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4

 

科协精神

关于印发《开展全国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1年度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在福州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参观“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 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组织完成两项成果鉴定

2021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晋中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行到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考察

郭建秘书长一行考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物探检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青岛举行

《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航空电磁勘察关键技术》成果通过鉴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层条件下煤岩声波速度测试技术规程》和《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断层智能化预报技术规范》送审稿通过技术审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规范》初稿通过评审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参加团体标准编制和管理培训班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2021年主任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油藏地球物理”、“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油气地球物理”、“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方法与应用”、“应用地球物理前沿”、“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场“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

“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圆满落幕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委员会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暨深部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1年院士专家林芝行”活动纪要

“虚拟岩石物理与电磁模拟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青海办事处“全息电磁理论方法与应用”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技术培训纪要

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苏州召开

第四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在青岛顺利召开

地方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一行到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考察指导

“修复我们的地球”,关注地球健康——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第52届世界地球日活动纪实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举办庆党百年华诞活动

山西地球物理专家团队现场讲解治理矿山火区技术

报道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辑部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单位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总结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特邀副主编魏勇研究员进行线上线下学术交流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参展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

通知

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21)第二号通知(摘登)

 


 
 

 

 

各全国学会党组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科协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结合学会党建工作实际,科技社团党委研究制定了《开展全国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本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

202142

 

开展全国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科协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结合学会党建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国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激发全国学会党组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引导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科技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二、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精神;深入研读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最新指示精神,同时学习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材料;用好《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参考资料。

三、工作安排

(一)参加范围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全员覆盖。其中,学会理事会党委牵头负责组织本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学会办事机构基层党组织按照隶属关系所在基层党委要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未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学会要组织本单位人员认真学习“四史”,推动党史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二)重点活动

1.加强政治引领,推动全国学会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有序有效开展。落实《科协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科技社团党委及时面向全国学会党组织下发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安排,组织学会党组织参加中国科协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学会党组织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切实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安排,结合学会的各类会议活动,理事会党委负责同志要主动讲党史党课,引导学会党员干部学党史、群众学“四史”,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学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智汇中国”和“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组织科技力量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组织百名科学家讲党史党课。依托“大视野”云课堂,科技社团党委邀请院士专家,举办系列党史党课宣讲活动。引导全国学会党组织发动本领域知名党员科学家组建宣讲队伍,面向学会会员、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带头讲党史党课,形成全国学会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3.举办专题培训。依托中国科协党校,发挥好学会分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科技社团党委举办全国学会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培训、2021年全国学会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和全国学会青年党务干部沙龙,引导学会党组织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培训重点内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技社团党委组织全国学会党组织积极参与“党在我心中”党史知识大赛,以赛促学,推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4.开展学会党建理论研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科技社团党委委托《学会》杂志面向全国学会、各省科协以及省级学会,开展以“服务新发展,献礼新征程”为主题的学会党建理论专题征文活动,全面梳理中国科协学会党建发展历程,形成学会党建理论成果。召开全国学会党建理论座谈会,深入开展学会党建理论研讨和交流,推动学会党建理论新发展。

5.创作专题思想教育作品。科技社团党委牵头梳理在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史、百年学会史,召开专题座谈会,创作“百年学会话百年”作品,以展览、书籍等形式展现,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价值认同。学会党组织深刻挖掘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科技发展印记、科学家精神素材,编创思想教育作品,包括录制党建宣传片、纪录片及教育课件等,建设共享党史学习教育资源。

6.举办主题展演活动。紧扣建党百年和科协十大,在2020年节目征集的基础上,形成征文集、影像作品集等作品,科技社团党委举办“不忘初心、献礼百年”主题展演活动,展示建党百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传承爱国奋斗精神、献身祖国科技事业、投身科技志愿服务、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奋发有为、不断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理想和追求,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向建党百年献礼。

7.深化“党建强会计划”,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中国科协“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主题实践活动,发动学会党组织寻找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走访地的科技结合点,发挥科技社团人才荟萃优势和科技服务团作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搭建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8.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根据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科技社团党委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隶属于科技社团党委的学会基层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党史为镜鉴,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开展党性分析,交流学习体会,查摆差距不足,接受思想教育,明确努力方向,加强党性锤炼,砥砺政治品格,践履知行合一。

四、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在中国科协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科技社团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建巡回指导组,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全国学会党史学习教育的督导检查。

2.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学会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要求制定方案,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3.学用结合,抓出成效。学会党组织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把学习方法运用到提升学会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去。

4.深化创新,务求实效。学会党组织要深入挖掘优势资源,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和科技社团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要积极配合科技社团党委做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梳理,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以实际工作成效献礼百年。

(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及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主题为“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2021526日在福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副书记、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建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讲话和党史历程——《中国党史大事记》及他的学习心得体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委员刘元生同志做了“光荣在党50周年”的汇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及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党员,各省()地方学会、各分支机构秘书长及代表、单位会员代表参加了学习教育活动。

 

27日下午,参会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古田会议会址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参观了古田会议会址和古田会议纪念馆。通过一幅幅历史资料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不仅看到敬爱的毛主席和革命先辈在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的胜利,也了解到革命老区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智慧,使得古田会议成为红军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同志们还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园,全体同志怀着敬仰感恩之心,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毛主席塑像面前,全体肃立,向毛主席三鞠躬,并向毛主席像敬献花篮,绕行塑像一周,深切缅怀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表达了敬仰感恩之情。


 

  通过参观古田会议会址和古田会议纪念馆,同志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古田会议精神的伟大,也深切体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真理;通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爱国情怀,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通过此次学习,更深刻地体会到古田会议是建党建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古田会议精神体现了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样,是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


 

526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1年度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单位会员的代表以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等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胡敏副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郭建秘书长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两会精神及科协文件精神,并结合学会实际情况和现阶段政策形势为大家深度解读了文件精神,围绕创新发展意见指出了今后学会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会议向各参会代表印发了《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协发学字〔202031号文件《中国科协 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一流科技社团的建设标准与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等文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会开展了主题党日系列活动。主题党日活动之一——今日我来讲党史,郭建秘书长在会上带领大家对中共党史进行了学习,温故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希望大家以史为鉴,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精神及中国科协建设一流科技社团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创新发展我国科技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奋勇向前。

  主题党日活动之二——百名科学家讲党史、讲党课。刘元生教授和周坚鑫教授——两位科学家分别为大家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我会副秘书长、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教授做了题为《在中国共产党旗帜引领下前行》的报告,回顾了他入党52周年来牢记党的教导、始终责任在肩的献身科技之路。他在报告中讲道: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我将继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智慧,继续秉持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刘元生教授对党的深情与眷恋感染了所有与会者。

我会副秘书长、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教授做了题为《海底钴矿产资源开采》的报告,对人类生活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钴进行了介绍,钴资源十分稀缺,但是未来对钴资源却有着强烈的需求,周教授在科普报告中对钴资源分布、国际海底资源勘探进展等情况进行了介绍,也分享了自己对海底钴结壳开采的畅想,令与会者深受启发。

  郭建秘书长在会上介绍了学会及分支机构2020202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学术交流情况,对学会取得的各方面成绩表示了肯定,对2021年下半年学会工作进行了安排。他呼吁地方学会、分支机构与学会同心协力发展会员,并指出今后要更加努力发挥学会引领作用,注意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支持科普工作,加强学会党建工作等等。郭建秘书长指出:中国科协、民政部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赶上中国科协的发展理念,做好自己的工作,希望大家支持、融入学会的工作,将学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学会副秘书长、《会讯》编辑部主编胡敏通报了2019年、2020年《会讯》投稿情况,并宣布了投稿获奖单位名单。2019年地方学会“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是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是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是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2020年地方学会“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是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是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是吉林大学;郭建秘书长为到会的获奖单位代表颁发了2019年和2020年“优秀通讯员奖”荣誉证书及奖金并合影留念。自2019年开始,学会为鼓励大家踊跃投稿,除往年设置的地方学会“优秀通讯员奖”外,分别增设了分支机构“优秀通讯员奖”和会员单位“优秀通讯员奖”。

郭建秘书长为2019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到会代表颁奖

郭建秘书长为2020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到会代表颁奖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建国、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代表李惠民、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冯宏、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陈冰、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代表肖晴侠、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绪本、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秦绪英、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秘书长张宝林、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启振、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何晓松、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秘书长兼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超凡、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丛健生、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崔益安、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旭、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刘艳锐在会上进行了发言,对本单位工作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汇报,分享了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

  郭建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相继做了会议总结发言。郭建秘书长表示通过本次会议增进了大家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大家今后保持联系、给学会微信公众号踊跃投稿。胡敏副秘书长讲道:在各位参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会议议程圆满结束,我们既重温了党史,聆听了两位科学家讲党课,学习了“两会”精神和中国科协文件,而且还有20位老师分享了各自的学会工作经验,可谓收获满满,从大家的分享中得知,各地方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各工作委员会均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可喜可贺,向大家表示衷心地祝贺。希望各参会代表回去传达会上三个文件精神,务必将本次会议精神学懂吃透,融合到工作中并落地实施。秘书处也将对标一流科技社团标准,不断的完善自己,为把学会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社会而努力。

  527日,学会组织参会代表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第三部分——追寻红色足迹、参观古田会议遗址活动。全体与会者相继瞻仰了古田会议会址、毛主席纪念园和古田会议纪念馆,在古田会议会址前进行了合影,在毛主席纪念园瞻仰了毛主席雕像并敬献了花篮。这次主题党日活动令大家追溯了历史、鼓舞了斗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行动自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本次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202161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参观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家单位主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 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支部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此次展览。

    此次展览分为六个部分:1、“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胸怀祖国服务人民;2、“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3、“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追求真理严谨治学;4、“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淡薄名利潜心研究;5.“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6、“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在每一部分的展览中都呈现了我国科学家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和振兴走过的道路、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

主题展体现了科学家们在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成立、为祖国建设的发展和振兴所做出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航天、探月、导航和核电中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展览中大家看到了各行各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建设和发展中的奋斗历程,也看到了我们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建国之初,石油人在克拉玛依打下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承担了松辽平原石油和天然气普查的勘探任务;我会奠基人之一、第四届理事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院士呕心沥血,组织专家编制了中国最早系统的石油、天然气远景区划图;老一代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家郭增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从北京来到兰州组建观象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返回祖国,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技术的封锁,推动我国走向“深地时代”……一个个身影,一段段事迹,激励着我们要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忘初心,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自己力量。

  这次参观,使大家重温了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再次深刻认识到:正是这些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使得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把奋斗目标融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秘书处临时党支部)


 

 

2021512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组织召开成果鉴定会。

本次鉴定成果为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完成的《胶东深部矿产资源探测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的《海洋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发现》。

  专家组成员为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研究员(主任)、长安大学李貅教授(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研究员、山东大学刘斌教授、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张善法教授级高工。专家组听取了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宋明春研究员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训华研究员的课题成果汇报,审查了相关技术文件。

经过讨论和质询,专家组对2项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学会秘书处)


 

6710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承办的2021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山西省晋中市举办。来自全国地质勘查系统34个单位的110名地球物理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刘元生、胡敏副秘书长到会指导。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薛国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小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印兴耀分别讲授电法勘探篇、重力勘探篇和磁法勘探篇、地震勘探篇等方面的内容。授课老师系统地讲授了上述地球物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概念基础以及应用、计算方法技术,并对每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学员们表示:聆听课程,加深、巩固了对已有地球物理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勘测学科的短板与不足,他们将与授课老师保持联系,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结束后,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与承办单位领导为学员们颁发了培训证书。

培训期间,承办单位积极采取多种疫情防控措施,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2021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拟定于今年11月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215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和李貅、胡敏、薛国强、刘元生5位副秘书长到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原兖州集团物探技术研究所)就其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进行考察。

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能源集团南美有限公司,20178月经混改注册成立,201712月加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96月成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是一家致力于地球物理勘探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拥有十多年的物探技术服务及科技研发经验,尤其是煤田勘探、工程勘探、金属勘探三大板块,累计施工上千项,市场遍及国内及南美部分地区,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优势显著。

北京探创公司总经理朱广辉、书记邢涛分别对公司的整体概况及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南美公司副总经理王扬州对北京探创公司的优势、未来发展方向等也向专家进行了讲解。郭建秘书长对北京探创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以后能够借助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这个平台,为北京探创公司提供更多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各位副秘书长分别发言,就建立试点单位工作和当前物探新技术、未来研究方向、技术人才的培养、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运行计划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北京探创公司表示将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做好物探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国家物探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矿井水害防治、金属矿勘探能力的提升等做出新的贡献,争取早日成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会后大家参观了兴隆庄煤矿应急管理办公室、监控室,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学会秘书处)


 

617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倪四道副秘书长在水电分会会长、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总经理的陪同下,考察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物探检测重点实验室。

张建清总经理向两位领导简要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情况。实验室自成立三年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指导下,在项目申报、模型试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室承担国家“十三五”计划项目重点专项多项,重点解决了水利工程堤防、渠道、大型建筑物等隐患探测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南水北调工程输水隧洞衬砌质量检测和水下面板脱空检测需求,分别建立了输水隧洞衬砌模型和渠道水下面板模型,并开展了多项模型试验工作,试验成果验证了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检测精度,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开创了南水北调工程衬砌精细化探测和面板过水条件下内部缺陷检测的先河。

郭建秘书长对中国地球物理工程物探检测重点实验室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鼓励公司员工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将实验室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实效,成为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的平台。


 

(水电分会)


 

为迎接第52个世界地球日的到来,415日下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邀请,全国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来到青岛市南京路小学举办了一场“美丽的海洋与海底宝藏”科普讲座。青岛市南京路小学150余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周坚鑫教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配合丰富多彩的视图资料带领听众们一起领略了绚丽无比的海洋风光和神奇多样的海洋生物,把现场听众的思绪带到了辽阔的海洋上。海洋不仅是旅游目的地,它还蕴含着大量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周坚鑫教授接着介绍了海底蕴含的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白色宝藏——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清洁能源,并且储量巨大,被公认为是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海底还大量存在一种黑色宝藏——富钴结壳,富钴结壳含有钴、锰和镍等金属。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非常宝贵的金属,有“工业牙齿”之称,是航空航天装备材料不可或缺的元素,并广泛用于电池的生产。

周坚鑫教授最后畅想了一种在海底开采冶炼富钴结壳的方法,并鼓励现场的小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未来去攻克这些科学技术难题。

(科普工作委员会)


 
 

 

在第52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于419日上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党委书记赵洪伟等出席活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等参加活动。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专业科技创新机构,利用其海洋地质科技馆、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海洋地质样品库、“业治铮”号海洋地质调查船等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发了海洋地质特色研学课程,出版发行了系列海洋地质科普书籍,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本次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期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展了“海洋地质九号”船科普直播活动、专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和“珍爱地球,从我做起”作品征集等科普活动。

活动中,郭建秘书长为科普教育基地授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科普工作情况,双方深入探讨了进一步做好地球科学特色科普工作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力量。

 

(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14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西藏林芝组织召开成果鉴定会。本次鉴定成果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川藏铁路有限公司、西藏大学、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完成的《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航空电磁勘察关键技术》。专家组成员为吉林大学林君院士(组长)、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多吉院士(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副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佩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长安大学李貅教授。

专家组听取了中铁二院物探所总工程师赵思为的课题成果汇报,审查了技术文件,提出了相关问题,课题组成员对专家的提问逐条进行了解答。现场参会的林君院士、视频参会的多吉院士以及现场各位专家对该成果给予一致肯定,认为该成果针对艰险山区铁路隧道技术难题,通过地空电磁法勘探和航空瞬变电磁与航空电磁倾子正反演及联合反演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艰险山区铁路隧道复杂介质电磁法勘探的方法体系;采用航空电磁法勘探,填补了川藏铁路地面物探资料的空白,实现了高陡艰险山区铁路选线地质勘察技术创新,解决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昌都段的勘察难题;同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最后专家组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鉴定最终结论为:“本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陡艰险山区铁路隧道选线的全航空电磁法勘探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甄大勇)


 

20214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主编的2项团体标准《地层条件下煤岩声波速度测试技术规程》和《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断层智能化预报技术规范》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承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主持评审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级高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山东大学刘斌教授,重庆大学吴燕清教授,中南大学李帝铨教授,山西省物测院李莲英副总工,中国矿业大学刘盛东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魏建新教授、狄帮让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经协商,推选李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元生研究员担任副主任。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2位代表戴世鑫副教授、邹冠贵副教授对团体标准送审稿内容的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团体标准初稿评审会后,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的基本情况;向行业内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收集到的反馈意见汇总情况;编制组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讨论及继续对征求意见稿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送审稿的主要过程。经过专家组的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送审稿”科学有效、技术指标先进,符合国家团体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意通过技术审查,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刘元生研究员总结时强调,现场评审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凝结了地球物理学会专家的心血,也是对我们的标准进一步的提高。希望编制组能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借鉴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对标准的内容再进行完善,按期完成“送审稿”的修改工作,尽快报批。最后,郭建秘书长总结,非常感谢大家对团体标准制定和评审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早日形成实效,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202141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主编的团体标准《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规范》初稿(以下简称“初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承办。

会议首先由郭建秘书长致辞,他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的进程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团体标准的重要性,鼓励编制单位编制团体标准中英文双语版本,争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服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对学会团体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我们的航空电磁技术堪称国际一流,但更要充分认识到团体标准的重要性,它不仅便于我们进行技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方法技术走出国门、推向一带一路及国际市场。

评审会由李貅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长安大学李貅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级高工,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范正国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孟庆敏教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雷旭友正高级工程师,核工业243大队王殿学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广春正高级工程师,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李莲英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经过推选,由李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组长,刘元生研究员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副组长。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以下简称核航遥中心)李怀渊总工程师在发言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他介绍了核航遥中心概况及在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产生的众多技术成果,并回顾了近些年来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多项友好合作和取得的众多成果,希望以本次团体标准制定评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学会的合作交流,筑巢引凤、聚才引智,促进航空电磁新方法、新技术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为深部勘探找矿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王志宏正高级工程师对团体标准“初稿”内容的汇报,并对“初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初稿”提出的编制原则、技术路线、适用范围等符合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技术要求与技术指标基本合适,同意该项规范通过初审。

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指出编制单位在近十年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标准编制工作,是对航空电磁法测量技术的提升;标准“初稿”是在征求了较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初稿”技术总结水平较高;各位专家提出了非常好的具体修改意见建议,对团体标准质量进一步提升做出了贡献;要注意标准各节点资料及时归档,希望参编同志参加标准编制培训,更好的提升标准编制水平。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20214192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组织团体标准申报单位的10个单位共17人参加了由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组织召开的“GB/T 1.1-2020GB/T 1.2-2020系列新标准宣贯及SET2020软件应用研修班”和“团体标准管理能力提升综合培训班”。

训班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昂副研究员和中国标准出版社质量与标准化事务所殷爽副编审2位专家授课,高昂老师分别对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新标准修订情况、内容概述、条文详解,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以ISO/ETC标准化文件为基础的标准化文件起草规则》新标准主要条文,最新版SET2020标准化文件编写工具软件应用,标准制修订常见问题及案例分析,标准编写及标准化知识试题现场测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进行了现场答题及试题内容分析讲解,使学员学习掌握了标准编制基本知识,积累了标准编制经验;殷爽老师对团体标准相关政策文件与标准、团体标准全过程管理、团体标准结构的编写、团体标准要素编写及企业领跑者介绍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团体标准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学员进行了交流探讨,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了团体标准编制方法和团体标准管理原则,并对国家标准政策和标准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经过学习培训和培训考试,大家收获颇丰,对进一步做好团体标准编制和团体标准工作管理有了较全面的学习掌握,为做好本单位编制团体标准积累了初步经验,更加坚定了将团体标准工作做好做强、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服务的决心。

培训期间,我会团标委副主任刘元生与参加培训的9个单位同志分别对各单位的团体标准进展情况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学习培训,增强了个人制订团体标准的管理和编写能力,还对团体标准制订的全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提高团体标准的编制质量有重要作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国家级社会组织,学会领导很重视团体标准工作。2017年,学会设立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山东大学,由李貅教授任主任,刘元生研究员任副主任。至2021年,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编的2项团体标准已批准发布,现有6个团体标准正在制订中。学会将带领团标委,为各专业团体标准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努力。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推广委员会)2021年主任工作会议于510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由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承办,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迪普瑞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科技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薛国强、副主任委员岳建华、许传建、马鹏远、任斗金(代表田忠斌出席)、许国苍(代表李怀渊出席)、专家委员汪青松、秘书长王超凡、副秘书长盛勇、申有义、武欣,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代表王军成、张富明、张三敏、牛兴国、杜利明、王璐、刘强、甘佳、齐永亮,会议协办单位代表何彬、李林林等26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科技推广委员会秘书长王超凡主持。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综合物探分院院长王军成代表承办单位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对科技推广委员会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并向大家通告了今年学会的重要学术活动及安排,鼓励与会单位将生产科研成果认真总结后向学会报奖。主任委员薛国强作“2020年度工作报告及2021年度工作计划”,报告首先回顾了科技推广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然后详细总结了科技推广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包括:承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特色亮点活动,承办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承办2020年度航空电磁勘探技术精品培训班,参加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科技工作者日”活动;2021年度的工作主要有:推进“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科技推广工作、对新申请单位进行考察,组织“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系列活动,协助学会进行“地球物理工程奖”的推荐、评审工作,配合学会进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推荐、培训、考评工作。

根据会议议程,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等9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汇报了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详细介绍了本单位地球物理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生产工作,申请成为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各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进行汇报后,副主任委员岳建华分别进行了点评,然后经考评专家组专家现场打分,评选出32020年度优秀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根据主任委员薛国强提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增选王军成、牛兴国、刘洪波为副主任委员、增选罗传根为专家委员,并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向新增选委员颁发聘书。在会议中,与会代表对科技推广委员会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许传建)各会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通过交流发现短板和不足,注意吸收、拓展,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马鹏远)各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要将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现场交流等形式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学习;要吸收引入其他领域的专家参与;可以设立科普专家、制作科普的视频、PPT,将相关技术对大众、政府等进行宣传、普及;(任斗金)各单位要在科技推广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培育市场,做好可持续发展;(汪青松)建议开展评优、评先工作,比技术、比研发、比推广,将推广试点与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功能区分开来,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何彬)发挥好专家作用,总结优缺点,把优势强项进行推广;(岳建华)通过总结交流,把优秀的地球物理成果推广出去,不断发展、拓新;各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研究的档次和水平,争取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

最后,主任委员薛国强进行总结,对学会领导、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对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和会议服务人员表示感谢;希望各委员单位,不忘初心,努力把科技推广和创新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会议地点:武汉潮漫凯瑞国际酒店一层壁画厅

会议时间:2021521日(星期五)19:30-21:00

主持人:周坚鑫

参加人员:郭建、胡敏、邓明、方广有、王中兴、王猛、王槐仁、付长民、伍康、刘国庆、杨晔、李颖、李正斌、李怀良、李志华、李帝铨、张宁、何彬、何贤明、余刚、沈萍、沈桂兰、陈儒军、林婷婷、罗壮伟、周坚鑫、胡祥云、荣亮亮、耿启立、涂良成、郭有光、席振铢、董浩斌、嵇艳鞠、雷军等37

记录人:付长民王猛 王中兴

会议内容: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及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等有关事宜

一、简述

2021521日晚上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在武汉潮漫凯瑞国际酒店召开之际,专委会召开了第十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参加了会议。

首先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向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表示祝贺,并称赞说技术委员会是学会分支机构中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机构之一,正在进行的第九届学术会议注册人数超过了500人,预示着专委会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邓明教授代表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孙进忠教授向会议作了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邓明教授首先回顾了专委会成立四十一年坎坷而又光荣的发展历史,他说:“继承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助推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前行是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接下来他全面汇报了第九届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产生的基本情况,并希望新委员们发挥各自优势,支持专委会的工作,为专委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成立并颁发荣誉证书

第十届委员会主任邓明教授讲述了新委员的产生及委员会组成过程,他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第九届常委会多次讨论评议及征求有关专家与本人的意见后决定第十届委员会由56人组成,其中来自研究院所的有18人,高校25人,国企6人,民企5人,并于202142830日通过网上以征求意见形式全票通过了第十届委员会成员分工:其中常委17名,主任1名,副主任6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财务总监1名,符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条例》,已上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批准。随后在第十届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掌声中郭建秘书长为邓明主任颁发了荣誉证书,胡敏副秘书长、邓明主任为各位委员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

四、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

到会委员对专委会今后的工作表示了关心:胡祥云教授在发言中认为第九届学术会议注册人数的新突破表明了专委会学术交流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了一定的吸引力,预示了未来的发展前景;郭有光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地球物理仪器与国外仪器设备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较大,专委会有责任在推动国产仪器自主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雷军教授认为技术委员会集聚了电磁重震人才,应积极发挥专家作用为解决实际问题与发展中的难题搭桥铺路;老委员李颖看着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委员们心情十分激动,她感谢大家对她的信任,并希望专委会的发展越来越好。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 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常锁亮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78,年刊录用篇数78

年会做报告人数55人,其中口头报告42人,张贴报告1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内容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正演、勘探地球物理资料采集、勘探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反演、勘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应用等,主要交流的成果为:

在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方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勘探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解释中,探索了少量井标签条件下的深度学习反演方法;将融入物理规律的稀疏自编码器应用于地震反演中;形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低频阻抗预测方法;将基于优化算法的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地震高分辨反演中;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资料断层自动识别、基于数据生成的DenseNet网络地震相识别、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地震初至拾取等方法;上述方法均取得初步效果。

在地球物理正演方面,研究了一般各向异性介质群速度计算方法、热孔隙弹性介质地震波场正演模方法、无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

在勘探地球物理资料采集及应用效果方面,总结了三湖地区九分量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了复杂山地雨林高密度二维三分量与常规同步采集;将“两宽一高”采集技术应用于岩性油藏勘探中;分析了华北探区单点检波器应用效果;开展了Zipper精细优化设计;研究了复杂黄土山地可控震源与井炮联合激发三维勘探技术;将高精度航片应用于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中;介绍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山地二维地震采集实践情况;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Termit盆地三维地震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效。

在勘探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反演方面,研究了基于四元数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基于EPLL的五维地震资料去噪与重建方法、基于BM3D和自适应中值滤波的地震资料去噪方法;研究了右手法则三分量VSP波场分离方法、频谱形态约束低频补偿方法;形成了基于TV正则化约束的弹性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了高精度层析反演速度建模技术、基于遗传算法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TTI介质各向异性参数反演方法、井震联合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基于稀疏谱分解的衰减定性估计方法等。

在勘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应用方面,研究了自适应地震强反射分离方法、基于子波分解的地震数据分解与重构技术;总结了胜利油田砂砾岩储层研究新进展;将基于交替迭代深度网络的最优基小波构造应用于薄互储层砂体结构预测中;将高斯混合模型应用于储层特征分析中;利用多方位Walkaway-VSP技术预测预测有利砂体展布方向;研究了基于渐近方程的流体因子识别技术并在南海深水区应用;将多分量时移地震技术应用于加拿大油砂SAGD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中;研究了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将磁源重力应用于ZD地区石炭系研究中。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解释中,有效提高处理和解释的精度、效率;通过提高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信息量,包括采用宽方位、高密度、多维多分量、时移地震等,来提高勘探精度。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研究和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勘探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提高勘探地球物理的精度和率。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田  钢  李红星  刘四新  硕良勋  杨海燕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4篇,年刊录用篇数4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1人,其中口头报告23人,张贴报告1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近地表数据采集技术;

2.主、被动源面波勘探新方法与应用;

3.电(电磁)法勘探技术在坝堤、地下污染物渗漏、采空区等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4.高精度正反演、层析成像等数据处理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浅地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方法需求迫切;

2.浅地表地球物理与水文、土工、灾害等多学科领域交叉日益明显;

3.复杂地表地球物理场正演、抗噪与弱信号提取分析方法、稳定的非线性反演方法备受关注;

4.放射性地球物理在浅地表相关领域应用开始受到关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加强学科交叉,拓展浅地表地球物理应用领域;

2.攻克识别大埋深的小目标体的高分辨率浅地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

3.推进多属性反演新方法,最大限度克服多解性;

4.发展城市通讯光纤地震探勘、高铁信号地震勘探、基于人工智能的反演方法等新方法。

 

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召集人:胡祥云  叶天齐  曾昭发  毛德强  张茂省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9篇,年刊录用篇数9篇;

年会做报告人数8人,其中口头报告6人,张贴报告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球物理方法在污染水文地质中的应用。通过直流高密度电法、激发极化法、自然电位法圈定污染物异常以及修复监测,对比化学分析、水文地质溶质分析,确认了地球物理方法的有效性及成本低、易实施的优良特性。

2.岩石土壤电性结构与污染物浓度关系研究。基于地质统计、数据回归分析拟合初步探讨了电阻率、含水量、地下水溶质浓度与粘土等相关关系,电阻率高低的影响因素也进行分析讨论并实验验证。

3.多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论文探讨了以物性关系为基础的多场联合反演研究,分析了物性关系对于联合反演参数计算的影响和不确定性。以波速、密度、电阻率为研究参数,开展了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研究,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个参数独立反演,并且在深度上的分辨率得到较大提高。

4.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农业应用中。通过地球物理方法监测植被、作物的根系生长发育期,定性半定量监测含水量变化、氮肥等,为农业精准施肥、施水等提高决策依据。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场地球物理数据融合和联合反演。未来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调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需要多参数联合反演、综合解释获得更加精准的参数估计,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信息有效提取。未来水文地质的科技动向需要地球物理方法的大量推广,水文地球物理学研究亟需快速追赶世界的发展趋势。

2.污染水文地质学研究由于本身受限于观测点采样、水文地质钻孔和化学采样分析,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带来更加快速识别手段,更加高效、三维、时间序列变化数据等,地球物理探测与监测在污染水文地质中的研究与应用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学术新增长极。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水文地球物理学与多场地球物理数据融合未来发展仍需努力,特别是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推广,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充满生机、应用广泛,建议继续加大本专题的宣传力度,增加投稿量和报告规模,增进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氛围。期待明年本学科专题会议的再次成功举办。

 

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召集人:夏江海  曾绍发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8篇,年刊录用篇数2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8人,其中口头报告23人,张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聚焦于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目标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和应用。涉及主要内容包括:

1.采用地震干涉方法实现地下介质地震时移监测成像;

2.城市环境面波背景噪声成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频散曲线提取;

3.城市地下空洞以及病害目标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研究;

4.利用城市通信光缆进行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探测的实验研究;

5.高密度、瞬变电磁等方法在城市下空间冉策中的应用等;

本专题提交论文摘要在方法技术理论创创新以及实际应用方面展示了很好的城市地下介质探测成像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技术支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 吉林大学李静教授采用地震干涉方法实现了采用少量地震数据获得虚源地震数据,通过实测注水实现验证了该方法在时移监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

2. 浙江大学宓彬彬博士介绍的城市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可实现城市地下200m范围内的速度结构,通过与钻井数据对比有很好的一致性;

3. 浙江大学柳亚博士研究生介绍的三维台站被动源面波数据可很好的成像地下岩溶构造,对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

4. 南方科技大学张雁雁同学介绍了采用CNN深度学习网络进行面波频散曲线自动识别,在深圳工区的实测数据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5. 浙江大学的席超强同学介绍了基于SVD温纳滤波方法处理面波频散数据;

6. 南方科技大学的杨振涛老师介绍了基于格林函数的面波频散成像,避免了拾取频散信息带来的误差,通过背景噪声实测数据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7. 采用双台站方法提取面波频散曲线方法引入到浅层高频面波数据频散曲线提取;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宝善教授和地震局的徐善辉博士介绍了DAS技术和地震震源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应用,很好的展示了DAS新技术在地下结构速度成像中的应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成像是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浅地表的复杂性,研发高精度的仪器装备和先进的成像算法是该方向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方向应该更加主动基础方法研究,与相关交叉学科融合获得更加准确的探测结果,从而指导人类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

 

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底青云      徐佩芬      张建清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7篇;做报告人数25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25人,张贴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采用跨孔电阻率CT和跨孔地震波CT对地下孤石进行联合反演成像,采用交叉梯度函数进行约束。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可以看出,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孤石探测的可靠性和精度,有望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2.采用谱元法进行直流电阻率正演模拟,有效提高了正演计算精度;采用四面体单元剖分研究区域,对复杂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能为后续反演研究打下基础。此项技术有望提高电磁法数值模拟的精度及反演问题的可靠性。

3.采用变维数贝叶斯估计方法反演瞬变电磁数据,用于克服传统确定性反演中存在的过于依赖初始模型这一问题。拟对合成模型和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并与Occam反演方法对比,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4.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地球物理电磁法(如大地电磁)数据的反演中,相比于传统的反演,可有效规避最优化过程中的局部极小值问题。专题中也有类似相关的工作,采将深度学习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地面电场数据监测套管完整性的研究。

5.专题收到多个关于面波、微重力等方法在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方面应用的摘要。采用高频面波方法对隧道仰拱结构进行成像研究,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在F-K域内进行频谱反演。将微重力探测技术应用于地下洞体勘查中,通过北京门头沟某隧道方法开展的微重力探测实例,说明微重力探测方法的有效性。

6.频分复用三维高密度电法仪研发及节点式地震数据采集震源时刻记录仪设计等地球物理仪器研发方面的工作有望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的精度及效率。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地球物理应用领域的模型研究及应用实例相比于往年有明显的增加。深度学习的概念及方法有望在地球物理反演、数据解释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多种数据的联合反演在工程地球物理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数据的联合成像及解释,有望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勘探风险。

3.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谱元数值模拟方法首次被引入到直流电阻率法模拟中,极大的提高了数值模拟的精度。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7篇;做报告人数57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23人,张贴报告3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波传播机理与响应模拟、各向异性与裂缝预测、复杂储层表征、去噪与高分辨率处理以及测井资料处理与应用等,论文涉及了基础理论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开发与优化以及实际资料应用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在地震波传播机理方面重点研究裂缝、压力和各向异性等变化地震响应机理及AVO特征。在复杂储层表征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各类反演方法以及针对河流相储层、浊积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页岩储层的结构、物性、流体、孔隙结构与渗透率和断层启闭性预测等多个方面。在去噪与高分辨率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高分辨率处理、分频处理、去噪处理等多个方面。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从报告看,地球物理技术向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油藏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际油田生产中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模型驱动方法与数据驱动方法的结合值得进一步推进。

2.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越来越精细,难度不断增大,面向的储层类型和问题多样化、具体化明细,反映实际油田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加,对地球物理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能融合多种信息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亟需研发。

 

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曹  宏  耿建华  郭光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0篇;做报告人数22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3人,张贴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致密油储层多尺度数字岩心建模与分形表征及油水两相运移孔隙尺度模拟研究。基于重构的数字岩心模型,综合应用分形维数、进相和缺项三个分形结构参数定量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空间分布的复杂特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特征,辅以孔隙网络模型的孔喉尺寸和拓扑参数,对致密油储层岩心的微观结构进行全面、精细刻画。

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甜点地震预测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资源规模潜力巨大,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研究基于四类砂体结构典型井的地震波形特征分析,应用地质统计学反演和波形分类技术,实现了砂体厚度和Ⅰ、Ⅱ1 类有利砂体结构的平面展布预测,提高了长 71. 72 页岩油储层甜点的识别精度。

3.层理和矿物组分对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及水力压裂的影响研究。以吉林省松辽盆地南部页岩油储层为例,对页岩油储层的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通过在实验室中对含砂页岩、纯页岩、低熟页岩三类储层的微观孔渗结构、岩石力学特征、声发射破裂特征和脆性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压裂和测井资料,分析了其地应力,获得了三类储层裂缝扩展规律,并提出了压裂改造对策建议。总体而言,水力裂缝的扩展受地应力和层理的控制。由于层理发育,容易形成水平裂缝。不适合水平井压裂。由于粘土矿物含量高,常规滑溜水压裂液的适用性较差。建议采用直井或定向井进行体积压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层理的作用使层理张开连通,形成更大的裂隙网络。

4.富有机质页岩脆性各向异性理论表征及实验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富有机质页岩储层是我国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脆性是控制裂缝网络形成与获得有效增产效果的关键因素。页岩储层环境复杂,层理结构发育及非均质性显著,脆性破坏机制不明确,传统的脆性评价方法已难以广泛适用,针对四川盆地目的层页岩展开脆性各向异性研究,基于各向异性岩石的弹性力学本构方程,应力应变理论,同时考虑方位角和倾角,引入过渡矩阵,推导了不同力学参数随倾角和方位角变化的理论模型,结合页岩不同脆性表征方法,建立脆性各向异性的理论表达式;同时,采用可控人工页岩建模技术,构建一系列高度可控(胶结程度,TOC 含量)的人工有机页岩,并进行超声测量及岩石力学实验,厘清不同胶结程度及 TOC 含量对脆性在不同方位及倾角上的影响。

5.南方海相页岩气储层岩心(屑)数字一体化评价技术应用研究。核磁共振岩心测试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实验室储层评价方法,它具有快速、无损、经济等特点,这项技术既能评价岩石物性与孔隙结构,又能评价孔隙流体分布与饱和度的关系。由于核磁共振受复杂矿物成分、元素组分、特殊孔隙结构、磁性物质或较高机质含量等因素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岩心分析的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结合电镜扫描(SEM),能谱分析仪元素(XRF),全岩矿物成分(XRD)再通过微米 CT 扫描,提出了实验室环境下页岩气储层数字岩心(岩屑)一体化的分析方法。

6.对比研究了几种不同类型非常规油气储层成缝能力的评价。

7.裂缝性碳酸盐岩电性微观响应机理和饱和度模型研究。

8. 基于动态数值模拟的岩石裂缝密度弹性特征分析。

9.水合物砂质储层力学参数评价体系。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综合应用分形维数、进相和缺项三个分形结构参数定量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空间分布的复杂特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特征,辅以孔隙网络模型的孔喉尺寸和拓扑参数,对致密油储层岩心的微观结构进行全面、精细刻画。

2.基于四类砂体结构典型井的地震波形特征分析,应用地质统计学反演和波形分类技术,实现了砂体厚度和Ⅰ、Ⅱ类有利砂体结构的平面展布预测,提高了长 71. 72 页岩油储层甜点的识别精度。

3.基于各向异性岩石的弹性力学本构方程,应力应变理论,同时考虑方位角和倾角,引入过渡矩阵,推导了不同力学参数随倾角和方位角变化的理论模型,结合页岩不同脆性表征方法,建立脆性各向异性的理论表达式。

4.层理和矿物组分对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及水力压裂具有重要影响,水力裂缝的扩展受地应力和层理的控制。

 

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曹俊兴  周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23篇;做报告人数123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76人,张贴报告4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围绕“油气地球物理”这一主题,重点涉及了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正演模拟、深度学习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油气储层岩石物理实验与基础理论、地震反演方法与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油气识别、非常规储层“工程与地质甜点”评价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深度学习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新方法;

2.油气储层岩石物理实验与基础理论;

3.高分辨率地震反演与储层表征新方法;

4.复杂孔隙储层地震油气识别及定量预测;

5.非常规油气储层“工程与地质甜点”评价新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及增长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天然气水合物岩石物理理论与地震表征;

2.复杂各向异性介质深度学习地震解释理论与方法;

3.深度学习五维地震高分辨率处理与反演;

4.考虑球面波影响的频变地震反演与储层表征。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马坚伟  符力耘  杜启振  毛伟健       孙卫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年刊录用篇数2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18人,张贴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叠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噪声压制;

不同理论改进下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针对不同储层岩石的物理建模。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叠前地震数据驱动Q值估计和衰减补偿方法,不依赖于速度信息,有效克服了直射线假设和叠后方法受到动校正影响的问题,适用于变Q模型,在衰减补偿的过程中避免了噪声放大,提高了衰减补偿的稳定性。

高斯牛顿反射波反演流程在处理实际资料,在一定程度弥补了速度结构的中波数缺口,使得成像更加连续、聚焦,断层也更加清晰,成像道集均得到拉平。

一种面向深层目标的地震数据最小二乘基准面延拓与成像方法,可以同时反演出上覆介质的反射率和基准面上高保真的虚拟反射数据,为面向深层目标成像奠定高品质的数据基础,改善了深部目标构造成像质量。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传统人工地震法在深地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高频地震衰减强烈、勘测深度有限以及横向、纵向分辨率低等问题,理想弹性介质波动理论难以精确描述深部非均质储层地震波规律。因此,深部储层环境地震波传播机理、地震波场模拟及同时震源地震数据处理、成像方法;储层岩石物理精细化建模方法;碎屑岩、碳酸盐岩典型深部资源岩石物理参数反演;储层流体高精度预测,都是深地资源地震勘探理论面临的难题,而这些理论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会使本学科发展带来潜在动力。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 彭苏萍  程久龙  吴燕清  程建远  杜文凤  于景邨  王怀洪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2篇,年刊录用篇数3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24人,张贴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煤田地震;

2.矿井地球物理;

3.矿山灾害地球物理监测;

4.无损检测技术。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矿井探测新技术方法,提出矿井电性源瞬变电磁法探测,自适应反演方法,深度学习测井岩性分类方法。

2.煤田地震新技术,提出互相关走时三维微地震反演方法。

3.矿山灾害监测,提出信息融合方法,且在光纤监测,煤岩核磁共振,井下超前探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科技动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基于人工智能,结合矿井探测与生产要求,实现地质异常体的精细探测与识别。

2.开展矿井新探测装备、探测方法的研究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             王彦宾

 

年会做报告人数21人,其中口头报告13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波数值计算方面:推导了非对称性弹性波方程及尺度效应,证明孔隙度在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下对弹性波的影响是存在的;在基于射线类的方法中,报告了将快速扫描法应用到各向异性介质中,并计算出了qSV qSH的走时;以及报告了用锁定扫描法求解三维曲线坐标系下程函方程的进展与结果;

2.高性能计算方面,基于GPU 的三维复杂介质地震灾害响应,能在30分钟内完成从地震建模、强地震震动模拟以及灾害评估的全过程;

3.地震波反演与成像方面,报告了反射波波形反演的进展;

4.勘探地震方法技术方面,告了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布设中,各中因素的影响;

5.地震数据处理方面:报告了基于阻尼降方法的5-D地震数据的去噪和重建,合成测试显示了较好的结果;报告了在引入相位调制算子后的chirplet-同步挤压变换方法的效果,能更好的提供时频分辨率,并更准确地识别地质储层;报告了OMPBPDNFISTA三种压缩感知反射系数重建算法的对比结果,为处理实际地震数据是的方法选取提供了便利;以及利用改进阈值函数的小波算法为气枪震源信号去噪保留了更多地波形细节;

6.报告了利用轴对称谱元方法在二维全月模型中模拟月震波的传播;

7.报告了在含水层介质中计算模型频散曲线的科学问题;

8.报告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GPS 多路径效应的研究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下推导的非对称弹性波波动方程,更好地考虑了不同孔隙度特征参数对地震记录的影响,可以帮助定位地震记录中的某个层位;

2.基于CPU 的复杂地震灾害响应,能高效准确地完成响应全过程;

3.反射波波形反演。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地震数据处理、反演、解释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2.智能地球物理勘探。

 

应用地球物理前沿

召集人:李    何兵寿  王绪本  范伟粹  栾锡武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7篇,年刊录用篇数2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0人,其中口头报告11人,张贴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内容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等,主要交流的成果为:

在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方面,研究了基于On-Lstm的无监督储层识别方法、基于DenseNet网络的地震资料盐丘识别方法、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大地电磁反演方法,有效提高识别精度和反演效果。

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方面,研究了利用数据低秩性和稀疏性进行位场分离的方法、基于坐底式发射系统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法视电阻率快速成像方法、基于磁梯度张量特征值与方向解析信号相结合的场源位置识别方法;研究了基于非线性自旋进动提升光泵磁力仪灵敏度。

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方面,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辽宁省瓦房店地区金刚石找矿中;在华南开展了成矿系统重磁多尺度探测;将缪子成像方法应用于地壳浅层高分辨密度异常结构探测;探讨了日月天文引潮力震荡变化与大气月平均气温趋势对应关系。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地球物理技术识别地质体和反演地下介质参数的精度和效率;基于数据低秩性和稀疏性,提高位场分离效果;基于磁梯度张量特征值与方向解析信号,提高场源位置识别精度。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研究,提高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化水平。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孙和平  孙文科  申文斌  申重阳  祝意青  付广裕  吴书清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2篇,年刊录用篇数5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52人,其中口头报告42人,张贴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次年会是本专题提交论文数量最多、内容最为全面的一年,内容涉及了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的各个方面,参会人员普遍反映能够通过专题报告,对国内关于重力场方面的各个研究单位、人员、研究方向和水平等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同行领域间合作和沟通,为行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专题报告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地球重力场理论、卫星重力、地表重力、数据处理方法、重力场建模、重力观测仪器、重力联合数据应用、地球内部结构、仪器研制、重力观测新技术、重力大地水准面、地球内部结构以及行星重力场等多个方面,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综合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仪器方面(仪器研制、重力观测新技术、重力观测仪器等)

仪器方面有7个口头报告(19日:15-21),2个张贴报告(18日:71-72)。来自国内7个单位的重力仪研究团队,给出了重力仪研制的最新进展,其中国内基于冷原子的绝对重力仪研制取得了重要进展,各团队都已取得工程样机并且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实验,观测精度均已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其中仪器的集成和智能化浙江工业大学走在前列。两个重力观测新技术的报告分别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MENS重力观测技术和来自武汉大学的利用时间比对测定重力段差的技术。其中MENS技术前景非常看好,如果能成功研制,有望像GNSS一样实现区域重力的实时动态观测,为检测地震、火山、滑坡、地下灾害等提供强有力的观测支撑。

2.重力场理论及其应用(重力场理论、固体潮理论、重力场建模、重力大地水准面、行星重力场、重力场理论研究方法)

这个方面的口头报告有14个(18日:1-1319日:26),张贴报告5个(18日:65-6873)。主要涉及地球重力场基本理论的推导和应用,地球内部结构、各向异性、边界划分、研究方法的选择,行星重力场及其潮汐变化等等。其中较为突出的进行是地震位错理论方面的进行,提出了解析解,引入了新的方法,加快了计算速度,提高了计算精度。另外月球潮汐的研究为未来月球观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计算结果,为获得高精度的观测数据提供了精密月球潮汐改正,虽然目前工作正在进行中,但是该项工作紧跟国家“三深”战略和“探月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为国家的深空探测提供关键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3.地球重力场观测及其应用(重力卫星、地表重力观测、流动重力观测、绝对重力观测、连续重力观测、重磁联合反演、重力和GNSS联合应用、重力观测产品、重力观测地震应用、重力潮汐观测应用等)

这个方面的口头报告有21个(18日:1419日:1-1422-2527-28),张贴报告3个(6469-70)。主要涉及重力观测数据的分析应用、信号分离方法、地震重力信号、数据联合反演、卫星重力数据分析应用等等。主要的进展有:重力数据在地震中期预报中显示出明显优势,为震级和地震震源位置的预判提供科学依据,但仍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重力数据联合GNSSInSAR、地磁、水库蓄水等观测数据,为水储量变化、地震、地震前兆、水库诱发地震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重力观测数据有众多应用,但是由于重力是一个综合效应,观测数据的精确解释需要更为精细的数据预处理。再就是数据处理新方法的选择,从数学上来讲,可能并不是新的数学方法,但是将一些数学方法首次应用于重力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并能够获得更为清晰的结果,更好地对重力观测信号进行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地球重力场理论方面:地球形变的解析解能够有效解决地球模型计算中的精度和效率问题;地球重力观测方面:地表流动重力观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报中期地震。

新的学术增长点:水库诱发地震需要对水库地点的原地质应力情况进行评估;重力噪声可用于地下结构反演,同样也可用于地震重力前兆信号研究。

科技动向:重力仪器方面:冷原子绝对重力仪取得成功并可能很快就会实现商业化,重力MENS技术期望能够实现小区域重力面观测,相对时间比对也有望实现重力位差观测。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球重力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重力场的变化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理场之一,是地球空间环境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因此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次会议专题的52个报告,能够欣喜地看到国内重力场的理论、观测和应用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例如:在用重力观测数据进行地震预报方面,祝意青教授团队的工作是国际一流水平的;在利用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探测地球深内部重力信号方面,孙和平院士团队也是国际一流水平的;孙文科老师团队在重力位错方面是国际一流水平的;申文斌老师在相对论重力观测和长周期重力信号检测也是国际一流水平的等等。虽然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但是也有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下面提两个方面的展望和建议:

1.由于重力场是一个综合效应信号,在重力场信号解释方面希望加强与其它观测技术的联合解释,特别是与地震仪、GNSS、地磁、InSAR、气象等观测资料的联合解释,研究工作做细,加强与其它各地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通过多方面联合共同研究和解释较大的地学问题,为人类的生存空间提供更为精确的科学依据。

2.希望各个重力场研究团队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攻关重力场方面的一个问题,将该问题的研究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另外提醒各研究团队注重软件的集成和推广,这一点陈石老师团队目前做的最好,建议其他团队借鉴他的软件发展模式,最终使得国内重力场理论、观测、仪器各方面的软件都处于国际水平。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6篇,年刊录用篇数36 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6人,其中口头报告24人,张贴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所探讨的主要内容为太阳上不同尺度活动现象的驱动机制及演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各种空间天气现象的演化规律。

对于太阳表面的大尺度爆发活动,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深入探讨了爆发活动的驱动机制及相应的统计规律。同时,对于太阳表面的各种小尺度活动现象,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其与太阳表面等离子体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对于太阳表面存在的波动现象,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

对于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太阳风和日冕物质抛射等扰动结构,构建了翔实完备的数值模型和物理图像,并结合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这些行星际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同时针对若干空间物理领域的基本问题,并结合最新的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从行星际空间到近地空间的多尺度结构和现象的演化规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完整的重现了理论预期的爆发活动模型,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太阳爆发活动驱动机制的认识。

2.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大尺度日地空间三维数值模型,为日地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分析工具。

3.激波、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磁层、电离层等多种观测现象和观测区域的耦合分析与研究,系统完整的解释了日地空间环境的演化规律。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各种观测仪器的研制和观测卫星的发射,我们对于日地空间环境的观测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多尺度活动现象的耦合分析,以及不同空间环境区域的协同研究,日益成为日地空间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另一方面,海量的观测数据使我们能够细致入微的研究各种活动现象,从而对现有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因此,基于观测数据的大尺度三维数值模型,对于日地空间环境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2篇,年刊录用篇数1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2人,其中口头报告6人,张贴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扩展最新数值模拟成果,包括二维的酒东盆地内褶皱冲断带时空演化的数值模拟和三维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层和地表高程时空演化的数值模拟;

2.系外行星内部的液态铁性质的高性能计算,对液态铁的状态方程做了更好的修正,对液态铁的物性参数,如密度、黏度等,有了更好的估计;

3.利用波形拟合方法对东天山下方地壳-上地幔顶部低速异常带行了系统研究;

4.利用接收函数和瑞利波频散联合反演中国东部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5.利用高精度解析解对球体内的热对流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6.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饱和孔隙介质中二维振荡对流问题;

7.分析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同源不同路的原因;

8.行星科学的一些最新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数值模拟手段更加先进,数值模拟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和摩擦接触非线性;

2.第一性原理的高性能并行计算,可以用于研究液态铁的物性参数;

3.球体热对流问题的解析解,有了更好精度的计算;

4.行星科学正在某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继续加强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方面的传统优势,在高性能并行计算、程序自主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2.积极重视行星科学的最新进展,将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研究同步开展,拓展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

 

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周  猛  符慧山  杜爱民  陆全明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70篇,年刊录用篇数6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61篇,其中口头报告40人,张贴报告2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磁场重联和波与粒子相互作用。投稿量较大,内容较多,具体的研究问题非常丰富,主要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利用MMS卫星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对磁场重联扩散区附近的物理过程做详细分析,主要报告的内容有磁场重联触发机制的新认识,扩散区内部电子加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磁通量绳内部物理过程的新发现。在卫星观测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磁场重联X线长度对磁场重联的影响。

1.首次发现在磁场重联产生的磁通量绳内部丝状电流中,可发生次级重联并导致磁能的快速耗散;利用混合模拟研究了准平行激波下游电流片的形成,并发现电流片中可发生磁场重联。

2.结合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发现地球磁尾位型下的磁场重联触发过程起始于小尺度的电子尺度区域的证据,由该区域内电子动力学行为主导,并导致了进一步的爆发式能量释放过程。

3.利用三维全粒子模拟方法,首次研究了三维磁场重联中的X线长度对重联的影响,并提出了描述重联率和出流速度与重联X线长度关系一个理论模型。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内磁层EMIC波,哨声波,氧离子回旋谐波,静电电子回旋谐波(ECH),ULFVLF波的产生,传播与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粒子模拟研究了一维偶极场下能量电子温度各向异性激发的合声波的性质,发现随着能量电子密度的增加,合声波的饱和振幅和频率范围都会增加,而温度各向异性的增加则会增加合声波的频率变化率。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磁场重联的触发机制理解,磁场重联从电子相到离子相的转化,主要的控制因素是霍尔电场;

2.密度导管对哨声波传播的影响。

 

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62篇,年刊录用篇数6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2人,其中口头报告41人,张贴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电法测井方面,在随钻方位电磁波与超深前视电阻率探边技术、全张量各向异性介质电磁场奇异性处理方法、震电测井等内容;2.岩石物理与生产测井方面,特别是在水平井气水两相阵列持气率仪器实验分析、数字岩心技术等内容;3.声波测井方面,在核心部件换能器以及远探测综合解释、固井质量评价、随钻声波测井技术等内容,研究进展较快,理论研究与实际测井工艺,结合紧密。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流体矿化度对SH-TE震电效应测井的影响机制分析;

2.正交偶极换能器粘接界面力学性能分析;

3.用二次电场耦合势有限体积法高效模拟随钻超深前视电阻率仪器三维响应。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结合油田测井实际,加强声法、电法和核物理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目前非常规油气藏测井难题,开展科技攻关。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  丽  曾祥方  张文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5篇;做报告人数12人,其中口头报告10人,张贴报告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中科院半导体所张文涛总结介绍了光纤传感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点式光纤传感器技术方面,中科院半导体所黄稳柱介绍了干涉式地震仪的研发及其在浅地表、地铁入侵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安徽省地震局郑海刚介绍了光纤应变仪在安徽大别山监测预报实验场的跨断层的钻孔安装和连续监测情况。北京大学操玉文介绍了基于光纤陀螺的地震波场旋转分量记录设备和应用进展。

分布式光纤传感方面安徽理工大学刘畅同学介绍了岩石变形实验中的分布式应变和温度传感器进行应变监测的情况,观测到了岩样破裂前后的应变变化。吉林大学刘辉同学介绍了基于DAS应变记录的全波形反演技术进展和理论测试结果。中油奥博王渝介绍了油气勘探领域井下、井地联采等方面DAS的应用情况和振铃噪声压制方法(拟合去噪、时变跟踪滤波、稀疏表示)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王翔同学讨论了降噪自编码器的信号处理思路。华中科技大学李豪同学简要介绍了基于DMOF光缆的DAS水声监测进展。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宋政宏同学介绍了利用城市既有通信光缆开展陆地大容量气枪信号监测实验、结合共址地震仪记录、区域速度模型、DAS响应特性等的信号分析。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DAS技术成为光纤传感的研究热点,基于DAS技术,利用城市通信光缆成功记录到大容量气枪信号,表明两者的结合有望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地下结构探测和监测;井下DAS观测中的耦合/振铃噪声的影响及其抑制技术引起广泛关注。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李怀渊   郭子琪  孟庆敏  曾昭发

2020101821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2010218:30-17:00,在第9会议室(温德姆酒店二层第8会议室)召开了第82专题《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报告会,召集人为殷长春、李貅、李怀渊、郭子琪、孟庆敏、曾昭发。

该专题共包括了24个口头报告,11个张贴报告,其中口头报告中有4个为特邀报告。该专题包含有四个分专题,分别为航空重力、航空磁测、航空电磁、航空地球物理正反演理论及应用。专题报告结束后,会议召集人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点评。

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讨论,会议评出优秀论文两篇: 1)韩雪:八叉树网格在频率域航空电磁三维正演中的应用研究;2)柳尚斌:瞬变电磁Crank-Nicolson FDTD三维正演。在整个会议进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很好的交流,针对各个报告提出相应的学术问题并进行热烈讨论,大家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新想法、新观点。会议结束,大家意犹未尽,让我们共同期待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召开!

 

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

召集人:陈斌倪  袁洁浩  冯志生  康国发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7篇;年刊录用篇数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5人,其中口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根据今天专题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磁场变化、地震地磁异常分析和地下磁化率反演等共3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地球磁场变化。地磁场日变化和长期变化的分析一直是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专题报告《日变通化方法研究及其在震磁异常分析中的应用》从观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在消除粗差和各种系统性误差之下,通过对最邻近单台站直接通化法、多台站直接平均法、多台站反向加权平均法、经纬差加权平均法等4种已有方法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对经、纬度差上进行距离分权的时间与幅度改正的新方法。该方法将更符合地磁场区域性趋势变化,并改善与提高地磁观测数据日变通化精度,为各个领域的地磁应用奠定基础。《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中误差来源分析》报告中,主要对地磁场长期变化提出了中国地震局43个地磁基准地磁台数据进行了NOC非线性时空重构拟合和IAGA发布的IGRF13主磁场模型计算的中国长期变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中国西部印巴交界、东北部中俄蒙交界区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析。报告最后提出了适合中国地区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布。

2.地震地磁异常分析。专题报告《南北带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弱变区边界的量化分析》和《巧家M5.0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特征分析》分别对地磁场组成成分之一岩石圈磁场及其它在地震前后变化进行了研究。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变化会伴随着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进而会引起局部岩石圈的地质结构和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局部的岩石圈磁场异常。通过研究分析其相应的这种震磁变化特征可以有效地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进行预测。从现阶段研究结果来看,除报告中所述的巧家5.0级地震之外,对南北带内四川芦山7.0、鲁甸6.5、景谷6.6、康定6.3级等强震进行岩石圈磁场的异常特征分析,讨论了引起异常对应的地震可能因素,进而为未来进行地震预测进行了具体指标上的凝练,在实际应用中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3.地下磁化率反演。近年来,磁化率反演也是地球物理学界的热点之一,它对解释地下结构有较好的应用。专题报告《利用磁异常模量反演台湾磁性物质分布》压制火成岩中严重的剩磁影响,对台湾地下三维磁性结构进行模量反演方法,获得台湾岛地下三维磁化强度分布。研究区域从地表到地下40km构建反演目标函数。利用高斯-牛顿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经过多次迭代,从而得到目标函数最优解。结果表明:观音高地的磁性物质分布在地下5-20 km,磁化强度约为1-2 A/m,推测地下的磁性物质是火山喷发产生的火成岩。北港地区的磁性物质从地表一直延伸到地下25 km处,磁化强度约为1-5 A/m。北港地区存在一个由火成岩组成的云嶂古陆磁性物质分布较深,集中在地下10-30 km,磁化强度约为1-4 A/m,推测该地区的磁性物质是侵入到地下的火成岩。中央山脉南段存在两个磁化强度高区,大小约为1-4 A/m,分布在地下5-20 km,该地区磁性物质是由地下高温物质折返后降温形成。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富含火成岩的海岸山脉存在三个磁化强度高区,大小约为1-4 A/m,深度在地下5-35 km不等,推测该地区的磁性物质是岩浆侵入后冷却形成的火成岩。在提问环节,主持人提出在大陆地区中川滇、首都圈也开展了相应研究,希望报告人与国内有关学者进行联合研究,以期达到更优的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本次专题报告来看,更多的学者对地磁台站数据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产生更多的兴趣。地磁场日变化、长期变化,以及地下磁化率的研究又发展了新的、更适合地磁场区域性的变化。在报告人和提问者互动环节中,发现新的学术发展趋势是地磁台站时间高分辨率数据和流动地磁空间高分辨率数据的有机结合,在地质、海洋、地震等领域内进行更多的科学问题研究。在局部高精度高分辨率中进行磁化率的合理、有效的反演,可以对相应构造及其运动进行地球物理学上的解释。同时,进行多学科在地球磁学上进行融合,使该方法在其他领域进行更广阔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磁观测有地面观测数据、航空数据、卫星数据等,在本学科中应该将上述几种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从地面-航空-空间建立三维模型对地球磁场的时空分布进行更好、更全面、更准确的描述与分析。

 

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方维萱  周永胜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7篇,年刊录用篇数1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7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5人因故未能到场),张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提交给本专题的17篇论文,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1.构造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1)构造物理化学的研究和发展(吕古贤);2)中国构造体系研究新进展(吕古贤);3)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结构面的应力场特征(王红才);4)矿田构造变形岩相的概念、方法和分类(吕古贤);5)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与震后松弛变形机制(周永胜);6)地压梯度说(胡宝群);7)青藏甲玛斑岩成矿系统数值模拟初步研究(常成);8)与简化化学反应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数值模拟--以个旧高松矿田为例(范欣);9)基于深部地球物理信息的构造变形岩相分类研究(张宝林);10)秦岭矿带陕西中南段金矿构造物理化学GST分类方案(杨兴科)。

2.构造控矿规律研究:1)新疆砂岩型铜矿(贾润幸)、2)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田冲)、3)江南东段塔前-赋春带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胡擘捷)、4)内蒙古常福龙金矿(李寒滨)。

3.金属矿综合找矿勘查技术研究:1AMT方法在内蒙古铅锌矿应用(祁民)、2)陕西接触变质型石墨矿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恢复(汤贺军)、3)相山铀矿田元素地球化学与找矿标志(高海东、王运)。

2019年第一次组团参会情况相比,本次研讨内容突出了构造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显示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主要方向的研究成果正在稳步产出。

7位报告人到场汇报了研究成果,另有5位报告人因受新冠疫情、教学和重大项目野外检查验收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到场。

专题主持人把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讨论,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发言提问,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得到了很好的沟通,现场互动气氛热烈。专题进行过程中,到场最多达20余人。方维萱研究员、杨兴科教授、张宝林研究员、贾润幸高工对口头报告进行了现场点评。未能到现场作报告的作者,通过摘要、展板、手机、邮箱、微信等通讯方式联系。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吕古贤等全面论述了构造物理化学学科的研究背景、科学问题和应用领域。

2.吕古贤等在中国构造体系研究中,总结了四点基本结论:1)构造体系核心标志是最大主压应力面;2)当前研究重点是中新生代构造体系;3)构造体系建造显示“隆起-凹陷拆离”形式;4)构造体系结构面显示“米”字形分布。这些创新性的成果,是对构造体系研究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3.张宝林等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与不同性质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指出对地球物理信息作出地质解释的前提条件是对构造体系的认识和含矿构造的识别,提出了地球物理方法应用流程和矿田勘探分类方案。该报告首次对地质和地球物理关系做了系统的总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矿田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杨兴科等围绕着金成矿地质作用(G)、控矿构造(S)和热液蚀变(T)特征,提出了金矿的构造物理化学GST分类方案,将众多的金矿成矿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地质标志,对于提升我国的金矿勘探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4.常成等对于斑岩-夕卡岩型铜矿的力学-温度-流体流动-化学物质运输与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岩与围岩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结构面环境均发生变化,导致流体成分和成矿物质发生了动态变化,这就为深入探讨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周永胜和胡宝群,分别对于地壳深部构造带的流体-应力演化过程和地压梯度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精细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对于研究地震和成矿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构造物理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地球科学学科,它倡导构造力控制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进而影响地球化学平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地质矿产、油气、煤田、地热、地质灾害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经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目前急需对“构造物理化学”机理开展深入研究,培养后备人才,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广阔。建议设立培训班,并尝试在高校开设研讨班或讲座,一方面辅导提携中青年骨干,另一方面也推进理论和方法的广泛应用。(完)

(年会组委会)


 
 

 

20216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场“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在徐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院士、徐佩芬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尚旭教授、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等院士专家、学会有关领导来到中国矿业大学,为现场百余位师生开展了地球物理系列科普讲座。


 

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向与会师生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基本情况。滕吉文院士以“动荡的地球——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为题目作报告。报告中滕院士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和属性、自然灾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规律,回顾了历史大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最后滕院士勉励同学们永攀科学高峰,努力攻克地球物理难题。徐佩芬研究员作了以“‘平安中国’构筑地质安全屏障——工程地球物理技术与应用”为题目的科普报告,重点介绍了平安中国的地质安全屏障、如何构筑地质安全屏障和面向城市地质安全的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等内容。王尚旭教授报告题目为“石油与地球物理”,讲述了我国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的勘探发现历程,体现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主导作用。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大庆油田勘探的成功应用表明,没有地球物理技术就难以发现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王绪本教授报告题目为“神奇的地球电磁场”,报告介绍了地磁场与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研究意义、地磁场与地球电磁场的奥秘以及地球电磁场的“神奇用途”。院士专家们的报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带领同学们经历了一次精彩的地球物理之旅。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国内地球物理领域知名院士专家,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学生讲解地球物理学基本知识以及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地球物理科普与兴趣启迪相结合,指导学生选择地球物理作为候选专业,为同学们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从而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地球物理大家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活动将在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展开。

(学会秘书处)


 

2021530日,“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的决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浙江海亮教育园影剧院圆满落幕。本次竞赛由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浙江省灾害防御协会和海亮教育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该赛事旨在推进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工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激发广大中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学习地球科学的能力,为对地球科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以发现、培养和选拔一批地球科学青少年人才。

竞赛历时4个月、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400余所中学2万余名中学生参与。经过全国预赛,共有200余名选手进入决赛。529日,参加决赛的选手进行了野外科考和室内笔试两轮比拼,最终角逐产生了59名金奖、61名银奖和87名铜奖得主。闭幕式上,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竞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竞赛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新茹宣布了获奖名单,有关领导、嘉宾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为同学们录制了祝贺视频,欢迎全国热爱地球科学的青年学生相聚于此次地球科学的盛会,祝愿本届竞赛成为各位青年学生在地球科学领域万里征途的第一步。

最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江海水教授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夏群科教授手中接过了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委员会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将承办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决赛。

“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圆满落幕!

(学会秘书处)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纪要

 

在第五个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承办,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迪普瑞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于20215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拉开帷幕,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地球物理与城市生态环境”。

活动采用线下报告会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线下报告会在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7号楼会议室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薛国强、副主任委员岳建华、许传建、马鹏远、专家委员汪青松、秘书长王超凡、副秘书长盛勇、申有义、武欣,以及来自城建、市政、交通、环境、水利、有色、地矿、煤炭、核工业、冶金、石油、科研院所、高校等行业系统50家单位的12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线下报告会;线上采用腾讯视频会议的形式对现场报告进行直播,会议期间线上人数基本上稳定在180200人。

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薛国强主持,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院长刘建东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叶勇,江苏省地质学会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汪凯分别代表上级学会和会议主办单位致辞。

开幕式后,郭建秘书长和刘建东院长为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进行了揭牌。

活动特别邀请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一线企业、设备厂家的9位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作主题报告:

1)中国矿业大学岳建华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电磁法探/监测技术》的报告,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背景意义出发,指出向地球深部寻求发展和生存空间已成为世界趋势,提出以解决城市深地空间开发利用中的探/监测问题为重点,以保障深地空间安全高效开发利用为导向,开展城市深地空间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探/监测核心装备和成套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基于上述目标,给出了电法勘探精准化发展路线:数字岩芯技术、结构参数表征和电导率本构方程是构建电性参数与应力场、渗流场、化学场和温度场本构关系的三要素,开展岩土电性参数与其结构、相态和外部环境因素间关系的研究是电磁法精细化勘查的基础;电磁类方法在地下工程选址、施工超前探测和运维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克服施工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地选择电磁类方法与技术是决定应用效果的关键;定制化、集成化、智能化开发适用的软件和硬件,应成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监测电磁类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2)浙江大学夏江海教授作了题为《城镇环境被动源面波分析方法》的报告,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环境保护急需三维高分辨率地下介质(0200米)精细成像,而城镇环境中,由于噪声干扰、介质极为复杂、观测受限等原因,常规地球物理方法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发展城镇环境中任意场源浅地表介质中的地震波场理论。通过尝试采用被动源(人文噪音)取代主动源,从噪音中提取信号,提出了被动源面波多道分析方法(MAPS),通过分割、时域归一化、谱白化等处理过程,实现对面波频散能量的准确快速成像,可用于探测地表到地下100到数百米深度的横波速度结构,由于可联合利用主动源的数据,MAPS在增加探测深度的同时也保持了浅部的速度模型的分辨率。

3)江苏大学闫述教授作了题为《一种瞬变电磁精细探测新方法——SOTEM》的报告,首先明确了深部精细探测的概念,指出在深部精细探测中,探测深度和精度是一对矛盾,主要的两种人工源电磁法,频域的CSAMT和时域的LOTEM都采用了大发收距装置,但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加入人工源后提高的信号强度;然后介绍了一种新的瞬变电磁精细探测方法—SOTEM,该方法将LOTEM的偏移距从原来的3000m缩短到500m,大大地提高了信噪比,将探测深度从500m增加到2000m,探测精度提高1.5倍,垂直深度分辨率从10%精细到58%;最后以大同达子沟煤矿多层积水采空区探测为例,介绍了SOTEM的应用前景。

4)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道路与市政管线地下病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昌彦教高作了题为《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风险探测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特点和当前的运维形势,指出道路和地下管线工程互为载体,道路塌陷与管线分布及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然后从政府预防意识与风险管控理念的建立与需求提升;防控道路塌陷,把脉城市安全;全面认识地下病害致塌作用的特点,提升应对的信心与对策;完善和健全地下病害探测工作技术方法体系;地下病害的监控预警技术的探索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生命线地下病害探测技术发展。最后对地下病害探测识别进行了展望与思考:地下病害探测要明确主因、分类,正确选择工作方法,开展针对性识别预防工作;地下病害探测与塌陷防控要政府引导,建立机制、有效管理;团队能力建设是探测质量的保障,探测深度决定了探测周期和成果保质期;规范市场、有序竞争、技术能力牵引、良性发展。

5)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王军成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综合物探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与生态环境勘查中的应用》的报告,通过南京浦口老山地区天井洞地下空间探测、淮安人防工程探测、徐州贾汪青山泉煤矿采空区探测、徐州轨道交通6号线物探专项勘察、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工程地球物理勘察等项目,详细介绍了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近些年在不同深度地下空间开展精细探测技术研究的应用成果;通过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岩溶专项探测、南京地铁施工诱发的地面塌陷抢险、镇江某化工厂地下有机污染物探测、常州某厂址地下固体(化工)废弃物探测、灌河沿线及长江岸水土污染调查、扬州—泰州生态地质调查等项目详细介绍了综合物探方法和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勘查中的应用成果。并指出建立一套适用于城市复杂环境的不同深度、不同范围、不同类别的地下空间探测使用的最为方便、经济、快捷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体系很有必要,对典型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特征与物性参数的研究是未来地球物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6)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何彬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地球物理仪器在城市环境的应用》的报告,全面介绍了满足城市地质调查要求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点介绍了地质雷达在道路厚度、道路病害、管线调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和应用实例,天然源面波法在岩性结构分层、断层探测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和应用实例,高密度电法在圈定地下污染物分布、环境污染调查、地下空洞探测、堤坝隐患探测、湖泊江河浅海水下探测、滑坡监测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和应用实例,无人艇多波束在桥墩水下检测、水库大坝检测、应急救援、水下测量、水下考研等方面的应用实例,以及最新研制的无人机放射性探测仪等。

7)北京迪普瑞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李林林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三维地质雷达在工程检测领域的应用》的报告,以大量详实的实例介绍了三维地质雷达在市政道路病害探测、管道及周边缺陷探测、机场跑道结构检测,水库坝体混凝土结构检测、考古及建筑基础探测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的主要特点:结果直观、解译简单,检测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8)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郭文波教高作了题为《井中激电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井中激电方法技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不同工作方式的探测能力、影响因素、异常特征。然后通过实例说明激电测井可用于提供物性参数资料、校验钻孔地质剖面;井中激电地井、井地方式方位测量可用于发现井旁盲矿,并判断其相对钻孔方位;追索、圈定矿化体空间展布范围;扩大矿床储量,指导工程布置等。最后指出:井中激电,有其独特的找矿效果,可以解决地面电法难以解决的某些地质问题;无论钻孔是否见矿,都应该进行井中激电工作,充分利用钻孔获得更多的资料,扩大钻孔的工程效果。

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勘探技术规程》进行了宣讲,详细介绍了规程的立项背景、编制过程、条文内容,重点说明了SOTEM技术的成果支撑:利用远小于目标深度的偏移距可以实现大深度探测,与回线源TEM相比,SOTEM施工更为高效、探测深部结果更准确;通过对SOTEM电磁场多分量特性研究,开发了任意位置电性源TEM一维正演程序;建立了SOTEM法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开发了SOTEM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试验探测,已在30多个项目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最后,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薛国强进行总结发言。本次活动特邀的9个报告紧密结合“地球物理与城市生态环境”这个主题,对城市水工环地质调查、地下空间探监测等的地球物理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促进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的科学普及和推广应用具有积极作用。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通过大讲堂、研讨会等形式,将地球物理前沿技术真正推广应用到基层单位,提升各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地质勘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202152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委员会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深部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工程实验室承办的2021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暨深部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在济南顺利举行。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步召开的方式进行。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会上进行了致辞,鼓励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科技创新报国。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和山东大学孙怀凤教授分别做了题为 “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创新与拓展”和“无人机载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理论、方法与应用”的专题报告。两位专家从理论体系的建立、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出发,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示了各方法技术的应用条件及应用效果。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深部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璐进行了工作汇报,大家对目前存在的地球物理工程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参会专家进行了悉心指导,对将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顾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监事刘元生作了会议总结,肯定了工程实验室建立一年来的工作,并提出抓好课题研究与科研项目结合、努力多出优秀成果的要求和希望。

本次会议的召开一方面有助于将地球物理前沿技术推广到基层,可以发挥推广工作委员会的纽带作用,通过各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探索地球物理工程技术实验室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有助于社会服务工作能够走得更远,能够真正搭建好地球物理科技转化这个平台,从而提高科技兴企、科技强国的能力。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1年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于202143-5日在西藏林芝市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办,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林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专委会主任、专家委主任底青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徐佩芬秘书长、安志国、王超凡副秘书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李貅、郭勇洪、田连义、李坚、沙椿、韩永琦、程久龙、于景邨、胡绕、林志清、李怀良、王槐仁、薛国强,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蒋良文、地勘院总工程师张广泽,中铁一院川藏铁路指挥部副指挥长郭韫武、甘勘院副院长李建平、陕勘院副总经理赵峰等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近50人参加此次活动。

    对川藏铁路重大地质问题,我国工程地质、地球物理专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勘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成为我国高海拔艰险山区铁路工程勘察建设的典范。本次活动针对川藏铁路建设中复杂工程地质勘察的关键技术与处置对策开展研讨,特别是研讨地球物理服务于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创新举措,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特别邀请林君院士及相关专家莅临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接重大工程建设部门,把脉、聚焦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热点和难点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助力重大工程建设,共谋行业创新发展。活动包括学术交流和铁路沿线工程地质考察两部分内容。

  1、学术交流活动

  活动开幕仪式由徐佩芬主持,底青云、郭建、蒋良文、郭韫武分别代表主办方、学会、承办和协办方致开幕辞。之后,院士、专家围绕川藏铁路勘察建设分别做专题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专题报告包括《川藏铁路地球物理技术创新的思考》(林君)、《地空探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李貅)、《拉林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张广泽)、《川藏铁路与地球物理勘探》(李坚)、《航空物探在川藏铁路隧道勘察中的应用》(韩永琦)、《川藏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设想与需求》(王光权)、《川藏铁路超深钻孔地应力测试分析及应用》(陈兴强)。

  2、铁路沿线工程地质现场考察

  院士、专家专程考察了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米林隧道、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在建隧道以及沿线典型滑坡、冰碛堆积等工程地质现场,听取地质、物探专家关于隧道设计施工情况、工程地质难题、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成果等情况介绍,并就关心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特别对物探在后续复杂艰险山区隧道勘探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建设性、指导性探讨交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1429日,“虚拟岩石物理与电磁模拟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国内相关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约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物探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聚焦岩石物理和电磁模拟新方法新技术,邀请来自东华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1位国内知名中青年学者做了特邀报告。

  29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严良俊教授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赵国泽研究员、长江大学副校长张玉清教授、长江大学原副校长胡文宝教授、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院长张占松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仪式。首先,赵国泽研究员以天然地震震源区导电带结构形态和岩石孔隙度与地震孕震环境关系的研究,展示了岩石物理与电磁探测模拟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张玉清副校长代表长江大学热烈欢迎各位代表前来参加大会,介绍了长江大学电磁模拟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29日上午第一阶段报告由赵国泽研究员主持,东华理工大学邓居智教授做了“任意数据集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的报告,长江大学赵辉教授做了“智能油气藏开发模拟及一体化优化研究”的报告,长江大学严良俊教授做了“水力压裂时域电磁监测方法研究与综合应用”的报告。第二阶段报告由胡文宝教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蔡红柱教授做了“三维电磁多进制反演及应用”的报告,吉林大学刘云鹤教授做了“任意各向异性介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研究”的报告,山东大学孙怀凤教授做了“无人机载半航空瞬变电磁研究进展”的报告。29日下午第一阶段报告由陈小斌研究员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建慧教授做了“发射电流波形对瞬变电磁场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南方科技大学杨迪琨教授做了“页岩气压裂电磁监测中的钢套管效应”的报告,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肖占山高工做了“岩石物理在页岩油储层评价中的应用”的报告。第二阶段的报告由胡祥云教授主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建国教授做了“数字岩石与跨频段岩石物理储层应用”的报告,中南大学任政勇教授做了“地球深部电磁三维正演及1D反演”的报告。最后,会议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长江大学严良俊、周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

——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21521-2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内160多个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60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协办。

  会议聚焦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装备,围绕深地、深海和深空地球物理技术,近地表地下空间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地球物理传感技术等十三个专题开展学术交流。

  22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教授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邓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院士、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叶贤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仪式。

  首先,专委会主任邓明教授表达了在全球抗疫背景下终于如愿举办会议的艰难与喜悦,同时对会议主办、承办方与会专家领导和所有与参会人员表示感谢!邓主任郑重宣布大会正式开幕;湖北省科协党组叶贤林书记代表湖北省科协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支持并关心湖北省科技事业发展的院士专家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谢;郭建秘书长对专委会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希望在新一届专委会的支持下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教授热烈欢迎各位代表前来参加大会,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522日大会邀了11位专家就我国最新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创新成果与发展前景做了精彩报告。

  上午特邀报告由邓明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杨洋博士代何继善院士做了“保护名泉 畅修地铁——济南泉域边界及水力联系探测研究”的报告;吉林大学林君院士做了“地球物理量子精密测量研究现状与思考”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吴时国研究员做了“征服挑战者深渊万米深潜之路”的报告;中山大学涂良成教授做了“天琴一号在轨试验结果”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做了“嫦娥工程之探月雷达技术”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教授做了“地震灾害高精度检测位场技术与仪器”的报告。

  下午大会特邀报告由胡祥云教授主持,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良文正高级工程师做了“川藏铁路雅林段深埋特长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技术需求”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伍新明教授做了“人工智能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中兴代底青云研究员做了“智能导钻装备技术体系”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林强教授做了“冷原子重力仪的原理及研制”的报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余刚教授做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应用”的报告。精彩纷呈的报告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与会人员,600个席位始终满员。

近年来国际上加大了对我国出口高精设备及软件的打压与限制,为了支持国产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发展,专委会决定在大会上安排一定时间做自主仪器设备核心技术推介报告的尝试。为了保证首次推荐活动的成功,会前专家对每一个报告的PPT内容与时间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与遴选,最终有11个单位的仪器设备登上了首届推介的讲台,成为了本届会议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参会者的普遍认可,并希望推介活动能继续下去。

  523日为专题报告日,会议从地震探测方法与技术、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瞬变电磁与核磁探测技术、地面电磁探测技术、激电及电磁正反演技术、重磁放探测技术、井中及环境探测技术、雷达与空天探测技术等9个方向围绕13个专题作了108个报告。为了提高专题会场的报告质量和关注度,本次会议采取了专家重点报告与其他报告均匀分布穿插进行的方式,使每一个报告厅始终人气旺盛,秩序井然。百余个报告展现了我国近几年在地球物理领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仪器创新的探索与取得的成果,内容新颖充实,会场上不同学术观点尽情阐述、讨论、沟通、碰撞,场面生动活泼,令人兴奋、受益匪浅。

地球物理仪器展览是历届会议的重点。为国产仪器搭台、助推地球物理仪器前行是专委会的宗旨。本届仪器展览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如北京大学李正斌教授团队拥有十多项核心发明专利的Sagnac效应的光纤传感器,转让于杭州友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光纤旋转地震仪;浙江大学林强教授团队研发的冷原子重力仪已在杭州微伽公司落户……;本届会议共有32个单位参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达到了参展仪器的50%以上,每个展台的创新产品深深地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会议间歇,与会代表驻足各个展台,围绕迅速转化为勘探利器的各项科研成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会议出版了论文摘要集(电子版),刊登了13类共143篇论文摘要,题材宽广、内容丰富,优秀论文将建议投往有关期刊,摘要集也将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

本次会议是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历年来参会人数最多、学术讨论涉及面最广、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一次大会。四十一年来专委会不仅见证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从“引进-跟跑-创新-部分领先”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将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搭建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68日,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勘查院)应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邀请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戴世坤教授来勘查院做“全息电磁理论方法与应用”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技术培训,勘查院科技工作者20人参加了培训。会前勘查部王金海副主任表示:近年来勘查院持续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物探业务能力不断扩展和提高,希望今后戴世坤教授继续在技术与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支持。

全息电磁法是为了解决传统常规电磁勘探方法(DCIPTEMMTCSEM)存在场源单一、场源效应、测量信息单一和勘探效率低等问题,为提升勘探效果和效率而提出的全新的电磁法。它有如下特点:一是将磁感应测深原理和几何测深原理统一;二是采用全区地震观测交替覆盖观测系统;三是采用差分-积分混合激励模式;四是一次野外采集工作,同步获取天然源信息、人工源信息、时间域信息,频率域信息、电阻率信息、极化率信息。五是采用三维勘探形式。与传统电磁勘探方法相比具有勘探效率高、采集信息量大、分辨率高,装备轻便等特点,适宜各种复杂地形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勘查。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培训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地球物理勘探三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系统和重、磁、电三维正反演关键方法和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展示了多项案例。

地球物理勘探三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用于重、磁、电磁(大地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广域电磁法、时频电磁法等)、地震、井等资料的二维和三维综合处理、反演成像和定量解释。

2021年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与中南大学合作申请了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全息电磁勘探技术装备在青藏高原深部资源探测中的应用示范”,将全息电磁法引入我省,并将在我省进行应用示范工作。同时将通过其他科研与生产项目将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系统平台引入我省,进行综合深部找矿预测工作。


 

               (青海办事处)

为推动我国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的机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广泛交流,展示科研新成果,开发科研新思路,探索未来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道路,促进我国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于20216182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组织召开了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协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多家单位。大会设有八个分会场,25个专题,共收集论文摘要500余篇,其中口头报告400余篇,海报展板108篇。论文摘要内容涵盖行星及小天体探测、系外行星大气、行星地质、行星内部、陨石与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大气及空间环境等多个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包括陈晓非、吴福元、常进、王赤、潘永信、武向平、许志琴、杨经绥8 位院士和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机构代表、青年学生等共106家单位、102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院士主持,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及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教授先后代表苏州市政府、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分别作致辞讲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分别作了题为《亿万个家园》、《太阳系边际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磁场:观察行星内部和宜居性的窗口》的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分别向大会报告人颁发了纪念奖杯。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作致辞讲话

大会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在各个行星科学专题领域开展了激烈的学术交流讨论,展示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未来行星科学探测计划。

此外,为加强行星科学科普和教育宣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物理评论》、《深空探测学报》、冷湖火星营地、天仪研究院、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研究所、高校、期刊、企业等机构,也在大会期间作了展台宣传。

会议期间,专委会还就未来专委会工作、下一届行星科学大会举办等诸多工作事宜与专委会委员代表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达成了初步共识——为建设我国深空探测大国、强国之路,提高和扩大我国行星科学国际影响,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应持续举办下去。

大会闭幕式由中山大学教授、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崔峻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永廖研究员、宁波大学陈宇综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时域天文学与司天工程》、《新征程、再扬帆——后续探月任务科学目标一些思考》、《AI在行星探索中的应用及思考》、《中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的闭幕式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分别向大会报告人颁发了纪念奖杯。本届大会评选出了27名优秀青年论文奖,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礼萍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向获奖学生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次大会规模较大,对防疫组织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苏州市政府、苏州市科协、及酒店组织方的共同协助下,保障了会议的顺利召开。在闭幕式上,崔峻主任代表主办方向志愿者颁发了证书,并向酒店方授予牌匾和锦旗表示感谢。

本次大会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国内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629日至30日,第四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经济高效油气地球物理”——在青岛举行。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石油物探》编辑部、帕拉代姆地球公司、北京诺克斯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

大会开幕式及大会邀请报告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常旭共同主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殿栋分别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等出席了会议。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沙特阿美、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油田企事业单位与几十所高校共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学术年会设置1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共接收了240多篇文章,录用了205篇文章。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这对油气地球物理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深水、深层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这一国家油气战略和“经济高效油气地球物理”会议主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曲寿利等五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

 曲寿利的报告题目为《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报告中提出的地震一体化新技术,着力于解决复杂地表、构造与储层导致常规地震采集技术、动静校正理论以及成像方法不适用问题,此方法大胆、科学的应用,将助力深层复杂地质体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长庆油田专家王大兴作题为《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页岩油三维地震甜点预测技术进展及挑战》的报告,他从黄土塬区页岩油甜点预测技术进展、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对地震技术需求、页岩油地震技术面临的挑战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并制定长庆油田地震“十四五”重点攻关研究方向,希冀油气地球物理行业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高水平的一体化研究平台,为长庆油气产量上7000万吨提供技术支撑。

在《海洋物探中深层复杂构造采集技术进展》报告中,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经理周滨表示,为有效促进海洋物探的快速发展以及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要合理制定物探专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加强海洋装备与软件研发、大力发展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的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开发最主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围绕“如何稳定挖掘五维地震数据中丰富的裂缝信息”这一科学问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作题为《裂缝型储层五维地震解释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报告。报告历数了油气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基于椭圆分析的裂缝预测、基于AVAZ反演的裂缝预测等方法,为目前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裂缝型储层找到了解决方案。

帕拉代姆地球物理公司王继强在报告中展示了Paradigm勘探开发一体化综合研究平台的模块及应用效果,模块功能涵盖处理成像、地层评价、地震解释、地质建模、油藏模拟、钻井以及生产管理等。北京诺克斯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刘力辉的报告则从地震构形、构形属性、构形反演、构性分析等方面详细了介绍叠前地震构形反演,并指出人工智能反演是构形反演的未来。

会议的8个分会场涵盖复杂构造成像与全波形反演技术、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人工智能等在油气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复杂构造成像与全波形反演技术、岩石物理实验、理论及应用、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非常规与致密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海洋油气地球物理技术等专题,与会专家学者就“经济高效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和前沿技术进行广泛探讨与深入交流,报告内容丰富,方法新颖。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召开了工作会议,共同商讨中国油气地球物理行业发展的相关事务,各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油气地球物理的行业发展探索新思路、拓展新途径。

30日下午,大会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围绕“经济高效油气地球物理”这一主题,着重交流了油气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及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促进了非常规、深层与深水、海洋与山地等领域复杂油气藏的高效勘探开发。会议对于总结各大油田的实际勘探经验、提高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水平以及发展地球物理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教授致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殿栋致辞

大会报告现场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1427日,应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倪四道研究员邀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黄清华一行3人访问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指导学会换届工作。

倪四道副院长对郭建秘书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首先介绍了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状况。倪院长介绍道,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于198811月,历史悠久,学会聚集了湖北省内固体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以及地球物理仪器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优秀会员。学会成立以来,除积极开展以专委会为主的学术活动外,还发挥跨部门、跨行业的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利用学会会员力量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同时学会也为省内的地球物理相关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郭建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各省地球物理学会的近期学术动态和交流活动,对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即将举行的换届工作给出了悉心指导,希望能够通过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这一平台推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湖北的发展,同时让湖北省地球物理工作相关单位和个人在技术提高、业务开展等方面获益。胡敏、黄清华副秘书长也对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工作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同时也预祝换届工作顺利完成。最后,倪四道副院长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和指导,依托单位将全力支持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郭建秘书长一行和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清教授、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总工程师李成香等参观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年科研骨干进行了座谈。

 

(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


 

 

“修复我们的地球”,关注地球健康

——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第52届世界地球日活动纪实

 

    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地球妈妈已是白发苍苍,再也看不到她那双湛蓝的眼睛、柔嫩的肌肤,我们才意识到向母亲索取的太多太多,却没真正去关心和爱护她。为此,人们创立了世界地球日,这是人类为了保护地球而设立的环保节日,每年422日,数十亿人都会参加这个活动。今年的422日,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和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团委联合举办了以“修复我们的地球”、关注地球健康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公益宣传活动。

  修复我们的地球,你能做点什么?只见志愿者将各种环保知识做成纸条,让参与的市民抽取,让他们按类别粘贴到展板上,参与者可以进行抽奖,礼品包括折叠环保袋、医用口罩等,增加了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本次活动得到各会员单位积极响应,地震局、海洋二所、华东建设纷纷前来助阵,我会理事长姜贤斌、秘书长石红和监事长严国英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活动得到市民们的踊跃参与。在大自然的音乐背景下,主持人还宣读了各种生活节能知识,号召大家从点滴做起保护地球、修复地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修复地球,告别一次性用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让山川河流重获生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继往开来,充分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成为修复地球的“逆行者”。


 

(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


 

    618日,中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支部在山西省煤炭地质148勘查院举行“庆百年、学党史、跟党走”学习活动。学会武耀泽书记主持活动,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深切缅怀了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同志为代表的的革命先驱,再次回顾了百团大战、平行关战役等可歌可泣的重要战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的右玉精神,使全体成员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

  结合党的奋斗历史,大家听取了148勘查院的介绍和院领导对学会工作建议。148勘查院建院60多年来,发扬“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煤炭尖兵精神,转战于全国各地,多次承担国家大型地质勘探项目,古交矿区、阳泉矿区、平朔矿区、离柳矿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曾先后荣获全国地质找矿先进集体、全国资源利用调查先进集体、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马云利院长讲道,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以来,对勘查院地球物理事业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希望进一步发挥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优势,结合山西国土治理、煤矿采空勘查、生态环境改造方面的项目,得到地球物理专家组的技术指导。

  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会上还讨论了防疫情期间的学会网站建设、工作评估、学术交流、专业技术培训、项目申报以及学会日常工作等事宜。

最后,全体参会党员集体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山歌给党听” 等红歌,所有党员再一次接受心灵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立场信念和初心使命。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619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了“牢记使命跟党走,让地球物理技术治环境、为国民”为主题的科技宣讲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到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项目部宣讲用地球物理方法治理矿山火区技术。

  专家团队主要由太原理工大学刘鸿福教授等6人组成,与宁武矿山灭火项目有关的23人参加了活动。

  专家组结合宁武矿山的特点,宣讲了从治理矿山环境的基础工作做起,即首先查明煤矿采空区,确定其分布范围,适用于本项目的有电法勘探、放射性勘探;之外,为了及时查明火区,要应用红外线测温法,以利于及时圈定火区范围;其次,通过电法测量注水流向,也可以预测火区污染水的走向。总之,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在矿山灭火、环境治理中具有技术优势。

  专家团队听取了项目组在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探查采空区、环境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并查看了项目现场环境和治理前后的影像资料,昔日的浓烟滚滚、气味刺鼻的火区消失了,反映了科技人员治理矿山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宣讲期间,宣讲团与项目组一起座谈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科技为民、科技兴国的伟大成就。地球物理科技事业飞速发展,完全是党和政府支持、关心的结果。矿山灭火项目的立项,也是党对生态环境工作重视、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具体体现。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2021年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作为新的协办单位协办《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期刊。

  414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辑部成员及相关领导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交流,双方就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平台宣传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气氛热烈。

参加交流的老师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期刊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黄静、原主任毛国敏、期刊副主编徐涛、编辑部朱玉萍、吴何珍等。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辑部)


 

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广大科技工作者迎来了自己的节日——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与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公司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根据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要求,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于20215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

  公司对本次“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开展予以高度重视,于513日下发了《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的通知》,并于514日召开启动会,成立了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郭文波同志任组长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安排部署了公司“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细化职责分工,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人。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落到实处

  公司充分利用现有微信公众号、网站、报纸等多种媒体平台积级开展系列活动的宣传推介,《今日物化探》专门刊出一期专版,宣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一步步将活动推向高潮。5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科技兴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公司立即组织科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讲话全文,并通过公司微信公众号宣传“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以及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拥护党在新形势下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部署,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业绩。

  三、紧锣密鼓,精心策划,亮点纷呈

  1.慰问一线科技工作者。5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公司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郭文波撰写的《致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向辛勤工作在各岗位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用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献礼建党一百周年,为谱写公司“十四五”新篇章再立新功。62日,公司副总经理张航到陕西省安康市走访慰问了梅子铺土地梁地区金矿勘探增储项目组,第一时间给项目组科技人员送上了《致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并发放了清凉饮料等慰问品。621日,公司总经理郭文波、工会主席曹捷走访慰问了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蟒岭岩体西缘钼金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给一线科技人员带去了活动视频资料,分享节日的喜悦。公司领导亲赴项目现场走访慰问,表达了对科技工作者的节日祝贺和亲切关怀,走访中进行了交流座谈,询问了项目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公司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建议,鼓励他们砥砺奋进、勇往直前,为公司科技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通过走访慰问活动,奋战在项目一线的技术人员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地质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锐意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钻研业务,扎根基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公司高质高效发展多做贡献。

  2.科技工作者参观西迁博物馆。67日,公司党委组织党员干部科技人员等40余人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开展“传承西迁精神 担当时代使命”主题活动。党委书记郭文波以《传承西迁精神筑梦崭新时代》为题,现场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他指出,近年来公司聚焦新形势下的地质工作,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方向,围绕自然资源部提出的“一核两深三系”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注重引进、研发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实现绿色环保、高质高效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活动后,广大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要把个人的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及地质“三光荣”精神,献身地质事业,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3.参加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科普微视频大赛并喜获三等奖。5月下旬,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举办了首届“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科普微视频大赛”,公司选送的《地-坑广域电磁法》荣获三等奖。通过本次微视频大赛,大大提升了公司技术人员对地学科普视频的创作热情,对推动地质科技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表彰科技工作者。6月上旬,公司对近两年在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本次共奖励获科技奖项项目5项、科技论文19篇、知识产权7项,共计30余人次。公司号召全体职工向他们学习,立足岗位、努力钻研、不断创新,在公司掀起崇尚专业研究、技术创新的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5.宣教科普知识系列讲座。5月底至6月上旬,公司举办了一系列科普讲座,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并就相关内容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交流。527日,公司邀请“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奖获得者、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总指挥官”、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主任郭春喜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北斗定位应用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技术交流》的讲座;528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薛国强研究员作了题为《地面电磁探测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武欣副研究员作了《移动平台电磁探测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611日,湖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陆柏树,就广域电磁法数据处理技术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这些讲座,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要面向地球物理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饱满的创新激情勇攀科技高峰,推动产业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引领科学风尚,为公司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系列讲座,为公司营造了持续、热烈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开拓了员工的专业视野和创新思维,激发广大技术人员钻研业务、创新研发的激情,对公司科技兴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公司举办“十三五”科技成果展。6月下旬,以“庆祝建党100周年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成果展”为主题的科技成果展拉开帷幕。本次成果展分为序篇、科技推广专版、知识产权专版、科技奖项专版、一带一路专版、科技人才战略、结语七个板块,全方位展现了公司“十三五”以来,响应国家“创新是强国第一动力”号召,积极布局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企业转型升级,立志走科技兴企之路,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展自展出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参观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它就像火焰一般,点燃了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将本次“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推向了高潮。

至此,本次“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圆满收官。未来,公司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永恒意义,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的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时时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2021524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邀请本刊副主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该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学术报告。

  魏勇研究员以题为《从地球物理到行星物理: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行星科学的发展及行星科学研究与地球科学研究的融合。他说,随着类地行星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针对行星科学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仅仅关注地球本身已经远远不足以推动地球科学的整体进步,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将对行星科学的研究整合统一到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的地球物理也走向了地球与行星研究交叉并举的国际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曾说要“打造新平台,推动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建立了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地质地球所设立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行星科学方面的期刊也有英文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中文刊《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等,高校教育体系也开始开设相关学科——国内行星科学正在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地球科学的探究。

  此次学术报告活动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副所长主持,并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共有180多人线上参加。报告后,与会者在现场和线上与魏勇研究员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并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

“震球期刊”后续还将继续推出系列学术报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辑部)


 

2021619日至21日,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学术期刊在该会上进行了展示,编辑部成员和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并约稿,同时对学术期刊进行了宣传。

  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聚焦行星科学研究前沿、行星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行星科学人才培养、未来行星探测计划等主题进行研讨。这是该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大会,专家学者、机构代表、青年学生等1000余人参会。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学术期刊编辑部全体成员首先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5个学术期刊(详情请关注“震球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展板展示,并着重对本刊近期出版的两个关于行星物理的专辑《行星环境探测技术与研究进展》、《行星空间物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宣传,就专辑中的学术选题和与会专家学者沟通交流。作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地球与行星物理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涵盖了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相关的多个领域,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行星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及大气物理学等,刊载内容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辑部)


 

第八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21)”将于20211111-14日在珠海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郑永飞

副主任

陈晓非  侯增谦  毛景文  徐义刚  张培震

成 员

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谢桂青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毛景文  徐义刚

成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曹俊兴 柴育成  常 旭  陈 斌  陈 骏  陈 鸣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仁义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衍景  陈永顺  陈毓川  陈运泰

程久龙  单新建  邓 军  邓居智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窦贤康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新斌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建国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郝天珧  何宏平

何继善  侯明才  侯泉林  胡 敏  胡见义 胡瑞忠  胡祥云  胡修棉  胡兆初  黄 方

黄清华  黄小龙  贾承造  蒋少涌  金 胜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薇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术才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李小军 李振春  李子颖  林 君  林 伟  刘 静

刘 良  刘 耘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培硕  刘少峰  刘少华  刘永江  刘勇胜 刘元生  刘志飞  柳建新  龙 凡  鲁安怀

栾锡武  罗 俊  罗清华  吕古贤  吕厚远 吕庆田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光习 欧阳自远 潘永信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任建国  任云生 石 颖  石耀霖  史建魁  舒良树  宋晓东

孙 敏  孙和平  孙继敏  孙进忠  孙卫东 孙文科  孙友宏  汤良杰  唐菊兴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童思友  涂传诒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赤  王 平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 焰  王成善  王椿镛  王登红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新明

王秀明  王绪本  王焰新  王一博  王有学 王岳军  王二七  王云鹏  王宗起  韦刚健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春明  吴福元 吴忠良  夏群科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桂青  谢树成  熊 彬  熊 熊 熊巨华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锡伟  徐学文  徐学义  许 成 许厚泽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薛国强  严良俊  杨 进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守业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鸿福 印兴耀  于 晟  于志强  岳建华  曾令森

曾昭发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 干 张 怀  张 玮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少华  张岳桥  张泽明 张占松  张招崇  赵 里  赵 越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绵平  郑永飞  钟 宏  钟大赉

锺孫霖  周 琦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  朱弟成  朱建喜  朱日祥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书长:徐义刚(兼)

副秘书长

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谢桂青  杨进辉

张进江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郭 建

副组长

陈本池  胡 敏  李 貅  李亚琦  刘元生  施海峰  薛国强  张功成  张青杉  周坚鑫

成 员

陈 靖  董 静  顾 玲  顾 珧  何晓松  贺秋梅  李庆华  刘 敏  倪一超  乔忠梅

王贵平  许 晨  闫纪红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11111-1114日,1110日报到。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银湾路1663

四、会议日程安排

1110:会议报到;

1111: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112-14: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徐义刚(兼)

副主任

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谢桂青  杨进辉

张进江

成 员

安 超  巴 晶  蔡红柱  曾祥方  陈 斌  陈 唯  陈 伟  陈 意  陈华勇  陈其慎

程久龙  葛洪魁  葛亚松  韩立国  何登发  何宏平  胡修棉  胡兆初  黄 建  黄辅琼

简 伟  江国焰  江利明  琚宜文  雷建设  冷 伟  李红星  李惠民  李景叶  李振洪

刘 鹏  刘 琦  刘 曦  刘 洋  刘俊来  刘青松  刘四新  卢绍平  栾锡武  罗 群

吕庆田  缪秉魁  倪 培  倪彬彬  裴顺平  秦明宽  屈春燕  沈 萍  宋 扬  孙道远

孙和平  孙怀凤  孙圣思  孙卫东  孙文科  汤 吉  汪毓明  王 华  王 强  王 煜

王宝善  王荣生  王世民  王新明  王秀明  王绪本  吴 磊  夏江海  徐 冬  徐 星

徐 亚  颜茂都  杨 欢  杨 进  杨顶辉  杨宏峰  杨磊磊  杨午阳  姚 琪  殷长春

印兴耀  于常青  袁万明  岳 汉  张 健  张 伟  张宝林  张海江  张晓东  赵连锋

赵子福  郑建平  郑文俊  周 琦  周建波  周永章  朱光有  宗兆云  邹长春  朱弟成

朱经经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3.专题目录索引(略)

()空间科学与行星科学

(1)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2)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杜爱民 陆全明

(3)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倪彬彬 崔 峻 魏 勇 汪毓明 宗秋刚

(4)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刘建军 秦礼萍 胡 森 刘建忠

(5)火星表面物理场

召集人:葛亚松 鄢建国 王华沛 张铁龙 梁旭东

(6)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孙 涛 罗 纲

 

()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

(7) Advances in Geophysical Research

ConvenersYue Han,YuChunquan,HanPeng,ShiXuhua,WangTeng

(8)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王 志 田小波 薛雅娟

(9)地震多次波去除与应用

召集人:卢绍平 王一博 张乐乐 赵 杨 马 

(1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刘伊克 杨顶辉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11)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地下结构成像及介质变化监测

召集人:王宝善 郑 勇 姚华建 王 涛 李红谊 罗银河

(12)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泽仁志玛 张学民 史建魁 刘文龙 张效信

(13)无人机地球物理技术

召集人:孙怀凤 钱荣毅 马国庆 蔡红柱 杨迪琨

(14)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召集人:蔡晋安 陈会忠 沈 萍 胡天跃 彭丰林

(15)智能物探

召集人:杨午阳 陈文超 马坚伟 伍新明 魏新建

(16)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秀娟 夏少红 徐 亚 王大伟 宋海斌

(17)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汤 吉

(18)探地雷达新进展

召集人:刘四新 钱荣毅 冯德山 冯 晅

(19)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检测和监测的前沿技术与先进装备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钱荣毅 硕良勋 常锁亮 雷晓东

(20)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召集人:夏江海 曾绍发 李 貅 田 钢

(21)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熊 彬 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李 坚 张建清 沙 椿

(22)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张 伟 刘 洪 王彦宾 冷 伟

(23)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技术

召集人:林 君 邓 明 底青云 王中兴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4)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李红星 田 钢 李 静 曹静杰 石战结

(25)应用地球物理前沿

召集人:李 宁 何兵寿 王绪本 王万银 刘 洋

(26)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常锁亮

(27)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与多场数据融合

召集人:胡祥云 叶天齐 万 力 毛德强 李 静 徐 冬

(28)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29)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常 旭 刘 财 曹俊兴 周 辉

(30)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符力耘 巴 晶 马坚伟 杜启振 毛伟建 孙卫涛 何 涛

(31)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汪青松

(32)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李怀渊 郭子琪 孟庆敏

(33)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程建远 于景邨 吴燕清

(34)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35)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 丽 曾祥方 张文涛

(36)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 高文利 刘昌岭 陆敬安 赵 杰 彭伟斌 赵军龙 马火林

(37)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方维萱 周永胜

 

()地震形成机制与灾害预防

(38)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

召集人:鲁人齐 谭锡斌 姚 琪 陈桂华 袁仁茂

(39)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刘 杰 黄辅琼 陈界宏 陈 涛 刘 洁 高永新 师皓宇

(40)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张海江 王一博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41)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

召集人:江国焰 鲁人齐 李俊伦 储日升 房立华

(42)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43)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啟家 张 勇 万永革 何昌荣

(44)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 邵志刚 王庆良 张竹琪 陈九辉 陈 石 周龙泉 郝 明 张培震

(45)解剖地震

召集人:张晓东 李 营 任金卫 姚华建 宁杰远 张 勇

(46)实验室地震

召集人:夏开文 高 科 马 刚 陈建业 卓燕群

(47)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 超 岳 汉 任智源

(48)川藏铁路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 许 强 朱 庆 蒋良文 崔一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49)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孟庆岩 李振洪 屈春燕

(50)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

召集人:江利明 汪汉胜 李 新 李志伟 张胜凯 乔 刚 宋春桥 周 浩

(51)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申文斌 王 琪 付广裕 周 新 徐长仪

(5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孙和平 孙文科 申文斌 申重阳 祝意青 付广裕 吴书清

 

()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53)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道远 孙新蕾 毛 竹 倪四道 宋晓东

(54)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55)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

召集人:曹淑云 张 波 李伟民 刘永江 张进江 刘俊来

(56)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57)地球磁场与局部异常现象

召集人:陈 斌 倪 喆 袁洁浩 冯志生 康国发

(58)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 强

(59)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与深部探测

召集人:董树文 高 锐 吕庆田 陈宣华

(60)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李 杨 冷 伟 李忠海 黄金水 张 南

 

()壳幔相互作用与大陆演化

(61)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陈仁旭 陈伊翔 戴立群

(62)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 斌 王 涛 杨进辉 王 强 黄小龙 王孝磊

(63)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赵子福 黄小龙 郭 锋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马 强

(64)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张 健 彭 澎 龙晓平 张少兵 尹常青 刘超辉 赵军红 王孝磊 张拴宏

 

()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65)矿物科学与工程

召集人:何宏平 廖立兵 董发勤

(66)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 侯 通 景志成 李 元 刘 曦 倪怀玮 杨晓志 叶 宇 张宝华 张 莉 张志刚

(67)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陈 意 张贵宾 魏春景 吴春明 张泽明 刘晓春 吴元保

(68)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任战利 王 非 袁万明 邱楠生 田云涛 沈传波 张志诚 李广伟 于 强

(69)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召集人:黄 建 汪在聪 何永胜 赵新苗 樊海峰

(70)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韦刚健 杨岳衡 袁洪林 胡兆初

(71)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徐义刚 李献华 张立飞 孙卫东 黄 方

(72)污染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

召集人:王新明 冯新斌 于志强 傅平青 王格慧 李德军

 

()深地过程与物质循环

(73)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刘盛遨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陈 唯

(74)地球深部物质循环及演化过程的实验模拟进展

召集人:王 煜 侯 通 王春光 张艳飞 刘星成

(75)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

召集人:徐义刚 潘永信 孙卫东 朱茂炎

(76)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召集人:欧光习 曾普胜 罗 群 周新桂 李 营 陈建文 罗照华 陶士振

 

()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气候-成矿效应

(77)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 胡修棉 陈  凌 杨志明 万 博 王 强

(78)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敖松坚 龙晓平 孙伟家 周建波 肖文交

(79)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孙圣思 于胜尧 王勇生 张贵宾 李佐臣

(80)造山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生物演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 静 吴 磊 曹 凯 田云涛 戴紧根

(81)造山带成矿作用

召集人:陈华勇 李 诺 杨福全 王 瑞

(82)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金章东 徐 胜 颜茂都 李高军

(83)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袁道阳 郑文俊 付碧宏 李海兵 李传友 周 宇 裴军令 王伟涛

(84)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王绪本 李秋生 金 胜 高 原 陈小斌 卢占武 余 年

(85)东北亚块体聚合裂解过程与机制

召集人:冯志强 王志伟 梁 琛 岳杨浩 刘 博 关庆彬

 

(十一)沉积学、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

(86)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胡修棉 侯明才 陈吉涛 杨江海 王建刚 龚承林 姜 磊 陈 曦

(87)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魏 斌 李 明 尹宏伟 邹长春

(88)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刘树根 刘池阳

(89)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卢双舫 方维萱

(90)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栾锡武 朱伟林 刘可禹 解习农 韩作振

 

(十二)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91)稀有金属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赵葵东 陈 唯 黄 河 洪 涛

(92)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

召集人:谢桂青 赵新福 舒启海 范 裕 朱经经

(93)金成矿机制研究

召集人:简 伟 谢桂青 李 伟

(94)花岗岩浆作用与钨锡成矿

召集人:刘 鹏 赵葵东 袁顺达 毛景文

(95)铀成矿作用与勘查新技术

召集人:秦明宽 潘家永 陈友良

(96)华南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召集人:李建威 周涛发 吕庆田 陈 伟 谢桂青

(97)紧缺大宗战略性矿产

召集人:宋 扬 谢桂青 王 瑞 王国光 王立强 李永胜

(98)全球战略性矿产供应链安全

召集人:陈其慎 雷涯邻 董锁成 曾宪来 王权锋

(99)地质流体与成岩成矿

召集人:倪 培 范宏瑞 吕志成 李建康 钟日晨 舒启海 张道涵 陈 辉 王国光 潘君屹

(100)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陈宣华 周 琦

 

 (十三)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机制

(101)储层成岩演化与水岩作用

召集人:杨磊磊 刘可禹 许天福 肖倚天 曾溅辉

(102)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曹 宏 蔡建超 王小琼

(103)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成储机制、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

召集人:朱光有 韩剑发 王 毅

(104)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

召集人:刘 琦 杨磊磊 彭 勃 许天福 刘可禹

 

(十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

(105)地学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召集人:周永章 成秋明 肖克炎 毛先成 刘 刚 王文磊

(106)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召集人:王 华 伍新明 岳 汉 张思博 肖立志

 

(十五)古生物学与地球生命演化

(107)地球生物学与天体生物学

召集人:杨 欢 林 巍 曾芝瑞 殷宗军

(108)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江大勇

 

(十六)学术论坛

(109)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召集人:王一博 张 伟 李国主 梁 锋 宗兆云

(110)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

召集人:李 貅 韩立国 印兴耀 薛国强 徐佩芬

 

☆新增加专题

(111)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 原 王 赟 吴庆举 艾印双 杨顶辉

(112)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何仲太 吴中海 王 华 饶 刚 任俊杰 任治坤

(113)天然气水合物开发青年论坛

召集人:李守定 陆 程 王彦飞 郭光军 刘 芳 王大伟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详见论文稿件要求)。

  征稿截止日期2021731日。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设优秀学生论文奖

九、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2195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1900元(学生1300元,不含博士后);

202195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2200元(学生15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方式网上注册(网站注册截止日期:115日)。

  请登录学会网站www.cugs.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未提前(95日前)交纳注册费人员,现场不保证会议资料的正常领取。95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95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

1

展台 3m×3m(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18000/

2

展台 2m×2m(仅限相关院校、专业期刊、出版社,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6000/

3

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一次25分钟)

6000/25分钟

4

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 (一份为3000/件)

8000/

展览联系电话:010-82998024,邮箱:cgs60y@163.com

参展费用请在95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财务联系电话:010-68729347 ,学会办公室电话:010-82998257 82998024

请参展单位于1111日到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U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版面费300元,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已缴纳本年度个人会员会费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版面费。

  3.版面费请于95日前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费(会议费)可提前汇款,也可以现场交费。

  4. 请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

  5. 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2)支付宝在线支付

  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费用中点击未支付费用,使用支付宝支付,支付后实时到帐。(使用支付宝支付,不用上传凭证)

6.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U盘)等会议资料。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章

202151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1年    第2期    总第154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