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93期  目录

科协精神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摘登)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四次理事扩大会纪要 

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学会工作完成情况 

2007年学会工作计划 

2006年各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大陆动力学地磁与高空物理地球电磁工程地球物理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环境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技术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天灾预测信息技术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纪要 

2006SPG/SEG昆明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纪要 

2006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纪要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纪要 

2006中国(上海)国际地质科技论坛纪要 

煤炭振动监测与灾害危险性预测研讨班纪要 

18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研讨会纪要 

地方学会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报道

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12IWSA)在京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93期内容

科协精神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摘登)

一.纲要:

1、形式与需求

2、思路和目标

l 总体思路

l 战略目标

3.重点任务

l 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l 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l 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l 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l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l 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l 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l 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

4.保障措施

l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l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l 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l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l 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l 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l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l 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二.内容摘登

1.重点任务的发展思路

    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注重与国家重大工程的结合,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安排协调互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确保中央财政投入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和工程目标的专项任务,主要由企业牵头实施。

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的发展思路

    立足于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注重以重大产品和支柱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主要行业和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阶段目标:突破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攻克资源开采、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明显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初步缓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

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四次理事扩大会纪要

2006年10月16日晚在成都安蓉宾馆第一会议室召开了第七届第四次理事扩大会。到会代表共81人。会议由王水理事长主持。

首先朱日祥秘书长报告了2006年1-9月份学会工作进展,汇报了组织工作、学术会议、科普活动、社会服务等情况。通报了关于成立“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事宜,并请各位理事指导学会工作。

二.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教授汇报了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主要在组织形式上较以往有所改进,如论文的收稿、审稿、编排工作采用网上传递,提高了速度和质量;再是注册、房间安排上严格按照注册人员编排会议报告程序,按照注册先后安排入住,保证注册者有优先权;通过E-mail事先通知作者报告时间的安排,节省了人力,保证了会员和召集人的快速交流;讨论会的发言时间,定时安排、严格控制,为会员学术交流提供了保证;地质考察与科普教育结合,介绍了地质考察地区的特点和科学重点和地质知识,为专业人员提供观察研究现场,对非专业人员普及地质知识。

三.臧绍先教授代表我会基金工作委员会汇报了“2006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评奖过程,理事会鼓掌通过来自科研院所、企业部门和高校的获奖人选陈凌、邓成龙、黄显国、陆全明、杨锴。

四.讨论商议2007年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举办地点和承办单位。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和上海市科协两个单位做了申办介绍,与会的理事和会员代表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对承办单位的要求,会议提请常务理事会会后再次征求意见后,在2007年春节座谈会上公布结果。

 

 

 

 

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纪要

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期间,召开了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学会秘书处和9个省的地方学会秘书长及领导共17人到会,会议由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主持。

会议的主要内容:汇报了广东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办理登记工作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我会准备聘用的新秘书长郭建同志;讨论2007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商议选定为3-5月份在广东或江西举办。通报中国科协改革经费拨款制度,以项目申请方式资助学会;学会正在建立信息数据库,为实现资源共享,请各地方学会搞好配合工作,并经常与大学会沟通信息,在《会讯》和网站上公布学会活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总结

一、民主办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会,多年来坚持民主办会的宗旨,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做出决议后,秘书处和职能部门执行,并在《会讯》和网站上向全体会员通报,接受会员监督。今年召开的各工作会议:

1.常务理事、秘书长会议4

2.全国秘书长联席会2

3.理事扩大会1

4.春节茶话会1

5.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1

6.秘书长、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1

以上会议纪要均刊登在今年的《会讯》和学会网站上。

根据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计划,2006年财务完成情况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2 组织工作

在完成中国科协部署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今年我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组织工作:

1.积极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工作,完成了科协组织机构改革创新和会员数据库建设两个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同时开始实行新的会员会费收缴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会员和会员单位进行了重新登记,为建立学会信息数据库打好基础。

2.积极筹备成立继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以满足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技术培训的需求;筹备成立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通过组织和加强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

3.加强会员管理,推进广东、辽宁、四川、新疆、江西5个地方学会的筹建工作,帮助筹备组加快成立进程,目前广东省学会经省科协批准已开始办理登记。

420061-11月底发展新会员44人,其中女会员9人,截止到11月底会员总人数已达到13862人。

5.组织报送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工作,我会会员潘永信研究员获奖。

6.荣获2005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财务决算编报工作先进学会。

三、学术交流

全年召开学术会议23个,其中新增会议5个。(详见完成情况表)

110月中旬在成都召开了第二十二届综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地球物理与西部大开发。来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52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8位两院院士参加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中国地球物理2006”(年刊)收录了652篇论文,会上交流了306篇。大会邀请报告8个(其中有3位院士),在8个会场进行了二十三个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和1个跨学科讨论会,交流和展示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成果。举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专题报告,颁发了2006傅承义青年科技奖5人获奖)和学生优秀论文奖”(28)。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和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商定学会工作重要事项。年会期间,有5个单位参与了成果和新产品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球物理仪器制造业、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部门、地学信息处理软件设计以及大专院校,涉及地矿、煤炭、石油、水资源与环境等行业,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有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为解决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系列讨论会,并与煤炭专业的学会和单位共同承办了在广西北海市召开的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和实用技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矿山安全与地球物理的应用展开,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矿山介质状况勘探和安全评估,二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介质状态变化的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会议得到煤矿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的重视,除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外,强调用成熟的高科技手段解决目前煤矿安全的急需,会上参会的各煤矿代表分别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极大的关注,表明了煤炭矿山的急需和与地球物理工作者合作的迫切愿望。

四、科普与继续教育

    完成了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组织的各项科普活动。举办科普讲座11次,听讲人数680人;举办科普展览3次,参观人数3200人;进行科普宣传4次,参与和咨询人数3300人,参加宣传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近60人次,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技术普及先进单位单项奖2005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根据当前我国环保工作的需求,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处置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讨培训班按计划顺利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环评单位、市政管理单位和相关企业的54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环境地球物理专家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空前严重的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发病区的分布特征及发病原因。学员们听取了环境地球物理专家对有关污染地下水的工程防渗材料的选用介绍,重点分析了易发生地下渗漏项目如垃圾填埋场和加油站的渗漏状况,认真学习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有关环境污染防范技术,观看了相关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的操作演示,进行了检测和处置方法的培训。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尹改司长还到会给予了支持,并向学员传达了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的精神。研讨培训内容深受学员们的欢迎,大家感到原以为很难办的事情,学习后心里有了底,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环保领域前景广阔,尤其是在环境科学向纵深发展阶段更是如此。不少学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无不表现出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求知欲望。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吸取多方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办好此类学习班。

社会服务

为帮助会员单位进入市场和走出国门,同时宣传和扩大学科的影响力,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组织召开中国-马来西亚地球物理/GPS/GIS科技讨论会,到会的两国专家共24人,其中马来西亚专家13人,主要讨论了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及GPSGIS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与会专家表示出极大兴趣并建议两国专家紧密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2.经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和验证PCSB新材料的沙土固化效果,提高材料的物化性能,“PCSB固化河沙块试验研究报告已通过了长江航道局专家评审验收,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注册商标。

3.复杂条件地下供水管道检测技术推广应用已见成效,在上海、武汉、济南、泉州、西安、长沙等城市测漏工程推广应用中取得明显效应,仅上海、武汉2个工程就发现漏点近300多个,实现年节水量980多万吨,社会效益显著。这项成果近几年还在马来西亚的雪兰峩、马六甲、吉兰丹、柔佛、彭亨等洲的试验区推广应用获得成功,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好评。

4.会员单位北京桔灯导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我会的帮助下,经过1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将国产设备输出到国外,在中国物探产品与传统物探强国竞争的道路上,开创了中国物探仪器进军欧美市场的新纪元。

5.着眼于国家建设的急需,帮助会员单位开发海外资源和工程物探项目,如承接海外输油气管线建设和开发铁、铜、镍矿等,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6.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提出的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科学建议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一等奖。

宣传出版

2006年我会刊物均按时完成了出版计划。全年出版4种学术期刊19000册,发表论文673篇,出版会议论文集10种,发表论文1206篇。《地球物理学报》当选国家百种优秀期刊。

在太原召开的2006全国秘书长联席会上,给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2005年度《会讯》优秀通讯员奖

 

2006年学会工作完成情况

表1 二○○六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

地点

承办单位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二届综合学术年会

10月15-19日

524

成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成都理工大学

2

西部地区第十四次物探技术研讨会

8月15日

300

兰州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3

SPG/SEG昆明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10月27日

 

320

昆明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4

组织电磁深部探测的优秀成果参加“西太平洋会议”

7月24-27日

50

北京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5

COSPAR 大会CLUSTER-双星2个专题

7月

84

北京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6

国际EGU会议

组织1个专题

4

10

维也纳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7

组织参加西班牙18届国际电磁学术讨论会

9月17-23日

12

西班牙巴塞罗那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8*

边缘海学术讨论会

48-9

48

杭州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9

2006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

4月23日-26日

64

北京

天灾预测委员会

10

2006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11月24—27日

61

北京

天灾预测委员会

11

工程震动专题研讨会

12月20日

30

北京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12

承办2006中国上海国际地质科技论坛“地学仪器发展分论坛”

11月22日

90

上海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13

煤矿震动监测与灾害危险性预测技术研讨会

8月28-31日

34

北京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14*

地震前兆地球物理全国观测数据库研讨会

12月

北京

20

北京

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5

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专业会

9月

北京

25人

北京

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6

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9月11-12日

60

沈阳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7

瓦斯突出预测与治理研讨会

2月8日

25

北京

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18

测高波形重定恢复重力异常及其地球动力学应用

4月28日

35

北京

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19

首都圈的强震活动

5月30日北京

35

北京

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20*

中国-马来西亚地球物理/GPS/GIS科技讨论会

1月14-16日

北京

24

北京

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

21-22*

围绕煤矿灾害预测预防召开系列研讨会

全年2次

58

北京、广西

秘书处

23*

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

6月4日-9日

220

武汉

秘书处

注:*为新增会议。

表2 2006年科普完成情况

序号

活动名称

讲座

人次

宣传

人次

展览

人次

1

科技周

1

30

1

1000

1

1000

2

科普日

   

1

1200

1

1200

3

地球日

   

1

1000

1

1000

4

科普进社区

2

60

       

5

科普基地

2

150

1

100

   

6

合办讲座

1

100

       

7

技术专委会

2

40

       

8

第二十二届年会

3

300

       

3 2006年社会服务与继续教育完成情况

序号

活动名称

次数(项)

参加人数

承办单位

1

无偿技术咨询

4

8

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

2

环境评价方法研讨培训班

1

54

环境专业委员会

表4 2006年宣传出版工作完成情况

序号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次数(期)

发行总量(册)

论文篇数(篇)

组织单位

1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6期

9000

234

2

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

全年

6期

(电子版)

195

3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4期

4000

205

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

4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4期

6000

39

Applied geophysics 编辑部

5

会讯

全年

4期

12000

 

会讯编辑部

6

中国地球物理-2006

全年

1期

1000

652

年刊编委会

7

出版论文集

国内学术会

全年

6期

2700

257

各专业委员会

8

国内国际会

全年

2期

1300

292

勘探、秘书处

9

继续教育

全年

1期

80

5

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学会工作计划

2007年我会工作以为发展学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会会员服务为目标,重点工作有以下七方面:

一.推进完成2002年学会提出的改革计划,深化学会改革,探索学会发展的新思路,组织完成中国科协体制改革创新项目,加快我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二.坚持民主办会,按时召开理事、常务理事会,加强学会的管理工作和对二级组织的管理;

三.加强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开展服务,扩大学科和学会的影响力促进其发展;

四.学术交流会议内容上要突出创新,注重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利用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专题交流会、讨论会找突破点,解决急需,年会的改革工作将按常务理事会的要求向精品化发展;

五.举办不同层次的科普讲座和继续教育培训班,利用科普宣传和教育基地扩大对本学科的宣传力度;

六.学会刊物重点是提高质量,同时做好纪念《地球物理学报》办刊60周年的准备工作。

七.继续加强学会的网站建设,向学会管理信息化过渡。

详细内容见2007年计划表(草案)。

2007年学会活动计划表(草案)

学术工作计划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综合学术年会

10

中下旬

400

待定

苏枫

010-62007631

010-68729347

cgs@cgs.org.cn

2

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研讨会

10

10-13日

湖北省

荆州市

约300

赵国泽

胡文宝

汤 吉

严良骏

Zhaogz@ies.ac.cn

hwb@yangtzeu.edu.cn

tangji@eq-igl.ac.cn

yanlj@yangtzeu.edu.cn

3

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

10

北京

70

史建魁

010-62582680

4

隧道超前预报与病害诊治技术研讨会

11月

100

昆明

赵永贵

13708850222 (昆明)

13601109131 (北京)

5

电磁探测仪器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2季度

北京

30-40人

底青云

010-62007478

DYDI@hotmail.com

6

矿山灾害监测装备与防治技术研讨会

3季度

北京

80人

李世愚

姜福兴

何淑韵

010-68729304

010-62332900

010-88457609

ksdqwl@163.com

7

2007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

4月

中下旬

60

待定

汪纬林

010-68729326

8

2007年全天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11月下旬

60

北京

汪纬林

010-68729326

9

地应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议

1-2

季度

20

北京

李惠民

010-68999667

10

地幔流学术研讨会

2-3

季度

20

北京

李惠民

010-68999667

11

高原低速层与地下流体

3-4

季度

30

北京

李惠民

010-68999667

12

南美岩石圈结构

3-4

季度

60

北京

李惠民

010-68999667

13

成矿作用与深部构造

3-4

季度

20

北京

李惠民

010-6899967

14

地球物理信息基础设施架构讨论会

5月

北京

30

陈会忠

沈萍

魏东平

010-68729314

Pingshen279@163.com

15

地球物理勘探信息技术进展

11月

待定

50

胡天跃

沈萍

戴爱德

010-68729314

Pingshen279@163.com

16

参加欧洲EGU会议

4

维也那

10

史建魁

010-62582680

17

参加国际AGU会议

5

墨西哥

10

史建魁

010-62582680

18

西部地区第十五次物探技术研讨会

待定

待定

待定

胡敏

0312-3825345

0312-3825113(Fax)

19

第三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待定

待定

待定

刘代志

029-83316933

组织工作计划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常务理事会

全年4

每次24

北京

苏枫

010-62007631

010-68729347

2

秘书长工作会议

全年4

每次7

北京

苏枫

010-62007631

010-68729347

3

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二季度

30

江西

姚振兴

010-81201696

4

春节茶话会

元月

200

北京

苏枫

010-62007631

010-68729347

5

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工作会

元月

30

北京

苏枫

010-62007631

010-68729347

6

年会与会理事扩大会议

10月中下旬

100

待定

朱日祥

010-62007912

继续教育计划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处置”第二期培训班

2007年9月

 

北京

60-100

杨进

010-82322412

2

第三期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

11

上旬

50

云南

赵永贵

13601109131(北京)

13708850222(昆明)

宣传出版计划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中文6

9000

英文6

网络版

北京

美国

刘少华

010-62007700

010-62007696

2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4

4000

北京

刘少华

010-62007696

3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4期

4000册

北京

范伟粹

010-84273588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4

12000

北京

曲克信

010-64889045

5

中国地球物理-2007

(学会年刊)

10

1

1000

待定

臧绍先

010-62765854

6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三):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

待定

1 300

待定

刘代志

029-83316933

科普活动计划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世界地球日

4.21

 

北京

10

010-68460283

2

科技周活动(科技部)

5

 

北京

吴海城

15

010-86833676

3

科技周活动(科技部)

5

 

北京

周洪瑞

20

 

4

科普日活动(科协)

9

 

北京

10

010-68460283

5

科普日活动(科协)

9

 

北京

周洪瑞

20

 

6

科普讲座

4

100/

北京

吴海成

010-86833676

7

报刊网络编辑培训

1次

100人

未定

徐桂华

010-68513351

8

大手拉小手活动

1

50

未定

徐桂华

010-68513351

9

农村民房抗震知识挂图

2007

4

1

北京

徐桂华

010-68513351

13910628440

10

探识地球

6

 

北京

吴海成

010-86833676

11

防震减灾明白页

6

1—2

北京

徐桂华

010-68513351

12

地震科普作品集

6

未定

电子版,

北京

徐桂华

010-68513351

13

奥运北京(8/套)

未定

4

北京

王越

 

14

人文北京(丛书)

未定

1

北京

王越

 

 

 

 

2006年各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三次学术交流会,组织了大学会第22届年度学术会议的本专题学术讨论会,编撰了5期专委会的通讯,基本按计划完成了年初的活动计划,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工作会议

    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屋召开了本专委会2006年度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

(1)向委员们汇报2005年度本专委会的活动情况;

(2)讨论2006年本专委会活动内容;

(3)通报本专委会第四届换届改选工作的结果;

(4)其它事宜。

    出席本次会议的委员或委员委托的代表共计35人;会议由专委会主任赵文津院士主持,李惠民秘书长就2005年的学术活动和206年的活动设想、第四届换届改选工作的结果向与会委员或委员委托代表进行了汇报,大学会的刘启元副理事长和副秘书长姚振兴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讲了话,赵文津主任向第四届委员颁发了聘书。

   与会委员就专业委员会过去的工作及今后活动的设想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开得十分活泼,发言热烈,情绪高涨,充满了团结友好的气氛,大家很为现在的国家形势所鼓舞,胸中都憋着一股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再大干一场的劲头。

    赵文津、滕吉文、蒋志、刘启元、吴功建等委员就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发言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很宝贵,希望大家进一步关注,推动交流,撞击出思想火花.

2、学术会议

(1)2006年2月8日,本专委会在西藏屋召开了“煤矿瓦斯突出预测与治理研讨会”。

    会议由赵文津院士主持,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石油大学、前中国地质科学院562队、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资源所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产学部办主任王振海博士及李四光科学基金会秘书长王泽九研究员和苗培实研究员到会进行了指导。

    随后与会专家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发言。会议开得很热烈,充分展现了新老地质、地球物理科技专家们为国分忧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与会人员感到这次会议的时间太短,准备还不足,希望能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的再深入些。

(2)2006年4月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召开了“测高波形重定恢复重力异常及其地球动力学应用”学术研讨会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赵继成副院长、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文津院士、副主任石耀霖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党亚民所长主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常晓涛研究员在会上做了题为“测高波形重定恢复重力异常及其地球动力学应用”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卫星测高波形重定技术在恢复海洋重力异常中的作用,着重阐述了海面重力异常的动力学解释以及应用开发情况,并就数据源精度、动力学解释及其应用情况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文津院士做了题为“高原岩石圈研究与我国西部开发”的专题报告。石耀霖院士、马寅生研究员、蔡永恩教授等专家分别从地质科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以及地质科学综合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就本次会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此次学术会议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建议适时再次举办此类报告会。

(3)2006年5月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以“首都圈的强震活动”为题的第三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30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惠民和副秘书长吴建平召集,由吴建平副秘书长主持;王健、王椿镛和吴建平三位研究员在讨论会上作了中心报告。王健研究员以“首都圈的强震活动”为题,首先介绍了首都圈地区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王椿镛研究员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和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讨论”的学术报告。吴建平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十五”项目“科学探测台阵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进展情况。

3、第22届学术年会

    本专委会为22届年会共组织与提交了14篇文章,前后参加本专题讨论的有60人之多;有11位代表在本专题讨论会上就所提交的论文进行了发言;涉及到的学术观点包括:藏南CT成象2篇,岩石圈热结构3篇,藏东北岩石圈研究2篇,塔里木盆地1篇,若尔盖地区深反射1篇,日本地震带1篇,深层地下水与地壳流体1篇。

    上述报告都有一些新进展,比如:藏南深部印度的掩饰圈成像划分的更清晰,藏东北强震发生的深部背景研究有了新进展,改善了多波成像并以其作为深部热状态约束,推演岩石圈热状态也有了新意。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在本年度内,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按照计划,组织会员参加了2006年4月份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地球学会年会,会议上我们申请专设了有关CLUSTER和双星的专题,该专题就CLUSTER和双星探测到的地球空间暴的有关科学问题进行了研讨,有33篇学术论文(中方10人参加了会议,12篇学术报告参加了交流)参加了交流讨论,主要研讨和交流内容为双星和CLUSTER数据分析研究的成果,特别是近期内取得的重要成果。2006年7月份我们组织会员参加了国际空间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学术大会,会上设立了2个有关CLUSTER和双星的研讨专题,中方有38位科学研究人员(43篇学术论文)参加了研讨,国际上有46位科学研究人员(52篇学术论文)参加了研讨,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交流的学术报告不仅包括CLUSTER数据分析研究的结果,还包括双星数据分析的研究结果。10月份在成都举行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本专业委员会征集了15篇学术论文,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太阳表面、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以及地磁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其他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其中有13篇编入中国地球物理年刊。原计划在芬兰举行的CLUSTER-双星学术讨论会,因为与国内其他重要会议冲突,未有代表参加。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专业委员会的重点研究内容为太阳活动、行星际变化以及地球空间暴爆发的产生机制问题。还围绕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数据分析开展了研究。在双星和CLUSTER卫星的科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刘振兴院士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空间计划,涉及欧洲10多个国家。双星计划的2颗卫星(探测1号和探测2号)已经于2005年7月完成计划的运行任务,由于双星的状态良好,国家航天局决定双星延寿继续运行。这两颗卫星已经获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探测数据,到今年11月底,双星的2颗卫星共获得探测数据360G(其中探测1号卫星获得200G,探测2号获得160G),这些数据,为科学数据分析研究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双星探测取得了重要的结果:

    观测到了行星际磁场北向时向阳面磁层顶边界存在着磁场重联和通量管事件,观测到了地球磁尾瓣区等离子体片区大尺度扰动从子夜附近向两边传播的现象,观测到了太阳风区等离子体空洞现象,观测到连续强磁暴产生的高强度高能电子事件,观测到极隙区结构变化和运动特性及其与太阳风的变化关系,中性原子成像仪首次探测到环电流区中性原子源的三维分布、探测到中性原子成像极光的演化,并首次探测到带电粒子投掷角分布的环状和双环结构。

    在组织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展开卫星数据分析研究的同时,刘振兴院士积极创新,根据双星和CLUSTER卫星的探测结果,提了一个磁层空间暴(包括亚暴和磁暴)全球和多时空尺度的新模型--摲婷娲シ⒛P蛿。这一模型曾在国际COSPAR大会上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其主要创新论点是:根据TC-1卫星和其他卫星的探测数据,首次提出“电离层风”的概念,明确指出“电离层风”尾向流对磁层亚暴的触发过程起重要作用;首次提出携带着磁通量和粒子的“电离层风”尾向流和等离子体片地向流相互作用形成的“锋面区”,对磁层亚暴的触发起关键作用;从理论上论述了“锋面区”的出现位置、主要特性及其触发亚暴膨胀相的物理过程;根据“锋面触发模型”的理论,论述了磁暴主相的触发过程及磁暴与亚暴的关系。

双星计划的实现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在空间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存在问题是,由于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空间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同时在10月份召开,且仅相差几天,参加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本专业委员会人员较少。我们以后将充分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积极组织好学会的年会工作。并希望地球物理学会的会议以后在时间上与有关相近专业的学术会议拉开时间距离举行,以使有更多的会员和科学研究人员能够参加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在赵国泽主任的领导下,在全体委员和广大会员的支持下,2006年主要围绕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年会、第18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以及19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的筹备和地球物理年会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2008年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的筹备

    两年前的2004年印度第17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上,经过激烈的竞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成功地争取到200819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北京召开。按国际地球电磁委员会的要求,2006年在西班牙第18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必须有足够的代表参加这次会议,并且要汇报相关的会议筹备情况。为此,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包括申请国家相关部门的国际会议主办认可、大会地方组织委员会的组建,会议地点的实地考查、大会时间的确定、经费的预算、交通和安全保证系统的调查等等。此外,还专门为会议制作了宣传画册。

2. 组织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第18届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

    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为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及其所属的国际地磁与空间协会(IAGA)主办,为目前世界上在地球电磁法理论及应用方面最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一届。本届承办单位为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大学,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名参会人员,本届会议的学术讨论反映了当前国际上地球电磁法理论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应邀参加这次会议。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倡导并组织了12位来自中国地震局(5人)、中国科学院(4人)、长江大学(2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人)的学者参加了2006917日-2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我国派出的自该讨论会创办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一方面参与学术交流,另一方面进行观摩和学习,为我们办好2008年的会议进行考察和做前期准备。参会的中国代表以口头报告和粘贴报告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会下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且有多位知名科学家表达与中国合作研究的心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作为2008年讨论会的主要承办单位,向与会人员散发了关于第19届研讨会的宣传画册,并由赵国泽主任作为2008年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向IAGA –WG I-2委员会工作会议和全体大会分别报告了第19届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得到了肯定和认可,普遍反映好。此外,中国代表与IAGA –WG I-2委员会Junge Andress主席就如何举办19届研讨会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交流。邀请并散发了2007年中国国际地球电磁研讨会宣传册。经过我国全体代表的积极努力,在学术交流和学习借鉴承办国际会议两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目的。

3.组织电磁界同行参加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年会

    专业委员会通过Email和电话的形式,通知本专业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利用这次难得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参加本次交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有十多篇论文参加了这次交流,其研究成果涉及到地球动力学、地震预报、区域结构和变形以及数值模拟和物理试验等,本次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组织地球物理年会的第19专题: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专业委员会为开好本次年会,从发送年会通知,组织论文稿件、审阅和修改稿件,最后组织专题会议做了大量工作。这次年会本专题提交大会论文共29篇,出席本专题体会议的代表是几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达50人左右。报告内容涉及当前地球电磁法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课题,如青藏东缘和东南缘强烈构造变形区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首次取得了中国南黄海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幅度偏移的二次导数对油气田储层有较高的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地形引起的视电阻率等曲线的畸变特征,网式大地电磁方法(Network-MT)的阻抗计算方法改进,矢量有限元法在井-地三维频率域电磁响应计算,地震电磁前兆的空间选择性,从观测资料中有效提取地震电磁前兆,岩石电导率的高温高压实验,磁暴对输电线系统影响等研究成果。

    由于本专业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使得这次会议是大家公认的一次组织最好,水平很高的一次年会。

    2006年的一年是电磁专业委员会忙碌的一年,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应归结与全体委员们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其主要经验是委员会与委员们的及时信息沟通和委员门的及时信息反馈,但也有些委员的信息沟通不畅。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是专委会工作最繁忙的一年,重点工作是组织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的现场实验,为2007年的应用推广做好技术准备。

    此外还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共同在沈阳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与学会其他专委会及煤炭系统共同在北海组织召开了“煤矿安全生产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

    隧道超前预报技术是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2001年在长沙组织召开的“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交流会”上确定的“工程地球物理检测五个疑难问题”之一。几年来专委会主要负责人组织合作攻关,弃而不舍地致力于我国隧道超前预报技术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开发出TST隧道反射地震成像超前预报技术。该技术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配备3种地震采集器,组成独立的TST隧道超前预报系统。克服了目前国外引进的TSP技术缺乏严谨的物理基础、围岩波速分析没有物理依据、地质界面定位不准、围岩工程类别划分不准等技术缺陷,大大地提高了隧道超前预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降低了工程风险。

    该方法采用空间观测系统,同时运用了反射地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进行围岩波速分析和偏移成像,同时获得速度分析和地质结构分布图像,为灾害地质预报和岩体工程类别划分提供了可靠依据。TST技术具有物理基础可靠、图像直观、操作方便等优点。该技术适用于隧道内、外的超前预报应用。

    2006年专委会重点组织TST技术的现场探测试验,为2007年的技术推广做好准备。先后在云南高黎贡山的镇宝隧道、重庆的玉峰山隧道、施家梁隧道、云南西双版纳的回弄山隧道分别进行了TST超前预报试验。其中前三个试验是在隧道内进行的,每次预报200m,而回弄山隧道是在隧道轴线地表进行的,探测隧道发生突泥涌水后围岩的影响范围。几个试验的效果都非常成功,正在进行开挖验证中。

    原计划TST的现场试验工作能在2006年上半年结束,下半年召开拟议中的‘隧道超前预报技术交流会’,但试验工作并非像想象地那样顺利,到年底才能全部完成。‘隧道超前预报技术交流会’被迫推迟,准备与隧道病害诊治技术交流会合开,会议名称定为‘隧道超前预报与病害诊治技术交流会’,初步确定2007年11月中旬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有四项:

1、召开了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2、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3、增补了专业委员会委员;4、公开出版了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二)。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承办,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和劳雷工业公司协办的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6911~12日在沈阳召开。会议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代志教授主持。沈阳军区副参谋长高凤楼将军、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助理、党组委员那波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姚振兴副秘书长致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光鼎先生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沈阳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部长韩宝琛、军训和兵种部副部长毕毅、沈阳地矿研究所副所长张允平出席了会议,军、地院校、科研机构、仪器厂家等44个单位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代志教授作了题为“碳纤维云无源电磁干扰技术研究”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潘玉玲教授就“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探测地下水资源和应用前景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王家映教授就“电磁导弹与电磁勘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冯晅副教授就“用地质雷达探测地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博士后就“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洞体研究”、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徐白山教授就“煤矿区域内建筑地基隐患快速探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杨选辉研究员就“一次地震与爆破事件的初步分析”、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吴宝杰硕士就“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戴全发博士就“水下无源导航重力匹配算法设计与仿真”、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3部队韩吉民高工就“地下核爆空腔瞬变磁异常特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陈明生教授就“小回线TEM法在病害地质勘察中的应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杨学山研究员就“地震工程实验仪器和技术的新进展”、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刘纪生副研究员就“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纲要-主要基础及设施场址选址问题”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大会执行委员、劳雷工业公司技术总监袁明德教授作了题为“环境安全与物探技术”的报告并展示了部分新型的物探仪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北京桔灯导航公司等6家单位对相关仪器做了介绍并进行了展示。

    与会代表就国家安全中地球物理探测理论、方法技术、仪器设备、信息处理、资料解释和相关仪器设备研究的新思路、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42篇,会前印刷出版了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龙凡少将主编的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录入论文40篇。并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1篇。

    经本人申请,专业委员会研究审定,新增补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徐白山教授、沈阳地矿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孙中任博士、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韩天成工程师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沈阳学术研讨会期间,刘代志教授主持召开了以军队委员为主的专业委员会议,商讨了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工作、发展方向、保密问题,以及今后学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初步商定了明年的学术活动计划。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101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专委会委员和有关单位代表11人出席了会议,他们是刘光鼎院士、王光宇、王家林、郝天珧、张训华、高金耀、丘学林、张健、宋海斌、高德章、陈洁。会议上展望了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前景,得到了几点共识:我国海洋国土有3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在其勘探开发过程中海洋地球物理大有可为,并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海洋主权、权益和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发展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近期的重点。建议以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各部门联合起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共同推进海洋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好海洋的调查研究工作。

   200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海洋地球物理专题提交会议论文61篇,刊入年刊论文56 篇,到会做报告有的23人。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成果有:(1)海洋地壳、岩石层结构探测方面,海底地震仪(OBS)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海陆联测和OBS资料横波识别方面有重要进展。中国东部海域、南海的层析成像对深度结构有了新的认识,论文8篇。(2)前新生代油气、残留盆地的研究有新进展,研究领域已拓展至四个海域,成为海域油气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7篇。(3)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成果,内容涉及声学实验测定,地震模拟,处理与反演方法技术、地球物理特征与地质条件,此外环境效应的分析则也是一个新进展,论文有9篇;(4)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方面,重磁方面有较多进展,重磁异常解释正走向自动化、三维定量化,论文15篇。(5)海洋工程地球物理方面,内容涉及滤波、反演方法、处理软件研制与实际调查资料的应用分析,论文8篇。(6)地震T波、地震海啸研究论文4篇,此外,深水油气、边缘海形成演化的物理与数值模拟、动力学及极地科学等均有论文。

    专题会议上出现的新学术观点、新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包括:(1)利用海底地震仪研究地壳结构已成为海底深部结构研究的重点,目前在仪器研制、处理解释软件开发、海陆联测、横波震相识别方面有很大进展,这些工作会迅速发展。发现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地震波的效率特别高,提出在陆上水库实现气枪激发促进“地震雷达”设想的实现。利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取岩石层结构,进而对深部断裂展布及其与块体边界的关系等有了新的认识。方法的改进、多种资料的应用均在进步。(2)开展海域残留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已成为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与难点。环渤海地区、东海、黄海与南海的残留盆地研究均有进展。目前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残留盆地研究中发挥优势,但需要深入工作。(3)海洋深水区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研究是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4)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潜在资源从勘探角度会进一步深入工作,其与海底滑坡、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则是另一研究主题,本届年会已有论文,它的勘探开发及其环境效应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5)本届年会上俯冲带地震与T波相关性、南海海啸模拟已有初步成果,与地震海啸相关的研究是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

    本届年会上海洋地球物理专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亚(渤海地区前新生界残留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淑红(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和记录)获学生优秀论文奖。

    200648日-9 由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边缘海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与会代表48名,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生院、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同济大学等单位。每个单位有1-2名代表就有关边缘海形成演化与重要资源一些关键学术问题做了报告,特别阐述了今后研究的主题。会议就这些问题举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在9日下午集中学术观点,提出中国边缘海下一步研究方向: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其油气成藏控制机理、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其油气资源潜力研究。1.科学问题:从主动边缘到被动边缘:南海大陆边缘性质的转换过程和成因机制;新生代南海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分离和海底扩张时的变形特征和演化模式;南海海盆从扩张到俯冲的构造演化动力学;南海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演化动力学及其油气成藏控制机理。2.研究内容:南海中生代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组合、空间展布及其区域板块构造动力学演化背景;南海地壳和岩石圈的结构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动力机制;南海大陆边缘沉积冲注、沉积成盆及海盆演化的沉积响应;南海海盆从扩张到俯冲的动力学机制;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及新生代南、北陆缘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对比;南海新生代共扼大陆边缘演化动力学模拟及油气成藏控制机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推动了海洋地球物理学术交流的进展,会后还形成了边缘海研究详细的建议书。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环境地球物理艰难的起点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突出感到,如何发挥地球物理方法的优势切入到环境学科中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探索实践起来十分艰苦。

    在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刚刚诞生时,全体理事们针对我国空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从理念上感到环境地球物理应该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也会具有强大的社会需求。于是,便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的优势鲜明地提出了向“地球的两颗毒瘤”宣战的观点。理事们主动到国家环保总局去研讨学习,与中国环境学会联合召开研讨会,自带专家上门去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参观并献策,自带地球物理探测仪到北京市各大型垃圾填埋场去检测分析,多方寻找切入点。然而,认识总需要有个过程,时机总是显得不够成熟。对于多年采用化学方法为主的环保系统,突然接触物理方法似乎显得跨度大了些,管理部门往往不愿意自找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需要通过学术研讨、实践成果公布、向上级汇报以及媒体报道等方式,用较长时间进行逐步渗透和渲染。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我国环境形势的尖锐化,在我们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媒体上终于开始主动报道了该项工作成果,报道了部分地区出现高发病区的原因,引起了各界的密切注视。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批转,并得到曾培炎副总理亲笔批示: “我国城市地下水普遍受污染,水质严重超标,应高度重视。要从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对待。请环保总局研究提出意见”。当我们协助国家环保总局总结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后,曾培炎副总理又第二次批示:请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共同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并拨下专款。学术界纷纷发表支持的看法,大批科研项目申报获得成功。如专业委员会向国家地质调查局申请《北京市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的环境地球物理检测》立项,地质调查局已审批,正在实施。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全国环境形势发展事态及时组建了“人体健康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随之组建了相应的“人体健康研究室”,…。

    如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民众,环境意识大大提高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垃圾填埋场和加油站的议论几乎家喻户晓,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环境治理的呼声、收集环保信息、要求参加培训的欲望均增强了许多。于是,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紧紧抓住了时机,举办了一次专题研讨培训班。

   2006年7月14~18日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处置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讨培训班十分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环评单位、市政管理单位和相关企业等的54名参会学员代表,认真学习了环境地球物理专家们的耐心讲解和培训,观看了相关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演示。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空前严重的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发病区的分布特征及发病原因。学员代表们兴趣十分浓厚地听取了环境地球物理专家对于易发生地下渗漏项目(重点分析了垃圾填埋场和加油站的渗漏状况)进行检测和处置的方法培训,有关污染地下水的工程防渗材料的选用介绍,认真学习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有关环境污染防范技术。研讨培训内容,深受学员们的欢迎。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尹改司长还到会给以了支持,并向学员传达了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的精神。学员们普遍感到,原来以为很难办的事情,学习后心里有底了;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对环境界太有用了,尤其是在环境科学向纵深发展阶段,更是如此;不少学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无不表现出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求知欲望。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吸取多方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希望此类学习班能继续办下去。

    环境地球物理专家们逐渐看到了曙光: 继续围绕地下渗漏污染问题深入发展!所有涉及地下渗漏污染的建设项目都需要开展此类检测,需要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确定其渗漏污染的准确位置,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认准方向,坚持探索,一定会在未来社会中开花结果,推动环境地球物理学科向前发展。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514日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主要讨论和布置了开展学术交流、增强信息交流加强网站建设、推动矿山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仪器评议以及一些有关的组织工作。今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学术活动:

1)组织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负责“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专题,1015-19日的成都年会上,我专业委员会委员郭有光、陈祖斌主持了专题研讨会。

2514日专业委员会决定,继2004年“地球物理仪器国际化问题研讨会”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地球物理仪器技术方面的会议,并形成制度,每次会议的规模和主题可届时确定,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工程振动方面的问题研讨,时间1220日,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

3)参加主办了“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与实用新技术研讨会,我专业委员会委员李世愚、何淑韵、雷军参加了会议,李世愚代表“矿山地球物理”专业组在会上做了题为“矿山地震、瓦斯突出及其相关性”的报告。

2.加强网站建设:

    2005年我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了一个联合体。建立了一个“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研发服务中心”网站。网站名为:www.cgtsc.com,有十多个单位参加,其中有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及学术团体,建立这个网站的目的在于探索一条学术发挥桥梁作用的路子,在从属于不同行政系统的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但由于该联合体的成员负责人本身工作都很繁忙,今年6月曾开过一次会议,但到会人数不足一半,网站人手也少,一年来工作进展缓慢,但大家一致认为这项工作是有益的,必须坚持下去,争取情况好转。

3.推动“矿山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鉴于进年来煤矿事故多发,2005年我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矿山地球物理专业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孙升林兼任组长,滕吉文院士等为顾问,李世愚、姜福兴、何淑韵为副组长,另有成员十多人。我们认为矿山事故归根到底是力学现象引发的,力的失稳产生相关的地球物理现象。以往煤矿界的朋友们对煤矿的地质情况做了很多工作,但动态监测则相对较少。我们认为应抓住震动的监测,力失稳则必产生破裂。监测其产生的弹性波,是研究矿山灾害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努力做了一些宣传工作,经多次联系,519日为北京矿务所组织的下属3个矿的副总工、生产安全部门负责人、矿务所技术中心、生产部门负责人举办讲座,我会滕吉文院士到会,听众们很受鼓舞。专业组的姜福兴、陆其鹄、何淑韵、张连城、李世愚等做了报告。内容涉及煤矿灾害综述;矿山震动监测技术;可移植用于矿山的地震预报方法;以及工程应用实例等。

    在上述基础上,专业组织编写了一份200多页的内部交流材料(教材),除上述内容外,又增加了尹祥础的“加卸载理论”及其在矿山灾害预测方法中的应用,并于828日至31日在北京西部大酒店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联合举办了“煤矿振动检测与灾害危险性预测技术研讨班”,参加者40余人,我会的张连城、姜福兴、陆其鹄、何淑韵、尹祥础、李世愚担任了教员。姜福兴、陆其鹄也到邯郸矿务局作过报告。

4.关于仪器评议问题:

    为了帮助用户选购仪器设备,尤其是合理地、有效地引进国外设备,原计划开展一次仪器评定活动,列出一些设备的长处、短处供用户参考,但经反复研究认为此项工作难度较大,此项工作原定与2006中国(上海)国际地质装备展览会同步进行,后改为在2006中国(上海)国际地质科技论坛里设一个“地学仪器分论坛”,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合办,我专委会陆其鹄主任主持了该论坛,林君、钟世航分别作了“自主创新,发展我国地学仪器”,“我国工程物探仪器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的报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理事长吴天彪作了“我国地面重磁仪器的现状与前景”的报告,最后陆其鹄作了“发展中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几点体会”的发言。

5.组织工作:

    为适应工作需要,我专业委员会514日会议决定增补李世愚、姜福兴、何淑韵、苏经宇、樊孝春、李学政、林君、陈祖斌、孙卫群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增补林君、郭永刚为常务委员。会议决定恢复电磁专业组,责成李颖、倪大来重组。一个月后该组组成,并公推底青云为组长,拟于2007年召开一次电磁仪器与方法方面的研讨会。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全面完成各项活动计划,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召开专业委员会七届二次委员会会议

    2006年3月10日,在北京十三陵石油工人疗养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成功召开,王小牧主任做了2005年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安排的报告,对2006年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

二、根据七届二次会议的决定,对专业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全面的调整。通过通讯表决的方式,增补了十位新成员,根据本人工作变动情况,解聘三位同志不再担任委员职务,调整后的专业委员会由原来的39名,增加到45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6岁缩小到49.5岁,实现了专业委员的年轻化、专业化。

三、积极支持团体会员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1、2006年2月23日-27日,在天津组织水力水电网技术工作交流会,到会代表43人,会后组织与会代表到中石油东方公司参观考察,重点介绍了东方公司计算机处理技术,三维可视化进展情况等。

2、2006年4月5日,召开了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情报网筹备会议,决定筹备成立“铁路工程物探科技信息网”,由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负责筹备。

3、2006年9月9日-12日,在沈阳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军事地球物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召开军事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到会代表53人,交流技术论文39篇,取得较好效果。

4、2006年8月15日-20日,在甘肃兰州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西部地区第十四次物探技术研讨会》,到会代表300余人,共收到技术论文93篇,交流63篇。

5、2006年10月27日-29日,在云南昆明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2006年SPG/SEG昆明国际地球物理会议》,到会代表320余人,其中外籍代表20余人,收到技术论文190多篇 ,交流72篇,其中中方论文56篇,外方论文16篇。

四、2007年工作计划

1、2007年,在适当时机召开七届三次专业委员会会议,全面研究2007年专业委员会活动计划,做出详细安排。

2、继续加强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做好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各项工作。

3、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团体会员单位、各网长单位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民主办会,全心全意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4、加强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召开专业技术与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共同推进勘探地球物理的科技发展。

 

 

 

 

天灾预测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开展中国重大灾害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研究,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对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大战略意义。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翁文波预测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2006年的工作计划。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直接领导与指导下,顺利召开了两次学术会议,并向学会、中国科协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呈报了《2006年全国重大灾害综合预测意见》。该“意见”经预测总结学术会议与会代表的检验认为,2006年的“综合预测意见”基本符合一年来的实况。总结2006年的工作,值得指出以下几点。

14月份召开的2006年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由北京电业中学资助,并在该校召开。会议期间校方邀请与会的14位专家、教授与学生分班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专家、教授介绍了个人经历、成长历程、人生追求、科学研究、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困难、专心致志攻克天灾预测难关等问题,同时回答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座谈后,学生们写了心得体会。专家、教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深受教育;他们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深受感染;他们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深受启迪。这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也是一堂思想教育课。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与学生面对面座谈,本专业委员会还是第一次。从学生们的心得体会来看,这次活动为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好事。

2、今年适逢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在2006年的天灾预测研讨会上,安排了唐山大震的相关报告,反映强烈。根据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唐山大震临震漏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以及唐山大震中,紧邻唐山的青龙县未死一人的事实证明,在地震预报科技尚未过关的今天,要避免唐山24万条生命的悲剧重演,必须坚持周总理亲自制订的“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地震工作方针。应动员、支持专业系统内外的力量合力进行地震预测预报及其研究,提高预报成功率。

3、学术会议的代表中,出现了不少“新面孔”。2006年召开的两次学术会议代表总计125人,其中第一次参加预测会议的36人,占代表总数的28%。其中不乏教授、副教授。他们为会议带来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许绍燮院士“大尺度地层内的分层运动”的观点;李泰来教授等的“扭波”的发现与“扭仪”模拟实验;赵复垣副研究员关于“天文时纬残差异常与地下视电阻率异常原因”的探讨,都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反映十分热烈。这些都对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06年围绕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宗旨,在学术上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结合,促进科研和技术方式的变革,促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科研和应用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

    2006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北京召开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讨论会,并决定第22届年会由专委会主持的专题讨论会主题为“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广泛开展了征文和组稿工作。今年共征收论文31篇,论文质量和内容均好于往年。我们的专题涉及领域广泛,含盖了地球物理信号处理理论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在地球物理信息处理理论方面主要涉及地震正演模拟、温度场模拟、模糊神经网络对水库危险估计等。在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涉及地球物理勘探及并行三维可视化技术、Gabor变换窗处理、重磁综合处理、信息新技术GIS在地球物理各个领域的应用,GIS在地震预报、WEBGIS在城市地震应急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和信息提取及存储新技术,数据共享和地球物理数据库技术。在地球物理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理论和技术方面涉及月震探测计划方案、地震资料处理大规模集群系统、LINUX系统管理、下一代互联网地球物理应用探讨,包括IPV6应用及P2P物探数据处理的应用等。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应用结合方面继续表现强劲发展的动向,引人注意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理论及应用成果,表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一些交叉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已经出现,并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地球物理过程模拟、海量数据处理,并行计算快速处理。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2006年的工作尽管作了努力,但仍然显得不足。为了在学术上进一步促进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议学会进一步重视信息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应该通报各个专业委员会特别注意信息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IPV6协议对地球物理观测和探测的革命将起着重大的影响,它可能会彻底改变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包括物探)数据高速传递、超级处理,包括地球模拟、地球物理过程模拟和海量存储的方式,从而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同时还应特别注意空间地球物理和空间对地观测,给地球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演化和发现带来机遇。

    为此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将在2007年特别组织地球物理信息基础设施架构(CYBERINFRASTRUCTURU)讨论会和地球物理勘探信息技术进展专题会议,并将进一步组织好23届年会的相关交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纪要

一、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于20061015日至1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在四川省科协和成都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次年会与会注册人员524人。大会收到论文 667 篇,其中 652 篇在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06”上发表。306人在大会上做报告。

    1014日召开了年会预备会议。学术委员会汇报了第22届年会的准备情况。

    1015日上午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永刚同志主持。参与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四川省科技协会副主席黄京跃,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四川西南油气天田分公司的徐向荣等单位的领导。理事长王水致开幕词,他指出年会是每年地球物理学会的重头戏,今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会议提出各学术团体应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平台、为会员服务的平台,希望本届年会在这几个方面取得进展,同时对承办这次年会的四川省地球物理学会和成都理工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发表了讲话,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致欢迎辞,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情况,希望广大师生把握住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把学科建设和科研搞得更好。出席大会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8人。

    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报告,刘光鼎院士的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动力学演化、马宗晋院士的从中国山、盆、原看全球对其动力学环境之探讨、李阳教授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研究进展等。

    下午,石耀霖院士作了题为GPS位移计算应变的讨论的报告,魏奉思院士作了题为关于发展我国空间天气事业的思考的报告,朱介寿教授作了题为拼合的欧亚大陆岩石圈的特性与动力学的报告,张中杰研究员作了题为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阮维基教授(David Yuan)作了题为地幔后钙钛矿相变及其动力学影响的报告。同时2006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陈凌、邓成龙、黄显国、陆全明、杨锴也作了报告。

    晚上召开了第七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学会秘书长朱日祥所做的1—9月份学会工作汇报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所做的第22届年会工作汇报,审议和通过了2006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名单;审议了下届年会的举办地点和承办单位。目前已有山东和上海提出了申请。同时,理事会还听取了理事们的意见和建议。

   1015日晚《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两个编辑部分别由主编刘光鼎院士主持召开了编委会会议。在《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上,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刘少华汇报了《学报》的工作情况。一年来,学报在学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和发行量上均有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稳中有升,在国际化方面有所发展,目前继续保持国内地球物理学领域期刊的领先地位。《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又获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并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刊物基金资助,同时提出学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学报的国际影响和缩短稿件积压期。到会编委进行了讨论,一致肯定了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意见,认为学报的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工作应该立即进行。

大会期间,在8个会场进行了23个专题的学术交流会和1个跨学科讨论会。

    通过各专题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和交流,推荐出优秀学生论文候选人,经学术委员会评定,袁江华、孙晟、马继涛、丁峰、杨峰、姜海静、吴迎燕、郭梦秋、徐亚、王淑红、马利华、曹建玲、付真、刘韬、尹陈、查显杰、丁继才、张虎、田晓峰、常利军、张春霞、徐志峰、柯敢攀、肖宽怀、杜赟、张子占、张庆贤、刘金兰等28位青年学生获第22届年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年会期间,有5个单位参与了成果和新产品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质仪器制造业、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部门、地学信息处理软件设计以及大专院校,涉及地矿、煤炭、石油、水资源与环境等行业,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有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经过四天紧张活泼的学术讨论,第22年会于1018日闭幕。

   闭幕式上向5“2006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陈凌、邓成龙、黄显国、陆全明、杨锴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向2822届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颁发了证书。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情况

(一)第22届年会设专题交流讨论会、跨学科讨论会和专题讨论会三种形式。

专题讨论会共23

1.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2.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3.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和方法;4.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5.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6.地磁与高空物理;7.地震预测与地震学研究;8.海洋地球物理;9.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1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12.流体地球科学;13.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14.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15.计算地球物理;16.地球介质各向异性;17.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18.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19.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20.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21.岩石物理学;22.重力与地球动力学;23.西部大开发中的地球物理。

跨学科讨论会为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

(二)学术成果

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06-2007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 在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中有以下的特点:

1)在理论研究的内容上,许多是国际热点和前沿问题,有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2)在一些领域研制了一些新的仪器,技术上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成为会议的主体,工作在各前沿领域。过去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已经完全改观,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集体;

2. 通过本届年会还看到以下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地方:

1)在地球物理研究中,创新方面还显不足,许多方面还处在追踪的状态,引进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消化;

2)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际上已经开展的一些基本研究在我国还很薄弱,或者没有进行,这与一个地球物理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3)仪器研制普遍落后,作为一个仪器应用大国,必须改变现状。

三、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 组织安排上的变化:专门组织与地方学会相结合;使今年年会论文的收集、编排提高了速度和质量;

2 注册、房间安排上的变化:严格按照注册人员编排会议报告程序,按照注册先后安排入住,保证注册者有优先权;

3 年会论文的组织:废除了纸质和软(光)盘提交方式,使用电子版,通过E-mail提交、修改、审定编排,并事先通知作者报告时间安排结果的一条龙方式,节省了人力,保证了会员和召集人的快速交流;

4.讨论会的定时安排,严格控制时间为会员学术交流提供了保证;

5.地质考察:介绍了地质考察地区的特点和科学重点和地质知识,为专业人员提供观察研究现场,对非专业人员普及地质知识。

()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1. 固定报告时间表的做法使会议进行的节奏变快,进行的程序要求严谨了,为使学术会议交流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人要提高报告的水平,报告中主要把使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交代清楚,以便尽可能吸收其他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听会者要提高听的水平,要做到会听、会问,几句话把问题表达清楚;主持人提高主持水平,把握会议进程,掌握会议的主要内容,结合本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引导进行深入讨论。

2.需要更好地做好不同专题之间的组合和安排,以便大家进行更好地交流和学科交叉。

3. 在会场的安排,召集人及主持人的选择安排上,要更加认真一些,这些使保证高质量的学术交流的重要条件。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由成都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海联创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会议得到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关怀。

    大会的协办单位有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铁道部第二勘查设计院,中石化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省冶金地质局。这些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不仅在经费上也在其他方面给予大会很大支持,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地学核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对代表开放,并进行耐心的讲解。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对于年刊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表示感谢。

成都安蓉宾馆接待了会议,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多年来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专题召集人。

    22届年会地方组织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组委会及时公布与会者居住地点,为学术活动的组织和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保证了年会的顺利召开,在此表示感谢!

 

 

 

 

 

2006年SPG/SEG昆明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纪要

    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和SEG联合主办,云南省科协和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公司承办的“2006年SPG/SEG昆明国际地球物理会议”在昆明抚仙湖阳光海岸酒店举行。会议主题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会议征集报告190多篇,会议录用报告72篇,其中中方论文56篇,外方论文16篇。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代表和全国石油系统三大公司、大学、研究机构等60多家单位代表共320多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外籍代表20多人。

    会议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中石化股份公司原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牟书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王小牧、中国石油学会秘书长何庆华、云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孙加林、SEG主席Leon Thomsen、EAGE主席Theodorus Kortekaas等参加了开幕式并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近年来,随着高精度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针对油藏所需要的高尖地球物理技术,在开发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地震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大幅改进,这些进步为应用地球物理学研究油藏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已经使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应用渗透到油气开发与生产的各个环节,将原先主要用于以油气勘探为目的的地球物理,推向了油气田的开发与生产,代表了油气地球物理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围绕高精度三维地震、3DVSP、时移地震、三维三分量地震、井间地震、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油藏特征研究等技术进行了广泛交流。这次会议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论文质量、英文演讲都取得了历史最好水平,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006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纪要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北京市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于2006112427日在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召开了“2006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来自气象、水利、地震、海洋、科研院所、有关院校的61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89篇,其中79篇编入《2006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文集》。这是历次会议论文最多的一次,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郭增建主任在会议开幕式上致开幕词;耿庆国副主任做了会议总结;王明太副主任、李均之副主任以及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分别主持了各阶段的报告和讨论。

会议继承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会议的传统:学术民主、气氛热烈、重点突出。

    按惯例,会议对20064月份召开的预测会议的“综合预测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检验、总结。认为2006年“综合预测意见”基本符合一年来的实况。本着总结经验、以利提高的原则,强调了总结要实事求是,既要总结成功的事例,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专家、学者对个人年度预测均做了翔实的总结,并写了文字材料,与会交流。

会议受到了天灾预测界许多学者的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许绍燮研究员到会并做了《大尺度地层内的分层运动》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大尺度层、块活动的直接证据——大尺度地层垂直向同步运动,层块的尺度可大到数千公里洲际尺度。这对于探索地震预测,以及认识大地构造有重要意义。他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

   来自东南大学、开滦集团公司、唐山钢铁集团的李泰来、李泰临、李泰丰三兄弟经大量地震现场破坏情况的考察,并自费搞实验后得出结论,地震的破坏主要是“扭波”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自费研制了“扭仪”,为会议提交了《扭波的发现与“扭仪”模拟实验》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很大兴趣和“共鸣”。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钱复业、赵玉林研究员在川滇地震带使用他们研制的新型抗干扰高精度PS-100地电仪系统,在印尼地震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短临前兆信息,有些现象在后来巴基斯坦7.8级地震及2006年班达海7.5级地震前重现,经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短临预测震中的方法,有可能在地震预报的难点——短临预报上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首次参加预测会议的杭州师范学院伍岳明副研究员为能定性、定量解释地震的产生机理,为地震预报提供教学支撑,提出了“共旋”地震物理模型的概念,拓宽了人们对地震形成机理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赵复垣,经潜心钻研,提出了天文时纬残差异常与地下视电阻率异常原因的解释,认为蠕滑作用则是对这一机制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今年的预测总结会议,多了许多新“面孔”,61名代表中,第一次参加会议的17人,占代表数的28%,这对以离退休人员为主的学术会议是可喜的现象。充分证明了预测会议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会议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总参三部朱建国研究员、大众科技报社孙东升社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苏枫主任到会,并听取了报告。

    闭幕式上,代表们对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交换了意见。期间,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同志做了诚挚、热情的讲话,他对这次会议上交流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给予肯定,并再三强调,硬道理就是要把“东西”搞出来,当然几位反伪科学“斗士”可能给我们造成阻力,找点麻烦,但要树立信心,不要放弃,给中华民族干点实在的“东西”出来。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先生、委员黄相宁副研究员相继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耿庆国副主任做了总结讲话。他首先对会议上交流的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方法表示赞赏和高兴,预测工作要上新台阶,必须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他接着提出了专业委员会的几项具体工作设想:

1、对专业委员会工作进行客观地、实事求是的总结,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告有关方面,争取支持。

2、对特定地区的灾害趋势写出翔实材料,并认真会商、讨论,为20072008年重大灾害及首都圈可能的灾害预测做出贡献。

3、筹备编写、出版预测专家的个人简历及其预测方法、预测效果的全面介绍。

4、积极筹备开展预测奖励。

5、开展预测前兆资料、预测效果的原始资料积累。

    耿庆国副主任在总结讲话中,代表与会的专家学者,对资助本次会议的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宁波文魁笔业有限公司和承办会议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师生表示衷心感谢!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张元东教授不幸于2006812日病故,与会代表以沉痛的心情表示了怀念。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纪要

——工程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研讨会议纪要

   2006年12月2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主题为“工程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经验交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25人。会议由孙进忠、陆其鹄主持,北京东城振动学会协办。

讨论纪要

1、姜福兴的报告《微地震冲击地压监测技术》提出了冲击地质机理及监测方法。内容包括:

冲击地压判断方法;煤柱与冲击地压关系;低应力场也可能发生冲击地压;高应力差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关键;断层控制冲击地压;坚硬底板运动也会导致冲击地压;施工诱发冲击地压;防治地压的方法与治理原则;微地震监测预报。

2、雷军的报告《复杂地质条件下影响地震波参数测量的关键因素和解决方案》指出了复杂介质中影响高频地震波参数测量的关键因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对于地震波偏振广泛存在的非正交关系,提出先确定合成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数量,然后确定各个地震波的方向,从而解析出每一个地震波。

3、李世愚在报告《矿山震动灾害监测透析系统建立和分析预测研究》中明确了矿山公里尺度地震试验场最新进展及其在地震成因研究中的意义。

4、梁向前汇报了爆破挤淤施工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的安全评估与监测。

5、郭永刚在其报告《水利水电工程强震安全监测及发展趋势》中指出了我国地震活动特点及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水利工程强震监测的试验方案。

6、郭永刚代周正华演讲了他的报告《强震动观测技术与方法》。

7、陈斯文对《空间磁场测量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报告。

8、陆其鹄介绍了下一步的工作情况,包括:

2008年第三届学术会议准备。2007年11月,矿山地球物理与安全会议。2007年5月,电磁学方面的进展会议。

9、下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楼413室和511室,分组进行了讨论。

 

 

 

 

2006中国(上海)国际地质科技论坛纪要

   20061121-23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酒店举办了2006中国(上海)国际地质科技论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协办单位之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联合主办了地学仪器分论坛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主持了会议。林君作了自主创新,发展我国的地学仪器;钟世航作了中国工程物探仪器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吴天彪作了我国地面重磁仪器的现状与前景等报告,最后陆其鹄作了"发展中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几点体会的发言,到会听众近百人。

报告及发言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再次阐述地球物理学是以观测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观点,仪器是基础的基础。

2.回顾了历史,我国地学仪器的发展曾有过快速发展的年代,也受过仪器不如的思潮的影响,付出了至今难以忘却的代价。

3.提倡自主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双向交流,逐步扭转进得多,出得少的局面,呼吁各有关部门对国内仪器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4.分析了我国地学仪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普遍认为提高工艺水平,增强仪器稳定性是我国地学仪器发展的重要环节。

5.反对垄断,提倡竞争,鼓励联合。普遍认为我国的地学仪器发展是有潜力的,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竞争才会进步,联合才能加速发展。学会是个学术团体,可以在促进联合方面起些桥梁作用。我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发起,由十多个单位参加,组织了一个联合体,定名为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研发服务中心,网址:www.cgtsc.com试图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

此次地学仪器论坛反响良好,并迎得一些媒体的关注。

 

 

 

 

煤炭振动监测与灾害危险性预测研讨班纪要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于2006年8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西部大酒店联合举办了“煤炭振动监测与灾害危险性预测研讨班”。有来自国内22个单位34人参加。

    研讨班的主题是煤炭灾害与震动监测。瓦斯、水害、冲击地压是煤矿几种主要的灾害。但这几种灾害都源于力,煤岩体受力的作用产生形变、破裂。破裂则产生震动,震动则产生弹性波,因此抓住大大小小破裂所产生的弹性波的监测是获取矿山灾害前兆信息的重要途径。已有实例证明震动和瓦斯突出是相关的。

    研讨班由张连城、姜福兴、陆其鹄、何淑韵、尹祥础、李世愚担任教员,并编写了讲义。内容包括:矿山灾害概论、矿山震动监测技术、论中长期地震预报方法与矿山灾害危害性预测、加卸载理论与其在矿山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公里尺度及百米尺度震动监测台网观测研究实例等。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于2005年6月29日及11月13日召开过两次关于矿山生产安全与地球物理研讨会,并于2005年11月13日成立了矿山地球物理专业组,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孙升林兼任组长,李世愚、姜福兴、何淑韵为副组长,滕吉文、洪元和、尹祥础为顾问。专业组现有成员19人。

欢迎矿业界、地球物理界关心矿山灾害的朋友们与我们联系,共同推进该领域的工作。

 

 

 

 

 

第18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研讨会纪要

    第18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研讨会(1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于2006年9月17日至23日在西班牙美丽的滨海小城El Vendrell如期举行。该研讨会为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及其所属的国际地磁与空间协会(IAGA)所主办,为目前世界上在地球电磁法理论及应用方面最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一届在不同的国家举行。本届承办单位为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大学,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名参会人员。

   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许多单位、部门的支持下,我国获得了举办2008年第19届讨论会的机会。为出席本次会议,我国派出了自该讨论会创办以来人数最多的代表参加,其中,中国地震局5名、中国科学院4名、长江大学2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名。一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进行观摩和学习,为办好2008年的会议做准备。

    本届会议学术交流形式主要有三种:口头报告、展板和主题讨论。口头报告包括普通报告和邀请报告,普通报告时间15分钟,特邀报告时间30分钟。大会共分13个专题,基本上涵盖了地球电磁法及其应用的各个领域。所有专题的口头报告和主题讨论都集中在一个大会议室进行。本届会议的学术讨论反映了当前国际上地球电磁法的最新进展,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关于大陆岩石圈及地幔结构及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得到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展示了法国Demeter地震电磁监测卫星的最新观测结果;三维正反演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已成为大势所趋;电磁法的分辨率也引起了较大关注;一些新的资料处理方法,如相位张量参数和垂直磁场的研究应用在本届会议上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作为2008年讨论会的主要承办单位,向与会人员散发了关于第19届研讨会的宣传画册,并由赵国泽研究员作为2008年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向IAGA 朩G I-2委员会工作会议和全体大会分别报告了第19届研讨会的筹备情况,得到了肯定和认可,普遍反映好。此外,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的代表与IAGA 朩G I-2委员会Junge Andress主席就如何举办19届研讨会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交流。长江大学的胡文宝教授在会上散发了2007年中国国际地球电磁研讨会宣传册。经过我国全体代表的积极努力,在学术交流和学习借鉴承办国际会议两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目的。

 

 

 

 

地方学会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2006年5月28日在中南大学地学楼召开了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湖南省科协学会部胡为平部长、湖南省矿物岩石与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戴塔根教授、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东风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王家清副书记、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等56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蔡家雄、朱自强主持。湖南省科协学会部胡为平部长作了讲话,对学会以往的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要求大家按照创新型学会的思路发展壮大。戴塔根教授代表湖南省矿物岩石与地球化学学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两兄弟学会在已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加强合作。张东风高级工程师受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的委托,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介绍了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基本情况,并希望两学会基于山西资源大省的条件,开展合作,共同壮大。

   受第五届理事会的委托,汤井田理事长作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总结了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以及财务执行情况,并就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代表大会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蔡家雄等代表在学术年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根据本学会章程,在各理事单位推举理事候选人的基础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会由36人组成。随后召开的新一届理事会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由22人组成。常务理事会选举柳建新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方先知、伍永贵、邹家建、胡奉湘、喻振华等5人为副理事长,戴前伟为秘书长,聘请何继善院士、温佩琳教授、蔡家雄高级工程师为名誉理事长。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及理事名单

名誉理事长: 何继善 温佩琳 蔡家雄

长: 柳建新

副理事长: 伍永贵 方先知 邹家建 胡奉湘 喻振华

长: 戴前伟

长: 胡敏知 冯德山

事: 陈立军 邓国全 贺检桥 黄怀勇 姜胜华 李彩文 龙服忠 汤井田

               潭宜和 晏月平 杨治元 周柏林 张星航 朱自强

事: 陈芝官 蔡若涛 丁建强 李富军 李高翔 卢小林 韦锦庭 王齐仁

         王怀杰 杨秋保 杨天春 朱德兵 曾向林 张清德

 

 

 

报 道

第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12IWSA)在京召开

    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The 12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于20061022日-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共同主办。自1982年首届IWSA在前苏联Suzdal成功举办以来,IWSA已有25年历史;本届是第一次在欧美国家以外的地方举行的会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礼院士、朱日祥院士分别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主席。马在田、刘光鼎、陈运泰、陈颙、姚振兴、滕吉文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何樵登教授、贺振华教授等共同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张中杰研究员、英国地质调查局(BGS)资深研究员刘恩儒博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来自世界各地21个国家或地区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国际学者约70人,国内学者50余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20余篇,大会口头报告65篇,张贴报告50篇。会议就地震各向异性波动理论、复杂储层物理模拟、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与资源开发、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和地震地质灾害预报与监测等方面13个专题进行了报告和讨论;遴选并确定了下届会议举办地—美国科罗拉多。

   会议期间,各主办单位有关领导均光临会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颙院士特地来函,为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SEG 主席Leon Thomson教授,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CrampinGangiSavage教授等,中国科学院滕吉文、姚振兴院士等参加了本届学术会议。陈颙院士特地来函,为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其中,Thomson, Savage教授和Lynn博士分别就“地球物理各向异性”,“地幔各向异性”以及“地震勘探各向异性”做了大会特邀报告。Thomson教授等与会来宾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在深化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方面将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会议的组织安排、学术水平、参会代表的覆盖面以及学术交流效果是IWSA举办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季 刊)

2006                   4             总第93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编:100029                             行:苏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2007631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