计划表(草案)

2007勘探地磁与高空技术环境天灾预测大陆动力学工程海洋信息

流体地球电磁国家安全矿山安全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2007年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五次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纪要

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纪要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纪要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纪要二则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第三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

 

科技信息

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共建学会协议

 

地方学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20周年庆典暨IGY+50——eGY活动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报道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地质技术装备展览会暨论坛顺利闭幕

岩石圈应力研讨会暨纪念李四光开展地应力监测预报地震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消息

我会推荐的中国科技大学陆全明教授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通知

学会期刊编辑部地址变更通知

 

 

不断开创科技工作者工作新局面(摘登)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邓楠


科技工作者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先进社会群体,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关键依靠力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科技界理应率先垂范,我们要正确把握十七大确立的科技工作中心任务、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新形势新任务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这就需要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多做贡献。二要在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参与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要在培育创新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先锋作用。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创新文化的主要培育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创新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总体提升,更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充分发挥。四要在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科技界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示范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和谐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用科技界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七大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意味着科协组织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面临的任务也更为艰巨,科协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也更加明确。

  一要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为抓手,支持和帮助科技工作者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建功立业。要积极组织和动员所属全国学会,努力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引导和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好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源头作用,广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普惠农兴村”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充分发挥科协作为政协组成界别的重要作用,支持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发挥科技工作者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较高、逻辑思维严谨、对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把握分析能力较强的优势,推动形成科学有序的建言献策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努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要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以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抓手,引导和帮助科技工作者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大显身手。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努力把科协系统建设成科普资源的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让广大群众共享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坚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贡献。继续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举办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教进社区活动和科技拥军活动,推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三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切实履行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要坚持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认真做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决策咨询和建言献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宣传表彰、维护权益工作,及时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推动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提供服务促和谐,以维护权益促和谐,以科技界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要建到哪里的总要求,切实做好企业科协、社区科协、高校科协、乡镇科协、开发区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建设,让每一个基层组织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让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能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建家”内容,提升“建家”水平,赋予“家”以更多的实质内涵,把“建家”工作落到实处。

明年是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我们将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全年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引导和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认清形势、找准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深入基层、讲求实效,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第七届第五次年会理事扩大会纪要

 

 


在青岛大学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年会期间,召开了我会第七届第五次年会到会理事扩大会。65人到会,王水理事长主持会议。

    首先听取并通过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所做的1-9月份学会工作汇报;

    二、学术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汇报了第23届年会的组织工作;

    三、听取、审议了200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推荐初评结果,通过了胡少华、王志、阎贫、赵亮4位获奖人名单;

    四、听取、审议了“关于设立海洋环境与海洋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 和“关于成立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会”的提案申请,会议认为不要成立重复内容的专业委员会,海洋、环境、灾害已分别有独立的专委会,再成立相关专委易分散力量,不利于发展和开展活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会主要研究历史和收集史料,请常务理事会再议一下,斟酌后再定;

    五、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汇报了9月份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情况和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AIGA)的筹备工作;

六、听取了甘肃省地震局和学会秘书处做的申请承办明年第二十四届年会的陈述。因明年正值换届改选,要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两会合一,鉴于在北京召开方便理事和老专家到会,会议决定会后请常务理事会调研后确定,在2008年春节座谈会上公布结果。


 

2007年学会工作总结

 


一、民主办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会,多年来坚持民主办会的宗旨,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做出决议后,秘书处和职能部门执行,并在《会讯》和网站上向全体会员通报,接受会员监督。2007年召开的各工作会议:

1、常务理事会 4

2、秘书长会   6

2、全国秘书长联席会1

3、理事扩大会1

4、春节茶话会1

5、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1

6、秘书长、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联席工作会议1

以上会议纪要均刊登在今年的《会讯》和学会网站上。

根据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计划,2007年财务完成情况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二、组织工作

在完成中国科协部署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今年我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组织工作:

1、积极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工作,召开项目工作会议,收集材料、开展调研、起草修改文件,为学会的改革和发展打基础,同时完成了会员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工作。

2、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经筹备、申报、审批、办理登记,8月份正式成立了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拓宽了学科领域;积极筹备成立继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以满足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技术培训的需求;组织筹建矿山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针对当前国家安全生产的急需,利用学会多学科专家的综合优势,开展矿山灾害的预测预防工作;3月份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下成立了煤田测井联合会,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

36月份正式成立了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并召开了学术会议;积极推进辽宁、四川、新疆、江西、贵州5个地方学会的筹建工作,帮助筹备组加快成立进程,同时宣传地球物理学科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2007年发展新会员89人,其中女会员17人,截止到年底会员总人数已达到13954人。

5、组织完成了2007年两院院士增选的推选工作和“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工作。我会推荐的中国科技大学陆全明教授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6、结合国际地球物理50年,组织召开了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会,会议内容包括:回顾演讲、学术报告、科普展览等,并出版发行了《辉煌的历程》专辑、《地球物理学进展》专刊和《点击中国地球物理》三本书,同时制作了1张学术期刊光盘,收录了第5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5060周年纪念文集和部分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

7、联合兄弟学会和会员单位,在中国发起开展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化年活动。加强与国科联的联系,围绕国际地球物理年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我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宣传国际地球物理年和我国地球物理学的进展,增加赵九章百年诞辰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科普展等活动,在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的活动中也增加了此项活动内容的宣传。

三、学术交流

全年召开学术会议21个,其中新增会议7个。(详见完成情况表)

110月中旬在青岛召开了第二十三届综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地球物理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692代表参加了会议。12位两院院士参加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和专题研讨。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2007”(年刊)收录了628篇论文,会上交流了358篇。大会邀请报告8个(其中有3位院士),在9个会场进行了二十八个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和2个专题报告会,交流和展示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成果。举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专题报告,颁发了200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胡少华、王志、阎贫、赵亮4人获奖)和“学生优秀论文奖”(26人)。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和《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商定学会工作重要事项。年会期间,有7个单位参与了成果和新产品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质仪器制造业、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部门、地学信息处理软件设计以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有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会议期间进行了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展和科普展,受到代表的欢迎。

2、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1011-13日在湖北荆州召开。参加讨论会的代表共158名,分别来自6个国家、54个单位。本届讨论会汇集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冰岛和国内地球电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73篇,其中学生论文18篇。内容涉及电磁法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电磁法资料处理、正反演及成像、电磁法在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地震电磁异常研究、电磁法在能源与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电磁法在工程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电磁法研究等九大研究领域。讨论会展示了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许多新进展。如新近发展起来的海洋人工源时间域电磁法(MCSEM)、岩石在水饱和度与温压环境实验研究提出了新的模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法研究、复杂构造条件下的三维反演成像技术、基于概率分析的大地电磁数据去噪技术、地面和井地电磁法的三维模拟技术、瞬变电磁法的扩频技术、天然源和人工源电磁法及其和其它资料的综合观测研究、地震激发的震电波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宽频带电磁法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华北板块等地区的新的探测成果以及其结果为解决青藏高原的隆升、华北板块的重新活动等重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证据等。本次会议为鼓励和发展地球电磁界后备人才,首次设立了优秀学生论文奖。参会的29名学生代表14人在会上宣读了论文,经过评选和投票,有4篇被评为优秀学生论文并颁发了奖状。与会国内外专家认为,我国的地球电磁科技研究与世界同步,电磁法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当前在资源勘探、环境治理、灾害防治等方面都向电磁法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面临着电磁法大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所有从事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同行,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不断创新,为推进电磁法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学术活动,达到了作为2008年将在我国举行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预演的目的和要求,多数代表特别是青年代表用英文宣读论文和讨论。

    3、为解决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系列讨论会,并与煤炭专业的学会和单位共同承办了在广西北海市召开的“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和实用技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矿山安全与地球物理的应用展开,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矿山介质状况勘探和安全评估,二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介质状态变化的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会议得到煤矿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的重视,除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外,重要的是用成熟的高科技手段解决目前煤矿安全的急需。根据会上参会的各煤矿代表分别提出的问题和寻找科技专家合作立项的需求,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有技术力量的科技专家,筹备明年初到生产现场召开技术研讨立项会。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极大的关注,表明采矿系统和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合作有着极大的潜在市场。

四、科普与继续教育

    完成了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组织的各项科普活动。举办科普讲座14次,听讲人数1443人;举办科普展览2次,参观人数910人;进行科普宣传6次,参与和咨询人数2500人,参加宣传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近18人次,荣获中国科协授予的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配合国际地球物理年和我会成立60年活动,组织完成了63块科普展板,宣传学科与学会的发展,展示和介绍地球物理科技的研究与成果,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好评,同时也为地方学会提供了宣传资料。

    完成中国科协科普资助项目:“美国突法性灾害防御与公众教育”图书的编译、印刷与发行。

 五、社会服务

    根据国家急需我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把重点注目于资源储备和能源开发上。专家们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资源考察,通过考察与当地的专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矿藏资源勘探方面提出很多新的见解。主要做了三件事:

1、与中钢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钢集团有国际化经营、海外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有效地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先进技术力量、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相结合,共同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经我会实地考察推荐,今年8月双方合作已在印尼取得98平方公里的富镍矿的采矿权,目前正在勘探中。

2、我学会又与中海稀金有限公司合作在印尼已找到百万吨以上的富镍矿,并与印尼地方签署协议,联合勘察与开发。

3PCSB技术已攻关数年,砌块的成型设备几经周折,与中国砌块协会合作,初步获得成功,现正在长江荆江段投入最后的工作试验,它将在江堤护滩、护坡以及基础建设中发挥作用。

此外还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两份关于节能减排、开发资源的科学建议,为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在政府部门与科技工作者间搭建桥梁,服务于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

 六、宣传出版

2007年我会刊物均按时完成了出版计划。全年出版4种学术期刊19000册,发表论文758篇;出版会议论文集8种,发表论文1070篇;出版科技图书3种,自主出版科普挂图12张,科普展板63块。

加强学会网站的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条件下,及时发布学会活动信息,更换和调整网站内容,利用网站的方便、快捷,展示学会、传递信息,为会员服务。

在江西南昌市召开的2007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上,给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2006年度《会讯》优秀通讯员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

1  ○○七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

会议名称

时间地点

参加人数

交流

论文

出版

论文集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

1019-23日   青岛

692

358

1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会暨国际地球物理50年学术报告会

925  北京

300

6

 

3*

第六次全国空间天气学研讨会

817       贵州

160

146

 

4

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1011-14

湖北长江大学

158

73

1

5*

煤田测井联合会成立暨技术交流会

31        北京

150

20

 

6*

2007年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年会

826日-28

牡丹江

75

20

 

7*

2007年成都物探技术研讨会

91012   成都

360

169

1

8

2007勘探地球物理年会

1126日-28   北海

91

23

1

9

2007年天灾预测研讨会

11月21-23

北京工业大学

70

25

1

10

2007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

1123-25

北京工业大学

56

32

1

11

年会固体学科专题学术会议

1019-23    青岛

 

 

 

12

中国及美洲大陆岩石圈结构国际讨论会(专题报告会)

710   北京

43

4

 

13*

第二届大陆边缘构造和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72628   青岛

55

25

1

14

矿山安全专业委员会筹备会暨科技交流会

126   北海

26

20

 

15

电磁探测仪器和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518       北京

30

6

 

1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1130   北京

30

8

 

17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数据共享专题讨论会

1210      北京

15

2

 

18

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研究新进展专题研讨会

1218      北京

25

3

 

19

第三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1223-25  武汉

30

15

1

20

岩石圈应力研讨会暨纪念李四光开展地应力监测预报地震40周年座谈会

118    北京

55

 

 

21

双星计划学术研讨会

10           上海

60

30

 

22

参加国际IUGG学术大会

7          意大利

7

11

 

:*为新增会议

2  2007年科普完成情况

活动名称

讲座

人次

宣传

人次

展览

人次

1

科技周

6

780

6

2500

1

560

2

军事地球物理学讲座

1

100

 

 

 

 

3

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第一期培训班

1

90

 

 

 

 

4

全国第三期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

1

50

 

 

 

 

5

第三届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处理和地下水环境评价班研讨培训会

1

18

 

 

 

 

6

物探在公路勘查中的应用

1

15

 

 

 

 

7

隧道监测、检测、施工新技术培训班

1

150

 

 

 

 

8

隧道、地下工程与岩石破碎学术会议(报告)

1

120

 

 

 

 

9

水下隧道地质探查的物探方法(报告)

1

120

 

 

 

 

10

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举办科普展览

 

 

 

 

1

350

3  2007年宣传出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次数(期)

发行总量(册)

论文篇数(篇)

组织单位

1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4

6000

42

应用地球物理

2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6

9000

232

地球物理

学报编辑部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全年

6

网络版

179

地球物理

学报编辑部

3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4

4000

305

地球物理学

进展编辑部

3

美国突发性灾害防御与公众教育

9月

1

3000

 

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4

辉煌的历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

9

1

1500

 

秘书处

5

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11

1

1000

 

流体地球科学

专业委员会

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4

12000

 

会讯编辑部

7

中国地球物理-2007(学术年刊)

10

1

1000

643

年刊编委会

8

国内学术会出版论文集

全年

8

3200

437

各专业委员会

 

2008年学会工作计划

   


2008年我会工作以为发展学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会会员服务为目标,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推进完成2002年学会提出的改革计划,深化学会改革,探索学会发展的新思路,组织完成中国科协体制改革创新项目,加快我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二、坚持民主办会,按时召开理事、常务理事会,加强学会的管理工作和对二级组织的管理,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组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按期进行换届改选工作;

三、加强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开展服务,扩大学科和学会的影响力促进其发展;

四、学术交流会议内容上要突出创新,注重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利用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专题交流会、讨论会找突破点,解决急需,年会的改革工作将按常务理事会的要求向精品化发展;

五、举办不同层次的科普讲座和继续教育培训班,利用科普宣传和教育基地扩大对本学科的宣传力度;

六、学会刊物重点是提高质量。

七、继续加强学会的网站建设,向学会管理信息化过渡。

详细内容见2008年计划表。


2008年学会活动计划表(草案)

学 术 工 作 计 划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综合学术年会

10月中旬

400

北京

 

010-82998257

cgs@cgs.org.cn

2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10

23-29

600

北京

赵国泽陈小斌汤 

010-62009065

zhaogz@ies.ac.cn

3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

4月

150

北京

孙进忠

010-86989163

sunjinz@126.com

4

流体地球科学

专业委员会

2008年地幔流体、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

7月

100人左右

大庆

张晶晶贾 

0459-5508163

0459-5236863

degasing_2008@126.com

5

秘书处

第三届国际环境工程地球物理会议

6

200

武汉

 

027-67883251

iceeg.tech@gmail.com

6

矿山地球物理

专业委员会

《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与实用新技术研讨会

3月

25-27日

30人

安徽

淮南

王玉芬

 

010-62331240

wyf@cumtb.edu.cn

7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的“青年讨论会”

1023-29日

80

北京

赵国泽

陈小斌汤 

010-62009065

zhaogz@ies.ac.cn

8

海洋地球物理

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12

60

上海

王家林

宋海斌

021-65984885  

  010-82998241

9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国家中心技术系统专题报告会

3月

30

北京

 

010-68729314,

pingshen279@163.com

10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数据共享专题讨论会

4月

30

北京

 

010-68729314,

pingshen279@163.com

11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石油勘探计算成果应用专题研讨会

5月

30

北京

 

010-68729314,

pingshen279@163.com

12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海底地球物理勘探学术讨论会

11月

30

杭州

 

010-68729314,

pingshen279@163.com

13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自主研发地球物理仪器交流会

4

季度

30

北京

孙进忠

010-86989163

sunjinz@126.com

14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08物探技术研讨会

8

350

待定

 

0312-3825345

15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08勘探地球物理年会

待定

200

待定

 

0312-3825345

16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金属、非金属勘探技术研讨会

待定

60

待定

 

0312-3825345

17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

专业委员会

第四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10月

待定

青岛

刘代志

daizhiliu@163.com

18

工程地球物理

专业委员会

隧道超前预报与病害诊治技术交流会

待定

120

待定

赵永贵

13601109131北京  13708850222昆明

19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双星计划学术研讨会

3

50

西班牙

史建魁

010-62582680

20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参加国际COSPAR学术大会

7月

20

加拿大

史建魁

010-62582680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秘书处

常务理事会

全年4次

24

北京

 

010-82998257

2

秘书处

秘书长工作会议

全年4次

7

北京

 

010-82998257

3

秘书处

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二季度

30

广东

 

010-82998015

4

秘书处

春节茶话会

元月

200

北京

 

010-82998257

5

秘书处

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工作会

元月

30

北京

 

010-82998257

6

秘书处

年会与会理事扩大会议

10月

中下旬

100

待定

朱日祥

010-82998201

7

秘书处

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10

中下旬

150

待定

 

010-82998257

继 续 教 育 活 动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环境地球物理

专业委员会

第四届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处理和地下水环境评价研讨培训会

7月-8

50-100人

北京

 

010-82322412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科普工作委员会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科技周)

8月

北京

徐桂华

13910628440

2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科技周专场

5

北京

周瑞洪

 

3

科普工作委员会

科普报告:1.科学发展与迷信邪说;2.地球物理与经济建设

全年

 

北京

吴海成

010-86833676

4

科普工作委员会

气候与健康、生活

全年

 

北京

郝  杰

 

5

科普工作委员会

物探在公路勘查中的应用

全年

 

北京

钟世航

 

6

科普工作委员会

隧道岩体稳定性及工程、质量检测、监测

全年

 

北京

钟世航

 

期  刊  活 动

单位名称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地点

 次数

(期、册)

联系人

       

电话

1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北京

6期

9000册

刘少华

010-82998139

2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全年

美国

6期

网络版

刘少华

010-82998139

3

地球物理

学报进展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北京

4期

4000册

刘少华

010-82998139

4

应用地球物理编辑部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北京

4

6000

范伟粹

cgsbull@sina.com   010-64266649

5

会讯编辑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北京

4期

12000册

曲克信

010-82998257

6

年刊编委会

中国地球物理-2008(学术年刊)

10月

待定

1期

1000册

臧绍先

010-62765854

7

国家安全地球

物理专业委员会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四)

12月

西安

1期

200册

刘代志

daizhiliu@163.com

8

科普工作委员会

地球物理100问

11月

北京

1期

3000册

吴海成

010-86833676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委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全面完成各项活动计划,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召开专业委员会七届三次委员会会议

2007年6月12日,在北京十三陵石油工人疗养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七届三次会议成功召开,王小牧主任做了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安排的报告,对2007年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在会上,对部分委员进行了调整。

二、积极支持团体会员单位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1、6月3日-9日,在济南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一期物探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90余人,通过学习、积极研讨,使此次培训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2007年8月26日至28日,2007年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年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隆重召开。来自铁道、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冶金、地质、工业、科研院校和仪器厂家等10多个行业的75位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界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3篇,涉及物探地质、工程规划、新方法、新设备的性能,其内容紧扣本次年会工程检测、隧道地质预报、工程物探难点(滑坡、洞穴和深埋长大隧道)和工程物探仪器新成果的主题。有20篇论文进行了会议交流。

3、9月10日-12日,在四川成都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200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单位36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169篇,交流论文140篇。

4、2007年11月26-28日,在广西北海召开2007年勘探地球物理年会。来自冶金、地质、科研院校和仪器厂家等多个行业的93位工程物探界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收到论文35篇,交流论文23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2008年工作计划

1、2008年,在适当时机召开七届四次专业委员会会议,全面研究2008年专业委员会活动计划,做出详细安排。

2、继续加强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做好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等各项工作。

3、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团体会员单位、各网长单位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坚持民主办会,全心全意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4、加强与各兄弟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举办专业技术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共同推进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如下:

1组织科学家参加了IUGG国际学术大会

    国际IUGG国际学术大会于20077月在意大利城市佩鲁佳召开,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了学术报告进行了交流。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的最新探测结果。通过学术交流,使得国际同行了解了我国的双星探测计划及其一些新的探测结果,国际同行表示了极大的合作兴趣,特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的科学家都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

    在会议期间,IUGG下属机构IAGA(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举行了代表大会,选举了新的一届国际IAGA执行委员会,我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王赤研究员当选为新的一届国际IAGA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当选为IAGA的执行委员。

总之,这次会议,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也宣传了双星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召开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和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工作队会议,交流了双星-CLUSTER探测研究成果

    刘振兴院士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2颗卫星(探测1号和探测2号)在于20057月圆满完成探测任务后,由于卫星和探测技术仪器状态良好,分别延寿运行了近2年。为了加强科学研究和交流双星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于200710月份,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双星计划科学工作队会议的同时,召开了双星和CLUSTER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内外的60多名有关科学研究人员。会议上有30篇学术报告(其中国外15篇)进行了交流,内容包括双星和CLUSTER探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和与双星和CLUSTER相配合的地面和其他卫星的数据分析结果。

    会上,特别是对刘振兴院士根据双星和CLUSTER的探测数据分析结果所提出的新的磁层亚暴模型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这一模型得到了许多国内外科学家的支持,认为这个模型以探测结果为依据,具有创新思想,要求合作开展研究这一新的课题。

    通过交流,与会人员相互了解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开拓了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这是利用我国双星的探测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的一个汇报会,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双星的科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3、组织了地球物理年会专题会

组织会员参加了200710月在青岛举行的地球物理年会,与空间天气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了专题学术交流,交流了地磁与高空物理方面和空间天气研究的科学研究成果。地磁与高空物理方面参加交流的学术报告14篇。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我专业委员会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学术活动:

原计划我专业委员会除负责200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一个专题以外,再组织两次活动,但其中“矿山灾害监测装备与防治技术研讨会”由于准备不充分没有召开,现汇报如下:

12007518日我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电磁探测仪器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会议的目的在于促进从事探测仪器研制和从事方法研究两方面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研讨会上听取了6个专题报告,内容涉及海洋拖曳式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大功率多频发射系统;核磁共振找水仪;CSAMT仪器及其应用现状;TEM方法、仪器与应用进展;天然电磁辐射探测技术等方面。通过此次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国内电磁仪器的发展现状,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的电磁勘探仪器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方法与仪器研发、制造的结合,认为加强仪器的市场工作是促进发展的重要环节,要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2、组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会“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专题讨论会,陆其鹄主持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会上有10人发言,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1)地球物理探测的激励源与信号的接收:例如人工震动源方面的相控震源,伪随机震源,着眼点已汇聚在如何减小激励的能量而提高激励的效率,如何提高信噪比。而在信号接收仪器方面,如激电法,注意到设法改进接收机的设计,提高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而不只是要求发射机提高功率。(2)模型实验方面注意到了以下两方面,一是注意到实验室的试验向实际的室外试验的拓展,一是注意到数学模拟与物理模型实验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3)新技术新器件的推广应用,与会者认为虚拟仪器的发展是值得注意的动向,作为地球物理仪器,应逐步推广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SP),应该把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仪器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份,以提高仪器的性能与指标。

与会者认为,发展地球物理仪器应鼓励仪器工作者开拓新的思路,要强调自主创新,对于国外仪器设备的引进要注意合理和有效。

二、服务社会:学会的工作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得为社会服务,学会的特点在于不受限于某一行政系统,联系广泛,拥有多方面的人才,对相互切磋讨论很有好处,2007年我们专业委员会就碰到这么一件事:某煤矿于2007419日发生了一起事故,17人殉职、接着隔一天,邻矿又发生事故,11人殉职,有关部门随即派调查组前往调查,该矿的上级主管,某矿务局(集团)对事故的发生觉得不好理解,因为他们都是认真按规范做的,都是尽心尽责的,他们想起了我们地球物理界,邀请我们帮他们对事故的发生原因作些分析,我专业委员会主任陆其鹄同志应邀随即到达现场了解了有关情况,并于55日节假日期间在北京紧急召开了专家会议,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到会的有滕吉文、赵文津院士,中国矿大资深教授洪允和以及刘宝诚、彭克中、李世愚、姜福兴、许忠淮、陆其鹄等人。这次事故的特点是瓦斯、煤块、岩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量突出,遇难者几乎没有反应,没有惊慌失措的样子而很快窒息身亡,而在这之前瓦斯浓度测量并无异常。通过对事故过程的认真分析,专家们认为这样大的事故,事前不可能一点迹象没有,煤岩体内部的应力状况不可能一点改变也没有,但是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工作人员还是尽职的。为此建议煤矿今后应加强震动监测,通过震动监测及时了解煤岩体内部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破裂,从而了解煤岩体内部应力状况的变化,对于远离工作面,远离巷道等人不可能到达的地方,监测那里的应力状况,震动监测是有效的方法,这一点,我们将要反复宣传。对于这次事故,我们专业委员会向该矿务局提出了书面事故分析报告,并附上了专家们的签名。从官方公布的材料看,我们的分析是得到认可的。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术团体也能为社会做点实事。

为了促进本领域科研、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去年由我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了一个“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建了一个网站(www.CGTSC.com),今年继续了这方面工作,现有大专院校以及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单位十多个单位参加,准备在明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个信息平台。

    三、筹备200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

围绕此项工作,我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经与有关方面商讨,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相关行业对地球物理测试与分析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并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好这次会议,经商定会议名称“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由我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学仪器分会、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四个单位联合召开,商请了多位两院院士及资深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组成了会议的组织工作委员会并已开始了工作,此次会议内容包括学术交流、仪器设备展示、商讨完善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常设联络组织、“常用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出版筹备工作等方面,会议时间定在20085月份,地点在北京。

2007年我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是在学会领导和秘书处的指导下进行的,但由于专业委员会没有专职人员,委员会成员本身工作也都很忙,我们认为工作做得还是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2008年加倍努力工作。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我专业委员会在原计划选择北京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检测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地下渗漏污染地球物理检测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工作成果,进一步深化展开学术讨论和宣传,还积极筹备了第三届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处理和地下水环境评价班研讨培训会。

    本年度研讨培训会议,根据多数学员单位的要求,选定在大连市举行。学员来自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与科研单位、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单位、垃圾填埋建设管理单位、石油石化及加油站管理单位、环保设备材料生产和使用单位、环保投资企业等共18名。

    专业委员会根据“地球的两颗毒瘤”的观点,在抓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检测的同时,又积极酝酿试抓了石油罐渗漏污染检测问题。经有关媒体的宣传配合,本学会提议的警惕我国十万座加油站点地下渗漏污染地下水观点,又一次得到了曾培炎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委立即组织专业队伍开展调研,本学会计划继续对我国石油站点的渗漏污染检测问题开展培训。

积极组织配合有关科研课题的实施。以专业委员会名义向国家地质调查局申请的《北京市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的环境地球物理检测》专题,经多方努力获得立项后,已经进入结尾阶段。它对于本专业委员会的中心工作应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后,本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沿着“两颗毒瘤”的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本学会的技术优势,在垃圾填埋场和石油罐渗漏污染检测问题上抓住不放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回顾我会2007年的工作,在天灾综合预测上有所进展;一年两次的学术会议开的成功、圆满、和谐。

一、继续坚持了翁文波院士“一年召开两次学术会议”的遗愿。于4月、11月分别召开了“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和“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来自水利、气象、地震、科学院、有关院校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两次会议的与会代表共126人。共提交论文111篇。按惯例每次会议前编印了会议《文集》,提供交流,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许。收入《文集》中的论文涉及重大灾害的预测方法、机理,预测经验、教训,预测理论的总结,重大环境变异方面的讨论等。

2007年的与会代表又有一些“新面孔”,且年轻化,对于一个以老人为主的群体,是十分可喜的,因为关乎到本会“后继有人”的问题。

二、预测有所进展。四月份召开的“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讨论会”上,根据预测专家们的预测意见,对我国2007年重大灾害提出了“综合预测意见”,并上报中国科协、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经实践检验,对突出灾害的预测有所对应。特别是淮河大水和云南普洱地震。

1、综合预测意见中指出:2007年5月-10月,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有大洪水。长江中下游2007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有强降水过程,特别是7月6-8日有特大暴雨;8月上旬还有大暴雨。尤其是三峡区间、清江、澧水、汉水、堵河、汉江和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会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到大暴雨。长江汉口站最大自然洪峰可达71000m3/s,淮河蚌埠站最大洪峰流量可达8000m3/s。预测与实况基本对应。

    这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多学科专家们,运用自主创新的方法、手段,弘扬翁文波院士生前倡导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取得的明显预测效果。这是我会专家们在成功预测2003年淮河大水、黄河中下游和渭河大水之后,又一次成功预测出2007年淮河大水和长江中下游洪水。而且,事先跨越式地指出了,特别是7月6-8日有特大暴雨,8月下旬还有大暴雨。上述意见对国内气象界的主流意见作了重要的补充。我会有的委员对淮河洪水的预测意见,于事前通报了淮河水利委员会。

2、2007年的《黄皮书》中,有多位专家对云南普洱6.4级地震作出了预测。这是2007年国内中强地震预测实践中取得的新进展。借此证明,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原预测“松花江北源嫩江流域降水明显多于往年”。本预测与实况完全不符。实况是2007年汛期(6-8月)嫩江流域、松花江干流未发生大洪水,出现了严重干旱。对此,本着总结提高的精神,在2007年预测总结会上从多个侧面进行了总结。

三、完成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专题的组织工作。本专题共组稿23篇,全部刊入2007年的《中国地球物理》。论文涵盖了地震预测;洪涝干旱;天文要素与灾害研究;海洋灾害等多方面。论文重视了灾害成因的研究。

四、顺利完成了学会交办任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庆祝活动组稿工作。根据学会布置,专业委员会为《辉煌的历程》组织撰写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动重大天灾预测研究》、《情系国家人民福祉,献身地球物理事业——忆翁文波先生》;为《地球物理学进展》组织撰写了《穴位论与地球物理灾害链》、《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及其意义》。

另,部分专业委员会委员还主动为上述两书撰写了《学习涂长望等老前辈的爱国敬业创业精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回顾》、《地球物理难点出路——从中西两种科学思维相融合谈起》、《中国异常增暖来年江淮流域易发生大洪水》、《天文因素与地震关系研究的进展》、《印尼苏门答腊三次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洪水关系的研究》等文章。上述文章中有的是组稿前未曾考虑到的,由于我会委员主动撰稿,避免了60周年纪念文章可能的缺憾,地球物理学会新老工作者感谢他(她)们。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三点特别值得提出:

1、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是在学会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进行的。每年两次的学术会议学会各级领导均莅临指导并讲话,这对退休人员居多,且其预测方法、理论常遭质疑的专业委员会很需要,使大家感到学会是关心的,是支持的,使与会者受到鼓舞。

2、各方的支持。首先是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继续在经济上的支持,缺此,学术会议将是无本之木。再就是北京工业大学及其地震研究所的支持,免费提供学术会议会场,提供学术报告各项条件;地震研究所师生全力办会,安排有序,使会议能顺利召开,圆满成功。

3、专业委员会细致地工作。作为学术团体,开好学术会议是其主要任务之一。一年两次的学术会议都认真准备,各主任参加的筹备会均开三次以上,仔细研究会议内容、文章审查、如何开好会议等。故此,每次会议开的顺利、圆满。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本专业委员会一共进行了五项学术活动:

1、2007年2月2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本专委会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主要是向委员们汇报2006年的工作,讨论2007年的学术安排,到会人员25人。

2、2007年7月10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中国及美洲大陆岩石圈结构国际讨论会(专题报告会)”。在会上做报告的共计四人,其中美国和我国地质科学家各两人,就有关中国及美洲大陆岩石圈结构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找出共性和相似的问题,以及各自的不同点,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做些工作。到会学者共计40人。

3、2007年10月21日利用青岛召开的大学会的年会,我们召开了“国际与国内探月活动介绍”会,就当前国际国内开展的探月活动的特点、动态、研究的领域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到会人员40余人。

4、2007年10月20日在青岛召开了本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围绕本专题进行了常规的学术交流,到会人员达到90人左右。

5、2007年11月8日在北京萨德尼克大酒店“岩石圈应力研讨会暨纪念李四光开展地应力监测预报地震40周年座谈会”,主要是围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地震”会议主题,与会学者就学习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地应力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岩石圈应力与地震预测探索、大地震前后地应力测量的进展和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到会人员55人。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2007年工作总结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2007年组织了几项学术活动。

1、积极参于学会的23届学术年会,与城市地球物理专委会共同组织了‘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专题学术会议。专题收到学术论文24篇,地震方法的文章12篇,电阻率方法的文章3篇,电磁波与雷达的文章4遍,声波检测的文章2篇,其他3篇。文章中有11篇边是关于方法研究的,说明大家对于技术方法的重视。主要方法技术包括电阻率成像方法、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宽带电磁波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有13篇文章是侧重于工程与城市环境应用的,其中涉及到城市活断层、隧道检测与病害、工程质量检测和工程勘察等内容。有12篇文章在专题会上作了交流,反映了地球物理技术正在紧密地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组织了两次煤田测井联合会会议,2007年春节后在学会的统一安排下,3月在北京昌平举行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的成立大会与测井技术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煤田勘探、开采、科研、仪器生产单位的代表150人参加了会议,历时3天。该联合会是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下的专业学术机构。2007年9月煤田测井联合会在上海组织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理事及有关按人员30人,就上半年工作及行业技术规范编写进行了讨论与策划;会议还专门安排时间交流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技术,观摩了上海地区实际的工程检测。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10月20日-21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了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专委会委员和有关单位代表17人出席了会议,他们是刘光鼎、王光宇、王家林、陈邦彦、王修田、刘保华、张训华、张健、高金耀、郝天珧、宋海斌、温书亮、丘学林、雷受旻、阎贫、栾锡武、高德章。会上讨论了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活动相关事宜,重点商讨了2008年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成立10周年之际召开全国性的海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的计划。对本学科展望的认识如下:随着新一轮973、863计划的推动,海洋地球物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重要进展会集中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等方面。地震海洋学将成为海洋地球物理学拓展的前沿学科。

200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海洋地球物理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51篇,刊入年刊51篇,到会做报告有的24人。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海洋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地震海洋学,海上多次波去除方法与地震多属性分析,利用磁测资料研究油气勘探中的火山岩分布,海底地震仪横波研究,大容量气枪应用,变密度重磁联合反演、热流计参数模拟等;(2)大陆边缘地球物理场与构造:包括东海热岩石圈结构,南海洋陆边界位场特征、特提斯展布;(3)沉积盆地与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包括盆地结构与沉降史模拟,生物礁碳酸盐岩特征,深水油气勘探平台,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波等;(4)海洋工程探测和海洋灾害。

专题会议上出现的新学术观点、新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包括:(1)传统的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海底及其下方的沉积、构造和深部结构,地震海洋学则利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底以上的海水层结构,是地球物理学与物理海洋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拓展了海洋地球物理的研究范畴。已有的研究表明,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知识体系正在形成,会有快速的发展。(2)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关键,海洋地球物理技术会进一步发展,从而获得海洋地质构造、盆地和资源分布创新的认识。本届年会上利用海底地震仪资料获取横波信息、利用磁测资料推断火山岩分布等众多工作表明,海洋地球物理技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3)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展陆坡区的地质构造、沉积、深水油气方面的研究工作,陆坡区研究程度进一步加深,提高了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及其资源潜力的认识。

本届年会上海洋地球物理专题董崇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杨小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获优秀学生论文奖。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推荐的阎贫研究员获200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200311月专委会主办了第一届大陆边缘构造和天然气水合物国际学术研讨会后,今年专委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召开了第二届大陆边缘构造和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200772629日在青岛黄海饭店举行。约55名中外代表(其中外方代表5人)共聚一堂,对大陆边缘构造及其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会议气氛热烈友好。通过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大陆边缘研究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围绕信息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宗旨,在学术上促进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结合,促进科研和技术方式的变革。促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科研和应用的自主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2007年,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地球物理信息专题学术讨论会,专题讨论会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数据共享”和“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研究新进展”,主要内容涉及大陆科学钻探数据共享、中国岩石圈数据库共享、地球物理考古学新进展、计算地球动力学与并行计算、球与类地行星热演化的比较研究等重要进展和信息技术应用。

根据学会要求和专业委员会学术方向,由信息专业委员会主持的23届学会年会十九专题“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主题内容。共录用会议论文摘要34篇,到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会议报告20篇,是本届会论文数量最多的专题之一,受到极大欢迎。

专业委员会认为,地球物理信息技术2007年主要进展和成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海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将信息融合技术用于矿山安全生产的多源数据处理,能够有效消除煤层顶板稳定性监测数据中信息的不确定因素、将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预测测井的储层流体类型,建立决策性分类模型等。2、数据存储及传输方法:包括数据备份系统的关键参数研究、并实现地震数据信息档案的安全管理及物探资料数据库的网络资源共享、大型计算机集群系统的综合开发与应用,使地震勘探工精细化、海底观测数据的访问与集成研究、通过将Curvelet变换用于压缩地震数据,在SEG-EAGE砂岩模型分析中实现了质量良好的数据压缩及低能量损失、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发展战略方等。3、地球物理建模与信号检测:建立复杂地质构造的三维模型并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运用ICA信噪分离技术和地震信号的ICA盲反褶积,提高了地震偏移成像的精度、利用ArcGIS平台开发了一种烴渗漏磁异常相关的判别系统、利用SRME方法预测并消除表面多次波、利用地脉动记录中提取台风信息、识别及提取地球球形自由振荡的信号,研究大震震源等广泛领域。

根据上述,在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应用结合方面继续表现强劲发展的动向,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理论及应用成果,表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一些交叉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已经出现,并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地球物理海量数据处理、存储和超级计算,已经推动了三维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基础研究。

根据上述趋势,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将在学术上进一步促进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议学会进一步重视信息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地球物理观测和探测、海洋探测等方面,努力促进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发展。

为此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将在2008年增加学术会议的密度,除了办好24届年会专题讨论会,还将组织四次专题报告和学术讨论会。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工作总结

 


2007年年初,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由主任、副主任和部分委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酝酿、讨论了专业委员会换届相关事宜和2007年的工作计划,并就各项学术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和召集人等事项进行了初步安排,讨论和确定了相关活动的人员分工。

    2007年上半年,主要设立、确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流体地球科学专题的学术交流内容,以及进行相关的宣传、筹备和论文征集等工作。本年度地球物理年会流体地球科学专题名称为“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在2007年10月19—23号于青岛召开的年会上列为第22专题)。共有3篇论文收录到中国地球物理2007年会论文集、有2篇论文在年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由于参会人员和论文数相对较少,流体地球科学专题的会议交流并入到第21专题中。会议交流的2篇论文内容涉及到了流体与油气藏的形成,与第21专题的部分交流论文在内容上具有相关性,因此,取得了比较好的交流效果。

2007年11月,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共有38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球排气;(2)地球深部超临界态流体实验研究;(3)深部天然气能源成因及开发;(4)我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新进展;(5)流体预报地震的新方法。13位代表在会议上做了学术报告,并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学术会议之后,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和各位委员就专业委员会换届的相关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最后通过会议表决确定了第三届专业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本次专业委员会会议还就拟于2008年召开的学术主题“地幔流体、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的专题内容及组织、学术机构的设立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本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局和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领导和关心下,各位委员和国内外同行对电磁委员会的工作以不同方式给与了关心和支持,给委员会的工作和电磁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年来,全体委员和电磁界朋友共同努力,成功举办了“第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同时积极筹办2008年在中国举行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一、2007年工作情况

1、2008年“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筹备工作。

   (1)2007年5月15日由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召集,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29个相关部门共49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会议。赵国泽研究员汇报了“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概况和会议筹备情况,对该项会议的背景和申办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当前会议各项筹备工作的进展(如本届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规模、本届会议学术委员会的组建、专题类别和特邀报告的确定、会议通知的发送时间以及经费预算和筹措途径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明确了会议的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与会代表和专家一致认为,时间紧任务重,当务之急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应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努力把这次会议办成历届会议中最好的一次。并强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国际高水平研究人员的交流,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学术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示我国的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我国地球电磁学科的研究及其在资源、环境和地球动力学等领域研究应用更快的发展。

   (2) 成立了组委会和执行委员会。2007年9月29日召开了“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2008)” 组委会成立大会,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任组委会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王水院士等4位任副主席;赵国泽、于晟为秘书长;郭建、周少平、魏文波等12位副秘书长;刘光鼎院士、何继善院士等16任组委会委员。还成立了以赵国泽研究员为主席的执行委员会,全面负责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作了重要讲话,来自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局等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或代表也作了重要发言。一致认为,在我国举行“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是我国地球电磁学和地球物理学界的大事,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学术思想,展示我国的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我国地球电磁学研究和应用向更高水平发展。各单位将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会议大力支持。

3) 建立并公布了会议网站。专业委员会为本次国际会议建立了专门网站,网址是http://www.19emiw.cn/ ,在网上发布了与会议历史、相关的连接、重要信息和通知等。目前该网站的点击率很高,并且在国际许多网站上建立了连接。

4) 确定了会议场所。会议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通过对北京地区能承揽国际会议的酒店进行了调查和联系,决定将九华山庄作为“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2008)”的主会场,北京隆格酒店作为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前期会议“国际青年学术交流会”会场,并且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保证这次国际会议的顺利召开。

2、成功举办了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

2007年10月11日-1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在湖北荆州成功召开。参加讨论会的代表共158名,分别来自6个国家、54个单位。本届讨论会汇集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冰岛和国内地球电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73篇,其中学生论文18篇,内容涉及电磁法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电磁法资料处理、正反演及成像、电磁法在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地震电磁异常研究、电磁法在能源与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电磁法在工程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电磁法研究等九大研究领域。

讨论会展示了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许多新进展。如新近发展起来的海洋人工源时间域电磁法(MCSEM)、岩石在水饱和度与温压环境实验研究提出了新的模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法研究、复杂构造条件下的三维反演成像技术、基于概率分析的大地电磁数据去噪技术、地面和井地电磁法的三维模拟技术、瞬变电磁法的扩频技术、天然源和人工源电磁法及其和其它资料的综合观测研究、地震激发的震电波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宽频带电磁法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华北板块等地区的新的探测成果以及其结果为解决青藏高原的隆升、华北板块的重新活动等重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证据等。

本次会议为鼓励和发展地球电磁界后备人才,首次设立了优秀学生论文奖。共有29名学生代表参加讨论会,14名学生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经过评选和投票,由4篇论文被评为优秀学生论文,这是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和历届电磁讨论会中第一次评选优秀学生论文。

与会国内外专家认为,世界上正在研究和应用的电磁方法和技术在中国都在进行研究,电磁法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从陆地到海洋,从地下到空间的各个领域。当前我国在危机矿山寻找接替资源,深部找矿,油气资源的深部和二次勘探开发,以及用电磁场监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环境等都向电磁法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面临着电磁法大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严重的考验。所有从事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同行,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综合研究,不断创新,为促进电磁法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学术活动达到了作为2008年将在我国举行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预演的目的和要求,多数代表特别是青年代表用英文宣读论文和讨论。

会议期间,专业委员会召集了扩大的工作会议,讨论了将于2008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的筹备事宜,通报了筹备工作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国内外参会代表注册、提交论文等时限。代表一致表示,将尽力发挥国内各行业、部门、单位和专家个人的作用,齐心协力,承办好将首次在我国举行的世界上本领域最高层次的专业会议,通过与国际上磁法、电法和电磁法领域最广泛的顶尖学者、专家直接接触,展示我国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更广泛的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地球电磁法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促进电磁法在陆地和海洋地区的能源、资源、环境探查、防灾减灾、工程勘察以及地球深部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此外,在专业委员会扩大的工作会议上,还讨论了2009年第9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的举办地点等。

3、组织23届地球物理年会专题论文

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学会年会地球电磁专题的稿件;虽然今年的年会与“第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在时间上有所冲突,但是仍有不少电磁界同行积极投稿,专业委员会通过认真的审阅,最后筛选出11篇刊登到“中国地球物理——2007”,并组织和主持了专题报告会。

二、存在的问题

2008年“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的时间不多,任务繁杂,目前,大会组委会对举办该次会议的经费还没有落实,需要专业委员会的人员的大量投入。这给专业委员会无疑增添了大量的工作。尽管这样,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保证2008年的国际电磁会议完满召开。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根据2006年11月在沈阳召开的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学术讨论会期间,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部分主要委员商定的结果,今后每年召开的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学术讨论会以专题讨论会形式进行,同时以《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形式,公开出版论文集。论文集的文章征集采用公开征稿与组稿相结合,公开征稿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每年的学术年会征文通知上设立专题的形式进行。学会学术年会设立的专题即为本专业委员会年度学术讨论会的主题之一,亦为该年度《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论文专辑的征文主题。作者既可以按学会学术年会的征文要求提交详细摘要,并按要求评审录用后编入《年会论文摘要》,也可以提交全文,经评审录用后编入该年度《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中公开出版,并按成本价斟情收取论文版面费。

今年由于宣传不够,在学会学术年会征文通知上也未作详细说明,致使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专题征文稿少,出版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三)》主要是组稿稿件。明年一方面作好宣传,另一方面也请学会办公室为我专业委员会出版系列论文集:《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的征文提供方便,并广为宣传。

今年,在第二炮兵二程学院进行了两次科普学术讲座:军事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与研究进展,受到参与者和组织者的欢迎。

今年第三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按计划于12月中旬在武汉召开,专题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在会上将商讨明天的学术工作等有关事宜,具体情况将见会议纪要。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关怀与指导下,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参与与支持下,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围绕学会宗旨,结合学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积极为地方煤矿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回顾一年,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组织建设工作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于2006年年末筹备成立了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确定了专业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苏萍教授担任,选举产生了来自煤炭、矿山及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专家为专业委员会委员若干名。秘书处设在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积极组织广大科研人员,紧紧跟踪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与科学探索;深入矿山生产实际,根据矿山生产需要,组织本学科有关专家对矿山建设和 科技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或决策性意见,努力发挥本学科在矿山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术交流活动

1、2007年1月11日,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40多位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矿山生产一线的地球物理专家到会,与会人员就矿山安全与地球物理勘探进行了研讨,会议主要围绕解决当前矿山安全生产的实际问题,如灾害源的探测、灾害机理与灾害的预测、预报,灾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开展立项讨论,有二十多位专家作了精彩的相关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最后,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苏萍主任作了会议总结,并提出于2007年4月至5月期间将组织专家赴煤矿,针对矿山安全进行实际的研究立项,希望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2、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纪念的学术研讨会。彭苏萍主任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

3、确定2008年1月4日在安徽淮南煤矿召开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将结合淮南煤矿生产的实际,就淮南矿业集团提出的以下问题进行研讨

1)淮南矿区推覆体形成机理及体下深部煤炭资源预测方法。

2)新构造运动形成机理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理伦方法。

3)陷落柱形成机理及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方法。

4)层滑构造形成机理及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

5)受上覆煤层屏蔽的下伏煤层三维地震精细勘探理论与方法。

6)受采矿破坏区地表水体上地质勘控手段、方法及钻探完井技术。

7)井坑下地质勘探手段与方法。

8)地面大口径瓦斯抽采钻井完井技术。

9)高水压低渗透灰岩岩溶水防治新技术。

三、今后工作计划

2008年我们将继续组织广大科研人员,计划召开一至二次学术研讨会,深入矿山生产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矿山生产服务,为解决矿山生产实际问题献计献策。


 

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近几年,各地方学会在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千厂千会、大手拉小手等活动中已逐步成熟,业绩丰硕,为此根据国家急需我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把重点注目于资源储备和能源开发上。专家们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列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资源考察,在承担技术顾问的过程中,与当地的专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矿藏资源勘探方面提出很多新的见解。这些国家都很希望得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帮助引进中国的技术力量对这些矿产投入开采。

我学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与中钢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钢集团有国际化经营、海外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有效地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先进技术力量、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相结合,共同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经我会实地考察推荐,今年8月中印双方合作已在印尼取得98平方公里的富镍矿的采矿权,目前正在勘探中。

第二件事,我学会又与中海稀金有限公司合作在印尼已找到百万吨以上的富镍矿,并与印尼地方签署协议,联合勘察与开发。

第三件事,PCSB技术已攻关数年,获得成功,砌块的成型设备几经周折,与中国砌块协会合作,初步获得成功,现正在长江投入最后的工作试验,曙光就在前方,它将在江堤护滩、护坡以及基础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年来我们已组织各行业考察往返有8次之多,专家及技术骨干有60多人次。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五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二届五次会议于2007年11月3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报告厅举行。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荣,副主任杜乐天、沈照理、谢鸿森、郑海飞、王广才、欧光习到会,参会委员有强祖基、杜建国、温志坚、吴必豪、陶士振、罗照华、徐常芳、梁汉东、李林强、张建锋,王伟元副主任因故请假。

会议由专业委员会杨玉荣主任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

会议首先热烈讨论了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问题。按规定的程序,把一些年富力强、精通专业、有影响力、乐于奉献、热心流体地球科学工作的同志吸收到下一届专业委员会中来,使我们的专业委员会越办越好,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宗旨。

虽然第二届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多由在本专业领域德高望重、学识面广、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但是他们多数年龄偏大或已经退离原科研工作岗位,存在参加、组织学术活动工作不便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关系到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能否持续、并发挥更大更深层次的影响。同时,又如何让这些老专家的智慧和余热在下一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

在二届四次会议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本次会议大家认真、热烈的讨论和最终会议表决通过,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组成名单如下:

主任:欧光习

副主任:王广才、杜建国、郑海飞、陶士振、梁汉东、罗照华

秘书:李林强、崔永强

顾问:杜乐天、杨玉荣、沈照理、谢鸿森、王伟元、强祖基、吴必豪、徐常芳。

二、2008年的学术活动安排

有关流体地球科学专业2008年的学术活动安排。会议首先肯定了在每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上,本专业委员会将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专题研讨会的重要性,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办会也比较简单、经济。

关于召开2008年全国性学术会议问题,本次会议首先听取了来自大庆油田崔永强委员的介绍。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因此,在现今国际能源特别看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去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地球深部流体涉及固体地幔、地壳、海底、大气圈等各个圈层,是地球演化最活跃的因素。地球深部流体的活动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作用,直接控制多种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及铀等能源矿产的形成,同时还能引发众多自然灾害。为此,探讨“地球排气和地幔流体与油气资源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大庆油田目前仍然是我国油气生产的主力油田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油田勘探从以油为主转向油气并举,已经在松辽盆地深层发现了具有无机成因显示的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岩大型气田,开辟了中国陆上“第五大气区”,火山岩由原来的勘探“禁区”转变为勘探“靶区”,成为油气勘探中一个新的重大领域。因此在大庆油田召开“2008年地幔流体、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既是理想的战场又是理论性的探讨与总结,会议召开时机适宜。

为此,经过会议充分讨论,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08年7月在大庆油田会议中心召开主题为“地幔流体、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的学术研讨会,人数控制在100人左右。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①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②地幔流体地球物理与地质、地球化学;③中地壳油气藏、特殊天然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勘探策略;④大洋热液、矿产与深部生物圈;⑤地球排气与地震、火山、气体突出;⑥深部地质过程与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⑦深部流体与金属矿产;⑧深部流体对壳幔岩石物性的影响。有关2008年学术研讨会的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有待进一步商定。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纪要

 


           .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3届年会于20071019日至23日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在山东省科协和青岛大学、中石化胜利油田、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次年会实到注册与会人员692人。大会收到论文643篇,其中628篇在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07”上发表。358人在大会上做了报告。

1018日召开了年会预备会议。学术委员会汇报了第23届年会的准备情况。

1019日上午在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永刚同志主持。参与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中国地调局副局长钟自然、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局长李洪喜、胜利油田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张善文等单位的领导。理事长王水致开幕词,他指出年会是每年地球物理学会的重头戏,希望本届年会在学术交流、为经济发展服务及为会员服务方面取得进展,同时对承办这次年会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地调局副局长钟自然、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局长李洪喜、胜利油田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张善文等单位的领导发表了讲话,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同志致欢迎辞,并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青岛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情况,希望广大师生把握住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把学科建设和科研搞得更好。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同志也在会上致欢迎辞,他对来自地球物理界的专家、学者参加这次盛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出席大会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报告,由副理事长王平主持。胡敦欣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在中国气候变化的作用”;张可可教授(英国Exeter大学)的“地球液核动力学与地球磁场”;郭建教授(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年中国委员会秘书长)的“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年活动”三篇大会报告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反响。

下午,继续进行大会报告。分别由朱日祥院士和滕吉文院士主持。涂传诒院士作了题为“夸父计划的报告,许厚泽院士作了题为“联合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研究全球海平面的变换趋势的报告,邓玉琼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了题为“液体固体耦合介质的数值模拟兼论Pseudo-Rayleigh波的存在”的报告,张训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进展”的报告,吕庆田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东部深部找矿方向、找矿思路与勘察技术——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的报告,高锐研究员作了“深部地球探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研究——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建设”的报告。同时2007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胡少华、王志、阎贫、赵亮也作了报告。

1019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会议。会议由《地球物理学报》主编刘光鼎院士主持。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刘少华向编委会作了工作汇报。一年来,《地球物理学报》刊登论文基本涵盖了地球物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地球物理学报》主要计量学指标均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居前列,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2006年度,学报继续获得“中国百种优秀科技期刊”荣誉称号。编辑部在2006-2007年度,下大力气加快了期刊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第二代期刊网络平台已经建立,从2008年起,期刊所有文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汇报指出:《地球物理学报》目前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与困难,如来稿量太大,审稿发稿周期仍很长,缺乏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论文,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与国内外相关期刊比提升速度不快等。编委们认真听取了编辑部的汇报,充分肯定了编辑部的辛勤劳动和期刊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编辑部认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合理分配不同分支的稿件比例,组织优秀稿源,注重期刊的学术质量,吸收高质量的综述性文章,与相关学科期刊建立广泛的联系,把刊物办得更好。

20日晚上召开了第七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所做的学会工作汇报,学术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所做的第23届年会工作汇报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初步评选结果,审议和通过了200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名单;审议了下届年会的举办地点和承办单位,审议了代表的提案。

大会期间,在8个会场进行了27个专题的学术交流会。 此外,大会期间,还举行了“国际正进入第二个探月活动新高潮”和“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年在中国——活动设想、介绍与讨论”2个专题报告会。

通过各专题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和交流,推荐出优秀学生论文候选人,经学术委员会评定,26位青年学生获第23届年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他们是:孙伟家、康 利、印海燕、刘志鹏、刘学锋、赵志栋、张晁军、陈绍林、张斯奇、陈艳玲、孟庆勇、龙桂华、李进、潘继顺、王 俊、仇洁婷、郑 钊、薛霆虓、马宏达、李磊、董崇志、杨小秋、刘程艳、乐新安、魏 勇、徐 彬。

年会期间,有7个单位参与了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质仪器制造业、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部门、地学信息处理软件设计以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有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会议期间进行了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展和科普展,受到代表的欢迎。

经过四天紧张活泼的学术讨论,第23年会于1022日闭幕。闭幕式由常务理事石耀霖院士主持。

闭幕式上向4位“2007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胡少华、王志、阎贫、赵亮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向26位“第23届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颁发了证书。

 

.学术年会报告会情况

(一)第23届年会设专题交流讨论会、跨学科讨论会和专题讨论会三种形式。

专题讨论会共28个,按照专业情况,合并为9个大专题,在9个会场进行。

1. 地球物理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 3.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4. 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5. 基础地质与固体勘查地球物理;6. 水资源、环境、工程地质与质量检测地球物理;  7. 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8. 岩石物理学; 9.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10.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11.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12.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13. 地磁与高空物理; 14. 计算地球物理; 15. 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16. 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17.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18.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19.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20.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21. 海洋地球物理;22. 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 23.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24. 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 25. 太阳风暴的太阳-行星际过程及其空间等离子体基本问题; 26. 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建模研究; 27. 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8.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08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 在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中有以下的特点:

1)成果多,水平高。今年年会上报告了许多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国家和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非常出色的成果。

2)各学科普遍取得较大进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生长点,有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3)在一些领域研制了一些新的仪器,技术上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本届年会还看到以下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地方:

1)创新方面还显不足,许多方面还处在追踪的状态,引进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消化和提高;

2)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际上关注的一些基本研究在我国还很薄弱,或者没有进行,这与一个地球物理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3)仪器研制普遍落后,作为一个仪器应用大国,必须改变现状。

 

三、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参加本届年会的院士及资深科学家多,他们在报告和讨论中坚持始终。有的亲自主持会议,认真负责,形成了和谐活跃的学术气氛。

2、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成为会议的主体,工作在各前沿领域。大量学生参加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表现了地球物理事业的兴旺景象。

3、 讨论会的定时安排,严格控制时间,为会员学术交流提供了保证。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年刊的质量,版面进一步统一,采用模版,参考文献引用要规范(拟采用《地球物理学报》的格式;

2、进一步提高会议召集人和主持人的水平, 主持人要认真负责, 并善于把握会议进程, 结合本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引导进行深入讨论;

3、各专题要增加邀请报告 (特别是述评性的) 数量, 目前学生会员增加, 邀请报告更显重要,邀请报告时间要长些.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3届年会由胜利油田,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北京科海联创文化交流中心联合承办,会议得到省科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关怀。

大会的协办单位有青岛大学,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勘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测绘勘查院,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新特工程物探勘察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地震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省地震台网中心。这些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不仅在经费上,也在其他方面给予大会很大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对于年刊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表示感谢。

青岛惠和会议服务公司、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胜利油田青岛疗养院等接待了会议,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多年来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专题召集人。老中青三结合的召集人队伍是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特别向负责人队伍中刘光鼎、赵文津、许厚泽、刘振兴、陈顒、滕吉文、石耀霖、魏奉思八位院士及程业勋、王光宇等一批资深科学家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学术年会的热情关怀与一贯支持,使年会的学术水平逐年提高,影响逐年扩大。

23届年会地方组织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学术活动的组织和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保证了大会的顺利召开,在此表示感谢!


 

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纪要

 


20071011-1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在湖北荆州成功召开。

本届会议以“发展地球电磁学,促进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和谐”为主题,给从事地球电磁学及应用技术研究的同行提供一个宽松交流与讨论的平台,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地球电磁学及应用技术新成果的交流与推广,提高电磁探测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水平。经过各位学术委员会委员、组委会成员的辛勤努力,本届讨论会汇集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冰岛和国内地球电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73篇,其中学生论文18篇,内容涉及电磁法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电磁法资料处理、正反演及成像、电磁法在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地震电磁异常研究、电磁法在能源与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电磁法在工程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电磁法研究等九大研究领域。

讨论会展示了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许多新进展。新近发展起来的海洋人工源时间域电磁法(MCSEM)基于水和纯油气流体电阻率的差别,能够探查地震方法探测的海底异常构造体是由油气引起还是由水引起,受到高度重视,国外一些石油公司甚至把开展海洋电磁探测作为是否有必要进行海底钻探的前提,现在每年的海洋电磁探测投入已接近2亿美元;利用大地电磁(MT)垂直分量的高精度测量,与钻探、地震探测甚至MCSEM探测相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可取得几乎同样的效果;相应地通过对岩石的水饱和度、压力和温度环境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新的模型。一些传统的和新发展的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法更加受到重视,在增大油气等矿床资源勘探深度和精度,改进野外观测技术、发展数据处理技术和复杂构造条件下的三维反演成像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基于概率分析的大地电磁数据去噪技术;地面和井地电磁法的三维模拟技术;瞬变电磁法中引入扩频技术,全区视电阻率特征研究,小尺度发射源探测大深度等研究成果显示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前景;天然源、人工源电磁法及其和其它地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观测研究等在油气资源、地热资源、铅锌等金属矿勘探、矿山安全等方面取得很多有效的探测结果。地震激发的震电波改进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取得进展。宽频带电磁法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华北板块等地区的新的探测成果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华北板块的重新活动等重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等。

与会国内外专家认为,世界上正在研究和应用的电磁方法和技术在中国都在进行研究,中国每年开展的电磁法探测研究的工作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仅油气勘探每年完成的大地电磁测点数比世界上其它所有国家的测点数总和还要多很多倍。电磁法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从陆地到海洋,从地下到空间的各个领域。当前我国在危机矿山寻找接替资源,深部找矿,油气资源的深部和二次勘探开发,以及用电磁场监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环境等都向电磁法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面临着电磁法大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严重的考验。所有从事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同行,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综合研究,不断创新,为促进电磁法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加讨论会的代表共158名,分别来自6个国家、54个单位。在开幕式上,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许厚泽院士,对讨论会的召开和地球电磁学科的快速发展寄予祝贺和厚望。长江大学校长张昌民教授、组织委员会主席、长江大学副校长胡文宝教授、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讨论会学术委员主席赵国泽研究员等分别讲话。会议的组织和学术活动达到了作为2008年将在我国举行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预演的目的和要求,多数代表特别是青年代表用英文宣读论文和讨论。此次会议共有29名学生代表参加讨论会,14名学生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经过评选和投票,由4篇论文被评为优秀学生论文,这是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和历届电磁讨论会中第一次评选优秀学生论文。

会议期间,专业委员会召集了扩大的工作会议,讨论了将于2008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The 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网址www.19emiw.cn的筹备事宜,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尽力发挥国内各行业、部门、单位和专家个人的作用,齐心协力,承办好将首次在我国举行的世界上本领域最高层次的专业会议,通过于国际上磁法、电法和电磁法领域最广泛的顶尖学者、专家直接接触,展示我国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更广泛的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地球电磁法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促进电磁法在陆地和海洋地区的能源、资源、环境探查、防灾减灾、工程勘察以及地球深部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会议通报了筹备工作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国内外参会代表注册、提交论文等时限。会议还讨论了2009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的举办地点等。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纪要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于20071123~25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

由于预测专家们的积极支持,踊跃投稿,在会议第一号通知发出后的短短两个月内,共收到稿件68篇,其中按时收到的65篇,经审查编印了会议《文集》,提供会议交流。

“北京文波经济与自然灾害预测研究所”组织翻译并印刷了翁文波院士1991年的英文著作《预测论》,提供与会代表参阅;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蔡尔诚教授为会议代表提供了专著《中国14702006年旱涝前兆研究》。本专著是蔡教授用中国上空1961——199030年探空资料,分16层计算了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垂直分布,并用此分布模型“回套”537年(14702006年)逐年夏季主雨带的研究结果。

本次会议到会代表56名,他们来自水利、气象、地震、科研院所、有关院校等。到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共20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办公室主任苏枫同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程晓陶教授,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同志,总参三部朱建国研究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仕鋐研究员,北京拓禹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薛建国董事长等应邀到会指导。

根据会议议题,与会专家对其个人的预测及专业委员会年初预测研讨会议提出的综合预测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会议认为,2007年的预测有所进展,特别是淮河大水和云南普洱地震的预测较为成功。

对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水的预测,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多学科专家们,运用自主创新的方法、手段,弘扬翁文波院士生前倡导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取得的明显预测效果。这是我会专家们在成功预测2003年淮河大水、黄河中下游和渭河大水之后,又一次成功预测出2007年淮河大水和长江中下游洪水。我会有的委员还将自己对淮河洪水的预测意见,事前通报了淮河水利委员会。

在会议上,或会议《文集》的论文中,多位专家对云南普洱地震的成功预测做了认真的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证明了中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为促进预测水平的提高,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事例。2007年上报的“综合预测意见”中,对松花江北源嫩江流域的降水作出了与实况相反的预测。会议对此次相反的预测,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

专家们研究发现,朝鲜大同江大水,往往在同期或接近年份,与我国海河、黄河洪水有一定的关联性。2007年大同江发生了大水。为此,会议期间,由专业委员会顾问王涌泉教授主持召开了部分专家参加的“2007年朝鲜大同江洪水与2008年我国海河、黄河洪水形势”专题讨论。会议认为,这一问题值得重视,应做进一步研究。

                      

在简短开幕式上,郭增建主任致开幕词;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对专业委员会2007年的工作做了简要的回顾,并在闭幕式上作了会议总结。副主任王明太、李均之以及部分常委、委员分别主持了各阶段的会议。

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在会议总结中强调,这次会议是我会在中共十七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学术会议,会议开的紧凑、和谐、圆满。今后要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精益求精,对灾害的预测毫不放松。

耿庆国同志总结中对专业委员会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几点:

1200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尽我们的水平搞好预测。2008年中国将出现什么重大灾害,要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及时研商;对海河、黄河流域要加强研究,及时交流。

2、对我会1994年以来上报的预测意见要进行总结。拟由专业委员会委员按灾种分别承担。请各委员自告奋勇,自愿报名。

3、请各委员和预测专家对《对优异天灾预测意见评价奖励建议方案》进行修改,以便实施。

4、请各位专家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二十四届年会《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专题(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组织)踊跃投稿。

5、完成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

    会议闭幕式上朱建国、严谷良、王明太三位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专业委员会在困难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并建议专业委员会组织写一篇有理、有据的高层次报告,争取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支持。

与会代表对北京文波经济与自然灾害预测研究所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周到的安排,热情的服务表示衷心的感谢!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纪要二则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为配合2007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年活动,在国内开展了两次学术活动。 这两次活动分别为20071211日召开的《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学术研讨会议和20071219日召开的《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

[活动一] 20071211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了《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学术研讨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戴爱德研究员主持。研讨会上首先由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信息中心主任苏德辰研究员介绍了“大陆科学钻探数据共享”;接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中心管烨研究员介绍了“岩石圈探测数据共享”。

苏德辰主任首先介绍了大陆科学钻探的意义、工程部署、钻探所采用的高新技术和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使委员们对研究工作进一步加深印象,还向大家分发了研究成果光盘。

管烨研究员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它的特点是引进GPS作为信息系统数据平台,将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具备图形数据管理、成像扫描编辑的数据库。包括了国内主要的深反射数据库。

与会委员就两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讨论。特别就数据共享的实现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会后陈会忠主任就2008年的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和日常工作进行了部署。

[活动二] 20071219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会议室召开了《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院主任魏东平教授主持。大会安排了4个报告:它们是1)王昌燧教授的“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前沿 2张健教授代表石耀霖院士和张怀教授等的“计算地球动力学与并行计算”;3)张健教授的“地球与类地行星数据库”;4)张健教授的“内部热物理条件对类地行星热演化的影响”;5张健教授的“火星与磁场湮灭相关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王昌燧教授的报告介绍了考古学的意义,同时阐述了考古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科学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并结合自己在考古学中的研究成果论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在“计算地球动力学与并行计算”的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介绍了高性能计算的重要性、高性能计算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及美国的EON项目、中科院研究生院实验室工作中涉及的高性能计算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些应用。

在张健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地球与类地行星热演化的比较研究。他们首先利用国内外观测数据建立了地球与类地行星网络数据库,然后进行内部热物理条件对类地行星热演化的影响研究、与磁场湮灭相关的火星地幔热动力学模型研究。报告后就地幔对流和地幔热动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后,大家参观了计算动力学实验室。通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使委员们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增进了了解。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应加强委员们的联络,促进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为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3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报告厅举行。参加会议人员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研院、中科院地化所、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矿大(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球排气;(2)地球深部超临界态流体实验研究;(3)深部天然气能源成因及开发;(4)我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新进展;(5)流体预报地震的新方法。现将本次学术会议上发言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一、超临界态流体研究是今后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重要前缘。我们所熟悉的热液作用的实质在于超临界态流体从地球深部上涌至上地壳减压降温的相变产物。超临界态流体有异常高的溶解萃取能力,其气相流体可以搬运一系列金属成矿;可以在海底形成高温喷泉;可以形成高电导率地球物理异常。超临界态流体的存在可以解释地壳、上地幔低速、高导、软流体的各种地球物理变异。建设地球物理和超临界态流体研究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二、海底水合甲烷在我国南海有多处发现。整个南海的水合甲烷的储藏量大体相当于几万亿吨石油。海底冷泉碳酸盐甲烷礁、吃甲烷的介壳等的广泛分布反映深部CH4的大面积排气。

三、卫星热红外可以用来预报地震。特别是在发震的地点位置上有比其它预测方法更准确的优势。现在已经确认热红外的大气增温以及地震的发生密切和地球内部强力的向上排气相关(深部气体都是高温载热的气流)。

四、深气的能源开发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已发现二维三维地震剖面中的模糊带实际上不只是地震反射信号的紊乱,它们是深气的向上排气通道。这已被莺歌海、白虎(越南)、渤海蓬莱19-3等大气田的实例证明。最近普光大气田也证明有模糊体(礁灰岩)的存在。地下气体是高压气流,可以使地层强烈气裂,产生垂直密集裂隙,故地层反射面破坏,导致信号紊乱。

五、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的含油气沉积地层现在已确认存在强烈的热液碱交代作用(钠长石化、伊利水云母钾化等),而且和油气形成有密切联系。这是一个重要进展。

六、脉岩群实际上被证明是透岩浆流体的上升通道。深部流体从岩浆柱上升至此,透过固体岩石裂隙及断裂带更为容易。工作证明这类流体并非是岩浆分异,而是深部气流向上透过岩浆体上升的透岩浆流体。

七、在甘肃礼县新生代火山岩中发现强碱性特别富含K、Na及挥发份的流体,出现大量的白榴石、霞石、黑云母以及火成内生碳酸盐。所有此类矿物反映了这是地幔流体的矿物岩石固化的“化石”。

八、地球物理高导异常最能反映深部流体的存在,因为地壳岩石是硅铝酸盐,电导性很低。然而却出现只有十几到几个Ω.m电阻层体,证明是高导性的高温卤水存在(NaCl溶液是强电解介质)。

总之,今后我们会不断发现地球内部流体的广泛性和异常活动性。概略言之,举凡岩浆成因、热液发生、地震、森林大火、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地壳深部天然气的能源开发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学的主导致变因素是存在于固体中的流体。这类热流体不是水而是超临界态(>375℃,250大气压以上)的高温高压富K、Na、挥发份(H2、烃类、F、Cl、S、N等)的特殊流体。在临界点之上液体水是不存在的。

当然,我们今后对固体、流体都要加以深入研究。其实很多流体也都固化于固体物质之中,也必须通过研究固体来研究流体。


 

第三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2007年12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总参、总装、海军、二炮等军内外13家单位的20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刘代志主任委员主持,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的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会议议程主要有两项:学术报告会和专业委员会会议。

在学术报告会上,刘代志教授做了“地球物理环境监测与基础信息获取”的主题报告,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张金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海军工程大学边少锋教授、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李夕海博士和张金生博士等都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告。大家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在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大家首先一致通过了增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培民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杜爱民副研究员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由于专业委员会工作需要,一致通过了聘请李夕海博士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就专业委员会的未来发展问题,各位委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要让专业委员会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一年有一个新变化、一年有一本新册子(丛书系列);与此同时,专业委员会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还要立足于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前沿创新,使专业委员会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建设。

会议讨论了专业委员会明年的工作,2008年第四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学术研讨会将在青岛召开,由中国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负责筹办,会议时间初步定在2008年10月。明年会议的主题是“地球物理环境、信息获取与应用”。


 

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共建学会协议

 


11月27日下午,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关于共建学会的协议”。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国学会能力建设,优化全国学会工作的外部环境,共同促进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的45个科技类学术团体的发展,中国科协、中科院经协商,就共建学会事宜达成协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宣读了“共建协议”内容。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在协议上签字。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作为学会代表在会上发言。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学会、科研院所的代表出席了签字仪式。签字仪式由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刘毅主持。

邓楠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签署支持学会创新发展的合作协议,这是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与学会挂靠单位联合支持学会工作的有益探索,对于整合学术资源、促进学术繁荣、激励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楠指出,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负有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功能,承担着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传播科学文化、规范学术行为、促进学术生态建设、提供服务和反映诉求等重要职责,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以共建协议的形式,共同支持学会的发展,搭建科研院所与学会合作平台,有利于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学术合作渠道和机会,有利于理顺两部门及所属院所和学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学会和院所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为促进科技创新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邓楠代表中国科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及相关院所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有关全国学会,抓住合作共建的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院所的指导,更好地为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开展发挥作用,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努力将自身建设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团体,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学会的责任和使命。

按照共建协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将按照统筹协调、联合推进的方式开展“共建”工作。并将学会发展纳入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的全局性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共同加大对学会的人、财、物的支持,协议还规定了两部门在学会管理服务中各自的权利、义务。两部门将建立共建学会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研究落实共建学会工作中的有关事宜。

(李红兵、赵颖)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二十周年庆典

IGY+50eGY活动纪要

 


20071121日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二十周年庆典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午的庆典仪式会议由学会副理事长朱元清主持,王家林理事长致辞並回顾了学会二十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上海市科协副主席胡家伦,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祖翼,中国地球物理副理事长王平到会并致辞,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代表到会的各地方学会和兄弟学会致贺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副秘书长郭建也到会祝贺並送来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贺信,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同时发来贺信。会议进行了主题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郭建作了“国际地球物理年—50年暨信息地球物理年”的主题报告;马在田院士作“当前中国地震勘探问题分析”的特邀报告;学会副理事长黃珹代表叶叔华院士作了题为:“地球物理科学与深空探测”的学术报告。到会的300多会员及来宾对大会报告给予热烈的掌声。隔日上海文汇报、科技报对马院士的报告作了特别报导和评论,呼喚地球物理学要培养全能型人才,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亟需要更多的地球物理学家。下午展开了两个分专题报告会:固体与空间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探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共计报告了10篇论文,报告人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反响热烈,每个报告之后大家都积极提问、讨论,还到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科技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交流和沟通。

经过一天的庆祝、报告活动,广大会员都感到收获非淺,庆典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很有成效,受到好评。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二○○七年是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也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届满,举行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并产生第五届理事会之年。因此二○○七年学会工作是围绕着筹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和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及国际地球物理年50年的庆祝活动,以及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而展开。学会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学会会员的重新登记和发展新会员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要求,要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并结合我们学会已成立二十周年,有组织地进行重新登记,建立健全的会员档案。自20067月起着手工作,并于今年三月底完成。重新登记的会员有715人,新登记的会员有35人,在贵州省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有121人。并于今年四月初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获得好评。

二、推进学会改革,扩展学会生存空间

我们学会作为云南省科协的学会改革试点学会之一,一直遵循云南省科协的指导并结合我们学会的特点,努力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机制,扩大生存空间,增强生存能力。

学会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前,已同三个会员单位签订协议,这三个会员单位作为学会的挂靠支持单位。学会将走多家挂靠支持单位的路子。这些单位对学会的各种活动将提供各种支持,同时学会和这些单位平时也将就新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等进行合作、协作、互通有物和提供支持。

学会改革的另一个路子是同会员单位、高校科学研究设计机关或基层部门,建立联合协作关系,有长期稳定的也有短期的协作关系,相互联合开展工作。如今年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呈贡小区划工作,又如同云南省设计院勘察分院和云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等单位以及个别市县的基层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等。

学会今年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并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多位副理事长均兼任各专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学会的一些具体工作;副秘书长也到各委员会去兼职,从事各项具体操作,做到理事有事可理;副秘书长分管学会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今年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和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同时也是IGY50eGY年。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对二十年来云南省地球物理工作进行了总结,编辑了《云南省地球物理论文集(四)》,由云南大学学报出版,收集论文51篇。学会于2007824日至25日召开庆祝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eGY的代表、各省市兄弟学会代表以及云南省与地球物理学相关部门的领导及省内兄弟学会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代表140多人参加了会议。

四、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07823日召开。会议总结了学会近六年来的工作,对学会的改革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肯定,并规划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会议选举了第五届理事会。此届理事会的组成有以下特点:其一是反映了学会改革的进展,即反映了学会多头挂靠和支持;其二是许多年轻的地球物理学工作者进入了理事会,40岁以下的占到了55%以上;其三是为了推动地方工作,增加了州市及贵州省的理事名额;其四是吸收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进入了理事会,以便增加学科间交流,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五、学术交流活动

12007 117日学会召开了矿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在我省找矿中的作用的研讨会,有高校科教研究机关及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者三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交流论文十五篇,边交流边讨论,对矿产勘察中的各种技术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根据已取得的资料更好地指导矿产勘查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很好地推动了我省矿产勘探工作。

22007824日至25日,在庆祝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期内进行了两天的综合学术交流会,到会代表140余人交流了论文,涉及的专题有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地震震害预测预报研究、资源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球物理和工程检测以及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研究文章51篇。

32007315日,特邀中科院院士刘光鼎到云南大学科学馆,给云南省地球物理的科技工作者和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学生150余人,作《中国大陆构架及演化》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中国大陆三横两竖和两个三角的大地构造构架及演化过程,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在西部地区寻找资源和能源,特别指出西部地区存在海相地质,可以在海相沉积中找到石油和天然气。

420071123日,特邀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来昆,在云南大学科学馆作《地球动力学理论的形成给我们的启示》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自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到现在地球动力学理论的建立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他们的贡献。这些学者均年轻,也都走到了科学研究前沿,并做出了杰出贡献,还提出今后100年可能的研究方向及可能产生的贡献。

六、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1、我们学会在省科协领导下,在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怒江州兰坪县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和云南省地质学会一起,组织专家于2007422日“世界地球日”到兰坪县,给兰坪开矿的矿业企业家及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了科普报告,向他们介绍矿产如何形成、怎样寻找矿产、如何开好矿、又如何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安全开矿等系列知识并进行咨询服务。同时也给当地的学生作了科普报告,并在会场周围进行展板及挂图材料宣传,还散发了部分科普宣传材料,都得到了好评。

2、积极参加了省科协组织的20075月中旬的科普活动周和9月中旬的重点科普宣传活动。

3、为配合在我省“在农村建设抗震建筑,建立和谐社会”的活动,我学会组织编写了《农村抗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并在一些农村进行了防震抗震的科普知识宣传。

七、关于建立会员之家的工作

我们学会努力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做了以下工作。

1、经学会牵线搭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地质研究所和云南大学签定协议,在云南大学建立地球物理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2、青年工作委员召开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座谈会,畅谈理想、工作、服务:如何成才、如何为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多做贡献、如何让地球物理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等。

3、老龄工作委员会举办了老年地球物理工作者座谈会。在野外考察后,进行了座谈讨论,就如何发挥余热,在身体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给这些老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了见面交流的机会。

4、组织推荐论文参加红河奖的论文评审。在所推荐的五篇论文中,获奖的达三篇,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水平的机会。

5、为一些会员工作中的困难提供一些帮助,为一些会员单位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和支持。

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由云南大学学报编辑出版,对学会会员技术职称评审申报提供了帮助。

八、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

根据我们学会的特点,为能努力进行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学会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工作。

1、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取得中国地震局颁发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可以开展地震安全性工作,近三年的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建设工程主管部门的好评。组织19人通过培训、讲座,参加了2007年全国地震安全性评价注册工程师的考试。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地球物理勘探,将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于工民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工程和所有的基础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已取得了国土资源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2007年通过统检。

3、工程质量检测,这是工程地球物理的一个部分,将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用到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为云南省各州市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工民建、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工程作过检测,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都得到了好评,同时取得了云南省建设厅颁发的资质证,并多次被建设厅评为先进单位。

4、积极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为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到矿产勘查中、为地方或矿主们进行矿产勘探等而努力工作,并积极推动矿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发研究。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地质技术装备展览会

暨论坛顺利闭幕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共同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地质技术装备展览会暨论坛,于2007年11月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顺利落下帷幕。

在本届展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与矿山装备分会积极组织27家所属单位参展,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53家参展商一起,全面展示了我国地质技术装备的最新成果。同时,本届展会还云集了来自美国劳雷工业有限公司、英国巴廷顿仪器有限公司、德国DMT公司、澳大利亚澳金科技有限公司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展商,集中展示了地质勘察技术设备、钻探技术设备、航空遥感技术设备、海洋地质技术设备等11类国内外先进的地质技术装备。本次展览室内面积近5000平方米,室外面积近800平方米,其中国外参展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会已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地质技术装备的展览盛会。

展会也吸引了全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下属地勘单位,以及全国百余家地质行业相关厂家的专业人员到会参观,其中包括来自甘肃、安徽、宁夏、新疆、山东、贵州、北京、江苏、浙江等24个省市的地勘局及其所属地质队、地调院、地质工程公司等单位,专业观众的比率占参观人群的90%以上,其间青海、西藏、山西等地的相关领导向展商仔细询问了展品的情况,受到展商热情接待,在会上即达成合作意向。此外,本次展会还吸引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业内人士前来参观,展会期间专业观众人数达3000人次。

本届展览同期还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地质技术论坛,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上,由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苏义脑院士和德国R&D-Programme GEOTECHNOLOGIEN 项目负责人Ludiwig Srorink领衔做了主旨报告,来自中、德、美等国家的17位国内外地质行业资深专家、领导,分5个专业板块进行了17场精彩的地质技术报告。专家的精彩报告引来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另外,美国劳雷工

(转下页)


 消 息

我会推荐的中国科技大学陆全明教授

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接前页)

业有限公司和德国DMT公司在展会现场还举办了2场技术交流会,有效地展示了其最新产品和技术,吸引众多专业观众参加。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展会的专业性、权威性,同时也为新政策、新成果的发布提供了交流平台,逐渐成为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本届展会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精神,有效促进我国地质工作能力建设的一次重要活动。加强地质工作,离不开地质技术的支撑和引领,地质技术装备的进步与创新,将不断推动着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展览会办出了特色,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地质技术新装备,成为地质界同行、厂商交流互动的平台,为我国地质技术装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国际地质技术装备展览会暨论坛秘书处


 

岩石圈应力研讨会暨纪念李四光开展地应力监测预报地震

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的“岩石圈应力研讨会暨纪念李四光开展地应力监测预报地震40周年座谈会”于2007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受到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地质科学院赵文津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康玉柱院士、龙长兴所长参加了会议并做了讲话,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谢富仁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做了主题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李惠民秘书长到会表示祝贺。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其他有关部门的52名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围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地震”会议主题,与会学者就学习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地应力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岩石圈应力与地震预测探索、大地震前后地应力测量的进展和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们发言踊跃,讨论积极;会上场面热烈,学术气氛浓厚。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本次会议主题报告的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应用性强。通过本次会议增强了各系统、各部门共同努力推动地应力学科发展的共识,推动了学科的交流与拓展。会议还建议:拟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牵头分别向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申请成立岩石圈应力专业委员会。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开的很好,恰逢其时,各方应藉此次会议的良好契机,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启动以“地壳应力应变环境与地震动力过程”为核心内容的973项目立项工作,争取国家立项;加强地壳应力探测与地质灾害防御技术研究,推进地应力工程应用,争取得到科技支撑项目支持;推进“地壳应力监测地震预报试验场”科学工程项目的发展;推动点、线、面观测相结合的中国地壳应力应变观测网络建设;加强地应力测量、钻孔应变观测技术研究;开展地震数字实验室工作,推进应力场模拟研究。

最后,会议发起单位领导和参会代表对会议的成功组织给予肯定,对会议安排紧凑有序、会议服务周到细致提出了表扬。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杨树新 郑月君)


 

 

 通 知

 

我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地点已搬新址,变更如下:

《会讯》编辑部:旧主楼505房间,电话:82998257(原62007631

曲克信副秘书长:旧主楼505房间,电话:82998257(原62007631

郭建副秘书长:开发楼605房间,电话:82998015

原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会办公室联系方式和地址不变。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新楼105107

                  话:82998105(原62007700)、82998113(原62007696

                  真:82998107(原62007709

                  站:www.geophy.cn

                Emailactageop@mail.igcas.ac.cn

《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新楼113房间

                   话:82998113(原6200769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07             4            总第97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编:100029                                                  行:苏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