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83期目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会领导(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第十九届年会“地磁与高空物理”、“地震预测和地震学原理”、“海洋地球物理”、“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流体地球科学”、“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专题会纪要
地方学会
科技信息
报 道
通 知
关于申请、推荐2004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 的通知(封底)
本期内容
为积极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部门“十一五”专项规划研究班和中国规划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等会议,希望通过多方的研讨、交流,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探讨中国规划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转变规划编制理念,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期规划的作用和要求,共同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国编制和实施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为基本框架的规划体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探索新的规划体系,规范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中国现行的规划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完全符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体制的改革还落后于现实经济体制的改革,规划工作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还存在规划功能定位不清、不同规划的内容相互交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规划编制程序不规范、衔接协调不力、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改革和创新政府规划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有效履行政府职责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转变四个规划编制理念。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重物轻人的观念,二是确立空间均衡理念,统筹城乡和区域,转变只重视产业均衡的观念;三是确立生态效益的理念,转变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生态效益的观念;四是确立可承载能力的理念,转变只从需求出发制定规划和政策;而不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观念。新的五年规划,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实现五个统筹”,这对各级政府的规划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发挥政府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我国规划体制的改革创新。
编者按 3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了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绩,并对新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阐述。我们将六项主要任务介绍如下,供参阅。
一是要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继续推进扶贫攻坚。二是认真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扎扎实实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
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继续抓好事关西部开发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依托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被淘汰生产工艺、设备转移到西部。五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确保如期完成西部地区教育“两基”攻坚任务。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干部交流和人才开发任务。六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会领导(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2004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会领导(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荣誉理事长刘光鼎、理事长王水,副理事长张永刚、王平、刘启元,秘书长朱日祥,副秘书长钱玉好、臧绍先、李剑峰及学会办公室苏枫、李文军参加了会议。副理事长徐文荣、李绪宣因公请假。会议由朱日祥秘书长主持。
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王水理事长介绍本届理事会工作设想
学会的主要工作由秘书长朱日祥主持,副秘书长曲克信、臧绍先等具体负责。学会是民间学术团体,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地球学科发展趋势开展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宣传推广科技成果,目的是促进地球学科的发展。
1.要继续办好年会。我会每年召开的地球物理综合学术年会已经坚持了十九年,每年参加年会的人员约400-500人,今年是第二十届年会。具体工作由副秘书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教授负责。与美国AGU不同,我们的学术年会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学会办会的积极性,扩大地球物理学科的影响力,促进地球学科与国民经济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年会上我们还要召开学会理事扩大会议和《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工作会议。王水理事长首先表态,只要他本人在国内,每年都要参加年会。他希望各位副理事长都能参加年会,至少在本届任期内能有2次参加学术年会。
2.学会要办好刊物
我会的三个正式出版刊物《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地球物理学进展》和《应用地球物理》(英文)从不同层面反映地球学科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办好刊物也是学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希望大家关注和支持刊物出版与发行工作。
3.办好学会设立的两项基金“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每年评一次,新老会员都很重视。评奖工作由基金委主任陈颙院士主持,副秘书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教授具体负责。今年的推荐工作已开始,请大家积极推荐。
4.一些具体工作的安排
a) 2006年要在中国召开“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国家科技部和美国AGU都希望由我会主办,请秘书长协调安排。
b) 在学会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对科普工作的经费投入。
c) 请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主持撰写2004年中国科协《学科发展蓝皮书》的综合篇部分.
d) 请会员向学会提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好点子,因为学科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走入市场经济,学会才能从虚到实,摆脱经费的困扰。
e) 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每年的春节座谈会为新老会员、主要支持单位、会员单位等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在京的老先生,对春节座谈会很重视,作为学会领导和会员单位的领导应尽量到会。
二、刘光鼎荣誉理事长对学会工作的希望
1.一些老地球物理专家几乎每年春节座谈会都到会,如曾融生先生、朱岗昆先生等,作为学会领导应积极参加春节座谈会和年会。
2.赵九章先生曾指出,地球物理是“上穹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形容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很广,上至高空,下至地球深部。有搞空间、大气的;有搞油、矿、水、地震的;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年会设置了23个专题,涉及多学科、多部门,还准备请欧阳自远院士到会讲登月的大会报告。我们每年的年会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肯定和支持,地方学会争办年会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年会对当地的影响很大。
3.学会的经费从五届接手时的每年10万元支持经费,发展到现在的每年30多万的运转费。从单一挂靠单位转变为多支持单位体制,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积累了科学家办学会的经验。今后学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朱日祥秘书长介绍今年工作进展与安排
工作进展:
1. 日常工作
a.组织撰写了《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研究》,与地学口学会共同完成了15年学科发展规划,2-3月份通过网上和邮寄方式征求常务理事意见后,已上报中国科协。
b. 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地球物理学会的实际情况,在国内公开招聘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目前已有6人报名。
c. 实现了在网上汇报等常规工作,促进了办公自动化。
2. 学术活动
a.筹备第20届年会的工作已进入征文阶段;会议地点在西安,时间为2004年10月中、下旬;主题为地球物理与西部开发,共设23个专题,2号通知已发出。
b.按计划完成了4个专业学术研讨会(勘探、环境、技术、天灾);计划外召开了3个学术会议(准噶尔油气勘探、重力固体潮、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c.英文刊物《应用地球物理》(原会志)已被批准为科协正式刊物,刊期为季刊。
3.组织工作
a.通过了学会换届财务审计
具体由民政部指定的北京正大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我会财务工作的评价:真实公允(五个等级中最高的)。
b.完成了新登记的5个专业委员会、1个工作委员会审批刻章工作。
c.筹备修改会章和征求会费收缴管理等意见。
d.正在长春召开的全国秘书长联席会主要内容:交流经验、协调工作,讨论会章、会费,布置编写《21世纪的地球物理》续集工作,联合制作科普宣传材料。
200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落实和准备20届年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
2.申办科协资助和催办主要支持单位拨款。
3.帮助地方学会筹备组完成筹建工作。
4.制作科普宣传材料(展板、光盘等),主要是介绍地球物理各专业的成就和活动以及与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的紧密关系,广泛宣传地球物理。
5.完成《21世纪的地球物理》续集编写工作,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地方学会、学科成就和地球物理产业部门。
四、讨论地球物理学会的定位等问题
大家对以上两位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发言予以肯定(认同),经讨论决定:
1.学会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转变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模式转到市场经济运作的轨道上来,目标不要过多、过高,要切实可行。办好学会的刊物,组织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开展咨询活动。
2.地球物理学科涉及面广,隔行如隔山,要加强引导,学会应作为一个平台,提供多学科、跨部门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互通有无,解决问题,共同提高,为学科发展、行业部门和会员单位办实事(如开交叉学科或专业会议、开展职称评定工作等)。
3.进一步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年会大报告和主题报告应有学科前沿内容,要有新思维、新观点和解决难点的内容。
4.加强科普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再教育,宣传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扩大学科影响。
由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于2004年5月29日—6月2日在吉林大学地质宫4楼会议厅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曲克信、姚振兴、王伟元、吴海成、姜朴同志,吉林省的李舟波、孟令顺、张德云、李莹同志,北京市的任国泰同志,广西省、桂林市的葛为中同志,山东省的刘元生、张善法、文信武同志,江苏省的姜传经同志、陕西省的李毓茂同志,上海市的方连璋同志,河北省的刘雪军同志,贵州省的王兴理同志,浙江省的张春林及科普志愿者郭志慧同志,均来自全国11个地方学会的代表。
吉林大学的孙春林副校长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韩金城同志十分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并给予极大的支持。当大家走进校园时,醒目的横幅标语给我们带来特有的春意和亲切感。会议开幕式上孙校长向大会致开幕词,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史和教学、学术、科研情况,院长兼党委书记韩金城、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院长、田刚同志、刘财同志、杜晓娟同志、谭笑平副书记兼副院长及第一、二届吉林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王兴泰教授都在不同的场合下接见大家,专门安排代表参观地质宫岩矿博物馆,他们的真诚、热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李舟波理事长作为东道主,在百忙中从新疆出差回来下车后直接赶到会场,向大家祝贺并致欢迎词。总之东北的天气比南方凉快,但人们的豪爽和热情使大家感到格外温暖。
这次会议是第七届理事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会议的主要宗旨是传达中国科协关于学会工作的指示精神及我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有关事项。希望在第七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各地方学会联合起来多做几件实事、为国民经济建设多做贡献。
会议由姜朴副秘书长主持,讨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七个方面:
1. 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希望各级学会组织在科协的领导下努力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全民族科学文化和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做出新成绩,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谱写新篇章。
2. 征求修改会章的意见,讨论“关于学会会费收缴的改革意见(讨论稿)”。
3. 商讨协调落实科普及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
4. 商定编辑出版“21世纪地球物理”续集——“中国地球物理榜”。
5. 学会建立专家人才库的通知。
6. 宣布“会讯”优秀通讯员评比结果,颁发奖状、奖金。
7. 各地方学会的工作情况和学术与经验交流活动。
在讨论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对学会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各叙己见,并对本地方学会的工作经验进行了介绍和交流。充分体现出学会民主协凋,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会同志达成以下共识:
1. 会员缴纳会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收法,标准多少合适?有待讨论。姚振兴副秘书长专此介绍了科协对各大学会的调研结果及反映,宣读了“关于学会会费收缴的改革意见(讨论稿)”。与会同志商定了本会会员缴纳会费标准的意见,对学会收取会费的办法草案作了肯定,补充了关于离退休会员交纳会费的新条例,修改了高级会员定期赠阅《地球物理学报》改为自愿选择学会刊物的原则。上述意见待组织工作委员会提交常务理事会审批,上报科协后再发给各地方学会参照执行。各地方学会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完成大学会的规定的前提下,由新的理事班子做适当调整。
2. 科普工作责无旁贷。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吴海成同志将近期出版的《找水、节水新技术》科学丛书及科普工作计划发给大家。为了提高科普工作的质量、加宽覆盖面,准备重新制作光盘、展版,全面介绍地球物理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希望各地方学会献计献策,提供资料共同携手将这项工作做好。陕西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李毓茂教授谈到:两年前,我们将大学会出版的《探索人类的生活空间》和《西部农村民房抗震知识》的挂图,粘贴在车站等公共场所,浅显易懂的图文收到了很好的反映,还得到陕西省科协的表彰。与会代表均有同感,纷纷表示一定要与大学会共同做好这件事。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葛为中教授表示,广西、桂林两学会将提供有关地球物理工程检测的插图和内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王伟元表示,将提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海上油气勘探的图片和资料。大家一致认为:
(1)科普计划中凡涉及到的内容,凡地方学会有现成的图片、资料、动画片都将提供大学会,由科普工作委员会协调、统一编辑出版制作光盘,以供大家使用。
(2)科普的宣传品最好分为: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科普篇,针对科技人员专业性强的提高篇以及群众易看易懂的公众篇三大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 支持出版《二十一世纪地球物理》续集“中国地球物理榜”以进一步宣传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书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各地方学会特色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和服务的能力;第二部分将宣传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地方学会同意积极推荐本省、市的优秀企业,榜上有名。
4. 建立人才库:为了促进地球物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组织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学会决定建立人才专家库,为会员单位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为生产单位牵线搭桥,促进学术交流以增加学会开拓市场的机会。与会同志赞同按统一表格,推荐填报大学会。
5.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舟波教授倡议大学会组织有经验的教授特别是离退休的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为企业举办培训班,传授新思想、新视点、新方法、新技术。这一倡议得到大家的肯定。
6.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王伟元宣布:
江苏地球物理学会荣获2002年度“会讯”优秀通讯员奖。陕西地球物理学会荣获2003年度“会讯”优秀通讯员奖。并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7. 经各地方学会申报、秘书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度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将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
最后,姜朴副秘书长代表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对吉林大学、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给予会议的大力支持和热忱接待表示感谢。
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会后,应吉林省地震局长白山火山监测站站长张恒荣同志和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局副局长王绍先教授的盛情邀情,与会代表集体考察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火山监测站。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于2004年5月16日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会上回顾了几年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设想,并对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进行了讨论。
根据大家的建议、推荐,经过充分酝酿协商,产生了新一届专业委员会。
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名单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鸿佳
田 刚 白星碧 冯会芙 冯国政 刘克人 曲克信 孙进忠 岑岳忠 何继善 苏克忠
李
颖 李彦堂 杜 森 张赛珍 陈会忠 陈斯文 岳棋柱 岳建华 林万智 杨 旭 杨学山
杨选辉
易碧金 周正华 陆其鹄 陆士立 郑治真 赵振美 徐志衡 倪大来 郭有光 郭铁栓
郭永刚
彭克中 雷 军 鲍道铭
为工作方便,由在京的下列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以姓氏笔划为序)
孙进忠 李 颖 岳棋柱 周正华 陆其鹄 郭铁栓 彭克中
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名单如下:
主 任:陆其鹄
副主任:孙进忠
秘 书:冯会芙 孙卫群
会议一致推举刘宝诚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会议决定聘请赵鸿儒、沈梦培、刘士杰为专业委员会顾问。
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多年中,数字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得以在不同频率范围内全面监测地表运动: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覆盖到周期达小时级的运动; GPS、InSAR可以监测地表周期数年的运动;钻孔应力仪则覆盖二者之间的频段。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宽频带地震观测系统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普及并逐步取代了原有的模拟及数字的窄带地震观测系统。全球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已扩展到150个,台站间距达到2000公里左右。全球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台站数量日益增加,台站分布日趋均匀,台站间距正在逐步缩小,海洋(或海底)台站的数量有较明显的增加。全球地震观测台网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全球地震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将进一步提高。宽频带波形数据的模拟研究对于提高震源和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的分辨率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宽频带地震仪方面
在全球宽频带地震台网迅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对固定地震观测台网的一个重要补充,以美国PASSCAL计划为先导的大陆岩石圈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现在,美国PASSCAL中心拥有的的宽频带流动数字地震仪已经达到550台,并在全球40多个地区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地震学研究。特别是,以我国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探测和动力学研究为主要目标的INDEPTH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先后开展了三期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近,美国提出了“地球透镜(EarthScope)”计划,该计划包括美国台阵计划(USArray),板块边界观测计划(PBO)和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观测计划(SAFOD),以期深刻认识美国大陆地震物理、火山过程、核幔相互作用、活动变形和构造、大陆结构和演化、地球动力学等。该计划在充分肯定PASSCAL计划所取得的长足进展的同时,进一步把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成像确定为21世纪研究的重点。
我国现已基本具备研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能力,地震观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短。由47个台站组成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6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已经完成。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已由模拟系统转变为宽频带数字系统。我国已建有装备200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在青藏、川滇、华北北部等典型构造区域开展了地震观测,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国家“十五”计划基本确定进一步把我国数字地震观测台网扩大到150个台站,并将建立由800台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我国现在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发流动宽频带数字地震台阵观测系统的能力,在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开发和观测系统的建设方面达到或接近美国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
我国利用地震方法探测地球深部构造始于1958年。时至今日,完成的深地震测深剖面遍及中国大陆及其海域,剖面总长度接近5万公里,深地震反射剖面近2000公里,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12处,11条剖面的中国地学大断面。石油部门已在四川龙女寺构造和塔中油田各打了一口7000 m深的基准井。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全国1:100万—1:20万的区域性重力和不同比例尺的航磁和地磁观测,并已结合部分地震测深剖面开展了区域构造和成矿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中国大陆及其海域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构造的基本轮廓、地壳厚度变化、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等的初步成果。
总之,数字地震技术在地球深部探测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我们以更宽的覆盖面更高的分辨率“看清”地球内部结构的全貌提供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可以预计,在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2020年左右,我们有条件用我国自主的设备,利用分布在全国的固定地震台站和大量流动地震台站,在中国开展由密集台阵组成的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成像的透镜系统,将我国对地球深部结构和大陆动力学的认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空间及大地测量在我国有较大发展。
全国布设了GPS台网,初步复测结果已在我国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对研究大陆内部被活动断层切割的地块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地震预测研究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但缺乏复测经费。
(3)钻孔应力计用于地球动力学长期观测。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即开始,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但仪器设备长期观测不过关,观测台站日益凋零,现在已明显落后于美、日等国。
2.勘探地球物理学
勘探地球物理是寻找隐伏资源的不可缺少、无可替代的手段。我国能源、金属矿产严重不足,特别是保有储量和后备基地不足。如果得不到缓解,资源的短缺和不足将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地震数据解释技术,地震软件技术,综合物化探技术。
根据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我们与国际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面,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装备技术,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可控震源、钻机设备、井间和井下设备、海上勘探设备;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基于模型的照明分析、陆上高密度采集技术、基于地质统计的近地表建模技术、消除采集脚印技术、3C-3D VSP采集技术、井间地震采集技术、高效可控震源采集技术、多波多分量采集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压制多次波技术、非平稳信号反褶积技术、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技术、海上资料处理技术、各向异性处理技术、宽方位角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多波多分量处理技术、四维地震处理技术、AVO与属性处理技术、反演处理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地震数据解释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的技术有层位标定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岩石物性、油气储层和地震信息的关系、多波多分量资料解释技术、时移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薄储层识别与描述技术、测井资料处理解释技术;
地震软件技术,包括地震采集软件、地震处理软件、地震解释软件;
综合物化探技术,综合物化探的仪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自己的研发力量。已经拥有一系列实用的重磁电化采集、处理、解释软件,但没有进行系统的集成,数据接口不统一,没有形成特色软件。
此外,地球物理反问题的不适定性,至今困扰着地学界,严重影响了探测效果。固开展物理场源及物质相互关系的研究,努力探索新的参数,研究新的观测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球电磁学
资源、环境和灾害是21世纪我们将必然面对的最大发展难题,同时也是地球物理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地磁方法在资源勘探(油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矿勘察、地下水勘探等)、环境、地震预报、全球结构研究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预见地球电磁学科的发展与电磁学理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发展密不可分,地球电磁学观测技术、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的种类会更多,应用领域及范围更加广泛,精度更为提高。
电磁勘探技术是至今使用最广泛的勘探技术之一,在人类的资源开发、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磁勘探技术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将继续发挥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1)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地球资源勘探、地球电磁环境监测、灾害预测,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而意义重大的任务。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存储于地球浅部(包括海洋区)的资源如地下水、地热、油气、金属/非金属矿、煤炭等储带的探测;环境电磁和灾害预测的研究是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确保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2)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地震、火山、台风等许多灾害事件发生过程中会产生电磁效应,并且能被电磁仪器捕捉。我国是多地震灾害的国家,这方面的研究是必须加强的。
3)国防安全的需求:利用电磁效应可以影响环境、人们的生命、干扰电子仪器、制造电子武器等。为保证我国的国防实力,我们必须研究和建设基于防御目的的大功率的“地球电磁发射系统”,美国和前苏联早已开展了所谓的“地球物理武器”的研究和试验。从我们的安全利益出发,必须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研究。
4)地球系统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研究的需求:解释全球构造的板块学说不仅在大陆研究,而且在海洋研究中均受到强烈的挑战。各国科学家都在为寻求一个能够解释地球现象的新学说在做不懈的努力。为此,电磁法将发挥其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成本低、探测深度大的优势,更清楚地得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图像。这将对地球系统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了解地球内部电磁性质的分布及其变化和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地球物理仪器及软件的开发:目前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包括电磁法)及软件,几乎全部为国外产品,急需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防止国外封锁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4.环境地球物理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质量一度出现下降的趋势。江河湖海大部分发生了富营养化,尤其是城市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已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我国自70年代以来,环境管理重点放在工业污染及三废治理上;80年代重点对城市污染进行综合整治,逐步实行环境控制的轨道;自跨入90年代以来,开始意识到大环境问题(即第一类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土壤沙漠化问题、土地盐渍化和沼泽化问题、草原枯萎退化问题、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海水入侵问题、近海环境污染问题、地震问题等等。而解决此类问题,必须采用相应的检测处置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大量剧毒、有毒物质和各类病原菌、病毒等污染物长期向地下渗漏,不断积累,早已超过其净化能力,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案例,不胜枚举。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各种污染源向地下渗漏,渗漏的大户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地下储油设施、工矿企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中的污水沟塘等。它们向地下渗漏,不仅影响到饮用水的水质,而且还影响到土壤直至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的质量,使有害物质由此进入食物链系统,进入人体中,造成传播疫病的机会。土壤和地下水成了传播各类疫病的主要媒介。在这次非典疫病的蔓延中,就从污水和粪便中发现了大量冠状病毒的传播。因此,大批城市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污水沟塘等的渗漏污染,都需要检测和处置向地下渗漏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地球物理是环境类学科中唯一能够遥测地下污染的分支学科。
调查表明,全国所有城市垃圾填埋场,多数已经发生渗漏;加油站、地下输油管道和储油设施的漏油多有发生;全国大部分湖泊海湾藻类泛滥成灾;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造成地下严重缺水;许多城镇出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部分地区居室内氡气普遍超标;……。这些巨型隐患随时都可能发生灾害性事故,给人类带来重大的损害。解决此类问题,除了地球物理方法外,还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对于这种区域性环境调查及地下渗漏污染的检测,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最适用、最得力的工具。它不仅可以研究大区域、长周期的物性类变化,而且在研究局部、近期的实用性环境问题方面,如快速查清地下隐伏构造或污染体的特征等,有其突出优势。可确定地下水的污染段位置、流向及污染源追踪、污染强度和预警预报等问题,可从污染路径上卡住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省时省力省工,是其它手段无法比拟的。该检测方法在国际上确实比较普遍,应逐步纳入到我国常规检测方法之中。
地下渗漏污染问题是环境与地球物理最好的结合点,已经成为环境界和地球物理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环境难题之一。因此,环境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渗漏污染这根主线,研究解决其中的难点,从而带动起其它环境问题。
5.地球物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是世界各国争相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成为表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需求方面体现为:
(1)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点基础上,开发地球物理观测设备和仪器的网络化应用技术、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技术、地球物理数据解释的超级计算网格技术,建设服务于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地球物理应用研究和地球物理观测和勘探的网络环境。
(2)地震预报、石油、物探、矿山开采、国防建设要求获得高分辨率观测信号和高精度研究结果。地球物理信号处理理论和方法的采用就可满足生产建设需求,直接为国土防御、国民经济建设及稳定社会大局服务。
6.空间物理
日地空间是由太阳外层大气、行星际空间和地球空间(包括磁层、电离层和热层、中层大气)密切关联所组成的区域。地球空间是地球系统的最外层,为人类活动与地球生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护层。然而,地球空间经常发生严重危害太空与地面技术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地球空间暴 (如磁暴、磁层亚暴、磁层粒子暴、电离层暴与电离层骚扰、热层暴与热层亚暴等)。地球空间暴是由太阳剧烈活动及其产生的行星际扰动引起的。太阳活动、行星际空间扰动和地球空间暴具有与地球天气过程类似的时间尺度,总称为“空间天气”。自上世纪90年代起,空间天气研究已形成为空间物理学新的生长点。
日地空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各个相邻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耦合。空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是太阳活动-行星际空间扰动-地球空间暴的链锁变化过程,它伴随着一系列人类尚未认识的基本的物理过程,是新世纪初 (2000-2020年)国际空间物理研究的主攻方向。
(1)
科学发展的重大需求
日地空间天气链锁变化过程是太阳大气物理、行星际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热中层大气物理的交叉热点,对推动空间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包含丰富的多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存在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提供了广宽的空间。日地空间是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其中的物理过程在其他天体空间大都存在。日地链锁变化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对推动基础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认识宇宙演化能起重要作用。
(2)
发展航天技术和开发太空资源的紧迫需求
地球空间是各种应用卫星的飞行区域。恶劣的空间天气会导致卫星报废和提前陨落、危及宇航员安全、短波和卫星通讯中断、导航和定位系统失灵。迄今已发生的6000多起以上的卫星故障中,大约40%是由空间环境异常引起的。我国风云1号和东方红3号卫星分别被高能电子暴和离子暴所损坏。掌握空间天气的变化规律,减少和防止空间灾难造成损失,是发展航天技术和开发太空资源的紧迫需求。
(3)
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
现代战争正在从陆、海、空发展到太空,“制天权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据报导美国“沙漠风暴”行动40%的武器受空间环境的影响未能击中预定目标。空间天气预报已成为空间作战系统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未来地球空间将成为直接的作战空间。及时掌握太空环境的状态参数,可为识别空间目标,建立太空安全防御体系提供科学数据和科学依据。日地空间天气的观测、研究和预报面临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
(4)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空间天气影响人类的健康及在空间的可居住性。人类的活动空间不断向外扩展。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空间天气。
7. 巨灾预测与重大环境变异
巨灾包括特大地震和特大洪旱灾害,重大环境变异是指全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中国是个多巨灾的国家,1976年唐山大震,死亡人数达成24.2万;1954年长江巨洪死亡3.5万人;1975年驻马店台风暴雨,亦死人数万。现已发现近些年某些省份不很严重的旱灾已造成水电站缺水而用电相当困难(当然也有缺煤的因素)。如果遭遇特大旱灾,则会使大面积国土上连起码的吃水也都很困难,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因之预测巨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就是社会对天灾预测的需求。近十余年来我国的天灾预测已初步建立了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综合研究的物理基础,这对政府和社会承担天灾预测责任的事业单位可作一定的补充。另外据研究,巨灾的后果都是超预案的,一般各地区防灾的预案往往都是偏于保守(对发生概率很小的巨灾也不宜常常防备)。然而真正带来巨大灾害的正是这种巨灾。我们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是专门研究巨灾预测的(包括对策)。这对各地区行政、军队和群众防救巨灾在信息上是一个重要补充。
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目标预测等)
1.地球内部物理学
根据地球物理学理论及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计到2020年左右会在地球深部的细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方面有明显的突破。近十几年来,地球物理观测条件的改善及观测数据的快速积累,我们目前处于对地球认识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重点突破,争取在一些关键点上取得重大成果。
到2020年左右,通过对地球活动构造区的深部细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重要活动构造带深部动力机制的研究、深部间断面性质及核幔边界构造、地球深部动力过程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突破,明确地球各圈层的结构和其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对地震发生机理、大陆动力学、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全新认识。
发射我国的GPS卫星和InSAR卫星,实现对我国地壳年度运动的实时监测和分析。研制长期稳定工作的钻孔应力仪器,并在全国大量布设(密度达到每4万平方公里一个),实时监测我国应力场变化。
2.勘探地球物理学
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思路:
1)加快技术进步,发展核心技术及软件,推进处理解释业务进入国际市场;力争在5-15年内形成有5-10个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多参数、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融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图示于一体的勘查技术系统。
2)力争在10年左右形成有主要或大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勘查技术系统,重点是重、磁、电、电磁等多参数技术系统和位场领域的标量、矢量、梯度综合观测系统。
3)大力开展物理场源和物质(主要为矿物、地层)关系的研究,努力探索新的观测参数、新的观测方法和技术系统,力争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4)集中力量改进硬件设施,扩大计算机硬件能力;
5)强化管理,推行规模化生产,提高作业效率;
6)扬长避短,加快国际陆上市场开发,选择适当时机拓展深海作业能力;
7)积极探索国内外多用户勘探;
8)继续深化改革,精干主业队伍;
9)加快国际人才培训,实现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化。
3.地球电磁学
预计经过未来近20年的发展,地球电磁学的发展将会是:
1)利用电磁学的方法和技术,将能实现对地球内部资源,特别是存储于地球浅部(包括海洋区)的资源如地下水、地热、金属矿、油气、煤炭等储带的探测技术(软、硬件技术)更成熟,实施手段更方便灵活,探测精度会大大提高,对主要资源的预测率可能由现在的5~10%提高到30~50%。
2)将进一步发挥电磁法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成本低、探测深度大的优势,更清楚地得到地壳、地幔和核幔边界的结构图像。电磁方法的发展将对中国大陆和临近大部分地区岩石圈结构(特别是厚度)进行探测,对大部分地区的地壳内低阻层发育状况、对主要的盆地、造山带的地壳、岩石圈结构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地壳岩石圈结构与资源分布、地震灾害等发生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地球系统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取得长足进步。
3)浅层、超浅层电磁法的发展,将成为人们在工程、环境等方面主要的探测手段,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城市建筑和桥梁等裂缝查找、建筑物基底、地下管线、垃圾和核废料污染、海水倒灌等探测。
4)地震、火山、台风等许多灾害事件发生过程中会产生电磁效应。利用卫星电磁观测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和超大功率的超低频-极低频(ELF-SLF)人工发射场源精度高、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加上传统地球电磁效应观测方法,将大大提高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预测准确率。地球电磁法将成为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结合地面和卫星等综合观测技术,将在时间和地点预测方面成功率可大大提高。
5)ELF-SLF人工发射台和信号接收系统将建立,将有利于研究地球环境电磁、提高资源勘探和与电磁相关灾害的预报准确率、提高军事通讯能力。其辐射范围将覆盖全国多数地域,且频率可以调节。
6)国防安全和通信等应用领域,地球电磁学手段将会更多的被重视和利用,学科渗透和交叉更普遍。
7)利用电磁场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对自然产生电磁场的不利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手段进行研究和预防。对人为产生的电磁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将会更有效地进行限制,例如,对城市电磁污染的监测和预防研究。
8)电磁探测仪器将更加成熟和小型化,特别是海洋勘探电磁仪器更加成熟,实现对我国重点海域地下结构的较详细勘探,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动力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9)利用地面和卫星的地球电磁综合观测技术,逐步建立我国地表和空间电磁场分布图像及变化规律的一般性认识。在上述各领域以及对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电磁场的分布及其变动和成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待续)
第七专题“地磁与高空物理”总结
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19篇。会议报告论文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地磁场的漂移与周期性变化;
2.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3. 欧洲空间局Cluster 星座数据分析和探测结果;
4. 地球空间暴物理机制和模型;
5. 空间等离子体磁重联动力学;
6. 对未来10年我国空间探测计划的建议。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在地磁场的漂移与变化方面获得了新发现
(1) 地磁场向西漂移是地磁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本届年会大会报告“地磁场的西向漂移和差动旋转”提出,采用“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方法”,以磁位漂移代表地磁场漂移,可大大克服以往工作的局限性。研究表明,20世纪内全球非偶极子磁场的平均西向漂移速度为0.15°/a,强度累计增长了29%;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场的漂移速度比主磁场大得多,平均为0.43°/a。
(2) 揭示地磁场不同周期变化的规律与起因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本次年会上的报告通过分析我国多个地磁台的多年资料,发现了低纬地磁场Z-分量存在明显的半年变化;该变化与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0F2半年变化的幅度与相位关系一致。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赤道电急流半年变化通过“喷泉效应”,引起f0F2的半年变化。
2.进一步证实了电离层是地球磁层等离子体一些成分的主要起源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是地球空间动力学过程的核心。本届年会关于“电离层起源的He+离子在地球空间的分布特性”的论文,通过卫星观测和分析进一步证实,电离层是地球磁层等离子体一些成分的主要起源。关于磁层渗透电场对于电离层赤道异常的影响、三维电离层层析、亚暴活动事件序列和磁层等离子体“泄漏”的论文,为今后深入研究提出了新思想和新问题。
3. Cluster 星座数据分析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Cluster 星座开辟了探测太空磁场和等离子体三维小尺度结构的新时代。我国虽是Cluster 计划的成员国,但没有分析这些卫星数据的经验,迫切需要尽快发展相应的软件和方法,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并为今后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源创性成果做准备。我国学者在应用Cluster 4颗卫星数据分析空间磁场位型与结构方面获得了一些具有前沿水平的进展。如本次年会论文中提出的“空间电流最大方差分析法”,在确定磁层顶磁重联通量管结构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还应用Cluster数据对地球舷激波、磁尾、磁层顶磁重联通量管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初步结果;观测到许多新的现象,为今后进一步取得重要成果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课题。
4. 在地球空间暴机制和磁重联动力学研究中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1) 磁重联作为太阳风-磁层耦合的主要途径,一直是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当前国际研究的焦点是无碰撞磁重联的机制与过程。在本届年会的报告,采用无碰撞磁流体动力学(MHD)和电子MHD方法,首次导出了离子惯性区与电子惯性区内的低频波的完整的色散关系。对该色散关系初步的解析分析已覆盖了前人的所有结果;进一步的数值研究预计将会获得创新性的成果。此外,磁层顶三维Hall-MHD磁重联的初步数值模拟也取得了好的成果。
(2) 磁暴是地球空间严重的灾害天气。磁暴环电流的形成机制是高空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的强能带电粒子受对流电场加速并注入内磁层时,如何从“开放”轨道转入“闭合”轨道,从而形成环电流的机制还不清楚。本届年会的报告中指出,在向内磁层漂移过程中,多数正离子(电子)在黄昏(早晨)侧运动,由此可产生与晨昏对流电场反方向的屏蔽电场。屏蔽电场削弱对流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强磁场梯度漂移和曲率漂移效应,可能使较高能量粒子原来开放的轨道变成闭合轨道。三维粒子轨道数值试验证实了上述物理分析;大磁暴观测实例亦与这一理论相符。
5. 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空间探测计划的建议
配合我国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讨论与制定,本届年会我国高空物理学家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空间探测计划的建议:
(1)科学目标 探测研究空间灾害环境与天气在近地太阳风、舷激波、磁鞘区、磁层顶、内磁层空间暴活动区、电离层和热层的链锁变化过程。
(2)总体设想 积极参与
“国际人类与日共存”(ILWS)计划。2003-2006期间将“双星计划”作为参加ILWS的第一阶段任务,2006-2012期间实施“空间风暴探测”计划作为参加ILWS的第二阶段任务。
(3)中国“空间风暴探测”计划 由一颗火箭发射的倾角为65°的三颗卫星组成,它们分别位于电离层与热层、磁层、近地太阳风,形成地球空间暴链锁变化过程卫星观测系列。
第八专题:地震预测和地震学原理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8篇,年刊录用28篇,年会做报告1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地震预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
2.
地震震源过程的复杂过程和震源参数研究。
3.数字地震记录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基于库仑破裂和GPS形变速率变化,系统模拟。计算了华北地区应力、应变场的变化及强震发生序列的关系。在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的联合分析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在地震复杂震源过程的层析成像上已达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
3.在用于地震预测的方向及地震灾害的定量化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如地震定位方面,波速比计算,小地震调制比,地震综合异常。
本专题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投入地震预测研究,他们数理基础理论扎实,推理严密,熟练运用计算机,改变了地震预测研究“看图识字”的局面,是地震预测研究中的一支生力军。
第九专题:海洋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47篇,年刊录用47篇,年会报告2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南海地质构造、岩石圈结构及其形成演化;
东海地质构造、岩石圈结构及其形成演化;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海洋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南海地质构造、岩石圈结构及其形成演化方面:(1)对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进行了探讨,指出西部为古特提斯沉积,东部为中特提斯沉积;(2)利用多种资料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强烈的横向和纵向不均匀的三维结构特征;(3)分析了南沙海域的断裂演化特征,研究了该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指出南沙地块的有效弹性厚度为10~12公里;(4)利用三分量磁测资料研究表明南海北缘磁静区处是形成洋陆转换的地方,以化学成因为主,对南海两个卫星磁异常的分析获得了初步的认识;(5)在海南岛西南海域进行了海陆联合探测,获得了海陆过渡区的地壳结构;(6)分析南海南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及地球物理场特征;(7)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西沙海槽张裂的有限变形进行了分析。
2.东海地质构造、岩石圈结构及其形成演化方面:(1)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岩石层性质,指出冲绳海槽已进入弧后扩张阶段;(2)分析了冲绳海槽及邻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和活动特征;(3)选择东海及邻近地区两条剖面开展地学断面研究,进而分析了研究区的岩石圈三维结构;(4)进行了反转构造的物理模拟,应用于东海构造动力学分析,对东海西湖凹陷地质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5)利用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冲绳海槽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纵波速度结构,对琉球海沟俯冲板片的弯曲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进行了研究;(6)对东海陆架盆地小网度重力调查成果的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对东海中北部重力基底面进行了反演和初步解释;(7)针对东海二维反射地震数据进行了多次波压制处理方法研究。
3.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1)分析了科学大洋钻探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2)利用岩石物性模型,估算了南海ODP1144站位海底下89~430m层段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揭示了该层段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3)阐明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的动态演化概念,分析了它与地质历史演变、海底滑坡及双似海底反射的关系,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产生、聚集和分解特征;(4)对地震资料进行了以水合物沉积层的厚度、孔隙度和饱和度预测为目的的岩性处理和解释;(5)应用热力学、动力学模型,探讨了海底温度、地温梯度对热成因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及对海底天然气排放的控制;(6)用地热研究方法对太平洋国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进行了估算。
4.海洋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方面: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勘探技术方面获得重要进展,此外对地震采集优化观测系统计算机模拟、混合最优化位场反演方法、遥感应用技术、海底天然电磁场分析、分离磁场区域场和局部场的正反演结合方法、地球物理反演成果可视化技术、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中的小波分析方法、基于GIS技术的重磁资料解释方法、多波束测深系统边缘波束的特殊处理技术、水下激光图像的多尺度形态滤波处理等进行了研究。
5.其他:深入分析了南黄海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第十专题: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1篇,年刊录用18篇,在年会专题会议上做报告21人。
10月24日分上午、下午两个单元时间,共有21篇报告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气氛活跃,各抒己见,争鸣切磋,畅所欲言。
经过学术交流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所联系的会员,在2003年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中国环境变异研究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
1. 旱震关系研究、有序网络特征研究、多学科综合预测方法、8级强震迁移比较研究和灾害链效应研究等方法,对2003年国内发生的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内蒙古赤峰地震、青海德令哈地震、云南大姚地震和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7.9级强震,事先分别做出了中期预测,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2. 大震组合周期与迁移研究、磁暴月相二倍法和强磁暴组合等方法,在对2001-2003年9月中国境内及周边8级巨震的发震时间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3. 可公度性、地气耦合、灾害链效应、日地水文关系及前期征兆研究、日食与地震效应超长期天气预报法研究等方法,对2003年中国淮河洪水、黄河洪水及渭河洪水,事先做出了预测,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并在防洪减灾方面取得了社会效益。
4. 用取象比类方法,在2003年5月初对北京“非典”疫情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5. 对中国巨灾和中国环境变异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研究,进一步确认:环境恶化势必导致气候恶化。更加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与会专家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是:中国巨灾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应对2004-2008年中国巨灾综合预测这一重大课题,深入做好后续研究工作。
与会专家也恳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协对此予以鼎力支持。更加重视并指导推进这一以天地生综合研究和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公益性科研工作。
第十一专题: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本专题共收到会议论文23篇,年刊录用23篇,年会做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大陆岩石圈结构的研究。包括,大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2.
青藏高原航磁负异常观测的地质原因研究。
3.
大陆岩石圈流变性的研究。
4.
深部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大华北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410公里)地震P波层析成像初步解果显示,该地区岩石圈内的慢速异常(对应新生代活动构造)在上地幔没有相关联的慢速异常。另外,太平洋板块在向下插到大华北地区下面时,似乎分别在410公里和670公里间断面附近堆积。
2. 利用面波资料反演得出中国西部地壳及上地幔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上地幔顶部100—200公里深度存在明显东西向分布的慢速区,被解释为反映其软流圈东西方向流动(侧向流展)。
3. 近年来完成的青藏高原航磁调查揭示了高原中部存在南北向航磁负异常区,并且与该区的重力负异常区相关联。
4. 提出了用GPS观测资料推算得出的地表应变率的分布来估算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强度,方法新颖,其估算的大陆岩石圈结构要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方法有明显的改进。
5. 本专题讨论会参加人数高达62人,并且与会代表发言讨论热烈,学术讨论气氛非常浓厚,充分反映了代表们对本专题、尤其是中国大陆岩石圈及其动力学问题研究的兴趣,也显示了对举办本专题的强力支持。
第十二专题: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论文14篇,年刊录用13篇,年会报告1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流体动力学、地震序列动力学、SARS传播动力学。
2.地球的地幔和岩石圈粘性结构。
3.Pn波速与各向异性成因,地幔底部与核幔边界S波速度异常,苏鲁\|大别山造山带、朝鲜半岛三维速度结构成像,汤加地区地幔间断面结构。
4.超高压变质地体折返和动力学数值模拟,板块俯冲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热模拟制约。
5.差应力条件下石英\|柯石英转化的实验研究。
6.三维固体地球结构网站的规划与设计。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利用流体动力学、地震序列动力学构建了SARS传播动力学模型,成功地预测了SARS演化规律。
2.通过三维粘弹性模拟,获得了大陆板块碰撞变形与岩石圈粘性的对应关系。
3.地幔粘性、密度、温度、对流结构的研究取得进展。
4.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动力学模拟得到:挤压环境下俯冲的大陆地体要折返地表必须要有相当快的剥蚀速度。此外对苏鲁\|大别造山带三维速度和构造特征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新认识。
5.获得了汤加地区及西太平洋地区地幔间断面及S波速度异常。
6.在固体地球三维数据合成与可视化,网站的规划与设计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第十三专题:流体地球科学
本专题提交论文报告17篇,年刊收录16篇,到会报告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地震、地质灾害、环境方面;
2. 矿产资源、能源方面;
3. 地热与地球化学方面。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关于地震、地质灾害和环境方面取得如下一些进展:
(1)在地震成因、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滑波泥石流、堤坝溃塌、水库地震、工程失事等灾害中流体的动力作用,特别讨论了深部流体和地震活动的气体地球化学效应在强震孕育发生中的作用;
(2)以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强震为例,分析研究了在大陆地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认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壳曲屈、不同程度的加卸载响应比和不同的应力状态,因而地下水位具有不同的变化形态。这不仅证明了一次巨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在大区域内会有地下流体的动态变化,而且为用大陆地区的地下流体动态观测资料预测台湾地区强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3)天然气水合物不仅是未来巨大的能源来源,而且着重讨论了天然气水合物流体化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天然气水合物在温压条件变化时发生流体化,将释放出大量CH4,随之可能会引起海洋生物生存条件的改变以至于发生死亡、灭绝事件,以及海底滑坡灾害,影响航运、海岸稳定或港口安全等;局部大量水合物分解释放CH4,有可能是部分海难、空难的直接原因。
由此认为,研究灾害的预测、防治不应仅仅是地震学家、气象学家等科技工作者的事,更应该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地球科学家的共同事业。
2. 在矿产资源、能源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认识:
(1)认为用地球化学模式取得的饱和指数和反应条件所确定的元素迁移、沉淀条件可以为成矿地段的预测提供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2)从中地壳天然气、深盆气藏的发现等讨论了天然气开发战略和天然气成因,认为天然气不是来源于石油和煤层,而是沿断裂从深部运移上来的;
(3)应着手研究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以避免在开发勘探中导致水合物流体化而引起环境灾害的发生。
3. 关于地热与地球化学研究方面,认为不同类型的地壳结构具有不同的热特征。特别交流讨论了腾冲热海地区近期强烈地地热活动和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腾冲热海地区不是死火山,而是处于可能重新喷发的休眠火山。
第十四专题: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4篇,年刊录用24篇,年会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新理论和处理新方法;
2. 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技术新进展;
3. 数据库技术在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4. INTERNET技术在地球物理信息应用;
5. 地球物理信息系统和ASP技术应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地球物理信息处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进展表现在,新的处理方法和理论有了明显进展和创新,在广义希伯尔变换(HT) 、S变换、小波变换等基本理论和应用都取得了新成果,特别是消除噪声,信号识别,探测分层效果明显。
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共享技术在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多发展,在石油物探数据库,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INTERNET技术,特别是WEBGIS、GPS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开发为油田开发和生产、物探信息系统建设、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车辆管理控制系统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提供了信息基础。
信息技术的其他方面在地球物理科研和生产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江汉油田的CRC编码和数据压缩,同济大学的数字模拟,南京理工大学的三维地震场可视化,华侨大学的测井数字水印等技术均有明显的成果和应用前景。
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专题的论文表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和地球物理的结合,使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地球物理技术发生革命,从而促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第十五专题: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6篇,年刊录用13篇,在年会上11人作了报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全球与区域性板块运动监测;
2. 大陆内部块体划分;
3. 星载GPS气象学;
4. 地球定向参数的精确测定;
5. 地球垂直位移变化及其激发因素;
6. 一些自然现象(厄尔尼诺、地热等)的发生机制等。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在板块研究中,提出了板块内部存在弹性形变(或者粘塑性流变),为描述板块的整体旋转和内部变形,建立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和全球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
2. 对中国大陆内部块体划分问题,提出了不连续的流变体的新观点,用这种新观点建立的块体运动流变模型能更精确地描述块体的现今运动。
3. 通过对重力变化的方向信息——铅垂线变化的分析,揭示出地震前大地水准面隆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5级以上地震前具有普遍性。这项研究为地震预测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4. 在地球垂直位移变化的周期分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由中国石油学会(CPS)物探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与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SPG)承办的“CPS/SEG北京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于2004年3月31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会展为时4天,于4月3日下午5时胜利闭幕。现将会展情况简要通报如下:
自1978年以来,同美国SEG联合举办的大型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已分别于1980年、1984年、1986年、1989年、1994年和1998年已在中国召开了6次。国内外石油地球物理界知名人士都曾出席过这些会议并发表了论文。许多关键的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诸如多次覆盖、三维勘探、叠前深度偏移、多波多分量等技术都是通过这些大会交流并传播开来的。
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地球物理勘探走向西部”。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物探技术,促进物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解决我国复杂区油气勘探的能力,通过会展和洽谈,推动物探技术的市场转化,为供需双方提供商机。
中国勘探地表条件复杂,特别是中国西部陡峭山地与山前带、大沙漠和巨厚的黄土塬,逆冲断裂带与盐下构造、碳酸岩盐等复杂的地下地质条件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来讲,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难逢的机遇。
在多年的西部油气勘探中,中国的地球物理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西部复杂区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盆地以及四川盆地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但是,这只是揭开了解决中国西部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的序幕,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外国同行的合作,在国内外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当然,中国的西部开发政策,不仅仅是油气勘探与开发,还有水资源勘探、金属、非金属矿藏勘探,如中国西部有20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藏。大量的工程与环境物探问题有待解决。北京2004会展就广泛的、全方位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特别是论述与解决上述西部问题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交流。
下午两点整,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持人、会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王小牧博士主持了大会并致开幕辞。在大会主席台就坐的有CPS主席、会展指导委员会主席黄炎、SEG现任主席邓肯、中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吉平、中石化股份公司总裁助理兼总工程师宋万超、中海油股份公司副总裁陈伟、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展组委会主席、中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文荣、指导委员会委员、中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经理王铁军、原石油部老领导阎敦实、指导委员会高级顾问、地球物理资深专家孟尔盛等。
黄炎、邓肯、周吉平、宋万超、陈伟、徐文荣等领导先后致辞,预祝会展成功。
3月31日下午4点举行了隆重的展览破冰仪式,在盛大的军乐团吹奏着一曲又一曲雄伟嘹亮的乐曲声中,展厅前聚集了众多的代表和观众,会展指导委员会主席黄炎致辞、会展组委会主席徐文荣宣布展览开始。参加本次展览会的共有65个国内外厂家,其中有21家外国公司,44家国内公司,正式展商代表300多人,占用5000平米场地(包括外场地)。各展商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各自厂家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如BGP的复杂山地、黄土塬、大沙漠等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兰德马克、斯伦贝谢等公司与IBM合作的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PC\|Cluster技术、Sercel、I/O等公司的数字检波器、宏业的钻机系列、双狐和GNT微机解释系统、美国的小蜜蜂山地钻机等都是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吸引了4000多人次/天的观众。
出席这次盛会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乌克兰、蒙古国、以色列、马来西亚、印尼等十几个国家以及包括中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四川、新疆、西地所、西安仪器总厂、勘探院、中油测井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内的中石油系统各单位;包括胜利物探、胜利研究院、南京物探所等单位在内的中石化系统和中海油系统、中国地震局系统、国土资源部系统、煤田地质总局系统、铁路系统、各大院校、中科院所属各部门以及SUN、IBM、曙光等一些通用公司、一些民营企业等近1200人。
大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等9个国家论文390篇,经学术委员会两次评审,决定录用论文总计352篇,为历届年会论文之最。其中国外论文83篇,其中张贴论文3篇;国内269篇,其中张贴论文103篇,论文涉及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偏移、井间、非地震、多分量等专题分四个报告厅共24个单元同时进行报告,张贴报告区分别设在第4展厅和第5展厅。
会间同时举办了“高峰专题论坛”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介绍会”。
在“高峰专题论坛”会上,共有9位高层专家针对“面向21世纪的世界地球物理技术和经济”这一主题发表了讲演,其中有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文荣的“21世纪地球物理技术与经济”、Western
Geco负责亚太地区副总裁Michael Denkl的“技术在改变未来油气勘探与生产”、法国SERCEL公司副总裁Denis Mougenot的“地震勘探设备发展现状与未来”、中海石油油田服务公司副总裁陈卫东的“从股票市场看地震服务行业”、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副主任张永刚的“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前Shell国际勘探对外技术联络部副总裁Yoram
Shoham的“能源全球化与勘探技术发展”、Landmark公司高级副总裁Murray Roth的“未来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进步”、中国石油股份勘探与生产公司物探技术管理处处长阎世信的“中油股份公司物探技术进步与需求”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总工程师钱荣钧的“陆上石油勘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
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介绍会”上,GTC、双狐、EPT、BGP、华昌、毕博、甲骨文等7个公司推介了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约350人次参加,听众络绎不绝,气氛热烈。
会间还举办了“BGP与兰德马克恳谈会”和“BCP论坛”。在论坛上,BGP的6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来自国内外油公司的代表约120人参加了论坛会议。
会间召开了SPG与SEG联席会议,会议决定,2006年继续在中国举办一次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亚太地区SEG国际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地球物理仪器国际化问题研讨会于2004年4月16日~1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全国50多个单位的104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许绍燮、陈厚群,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举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刘晓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邓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钱玉好到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地球物理仪器界的许多老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安排了19个有关地球物理仪器问题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地球物理仪器的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地球物理仪器和试验设备的发展与导向、中国地震台网的建设与振动仪器的发展、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CT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工程物探仪器的进展与应用、地球物理领域的航空航天探测技术、国内外地球物理仪器及其技术的介绍、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以及地球物理仪器国际化和国产化的关系等方面。
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工程地球物勘院、北京京南航天数据技术公司、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鑫衡运公司、Micro\|G公司、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地震设备制造公司、北京赛诺静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康科瑞工程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到会展示和介绍了自己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反映了当前地球物理仪器和工程探测设备的现状和水平。
大会就地球物理仪器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如何促进国产仪器进入国际市场;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引进国外仪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议还就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和如何发挥学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地球物理界先辈们对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因此,地球物理仪器是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积极鼓励国内地球物理仪器事业的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国内一些原来较大的地球物理仪器制造企业已经衰弱或消失,有些仪器行业已经后继无人。对这种情况应给予关注。
引进国外仪器设备必须强调有效、合理,而且更应该提倡多引进技术。国外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有些设备不向我们出售或只提供硬件不提供软件等情况是实际存在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地球物理仪器,稳定可靠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还要进一步考虑仪器是否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是否能提高准确度,是否能适应使用环境,而不是单纯看其是否采用了某一项新技术,或是采用了某一种新器材,要从总体上全面分析。这种观点有无道理,值得考虑。
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必须研制、生产、使用相结合,必须加强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仪器使用者应根据研究或工程任务的需要选购相应的设备,不一定片面追求仪器的高指标。
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应该提倡竞争又鼓励协作,竞争才能进步,协作、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快地提高。要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在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行业逐渐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局面。
会议提出了以下建议:
申请项目经费和申报职称等,不能过分强调论文多少,对于仪器研制、观测、实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国家应该有具体的政策给予扶持。对于进口国外仪器,国家应有一个部门来协调,应尽可能减少盲目引进或重复引进,让引进更趋合理有效。
应该提倡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发展,提倡仪器研制、生产、使用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倡竞争,又促进合作。在这些方面,学会应更好地起到桥梁作用,学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学科的发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04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议于2004年5月10日—13日在南昌召开,来自水利、气象、地震、海洋、院校以及热心天灾预测事业的企业家、预测家,共5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总结如下:
1. 现在我们是针对大灾进行预测——直取“大灾”,即针对“小概率”事件进行预测。“小概率”事件有其特征,还要在预测中不断探索。由中小灾害建立的规律应用在大灾上就变化了。对这种对象的预测,同志们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方法,例如大灾与外因关系更为密切、大灾出现时间的有序性更强等。
大灾的样本相对较少,翁老曾用了简单的预测数学,有序性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复杂的数学。
2. 强调物理的讨论。这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这次会议上又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要对预测结果和相关现象强调物理内涵、物理背景的研究,如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挠场理论,在解释现有现象中具有很大潜力;“金星凌日”也提出来了,也要进一步研究其对地球影响的机制。
3. 坚持了综合预测的方向,在综合方面有所深入。国外在1988年提出地球系统科学,在这之间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这项研究,如天地生的研究。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继续了这种精神。
4. 中国古代思维和现代创新相结合,现在已进入了具体结合,如中国古人对时间、质量的思维,周易的思维在预测中的应用,并认为开发中国古人的思想可能是我们今后创新的方向之一。清初就有人总结,山东“水旱频仍,地震奇殃”,这已在我国1975—1976年所重现和证实。欧阳首承教授从东西方对比上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好见解。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实行多单位支持体制,发挥优势开展技术服务,独立自主经营学会,在学术活动和科技扶贫方面取得成效。
一、学会运行体制的改革
1. 淡化挂靠意识争取多单位支持
挂靠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学会挂靠在某个单位,能得到人、财、物、办公和管理上的有利条件。这属于单一挂靠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还出现了轮流挂靠、多头挂靠和多头支持等体制。
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于1984年,当时几个院所、勘探队因本单位有该学科的二级机构,争当学会的挂靠单位。90年代初,单位体制变革,本专业的二级机构撤消,专业人员分散。挂靠单位多年不交纳团体会费,却还要学会交办公室租金。这种挂靠关系根据靠不住,学会就争取几个常务理事单位的支持。从此,学会从单一挂靠体制过渡到多头支持体制,自主自立创造办公条件,打开了学会活动的新局面。
90年代社会转型期,广西区内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找矿为主的地球物理技术不能适应工程建设市场的需求。各单位迫切要求引进工程物探新方法、新仪器,开拓技术市场新领域。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的酝酿、筹备,就在这一契机展开。学会帮助单位对国内外先进仪器选型、验收、试用,培养人才,引进技术市场……从而广西地球物理的技术实力大为增强。学会为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提供了平台,主要单位对学会的工作表示愿意支持。所以,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从成立起就实行多头支持体制。
我会的多头支持体制的基础在于:学会和几个主要单位的良好协作关系,学会为单位服务,单位对学会支持,互惠互利凝聚在一起,维护着多头支持体制的实行。
我会的多支持体制的主要形式在于:单位与学会协作开展技术服务,支持学会从技术市场的经营中获取学会活动经费;单位与学会协作开展学术活动和科技扶贫,促使学会提高学术地位和凸现公益性形象;此外,在办会条件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帮衬。
2. 强化经营意识自谋生存发展
在多头支持体制条件下,学会的理事会要独立自主地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市场的要求,寻找经营学会的切入点,多渠道多方法筹措学会经费。例如,我会将部分主要单位的团体会费与学会经营业务结合起来。当学会有技术服务项目,介绍给单位,或要单位参与,此外单位有求于学会技术援助时,尽可能协商好交纳团体会费事宜。这种学会协助单位通过技术服务项目交纳会费的举措,得到部分单位的支持和响应。如2003年南宁有色物勘院和广西物勘院等单位通过这种方式分别完成了三千元的会费任务。理事会逐步将学会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将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让学会按经济规律发展。
学会的理事长或秘书长等主管学会的负责人,应该具备经营意识,力求学术活动和经营业务双肩挑。要善于集中单位的优势和实力,与单位共同分散经营风险,分享经营成效,还要在受到市场挫折时有承受力,对市场的变化有应变能力。
二、探索学会持续发展道路
1. 发挥学会优势开展科技服务
学会不能是纯学术团体,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会发挥人才、技术和网络优势,开展技术服务。以学会名义承接区内外一系列项目:为柳州铁路局大溪河站找水成井;对河池最高建筑进行三次“诊断”;在上海探测黄浦江隧道线址;在广东检测运营公路隧道拱顶隐患;到湖南、云南开展地基勘察……。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工程任务,体现了学会的社会价值,提高了学会的知名度,而且技术服务的盈利也为学会积累了资金。这对于没有挂靠单位拨款,又没有职能转移获利的学会而言,是一项主要的经费收入。
面对技术市场的经济活动,学会必须树立经营意识。学会的负责人要在经营中负责收集信息,联系项目,制定方案,洽谈合同,调度队伍,现场测试,资料处理,编审报告和催促款项等等环节。使学会社会服务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 活跃学术活动建立良性循环
学术性是学会的首要性质。学会从科技服务获取的经费,主要用于学会的学术活动。我会组织会员撰写学术论文。公开出版广西地球物理专刊,每隔两年召开学术年会。曾参与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有6名院士等450人到北海聚会。还计划2005年在桂林召开岩溶与地球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会已组织桂林工学院和广西物勘院等有关单位进行“高分辨率综合工程物探”和“金属矿山坑道物探”的科研协作。还计划开展软、硬件科研成果推介和转化活动。
在科技服务与学术研究的结合方面,力求科技服务项目能在社会影响、经济收入和学术成果三方面取得收获。对于科技服务中碰到的实际难题,上升为学术课题加以研究。通过学术科研,提高学会技术服务的实力,为增强学会的经济实力打下基础。这样一来,就形成学术研究——技术服务——社会形象——经济实力之间的良性循环,促使学会持续发展。
3. 开展科技扶贫凸现公益形象
公益性是学会的重要性质,学会有技术有经费就能做一些公益性的实事。
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最有社会影响的活动是1997—2001年在全州县东山、白宝两乡开展的科技扶贫找水工作。这两个乡属老、少、边、穷乡,石山裸露,严重缺水,是重点扶盆对象。县、乡政府请求地球物理学会技术援助。学会组织桂林工学院、核工业310队的会员,发扬奉献精神到偏僻山区工作,开展大量综合物探、测绘、地质调查和钻探成井。为东山乡地下水源定位;在白宝乡确定井位,钻探430.7米,成水井三口。缓解了大旱之年农民的生活用水。在实施过程中,学会理事、桂林市政协副主席王玉梅教授还将物探找水报告上报市政府,为白宝乡申请到专项资金。学会科技扶贫找水,为改善当地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树立了学会公益性的良好形象。新闻媒体给予报道,县、乡政府和群众给予好评,被评为广西区“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先进集体。
另一项有影响的公益性活动是1996—2000年的地球物理学会奖学助学活动。学会用在社会服务中留存的菲薄积累,来资助本专业的特困学生。这一举措得到了桂林工学院和桂林市科协领导的高度评价。科协主席对学生说:“这是地球物理学会的专家用辛苦流汗挣来的钱资助你们啊!”退休的会员杨达祥和北京水电物探所主动参加了资助活动。先后11名学生获得了奖学助学金,广大学生从中得到教育,桂林工学院物探94-1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还有一人被评为区级三好学生。2000年4月桂林电视台作了采访报道。
在上级科协的领导下,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指导下,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走出了有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葛为中)
为适应WTO规则和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相关要求,继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的科技三项费用更名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后,科技部归口管理的科技三项费用正式更名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用于支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及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
为了加强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结合国家科技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有关要求,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名称定位、经费支持方向、支持对象、经费开支范围、预算申报审批、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范。办法的实施将对完善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起到积极作用。 2004年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拟分三批,在4月、6月和9月由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达。
西部将是21世纪我国主要矿产资源接替基地。为尽快摸清西部资源家底,发现一批资源接替基地,满足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科技部近日启动了“西部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关键技术研究”攻关项目。项目紧密结合西部特殊成矿地质条件和地貌景观特点,突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从探、采、选、冶和综合利用五个领域全方位为西部矿产资源的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经过数年的准备和辛勤努力,《二十世纪中国物探》已经出版了,它全面回顾了中国物探70年的历程。全书共分四章三个附件。第一章简要介绍中国物探事业发展的历程;第二章介绍物探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进行以及分支方法和技术发展历程与成果;第三章介绍物探应用于不同勘查目标取得的成果;第四章为基本经验和展望。附件一汇编了1930—2000年间中国物探有关事件的综合史料;附件二、三分别介绍我国曾用和在用的物探方法、国产野外用物探仪器。本书由夏国治等编,地质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全书共557页,附有彩图10页共36幅。
四月九日至十二日,四川省人大会议中心报告厅始终萦绕着欢快、热烈的学术气氛。正在从事和非常关注准噶尔油气勘探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代表四十八人济济一堂,从理论研究到具体的技术与方法,交流了准噶尔油气勘探的心得体会。他们当中有全国著名的科技专家,也有刚刚从事油气勘探的技术新兵。
就某地区某一次的油气勘探的学术会议而言算不上什么,这次会议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同在准噶尔油气勘探中竞争的对手——中国两大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的高层技术专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该区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是“共话准噶尔”让他们欢聚一堂。
近年来,西部压性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山前推覆带和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南缘油气勘探取得了系列突破,为贯彻落实“西气东输”和“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资源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西部油气勘探发展,广泛交流西部复杂地质环境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新技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刘光鼎院士主持召开了这次会议。
会议的主题:勘探新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研讨。
会议的主要研讨内容:
油气盆地的研究;
准噶尔盆地非构造圈闭形成环境;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南缘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南缘勘探新技术。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来自四个方面,中石油、中石化、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和相关院校。
中科院院士、中石油总地质师贾承造,中石油新疆油田李立诚总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石化西部指挥部专家组组长秦顺亭,中石化勘探开发规划院金之钧院长、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乔德武研究员等出席并主持了学术研讨会议。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卢华复、中国石油大学陈小宏教授、王英民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精彩的报告。
刘光鼎院士、贾承造院士分别给会议作了题为《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的核心》、《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勘探领域》的报告。围绕“准噶尔油气勘探”李立诚总工、刘楼军博士、刘传虎博士以及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胜利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的专家都作了发言。
会议的学术(技术)讨论气氛热烈、认真。与会者都感到这是一次团结的会,学术氛围很好的会。大家都认为收益非浅,对准噶尔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起到了推动(或促进)作用。
会议决定将会上的所有报告汇集成书《准噶尔油气勘探》,刘光鼎和贾承造两院士主编,由石油出版社出版。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每年两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为长期从事天灾预测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学科交叉、渗透的良好交流平台。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李曾中研究员的“洪涝灾害与强信号系统”研究成果,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专家曾小苹研究员发现的地磁异常1—9个月后经常有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发生的研究结果,相互结合,共同研发出“气象与地球物理综合法”。这是把越赤道气流的异常变化与地磁场异常情况相结合的预测方法。该法在暴雨、洪涝灾害预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8年开始,李曾中、曾小苹两位研究员利用“气象与地球物理综合法”,进行我国夏季汛期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当年成功的预测出了长江及江南发生的特大暴雨;成功的预测出了当年以江西省贵溪为中心的—个正距平为100%的特大暴雨区,预测面积与实际距平均值也完全一致。
1999年,许多专家预报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将有大的洪涝灾害发生,长江流域及江南为一干旱中心。而“气象与地球物理综合法”预测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为多雨洪涝区,黄河下游为一负距平的干旱中心。预测与实况完全相合,旱涝分界线的走向与趋势也与实况完全密合。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制订的预报评分标准,对1998—2002年共五年的预报统计表明,该方法五年的年平均得分73.3分。比国家气候中心对外正式发布的预报年平均分高出7.8分。对上述预测方法及其预测成果,《中国气象报》、《时代周刊》等先后专门作过报道。
(余策慧)
现将第二十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04年10月17—20日,10月16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陕西 西安
三、年会主题
地球物理与西部开发
四、年会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具体安排根据投稿情况进行组织调整)。
(1)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研究前沿
召集人:于
晟 周蕙兰 臧绍先
(2)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牛毓荃
牛滨华 刘 洋
(3)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召集人:牟永光
陈小宏
(4)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王
平
熊盛青
吕庆田
(5)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程业勋
钟世航 钱玉好 赵永贵
(6)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召集人:刘宝诚
陆其鹄
(7)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刘振兴
徐文耀 濮祖荫
(8)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召集人:王培德
陈 颙 陈棋福
(9)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光宇
王家林 宋海斌
(10)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召集人:陈菊英
韩延本 黄相宁
(11)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赵文津
李惠民
(12)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马石庄
石耀霖 蔡永恩
(13)流体地球科学
召集人:杨玉荣
杜乐天
(14)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沈
萍
(15)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
珹 李延兴 傅容珊
(16)计算地球物理
召集人:徐果明
陈晓非 赵志新
(17)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姚
陈 张中杰 刘 斌
(18)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召集人:张先康
刘启元 王椿镛 陈九辉
(19)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
召集人:马醒华
黄宝春 方小敏
(20)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家映 孔祥儒
(21)城市地球物理
召集人:贺振华
陈龙生 常 旭
(22)岩石物理学
召集人:李世愚
马胜利 葛洪魁
(23)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王
勇 吴小平 王谦身
各专题主要内容详见学会网站上的年会2号通知(http∥:www.cgs.org.cn)
4. 会议期间还将举行两个专题会议:
(1)西部开发。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需求,专门举办西部大开发与地球物理专题论坛,主要围绕西部建设中的资源与环境探测、重大交通与水电工程、两线一带建设、城镇化建设、军事地球物理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研讨和系列讲座。
(2)地球物理教育。
具体安排见会议期间的通知。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详见论文稿件要求(附件)。
为增加论文的信息量,本届年会提交论文分两种:论文长度为一页,字数限制在1300-1500字;论文长度为两页,字数限制在3100-3400字。
作者可以自行选择,并请认真阅读后面附件中的稿件要求。
六、地方组织委员会(陕西)
名誉主任:安启元
郑南宁
主 任:马
建
副主任:(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敬农
刘风亮 张宁生 李庆春 彭建兵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中锋
冯 宏 刘代志 仵 杰 吕禄仕
李伯顺
李 耕 李学政 张 群 张 勤
陈建国 杨建军 金宜声 孟昭秦 郑世平
夏哲仁
郭文波 郭春喜 黄 沙 韩 玲
樊
钧
秘书长:李
貅
副秘书长:陈大生
黄作华 冯 兵
七、学术委员会
主
任: 臧绍先
副主任:
吴汉宁 庞巨丰
委
员:(按拼音排序)
陈
颙 陈会忠 陈龙生 陈晓非 陈永顺 程业勋 高静怀 黄 珹 刘宝诚 刘启元
刘振兴 吕庆田 马醒华 牟永光 牛毓荃 钱玉好 石耀霖 王椿镛 王家林 王家映
徐果明
杨玉荣 于 晟 张先康 赵文津
八、《年刊》编委会
主
任: 臧绍先
副主任:
冯 宏
委
员:(按拼音排序)
蔡永恩
常 旭 陈九辉 陈菊英 陈小宏 杜乐天 胡天跃 黄宝春 宋海斌 李惠民
李世愚
李延兴 李毓茂 刘 洋 陆其鹄 马石庄 牛滨华 潘作枢 濮祖荫 沈 萍
王培德
王谦身 熊盛青 姚 陈 赵国泽 赵志新 钟世航 周蕙兰
九、提案小组
组
长: 陈 颙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8月25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十、注册
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会议费)。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已缴会费)450元;
(2)未交会费的会员及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500元;
(3)在读研究生、大学生会员(已缴会费)350元,未交会费及非会员400元;
(4)与会代表不就餐不住宿者交200元;
2.请于9月10日前汇出注册费(会议费),逾期加收100元。
3.退款 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于9月30日前用信函或电话、传真通知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后可退70%注册费(会议费)。
十一、食宿 食宿费自理
1.住宿 西北饭店(暂定)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
标准间(二人): 130元 /间·天
请在回执中注明住房的其他要求,原则上以回执先后顺序安排入住计划。无回执者根据房源情况进行安排。
2.伙食 会议期间每人每天缴纳伙食费5元。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就餐缴纳伙食费300元。
十二、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
收费标准:
1.展板 0.9m×1.2m墙面 400元
2.展台 2m×2m 2000元
3.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一次1小时) 收费 1000元
4.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
(一件为500份/套) 收费 500元
5.《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收费 500元/页
6.在《年刊》上登载企业、产品介绍
(每彩色插页)收费
4000元
需要在《年刊》上登载的插页,务必在7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及费用寄到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参展单位将展品、展版(图片、文字)于10月16日前送(寄快件托运)到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或由代表提前于10月16日前送到会场,以便布置展厅。
联系电话:029-82339030
传真:029-85585200(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十三、会后野外地质考察(考察费价格暂定)
1.渭河流域地质考察线路:乾陵、法门寺,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西安市内
3天
900元
2.黄土地质考察线路:黄帝陵,延安,壶口,华山,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
6天
1650元
3.岷江峡谷考察线路:成都、九寨沟、黄龙、紫坪城
6天
1480元
有关野外考察事宜地方组委会另行通知。咨询电话:029-82339030
十四、付费办法
1.每篇论文评审费单页80元,双页120元,请于6月20日前邮至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注册费(会议费),展台、展板费,产品、企业介绍费,广告费等请于9月20日前邮汇或信汇至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3.请务必在汇款单备注栏(附言)注明汇款科目、汇款人姓名、论文题目和篇数、单位名称、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及电话号码,并将汇款单底联复印一份(一定注明交款的具体人名,以便安排),寄至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以便核对寄回发票、收据。
信
汇:
帐
户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帐
号 0301053018000878797
开户行
交通银行西安分行大雁塔支行
邮
汇:
邮寄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南段126#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转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邮政编码:710054
收款人:常
洁
4.无住宿和返程回执及未交注册费者,会议不保证安排食宿。若9月30日以后决定参加会议者,请务必于10月10日前电话联系(029-82339030)。
十五、回执(学会网站下载)
《参展回执》、《住宿、返程、野外考察回执》请于8月20日前寄到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南段126#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转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邮政编码:710054
联系电话:029-82339030
传 真:029-8558520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4.5.10
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欢迎订阅、欢迎来稿、欢迎刊登各类介绍
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定期期刊。应用地球物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本刊倡导技术综合、技术渗透、突出创新、讲求实效、注重成果、及时跟踪前沿技术研究信息。逢1月、4月、7月、10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ISSN 1672-7975/CN 11-5212/O
作者须知
1、内容:
本刊内容涉及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工程、信息、军事、探测技术、油气地质、测井等及其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以能源勘探为背景,着重报道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及生产管理经验;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前沿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的科技活动。
2、栏目:
(1)学术专论;(2)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3)
能源资源勘探、工程勘察;(4)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综合研究;(6)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7)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与生产管理经验;(8)油藏工程;(9)典型实例;(10)勘探成本、投资效益分析;(11)国际交流与合作;(12)专访、
专家论坛。本刊刊登中文目录和摘要。
3、形式:
请作者提供中、英文两份原稿稿件,实在不能提供英文稿件者请在稿中注明专用名词或术语。并附软件或光盘一份。度量单位使用国际单位制标准,文章内彩色图片、图件按以下要求做:(1)tif格式;(2)分辨率300dpi。
4、版权:
作者把握文章的保密性内容和版权问题,请勿一稿两投。如有侵权行为,作者自负。来稿恕不退还。
本刊面向广大科研、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人员和院校师生。
定价:
中国内地每期30元,全年120元;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年定价:20美元;
国外年定价:45美元。
邮寄地址:100011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3号楼 应用地球物理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4249768 /010-68460283
联系人:张宝华
E-mail:cgsbull@china.com
传
真:010-64266302
收款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商行北京海淀紫竹院分理处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关于申请、推荐2004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与“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2004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址: http://www.cgs.org.cn。请各地方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各位理事积极推荐,各位会员积极报名。今年的推荐和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2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
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本学会网上查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010-68729347/62007631
E\|mail:
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04年
第2期
总第83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2007631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