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78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精神的通知(摘登)…
(1)
王兆国同志对科协防治“非典“工作提出要求(1)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召开学术期刊座谈会纪要(2)
中国科协学会部关于召开SARS防治网上学术论坛的通知(2)
民政部取消社团会费标准的审核审定(3)
学会工作
我会第二季度的工作进展简报(3)
学术交流
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地磁与高空物理、地震观测
与地震学基础研究概况、海洋地球物理、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岩石圈结构
与大陆动力学小结、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纪要…
(4)
地方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第十一届“科技之春“宣传活动总结(8)
科技信息
第二届中国科技发展新世纪论坛主要议题(10)
制定国家科技十二年规划的成功经验(10)
2003年度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正式启动(11)
2002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17亿元(11)
科学园地
科技建设队伍中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科协冯长根书记讲话摘登(12)
今年长江汛期强暴雨异常提前的预测——任振球(13)
报 道
联合举办培训班,跨学科的继续教育受欢迎(13)
《地球物理学报》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14)
通 知
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15)
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征文通知(摘登)(20)
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第三号通知(摘登)
(封三)
关于推荐200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的通知(封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贯彻
《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精神的通知(摘登)
一、根据《意见》的要求,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协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并结合科协工作实际贯彻落实,是中国科协各级组织及所属团体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把学习贯彻《意见》与学习贯彻王兆国同志在中国科协六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协工作,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科技服务、学术交流、科普活动等各项任务以及履行桥梁、纽带职责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新举措,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紧密联系实际,在四个方面狠下工夫,全面落实《意见》精神。中央书记处会议指出,科协具有联系广泛、组织健全、人才荟萃等特点和优势,在新形势下,要把科协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1)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成长。(4)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促进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领导,坚持与时俱进,用《意见》精神推动科协工作不断创新。中央书记处会议指出,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大的动力,是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为此要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改革意识。
四、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采取实质性措施,继续推进和深化学会改革,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会的领导,有利于调动广大会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会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促进学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各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地方科协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形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科协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做到思想有新解放,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兆国对科协防治“非典”工作提出要求(摘登)
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来到中国科协看望科技职工并视察工作。对中国科协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1. 科技要支持科学家、专家开展研究,争取早日攻克“非典”。
2. 组织科学家、依靠科学家,消除群众中对“非典”的恐惧情绪。
3. 搞好科普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 继续关心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身体健康,争取把“非典”零纪录保持到底。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召开学术期刊座谈会纪要
2003年5月15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召开了积极发挥学术期刊在防治非典型肺炎中作用的座谈会。来自10个医科类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和编辑部主任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交流了在防治非典型肺炎中各刊物所做的工作以及在突发事件面前学术期刊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学会学术部部长马阳、副部长杨文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杨文志副部长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科协召开这样的座谈会非常及时,体现了中国科协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医学类期刊的编审人员,主动地组织有关防治非典型肺炎方面的稿件,创造条件为“非典”学术论文的发表开辟绿色通道。有的刊物在4月份就已组织并刊登了多篇有关学术论文。他们积极联系防治“非典”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使学术期刊在防治非典型肺炎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一些期刊的刊期长,导致一些优秀稿源不能及时发表。从这次“非典”突发事件,反映出一些学术期刊在机制方面、在快速反应能力上与社会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会上肯定了学术期刊在防治非典型肺炎中所做的工作。他说:学术性期刊在这种突发事件中,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关系比较密切的突发事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可是灾难和事件也很多。应对这些灾难,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没有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就很难打赢这场战役。学术期刊要反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要反映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历史记录和我们国家发展的足迹,学术性期刊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学术期刊既要为当前防治“非典”服务,还应该留下一个厚厚的学术财富。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马阳部长在会上通报了中国科协在科协网站上开辟了“非典”防治学术论坛,希望学术期刊积极参与。杨文志副部长说:此前,学会学术部已向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术刊物主动、快速反映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工作的通知”,希望这个座谈会对这项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协学会部关于召开SARS防治网上学术论坛的通知
各有关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
目前SARS疫情严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SARS的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形象,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中国科协应充分发挥好党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专家献言献策,为战胜SARS贡献力量。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联系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很多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员奋战在防治SARS的第一线,对SARS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医治、护理等正在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的学术成果、宝贵经验、对防治措施的建设性意见应该及时地交流、沟通,形成互勉共利,并以适当渠道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
由于在当前形势下,不宜举办人群聚集的大型学术活动,中国科协决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www.cast.org.cn)开辟中国科协SARS防治网上学术论坛专栏,对SARS防治的有关学术问题进行研讨。科技工作者可就SARS防治中的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诊断、检测、临床治疗、药物研制、预防、护理、心理卫生、防治建议、公共卫生等问题提交论文,参与论坛。
请各全国性学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撰写论文,参加论坛。作者撰文后,首先交送相应的全国性学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核,然后由全国性学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发电子邮件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论文中请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及推荐单位。
论坛将长期设立。请各全国性学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于5月20日前将第一批论文发电子邮件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并请以后继续做好此项工作。
论坛的网址为:www.cast.org.cn,科技工作者可自由登录浏览论文。登录后参见网页中部的提示。
中国科协学术部
民政部取消社团会费标准的审核审定
中国科协学发[2003]066号文“关于学会收取会费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原有的会费标准逐渐落后于形式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会费标准偏低问题反映比较突出,为此民政部、财政部以及有关部门在一些全国性社团中开展了会费标准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会费改革奠定了基础。2002年国务院在第一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中,已经取消了对社会团体收取会费标准的审批。民政部函复十届全国人大,十届全国政协部分委员在“关于适当提高学会个人会员会费标准的建议和提案”中明确指出,今后无论是业务主管单位,还是登记管理机关,都不再对社会团体收取会费标准进行审核和审定。
中国科协要求各学会按照上述精神,科学合理地确定学会个人会费和团体会费的收取标准(凡涉及到学会会费收取标准事宜无须报批),并切实加强对学会会费的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做好为会员的服务工作。
目前中国科协分八个专题正在全国性学会中展开试点调查、总结和推广,进行分类指导和帮助学会加快发展步伐。
学会工作
我会第二季度的工作进展简报
一、顺利完成了《学报》、《进展》、《会讯》编辑部和学会秘书处大屯办公地点的搬迁工作。为解决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开展业务的急需,对学会秘书处民院办公室进行了调整和装修。
二、以理事长、秘书长为首,以碰头会方式检查和进一步落实了2003年学会活动,其进展情况如下:
1、学会换届改选自2月启动后,各主要支持单位、各地方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正按通知的要求,抓紧进行推选代表和理事候选人的工作,部分单位已将会员代表和理事候选人名单报送学会筹备组。
2、按照我会2002年上报中国科协的学会改革计划方案,正在修改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期刊、学术讨论会的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网络信息和网上办公有所推进,各工作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以及广大会员在十六大精神指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使各项工作尽快上台阶而努力。
3、今年计划的“十九届学术年会”、“城市与工业安全会”、将按期召开,一、二号通知均已发布,年会论文已进入审稿阶段。根据中国科协“非典”期间暂停集会的通知,已决定暂缓召开我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会"和“2003年天灾预测研讨会”, “电磁学术会”将改在11月召开。
4、完成了学会第二批分支机构的复查登记工作,经科协、民政部审查,已顺利通过,等待民政部颁发证书。
5、积极推进地方学会的建立。山东学会安排四月举行成立大会,因“非典”暂缓举行。辽宁、江西、广东等省也在积极筹备成立工作。申请加入我会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十分踊跃,今年二季度批准入会的新会员已达472人。
6、支持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帮助旷世达公司积极推进管线测漏、CSB技术和浮油回收分离技术的推广,以获得节水、防灾、保护环境之功效,目前工作进展尚属顺利。
三、完成了两院院士的推荐、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和科普先进单项奖的申报工作,学会人才库的建立、科协《蓝皮书》的撰写工作及组织科协西部科技论坛会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学术交流
第十八届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纪要
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六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14篇,年刊录用13篇,年会做报告3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地球物理模型试验,包括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
2. 新型地球物理观测仪器。
3. 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处理软件。
4. 地球物理观测用于地震预报研究。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在模拟试验方面,与会者认为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是互为补充的,而不能相互排斥,物理模型试验在许多实际情况下仍是必不可少的模拟试验手段,而且应该注意岩石的综合物性(弹性、电性、磁性等等)的测定。
2. 在仪器方面,本次会议论文中提及了“高灵敏度二维大地倾斜仪”、“微型数检测井地面系统”、“井下参数随钻测试”、“井下高温环节下信号的传输”等方面,在讨论中还谈到重力梯度仪,天然电磁幅射观测技术,微弱磁场测量以及振动换能器存在的问题等,也有同志谈到现有数字化测氡仪的工作原理及标定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 会议论文中也有产业部门多种型号数控测井系统资料处理通用软件的介绍,原先许多公司、厂家的产品数据格式各异,采用此种数据处理软件则方便得多,有一定实用价值。
4. 此外还有大地震前准静电场异常的观测结果及利用超导磁力仪研究地震预报的设想等方面的论述。
地磁与高空物理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七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21篇,年刊录用9篇,年会做报告16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复杂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磁绳和多重磁云。
2. 磁尾磁场重联的Cluster卫星观测证据和解释。
3. 极光加速、多重弧极光和PC5脉动的共轭研究。
4. 电离层扰动,重力波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赤道电离层异常对大磁暴的响应。
5. 极光电集流和ULF波的全球特征。
6. 国际参考地磁场的误差分析。
本专题是以地球空间暴、多空间区域和多时空尺度的物理过程为主线,利用Cluster和有关
卫星的数据,分析地球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地球空间暴多时空尺度的驱动过程;磁层亚暴的触发机制;物理模型和预报方法;磁层粒子暴的发生机理和效应;暴时电离层和磁层耦合的物理过程;太阳事件及其对地球空间暴的影响过程。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首次发现近磁尾准无磁撞磁场重联的卫星观测证据。
2. 提出多重弧极光和PC5脉动的共同起源。
3. 对日冕物质复杂抛射和多重磁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日冕磁绳突变的能阀提出了定量指标。
4. 利用GPS卫星、测高仪等观测资料研究了赤道异常的经度差异和电离层扰动,重力波的演变特征。
5. 利用3条地磁台链对脉动全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地震预测与地震学基础研究概况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八专题,收到论文18篇,年刊录用18篇,年会做报告8人。在大会上宣读论文8篇。18篇论文中有关地震预测预报的占12篇。有关地震学基础性研究的成果3篇,信息技术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的2篇,地震危险性估计的1篇。
地震预测、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本年会中关于地震预测的论文多达12篇,表明中国的地震科学家仍然在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探索。有一些论文是报告了地震预测、预报的实践,也有一些是科学家对过去预报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论文反出在地震预测、预报过程中多年使用的一些传统的方法仍然在发展中,如荣玉仿和加州大学的Jackson在“地震概率预报和检验的方法及应用”的研究中将统计预报方法再做细分分为地震方法、地质方法和大地测量方法,提出了新思路。
国家为了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设立了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的优秀成果也反映到了本次年会,如白武明等所做的“1976年唐山大震发生对华北地区各地块运动与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海洋地球物理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九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32篇,年刊录用32篇,年会做报告11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成果2篇。
2. 边缘海地壳、岩石圈结构、地质构造及形成演化8篇。
3. 海洋油气1篇。
4.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5篇。
5. 海洋地球物理新方法、技术与应用16篇。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建立东海地壳、岩石圈结构地学断面;完成南海东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2. 计算获得南海的三维莫霍界面、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演化图像;研究指出,中朝、扬子块体在海区的边界应以朝鲜半岛西缘为界,而不是在临津江断裂带贯通。
3.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研究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并获得东南海海槽双BSK的速度结构。
4. 提出了磁日变校正、海洋岩石圈密度成像、MT反演、MT与地震联合反演等方法;建立海上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解决了FOCUS磁带I/O子系统解偏等实际问题。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十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12篇,年刊录用12篇,年会做报告5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地震预报:涉及的预报方法有:倍九律法、引潮力共振、旱震关系、磁暴二倍法,发震地区的相关性、日月引潮力变化与地震等。
2. 雨量预测:发现了北京地区年雨量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3. 生态环境:主要有石漠化遥感动态测度与基于T—GIS的定量评价和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问题。
有关地热—流变学特征、地温场等对预测局部地区油气藏的作用问题。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深入研究了引潮力共振、磁暴二倍法与未来震源的奇异关系,通过整体研究方法,找到了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的触发因子。并与内因相结合,在临震预报、特大暴雨、台风突变等灾害的预测取得了重要进展。
2. 新老专家结合共同研究,提出了当代第一推动体系的数量分析方法不能作为演化科学及转折性变化的预测方法。为此,提出物质结构形态变化和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解决了“物极必反”的分析技术,从而达到了处理转折性变化的问题。其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果,向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了挑战。
3. 通过理论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区域背景应力场和近场触发应力的不同搭配,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其有助于解释大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有些前兆物理观测手段得到了强震前低频信号记录,有待不同观测方法的综合和对比。
4. 通过卫星遥感开展石漠化遥感动态测度与基于T—GIS的定量评价,已取得初步结果。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小结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十一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17篇,有6人到会作了报告,取得的成果如下:
1. 通过收集华南地区重力场的数据,将该区分为14个带,通过计算获得多帧重力场图象,并进一步讨论了华南及其周边地区深、浅层构造格局。
2. 对青藏高原构造建立了岩石圈结构、构造变形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模型,确定了块体运动学边界条件,分别对其平面及剖面的形变形和应力场进行计算,获得该区三个剖面的形变图象。再现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拼合的可能演化历程。
3. 对华南与扬子地区通过四层介质模型展示其P波与S波图像,建立了CRP新计算方法,更好地利用观测到的动力学信息,得到声反射波无法得到的深地壳尺度的信息,可以了解到低速层的构造信息。
4. 运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经计算得到华北地区多帧电磁测深图,研究华北(109°—122°E,30°N—42°N)地区高导层的成因,表明浅部岩石层的电阻率主要决定于岩石孔隙度和含水度,其流变性以摩擦滑动为主;中部地壳高导层的成因仍然是流体的作用,流变强度低易形成水平剪切密集带;下地壳高导层与岩石的部分熔融有关,其流变性为粘度低,是由于蠕变对温度极为敏感所致。
5. 将有限的GPS观测结果进行插值,运用最小二乘配置法及广义应变花方法,得到研究区域的位移场和速度场,对地球面上低、中、高纬度区选用不同的权重求得各点处的应变分量;对比了两种方法算得的应变分量得出:广义应变花方法优予最小二乘配置法的结论。
最后利用华北地区的观测资料,建立纵向分层的Maxwell体粘弹性平面应变问题模型,研究了岩石层底部有不同的拖曳力、岩石层受不同水平推力、以及在不同阻挡、不同粘度结构的影响下,加载一万年后的速度分布、最大剪应力分布,获得多帧岩石层在不同边界受力状态作用下的速度图和最大剪应力分布图。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十二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22篇,年刊录用22篇,年会做报告14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从地核到岩石圈不同深度、不同尺度的问题:GPS资料计算应变场,间断面研究、全球板块短波分量、大陆俯冲等问题。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利用GPS观测结果计算地应变场和同震应力阶变现象。
2. 利用N次根倾斜迭加方法发现在海拉尔、牡丹江和鄂霍次克海地区410 km间断面抬升,660 km间断面下降以及可能存在新的地幔间断面。
3. 用数值模拟方法展示了岩石层速度和应力分布特征,构造变形与上地壳的强度有关。
4. 青藏高原中部存在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和中国西部北东向主压应力起主要控制作用。
5. 在数值方法方面,提出用地震层析成像反演上地幔小尺度及对流和用LDDA方法模拟了陨击事件。
6. 大陆深俯冲与折返以及印度板块碰撞对东南亚变形场的影响。
7. 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源确认了自由核下CN的存在。
8. 海底热水系NaCIH2O的演化。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本专题为十八届年会第十四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有25篇,年刊录用25篇,年会做报告13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论文主要涉及地球物理信息处理和方法,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地球物理数据共享及服务等方面:
1. 地球物理数据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三维聚束、广角反射等物探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2. 计算机智能技术在物探、地震、爆炸、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包括神经网络、高阶神经网络及遗传神经网络应用、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成果。
3. 计算机模拟计算及虚拟现实技术,现代信息显示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和地球物理探矿数据信息处理应用,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物探,互联网开发物探虚拟现实,多属性叠合显示技术等。
4. 互联网技术和地球物理应用,包括未来地球物理网络,极地数据信号服务补充。
5. 数据库技术、GIS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如三维地球模型数据库及可视系统岩石物性参数数据库设计,航磁数据库、古地磁数据及GIS航空物探系统等等。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具有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现代的地球物理新方法的出现,这些新方法在研究及应用上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些方法已经朝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虚拟现实研究和计算机虚拟方向发展,将给地球物理研究和探矿进入信息时代,并带来有效、高效和实用,可视化的应用效果。
2. 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和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促进了数据共享服务、提高了物探生产能力和效益。
3.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数字滤波、GIS、BP遗传神经网络,三维显示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提高了处理地球物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地球物理应用方法,必将促进地球物理新发现和新的进展。
4. 采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大量地球物理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建立地球物理数据信息管理应用系统,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数据库、GIS等技术,促进了科研和应用。
5. 智能和虚拟环境应用于地球物研究和开发,促进了地球物理研究与应用。
地方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参加第十一届“科技之春”宣传活动总结
我会于去年12月根据省科协的要求,上报了两项参加陕西省第十一届“科技之春”宣传的活动项目: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科普知识”展览和组织两次科普报告会。这两项活动都被组委会列为省级学会的入册项目,并要求我们的科普展览参加3月20日在澄城韦庄和3月22日在西安光荣巷社区的两次示范活动。现展览工作已结束,科普报告也作过了,特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技之春”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
1. “地质—地球物理科普知识”展览
该展览由三部分组成,即: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历程、防震与减灾。这是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协助下,根据我们的要求,从北京寄来的一些大型挂图,共有36张。我们把它制成展板并加以编辑,即成为这次科普展览的主要内容。它以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结构、化石与地质年代、矿产资源、生物的进化和太空探测,又介绍了地震的成因与防灾措施,特别是建筑物的防震方法。
为了提高展览效果,除了在布置上配以横幅,打上旗帜外,还摆上一些矿岩、化石标本和散发有关地质知识的科普传单。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团委组织了十多位“青年志愿者”大学生予以培训,让他们熟悉展览内容,编写和背诵解说词,进行宣传解说的训练。在城乡展出时,这些青年志愿者个个都着装整齐、佩戴标志、精神抖擞地认真给观众讲解,并耐心解答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与好评。
朱静芝副省长和科协学会部陈建国部长在现场视察时,对于我会在“科技之春”活动中,组织大学生参与宣传工作的作法予以肯定,并说由“志愿工作者参加科普宣传,应该推广。
在澄城韦庄镇举办的“科技下乡”示范活动中,我们的展板周围始终挤满了观众,一些中小学生还不断争着与讲解员讨论问题,穷追不舍;在西安市光荣巷进行“科技走进社区、服务千家万户”的示范活动中,许多干部和居民冒雨看展览,有的还用笔认真地记下了展板上的内容。
2. 科普报告会
我们一共举行了两次科普报告,一次是4月16日下午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的报告厅里,请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段秋关教授给广大科技干部和我会理事们所作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第二次是4月17日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报告厅里,请第二 兵工程学院刘代志教授给大学生及我会会员作的国防科普报告,题目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及启示”。
第一个科普报告针对科技干部在创造、发明和完成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成果署名、产权、专利申请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讲解分析,并回答了听众的许多问题;第二个报告结合当前的美伊战争,谈到现代战争主要是拼导弹,分析了美国导弹防卸系统的研究发展,也涉及俄罗斯及我国的研究情况,还提到了地球物理武器的研究前景,受到与会大学生及会员们的热烈欢迎。省科协学会部王曼君处长也莅临指导。
二、几点认识与体会
1.正如“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组委会在“工作方案”中所指出的:宣传月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农村科普要贴近农业生产,城市科普要贴近市民生活”的原则。我们体会到,要办好“科技之春”宣传活动,指导思想是很重要的,我们遵照组委会的工作方案,认真学习了省委副书记张保庆同志和宣传部长马中平同志的讲话,武装了思想,端正了态度,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主动性和责任感,有了动力才会积极地投入宣传活动中,也才会对于组委会提出的主题“科技为小康列车提速”和“科教进社区”、“院士进校园”有较为深刻而具体的体会。像这样在每次“科技之春”活动开展前即提出明确的主题和要求,对于筹划和参与活动的科普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应该坚持下去。
2. 我会挂靠在长安大学,有条件调动大学生共同参与科普宣传工作。最近两年的“科技之春”活动中,我们与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团委密切合作,让大学生中的“志愿工作者”参与宣传活动。这些年青人有活力、有知识、思想端正、工作积极,收到很好的效果。参加科普宣传工作,既能锻炼年青人,又提高了宣传的效果,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应该坚持下去并予以推广。
3. 在农村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时,我们发现,农村干部及广大农民对农、林、牧、医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有实惠可言;而农村的中小学生则爱好较广泛,他们许多人对自然科学知识很感兴趣,故我们的展览以及省上办的“科普大篷车”很受欢迎。今后农村的科普宣传除加强农林与水利方面的重点外,应发挥“大篷车”的作用,其在乡镇宣传点上停留的时间应放长一些,不要一晃而过。还应该让农民及农村的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演示。
4. 这次“科技之春”活动提出了让“科教进入社区”,及“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口号。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做法,比过去更为深入细致了,但是,光依靠宣传月的集中宣传是不够的,它可以起造声势的作用,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我们认为,社区开展科普宣传,主要应由社区领导有计划地开辟“科普柜窗”、“科普长廊”和进行有组织的声像演示与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其方式与内容可在基层科协的指导下进行,并可让有关的学会参与协助。
5. 在“科技之春”宣传月中,传媒的及时报导与转载很重要。我会在今年的活动中接受了“陕西科技报”的采访,省电视台除了在示范活动时作了新闻电视报导外,还专程到学会来录制科普展板及科普报告会的实况,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但是,在整个宣传月中,传媒给大家的印象并不很深刻,报导较一般,还有点虎头蛇尾。建议在以后的宣传月中,报纸要辟专栏,天天有报导和刊登科技文章;电台和电视台也要开辟专门的时间天天播放,不仅刊播科普活动新闻,还要有计划地刊播重要活动的内容和宣传有贡献的科技专家,这比在街头上定点的宣传效果要大的多。而且除了党报,其它有影响的报纸如“华商报”等也要纳入宣传活动中来,使《科技之春》活动所发挥的社会效益更加深远和显著。
科技信息
第二届中国科技发展新世纪论坛主要议题
1. 未来10—15年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特别是可能形成新突破的领域。
2.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思考。
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政策选择。
制定国家科技十二年规划的成功经验
1.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了解国际发展动态及有关规划制定情况,做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高水平科技规划。
2. 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抓住影响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体制、制度等重大问题,加强宏观战略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规划应解决的一个重大核心问题,以做好顶层设计。
3. 在规划工作中,不但要注重“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还应注重“工作模式”创新。“先整体、后局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重顶层设计,又充分考虑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同时整合好各层次专家和社会力量,做好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
2003年度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正式启动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政府专项基金。4年来共受理申请项目16200项,资助项目3749项,安排资金28亿,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困境。目前科技部又以国科发计字[2003]71号文形式,下发了《关于印发〈200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的通知》,正式开始2003年度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
2002年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717亿元
2002年,我国发生了旱灾、洪涝、风雹、台风、地震、沙尘暴、雪灾和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民政部会同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共同核定,去年全国受灾情况统计如下表:
指标
项目
播
种
面
积
受灾面积(万公顷) 成灾面积(万公顷) 绝收面积(万公顷)
受灾人口(万人) 成灾人口(万人) 因灾死亡人口(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 倒塌房屋(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2002年灾情
4711 2721 655 37841 23052 2840 471 175 1717
比2001年增减(%) -9.6 -14.2
-20.2 +1.5 -11.4 +11.8
+123.1 +89.8 -11.5
比常年增减(%)
+3.1 +17.1 +24.5 +13.2 +6.9 -55.4 -31.5
-43.6 +2.5
2002年自然灾害以旱涝及低温冷冻为主:旱灾属中等略重年份,对农业生产影响轻于大旱的前三年,但局部地区旱情十分严重;洪涝灾害较常年偏轻,但局部地区由于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低温冷冻、风雹灾害明显重于常年;台风和地震灾害轻于常年。综合分析,2002年灾害损失情况属中等略重年份。主要特点:
(1) 华南沿海地区冬春夏初少雨连旱,北方地区早春和伏秋少雨,受旱范围广,干旱致使城市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但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影响偏轻。
(2) 部分地区暴雨成灾,重复受灾情况严重;局部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造成人员伤亡较大;没有出现流域性灾害,损失较常年偏轻。
(3) 台风登陆个数正常,损失稍偏轻;风雹灾、沙尘暴发生频繁,损失较轻。
(4) 局部地区低温冷冻灾害明显重于常年,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突出;雪灾略轻于常年。
(5) 地震灾害发生次数与常年接近,损失明显偏轻。
(中国减灾)
科学园地
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
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讲话摘登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他们自己学术生命的不同表现,学术交流是他们学术生涯的记载。为了推动学术交流工作的创新,提高对于科学技术交流在促进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汇聚一支具有一流水平的科研队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应该从理论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科技工作者进行科研时的工作态度的核心是尊重客观,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要受到同行专家评议和重复试验的严格检查。逻辑推理、尊重客观、同行评议、重复试验,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思想路线和作风,引导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作为这一基本思想路线和作风在学术交流中的反映,有一个价值体系起着一种重要的作用,并且始终伴随着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根据这个价值体系的特征,可以把它称为“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同行认可价值体系”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成就,总是在被同行认可之后,才会被社会上其他的各种体系所认可。同行们的认可,无论是在科技界的广泛范围内,还是在本单位范围内,总是伴随着发生在各种学术交流之中或之后。
学术交流的基础性目的有3个:1. 发表科研成果、成就、理论和学术意见,追求同行认可,提升自己的价值。2. 结交新老同行朋友,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协商与合作。3. 了解同行特别是一流科学家最近的研究动向,了解最新的科研趋势。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要通过学术交流,使更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必须学会按照“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的规律,开展学术交流。
“同行认可”是国际上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标准。国际上的科技专家历来十分重视与同行的交流、同行的认可以及自己在同行中的声誉。国外的科技工作者在本专业相关领域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会场,往往十分活跃,不但积极与会,而且十分关注会议交流内容,认真提问,热情讨论。在招待会上,在会间休息时,或在学术论文张贴处,喝咖啡等各种场合,总能见到这些专家们在一起讨论。他们往往成为同行的“熟人”。其中的一些科技工作者成了同行专家们最认可的人,有的最终成为科学大师,成为本领域公认的最著名的专家。
中国要从科技大国成为科技强国,就要有一批学术大师,中国科技工作者要成为国际同行认可的科学大师,必须遵守“同行认可”规律,按照“同行认可”的规律积极参加国内的特别是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我们现在特别倡导全国性学术设立“学会奖”,在国际上学会奖比国家奖更有权威,这就是因为学会奖直接体现了“同行认可”原则,直接与同行的评价相联系。
“同行认可价值体系”既是基本理论旗帜,在实践中也有重要意义。在克服当前科技界一小部分人的浮躁情绪,反对科学技术界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倡科技工作者要为科学技术献身方面,“同行认可价值体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举办和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时,要采取措施,让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在撰写、发表、宣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要有“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的观念和思想,要为增加在同行中被认可程度作努力。不认真参加学术交流,只重视发表文章,不重视参加会议,或者与会后又不发言,只重视自己的发言不重视别人的发言,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热情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与同行开展提问和讨论,不仅不会增加自己在同行中的学术价值,反而有损于过去已经积累的这种价值。要认识到,本来能写一篇文章的科研成果,拆分成了2—3篇来发表,不光质量下降了,而且还使自己的学术威望下降,也是不合算的。一定不要追求有了一个结果或者几个数据就拿去发表。要认识到,不仅仅论文的结果,一篇学术论文用没用参考文献,是否介绍同行的工作,该致谢的是否致谢了,署名的作者是否真正对论文负责任,都是论文水平的表现,是社会上同行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一个科技工作者建立起被同行认可的价值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漫长时间和积累。要鼓励科技工作者珍惜自己在同行中的声誉和价值。
有了“同行认可价值体系”这种评价理念,我们才能从更为深刻的层次认识到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当前学术交流的质量。我们要围绕学术交流中存在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按照它的规律,千方百计地举办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社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要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工作者在同行中的认可程度,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生命价值。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使得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使得一批重量级科学大师出现在本领域。
今年长江汛期强暴雨异常提前的预测
本人运用天文气象耦合方法,4月10日曾预测今年长江中下游“将出现早梅雨”;5月14日又预测“以湖南为重点”,“未来10天内长江中下游将发生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建议加以严密监视和防范”,当日凌晨8时,分别报到气象局主管部门和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当晚,中国气象局李黄副局长让我画出逐日的引潮力共振减压的叠加区,便于预报员进行监视和检验。
实况是: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出现了早梅雨,5月上旬,湘西、湘北大范围地区的雨量超过300毫米;5月15~17日,贵州东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至福建西部和广东北部,接连发生大范围的大暴雨过程。其中,大于100毫米的降水面积,湖南达12万平方公里,江西达8.3万平方公里。湖南茶陵253毫米,江西上饶276毫米,广东梅县272毫米,福建龙岩266毫米。从不完全的水文站日降水来看,江西广昌22小时降雨220毫米,广东梅县梅西4小时降雨达196毫米,湖南临武门头岭13日降200毫米。湘江出现了10年一遇洪水,并且是提前一个月发生持续强暴雨,为历史所罕见,19日长沙超过警戒水位3.1米,五合垸溃决。18、19日,雨区东移入海和南压。20~23日,长江中下游又出现新一轮大范围降水,但雨量偏小。
由预测和实况相对照可见,此次异常提早的汛期强暴雨过程的中长期预测基本正确。实践再一次表明:天文天气耦合方法,对于防灾减灾所急需的异常强暴雨过程有着独特的预测能力,天体引潮力共振确是形成强暴雨等突发性气象灾害不可忽视的重要触发因子。
需要指出,在此次提出中期强暴雨预测意见时,由于“非典”期间不能进入预报室,无法与中期天气形势预报和短期实况结合,因而此次预测仅是依据引潮力共振的长期模型制作的。如能结合中期天气形势的数值预报和短期实况,必将获得更好的效果。
(任振球)
报
道
联合举办培训班,跨学科的继续教育受欢迎
4月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及地下空间分会和铁道部继续教育高新技术培训基地,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隧道喷锚构筑法和新奥法培训班”。由于在第1号通知中就注明了讲课内容及授课人,报名踊跃。而且报到时有近1/4是原未报名者,共有100余人参加了这个班,他们来自公路、铁路、地铁、市政等部门。培训班邀请了著名隧道专家王建宇教授介绍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向、新奥法原理,史玉新设计大师讲授设计原则及方法,在日本从事了10年隧道量测的曹大明博士讲授隧道施工量测,钟世航研究员讲授隧道地质勘测、围岩稳定性理论及喷锚构筑法支护原理、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施工量测的应用、以物探技术为主的质量检测、施工地质及施工地质预报。5天的讲课过程中,学员们认真听课,还带了许多工作中的难题在课后提问、交流。由于教员们备课充分,不仅写出、印制了200余页图文并茂的讲稿,而且图件多用多媒体显示。学员们有的从事设计、施工、勘测、管理、养护等方面的人员,也有从事质量检验的人员。大家反映,讲课内容及深度,对从事各行当的人员的提高大有收益;同时,从事不同行当的人员,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本行当的工作质量,更利于今后的互相配合,也避免许多误会。培训班结束后,在铁路系统人员的个人培训手册上填明本培训班的证明;对无个人培训手册的人员则发给参加培训的证明。学员们在书面的反馈意见中反映收获大,建议每年举办,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提高的机会。还有不少反馈意见要求办提高班。
(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地球物理学报》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为进一步繁荣期刊出版事业,2002年9月新闻出版署举办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经过反复审核和认真筛选,全国共推荐出参评期刊971种(其中社科类449种,科技类522种)。这些参评期刊经过评选办公室的参评资格、出版规范、广告内容的审查后,由专家组和评选工作委员会进行评选。2002年12月最终评出国家期刊奖的科技期刊30种,国家期刊提名奖的科技期刊50种,百种重点期刊的科技期刊99种。这些获奖期刊,是我国近9000种期刊(包括社科类和科技类)的优秀代表,体现了我国期刊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反映了我国期刊业近年来深化改革、促进繁荣取得的丰硕成果。
2003年1月17日召开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颁奖大会,《地球物理学报》在获奖的30种科技期刊中名列第一。
《地球物理学报》是地学领域中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已列入中国的科学核心期刊.目前,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收录本刊的检索系统有:
国际检索机构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 英国科学文摘(INSPEC) 近期目录索引(Current Contents)
美国地质文摘(GeoRef) 地学文摘(GEOBASE)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美国化学文摘(CA) INSPE培训库
石油文摘(TULSA Petroleum Abstracts)法国文献通报(PASCAL) 能源科学与技术(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全俄科学情报研究所文摘杂志(All-Russia ISTI) (AJ)
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Curre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CST)等
国内检索机构
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物理文摘》 《中国天文学文摘》及“中国天文学文摘数据库” 《中国地质文摘》 《中国石油文摘》 《地震文摘》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海洋文摘》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CNKI 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数据库对本刊的部分检索结果对比表
年 |
被引频次 |
影响因子 |
基金和资助论文比例 |
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检索机构缩写) |
1998 |
659 |
0.600 |
0.77 |
CA, JICST, AJ |
1999 |
793 |
0.688 |
0.84 |
SCI-E, CA,
JICST, AJ |
2000 |
819 |
0.693 |
0.94 |
SCI-E, CA,
JICST, AJ |
2001 |
798 |
0.787 |
1.0 |
SCI-E, CA,
INSPEC, JICST, AJ |
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的检索报告,2001年《地球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和总引频次在地球科学类期刊中分别名列第三与第一。
在《地球物理学报》发表的论文中,获国家自然科学等各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增长很快,1997年为75%,2000年为94%,自2001年第1期至今,该项比例一直为10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现将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03年10月23—26日,10月22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江苏
南京
三.年会主题 地球物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年会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具体安排根据投稿情况进行组织调整)。
⑴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研究前沿 召集人:于晟 周蕙兰 臧绍先
主要内容:本专题是一个综合性专题,希望能为我国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讲台,打破学科的限制,对地球物理的发展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会员间的交流,推动学科的发展。特别欢迎地震台阵观测技术及其在地球深部结构的研究成果;卫星重力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现状;空间大气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双星计划”;其它前沿领域。
⑵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牛毓荃 牛滨华 刘洋
主题: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应用技术
主要内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成像及四维地震方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油气田与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⑶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召集人:牟永光
陈小宏
主要内容:地震波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传播理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油气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监测方法;与油气储层有关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⑷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王平 熊盛青 吕庆田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展、新应用和新成果,成功的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⑸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程业勋 钟世航 钱玉好 赵永贵
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工程勘查及施工监测的地球物理技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地球物理,水资源的勘察、管理和合理利用,堤坝隐患探察、预测的地球物理技术及防洪中的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包括理论、应用实例、应用前景、新技术方法等方面。
⑹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召集人:刘宝诚 陆其鹄
主要内容:①新型地球物理仪器及观测系统:包括电法、磁法、测震、重力、放射性测量以及综合测井等;②模型实验:包括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型研究;③各种地球物理观测信息的提取及初步处理;④讨论和交流地球物理信息的新思路、新颖的地球物理实验和观测方法、地球物理仪器研制与设计的新方法。⑤地球物理CT技术,即采用重、磁、电、震等手段测定地壳结构及层析成像,以及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实验与观测的其他技术。
⑺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刘振兴 徐文耀 濮祖荫
主要内容:以地球空间暴多空间区域和多时空尺度的物理过程为主线,利用Cluster和有关卫星的数据,分析研究地球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特性和多时空尺度的驱动过程;磁层亚暴和磁暴的触发机制物理模型和预报方法;磁层粒子暴的发生机理和效应;电离层暴和磁层耦合的物理过程;太阳事件及其对地球空间暴的影响过程。
⑻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召集人:王培德 陈颙 陈棋福
主要内容:地震学基础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理论与实践。地震震源机制和强烈地震的复杂震源过程;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和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关系。区域应力场研究。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数字地震记录的处理与在地震震源过程和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震破裂过程的实验室研究。活动断裂特别是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和研究。
⑼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光宇 王家林 宋海斌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边缘海地质构造及其形成演化;海洋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近海工程调查及海洋环境;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⑽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中国环境变异 召集人:耿庆国 门可佩
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研讨对中国环境变异问题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并以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巨灾与大环境变异问题作为交流重点,对中国巨灾预测及改善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灾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直接从事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研究和从事环境变异研究的地球物理科学工作者,特别提供用武之地和学术争鸣的舞台。
⑾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陈永顺
主要内容: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圈的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
⑿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马石庄 石耀霖 蔡永恩
主要内容:地球内部结构、地核动力学、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以及与解决上述问题有关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新技术。
⒀流体地球科学 召集人:杨玉荣 杜乐天 毛桐恩
主要内容:流体地球科学专题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研究地球流体(气、水、溶液、岩浆、超临界流体等)的存在和活动在各种地质作用和进程中的主要作用;交流讨论流体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海洋学、气象学、灾害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探索固体地球科学和流体地球科学并重的整体地球科学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欢迎海内外同行积极撰稿,参与交流与讨论。
⒁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沈萍
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技术中的新成果。①信息处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研究和勘探中的应用;②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技术结合技术;③Internet技术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④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GIS、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开发及应用;⑤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⑥地球物理资源网络共享及其应用。
⒂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珹 李延兴 傅容珊
主要内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展,测地数据处理方法,空间技术监测地球各圈层运动的新结果,时变地球动场探讨,地球自转与地球各圈层运动相互作用的探讨,地球整体以及圈层运动机理研究。中国大陆及边缘海现今地壳运动模型及动力学,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的天文方法研究。
⒃计算地球物理 召集人:徐果明 陈晓非 赵志新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及其应用中有关模式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等相关课题,各种地球物理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成果。1)声波,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理论地震图计算及反演研究;2)地震波反射,深反射和折射成像极其应用;3)重力、电磁波及地震波反演与成像;4)地球动力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⒄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姚陈 张中杰 刘斌
主要内容:各向异性成因、各向异性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处理和解释、裂隙探测及其在陆地石油地震、海底地震和煤田地震勘探的应用、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
⒅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召集人:张先康 刘启元 王椿镛 陈九辉
主要内容:中国大陆具有明显的块体结构特征,在周边板块的作用下,块体间不断有相对运动,而且产生了内部变形。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块体的内部结构、块体边界及块体间相互作用、运动变形以及与强地震的关系是大陆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近年来,在上述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的探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的目的主要是讨论交流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块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块体边界及其相互作用、运动特点和变形的动力学过程与地震形成的机理等问题。
⒆古地磁学:理论、进展与拓展 召集人:马醒华 黄宝春 胡守云
主要内容:①古地球磁场的时空域转换及应用;②地球磁场古强度与地球内部动力学;③岩石磁学及在城市地球物理研究(城市污染等)中的应用;④磁性地层学与构造古地磁学研究的新结果与进展。
⒇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家映 孔祥儒
主要内容:地球电磁法理论、新技术研究;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研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和地震、火山预测研究;油、气、金属矿等资源探测中的电磁法及应用电磁法新技术和软件研究。
(21)城市地球物理 召集人:贺振华
陈龙生 常旭
主要内容:用地球物理方法认识复杂的城市地下介质,为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下资源的科学利用,为城市灾害、地下污染的预测和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地球物理参数与人居环境的相关性,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22)岩石断裂力学与地球物理实验 召集人:李世愚
马胜利 葛洪魁
主要内容:与地震有关的物理过程,包括震源物理和前兆物理。
(23)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王 勇 吴小平
王谦身
主要内容:本专题主要讨论和交流地面、航空、卫星重力测量新技术和观测结果,重力仪器研制与改进,重力固体潮汐的观测,处理与分析。地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利用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研究岩石圈结构、地幔动力学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问题。
(24)同位素水文技术的应用及理论研究 召集人:汪集旸 陈建生
主要内容:利用自然界水中存在的稳定同位素(2H、O18、13C等),放射性同位素(3H、14C、36Cl等)以及人工示踪同位素(129I等)以研究陆地水文过程,地表水-地下水转换,各含水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地下水(包括热水)资源评价,水污染水环境以及坝基渗漏,基坑渗水等理论及实际应用问题,包括同位素水文学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略)
六.地方组织委员会(略)
七.学术委员会 (略)
八.《年刊》编委会 (略)
九.提案小组
组 长: 陈 顒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9月25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十.注册
1.
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会议费)。
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已缴会费)(450元);
⑵ 未交会费的会员及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500元);
⑶ 在读研究生、大学生会员(已缴会费)(350元),未交会费及非会员400元;
⑷ 与会代表只就餐不住宿者300元,不就餐又不住宿者200元。
2.请于9月10日前汇出注册费(会议费),逾期加收100元。
3.退款 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于9月30日前用信函或电话、传真通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后可退70%注册费(会议费)。
十一.食宿 食宿费自理
1.住宿 华东饭店 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67号 标准间(二人):130元
/ 间·天
请在回执中注明住房的其他要求,原则上以回执先后顺序安排入住计划。
2.伙食 会议期间每人每天缴纳伙食费5元。
十二.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 收费标准:(略)
参展单位将展品、展版(图片、文字)于10 月20日前送(寄快件托运)到南京市华东饭店,邮编:210024,或由代表提前于10月21日前送到会场,以便布置展厅。
联系电话:025-4878011(总机) 传真:025-4879233(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十三.会后野外地质考察(考察费暂定)
1、 冰川遗迹考察 路线:黄山、千岛湖、婺远
(杭州散团) 6天 1200元
2、 丹霞及火山地貌考察
路线:武夷山、漳州(厦门)(厦门散团) 6天 1800元
3、 丹霞地貌考察 路线:龙虎山、三清山 (鹰潭散团) 6天 1300元
4、
寒武—奥陶系界线标准剖面考察 路线:浙西大峡谷、绍兴、溪口、普陀 (杭州散团) 6天
1500元
有关考察路线、费用事宜可咨询: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025—4878011 025—4879233
以下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参 展
回 执
单位名称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联系人
参展内容
所需展台费 所需展板费
说明:⒈ 参展内容写明:仪器、成果资料、图书等;
⒉ 参展品往来运费由参展单位自理;
⒊ 9月20日前寄南京市卫岗21号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邮编:210014
﹎﹎﹎﹎﹎﹎﹎﹎﹎﹎﹎﹎﹎﹎﹎﹎﹎﹎﹎﹎﹎﹎﹎﹎﹎﹎﹎﹎
住宿、返程、野外考察回执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民族 |
职务或职称 |
单 位 |
||||||||||||||||
|
|
|
|
|
|
||||||||||||||||
是否 考察 |
是否住宿 |
考 察 路 线 |
住 宿 其 他 要 求: |
||||||||||||||||||
一线 |
二线 |
三线 |
四线 |
五线 |
|||||||||||||||||
|
|
|
|
|
|
|
|||||||||||||||
|
|||||||||||||||||||||
返 程 票 |
汇 款 |
||||||||||||||||||||
火 车 票 |
飞 机 票 |
日 期 |
始 发 站 |
终 到 站 |
是否缴会费 |
注 册 费 |
考 察 费 |
审 刊 费 |
展台 展板 费 |
单位 及产品介绍费 |
|||||||||||
软 卧 |
硬 卧 |
硬 座 |
|||||||||||||||||||
|
|
|
|
|
|
|
|
|
|
|
|
|
|||||||||
说明:⒈ 本回执9月20日前寄南京市卫岗21号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鲁盘力
邮编:210014
2.在住宿档次、火车票、飞机票、考察路线栏打“√”记号,单选路线填在空格中;
3.返程票、机票请勿随意改动,会务组不负责退票;
4.订飞机票者请随回执一起寄身份证复印件。
2003中国(南京)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
国际会议暨技术设备展示会
第二号通知(摘登)
1. 概况
2003中国(南京)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于2003年10月28~30日在江苏南京举办,请各位作者按以下几项要求撰写论文,并提供相关信息。
2. 会议论文征集
(1)热忱欢迎国内外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科技人员及院校师生踊跃参加会议和提交论文。
(2)论文须围绕国际会议的主旨。论文在会前递交。为保证“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的论文质量,对投给会议的学术论文,将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经评审后汇集正式出版,公开发行。
3. 主办单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香港工程师学会
4. 承办单位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5. 协办单位
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 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江苏省建设厅
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江苏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江苏省公安厅消防局江苏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
6. 征文内容
(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技术与文化
城市安全规划理论与技术;城市与工业安全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及技术;公共运输安全;城市工业事故隐患;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水、电、气等公共管线、燃气罐、危险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等城市灾害的检测、预测与治理;安全网络防范信息系统;紧急救援技术及减灾对策研究;城市安全文化;疾病预防及控制。
(2)工业设备与生产安全
企业安全生产、施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评估;火灾与爆炸;安全材料与防护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大型设备、运输车辆等安全检测。
(3)土木工程与建筑安全
建筑物质量(无损)检测、监测,危险评估与事故防范技术;混凝土、大型预构件无损检测;建筑物倾斜纠偏;建筑消防技术;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岩土(基础)工程安全保障技术;公路、桥梁、机场跑道的检测、质量评估与安全防护。
(4)城市的减灾防灾
地震;气象灾害;缺水灾害;洪灾;环境灾害;地质灾害;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7. 论文及会议语种 中、英文
8. 会议展览
展示会与国际会议同期进行,将邀请国内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相关的生产厂商进行产品展示和开展贸易洽谈活动。展示内容包括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监测、检测设备;工业设备与设施的安全检测仪器和设备;城市地下工程探测、探伤设备;土木工程与建筑安全检测设备;建筑物危险评估及火灾与重大化学灾害报警设备;城市与工业安全的信息系统及安全模拟系统等。
9. 论文截止日期
论文征集的截止时间为2003年8月30日(以邮戳为准)。超过规定时间的论文,会议论文集将不予刊登。截止日期后,请勿补寄稿件。
10. 论文发送方式
(1)论文可邮寄、传真或Email发送至“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筹备秘书处”。没有条件发电子邮件的作者,请同时邮寄样稿和软盘(word文件)。
(2)论文应含题目、作者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Email信箱,以便联系。
(3)论文须提供中文或英文的论文文本。
11. 会议筹备秘书处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宁海大厦江苏省科协国际联络部邮编:210024
联系人:朱力凡 朱海龙 张 华 Email:jastia@public1.ptt.js.cn
或jsa2003@etang.com 电话:86256632014,86253321128转2404
传真:86256632014 网站:http://www.cscis.org
12. 论文格式要求(略) 详见网站:http://www.cscis.org
(会议组委会)
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第三号通知
“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第一号、第二号通知发出后,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专家的普遍关注与大力支持,国内外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已报名参加会议,并有部分单位和专业公司提供了赞助和支持,特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近期内受非典疫情的影响,许多大型团体活动均推迟进行,为了确保参会人员的健康,经主办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和承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商,决定会议推迟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03年11月7-10日,11月6日会议报道。2.地点:北京市十三陵石油工人疗养院。
二、论文集征事项
1.会前印刷《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简称“论文集”),将刊登上会论文的详细摘要。会后将择优选择部分论文,出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国“双高期刊”)地球电磁专辑(全文发表)或通过出版社出版论文,内容包括会议所涉及的各种研究和应用成果,欢迎电磁法同行投稿。
2.论文集稿件内容符合会议要求,文限A4纸2页或3页,图限3-5幅,鼓励提交中文摘要的同时提交英文摘要。
3.截稿时间:2003年10月15日。
4.稿件必须用Word排版(具体要求见附件),投稿时请将电子文档E-mail或邮寄给会议筹备组。
三、费用
1.会务注册费:400元/人(在校生凭学生证减半交纳),会议报道时缴纳。
2.食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bgp7@china.com
联系人:刘雪军 电话:0312-3730104 13832226509; EMail:xuejunliu@vip.sina.com
王天平 电话:0312-3730245 13582288865; EMail:bgp7@china.com
回执(略)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综合物化探事业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计划在今年11月7—10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期间举行成立大会。
关于推荐二○○三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2003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已开始推荐候选人。推荐表见学会网站。请各地方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各位理事和各位会员积极推荐。考虑到2003年的特殊情况,今年的推荐截止日期延迟到7月3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
两奖实施细则、推荐人申请表等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网址: http://
www.cgs.org.cn
Email地址: 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原学会办公室电话 (010)68417744-1010变更为(010)6872934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页网址和电子信箱
主页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03年 第2期 总第78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本期
责任编辑: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电 话:(010)62007631
传真:(010)62007631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