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0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国科协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17-2019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总结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2020年工作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中国人工诱发(触发)地震研究”、“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油气地球物理”、“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地球生物学”、“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新能源、科学深钻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完)

地方学会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51个“世界地球日”活动纪实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党员学习工作会议

广西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党支部与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共建活动纪要

报道

纪念著名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万卫星院士

我会7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参加世界地球日线上科普问答活动

青海省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及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交流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特色亮点活动——“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与常务理事单位东方公司联合开展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纪实

科技为民、奋斗有我——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消息

地球物理测井专家肖立志教授荣获SPWLA科技奖

通知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关于延期举办第六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经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同意,现将《中国科协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0413

 

中国科协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科协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四服务”职责定位,着力加强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深化科协系统改革,着力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协工作体系,更好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2020年是中国科协“合作发展年”。科协系统要围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1-9-6-1”工作布局,发挥“一体两翼”组织优势,推动服务下沉、重心下移,崇尚实干、注重实绩、提升实力,以组织赋能拓展开放合作格局,以机制创新提升开放合作能力,搭建大平台、凝聚大团队、集成大成果,加强统筹协调、督查协办、考核评估,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不断优化科协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和治理效能,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广度深度

1.发挥党组示范带头作用。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及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创办“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堂,党组、书记处同志带头讲课,邀请知名专家作报告。健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工作机制。党组、书记处同志与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负责同志围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增强科协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共同开展10个左右专题调研。各级科协、学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以上率下,学思践悟、融会贯通,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压紧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切实做到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2.精心打造科协党校政治引领平台。推动成立省级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和各类专门党校,形成科协系统党校体系。坚持对象化、分众化,持续面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海外人才组织高层次研修和国情考察。借力中央党校和延安、浦东、井冈山干部学院等教育资源,办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培训。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家宣讲团和老科技工作者报告团,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开展百场巡回宣讲;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区域发展实际,开展分众、分类、分层宣讲。

3.宣传阐释中国科学家精神。围绕《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三年工作目标,推动“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扩容增效,深耕校园、走向基层;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联合采集,面向全国开展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摄影展;加强科学家典型人物宣传,举办抗疫防疫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报告会,组织“百馆千场科学家精神宣讲会”;继续办好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优良学风传承行动,开展宣讲教育10年总结评估。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传承科学家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4.积极回应科技工作者关切。围绕科技工作者所忧所盼开展专项调查。各级科协、学会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办一批实事,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完善科技舆情监测体系,加强对科技领域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引导处置,有效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维护科技界整体声誉和良好国际形象。

二、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扎实推动科技为民服务

5.决战脱贫攻坚。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动员千家科技组织、万名科技工作者,聚焦剩余贫困人口、新致贫人口、返贫人口,加强智力帮扶,开展科技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决战,讲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增强科技界对建功全面小康的荣誉感和认同感。组织全国学会和各地科协全面总结定点扶贫与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与经验。召开全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论坛,部署科技助力减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决战中国科协山西吕梁定点扶贫,巩固岚县、临县脱贫成果,开展35年定点扶贫成果交流活动。加强科协系统援疆援藏工作。

6.协同研判助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着眼支撑“卡脖子”问题突破,组织动员相关全国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高层次专家开展调研和研讨,形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着眼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推动基础研究和基础能力建设,发布20个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持续打造科技创新“问题库”和“对策建议库”。着眼汇聚自主创新合力,科协系统青年人才资助计划、优秀人才奖项评选、学术交流平台资源等,向瞄准国家重大紧迫需求开展攻关的科研人员倾斜,引导激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强国建设。

7.深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开展新冠肺炎应急科普,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完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国家公民科学素质和科技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科普工作体系。组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实施评估,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完善评价指标和监测体系,开展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持续做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开展科技馆免费开放评估,完善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运行机制,持续推动“智慧科技馆”建设。办好202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以实体化方式推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组织建设,实施“北京行动路线图”。

8.创新科普手段和服务模式。打造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以科学精神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创新科普手段,做好科普内容生产汇聚和精准推送。强化“科普中国”品牌引领,扎实推进科普中国e站转型升级,打造全媒体科普阵地。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和社会化科普奖项,推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切实发挥作用。扩大全域科普试点。推动科普科幻产业发展,办好2020中国科幻大会和芜湖科博会。

三、实施2020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打造“科创中国”服务品牌

9.搭建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制定实施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开展专项社会调查。深化会地合作,以地级市为重点,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技术创新枢纽城市,推动创新资源下沉聚汇。举办产学融合论坛,制发科技创业数字地图,举办人才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服务地方引才引智引技。研究设立技术服务交易基金,建立“技贸通”国际技术交易促进协作机制,开展国际技术贸易服务行动。推动海智计划提质增效,新建一批海智基地和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海外人才中国行”活动,集聚海外智力创新创业。

10.打造“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共享集政产学研用金于一体、创新要素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的网络服务平台,促进需求库、成果库、人才库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一体化转型。与地方政府合作,遴选若干重点产业,组织开展“技术路演”,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优质技术项目转移和成果转化。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和“创响中国”活动,深入开展“双创”示范基地评估,带动全社会兴起创新创业热潮。

11.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科技志愿服务。健全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和社会动员机制,构建四级联动组织体系,增强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实现科技志愿服务上规模、见实效。全国学会组建国家级“科技服务团”,省级科协组建区域性“科技服务队”,开展创新驱动助力“百城千会万企”科技志愿服务。联合中央文明办实施“智惠行动”,择优支持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推介。推动实现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央试点县县乡两级科技志愿服务基本覆盖,推动科技、人才上山下乡。

12.完善柔性智库网络体系。围绕关爱健康、关注发展,建立完善科协系统智库网络,提高智库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能力。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建立企业需求常态化调查机制,开展科技决策咨询,为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实施“智库伙伴计划”,完善智库合作发展系统布局。聚焦科技治理、科技支撑社会治理,做优做强与高校共建智库基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与企业共建高端智库平台;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共建战略智库;聚焦重要科技领域,强化学会的智库功能。扩大科技智库国际交流合作。

四、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13.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疫苗研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高端跨界交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继续办好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山东省共同办好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推动一批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打造国际高端会议品牌,联合地方政府打造一批综合性高端学术会议,支持一批地方科协举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学术论坛。

14.举荐宣传优秀科技人才。举办“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让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持续提升“530”品牌影响力。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先进典型为重点,开展系列“十佳”评选,遴选若干“最美科技工作者”,广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组织好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评选表彰,持续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继续支持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支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开展人才举荐宣传工作。

15.助力科技工作者走近国际科技舞台中央。加强与海外科技组织、科学家的联络,讲好防疫抗疫中国故事,解疑释惑,增进互信。加大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专家履职支撑力度,发挥联合国咨商专业委员会作用,积极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民间科技人文交流“携手计划”。办好中美、中俄、中瑞、中日等双边高层交流活动,深化与周边国家、亚太、拉美的合作交流。通过百场高水平国际活动吸引千家国际机构和万名科技人才来华交流合作。围绕中央对港澳台工作大局做好人心工作。搭建工程能力认证标准和国际互认平台,推动通信等领域工程能力评价试点。

16.强化智慧科协互动服务功能。持续推进智慧科协建设工程,强化“科界”“绿平台”“科协一家”等网上服务功能与应用集成,促进资源开放与共享,建好基层应用“样板间”,更广泛更深入连接汇聚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推进覆盖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沟通联络和咨询服务互动平台。及时总结信息化在应急科普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推进与各级融媒体合作,拓展服务内容和渠道,完善网络联系服务机制。

五、强化改革攻坚,提升科技群团治理能力

17.深入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全力打造领军期刊,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试点推进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同步推进集群化试点改革和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科技期刊国际传播体系。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举办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拓展高端对话渠道,建立选刊推荐、人才培养等国际合作机制。围绕评价体系改革、开放获取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等开展跨部门联合调研和政策研究。

18.提升科协组织治理能力。贯彻实施《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加强机关党建,召开中国科协机关第九次党代会。围绕强“三性”去“四化”,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行动。深化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机构改革,深化地方科协改革,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继续开展党组巡视工作,强化政治监督和执纪问责。开展科协系统干部队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制定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举措,引导干部狠抓工作落实、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工作本领。做好章程修订等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围绕“科协之治”,提出“十四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点举措;推动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中国科协“一体两翼”的规划体系。

19.深化全国学会治理改革。加强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学会党建工作机制。研究制订《关于全面加强全国学会治理改革的意见》,确立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完善学会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全国学会的分类指导,实现监管服务全覆盖。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会公共服务品牌,提升学会科技为民服务能力。推进学会联合体、产学联合体建设,促进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

20.以“党建带群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科协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科协基层组织的动员力、影响力。开展“三长制”扩面增效行动,完善吸纳组织程序,出台履职规范,建立激励机制,选树优秀典型,推广试点经验,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市两级科协和学会推动资源下沉,将工作融入基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类推进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园区科协、农技协等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机制,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

21.狠抓巡视整改。对标对表中央巡视整改要求,一体两翼联动,形成系统合力,压实各级整改责任,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整改任务,建立明责、考核、督查、问责全链条闭环式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扩大整改成效,一体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以常态化长效化整改促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20205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

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高度赞誉了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充分肯定了科技支撑疫情防控斗争的显著成效,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信内涵丰富、情真意切,在科技界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厚爱期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总书记的回信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级科协组织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负总书记期望,全力以赴推进科协改革迈出新步伐,工作跃上新台阶。

二、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总书记回信为指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征程中奋发有为

1.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各级科协组织要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突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多做扶贫帮困、雪中送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不断扩大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提升动员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旗帜下建功立业。

2.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动力。各级科协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筑牢科技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3.坚定创新自信,引导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发展高峰。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以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努力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要持续打造科技创新“问题库”和“成果库”,着力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要发挥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作用,支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4.砥砺奋斗建功,扎实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主动、一体推进“科普中国”和“科创中国”建设,为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提供奋斗平台。要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科普惠民、科创利民中创造新的价值。要把科协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集聚融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现“六稳”“六保”作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三、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推动科协工作创新发

各级科协组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重要遵循,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宣传,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热潮。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和科协系统宣传平台等,广泛宣传宣讲,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爱和殷切希望传达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要周密安排部署,狠抓落地见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融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任务中,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要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热情干劲,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有关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报送中国科协。

(联系人:陈晓明  010-6857187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06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召开了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线上项目验收总结会。学会领导、验收专家组成员、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三期、四期和五期入选人才及其导师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验收组专家由10家单位的11位地球物理领域专家组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任验收组组长,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殿栋任验收组副组长。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会上,郭建秘书长对学会三年来 “托举”项目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宗兆云、赵峦啸分别总结汇报了他们进入托举工程三年来的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以及个人成长收获情况,验收组全体专家委员对两位博士项目完成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两位博士进行了认真的答辩。

经过评审,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宗兆云和赵峦啸通过项目资助,独立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研究成果丰富、创新性强,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两位被托举人才均圆满完成托举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达到了人才托举工程的目的和效果,达到合同要求的各项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三年来,宗兆云博士在岩石物理驱动下宽频宽方位叠前地震反演及非常规油气储层甜点预测方面获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原创性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家油气田,支撑了储量的发现和采收率的提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3/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3/15),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3/15)。201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12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国家软件著作权9件。其个人也得到了成长锻炼,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并成功申请多项国家级项目,指导了数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三年来,赵峦啸博士开展了非均质含流体多孔岩石弹性和地震反射特征表征、复杂非均质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刻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依托青托平台和中科院先导项目的支持,在同济大学建立了高温高压各向异性测量系统。发表SCI收录文章15篇,应邀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次,发表了各类国际会议论文8篇,并获2018SEG储层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最佳口头报告奖励。以第一申请人申请了6项专利,与企业合作申请多项专利。其个人也得到了成长锻炼,由副研究员晋升为副教授,成功申请多项国家级项目,并指导了数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陈晓非院士对青托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举荐的青年人才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希望青托工程人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在关键领域有所建树,努力成为本领域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突破前沿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为国家高层次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托举单位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对地球物理学会在托举工程项目实施中坚持小同行专家遴选、大平台培养原则,在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阶梯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青托人才三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及成长积累,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青年学者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为赶超国际科学前沿、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2020年工作会议于2020428日召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腾讯会议”APP远程视频形式,出席会议的会员单位有:铁一院、铁二院、中国铁设、铁四院、铁五院、铁六院、中铁设计、中铁大桥院、中铁西南院、中铁西北院、中铁物探、北京铁科检测中心、劳雷公司、中土建设及部分仪器设备厂家,参会代表共计45人。会议由铁道分会秘书长谢昭晖主持,会议重点讨论研究确定了2020年“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时间、地点、规模和会议议题征集方案,并讨论了分会的其它工作。纪要如下: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发表了讲话,他说,鉴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本年度分会的活动应做相应调整。他在讲话中要求各会员单位要重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和科技奖的评选工作,这是我们从事工程物探工作者展示物探成果的机会,各单位符合要求的要积极申报。

2.各位委员(代表)对2020年“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专题征集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表达了各自观点和对分会发展的建议。会议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初步确定了铁道分会2020年学术会议名称为“特殊复杂环境下物探新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第四届铁路物探高峰论坛”,并确定论坛按照下列专题进行讨论:1)物探如何更好的与地质相结合;2)如何发挥物探有相应精度下的高效率;3)介绍各单位典型工点物探方法选用的优缺点;4)超前地质预报不同探测手段的应用分析;5)既有线物探、检测新技术;6)新基建时代智慧物探发展前景研讨;7)新产品新仪器介绍。要求大单位准备3份材料,小单位准备1-2份材料在会上进行交流。

3.会议确定研讨会的开会形式做两手准备,如果下半年疫情进一步好转,政策允许,定在11月中下旬在成都召开现场会;如果到时候疫情不允许,则召开线上视频会议(可不定期)。会议明确会议承办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时间、地点、形式见后期会议通知。

会议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紧张活跃、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既定的议程。

(铁道分会)


 

中国人工诱发(触发)地震研究

召集人:赵翠萍  刘  杰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9篇,做报告人数8人,其中口头报告5人,展板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关于四川盆地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地震活动类型和成因的研究和建议

雷新林教授对四川盆地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地震活动类型和成因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四川盆地内部地震活动中流体(天然和人为)作用明显,孤立型地震成因可能与深部有限超压流体作用有关,而震群型则以注水诱发居多,统计上具有可识别特征。长宁、双河地震频发区与长期注水采盐有关,不是地震窗口。他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过程的诱发地震风险评估和对策严重不足。有必要研究破坏性诱发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条件,开发有效评估、监测和控制诱发地震的技术,使页岩气这个清洁能源的开发更加安全有效。

2.新疆呼图壁地区地下储气库附近的诱发地震研究

杨宏峰教授介绍了在新疆呼图壁地下储气库附近开展的诱发地震研究。研究以识别呼图壁气田附近的构造地震活动与储气诱发地震为目标,使用ETAS模型和精确定位、机制解反演等方法研究呼图壁气田地区的地震活动,并结合库区构造模型和GPS观测数据模拟储气作业导致库区的应力改变。结果发现在两次注气期间有两组地震(20138月和20145月)具有很低的背景概率,且位于储气导致库伦应力增大的区域。震源机制解表明20138月的两个最大地震(Mw 2.8Mw 3.0)可能发生在之前未发现的一个逆冲断层上。认为发震断层与注气储层不是直接连通的,因而这两组地震可能是由于注气引起的多孔弹性应力扰动造成的。在较远距离,多孔弹性对应力扰动的影响大于孔隙压力扩散。

3.四川盆地一次极浅地震的成因——建筑施工诱发地震

中科大钱韵衣博士等人对 2016811日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生的一次M4.1地震,通过采用多种波形资料和方法确定该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km后,进一步使用近两年的INSAR数据获取了震中附近的地表形变,并推测震中的地表变形与2014年以来的汽车厂施工有关,该施工在震中区产生了0.11MPa的应力改变,据此认为此次四级地震为建筑施工导致的诱发地震。

4.2019617日长宁地震震源区深部结构和序列活动特征

左可桢博士生使用2015年以来四川盆地南部的观测数据,采用tomoDDMC方法反演了波速、波速比结构及震源位置。重定位后长宁Ms6.0地震的震源深度7.3 km,余震总体沿着NWW向分布,大多数地震震源深度介于2-7km之间,自东南至西北方向地震深度逐渐加深至10km。该研究发现,长宁背斜核部所在位置为明显的高速低波速比异常体,该异常体的展布方向与背斜构造的方向一致。长宁Ms6.0地震余震基本集中在该异常体内,且其展布形态与异常体的形态吻合较好。长宁Ms6.0地震位于P波和S波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带处、低波速比介质的边缘。表明地下介质结构对研究区内中强地震的发生起着控制作用。赵策硕士生研究了长宁地震震源区的背景和序列b值特征,发现在长宁6级地震级多次5级余震位于显著低b值区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建筑施工诱发地震

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诱发地震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基于高精度观测基础上的、实验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也是一个可以实验和不断检验、直至可为工业活动提供安全工作建议的科学过程。对具体诱发地震场地的研究需要深入和精细。地震位置的精确测定是诱发地震研究的基础,基于前沿的地震学方法获取完整微震目录分析地震活动时空图像,采用波形拟合等手段准确确定震源位置等。细致的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稠密的监测数据,详细注水数据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只有在官产学三方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建设性发展。需要加大相应科研投入,研究破坏性诱发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条件,开发有效评估,监测和控制诱发地震的技术,使我国页岩气清洁能源的开发更加安全有效。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耿建华  曹  宏  郭光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4篇,做报告人数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形表征及输运模型,将分形结构参数与流体输运机理相耦合建立致密储层流体输运特性定量表征模型。

2.非均匀地质材料的数字岩心重构和分析,从微孔隙尺度到实验室、油气田、断层/板块系统及至全球等多尺度表征,及其表征在非常规油气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3.层状含裂缝介质的频变各向异性,考虑了裂缝和层状结构对储层频散和储层各向异性的影响。

4.矿物对页岩微观孔隙的影响。表征了微孔、介孔和宏孔三种类型的孔隙。其中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受石英与粘土的影响,随石英含量增加而升高,随粘土含量增加而降低。石英与微孔、介孔呈正相关,与宏孔呈负相关;粘土与微孔、介孔呈负相关,与宏孔呈正相关。

5.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非均质储层流体因子构建方法及应用。

6.基于岩石微观CT图像的三维裂缝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发展了一套裂缝分离识别和表征的方法,从而获得裂缝在三个主要延伸方向的尺度和方位等,并在各单条裂缝的定量表征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统计学参数,包括裂缝形态的分形维数,据此分析裂缝的尺度特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采用分形几何理论(分形维数、缺项和进项)来定量表征致密岩石孔隙结构,刻画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非均质性和连通性。

2.提出了龙马溪页岩中存在自生微晶石英,可以抑制压实,使小孔径孔隙得以保留 ,从而影响微孔和介孔;而粘土易于压实和变形,无法对原生孔隙起保护作用,因此,对宏孔造成影响。总体来说,石英与微孔、介孔呈正相关,与宏孔呈负相关;粘土与微孔、介孔呈负相关,与宏孔呈正相关。

3.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板的非均质储层流体因子,去除了孔隙度变化对流体识别结果的影响,成功消除了固结程度复杂地区可能出现的流体识别假象。并得到了成功应用,能准确判别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流体类型,还能定量预测孔隙中各相流体的相对含量,对判别储层具有商业价值。

4.发展了一套裂缝分离识别和表征的方法,从而获得裂缝在三个主要延伸方向的尺度和方位等,并在各单条裂缝的定量表征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统计学参数,包括裂缝形态的分形维数,据此分析裂缝的尺度特征。

 

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常  旭 刘  财 曹俊兴 周  辉

提交的会议论文篇数38篇,做报告人数37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29人,展板报告 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反演方法,包括稀疏反演、随机地震反演以及岩石物理反演等多种地震反演方法,提出了基于匹配追踪方法(MP)的地震处理以及利用压缩感知谱反演等方法来提高地震反演的分辨率,提出了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MCMC随机反演以及岩石物理反演等方法提高弹性参数及物性参数反演的精度。

2.五维地震以及各向异性研究方法,包括利用五维地震方位信息来描述地层各向异性以及页岩的各向异性岩石物理建模方法等,提出了页岩气地质甜点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和直接提取三参数反演等方法预测页岩TOC含量,提出了利用五维地震资料不同方位的地震属性来表征地层的各向异性。

3.地震正演及地震信号处理方法,提出了利用谐波外推法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利用压缩感知理论重构地震数据,分析了K-SVD、曲波变换、傅里叶变换以及离散余弦变换等多种压缩感知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频率空间域频变Q标量波正演方法,通过引入复波数推导衰减介质的标量波方程,采用25点差分法求解频率域波动方程实现正演模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西北大学蒲仁海教授从地质角度分析了塔北地区几个非含气地震波衰减异常现象,指出了地震波衰减含气检测法比亮点法、AVO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等识别含气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地质适用条件,然而在用于含烃检测时依然存在多解性,提出了根据岩性法、圈闭成藏。

要素法和规模法等可以排除某些地震衰减异常的含气可能性,从而提高油气检测成功率。

2.同济大学的刘玉柱教授介绍了OBS主动源采集技术应用于深水油气勘探的必要性及面临的挑战,OBS(海底地震仪)主动源勘探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监测的重要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与常规海面拖缆地震勘探相比,OBS 主动源勘探具有高信噪比、检波器精确定位、满足可重复性观测需求、易开展宽方位采集且受海况影响小等特点。同时,OBS 主动源地震勘探的观测数据中包含大量转换波,携带多种地下弹性参数的有效信息,在岩性和流体识别、裂隙检测、提高气云下成像质量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姚华建  王  涛  王宝善  李红谊  郑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1篇,做报告人数28人,

其中口头报告人数21人,展板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背景噪声或瑞利面波(相位及振幅比)方法研究地壳浅部或地壳速度结构;

2.面波频散曲线的提取方法、误差评估以及噪声互相关函数计算方法;

3.利用背景噪声方法研究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

4.基于面波频散和其它地震波数据的联合成像;

5.三维地形起伏对面波走时成像的影响;

6.台阵方法研究噪声源的分布特征及面波传播的多路径效应。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瑞利波ZH相位差和振幅比开展三维全波形成像;

2.发展基于背景噪声直达面波数据获得地下介质速度变化的方法,以及采用背景噪声方法监测超高层建筑的速度变化特征;

3.发展了基于密集线性台阵的拓距相移面波成像方法;

4.基于分布式光纤/通信光缆主动源和背景噪声数据开展高频面波成像;

5.基于多台阵分析了海洋背景噪声源(例如飓风/台风)产生S波信号的机制。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  原 王  赟 吴庆举 艾印双 杨顶辉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2篇,做报告人数21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4人,展板报告7人。请假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多种地震波正、反演技术,获取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结构,探讨构造意义。研究方法包括背景噪声反演成像、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分析技术与青藏高原隆升变形模型,研究者构建了青藏高原速度方位各向异性结构模型,以约束高原隆升变形机制,讨论区域壳幔介质的变形与物质运动状态等。采用多方法(面波和体波分析技术)多尺度地解析区域各向异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中国大陆典型构造区的地壳与上地幔的方位各向异性与径向各向异性特征。多层各向异性与各向异性的局部构造影响都展示了重要的研究进展。报告涉及的研究区域包括青藏高原东缘、鄂尔多斯、中国东部和华南。

2.本专题中,研究者开展了国外构造区的各向异性研究。利用海底观测与陆地观测资料,研究日本西南部的Nankai俯冲板片的地震各向异性;利用背景噪声资料,研究南部非洲的地壳径向各向异性,外籍报告人用英语做了介绍。

3.地层中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对于非常规储层勘探有重要意义。专题中有多个报告介绍了不同各向异性结构的地震波场计算、各向异性特性及其应用,内容包括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波场特征、单斜介质弹性参数建模与相速度特征分析、Q值各向异性及其裂缝方位预测、薄互层反演、单薄层PP波和PS波联合反演、利用多波AVO反演方法讨论裂缝的发育、生长和形态等特征。

4.完整的描述地球介质的运动需要六分量地震数据。有两篇报告中介绍了通过对比分析差分法、行波法、频域法计算的旋转分量,通过与理论模拟或实测旋转分量的差别,分析处理六分量地震数据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旋转地震学的研究开始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面波和体波,采用多种方法、多方位多尺度地对典型构造区的各向异性复杂性进行解析,壳幔各向异性的复杂性研究正在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2.随着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横波(剪切波)分裂技术,使得同时利用多波精细刻画裂缝的发育成为一种可能。裂缝型储层预测包括裂缝的发育情况(走向、方位等)、各向异性以及流体信息等。该技术在油气资源的地震勘探领域得到了更深入的应用。

3.旋转地震学正在引发新的研究方向。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于景邨 吴燕清 程建远 杜文凤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1篇,做报告人数20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2人,展板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四个方面:

1.煤田地震

2.矿井地球物理

3.矿山灾害地球物理监测

4.无损检测技术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煤田地震新技术,提出2D-RVSP方法,地震属性提取及解释新方法。

2.矿井探测新技术方法,提出井下地质雷达进行构造煤探测、水力压裂检测、工作面电法反演等。

3.矿山灾害监测,在锚杆无损检测、突水监测、雷达探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科技动向。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王彦宾 冷  伟 张  伟 刘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做报告人数18人,

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5人,展板报告5人(2人未来)。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和去年相比,今年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内容更广泛,包括:深度学习在勘探地震学结构解释方面的新方法研究与新应用结果;在断层识别方面,报告了卷积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研究;报告了基于频谱的相干算法在断层、不整合、界面识别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地震波形反演与偏移成像方面:发展了多次波成像新方法,报告了应用研究成果,新方法能够提高成像的分辨率与精度;报告了基于GPU计算的逆时偏移地表偏移距道集计算的方法与应用新进展,包含了在金属矿勘探方面的应用;报告了基于字典学习的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

3.在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研究方面:报告了混沌搜索技术和自适应步长技术在萤火虫算法方面的应用,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开展了不连续密度界面的重力反演方法的比较研究。

4.勘探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针对地震数据规则化问题,报告了勘探地震数据的基于部分卷积的策略,以及密集台阵天然地震数据基于反泄漏傅里叶变换的方法;报告了速度和密度参数对逆时偏移角道集的影响分析研究。

5.报告了废弃油井热提取性能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与结果。

6.报告了2011年日本东北9.1级地震P波之前弹性重力信号的数值模拟研究。

7.报告了空间等离子体波动的动力学模拟新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为计算地球物理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8.地震波数值计算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今年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维TTI介质中地震波走时计算方法进展;报告了应用于非均匀网格频率域声波模拟的广义平均导数法,提高了模拟的计算效率,该方法改善了不同方向传播的波的计算精度;报告了频率域弹性波模拟的一种有限差分优化格式;报告了对有限差分地震波模拟中数值频散压制方法的对比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次波成像新方法,提高了成像的精度与分辨率;

2.基于GPU计算的逆时偏移地表偏移距道集计算方法与应用;

3.深度学习在勘探地震结构解释方面的方法与应用,可以提高分辨率与精度;

4.空间等离子体波动的动力学模拟新方法,为计算地球物理学提供了新的参考。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9篇,做报告人数2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21人,展板报告8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所探讨的主要内容为从太阳上大尺度和小尺度活动现象的驱动机制以及演化过程,特别是这些活动和演化现象对日地空间的影响,以期推动空间天气相关研究的进展。

首先,对于太阳表面的活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包括不同条件下爆发的驱动机制,不同种类爆发活动的演化过程,过渡区浮现过程的观测结果,日冕冕环中的波动现象的研究,等等。此外,对于太阳的磁场模型的构建,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其次,对行星际空间的活动演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包括不同区域太阳风的性质,行星际空间激波和高能粒子现象的观测分析,太阳风局地参数的探测,以及太阳风三维模型的构建,等等。对于行星际空间的探测手段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此外,对于空间物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例如宁静太阳风的阿尔分特性,空间等离子体的动力学特性,等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从太阳活动出发,针对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对太阳活动与地球活动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发现和拓展未来日地空间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向;

2.对于太阳表面的爆发活动,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协同分析,有力的揭示了爆发活动的物理本质,有助于推动太阳爆发活动预报工作的发展;

3.对于日地空间中广泛存在的大尺度和小尺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得我们对于这些现象的物理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孙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9篇,做报告人数2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23人,展板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主要涉及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成果包括:(1)内核、外核热演化模型与内核非稳定旋转的地震学证据;(2)低频月震信号计算与深源月震机理研究;(3)重要构造区域下地幔、地幔转换带、岩石圈、地壳的地震学结构及其解释;(4)板块驱动力、盐体应力扰动、断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及震间、震后变形的定量研究;(5)岩石圈粘弹性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报告反映出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方法与观测数据相结合为深入研究地球与行星内部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观测数据的日益丰富,数学模拟方法必将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本专题报告很好地反映了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会场讨论热烈,学术思想交流活跃。

 

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2篇,做报告人数22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8人,展板报告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深海深渊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埋藏及其影响因素是当前深海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深海沉积物有机质有部分来自海洋水柱,部分来自于陆地,这些陆源有机质通过浊流等方式进入深渊环境,成为当前海洋的主要碳汇之一。

2.生物标志物是陆地各种气候载体中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的有力工具。通过石笋中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可以重建全新世长江中游土壤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利用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和GDGTs等化合物可以重建末次冰盛期或人类世温度、水文和湖泊环境变化,为古气候研究提供背景资料。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以陆地黄土古温度、古水文等的重建,揭示中国西北兰州地区上新世和更新世过渡期温度下降和气候逐渐干旱的气候特征。

3.通过研究海洋沉积物、陆地热泉和湖泊沉积物中的趋磁细菌,利用纳米粒子探针、同位素标记、纯培养、单细胞基因组和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式,查明趋磁细菌的生态分布、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及控制磁小体形成的关键功能基因等。

4.陆地禾本科植物中的植硅石的成矿机制、硫酸盐还原菌诱导形成白云石的地质记录、蚯蚓在矿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新兴领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深渊中有部分有机质来自于陆地,指示了海洋深渊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碳汇。

2.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3.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深水环境出现了硫酸盐还原菌诱导形成的白云石。

4.生物标志物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沉积物,如全新世石笋、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湖泊沉积物和上新世-更新世的黄土沉积中都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古温度、古水文和古生态等的重建,是当前地球生物学最有潜力的古环境重建工具之一。

5.在各类型地质环境,包括深海沉积物、热泉和湖泊中的趋磁细菌,其生理代谢及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是地球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和热点方向之一。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7人,展板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涉及深部矿产资源方法技术和勘探应用两个方面。在方法技术研究方面,汇报了新的重力与电磁联合反演技术,电法及电磁法干扰压制技术,大陆科学钻探技术,电磁传感器数据管理技术等。在深部资源勘探应用方面,汇报了华南深部结构及成矿预测,地热资源建模与勘探,深反射地震勘探与解释,地质地球物理三维建模,地气、高光谱、放射性勘探解释等内容。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出了地球物理及钻探等方法的前沿应用及研究方向,比如南极深部矿产资源电磁法探测的可行性分析,我国实施超万米科学钻探工程需开展的关键技术攻关,金属矿区勘探深反射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关键技术等。

 

新能源、科学深钻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 高文利 刘昌岭 刘之的 赵建国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2篇,做报告人数12人,均为口头报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该专题的参会者既有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青年学者,也有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青年学生。专题论文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主要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在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资源、科学深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成果包括:

1.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分布模式以及水合物沉积物的物性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诸多天然气水合物监测以及储层评价工作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如X射线源、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电阻率层析成像等。

2.地热研究方面,结合国内外诸多应用实例,深入探讨了目前干热岩测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3.科学深钻研究方面,了解了大陆科学钻探开展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盆地热结构及地热成因机制研究的进展;对深海钻孔中岩石的导电机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主要学术增长点如下:

1.CT扫描技术与电阻率测试技术结合,在测定水合物饱和度与电阻率变化的同时又能实现对水合物微观分布模式的观测;

2.利用可控源补偿中子测井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在裂缝型地热储层测井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3.应用阵列感应测井资料来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探索天文旋回与古气候测井分析的新方法。

 

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8篇,做报告人数3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内容涉及各向异性介质的研究、声电远探测方法和处理、随钻测井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测井数据的解释和应用,数值算法研究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各种地球物理技术的综合应用:井壁电成像、声波远探测成像和地震技术对井旁缝洞有效的探测和描述。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曾昭发 郭子琪 孟庆敏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9篇,做报告人数1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2人,展板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包含航空地球物理重、磁、电、放等各相关领域,涉及理论、方法技术、仪器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在三维正反演算法、机器学习、曲波变换、数据处理等研究领域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另外,相关报告还展示国内处于领先的基于固定翼平台的航空电磁系统研发最新进展。报告人准备充分、报告时间严格、提问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报告会结束后还邀请了两位专家点评,应该是很成功的一次报告会。

会议展板规范、合理、内容较为详实。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Krylov子空间算法的时间域航空电磁三维正演模拟;

2.基于曲波变换算法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调平技术;

3.基于字典学习和曲波变换的数据去噪技术;

4.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

5.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最新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许德如 周永胜 陈正乐 赵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9426日,2019年是第一次参加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82专题组共安排了12个口头报告(2个主题报告,4个研究生报告)、2Poster报告,内容涉及构造控矿、构造变形、煤变质变形、钾盐找矿、古环境等6个方面,具体包括:中国构造体系研究新进展、中生代陆内“岩浆核杂岩隆起-凹陷带拆离构造成矿”特征、基岩区断层粘滑与蠕滑的地质标志和岩石力学实验证据、构造物理化学对煤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华北陆块盆山构造演化与煤层变质变形、构造物理化学与金矿深部物化探技术、四川盆地三叠纪海相硫酸盐型钾盐(新型杂卤石)成矿作用与预测、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奥陶纪构造成钾潜力的探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在油气和钾盐矿产分布规律方面的应用、华南早寒武世热液事件对古生态-环境的影响、南秦岭镇安西部W-Mo矿集区控矿构造和成矿流体特征。

报告人分别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8个单位。其中11位是第一报告人亲自到现场,1位是第二报告人作报告。

12位报告人在规定时间内作了口头报告,旁听人员最多达到36人。会场气氛活跃,现场多次提问、答疑,还有老师对学生报告的具体指导。

4位研究生报告都很优秀,经到会的5位专家集体讨论,评选出本专题组优秀学生论文:王张虎(中南大学),他报告的题目是:华南早寒武世热液事件对古生态-环境的影响。该同学是博三研究生,自己动手完成了大量的地质剖面、岩芯观测和系统的室内分析,还收集了研究区数百个数据,得出早寒武世热液事件与古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他做的PPT非常漂亮,口头表达流畅、清楚,答疑效果好。

专题召集人和专委会几位副主任还利用午餐时间进行互动,讨论了专委会下一步工作重点,并合影留念。(完)

(年会组委会)


 
 

20204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单位依托吉林省科普工作示范基地及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同策划、组织了以线上宣传周(420-426日)方式纪念2020年度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线上宣传周活动包含线上科普宣传以及世界地球日有奖拼图游戏推广两部分。围绕 “人类与新冠状病毒”、“人类与动物”、“人类与植物”等主题开展,线上科普宣传发布了“我们属于大自然”、“绿色开采、采矿无痕”等相关科普视频、音乐及图文介绍;世界地球日有奖拼图是一款非常受用户欢迎的游戏,上线短短两天时间,参与用户达到了2200余人,在大一、大二学生中推广后,部分电脑爱好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编写了各种脚本,与技术团队进行了三次线上攻防对抗,真正实现了在科普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用游戏带动兴趣、用兴趣驱动学习的目标。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20422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制作了“2020422日,第51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视频”,先后在爱济南新闻客户端、泉城科普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等平台播放,视频浏览次数达4450次。

本次活动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活动很荣幸地得到滕吉文、李术才2位院士会员的通力协助和指导。

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次活动为大家讲解了爱护地球、尊重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群众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相关性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有了全面的认识。人人都可以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贡献力量。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20529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党员学习工作会议在山东省物化探勘察院604党员学习室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是:①学习山东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点;②学习中国科协关于学会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党员学习安排和要求;③讨论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临时党支部的验收材料;④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疫情防控工作和学习总结等四项议题。学会理事长张善法、理事管兆宣、副秘书长马延君、监事刘元生4位党员参加了会议,秘书长刘斌、副秘书长孙怀凤、监事韩正昌3位党员远程参会,刘海青、肖晴侠2位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学习。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印发了中国科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论述学习资料》,发给党员同志学习。理事长张善法强调,要争做“创新争先学会”,争取早日成立学会党支部,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积极响应科协向科技工作者发出的潜心科研攻关、参与科学普及的倡议。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需求,各会员单位积极举措,不聚集,少出门,并组织线上专业技能讲座、交流、培训活动,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开展腾讯视频授课。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工程物探中心首先在本单位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人员讲规范”、地球物理专家讲座及培训活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云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活动,给自己的大脑持续“充电”,为复工复产做好充足的技能储备。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汤克礼在疫情防控的先进事迹。作为山东省地震局疫情防控志愿者,汤克礼同志积极抗疫,获得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山东省省直机关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称号。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监事刘元生同志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不仅参加了所属单位和社区组织的捐款,还作为党员志愿者参加了社区疫情防控、站岗执勤工作,获得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唐冶街道华夏青山社区党支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刘元生还参加组织了地球物理腾讯视频学术交流和培训工作。

  与会党员们表示,成立学会党支部是我会的一件大事。今后将充分发挥学会党组织作用,以党建促业务发展。带头执行并不折不扣的落实各级党组织指示,积极开展学习和各项活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党支部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学会各项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207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的纪念日。当日上午9时,广西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党支部与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以支部共建的形式,开展了“庆七一学党章,担职责做先锋”主题党日活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支部副书记许瑜同志、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支部委员黎海龙同志代表学会支部参加了共建活动。

共建活动由地化支部书记邓军同志主持。活动安排:1.两个支部分别对各自支部情况做简单介绍;2.通报近期广西地质调查院党委有关会议精神,传达学习贯彻院双代会精神;3.回顾地化支部上半年工作,并讨论了支部下半年工作活动计划;4.集体学党章;5.地化支部副书记郑国东同志上党课;6.重温入党誓词。

对于这次共建活动,广西地质调查院纪委书记裴世凡同志评价活动组织充分、内容丰富、氛围良好。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副书记许瑜同志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很有收获。表示通过支部共建牵线搭桥,加强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物勘所的沟通联系,切实关注年轻技术人才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共建活动结束后,许瑜、黎海龙同志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物勘所黄国民所长、韦明汛副所长进行了工作交流,了解了物勘所目前的工作状况和需求,共同探讨了在当前大环境下,如何加强和促进物勘所物探工作发展的一些敏感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2020520日,著名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卫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我们深感悲痛,特撰此文,谨志悼念。

万卫星先生195871日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师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李钧先生,先后于1984年和1990年获得空间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4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1996年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电离层研究室主任;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主任;2012年组建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担任主任;2014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万卫星先生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万卫星先生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空间科学学家,长期从事电离层物理、电离层电波传播、高层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理论、观测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在中国电离层扰动地区特性、大气层-电离层耦合以及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领导团队开发的电离层/热层耦合模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率先开展了基于数据同化的电离层现报和预报研究,推动了我国数字电离层的发展。1989年,以万卫星先生研究生论文研究成果为主的电离层扰动剖面广义射线反演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万卫星先生参与的短波自校守时钟研究获得199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他领导的电离层时延改正技术与方法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万卫星先生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电离层变化性的驱动过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万卫星先生是一位个人魅力非凡的学术带头人,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电离层研究的学术传统,极大提升了我国电离层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电离层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桂质廷教授建立的武汉电离层观测站,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接管,后调整至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形成电离层研究室。在研究室科研骨干流失,学术带头人李钧院士于1994年不幸突然逝世的困难局面下,万卫星先生临危受命,出任研究室主任。历经十年奋斗,研究室发展成为国内实力最强的电离层研究团队。2004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学科整合要求,万卫星先生率领团队整体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并出任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主任。经过数年时间,该室发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空间物理学研究团队之一,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JGR的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以电离层和热层为关键词检索国际上2000年以来发表的SCI论文,万卫星先生署名发表的论文数排名第一。2012年,万卫星先生领导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以地学领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中国科学院新建重点实验室验收评审,建立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2014年,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与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万卫星先生担任主任,并在当年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再次获地学领域第一名。

万卫星先生是我国空间物理自主研究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一直十分注重空间物理实验观测技术和设施的发展与建设。他不但领导并参与漠河北京武汉三亚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子午台链的建设,而且在2013年率先提出了在三亚研制和建设当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大型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的建议,并在2014年获得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支持。该雷达主要用于研究低纬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东亚电离层地区特性和我国南部电离层不均匀体与闪烁等重大科学问题,将实现我国地基空间环境探测能力的跨越发展,使我国电离层科学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万卫星先生带领项目组,对系统方案设计中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反复的分析和评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多条件非相干散射理论谱分析、低噪声数字收发和非相干散射微弱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难题,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系统将在2020年底建成。

万卫星先生是我国行星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推动了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他从行星科学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研究与深空探测工程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对中国空间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他担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组织起首个全国性的顶尖行星科学家团队,开启了科学界与工程界直接协作服务国家战略的先河。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从人才队伍、学术平台等各方面为中国行星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积极推动我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主持设立了行星物理学相关课程,拉开了中国行星物理学人才培养的序幕。针对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万卫星先生前瞻布局,提出了借助地基、临近空间、空间站、月基和飞船等探测方式的一整套行星探索计划,提出了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国行星探索路线图

万卫星先生特别重视我国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科技期刊的发展。他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是《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为这些期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帮助创建了我国第一份行星英文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并担任首任主编,加快了EPP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并为我国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

万卫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十分注重学生的培养,善于因材施教,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万卫星先生对学生既有严格要求的一面,也有爱护和理解的一面。在学生眼里,万老师豁达睿智,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的发展。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为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万卫星先生一生学风严谨,光明磊落,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始终以科技强国为使命,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万卫星先生永垂不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每年的422日为世界地球日(Earth Day),该节日的设立旨在呼吁民众重视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并通过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动员更多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来,共同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22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腾讯看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等媒介举办三场线上科普问答活动。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的13位地球物理、地质、海洋和天文等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其中包括我学会7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活动期间专家们回答了网友关注的300多个地球问题。活动当日总计曝光量约为2200万人次,三场问答页面累计180万次阅读。

    “地震可以预测吗?”“海啸来了怎么办?”“人类产生的那么多垃圾到哪里去了?” “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工业活动造成的吗?” “如果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增高,地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金星?”网友踊跃提问,表现出对地球科学、防灾减灾及地球环境等问题的浓厚兴趣。专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针对网友关注的问题给予了精彩的解答,引导网友了解美丽神秘的地球,倡议大家行动起来,积极保护我们的家园,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为迎接全国第四个“科技工作者日”到来,应中国科协、科技部的号召,519日上午,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何继善院士工作站主办,我会理事会员单位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承办的青海省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及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交流研讨会在三勘院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科技为民、奋斗有我”,在组织青海省地球物理从业人员共同学习交流的同时,也为科技工作者献上诚挚的节日祝福。此次会议共有青海省内外三十多家单位的一百三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会。青海省科协科创中心主任韩义出席了会议并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对主办方和承办方给予高度评价,对参会的地球物理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同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薛国强研究员,深圳市广域鹏翔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院士工作站副站长凌帆博士,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道路与市政管线地下病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肖敏高级工程师,以及三勘院的钟明峰工程师分别为大家做了专题报告,向大家介绍了最新的地球物理发展前沿技术和城市发展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应用情况。

薛国强研究员以《电磁探测理论突破与应用》为题,从研究背景、学术创新、示范应用和研究拓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电磁法的基本理论、科学前沿和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在传统的电磁法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取得了建立近场探测理论、短偏移距瞬变电磁和综合资料处理等三项核心技术,展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提出了立体化探测技术、重点研究多分辨探测技术、地质结构约束的多源信息反演和电磁大数据技术等未来发展的思考。

凌帆博士以《广域电磁法应用和研究最新进展》为题,介绍了何继善院士发起组建的综合型高科技平台:深圳市广域绿色能源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广域鹏翔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广域电磁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效果,讲解了半航空广域电磁法研究进展,展示了UAV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在济南泉域边界及水力联系广域电磁法探测和川藏铁路折多山隧道广域电磁法勘探施工实验等项目中的应用效果。

肖敏高级工程师以《城市道路塌陷隐患综合探测与防控技术发展与展望》为题,介绍了北勘院的发展历程和工作历程,总结了城市道路塌陷的现状、隐患综合探测与防控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示了北勘院在城市道路塌陷勘查中取得的成果。

钟明峰工程师以《西宁市城市地下空间及病害体探测研究》为题,依托《西宁市地下病害体成因机理及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科研项目,介绍了西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城市地下空间及病害体研究现状,展示了最近开展综合探测方法取得的一些典型案例,提出了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计划。

当日下午开展了针对《西宁市地下病害体成因机理及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科研项的研讨会。北勘院白朝旭院长和肖敏主任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对此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路线和研究手段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就两家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能合作共赢达成共识。凌帆博士也就此科研项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表示愿意与三勘院在广域电磁法领域长远合作,共谋发展。

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地球物理事业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举办此次会议正当时,意义重大,四个报告都显示了高技术水平。现场交流环节的气氛也十分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青海在大地质工作方面起步较晚,地球物理服务于大地质有待提升的空间很大,这就要求广大从业者要打开思路,更快、更全面地适应新挑战。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特色亮点活动

——“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2020530日中国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为民、奋斗有我。根据《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实施方案》,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实际情况,中国科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展开系列活动。

为响应中国科协、科技部号召,服务广大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起主办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主题活动,并被科协列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特色亮点活动之一,以高水平的主题报告献礼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

活动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吸引产学研单位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及学会会员共计530余人参加了本次线上活动,部分单位集中组织本单位会员参加了线上活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参加了线上活动并进行了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对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活动特邀国家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教授、我会理事殷长春,国内知名学者、长安大学教授、我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李貅分别作了线上专题报告。

殷长春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航空电磁勘查技术与应用”,殷教授基于多年从事航空电磁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发的经验,瞄准国际最先进的航空电磁探测技术,详细阐述航空电磁正反演理论、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数据处理和解释及航空电磁勘查技术在能源资源、环境工程、地下水和地热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殷教授的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航空电磁勘查技术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貅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地空瞬变电磁新方法、新技术”。李教授介绍了地空瞬变电磁法优点,该方法结合了地面瞬变电磁法和航空瞬变电磁法各自的特点,相比地面瞬变电磁法,能有效提高野外工作效率;相比航空瞬变电磁法,勘探深度更大、采集信号信噪比更高。李教授介绍了地空瞬变电磁法研究的最新进展,从仪器装备、数据预处理和处理技术、正反演及数据解释等方面对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两位主题报告专家线上回答了参会人员提出的技术问题,并进行了会场讨论。

本次活动目的是把航空电磁、地空电磁探测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到一线企业,积极探索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模式,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应用。通过本次活动,推进了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和地球物理平台信息交流,大力支持了航空电磁和地空电磁探测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创新了为广大会员服务的渠道。

本次“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团结引领的作用,鼓励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牢记使命担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调动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报国、引领发展的伟大目标。

(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为贯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日前转发的《科协发组字〔20207号 中国科协 科技部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实施方案》部署,结合科技工作者实际需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与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会员东方公司(简称东方公司)科技信息处联合组织落实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方案。自525日起至610日,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全面展开。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突出主题,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

委员会与东方公司科技信息处联合组织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下发活动通知并制定了具体活动方案。

单位利用宣传橱窗、张贴条幅、网络、有线电视、LED大屏、网站、QQ、微信群等媒体平台致敬科技工作者,宣传各单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劳模、研发之星等,以实例感染全体科技工作者,号召全体员工向模范学习学习他们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上下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参照“五大模块”开展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

东方公司以团结引领、建家办事、为民服务、开放合作、表彰发布“五大模块”为举措,按照活动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举行展板宣传、表彰发布、交流座谈、岗位探亲、先进表彰、团队展示等各种特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1、开展“五个一”活动。

发一封慰问信,让全体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国内外靠前站点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节日的温馨;树一批科技典型,宣传了一线科技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服务发展、默默奉献的“最美科技工作者”精神;办一场技术讲座,掀起学习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高潮,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技术创新的激情;升级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帮助科技工作者通过网上培训和浏览电子图书馆开阔视野;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以“科技创效促发展”主题,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2、通过组织岗位探亲和科普宣传活动,让员工家庭成员近距离感受科研工作。

529日上午,15名员工子女走进 “GeoEast”现场体验一下父母的“研发日常”。从高性能计算中心到石油物探展览馆,从虚拟现实工作室到父母工作的机房。了解了物探发展历史,感受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更体会到了物探研发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无限荣光。参观结束后,在科技园食堂的午餐时间,成了小伙伴们分享学习心得、谈感受的交流沙龙。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这次生动的家属岗位探亲活动,增进了家属对研发人员的理解支持,凝聚起员工的创新动力。

3、开办物探知识讲堂,传承物探科技情怀。

活动期间,物探二分校四(1)班的小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了采集技术中心开办的一堂线上物探基础课。皮红梅博士用生动的图画和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石油物探科普知识,介绍物探工作的基本原理和野外施工情况,既通俗易懂又丰富生动,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物探知识,了解了物探技术。看到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环境,看到野外人员的工作实景,孩子们对石油物探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4、开展表彰先进等系列活动,激发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

东方公司信息技术中心在发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展示优秀科研团队和成果的同时,还及时颁发科技进步奖、中心内部科技论文奖等各种奖励,并为研发人员购置了部分书籍进行发放,以及组织76名科研项目经理及研发骨干参加了专利知识线上培训。中心还邀请腾讯公司有关专家就产品运营和数字化服务生态等内容,通过中油易连,与信息中心8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互动。

通过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让科技工作者切实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科技为民、奋斗有我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按照《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207号)的要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会员单位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5月中旬至6月上旬组织开展了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一、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科技水平

为提高中心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组织开展了多场专业技术培训。分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雷达老师开展了瞬变电磁原理及技术方法培训、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开展了航空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资深地震资料解释专家杨为民老师开展了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培训、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薛爱民老师开展了地震波频率谐振勘探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中心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更好的完成科技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走进一线,倾听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深入科技工作一线,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为科技工作者解难题、办实事、谋好事、维权益,使科技工作者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的温馨。

刘群芳主任、李怀渊总工分别到北京市门头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现场、井陉县南张

井灰岩矿详查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疫情期间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了慰问。同时了解了一线技术人员所关心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难,为科技工作者解难题、办实事。

全旭东副主任到物化探勘查院调研指导工作。全旭东与物化探勘查院主要技术人员就保障数据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听取了与会人员的汇报与建议。

三、科技为民、奋斗有我

为鼓励和培养青年人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5月中旬,中心自筹资金,组织航空物探勘查院、核应急研究院、物化探勘查院、地质勘查院、计量检测院等相关单位开展了“青年英才”科研项目和自主科研项目实施方案编写工作。中心总工程师李怀渊作为专家组组长,对20个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最终有1个“青年英才”科研项目和10个自主科研项目通过评审立项,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针对中心产业需求和技术前沿,负责人均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青年技术骨干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系列活动,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意识到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坚定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信念,中心领导走进一线,倾听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使科技工作者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的温馨。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20205月,国际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ociety of Petrophysicists and Well Log Analysts, 简称SPWLA)揭晓2020年度荣誉榜,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岩石物理和地球物理测井领域作出非凡成就的专家学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井孔地球物理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肖立志教授荣获卓越科技成就奖(Meritorious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国际岩石物理学家与测井分析家协会是国际上岩石物理和测井领域最重要的协会,成立于1959年,协会设立了科技金奖(Gold Medal Technical Award)、杰出科技成就奖(Distinguished Technical Award)、卓越科技成就奖(Meritorious Technical Award)、卓越服务奖(Meritorious Service Award)等多种奖项,表彰在岩石物理和测井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唐晓明教授2016年曾获杰出科技成就奖。上述中国学者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肖立志教授是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家,在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波谱学和波谱仪及其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外文专著10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件,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成就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及多项教育部、北京市奖项,负责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像测井团队于2017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他是AAASAPSEAGESEGSPWLA等国际学术组织的会员,目前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核磁共振仪器专家组组长,EAGE中国分会理事长,SEG中国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MRPMSRMR的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2010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1812月起担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兼任国家领军期刊《石油科学》(英文版)主编,教育部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SEAS-CUPB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七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201018-21日在重庆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任:郑永飞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张培震

  员:郭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成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曹俊兴 柴育成 常 旭 陈 斌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衍景 陈永顺 陈运泰 程久龙

邓 军 邓居智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新斌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建国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郝天珧 何宏平 何继善 侯泉林 胡 敏 胡见义 胡瑞忠 胡祥云 胡修棉 黄 方 黄清华

黄小龙 贾承造 蒋少涌 金 胜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薇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术才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李小军 李振春 林 君 林 伟 刘 静 刘 良 刘 耘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培硕 刘少峰 刘少华 刘永江 刘勇胜 刘元生 柳建新 龙 凡 鲁安怀 罗 俊 罗清华 吕古贤 吕厚远 吕庆田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光习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任建国 任云生 石 颖

石耀霖 史建魁 舒良树 孙 敏 孙和平 孙继敏 孙进忠 孙卫东 孙文科 孙友宏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童思友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赤 王 平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 焰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新明 王秀明 王绪本 王焰新

王一博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韦刚健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春明 吴福元 吴忠良 夏群科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树成 熊 彬

熊 熊 熊巨华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锡伟 徐学文 徐学义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薛国强 严良俊

杨 进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鸿福 印兴耀 于 晟 岳建华 曾令森 曾昭发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 玮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少华 张岳桥 张泽明 张占松 赵 越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永飞 钟 宏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 朱弟成 朱建喜 朱日祥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陈晓非(兼)

副秘书长: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强 王  杨进辉 张进江 张培震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长:郭 建

副组长:陈本池 胡  敏 何晓松 李  李亚琦 刘元生 薛国强 张功成 张青杉 周坚鑫

  员:董  静 顾  珧 李  淯 刘  倪一超 乔忠梅 闫纪红 张学彬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01018-21日,17日报到。

    地点: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悦来滨江大道86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17日:会议报到;

    1018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19-21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任:陈晓非

副主任: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员:

安 超 巴 晶 蔡红柱 曾祥方 陈 斌 陈 唯 陈 意 程 佳 程久龙 崔 峻 冯 伟 葛洪魁 何登发 何宏平 胡祥云 胡兆初 黄 凡 黄 建 黄辅琼

琚宜文 雷建设 冷 伟 李红星 李惠民 李景叶 李振洪 刘 曦 刘 洋 刘俊来 刘青松 刘四新 栾锡武 吕庆田 缪秉魁 倪宇东 宁杰远 裴顺平 屈春燕

沈 萍 孙道远 孙和平 孙圣思 孙卫东 孙文科 汤 吉 汪汉胜 汪毓明 王 平 王 强 王荣生 王世民 王新明 王秀明 王绪本 王一博 夏江海 徐 星

徐 亚 徐义刚 颜茂都 杨 欢 杨 进 杨顶辉 杨宏峰 殷长春 印兴耀 于常青 袁万明 岳 汉 泽仁志玛 张 健 张 伟 张宝林 张世红 张晓东 赵连锋

赵子福 郑建平 郑文俊 周 琦 周建波 周永章 朱光有 宗兆云 邹长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
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杨顶辉 田小波 赵俊猛 于常青  

(2)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
召集人:张进江 刘永江 刘俊来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4)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陈仁旭 陈伊翔 戴立群
(5)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 
(6)
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
召集人:胡修棉 王 剑 刘少峰 侯明才 李亚林 王 
(7)
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栾锡武 朱伟林 刘可禹 解习农 韩作振
(8)
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张 健  彭 澎 赵军红 王孝磊 龙晓平 尹常青 张少兵 张拴宏

(9)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 斌 王 涛 杨进辉 王 强  黄小龙 王孝磊
(10)
造山带深部结构、过程与动力学
召集人:董树文 高 锐 吕庆田 陈宣华
(11)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 周建波 秦克章 王 涛 徐 备  陈衍景 薛春纪 申 
(12)
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孙圣思 于胜尧 张贵宾 王勇生 李佐臣
(13)
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金章东 徐 胜 颜茂都 李高军
(14)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郑文俊 付碧宏 袁道阳 李海兵
  宇  裴军令 王伟涛 李传友 张培震
(15)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王绪本 李秋生 金 胜 高 原  陈小斌 卢占武 余 

(16)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17)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啟家 张 勇  万永革 何昌荣
(18)
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 邵志刚 王庆良 张竹琪 陈 石 周龙泉 陈九辉 郝 明  张培震
(19)
解剖地震
召集人:吴忠良 张晓东 任金卫 江在森
  诚  徐 
(20)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冷 伟 李忠海 黄金水 张 南  李 杨
(21)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
Conveners
Yue Han,Leng Wei,Yu Chunquan, Wang Teng, Shi Xuhua
(22)
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王 志 严红勇
(23)
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
召集人:宁杰远 杨宏峰 刘丽军  车 
(24)
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
召集人:程 佳 鲁人齐 许 冲 谭锡斌 姚 琪  陈桂华 张世民 袁仁茂
(25)
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王海涛 黄辅琼 陈界宏 刘 洁  高永新 韩 鹏 师皓宇
(26)
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泽仁志玛 张学民  史建魁 刘文龙 张效信 申旭辉
(27)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孟庆岩 李振洪 屈春燕
(28)
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
召集人:汪汉胜 李 新 江利明  李志伟 龙 笛 张胜凯 刘世杰 周 浩
(29)
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及其科学应用
召集人:冯 伟  罗志才 肖 云 申旭辉 冉将军

(30)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 琪 申文斌  熊 熊 付广裕

(31)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魏 斌  李 明 尹宏伟 邹长春

(32)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刘树根
(33)
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卢双舫 方维萱
(34)
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胡修棉 侯明才 陈吉涛 杨江海  王建刚 龚承林 姜 磊 陈 
(35)
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袁万明 王 非 任战利 田云涛 沈传波 张志诚 李广伟 陶 霓
(36)
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馏机理和地质应用
召集人:黄 建 汪在聪 何永胜 赵新苗 樊海峰
(37)
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陈 意 张贵宾 魏春景  吴春明 张泽明 刘晓春 吴元保
(38)
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赵子福 黄小龙 郭 锋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马 强
(39)
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宋晓东 孙新蕾 孙道远 毛 竹 冷 伟

(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41)
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 侯 通 景志成 李 元 刘 曦 倪怀玮 杨晓志 叶 宇 张宝华 张 莉 张志刚

(42)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召集人:蔡晋安 陈会忠 沈 萍 胡天跃  彭丰林
(43)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徐 亚 夏少红 童思友 高金耀 宋海斌
(44)
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 超 岳 汉 任智源

(45)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汤 

(46)探地雷达新进展
召集人:刘四新  钱荣毅 冯德山 冯 

(4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常锁亮
(48)
污染灾害生态地下水等环境领域中地球物理监测与检测的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钱荣毅 程久龙 李春诚 焦文涛 丛 
(49)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田 钢 李红星 刘四新 硕良勋 杨海燕

(50)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召集人:胡祥云 叶天齐 曾昭发 毛德强  张茂省
(51)
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召集人:夏江海 曾绍发 李 貅 田 钢
(52)
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熊 彬  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李 坚 张建清
(53)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54)
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张海江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55)
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曹 宏 耿建华  郭光军
(56)
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常 旭 刘 财 曹俊兴 周  辉
(57)
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
召集人:朱光有 韩剑发
(58)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马坚伟 符力耘 杜启振 毛伟建 巴 晶 孙卫涛 何 涛
(59)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吴燕清 程建远 杜文凤 于景邨 王怀洪

(60)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冷 伟 张 伟 刘 洪 王彦宾

(61)应用地球物理前沿
召集人:李 宁  何兵寿 王绪本 范伟粹 栾锡武

(6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孙和平 孙文科 申文斌 申重阳  祝意青 付广裕 吴书清
(63)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64)
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崔 峻 魏 勇 倪彬彬 宗秋刚 万卫星
(65)
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秦礼萍 胡 森 刘建忠 肖 龙

(66)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孙 涛 罗  纲
(67)
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召集人:欧光习 龚自正 罗照华 林中湘 周新桂 胡宗全 陈建文 黄 凡 李 营 陶士振 张万昌
(68)
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周 猛  杜爱民 陆全明
(69)
矿物科学与工程
召集人:何宏平 廖立兵 董发勤
(70)
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韦刚健 杨岳衡 袁洪林 胡兆初
(71)
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召集人:周永章 成秋明 刘 刚 毛先成 肖克炎 左仁广 焦守涛

(72)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杨 欢 林 巍 曾芝瑞

(73)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江大勇
(74)
污染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
召集人:王新明 冯新斌 于志强  傅平青 王格慧 李德军

(75)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世红 朱茂炎 李 超  胡永云 朱祥昆
(76)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汪青松

(77)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 高文利 刘昌岭 邓继新
(78)
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79)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 丽  曾祥方 张文涛
(80)
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徐义刚 李献华 张立飞 孙卫东 黄 
(81)
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刘盛遨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许 成 陈 
(82)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李怀渊 郭子琪 孟庆敏 曾昭发
(83)
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
召集人:陈 斌 倪 喆 袁洁浩  冯志生 康国发

(84)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方维萱  周永胜
(85)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樊 俊 陈宣华 周 
(86)
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徐礼贵 倪宇东
(87)
川藏铁路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 许 强 朱 庆 蒋良文 傅旭东 崔一飞
(88)
川藏铁路选线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召集人:孟祥连  蒋良文 王绪本 张广泽 李 坚 张文忠 余 年
(89)
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
召集人:徐义刚 潘永信 孙卫东 朱茂炎
(90)
地球科学学科布局优化与改革思路
召集人:郭正堂 姚玉鹏
(9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召集人:王一博 张 伟 李国主 梁 锋  宗兆云

(92)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郑 勇 姚华建 王 涛 王宝善  李红谊 罗银河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114行,包含参考文献)。
  
征稿截止日期:2020731日。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设优秀学生论文奖

九、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2085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1900元(学生1300元,不含博士后);
  2020
85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2200元(学生1500元,不含博士后)。
  2.
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
报名方式-网上注册(网站注册截止日期:109)。

请登录学会网站www.cugs.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85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85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

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项 目

收费标准

1

展台 3m×3m (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16000/

2

展台 2m×2m(仅限相关院校、专业期刊、出版社,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4000/

3

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一次25分钟)

6000/25分钟

4

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 (一份为2000/件)

6000/

展览联系电话:010-82998024,邮箱:cgs60y@163.com
  
参展费用请在85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财务联系电话:010-68729347,学会办公室电话:010-82998257 82998024
  请参展单位于1018日到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U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版面费300元,在会后制作、邮寄正式出版光盘(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版面费,费用由学会承担。
  3.版面费请于85日前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费(会议费)可提前汇款,也可以现场交费。

4.请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

5.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2)支付宝在线支付

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费用中点击未支付费用,使用支付宝支付,支付后实时到帐。(使用支付宝支付,不用上传凭证)

6.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U盘)等会议资料。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关于延期举办第六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有关院校:

因受疫情影响,经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第六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将延期至 2021年举行,具体时间待定,对因竞赛信息变更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建立常态化学生教学、科研、创新与创业实践平台,经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拟举办“2020年网络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演讲大赛,有关演讲大赛的具体事宜另行通知,欢迎各大院校踊跃报名参加。

特此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2062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0年   第2期  总第150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