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90期

科协精神

     2006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要点(摘抄)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2006年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暨第七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秘书长工作会纪要 

    2006年春节茶话会纪要

    2006年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及秘书长联席会纪要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21届综合学术年会“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计算地球物理”、“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重力与地球动力学”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马来西亚地球物理/GPS/GIS科技讨论会纪要

科技信息

    我会拟围绕煤矿灾害预测预防召开系列研讨会 

    两院院士评选出2005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地方学会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2005年工作总结  

    上海地球物理学会2005年主要工作综述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06工作安排意见 

报道

    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  

    我会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单项奖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地下(水)渗漏污染检测与处置方法”培训班通知(第三号)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会议通知(第一号)  

    2005年交会费人员名单  

    关于申请、推荐2006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会讯内容

 

2006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要点(摘抄)   

    2006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执行中央书记处对中国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服务,集成创新,努力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切实增强决策服务能力,强化为学会服务意识,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加强学会规范化管理,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2006年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推动自主创新,打造学术交流品牌,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培育创新人才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性创新源头的作用,努力提高学术交流质量,调整、完善和集成现有项目,强化学术品牌意识,建立有效的学术交流组织管理机制,搭建为自主创新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举办2006中国科协年会。本项工作为中国科协重点项目,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年会的定位由“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的学术年会向“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年会转变,拟将原名称改为2006中国科协年会(待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服务对象由面向科技工作者向面向社会公众、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转变。具体运作由职能部门自办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开放性转变。年会将搭建科普活动、学术交流、专家论坛三个平台,实现科学家与科学家、科学家与政府、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力争年会不仅成为年度重大科技活动,而且成为年度重大社会活动。年会的主题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待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计划于20069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年会将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组织科学家深入大中小学、社区、企业等作报告,增强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实现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设立科技创新、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防病健康生活、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等1520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交流,使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实现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紧扣北京市建设与发展,举办新北京、新奥运、北京产业发展、首都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北京等约20个专题论坛,由全国性学会、北京市市级学会与相应政府部门直接挂钩,增强决策的公开性和科学性,实现科学家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学科发展研讨及发布活动。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旨在汇总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学科发展情况,探讨学科发展趋势,推动学科发展。在《学科发展蓝皮书》编制工作基础上,拓展为学科发展研讨及发布活动,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性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建立新的学术品牌,并使之成为新的学术活动增长点和亮点。 中国科协统一组织,以全国性学会为依托,参与学会成立以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组,并确定首席科学家为牵头人,组织权威专家学者开展调研,采取课题研究、召开学科研讨会、文献研究等各种形式,对年度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总结,对今后学科发展趋势做出分析预测,按学科分类分册组织编写学科发展进展报告,每年以中国科协的名义集中召开学科发展研讨和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以此建立学科进展发布机制。2006年拟选择15-20个学科,在三年内陆续完成相关学科的启动。

   (三)举办新观点新学说系列学术研讨活动。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本项目旨在贯彻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提倡科学精神,激发创新灵感,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鼓励学术批评,培育创新人才。以倡导原始创新为宗旨,以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鼓励科技工作者根据兴趣爱好,开展个性化、松散型、辩论式的探索研究,交流、争鸣科学问题,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多点进行,形成系列,逐步扩大,稳步推进。注意与非专业背景、纯民间的业余科研活动区别开来。具体安排: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有关科技团体征集选题,从征集的选题中选择3个作为沙龙的主题。由选题建议者牵头组织,以中国科协名义联合有关单位举办,并邀请本领域研究类似方向的科技工作者参加,进行交流,开展对话。计划第三季度召开。本项目委托全国性学会、有关研究组织承办。

   (四)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本项目旨在为优秀青年科学家、博士生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为培养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铺路搭桥。进行规范管理:将青年科学家论坛、博士论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交流、候选创新研究群体推荐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青年科学家论坛申报审批制度;改变组织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科协联合组织实施,论坛主题和执行主席人选由学会、高等院校科技处、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推荐;增加频次:由原来的每年8-10期增加到每年20期以上;扩大参与范围:允许一定数量的博士生、硕士生旁听;扩大影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荐候选创新研究群体。具体安排见中国科协网站。

   (五)举办重大科学纪念活动。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旨在通过纪念知名科学家诞生周年及重大的科学事件,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热潮。由有关全国性学会申报,中国科协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并委托学会组织实施。

   (六)学术交流管理。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

   1.重点学术交流项目资助。旨在引导学术交流方向,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主要思路是突出重点,提高效益,规范化管理。资助原则:择优支持综合性、跨学科、高层次的国内学术会议;大力支持有针对性、权威性的重点决策咨询活动;优先支持交叉性、前沿性、有原始创新性的学术交流活动;重点支持国家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持续支持基础性学术交流活动;继续支持青年学术交流活动。改变学会学术部传统的学会补贴办法,建立实施项目管理制度。补贴经费全部改为项目资助方式运作,所有项目均需履行审批程序。学会提出申请,填写项目申请表和项目任务书,提供配套的措施和设想,加强项目专家评估,加大项目执行的追踪问效和监管。由原来的一年两次资助评估改为一次资助评估,由原来的下半年项目实施后资助改为上半年项目前资助,由原来的跨年度资助改为按本年度资助,由原来每个学会只可申报1项改为可申报1-3项。各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皆可申报。鼓励相关学会组成学会群联合举办和申请。学会未提出申请,未履行项目管理程序,不再提供其他资助。2.促进学术建设工作。本项目旨在为促进学术繁荣提供理论基础,推动学术建设各项活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自主创新专题调研及学术交流政策研究。3.召开学术交流管理工作研讨会。本项目旨在研究新时期的学科发展方向、学术交流模式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交流的理念、需求和状态等方面的新变化,探索学术会议的规律,创新学术交流的方式,交流学术交流组织经验,培养组织者队伍,提高组织学术交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其他。加强学术会议文集收藏及资源共享建设。完善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办法。

二、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充分发挥科技决策智囊团的作用

    围绕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大团体的优势,开展跨学科领域、大纵深的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为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一)开展重大决策咨询活动。本项工作为中国科协重点项目。由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组织实施。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确定选题,尤其要重视具有全局意义和前瞻意义的选题;集中力量,不重数量重质量;加强针对性,强调可操作性;推动决策咨询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活动系列。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以中国科协名义组织2-3个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组织学会群、学科群,明确牵头学会,成立以首席科学家为首的相关课题专家组,由中国科协提供经费保证。2006年初步考虑围绕重点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区域发展模式、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内容实施。亦可根据需要做出进一步调整。以中国科协名义行文,将决策成果向中央、国务院或有关决策部门呈报;或以决策咨询报告方式为“两会”提(议)案提供参考或发送两会。第二层面,资助全国性学会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决策咨询工作,由学会申报,履行项目评审程序后,给予经费资助。根据项目实施质量的情况,可以中国科协的名义或渠道向党政决策部门呈报咨询成果。

  (二)组织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系列论坛。由学会学术部综合处组织实施。旨在推动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集成社会资源,发挥学科、行业优势。具体安排:1.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协、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主办,中国预防医学会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等单位共同承办。拟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市举办。2.“科技奥运”专家论坛。由中国科协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承办。拟于78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香河基地召开(待定)。32006年海洋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由中国科协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主办,中国海洋学会和海南省科协承办。拟于11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4.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待定)。由中国科协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主办,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承办。

  (三)组织策划筹备区域性专家论坛。由学会学术部综合处组织实施。旨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发挥智力优势,服务当地发展。具体安排:12006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专家论坛。由中国科协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哈尔滨市科协承办。拟于8月上旬在哈尔滨市举办。22006年中部崛起专家论坛。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科协承办。拟于9月或10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3.第九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广西科协承办。拟于11月在广西南宁市召开。

三、把握导向,促进繁荣,大力提高科技期刊出版水平

  (一)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本项工作为中国科协重点项目,由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处组织实施。旨在全面提升科协系统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培育一批精品科技期刊,带动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整体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繁荣发展。坚持“突出目标,重点支持,动态管理,竞争发展”的原则,1.鼓励扶持期刊发展。资助范围覆盖由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根据不同类别需要,保证中国科协主管的科技期刊占有适当比例。科普期刊资助不在本计划内,由中国科协科普相关项目统筹考虑。2.加强科技期刊能力建设。(1)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学术交流活动。(2)加强编辑业务培训工作。(3)加强期刊理论建设。为深入研究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工作,2006年拟开展《科技期刊投稿机制与原始性创新》课题研究,对一稿不同语言投稿判定标准等问题开展研究,取得共识,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开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集团化战略对策》课题研究,探讨科协所属科技期刊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问题;开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和发布制度。(4)组织开展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5)建立中国科技期刊网。研制开发适合科技期刊使用的编辑管理软件。(6)加强期刊出版管理。制定《关于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业务审批程序的通知》,规范出版管理工作。加强期刊年度核验、审读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实施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由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处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扩大科技期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推合作”的方式,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加强期刊国际化建设。与国际科技出版机构加强合作,推进版权合作与代理发行。1.开展国际推广交流活动。2.大力推进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标准。3.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围绕科技期刊国际化概念、标准、途径和保证措施等相关问题,组织专题研究。

四、大力推进学会改革,加强学会管理与服务

   强化为学会服务意识,确立服务也是管理、管理为了更好服务的理念,以学会发展为主题,围绕提高推动学会改革、加强学会规范管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学会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突出重点,加大支持,推动学会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一流科技团体。

  (一)学会改革建设创新工作。本项工作为中国科协重点项目,由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组织实施。旨在按照因会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评价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学会改革思路、重点、方式和突破口。组织试点示范,争取学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1.召开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工作会议。2.建立新的改革试点体系。3.确定年度改革重点。

 (二)组织建设基础工程。由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组织实施。旨在规范和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引导学会夯实组织基础。推动学会组织网络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实施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登记证号工作,加强学会组织数据库建设。

 (三)管理制度和环境建设。由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组织实施。旨在推动学会管理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合作,为学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学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由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学会改革和发展能力,引入市场资源,扩大学会人力资源,改善学会工作班子能力,全面培养学会工作人员队伍。

 (五)继续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旨在推动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团,完善创新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体系,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搭建平台。推动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在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中确立学会地位和作用。

    1.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本项工作为中国科协重点项目,由学会学术部综合处组织实施。结合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学会承担政府转移职能。(1)推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2)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3)参与申请《华盛顿协议》准会员资格工作。(4)开展课题研究。围绕工程师国际互认协议规则与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研究工作。(5)完善工作机制。主动与人事部、教育部、建设部、外交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加强联系,理顺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选定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组建办公室;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定期联系制度。

    2.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由学会学术部综合处组织实施。旨在更新科技人员专业知识,提高科技人员素质。(1)配合人事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简称653工程)》,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联合,组织制定“现代农业”领域的653工程,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新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由中国农学会和中国林学会分别组织、承办。(2)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合作,在科协系统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机构评估认证。拟与IACEE合作,对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和各地方科协所属继续教育机构和有关培训机构(含团体会员单位)进行评估和认证。组团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大会。(3)组织学会系统继续教育状况调研,提出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建议。

 

 (六)其他

   由学会学术部综合处组织实施。召开中国科协地方科协学会部长工作会议。召开学会之星评选表彰工作会议。不定期出版学会动态。实行学会学术部职能转移,充分调动中国科协事业单位和学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学会管理中心、《科技导报》社、中国科协厂矿协作中心等归口联系单位以及其他业务关系紧密的事业单位的作用。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所中有关社团发展专家学者在科技社团发展中的作用。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第七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2006215日—22日以通讯方式分段举行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

   一、通报学习了中国科协2006年工作要点。决定2006年我会将按“中国科协2006年工作要点”的要求开展学会工作。

   二、提名、推选、选举和通过了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人选,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和秘书长朱日祥院士为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朱日祥院士为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2006年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

暨第七届第九次常务理事、秘书长工作会纪要

   2006年元月10日继我会2006年春节座谈会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暨第七届第九次常务理事、秘书长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主要支持单位的领导、常务理事、秘书长共22人。

   一、学会向各主要支持单位递交了总结、计划和财务情况的书面材料,秘书长朱日祥汇报了我会2005年的工作情况、财务状况和2006年工作计划。

   二、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传达了中国科协全委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纪要的精神和关于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通报了科协七大和科协年会在京召开的有关事宜。

   三、征求和听取了各主要支持单位对学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与会同志同意学会的工作总结,赞同执行2006年工作计划,对学会一年来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对学会全体工作人员的民主办会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赞赏和感谢。

 

 

 

 

 

2006年春节茶话会纪要

     2006年元月10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2006年迎春茶话会。学会领导和专家、理事和主要支持单位的代表、学会工作骨干和会员代表共125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王平副理事长主持。刘启元副理事长祝新年辞。他代表学会领导向大家致以新春祝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朱日祥秘书长向到会人员汇报了2005年的工作情况和2006年的工作计划(见上期《会讯》)。

   副秘书长臧绍先教授代表我会基金会作了2005年顾功叙奖评选情况的汇报,并简述了2005年顾功叙奖的评奖过程和获奖人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钱荣钧同志的业绩,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为钱荣钧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钱荣钧同志发言感谢学会给予的荣誉,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工作者,非常重视这一奖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能在国际上打开市场,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地球物理科技,他表示要更加努力地为地球物理学科和学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臧绍先教授汇报了200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综合学术年会的筹备工作。经21届年会提议,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10月中下旬在四川成都举办第22届学术年会,主题拟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将加入有关地球物理与开发大西南等内容。年会的专题选题和组织工作正在进行中。

   与会的专家和会员代表们欢聚一堂,谈古论今抒发内心的感触,叙友情、讲发展共建和谐社会,部分同志还在会上自由发言,讲述了地球物理学科的最新进展,给学会工作提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同志和学会工作人员不仅有收获,而且受到鼓舞。

 

 

 

 

 

2006年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联席会纪要

   2006年3月2日上午,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及秘书长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有:传达中国科协2006年全国性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精神,传达科协最近下发的文件,讨论“开展学科发展研究与发布活动”、会员管理系统、召开煤矿灾害预测预防科技系列讨论会等事宜。学会秘书长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主持。

   一、秘书长朱日祥院士从学会未来发展的角度做了重要的讲话,指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学术团体正处于转型过渡时期的关键阶段。学会工作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社会的需求,找准自己未来发展之路。他希望大家积极关注学会的发展,关心人材的培养和引进。最后朱秘书长以AGU的经验为例,谈了学会未来发展的一些设想。

   二、传达中国科协2006年全国性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主要内容。元月23日在中国科协召开的“2006年全国性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冯长根书记要求各学会要认清形势和当前学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刻认识学术交流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特别强调要重视同行认可、原始创新和学术交流质量;抓紧学会进一步改革,推进规范化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期刊作用,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建立科协的期刊评价体系;推进会员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推广使用网上会员管理系统。

   2006年科协学会学术部的各部门进行了调整,经费也有所增加,工作思路有大的改变,增加了学科进展和决策咨询两项工作。支持学会活动的经费将与项目挂钩,各学会将按照申请、立项、完成报告的程序和方式申请活动经费,改变以往经费平摊的做法,同时加大对学术期刊、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

   会上还表彰了25个先进学会、29单项先进学会和100篇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我会荣获“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单项奖。有关“第五届科学建议奖”的表彰工作将在5月份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获“第五届科学建议奖”一等奖。

   三、传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协有关部门“2006年工作要点”、“关于申办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专题分会场及专题论坛的通知”、科协“项目管理办法”等二十几文件和材料,并在会上传阅。与会者特别针对与本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有关的文件进行了认真的研读。

  1、与会同志支持以建设地球物理网络为龙头,全面拉动和提升学会地位的改革设想,做好学科发展研究与发布活动、建立会员管理系统和学会网站改造等基础工作。

  2、对我会申办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专题分会场及专题论坛征求意见并进行了讨论,部分专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申请设立分会场,并提出分会场的题目要突出宣传地球物理,如“地球物理与经济发展、全民生活”、“空间勘测——双星计划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地球物理与资源环境”等,同时加入科普内容,扩大学科影响力。会后学会将根据相关专业委员会参会条件的具体落实情况,向中国科协提出申请。

  四、近来年,矿山安全生产问题引起全社会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会上就地球物理科技在煤矿灾害预测与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与会同志认为与矿山结合、联合兄弟单位,有针对性地召开研讨会推进合作,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好办法,既有利于矿山安全生产,又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创新。在上述会议和完成专项课题的基础上,召开综合学术交流会,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升和推进学科发展。

  五、臧绍先副秘书长通报了我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有关事宜。年会论文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要求各专业委员会、各专题负责人考虑和安排好合适的会议召集人人选,认真做好论文稿件的审定工作,严把年刊质量关。为保证专题会的质量和方便参会者听会,在安排会场时将内容相近的专题进行合并。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于2006310在北京十三陵石油工人疗养院举行,第七届委员会主任、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小牧博士出席并组织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理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六、七届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先生,以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顾问、正副秘书长及其代表共2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大会由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姚振兴同志主持,首先,听取了王小牧主任《2005年工作总结暨2006年工作安排》的工作报告,报告对2005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对开展活动比较好的学科组提出表扬,报告对2006年的工作也提出全面的要求:各专业学科组要结合自己本行业的工作和技术难点开展工作,争取多创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并要通过我们努力,尽快使我国从一个勘探地球物理大国,转变成一个勘探地球物理强国。

   全体与会代表结合王主任的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赵文津院士、王立群、钟世航顾问及杨进委员和赵育台代表做了大会发言,之后,能源及油气勘探学科组、工程物探专业学科组和金属、非金属专业学科组的负责人分别向大会汇报了本组的讨论情况,最后,王小牧主任做了总结发言。

   王小牧主任指出:根据大家的讨论的结果,秘书处今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关于建立学会勘探地球物理网站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支持,网页内容也需要大家提供,秘书处可与东方公司信息管理部芦文生主任协商,如何办好,拿出具体方案后实施。目前,铁路系统要求建立“物探信息网”的工作,专业委员会要大力支持。

   2、关于技术培训问题,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内,各专业差别很大,各行业培训也都在搞,如何更好地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深入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要学习SEG的经验,面向生产实际,把本专业的技术培训搞好。

   3、开展鉴定、评审工作,可以以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名义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只要会员单位有这方面的能力和要求,学会要积极支持开展这项工作。

    4、根据各专业学科组的要求,秘书处要积极做好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增补工作,按规定的程序,把一些年富力强、精通专业、乐于奉献、热心学会工作同志吸收到委员会中来,使我们的专业委员会越办越好。也希望各专业学科组积极做好推荐工作。

   5、关于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问题,其实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机会很多,如SEG会议每四年就在中国举办一次,每年也要举办一次小型会议,届时可以请我们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业都来参加;另外,每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术年会上,我们也可以办一些专题研讨会,这样要方便一些,会议准备也简单、经济一些。如大家希望召开其他的专业会议,也可以及时提出申请,秘书处可根据大家的意见,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以专业委员会名义召开。

    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21届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第十一专题: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本专题收到论文16篇,年刊刊登15篇,会上交流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利用收集到的16年间(19872003)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700多条长周期的天然地震面波资料,采用改进后的面波频散反演方法获取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深约400 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认为该区的波速度异常形态具体呈东西条带状分布,地壳厚度厚于邻区,岩石厚度相对较薄。

2.根据GPS的观测结果,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和相邻的前陆盆地不存在明显的缩短量(<3mm/gr)尽管在小于100 km水平距离上龙门山上升超过6 km2000年完成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提示的川西地区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地壳平均速度低的特点,进而论证了该区存在下地壳流的论点。

3.对羌塘盆地的深部构造的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该区的油气远景。

4.对所选用的中国东北和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本区被松辽盆地的西部边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且东部域区的快慢被分裂时间约1.5 s,对应于大约150 km厚度的各向异性层;西部域内,其大部分台站的快慢波分裂时间为0.5~1.0 s

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根据每次年会出席本专题研讨会的人数均保持在60多人,以及每次年会中出席特点专题讨论会人数均在50人左右两个特点,可以明显的看出,本专业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数值计算分析都有值得深入讨论的内容。尽管太大的进展还不明显,但也能提出一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认为本学科除了常规的论文研讨外,更多地应该注重更为具体地、针对性强地主题讨论会,而且更要重视继续调动老学者积极性,充分地更好地带动和鼓励年青学者们参与及投入,争取能有显著的成果出现。

 

第十二专题: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论文24篇,年刊刊登24篇,到会20人,讲演24人(临时增加4人)。

内容涉及青藏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变形、构造运动驱动力方向的变化对库仑破裂应力及其变化的影响、南沙地块现代应力场、环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的俯冲、印尼地震海啸、全球地幔对流、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有限元并行计算等。

石耀霖等提出了利用主震错动模型和余震震源机制确定区域应力场的一种新思路。蔡永恩等研究了岩石粘性对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影响。徐纪人等利用强震震源机制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地热异常的形成机制。马麦宁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地学高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马延路等利用相位加权叠加(PWS)方法探测D’’顶间断面。沈旭章等研究了近地表低速度层对接收函数反演的影响。

到会者参加了11专题和本专题联合举行的大陆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讨论会。

 

第十三专题:流体地球科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19篇,年刊刊登18篇,年会做报告2人。

一.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

任振球介绍了煤矿瓦斯爆炸与引潮力共振加压的研究成果。

另外,有插入的关凤晨的即时发言(年刊未登录), 介绍了利用流体模型计算地球表面形状在天体总作用下呈梨形的原因的研究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出了:煤矿瓦斯溢出是以月亮为主,叠加太阳、行星、恒星的6个以上多种天体引潮力共振加压的异常叠加的结果,并给出了一些实例的计算结果。

三.与六专题、二十二专题共同组织了“煤矿瓦斯爆炸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讨论会。

 

第十四专题: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本专题收到论文38篇,年刊刊登36篇,会上交流14篇。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已经是年会的老专题之一,本次会议已经上升为提交论文总数的第三名,论文中有3篇是国家自然基金会,3篇是国家863计划,3篇为科技部专项,2篇为地震基金会,4篇为省和直辖市科技专项和基金支持项目的成果报告。上述情况表明,本专题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热点。

本专题主要涉及先进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的结合,产生新的地球物理技术和基础理论和应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如中国地质大学吴飞等提出的随机数的产生方法、孢粉数据的非线性特征、中国科学院PKJKP震相调查等,均为引用信息技术而发展的勘探和地球内部构造的新的基础理论方法。

二.新的观测数据处理产生的新成果,如刘希强的双谱估计方法,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已经开始脱离“经验预报”的模式。相控震源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对于人工震源的模式及其影响具有意义,对于“地球雷达”的建立有重要意义。地震台阵震相自动拾取是地震局地质所对于地震阵列处理,保证深部探测的方法创新等。

三.网格技术和应用网格技术对地球物理发展的影响重大,中国石油勘探院赵改善等提出地震勘探迎来了网格计算时代及基于Vnicore的地震勘探计算网格。中国地震局胡彬等网格计算在地震科学研究应用及陈会忠的下一代互联网在地震科学中应用,都明确指出了计算机网格及应用网格技术将给地球物理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模拟带来重大影响。

四.信息三维处理及视频图像。虚拟现实等图形图像技术将给科研及物理带新的创新,如南京理工大学张二华的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光线投射方法,吉林大学陈圣波的三维非震油气勘探地理信息系统及是中国地震局王斌等用Shape格式绘制震中分布图等,都是采用先进图形图像技术提高地球物理科研、勘探方法和精度,进而创新和新发现的重要途径。

五.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科研管理及数据共享的作用重大。如石化勘探院魏嘉的地质符号库建立,王于静地震处理作业流程管理,辽河油田伍羿的石油地震资料处理存储网的建立都表明,信息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油气生产、勘探的能力。

另外,在数据住处网络的传递、数据库等方面也有很多重大进展。

上述信息和地球物理进展表明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结合,将开拓计算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网格、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网格、虚拟地球物理观测和图像地球物理观测与探测等等新的信息和地球物理交叉的学科生长点和发展方向。

这些新的方向和生长点值得学会注意,也值得关心学科发展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勘探、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与探测行业和企业的关注。

 

第十五专题: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收到论文21篇,年刊刊登21篇,会上交流14篇。

本届年会中提交的论文与往届相比,论文的数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许多论文是作者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本届提交的论文按内容可分为4个方面:

1.卫星与航天器的精密定轨。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为,将VLBI技术应用于“探测一号”的定轨,可以显著地提高短弧定轨和轨道预报的精度。这项成果解决了深空目标的精密定轨问题。

2.GPS气象学。在这方面主要有两项主要成果:提出了广义的Abel变换反演方法,采用这个新方法改善了N-bias,并证实了超折射现象是产生N-bias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改善超折射内大气折射率垂直梯度模式,有可能更好的改进反演结果。

3.板块运动、地壳运动与形变、地球动力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由于GPS网的观测成果证明了鄂尔多斯的逆时针逆转问题,解决了地学界关于鄂尔多斯块体旋转的争论问题;由华南块体及周边地区的GPS观测结果证明了华南块体的逆时针旋转,其现今的旋转运动的速率与晚新生代相同,但方向相差20.7°;严格证明了在大约两亿多年前,地球的自由摆动周期(钱德勒摆动)正好等于一年。由于季节变化引起的激发,曾发生了巨大的极移共振,从而导致了泛古大陆的分裂。

4.地球重力场变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为利用GRACE双星间的微波测量确定的低价引力场系数的高频变化,与大气与海洋的地球物理模型预报的引力场系数的变化比较表明,GRACE资料能探测小于月份时间尺度的引力场变化,初步提示这些变化来自大气与海洋的非潮汐质量迁移。这项成果可用于大气、海洋高频的预报模型。

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地球的极移共振导致了泛古大陆的分裂。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发展动向

1.由GPS网的观测成果研究板块与板内块体的现今运动与形变;

2.应用VLBI技术对“探测一号”以及更远的深空目标,如探月飞行器精密定轨;

3.利用GRACE双星间的微波测量确定低价引力场系数的高频变化。用这种方法可预测大气与海洋物质的非潮汐迁移,将来可用于大气、海洋的预报模型。

 

第十六专题:计算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 42 篇,年刊刊登 35 篇,到会交流21 篇。

一、主要内容包括:用严格、定量的数学计算方法对地震波动场、重力、地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关于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波动场空间分布的数值计算与反演的论文21篇;有关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应用的论文7篇;重力研究计算论文2篇;地磁、地电阻率、地温研究论文各1篇,有关地球物理正演与反演计算方法研究论文8篇。涌现出了大量成果。

二、成果的创新特色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1.论文中使用的数值计算模拟的方法也体现出了当前国际地球物理学科中的新水平。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等方法的软件开发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有的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各种方法的比较研究深化了对方法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文章和报告的内容中更加体现出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同一问题中可以使用单一方法或者差分与伪谱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同时混合使用。计算机上的平行计算等国际先进计算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都有了充足的发展与创新。在地球物理场模拟问题中的弯曲不规则边条件的处理研究,高速地球物理数据资料处理的分形插值研究,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计算中的稳定性理论研究和技巧方法都展现出不少的前沿性成果。

2.地震学研究模型领域除了弹性介质,还深入到非完全弹性,粘弹介质,非线形介质特征等更加物理化的介质模型。一批包括破裂震源在内的非均匀介质,以及非完全弹性介质的地震波动场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越来越趋向客观的探索地球物理问题是今年本专题的又一特色。

3.研究对象十分广泛,深刻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地球内部核幔边界,壳幔边界等地球深部的精细结构研究;全球地震波传播问题研究,频散问题等。报告会中的地震超剪切破裂的机理研究成为震源破裂的新的研究特征。强地面运动分布原理研究与地震灾害研究也取得新的成果。

4.反演计算研究的地球物理模式向更加客观、更加物理化的方向发展。反演约束条件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如,在以往面波频散问题研究中,推新出基阶、高阶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思路,走向更加合理和客观的约束。

5.许多地震波传播理论计算模拟及其在地震勘探研究和应用的论文研究工作的成果都反映出了当代地球物理科学中的前沿性课题成果。新的地震、地电阻率、重力、地温、重磁等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在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流体界面的反射研究成果应用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取得初步成果并将发挥深远的影响。同时界面研究已对大陆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断层活动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第十七专题: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本专题收到论文24 篇,年刊刊登24篇,会上交流17 篇。

一、我国已具有各向异性波动的数值解技术,这进一步发展相应的近似解析解方法,主要是(1)水平对称面波传播;(2)任意空间取向各向异性解析解;(3)应用。

这次会议在上述(1)方面获得新突破,去除了国际上多年采弱各向异性限制条件,并提出修改Thomsen参数,第(2)和(3)都已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如去年报告的任意空间取向和三维倾斜界面P波NMO速度今年提交美国SEG年会,被评为对会议的重大技术贡献。

我国在各向异性解析研究上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

二、3D3C反射PS波叠加成像,无论在理论还是软件发展及数据处理上都获得重要进展。特别是提出利用PS波视偏振异常探测裂隙带的新路子。这方面国际上还未见研究报道。

三、我国在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各向异性实验和地震观测解释的结合上开始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新路子。

四、近地震横波分裂观测解释又有新的研究进展,更多集中到对应力—裂隙动态变化的监测上。

五、与测井有关理论研究显示深厚的功底,研究与国际上处于同类水平。

六、声波方程的最优近似解的研究也迈出重要的一步。

 

第十八专题: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本专题收到论文25篇,年刊刊登25篇,年会做报告19人。

与去年和前年的年会相比,参加交流论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涉及的研究地域是近年来地球科学较为关注的热点地区,如天山地区、伽师强震区、川南滇北地区;研究内容除了传统的深部结构、块体的运动变形及其动力学问题,还有一些新的生长点:如陨击坑结构研究,新的波前成像算法;研究方法涉及深地震测深、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地震深反射、天然地震走时层析等方面的各种传统和新近发展的正反演算法和解释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取得了天山地区地球动力学模型、伽师强震群区发震构造模型新的认识和成果。本专题会议组织有序,发言精彩、讨论热烈,吸引了较多与会代表参加,不完全统计参与会议的人数达100人次以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专题会议交流论文涉及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利用人工地震测深方法研究伽师强震群区地壳结构、物性及与强震群发生的关系;

2.利用天然地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数字化台网观测数据,用接收函数和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对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物性;

3.利用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研究郯庐断裂的结构特征;

4、利用形变数据做约束模拟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变形特征;

5、新计算方法、新反演方法和新解释方法的研究。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块体的内部结构物性分布及主要构造边界深浅关系以及可能的动力学含义。

2.首都圈地区岩石圈结构重要构造带地壳低速层及壳幔过渡带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3.中亚、中国大陆鄂尔多斯地区及其周边(青藏及云南地区)运动变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4.接收函数研究壳内各向异性,地震波前成像算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及其动力学多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块体结构特征显著,块体之间和块体边界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其运动变形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和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块体结构和运动变形研究将是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第十九专题: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

本专题收到会议论文12篇,年刊刊登12篇,年会做报告11人。

本专题讨论会尽管只收到12份摘要,然而它包括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生物磁学/磁性矿物学、磁性气候学/古环境等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生长点。孙知明等报道了柴达木盆地早白垩纪古地磁研究的新结果,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在北缘的构造演化与磁倾角偏低等问题;沈忠悦等报道了华南三叠纪古地磁研究的新结果,讨论了华南地块内块体拼合历史和晚中生代的重磁化问题;裴军令等着重介绍了辽西中生代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等新结果,并探讨了辽西一些重要生物化石(如鸟)的时代问题;王喜生等对三门峡地区黄土层L9的重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形成机制;南京大学的贾东教授介绍了该研究小组对四川盆地西部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与断裂相关的褶皱研究新成果;潘永信等介绍了现代湖相沉积物生物磁学的研究新成果,并展望了生物磁学研究的新生长点;胡守云介绍了青藏高原东Pheqing湖相沉积物钻孔岩芯的新结果,探讨了100万年以来该地区记录了全球的古环境/古气候的变化特征;邓成龙对黄土高原交道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发现了第四纪以来东亚气候的干旱化趋势,用磁学方法研究环境变化及气候特征,有望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学科—磁性气候学;杨小强等用磁学方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土壤的多金属(如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磁化率变化与重金属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最后张淑芹用孢粉学方法对东北兴凯湖北岸平原的环境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过去1857年至今的环境变化特征。

利用磁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综合探讨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等,仍然是本学科近几年/未来几年的热点之一。沉积物记录短极性事件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沉积物中细粒磁铁矿的来源和保存条件必须考虑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趋磁性细菌及其成因的细粒磁铁矿日益受到关注重视。生物磁学将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

朱日祥院士在百忙中出席了整个上午的学术报告,并在最后作了总结发言,对我国近年来的古地磁学及分支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希望与会代表及同仁能够不断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古地磁学已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磁性构造学的研究,不断与年代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结合,新的边缘学科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和构造古地磁学仍将是未来几年本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应当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沉积剩磁机理等基础研究。

 

第二十专题: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本专题收到论文20篇,年刊刊登22篇,会上交流论文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到大地电磁、瞬变电磁,直流电法等方法,有地震、电磁信号与地震预报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有电法、电磁方法在石油、地热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在电法、电磁法、数值模拟、反演算法及应用方面也有多篇论文。从类型上看,应用型论文如物理、数值研究及前瞻性理论研究两大方面各占一半。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电磁卫星技术的现状和展望”和“电磁台网、台阵观测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的应用”两篇论文的前瞻性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地球空间研究、地球电磁场变化及地震预报新思路,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2.来自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有关电磁新方法的应用等良好效果,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理论、方法、机理研究。

2.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注意和重视学科交叉。

 

第二十一专题: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本专题收到论文23篇,年刊刊登23篇,会上交流论文11篇。特邀王忠博士作了题为“浅层高分辨率全程瞬变电磁系统 (DATEM)的研究和应用”的报告。论文涵盖了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理论研究、仪器研制、软件研发、数据处理方法信解释方法研究及各种地球物理工具的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震波方法在浅层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这方面的论文研究了纵、横波方法在城市地球物理和工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原理、现状、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资料解释方法及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与前景。其中常旭题为伪随机可控震源在城市地球物理的应用一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绿色的”、抗噪声能力强的伪随机震源,运用反射地震方法解决城市工程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二、探地雷达应用了工程地球物理是本专题讲座的热点。总共有十几篇论文讨论探地雷达应用问题,内容涉及探地雷达的仪器、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方法、探地雷达在桥梁、公路、隧道、大坝等各方面的应用。纪勇鹏等介绍了新型的瑞典雷达;袁明德等介绍了三维实时地质雷达处理软件;谢雄耀等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处理地质雷达数据,不但能得到管线的位置,还能确定管线直径,这为利用地质雷达数据进行快速、精确、定量地确定异常体提供了途径;孟凡强等具体介绍了地质雷达应用于工程地质各个方面的效果。

三、隧道超前预报目前工程地球物理急需解决的问题,赵永贵等介绍了隧道超前预报发展现状、发展过程,提出了综合利用TSTP隧道地震CT、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等手段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方法,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王忠博士报告“全时程瞬变电磁法”为获得地表开始的浅部标测资料提供了可能,为瞬变电磁方法在工程勘查、检测中的应用开拓了美好前景,这在国内外是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上述的论文和报告可看出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的方向是综合利用地震、电法、磁法等各种手段,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等各学科知识进行三维定量,实时的地球物理资料采集与解释,解决各种浅层地球物理问题。

 

第二十二专题:岩石物理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11篇,年刊刊登11篇,年会做报告1人。

二十二专题和十三专题合并研讨会场,并有六、七位旁听者共同讨论。本专题进一步论证了煤矿瓦斯溢出与矿震的相关性在抚顺煤矿的证据,并补充了阜新2005年“2.14”特大矿难事故中瓦斯涌出与矿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瓦斯溢出是煤岩体破裂的结果,论述了该发现在煤矿安全中的意义。

论述了抚顺矿震研究的进展,最新的定位结果表明,抚顺矿震与老虎台东西两侧的向斜构造有关,矿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向斜构造轴部。分析了矿震与开采深度、开采进程的相关性,用矿震活动性进行强矿震预测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在高瓦斯矿, 采空区发生的较大矿震可能是瓦斯突出的预警信号, 瓦斯填补破裂空隙和造成滞后的低值延时, 是瓦斯溢出前极其宝贵的预警疏散时间。

根据一系列事实,提出矿山地震成因可能与超临界流体作用有关,由此提出矿震与构造地震的第三物理相似性,和构造地震与深部超临界流体作用有关的论点。

进一步发现,矿震的能量释放总量,与开采深度、开采进程相关。推翻了强矿震与开采进程不直接相关的传统观点。

在国家加大矿山安全和资源利用的投入的背景下,争取建立矿震与瓦斯等地质灾害的综合监测,可作为地球物理向矿山切入点,进而发展出矿山地球物理。在矿山中采用高新技术,不仅是填补行业空白,而且有可能以矿山作为中尺度试验场,获得一系列学科上的新突破。

建议进一步发展中尺度矿山地震试验场,通过矿山地质灾害综合监测和分析预测,发展矿山地球物理学。

矿山灾害机理研究和灾害防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多相介质在高压条件下的物性问题,特别是瓦斯在煤体中赋存和开采卸载条件下解吸过程与矿山动力过程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另外,和第六(技术与仪器)、第十三(流体专业)专题联合召开了推进地球物理在矿山安全中的应用座谈会,除介绍各地球物理专业在煤矿中的应用成果外,还讨论了如何与煤炭开采专业联合,推进地球物理在煤矿安全与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中的应用。特邀滕吉文院士和尹祥础教授到会并发言。

 

第二十三专题: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年刊刊登1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

一、本次学术年会提交的论文主要涉及到地球重力场的精密确定及不同动力学过程导致的地球形变和重力场变化,主要内容和成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力场的精密确定:利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能量法及卫星重力梯度数据的最小二乘配置法确定地球重力场;探讨了区域性重力场的改正方法,提出了确定和精化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和具体计算方案;提出了针对卫星重力、海洋重力和航空重力的向上(向下)延拓不同的计算方法。

2.地球动力学研究:利用GRACE时变重力观测成果研究了我国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在武汉台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中检测到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基频和谐频信号,和一些低阶振型的谱峰分裂,探讨谐频信号及其谱峰分裂与地球内部介质变化的关系;在超导重力仪长期观测资料中成功分离出长周期固体潮和地球极移引起的重力变化;从理论上研究了三峡蓄水过程中局部的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提出了非均匀地球冰后回弹的CLFE算法。

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扩展型卡尔曼滤波器UKF,并结合卫星轨道计算进行了仿真计算;发展了用于网格数据球谐分析的一种空间域方法;探讨了有关重力匹配导航问题。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利用卫星重力、综合其他大地测量和空间测量技术,研究和探测地球系统质量的重新分布和迁移。

三.科技动向: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技术研究全球和局部地球动力学问题,重力匹配导航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中国—马来西亚地球物理/GPS/GIS科技讨论会纪要

     2006114-1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中-马地球物理/GPS/GIS科技讨论会。到会专家共24人,中国专家11人、马来西亚专家13人。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曲克信教授主持。会议期间刘光鼎院士会见了与会专家。

   会议主要讨论了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在建设工程;地下管线探测及地下管线泄漏、腐蚀的无损检测;道路(含高架路)、桥梁、隧道质量及隐患检测、监测;水库堤坝隐患、地下溶洞、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检测,以及GPSGIS的应用。

   会议组织参观了GPR现场演示;参观了航空遥感探测展览。

   与会专家对李色篆教授和张鹏高级工程师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中地数码的MAPGIS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的遥感探测技术表示出极大兴趣并建议建立紧密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为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服务。

 

 

 

 

 

我会拟围绕煤矿灾害预测预防召开系列研讨会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煤炭业的大发展,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采空区、瓦斯气、老窑水、陷落柱、小断层以及顶板冒落、底板突水和冲击地压等,常常造成重大煤炭安全事故。为了预防和减少煤炭矿难的发生,煤炭管理部门正在加强科学开采,希望地球物理科技能在煤矿灾害的预测预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本会(1)拟有针对性地在矿山召开若干个讨论会,研讨合作解决矿山安全的一些实际问题。(2)与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煤炭安全监督局等单位合作,联合召开综合性的科技讨论会,以提升和解决预测预防矿难发生的共性问题。

 

 

 

 

 

两院院士评选出2005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路甬祥、徐匡迪等57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路明杯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今日在京揭晓。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是: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是:

1、“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

2、“深度撞击”计划获得成功

3、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

4、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

5、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差异图”

6、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将光束“冻住”1秒钟

7、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高效率燃料电池

8、法国和瑞士科学家制造出超大容量纳米级信息存储材料

9、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10、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2005年工作总结

     我会于2005年初召开理事会议,专门研究2005年工作计划。按照北京市科协2005年学会工作重点说明,结合我会实际情况,经过认真讨论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在理事们的大力协同合作和广大会员的积极配合下,根据计划要求2005年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开好2005年学术年会。我会是理科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是我会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因此,组织好2005年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是我会本年度的主要学术活动之一。年会于126日在北京大学召开,共有四十多位教授、专家和青年学生参加,其中有七位教授、专家就近年来完成的学术论文和科技成果,作学术报告和交流。七个报告中三个属基础理论研究, 四个为科技应用成果。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介绍的“中国首次环球深海科学考察”,是我国赶超世界科技前沿首次开展的科研和考察活动,并已取得可喜成果—在大西洋中脊圈定了热液喷口的远景地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韬博士介绍的“藏北地壳自组织结构的研究”的成果,也是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很有新意;北京大学陈晓非教授作的“地震震源动力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地震学中“震源物理”这一重大科学命题的研究现状和个人的研究成果。这些报告使与会者获得了地学方面新的信息。四个应用技术报告,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勘探和地下煤层自然地区的探测等内容,都是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值得相互借鉴。总之,由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的大力协助和各位教授专家的精彩报告,本届年会开得成功,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积极参加第八届科技周科普宣传。五月十四一十六日三天我会八位科技专家在海淀公园参加市科协组织的科普宣传,利用有关地震及防震知识和防灾减灾等内容的三十多块展板,向市民进行科普宣传,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此次活动获北京市科协的“组织工作奖”。

    三.积极组织我会青年会员,参加北京市第八届青年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共收到论文八篇,为我会历届青年优秀论文奖参评论文最多的一次。其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乔德新同志的论文获三等奖,又是我会历届获奖级别最低的一次。从而提醒我们不仅要多征集论文,更要强调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四.我会与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联合召开“2005地球物理院士讲座与测井基础理论研究论坛”会议。此次会议是我会参加北京市第八届科技交流学术月的重点活动。会议历时三天,共有五十多位学者专家出席。会议期间有三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分别以“石油工业现状和石油勘探形势”、“国内外天然气勘探进展及天然气成因”和“井下随钻测量控制技术进展”三个专题作学术报告;14位科技专家分别以石油测井方面的技术及理论问题为中心,根据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作学术报告和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三位院士的报告内容精彩、富有新意,对今后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4位专家的报告也都是各自工作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值得参考和借鉴。14位专家的报告汇总出版了论文集。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在北京市科协的领导下,我会2005年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在学会工作创新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广大会员服务、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等方面,还做得不够。今后应更加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海地球物理学会2005年主要工作综述

      2005131日下午在同济大学行政楼333室召开五届八次理事会暨迎春茶语会。会议由王家林理事长主持,海洋学院院长郑洪波到会讲话,学会方连璋秘书长汇报了2004年工作,提出2005年工作建议,到会理事和荣誉会员32人,对2005年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200531日学会推荐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地震局朱元清教授,在市科协组织的名家科普论坛上作“地震与海啸”的科普报告,阐述了200412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发生的8.9级地震引起海啸的原理与受灾情况,受到250多名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并妙答了网友的提问。

     2005512日下午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请“2049试点工程”的有关学校召开座谈会,听取师生对两极的召唤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会上请冰盖考察队队长李院生教授介绍了考察情况,会后参观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到会七所学校25名师生一致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对配合2049工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希望以后多开展些类似这样的活动。

     2005812日学会佳座东海分局海洋预报台,召开五届九次理事会,到会理事28人。王家林理事长主持会议,方连璋秘书长汇报了上半年工作,提出下半年工作建议,会后参观了预报台的工作设施,工作人员介绍了预报台为上海做出的贡献。

     2005923日学会积极参加了市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特地举办了第七届学术年会,会上报告论文五篇,受到与会70多位专家的好评。

     2005114日由学会王家林理事长与方连璋秘书长赴南汇中学,与金辉校长商谈如何进行合作,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等事宜。经协商决定,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发挥上海地球物理学会人才与资源的优势,在南汇中学建立地球物理学科的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为此,学会已于1118日向市科协暨科学普及部写了专项报告。

      20051124日由我学会发启与江苏浙江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在上海地质学会的协助下,在同济大学海洋楼报告厅举行了长三角物探技术研讨会,市科协党组书记,科协付主席胡家伦,同济大学党委付书记、副校长周祖翼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大会收到论文22篇,报告论文18篇。卢耀如院士、马在田院士在大会作了专题报告。专家们围绕物探技术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技术研讨,并考察了东海大桥,与会的60多位专家普遍感到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这是一次江、浙、沪物探专家的聚会和交流。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2005年12月18日,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在南宁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本次会议完成了新一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并向2002—2004年度的优秀论文和优秀工程勘察项目颁发了学会奖。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葛为中同志作了主题发言。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谢林城副主席和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羊士赣副局长到会祝贺并作指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地质学会和广西土地学会也给会议发来贺信。

   谢林城副主席在讲话中,肯定了我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来在自主生存发展方面的实践,以及为提高广西地球物理工作的水平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科协提出的“学会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办会思想,对我会自身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羊士赣副局长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发挥地球物理工作在地质找矿领域方面的作用。 他指出,在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努力下,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勘察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已经得了很好地发挥,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要求会更加紧迫,希望我区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在应用地球物理技术与地质找矿领域中做出新的贡献。

  本次会议对我会2006年度的工作安排进行了部署。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组成名单

理 事 长:葛为中

副理事长:韦联贵  阮百尧  陈家联  徐初来

秘 书 长:许 瑜

常务理事葛为中   阮百尧   韦联贵   徐初来   陈家联   江坤树   龙安明  

          喻立平  韦孟奇   何励文   谢      农衡才   阮志新   杨志强

          李   斌   许  瑜   马富安    朱国器   张玉池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工作安排意见

  在我会2005年12月18日上午召开的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和下午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对我会2006年的工作安排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初步安排意见:

  一.根据中国科协《关于规范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登记号的通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部署,完成我会的重新登记工作。

  二.2006年4月22日,配合广西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土地日活动,与兄弟学会组织一次地球物理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专题宣传和展示活动。

  三.2006年6月,召开一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

  四.2006年8月,选择若干工程项目,以会议形式进行一次中小规模的学术与技术交流活动。届时请各单位提供交流项目。

  五.2006年10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一次会员区外学习活动。

  六.2006年12月,召开学会学术年会或与兄弟学会联合举行。

  七.进一步加强学会与会员单位的技术协作和项目中介方面的工作。

  八.积极介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与吉林大学在广西桂林开办“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桂林工学院工程地质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生源组织工作。

  九.为了更好地为会员服务,学会与桂林工学院和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的科技图书刊物出版社联系,为会员论文发表提供方便和必要的帮助。

  十.建立本会的独立网页,开通电子信箱。

 

 

 

 

 

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 “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

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一等奖

  为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五届优秀建议奖的评审工作。根据《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奖励条例》和《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实施方案》的要求,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并在有关媒体公示,决定授予《关于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的建议》等7项建议一等奖、《建议把开发利用太阳能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等20项建议二等奖。

  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提出的“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科学建议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一等奖

 

我会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单项奖

   为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推动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性学会评奖办法》有关规定,经第五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评奖委员会评选,报请中国科协六届十五次常委会审定,决定授予29个全国性学会第五届中国科协单项先进奖学会光荣称号。我会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单项奖。

  同时为鼓励和表彰各级科协、学会在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协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全国性学会和地方科协申报的材料进行了认真评审,决定授予北京市科协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授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210个单位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现将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06101519日,1014日报到。

.会议地点 四川 成都

三.年会主题 待定

年会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具体安排根据投稿情况进行组织调整)。

⑴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牛毓荃 牛滨华

Emailwliuyang@vip.sina.com

主题: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应用技术

主要内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成像及四维地震方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油气田与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⑵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召集人:牟永光 陈小宏

Emailchenxh@cup.edu.cn

主要内容:地震波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传播理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油气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监测方法;与油气储层有关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⑶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王 熊盛青 吕庆田

Emaillqt@cags.net.cn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展、新应用和新成果,成功的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⑷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程业勋 钟世航 钱玉好

Emailzhongshh@vip.sina.com

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工程勘查及施工监测的地球物理技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地球物理,水资源的勘察、管理和合理利用,堤坝隐患探察、预测的地球物理技术及防洪中的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包括理论、应用实例、应用前景、新技术方法等方面。

⑸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召集人:陆其鹄 孙进忠 林 君

Emailsjz@vip.sina.com

主要内容:①新型地球物理仪器及观测系统:包括电法、磁法、测震、重力、放射性测量以及综合测井等;②模型实验:包括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型研究;③各种地球物理观测信息的提取及初步处理;④讨论和交流地球物理信息的新思路、新颖的地球物理实验和观测方法、地球物理仪器研制与设计的新方法。⑤

地球物理CT技术,即采用重、磁、电、震等手段把地壳结构层析成像,以及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实验与观测的其他技术。

⑹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刘振兴 徐文耀 濮祖荫 史建魁

Email jkshi@center.cssar.ac.cn

主要内容:以地球空间暴多空间区域和多时空尺度的物理过程为主线,利用双星探测一号及Cluster和有关卫星的数据,分析研究地球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特性和多时空尺度的驱动过程;磁层亚暴和磁暴的触发机制物理模型和预报方法;磁层粒子暴的发生机理和效应;电离层暴和磁层耦合的物理过程;太阳事件及其对地球空间暴的影响过程。

⑺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召集人:陈棋福 陈 颙 王培德

Email: chenqf@seis.ac.cn

主要内容:地震学基础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理论与实践。地震震源机制和强烈地震的复杂震源过程;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和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关系。区域应力场研究。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数字地震记录的处理与在地震震源过程和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震破裂过程的实验室研究。活动断裂特别是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和研究。

⑻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光宇 王家林 郝天珧 宋海斌

Email:gashydrate@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边缘海地质构造及其形成演化;海相残留盆地;海洋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近海工程调查及海洋环境;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⑼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召集人:耿庆国 韩延本 张启文

Email:qwzhang@nmefc.gov.cn

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研讨对中国环境变异问题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并以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巨灾与大环境变异问题作为交流重点,对中国巨灾预测及改善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直接从事天地生综合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自主创新开展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研究和从事环境变异研究的地球物理科学工作者,提供用武之地和学术争鸣的舞台。

⑽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赵文津 李惠民

Email:lihuimin@cags.net.cn

主要内容:①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②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③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④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⑤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⑥岩石圈的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⑦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

⑾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蔡永恩 石耀霖 马石庄

Email:yongen@pku.edu.cn

主要内容:地球内部结构、地核动力学、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以及与解决上述问题有关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新技术。

⑿流体地球科学  

召集人:欧光习 梁汉东

Email:ouguangxi@263.net

主要内容: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研究地球流体(气、水、溶液、岩浆、超临界流体等)的存在和活动在各种地质作用和进程中的主要作用;交流讨论流体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海洋学、气象学、灾害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探索固体地球科学和流体地球科学并重的整体地球科学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欢迎海内外同行积极撰稿,参与交流与讨论。

⒀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沈 萍

Emailpingshen279@163.com

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技术中的新成果。①信息处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研究和勘探中的应用;②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技术结合技术;③Internet技术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④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GIS、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开发及应用;⑤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⑥地球物理资源网络共享及其应用。

⒁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 珹 李延兴 傅容珊

Emailliyx9777@vip.sina.com

主要内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展,测地数据处理方法,空间技术监测地球各圈层运动的新结果,时变地球动场探讨,地球自转与地球各圈层运动相互作用的探讨,地球整体以及圈层运动机理研究。中国大陆及边缘海现今地壳运动模型及动力学,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的大地测量与天文学方法研究。

⒂计算地球物理

召集人:徐果明 陈晓非 赵志新

Emailzhaozhixin@ccsd.org.cn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及其应用中有关模式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等相关课题,各种地球物理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成果。①声波、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理论地震图计算及反演研究;②地震波反射、深反射和折射成像及其应用;③重力、电磁波及地震波反演与成像;④地球动力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⒃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姚 陈 张忠杰 刘 斌

Email:yao.chen@263.net

主要内容:各向异性成因、各向异性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处理和解释、裂隙探测及其在陆地石油地震、海底地震和煤田地震勘探的应用、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

⒄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召集人:张先康 刘启元 王椿镛 陈九辉

Email:cjh@sac.ac.cn

主要内容:中国大陆具有明显的块体结构特征,在周边板块的作用下,块体间不断有相对运动,而且产生了内部变形。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块体的内部结构、块体边界及块体间相互作用、运动变形以及与强地震的关系是大陆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近年来,在上述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的探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的目的主要是讨论交流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块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块体边界及其相互作用、运动特点和变形的动力学过程与地震形成的机理等问题。

⒅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召集人:杨振宇 潘永信 胡守云

Email:yxpan@mail.igcas.ac.cn

主要内容:①磁性地层学在长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古构造运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②环境磁学和矿物磁学在短尺度古环境、城市地球物理研究(如工业污染等)中的应用;③古地磁学与板内变形与陆内旋转、全球构造演化;④地磁场古强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⒆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家映 孔祥儒

Email:zhaogz@ies.ac.cn

主要内容:地球电磁法理论、新技术研究;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研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和地震、火山预测研究;油、气、金属矿等资源探测中的电磁法及应用电磁法新技术和软件研究。

⒇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召集人:常 赵永贵 王绪本

Emailchangxu@mail.igcas.ac.cn

主要内容:城市化发展及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球物理新认识与新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城市近地表精细结构调查、隧道地质超前预报、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程与地质病害诊断、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的探测与识别、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对策、文物古迹的探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与成像理论方法和技术。本专题征集针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软硬件开发与研究进展。

(21)岩石物理学

召集人:葛洪魁 马胜利 伍向阳

Emailgehongkui@163.com

主要内容:岩石的声学、电学、力学、热学、磁学、光学、放射性等物理特性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①岩石物理学研究进展。国内外岩石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建议。②岩石物理理论与模型研究。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分析模型。③岩石物理特性实验。测试仪器、方法、变化规律,高温高压岩石物理特性测试。④岩石物理学的应用。在天然地震、石油、煤炭、矿山、水文等方面的应用。

(22)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王 吴小平 王谦身

Emailqsw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本专题主要讨论和交流地面、航空、卫星重力测量新技术和观测结果,重力仪器研制与改进,重力固体潮汐的观测,处理与分析。地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利用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研究岩石圈结构、地幔动力学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问题。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征稿截止日期620日,620日,详见论文稿件要求(附件)。

请认真阅读后面附件中的稿件要求,并写明专题号和详细联系方式。

其他略,详细内容见学会网站www.cgs.org.cn或发送的第二号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6. 3. 30

附:

第二十二届年会论文稿件要求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每年召开一届学术年会。对投给年会的学术论文,将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经评审后汇集在《年刊》中,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每年一卷,《年刊》2002年签约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社(电子版)数据库的检索系统。

一、原 则

1提交的论文应符合本届年会所设专题的内容,且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新成果,重点阐述自己的主要成果。

2.论文规格一律要求短文。正文(不包括题目和作者及其单位)分两种规格:

(1)一页规格,字数严格限制在1300-1500字以内(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2)两页规格,字数严格限制在3100-3400字以内(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字数少于下限或多于上限的论文一律不选(可含2-3篇参考文献,具体要求见“三. 格式”)。

3.每篇论文请提交以下材料,以便送审、编印中英文目录、出版和会议注册服务:

(1) 中文稿件,注明所投专题,具体要求见“三. 格式”;

(2) 中文题目,作者及第一作者的单位,市(或县),邮政编码,电话和Email地址;

(3) 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名(只限第一、第二两作者;多者加et.al.);

4.提交方式:请作者将三种材料同时用E-mail发给组委会(地址: dqwl2006@sina.com)和专题负责人(E-mail地址见各专题内容),不接受其他方式投递。论文稿件接收截止日期:2006620日。超过规定时间和未交评审费的文章《年刊》不予刊登。

5.每篇论文交评审费:一页100元,两页150元。评审费邮寄地址见二号通知全文或学会网站(www.cgs.org.cn)。

二、内 容

1.文章要求具体、明确、严谨。应有实质性内容。简要说明研究意义、方法、资料和结果。如系应用研究附应用实例。不做自我评价,免掉致谢词句。文责自负。

2.物理量用法定计量单位。文中的数学符号尽量压缩。数学公式不做详细推导。对公式中的每一个数学符号都应给予说明,在不影响表达含义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公式,对矩阵与向量应标清(向量标“黑斜”,张量标“黑正”)。必要时可用手写方式抄清公式,不要图。

3.关于课题的资助单位问题,需注明者,请在正文的最后一句话(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本研究由……资助”的字样。《年刊》仅及时地发表课题的简要部分,完整的学术论文可在他刊发表。

三、格 式

1.左上角注明专题名称(号)

2.中英文题目(限25字以内)字体四黑;换行

3.中英文作者姓名(多单位作者,在姓名右上角加序号),指定一个联系人,并在联系人

姓名右上角用*标注;换行

4.作者的单位、市(或县)、邮政编码(多单位作者,此项作为右下注);换行

5.空一行(⑴, ⑵, ⑶, ⑷共占7行)

6. 正文每行40字,每页35-38行(约1300-1500字)。第一层次的序号用“1.”,“2.”,“3.”……(每个标题占一行),第二层次的序号用“⑴”“⑵”“⑶”……(每个标题占一行),第三层次的序号用“①,②,③”……(不占行)。

7.参考文献(限2-3篇公开出版物);换行。若为期刊,依次为:第一作者(多作者加“等”或et.al.),期刊名,卷,期,年。若为《年刊》或文集,依次为:编、著者,书名,起止页码,出版社名称,年。参考文献包括在1500字之内。引文最少1篇。

稿件处理

1.《年刊》将为被选登的每篇文章提供16开本版面一页或两页,用小五号字刊登发表。入选《年刊》的文章和未入选《年刊》的文章,视内容可安排在年会上口头报告或板面展示。

2.编委会对来稿将根据版面的要求,在正式刊出前做进一步的技术性删改或文字上的处理。论文在《年刊》中刊登的次序依内容相近安排,不涉及对论文质量的评价。一律不退稿件。

3.截止日期后,勿寄稿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编委会

 

 

 

 

 

 

“地下(水)渗漏污染检测与处置方法”培训班通知

(第三号)

  城市地下水污染在严重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健康,致使发病率不断递增。为了有效控制和改善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受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和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的委托,本学会针对目前日趋恶化的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首次召开了地下水渗漏污染检测与处置学术研讨会,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卫生部疾控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及本学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分别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人体健康状况、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监测状况、垃圾填埋场选址方法、渗漏液的地下自然降解规律、地下防渗漏技术和污染处置技术及居住环境防范等问题做了专题报告。现本学会根据会期内多数人的强烈建议,定于200641416日继续在此基础上举办“地下水渗漏污染检测与处置方法”培训班,针对我国高发病区的分布特征,介绍有关环境污染防范技术,对地下渗漏检测和处置进行演示及培训,介绍有关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材料的选用,现场答疑,并协助学员对所遇到的具体环境问题讨论制定实施方案。会上备有培训教材,并给全席者发给结业证书。

一、培训目的

  为各地所有涉及地下渗漏的环境管理与监测部门培养监测技术人员及筹建检测试验室,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加大力度保护我国地下水环境。

二、培训内容

1.我国高发病区的分布特征和污染防范技术(2学时)

2.垃圾堆放场及各类渗漏构筑物的选址与基础探查(5学时)

3.废物堆放场渗漏液分布的监测(6学时)

4.渗漏处置基本技术(2学时)

5.推荐介绍几种实用的地下渗漏检测仪器设备性能及防渗材料选用

三、培训对象

1. 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单位,2. 环境监测、管理与科研单位,3. 垃圾填埋建设管理单位,4.石油石化及加油站管理单位,5. 环保设备材料生产和使用单位,6. 涉及排污(水、渣)的工矿企业,7. 环保投资企业。

四、时间地点及费用标准:

时间:2006414~16日(13日全天报到)

地点: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培训费:每人980元,食宿考察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五、会议报名方法及联系方式:

  参加培训的人员,请认真填写报名回执表(学会网站www.cgs.org.cn下载),加盖公章后,连同培训费一起寄至:北京市100081信箱99分箱 秘书处收 邮编:100081,也可传真报名。或发邮件寄至:yangj@cugb.edu.cn zhaozy@craes.org.cn。培训费也可汇入:北京工商行海淀镇支行,帐号04509014484183,户名-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现代教育培训学校。

(原已报名者仍有效,如有变化请另行联系)。会务组在开班前十天左右发报到通知,告知具体报到地点和乘车路线。

联系电话:01062117281

人:贾

真:01062117281

技术咨询:杨

话: 010-82322412 84915172

详细内容和回执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www.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会议通知(第一号)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06 年度工作安排,定于2006 9 月中旬在辽宁沈阳召开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一.会议主题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运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解决各种国家安全领域和国防建设中问题的新型应用学科。2005 11 16 日在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成立的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为广大军地科技工作者搭建起地球物理科技为国防、国民经济建设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服务的桥梁和平台。

  本次会议主题:地球物理与国家安全

  研讨重点就国家安全中的水资源安全、岩土工程安全、区域环境安全、工程建设安全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理论、方法技术、仪器设备、信息处理、资料解释的新思路、新进展、新成果进行研讨交流。专题内容:

1国防工程地下围岩探测技术;

2岩土工程安全评价探测技术;

3地下隐蔽工程探测技术;

4地下埋体隐患及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5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

6地下水资源探测及评价技术;

7设防工程、堤防工程隐患险情侦测预报技术;

8灾害救助、放射性检测技术;

9地球物理在国家安全其它方面的应用技术。

二.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承办

三.会议基本安排

1.会期3 天。组织大会报告,分组研讨座谈,进行军地交流活动。

2.编印出版学术论文集,并公开发行。

3.会后组织相关的地质考察。

四.会议论文征稿截止日期及规定

论文篇幅在6000 字以内(后略)。

交稿截止日期2006 6 月底。稿件交寄沈阳市东陵区东大营街22 -2 刘羽收

邮编110162

电话024 -23079633 , 13840575773

详细内容见学会网站:www.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05年交会费人员名单

终身会员

北京 杨顶辉 黄晓葛 吕红山 刘绮亮 陈一文

天津 周立宏

内蒙 马延君

 

 

 

 

 

 

关于申请、推荐2006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2006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会议与活动栏目)。

  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推荐,各位会员积极报名。今年的推荐和报名截止日期为 6 月 30 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

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010-62007631、68729347

Email: 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06                   1                            总第90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编:100029                                                行:苏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2007631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