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95 

目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有关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摘抄

学会工作

200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工作会议纪要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七届第三次会议纪要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四次会议纪要

科普工作委员会2007年科技周活动总结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流体地球科学”

“信息与地球物理”专题会议纪要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电磁探测仪器和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议纪要

“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国际地球物理50年活动安排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通 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消 息

科普图书《探视地球》已出版发行

 

 

 

祝贺我会荣誉理事叶叔华院士八十寿辰

 

 


 

 

 

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摘抄

200761日中国科协七届四次常委会议通过)

 


 

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中组部等五部门《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就加强新时期的学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学会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1.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负有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功能,承担着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传播科学文化、规范学术行为、推动学术生态建设、提供服务和反映诉求的重要职责,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学会的重要作用。

2.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近年来,各级科协及学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深化学会改革,提高学会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承接政府社会化职能有了一定进展。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未打破,对会员的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现。在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学会发展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社团,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

3.促进学术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与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手段,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的优势与功能,把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信力。注重质量,创建学术交流精品。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互动充分的学术交流活动,每个学会每年下力气办好12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联合其他学会共同举办跨学科、交叉性学术活动。提倡理性怀疑和学术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信守科学道德规范,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规范,建设和谐学术生态。开展学科发展史研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

4.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学术交流成效。建立学科进展研究及发布制度,推动学科发展。健全学术年会制度,促进科技工作者间的交流。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沙龙、圆桌会议等活动,为萌芽期的学术观点、创新学说提供交流平台。举办青年学术会议、工程师论坛、产业发展论坛等有针对性的科技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开辟学术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促进学术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资源共享。学术活动选题既要关注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前沿问题,也要关注关键性、紧迫性的技术瓶颈问题;既要关注学科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也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课题。避免有活动无交流、有交流无争鸣、有规模无互动的现象,遏制学术会议中的不良倾向,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5.提高论文质量,提升期刊影响力。倡导专家办刊,实行主编负责制,建立作者、审稿者、编辑、读者四位一体的期刊队伍,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采用选题策划、组约稿、缩短发表周期、提高英文摘要质量等方式,吸引高质量原创论文。建立完善期刊数字平台,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论文网上开放存取。以建立高素质期刊人才队伍、提高刊载论文水平、提升编辑出版质量、扩大同行认可度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在行业和专业领域内有良好声誉的精品学术期刊。

6.提高学会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与作用。积极与国际同行组织建立联系,组织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研究项目、担任重要国际科技组织领导职务并发挥应有作用,组织和支持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考察培训活动。争取在我国主办或承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会展活动。充分利用国际知名科学家和专家来华的机会,邀请他们讲学或进行专题交流。学术会议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的运作方式,积极面向国际开放,吸引国外同行参加,注重在华国际会议的实效。积极参与“海智计划”,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开展培训,提高会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7.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横向沟通便利的优势,调动和集成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地方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行业技术标准的咨询研究和论证工作。围绕区域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以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问题,组织会员深入开展跨行业、高层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举办专家论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断提高学会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8.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探索学会开展科技服务的有效形式。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方式,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赴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等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涉农学会要积极主动组织会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供科技咨询、典型示范和信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增强科普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9.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面向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在科学家纪念日、世界活动日等与学会相关的公众活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积极与媒体合作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通过不同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0.创新学会科普工作机制。以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科普工作;健全科普工作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每位会员、特别是获得各种科技奖励的科学家,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科普活动,支持会员开展科普创作活动;推动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科普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五、努力为会员服务,不断增强学会凝聚力

11.把会员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会员是学会的立会之本,联系会员、服务会员、发展会员是学会的基础性工作,会员是否满意是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设立会员工作机构,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多元结构会员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按照“会员优先、会员优惠”原则,及时充分地满足会员的学术需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12.建立完善会员沟通服务制度。设立“全国会员活动日”,建立会员建议呈报制度等,完善会员联系、沟通和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听取会员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和帮助会员,协助科技工作者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沟通,建立健全广大会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建言献策制度,及时准确反映会员意见和建议。

13.建立学会诚信制度和会员诚信档案。制定科学道德规范,倡导良好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成立学会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监督会员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积极受理会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认真组织调查,对投诉事实成立的予以处理或公布,对事实不成立的予以澄清或公告。逐步建立完善会员诚信档案,对学会组织和学会会员的学术不端行为予以记载、跟踪、披露、谴责和惩戒,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活动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不良因素对学术建设的影响。

14.为会员专业发展服务。加强对会员专业发展的指导,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审、科技奖励和表彰奖励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优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做好会员表彰宣传工作,举荐优秀人才。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及双边、多边及国际互认,推动会员学术水平和职业资格的国际认可。利用学会信息渠道,为会员提供择业援助服务。

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5.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自觉接受学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监督。以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会员和服务会员、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办事机构能力建设、承接社会职能等为突破口,制定学会发展规划,完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学会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16.加强组织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会员工作机构,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制定会员发展规划,加强在高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科技工作者中发展会员。加强会籍管理,统一使用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证号,完善学会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会员网上入会和信息交互。制定适宜的会费标准,建立健全会员定期缴纳会费制度,实行会务公开、会费使用公开,使广大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理顺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之间的会员会籍关系,建立完善会员发展、管理、服务的合作机制。

17.坚持民主办会。建立以会员为主体、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改革会员代表产生制度,明确会员代表的权利和职责,开展会员代表建议案、会员评议制度试点,使会员代表能够充分行使权利。开展学会理事会成员差额竞选试点,将具有奉献精神、较高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优秀会员选入理事会。在有条件的学会开展三理事长制(前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候任理事长)试点,提高学会决策和执行能力,健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防止行政化倾向,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18.提高服务能力。坚持因会制宜、因时制宜,培育学会优势活动与特色活动。以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行业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等为重点,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学会的社会公信力,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有关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

19.加强办事机构建设。全国学会须“有家有业”,即有数量适当的专职工作人员、有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有正常开展学会活动的经费收入、有为会员服务的学会活动。建立独立域名网站,完善学会组织、会员管理以及学术、期刊、科普、咨询等各项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内容。推进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建立健全办事机构管理规章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学会,试行办事机构人员面向全社会招聘,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

七、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用,为学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强化为学会服务的意识。科协所属学会是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协组织和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科协要把加强学会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为学会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增强科协对学会的凝聚力。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反映学会情况,推动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学会工作规划或计划,建立科协领导联系学会制度,及时掌握学会情况,帮助学会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共同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的试点工作,努力营造学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21.科学分类,加强指导。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学会分类体系,依据学会特点,加强管理和指导。建立学会改革试点体系,开展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改革经验。举办学会理事长论坛、秘书长沙龙等活动,探索学会改革发展新思路。研究建立体现科技社团特色、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会评价管理办法,健全竞争激励制度,引导学会健康发展。建立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活动联动机制。
  22.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学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对全国学会各类从业人员的分级培训,提高全国学会及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强化专兼职学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所属学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3.建立择优资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项目集成,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资助学会创立活动品牌。举办中国科协年会、学术论坛等,为学会搭建综合性工作平台。建立学术建设发布制度,发布学科发展报告。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发布科技期刊年度发展报告。组织开展大型学术和科普活动,加强学会科普工作,支持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科普活动。加强和完善科协系统奖励体系建设,开展先进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广泛宣传优秀学会及学会会员、学会工作人员的典型事迹,发布全国学会年度发展报告,扩大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4.探索合作共建模式。进一步理顺学会与挂靠单位的关系,明确权利义务。积极探索与挂靠单位联合支持学会发展的新模式。学会挂靠单位要重视学会工作,支持学会依法按章程独立开展工作与活动,帮助解决学会办事机构工作条件问题。加强科协对学会的业务主管、指导服务职责。建立与挂靠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协调解决学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5.为学会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创造条件。重视发挥学会在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员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支持学会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办新的社会服务项目。认真总结推广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新经验,巩固和拓展学会发展空间。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200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200746--10日,2007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由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物化探大队承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地球物理学会的理事长、秘书长共29人参加了会议,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也参加了会议。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王小烈局长、于龙江副局长,原地矿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钱玉好同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副秘书长郭建、姚振兴、孙建国同志等。开幕式由郭建副秘书长主持,王小烈局长首先致词,对与会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介绍了江西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情况及光荣的革命传统,并结合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的工作,详细介绍了江西省地质矿产状况,江西省地球物理勘探队伍的现状及江西地质矿产系统海外业务发展情况,使全体与会代表深受鼓舞。曲克信常务副秘书长代表与会人员感谢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对这次会议的支持,全体代表来到八一英雄城市南昌,走进江西省地矿局,就如同到家一样的亲切。他对本次会议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学会要通过这次会议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统一认识,统一协调,共同发展。他介绍了国际地球物理50年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的内容,希望各地方学会结合各自的情况开展活动。

开幕式之后举行了正式会议。首先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组织委员会主任姚振兴同志传达了20061122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的精神,结合《座谈会》上冯长根书记的讲话精神,向全体代表全面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建设的工作情况,并将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出的《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讨论稿)和《2007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要点》发给大家征求意见,请各地方学会在工作中作为参考。

与会代表结合各地学会工作情况,共同学习了《学会动态》中发表的四篇文章。

1、“去志愿化”,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变革趋势;

2、爱岗敬业,以人为本谈做学会秘书长工作的体会;

3、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努力打造专业委员会品牌;

4、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服务平台。

在大会交流阶段,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先后介绍了学会建设和学术年会情况,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先后介绍了2006年本学会开展的工作,随后,云南、广西、河南、湖南、吉林、贵州、江苏和河北等省、市、自治区的秘书长先后结合本地的工作踊跃发言,畅谈各地地球物理学会的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江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也向大会介绍了江西省的筹备进展情况,这些发言,使全体与会代表深受启发,开拓了思路,为更好地深入做好本地学会工作,增强了信心。

47日下午,全体与会代表应邀参观了江西省地质展览馆,并一致同意将江西省地质展览馆做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地质矿产局于龙江副局长代表本单位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48日,大会交流结束后,曲克信常务副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言,他要求大家结合200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50年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开展各项活动,重点要做好三件事:1、开好庆祝会;2、出版两本书;3、建好信息库。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把地球物理界的科技人员整合到一起,广开思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会员单位服务,把有能力的科技人才推到第一线,以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地球物理事业的不断向前。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七届第三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七届三次会议,于2007612在北京十三陵石油培训中心举行。第七届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小牧同志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理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六、七届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先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以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顾问、正副秘书长及代表共计27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新任副主任兼秘书长王琪同志主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同志做了工作报告。报告对勘探委员会2006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2007年的工作也做出了安排:

1、各委员单位要紧密围绕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及国际地球物理50周年纪念日这个中心环节,结合本单位、本行业的工作特点进行统一安排和布置,积极协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好“开好庆祝会、出好二本书,建好信息库”等活动。

2、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要继续加强与其它专业委员会的联系;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委员单位、各网长单位及各专业学科组的活动;加大与各物探企业的联系,加大为物探企业服务的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学术活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在会上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在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关心学会、支持学会、发展学会。

全体与会代表结合王小牧主任的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赵文津院士、委员会顾问王立群、吕友生及委员会副主任钱荣钧、刘三洋及委员蔡为芳、赵邦六、陈小宏、吕庆田、宁俊瑞、张少华、孙鸿雁、鞠占斌等做了发言,饱含了对地球物理工作的挚爱之情。委员们一致认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近年来在推进专业联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利用学会这个平台,进行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交流、技术应用和推广,发挥了勘探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会议一致通过了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大家还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如何为会员单位服务等工作进行了交流与沟通。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代表刘玉乾同志向与会委员们通报了铁路工程物探与检测科技信息网站的建设、工程物探专业论文集的筹备情况及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的准备情况。

会上,王小牧主任还对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新任副主任兼秘书长王琪同志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说明。王琪秘书长表示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把学会建成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而扎实工作。

会上,对建议增补张少华、张继令两名委员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大家表决通过。会议还表决通过了七届委员会全体顾问及委员名单。

最后,王小牧主任做了总结发言,并对秘书处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1、关于建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网站的建议,由于委员会专业学科组较多,各委员单位地域跨度大,业务范围和技术需求也不尽相同,信息的来源和搜集有难度,所以网站建设存在一定困难。秘书处要认真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各委员单位的意见,如确有必要,东方公司作为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积极协助落实。

2、关于每年委员会工作会议的会址问题,将认真考虑大家的建议,可选在各委员单位所在地召开。会议期间可组织现场参观、技术交流,以进一步增进交流与沟通。

3、关于每年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安排专题学术交流的建议,秘书处应予以考虑,会议期间可安排各委员单位对本单位在科技进步、科技发展方面的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和展示。而专题学术交流不便在工作会议上进行。如各委员单位确需召开专业学术会议,可提出申请以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召开。

4、关于宣传勘探地球物理行业的建议,需要大家献计献策,各专业学科组和各位委员应加强和其它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联系,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勘探地球物理行业。

会议在友好、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07612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四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二届四次会议于2007326日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举行。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荣,副主任杜乐天、王伟元、郑海飞、王广才、欧光习到会,参会委员有梁汉东、李林强、张建锋,谢鸿森副主任因故请假。

会议由杨玉荣主任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会议首先热烈讨论了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人选。虽然本届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多由在本专业领域德高望重、学识面广、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但是他们多数年龄偏大或已经退离原科研工作岗位,存在参加、组织学术活动工作不便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关系到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能否持续发展、并发挥更大和更深层次影响的问题。同时,又如何让这些老专家的智慧和余热在下一届的专业委员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本届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的热点。经过大家的推荐和会议讨论,拟议定以下候选人交由专业委员会二届五次会议表决:

欧光习为下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候选人,梁汉东、王广才、郑海飞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候选人,李林强为专业委员会秘书候选人。杨玉荣、杜乐天、谢鸿森、王伟元任下一届专业委员会顾问。

二、欧光习副主任传达2007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编辑部2007年工作会议” 和20073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3届学会年会专题负责人会议”的会议精神,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讨论决定:

1.《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集有关流体地球科学专业的回顾性稿件标题定为“流体地球科学10年的人和事”,由杨玉荣主任撰写; 2. 《中国地球物理进展》专集有关流体地球科学专业研究性进展的稿件标题定为“流体地球科学观”,由杜乐天副主任撰写。

两稿件初稿经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等有关人员讨论修改后报送学会。

三、讨论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欧光习副主任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学术会的时间、地点和会议主题。经过大家讨论一致认为,学术交流活动是从事流体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讲台,是一个展示新思想、新进展、新成果的机会,应当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及扩大本专业学术影响十分重要,应当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讨论决定:

1.2007914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为“流体实验进展”的学术讨论会,人数2030人,组织人郑海飞、欧光习。

2.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学术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的专题名称定为“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专题召集人为梁汉东、王广才。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2007326 


 

 

科普工作委员会2007年科技周活动总结

  


 

为配合全国科技周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在朝阳区祁家豁子社区共同组织了“普及防震知识,创造平安社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的张周术副主任、地震科普专家张少泉、科普工作委员会林洁、徐桂华等来到现场,一起向社区群众解答有关地震知识及日常生活科普问题,同时发放科普宣传资料近两千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科技周期间519日和20日,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附近的大、中、小学的许多学生及居民、职工家属结伴参观,聆听老师的讲解,不时还提出些问题,普遍反映良好,多人提出希望在不影响教学的条件下,对公众的开放日尽可能多几天,比如每个月对外开放12天,形成制度等。本次活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博物馆出动了7位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分别在7个展厅为观众耐心讲解,7个展厅为:矿物、岩石、岩床、古生物、地史、青藏、地学科普厅,其中地学科普部分还新增了小型恐龙展,参观的群众约有560人次。

科技周期间521日和523日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吴海成老师和郝杰老师分别在西城区裕中东里社区和黄寺社区做了题为“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及灾害来临时的自救与互救”科普讲座。 吴海成老师讲解了我们身边的居室环境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用药、安全锻炼等内容。郝杰老师讲了“沙尘暴”、“地震”和“阴霾”。继科技周之后612日又讲了“雷电”、“高温”和“大风”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及所形成的灾害,人类积数千年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有着许多预防灾害和战胜灾害的办法。这几个科普讲座提醒社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有防灾的防范意识,虽然三次的听众只有150余人,但影响很大,社区居委会一再要求我学会定期为他们做这种贴近百姓生活的科普报告,我会今后一定要把“科普进社区”的工作做得更扎扎实实。

科普工作委员会

200761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专题会议纪要(续)

 


 

第十一专题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本专题共收到摘要22篇,年刊录用21篇,报告人数21人,其中两篇是在第一天下午的大专题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与会者老中青结合,研究生发言约占全部发言的1/3,既对他们是很好的锻炼,也反映了本专题后继有人的良好发展态势。观测是地球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专题发言中介绍了我国将钻孔应变观测用于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进展,在过去的长周期地震仪、重力仪器外,增添了一种,而且是对T型振荡比较敏感的观测手段。在利用自由振荡观测数据研究横向不均匀地球内部构造方面,也有利用有限单元法研究解波动方程。研究自由振荡激发过程的初步探讨,为观测数据的理论解释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对观测结果的正确处理分析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从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的工作做了不少,但对结果需要更多的比较和交流,这次会议上对不同作者使用同一资料给到不同结果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会议上不仅对地幔动力学、岩石圈动力学,地震力学等重要方向提交了许多报告发言,而且涉及地核动力学、比较行星学领域。空间上不仅涉及到行星尺度,也涉及到晶粒尺度的问题;时间上,不仅涉及几十百万年的构造巨动,几年到几百年的孕震过程,还涉及几分之一秒的破裂过程。在研究这些复杂问题中,高性能大规模计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利用商业软件,引进国外软件,开发自己软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特别开发我国自己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对我国地球动力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国外经验,争取国家支持,不仅要实现资料共享,而且要有切实的资金、物力、人力等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计算软件共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另外基础地球物理研究与应用地球物理石油专业需求相结合,在羌塘地震工作中大、中、小炮相结合,取得了第一流的资料,也值得今后工作中注意。这次会议中本专题有1/3是研究生发言,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表明了本专题后继有人,事业兴旺。

第十二专题  流体地球科学

本专题共收到摘要20篇,年刊录用20篇,报告人数6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成藏、成矿流体研究技术的新发展,涉及到显微偏光-荧光、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显微傅里叶红外等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储层预测和成藏期次、流体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磁场梯度矢量新方法在含矿流体运移方向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对盆山藕合体系、地幔柱、大火成岩省及热液作用与储层矿物岩石成因、油气成因研究和油气资源预测方面取得了深入的成果、进展,其中油气田中许多“火山岩”不是岩浆岩而是热液交代岩的发现是一个重要进展;

3对有关灾害成因认识进一步深化,其中对瓦斯的定义进一步完善,指出地震、瓦斯灾害的形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岩石圈变形与地球深部排气为内因和地日月“三星一线”引潮力共振为外因的地震、瓦斯灾害监测方案。这对灾害预测和减灾免灾具有重要意义。

4.对在石油-热卤水及地球排气与砂岩型铀矿化关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这是有机-无机关系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进展,对丰富砂岩型铀矿理论及指导同类矿产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本专题提出的学术观点、展示的新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如下:

1.金属矿床有机-无机流体跨学科研究是目前矿床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是否得到完善和深化,是该类矿床勘探能否再次取得突破的瓶颈。在石油-热卤水与砂岩型铀矿化关系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此类研究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方向。

2.有关地震、瓦斯灾害的成因认识得到了深化,并对灾害预测和减灾免灾提出了新的具可行性的举措。但是对地球深部流体和地球排气作用认识及天地系统观(如地日月“三星一线”引潮力共振)的进一步深化仍然是今后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重要基础性研究。

3.在地幔柱、大火成岩省及热液作用与矿物岩石成因、油气成因和油气资源预测方面得出了一些重要认识,这对指导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地幔柱、大火成岩省及热液作用与油气形成机理研究及其资源评价方法仍待加强和完善。

4.在多学科、多手段及宏观与微观对储层流体、含矿流体综合研究、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相关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对本专题学科的发展展望及建议:

流体是地质作用各过程中各种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油气矿产)形成的直接成矿剂、载矿介质或纽带,同时也是各种自然灾害形成的诱因。地球各圈层中流体的类型、来源、成因、演化及其分布的研究,都是各种矿产形成、分布和灾害预测的基础。因此,以下方面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1.构造运动与流体活动;

2.成岩成矿及油气迁移、成藏过程中流体作用;

3.金属成矿过程中的流体类型、流体作用;

4.流体活动与地震、瓦斯(爆炸)灾害及其预防机制;

5.探测流体活动及其环境响应的新技术新方法。

建议进一步加强各相关专题之间的学术联系,尤其是本专题与第九专题之间的学术联系,达到相互借鉴、拓展应用和共同发展之目的。

第十三专题  信息与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31篇,年刊录用31篇,到达年会做报告1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是信息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主要专题,自从推出这个专题以来在每届年会上都受到欢迎,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大量信息新技术和地球物理结合,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今年共收到论文31篇,论文质量和内容都好于往年。涉及领域广泛,大致如下:

1.地球物理信息处理理论成果,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的工具焦点波动方程、地震正演模拟、温度场模拟、模糊神经网络对水库危险估计等;

2.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新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三位可视化技术、并行可视化技术、资料去噪技术、Gabor变换窗处理、重磁综合处理等等;

3GIS技术在地球物理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GIS技术在制作物探多剖面、空间数据分析油气勘探应用、GIS在地震预报、WEBGIS在城市地震应急应用等等;

4.地球物理数据和信息存储及提取技术,包括地脉动地震孕育信息提取、地震应力成像、热红外卫星地震异常信息提取等及地震数值模拟、欧洲及西太平洋面波成像数据库和数据共享等等;

5.地球物理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理论和技术,包括月震探测计划方案、地震资料处理大规模集群系统、LINUX系统管理、CGG地震资料处理管理系统等;

6.下一代互联网地球物理应用探讨,包括IPV6应用及P2P在物探数据处理的应用等等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次年会第13专题,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比较好的进展,主要是有限元差分和任意差分法地震正演模拟的研究、温度场模拟及共聚焦点波动方程准面延拓等都取得较好的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在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应用结合方面继续表现发展的动向,特别是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技术、地球物理数据和信息提取及存储新技术、GIS在地球物理各个领域的应用、地球物理卫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在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地球物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必然会带来科研和技术工作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自主创新和突破。本学科应特别注意地球物理和信息技术结合创建地球物理基础理论,创建物理探矿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导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特别是在超级计算、地球模拟、地震模拟、地下结构模拟的理论和应用的创新。引导计算机网络和地球物理相结合,特别是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海量存储、快速处理、数据系统应用。同时下一代互联网的地球物理应用也值得关注。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组织很好,建议今后逐步将各个专题和专业委员会结合起来,各个专题归属到专业委员会管理,专题不要轻易改变,管理可由专业委员会协调。这样可以以各个专业委员会为核心形成大板块,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交流。

信息专业委员会经过评议,选出两名优秀学生论文两篇。                     (待续)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2007423  北京)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于200742123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来自气象、地震、水利、海洋、有关院校、科研等部门的70位专家、学者和来宾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43篇,其中按时收到的38篇刊入《2007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会议收到预测专家的“天灾年度预测报告简表”39份,其中的36份编入《二OO七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印《黄皮书》)。《文集》和《黄皮书》均于会前复印,提供了会议交流。

耿庆国常务副主任致开幕词,并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上报有关部门的《2006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做了检验性总结;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何存富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地学哲学研究所王恒礼教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王涌泉教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均之教授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们分别对2007年预测学术研讨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表示欢迎和祝贺;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十几年来在继承、弘扬翁文波院士的预测学术思想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对如何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建议。

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的管理工作已由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移交到东方公司。承担今后管理工作的石油物探学会办公室的三位同志专程前来参加会议,办公室主任王琪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了对天灾预测工作的大力支持,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专业委员会主任郭增建教授特从兰州打来电话:因身体原因不能到会与大家一起讨论2007年的综合预测,向各位代表问好,并预祝会议成功。

地球物理学会十分重视这次会议,除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到会指导外,新到任的副秘书长郭建、办公室主任苏枫也到会,并听取了预测专家的报告。

根据会议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本着以人为本、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交流、讨论了2007年全国重大天灾的预测意见。经认真、反复的讨论和会商,形成了《2007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按惯例,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呈报中国科协以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参考。

为了提高预测的科学水平,会议安排了较多的时间,就预测的物理机制、预测方法的科学性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和讨论。《基于重构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径流自适应预测》、《万氏双螺旋双质量质能公式为三星一线引力放大假设实现了定量的物理机制证明》、《华北地区信号震地热前兆异常特征及其预报意义的初步分析》、《中国夏季旱涝预测问题的若干哲学思索》等报告引起与会者很大兴趣。

会议期间,与会的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以及李秀斌委员,与北京拓禹公司董事长薛建国先生举行了开展合作的座谈,双方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会后继续接触,商谈具体事宜。

会议期间,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先生利用晚上时间,组织部分代表就“星球运动与地震时间分布规律”、“地月系统朔望日、近月地点运动规律与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综合性灾害在地球的效应网络时空分布”等问题,进行了专项讨论,交流了各自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建立计算机模拟程序的可能性问题。

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利用午休时间参观了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该所地震观测项目齐全、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工作程序严谨、预测成果突出,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三天紧张而热烈的会上、会下交流讨论和学术报告,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于423日举行了闭幕式。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做了会议总结,他代表与会的全体代表,对资助本次会议的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和上海英雄轻工业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为会议辛勤服务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在总结中对2007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做出了安排,包括筹建专业委员会网站;建立预测专家信息;开展预测成果奖励等。由于条件所限,这些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要逐项、逐步落实,能在今年的预测总结会上有初步结果。

闭幕式上,国家发改委前副司长严谷良同志,北京拓禹公司薛建国董事长讲了话。他们分别就专业委员会如何抓好重点、突破天灾预测难关;专业委员会与拓禹公司开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意见。


 

 

电磁探测仪器和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议纪要

 


 

200705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办公楼443会议室,召开了“电磁探测仪器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参加单位及人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陆其鹄、底青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明、李天超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石福升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能昌信等;北京地质仪器厂岳棋柱等;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宝诚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王妙月、石昆法、李英贤、王光杰、王若、薛国强、安志国、付长民、李帝铨、岳安平等。底青云主持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依据改革、开放、搞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主办会的方针,以团结、组织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出成果、出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宗旨举办的学术会议,目的是促进国内电磁探测仪器与方法的交流与发展。

首先由会议召集人底青云女士致开幕词,她表示,在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的关心和指导下,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的职能得到传承和发扬,希望与会嘉宾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将自己所在领域的经验和想法充分交流研讨。

  研讨会依次做了6个专题报告:

1、《海洋拖曳式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硬件研究》(邓明);

2、《大功率多频发射系统研制》(石福升);

3、《核磁共振找水仪试验样机的研究与设计》(李天超);

4、《CSAMT 仪器及其应用现状》(底青云);

5、《TEM方法、仪器与应用进展 》(薛国强);

6、《天然电磁辐射测深技术》 (岳棋柱)。

报告过程中,与会嘉宾就自己关心的理论、技术问题积极提问,并从各自的工作领域角度出发,结合经验理解,对报告专题进行细致深入地探讨。就国内外电磁探测仪器的特点,嘉宾们各抒己见,从理论研究,制造工艺,市场运作,直至由此对我国该领域工业发展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展望。认为我国的电磁勘探仪器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方法和研发、制造的结合,仪器的市场工作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环节。

研讨结束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陆其鹄先生总结发言,他表示今天的会达到了很好的交流互动,使在本领域仪器和方法上辛勤工作的同仁对国内研究和研发生产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横向的总结和纵深的分析展望,委员会实质上起到的是“红娘”的作用,希望地球物理界同仁在各个领域加强联系、交流,特别是相互之间的实际合作。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目标,圆满闭幕。

会议结论:通过报告和交流讨论,总结了国内电磁仪器的发展现状。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我国的电磁勘探仪器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方法和研发、制造的结合,仪器的市场工作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环节。

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目标,圆满闭幕。

电磁探测仪器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2007518日)     


 

 

“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筹备工作会议纪要

 


 

20089月第19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将在我国举行。“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是由IUGG(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及其所属的IAGA(国际地磁和空间科学协会)主办,全面展示和交流世界上地球电磁法理论、实验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当前国际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最高层次的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自1972年始,每两年一届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城市举行。

2007515日在北京召开了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召集,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29个相关部门共49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了筹备工作会议。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江钊副所长主持了本次筹备会议,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赵明副司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秘书长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赵国泽研究员介绍了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会议的背景、申办过程,对会议各项筹备工作的进展,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规模、学术委员会的组建、专题类别和特邀报告的确定、会议通知的发送时间以及经费预算和筹措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与会代表和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肯定了自获得承办权以来所做的大量筹备工作,并就如何做好下一步的筹备工作、成立大会组织、领导机构、会议的经费预算和筹措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参会代表一致认为,从现在到明年讨论会的举行,面临着时间紧任务迫,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应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努力把这次会议办成历届会议中最好的一次。与会代表和专家强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国际高水平研究人员的交流,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学术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示我国的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我国地球电磁学科研究及其在资源、环境和地球动力学等领域研究应用更快的发展。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2007.5.17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

 


 

根据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章程,20061031日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和领导班子成员,并上报河南省科协得到了任职批复。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长:方盛明

副理事长:郭玉松、王保斋、邱荣华、李大鸣、

朱希夏、刘宝国、王夫运

长:刘文超


 

 

广东省地球物理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0769-10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召开。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地震局、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州中冶正元勘探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8家学会发起单位的会员代表,以及中山大学、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4家单位的会员代表共66人参加了会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领导、中国科学院刘光鼎院士、傅家谟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海洋石油学会、山东地球物理学会等嘉宾和领导共计11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了各兄弟学会,上级学会发来的贺信12封。

会议由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副组长戴宗林主持,广东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领导首先宣读了粤民函[2007]152号《关于同意筹备成立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复函》并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科协领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相继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一致通过了《广东省地球物学会章程》和《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收支管理办法》。

会议选出了由38名理事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产生了25名常务理事以及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

石彦民叶春明 白志琳 吕金水 伍忠良 朱 

刘再生李凡荣 李  列 吴炜强 陈  洁 陈 

陈志宏陈泉芳 汪瑞良 杨胜雄 杨马陵 张卫华

  明 张梅珠 罗忠焱 周  华 周长祥 周家雄

尚策新易  平 赵英泽 胡忠良 黄剑涛 曹 

曹文海黄  江 康  英 谢玉洪 温  宁 缪维成

黎文宪戴宗林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石彦民白志琳 吕金水 朱  明 刘再生 李凡荣

  列 吴炜强 陈  瑜 陈泉芳 汪瑞良 杨胜雄

杨马陵张  明 罗忠焱 周  华 周长祥 易 

黄剑涛曹  静 曹文海 谢玉洪 温  宁 缪维成

戴宗林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领导层组成(按姓氏笔画为序):

      长:石彦民

常务副理事长:李凡荣  黄剑涛  谢玉洪

    戴宗林

副理 事 长: 吕金水  刘再生   

杨胜雄  罗忠焱

    长:  周长祥

广东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领导宣布大会关于对《广东省地球物学会章程》和《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收支管理办法》的审议通过,以及关于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的选举均符合法律程序,选举结果有效。

随后,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新任理事长石彦民同志代表第一届理事会作了讲话。

最后,由新一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黄剑涛同志致闭幕词。

通过这次大会,全体代表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地球物理科技的发展,对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广东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是大有可为的。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成立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起地球物理科技为广东省经济建设服务的桥梁和平台,也为我们学会会员单位之间搭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的平台。

9日下午及10日上午大会进行了学术交流,历时1天。中国科学院刘光鼎院士作了题为《石油二次创业》的主题报告。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地震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卫星地面站、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等9家单位的11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在会上作了报告。

最后,会议决定将在《华南地震》上专集出版此次学术交流会所有论文报告17篇。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07610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国际地球物理50年活动安排

 


 

一、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二十周年庆典活动

1.时间:20071121日,会期一天。

2.地点:上海市展览馆。(延安中路1000号)

3.内容:上午9点。庆典活动包括理事长致开幕词,上级领导讲话、表彰先进、大会专题 报告等。

下午分别开展两个专题研讨会,空间、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探、工程地球物理专业。

4.论文出版:以专刊形式由“上海地质”刊物专题出版。

欢迎各省市兄弟学会光临。(请预先告之,以便联系住宿、提供午餐)

二、科普活动

1.按上海市科协2006年批文,我学会负责全市电子科普画廊的建设。2007年上半年首先从浦东新区做示范,计划制作1米宽2米高标准画廊100~150块。下半年逐渐推进杨浦区、虹口区的科普画廊建设工作,从而为面向全市奠定基础。

2.按上海市科协科普部的要求,选拔10-15名科普志愿者,将在杨浦区和长宁区两地,开展“做中学”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示范工作。今年将以天文学、极地科学、气象学等为内容,编创合适的教材,为今后开展“做中学”教育工作取得实践经验。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工作年计划

——扩大学术交流组织技术服务促进学会和谐发展

 


 

一、2006年主要工作

1. 扩大学术交流注重专业培训

1.1 联合举办“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

2006111718日我会与广西区岩土力学学会、广西水利学会、广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测专业委员会四个学术团体在柳州联合召开《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与会代表近80人,来自广西区的高校、科研设计院所,地矿、水利、电力、建筑、较通、有色、化工、煤炭系统和武警水电部队。八位专家学者作大会专题报告,其中物探四篇。会上论文宣读12篇,其中物探5篇。通过这次联合学术会议,岩土工程和地球物理两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多个学术团体会员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取长补短,促进学科的发展,共同为广西基本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由于会议反响大、收效好,四个学术团体商定2008年再召开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

回顾这次跨学科会议的成功举办,我会总结如下经验:

1.1.1 联合相关学会召开学术会议有利跨学科交流

学会的首要功能是学术交流的主渠道,我会2000年成立以来,坚持每隔两年召开一次地球物理学术年会。2005年底新一届理事会首次会议,就提出拟与相关学会联合开学术会议,扩大地球物理学科影响,开阔学术交流渠道的思路。即主动与广西区岩土力学学会秘书长商议联合召开学术会议事宜。5月份我会与广西区岩土力学学会、广西水利学会、广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测专业委员会四个学术团体联席会议商定后发会议通知,征集论文。

我会要求理事单位针对会议准备论文和专题报告。会址选在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内的金地宾舘,有利于我学会为会议提供服务。学术会议期间,我会理事长致开幕词,主持闭幕式,我会会员作专题报告、宣读论文,主持工程考察,扩大了我会在广西的影响。我会还特邀中国建筑协会勘察分会副会长、工程物探专业委员会刘云祯主任参加会议作专题报告,使广西岩土工程界更加了解物探、重现物探。我会会员也与其他三个学术团体会员开始了广泛沟通。

1.1.2 办搞好学会学术会议是常务理事的主要工作

学会的主业是开展学术活动,常务理事会把这次学术会议做为当年工作重点。副理事长、核工业柳州工程勘察院院长陈家联是联合开会倡导者之一,并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出资赞助、落实会场和条件,敦促本单位会员撰写论文,该院总工在大会上作了“工程勘察中常用地面物探方法简述”专题报告;秘书长许瑜负责与有关学会沟通、协商,联系会员催促征集论文,落实协办单位、筹集经费,为会议作了大量筹备工作;副理事长、桂林工学院副院长阮百尧到会作“地球物理勘察方法新进展”专题报告;理事长葛为中作的“地面井地井间电阻率成像新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专题报告,引起与会者重视,交通设计院表示将用于百色至云南高速路塌陷探测,已于2007年初实施,体现跨学科交流的成果。

1.1.3 学术会议期间适时召开理事会

利用学术会期间召开理事会, 解决理事分散、工作繁忙不易集中开会的问题。有的理事是陪同本单位领导一起与会,顺便上交团体会费。本次会议收到电力设计院、桂林地矿院工勘院、水文工勘院、贵港核工勘院、地质四队和广西煤田地质局等团体会费七千元。

1.2 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新方法培训讲座

广西的地球物理队伍实力较薄弱,仪器设备更新较迟缓,但理事会成员能在新方法引进、培训学习方面沟通,如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2006年购置GTP-32仪并举办专题培训讲座,通过学会联系桂林工学院等单位派员参加了专题培训。

理事长先后在水文队、交通规划勘察院、桂林工学院、有色勘察院作电阻率法新理念的学术讲座上,介绍超高密度泛装置电阻率成像新方法。此外,还在八个省市十余单位讲学交流。

1.3 促进地球物理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工作

在培养地球物理学科人才方面,我会2006年起促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桂林工学院研究生处合作工程硕士的招生。

2006年工程硕士培训工作通过招生、报名、统考、面试、上课培训、撰写学位论文,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推荐的两名常年野外工作的助工,通过我们的帮助已统考过线,12月到校面试通过。

2.组织多单位协作开展技术服务

200611月提交了“桂北蚊塘地区地热普查工作报告”,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和桂林中核地矿公司署名。学会曾组织核工业柳州工程勘察院、华锡集团215队、271队和桂林工学院的会员先后到现场协作,组成具有地质、水文地质、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放射性法、钻探工程、测井和井地电阻率成像新技术等八种技术综合勘查的高科技服务群体。完成工作量:9.23平方公里万分之一地质、水文地质填图,联合剖面313点计7740米,电测深19点,TEM 48点,氡气测量565点计5630米,电阻率成像地面三幅、井地两幅,钻探三孔,总进尺656.6米,测井(井斜、井温、电阻率)三口。

我们的工作结论为该区不具备热储条件。以充分的勘查资料否定了1998年区域地热调查根据地表温度异常,选出最佳地热靶区的结论。为投资开发商避免了盲目打千米深钻的风险。

通过这项技术服务活动,我们体会到:

学会为经济建设服务,具备一定的前提和优势。学会是登记注册具有完全民事责任的法人团体,可以独立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在人才、智力、技术和网络方面存在优势,投入的技术含量可以比一般单位高。但学会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行业资格等级证书、技术硬件设施和固定的专业队伍。理事会在团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可以扬长补短有效地整合资源,合理策划、精心管理,集中优势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为学会取得技术和经済方面的效益,增进了学会的凝聚力。

二、 2007年主要工作计划

2007年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的办会思路:进一步开阔学术交流主渠道;提高科技服务效益彰显学会活力;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办成和谐之家。

1. 举办联合学术年会和新技术研讨会

1.1筹办“广西地质学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200611月“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上我会主要交流工程物探方面的论文。理事会考虑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术交流主渠道,可以在资源矿产物探方面联合办会,1217日理事长主动向广西地质学会秘书长提出联合召开学术年会的意向。

20072月初两学会决定5月底在南宁召开“广西地质学会与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主题为关注深部找矿、资源危机矿山、广西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议题11个,其中有广西区政府关心的泛北部湾经济圈、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的开发和东盟国家矿产资源调研等。

已向区内外发出征文通知,预计这两学会的联合学术年会论文的数量、质量超过2006年四学术团体的研讨会。会上发论文集光盘,会后公开出版专刋论文集,可能有彩色版面。我会原定2006年出版学会论文的计划,有望在2007年内实现。会后我会还评选优秀论文、项目报告,颁发“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奖”。

1.2拟举办物探新技术研讨会

拟在第四季度举办以电法勘探为主的物探新技术研讨会,有桂林工学院电阻率/极化率实用软件、超高密度泛装置电阻率成像法、矿山及其巷道勘查技术、岩溶物探新进展、GTP32仪应用等。拟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安排现场考察。

2. 扩大协作范围提高技术服务效益

在加强学会理事单位协作的基础上,选择契机开展学会内外、广西区内外和国内外的交流协作,开拓技术市场。加大学会技术服务的力度,争取更多效益。

2007年初配合理事单位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在百色至云南高速公路阳圩段路面塌陷勘察中,试用井地井间电阻率成像方法,提交由奥立华勘探技术公司和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署名的报告。该塌陷物探综合物探方法有:地面高密度电法、地震勘探、地质雷达、井间电磁波CT和井地井间电阻率成像等七种。

二季度拟在广西地矿资源勘查开发公司所属矿山开展找矿物探。

3. 健全学会机构提高办事能力

本学会干部都属兼职,工作人员有不确定因素,如换届后兼职的办公室主任因被单位调去郊区上班,暂未找到合适人选,影响学会的正常有序工作,正待协商解决。幸好学会的兼职会计、出纳比较热心负责,暂代学会收发。

为了开拓学会内外沟通渠道,理事会敦促理事充分利用网站、邮箱加强联系。还拟要求理事会主要成员起码的会面或通话次数。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把学会建成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学术团体,办成有特色的广西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和谐之家。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20072    

qxdqwlxh2006@tom.com

www.qxdqwlxh.org.cn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一、组织建设

2006113日山东省民政厅发文同意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文件指出“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对推动我省地球物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后,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坚持民主办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学会《章程》积极开展活动,为繁荣发展地球物理科技事业作应有的贡献。”

200663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正式成立,代表大会选出学会理事会理事52人,理事会选出常务理事19人。常务理事会讨论推举,理事长:刘元生,副理事长:郑明坤、梁桂芝、李丕龙、王怀洪、刘保华,张善法任秘书长,刘元生宣布聘请徐世浙任名誉理事长,赵长安、韩栋为顾问。常务理事:王怀洪、王新红、刘元生、刘保华、印兴跃、李丕龙、李学军、吴时国、吴钦宝、张训华、张善法、郑明坤、郭玉贵、姚平玉、高慧瑛、梁桂芝、黄太岭、韩文功、蒋海昆,副秘书长:文俊武、王秀东。

学会设立秘书处、技术咨询工作委员会、科普与教育委员会、工程物探专业委员会、资源与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海洋与石油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地震与地球动力专业委员会和泰安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0610月向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出申请,2007110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六届五次全委会审议通过,接纳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加入山东省科协。

二、学术活动

20061225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聘请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科协专家参加组成优秀物探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对20032005年度完成的成果报告进行评选,共评出山东省优秀物探成果奖28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评奖目的是推进地球物理科学在山东省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作用,鼓励物探科技人员积极开发新技术,做出质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物探成果。这次评奖得到各会员单位和会员的热烈欢迎,获奖单位包括石油、地质、冶金、煤田、水利、地震、石油大学、海洋大学等部门和学校的14个单位,较全面的反映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各会员单位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会员单位积极撰写22届年会论文,共有24篇论文入选,在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发表论文5篇,在其他公开出版的期刊、文集发表文章10篇。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科技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科技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三、人员培训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吉林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3人完成全部学业,200662日由吉林大学颁发结业证书。

四、申办23届年会

为做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3届年会的筹办工作,学会在常务理事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初步考察了会议和地质地貌点的选址,在第22届年会上正式提出举办第23届年会申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0710月19日23日,10月18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山东省 青岛市

三.年会主题 地球物理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年会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 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具体安排根据投稿情况进行组织调整)。

1 地球物理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刘光鼎  刘元生  吴时国  梁生正

sddqwlxh@163.com

主要内容:环渤海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位置,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地球物理在环渤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自然地质灾害和矿业地质灾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对环渤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分析建议。

2) 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

召集人:魏奉思        臧绍先

fswei@spaceweather.ac.cn

主要内容: 本专题为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就以下两方面提出分析和建议:对国际国内地球物理的发展现状、前沿课题进行综述分析和评议,内容不限。②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进展进行介绍,总结并提出建议(如地球空间双星计划,“夸父”计划,太阳爆发小卫星计划,“子午工程”,新的国家级项目建议,地震-电磁卫星),以期通过本专题达到交流看法,集思广益,利用地球物理学会这一科研群体把地球物理科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牛毓荃   牛滨华    

wliuyang@vip.sina.com

  题: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应用技术

主要内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成像及四维地震方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油气田与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4) 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召集人:牟永光   陈小宏   王兴谋

chenxh@cup.edu.cn

主要内容:地震波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传播理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油气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监测方法;与油气储层有关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5 基础地质与固体勘查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     熊盛青   吕庆田

lqt@cags.net.cn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展、新应用和新成果,成功的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6 水资源、环境、工程地质与质量检测地球物理

召集人:程业勋  钟世航  钱玉好

zhongshh@vip.sina.com
   
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工程勘查及施工监测的地球物理技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地球物理,水资源的勘察、管理和合理利用,隧道地质预报及其它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以及工程质量和工程现状检测等方面。包括理论、应用实例、应用前景、新技术方法等方面。内容集中者将安排专题讨论。

7) 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永贵  常 旭  王绪本  郭秀军

zhaoyonggui@263.net

主要内容:城市化发展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包括工程勘查和检测中的新方法、新仪器、新软件、新成果等。重点交流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与成像理论方面的方法和技术。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近地表精细结构调查、隧道质量检测与地质超前预报、桥梁与桩基检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勘查、工程与地质病害诊断、工程物探技术质量管理与研究、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的探测与识别、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对策、文物古迹的探测与保护等方面。

8) 岩石物理学

召集人:葛洪魁 马胜利 伍向阳

gehongkui@163.com

主要内容:岩石的声学、电学、力学、热学、磁学、光学、放射性等物理特性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 岩石物理学研究进展。国内外岩石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建议。 岩石物理理论与模型研究。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分析模型。 岩石物理特性实验。测试仪器、方法、变化规律,高温高压岩石物理特性测试。 岩石物理学的应用。在天然地震、石油、煤炭、矿山、水文等方面的应用。

9)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赵文津   李惠民

lin_don@sina.com

主要内容:①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②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③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④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⑤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⑥岩石圈的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⑦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

(10)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蔡永恩  石耀霖         yongen@pku.edu.cn

主要内容:地球内部结构、地核动力学、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以及与解决上述问题有关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新技术。

(11)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珹  李延兴 傅容珊

liyx9777@vip.sina.com      hc@shao.ac.cn

主要内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展,测地数据处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对地球整体及各圈层物质运动的高精度监测;地球重力场及其时变性的测定与研究;地球自转变化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关系与机理的探讨;以空间大地测量为基础的中国大陆及边缘海现今地壳运动模型及动力学研究;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的方法和能力的研究。

(12)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召集人:杨振宇  黄宝春  刘 健

bchu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磁性地层学、岩石磁组构在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古构造运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环境磁学和岩石磁学在短尺度古环境、城市地球物理研究(如现代污染等)中的应用;古地磁学与板内变形与陆内旋转、欧亚大陆东部及周边构造演化;地球磁场古强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13) 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史建魁 濮祖荫 徐文耀

jkshi@center.cssar.ac.cn

主要内容:①地磁扰动的观测现象和物理机制研究;②中高层大气 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研究;③电离层/热层中的扰动现象和物理模型研究;④磁层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时空变化的观测特性和理论模型研究;⑤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等。

(14) 计算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志新 陈晓非 王彦宾

zhaozhixin@ccsd.org.cn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及其应用中有关模式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等相关课题,各种地球物理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成果。①声波、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理论地震图计算及反演研究;②地震波反射、深反射和折射成像及其应用;③重力、电磁波及地震波反演与成像;④地球动力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15) 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王 勇  吴小平  王谦身

ywang@asch.whigg.ac.cn

主要内容:本专题主要讨论和交流地面、航空、卫星重力测量新技术和观测结果,重力仪器研制与改进,重力固体潮汐的观测,处理与分析。地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利用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研究岩石圈结构、地幔动力学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问题。

(16) 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召集人:张先康   刘启元   王椿镛   陈九辉                   chnjh@vip.sina.com

主要内容:中国大陆具有明显的块体结构特征,在周边板块的作用下,块体间不断有相对运动,而且产生了内部变形。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块体的内部结构、块体边界及块体间相互作用、运动变形以及与强地震的关系是大陆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近年来,在上述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的探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的目的主要是讨论交流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块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块体边界及其相互作用、运动特点和变形的动力学过程与地震形成的机理等问题。

(17)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召集人:陆其鹄   孙进忠        郭永刚                    sjz@vip.sina.com

主要内容:①磁法、电法、重力、放射性、测震等地球物理仪器的新进展;②地球物理实验与现场观测的新经验;③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实例与成果;④我国某种地球物理仪器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⑤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新思路、设想与建议;⑥其他有益与促进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交流内容。

(18)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召集人:陈棋福   王培德            wangpd999@sohu.com    chenqf@seis.ac.cn

主要内容:地震学基础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理论与实践。地震震源机制和强烈地震的复杂震源过程;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和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关系。区域应力场研究。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数字地震记录的处理与在地震震源过程和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震破裂过程的实验室研究。活动断裂特别是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和研究。

(19)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沈 萍

pingshen279@163.com

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中的新成果。①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②信息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③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应用技术的结合;④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⑤数据库、GIS、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开发及应用;⑥地球物理数据网络资源共享及其应用;⑦地球物理计算和数据网格;⑧地球物理模拟方法和技术。

(20)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姚 陈  张忠杰  刘 斌

yao.chen@263.net

主要内容:各向异性成因、各向异性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处理和解释、裂隙探测及其在陆地石油地震、海底地震和煤田地震勘探的应用、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

(21)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光宇  王家林  郝天珧  宋海斌

gashydrate@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边缘海地质构造及其形成演化;海相残留盆地;海洋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近海工程调查及海洋环境;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22) 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       

召集人:梁汉东   王广才                                   HDL6688@sina.com

主要内容:宇宙中弥漫或聚集着流体和固体。地球是流体与固体复合系统。固体或是流体的载体或为流体赋形;流体则是更具有生命特质的元素。宇宙和地球演化源自流体驱动;石油形成源自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和转化;煤矿瓦斯灾害源自流体瓦斯突破固体煤岩赋形边界等。诚邀触及天体和地球流体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学者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撰稿和参会,共同促进流体地球科学发展。

(23)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召集人:耿庆国  张启文  马利华

qwzhang@nmefc.gov.cn   抄送: mlh@bao.ac.cn

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研讨环境变异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并以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巨灾与大环境变异问题作为交流重点,对中国巨灾预测及改善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防治灾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从事天地生综合学科交叉研究、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研究和环境变异等有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争鸣和交流的舞台。

(24) 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家映  孔祥儒  汤 吉

zhaogz@ies.ac.cn

主要内容:地球电磁法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岩石电性和水含量等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及软件研究;地壳、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和地震、火山预测研究;油气、地热和地下水、金属矿、环境和工程等电磁勘查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及相互间电磁耦合关系的研究等,欢迎其它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报告。

(25) 太阳风暴的太阳-行星际过程及其空间等离子体基本问题

召集人:冯学尚  陆全明  邓晓华

xsfeng@spaceweather.ac.cn

主要内容:太阳风起源;日冕物质抛射;行星际扰动传播;行星际间断结构;磁重联;粒子的加热与加速;波-粒相互作用等。

(26) 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建模研究

召集人:万卫星  张绍东  付绥燕

wanw@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太阳风暴与磁层相互作用;基本单元模式;各层间耦合模式;区域模式与全球模式间的关系;子午链模式。

(27) 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召集人:吴 健  王劲松  刘连光

jian.wu@263.net

主要内容:对航天、通信、导航等活动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领域(电力、汽油、输运、资源考察和航空等)的影响;邻近空间的探测、研究与应用;空间天气预报方法和模式。

(28)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 

召集人:刘代志  龙凡

daizhiliu@163.com

主题: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

主要内容:地球物理环境探测技术;国防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遥感探测与目标识别技术;其它国家安全领域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略)征稿截止日期620日。

六.地方组织委员会(山东) 

名誉主任:张善文

主    任:刘元生

副主任:郑明坤梁桂芝 王怀洪 王新红 刘宝华

张训华 郭玉贵

  员:王兴谋 印兴跃 郭秀军 程久龙 黄太岭

姚平玉文俊武 丁  峰 杨茂森 吴时国 吴钦宝 郑良村 王秀东 薛亚平 刘希强 吴子泉 刘  勇 

长:张善法

副秘书长:文俊武 王秀东 刘  勇

七.学术委员会          

    任:臧绍先

任:印兴跃 王怀洪

    员:(按拼音排序  常 旭  陈会忠

陈晓非 陈 颙 陈永顺 程业勋 黄  珹 刘启元 刘振兴 陆其鹄 吕庆田 牟永光牛毓荃 钱玉好 石耀霖 王椿镛 王家林 王家映 王  勇 魏奉思 熊盛青 杨振宇 于  晟 张先康 赵文津

八.《年刊》编委会    

  任:臧绍先        

副主任:吴时国  李才明

  员:(按拼音排序)

蔡永恩 陈九辉 陈小宏 冯学尚 葛洪魁 胡天跃 黄宝春 李惠民 李延兴 梁汉东 刘  刘代志

孟庆生 牛滨华 濮祖荫 沈  萍 宋海斌 孙进忠

万卫星 王培德 王谦身 吴  健 熊盛青 姚 

张启文 赵国泽 赵永贵 赵志新 钟世航

九.提案小组

  长: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830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十.注册

1.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会议费)

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已缴会费)500元;

⑵ 未交会费的会员及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550元;

⑶ 在读研究生、大学生会员(已缴会费)400元;未交会费及非会员450

⑷ 与会代表不就餐不住宿者交200元;

2.请于910日前汇出注册费(会议费),逾期加收100元。

3.退    款  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于9月30日前用信函或电话、传真通知。

联系电话:0531-86991171  86992735 

传    真:0531- 86992735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师东路14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刘海青收

邮政编码:250014     

会后可退70%注册费(会议费)。

十一. 食宿  食宿费自理

1. 住宿: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暂定)。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东路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标准间(校外限学生)        130/间·天

标准间(校外)             180/间·天

豪华标准间(青大学校外)   200/间·天

标准间                     190/间·天

豪华套间                   320/间·天

请在回执中注明住房的其他要求,原则上以回执先后顺序安排入住计划。无回执者根据房源情况进行安排;学生请携带学生证入住学生房间,未出示学生证一律按照标准间(180/间·天)入住。(青岛大学校外住房距青岛大学行走6-10分钟路程)

2.伙食 会议期间每人每天缴纳伙食费5元。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就餐缴纳伙食费300/人。

十二.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

收费标准:

1.展板(墙面)0.9m×1.2m    收费  600/   

2.展台  2m×2             收费 3000/   

3.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一次20分钟)                 收费  1000/20分钟

4.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一件为500/套)                       收费 500/ 

5.《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  收费 500/

6.在《年刊》上登载企业、产品介绍

收费 4500/页(16开)

需要在《年刊》上登载的插页,务必在9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及费用寄到:山东省济南市山师东路14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刘海青收  邮政编码:250014

联系电话:13801200966(北京)  010-68408402  0531-86992735。在《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务必在9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及费用寄到上述地址。

参展单位将展品、展版(图片、文字)于10月12日前送(寄快件托运)到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东路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赵庆峰收邮政编码:266001, 联系电话:13361260127。或由代表提前于10月15日前送到会场,以便布置展厅。参展费用请在9月10日寄到山东济南市山师东路14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海青收,联系电话:0531-86992735。

十三.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价格暂定)

1. 招远金矿、莱阳石油地质剖面、南山、蓬莱火山蓬莱阁、长岛国家地质公园、威海刘公岛、烟台东炮台地质考察。汽车五日1300/人。

2. 沂水峡谷地质剖面、开封、焦作云台山青龙峡国家地质公园、洛阳龙门山地质考察、少林寺。                 汽车五日1620/

3. 山西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地质考察。  火车卧铺五日 1590/

4. 昌乐火山、临朐山旺化石、沂水峡谷地质剖面、孟良崮、曲阜、泰山、济南趵突泉、张夏地质剖面考察。       汽车五日1400/

注:有关野外考察事宜另行通知。

咨询电话:010-6840840268408440138012009660531-8699117113698612395

十四.付费办法    

1.每篇论文评审费单页100元,双页150元,请于620日前邮至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如不按时汇款则取消在年刊中刊登被录用的文章)

    2.注册费(会议费),展台、展板费,产品、企业介绍费,广告费等请于910日前邮汇或信汇至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3请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531-86992735或是扫描后发邮件至sddqwlxh@163.com,上面务必写明您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作者及论文名称、专题号,以便核对(注:汇款人一定写作者的姓名,方便汇款后核对,不要写代理汇款人姓名,如单位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姓名)。

信  汇: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74080155260000129

开户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济南和平路支行

邮  汇:

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师东路14号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邮政编码:250014

人:刘海青

联系电话:0531-86991171, 86992735

 13698612395(周林波)

传    真:0531-86992735

邮    箱:sddqwlxh@163.com

    4.无住宿和返程回执及未交注册费者,会议不保证安排食宿。若925日以后决定参加会议者,请务必于10 10日前电话联系(010-684084026840844013801200966)。

十五.回执(www.cgs.org.cn下载)

《参展回执》、《住宿、返程、野外考察回执》请于910日前 传真至 010-68408402

68408440,或寄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气象局培训中心办公楼  袁励 收    邮编:100081  Email:dqwl2007@sohu.com

联系电话:010-684084026840844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7. 5. 11


 

 

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一、会议地点与时间:

1、时间:2007101114日。

2、地点: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

二、讨论会专题及专题负责人

(1) 电磁法仪器、新技术、新方法

专题负责人:阮百尧,rby@glite.edu.cn

  君,lin_jun@jlu.edu.cn

戴世坤,dskem@bjpeu.edu.cn

(2) 岩石物理与实验研究

 

北荆州市参考文献的格式tivity and Mini-logg

专题负责人:吴小平,wxp@ustc.edu.cn

            王多君,duojunwang@hotmail.com

(3) 电磁资料处理、正反演与成像

专题负责人:王家映,j.y.wang@cug.edu.cn

            陈小斌,cxb@pku.edu.cn

            杨长福,ycffcy6422@sina.com

(4) 电磁法在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专题负责人:白登海,bdh607@sina.com

              吉,tangji@eq-igl.ac.cn

            谭捍东,thd@cugb.edu.cn

(5) 电磁法和地震、火山等灾害监测预测研究

专题负责人:钱家栋,jdqian@seis.ac.cn

            黄清华,huangq@pku.edu.cn

            杜学斌,duxb@china.com

(6) 电磁法在能源、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专题负责人:何展翔,hezhanxiang@sina.com

              平,iggehhuping@vip.sina.com

            汤井田,jttang@mail.csu.edu.cn

(7) 电磁法在工程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专题负责人:王绪本,wxb@cdut.edu.cn

            严良俊,yanlj@yangtzeu.edu.cn

            底青云,qydi@mail.iggcas.ac.cn

(8) 电磁波传播与空间电磁研究

专题负责人:徐文耀,wyxu@mail.iggcas.ac.cn

            方广有,gyfang@mail.ie.ac.cn

            顾左文,guzwg@sohu.com

(9) 海洋电磁研究

专题负责人:魏文博,wwb5130@cugb.edu.cn

            吴健生,wujiansheng@online.sh.cn

(10)其它

专题负责人:文宝,hwb@yangtzeu.edu.cn

            胡祥云,xyhu@163.com

三、论文摘要征稿事项

1、会前印刷«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论文集»,将刊登会议录用的论文详细摘要。会后,长江大学《石油天然气学报》将择其优秀论文出版专集。

2、稿件内容请务必按附件要求编排,中英文版本各一份,文责自负。如果详细的英文摘要有困难,也可采用详细中文摘要+简单的英文摘要(含Title, Authors and Abstract)的版式。

3、截稿日期:2007810

4、稿件必须用WORD排版(具体要求见附件),投稿时请将电子文档邮寄或用电子邮件发给会议筹备组和专题负责人各一份。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拟在会议上评选优秀学生论文,请青年学生在会上踊跃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费用

1、会议注册费600/人,在校学生凭学生证减半。

2、食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会议考察:会后安排长江三峡、张家界和神农架三条地质考察路线供选择,每条线路约600800元。

4、欢迎各企事业单位在会议期间以各种形式发布和展示电磁勘探新产品、新技术。会务组将安排展板展示及专题宣传(详细安排见第三号通知)。

五、联系方法

人:严良俊,唐小梅

联系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一号,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邮编:434023

TEL0716-80609608060901

FAX0716-8060902

电子信箱:

yanlj@yangtzeu.edu.cn; txm@yangtzeu.edu.cn

网页地址:http://kletor.yangtzeu.edu.cn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200755


 
 

 

科普图书《探视地球》已出版发行

 

作为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科普宣传用书《探视地球》已经出版发行。内容包括给地球体检(做B超、CTX光、磁疗、心电、脉搏、体温、引力)、给地球化验、给地球照相、监测灾害、探寻宝藏等章节。

书中以生动的实例、形象比喻的手法介绍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遥感探视地球及环境保护等知识,并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历程、保护地球、治理环境的相关内容告知读者,呼唤人们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我们可爱而美丽的地球母亲!

《探视地球》一书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评价推荐:

中科院院士刘光鼎先生指出:该书特别适合青少年或在校学生阅读,如果捧起这本书,一定会被吸引,并受益匪浅。他们将会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地球母亲是何等可爱、何等精彩,又何等需要我们共同来关注,共同来善待。

中科院院士杨文采先生指出:本书由浅入深地使人们了解地球母亲的脾气秉性,让读者自然的认识当代“人类、资源、环境”世界三大焦点话题之解析途径。

中科院院士李廷栋先生指出:本书反映了地球科学的最新成果和21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新课题,内容丰富,科学严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具有一定原创性的科普著作。

联系人:(1)郑长胜(地质出版社)电话:0108232457582310749

联系人:(2)吴海成(学会科普委)电话:010868336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