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49

 

科协精神

团结信任 创新争先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

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 让科技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意见》的通知

学会工作

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

我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捐款支持战“疫”

守望相助,共抗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在行动

抗击新型肺炎,我会地球物理信息科普团队在行动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新构造与地表过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地震活动断层三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地震大地测量学”、“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海洋地球物理”、“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油藏地球物理”(待续)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2020年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暨专委会工作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

报道

战疫一线的长江物探人

防控有力 责任担当 复工复产 智慧保障——山西物测院自主研发非接触扫码登记测温系统正式上线

通知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单位会员交费名单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关于交纳2020年度会费的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202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团结信任创新争先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各尽所长,主动奋战一线、潜心科研攻关、开展战略研判、参与科学普及,为防疫抗疫贡献力量。各级科协和学会启动全国应急科普联动机制,开展科学辟谣,组织义诊及心理咨询,科技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开展联防联控, 191个全国学会共同倡议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172家科技馆联动为青少年提供“空中课堂”科学教育。中国科协再次向这场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的关键阶段,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须更加紧密团结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决战有我的担当精神,为打赢阻击战再作新贡献。

坚定信心听党话。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迎难而上,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坚决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本职工作中,以爱国奉献激励人心,以团结信任凝聚人心,以仁爱友善温润人心。坚定信心保“六稳”,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做到疫情防控、生产发展两不误。

科学防治强支撑。面向防控一线,强化协作意识,加快诊疗手段的临床应用。强化协同奉献,攻克最急防治难题,把成果运用到防疫抗疫的战场上。面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加强决策研判,服务科学治理。面向社区村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加强防疫辅导、心理疏导、科学引导,帮助群众理性看待疫情,增强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合作发展解难题。坚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立足岗位,科技护航,服务复工复产。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学会组织,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助力“百城千会万企”行动,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服务中小微企业。化危为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崇尚科学树新风。自觉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自律,在防疫抗疫中涵养优良学风作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相信科技的力量,培育全社会的科学理性,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开放交流凝共识。积极参与国际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与世界同行共享研究成果,提高人类共同应对重大疫情挑战的能力。讲好中国防疫抗疫故事,增信释疑,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信任,创新争先,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众志成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中国科协向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再次倡议:

一、砥砺学风,勇担重任。斩断疫情,科技铸剑。振兴经济,科技当先。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光荣传统,坚定信心,实事求是,尽出所学,各展所长,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志愿服务大军,让知识服务社会,让科技支撑发展,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

二、问题导向,需求牵引。聚焦企业复产的关键领域,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破解发展瓶颈,攻克“卡脖子”问题,在协同攻关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和模式,提升产品服务能力,在解决实际难题中彰显科技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成就科技价值。

三、产学融合,创新发展。协同解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关键短板问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引导龙头企业以技术优势辐射中小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和产学跨界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生机与活力,释放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

四、平台支撑,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和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政策建议。搭建跨学科供需对接平台,实施精准服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开展“百城千会万企”助力行动,组建“科技服务团”,为企业成长和区域经济振兴提供解决方案。

五、开放团结,合作共赢。科学无歧视,发展无止境。增强跨越国界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深化国际间科技合作,秉持开放共享,凝聚发展共识,尊重知识产权,助力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战“疫”必将胜利,发展时不我待。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界的集结号。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躬行社会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中国科协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意见》已经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0228

(联系人:张屹南 010-68513626/68576219

 

中国科协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意见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融入科协实践,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主线,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动巡视整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调查研究促进履行“四服务”职责、推动合作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化改革、强基赋能,深入调研、广泛联系,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不断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把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二)基本原则。

——坚定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从政治上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问题,注重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分析和思考问题,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履行政治使命、拓展政治引领广度深度奠定坚实基础。

——践行群众路线。加强与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组织联系和情感交流,广泛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把调查研究同问智、问计、问需结合起来,同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结合起来,寓调研于服务之中,以调研促进合作发展,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升治理能力。

——强化辩证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静态和动态结合,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创新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技治理规律、科技群团工作规律。

——坚持务求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科技界关切的重大问题,聚焦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推动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反映情况,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形成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主要目标。

健全调研工作体系,创新调研工作机制,以调研活动激发系统活力,以调研实效保障科协组织力和治理能力提升,引导科协系统广大干部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有效地团结引领、联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升科协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和支撑社会治理能力,让深化改革强化基层的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科技工作者的各项工作实起来,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聚焦重大问题

(四)紧扣中央关注重大问题。重点围绕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开展政治引领与科学文化建设研究,推动科学家精神广泛弘扬、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开展科技创新战略、科技评价制度等研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创新前瞻研判,促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深化创新发展、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举荐、培养、激励机制。

(五)紧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围绕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深入开展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机制研究,探索科技支撑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重点和路径;研究新兴技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为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科技社团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为科协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紧扣科协改革发展的瓶颈短板。围绕科协组织履行新时代政治使命、增强“三性”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聚焦科技工作者最急最忧的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围绕政治引领针对性、时效性不够,“三轮驱动”融合发展不足,合作发展能力不足,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赋能、制度赋能实效不强等短板深入调研,破解改革发展难题。

三、强化效果导向

(七)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全过程。各级科协组织要坚持抓工作调研在先,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工作部署、人员配置、制度规范上加大调查研究分量,形成浓厚的调查研究风气。要确保调研成为经常性工作,防止把调研作为临时性任务、作为应付交差的权宜之计,防止为调研而调研、调研与工作脱节,以深入透彻的调查研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效。

(八)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遵循社会调查规律,尊重调查对象特点,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提高调查研究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各单位调研部门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重视吸收相关科技工作者参与调研,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深入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

(九)及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提高政治站位,实事求是反映情况,辩证认识、精准分析问题,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善于从个别现象中总结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矛盾运动规律,探求破解难题的办法路径,形成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应在调研结束30天内提交调研报告,报分管领导审定后,于10个工作日内提交存档。鼓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将有关调研成果报送中国科协。调研报告视同中国科协高水平科技智库成果统筹管理,其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有重要价值,或对科协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按流程履行审批手续后以适当形式上报,推动调研成果服务决策、服务发展。

四、创新组织机制

(十)建立协同调研机制。中国科协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全国学会的学术优势、地方科协的区域优势,以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推动智库、学术、科普服务工作和服务产品向“一体两翼”延伸,在“一体两翼”上传导和辐射。发挥各级科协代表、专委会协同作用,调动代表、委员参与调研的积极性。探索与高校共建长效机制,打造开放智库平台。推动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用好政策语言、学术语言、新闻语言,讲好中国之治的故事。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打造一批科协原创品牌调研活动、构建一批多领域专家评估及咨询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平调研工作人才、发布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不断提升科协系统调研工作整体效能和社会效益。

(十一)创新调研项目管理机制。完善调研选题机制,加强与党委、政府调研部门的有效沟通,增强选题的针对性。加强调研项目管理,规划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评估等程序,建立调研报告制度。共同打造集信息汇交、数据共享、成果发布、技术支持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建设问题需求库、人才资源库、调研成果库,健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调研平台,完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调研成果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十二)探索人才培养机制。以调查研究活动为载体,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统筹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各单位要将调研能力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点,通过相关培训提升理论素养和群众工作本领,着力培养中青年干部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打造一批热爱科协工作、理论素养扎实、业务知识丰富、调研能力过硬的科协干部队伍。

(十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调查研究纳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科协干部学习研究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把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

(十四)健全调研报告评选机制。中国科协定期组织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突出实效导向,开展年度“十佳”调研报告遴选等活动,形成示范引领。对优秀调研成果视情况给予奖励或后补助,定期组织调研成果交流,汇编优秀调研报告,作为干部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

(十五)建立调研督导机制。坚持以深入调研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科协系统落实落地。各级科协组织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情况,要纳入经常性工作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中国科协适时组织专项检查。

五、切实转变作风

(十六)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必须鼓励讲真话、道实情,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得设计所谓“经典调研线路”,不得安排有关人员当“群众演员”,不得要求干部群众统一口径“背台词”,不得编假情况、造假数字、摆假现场、树假典型,更不得对反映真实情况的人实施打击报复。

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每年到基层调研累计时间应当不少于20天,每年牵头完成至少1项重大课题;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同志应结合各自业务领域分工调研,每年到基层调研累计时间应当不少于15天,每年完成至少1项重大课题。

(十七)严明调查研究纪律。调研活动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中国科协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不搞层层陪同、对等陪同。要加强调研统筹,主要负责同志和各部门原则上不得轮番到一个省(区、市)、一个地区、一个点调研。严格控制调研人数,只安排与工作紧密相关的同志随行,用好调研经费。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出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公务接待标准住宿、报销经费,不接受超标准接待,不接受任何礼品和土特产,不增加基层负担,不影响调研对象单位正常工作。各单位有关部门要对调研中违反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批评纠正,依纪依规严肃问责。

六、完善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党对调研工作的领导。各级科协党组(党委)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细化分工、扎实推进。有关部门应建立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督查、交流、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等工作规范。

(十九)加强成果普及宣传。充分运用手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推动可公开的优秀调研成果广泛传播,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科技志愿服务精神、企业家精神,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系统联动突出年度特点。中国科协将按照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围绕年度工作重点任务,适时发布重大调研活动选题指南、调研报告质量标准等规范,会同省级科协和全国学会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各单位要将开展常态化调研工作纳入年度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本单位开展调研工作的配套保障机制,创新调研方法,改进调研手段,提高调研实效。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凝心聚力,抗击疫情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

 

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各地方学会及全体会员: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等重要布置,多地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响应中国科协号召,进一步凝聚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向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各地方学会和全体会员发出如下倡议:

1、响应国家号召,科学防范,减少传播机会,以自身的安全构成全社会的共同安全。要全面落实一级响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规范佩戴口罩;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高风险人群要自觉延长居家留观时间。

2、面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一切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始终坚定打赢抗击疫情防控战的信心和决心,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3、主动担当、理性发声,发挥专家优势,做好疫情防控科普,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辟谣,引导公众传播真知,减少公众的焦虑和恐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守初心、担使命,同舟共济,携手并肩共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学会秘书处)

 

我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捐款支持战“疫”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科协社团9号文》文件要求,3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全体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响应号召,共募集捐款金额人民币1300元,通过支付宝转账给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旋即向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各地方学会及全体会员发出《凝心聚力,抗击疫情》倡议书,倡议会员同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科学防范,不信谣、不传谣,主动担当、理性发声,发挥专家优势,始终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疫情当前,使命在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将继续以各种形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学会秘书处)


 

守望相助,共抗疫情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在行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数次科学部署,

倾尽全力抗击疫情。我学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科协号召,发出《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呼吁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科学防控、共抗疫情,此举得到了我会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地方学会以及广大会员同志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一方危难,八方支援。在武汉资源短缺之际,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纷纷捐款捐物、严防死守、助力战疫。截止3月底,我会67家会员单位,共捐款917.404万元,共捐出护目镜7580副、防护服12230套、各类口罩159820个、正压头罩100个、红外测温枪30个、方便食品121件、酒精1.5吨、蔬菜2.5吨等一系列物资,折合人民币436.1388万元。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灾难面前会员单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们慷慨解囊,书写出了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

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严峻,我们在心理上依旧不能放松,我们要继续毫不放松的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我们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勠力同心、牢记使命、助力抗疫、坚守岗位,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周围,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学会秘书处)


 
 
 
 

抗击新型肺炎期间,我会地球物理信息科普团队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陈会忠研究员带领下,积极响应中国科协的号召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倡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利用微信平台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夺取疫情防控狙击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我们利用团队创办的《上天入地》科普公众号,从2020年春节前开始就按照中国科协的抗击疫情、加强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普宣传的重点从地球科学转移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来,在疫情初期利用微信科普公众号进行抗击新冠肺炎的科普宣传,连续发表和转发了14篇抗击疫情的文章。

春节过后,抗击疫情进入新阶段,为了对疫情形势发展进行分析和宣传,《上天入地》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教授研究团队的同意,21日至今连续编发了该团队关于全国、北京和全球疫情趋势研究文章和简报11篇以及介绍其研究成果报道1篇。石耀霖院士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跨界利用传播动力学的原理,研究疫情发展和形势,取得了重大进展,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他们的成果在《上天入地》发布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广大网民的欢迎,对全民抗击疫情、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利用《上天入地》及时转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要求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并发表回忆武汉的文章1篇,纪念武汉封城解封。

文章目录如下:

1、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趋势研究简报(1)

2、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趋势研究简报(2)

3、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趋势研究简报(3)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趋势研究简报(4)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趋势研究简报(5)

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趋势研究简报(6)

7、研究简报:春节返程人口流动不大可能造成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反弹;

82003年北京SARS传播动力学分析及对当前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的启示;

9、离散随机模型研究疫情趋势取得重大进展;

10、新冠肺炎COVID-19传播动力学研究简报(7)——韩国疫情发展模拟研究和预测;

11新冠肺炎COVID-19传播动力学研究简报(8)——意大利疫情发展模拟研究和预测;

12、新冠肺炎COVID-19传播动力学研究简报(9)——世界疫情发展形势;

13、永远的黄鹤;

14、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转发)。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团队在全民抗击疫情的形势下,虽然是居家不得外出,但是团队成员积极关注抗击疫情,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跨界寻找科普材料,推出系列文章,及时向公众宣传新冠肺炎疫情趋势的研究成果。《上天入地》编辑团队的沈萍、黎明以及彭丰林,经常为编辑出版工作到深夜,一篇文章编辑十多遍,就是为了使更多公众对发展趋势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对他们的辛劳付出表示感谢。

   地球物理信息科普团队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杨顶辉 田小波 赵俊猛 于常青 陈  赟

一、研讨会规模

本专题今年共收到投稿24篇(学生报告17篇),安排口头报告18个(含特邀报告3个),展板6幅。口头报告安排在1029日上、下午进行,张贴报告安排在口头报告之后的29号下午进行。本次研讨会先后由田小波、沈旭章、陈赟主持,专委会秘书长李惠民及部分委员出席了本次年会研讨会,参会人数达80人左右。

二、主要内容

来自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反响。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过程:利用深反射地震、宽频带地震台阵、大地电磁测深等主流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建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特征,讨论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高原地壳增厚机制、高原中部共轭走滑断层形成、高原东南缘深部过程等热点问题。如中山大学郭晓玉教授作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与拉萨地体地壳增厚:来自深反射剖面数据的构造指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金胜教授作了“青藏高原壳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等精彩的特邀报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张雪梅研究员作了“青藏高原东南缘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博士生聂仕潭作了“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精细结构”等精彩的口头报告。

2.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基于重力资料、地震P波速度结构、重力均衡和热均衡理论研究中国大陆或典型构造域(如青藏高原、东北等地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探讨横向不均匀性及成因等。如刘铭作了“重力反演约束下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横向不均匀性研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夏冰博士后作了“重力均衡与热均衡联合约束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黄河和硕士研究生黄柳婷分别作了“利用密集宽频带台阵资料研究鄂尔多斯西缘上地幔间断面”和“远震接收函数确定的鄂尔多斯西部及邻区 Moho 面性质和构造意义”等口头报告。吉林大学硕士生闫冬展示和介绍了“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三维温度结构研究”的张贴报告。

3.典型矿集区地壳精细结构探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技术开展重要矿集区(如赣东北大湖塘钨矿、滇西兰坪铅锌矿等)接收函数、背景噪声成像等研究,重建矿集区地壳精细结构,探讨成矿与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等。如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硕士生张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博士生张路分别报告了短周期密集台阵探测在赣东北、滇西红河-哀牢山剪切带矿集区的应用进展。

4.特大地震同震和震后恢复过程研究:作为特邀报告之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介绍了自己新近在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论文,介绍了时移地震层析技术以及在重建了汶川地震同震和震后恢复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1026日至30日,第六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专题研讨会于29日至30日顺利召开。此次专题会议共收到46份摘要,31人做了口头报告。

古地磁学目前在国内发展形势大好。除在传统古地磁构造和环境领域保持发展势头之外,本次专题在生物磁学和比较行星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专题在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报告中拉开帷幕。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古地磁在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约束作用。马义明等通过对日喀则地区的南北向岩墙进行了古地磁采样研究,报道了青藏高原在北纬29 度隆升至最大高度。边伟伟等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始新世遮普惹组灰岩开展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岩石磁学、岩相学及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在48.9 ± 2.0 Ma 直接发生碰撞,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克拉通在早白垩世之后既不存在洋盆的伸展也不存在超过1000 km 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孟俊等通过经线与古纬度交汇的新方法定量恢复了白垩纪以来俯冲消减的大印度岩石圈大小至少为4.7 × 106 km²,印度-欧亚大陆由西向东的穿时碰撞启动时间为~55Ma。闫永刚等对滇西澜沧江南段三叠纪忙怀组火山岩开展了系统的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支持前人将羌塘地块划分为南羌塘和北羌塘两大地块的方案,并且印支地块与北羌塘地块二叠纪至三叠纪具有相同的向北半球运动的历史,很可能具有密切的古地理亲缘关系。曹勇等通过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的结果,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 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作用密切相关。

除了青藏高原隆升以外,此次会议中构造磁学领域的研究还包括华北、华南、南海以及菲律宾海板块。蔡瑜杭等通过对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中元古代早期侵入的两期基性岩墙群,进行古地磁学的研究,认为现今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可能与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连接在一起,而其东缘可能与波罗的克拉通南缘毗邻或相连。Hanqing Zhao等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淮北群和相关地层进行古地磁研究,认为徐淮地区与华北克拉通内部没有发生相对旋转。冼汉标等通过对来自华南中泥盆世红层的古地磁数据分析,发现早泥盆世晚期之后,华南与冈瓦纳的视极移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华南已经开始与冈瓦纳裂解。刘伟等综述了南海和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研究历史,基于现有的证据,推测南海和菲律宾海四国盆地在33~15 Ma的某个时期可能连接在一起,并对这一推测的证实研究做了展望。

磁学在古气候的研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敖红等通过对兰州盆地亭沟剖面进行分析,并与海相记录对比,认为始新世-渐新世亚洲大陆气候转型的轨道驱动变化以及伴随的变干变冷过程主要受到Oi-1 阶段大气CO2 浓度降低和南极冰盖大规模形成的影响。Qingda Su等对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的研究,认为中亚3.3 Ma干旱化主要是由于热带驱动的。刘昌等通过系统研究腾格里沙漠腹地WEDP01 276m 岩芯的多参数岩石磁学特征,显示东亚夏季风在~0.9Ma 从腾格里沙漠中部正式退出,干旱化明显加剧,在~0.78Ma 干旱化进一步加强。仲义等通过岩石磁学和黏土矿物的证据,报道了晚第四纪气候控制下亚北极太平洋的陆源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受控的动力学机制。汪卫国等对挪威海ARC5-BB01 沉积物柱样进行岩石磁学分析,显示挪威海北部末次冰期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与颗粒变化与D-O 旋回同步。在D-O 旋回的相对冷期,发生亚铁磁性矿物向铁硫化物矿物的转变。挪威海响应D-O 旋回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底周期性缺氧有关。蒋晓东等对锰结核加热形成的纳米磁性矿物进行岩石磁学分析,认为加热新生成铁磁性矿物来自锰结核中原生的弱结晶纳米铁氢氧化物(部分针铁矿),能够反应锰结核生长的原生信息,从而对锰结核记录的古海洋环境信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磁小体化石“晶型独特、结晶完美、化学纯度高、纳米尺寸和形状分布窄、单磁畴和链状排列”的特征,使其成为古环境研究的潜在替代指标。何况等通过对北大西洋MD01-2444 钻孔中的化石磁小体的研究,根据形状因子(宽长比)的不同将化石磁小体的形态分为拉长形和匀称形,认为匀称形化石磁小体主要形成或保存在冷期环境中,而拉长形化石磁小体主要保存在暖期环境中。刘延等对南印度洋MD11-3353 钻孔沉积物中化石磁小体的研究,表明冰期沉积物载磁矿物以碎屑成因磁铁矿为主,而间冰期沉积物载磁矿物由磁小体化石占主导,这可能暗示间冰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和海洋环流条件,虽然减弱了碎屑磁性矿物的输入,但更有利于趋磁细菌生长和繁盛。Wei Yuan等在太平洋和南海的铁锰结壳中发现了纳米级磁铁矿晶体是磁小体化石,并认为趋磁细菌(MTB)及其死后残留有助于铁锰结壳的生物地球化学剩磁(BRM)的记录。

磁性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具有极大的优势。韩非等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项目—鲁科一井钻孔(CCSD-LK-Ⅰ)进行分析,建立了胶莱盆地鲁科一井上白垩统-古新统地层的年代学框架。聂云峰等对南海368航次U1505 站位CD 两孔的沉积物样品展开了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建立出了研究站位~10Ma以来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时美楠等通过加密采品以及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获得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学数据结果,并利用岩芯测井数据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建立了中国南海IODP368 航次U1501 站位岩芯11Ma 以来的高精度年代地层学格架。昝金波等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及临夏等地区黄土-红粘土详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首次在上述地区发现了晚上新世以来的典型风成沉积序列,对深刻认识第四纪以前青藏高原北缘风成沉积的分布范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石笋作为近年来磁学研究的热点,是研究古环境和地球磁场变化的理想介质。朱宗敏等对冰期形成的石笋中磁性颗粒特征进行分析,认为CD6 石笋的软磁组分浓度变化具有2000 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可能指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冰期的水热配置特征与暖期不同。YU-MIN CHOU等以中国南方三星洞两个石笋SZ1SZ2为研究对象,发现十年-千年尺度上地磁场行为表现为方向快速且大的变化,指示了地磁场长期变行为。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的研究对理解地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李明坤等选取南海北部3个已有精确AMS14C年代的岩芯重建区域RPI,获得36 ka以来南海北部高分辨率的RPI 记录,PC338 PC24 均记录26-28 ka BP期间RPI 呈现最低值,可能对应着Mono Lake 事件。王浩森等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 岩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 ka 以来的RPI 曲线,认为28.5 ka RPI 最低值和倾角负值对应地磁场的Mono Lake极性事件。

重磁化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发生,理解其发生机制是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孟媛媛等发现宝鸡凤翔黄土段出现巨厚的重磁化现象,认为这是由于岩性较为疏松,钻孔取样过程中受水分影响而使得磁性矿物的排列和现代磁场一致。Yong Zhang等将沉积物的重磁化机制与油气生成和运移结合起来,认为油气生成过程中有机质热成熟产生的流体导致了黄铁矿向磁铁矿转化,油气运移过程中把原先存在的赤铁矿还原成了磁黄铁矿,从而发生了重磁化的现象。

磁学的研究领域也在进一步拓宽,对陨石的研究以及和3D打印高新技术的结合,充分展现了磁学旺盛的生命力。曹婷等选择一块陨石样品NWA 12594(发现于2018 年)进行古磁学研究,确定了该陨石样品为火星陨石,属于玄武质辉玻无球粒陨石,可能记录到了火星表面较为古老的磁场信息。温琛等通过向熔融的玄武岩中加入单质铁形成人工熔岩样品,从而模拟中铁陨石,发现人工熔岩样品并不适合于记录古地磁信息。刘鹏飞引入3D 打印技术,研究磁化倾角变化与沉积过程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地磁倾角变化与岩石应变呈非线性关系,每个压实步骤之后磁倾角变浅,并且随着压缩量的增加,磁倾角浅化偏转量随之增加。

此外,在展板报告中的有关兰州盆地泉头沟动物群磁性地层学研究、哥斯达黎加剥蚀型汇聚板块边缘上覆板块弧前变形研究、昌都地区中晚侏罗世岩石磁组构研究、基于剩磁各向异性方法对华北早三叠世红层磁倾角浅化因子的研究、山东地区古元古代基性岩墙磁组构研究、基于IGRF 模型对地球磁场长期变化速率的计算、月球陨石NWA11303 的古地磁研究、现代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壤影响因素分析、岩石磁学参数在火山物质识别中的应用、南海中央海盆~210 ka 以来的深层流古记录初步重建、中国西南部的湿度变化研究、图瓦-中蒙古地块和南蒙古地块石炭纪砂岩古地磁学研究、石笋纹层形态对磁性颗粒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西沙泻湖沉积磁学参数可能记录到的热带风暴事件、晚白垩世古地磁场强度变化初探等也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关注。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2019年度“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和“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指南针优秀学生论文奖”。获奖人及所做的论文报告分别为:刘伟(南方科技大学)——菲律宾海与南海构造演化关系的探讨、曹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块新火星陨石NWA 12594的古磁学研究、温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过人工熔岩获得古地磁方向和强度的初步探索。

本次会议参会人员众多,会场爆满,报告内容丰富多样,展现了这一年来全国古地磁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作用。

 

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杨石岭 李高军 颜茂都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做报告人数21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9人,展板报告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环境效应,本次论文涉及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和成果:

1.建立地层中火山物质识别方法

利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手段,对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中新世的火山灰物质方沸石进行了识别分析,发现其中的主微量元素特征中的Na2O/Al2O3-La/Yb 图解可以准确将地层中的含方沸石蚀变火山灰层和正常沉积岩进行区分,可准确甄别盆地沉积地层中的火山灰并进行锆石U-Pb定年,为地层精细年代确定提供依据。

2.开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构造和古气候研究

在精细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利用孢粉学、岩石磁学和地球化学等指标,对高原及周边新生代地层及黄土高原黄土等开展构造研究和孢粉植物群、古温度、古降水等古气候研究,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区域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等。

3.提出影响风化的主控因素

Science AdvancesGeology成果: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这一极端构造事件前后侵蚀、风化和沉积过程的持续研究,有效区分了地表侵蚀、风化和沉积物搬运过程中,“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的贡献,揭示季风降水对地震滑坡侵蚀和沉积作用直接控制,造成滑坡物质快速搬运、风化和地下水释放,导致震后,POC供给成倍增加,河水中硅酸盐组分和碱度及其引起的CO2消耗率均增加了近4倍;

通过对金沙江和雅砻江锂钙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长江源头河流风化物质来源和过程影响,发现了蒸发盐溶解对于金沙江干流水化学和锂钙同位素的显著影响并直接导致了金沙江干流次生碳酸盐的显著沉淀;而整个流域硅酸盐风化显示了从上游到下游增强的趋势。

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花岗岩小流域的锶铀铍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貌模型模拟发现,滑坡风化是临界地貌区的重要风化形式,其风化产物显著影响了流域河流水化学组成,可能是解释高原隆升持续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通过重建和对比晚中新世以来对比东亚夏季风路径上的三条粘土矿物记录并结合现代过程研究发现~8Ma前后东亚季风增强驱动硅酸盐风化加剧并最终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显著消耗,进而有可能引起该时期的全球降温。

4.首次在地质记录中揭示高原隆升全球古近纪碳循环平衡的负反馈机制

探索和求证新生代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冷背景下地球维持温度和CO2相对稳定从而避免地球快速进入持久冰室期的碳循环负反馈平衡机制是过去几十年构造和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目前提出的各种负反馈模型均存在消耗CO2体量不足和难以被全球尺度地质记录直接验证的弊端。利用柴达木和西宁盆地早新生代的两个河湖相沉积物序列的粘土矿物组成,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古近纪近乎完整的大陆岩石硅酸盐风化强度记录。发现在古近纪青藏高原北部构造隆升相对不活跃背景下,全球变冷控制了该区域的硅酸盐风化强度,从而首次在全球地质记录中揭示了构造不活跃区的硅酸盐风化过程响应于全球变冷的地质证据。这一研究揭示了全球变冷通过降低构造不活跃区的温度和水汽循环减弱硅酸盐风化速率和区域CO2消耗,从而作为一个有效的负反馈机制来补偿构造活跃区的CO2的加速消耗,从而维持碳循环平衡。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识别火山岩新方法,这是地层年代学限定的关键;

2.识别现代风化剥蚀的主控因素,是认识高原隆升与古风化剥蚀的基础;

3.长时间尺度大陆岩石硅酸盐风化强度记录,是认识高原隆升与全球碳消耗接气候变化的关键。

 

新构造与地表过程

召集人:王伟涛 郑文俊 付碧宏 李海兵 袁道阳 张培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9篇,做报告人数 2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 24人,展板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新构造是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造成岩石()的变形,而且直接控制了地形地貌的形成,其最终结果展现于现今地表地貌形态上。新构造的表现形态包括了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与地裂、活动断块、近代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表破裂等,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不同形式的构造变形,还涉及火山、地震及受新构造作用控制外力地质作用等。新构造与地震、地震机理、地质灾害的防御、城市安全及国家大工程建设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成为一门十分活跃的新兴分支学科。本专题希望针对新构造与地表过程研究及其在环境、资源等方面应用的经验和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本专题以新构造、地表过程及地质灾害机理为主要交流内容,本次会议所有报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变形

地表过程的更长周期时间延伸到了新生代,本专题的一个主要讨论议题是新构造演化,专题从不同的方面和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尺度的构造变形模式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黎贡及崇山前切带晚新代剥露历史等。

2.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地貌获取和断层活动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专题部分报告以不同遥感方法的技术应用为主题,探讨如何将遥感技术如何更精确更好地应用于构造地貌的研究中。如:现代地震地表破裂的识别与遥感定量,遥感技术在地貌单元划分中的应用。

3.深浅构造耦合关系的研究

本专题在注重地表构造研究的同时,对地球物理方法和地震学研究强震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旨在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的结合,更大范围、更广深度开展断裂几何、强震机理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高精度遥感技术在地震断错地貌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新的学术增长点及科技动向)

We use satellite-derived high-resolution topography and ortho-images, namely pre-earthquake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World 3D data and post-earthquake Pleiades data, to retrieve 3D displacements in the 2013 Balochistan, Pakistan earthquake. Previous studies of this earthquake have revealed many complex rupture patterns, such as “off-fault deformation” (near-field strike-slip displacements smaller than the far-field) and “inelastic surface deformation” (horizontal shortening on the surfac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from simple elastic model). In this paper, we re-analyse the complexities of surface ruptures in a systematic way using the newly-derived 3D displacements. In doing so, we made use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curl and the horizontal divergence of the displacement field. By comparing the off-fault deformation and curl field along the rupture, we found curl is a good measure of the width of the deformation zone. The curl width ratio (CWR)-- the ratio of the basic resolution of the curl field and curl width--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degree of surface slip localisation. When CWR>0.9, there is no or very little off-fault deformation, whereas when CWR<0.6, surface deformation is almost 100% distributed. The distributed deformation observed is controlled by both the fault geometry and local material types. Despite the overall strike-slip with some thrusting, the divergence shows localised extension or enhanced shortening in the near field due to fault geometric variations at a spatial scale of tens to hundreds of metres, consistent with the 3D displacements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俊杰 任治坤 王  华 吴中海 饶  刚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9篇,做报告人数1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6人,展板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青藏高原中南部应变率分配、藏南亚东-谷露裂谷地震地表破裂新发现、云南红河断裂运动学及地震学行为、滇西南地区孟连断裂走滑速率、小江断裂南端的历史强震厘定;青藏高原北部天山北麓晚第四纪变形时空模式、青藏高原东北缘鄂拉山断裂几何展布及最新地表破裂形迹、祁连山北缘民乐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滑动速率、大青山河流地貌指数对山前断裂活动响应、准东白家海地区断裂构造样式以及利用断层陡坎分析独山子断裂古地震的研究等内容;在东部地区如珠三角断层角砾岩微观构造特征、汤西断裂南段活动特征,也包括空间摄影测地学、地质雷达、光谱技术、激光雷达扫描仪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一些海外研究,例如死海地区洪积扇地貌粗糙度及其年龄关系的定量研究、空间摄影测地学在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地震中揭示的块体旋转。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学术上有青藏高原中南部近20年的InSAR/GPS观测的应变分布特征、天山北麓晚第四纪变形时空模式、空间摄影测地学在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地震中揭示的块体旋转等新发现,鄂拉山、亚东-谷露发现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技术方法上有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断层地形浅层结构、激光雷达扫描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光谱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说明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精度定量研究在不断推进,新技术不断应用推广到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中来。

 

不同类型地震活动断层三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召集人:徐锡伟 张海江 何宏林 雷建设 于贵华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8篇,做报告人数8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6人,展板报告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学和数值模拟在地壳构造和结构相关研究进展

研究从力学分析的角度入手,利用弹性波动方程衍生的力学方程对地震的应力影响进行量化,施加在分层模型上,通过得到的形变图判断各层面三维位移情况,结合断层破坏理论判断地层是否发生错动,产生断层或褶皱。

研究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以及一个临时台网记录的丰富的余震数据,对余震区进行了精细三维速度结构成像。与基于绝对走时的成像相比,利用地震之间到时差的双差成像可以更好地确定震源区的速度结构。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尺度特性,将速度模型从空间域变换到小波域进行求解。通过反演速度模型在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并且控制其稀疏性,实现对速度模型的多尺度成像。与空间域的速度成像相比,小波域的速度成像更可做到模型和数据自适应,可以在余震密集区获得更高分辨率的速度结构。

福建平潭岛地区地下浅层各向同性及方位各向异性结构研究。研究首先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各向同性反演,得到平潭岛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浅层三维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各向同性速度模型作为初始模型,再进行体波走时方位各向异性反演,在反演速度结构的同时确定快波方向和介质各向异性强度的分布。

此外,还涉及离散元模拟海底不规则地形对俯冲带及地震周期的影响。

2.地震构造研究方面的方法和应用

通过大地电磁探测揭示的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深部电性结构和九寨沟地震孕震环境,说明松潘-甘孜地块下由低粘度物质组成的中下地壳向东北挤压是这一边界区域表面隆起的重要驱动力和中强地震频发的动力来源。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钻井数据、三维地震反射数据,对该地区的断裂进行了精细刻画,并结合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解,对2019 年青海茫崖Mw 5.0 级地震发震构造及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制定了国家强制性标准《活动断层避让》

《活动断层避让》标准是我国活动断层理论研究、探测定位到开拓应用的最后“1”公里,可有效解决地面建(构)筑物的抗断问题:如何避让和避让多少?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和服务“一带一路”大国外交政策的技术支撑。

活动断层避让是需要避开能够产生地表、近地表破裂的未来同震错动面或者蠕滑错动面,避免对地面建(构)筑物的直接破坏,科学解决地面建(构)筑物的抗断问题,达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目标。并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活动断层避让法律法规进行了对比分析,体现出本标准的国际领先地位。

2.先进的天然地震结构成像算法

活动断裂带地震频发,面临很高的地震灾害风险。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断层三维结构,有助于建立活动断裂几何结构与地震破裂分布之间的潜在成因联系,为地震灾害评估提供可靠物理模型。断层结构对于地震波来说是强散射体, 因此天然地震波形中包含反映断层结构信息的散射波。通过对监测到的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偏移成像,就可以直接对断层及其周围结构体进行成像。研究应用:将弹性波逆时结构成像方法和分组成像条件应用于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Parkfield 地区较密集台站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三维精细结构成像,得到了近乎垂直的主断层和次生断层结构。这种不依赖震源信息的活动断层天然地震结构成像算法,具有一定的国际先进性。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2篇,做报告人数 22 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8人,展板报告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要聚焦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或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地区开展了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五大连池火山区密集地震和电磁观测,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地震光照成像和各向异性成像方法开展的地壳上地幔深至地幔转换带的速度与间断面埋深结构特征,为认识研究区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主要学术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长白山火山深部岩浆与五大连池火山深部岩浆均与“大地幔楔”结构及动力学密切相关,但五大连池火山的深部动力学与地幔岩浆间歇性提供有关;通过使用不同地震资料,认为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中各向异性可能存在地壳部分、岩石圈部分和地幔换带部分等三层结构;深入分析不同深部各向异性贡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热物质通过鄂尔多斯地块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秦岭下方地幔通道到达我国东部地区;通过地震重定位、震源机制和成像结果,分析了最近学术热点——四川长宁地震发生机理。

 

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包雪阳 张固澜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做报告人数17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7人,展板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波衰减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包雪阳副教授利用亥姆霍兹方程成像和三维波形模拟方法研究Rayleigh波的振幅衰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敦教授研究了P波最大振幅的衰减规律;博士生方媛媛与导师周莹和姚振兴院士一起,开发了检测成像质量的归一化误差判定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判定青藏高原Rayleigh波有限频层析成像的准确性;研究生李勇与导师张固澜研究了并开发了一种扩展的反Q滤波的稳定因子方法。

2.地震Lg波衰减成像及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连锋研究员研究组开发了基于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的Q值成像方法,能够联合反演震源强度、区域Q值和台基响应。Q值成像结果与地壳地质构造吻合,强衰减区域与热的、活动的、年轻的地质块体对应;弱衰减区域指示冷的、稳定的和古老的构造区。在中国地区、华南地区、川滇地区、安纳托利亚高原、加里曼丹岛、澳大利亚等地区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博士生何熹汇总了中国地区的宽频带地壳衰减模型ChCrustLgQ1.0

3.近震震相Sg、折射P波、远震体波P波和SQ值计算方法和应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研究组开展了4维成像研究,尤其是时移衰减成像方法,已经在汶川地震区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博士生刘雁冰与导师裴顺平一起调查Sg波的传播规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和整个中国区域开展不同尺度的SgLgQ值测量,得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没有下地壳流的结论,对青藏高原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博士生戴启立与导师唐启家一起研究了利用t*方法计算区域地震的P波和S波的Q值,在川滇地区的应用效果良好。

4. Q值与速度、温度和流变学强度等关系研究。南京大学王勤教授根据实验和野外观测资料,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将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特征与地震波衰减结合起来,为推进岩石圈流变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学术增长方向。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波Q值计算精度大幅度提高,有助于解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等动力学问题;

2.地震波衰减成像为定量计算地球深度温度和流变学强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3.考虑振幅衰减的地震偏移成像是走向精确勘探的必经之路。

 

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  琪 申文斌 熊  熊 付广裕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 篇,做报告人数23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5人,展板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该专题围绕着主题“地震大地测量学”,共收到24篇投稿,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InSARGPS观测数据研究地震断层滑动分布问题;

2.利用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问题;

3.利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研究地球变形及构造问题;

4.其他相关问题。

这些论文基本上体现了目前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地震变形的前沿课题与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报告聚焦于:近真实三维地球模型中同震-震后的精确模拟,新兴大地测量数据在监测震前、同震和震后整个过程的物理场变化中的应用,并尝试揭示地震这个周期的物理机制,以及反演地球内部结构等前沿科学问题。

地震变形的理论计算向着全时间域-全空间域发展,考虑真实地球内部的横向非均匀、不规则地形等新的物理几何模型将是理论发展的增长点;地震同震破裂研究者更多地采用多元观测数据,注重研究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并尝试分析发震构造与大构造背景的关系分析;用地震变形的观测数据来约束地球的内部结构开始被大量研究者采用,如用GNSS观测数据反演区域同震格林函数,GNSS/InSAR/ GRACE等在约束地球内部流变性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研究技术如半定量考虑电离层扰动对地震的响应。

总之,地震变形的理论向顾及地形、考虑真实三维构造的模型发展;多元大地测量数据对地震的时空演化有了更多的科学认识,用大地测量手段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特别是粘滞性构造将和传统的地震观测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61篇,做报告人数 59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40人,展板报告1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为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和勘探地球物理学,主要包含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成像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从今年年会的投稿内容和报告情况来看,其主要的热点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

1.地震波传播的高效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大尺度远震模拟的混合方法,时间数值频散压制方法,3D非结构网格间断有限元法,以及CPUGPU协同加速等;

2.地震全波形反演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维远震波形反演,基于优化通量校正运输的全波形反演,基于数据相似性的不依赖子波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等;

3.地震偏移理论及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退化Fourier偏移算子,面向高陡构造的粘声棱柱波逆时偏移,各向异性介质时间域转换波高斯束偏移等;

4.地壳结构研究,包括基于蒙特卡罗抽样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使用接收函数和近震PmP走时联合反演三维地壳厚度等;

5.深度学习在地震学中应用,包括人工神经网络与地震速度模型预测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和突破显式有限差分CFL稳定性条件限制的研究、人工神经网络速度建模是本次专题会的创新点,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方法和成果,如:基于蒙特卡罗抽样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方法,采用特征值扰动法突破显式有限差分的稳定性条件限制,非结构网格程函走时层析成像,纵横波分离的弹性波正演模拟,面向高陡构造的粘声棱柱波逆时偏移,及其基于分数阶粘声波方程的正演数值模拟和偏移等。

全波形反演的研究在本次专题会中占了较大比例,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如基于线性台阵背景噪声和远震体波联合全波形反演,基于数据相似性的不依赖子波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基于GPU加速的各向异性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针对全波形反演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以减少正演过程的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和反演的精度。这些研究展示了全波形反演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作为探索地下复杂构造方法的应用前景。

地震偏移成像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退化Fourier偏移算子,基于分数阶粘声波方程和STEM算子的偏移研究,基于贴体网格的起伏地表正演模拟与逆时偏移,宽方位三维各向同性声波高斯束偏移,等等。这些研究致力于将偏移方法应用于更复杂的介质,提高计算速度,以及提高偏移成像的质量。

此外,针对传统速度建模耗时长、严重依赖解释人员的经验等缺点,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引入到速度建模中,数据测试表明,建模过程无需人的干预,效率高,建模结果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度,具有丰富的低频信息,可以作为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

 

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彭丰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0篇,做报告人数 19 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8人,展板报告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19个报告中有12个报告涉及到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专题报告的会场听众爆满。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本专题特邀报告之一——蔡晋安主任的“机器学习与地震科学研究”,展示了地震学领域中机器学习取得的成果以及机器学习在未来地震监测地震预报中将要取得的突破;陈会忠研究员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地震预测探索”,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地震前兆观测大数据下地震预测从观测到资料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地震预测向着数据驱动和物理驱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李忠晓教授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及其在多次波自适应分离中的应用”,展示了采用预测多次波的多个特征道集来匹配原始数据,该特征道集由卷积神经网络来进行提取所取得的成果;傅磊副教授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面波速度结构反演研究”,采用基于大数据的U-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反演速度结构,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提供一种高效实时面波勘探方法;张浩副研究员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倾角域弹性波逆时偏移噪音压制方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自动拾取并压制偏移噪音的方法。

本专题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杨少博等同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博士生和硕士生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地球物理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杨少博同学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事件检测与关联”,实现了对地震事件的有效检测;刘卫强同学的“基于样本压缩神经网络与自适应聚类算法的电磁反演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样本压缩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和改进的聚类分析法对处理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获得了分辨率较高的区域地质图;肖京玉同学“深度神经网络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采用神经网络构建并训练含多层隐藏层的深度神经网络,实现高精度的地震属性对地震异常的预测;于子叶同学的“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反演一维地壳结构”,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构成的编码器用于处理原始波形信息,消除了噪声的影响,对于任意多层的地层结构反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程文凯同学的“基于GBDT的地磁观测数据重构研究”,采用GBDT这种强机器学习方法,对地磁观测中相邻台站与缺失台站或受干扰台站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重构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的地磁台站的数据;高睿宇同学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同相轴自动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自动检测同相轴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稳定性和检测效率更高。

2.计算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应用不断扩大:赵爱华研究员的“用插值技术近似求解复杂速度模型震源轨迹方程”,介绍了对天然地震震源轨迹方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姚志祥副研究员的“陆洋转换的过程-以红海为例”,介绍了采用地震波方法对红海地区深部构造的研究成果;黄建平副研究员的“卫星频点的申请与维护——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中的通讯保障工作”,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卫星地震应用中心所开展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探讨了地震电磁卫星获取的资料的相关研究。

3.数据出版在地球物理的研究和应用中被逐渐认识并走向了实施:本专题特邀报告之一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的“论全球变化科学数据出版与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介绍了他们在国内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地球科学数据的出版的应用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彭丰林的“信息——数据出版融处的地球与行星科学传播”,介绍了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数据信息工作机制,涵盖数据信息不同层面的科学传播、知识与数据出版储处、汇集融通机制、数据信息分析技术、科学信息交流语言、相关知识的传播教育与能力发展,包括创建新的专注于地球行星信息与数据科技的国际媒体的探索。

4.郑秀芬研究员的“地震数据doi编码行业标准制订”,介绍了制订地震数据DOI标识编码、解析、引用等标准内容,完成地震数据数字标识DOI编码的行业标准制订以及实质性推动和促进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等重要工作;丁毅副研究员的“基于DSpace的深部探测数据管理系统建设”,采用了以开源平台DSpace为原型开发的建设机构知识库,实现科学数据的出版和管理。

5.今年本专题把地球物理科普作为研讨内容之一。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杨涵溪副研究员的“大数据时代的天文学与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介绍了通过挖掘科普大数据的价值。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的一系列地球物理科学传播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紧跟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地球物理的研究中是本专题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地球物理信息学发展的方向。本专题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震行业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地球物理数据出版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研究将不断深入,推动地球物理的研究、应用与创新;地球物理科普工作应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使科普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夏少红 徐  亚 童思友 王大伟 宋海斌 高金耀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67篇,做报告人数66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47人,展板报告1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地球物理装备(低工耗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研发与应用、海底地震仪及其数据处理技术;南海地区地球物理探测及构造演化;俯冲带探测、深部结构及演化;黄海大陆科学钻探及相关研究;海洋重、磁、震等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地震海洋学研究;海洋地质灾害评估与油气勘探。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南海地球物理探测及研究进入新阶段,从南海东部认识提出新的南海构造演化模式,推进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新的IODP钻探计划;

2.俯冲带科学问题探讨及相关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和增长点,近年来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在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结构中蛇纹石化作用及流体运移过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地震海洋学科进入新发展阶段,从物理海洋学应用全面扩展至海洋科学的研究;

4.大陆科学钻探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结构及主要性质,为油气勘探方向提供参考;

5.海底地震探测在海底地震仪研发、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国产化仪器研制方面不断完善及全面应用。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9篇,做报告人数 34 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 25人,展板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内容主要涉及地震正演、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反演、地震资料解释应用等,主要交流的成果为:

地震正演。基于Biot-Rayleigh双孔介质模型,推导出来弹性介质和双孔介质分界面上地震波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计算公式,并针对模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采用薄层反射系数计算谱理论,计算分析了围岩变化、煤层厚度变化等因素对煤层反射波的影响;针对已有TI介质快速扫描法走时计算的震源奇异性问题,采用因式分解方法进行改善;研究了基于三角形网格的有限差分走时计算方法;应用插入排序方法替换堆排序方法,提高旅行时正演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

地震资料采集。在多分量VSP资料采集中,采用横波可控震源激发横波,在井中记录到了较高质量的横波,其分辨率略高于纵波,资料处理结果初步展示了横波勘探的优势和应用潜力;在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方面,通过分析实测地震资料,发现了资料中存在的高频异常问题,以及如何突出强干扰下的弱反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针对大沙漠区地震勘探难题,采用低频可控震源激发、高覆盖长排列接收和基于浅层反射的静校正技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质量;结合准葛尔盆地地震资料采集野外试验资料,对多种检波器性能进行对比与分析,对宽频检波器、压电检波器的性能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地震资料处理。在转换波资料处理方面,采用转换波资料共检波点叠加法计算检波点横波静校正量、全局优化寻优法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应用于转换波资料静校正中取得较好效果;发展了一种广义反Q滤波方法,提高反Q滤波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了道均衡抛物线Radon变换法地震道重建方法、基于约束最小二乘的地震记录相位分解与子波重构方法。

地震资料反演。在AVO反演方面,推导了反映等效流体体积模量的纵波和转换波反射系数公式,发展了相应的多波AVO联合反演方法;针对全波形反演对初始模型依赖性强的问题,发展了一种回折波和反射波联合反演初始模型的建模方法。

地震资料解释应用。针对页岩储层裂缝评价,利用分方位叠加剖面地震属性、OVT道集地震属性、构造变形应力场模拟预测地应力分析等综合预测裂缝,在实际资料裂缝预测中取得实效;在煤层气储层预测方面,提出了煤层气封存单元的概念,给出了煤层气封存单元识别的关键技术系列,为地震资料预测煤层气储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发展了一种基本深度学习的地震相自动识别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并取得较好效果;对多种地震相干体方法进行了算法对比分析和资料应用对比分析,得到了若干有益的结论与认识;研究了基于曲率属性的地应力模型构建方法;对基于HTI介质模型的流体指示因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频率域宽带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将PCARBF神经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地震属性预测储层的精度。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地震正演、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主要包括:弹性介质和双孔介质分界面处地震波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计算方法、基于插入排序方法的旅行时正演方法、横波VSP资料采集技术、广义反Q滤波方法、纵波和转换波AVO联合直接反演等效流体体积模量方法、一种回折波和反射波联合反演初始模型的建模方法、页岩储层裂缝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煤层气封存单元的煤层气储层预测方法等。

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纯横波地震勘探技术、地震资料智能解释技术。

 

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钱荣毅 曾昭发 硕良勋  邓居智 雷晓东 常锁亮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7篇,做报告人数 12 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2人,展板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报告主要涉及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和环境中的应用、地震勘探静校正方法、地球物理反演及提高数据质量方法、三维探地雷达探测技术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在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和环境中的应用方面: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评价了武汉市断裂带的活动性以及地壳稳定性;利用高密度电法评价和监测尾矿坝结构稳定性;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查明沁水盆地南部近地表隐伏古滑坡体的近地表局部地形、厚层相对高速夹层和低速体;利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方法探测垃圾填埋场区内隐伏断裂的具体位置。

2、在地震勘探静校正方法方面,利用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改善地震勘探中因浅层地下介质的非均质性带来的静校正问题。

3地球物理反演及提高数据质量方法方面:利用多马尔科夫链异步并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瞬变电磁一维反演;基于探地雷达阻抗信息进行参数反演;以庐枞矿集区为例,在高噪环境下分析电磁噪声的场源与含噪数据的时频域特征,改变布极方位、延长采集时间及优选时空间隙等采集措施来提高大地电磁数据质量。

4、三维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方面,采用搜寻互相关最大值的方法将三维探地雷达数据体进行时间域及空间域匹配,解决时间零点差异及采集方式带来的空间位置差异问题。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次专题报告介绍了环境地球物理新进展,通过大家的介绍和讨论,产生了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要注重地球物理学科与地质和环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和跨学科的交流。

新的学术增长点:针对不同的地质和环境问题选择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着重于方法的有效性、组合性、最优性,让地球物理方法更好的解决地质以及环境问题。

科技动向:在地球物理方法中,高噪环境下提高地球物理数据质量、优化算法进行地球物理数据反演、地震勘探全波形反演解决浅地表的静校正问题、三维探地雷达技术监测底下动态变化等方面有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必要。

 

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熊  彬 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李  坚 张建清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5篇,做报告人数 25 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 25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探讨在近地表和工程地球物理勘察中使用人工敷设导体作为辅助电极实现高精度和大深度探测;涉及两个工程地球物理应用场景,即土壤热脱附修复的加热井钢管和页岩气生产井钢套管;证明上述两个应用中可以有效使用加热井和生产井套管开展大规模长电极电法进行监测。

2.基于曲波变换的二维大地电磁反演和航空电磁数据调平,在曲波变换的基础上对航空电磁数据去噪以得到更加可靠的航空电磁数据。

3.利用航空电磁法足迹引导的截断边界有限元法进行航空电磁数值模拟,并通过层状模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4.基于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利用矢量有限单元法和一阶后退欧拉法分别在空间域和时间域离散电场总场双旋度方程,实现了接地线源瞬变电磁法三维正演。

5.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和Occam反演等五种方法开展瞬变电磁一维反演研究,并对比了其反演精度、反演效率和反演稳定性。

6.根据非常快速模拟退火算法等非线性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正则化方法,对当前正则化因子是否合适进行给出了判断准则,从而实现正则化因子能够根据当前解的偏离程度而动态的调整大小。

7.首次引入基于K-SVD自学习字典的大地电磁强干扰压制方法达到对日益增强的人文噪声的去噪和压制作用。

8.提出一种可用于CSEM数据快速反演的近似灵敏度矩阵计算方法,使用层状模型响应来近似辅助场,该方法无需额外正演计算,从而有效减少计算量。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拓宽使用人工敷设钢管的长电极电法应用范围,解决土壤修复、页岩气压裂等特殊监测应用;针对应用场景,研究并提出了新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量方法;开拓了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对页岩气压裂液进行高精度快速成像。

2.将曲波变换引入到电磁数据处理和反演中,利用曲波变换对航空电磁数据特征进行提取,从而实现电磁数据的去噪和调平等研究;在二维大地电磁数据反演中,对反演模型做曲波变换处理,将传统的模型约束转变为稀疏域的系数约束,提高反演的分辨率。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5篇,做报告人数22人,其中口头报告人数19人,展板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储层预测、流体监测、断裂识别和地震资料处理及分析。储层预测,包括基于局部深度多核学习的层次支持向量机岩相识别,基于模型正演的地震波形分类技术优质储层预测,花岗岩潜山储层、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和致密储层等特殊类型储层的预测方法及应用,致密油甜点、低渗透储层岩石力学参数预测分析与应用。在油藏流体识别方面,井震藏一体化的深层滩控岩溶型碳酸盐岩气藏水侵模式分析与优势通道预测,属性聚类分析油藏识别应用,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流体识别,页岩气层总有机碳估计,时移地震差异反演取得进展。在断裂研究领域,导向滤波LBP/VAR算子和微分熵信息提取地震断层检测方法,TTI介质反射系数推导及AVO特征分析,梯度结构张量裂缝预测研究得到应用。在地震资料处理及分析方面,涉及基于渐近理论的反射系数分析,井间地震波场分离,基于数据驱动紧框架的三维地震数据重建及快速凸集投影算法地震资料插值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基于机器学习的储层预测、流体识别研究吸引着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新的关注点,地震储层预测,特殊类型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继续深入,非常规油气的甜点预测得到重视。综合地质、地震、

 

测井和生产数据的油藏监测技术仍然继续活跃,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新领域。在断裂研究新方法向高精度和实际应用发展。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规则化和重建技术得到应用。

 

(待续)

(年会组委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暨专委会工作会议于2020113日下午在北京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委员共计32人,因各种原因(包括外地委员)请假33人。会议由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主持。

第五届专委会主任杨文采院士在新年致辞中指出: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在各位委员的积极支持和付出中近几年来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学术活动,组织或参与组织学术活动20余次,千余人次参与了我们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本领域的学术气氛和研究水平,促进了专委会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展扩大本专委会成员,专业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石、构造、地学测绘、地质(数据处理解释)等多个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金胜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中国大陆及海洋电磁探测进展”,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刘财教授做学术报告“地球物理与油气盆地研究进展”。两个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委员们的欢迎。

专委会李惠民秘书长汇报了专委会2019年学术活动情况和专委会三年多来的学术活动情况:201612月至今我们每年积极组织参加大学会年会并设立“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研讨会;除此之外,共组织(或联合组织)了23次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人员包括专家学者和在读研究生共1330多人次,交流文章共计367(其中:201911次活动640余人次,交流文章160篇;20187次活动389人次,交流文章100篇;20175次活动308人次,交流文章107篇);专委会新增20位委员,现有65位委员;2017年,完成大学会组织编撰的学会发展史中关于本专委会成立22年的历史。

会议讨论了2020年专委会活动计划。最后,常务副主任委员高原研究员介绍了本专委会参与组织的《地球物理学报》青藏专辑的进展情况,预计今年3月完成(注:该专辑已经于20203月的学报第3期出版发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具体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办。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科协向科技工作者发出的潜心科研攻关、参与科学普及的倡议,同时,为了在战役胜利之时更好更快的投入工作,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各会员单位积极作为,例如: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工程物探中心自发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人员讲规范”活动。活动自225日开始报名,228日正式开讲,截至33日,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工程物探中心技术人员授课7次,外邀专家授课4次,基本每天两讲,累积参与人数700余人,涉及电法、电磁法、瞬态面波、地质雷达、跨孔层析成像、隧道超前预报以及地质大数据等技术方法学科,主要讲解了方法原理、野外操作、数据处理、成果案例以及相关技术规范重点。涉及应用领域有铁路、公路、市政道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勘察以及后期检测监测。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云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线上学习活动,给自己的大脑持续“充电”,为复工复产做好技术储备。并针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类课程的线上学习,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人员还进行了经验总结、学术问题探讨等活动,并积极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的《华北地震科学》期刊论文集进行投稿,提高了学术水平。

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需求,各会员单位积极举措,得到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的称赞。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身处武汉疫情中心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水利电力分会挂靠单位——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居家办公,保证了项目生产等工作平稳有序的开展。

加强领导,不忘初心,全面落实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之初,公司成立了以张建清经理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制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及工作要点》,领导小组、各部门多次召开视频会议,强调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安排公司防控工作,个人防控与项目现场防控两手抓,确保了公司人员健康和项目生产的正常开展。

公司党总支通过“学习强国”APP召开了全体党员视频大会,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体党员: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做好业务工作,为复工做好准备。目前公司已成立了1个党员志愿队,在汉党员已全部向社区报到,3名汉外党员也向当地社区报到,多名党员参加了社区防控工作,共抗疫情。

坚守工地,防疫情保生产

疫情期间,在海拔4000多米山高坡陡的西藏索朗嘎咕至桑日河段生态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部、金沙江江畔的乌东德项目部、雅砻江流域的杨房沟项目部以及海外巴基斯坦卡洛特项目、柬埔寨上达岱水电站项目部,物探公司都有员工坚守在工地一线,防控不松懈,生产不耽误。

居家办公纪律严

为尽可能减少因延迟上班及疫情防控对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物探公司采取了居家远程办公方式,组织员工开展工作。从213日开始,从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到部门每个员工,以一周为单位制订工作计划,每天准时上班打卡、开展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填报工作日志,各负责人认真检查考核。目前,网上投标、水利水电物探规程的修编、科研项目的资料整理、各成果报告的编写、业务知识培训等工作,正顺利进行中。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


 

 

防控有力 责任担当 复工复产 智慧保障

——山西物测院自主研发非接触扫码登记测温系统正式上线

 

在全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依托人才、技术优势,快速开展非接触扫码登记测温系统研发,历时十天完成系统开发、硬件研发集成、整体安装调试,并于226日首先在该院党员先锋岗上线运行,随之受到山西省科协、省煤炭地质局、九三学社晋中市委员会的关注和推广。目前,该系统已服务于河津、交城、潞城、万荣等地住建系统。

据该院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李彦星介绍,该系统具有上报快、零接触、智能化、全加密、可追溯等特点。通过手机扫码填写完成信息上报,实现非接触扫码登记测温,简单便捷,避免了手写填报和交叉感染风险;上报信息全面真实有效,并自动与全国疫区库对比分析和智能分析警示,实现国家、省、市要求的分级疫区管理响应,确保对低、中、高风险疫区人员进行分级管理;通过数据加密、分级显示、网络堡垒等多种手段实现了数据的加密防护,保障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研判和溯源追踪精准,做到底数清、来源明,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安全保障。

近年来,该院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家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和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依托学会和院士、专家的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在新能源勘查、地空电磁、航磁测量、地灾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在城市地质和管网探测领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由传统的地面物探、地下管线探测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发展领域转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该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尽责,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抓好精准防控和经济建设双任务!

(李彦星 申有义)


 

1   中国地震局

2   自然资源部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4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5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6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9   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10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11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12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13  北方卓越(北京)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14  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15  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

16  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17  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18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19  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

20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1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

22  东北石油大学

23  甘肃省地震局

24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25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26  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

27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28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9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30  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

31  湖南丰源矿业有限公司

32  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33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34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35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6  火箭军指挥学院

37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38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39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

40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41  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42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43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44  山东大学

45  山东科技大学

46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47  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8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49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5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探院

51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52  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

53  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54  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

55  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6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57  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

58  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59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华勘地球物理勘测有限责任公司)

60  武汉力博物探有限公司

61  武汉长大物探科技有限公司

62  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63  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公司

64  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65  西南石油大学

66  英得赛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67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

68  浙江大学

69  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70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71  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2  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

7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7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7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7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78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79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80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81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82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8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8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5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6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87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88  中国矿业大学

8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9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9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92  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

9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所

9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95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96  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

97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98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99  中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100 中石化南京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101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102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物探公司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会员交费名单

 

终身会费

张雪梅   付于真 王翠芝   韩同城 陈汉明   闫圆圆 蔡书慧

    吴朝容   金国钰   贺文文   苑承元 陆金波

李世念 张燕生 古志文   曹朋军 连伟章     孟军海 王金海

喻忠鸿   王宜庆 乔世科 李兴良 才智杰 华天平 丁晓英 林佳富  

  钟明峰 马文文 李凤廷 王龙辉 赵丽萍 童明慧 陈海潮   刘慧鹏

侯振隆 李正斌 张艳龙 于秀璇   王瑞赛   陈林波   俞仁泉

  李法滨   谭静强 王中兴   杨永友 代立东 方维萱  

郭玉乾 贾润幸 李焕同 李三忠 李玉彬 张宝林   马立成 孙玉军  

刘向冲 韩润生 王崇敬 王国光 肖璐笛 陈江平   潘文傑   张千祥

王少博   王伟都    刘晓葳 隋成兴 王 峰 陈爽爽   汪思源

邹晓磊           张晓磊 兰志超 刘桂梅 李华强 

徐新学 杨学明 王身龙     李世斌         

吴晓飞 刘文强 罗志波         吴珍云 李长圣 张固澜 

郭振威 阮友谊   余雄东 胡双贵 张建军 黄元溢 何向东 孙小萍 陶春峰 

  赵小辉 赵佳瑜 刘永雷  杨  李相文   翟斌军 邱泽华   

薛向辉   窦贤康 雷久侯 武绍江   周官群     杨大为 

    宋启文 李添才   余大新 丁拼搏 祝玉函   刘持印 

    季晓波 位金山 翟浩杰 何高林     陈欢庆 刘金龙 

高隆钦 马天寿   王宗涛 兰鹏波 钱荣毅 鲍祥生 刘少林  王新胜 周小仙 

陈克杰 徐锦承 陈怀震 

 

15年会费(2019-2033

高定州

 

10年会费(2019-2028

陈龙伟

 

5年会费(2019-2023

邸永香 李徯徯 丁志军 伏海涛   许浙浩 余其林 严永邦 王昌勇   

白国龙 王小红 代德勇 王海鹏 陈小宁 郭崑明 王丽君   林仕春   

刘志友 马新亮 孙冠军   彭真明 孔令军 张玉军 李耀华 郭一笛   

陈人杰 时志兴 李志向 陈后扬 汪存圣  张旭升   纪晓超   郑洪标 

曹成勇 高致远   李小路   刘建政   龙俞茜     

沈卫军   汪知汇     吴植斌 吴志明     余东红 

余巍威     伍金艳 张文璟 江向丰   郑胜标 黄晓丰 吴记军

陈兴海 杨玉冰 杨宇勇 郭有刚 刘占兴   龚南勇    健  马  

 拓 姚卫星 王文磊 尹宏伟 曹代勇 李少华 秦朋波     郝晓光 

姜绍辉 朱金平 宣瑞卿 周振晓 赵玲芝     张永奇 马义明 潘冬明 

成润根 景志成 栾明龙 魏定勇 刘爱友   孙雪松 林万顺 晋凤明 刘栋臣 

王志豪 张永生 牛新生 桂宝玲 邢恩袁           

江声波     徐加益   朱明杰 王银军   夏延擔 赵龙辉 

丁亚龙     严克渊 李永芳 武兴亮 赵汝刚     张骏韬 

 

 

5年会费(2020-2024

张宝山 刘文权 张天平 宋俊威 杨发亭 牛兴国 沈存利     王月强

邢瑞龙 刘宝柱 朱绍伟   孙晓东   王永涛 郭胜军 王凯达 崔尚贵

 

4年会费(2019-2022

谭元隆

1年会费(2019

岳军民 张明财   杨义锋 韩 松 陈宗刚   薛有平 祁增云 陈卫东

吴克凡 赵安宁 李平宏   张建成 程纪星 周俊杰 李子伟 黄昱丞 冯延强

胡英才   乔宝平 张志勇 腰善丛 杨怀杰 段书新 万汉平 温建亮 赵煊煊 

  李鹏飞 马玉龙   程慧慧   陈慧林     文红伟 

王润福 刘小松 杨文府 戴佳琪 刘成林 金学良 王学军 李幸运 朱永山 程增庆 

郭雪豹 徐嘉亮   王银凤 王莉利  楠 戴启立   曾晓波 黄杰炯 

  陆才昆 黄泽安   吴延强 谢穆武 陈青松   温晓东 李桂卿 

李钢在   王国新 郑晓伟   侯伯男 倪昕旭 黄军学   寇水晶 

  宋利春 赵鸿涛

 

学生会员

  芦一帆   杨夫杰 李锋平   吴如悦   张恒琪   

  路俊涛 郑方华         田高鹏 杨久强   

  邹嘉齐 张艳伟 王子墨 佘福健 张庭俊 周雪菲 孙红日 李昕洁 白欣宇 

冯建臣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老会员交费名单

 

终身会费

李建慧 王林飞 王祎鹏 周楠楠 高铎文 田连义 高才坤 张志清 肖长安 戴纯俊 

孙秀容 张建清   任丽平 谭显江 马圣敏 李道永 李兆锋   徐梦璇 

  张志杰   林永燊 丁亮清 秦东灵         

  鲍佚旻 庞晓星 钟楚峰 王晓群 钮凤林 许献磊       

赵裕辉 王秀闽    

 

10年会费(2019-2028)

  刘润泽 李文忠   蔡加兴

 

5年会费(2019-2023)

胡明顺 杨彦峰 秦喜林 陆二男 叶祥鹏 宋先月 冯昌格 屈栓柱   欧阳甫 

孟凡文 王天琪 金红林   田思清   杨绍良 吴正昆 李德春   

罗安华    

 

3年会费(2019-2021)

刘康和

 

2年会费(2019-2020)

曹国银 付喜春   李春红 刘占杰 唐银海   王兆博 张凤军 张向辉

朱永贵 柴绪兵 丛向元 冯文霞 高哲红 刘金平     王世清 王兆湖

闫奎邦     付朝奎 江才君 李清仁 刘伟伟 孟繁举 田明峰 吴晓泉

闫庆学 于秀英   赵腾飞 陈淑梅 邓传伟 付德华 姜凯涛 刘晓云 孙玉萍

  吴玉金       陈秀娟 韩明森 金昌赫 李占林 刘新合

唐启军 王建民 辛朝坤 杨懋新 张春广 张世斌 张国富 徐克峰 许建军 李家俊

张向君 刘杰烈 崔凤林 勾永峰 陈守田 王允清 王双喜 周志才 高振山  

李永章 丛培泓 姚桂清 董建萍   王玉贵 贺玉山

 

1年会费(2019

李莲英 张胤彬 张淑婷   杨晓东     王建青 刘海平 魏书宏

申有义   张红纲 郭佳豪 何建设 邢恩达 卢斌强 李俊杰 张致付 殷长春

张濡亮 李必红   吴曲波 焦苍文 乔宝强     王维红   

宋利伟     王国滢 何世聪   余灿林   陈思宇   

      杜爱明 李维耿 范大伟 汪忠德 任恒鑫     

任秀艳 林志清 曲英铭 黄先波 吕东辉 黄世强 李广场 黄凤林 蔡连初  峰  

李江林 李文文   孟繁兴     余志淼 张卫东 周华胜 陈传辉 

郭建伟 雷芬丽   刘志宏 孙启星 谢志伟   程晓龙 刘建军 林立祥 

王仕伟 王晓萌       倪宝玉 屈社民   戴超超 许建海 

陈建江 栾兆富 李振海 刘焕明   林林波 佟少杰 徐成强 杨东伟 傅琼华 

高江林 熊焕淮     吴永风 戴国强   林太清 祝小靓 邹晨阳 

孙志斌   张宇驰   胡碧辉 曾晓波 许丽云 李艳翔 杜志军 赵胜光 

  张向宇 代颖涛 彭兴刚 郭力平   霍印峰 纪名夺   孙玉晶 

辛秀峰 姚海龙 翟伟林 张承玉 甄云龙 付雅静 付秀琪   崔坤岩 田学军 

白顺忠 方合三 张彦华 郭艳秋   姬泰脉   赵品一     

卢俊丰       薛月芬 田达志 马久菊   王一大   

张贺然 司淑云 李永才 孙凤舟     赵佳祥     蔡勤波 

赵海民 姚学虎 刘志刚 李绍波   许峰明 贾小杰   刘亚军 刘媛媛 

刘章军 张松根 韩艳军   贺容华 祝迎华 穆建强 李振龙   张文华 

  刘彦红 高明程 李正富 郭玉峰 张青杉 白贵友 张连发 麻丰林 朱向泰 

张国义 陈海弟 沈庆夏 徐伊宁   陈春岭     代金芝

 

学生会员

李松龄 包培楠 冀国强      

 

地方学会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新会员

5年会费(2019-2023)

魏绪峰   张雪飞 密士文 杜现福 郭立帅 宋葛玉   牛云飞 李孝朋

杜雯莉 彭慧芳 王雪莲 朱艳艳 汪好求 赵红娟 冯爱平       

  孔德尚 庞海通 秦连元   王忠铭 魏兴亮 吴晨曦 岳远宪 崔元俊 

  胡雪平 季顺乐 李肖鹏   陈保民   葛跃进 康鹏宇 刘传朋 

姚永林 张建太 宗传攀 董金鑫 牛争华 任德志 宋子辉 吉孟瑞 韩明智 郭良溪 

姜宗波 喻自知 周峰立 周永波 王润生 齐永亮 刘敬兵 张朋朋 吴治国   

        康一鸣 孟庆旺 邱成贵   陈宏杰 刘晨成 

边荣春     侯智源 张健桥 王小丹   尹维民 孙仁刚 张兴洲 

董美美   郝双东 李典超 陈勇晓     李向梅 曹世欣 曾庆斌 

    李秀章 刘福魁   马丽新 卫政润 张华平   刘玉梅 

赵树新 张同青 袁义轩 闫明磊   谭国萍   孟令献 马盛梅 吕寻哲 

刘吉雷   隋岩刚   梁圣建     李厚季 李月鹏   

李永胜 高登辉   李海波   吕维汉 吕亚东   宋嗣麒 吴兴宇 

徐积峰   亓大千   刘琳琳 田梦雅 李瑞波 林少一 宋林君 唐德龙 

王君伟 王珊珊 尹召凯   武法伟 陈建华 成毕勤 李思达 卢天民 戎亚芳 

孙立强   尚星星 孙秀桃   陈雪莲   庄春喜   谭宝海 

李盛清       申中华   谢孔金 郇小婉 张凤娟 于英红  

高富强 杜嘉林   刘希强 孙树德   沈桂阳 王振飞 唐安业 王禄东 

    罗怀东 高晓丰

 

学生会员

古希浩   孔凡童 孔令文 李焕然 李杨虎   申富豪 夏飞月 张广栋

 

老会员

终身会费

段云出 张来成 刘海青 徐晓英

 

5年会费(2019-2023)

杨宏智 赵限维   张战立 严根苗     焦永鑫 徐磊磊  

赵德庆   李学坤   王扬州 孙文斌  鑫  张瑞瑞   朱广辉

许开卿 徐世业     李长江 郭生凯 李国法 申金超 侯国正 耿千顷

  曹国栋 景朋涛 董冬冬 徐万祥 张顺东   李明阳    

闫顺尚 钟伟杰   齐静静 耿千顷 王慎利 王婷婷   刘晓斐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新会员

终身会费

强丽娥 冉军林 刘宽宏 宋晓蛟 秦长春 鲁宝亮

 

5年会费(2019-2023)

安又新   庞少东   李  冰 司银女        郭建磊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老会员

终身会费

马董伟 王晓东 郭乃根   陆晓春 孙秀容 郦逸根

5年会费(2019-2023

孙永壮

 

关于交纳2020年度会费的通知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及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有关决议,我会2020年度会费从即日起开始交纳,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费标准

1、个人会员:

(1)  员:    60/年;

(2)高级会员:    200/年;

(3)理事会员:    600/年;

(4)终身会员:    1200元。

2、单位会员

(1)普通单位会员:  3000/年;

(2)理事单位会员:  10000/年;

(3)常务理事单位会员:20000/年;

(4)副理事长单位会员:100000/年。

会费主要用于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及公益性活动、科普活动、刊物出版及会员服务等。会员交纳的会费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具财政部监制的全国社团会费统一发票。

二、缴费方式

可面送或汇款,汇款时请注明交费姓名(或单位会员名称)并注明会费类型。

帐户信息:

  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号:0200007609014454432

行:工商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三、交纳时间

请个人会员及单位会员于2020731日前办理会费交纳事宜。

四、联系方式

人:胡

  话:010-8299802418611692120

五、附单位会员名单(略,详见学会网站公告栏)


 

 

2020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组织推荐,各位会员积极申请。

推荐和申请工作截止日期为731日(以邮戳为准)。请将有关材料报送到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和下载。

 

 

 学会网址: http://www.cgs.org.cn (表彰奖励栏目)。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乔忠梅

 话:010-82998257

战“疫”有我,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在行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0年   第1期  总第149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