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2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揭牌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暨第二届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在成都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20年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2020)顺利召开 专家学者齐聚南国婺州 交流分享共促行业发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0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展示交叉学科特点,推动构造物理化学创新——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昌江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物探技术研讨会暨十届三次工作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第二届三次年会暨特殊复杂环境下物探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专题讲座暨海外智力服务山西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古交市举行 报道 11月16日,中国科协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以“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为题作专题宣讲报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有关同志到会指导,机关直属单位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学会党组织负责人等1200余人参加会议。 怀进鹏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重点研究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问题并提出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规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全会通过的《建议》,全面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清晰展望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进一步升华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党有核心才能万众一心,制度优势能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不仅因为制度本身好、而且因为制度运用好,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底气。 怀进鹏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一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东升西降”态势逐步凸显。另一方面,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上升。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空前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果断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国经济在巨大困难挑战中实现了持续稳定复苏。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消费体量,正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靶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建功,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协系统党员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怀进鹏强调,谋划“十四五”科协工作,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准确把握五中全会建议关于“一个格局、两个基点、一个动力”的科学内涵,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找准科协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结合点、发力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论述精神,开创新发展阶段科协工作新局面;要倡导科协的使命感召和价值引领,聚焦靶心,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要坚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与时俱进调整优化工作模式、工作载体、工作手段,提升“四服务”效能,做出科协工作的生动实践;要发挥科技共同体独特优势,聚力共建“科创中国”“科普中国”“智汇中国”和“科技工作者之家”;要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把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工程,与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建设统筹推进、互促共融;要构建以“开放、信任、合作”为价值共识的科技共同体,推动构建“以理服人”的学术共同体、“以德服人”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科协干部要在“道理、胆识、能耐”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明晰“道”与“理”、增强“胆”与“识”、提升“能”与“耐”。 怀进鹏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中国科协各级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部门单位、全国学会和各级科协组织要认真组织学习,做好宣传,研究提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思路举措和工作建议。一是真学真懂,学做结合,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二是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推动全会精神在科协的生动实践。三是压实责任,增强组织活力和能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指导支持,确保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走偏、不走样。 宣讲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木樨地、魏公村、北辰、白家庄、陶然亭办公区设分会场。 (中国科协机关党委) 根据我会向中国科协提交的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改革工作方案,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我会第十届理事会的带领下,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服务,2020年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学会管理 (一)民主办会 按计划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2次、秘书长会议2次、党委专题工作会2次,学会工作会议1次、理事扩大会议1次和理事通讯会议1次,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按民主程序管理好学会。 (二)组织建设 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经我会十届九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依法依规筹备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经我会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审议通过,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内蒙古办事处的挂靠单位: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 因工作需要,增补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陈永顺、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郑洪标、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牛兴国、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秦绪英、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崔子良、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张光大、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邹安德为十届理事会理事; 增补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陈永顺为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三)会员发展 按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加强会员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注重学会活动的内容和质量,申请入会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2020年入会情况如下: 单位会员:按照单位会员管理条例,对单位会员进行调整,截止2020年12月31日单位会员182家,2020年新增42家。各单位都指定了单位会员联系人,联系人负责接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单位会员提供的各项服务及信息,反馈本单位会员变动信息及需求,增强了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的沟通。 个人会员:截止2020年12月31日我会会员总数为22017人,其中女会员3376人。2020年新入会会员755人,其中女会员111人。按中国科协和我会会章的要求,发展会员时强调权利与义务,新发展的会员均认真登记注册并按规定收取会费,为个人会员的管理与服务打好基础。 (四)学会疫情防控 学会公众号发布了“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先后通过学会微信公众号转发了“中国科协:团结信任创新争先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中国科协再次倡议: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 让科技创造新的价值”,呼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积极参与防疫抗疫。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科协社团9号文》文件要求,3月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全体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响应号召,并将募集捐款通过支付宝转账给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 68家会员单位共捐款917.404万元,共捐出护目镜7580副、防护服12230套、各类口罩159820个、正压头罩100个、红外测温枪30个、方便食品121件、酒精1.5吨、蔬菜2.5吨等一系列物资,折合人民币436.1388万元。 (五)学会荣誉 荣获2020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19年度科协系统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2019年度全国学会财务数据汇总工作优秀单位;由我会推荐的《特别的爱》作品在“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视频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故事奖》。 二、学术活动 2020年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20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25个,已完成会议23个(见附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表),其中计划内会议11个,计划外会议12个,累计参加学术交流人员11084人次,交流论文4051篇。 (一)国内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与“中国地球科学学术年会”联合举行,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本次联合学术年会设有92个专题,收到论文3200篇,大会邀请报告6篇,设1个主会场,31个分会场,口头报告2150余篇;张贴报告950余篇,到会代表约4200人;第36届学术年会举行了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邀请报告5篇。 会议内容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繁荣了学会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创新发展中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广大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交流 1、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简称ICEEG2020)于2020年10月11—1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华天酒店召开。会议主题为“智慧城乡与工程环境地球物理(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n Smart Urban and Rural Areas)。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主席Ricker Miller教授发来线上致辞,为了克服疫情的影响,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在线参会,实现全球范围的广泛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收到稿件161篇,录用了158篇,张贴海报有63个,口头报告有81个(其中特邀报告10个)。一共设立13个专题,11个分会场。 同时,会议组委会还通过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N SMART URBAN AND RURAL AREAS》英文论文集,其部分优秀论文将被会议EI检索;评选出二十余篇优秀论文,并将推荐至相关SCI杂志发表;评选出10篇优秀学生口头报告和6篇优秀学生海报。 学术会议的举办,不仅为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研究和探讨最新成果横向交流的平台,而且促进了国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外联系,增进我们与各国同行之间的友谊,对推进我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地勘等行业系统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三)承担与学科相关的项目 1、根据中国科协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要求,根据中国科协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要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组织工作,截止2020年11月底,地球物理学12个分支中已有4个分支(地球重力学、流体地球科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全部回稿,完成初审、一审,部分完成三审,剩余已经入二审状态。6个分支(综论、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热学、海洋地球物理学)部分回稿,已回稿件均进入二审状态;2个分支尚未收到稿件。目前按照预定的目标加以推进,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2、2020年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平台“2020科界年度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网上会史馆组织”第四名。 (四)承担的科协项目 在我会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中央对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指示精神,我会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积极投入中国科协学术重点活动的项目申请,2020年先后承担中国科协项目4项,具体项目名称如下: 1、承担2018-2020年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4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2人; 2、承担2019-2021年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6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4人; 3、完成2017-2019年度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学会专家评审验收(2人); 4、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项目。 三、科普工作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疫情防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线上问答、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组织各团队开展了科普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科普活动。多位专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讲座,并在全国各地积极宣讲普及。2020年,各团队开展线上及线下科普讲座20余场。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 学会建设了“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2020年2—4月疫情期间,编写抗疫科普文章5篇在网上宣传。上天入地科普公众号连续发表和转发14篇抗击疫情的文章。在疫情初期就利用微信科普公众号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 (三)科普资源开发 1、地质灾害应急科普系列产品 学会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编制了地质灾害预防知识手册及地质灾害应急科普视频系列产品,系统介绍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表现形式与危害、发生前兆、监测预防方法和应对方案等内容,可为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 2、钻井平台模型制作 CSDP-2井是我国南黄海崂山隆起全取心钻探第一孔,首次揭示了南黄海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中油气的存在。我学会海洋资源与环境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张训华研究员及其科普团队根据研究成果制作了CSDP-2井岩心展示柜以及钻井平台模型,通过大型展会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科普知识。公众可通过展示柜和钻井平台模型了解海上钻井情况以及海底以下的地层分布,可加深青少年对于海洋石油勘探的认识,激发探索海洋矿产资源的兴趣。 (四)主题科普日活动 1、世界地球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腾讯看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等媒介举办三场线上科普问答活动。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的13位地球物理、地质、海洋和天文等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其中包括我学会7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活动期间专家们回答了网友提出的300多个科学问题。活动当日总计曝光量约为2200万人次,三场问答页面累计180万次阅读。 2、防灾减灾日 防灾减灾日期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学会科普公众号上天入地发表“汶川地震12周年地震科普专辑”科普文章12篇,转发“地震科普动画系列”视频5集。 3、科技活动周 2020年科技周期间,学会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环保科普活动。学会科普委员、航空地球物理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专家吴海成教授来到丰台区玉林里社区做《贯彻新条例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环保科普讲座,为社区居民系统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4、科普日 学会科普基地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举办了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与本次科普日网络竞答活动共计2478人次。答题满分者中共抽取一等奖20人、二等奖40人、三等奖80人和鼓励奖100人。获奖人员分别来自天津、山东、河北、北京、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区、市)。 通过网络竞答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宣传出版工作 全年出版学术期刊5种,印发4期《会讯》,确保完成2020年出版发行任务。 2016年经申请,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Earth and Planet Physics(EPP)英文期刊,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出版社。EPP编辑系统采用SCHOOLE ONE系统,排版采用一体化排版系统(仁和公司),直接给出碎片化(HMAL)功能。2018年在出版不到一年时间,收到ESCI邀请加盟信件,2019年5月被CSCD收录,加入了国内三大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表达了国际学术界和期刊界对EPP的认可。 《地球物理学报》2020年发稿353篇、Earth and Planet Physics(EPP)2020年发稿69篇,两刊2019年均获得卓越计划资助(2019—2023),刊物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2020年各项计量指标稳步上升,《地球物理学报》完成出版任务,继续保持中国地球物理学第一刊的引领作用。 2020年地球物理科技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分手机版 和电脑版,加盟期刊约40家,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期刊集群将整合现有期刊,实现平台统一、信息共享、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分析各项功能。更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独有“资源”,掌握了学术引领主动权。 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我会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会工作的建设。目前已实现我会学术会议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学会网站与手机的移植,用手机可以进行会员申请、交费和会员查询,用手机可以查看学会网站的内容,会讯和学会网站内容能及时得到更新,使广大会员第一时间了解学会工作的最新动态,使其更符合电子办公的要求。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方便广大会员,会员证、注册工程师证书均采用电子证,随时可查,手机端现场注册系统完成,创新了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加强了智慧学会建设,提升了学会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广大会员的能力。 五、创新社会服务 (一)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 我会作为中国科协首批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会评审、社会认可、不与工资直接挂钩的专业职称技术评审改革的社会需求,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2020年12月3日,我会开展了2020年度会员职称评审工作,评定正高4人,副高8人,中级11人。截止2020年12月共为会员单位评审人才200人。 (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2020年11月6—9日在郑州举办了2020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11月9—11日在郑州举行了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经笔试、考核答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65人通过,通过率为79.3%。 (三)地球物理院士工作站建设 经我会常务理事会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6年开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2020年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会议评选出2家2019年度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2019年度优秀重点实验室、4家2019年度优秀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2019年度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单
2019年度优秀重点实验室名单
2019年度优秀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名单
2020年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授牌揭牌一览表
(四)科技成果评价 我会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2020年鉴定情况如下:
(五)创新服务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10月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2020年受理团体标准申请7项,具体如下:
2、积极开展建言献策等智库相关工作。向中国科协提交重大问题难题两个,科技者工作建议4个,受到中国科协表扬,题目如下:
(六)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 我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克服疫情的影响,自7月16日—10月11日进行了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24所高校的59支竞赛队伍近4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赛。其中:重磁队23支,地震测井20支,团体测井16支队伍参赛。竞赛旨在培养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我国地球物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产生重大影响。 (七)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协同创新 2020年8月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协服务中心、山东省科协承办的“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在泰安举行。此次“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是中国科协第22届年会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经验、模板和范式,将科技服务持续引向深入,打造“科创中国”“样板间”。在中国科协领导的带领下,会上,济南市副市长孙斌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分别代表济南市政府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服务助力山东创新发展,为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六、表彰奖励(一)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由我会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竹教授两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双双入选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二)创新争先奖 向中国科协推荐第二届创新争先奖候选人5人、候选团队1个(未入选)。 (三)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2020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2个;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初评及终评结果均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此奖项的设立为地球物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展示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促进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2020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2项。此奖项的设立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引导、鼓励地球物理勘探单位和技术人员创作出更多质量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地球物理勘探项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研究员荣获202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六)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黄炜霖、冷伟、张固澜、于有强、姚刚、王华、刘双和苏远大8名会员荣获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七)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应用地球物理》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四篇论文荣获2020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八)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 按照《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办法》,第十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峦啸、陈石、薛莲、李怀良、刘国峰等五位青年学者。
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学会管理 1、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 2、加强学会财务管理,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责任。 二、学术交流 进一步做好学术交流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召开好每年一次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术年会,积极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加强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国际化进程。 三、职能转移 1、完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有关团体标准的方案制定、申报程序、组织管理(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文件管理);完成2-3项地球物理方法的团体标准的审核、实施、培训; 2、拓展科技评估评价产品与服务; 3、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4、继续完善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顾功叙奖、傅承义奖等奖项的评选工作; 5、不断树立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品牌,成为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勘探的必备资质; 6、建议成立智库工作委员会,完善学会智库工作。 四、创新服务 1、继续办好大学生地球物理竞赛; 2、2021年准备举办研究生地球物理创新大赛。 五、科普工作 1、开展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2、继续做好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周、世界地球日宣传周以及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主题日的科普宣传活动,包括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科普讲座等; 3、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微信等多平台开发传播地球科学科普知识; 4、继续开发科普资源以及将地球科学科普资源进行集成和整装工作,以便供给各省、市、区基层开展科普活动。 六、会员服务 1、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学会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加强与会员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凝集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2、加强做好新会员入会工作,在各省设立办事处; 3、做好学生会员入会工作,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4、创新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大力加强智慧学会建设。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表
组 织 活 动
继 续 教 育 活 动
科 普 活 动
期 刊 活 动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奖名单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202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人 经推荐、审议,2020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授予在地球物理科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研究员。 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2020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2020年度(第十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2021年学会学术活动计划表(草案)
组 织 活 动
继 续 教 育 活 动
科 普 活 动
期 刊 活 动
(学会秘书处) 时 间:2020年10月13—16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会常务理事50人,参会 45人,其中42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3 人通过手机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一、审议并通过 1、增补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陈永顺、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郑洪标、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牛兴国、江苏地球物理学会秦绪英、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崔子良、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张光大、广州市天驰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林志清、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邹安德、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增补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陈永顺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研究员接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一职的建议; 以上两项决定待提交我会会员代表大会追认。 3、202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2个项目分别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两个候选人分获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4、202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0个项目分别获金、银、铜奖; 5、经推荐、评选出2020年顾功叙奖1人;经推荐、评选出2020年度傅承义奖8位获奖人;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四篇; 以上各奖项经十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后,将在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奖典礼上进行颁奖。 二、有关工作进展 联合学术年会收到论文约3200篇,设92个专题。学术年会将于2020年10月17—21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17日全天为会议报到注册时间,请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到会指导工作、参加学术交流。 会上,还通报了我会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将于2020年10月19日下午14:0-18:00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希望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准时到会参加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 参会的常务理事认真阅读了会议内容及相关审议文件,均同意秘书处提交的各项审议内容,常务理事们还就完成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于2020年10月19日下午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熊盛青副理事长主持。
熊盛青副理事长在主持会议 郭建秘书长在做1-9月份工作总结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郭建秘书长做1—9月份工作总结,他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建设 1、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经十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并通过,我会依法依规成立了以下分支机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拟任主任金双根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拟任主任陈国胜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拟任主任吕庆田研究员。 2、2020年学会受理了普通单位会员28个,理事单位会员8个,常务理事单位会员6个,截止到9月底我会单位会员总数共计182家。截止2020年9月30日我会会员总数为21842人,新入会580人,其中女会员78人。 (二)学术活动 1、国内交流:2020年9月底前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20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25个,已完成会议11个。36届学术年会与2020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联合举行,设有92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关地球物理的专题51个。收到论文3200篇,31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年会继续使用了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和在线注册,收效良好。 2、国际交流: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0)于2020年10月12日至10月14日在长春举行。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单位:吉林大学。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61篇,最终录用158篇。 (三)承担与学科相关的项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截止2020年9月底,地球物理学12个分支中已有4个分支(地球重力学、流体地球科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全部回稿,完成初审、一审,部分完成三审,剩余已经入二审状态。6个分支(综论、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热学、海洋地球物理学)部分回稿,已回稿件均进入二审状态;2个分支尚未收到稿件。 (四)科普工作 2020年1—9月,按照中国科协的抗击疫情、加强科普工作的要求,科普委员会将科普宣传的重点从地球科学转移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来。2020年2—4月疫情期间,编写抗疫科普文章5篇在网上宣传。上天入地科普公众号连续发表和转发14篇抗击疫情的文章。在疫情初期就利用微信科普公众号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连续9年为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1、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1—9月,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20余场,科普成效显著。 2、科普信息化建设学会建设了“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推送科普图文。 3、世界地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Earth Day),该节日的设立旨在呼吁民众重视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并通过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动员更多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来,共同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活动期间专家们回答了网友关注的300多个地球问题。活动当日总计曝光量约为2200万人次,三场问答页面累计180万次阅读。 (五)服务创新 1、2020年承担中国科协学会公共服务支持项目三项:(1)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项目;(2)承担2018-2020年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2020年度)项目4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2人);(3)承担2019-2021年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2021年度)项目6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4人)。 2、完成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最终47人通过,通过率为95.9%。2020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考试、考核答辩工作将于11月进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3、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有关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按试行办法开展了评审工作,2019年度会员职称评审评定正高4人,副高5人,中级19人。2020年职称申报工作正在进行,预计12月份进行评定。 4、2020年为1家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考察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2家。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2020年参赛院校24所,重磁队23支,地震测井队20支,固体地球物理队16支,共计59支队伍参赛。 6、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我会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2020年完成鉴定成果3项。 7、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10月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20受理团体标准申请4个。 (六)宣传出版 2020年地球物理科技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分手机版和电脑版,加盟期刊约40家,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期刊集群将整合现有期刊,实现平台统一、信息共享、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分析各项功能。更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独有“资源”,掌握了学术引领主动权。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项目正执行中。为进一步方便广大会员,会员证、注册工程师证书均采用电子证,随时可查,手机端现场注册系统完成,创新了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加强了智慧学会建设,提升了学会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广大会员的能力。服务会员信息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 (七)表彰奖励 1、由学会推荐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毛竹教授,双双入选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2020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2个项目分别获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个候选人分别获得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202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0个项目分别获金、银、铜奖; 4、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一人获得202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5、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8位会员荣获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6、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四篇论文荣获2020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7、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2020年度(第十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在刘光鼎科学基金会的指导和评委的共同努力下揭晓,5位会员荣获2020年“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二、张东宁副理事长宣布审议有关事宜,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以下各项事宜: 1、关于增补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李振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肖立志、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李红军、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李成香、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陈永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刘祜、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郑洪标、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牛兴国、江苏地球物理学会秦绪英、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崔子良、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张光大、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邹安德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的建议; 2、增补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李振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肖立志、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李红军、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李成香、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陈永顺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 3、增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研究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建议。 新增补副理事长底青云研究员发言 三、郭建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奖励评审委员会分别介绍了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202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20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推荐经过和评选情况,到会理事鼓掌通过。 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基金会评奖办公室王绪本教授介绍2020年(第十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评选情况,到会理事鼓掌祝贺。 四、张东宁副理事长宣布2020年新入会单位会员名单并为单位会员颁发单位会员证书,为新增理事、常务理事颁发聘书。 五、陈晓非理事长宣布院士专家工作站、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及科技推广试点授牌单位名单,并为院士工作站、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及推广试点单位授牌;
六、郭建秘书长宣读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批复文件,陈晓非理事长为办事处授牌。 会上,理事长陈晓非院士、滕吉文院士、潘永信院士及我会副理事长底青云、熊盛青、张东宁还分别为获得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二等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金、银、铜奖;202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20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和2020年(第十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理事长陈晓非院士、滕吉文院士、潘永信院士和副理事长底青云、熊盛青、张东宁及郭建秘书长为2020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获奖选手进行了颁奖。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2020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获奖剪影: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和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获奖项目代表在会上分别做了获奖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会秘书处)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各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月20日,受理奖项申请37项,有效申请37项,其中,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奖项有效申请5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有效申请32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2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于7月16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遴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入围项目13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入围者2项,7月20日至8月3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8月6日,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3个项目,经13位项目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12项,其中一个项目候选单位因故退出;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的2项,经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2项。最终确定了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0项。评审结果于8月10日至8月24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评审结果提交十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产生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20年10月19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为获奖项目及个人颁发奖状及奖金,获奖名单详见学会网站。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学会秘书处)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月25日,受理奖项申请33项,有效申请33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选办法(草案)》和《关于推荐评选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于7月30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入选10项,8月3日至8月11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8月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奖项进行评审,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10个项目,经10个项目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10项。最终确定了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2项。评审结果于8月21—8月31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评审结果提交十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 产生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20年10月19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为获奖项目颁发奖状及奖金。获奖名单详见学会网站。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学会秘书处) 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于11月6—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35家会员单位80余人参加了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班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承办。 在11月6日开班仪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首先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培训班的召开表示祝贺,感谢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对这次培训班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感谢孟小红、印兴耀、薛国强、孟令顺、韩立国五位教授为培训班授课,欢迎大家百忙中前来参加此次培训,希望学员们珍惜培训机会,圆满完成培训班各项学习任务。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宋金跃同志代表承办单位讲话,他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河南学会的指导和帮助,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球物理工作者表示了热烈欢迎,预祝培训班圆满成功。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物探勘查有限公司牛兴国代表学员讲话,他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会员的关心培养和授课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要认真听课,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培训,努力取得好成绩。他还对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衷心地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主持了培训工作。 本次培训班聘请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小红讲授了重力篇和磁法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印兴耀讲授了地震篇;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国强讲授了电法篇;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令顺讲授了电法勘探和重磁勘探野外设计及成果报告编写;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立国讲授了地震勘探野外设计及成果报告编写。五位教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及教学经验,他们在授课中对地球物理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和剖析,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 11月9日举行了培训班结业闭幕式,郭建秘书长进行了总结讲话。他指出:经过三天的培训学习,培训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使学员在地球物理知识系统提升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帮助,希望大家课后认真归纳总结,学以致用,在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考试考核中取得好成绩。闭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主考官李貅、培训老师孟令顺、印兴耀、韩立国和薛国强分别向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评审于2020年11月9—11日在郑州举行。为做好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申报工作,我会于2020年9月20日向各有关单位发送了《关于申报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通知》,截止10月10日,共收到82份申报材料,申报人员分别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31家单位,其中有效申请82份。 本次评审工作分笔试、阅卷、考核答辩、综合评议四个阶段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全部由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组成,评委的专业涉及工程地球物理及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各个领域,14名专家分别来自14个单位。 本次考试评审主考官、长安大学李貅教授在开考前进行了简短的讲话,着重强调我会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并对答卷注意事项、考场纪律进行了强调。9日下午2点30分考试正式开始,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刘光鼎先生主编的“地球物理系列教材”及2020年考前培训班授课内容,各位参考人员认真答卷,紧张有序,下午5点整,参加考试的人员全部按时交卷。 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笔试现场 考核答辩于10号上午8点30分开始分两组进行。考核答辩包括多媒体答辩和专家提问两个环节,多媒体答辩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及典型案例分析等,要求每人用多媒体简述12分钟,专家提问、参评者答辩3分钟,共计15分钟。每个参评者都精心准备、认真应答,评委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与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参评者与评委交流踊跃,现场气氛热烈,至11日上午所有参评人员答辩完毕。 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核矿产资源组答辩现场 结合笔试、考核答辩成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82位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申报者中65人通过评审(名单详见学会网站),通过率为79.3%。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于2020年12月3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评审会收到来自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民营企业19个单位的有效申报材料共30份,其中,申报正高级职称(研究员)8人,申报副高级职称10人,申报中级职称12人。 本次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7位专家组成。评审会上首先由郭建秘书长对本年度职称评审的申报情况作了说明,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滕吉文院士主持了评审。申报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的申报人分别到会做了个人述职,评审委员会委员对申报人进行提问、申报人答辩、评审委员会讨论、评审委员会投票、填写评审意见等各项程序,同时根据我会职称评审方法:“凡符合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1/2及以上同意,凡符合破格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2/3及以上同意”的原则,8位正高级申报人4人通过评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10位副高级职称申报人8人通过评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12位中级申报人通过会审11人获得相应任职资格(名单详见学会网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审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注重真才实学和贡献,旨在同行认可、社会认可。我会将在职称评审行业化、社会化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规范制度,提高公信力,增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学会秘书处) 2020年12月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学会领导、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单位会员代表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计87人参加了会议,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主持了会议。 我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殿栋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由他首先做了题为《强化科技创新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专题报告。他结合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向与会专家进行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同时也向大家传达了中国科协2020年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并围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强化科技创新的发展导向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 郭建秘书长在会上作了2020年工作总结,他从学会管理、学会学术活动、科普、宣传出版、服务创新、表彰奖励、疫情防控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汇报,对2021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带领大家学习了科协发学字[2020]31号中国科协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解读了2020全国学会工作会议材料《一流科技社团的建设标准与评估指示》(征求意见稿)。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代表李惠民、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蔡晋安、行星物理专委会代表陈思、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代表徐涛、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科普工作委员会代表王晨阳、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杜启振、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代表牛超、地热专委会代表孔彦龙、金属矿勘查专委会副秘书长盛勇、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秘书长张宝林、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钱荣毅、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夏江海、井孔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丛健生、空间天气专委会代表赵新华、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宗兆云、地球电磁专委会代表汤吉、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许新骥、天灾预测专委会主任高建国、智慧管网专委会代表李才明、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代表王超凡、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地球物理学报》及EPP编辑部代表胡素芳、岩石物理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志芳、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何晓松、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主任史建魁以及青海办事处代表孟军海相继对2020年主要工作内容及2021年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 与会代表们在会上也对学会工作进行了讨论,对各自领域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学会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郭建秘书长对与会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并做了会议总结讲话。他在总结讲话中对学会工作及分支机构单位工作均给予了肯定,希望各分支机构继续加强自身建设,与学会共同大力发展个人会员并创新会员服务形式,加强学术交流的质量,并希望各分支机构及时提交学术活动总结,学会也会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相关媒介进行宣传。 胡敏副秘书长最后感谢大家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充分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协2020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及学会本次年度会议精神,回去后也要积极传达会议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将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作实处,学做结合,并希望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将学会这一平台搭建得越来越好。 会上学会秘书处向分支机构代表发放了《全国学会财务管理指引大纲解读》,向参会代表发放了学会主编的《中国地球物理学史》一书以及今年已出版的3期《会讯》。 本次工作会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获得了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于2020年12月26—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应到会常务理事人数:50人;实到人数:41人;因事请假人数:9人;列席人数:7人。出席会议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 会议分别由副理事长张东宁、陈海弟、底青云和秘书长郭建主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首先代表学会致辞,致辞中讲到:2020年学会的各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今年在重庆召开的2020年联合学术年会使我们的学术会议又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大大的增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地球科学界的认知度,在此由衷感谢各位常务理事和各会员单位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代亮研究员代表承办单位进行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代表来三亚、来深海所参加学会第十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作为一个国家重要深海科技研发基地和平台,目标为建设集深海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打造中国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核心研发基地、深海技术试验基地、海洋战略思想库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国际深海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机构、教育和公共服务中心;引领我国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方向,打造具有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科研机构。希望大家今后利用各种机会,能够到深海所进行交流。 按照会议议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研究员结合自己学习的切身体会向与会代表做了题为“十九届五中全会——强化国家战略科协力量‘十四五’规划学习体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她从1、十九届五中全会概况;2、“十四五”规划的起草过程;3、“十三五”以来取得的成就;4、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全会提出的总体目标;6、实现奋斗目标的12方面具体举措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到会代表解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大家分享了学习体会。 会上,郭建秘书长向与会代表传达了中国科协2020年度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了“科协发学字〔2020〕31号中国科协 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和“一流科技社团的建设标准与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 与会代表听取了郭建秘书长2020年度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他从学会的组织管理、党建工作、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宣传出版、创新服务、表彰奖励等方面对2020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汇报,同时向到会的常务理事报告了2020年学会财务收支情况。在谈到2021年工作重点时,特别强调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加强学会财务管理、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探索服务会员的方式,积极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推动学会的创新发展。 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万建华研究员代表“空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空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报告。 水利电力分会代表徐涛代表我会常务理事、水利电力分会主任张建清教高和我会常务理事、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教高向会议提交了“关于遴选中国地球物理专业大师建议”的提案。 会上,各位常务理事相继发言。大家认为,成立“空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非常必要,建议专委会名称改为“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关于遴选中国地球物理专业大师建议”的提案请水利电力分会和铁道分会会后进一步调研,继续完善提案的相关内容,提交的提案材料一定要考虑开展此项工作的阶梯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可再择时提交常务理事会讨论;在讨论联合学术年会国际化发展问题时,大家认为联合学术年会国际化是一种趋势,而且我们现在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顺其自然,在国际交流方面我们要对等交流,稳步推进,建议先从各个专业委员会的国际化学术活动开始,各专业委员会可以邀请本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参会;关于2021年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提案相关议题,代表们建议加强学会的智库建设,要围绕着国家重大工程、国外卡脖子工程核心技术和国家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内容,定期请地球物理领域内的知名院士专家进行座谈,以项目的形式做一些战略研究,如“地球物理如何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方面选题等,如果为党和国家提供重要的研究报告并被采用,将会大大提升学会自身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力。此外,大家还就会员发展制度化、发挥学会的凝聚力、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康发展及如何推进团体标准工作给予了很好的建议。常务理事们还特别建议学会组织专家编写相关培训教材,要面对广大基层地球物理工作者,要加大对他们现场物探技术的培训力度,以扩大学会在广大基层地球物理工作者的认识度。 经全体代表认真讨论,会议审议并通过以下各项内容: 1.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度工作报告和2021年工作计划; 2.同意2020年学会财务收支报告; 3.同意2021年启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评选工作; 4.同意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5.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第二主办单位; 6.同意从严掌握增设奖项。 陈晓非理事长在会议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说今天的会议非常成功,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效率很高,按照会议内容要求完成了各项议程。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直接切入主题,对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感谢各位代表为学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他一再强调,常务理事一定要理事,欢迎大家随时把意见和建议提交学会秘书处,为学会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会越办越好!他要求秘书处会后要收集整理并加以落实。他感谢大家年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会,感谢会议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对本次会议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各位代表提供周到、热心的服务。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专题工作会和十届九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就2021年度党建工作和秘书处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与会代表观看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航次视频,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学会秘书处) 2020年10月1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中国科学院院士候增谦、高锐、肖文交出席了本次会议。 成立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宣读批准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文件,郭建秘书长作了重要讲话。 陈晓非院士、侯增谦院士共同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委会揭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在致辞中首先对成立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应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是我们地球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新成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不仅吸收了国内顶级的地球物理勘探专家,还吸收了全国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优秀专家同仁参加了专委会,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这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项管理创新举措。在致辞中陈晓非院士对专委会今后工作提出了4点殷切希望:一是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进会员单位科研资源、科技成果及人才交流与分享;二是要发挥专委会平台作用,积极宣传金属矿勘查成果和优秀人才;三是组织专委会成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合勘查一线地质找矿难题,组织专家学者与勘查单位联合,开展地质找矿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进行多学科有效融合创新;四是积极开展地球物理方法找矿科学普及工作,加强找矿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为国家多做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国家基金委对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委会表示祝贺。他讲道:我国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资源紧缺,对外依存度高,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形势严峻,需要加强战略性资源地质找矿工作。指出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差,矿集区深部、老矿山深边部、覆盖区是三大找矿主要方向,找矿难度大,勘查理论创新十分关键。希望专委会以理论推广为抓手,以找矿突破为目标,认真组织金属矿勘查技术人员跨学科学术交流,凝聚国内外一体化的学术群体,不仅能推动国内地质找矿事业发展,也能支持地质找矿走出去发展战略,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高锐院士、肖文交院士在成立大会预备会上对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工作做出贡献。 会上,郭建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金属矿勘查专委会成立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委会的成立背景。金属矿勘查专委会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讨论批准设立,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二级分支机构,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推动金属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及应用学科发展,促进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国家地质矿产勘查事业。郭建秘书长在讲话中要求金属矿勘查专委会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与矿业公司联系,积极服务矿山企业,为矿业开发做出贡献。 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机构领导成员。吕庆田当选为第一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主任;许传建、薛国强、徐义贤、胡祥云、殷长春、周涛发、吴明安、邹长春、邓居智、邹安德、李福文、崔子良、楼法生、郭文波、刘祜、郑向光、罗强、李成香、罗传根、颜廷杰等当选为副主任;汪青松当选为秘书长。 成立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主题报告会和专题学术交流活动,主题报告会由许传建教授级高工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安建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吕庆田研究员、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汪青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别作了《后疫情时代我国矿产资源战略思考》、《从矿床勘查到成矿系统探测:矿产勘查的新方向》、《郯庐断裂带南段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研究及其应用效果》大会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院士专家们及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在中国后疫情时代,我国资源安全保障风险增高,此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批准成立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承办。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华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指导中心、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和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煤炭系统共40多个单位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10月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铁二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成都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中国中铁首席设计大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朱颖、中铁二院总会计师周海辉共同为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陈晓非、朱颖、周海辉分别为进站院士多吉、特聘院士林君、特聘院士李术才及12位专家颁发聘书。揭牌仪式由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蒋良文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底青云、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建站单位领导、院士专家及相关人员50余人出席。 周海辉在致辞中表示,中铁二院荣幸地成为西南地区首家、铁路行业首家、全国第八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希望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充分借助院士专家的团队优势,通过生产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中铁二院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专利申报等方面取得进步,促使中铁二院地球物理勘探及地质勘探技术跃上新台阶。同时,希望院士专家与中铁二院携手在川藏铁路建设中开展专题研究,共同应对高寒艰险山区隧道物探及地质勘查技术难题。 朱颖表示,中国中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造品牌价值理念,相信二院一定会继续发扬“成昆”精神、“川藏”精神、秉承“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中国中铁企业精神,优质高效地完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各项任务,为我国物探与地勘技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陈晓非表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是发挥组织特色和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实践中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中铁二院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在高速铁路等交通建设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信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搭建能够进一步紧密院士专家与中铁二院的联系,为川藏铁路等重点工程奉献更多的科技力量,实现中铁二院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共同发展。 期间,蒋良文分别围绕建站作用、管理、研究方向及内容等进行了介绍。地勘院物探所总工赵思为就中铁二院航空物探科研项目启动工作及当前阶段性成果情况进行了专项汇报。 建站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铁二院,成立于1952年,隶属于世界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特大型工程综合勘察设计企业,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三次获全球FIDIC杰出工程项目奖。业务范围涵盖规划、勘察设计、咨询、监理、产品产业化、工程总承包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横跨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港口码头、民航机场、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设立26个专业。建院以来,中铁二院参与建成的铁路通车里程占全国铁路通车总里程的1/4,其中高速铁路占全国高铁通车里程的1/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通车里程,占全国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的1/5;先后设计了近5000公里高速公路。 (中铁二院) 11月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会议同时得到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等大力支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熊盛青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李振洪教授、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南京大学施斌教授等领导专家莅会,我校副校长戴跃伟出席了会议,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代表约11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主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代表学会向大会宣读了《关于批准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的决议,熊盛青副理事长和戴跃伟副校长共同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揭牌。
戴跃伟副校长在致辞中对专委会的成立表达了热烈的祝贺,对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专家以及各界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戴校长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布局以及学校后期的重点规划和发展目标。他表示,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既秉承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多单位支持”的办会宗旨,也支持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放协同特色”的发展理念,利用现代大地测量与遥感技术解决当前地球物理学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地方需求,以大地测量学与遥感观测为桥梁,观测和理解固体地球物理、自然灾害、石油勘探、空间天气、海洋地球物理等变化特征和机理,促进我校大气科学和信息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他希望在专业委员会的带领下,顺势而为、经天纬地,增强交流与合作,把学会的事办好,共同为繁荣地球物理学领域科技事业多做贡献。 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金双根院长介绍了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与意义,他指出,随着国家北斗系统组网建成及高分卫星的发展,大地测量和遥感技术手段在地球物理观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监测地表形变、质量变化、灾害过程,以及理解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瞄准国家对科学研究与创新应用提出的“四个面向”导向,专委会的成立为学科交叉研究和交流合作提供重要的桥梁。并表示带领专委会成员认真履行学会职责,共同做好专委会工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大会随后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及副秘书长。熊盛青副理事长、黄清华教授和胡敏副秘书长分别向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及副秘书长颁发了聘书。 受聘仪式后,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正式拉开序幕。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的多位知名学者和专家,围绕大地感知、月球探测、InSAR理论应用、航空探测技术、地震灾害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奉上了一场学术盛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年12月28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揭牌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会”在承办单位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顺利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薛国强、青海省地勘局总工潘彤、青海省地勘局科技处高工李占业、青海省科协副主席马玉等。参加此次会议的有省内外近三十家单位的专家、领导以及物探技术负责人,还有三勘院相关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共一百二十余人。会议由三勘院院长张爱奎、副院长孟军海共同主持。 会上由青海省地勘局领导潘彤致辞,向大家介绍了青海省的地理、地质基本状况。他谈到:青海省疆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我省确定的“一优两高”战略,对于我们地勘行业既要求提高勘查精度,又要满足绿色、大深度、高精度。我省整体勘查程度低,需要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将地下资源“唤醒”,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发表了讲话,他对学会青海办事处揭牌表示祝贺,并期望学会青海办事处发挥自身优势,在青海省内为经济发展服务和为会员服务方面做出努力,相信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青海办事处一定会办出特色和水平。 接下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宣读办事处任命文件,办事处负责人孟军海作了表态发言,他表示,学会青海办事处将把今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管理机构各负责人将尽快进入角色,勤勉履职,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做出以下表态: 一、持续完善办事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为办事处今后持续向好的良好运行奠定规范化的管理基础。 二、做好办事处平台的辐射功能,积极响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各项通知要求,做好传达和落实,让青海的会员及时了解学会的动态信息,积极融入到全国地球物理行业这个大家庭当中。 三、发挥好学会与会员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以青藏高原中深部矿产勘查、多领域发展等的物探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有计划地利用积极组织培训、交流等方式,开阔我省地球物理从业者在服务领域、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应用视野,提升省内物探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发现并培养物探人才。 四、通过举办活动等多种宣传形式,持续增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青海物探业界的影响力,继续扩大办事处队伍规模。 五、完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交办的其他事宜。 之后在全场的见证下由郭建、潘彤、马玉、薛国强、胡敏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揭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的成立,意味着青海省地球物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揭牌后,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领导马玉发表讲话,他谈到,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建设好“学会青海办事处”,努力推进学会办事处高效规范运行,成为指导行业学术创新活动的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培训、技术引进转化和智力支撑。省科协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省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定会大力支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的建设,为学会的发展做好全方位的服务。 在下半程的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青海省千人计划2020年柔性引进领军人才薛国强研究员作了技术报告“近场源瞬变电磁精细探测方法”。从电磁法研究概述、地面近源电磁法概述、近源瞬变电磁方法体系三方面讲述,并谈到重大科研成果一定要和生产相结合,一定要带动巨大经济效益的增长。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技处高级工程师、青海省地球物理专业知名专家李占业作了技术报告“青海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现状及资源勘查需求情况介绍”。报告从青海省的地质矿产概况、地球物理工作研究程度、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以往地球物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梳理、十四五期间物探研究工作方向几个方面,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了青海省地球物理工作的情况。 最后,参会的领导和专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薛国强研究员为大家解答了多个物探方面的问题,使大家受益匪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负责人孟军海表示,今后将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邀请国内行业知名老师、专家举行系列专题报告,组织省内地球物理专业加强学术交流,让我们的事业迈上新台阶,为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青海办事处) 2020年10月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对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湖南科技大学等单位主持编制的《地层条件下煤岩声波速度测试技术规程》以及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主持编制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构造智能解释标准》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承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首先致辞,他对莅临会议的专家表示了感谢,向与会领导、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发展历程、目的和意义。他提到,相较国家标准而言,团体标准无国界限制,更有利于促进标准推广应用和国际化;希望参与编制单位认真开展工作,为完善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主持评审会。李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组长,吴燕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共有11位专家参加了评审。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朱国维教授对团体标准《地层条件下煤岩声波速度测试技术规程》初稿(以下简称“初稿”)内容的汇报以及主编单位代表邹冠贵副教授对团体标准《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构造智能解释标准》初稿(以下简称“初稿”)内容的汇报,并对两个初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两个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均基本符合团体标准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作评审会议总结:希望两个编制组能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严格按照GB/T 1.1-2020对标准的名称、适用范围以及标准文本进行修改,确保标准编制的规范性,按期高质量的完成初稿的修改工作,并按照标准工作程序,继续逐步推进编制工作。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2020年11月25日、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相继在北京、河北涿州两地组织召开三场团体标准评审会,分别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编制的《极低频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编制的《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团体标准送审稿、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持编制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评审。 一、《极低频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评审工作 11月2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会议,对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编制的《极低频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到会致辞,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发展历程、目的和意义及2020年申请情况,对莅临会议的专家表示了感谢。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向专家详细介绍了团体标准相关的管理过程和实施步骤。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组长并主持了评审会。共有12位专家参加了评审。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王若副研究员对团体标准《极低频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初稿内容的汇报,并对该初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符合团体标准编制规范和编制大纲要求,技术水平达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希望编制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初稿内容,严格按照GB/T 1.1-2020,确保规程编制的规范性,按期高质量完成初稿修改工作,并按照标准工作程序,继续逐步推进编制工作。 二、《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团体标准送审稿评审工作 11月2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对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编制的《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团体标准送审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进行了致辞,对莅临会议的评审专家和标准编制团队表示了感谢,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开展情况。中国标准出版社杨建华主任对标准的出版流程进行了介绍。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组长并主持了评审会。共有15位专家参加了评审。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陈卫营副研究员对团体标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送审稿内容的汇报,并对该送审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稿符合团体标准的相关要求,可操作性强。经与会专家讨论,该团体标准通过技术审查,同意完善后报批。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进行了会议总结,希望编制组能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送审稿内容,并进行团体标准英文版的编制工作,确保按期保质的完成团体标准制订工作。 三、《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团体标准初稿评审工作 11月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涿州组织召开会议,对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持编制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承办。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探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段建华致欢迎词,对各位学会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他简要介绍了物探院的历史、改革现状、业务领域等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标准修订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物探院组织实施情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对学会团体标准发展历程及近期团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参与编制单位认真开展工作,为完善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建设做出贡献。 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主持了会议,并担任本次评审专家委员会组长,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共有11位专家参加了评审。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程彦副处长对团体标准《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初稿内容的汇报,并对该初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符合团体标准编制规范和编制大纲要求,技术水平达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最后进行了总结,督促编制组认真听取专家评审意见,按期高质量地完成修改工作。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在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期间,《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于10月 19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刘洪常务副主编主持了会议。潘永信主编、黄清华副主编、艾印双、常旭、陈棋福、底青云、高静怀、胡祥云、黄金水、李斐、刘代志、孙建国等编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陈晓非理事长和郭建秘书长,以及编辑部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编辑部负责人何燕博士就学报2019—2020年度编辑出版情况、期刊影响力、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做了工作汇报。学报 2019 年出版12期,发表380篇论文,共计4885页;2020年(截至10月20日)出版10期,发表299篇论文,共计3930页。本刊2019年度在SCI数据库中,影响因子0.811,总被引频次4768。在编委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本刊成功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2019—2023),刊物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过去一年中论文出版周期明显缩短。如何吸引优质稿件仍是刊物的主要问题之一。 与会编委围绕如何提高刊物影响力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包括进一步优化审稿流程和过程质量控制,加大推进责任编委送审,缩短审稿周期等。鼓励前沿领域综述和评述性论文,鼓励研究论文作者增加研究结果的数据、模型、代码程序附录等。最后,潘永信主编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各位编委表示感谢。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学报编辑部)
在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期间,《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编委会于10月19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常务副主编魏勇研究员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秘书长郭建教授级高工、EPP主编潘永信院士、编委张可可教授等30人参加了会议。陈晓非理事长高度赞扬了已故首任主编万卫星院士带领EPP取得的突出成绩,并表达了对EPP未来发展的大力支持。潘永信主编回顾了与万卫星院士一起创刊EPP的历程,并表达了与编委会共同努力加快提升期刊质量的信心。 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博士汇报了EPP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在过去一年EPP期刊有长足的发展,稿件比前两年明显增多,尤其是空间和行星科学方面的稿件数量明显增加。EPP先后组织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预研成果、首次火星探测载荷、风云气象卫星成果等专题。EPP被ESCI国际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被国内的三大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收录。截止2020年9月15日,Web of Sciences(WOS)共收录EPP论文164篇,共引用351次。引用率高的前5篇论文有:(1)Zhang X.M.等的“An M6.9 earthquake at Mainling,Tibet on Nov.18, 2017”,(2)Ni B.B.等的“Radiation belt electronscattering by whistler-mode chorus in the Jovian magnetosphere: Importance ofambient and wave parameters,(3)Balan Nanan 和Liu L.B.的“A brief review of equatorialionization anomaly and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4)Zong Q.G.等的“Corotating drift-bounce resonanceof plasmaspheric electron with poloidal ULF waves”,(5)Zheng T.Y.等的“A seismic model for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 China Craton”,等等。依据贡献,评选了崔峻、张效信、杨宏锋、姚华建、乐新安等优秀编委23名,评选了史全岐、郝永强、薛向辉、葛亚松、李红谊等优秀审稿专家35名。 编委们就如何进一步办好EPP期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委讨论了论文版面费收取、提高论文英文写作水平、亮点论文等问题。黄清华教授和汪毓明教授提出从单位评价政策层面支持EPP,提升期刊影响力;宋晓东教授提出地球物理学科的期刊共同发展的建议;孙文科教授建议EPP进行专业评估,帮助期刊尽快达到SCI收录要求;王华沛教授和孔大力教授提出完善投稿质量的技术方面建议;会议还讨论了围绕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科研活动的组稿事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EPP编辑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于2016年9月成立。根据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相关章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9月届满。按照惯例,换届会议在同年10月开展进行。为此,专委会提前展开了相应的换届准备工作。 本届专委会采取专家推荐方式,形成新一届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经行业专家提名,专委会提出1位主任委员、11位副主任委员、1位秘书长委员、1位副秘书长委员的新一届候选名单。 2020年10月20日,专委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届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进行了致辞:在肯定了第一届专委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希望新一届的专委会领导班子能秉承万卫星院士的遗愿,积极发挥专委会的平台作用,为提高我国行星物理科研水平、增强我国行星物理国际影响力,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第一届专委会秘书长魏勇代表上一届专委会领导班子作了第一届专委会工作报告;上届委员戎昭金介绍了换届工作筹备情况、上级学会关于换届工作的指示精神、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及本次换届选举办法。 经全体参会代表表决,等额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11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及上一届专委会秘书长魏勇代表专委会分别向新一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委员颁发了聘书。 会上,参会专家代表纷纷发言,认为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是在万卫星院士倡议下,在我国率先设立起的首个行星科学专业组织机构。在国际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希望新一届专委会能秉承万卫星院士遗愿,在我国行星物理学术研究、国际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引领组织作用。 会议还就专委会下阶段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达成了共识。 郭建秘书长向魏勇颁发荣誉证书 大会参会代表合影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贵州办事处第一届二次主任/副主任工作会议于2020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由挂靠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出席会议的一届主任/副主任20余人,会议由办事处主任楼加丁主持。会议主要议程包括:汇报办事处2020年工作情况、讨论2021年办事处工作安排、审议相关事宜,现纪要如下: 1.对办事处2019年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与会代表给予充分肯定。在挂靠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经各会员单位和各位副主任的共同努力,办事处完成了2020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 2.讨论了2021年工作安排,一致同意在2021年第一季度适当时间召开办事处一届三次主任/副主任工作会,会议由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3. 2021年适当时间召开2021年度技术交流会,会议由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具体事宜待2021年工作会议确定。 4.会议同意增设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刘云研究员、贵州大学黄金强副教授、贵州省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弢总经理、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王洪总工程师、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卢卯高级工程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4地质大队物探院院长汤金柜6位同志为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主任更换为张威同志。 会上各单位对办事处的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为壮大和扩展贵州省地球物理勘探行业和技术实力,各单位团建协作、开放互助,借助学会沟通的桥梁开拓创新,为市场开拓打下坚实基础。 (贵州办事处) 一、会议概况 第7届(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于2020年10月18—21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本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1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92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51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5个地球物理学前沿报告、8个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报告以及92个分会场专题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3200篇。其中口头报告2150余篇,张贴报告950余篇。本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4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80余家展商参展。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于10月18日下午开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19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作了题为《深部过程与宜居地球》的特邀报告;中山大学高锐院士作了题为《深地震反射剖面、密集地震台阵、MT等联合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的深部过程》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作了题为《火星探测:回顾与展望》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院士作了题为《多重拼贴与中亚大陆增生》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作了题为《川藏铁路灾害风险及其防控研究》的特邀报告;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巫芙蓉代赵邦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地球物理技术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和成效》的特邀报告。 大会报告剪影:
10月18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澳门科技大学张可可教授作了《澳门高精度地磁卫星星座: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作了《中国大陆深部结构的地震台阵探测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良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了《川藏铁路地球物理探测需求》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怀教授作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地球动力学》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作了《深地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报告。 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报告剪影:
10月19日上午202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冷伟、黄炜霖、王华、张固澜、苏远大、姚刚、刘双、于有强等8名青年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大地构造构造、地震灾害、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行星演化与宜居环境、深空/深海/深地探测、地学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大多数会场人员爆满,讨论互动也非常热烈,表明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19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五次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奖典礼,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熊盛青副理事长主持。郭建秘书长作了2020年1—9月的学会工作报告。 10月19日晚召开了《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编委会。常务副主编魏勇研究员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秘书长郭建研究员、EPP主编潘永信院士等30人参加了会议。陈晓非理事长高度赞扬了已故首任主编万卫星院士带领EPP取得的突出成绩,并表达了对EPP未来发展的大力支持。潘永信主编回顾了与万卫星院士一起创刊EPP的历程,并表达了与编委会共同努力加快提升期刊质量的信心。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汇报了EPP一年来的工作,EPP创刊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已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国际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 被国内的三大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收录,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2019-2023)。与会编委对EPP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期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们一致对EPP期刊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并表示将继续为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 10月19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刘洪常务副主编主持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秘书长郭建研究员、潘永信主编、黄清华副主编和10余位编委参加了会议。编辑部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编辑部负责人何燕博士就学报2019-2020年度编辑出版情况、期刊影响力、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做了工作汇报。期刊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2019-2023)。与会编委围绕如何提高刊物影响力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包括进一步优化审稿流程和过程质量控制,加大推进责任编委送审,缩短稿周期等。最后,潘永信主编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各位编委表示感谢。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184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2020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实际设置92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4.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6.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7.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8.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9.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10.造山带深部结构、过程与动力学;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2.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13.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14.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15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16.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17.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18.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19.解剖地震;20.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21.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22.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23.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24.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25.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26.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27.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28.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29.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及其科学应用;30.地震大地测量学;31.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32.盆地动力学与能源;33.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34.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35.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36.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馏机理和地质应用;37.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38.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39.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42.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43.海洋地球物理;44.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45.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46.探地雷达新进展;4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48.污染灾害生态地下水等环境领域中地球物理监测与检测的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49.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50.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51.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52.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53.油藏地球物理;54.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55.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56.油气地球物理;57.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58.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59.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60.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6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6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63.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64.行星物理学;65.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66.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67.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69.矿物科学与工程;70.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71.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72.地球生物学;73.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74.污染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75.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76.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77.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78.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79.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80.地球化学进展;81地球深部碳循环;82.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83.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84.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8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86.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87.川藏铁路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88.川藏铁路选线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进展;89.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90.地球科学学科布局优化与改革思路;9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地球物理论坛;92.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21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氛围非常浓厚,除了会场的口头和张贴报告交流,会下的交流也非常活跃。参会者包括不少来自各领域的著名专家。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也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互联网+、大数据、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解释以及光纤传感等新技术的应用等报告吸引了不少听众,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会议倍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2.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本届年会专题多,虽然组委会尽量在报告日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协调并适当合并了部分专题,但依然存在不少内容相近的专题,而且由于今年投稿量大,不少专题的口头报告时段占用了两整天,导致存在一些相近报告时间冲突的问题。 (2)今年的会场条件虽然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参会人数激增,导致不少会场依然存在偏小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改善会场条件,以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3)今年张贴报告的会场条件已有较大改善,张贴报告参与人数稳步增加,但整体交流效果依然有待提高。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者在学术组织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了青年论坛专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2)科普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3)学术交流氛围越来越浓。 (4)吸引了不少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出版社、公司等参展。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优化工作,不断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效果。 (2)不少专题会场依然偏小。 四、致谢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科学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2020年第4期《会讯》(总第152期),各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21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附: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者(按专题排序): 黄书野、任志远、杨晓瑜、张 周、唐嘉萱、魏梦怡、李志强、卞 爽、赵 千、关 冲、陈笑蔚、马利涛、熊家伟、吴子木、周寅生、张豪薇、王文龙、刘泽璇、蒋昌宏、赵 辰、 朱煜翔、张晓斌、张英泽、国 瑞、吴迪迪、徐 扛、杨智荔、杨 晨、张小龙、刘玉东、乔 鑫、李 昭、杨 雪、徐弥坚、雷璐璐、黄 星、朱子杰、唐荣江、刘 威、华思博、 朱亚戈、张 瑞、杨敬钧、宋怡彬、马子琦、齐 亮、杨舒婷、刘 真、伏 毅、戴启立、杨远陶、叶轶佳、赵德政、臧建飞、王雨晴、赵由佳、程 远、冉艳红、张卿川、饶维龙、 徐 铭、何雨情、谈顺佳、田方磊、李 丹、徐宏远、丁正鹏、贠晓瑞、乔 鹏、郭荣华、董小龙、孙 诗、王 圆、唐 苑、肖子聪、汪 洋、王 攀、严 薇、费晨辉、魏 玮、 李 威、高 雪、伍 正、房 鹏、王智亮、何彦斌、江宁波、刘云贵、刘汉永、刘 丹、张 凯、荣 超、张 锟、曹佳俊、张义蜜、宋子龙、孙 悦、邵 佳、范文豪、郭 琦、 王丽冰、吴思弘、邢雯淋、刘钟尹、李 超、张浩然、陈红灵、 David Cova 、何新鑫、史才旺、殷 明、黄 刚、廖 晨、柳 亚、田 雯、王用鑫、王新宇、闫媛媛、高 鑫、 刘芸菲、程 明、陈罗元、姚 艺、杨 文、钟世超、王 军、周爽爽、张乐乐、瞿晓阳、宋琉璇、王治强、骆 坤、姜 曼、李 晨、杨亚明、纪利祥、于 波、王 伟、李元燮、 薛俊杰、孙斌杨、孙宇航、杨浩哲、王振宇、李忠亚、李晓磊、王夕予、曾献棣、计江龙、曲帅屹、陈启志、王诗谋、花 漫、王 哲、易永源、易 娟、桑龙龙、张 赫、周慧君、 宗美荣、李 宇、张前龙、李 铎、苏裕斐、张全敏、黄钰莹、伍操为、柴康伟、王亚洲、白 洋、饶 博、龙志豪、黄宛莹、宋政宏、蔡荣华、韩 雪、柳尚斌、常 成、任彦宗、 汪思学、李海鹏、邓 林、黄宇奇、饶 豪。 (年会组委会) 为进一步推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促进全国各大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建立常态化的学生教学、科研、创新与创业实践平台,探索地球物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复赛、决赛于10月10日、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理工大学顺利进行。 10月10日,开幕式在腾讯会议线上会场和成都理工大学线下会场同步举行,开幕式由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赛执行主席王绪本教授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宣布竞赛评委名单,竞赛裁判组组长李貅代表裁判组宣誓。
开幕式现场 陈晓非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重对地球物理专业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以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为平台,在全国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大学生中营造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学习成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刘清友校长代表成都理工大学致欢迎辞,他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参赛高校及全体专家给予成都理工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双一流”建设成果。他表示,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凸显了“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于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成都理工大学的共同努力下,办好此次大赛。 今年共有来自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云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全国24所高校共59支队伍参加大赛。其中,地震测井组20支,重磁电组23支,固体地球物理组16支。 10日上午9时,地震测井组、重磁电组和固体地球物理组复赛正式拉开帷幕,竞赛内容包括团队必答题、综合论述题、即兴演讲题三个部分。决赛于11日进行,竞赛内容为线上辩论。本次复赛、决赛采用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在线直播,经过数轮激烈的角逐与评委老师们认真细致的评审,最终决出比赛名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桂林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代表队分获地震测井组、重磁电组和固体地球物理组特等奖。 决赛评审现场 闭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代表主办方总结本次大赛,他对成都理工大学的高水平办赛表示感谢,对获奖高校代表队表示祝贺,并希望在各方努力下,将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这一品牌赛事越办越好。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曾英教授代表学校对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她指出,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创新和实践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勘探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推进了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大学生中营造了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氛围,为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祝愿中国的地球物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 本次比赛展现出了各参赛单位领队和教练员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体现了全体工作人员精心组织、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更彰显出了同学们遵守规则、服从裁决、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比赛精神。在各参赛单位、评审专家及赛事组织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本次大赛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赛出了友谊。“创新杯”竞赛的举办,对培养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具有积极意义。获奖名单详见学会网站。 (成都理工大学)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吉林大学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浙江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近地面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简称ICEEG2020)于2020年10月11—1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华天酒店胜利召开,会议主题为“智慧城乡与工程环境地球物理(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n Smart Urban and Rural Areas)。 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林君院士,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熊盛青、秘书长郭建以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地勘等行业系统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12家展商参展。 10月12日上午举行大会开幕式,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教授致开幕词,并代表吉林大学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大会鼎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相信借助本次会议的交流平台,与会各方将更加了解,合作将更加深入,祝愿所有与会人员都能通过此次学术活动,增进交流,切磋学艺,收获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学术发展的丰硕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江海分别致辞,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主席Ricker Miller教授发来线上致辞,对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开幕式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曾昭发教授主持。 为了克服疫情的影响,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在线参会,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学术交流。大会有十位专家作大会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的《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间安全探测技术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林君教授的《关于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创新的思考》;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的《二十一世纪近地表地球物理成像技术的进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的《电磁法探测新技术及其应用》;浙江大学夏江海教授的《城市环境被动源面波方法》;昆士兰大学Lutz Gross副教授的《3D Inversion of Electric Field Surveys in Rough Topography using Low Order Finite Element Methods》;日本东北大学Motoyuki Sato教授的《MIMO GPR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的《人工智能在电磁勘探中的应用》;瑞士洛桑大学Klaus Holliger教授的《Hydrogeophysical Data Assimilation Through Bayesian Sequential Simulation with Log-linearPooling》;吉林大学李静教授的《Seismic data skeletonized inversion for near surface application》。各位专家向大会展示了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最新前沿进展,取得了震撼的学术效果,极大地鼓舞了地球物理人的科研热情。 本次会议收到稿件161篇,录用了158篇,张贴海报有63个,口头报告有81个(其中特邀报告10个),一共设立13个专题,11个分会场。 参会代表主要围绕探地雷达技术与应用、高铁地震学研究、航空地球物理、水文与环境地球物理、灾害地球物理调查、地球物理仪器和软件、考古地球物理、工程地球物理、采矿地球物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近地表地球物理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取得了广泛学术共识。 同时,会议组委会还通过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N SMART URBAN AND RURAL AREAS》的英文论文集,其部分优秀论文将被会议EI检索;评选出二十余篇优秀论文,并将推荐至相关SCI杂志发表;评选出10位优秀学生口头报告和6位优秀学生海报。 此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ICEEG系列国际会议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会议召开期间(10月11日晚),夏江海教授主持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会议暨ICEEG联盟会议。专委会主任夏江海教授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分别致词,专委会秘书长田钢教授做年度工作汇报,此外,经各单位自愿申请,与会代表无记名投票,决定将ICEEG2022会议举办权交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浅地表地球物理指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地球表层进行的探测理论和应用研究。浅地表支撑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人类生活于其上,钻探、挖掘于其中。人类一方面从中获取水和矿物,并构建现代城市必需的地下空间容纳水、电、气、通讯、交通等管网系统;另一方面将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物排放和掩埋于其中,形成人类纪特有的地质层。无论从技术层面(物理)还是非技术层面(政治,社会,法律)来看,浅地表地球物理学都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技术近来年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浅地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的支撑。在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与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契合,地球物理工作者拥有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好的科学研究机遇。本次会议为从事浅地表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交流的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对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吉林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广州量米勘探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年9月16—18日在甘肃张掖成功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李坚、李貅、沙椿、郭勇洪、田连义、肖西卫、徐佩芬、徐涛、蔡红柱、程久龙、胡绕、韩永琦、蒋良文、李学文、林志清、刘金光、穆建强、王槐仁、裴世建、谢昭晖、熊彬、姚金、殷长春、张华,副秘书长安志国、王超凡、周杨以及兄弟学会代表出席会议。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地勘、有色、冶金、核工业等行业系统98家单位的2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20家仪器厂商参展。 开幕式由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佩芬主持,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首先代表专委会致开幕辞,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土木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实例专委会主任、中国轨道交通协会建设专委会副主任竺维彬分别代表上级学会和兄弟学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志国、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院长、党委书记李玉山代表会议协办方致辞。 大会有六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分别是中铁二院集团副总工程师、川藏铁路地质主管总工程师蒋良文教高的《川藏铁路重大地质问题勘察进展与处置对策研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实例专委会主任委员、广州轨道交通盾构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竺维彬教高的《地铁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导王赟教授的《淮南深地中心地球物理技术试验场》;中南大学博导鲁光银教授的《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智能监测预警技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周杨教高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与堤防安全保障》和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副院长、总工尹政的《张掖盆地深部地层结构对地下热水的控制作用》。他们向大会展示了国家大工程川藏线建设,地铁建设中的地质风险、风险防控措施和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应用成果,国家深地实验室建设中的工程地球物理问题及技术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发展中的热点及工程地球物理问题。 本次学术年会设立“2020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致力科技奖)。经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专家委员对59篇来稿论文遴选推荐初评,评选出10篇候选评优论文,学术会议期间安排了候选评优论文的专场报告。经参会的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全体代表投票,评选出一等奖二篇,二等奖三篇和优秀论文奖五篇。 另有24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铁路工程高寒艰险山区、采空区、岩溶工程物探方法技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程地球物理,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就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与检测的新成果、新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作了学术交流。由5位参会代表进行展板报告交流。14位仪器厂家代表参加“仪器参展厂商交流”专场报告,向大会展示了工程地球物理新仪器、新装备及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与重视。 学术报告会之后举行了“2020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致力科技奖)”颁奖仪式。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专家委主任底青云宣布获奖名单,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家松代表优秀论文奖冠名赞助单位致颁奖辞。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向10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貅教授致闭幕辞。他对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在总结会议的成功之处时他认为: 1、本次会议在短短半个月内收集到投稿论文59篇,论文水平较往年有很大程度提升。参会人数及参展厂商数量均创专委会学术年会新高,充分体现专委会学术年会的行业影响力; 2、大会特邀报告邀请到国内顶级专家、教授,报告主题迎合大家对国家大工程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策略的密切关注,并关注行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紧密围绕技术前沿的热点难题,信息量大、内容精彩、水平高,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 3、会议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仅涉及多种传统探测方法,更涉及微动探测、缪子成像等新技术新方法,既有理论、方法、技术,也有典型案例分析。仪器参展厂商带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新装备引起与会代表浓厚兴趣; 4、本次会议受到当地官方媒体的重视与关注,张掖电视台对本次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 专委会对业界专家学者同仁和仪器厂商的积极参与、热心支持深表感谢。向会议协办单位提供财力物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次优秀论文奖的冠名赞助。对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为筹办、组织这次会议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会议期间,专委会组织召开了与会专委会委员扩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专委会正副主任、专家委员、正副秘书长以及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40人出席会议。郭建秘书长通报了今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推荐报名及评审的相关事项。专委会就2021年度主任工作会、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及学术年会的相关设想征求大家意见。最后,专委会主任底青云和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为专委会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颁发了聘书。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简称WTGTP2020),于2020年9月17日至11月24日期间在线上顺利召开。由于疫情等原因,今年的会议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分别在9月17日、9月24日、10月13日、10月28日、11月16日和11月24日召开了6场精彩的学术互动直播讲座。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甘肃省地震学会联合主办(排名不分先后)。 开幕式由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首先致开幕词,热烈欢迎各位专家莅临线上会议,感谢各位代表对会议的支持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丁林院士、高锐院士、陈晓非院士、张培震院士、侯增谦院士、徐义刚院士,以及领域内著名学者姚华建教授、陈凌研究员、张伟教授、王勤教授、张会平研究员、宋晓东教授(按报告时间顺序排列)受邀出席会议并做邀请报告。高原研究员、艾印双教授和张怀教授分别主持了本次系列研讨会各阶段的交流活动。 参会专家围绕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缘地区,从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方面开展了12个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5个方面内容:①青藏高原及周缘深部构造复杂性、强震活动与地幔物质运动;②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深部结构、地震各向异性与动力学;③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其相关科学问题;④青藏高原及邻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⑤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系列研讨会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持续,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和激烈的学术观点碰撞,不断深化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缘深部构造的科学认识,激励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创新。许多与会者代表相关单位及个人表达了对WTGTP研讨会的支持,并期待通过WTGTP及年会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对基于中国大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问题能够开展更为持久、深入的研究与交流。 在闭幕式上,高原研究员转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杨文采院士对此次网上系列研讨会(学术年会)圆满成功的祝贺,并代表会议组织者、会务组及个人,向与会报告和讨论学习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们表达了感谢。此次WTGTP系列研讨会的召开成果丰硕,为广大科研人员及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开放的交流平台,交流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思路,对中国地球物理学及地质学研究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此次系列研讨会原计划每场报告参会人200人左右的规模,实际单场参会人数最高超过540人,全部参会人员超过2000人次。专家学者们的踊跃参会,积极热烈的讨论,再次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缘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球科学问题,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和交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10月28—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输水隧洞施工质量控制物探检测关键技术推介会在浙江金华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和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国内7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婺州迎四方来客 众学者齐聚一堂 会议开幕式由水电分会楼加丁秘书长主持。张建清会长代表分会致开幕辞,对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张建清会长表示:作为浙江金华人,他非常荣幸能在家乡举办此次盛会,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能共享学术之宴、领略金华的自然人文之美。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项目管理处处长卢健、浙江省水利科技推广与发展中心陈毛良、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会中、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金忠良、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地勘院院长张红纲先后致辞,对本次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各专家精彩报告 年会二百人共赏 本次年会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球物理问题为主题,聚焦“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监测新方法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地球物理技术”、“地球物理新技术、新装备及工程应用”、“新能源(如:地热、太阳能等)与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长江大保护、生态黄河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等五个专题,分别邀请专家、学者、优秀论文候选人以及厂商等交流分享了5个特邀报告、7个专题报告、23篇投稿论文和13篇仪器设备进展报告。 5个特邀报告分别是:江汉大学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姚颖康代表谢先启院士所做的“闹市区建(构)筑物爆破拆除有害效应精细控制理论与方法”,介绍了建筑物爆破拆除的方法及有害效应检测技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刘斌教授代表李术才院士所做的“TBM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掘进智能决策研究进展”,介绍了TBM施工和不良地质超前预报技术;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水环境院副院长马方凯代表王小毛大师所做的“长江大保护与城市水战略”,介绍了长江大保护沿线城市水环境治理情况;国家特聘专家、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江海所做的“城镇环境被动源面波分析方法”,介绍了MAPS算法在城市天然面波探测中的应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义贤所做的“电阻率模型的地质应用”,介绍了电阻率数值模拟理论和应用情况。 7个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院长戴前伟的“坝基渗流探测的探讨”;杭州华能工程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伟的“大深度水下装备技术创新与实践”;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永辉的“城市工程地球物理若干方法技术的探索”;山东大学副教授王静的“堤坝综合智能巡检关键技术与系统”;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清的“隧道工程物探检测技术应用”;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熊勇的“城市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难点分析研究”;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邵静的“基于水下机器人的长隧洞检测方法探讨”。 23篇投稿论文和13篇仪器设备进展报告也进行了充分交流,展示了我国水电行业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检测、监测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及其工程应用成果。 会议期间,15家参展厂商的新型物探仪器装备展览引起与会代表浓厚兴趣,展台前人头攒动,交流气氛热烈。
育才师生讲科普 犹见祖国新希望 本次会议还创新性地推出了一场特别节目——名校科普活动分享,由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合作单位——武汉育才小学的10位老师和学生,以小品短剧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对地理的认识与了解、在学校参与科技活动的心得体会以及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技进校园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了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达到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我们坚信,科技的种子已经深深埋进孩子们的心里,科技之花终有一日将芬芳满园。
报告完毕颁奖忙 十七论文喜获奖 “2020年中国水电工程物探优秀论文奖”(遨拓科技奖)颁奖典礼随后举行,张志清常务理事主持了典礼。本次会议征集了相关学术论文,共收到稿件66篇,经组委会专家评审,最终获奖论文17篇,其中“工程物探数据辅助处理解释方法在提高解译精度方面的探讨”等3篇论文获一等奖,“综合物探方法评价振冲碎石桩处理大坝坝基的效果”等5篇论文获二等奖,“物探技术在上海早期民防工程探查中的应用研究探讨”等9篇论文获优秀奖。获奖论文充分展示了本行业地球物理的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对于促进行业创新和学科发展意义重大,也给设备研制、工程应用和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水电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宣布获奖名单,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拓展总监李黎女士代表总经理沈勤致颁奖辞,水电分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作为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奖,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水电分会新发展 期待明年再聚商 颁奖仪式结束后,张建清会长传达了水电分会相关文件,宣布增选5位分会副会长和增补3位副秘书长。新增选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副会长刘栋臣致闭幕词,宣布本次学术年会顺利闭幕,期待明年和大家再次聚首。 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汇报交流,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通过两天近距离聆听行业内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代表们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不仅领略了地球物理领域先进的方法、技术和仪器,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特别是武汉育才小学的精彩分享,让大家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水利电力分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0—22日在海南省昌江县召开。研讨会旨在展示和交流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和应用成果,总结找矿经验,推动地质力学创新发展,开展学科建设。通过学术研讨形式,共同交流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和认识,聚焦资源勘查、地下水、地热、海洋、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能源资源勘查贡献计策,为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5个研究院所、5个研究/地调中心和2个省级地调院、中国科学院6个研究所/大学、教育部13所高等院校、产业部门19家大中型企业/研究院、昌江县政府、昌江恒科“候鸟”人才工作站等单位的代表和嘉宾约250人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余浩科书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钟帅副县长到会讲话,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 会议安排了5个特邀报告,展示了构造地质、矿床地质、煤田地质和地热地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关键难度。 中国工程院毛景文院士作了题为“找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区域构造与成矿规律、成矿模型研究、找矿技术创新与整合等方面的进展,指出开展天地空三维找矿是深部找矿的新趋势。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作了题为“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与构造控煤”的大会报告,强调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的基本来源,阐述了成煤盆地与聚煤盆地特征、构造控煤作用特点以及构造成煤的研究与思考,指出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对于能源和矿产的深部外围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肖文交院士作了题为“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的大会报告,从国家找矿战略重大需求、科学前沿问题出发,介绍增生造山与成矿的耦合关系、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的关系,展示了中亚—中蒙—兴蒙一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的方向。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作了题为“西藏的地热成因”的大会报告,站在全球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介绍了他们的科研团队长期以西藏为基地开展地热地质工作与勘查的成果,突出强调地质力学研究对于地温分布规律研究的指导意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发展的战略布局,强调杨开庆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理论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继承发展地质力学、建立构造物理化学新学科的历程;通过中国构造体系图的修编工作成果,介绍了陆内中生代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凹陷盆地的建造特征,展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结构面。从构造体系的方向、时代、建造和结构四个方面讲解了“中国构造体系研究新进展”的具体研究成果。 会议安排了35个大会报告,专家、学者们围绕构造物理化学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矿田构造研究最新进展,成矿结构面的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遥感技术在构造识别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吕古贤主任委员在大会闭幕时作了总结讲话,并对主要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许德如教授继承发展了陈国达地洼学说理论的成矿构造研究,通过多年的深入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成矿构造学”的新思路、新成果,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广大前景。曹代勇教授提出的煤系石墨构造机制研究成果,具有前缘战略的、经济的和军事的重要引领作用。岳中琦教授用视频报告的方式介绍了他们研发的智能钻探技术的创新发明。王宗秀研究员从构造改变岩石物理性质的基础工作出发,展示了“中国南方页岩气地质问题的思考”,给构造成藏的工作指出了研究问题与方向。张宝林研究员提出的“构造变相岩相带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对物探勘查与找矿方面具有前缘性、引导性和创新意义。方维萱研究员及其团队,围绕创新“构造岩相学”中心,介绍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多层次的大量工作,已经取得国内外的、三维的地质找矿成果。韩润生教授团队,以矿田构造控岩控矿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获得湘南坪宝铜锡多金属矿田的深部外围找矿突破。杨兴科教授,多年开展秦岭金矿带“立交桥式”构造的蚀变变形岩相的填图研究,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是创新性的构造控矿研究。王义天研究员也在秦岭凤太矿集区开展矿床构造研究,进行成矿预测工作,他的定量的、系统的、全面的开展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工作,得到好评。张达教授几十年在华南进行矿田构造研究,强调中生代构造变形是研究控矿构造的方向,也是研究构造岩浆作用的钥匙。吴传军博士系统地研究了海南抱伦金矿区NNW向控矿构造,建立D1-D5的5期构造作用,指出D2的右旋走滑剪切成矿,D4-D5是成矿后的脆性构造,揭示了Au-Bi的交连晶的结构,展示尖峰岩体220Ma的同位素年龄。琚宜文教授的报告,给人们展现纳米级的微观世界,为解决构造研究、非传统页岩气机制、材料物性的巨大变化等方面难题,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技术。王国光副教授对兰家沟大型斑岩钼矿研究,使用的单个流体包裹体测试仪器和分析方法,判别成矿阶段和物质来源,并希望大家关注这方面的工作。胡宝群教授的报告展示了临界成矿的20多年的研究进展和新认识,指出在地壳或岩石圈断裂带的中浅部,有可能产生临界成矿的条件,为认识大规模成矿作用背景,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地质力学研究所陈正乐、吴中海、胡道功、王红才、陈柏林、韦昌山的多个报告,极具地质力学理论特色,内容包括新构造与国土规划、相关油气构造与成藏机理研究,以及矿田构造、构造地貌学的突出创新成果。 21号下午,在吕古贤主任委员的主持下,30余位代表参加了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学会郭建秘书长和胡敏副秘书长到会讲话,对专委会的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会议一致同意优化专委会人员组成,增补陈建文等18位同志为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增补王宗秀等5位同志为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会上,还讨论了未来的6个主要研究方向,强调要充分发挥“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交叉学科的优势,在成果总结、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22号,80余位代表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在昌江县金昌金矿,实地分析研究了戈枕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和控矿潜力,认为经过构造变形岩相带填图工作,能够达到深部外围找矿的重大突破。石碌铁矿是我国最著名的富铁矿,与会专家建议对尾矿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和开发。 本次研讨会弘扬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系统科学的特色,同时显示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物理化学的交叉研究方向,并且充分运用数值模拟、计算力学和高精尖的地物化遥技术手段,将推动创新研究提升到新高度,拓展到更多的学科领域。 大会开幕后,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阳光创译地质翻译公司、昌江恒科“候鸟”人才工作站等新闻媒体和公众号迅速报道了大会召开的消息。代表们踊跃参会,对会议的组织工作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在构造物理化学这个交叉学科平台收获了很多新颖的知识和思想,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对于今后开展科研和生产实践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代表们热切期待着参加2021年夏天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的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11月28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物探技术研讨会暨十届三次工作会议”在广州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以下简称“南科大地空系”)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以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张玮等来自15个系统、36个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仪式在南科大第一教学楼举行,由中石油东方公司首席专家王克斌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以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张玮先后进行了致辞。陈晓非院士提到,今年正值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并且现在恰好是南科大十周年校庆盛典前夕,他非常欢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很有意义的时刻来到美丽的南科大、共同探讨“地球物理与智能化城市建设”这一新的勘探主题,另外他还充分肯定了勘探地球物理近年来的发展,赞扬了勘探地球物理专家们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并希望这个团体能对国家的勘探地球物理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张玮主任表示今年的物探技术研讨会吸收了往年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一年主攻一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模式,希望不同年度、不同主题的研讨会都能够取得良好的研讨和交流效果,为尽快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做出地球物理学界应有的贡献。陈晓非院士和张玮主任都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会议优选了20场专题报告,包含1场特邀报告,围绕城市地下管理、地热/地下水勘探、油气资源勘探、城市灾害调查、铁路建设、煤田安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在29日工作会议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何晓松对委员会2020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并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议”的会议精神,各学科组代表进行了工作汇报,并对新增的委员进行了介绍及民主投票,研究讨论了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最后由张玮主任进行工作会议总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出席了工作会议。 工作会议结束后,组织各位委员与代表一同前往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进行参观。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2020年4月28日视频工作会议计划安排,经各会员单位共同协商和承办单位的积极筹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第二届三次年会暨特殊复杂环境下物探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如期于2020年12月16—17日召开。本次会议原定在成都市召开,鉴于当前成都市郫都区和成华区新冠疫情情况,经报请承办单位领导批准,临时改到重庆市。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蒋良文、中铁二院地勘院总工程师张广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秘书长谢昭晖,以及中铁一、二、四、五、六院,中国铁设、北京铁科、中铁西北院、中铁西南院、中铁设计、中铁物探、中铁大桥院、中铁隧道院、中土建设、北京睿诚、西南交大、劳雷公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西普瑞格、北京瑞奥、湖南五维地科、重庆仪器厂、重庆南江等会员及代表80余人。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主办,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会议纪要如下: 1、开幕式仪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秘书长谢昭晖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铁五院副总工程师邢文宝在致辞中对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冒着风险来参加会议表示真诚谢意,对承办单位的周到安排工作表示肯定,对各单位的广泛参与表示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在致辞中对铁道分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对今后分会活动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介绍了学会的发展现状以及物探在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中铁二院地勘院总工程师张广泽代表承办单位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的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2、本次会议以“特殊复杂环境下物探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为主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共有13位行业专家针对大量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案例进行研讨与总结,提出解决方法或指导性意见,四家仪器厂商(销售)代表进行了物探新仪器新产品的介绍,研讨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物探如何更好地与地质相结合; (2)如何发挥物探在现有精度下的高效率; (3)介绍各单位典型工点物探方法选用的优缺点; (4)超前地质预报不同探测手段的应用分析; (5)既有线物探或检测新技术; (6)新基建时代智慧物探发展前景研讨; (7)新产品新仪器介绍。 一天的会议紧张有序,通过参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会议议程。 3、中铁二院检测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光权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 (1)在几代铁路物探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众多物探设备厂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铁路工程物探由以前常规的地表物探、孔中物探不断向航空物探、地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程质量检测和工程监测领域拓展,取得了飞速发展,体现了物探事业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的铁路建设起到巨大的作用。 (2)2020年10月20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铁二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作为西南地区首家、铁路行业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借助院士和专家团队力量,工作站将致力于中国铁路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产研结合。 虽然铁路工程物探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广大铁路物探技术人员不断去探索、创新和深入研究,未来铁路工程物探的发展方向:一是解决中国的铁路航空物探设备国产化问题;二是需要建立一套适应铁路隧道全断面机械开挖或TBM法掘进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体系和相应的物探设备;三是建立一套适应长大、深埋铁路隧道高地应力岩爆的监测及预测方法体系和相应的物探设备;四是急需研究含有多层钢筋的铁路隧道衬砌质量快速检测方法。 相信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铁道分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铁路物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些技术难题都会逐步解决,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事业也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铁道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贵州办事处2020年度技术交流年会于2020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贵州办事处主办,挂靠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领导及办事处主任/副主任及其他参会代表9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议程包括开幕式、专题报告、学术交流等内容。会议纪要如下: 一、开幕式由中国电建贵阳院工程物探测试院副院长杨正刚主持,中国电建集团贵阳院副总工程师王波致欢迎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讲话,对贵州办事处第一次技术交流会表示祝贺,并对办事处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办事处主任、中国电建集团贵阳院副总工程师/工程物探测试院院长楼加丁汇报了办事处2020年的工作,对各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以后将更加完善办事处的各项活动,为各单位沟通和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二、专题报告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内容涉及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研究、工程监测与预警等。会议邀请了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米晓利作为优秀地方学会代表分享了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办会模式、工作内容、技能竞赛、发掘学会价值等方面的经验。 三、大会共交流技术论文12篇,内容涉及地灾预防、城市地球物理勘探、地震监测、煤矿物探等行业,交流报告丰富,与会代表在会上会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本次会议得到了承办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贵州办事处) 2020年12月18日至12月20日,以“大数据与地球物理”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在贵州铜仁成功举办。在本次会议中,共有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军事科学院、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北京港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口诺赛克西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火箭军研究院、火箭军工程大学、火箭军指挥学院等16家军地单位的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完成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19日白天) 本次学术会议由大会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长安大学张勤教授、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申旭辉研究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浙江大学孙贵青副教授、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郭泉、杨艳艳、赵庶凡副研究员、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张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曾相航、海口诺塞克西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肖舸高工、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龙霞等8名学者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19日晚上)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于12月19日晚举行。会议完成了五项议程:优秀论文评选、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会议组织模式讨论、委员增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在录用的37篇论文中,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经刘代志主任委员推荐,全体与会委员审议通过增选郑毅为副主任委员。 经与会的全体委员讨论确定,第十七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生态环境与地球物理”,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时间为2021年8月期间,地点将会在2021年会议一号通知公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这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对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为使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2020年12月1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前沿技术学术报告会(二)》网上学术研讨会。特邀嘉宾、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晓东做了120分钟的《人工智能地震技术实现与应用》专题报告。会议由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蔡晋安主任主持。来自全国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和学生234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郑晓东教授的《人工智能地震技术实现与应用》专题报告结合了最近半年研究工作的新进展,重新反思常规地震技术和智能地震技术问题,把减少标注信息依赖性作为行业智能技术落地的切入点,把物理原理嵌入深度学习框架,实现无监督学习。同时阐述了纯深度学习思维需要大量标注信息、行业知识或原理嵌入深度学习框架,从而避免或减少对标注信息的依赖性。他用新的思维重新诠释智能地震技术落地问题,重新审视过往做过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路。 此次会议采用了腾讯视频会议方式举办。这是继《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前沿技术学术报告会》网上交流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今后我们的学术交流将采用线上下线同时交流的方式举办。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由于防疫情,学会上半年工作以网上活动为主。在此期间,组织整理了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以来的新闻报道资料,完成了《闻汇》编印;此后,根据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的要求,编印了《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规章制度汇编》。 《闻汇》内容来自2005年学会成立以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会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网、山西新闻网、中国学术会议网、黄河新闻网、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心网、新浪中心网、中国煤炭网、《科学导报》、《山西日报》上发表的新闻报道文字及图片。包括了学会逐年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学术活动、科技成果、论文评定、理事会议、组织发展、科普宣传、工作总结计划、会议纪要等。《闻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从活动的数量到质量,充分反映了学会队伍从小到大,力量从弱到强,活动内容逐年丰富,工作经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学会发展及主要工作宣传的记录,也是学会工作的一次系统总结。 根据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的要求,学会还在下半年编印了《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规章制度汇编》。内容包括完善修订后的学会章程、党组织学习制度、学会会议制度、学会行为准则、学会财务制度、常务理事会议制度、会员管理制度、业务活动管理制度、重大学术活动制度、评比表彰管理制度、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20项。 本规章制度的汇编,旨在促进学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学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时代学会发展的组织体系。同时有利于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全面推进学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为学会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11月7日,海外智力助力古交环保医院和生态国防城建设项目——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培训在晋中市举办。本次培训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中科盛联(山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115位会员参加了培训。 7日上午,山西省科协学会部和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领导出席了开班式。与会领导向前来讲学的专家团队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本次培训,推进山西矿山生态修复进程和科技进步。 承担本次培训的专家组成员有:美籍华人、美国田纳西大学地质学博士、资深高级地质水文师、环境工程总工程师、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场地及地下水修复专家委员会委员金跃群博士;英国伦敦帝国理 工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国际知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家周万芳先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化学博士奥斯卡•马丁内斯(Oscar Martinez)。 专家分别在现场和线上展开互动,结合工程实例(包括成功与失误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对矿山环境修复的思路、方法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介绍了三类环保环境医院的作用以及四大灾害治理技术。培训涉及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学科,令学员们受到了深刻启发与教育,理解了要做好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的“地球医生”,必须发挥所学技术专长,开好“治病处方”。 古交环保医院和生态国防城建设项目计划10年,金跃群博士将一直跟踪本项目的完成。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2020年11月18日至21日,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在柳州南天大酒店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本次学术年会以把脉新时期地球物理发展走向,深耕行业技术热土,搭建“走出去”桥梁,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在广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学术年会活动纳入了广西科协高端学术会议序列。本次年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南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晓东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巡视员江坤树、广西科协学会部(联络部)副部长钟谷波、柳州市科协副主席罗丽娟莅临会议指导。学术年会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许瑜主持,学会名誉理事长、桂林理工大学教授葛为中代表学会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到会人员80余人,会议报告和论文交流23篇。 2020年正值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借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之际,对学会成立20周年表示庆祝,编印了《探索、进取和发展》会议材料,回顾了学会成立20周年的历程。在开幕式上,郭建、江坤树、钟谷波等领导发表致词,对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表示祝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发来了贺信。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活动,层次高端,学术氛围浓厚,滕吉文院士作了《当今金属矿产资源供需与未来必由之路——上天、下海、入地》的会议主题报告,王南萍教授作了《核地球物理技术的新进展》、郑晓东教高作了《复杂油气藏人工智能地震技术及其应用》、葛为中教授作了《直流电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会议专题报告,这些报告既从国家矿产资源供需的大格局大角度,提出了当前和未来需要把握的方向问题,又对地球物理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的热点问题作了分析阐述,其他的专题报告和论文交流也都从理论研究、生产实际的技术应用、中国-东盟矿业合作、无人机勘查、新型仪器的研发推广等不同角度展示了最新的技术成果。 会议期间,滕吉文、郭建、葛为中、陈超、黎海龙等院士、专家学者还深入到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进行座谈调研,为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在新时期中的发展把脉,提出建议。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专家还与郭建秘书长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融入中国-东盟合作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议还组织了一场智能微动技术的现场演示活动。有六家仪器设备研发经销企(商)到会展示了他们的产品。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许瑜) 2020年11月19日下午,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在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召开了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研究员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等16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把脉新时期地球物理发展,深耕行业技术热土,搭建‘一带一路’桥梁,活跃学术思想”主题开展,会议由石科院长主持。现纪要如下: 一、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院长石科致欢迎词,对滕吉文院士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石科院长结合我院的宣传视频,就我院的发展历史、资质建设、人才队伍以及业务领域等情况给专家们进行了简要汇报,并对我院近年来在矿产地质调查、能源勘探、城市地质、环境与生态地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进行了重点介绍。 二、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常务副主任韦启锋给专家们介绍了中心成立的时代背景,主要的职能与未来的发展规划;该机构是在自然资源部的部署下,立足公益性地质调查定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与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成都)两地挂牌、分体运行、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无缝对接、责任明确。中心希望能够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其他相关直属单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东盟各国地学矿业机构共同建设与管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愿景2025》深入对接,进一步加强中国以及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地学、矿业领域合作,支撑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三、专家组分析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的地勘行业和物探专业的发展态势,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各自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提到,要发挥好广西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谋划国内外协同发展,与东盟各国建立良好的矿业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在积极筹备“‘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的创建工作,希望能够携手国内地质行业队伍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地学技术支持;另外,学会针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难度大、易影响原有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与济南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济南市修建地铁是否影响其地下泉水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最后,郭秘书长强调在对外合作工作中,不要仅局限于实施地质勘查工作,而应该以获得矿权并能够开发利用为最终目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超指出,通过近几年来与我院的合作来看,相对于国内大多数城市而言,广西各地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速度偏慢,开发利用程度相对不高,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而这其中物探将会发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单位在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对现有技术力量进行培养和深造,可以鼓励技术骨干继续到高校进行学术深造,也可以委派到其他单位或相关业务部门交流锻炼;另外,目前全国地勘队伍同质化的情况愈演愈烈,单位必须要长期、持续地做好、做精某个方向,并且打响名声、立好口碑、做出品牌,才能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物探技术水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基础地质理论能够与国外水平旗鼓相当,但由于国内高新制造业制造工艺瓶颈,对于关键零部件的精度、灵敏度、稳定性等问题暂时无法解决,致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基本上依靠引进,但只是简单的购买使用,并不意味着引进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全国区域大地质背景来看,广西地质条件复杂,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油气资源潜力很大;但目前广西整体的地质矿产相关工作大多数仍集中于浅表的勘查和开采,对于中深部的勘查和研究程度较低,尤其未系统开展过地下物质与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这对于广西深部探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滕院士还提出要着重谋划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力量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遇到困难要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遇到问题要思考如何创新,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另外,广西地理优势明显,紧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并拥有“一带一路”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向海洋进军,发展向海经济,更要与东盟各国展开深入合作,而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 最后,参会人员就上述提出的各方面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研判和探讨。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2020年11月27—28日,由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河南省第十届产业与学术发展年会分会场——河南省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市顺利召开。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王夫运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物探院、省航遥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2所等33家单位的领导、专家、代表共计96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学会秘书长潘素珍代表学会对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会议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由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河南省地球物理优秀论文”颁奖、学术研讨交流、成果和仪器展等内容。参会代表踊跃发言,通过交流拓展思路、碰撞火花促成了业务合作。 大会共交流了12个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涉及到地震、电法磁法、资源勘探、工程物探、仪器技术等多个领域。物探中心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杨卓欣研究员做大会专题报告,展示了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安徽段地壳结构—陆地水域气枪测深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作为河南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之家”,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广大会员搭建了科技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和学科融合发展。会议的召开有效扩大了学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促进了会员单位间的业务合作。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11月28日,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专题讲座暨海外智力服务山西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古交市举行。山西省科协学会部领导、古交市政府、中科盛联(山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领导以及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领导出席仪式。本次专题讲座是继11月7日晋中培训后的第二期培训活动。 美国田钠西大学地质学博士、资深高级地质师、环境工程总工程师金跃群先生,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国际知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家周万芳博士分别在现场和线上介绍了如何在地球医院治病的治病方法、技术思路与方法技术。金跃群博士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多场地工作实例,介绍了“地球医生”、“环保医院”和“环保工具箱”三个理念;从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水文各种组合,介绍了“灭固移减”的污染场地治理方法、模拟研究、操作规程;周万芳博士结合多年的工作实例及经验,在线上介绍了地下水源-土壤-空气污染的治理技术思路,使参会人员受到了深刻启发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教育。 培训期间举行了海外智力服务山西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向受聘海外专家美籍华人金跃群博士、国际环境地质专家周万芳博士、美国化学博士奥斯卡•马丁内斯先生颁发了聘书。 本次培训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科盛联(山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协办。80名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来古交接受了培训。 培训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中科盛联(山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古交矿山开发区的环境治理现场。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2020年12月4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在南京成功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学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及2021年学会工作计划提纲;审议通过了关于第五届理事会提前换届的议案及关于学会章程修改建议的议案;颁发了2020年度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本次会议增补江苏省地质调查院、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科技研发中心为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杨勤勇理事长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了推动山西省地球物理科技进步,提高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贯彻《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精神,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了地球物理勘查科学技术成果评奖工作。 整个评审工作按照组织、申报、汇报答辩、评审、公示五个阶段进行,从2020年8月起,至12月上旬结束,历时四个多月时间。评审委员会由有关行业的地球物理专家组成,评审工作本着为会员服务的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过评委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评选,最终评出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的“深部煤系三气地震储层反演与有利目标预测技术及应用”、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的“煤矿地面综合物探中瞬变电磁勘探资料精准处理技术”、山西省地质调查院的“山西省灵丘北部多金属成矿区 1∶2.5 万重磁测量”等17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的“孝义西山德顺煤业有限公司二采区地面瞬变电磁法勘探”等20个项目荣获二等奖。 参评勘查科技成果来源于煤炭、煤层气、页岩气勘查,铁矿、油田含铀岩系勘查项目,采空区沉陷区、煤矿火区、煤矿水患、地面裂缝探查,污染源、高速公路工程,地下水水源、地下热水探查项目;应用技术为二维、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大地电磁法、综合物探、重力勘探、高精度磁法、地质雷达等。项目区主要为山西省,此外还有大庆油田与内蒙古自治区。每个项目在完成中均有不同方法技术应用的创新点与新成果。 本次参评项目均为2019年12月底前完成、且经甲方和专家评审验收合格者。其项目成果,不仅提供了能源勘测、转型发展、地热地下水勘测、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工程技术资料,而且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了一批地球物理技术人才。因此,本次评奖活动对于推动山西地球物理科技进步、激励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10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温州举办。经我会推荐,我会两位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竹教授、姚华建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毛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利用金刚石对顶砧结合各种同步辐射技术和光学技术,研究地球内部主要构成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的各种物理性质,包括:弹性模量,热力学状态方程,相变,铁最外层电子自旋变化等。2012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5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矿物和岩石Early Career Award,2019年选为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姚华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背景噪声与地震波成像、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形变、川滇地区多尺度公共速度模型构建、俯冲带大地震破裂规律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成果。2012年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IUGG IASPEI中国组委会副主席,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2020年美国地震学会Charles Richter奖评委会委员,国际核心地球物理学期刊《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的编辑,《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期刊的编委。作为骨干成员之一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一等奖、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简介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平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0年 第4期 总第1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