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88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追求真理 繁荣学术 造就人才——冯长根畅谈学术会议三个核心价值(摘登)
    节约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周光召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纪要
    《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编委会纪要
    科普工作委员会参加全国科普日大型宣传活动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暑期培训班结业

 

 


学术交流

    2005年第21届综合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第21届学术年会“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研究前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储层描述与井中地球物理”、“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和工程质量监测中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电法及电磁法勘探正反演软件推优会纪要
   西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纪要
   地下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讨会纪要

科技信息

    提高科技自主能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报 道

   周光召主席、邓楠书记参加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我会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侧记

通 知

   第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通知
   地下渗漏污染快速检测处置学术研讨暨技术培训会议通知(第一号)
   关于与吉林大学地球物理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通知
   会员重新登记工作的通知

消 息
   《点击中国地球物理》一书已出版发行


本期内容

科协精神

       追求真理 繁荣学术 造就人才——冯长根畅谈学术会议三个核心价值(摘登)

    “学术会议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可归纳为三点:追求真理、 繁荣学术、造就人才。”
追求真理是学术会议的最核心价值,也是科学研究的最核心价值;学术会议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探求规律、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每个研究者都是平等的,爱因斯坦在写出有关相对论的论文时只是伯尔尼专利局的一个普通技术员;因此,科学的大门、追求真理的大门是向每一个人敞开的,它只垂青于那些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断追求真理的研究者。
    繁荣学术需要为研究者搭建一个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充分表达学术观点、直接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创造勇于探索、敢于争鸣、不怕争论的学术氛围,而学术会议正是在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营造这样的一种环境;学术会议的这种价值和后续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是暂时无法估算出来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它对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人的素质提高的长效作用和深远影响。
    学术会议是培育人才、发现人才、推出人才的一种良好方式;一场好的学术报告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改变他的世界观和人生道路;研究者的某项科学发现,也许经过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被人们认可,但他在学术会议上曾经做过的这个学术报告,却会被历史永远记载。
                                                                    (摘自大众科技报)

    

        节约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周光召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呼吁:“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是十分必要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发展观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目前我国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用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成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从人口庞大、资源短缺和环境不良带来的硬性制约;从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劳动力素质不高、管理机制和经验差带来的竞争力不强;“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都在我们面前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
  有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我国的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同时,我国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已是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km2,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为29.6%),草地退化面积达2/3。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I鄄UCN)。为此,周光召提出: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是十分必要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纪要

    2005年8月 28日在长春市吉林大学南校区东荣大厦举行了第七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年会到会的全体理事参加了会议,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各地方学会负责人等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理事长王水院士主持。
    一、听取秘书长朱日祥做的2005年1-7月学会工作、财务状况汇报和关于增补理事、常务理事的情况介绍。根据换届改选时预留的名额和实际需要,理事会鼓掌通过:增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负责人龙凡同志、国土资源部胡平同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徐小连同志为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熊盛青理事为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二、听取了学术委员会主任臧绍先做的二十一届年会工作汇报和2005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顾功叙科技发展奖”评选工作介绍。 2005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候选人黄金莉、黄晓葛、翁爱华、杨顶辉、周仕勇;2005年“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候选人钱荣钧。理事会审议通过了2005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和2005年“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候选人钱荣钧的提名。     三、研究、处理了年会的提案。
    四、讨论下届年会举办地点和承办单位。山东、广东、四川等地方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均有意向承办明年的第22届学术年会,到会理事建议:最好学会有一个专门办会的班子,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效率。年会要尽量与地方学会相结合,并对年会组织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请常务理事会根据对申请单位的承办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年底前做出决定,2006年春节座谈会上向会员公布。

 

《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编委会会议纪要

    8月的北国长春,凉爽宜人。习习凉风,送走了难耐的酷暑,迎来了第21届中国地球物理年会的隆重召开。2005年8月27日,年会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正式开幕。27日晚,每年一度的《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在大厦第一会议室举行。《地球物理学报》编委及工作人员共23人参加会议。
    学报编委会刘光鼎主编,王水、刘振兴、朱日祥、陈颙、 臧绍先、刘少华副主编,石耀霖、李舟波、郑天愉、张志杰、孙建国、陈晓非、刘洪、张剑锋、黄忠贤、王家林、杨宝俊、王家映、刘启元、张中杰委员参加了大会。因事未能到会的管志宁副主编、刘代志、高静怀等委员给大会发来书面意见。
    刘光鼎主编主持了会议,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少华向编委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他说,编辑部在编委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2004—2005年的编辑出版任务。一年来,期刊在学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上有提高,在国际化方面有发展。《地球物理学报》目前继续保持国内地球物理学领域期刊的领先地位,期刊计量学指标均居领域内第一。在连续两届获国家期刊奖的基础上,2004年第三次获得国家期刊奖,并连续获得国内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奖。《地球物理学报》已成为较重要的国际刊物,为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等国际主要检索机构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逐年上升。刊载文章基本反映了我国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水平。英文版在美国AGU网站电子出版,快速反映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的成就。但总体上看,《地球物理学报》在国际上仍处于发展阶段。他也汇报了在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人少任务重,办公自动化程度不够,网站建设不足等等。希望在编委会上讨论解决。
    编委们认真听取了刘少华代表编辑部的汇报发言,肯定了编辑部的工作,感谢编辑部全体人员的辛勤劳动。对今后刊物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积极建议和意见。并对热点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刘振兴副主编认为,办高水平刊物,一定要与国家重大科学项目挂钩,才能保持文章质量的高水平。审稿队伍建设很重要,要让每个学科的学术骨干进入审稿专家库。王水副主编认为,刊物办的好,进步很大,要办好精品期刊,不宜急于增加篇幅,一定要确保文章质量。地球物理学科涵盖面广,刊物也要把握好学科内容。希望编辑部充实队伍,审稿人队伍要建立可信度,要让热心、认真的高水平青年科学家进入审稿人队伍。刘启元委员和石耀霖委员认为,应特别注意加强网络化建设,让所有人都能在网上查阅本刊。吸引全球范围内科学家关注刊物和投稿审稿。刘启元委员指出,稿件的内容是质量的核心,编辑人员应着眼于整个刊物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稿件的常规处理上,要把大量的修改任务交作者完成。王家映委员、王家林委员认为,要有目的的组稿约稿,才能得到好稿件。编辑部审稿收稿的电子化非常重要,应逐渐全部改为电子审稿。对刊物如何提高质量,跟国际接轨,陈颙、臧绍先副主编,郑天愉、张志杰等委员均提出了很好建议。朱日祥副主编认为,学报中文版进入SCI,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和提高。在编辑部实力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上级单位在资金、人力方面可以考虑支持。刘光鼎主编感谢编委们的意见和建议,希望编辑部认真听取编委意见,抓紧时间具体落实编委的建议,他强调,要加强编辑部和编委会之间的联系,为《地球物理学报》的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决定:在200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期间,召开下一次编委会。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暑期培训班结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承办的“多极声测井理论与应用方法”暑期讲习班于2005年8月1日至7日在长春举办。参加讲习班的人员来自大庆油田、吉林油田、中海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油测井技术中心、长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共20多人。
    讲习班上,由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王克协教授主讲,内容包括:井孔偶(多)极声场的激发与传播特性;声测井中频散波信号提取方法与实例;地层各向异性与正交偶极声测井方法;利用正交偶极声测井检测异常地应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孔隙介质模型和渗透率反演概述。由这些内容形成讲习班教材一本。学员们利用讲习班提供的软件进行多极声测井全波与分波及频散曲线的计算机模拟。讲习班期间,还进行了《MATLAB》软件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多极声测井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多极随钻声测井理论与数值研究和多极声电效应测井理论与数值研究的专题报告。部分学员代表也做了报告,相互交换了经验和工作情况。
    在讲习班结束时,学员一致反映讲习班内容充实、系统,有理论有实例和直接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多极声测井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际处理与分析多极声测井资料的能力,收获很大。学员一致认为,聘请理论水平高,又有研究经验的专家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较为系统的演讲,对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重要作用。大家都希望今后多开展类似的讲习班和研讨会,但要早做计划,早发通知,以便更多的同行知道并安排时间参加。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参加全国科普日大型宣传活动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9月1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正门前,醒目的大字《全国科普日:建设节约型社会——你我共参与》作为标示,印在十米长的红绸大横幅上,高挂在2005年“全国科普日”分会场展出场地的上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遵照中国科协部署,三个月来精心制作了一套“科普大餐”(40多块展板及宣传资料),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公众。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全国科普日”第二展区,在两天的科普宣传活动中,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紧密围绕科协提出的三大要点:1、节约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和邪教;3、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共展出了60块展板,发送宣传材料近300份。
    由于地质大学校门前有二个公交车车站,因此过往行人甚多,驻足观看或咨询的人数高达1200余人,23名专家教授以及我会科普委员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耐心讲解、热心服务;展会还散发了节约资源的有关宣传资料,组织专题讨论。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科协科普教育基地)亦对外开放,地质大学校领导和校团委对这次科普活动给予了积极支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学术交流

                                  2005年第21届综合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一、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1届年会于2005年8月26日至30日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召开。
    本届年会经评审有604篇论文在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05”上发表,会议注册人数426人,共有273人在年会上了做报告。
    8月26日王水理事长、朱日祥秘书长主持召开了年会预备会议。地方组委会汇报了会务准备情况;学术委员会汇报了第21届年会的学术活动安排情况,对整个会议作了统筹安排。
    8月27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同志主持。参与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吉林省人大原副主任曾孝箴,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副书记韩晓峰教授和副校长孙春林教授及吉林省地震局、中石化集团东北分公司等理事单位的领导。理事长王水致开幕词,他说每年的年会都是地球物理学会的重头戏,科协希望学会搭建三个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平台、为会员服务的平台),我们年会与三个平台都有密切的关系,希望本届年会在这几个方面取得进展,同时对承办这次年会的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吉林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张文显书记代表承办单位向来自全国的地球物理同行们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情况,希望广大师生把握住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把学科建设和科研搞得更好。本届年会选取"地球物理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学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资源十分丰富,希望各位代表对东北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他同时希望代表们为吉林省和吉林大学的发展提出建议,预祝大会的成功。出席大会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0人。
    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邀请报告:有李德仁院士的"地球空间信息学及在陆地科学中的应用"、刘振兴院士的“双星计划最新进展和空间风暴探测计划”、陈颙院士的“发展地震雷达及设想”、朱日祥院士的“地球深部过程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地磁学的证据”,滕吉文院士的“中国地球物理学往何处去?”,于晟研究员的“十一五'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在大会上做报告的还有陈晓非教授、王椿镛研究员、高锐研究员、郑天愉研究员和倪四道教授。2005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也在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大会期间,在11个会场进行了22个专题的学术交流和1个跨学科讨论会。于晟研究员举办了关于“十一五”计划基金情况的座谈会,向广大会员介绍了“十一五”计划的情况,并对如何发挥基金作用与广大会员进行了交流。此外还举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球物理战略问题专题报告和讨论,形成了会议纪要并报送科协和地方有关单位。万柯松、张丽艳、陈双全、张延玲、何委薇、王静远、林建民、齐诚、姜明明、王秀娟、尹志强、张雪梅、马延路、曹建玲、胡才博、姜弢、胡彬、黄勇、李鹏、沈玉松、魏星、张丽、吴晶、徐朝繁、郭飚、尤建军、宋晓磊、段建宾等28位青年学生获得了优秀学生论文奖。
     8月27日晚刘光鼎主编主持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一年来,学报在学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上有提高,在国际化方面有所发展。《地球物理学报》目前继续保持国内地球物理学领域期刊的领先地位,期刊计量学指标均居领域内第一。在连续两届获国家期刊奖的基础上,2004年又获得国家期刊奖,并连续获得国内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奖。《地球物理学报》已成为较重要的国际刊物,为SCI 等国际主要检索机构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逐年上升。到会编委一致肯定了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并给刊物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意见,大家认为,《地球物理学报》是国内进入SCI收录惟有的几份中文刊物之一,在国内地球物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刊物论文水平,提高文章质量,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
    8月28日晚王水理事长主持了扩大理事会议,会议听取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听取了年会准备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傅承义青年科学奖和顾功叙科技贡献奖的初步评选过程和结果报告,和对下届年会的申办地点情况和准备情况的介绍,并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报告。确定了傅承义青年科学奖的获奖人选。他们是黄晓葛、杨顶辉、周仕勇、翁爱华和黄金莉。代表们充分肯定了本届年会的进展,并指出了需要克服的问题,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把办好年会作为一项精品工程来做,使年会成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会上提出了可能的下届年会的地点,它们是广东、海南、山东和四川。具体地点和时间在春节茶话会公布。
    8月29日晚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结合理事扩大会上提出的问题,总结了本届年会的开展情况,经过讨论觉得下届年会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合理安排大会报告程序,便于会员跨学科进行学术交流;第二,解决有些会员只刊登论文而不到会的现象。经过充分酝酿,提出了在召开2006年第22届年会的一些新措施和建议并报常务理事会审批(见“三、关于2006年年会组织的建议”)。
    应学会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会上展示了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与中国地学大断面数字图形数据库,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关注。数据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数据收集、整理、保存及交流是地球物理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下很大功夫,需要国家各方面的努力。学会通过这次展示,试图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
    年会期间,有7个单位参与了成果和新产品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质仪器制造业、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部门、地学信息处理软件设计以及大专院校,涉及地矿、煤炭、石油、水资源与环境等行业,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有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经过四天紧张活泼的学术讨论,第21届年会于8月30日在朱日祥秘书长的主持下举行了闭幕会议,会议通过了会议纪要,颁发了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优秀学生论文奖。
                              

                                  二、学术会议交流情况
(一)第21届年会设专题讨论会,跨学科讨论会和会议主题讨论会三种形式。
    年会原设23个专题讨论会,后根据情况合并为22个专题,并根据相近学科、相近专题组成11个专题系列,在11个会场里同时进行。这22个专题是:
1.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远景及研究前沿;2.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3.储层与井中地球物理;4.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和方法;5.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6.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7.地磁与高空物理;8.地震预测与地震学研究;9.海洋地球物理;10.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11.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12.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13.流体地球科学和岩石物理学;14.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15.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16.计算地球物理;17.地球介质各向异性;18.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19.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20.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21.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22.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二)学术成果
      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05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三)学术会议特点:
1. 会议无论是大会邀请报告,还是专题会议上的报告,内容很多都是国际热点和前沿问题,报告的内容、图像和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2. 从整个会议的报告情况看,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成为会议的主体,他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都接近于目前国际的水平;
3. 会议报告者中,年轻的学生超过报告人数的1/3,虽然水平稍显稚嫩,但研究的课题基本都是热点和前沿课题。学生缺乏经验,有些人准备不够充分和怯场,到会而不进行报告的人大多是这些年轻学生。希望老师和年长科学家要多进行指导。
4. 会议中活跃着一批老年科学家,他们既认真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又积极参与专题报告,。他们是会议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三、关于2006年年会组织的建议
(一) 本届年会需改进的两个问题
     本届年会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点:
1. 年刊收到604篇提交的论文,但到会报告的人数实际是273人,与历届年会在会议上作报告的人数相当(大致在250-300人)。这一现象一方面表明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在会员中间有一定的威望,大家愿意投稿,在上面刊登文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文字上的学术交流。但另一方面,许多人投稿但不参加年会,只是为了发表文章,这样与年刊本身的目的不符,同时造成了学术交流表面上繁荣的虚假现象,既不符合地球物理学会的科学精神,也不符合科学家的严谨精神。为此学术委员会经过讨论提出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制止这种现象,使年刊能更好地为会议交流服务。提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方案,具体内容见“(二)3” 。
2. 会议指南上各专题安排的报告次序表与实际报告的情况有较大出入,经常有较大变化,不利于与会者跨专题听取报告,影响了学科的交流。为此学术委员会经过研究,准备严格执行过去的规章制度,并增添了新的相关措施,见“(二)4”。
(二) 年会的目标与下届年会的工作
年会应当尽可能地吸引会员和科学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而吸引他们参加年会主要靠的是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使参加者能最快地得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获取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能广泛地吸收其他与会者的意见和帮助,年会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团体,很难使它的学术水平达到国际会议的水平,但地球物理学会应努力争取在交流的内容上是国际热点或前沿领域,并在某些特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年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相结合,在长远上一定要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因此在会议的组织安排上,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要尽量向国际会议接轨,使会议的安排井然有序,尽量为会员参与学术交流提供方便。为此,下届年会要做好以下几点:
1. 选好会议组织者和专题召集人。召集人应该是学术水平高、热心为他人和学科发展服务、有敬业精神和组织能力的科学家。他们要尽可能组织活跃在前沿的有影响的科学家到年会活动中做邀请报告,在会议中积极活动,认真组织,且能任劳任怨;
2. 专业委员会要认真组织好年会,对年会的组织和安排全力支持;
3. 要做好论文的评选和刊登工作,不交评审费者不送审;
4. 做好程序安排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纳注册费者才有资格编入报告程序册。程序安排尽可能地兼顾中国国情,离开会时间尽可能短,使得会员能预见到会的可能;
5. 加强会议注册工作,使会议住宿安排等规范化。
(三) 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1.加强与会人员的网上联系,提交报告确认函,无确认函的不安排报告。
2.注册时增加报告人的签到制度,便于专题召集人安排。
3.各专题组织好重点报告,争取出高质量的报告。
                                       

                                    四、致 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1届年会由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及其挂靠单位吉林大学承办,会议得到了吉林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关怀。
    大会的协办单位有吉林省地震局、中石化集团东北分公司、吉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等。
    大会的支持单位有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中地公司重庆地质仪器厂,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松辽委东北勘探设计院等。
这些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不仅在经费上也在其他方面给予大会很大支持,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吉林大学出版社对于年刊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表示感谢。
    吉林大学校办科技处东荣大厦接待了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多年来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专题召集人。
    21届年会地方组织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服务周到,为学术活动的组织和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保证了年会的顺利召开,在此表示感谢!

                 

                                     第21届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第一专题: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远景及研究前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年刊刊登论文13篇,会上交流论文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对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研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危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呼吁要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例如首先要恢复地球物理的学科地位,建各种层次的研究所,对学生培养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2.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源断层重新进行审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对大震时所形成的线状分布的喷水冒沙点,以及地震测深剖面的再分析,认为至少有两段"新"断层被发现。这对于推动深入研究唐山大震机制有重要作用。
3.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果,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形态和截止深度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指出它主要滞留在660 km间断面,并往西延伸很长距离。
4.对欧洲南部410 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做了细微的地震学探测和分析。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大震时的水、沙现象和线状分布,作为发震断层存在的痕迹,然后寻找地震测深资料,震源机制资料等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验证(包括排除)。

第二专题: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54篇,年刊刊登论文54篇,会上交流论文12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资料采集方法、资料处理和成像方法、资料解释和应用等,所涉及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法和电法等。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研究形成了基于波前构建法的2.5维射线走时与振幅计算方法、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2)在三分量地震资料噪声衰减的极化分析方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虚拟偏移距偏移方法、多波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方法、井间层析成像的多尺度方法、无低降速带区的成像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3)采用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和测井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识别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展示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中加盆地非地震地球物理预测稠油藏技术的进展。
二、科技动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围绕噪声衰减、静校正、射线追踪、振幅校正、层析成像和转换波偏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研究目标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在钻前预测、缝洞识别和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高精度地球物理成像方法研究和地球物理方法直接检测和识别地质目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三、针对本届年会的情况和本学科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如下两条建议:(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油气田与煤田勘探最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提高勘探精度,以适应逐渐复杂的勘探目标(复杂构造、低幅度构造、薄层、岩性、裂隙、流体等)是今后的研究重点。(2)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的岩石物理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第三专题:储层与井中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2 篇,年刊录用篇数5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储层预测新技术
论文涉及复杂储层预测技术,包括叠后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频谱成像技术、储层检测技术以及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了从叠后到叠前的复杂储层预测综合解决方案,论文还涉及了碳酸盐岩储层利用不同钻井信息对比进行横向特征分析的具体应用。
2.复杂介质的地震正演与反演新方法研究
论文涉及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的小波配点法,将波配点法引入二维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求解,基于自相关函数理论构造了算法。针对复杂地震反演问题,引入蚁群算法形成一种新的地震非线性反演方法。
3.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论文涉及了三水导电模型中微孔隙组分界限的确定研究,对微孔隙界限的理论与实际确定进行了分析。针对测井解释中确定粘土含量和粘土水含量的问题,利用岩心分析数据,从几个不同途径计算了粘土水数量,并进行了分析。
4.声电效应测井响应研究
论文涉及了孔隙地层中弹性波与电磁波耦合现象,即电效应,讨论了偶极声源激发的电磁场,对多极源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模拟,对偏心点声源激发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理论求解、数值计算和分析。
5.实际应用研究
论文涉及物探与地质资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解释问题,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方法,论文还涉及了常规测井项目中双侧向测井储层评价应用问题,研究了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侵入剖面的关系。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储层预测领域,提出了地震资料的叠后、叠前分析和井资料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今后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地震正反演的新方法中,提出的小波配点法和蚁群算法是新近提出的新方法;
3、声电效应(或震电效应)的机理研究,将是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

第四专题: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1篇,年刊刊登论文21篇,会上交流论文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内容涉及面广,按方法技术分类:电磁法、电法七篇,磁法5篇,放射性方法2篇,地震方法2篇,综合方法4篇,重力1篇。应用领域涉及老矿山的找矿,铀矿勘查、大陆科学钻 、冻土带调查,地下煤火探测、区域地质填图、铁矿等矿产资源预测等。
(2)主要成果和进展
1.在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康国军等对钻孔电磁法的工作和解释方法,如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布设位置,工作频率的选择,异常性质判断等开展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赵淑芬等对纵向二维变化的斜孔,就正常场的求取,R的校正及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唐君辉、韩江涛等分别采用电阻率测深、瞬变电磁法在漠河地区开展永久冻土带分布探测工作,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作了些尝试性工作。
3.赵震宇等采用综合信息方法对中国铁矿床成矿远景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固定铁矿床I级成矿远景区25个,总资源量为756亿吨。
4.在地下煤火探测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刘大为提出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地磁资料,可有效地消除地表干扰和区域场影响,突出地下煤火异常;冯杰认为采用小波边缘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推测出煤田烧变岩的范围;李曼则采用二度半多边形变磁化强度人机交互反演确定煤田火烧区取得了好的效果,其建立的烧变岩热剩磁磁化强度随深度变化模型,对烧变岩体进行分层拟合的作法具有创新性,可有助于更准确地圈定烧区边界。
5.我国航空物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熊盛青等介绍了我国最新引进的直升机频率航空电磁、磁测量系统及其在地下煤火探测和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显示了该方法的良好应用前景。梁可明等介绍了航空物探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新的应用成果。
6.矿产勘查电法数据处理解释处理方法取得新进展。翁爱华等介绍了适用于矿产勘查的多模块电法数据解释处理系统GeoElectro。其特色是对一维反演采作了一维约束反演技术;一是具有联合反演功能;二是采用模型约束的光滑模型反演对电测深观测数据进行二维自动反演,并在反演过程中采用变正则化因子技术,提高了深部模型参数进一步完善的反演辨率。崔燕丽等提出针对双频激电测量数据了变频组去耦合校正公式及应用条件了双频激电法。
总之,从今年提交的论文来看,有如下两个特点:1.相对而言,电磁法(包括航空电磁法和地面电磁法)在矿产勘探勘查的应用文章较多,在方法技术本身,也有较大的进展;2.物探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及应用的深度。如危机矿山的矿产勘查、地下煤火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航空物探尤其是时间域航空电磁法、航空重力测量方法将迅速发展,并将在矿产资源和油气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急需,一些探测深度较大的方法尤其电磁法将得到快速发展,但需在仪器研制和解释方法与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突破。
3.综合物探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五专题: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3篇,年刊刊登论文32篇,会上交流论文14篇。
一、论文涉及主要内容有:
(1)新的方法技术和仪器介绍,如定向钻孔雷达、KS新型水声勘探仪、微分电测深法、横波勘探的进展等。
(2)各种物探方法在水、工、环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应用。如探地雷达的应用,弹性波测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航放、氡测量在环境监测和查找裂隙水、煤矿采空区的应用,瞬态瑞雷波法探测滑坡和路基压实度评价,综合物探探查矿坑涌水,高密度电法探查岩溶、勘察隧道等,约占论文总数50%。
(3)物探方法的正反演、资料处理及模型试验,以及背景干扰因素及消除方法等。
(4)计算机及IT技术在物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如神经元BP网格在电测深数据处理和定量解释中的应用,堤坝管涌及险情预报的物探-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此领域的工作对象对物探技术有新的要求,需要突破已有的传统物探技术,发展新思路、新方法。例如,采用宽频带的接收系统,研制KL水声勘探仪,既突破了现有水声勘探仪的勘查难点,又将水声仪和水上浅层地震反射法集合成一种方法;横波勘探突破必须采用专门激发横波的思路,采用通常激发纵波的方式,用横波检波器接收,大大简化了外业采集;改变电阻率测深装置形成了微分电测深法,大大提高了电测深的勘探灵敏度和精度。
(2)在电测深定量解释中,利用神经元BP学习算法,为电法及其它方法定性定量解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包括建立专家系统。
在堤坝预测预报中,建立一套从观测——数据库——随时间作多次监测的“时间-空间”变化对比到综合评价,这种综合物探和IT技术的系统,有益于快速及时地预测预报,也是建筑物的监测、运营监测应有的系统。
(3)工程物探、环境监测、工程质量检测是地球物理技术正在上升期的领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外业采集和资料处理的解释),适应业主紧跟验证(钻孔、开控、灾害突现),因此要简化现场工作,广泛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技术、IT技术,加快资料处理、解释、分析、统计。
(4)面对广阔的应用领域,新方法会不断出现,传统方法要不断改进、发展,物探与其它技术的结合、连结,是促进发展的趋向,"思变"是适应市场的必然。浅层勘查和质检的一个特点是不断地、经常地经受跟着屁股后面的验证,甚至是介入工程质量仲裁,为了物探的信誉,弄不得虚。

第六专题: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7篇,年刊刊登论文17篇,会上交流论文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方面: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络搜索法,地震初至波拾取的三重相关法,强地面运动应用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别与预测,广角地震勘探效果的物理模型研究,利用物理模型模拟影响P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的因素。
2.地球物理实验方面:脉冲源在浅层的波形特征及波速测定,编码原理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引力致正负电荷分离与动量矩伴生磁矩,Allais引力屏蔽效应实验结果的统一解释,模型材料研制及其在三维复杂介质地震物理模拟中的应用,地球物质综合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的进一步研究。
3.地球物理仪器、技术方面:基于CPLD的多功能电法发送设计,基于LabVIEW的实验室虚拟测井系统,井径信号计算机解释系统、数字化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别与预测研究,能系统地深入认识薄层、薄互层的地震反射规律,对用地震资料进行岩性和储层油储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仪器的软件代替一些硬件是今后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震法用的震源有新进展,相控震源、定向震源以及人为随机编码震源等方面都做了实验研究,应进一步付诸实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使用多种综合性地球物理方法对矿山安全,尤其是煤矿安全防灾进行系统的、规律性研究,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专题的召集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年会期间由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和第6、13、22、专题联合发起召开了“推动地球物理在矿山灾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座谈会。

                  

                               全国电法及电磁法勘探正反演软件推优会纪要

    “全国电法及电磁法勘探正反演软件推优会”于2005年4月12日-4月13日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召开。本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徐世浙先生的建议下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并由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承办的。该会议的主要目的:(1)重点推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大地电磁法的国产二维正反演软件,其它电法及电磁法软件也在推选之列。(2)同时欢迎用国外先进软件做演示和参照。(3)探讨我国电法及电磁法勘探软件的发展途径。
    参加会议的单位有:北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中国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桂林工学院、长江大学等咨询研究中心、多个高等学校;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中石化勘探规划院、中石油涿州物探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兰州地震研究所、石家庄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山东正元资源勘察研究院、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等10余家研究机构以及来自有色、地矿、交通、石油及仪器制造等企业单位的代表,代表总数达到55人。
    为公平和公正地推选优秀软件,会议邀请国内学术水平较高、具有电法或电磁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实际经验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软件评优工作。并在其下设立三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高密度电阻率法、大地电磁法软件推优的准备和其它具体工作以及优秀软件的测试工作。
    为了便于考核拟重点推选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大地电磁法的二维正反演软件,会议筹备组于2004年6月分别向参赛者发布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大地电磁法正反演软件的测试数据。要求参赛者利用参赛的软件,对给定的两个带不平地形的二维地电断面模型,做正演计算;并对正演结果做反演,对比反演结果和理论模型的符合程度;此外,还对给定的两个野外实测资料做反演,检验反演程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它电法和电磁法软件参赛者,可分别参考高密度电阻率法或大地电磁法的测试数据,计算和演示自己的正反演软件。
    会议要求参赛者在开会之前要填写知识产权声明书,并将对测试数据的计算结果(包括计算的输出文件、拟断面图和地电断面图)交会议组进行对比,这些资料是软件评优的重要依据。

    会上由国内学术水平较高和具有电法或电磁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实际经验的专家所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主持下,听取了七位参赛软件研制者的报告,并观看了其软件演示,会上进行了质疑,组织了测试并给出了测试意见。学术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下列软件被评为优秀,并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
    中国地质大学电法科研组罗延钟等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正、反演软件”;
    桂林工学院阮百尧等的“电阻率/极化率二维正演计算系统”和“电阻率/极化率二维自动反演解释软件”;
    中国石油大学戴世坤的“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中的MT子系统;
    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等的“大地电磁二维处理和解释软件”。
    学术委员会认为上述四套软件基本具备推广条件,建议根据测试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后推广应用。

    会议代表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在筹备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和会议全体代表的踊跃参与下,会议无论从组织上、服务上还是效果上都取得了成功。总之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是一次圆满的学术交流与软件推优会议,相信对于今后我国的电法与电磁法软件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承办的《中国石油西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3日至2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单位近16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石油物探界的团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副主任张永刚出席了大会,出席大会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有: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公司总工程师钱荣钧、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集团公司南方油气田勘探开发公司总地质师朱铉、中石化西部新区指挥部总工程师赵殿栋,还有中石化集团公司总地质师蔡希源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有关单位的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到会,石油勘探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孟尔盛、OZ YILMAZ等以及其它一些老、中、青专家,参加了此次盛会。蔡希源和钱荣钧分别致欢迎词和开幕词,东方公司信息管理部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芦文生致闭幕词。
    这次研讨会,无论从论文投稿数量、质量和参加会议的人数都创了历史较好水平,但由于会议规模所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论文参加大会交流。研讨会的各分会场每天排满了结合石油勘探的精彩科研报告,吸引众多的代表听会。这也说明,只有依托各团体会员单位技术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我们物探专业委员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也进一步证明,学会只有根据各团体会员单位科研和生产实际需求,提供高科技含量、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与难题的研讨会或学习班,才能使科技交流具有吸引力,同时促进学科和学会的发展。
    这次技术研讨会,先后共收到论文90多篇,入选60篇,其中在分组会上宣讲论文40篇,张贴论文20篇。论文大都围绕复杂地表及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方法技术。在大会上,多位专家如:詹世凡、朱铉、李培明、赵殿栋、Yilmaz等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此次会议宣读的37篇论文经专家评审,有12篇获奖,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

 

                                        地下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讨会纪要
   “全国地下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18日至9月21日在兰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全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主办,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中国水电西北勘察研究院共同承办。
    研讨会共有来自铁道、水电、冶金、公路、煤炭等各行各业的105名代表到会。会议收到论文48篇,有35篇论文在大会和专题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姚振兴主持,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冉理总工程师和水电西北勘察研究院勘察分院柯玉军付院长致欢迎词,蔡为芳教授代表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王小牧主任致开幕词。赵文津院士、王绪本教授、汤井田教授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就地下工程的勘探技术、隧道物探超前预报和地下工程的检测技术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中国工程物探作为应用地球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多年来,一直处于相对高度分散的格局,各部委、行业所属机构处于各自运行的状态,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线,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大势所趋,更是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本次会议是一次各部门、各行业工程物探专业大联合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通过多部门、多行业的专业科技交流,沟通信息,促进团结,避免低水平竞争,提高国内工程物探施工队伍的科技水平。
    研讨会期间,对电磁方法在工程勘察与检测中的应用、超前预报技术研究及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近年来电磁法在深埋长大隧道的地质勘察和地下水预测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勘查方案、资料处理、解释技术上都进行了多方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断裂构造识别、地下含水岩体探查中,优势凸显。
    在大会和专题会上,代表们对隧道超前预报的现状及应用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关切,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由于超前预报本身有技术要求高、观测条件有限等实际困难,目前国内外的隧道超前预报还处在发展中,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从国内的应用效果看,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因误报、漏报造成惨重事故的沉痛教训。
    目前国内应用的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基本上是以反射地震方法为主,电磁方法为辅。电磁方法作为围岩含水性的预报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加强研究和技术改进。
会议交流的TST隧道地震CT超前预报技术,代表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最新进展,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国内应用的负视速度法、水平剖面法、TSP、TRT和TST技术等反射地震技术和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等电磁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当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包揽所有内容的预报。在实际应用中最好采取地震方法与电磁方法相结合,地球物理探测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提高预报的准确性,降低工程风险。
    目前国内在隧道超前预报工程的招标文件中,指定一、二种方法作为投标的作法有失科学性,因为目前的技术现状还没有哪一种方法能达到如此成熟的程度。创造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对于发展超前预报技术,进行优胜劣汰,对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质量检测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会议交流了目前铁路、公路隧道和水电地下工程施工中,水泥混凝土衬砌质量及锚杆锚固质量检测技术成果。就如何提高地质雷达与声波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还吸收了七家仪器厂商到会参展,他们是:重庆地质仪器厂、成都经伟科技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一海物探设备厂、武汉岩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骄鹏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万马物探仪器有限公司、青岛中国电波所探地雷达部等商家参展,并在大会上对自己的新产品作了介绍。会议认为:国产地震仪和直流电法仪已经过关,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相比,在价格比上有很大的优势,应大力支持和使用。
    工程物探面对的是工程技术问题,但现在工程物探队伍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不能适应当前勘查市场的需要,急需培训和提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准备在近期筹办博士、硕士研究生班和专升本班,采取在职就读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工程物探的技术交流,与会代表呼吁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出版《工程物探文集》。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大会发言踊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一次工程物探界的盛会,与会代表要求学会今后每年组织一次这类的会议。
    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和中国水电西北勘察研究院为筹备这次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主办单位和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技信息

                                      提高科技自主能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2005年6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学院成立50周年院士座谈会上就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三项要求:
    一、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集中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突破。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进一步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
    2005年7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上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报 道

                             周光召主席、邓楠书记参加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2005年9月17日,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国华北京热电分公司广场正式拉开了序幕。曾庆红等中央领导亲临现场参加了活动。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陪同中央领导一同来到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北京主场地,与广大群众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活动期间,中央及科协领导同志饶有兴致地和群众一起观看了青少年演唱的新童谣和节能科普剧,仔细欣赏了青少年朋友制作的太阳能帽和简易再生纸的生产过程,观看了"节约家庭"的节约小窍门的演示,并语重心长地对现场群众说,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都是以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我会参加全国科普日侧记
    三年前,我国正式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为“全国科普日”。今年“全国科普日”是2005年9月17日。上午9点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与王兆国、刘淇、刘云山、周永康、贺国强、王刚、徐才厚、何勇、陈至立以及周光召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来到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北京主场地--国华热电厂,与北京青少年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北京的金秋天高气爽,阳光明媚。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主题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北京主场地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你我共参与"为主题,开展以宣传节约利用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在国华热电力厂展区主要是与中国土地学会等共同合作的节地组展区。

    活动期间,我们展出的展板和实物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朋友,他们不仅仔细地观看,而且还提出一些问题,用照相机把展板照下来,好留下资料加深印象。
特别值得可喜的是中央领导同志在国华北京热电分公司广场参观了青少年 "节约小课堂"和"节约家庭"展示区之后,来到了我们学会科普展板前,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领导人与工作人员亲切握手,领导与科普志愿者零距离的接触场面极大地鼓舞了大家,他还鼓励在场的工作人员要做好节约土地的宣传,他说:中国的土地很宝贵,节约利用好土地很重要,是个大问题,要大力宣传。
                                                                     
                                (徐桂华)

 

通 知

                                第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通知
   “第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 (7th CIGEW' 2005)将于2005年11月10—14日在中国四川成都成都理工大学举行,届时隶属于IUGG的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的国际电磁感应与电导率工作委员会(I-2 WGC)将派考察团莅临指导。第一号通知发出后,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专家的普遍关注与大力支持,已经有国内外许多学者报名参加会议,并有部分单位和专业公司愿意提供赞助和支持,特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主办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和承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协商,决定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形式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会员会)
    成都理工大学(承办)
支持单位或项目: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I-2 WGC国际电磁感应与电导率工作委员会)
    中国教育部(留学生司)"春晖计划"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美国劳雷工业公司(LAUREL INDUSTRIAL COMPANY, INC.)
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席:刘光鼎 院士
    主    席:刘家铎
    执行主席:赵国泽 于晟 王绪本
二、会议主题
    会议将围绕“21世纪电磁勘探方法的进展与应用”主题,针对各类电法、磁法和电磁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展示与经验交流,内容包括MT, CSAMT, TEM, GDS, DC, IP, GPR, NMR, GMS和AEM等方法领域。
    会议拟根据论文情况开展下列相关专题报告与讨论:
(1) 理论研究:电法或电磁法二、三维正反演理论与方法;各种电磁成象技术。
(2) 应用研究:提高观测资料质量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各种电磁方法在深部结构探测、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工程与环境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3) 创新研究:特别鼓励和欢迎为提高方法分辨率提出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

三、论文集征事项(略)
四、会议日程
1.时间:2005年11月10—14日,11月9日会议报到。
         2005年11月10日上午:开幕式、特邀发言(大会)
         2005年11月10日下午:大会报告
         2005年11月11日上午:会议报告(Oral),论文展示(Poster)
         2005年11月11日下午:会议报告(Oral),专题讨论,论文展示(Poster)
         2005年11月12日上午:会议专题讨论,论文展示(Poster)
         2005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式
         2005年11月13—14日:考察(分路线)
2.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五、会议语言
    英语。
    不备同声翻译,但对使用英语确有困难者可以申请提供(免费)现场报告翻译服务。
六、会务注册费用(略)
七、报名、截止时间和有关事宜
    详见学会网站:www.cgs.org.cn
八、联系地址和联系人
    联系人(北京):汤吉、詹艳
    地 点: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邮 编:100029
    电 话:010-6200 9068,010-6200 9161
    传 真:010-6200 9011
    E-mail: tangji@eq-igl.ac.cn zhanyan66@vip.sina.com
    联系人(成都):王绪本
    地 点: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 编:610059
    电 话: 028-88194826, 028-84078826(Fax)
    E-mail:wxb@cdut.edu.cn
    会议会务组(成都)
    联系人:李才明 程荃 詹毅 李军 张绪同
    地 点: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电 话:028-84077800, 028-84079546(Fax)
    E-mail:dqtc@cdut.edu.cn

              

                          地下渗漏污染快速检测处置学术研讨暨技术培训会议通知
                                              (第一号通知)

    受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和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的委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定于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关于各类水污染源地下渗漏污染快速检测处置学术研讨会及技术培训会议。
一、会议宗旨
针对目前我国日趋恶化的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以及我国民众发病率迅速增加的严峻态势,进一步深化认识当前我国各类水污染源(包括各类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及部分工农业废水)向地下渗漏污染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我国广大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提高环境防范意识。总结目前我国施行的环境常规监测方法在地下环境监测中的局限性,进而探讨出一种关于对地下环境污染状况的最佳检测处置方法--环境地球物理法,并参考国际有关学术动态,提出我国今后有关地下渗漏污染的建设项目的选址、自动监测及渗漏污染处置的原则和技术纲要,为环境和健康管理部门提出关键性的决策依据,并为广大民众生活环境的污染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在学术研讨的基础上,对部分实用的地下渗漏检测技术进行现场演示及技术培训,并协助学员对所遇到的具体环境问题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希望能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我国有关地下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缓解我国日益尖锐的地下环境污染态势,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主动预防今后可能会发生的各类疫病的蔓延。
二、学术讨论题目
1) 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国家环保总局);
2) 我国地下水的环境监测及污染现状(国土资源部环境司)
3) 我国当前人体健康状况与环境污染(卫生部疾控中心);
4) 我国水环境污染源现状与地下渗漏污染的快速检测方法(环境地球物理专业 委员会);   
5) 垃圾填埋场选址方法(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学院、物探学院);
6) 工业废渣、废液及地下管线的渗漏污染检测(中国地质大学物探学院);
7) 加油站地下泄露的污染检测(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
8) 垃圾渗漏液的地下自然降解规律(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学院);
9) 地下渗漏防渗技术和污染处置技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0) 居住生活环境的污染防范措施探讨(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三、会议日期及联系方式
    2005年11月16~19日(其中学术报告1天,培训3天)
    会议将安排相关考察活动。
    联系人:杨  进,电话010-82322412
        赵章元,电话010-84915172
四、会议报名办法
    详见学会网站www.cgs.org.cn

[附] 地下渗漏污染快速检测处置技术培训班教学计划
    地下渗漏污染源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堆放)场、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垃圾填埋场、工农业废弃液沟溏及地下输送管线、矿山矿渣堆放场、加油站(油库)地下输(储)油设施等。当发生地下渗漏污染后,必须及时监测,掌握渗漏深度、流向和分布范围,并及时进行科学处置。
    我国是世界上各类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之一,已有数百个城市被垃圾包围,并有加油站点十余万座。长期以来的地下渗漏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已经发展到空前严重的程度。因此,对于地下渗漏污染的检测必须制定专用方法和标准。而环境地球物理学是环境科学中唯一能在地面遥测地下渗漏液的深度、流向和分布范围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垃圾填埋场和各种有渗漏行为构筑物的选址,探测确定地下地质构造(是否有裂隙)、不透水层以及地下潜水面的分布和性质。接轨于国际上环境地球物理学的应用和发展。本培训班的目的是为全国各地所有涉及地下渗漏的环境管理与监测部门培养监测技术人员及筹建检测试验室。具体教学内容为:

一、 垃圾堆放场及各类渗漏构筑物的选址与基础探查(8学时)
1) 构筑物的地质构造选址原理与方法;
2) 构筑物的水文地质选址原理与方法;
3) 构筑物的环境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二、废物堆放场渗漏液分布的监测(8学时)
1) 垃圾填埋场渗漏监测的几种地球物理方法;
2) 地下储油罐(库)渗漏的几种检测方法;
3) 地下管线(主要是污水管、油气管)渗漏的几种检测方法;
4) 工业废渣、废液渗漏的检测方法;
5) 现代生活垃圾填埋场衬底塑料漏洞的监测方法。
三、渗漏处置基本技术(4学时)
1) 生活垃圾渗漏液的处置技术;
2) 油气渗漏的处置技术。
3) 渗漏自动监测系统;
4) 加油站(地下油库)渗漏自动监测系统。
四、推荐几种实用的地下渗漏检测仪器设备(4学时)
1)高密度电阻率仪
2)瞬变电磁仪
3)地质雷达
4)激发极化仪
    注: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原计划6月份召开的"地下渗漏污染快速检测处置学术研讨会和技术培训班"一事,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经反复商讨,并与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协调,决定将原计划推迟到11月份,特此通知。

      

         

         关于与吉林大学地球物理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通知
各省市地球物理学会、各会员单位:
    为了全面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培养现阶段地质事业发展所需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乙方)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甲方)协商,甲方以乙方为依托单位,在山东泰安、广西桂林等地开办“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范围
    从事测绘、地质、岩土、勘察、地震、遥感等相近或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二、招生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尊纪守法,品行端正,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
 2.大学本科毕业后三年以上的在职人员(有学位证书)。
 3.有较好的外语基础。
三、由乙方依据协议第二条规定之条件,择优选拔推荐,由甲方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对资格审查合格者,发给“进修通知书”。
四、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由甲方安排任课老师,分3—4次讲授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修班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负责组织各门课程的考试。课程讲授以集中讲授为主,个人自学为辅。每次集中授课为四到八周。
五、研究生进修班学员全部课程考试合格者,由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按国家教育部规定发给“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进修班结业证书。
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如果申请硕士学位,须按国家学位办公室\[1998\]54号文件和《吉林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历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七、学校收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学费为每人1 2000元,入学时一次交清,因故中途退学者,学费不退。凡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每人另向甲方一次性交纳3000元,用于完成学位论文开支。
八、集中授课地点:山东泰安、广西桂林(第三地待定)。
九、学习时间三年,前一年半分3—4次集中面授,每次1—1.5月左右;后一年半在单位做毕业设计(也可到学校做毕业设计)完成论文答辩。
十、学习费用
1.学费12 000元;报名费100元。
2.教材费按实际发生支付。
3.学位申请费3000元。
十一、课程设置
六个专业见培养方案。
详见学会网站:www.cgs.org.cn
十二、报名时间
2005年10月—2006年2月
联系人:刘元生、李学红
电 话:0531-86421485 13395418099
联系人:谭笑平
电话:0431-8502426 0431-8160688
通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师东路14号冶金地勘局招待所307
邮 编:25001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会员重新登记工作的通知

各省、区、市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各会员单位: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对全国性学会的要求,我会从7月中旬开始,以“球会字第(2005)21号”文,陆续向各省、区、市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各会员单位发出了《关于规范个人会员登记号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已陆续收到一批回复。特致感谢!
    规范个人会员登记号的工作量大,且繁杂,为能按今年4月份我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确定的10月底完成全部登记工作的进度要求,希尚未完成登记工作的各省、区、市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组和会员单位按原通知要求,安排人力,抓紧办理,并及时将信息返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5年9月22日

 

消 息 《点击中国地球物理》一书已出版发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季 刊)                                 2005年 第3期 总第88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      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   
    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  010-62007631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