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81期
目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地方学会
报 道
科技信息
科学园地
祝 贺
我会会员汪集旸、石耀霖、姚伯初、何汉漪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我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朱日祥、会员邓起东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悼 念
科协精神
12月6至8日,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全国性学会40个改革试点学会、136个全国性学会领导同志和中国科协机关部门负责同志20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学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张玉台主持了6日上午的会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冯长根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做了题为《积极推进学会改革,走全国性学会强会之路》的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对学会改革两年来的情况作了回顾,对下一阶段学会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出席并主持了7日的会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12个全国性学会分别在大会上介绍了各自学会改革情况和经验。中国科协学会改革专题调研组在会议上做了五个专题调研报告,报告以较为详实的数据和材料分析了学会改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国科协
王兆国接见全体海外代表
12月3至5日,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36个海外留学人员专业团体代表和国内有关部门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是中国科协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联系海外留学人员和团体,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解决“三农”问题等国家战略为切入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大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国内的各项活动,逐渐建立完善、规范、有效的国内外联系和工作机制,吸引和组织广大海外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为祖国的建设和繁荣富强做出贡献。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海外代表,并要求中国科协通过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为海外科技人员报效祖国搭建更大的平台。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徐善衍,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王兆国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挥海外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旅居海外的科技人员身居他乡,心系祖国,通过多种途径为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财富。
王兆国强调,党和国家将一如既往地欢迎海外科技人员回国创业,也鼓励大家通过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中国科协要本着平等、互利、开放、务实的原则,通过开展“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活动,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加强沟通与联系,为旅居海外的科技人员回国创业、报效祖国搭建更大的平台,团结和动员旅居海外的科技人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为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鼓励旅居海外科技人员以不同方式为国服务,中国科协将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将从引进海外智力入手,通过专题研讨、短期兼职、项目合作、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和咨询以及中介服务等方式开展,为旅居海外的科技人员为国服务搭建平台。12月3日至5日,中国科协邀请41位海外科技人员代表与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就这一计划进行研讨。
中国科协
学会工作
在中国科协直接领导下,在七个支持单位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始终遵循和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主办会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弘扬尊重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积极组织中国地球物理工作者开展国内外学术和科技活动,促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学会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宗旨,紧密团结全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出成果、出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会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民主办会,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独立自主、民主办会,始终是我会的主要特点。学会实行多支持体制,接受主要支持单位的领导和监督,坚持召开向主要支持单位领导的汇报会,请领导检查审议学会的工作和计划,指导和帮助学会做好工作;按时召开常务理事会和年会的理事扩大会,审议与确定学会的计划、总结和重大活动;秘书长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理事会的决定;地方秘书长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协调我会与地方学会之间的工作。今年10月召开了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顺利进行了换届改选,选举结果得到全体代表和广大会员的支持,会上还表彰了一批热心学会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完成了中国科协学会改革调研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好准备。配合中国科协建立人才库工作,完善学会人才库的管理,通过对会员个人信息的了解,不断更新学会信息库的内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一个以个人会员活动为主的学会,2003年发展会员717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23人,截止到12月初本会已拥有个人会员13620人,其中两院院士37人。为了保证会员权利、义务的落实,采用委托地方学会代管(包括代收会费)的办法,解决会员与学会联系难的问题。为适应跨世纪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新成立了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办理了5个专业委员会的正式登记,已经获得科协和民政部的正式批准。2003年成立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还促成了三个地方学会的筹备委员会。为使学会与会员的沟通更加快捷、便利,加强了学会的网站建设,在网站主页上增加了信息滚动屏,及时提供学会活动的信息,还设立了动态管理的留言簿,受到许多青少年的关注,使网站成为学会与会员、与社会交流的窗口,在扩大学会影响力的同时,起到了管理、科普、服务等多种作用。
加强财务预决算和民主审议,实行财务公开,是民主办会的又一重要体现。我会的财务预决算均由常务理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并接受中国科协、各主要支持单位和当地工商、税务部门的监督审核。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茶话会和综合学术年会期间召开的理事扩大会上,还要听取并讨论学会的财务预决算,尽可能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接受会员的监督。我会在财务管理上实行“额度切块,权力下放,统一签批”的制度。每年的经费预算由常务理事会审批后,一次性下拨给各下级组织,由各级组织按计划开支,但报销必须经学会会计审核,主管秘书长签批。这一制度堵上经济与手续上的漏洞,达到了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二OO三年财务预决算基本吻合,并在今年换届改选会上顺利通过了对本届(5年)学会财务工作的审议。
二、高起点,高水平,不断扩大学术交流的吸引力学术交流是学会活动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今年虽受“非典”影响,但我会的学术会议大部分还是按时或延期召开了,全年召开学术会议15个,参加人数1300多人,交流论文609篇。2003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会议的组织工作还是采用竞争机制,在充分发挥地方学会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办会质量。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学术“聚会”并涌跃投稿,提交的论文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理工交映,学科渗透,新思想、新方法、新论点不断涌现。487人到会注册,收到论文553篇,《年刊》收录550篇,会上交流292篇。会上3位院士、6位专家及5位200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作了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会议设立了24个专题,分9个会场进行学术研讨和科技交流,公布地球物理研究和开发的最新成果,引导和鼓励会员掌握学科发展动向,攀登科学高峰,为经济建设做贡献。闭幕式上向荣获200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的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向17位荣获“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的学生颁发了证书。本届年会的特点:1、年会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成长,新人辈出。年长科学家科研热情未减,积极参与会议组织工作和学术交流。2、思想新,成果丰硕。会议上报告的内容,不但结合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也结合地方项目;不但结合基础科研项目也结合工程应用项目,快速充分地反映了一年来地球物理研究和工作状况。3、气氛活跃,报告者准备认真充分,讨论热烈,会上会下结合,积极进行学术交流。4、出现了跨学科的专业融合与交汇,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5、《年刊》深受科技工作者关注,投稿人数多于往年,且两页纸的稿件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信息量大,新成果反应快,一些国际上新出现的研究课题在会议上得到快速的反映。6、多年来学会形成了几十位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召集人志愿者队伍,对年会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7、报告媒介质量提高,实现完全的多媒体可视化。
在年会理事扩大会上,有4个地方学会、1个会议中心以书面报告和讲演的形式到会争办2004年举办的第二十届年会,可信的承诺、优惠的条件为明年年会的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种形式,多方联合,不断加大了科普教育的感召力
科普工作是学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中国科协和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学会从事科普工作的同志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克服了资金不足等各种困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2003年获中国科协“科普先进集体奖”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奖”。
我会今年举行了科普报告会8次,听众有4800多人次,组织科普活动9项,参加人数近万人。举办了1次“建设科学、健康、文明小区”科普展览,3天里有2000多人来参观;举办1次全国“首届地震防灾知识科普竞赛有奖答题”活动,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有近10万人参加此次活动。在继续教育上与铁道部高新技术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了“新奥法及锚喷构筑法”培训班,培训了在铁路建设中运用物探技术的用户,共150人。今年我们科普委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博物馆,在校团委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学生社团,共同组织和推进了200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地大学生在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工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三点希望”和团“十五”大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团委于2003年6月26日向各院(系)团总支、直属团支部、分校分团委印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开展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地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起来,短短一周内,就组织了〈‘三个代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15支、〈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2支、〈大学生防治‘非典’实践服务团〉9支、〈西部行博士团〉3支、进行大型社会调查11项。其他实践团队20支,累计展开项目数,达60余个。参加人数达500人次以上。写出有特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几十篇,这些地大学子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广泛、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取得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成果。实践证明:这些青年科普志愿者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他们是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业务纯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队伍。
四、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全力办好会员之家
我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伴随着学会的发展而发展。以知识分子矢志献身精神,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成为发展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的原动力。我们营造科技会员之家,义务为科研、生产单位搭桥牵线,完成科技咨询有10项之多,反映科学建议3项。在向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帮助的同时,宣传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地位,深得基层单位的好评。
我国地球物理工作者紧跟党中央提出的科技创新的步伐,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纷纷献计献策。
一、我会理事长刘光鼎院士对我国大地构造规律的研究,提出三横一竖的理论,推断出内蒙古赤峰地区为富矿富集带,经一年的考证,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成立,并在院士通报上进行了报导,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及各方面的重视,同时为首都圈北京发展的资源补充做出了贡献。
二、赵章元研究员提出的“解决垃圾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陈昌礼教授提出的海水西调的大胆设想,为解决西部缺水的问题,利用空气大循环的原理,绿化沙洲,防止沙尘暴。这些设想发表在工程院刊物上,并组织三次报告会进行了论证。
四、新疆塔里木轮南地区是中石化新星公司的石油勘探基地,那里的地表水被苦咸水所覆盖,严重威胁着职工和居民的生存。我们组织地质大学的队伍,采用四种不同方法勘探,查明了深部淡水层的层位及储量,最终打井得到证实,解决勘探队伍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此外还为同济大学与吉隆坡大学搭桥,进行教育互往。
五、求实求新,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学术刊物的影响力
我会现有中文期刊4种,《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中国地球物理》和《会讯》。英文期刊2个“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es”(Acta
Geophysica Sinica), “Bulletin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其中“学报”为中英文版双月刊,刊登地球物理学科基础研究的重量级论文。“会志”Bulletin英文版,目前还是一个年刊,以刊登应用地球物理的文章为主。《进展》是以介绍学科发展动态为主的中文版季刊,配合综合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出版的中文版《中国地球物理》,则以发表当年取得的最新地球物理成果为重点,并同《学报》、《进展》一起被CNKI数据库接纳,对外公开发行。中文季刊“会讯”侧重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中国科协和学会的决定,承担着提供信息,正确引导广大会员活动的任务。全年学会期刊发行总量31060册,其中外文版1500册(不包括英文网络版),发表论文976篇,外文版159篇。
《地球物理学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报在历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连年获奖,1999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特别奖,2001年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高期刊,2002年又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且在科技类中名列首位,200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先进集体称号。《地球物理学报》围绕着如何走向国际化,如何成为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的重要战略目标开展工作:1、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稿件,跟踪学术发展的前沿领域的动态,扩大版面,缩短周期;2、建立高效务实的年轻化、国际化编委会;3、加强编辑部内部管理,实施内部激励措施,保证队伍建设和新人培养,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4、提高本刊网络功能,让网络为学报的知识传播起到更大作用。《地球物理学报》已被国际上SCI-E等13种以及国内十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学报》的各项指标逐年上升,以影响因子为例,1998年为0.6,2002年为0.89,总被引频次1998年为600多次,2002年已上升为1087次。
六、明年的主要任务
1.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是提高学会知名度的桥梁,同时也是国际前沿信息交流和培养学术精英的大舞台。近年来,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工作,并且取得初步成果。然而从总体水平来看,当前的现状仍然不尽人意,学会应当在今后工作中加大力度,支持各专业委员会和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2.学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求生存、求发展
我学会是多挂靠体制,有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学会不能坐着要项目、等拨款;而要利用学科的优势去开拓市场。因为地球物理是应用领域很广的学科,在许多人尚不完全认识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大力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汇集会员单位的技术专长,有效地组织队伍,为会员单位服务。既达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又能够为学会创收,获得经济效益,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3.学会要加强秘书班子的力量和素质培养
我学会没有国家工作人员编制,秘书班子主要由热心学会的志愿者组成。虽然大家不计报酬,辛辛苦苦工作,但是由于全职的工作人员太少,秘书班子常常陷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之中,使许多工作不能深入开展。例如,有关地球物理学科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的延续;行业技术专业资格认证的开展;ISO9000勘探勘察认证工作的有序组织;地方学会的筹建;千厂千会活动的加强等等。因此学会还须加强秘书班子的力量和人员的素质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学会产生更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OO三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
序号 |
国内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规模 | 论文集 | 论文篇数 | 交流 |
1 | 第十九届综合学术年会 | 10月 | 南京 | 450人 | 1本 | 550篇 | 292 |
2 | 南方地区物探方法第十三次研讨会 | 10月 | 昆明 | 138人 | 1本 | 79篇 | 63 |
3 | 电法勘探方法技术研讨会 | 11月 | 重庆 | 100人 | 30 | ||
4 |
2003年天灾预测研讨会 |
5月 | 兰州 | 1本 | 44篇 | ||
5 |
2003年天灾预测总结会 |
12月 | 北京 | 45人 | 1本 | 47篇 | 20 |
6 |
综合研究与2003年预测成果报告会 |
11月 | 北京 | 40人 | |||
7 |
《地震电磁前兆研究》报告会 |
11月 | 北京 | 20人 | |||
8 |
环境地球物理学科进展研讨会 |
6月 | 北京 | 1篇 | 1 | ||
9 |
第一届大陆边缘构造和天然气水合物 |
11月 | 北京 | 80人 | 1本 | 26篇 | 26 |
10 |
中国工程检测疑难问题研究进展研讨会 |
11月 | 郑州 | 127人 | 1本 | 50篇 | 40 |
11 |
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应用进展研讨会 |
12月 | 北京 | 20人 | 6篇 | 6 | |
12 |
地球深部流体专题讨论会 |
12月 | 北京 | 30人 | 3 | ||
13 |
第六届中国国际电磁学术讨论会 |
11月 | 北京 | 215人 | 1本 | 89篇 | 42 |
14 |
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
10月 | 上海 | 50人 | 1本 | 35篇 | 43 |
15 |
双星科学运行与数据系统研讨会(国际) |
3月 | 北京 | 18人 | 3 | ||
16 |
双星科学工作队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
7月 | 巴黎 | 外派10人 | |||
17 |
参加国际IUGG大会(国际) |
7月 | 日本 | 外派3人 |
二OO三年继续教育完成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今日的城市环境”讲座 |
3月21日 | 北京 |
2 |
全国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 |
3月25-4月1日 | 昆明 |
3 | 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培训 | 3月 | 南京 |
4 |
地震资料解释系统培训 |
4月 | 南京 |
5 |
Sun Unix工作站系统维护培训 |
4月 | 南京 |
6 |
勘探勘察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
7月 | 南京 |
7 |
新奥法及锚喷构筑法培训班 |
1月 | 北京 |
二OO三年宣传出版完成情况
序号 | 期刊名称 | 时间 | 次数(期) |
1 | 《地球物理学报》 | 全年 | 6期 |
2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全年 | 4期 |
3 | 《会志》 | 全年 | 1期 |
4 |
《中国地球物理》(2003) | 全年 | 1期 |
5 |
《会讯》 | 全年 | 5期 |
二OO三年科普工作完成情况
序号 | 会议、活动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电业中学地震探测组录制“走进科学” | 2月 | 北京 |
2 |
“草原的现状和保护对策”科普报告 |
2月 | 北京 |
3 |
“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关系”科普报告 |
3月 | 北京 |
4 |
“科技论文的写作”科普报告 | 3月 | 北京 |
5 |
“迎奥运—大手拉小手环保校园行活动” | 4月 | 北京 |
6 |
开展《读科技书籍做科学主人》读书活动 | 4月 | 北京 |
7 |
《金鹏展翅金帆远航》大型科技艺术展示活动 | 4月 | 北京 |
8 |
隧道检测技术 | 4月 | 海口 |
9 |
建设科学、健康、文明小区科普展览 | 5月 | 北京 |
10 |
北京市中小学生创新大赛 | 6月 | 北京 |
11 | 科技夏令营活动 | 7月 | 北京 |
12 |
《北京金鹏科技论坛》竞赛评选活动 | 8月 | 北京 |
13 |
物探在建筑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 8月 | 银川 |
14 |
首届地震防震知识科普竞赛有奖答题 | 8-10月 | 北京 |
15 |
“爱科学月”《科普进校园》赠科技书和光盘活动 | 9月全月 | 北京 |
16 |
第九届北京科技周活动 | 9月 | 北京 |
17 |
物探在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科普报告 | 10月 | 成都 |
18 |
隧道检测与量测技术科普报告 | 11月 | 广州 |
19 | 水工环物探现状与发展科普报告 | 11月 | 济南 |
20 |
“三个代表”大学生暑期社会服务团 | 8月 | 北京、山西 |
21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演讲团 | 8月 | 北京 |
22 |
防治非典实践服务团 | 8月 | 北京 |
23 |
“三下乡”西部博士团 | 8月 | 河南、湖北 |
二OO四年学会学术活动计划
序号 |
活动名称 |
时间 |
地点 |
联系人 |
电话 |
1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综合学术年会 |
10月中旬 |
待定 |
苏枫 | 010-68729347010-62007631 |
2 |
SEG北京勘探地球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
4月 |
北京 |
胡敏李冬梅 |
010-812012300312-3822352 |
3 |
东部地区物探方法研讨会 |
6月 |
天津 |
胡敏李冬梅 |
010-812012300312-3822352 |
4 |
西部地区物探方法研讨会 |
8月 |
乌鲁木齐 | 胡敏李冬梅 | 010-812012300312-3822352 |
5 |
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
11月 |
北京 |
刘振兴史建魁 |
010-62582765010-62582680 |
6 |
双星科学工作队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
4月 |
欧洲 |
刘振兴史建魁 | 010-62582765010-62582680 |
7 |
参加国际COSPAR会议 |
7月 |
巴黎 |
刘振兴史建魁 |
010-62582765010-62582680 |
8 |
2004年天灾预测学术讨论会 |
5月 |
九江 |
汪纬林 |
010-68729326 |
9 |
2004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
12月 |
北京 |
汪纬林 |
010-68729326 |
10 |
防治地下渗漏污染地下水学术研讨会 |
6月 |
北京 |
程业勋 |
010-82322278 |
11 |
地球物理仪器国际化问题研讨会 |
二季度 |
北京 |
刘宝诚陆其鹄 |
010-62756956010-82840551 |
12 |
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学术研讨会 |
三季度 |
北京 |
刘宝诚 陆其鹄 |
010-62756956010-82840551 |
13 |
仪器设备评议鉴定会 |
二季度 |
北京 |
刘宝诚陆其鹄 | 010-62756956010-82840551 |
14 |
青藏高原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研讨会 |
2-3季度 |
北京 | 李惠民 | 010-68999664 |
15 |
首都圈构造活动讨论会 |
3-4季度 |
北京 |
李惠民 |
010-68999664 |
16 |
地质与地球物理新进展讨论会 |
3-4季度 |
北京 |
李惠民 |
010-68999664 |
17 |
信号处理理论及方法应用研讨会 |
6月 |
北京 |
沈萍 |
010-68729314 |
18 |
网络技术应用研讨会 | 11月 | 北京 | 沈萍 | 010-68729314 |
19 |
“地球排气”专题会 | 6月 | 北京 | 杜乐天杨玉荣 | 010-6275290013621145702 |
20 |
国产电磁专业软件的规范化和应用推广研讨会 |
一、二季度 |
武汉(暂订) |
赵国泽 汤吉 |
010-62009065010-62009165 |
21 |
浅层电磁探测学术交流会 |
第四季度 |
北京 |
赵国泽汤吉 |
010-62009065010-62009165 |
二OO四年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计划表
序号 |
活动名称 | 时间 | 地点 | 联系人 | 电话 |
1 |
第35届国际地球日 | 4月 | 北京 | 林洁 | 13161758097 |
2 |
中国科协第二届科技周 | 5月 | 北京 | 林洁 | 13161758097 |
3 |
北京市第十届科技周 | 5月 | 北京 | 林洁 | 13161758097 |
4 |
科普进社区 | 5月 | 北京 | 林洁吴海成 | 010-62366187 |
5 |
环境日活动 | 6月 | 北京 | 林洁 | 13161758097 |
6 |
科技夏令营 | 7月 | 北京 | 王越袁家铮 | 13501360130010-82322204 |
7 |
科普报告10场 | 2-11月 | 北京 | 钟世航 | 13501015552 |
8 |
继续支持办好“中国地震科普网” | 1-12月 | 北京 | 谭先锋徐桂华 | 010-68597915 010-68513351 |
9 |
国际空间委员会青年培训班(国际会议) | 5月 | 北京 | 刘振兴史建魁 | 010-62582765010-62582680 |
10 |
地下渗漏污染检测培训班 | 9月 | 北京 | 赵章元 | 010-84915187 |
11 |
第二期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 | 5-6月 | 昆明 | 赵永贵 | 010-62008069 |
二OO四年宣传出版工作计划表
序号 |
活动名称 | 时间 | 地点 | 联系人 | 电话 |
1 |
地球物理学报 | 全年 | 北京美国 | 刘少华 | 010-62007696 |
2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全年 | 北京 | 刘少华 | 010-62007696 |
3 |
Bulletin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 全年 | 北京 | 范伟粹 | 010-84273588 |
4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 全年 | 北京 | 曲克信 | 010-64889045 |
5 |
中国地球物理(2004) | 10月 | 北京 | 臧绍先 | 010-62765854 |
二OO四年组织活动计划表
序号 |
活动名称 | 时间 | 地点 | 联系人 | 电话 |
1 |
常务理事会 | 每季度一次 | 北京 | 苏枫 | 010-68729347 |
2 |
秘书长工作会议 | 每两月一次 | 北京 | 苏枫 | 010-68729347 |
3 |
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 待定 | 待定 | 姜朴 | 010-68729347 |
4 |
春节茶话会 | 元月 | 北京 | 苏枫 | 010-68729347 |
5 |
年会与会理事扩大会议 | 10月 | 待定 | 朱日祥 | 010-62007912 |
过去几十年,地球电磁学方法在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工程、环境、海洋以及空间电磁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在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和国防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各种电磁法的原理、技术和仪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我国已经形成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优秀后备人才大量涌现。我国在本领域的科技队伍人数和每年完成的工作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近二十年来,地球电磁学科的专家和同行通过举行会议(至今已举行全国或国际会议六次)和其它多种形式,促进并加强了国内、外交流和合作,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和国防建设向地球电磁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地球电磁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学专业委会”正式成立。
通过座谈、讨论和通信等多种形式,在征求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推荐了委员候选人名单。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期间,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42人、常务委员13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和秘书长1人。根据广大会员的建议,专业委员会决定,聘任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1人、名誉委员10人、顾问委员32人和外籍委员8人。委员会成员来全国高校、石油、地震、科学院、地矿、冶金、煤炭、铁道等行业或部门的数十个单位,有广泛代表性。
2003年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和组织委员会主任姚振兴宣布了专业委员会成立和委员名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刘光鼎院士作了重要讲话。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上级中国地震局潘怀文副司长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国泽研究员分别讲话。下面是专业委员会主要组成人员名单。
名誉主任:刘光鼎
主任委员:赵国泽
副主任委员:魏文博、王绪本、何展翔、潘怀文
常务委员:(13人,以姓氏笔划为序)
于晟、王绪本、白登海、何展翔、张洪魁、胡文宝、胡祥云、赵国泽、黄清华、蔡刚、
潘怀文、戴世坤、魏文博
秘书长:汤吉
外籍委员:A.
Adam(匈牙利), J.
Booker(美国), D.Patella(意大利), K.
Saraev(俄罗斯),
V. Spichak(俄罗斯),S.
Verma(印度),H.
Utadda(日本),T.Yukutake(日本)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于2003年10月22日至10月26日在江苏南京市华东饭店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江苏各界的热烈欢迎。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华东有色地质勘探局、江苏省地质矿产勘察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局、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中石化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等单位来电表示祝贺。
本次会议注册人数(以地方委员会统计为准)487人,收到论文553篇,年刊登录550篇。
10月22日召开了年会预备会议,到会人员有第六届常务理事、到会理事、地方学会负责人、各专题负责人和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会上地方组委会介绍年会的组织情况,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年会准备情况,下届年会申办单位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会议中心陈述了申办第20届年会的申办理由及准备情况。
10月23日上午举行年会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陈颙副理事长主持,刘光鼎理事长致开幕词。他对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和慰问。刘光鼎理事长在回顾第六届理事会五年来的工作,向大会报告了刚刚结束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情况,希望在第七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学会取得更大成绩。同时对第七届理事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地方组织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正宁、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刘福再,分别代表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组成单位、全体会员和省科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祝贺大会圆满成功。陈正宁在讲话中特别提出,这次年会在南京召开是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将对江苏省地球物理学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出席大会的代表中大都是取得骄人成绩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反映了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刘福再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能为江苏的各项经济建设献策出力。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汇报了大会的筹备组织情况、本届年会的一些改革,并宣布第20届年会筹备原则,希望广大会员积极进行提案。
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有刘光鼎院士的“中国海及其矿产资源”、程业勋教授的“城市点状污染源的地球物理调查”、陈邦彦教授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杨文采教授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滕吉文院士的“21世纪地球物理学的机遇与挑战”、徐世浙院士的“位场向下延拓的新方法”、孙和平研究员的“地球重力场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研究”、王烈军博士的“澳大利亚及其周围地区地磁台网观测与研究”、倪四道博士的“极为复杂的地幔结构”等。200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得主李亚林、刘伊克、王彦宾、魏自刚和许力生应邀在大会做了报告。
大会期间,在9个会场进行了24个专题的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会。
10月23日由学报主编刘光鼎主持,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的会议,2002年9月编辑部改组,编辑部主任郭爱缨编审退休,刘少华博士接任编辑部主编。他代表编辑部汇报了一年来的工作。在历年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基础上,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来又获得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编辑部被学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地球物理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目前学报已被国际SCI-E等13种以及国内十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学报是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国共31种)。从2003年开始,学报已改版,扩大每期刊载量,缩短发表周期。同时学报也存在一些问题。
编委们对此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决定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学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坚持国际一流期刊的选刊原则和编辑规范,以论文水平高、创新性强和加快论文发表速度保持学报的声誉。
通过各专题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和交流,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经学术委员会评定,有17位同志荣获第十九届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他们是:陈天胜、石战结、祝靓谊、李景叶、李琼、周邓英、尚继宏、姚华健、魏荣强、万柯松、余辉、郭鹏、田玥、刘金霞、董海洲、高洋、张竹琪。
经过四天紧张活泼的学术讨论,第十九届年会于10月26日闭幕。
闭幕式上颁发了“200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第十九届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学术报告概况
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设专题和跨学科讨论会两种形式。
专题分为24个:
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研究前沿;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地磁与高空物理;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海洋地球物理;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流体地球科学;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计算地球物理;地球介质各向异性;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古地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拓展;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城市地球物理;岩石断裂力学与地球物理实验;重力与地球动力学;同位素水文技术的应用及理论研究。
(二)讨论会有:
大陆动力学委员会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联合举行了“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进展、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会”
各专题的内容、成果以及学术进展已经总结成文,于会场公布,并将刊载于学会的《会讯》上。
本届年会的特点:1.
新人辈出,年会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年长科学家科学热情未减,勤奋进行科研,积极参与会议组织,参与交流。2.
思想新,成果丰硕。会议上报告的内容,不但结合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也结合地方项目;不但结合基础科研项目也结合工程应用项目,快速充分地反映了一年来地球物理研究和工作状况。3.
气氛活跃,报告者准备认真充分,讨论热烈,会上会下结合,积极进行学术交流。4.
出现了跨学科的专业融合与交汇,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5.
年刊质量不断提高,信息量大,新成果反应快,一些国际上新出现的研究课题在会议上得到快速的反映。6.
召集人是会议成败的关键,多年来学会形成了几十位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召集人队伍。7.
报告媒介质量提高,实现完全的多媒体可视化。
三、建议
1. 应加强学会信息传递系统的建设及加快信息传递。2.“傅承义奖”获奖者文章及大会报告应摘要在《年刊》上登,以便加强交流。3.
提高年刊的质量,为便于交流编印,文章以电子版及文字打印两种形式提交,提高会议组织的效率。4.
年刊分短文(二页)及摘要形式提供,加大信息量。5.
改进注册方法,使注册工作与会议组织密切结合。6.
积极组织科学家参与我国经济、国防、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和建议的讨论、制定。7.
加强地球物理科学的普及与宣传活动,增进政府官员、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对地球物理科学的认识。8.
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师资和学生的力量,积极进行学会网络建设。9.
进一步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由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会议得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油田勘探局、江苏省华东有色地质勘探局、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江苏省地震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石化华东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江苏油田地质测井处、江苏油田地质调查处、中石化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司等单位的积极支持,在此我们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年刊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表示感谢!
南京华东饭店、西苑招待所、宁海大厦接待了会议,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表示谢意!
衷心感谢多年来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召集人。十九届年会地方组织委员做了的大量工作,工作人员任劳任怨,保证了年会的顺利召开,在此表示感谢。
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1月7日—11月9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与会代表215名,来自中国、印度、加拿大、匈牙利、俄罗斯等五个国家的11个行业和部门。大会共收到论文89篇,涉及矿产勘探、地震预报、地下水探测、工程地基勘察、地质灾害预测预防等各个领域。本届国际电磁大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了委员42人,常务委员13人,副主任委员4人,主任委员1人。专业委员会还选出了秘书长1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电磁专业委员会的成立非常重视,学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专程到会祝贺,并对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对电磁专业的发展作了高瞻远瞩的指导。本届电磁大会历时3天,大会报告论文42篇,其余论文以文集和展板的形式进行交流。大会论文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方法理论和新技术探索,共23篇,占论文总数的25%;一类是成熟技术的成功应用,共66篇,占论文总数的75%。在理论探索方面关于油气藏自然电位成因的微气泡运移生电模型、关于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强震关系等课题,引起了同行专家的极大兴趣;在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受到国际国内的关注;在大地电磁处理方法研究方面,高阶统计量方法、多尺度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开始用于数据分析与处理,标志着电磁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维MT正反演技术的最新进展表明,正演技术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在应用方面,电磁技术在油气复杂区、深层及开发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地震综合解决疑难地质问题方面,受到重视;在金属矿产勘探、工程地基勘测、地下水探测、灾害预测预防等方面的应用也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次大会论文及展板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电法仪器技术发展迅猛,当今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成熟的地震仪器制造技术的引入,极大的促进了电法仪器技术的发展。国外专家Adam院士、Verma教授、Saraev教授和Fox博士的报告,得到中国同行的特别关注。大会进行了多次广泛深入的讨论,对地球电磁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有多位老专家、老教授就提高电磁法的应用效果作了专题发言,还有年轻的博士、博士后对电磁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就应用软件系统研发和电磁法应用效果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共识。经过讨论认为:专业委员会要不定期举办小型专题讨论会,要提供典型的试验模型和数据为电磁模拟提供基础数据,并加强电磁数据和软件的标准化。同时,也提出我国电磁仪器发展严重受制于国外的严峻形势,应当引起物探界的重视。大会取得的这些成果,令老专家感到欣慰,也令新一代年轻专家倍受鼓舞。除此之外,本届电磁大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队伍的年轻化和高学历。215名与会代表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5%,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80%;89名论文第一作者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0%,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0%。电磁队伍的年轻化和高学历,显示了地球电磁专业的兴旺发达,更昭示着地球电磁专业光辉的未来。
(何展翔柴玉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张衡学社、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等四单位,于2003年11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综合研究与2003年大地震预测成果》与《综合研究与2003年大洪水预测成果》报告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几位专家对2003年地震、洪水预测效果作了专题报告。他们是:
李均之:多学科方法预测2003年大地震的成果;
沈宗丕:磁暴月相二倍法与2003年中国强震短临预测;
耿庆国:旱震关系与新疆巴楚、内蒙赤峰和中俄蒙交界处三个地震的预测;
徐道一:俄、蒙、中交界7.9级地震的预测及其重要意义;
任振球:天文因素对2003年洪水、热浪的触发作用;
耿庆国:对2002—2003年黄河洪水的预测及实况检验;
陈一文:对印度地震预测实践者桑姆的日影偏移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测法及其对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科学意义的初步评价。
40多位专家、学者临会听取了报告。
专题报告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衡学社社长高建国先生讲了话,并对2003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预测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
(汪纬林)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2003年11月15日联合举办了学术报告会,邀请台湾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正彦教授在北京工业大学作了“Seismo
Ionospheric Precursor”(地震电磁前兆研究)的学术报告。
刘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论点清晰、论据充分。历时两个小时的报告,以确凿的事实,准确的数据,明确的论点,令人信服的证明,地震是有电磁前兆的。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京的有关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的部分学生到会聆听了报告。报告过程不时插话、提问、谈观点,并开展热烈讨论,会场气氛十分活跃。与会者深感此次交流开阔了眼界,了解到国际上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受益匪浅。刘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李均之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北工大地震研究所)
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检测疑难问题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24日至29日在郑州成功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由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与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电力、
铁路、公路、地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27位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参加了大会。
这次会议得到了有关领导机构的关怀与支持,水利部黄河委员会黄自强副主任到会并致了开幕辞,中科院刘光鼎院士对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工程院何继善院士发来了贺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赵永贵研究员,水利部堤坝隐患探测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科院张震夏教授,河南省科技厅杨红总工程师,黄河防总办公室王震宇副主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高航院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委会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察研究院副院长、总工肖柏勋博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高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冷元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铁道部第三设计研究院李玮所长等专家、领导出席了会议。赵永贵、张震夏、肖柏勋、冷元宝等著名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这次研讨会,实到正式代表127(其中有女士13名),分别来自建设、水电、国土资源、铁道、交通、石油、航空、煤炭、冶金、地震、高等院校及仪器设备厂商等12个部门系统的72个单位。其中有直接从事技术工作的教授、研究员、高工、工程师,也有身处各级岗位的领导,有从事技术管理或商务活动的经理,还有相关专业协会的秘书长。本次研讨会最年长者70岁,最年轻者22岁,其中60岁以上的10人,51—60岁的5人,41~50岁的40人,31~40岁的49人,30岁以下的23人。老者言传身教,少者勇于拼搏,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特别的敬意。与会代表40岁以下的占57%,显然青年人已经成熟,成为了所在单位科研、生产的中流砥柱,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期望这支生力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踏踏实实,树立十年磨一剑的壮志。
回首两年以前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交流大会上,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根据大会研讨的内容和该领域目前的技术难题,归纳出5个疑难问题,并号召工程地球物理工作者携手攻关,解决这些问题,这5个问题是:
1)堤防洞穴隐患检测问题;
2)堤防防渗墙工程质量检测问题;
3)岩土工程锚杆、锚索质量检测问题;
4)隧道地质超前预报问题;
5)金属管道内壁腐蚀检测问题;
这几个问题因为工程需求的迫切而被首先提了出来,两年过去了其中堤防洞穴隐患检测问题、堤防防渗墙工程质量检测问题、隧道地质超前预报问题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岩土工程锚杆、锚索质量检测问题,金属管道内壁腐蚀检测问题正在研究,有不少应用成功实例。
三天来,共有30位同志在会上做了报告,对进年来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存在问题、探测方法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
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虽然因为工程院选举投票未能到会,但为会议撰写了《信息物理学—人类感官的延拓》的专题文章,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信息物理学的内涵与外延,强调了信息物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再一次对何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会议通知上的议题,这次研讨会我们在相关领域展开了认真交流。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次研讨会,在堤防洞穴隐患探测问题、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问题及隧道地质超前预报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1、在堤防洞穴隐患探测问题和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问题上,水利系统的科研人员在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各种现有物探方法实际实验效果的基础上,筛选出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推荐在堤防、防渗墙检测中使用。
2、隧道的超前预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会议推荐在今后的隧道超前预报中采用隧道内和地表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并将物探与地质相结合,提高预报精度,降低预报风险。在隧道超前预报和病害诊断中尽量采用如地震CT、TSP、TRT等的先进技术,与高密度电法、CSAMT相结合。
3、在岩土工程锚杆、锚索质量检测和金属管道内壁腐蚀检测等疑难问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步,通过技术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4、本次大会上也涌现出了新理论、新思维,如薄层波场、相控阵波场等实验研究,电阻率CT方法等研究都很有启发。
回顾工程地球物理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方法技术的成长,都离不开仪器、设备和软件的开发。仪器和软件开发单位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其中有岳阳奥成公司、武汉岩海公司、北京智博联、武汉力波、青岛电波传播研究所、铁一院西安分院,北京艾达天地、重庆奔腾、北京康科瑞、武汉创新等公司和研究所。相信这次研讨会对仪器的研制开发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从代表的广泛性和专属性的角度以及论文的水平和效果来看,这次研讨会必将大大地推动我国工程地球物理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冷元宝赵永贵)
地方学会
科学普及工作是我学会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因此理事会相当重视。由于非典影响,今年工作开展比较少。主要工作如下:
一、为了更好地抓好此项工作,学会于2003年4月重新调整了科普委员会组成人员,根据学会会员单位的情况,学科的分布对科普热心的程度,挑选了17名成员组成学会科普委员会,举行了专门会议,会上选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惠根博士任科普主任。中科院天文台研究员杨志根和东海分局科技处处长翁光明任副主任,日常工作的开展、协调由秘书长方连璋亲自抓,并加强上下沟通,努力调动科普活跃分子的工作积极性。给他们创造科普报告的讲台。学会原科普主任颜其德应邀于4月在同济大学作“中国极地考察情况”报告。科普副主任杨志根赴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地作“人类能否找到地球外智慧生命”科普报告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
二、学会主动积极的参与上海科协进行的有关重大科普活动。今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要在上海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行动计划先行,并要在上海作试点,上海市科协确定10个学会,进行试点,我学会便积极主动请战,并争取到了“人类如何开发地球”的专题,6月份正值上海大热天开始,非典影响还未结束,学会为了完成此项工作,根据科协的要求学会单独找有关单位协商,先后确定了二个小专题:“两极的召唤”、“海底——未来的资源宝库”组织六位专家撰写科普教育材料,经过三个月的高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10多万字的初稿,经科协初审,根据各有关中学的兴趣选择,确定选择“两极的召唤”一个专题材料。直到8月中旬将近10万字的文字教材,制成影象光盘,磁盘等一整套科普教材送交上海市科协。今年8月31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市科协和市教委,专门在上海进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台亲临会场并讲了话。市科协将完成的11个专题资料包,赠送给上海市31个重点中学进行推广试点。会上,我学会获得了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和上海市科协颁发的荣誉证书,目前的教育工作正在5所重点中学进行中,学会组织5位专家讲课,由10多专家志愿参与辅导。(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科技信息
一、加强领导。要强化专题研究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责任。专题组长要大胆领导、全程领导,精心组织、精心安排战略研究工作,这是研究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
二、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采取集中研究的方式,确保研究人员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规划研究工作事关重大,必须是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决不能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下一阶段必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采取集中研究的方式进行工作,保证任务完成。规划办要精心安排,创造条件,将主要研究人员集中起来,进行一个月左右的集中脱产研究,充分讨论、深入思考,科学凝炼、严密梳理,使专题战略研究更深入、更科学、更严密,作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战略性研究结论,并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报告。要提倡专题组内外不同学术观点相互碰撞、自由争鸣和充分交流,把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做深做透,切实保证战略研究工作的质量。明年春节后,规划领导小组将逐一听取规划专题研究工作的汇
报。
三、加强信息服务和各专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规划办要尽力为专题研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要继续办好规划《工作简报》和《战略研究动态》,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高质量的战略研讨论证会,组织各专题组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协调解决专题之间的交叉和重复问题。要完善战略研究工作的定期交流讨论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动态报告制度,重要阶段性成果要及时向规划领导小组作专题汇报。
四、扩大公众参与战略研究的程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工作,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本次规划要实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这次规划工作一项重要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案,办好规划网站,通过公共信息传媒,开辟各种专栏,组织报道与规划工作有关的活动,加强规划工作与广大公众的联系。
五、做好重大专项的前期论证与战略研究的衔接工作。规划办重大专项组的工作已经启动,目前正在进行部分重大专项的前期论证准备工作。随着战略研究的深入,专题组还会凝炼出一批重大专项,希望规划办做好重大专项的前期论证和战略研究的衔接工作,认真研究分析以往重大项目论证、评估中的经验和问题,避免以部门利益代替国家目标,避免简单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确立国家目标,确保论证工作的公正、科学和高效。还有处理好系统规划和适时启动看得准、不可拖延的项目的启动工作。
六、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水平。规划办要精心组织好各项重要活动,捉高活动的实效。要按照战略研究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安排,把握好总体进度,加强对各专题的跟踪,掌握战略研究的整体动态,及时反映和研究解决战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评估监督机制,掌握好战略研究工作的进度。大家反映战略研究时间不够,请办公室研究提出适当延长研究时间的问题。
七、加强研究队伍建设。要把研究过程也作为培养队伍、发现人才、检验队伍水平的过程。参加研究的同志要讲大局、讲奉献、讲科学,以能参加研究工作为光荣,以做好研究工作为己任,以研究实践为提高自身水平的难得机遇。我们相信,通过规划的制定,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不仅具有专长,而且具有战略眼光的帅才。各专题组要注意积累参加工作的同志们的宝贵工作资料,为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还可对参研人员作补充和微调,要使队伍适应做好规划工作的需要。(科技动态)
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技成果登记办法》,保证2003年度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8月28日,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组织召开了2003年全国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与交流了2002年全国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部署了2003年的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发展计划司申茂向巡视员在会上做了主题讲话,对近年来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转化工作进行了回顾,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转化的工作思路。通过热烈的讨论,如何认识和组织开展当前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与会代表形成了初步的共识。
第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开创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转化工作新局面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任务。按照我国“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即“创新、产业化”的要求,一方面要形成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大量的研究成果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形成产品和效益,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应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积极调整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转化的工作内涵,与时俱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加强调研,积极探索,使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工作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进入新的世纪,各级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不仅要将成果评价、成果登记、科技奖励、技术市场、科技保密和成果推广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推动,而且要将其置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加以分析,要与国家实施的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相结合,不断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使成果管理与推广工作适应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激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第三,突出重点,完善管理,推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科技部提出了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并发布
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各地应深入领会和贯彻执行《暂行规定》,并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操作方法,推动成果管理跃上新台阶。
第四,夯实基础,共建平台,为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近年来,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工作利用新的缉私户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先后建立网络化的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建立国家科
技成果网站,形成了全国科技成果信息汇集、发布和推广转化的共享信息平台和工作平台,为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科技动态)
科学园地
我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员徐道一、耿庆国等同志根据香港“非典”疫情公布的数据用“取象比类”法对北京“非典”疫情做了预测,并于2003年5月5日以建议形式报送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7月2日跟踪检验小结如下:
一、预测成功部分
突出的有两点(1)对北京“非典”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的估计:在5月5日的报告中估计北京疫情的高峰期是4月24日~5月3日,并明确指出:“非典”疫情在北京的高峰期可能已经过去。后面又重复说明:北京相当于香港的发病高峰期现在已过去(高峰期是4月24日~5月5日)。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对比之下,这一判断与当时一些专家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凤凰卫视5月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现在指北京SARS疫情已达高峰,还言之过早”。显然,WHO的估计与我们不同。
(2)准确预测北京“非典”疫情过渡期的新增“非典”病人人数。在5月5日报告中预测:5月6日~5月15日北京新增加“非典”病人400~500人左右,实际情况这一期间新增“非典”病人为491人,与预测相符。
二、预测不准确部分
在对北京“非典”疫情过渡期预测准确的成果的鼓舞下,用同一种方法于5月15日做出以后各阶段的新增“非典“病人人数。在这一预测意见中,估计在5月16日~6月底期间新增”非典“病人人数是650~1050人,实际情况这一期间新增“非典”病人为133人,按预测最小数字(650人)计算,两者相差517人。这表明这一预测是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在下文中讨论。
三、两个重要的附加成果
由于香港和北京两地的高峰期和过渡期中,新增“非典”病人人数在两地“非典”病人的总人数中分别占49%、67%的举足轻重地位,以及这两个阶段的“非典”病人人数的统计数字亦较为精确。以这两个阶段的数据作为基础,往前和往后可得出一些估计值,由他们可得出两个有意义的成果:
(1)对北京的高峰期以前的“非典”病人数字的可靠性的估计
依据香港的疫情统计,上升期末(3月23日)的累计“非典”病人人数为424人,北京上升期末(4月23日)的累计“非典”病人人数为693人。北京与香港高峰期新增“非典”病人的日平均值之比为100.3/64.2=1.56。按这一比率可计算北京的上升期末累计“非典”病人数为424*1.56=661人。这一计算值与实际“非典”病人人数(693人)相差32人,误差仅5%左右。这表明,693人这一数字是基本上可靠的。进而表明:一些人怀疑政府有隐瞒疫情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2)北京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的效果估计
上述计算表明在过渡期以前几个阶段,香港和北京的“非典”疫情的发展依一定的比率对应,符合的相当好。为什么在过渡期以后对北京的“非典”疫情的预测和实际相差很大?
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尤其如建立小汤山医院等新措施),大大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途径,从而也在下降以后(5月24日以后)大大减少了新增“非典”病人人数。因此,上述预测下降期以后期间(5月16日~6月底)的新增“非典”病人人数的估计偏差值(517人),可作为由于北京市政府采取得力措施而减少新增“非典”病人人数的粗略估计。
在下降期(5月16日~5月23日
),北京新增“非典”病人人数大体仍与香港新增“非典”病人人数成比率,这是由于那些得力措施尚在刚开始发挥作用时期。
附
有关防治“非典”的几点建议
“非典”是一种“天灾”,防治天灾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从多年从事天灾预测和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基础出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非典”疫情在北京市的高峰期可能已经过去
椐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2003年4月24日简报中关于香港“非典”病人发病日期资料统计,可有下表:
开始期
发展期
高峰期
过渡期
下降期
期限
2.15~3.6
3.7~3.23
3.24~4.1
4.2~4.12
4.13~4.18
天数
20
17
9
11
6
非典发病人数
35 389
578
287
55
均值(人/天)
1.75 32.9
64.2 26.1
9.2
又根据卫生部每天公布的北京新增非典病例数目统计,从4.24~5.3共10天,增加病例数1112人,扣除确诊为“非典”后又排除的约63人后,为1049人,平均每天新增人数为104.9人。约为香港发病高峰期平均人数(64.2人/天)的1.63倍。
北京市区人口约为1000万人,约为香港人口(650万人)的1.54倍。两地发病情况似乎可以类比。
据此,拟可判断,北京的4.24~5.3期间是非典发病的高峰值。北京相当于香港的发病高峰期现在已经过去。北京的下一阶段已进入相当于香港的过渡期。北京的过渡期估计在10天内(5.6-5.15)约增加病人400-500人左右。
二、发挥中医药在治理非典中的作用
按中医说法:天气云、地气雾是一种瘴气。有中医说:病与节气有关,立夏(5月6日)后非典病情有所转折。这与上述北京与香港非典疫情高峰期对应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非典”对西医是新病毒,“非典”对中医却不是新病。中医对非典的诊断是“火毒犯病”,有一套过去诊治的经验可资参考。
卫生部门要支持中医来参与防治“非典”,而不要以“消毒”为藉口进行无形的压制。
三、如何降低死亡率
医务人员死亡率过高的现象应认真分析。这是否与消毒过分的措施有关。消毒过分降低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免疫力,反而助长了病情的蔓延。
以5月3日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字来看,可见下表:
地区
累积非典病例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广东
1432
51
3.6
北京
1741
96
5.5
中国台湾
100
8
8.0
中国香港
1621
179
11.0
中国内地
3971
190
4.8
全球(除中国以外)
541
58
10.7
由以上数据可见,死亡率以广东最低。因此北京防治“非典”要多向广东的经验学习,要更多地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国特色,才能降低死亡率。如果仅仅依靠西医的技术,怕短期内难以降低死亡率。
天灾预测委员会
2003年5月5日
报
道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办、云南航天质量无损检测站承办的‘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在昆明航天疗养院圆满结束。培训时间从2003年3月25日到4月1日,为期一周。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公路、铁道、水电、城建、地震等行业的5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专委会主任赵永贵研究员担任主讲,并编印了培训教材‘地质雷达技术及应用’。培训内容包括国内外地质雷达技术现状、地质雷达设备结构特点、层状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理论、岩土介质的电磁学性质、地质雷达现场采集技术要点、雷达资料处理与波相识别、雷达资料地质解释原理、地质雷达应用100例等内容。这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培训,目的是提高整个工程地球物理行业的技术水平,学员们反映收获很大,达到了预期目的,专委会准备2004年再办一期这类培训班。〖JY,2〗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
我学会两项科普专题在会上汇报展出
2003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中国科协在重庆市召开了“西部工程中期评估工作会议”,全国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西部之12省区和吉林、湖北、湖南等省科协总计6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书记处理东红书记在会上作了报告。科普部王慧梅副部长与计财部任玲副部长共同主持会议。
该科普工程由2000年启动,2005年结束,包括190个项目,其目标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高新科技。承担较多项目的有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另有29个学会或协会承担一些专题项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了两个项目,即“编制西部农村房屋抗震知识科普挂图”和“干旱地区物探找水科普示范”(编撰“找水节水新技术”科普图书)。两项成果送交了会议,并参与了成果展览和汇报。西部有关省区对防震抗震、对找水节水技术皆很感兴趣,并提出一些咨询和问题,与会代表给予讲解和答复,得到了省区代表的认定和评价。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民房抗震知识挂图》共编制8幅:一是“中国西部地震多发地”(地震频发分布区);二是“防与不防不一样”(有防震措施的震后挺立,无防的则倒塌,给出对比实例);三是“建房应选择有利地段”(给出具体的选择方法);四是“打好基础和圈梁”(给出形象的具体技术);五是“干打垒及木结构方屋抗震措施”(简明的梁柱节点加固技巧);六是“砖结构民房的抗震措施”(绘出合理的结构与布局要点);七是“拱形房屋与崖窑抗震措施”(增强抗震强度的简易窍门);八是“建设美好家园”(某些地区震后建房实例照片)。
关于《找水节水新技术》是为“西部科普工程”奉献的一本地球物理科普文集。内容三大部分:“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的水情严峻形势与迫切任务;“地球物理找水技术”部分,深入浅出的介绍了16种物探方法,并给出了平原沙漠区、山川丘陵区、隐伏岩溶区找水实例;“节水技术”部分对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民用节水方式方法做出具体介绍。
(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吴海成)
祝
贺
我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朱日祥、会员邓起东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祝贺我会会员汪集旸、石耀霖、姚伯初、何汉漪
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2月10日,第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厅召开。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作重要讲话并为获奖科学家颁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为纪念李四光院士而设立的。李四光院士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共设荣誉奖、野外地质工作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教师奖四个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颁发一次,16年来共有164人获奖。
本次共有17人获奖。我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汪集旸;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石耀霖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工姚伯初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工何汉漪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悼
念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馨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2月5日11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秦馨菱同志是当代中国地球物理的开拓者之一,祖籍山东省安邱县,1915年10月 17日生于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先后就读于山东济南新育小学、济南东鲁中学、济南济美中学(后改名为齐鲁中学)、北平崇德中学和潞河中学。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鹫峰地震台,跟随我国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从事地震观测工作,是我国近代地震观测事业屈指可数的几位先驱者之一。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与李善邦先生一道,改做地球物理探矿工作,曾对攀枝花铁矿的地球物理勘探,做出过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物探工作,为山东金岭镇磁铁矿,辽宁、吉林的镍矿和磁铁矿,内蒙古包头及湖北大冶铁矿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做出过许多重要贡献。1957年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1959年在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超声测井仪、石英丝重力仪、地震勘探仪、大地电流仪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物探仪器研制工作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0年底,奉调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从此隐姓埋名十八载,从事气象火箭应用电子仪器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遥测系统和定位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回到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中断多年的地震观测工作,为北京电信传输台网的现代化和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秦馨菱同志1938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为终身会员。1947年8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他是最初参加的26名会员之一,历任理事、常务理事、仪器与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1980—1988)、名誉理事兼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顾问(1988至今)、《地球物理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1979年中国地震学会成立,秦馨菱同志当选为理事(1979~1987),1988年至今任名誉理事。1979-1988年担任国际地震中心(ISC)理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实践委员会委员。秦馨菱同志长期担任许多学术刊物的编辑工作,任《地震学报》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荣誉主编,《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名誉主编,《国际地震动态》名誉主编,《中国地震》(英文版)副主编,为国内、国际地震、地球物理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秦馨菱同志关心我国的地震、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历任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空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级地震、地球物理的专门人才。
由于秦馨菱同志的卓越贡献,他多次获得国家和部委级奖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秦馨菱同志在其近
70年的漫长学术生涯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辞辛劳、不为名利,在范围广泛的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领域中不断开拓和辛勤耕耘,为我国地震与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馨菱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页网址和电子信箱
主页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刊)
2003年
第4期
总第81期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曲克信本期责任编辑:苏枫
邮编:100029发
行:苏枫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