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48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会于涿州成功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工作会暨秘书处临时党支部活动在嘉兴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学术交流 2019年度全国检测声学会议暨第十届全国储层声学与深部钻测技术前沿联合会议在武汉召开 2019年环境与新能源地球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长江讲坛第41讲报告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度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东北亚地球动 力学与地质资源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纪要 “探测地球深部结构地震学方法最新进展及华南深浅部结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 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物探技术交流会暨十届二次工作会会议纪要 “大陆动力学前沿——演化的岩石圈底界”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召开 献身于国家和人民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地方学会 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圆满落幕 第二届(2019)广西·泛北部湾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正元地球物理院士工作站滕吉文院士出席济南市科协年会活动 山东省科协、广东省科协调研考察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及院士专家工作站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在济南召开 报道 探向地球更深处——追记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先生 消息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科协办发调字〔2019〕22号 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在科协系统和科技界掀起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经研究,制定《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19年11月23日 (联系人:尚少鹏 68578085)
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在科协系统和科技界掀起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精神热潮,按照中央要求,立足科协实际,制定科协系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的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领会全会重大意义、历史背景,守正创新、准确把握全会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知行合一,坚持党组示范带动与“一体两翼”组织动员力相结合,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系统推进,切实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最广泛地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科协新的贡献。 二、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明确学习宣传核心任务 (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深刻认识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阐述和围绕制度自信回答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将此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明确要求。全面领会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三)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新的重要成果。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深刻认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四)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国家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深刻认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刻认识“十三个坚持”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牢牢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 (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通过深入学习领会,把中央精神和科协实际紧密结合,认真谋划和落实好全会提出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形成科协系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八)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会确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深刻认识科协系统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带动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必须增强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改革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水平;必须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必须更加主动地扛起使命担当,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把《决定》明确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准确把握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用好科协党校平台,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党校学习宣传的平台作用,面向科协机关、直属单位、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面向科技工作者,面向海外科技人才,一体两翼推进学习培训、集中宣讲、理论阐释,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示范带动、有效覆盖。 (一)发挥中国科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带动作用 把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周密制定学习计划,围绕八个方面开展专题学习,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精神,带动全系统学习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党组书记带头讲专题党课,党组其他领导同志要结合分管工作讲好党课。党组同志要带头树立良好的学风作风,深入基层一线,将调查研究与学习宣传紧密结合,突出问题导向,把学习成效及时转化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能力。(调研宣传部、办公厅、机关党委) (二)面向三支队伍开展专题培训 1.举办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局级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和省市级新任科协主席专题培训班。举办全国学会主要负责人、地方科协党组书记专题研修班。面向科协机关干部,开展全会精神学习轮训班,面向青年骨干和新进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办好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网上专题班。(组织人事部、学会学术部) 2.举办科技领军人才学习全会精神专题研修班和青年科技人才学习全会精神专题研修班,增强青年科技骨干的制度自信和创新自信。(组织人事部) 3.开展海外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利用国际学术交流等各类平台组织海外科技人才深入了解国家科技发展和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增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向心力,扩大朋友圈、拓展交流合作渠道。(组织人事部、国际联络部) 4.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要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等形式,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组织人事部、机关党委) 5.充分发挥老科协和企业科协作用,做好离退休人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科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机关离退休办公室、学会学术部) (三)创新宣讲形式 1.组织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团,结合科学家精神巡展等活动深入地方、高校开展丰富多彩宣讲活动。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要遴选优秀专家参与宣传活动,形成工作合力。(调研宣传部、组织人事部、学会学术部) 2.线上线下充分整合宣讲资源。推动科协党校进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科协各类学术会议和智库资源优势,精心设计全会精神学习的原创内容,用好新媒体手段,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接地气的学习宣传产品,线下培训和线上传播一体推进,扩大宣讲活动在科技界和全社会的有效覆盖。加强科协官网、科普中国、科界、智慧党建、全国学会干部网上学习平台等平台协同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学会和地方科协网站的融合互动,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宣讲产品供给方式。(调研宣传部) 3.用好科学家语言开展有效宣讲。开设中国科技会堂论坛,邀请全国学会理事长、知名科学家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热点、深入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科技风险防范等重大话题开展专题报告。(学会学术部) (四)丰富学习载体 1.运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著作,运用好《〈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等辅导材料。 2.推动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智库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科协三轮驱动的工作实践,干中学、用中学、带着问题学,将理论学习收获及时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中央巡视整改的具体举措,全面增强科协干部运用制度干事创业的能力和科协的组织力、动员力。 3.充分发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作用,组织党员深入开展全会精神持续学习,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结合业务实际认真准备党课,突出学习实效。(机关党委) 4.发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带动作用,推动全会精神在广大青年干部中入脑入心。(机关党委) (五)强化智库功能,深化理论研究阐释 1.充分发挥中国科协与高校共建智库的理论研究平台功能,组织高校研究团队围绕全会精神的深入解读和《通知》确定的学习宣传重点,突出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的特色,围绕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融合、科技风险防范、智能社会治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建设、国际科技治理、数字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从科技角度阐释全会精神,及时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的研究成果。(调研宣传部) 2.增强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转化能力。紧密结合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践,加强对基层组织在推进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开展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推动党建带群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精准扶贫等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手段的及时总结和提炼。(调研宣传部) 3.积极开展前瞻研究,根据全会精神及时指导科协、学会组织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鼓励将相关论述内容写入章程,纳入到组织发展和社团治理实践中。(组织人事部) (六)切实抓好内宣、外宣有机融合 1.结合年度“十佳”遴选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科技群团特色的治理实践,在科协系统掀起学习全会精神、以锐意改革的治理成效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调研宣传部、办公厅) 2.深入宣传科技界学习落实全会精神的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学习宣传贯彻中涌现的典型人、典型事、典型单位,报道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反响和学习情况,展示各级党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创新做法和生动实践,放大对科技界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调研宣传部) 3.生动讲述“中国之治”。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平台作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我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讲好中国制度优势,展示中国形象。用好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创新话语体系、主动设置议题,全面展示中国治理的成就和理念,展示总书记重视科技、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情怀,展示中国科技界开放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大格局。(国际联络部) 四、切实加强对全会精神在科协系统学习宣传的组织领导 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把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对标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走深走实。各级科协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靠前指挥,做到亲自抓、带头学,班子成员要抓好分管领域的学习宣传贯彻。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等有机结合,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全会精神学习宣传的组织协调,学会部和机关党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学习教育活动,机关纪委要加强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传导压力。 为加强对科协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成立中国科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分管党组成员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组书记处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厅、组人部、调宣部、学会部、国际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科技社团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 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要及时将学习宣传贯彻方案和进展情况报送中国科协。 根据我会向中国科协提交的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改革工作方案,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我会第十届理事会的带领下,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服务,2019年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学会管理 (一)民主办会 按计划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3次、秘书长会议4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1 次、党委专题工作会2次,学会工作会议1次、理事扩大会1次。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按民主程序管理好学会。 (二)组织建设 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经我会十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依法依规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经我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审议通过,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的挂靠单位为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因工作需要,增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秀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郑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漆立新、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孟军海、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李振洪、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李成香、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李红军、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刘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肖立志为十届理事会理事。 增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漆立新、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良文、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李振洪、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李成香、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李红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肖立志为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三)会员发展 按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加强会员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注重学会活动的内容和质量,申请入会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2019年入会情况如下: 单位会员:按照单位会员管理条例,对单位会员进行调整,截止2019年12月31日单位会员148家,2019年新增27家。各单位都指定了单位会员联系人,联系人负责接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单位会员提供的各项服务及信息,反馈本单位会员变动信息及需求,增强了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的沟通。 个人会员:截止2019年12月31日我会会员总数为21305人,2019年新入会会员775人,其中女会员108人。按中国科协和我会会章的要求,发展会员时强调权利与义务,新发展的会员均认真登记注册并按规定缴纳会费,为个人会员的管理与服务打好基础。 二、学术活动 2019年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19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14个,已完成会议38个(见附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表),其中计划内会议13个,计划外会议25个,累计参加学术交流人员6791人次,交流论文3415篇。 (一)国内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与“中国地球科学学术年会”联合举行,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6 家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本次联合学术年会设有88个专题,收到论文1851篇,大会邀请报告6篇。设1个主会场,23个分会场,口头报告1432余篇,张贴报告439余篇,到会代表约2300人。第35届学术年会举行了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邀请报告3篇。 会议内容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繁荣了学会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创新发展中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广大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交流 1、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 联合主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19 Xiʹan)于2019年5月19日至5月22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长安大学承办。会议涉及重磁电方法原理与技术、油气勘探与生产、矿产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环境与工程等专题。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80余篇,最终录用并在会议上报告交流的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近120篇。 2、2019年6月1日至6月7日组织2016-2018年度青托人才参加第81届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The 81th EAGE Annu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通过本届EAGE年会,两位青托人才深入了解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成果,深化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 3、2019年6月26日由EAGE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第11届EAGE巡回讲座在北京举行,来自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近4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巡回讲座主题为油气、矿产勘探和开发中重力和磁力方法的定量解释,授课老师为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教授李耀国。讲课主要内容包括: = 1 \* GB3 ①重力、重力梯度及磁法的基础; = 2 \* GB3 ②基于等效源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 3 \* GB3 ③重力、重力梯度及磁法数据的反演; = 4 \* GB3 ④重力数据的对码反演; = 5 \* GB3 ⑤油气藏的时移重力监测; = 6 \* GB3 ⑥重力数据及油田生产数据的耦合反演。 (三)承担与学科相关的项目 1、根据中国科协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要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组织工作,截止2019年11月底收到词条约610条,目前按照预定的目标加以推进,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2、为更好地开展纪念活动,宣传学会、承前启后,迎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华诞,我会于2015年2月发出了球会字(2015)第05号“关于编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通知”,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分别组织成立编写小组。至6月底,我会部分分支机构和11个省市地方学会提前完成编写任务并提交了史稿材料,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2019年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平台“2019科界年度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网上会史馆组织”第三名。 (四)承担的科协项目 在我会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中央对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指示精神,我会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积极投入中国科协学术重点活动的项目申请,2019年先后承担中国科协项目4项,具体项目名称如下: 1、中国科协九大代表2019年调研课题资助:军队改革期间及今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2、承担2017-2019年度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人); 3、承担2018-2020年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4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2人); 4、承担2019-2021年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6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4人); 5、完成2016-2018年度第二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学会专家评审验收(2人)。 三、科普工作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组织各团队开展了科普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科普活动。多位专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讲座,并在全国各地积极宣讲普及。2019年,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80余场,累计受众1万余人。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 学会建设了“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推送科普图文40余篇,文章涵盖了海洋、地震、地球物理等社会热点内容。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日及热点科技事件,撰写发布科普文章,得到了公众好评。累计受众10万余人。 “地球科学探秘”公众号发布了海洋系列科普文章,讲述了海洋形成演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灾害等知识。影片《流浪地球》上映后,引起社会热议。为回应影片中地球科学热点问题,公众号编辑发布了“流浪地球之地球科学篇”3篇科普文章,介绍了地下空间利用、板块运动与行星地质学等科普知识。“上天入地”公众号结合防灾减灾日、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发布地震预警、地球内部结构、地球板块等科普文章,在建国70周年、全国科普日和世界减轻自然灾害日的活动期间,重点推出“辉煌70年的地球物理”系列专辑,以及跨年度的“海洋科普”系列专辑。 学会通过《科普融合创作》开展科普宣传,在移动端融合创作项目中,今年发表了2篇图文: = 1 \* GB3 ①《时隔一周北京又地震了——是巧合吗?》 = 2 \* GB3 ②《谈谈四川宜宾长宁的地震》,这是为使公众对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有更多的了解而创作的,阅读量达数十万人次;这篇图文在科普中国的支持下,通过移动终端“科普中国”栏目首发,迅速在“今日头条”、“百度知道”、网易新闻”等新媒体上转发。《地震遗迹-记录地震灾害的伤痕》科普文章在“地震三点通”“知识就是力量”、“一点资讯”推出,同时还在其它媒体和公众号以《细数那些地震给地球带来的伤痕》的题目发表和转载。 (三)科普资源开发 201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创作的科普产品类型多样,包括新型水合物分子结构3D打印模型、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2.0、科普文章十余篇、科普图书1部、研学课程4个、科普视频2个。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VR2.0已经是一款成熟的产品,相比第一代产品,其场景更丰富,视觉冲击力更强,解说更通俗,操作更简单,分享更方便。目前该产品的研发已申获1项发明专利,注册了商标,向市场推介受到高度关注,具有较大的成果转化潜力。 (四)主题科普日活动 1、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期间,学会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等科普基地,围绕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精心谋划,开展了校园宣讲、科普展览、撰写科普文章、小学生地学科普知识竞赛、中学生科普演讲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累计受众5000余人。 2、防灾减灾日 防灾减灾日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围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宣传主题,通过“上天入地”科普公众号推广传播《防震减灾大家唱》科普歌曲,向公众推荐《防震减灾大家唱——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专辑,该专辑由地震专家和云南著名词曲作家联合创作。 3、科技活动周 2019年科技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自然资源实物资料中心开展了科普讲座、“科考活动”、岩石标本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对增强青少年科学意识和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技周期间,我学会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资料中心的科普工作者走进燕郊镇中心小学和燕郊治金小学,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实物地质资料的魅力。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带着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石、南海锰结核、山东招远玲珑金矿、湖北大冶铁矿等30余块典型性矿石、各种科普服务宣传材料、科普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学习。两所小学的上千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4、科普日 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围绕“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主题,开展了线上线下系列科普活动。我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多场科普讲座,学会编辑的“全国科普日专辑: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 辉煌70年的地球物理”系列科普短文在微信公众号“上天入地”发表,积极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推广普及地球及天文学知识。文章介绍了建国70年来,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国防军队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意义与应用成就。 9月19日,地球与行星科学首席传播专家杨志根研究员在上海中学国际部作了《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首次“看见”黑洞——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的科学讲座,该校6年级全体学生和部分教师近300人参听。 航空地球物理首席传播专家吴海成教授在科普日活动周期间分别前往首都图书馆首都科学讲堂和自然资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为社会公众及老干部作《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自然资源探查70年纵横谈》及《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创新地质找矿立功的故事》科普讲座,报告讲述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技术在探查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灾害预测和防治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针对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以地球科学知识为特色的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按照科协科普工作部署,以地球科学知识、保护环境、培养减灾意识为重点,在线上和线下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受众约8000人。 四、宣传出版工作 我会全年出版学术期刊5种,印发4期《会讯》,确保完成2019年出版发行任务。 2016年经申请,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Earth and Planet Physics(EPP)英文期刊,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出版社。EPP编辑系统采用SCHOOLE ONE系统,排版采用一体化排版系统(仁和公司),直接给出碎片化(HMAL)功能。2018年在出版不到一年时间,收到ESCI邀请加盟信件,表达了国际学术界和期刊界对EPP的认可。 《地球物理学报》完成出版任务,继续保持中国地球物理学第一刊的引领作用。《地球物理学报》、Earth and Planet Physics(EPP)两刊2019年均获得卓越计划资助。 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2019年各项计量指标稳步上升。 2019年地球物理科技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分手机版 和电脑版,加盟期刊约40家,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期刊集群将整合现有期刊,实现平台统一、信息共享、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分析各项功能。更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独有“资源”,掌握了学术引领主动权。 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我会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会工作的建设。为给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平台,学会网站不断增加新功能,目前已实现我会学术会议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学会网站与手机的移植,用手机可以进行会员申请、交费和会员查询,用手机可以查看学会网站的内容,会讯和学会网站内容能及时得到更新,使广大会员第一时间了解学会工作的最新动态,使其更符合电子办公的要求。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方便广大会员,会员证、注册工程师证书均采用电子证,随时可查,手机端现场注册系统完成,创新了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加强了智慧学会建设,提升了学会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广大会员的能力。 五、创新社会服务 (一)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 我会作为中国科协首批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会评审、社会认可、不与工资直接挂钩的专业职称技术评审改革的社会需求,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2019年12月12日,我会开展了2019年度会员职称评审工作,评定正高4人,副高5人,中级19人。截止2019年12月共为会员单位评审人才177人。 (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3月10日-14日在南京市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举办了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于2019年9月下发了关于申报2019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通知,2019年11月20-21日在北京举行了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经笔试、考核答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47人通过,通过率为95.00%。 (三)地球物理院士工作站建设 经我会常务理事会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6年开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为基本原则。2019年工作实施进展如下: 2019年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授牌揭牌一览表
(四)科技成果评价 我会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2019年鉴定情况如下:
(五)创新服务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10月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2019年1月3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文,球会字(2019)第05号“关于同意山东大学等单位开展《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的通知”。2019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山东大学制定团体标准的立项申请评审会,签订了标准编制项目协议书。于2019年3月7日召开了送审稿评审会,已送印刷,不久将发行。英文版正同期进行。 2、学会打造“服务品牌”,积极为会员服务。2019年我会分别在济南、太原、西安和合肥等地举办地球物理科技大讲堂四期,主题均为“地球物理科技进展及推广应用”,四期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冶金、地矿、有色等行业相关单位、各省地球物理学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五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活动。通过加强地球物理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3、积极开展建言献策等智库相关工作。向中国科协建言献策两个,题目分别为: = 1 \* GB3 ①关于石油勘探“量子”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 2 \* GB3 ②城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六)“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 8月23日-8月25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武汉举办。参赛院校30所,参赛队伍68支,其中重磁电勘探组队伍26支,地震测井勘探组队伍23支,固体地球物理组队伍19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旨在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进地球物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七)第二期“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 第二期“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开班仪式7月23日在河北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出席了开班仪式,陈颙、李建成、郝芳三位院士作了精彩报告,内容包括《人工震源——探索地下的构造和过程》《测绘简史》《关于深层油气成藏若干问题的思考》。 六、表彰奖励 (一)院士推选工作 根据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和要求,2019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人;2019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4人,其中1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 (二)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完成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与评选工作,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竹两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为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三)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2019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2个,初评及终评结果均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此奖项的设立为地球物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展示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促进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2019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项。此奖项的设立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引导、鼓励地球物理勘探单位和技术人员创作出更多质量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地球物理勘探项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研究员荣获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六)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郭良辉、蔡书慧、韩鹏、韩同城、黄狮勇、韦伟、周猛、石颖和张勇九位会员荣获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七)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9年经推荐、函评、终评两次评审,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评选出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7篇。 (八)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应用地球物理》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四篇论文荣获2019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九)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 按照《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办法》,第十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授予黄炜霖、任恒鑫、王林松、于有强、张固澜等五位青年学者。 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学会管理 1、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 2、加强学会财务管理,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责任;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积极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建立健全单位会员联系人制度,2019年开展会士评审工作; 4、根据全国性学术类社团评估指标和我会的实际情况现状,按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准备材料、组织迎评将是我会今后工作重点之一。 二、学术交流 进一步做好学术交流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学术交流活动,召开好每年一次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术年会,积极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 三、职能转移 1、完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有关团体标准的方案制定、申报程序、组织管理(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文件管理);完成2-3项地球物理方法的团体标准的审核、实施、培训; 2、做好学会的智库建设,拓展科技评估评价产品与服务; 3、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科普工作 1、开展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2、继续做好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周、世界地球日宣传周以及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主题日的科普宣传活动,包括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科普讲座等; 3、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微信等多平台开发传播地球科学科普知识; 4、继续开发科普资源以及将地球科学科普资源进行集成和整装工作,以便供给各省、市、区基层开展科普活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表
注:*为新增会议 组 织 活 动
继续 教 育 活 动
科 普 活 动
期 刊 活 动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奖名单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人 经推荐、审议,2019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授予在地球物理科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研究员,并在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上颁奖。 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评审结果
2019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2019年度(第十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2020年学会学术活动计划表(草案)
组 织 活 动
继 续 教 育 活 动
科 普 活 动
期 刊 活 动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会于涿州成功举办
10月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会在河北涿州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园顺利举行。本次验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9家单位专家组成,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姚振兴主持了评审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殿栋、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经理郝会民及公司相关单位负责人、公司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约5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郭建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开展情况。被托举人才郭振波、岳玉波分别作了《复杂地表条件下近地表建模方法研究》和《OBN转换波数据时间域成像技术研究》报告,从项目执行情况、主要技术成果、个人成长收获等方面汇报了“青托”项目完成情况。验收委员会全体委员对两位博士完成的项目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两位博士进行了认真的答辩。 经过评审,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郭振波、岳玉波两位被托举人才均圆满完成了托举工程项目研究任务,达到合同要求。通过项目资助,被资助人独立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所研发的成果创新性突出,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殿栋在讲话时充分肯定了“青托”项目完成情况,对东方物探两个研究成果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为公司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作法给予赞赏。他希望企业能够以“青托”项目为依托,抓好青年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期待被托举人才持续开展与生产结合的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效益,努力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专家、大家。 公司副总经理郝会民作为被托举单位发言,他代表公司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长期以来对东方物探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各位评委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他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东方物探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青托”项目不仅是让两位青年人才受益匪浅更是让东方物探获益良多。使公司更多青年技术骨干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和更多发展空间。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研发平台。他表示东方物探将坚定不移的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也希望中国科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如既往的继续支持东方物探高端人才的培养,助力东方物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 2016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组织申报和严格筛选,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郭振波、岳玉波两位青年博士成功入选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郭振波开展复杂地表条件下近地表建模方法研究,部分算法已经集成至GeoEast3.3释放给用户使用。在国内外复杂地表区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基于回转波的快速层析反演近地表建模方法满足了公司在中东地区的技术需求,增强了公司高端市场竞争力。岳玉波开展了海底节点(OBN)地震数据的时间域成像技术研究,所研究的(OBN)数据时间域成像软件已经成为公司独有的OBN处理技术手段,有效推动了公司OBN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 会前,与会人员到公司科技园参观了石油工业发展史展览,了解了石油物探人奋斗的历程,受到了鼓舞和激励。
(学会秘书处)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各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月20日,受理奖项申请31项,有效申请26项,其中,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奖项有效申请3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有效申请23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1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于7月10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遴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入围项目13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入围者2项,7月15日至7月29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8月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3个项目,经13位项目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13项;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的2项,经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2项。最终确定了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评审结果于8月12日至8月26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评审结果提交十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产生了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19年10月28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为获奖项目及个人颁发奖状及奖金。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学会秘书处)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8月10日,受理奖项申请22项,有效申请21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选办法(草案)》和《关于推荐评选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于8月28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入选8项,8月29日至9月6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9月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奖项进行评审,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8个项目,经8个项目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8项。最终确定了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项。评审结果于9月18日-9月26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评审结果提交十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产生了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19年10月28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为获奖项目及个人颁发奖状及奖金。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学会秘书处)
时间:2019年10月17日-20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会常务理事50人,参会 43 人,其中35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8 人通过手机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一、审议并通过 1、增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秀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郑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漆立新和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孟军海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增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漆立新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以上决定待提交我会会员代表大会追认; 2、201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3个项目分别获一、二、三等科学技术进步奖,两个候选人分别获得一、二等科学技术创新奖; 3、201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8个项目分别获金、银、铜奖; 4、经推荐、评选出2019年度顾功叙奖1人;经推荐、评选出2019年度傅承义奖9人,将在35届学术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评选出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四篇; 5、201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9篇论文入选,其中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7篇。 以上各奖项经十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后,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进行颁奖。 二、有关工作进展 2019联合学术年会收到论文约1800篇,设88个专题。学术年会将于2019年10月27日-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26日全天为会议报到注册时间,请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到会指导工作、参加学术交流。 会上,还通报了我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8日14点-18点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希望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准时到会参加。 参会的常务理事认真阅读了会议内容及相关审议文件,均同意秘书处提交的各项审议内容,并表示积极参加联合学术年会和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下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计约3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熊盛青副理事长主持。
熊盛青副理事长在主持会议
郭建秘书长在做1-9月份工作总结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郭建秘书长做1-9月份工作总结,并向大家通报了2018年学会综合能力评估结果。 (一)学会建设 1、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会依法依规成立了: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吕古贤研究员;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术才教授;智慧管网专业委员会,主任滕吉文研究员。 2、2019年学会受理了普通单位会员12个,理事单位会员4个,常务理事单位会员3个,截止到9月底我会单位会员总数共计132家。截止2019年9月30日我会会员总数为20943人,新入会431人,其中女会员51人。 (二)学术活动: 1、国内交流:2019年9月底前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19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14个,已完成会议15个, 其中计划内6个,计划外9个。35届学术年会与2019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联合举行,设有88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关地球物理的专题44个,收到论文 1851篇,23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年会继续使用了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和在线注册,收效良好。 2、国际交流: (1) 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19 Xiʹan) 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19 Xiʹan)于2019年5月19日至5月22日在西安举行。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承办单位:长安大学。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80余篇,最终录用并在会议上报告交流的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近120篇。 (2) 组织2016-2018年度青托人才参加EAGE会议 5月30日组织我会首届青托人才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81届EAGE年会,通过参加EAGE年会,使青托人才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成果,深化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使青托人才快速得到成长。 (三)承担与学科相关的项目 截止2019年9月底,大百科回稿条目612条,还有部分尚未回复条目。目前正按照预定的目标加以推进,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普工作 2019年1-9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1、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1-9月,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40余场,科普成效显著。 2、科普信息化建设:学会建设了“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推送科普图文20余篇。“地球科学探秘”公众号发布了9篇海洋系列科普文章,“上天入地”公众号结合防灾减灾日、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发布地震预警、地球内部结构、地球板块等科普文章。 3、编辑“全国科普日专辑:礼赞共和国 智慧新生活 辉煌70年的地球物理”系列科普短文。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天入地”发表。文章介绍了建国70年来,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对我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国防军队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意义与应用成就。 (五) 服务创新 1、2019年承担中国科协学会公共服务支持项目三项:(1)中国科协九大代表2019年调研课题资助——军队改革期间及今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2)承担2017-2019年度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人);(3)承担2018-2020年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2020年度)项目 4人(其中科协经费2个,自筹经费2人)。 2、完成2018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最终46人通过,通过率为74.20%。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3月10日-14日在南京市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举办,来自全国35家地球物理单位的85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工作将于11月进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3、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有关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按试行办法开展了评审工作,2018年度会员职称评审评定正高4人,副高10人,中级13人。2019年职称申报工作正在进行,预计12月份进行评定。 4、2019年为2家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考察通过院士工作站1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2家。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创新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2019年参赛院校30所,重磁队26支,地震测井23支,固体地球物理19支,共计68支队伍参赛。 6、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我会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 2019年完成鉴定成果7项。 7、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10月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由山东大学等单位承担的《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标准》经编写组的努力,于2019年形成标准送审稿,于3月7日召开了送审稿评审会,现送印刷,不久将发行。英文版正同期进行。 (六)宣传出版 2019年地球物理科技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分手机版和电脑版,加盟期刊约40家,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期刊集群将整合现有期刊,实现平台统一、信息共享、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分析各项功能。更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独有“资源”。掌握了学术引领主动权。为进一步方便广大会员,会员证、注册工程师证书均采用电子证,随时可查,手机端现场注册系统完成,创新了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加强了智慧学会建设,提升了学会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广大会员的能力。服务会员信息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 (七)表彰奖励 1、2019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人,其中一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 2、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2019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3个项目分别获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2个候选人分别获得科技创新奖一、二等奖;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2019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8个项目分别获金、银、铜奖; 4、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一人获得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5、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9位会员荣获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6、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9篇论文入选,其中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7篇。 7、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四篇论文荣获2019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8、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2019年度(第九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在刘光鼎科学基金会的指导和评委的共同努力下揭晓,5位会员荣获2019年“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二、陈海弟副理事长宣布审议有关事宜,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以下各项事宜: 1、关于增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秀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郑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漆立新和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孟军海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的建议; 2、增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漆立新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 三、赵殿栋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奖励评审委员会分别介绍了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9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推荐经过和评选情况,到会理事鼓掌通过。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基金会评奖办公室王绪本教授介绍2019年(第十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评选情况,到会理事鼓掌祝贺。 四、张东宁副理事长宣布2019年新入会单位会员名单并为单位会员颁发单位会员证书,为新增理事、常务理事颁发聘书。 五、陈晓非理事长宣布院士专家工作站及推广试点授牌单位名单,并为院士工作站及推广试点授牌; 六、郭建秘书长宣读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批复文件,并为办事处授牌。 会上,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姚振兴院士、滕吉文院士、陈运泰院士及我会副理事长熊盛青、陈海弟、赵殿栋、张东宁还分别为获得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金、银、铜奖,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9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2019年(第十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姚振兴院士、滕吉文院士、陈运泰院士和郭建秘书长为第五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获奖选手进行了颁奖。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詹仕凡教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郑晓东教授、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李宗杰教高,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获奖项目代表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田忠斌教高、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教高在会上分别做了获奖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张东宁副理事长为新入会单位会员颁发证书,,为新增理事、常务理事颁发聘书
陈晓非理事长为新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及推广试点单位授牌
郭建秘书长为青海办事处授牌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陈晓非、陈运泰、滕吉文、姚振兴四位院士分别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及获奖个人颁发获奖证书。熊盛青副理事长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获奖项目代表颁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滕吉文院士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获奖项目代表颁奖
陈海弟副理事长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银奖和铜奖获奖项目代表颁奖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赵殿栋副理事长为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者陈运泰院士颁奖
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赵殿栋副理事长为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者颁奖
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姚振兴院士为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论文作者颁奖
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滕吉文院士、陈宗器先生之子陈斯文先生、张东宁副理事长与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者合影
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张东宁副理事长、刘光鼎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绪本教授与刘光鼎奖获奖者合影
第五届“创新杯”大学生知识竞赛获奖剪影:
陈运泰、滕吉文、姚振兴、陈晓非等四位院士分别为第五届“创新杯”大学生知识竞赛各奖项获奖者颁奖 (学会秘书处) 2019年11月12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支部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北京展览馆参观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大型成就展”。通过“序”、“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和“人间正道”5个展厅的参观,使我们重温了建国70年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隆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开始走向了复兴之路。 1978年邓小平主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2000年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2003年胡锦涛主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10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领着全国人民迈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主席为首脑的五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工业和农业、科学和教育以及国防现代化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展厅中呈现的150个新中国第一,让我们看到祖国在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这些“第一”让世界为之折服,让中华儿女为之骄傲。 回顾70年祖国走过的印记,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才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我们要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 2019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评审于2019年11月20-21日在北京举行。为做好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申报工作,我会于2019年9月5日向各有关单位发送了《关于申报2019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通知》,截止10月10日,共收到49份申报材料,人员分别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23家单位,其中有效申请49份。 本次评审工作分笔试、阅卷、考核答辩、综合评议四个阶段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全部由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组成,评委的专业涉及工程地球物理及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各个领域,14名专家分别来自14个单位。 郭建秘书长在开考前进行了简短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我会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副秘书长、长安大学李貅教授也就答卷注意事项、考场纪律进行了强调。20号上午9点考试正式开始,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勘探地球物理学”及2019年考前培训班授课内容,各位参考人员认真答卷,紧张有序,11点30分,参加考试的人员全部按时交卷。
考核答辩于21号上午8点30分开始分两组进行。考核答辩包括多媒体答辩和专家提问两个环节。多媒体答辩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及典型案例分析等,要求每人用多媒体简述12分钟,专家提问、参评者答辩3分钟,共计15分钟。每个参评者都精心准备、认真应答,评委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与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参评者与评委交流踊跃,现场气氛热烈,至20日下午49位参评人员答辩完毕。
结合笔试、考核答辩成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49位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申报人中47人通过评审,通过率为95.9%。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会于2019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评审会收到来自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民营企业15个单位的有效申报材料共34份,其中,申报正高级职称(研究员)4人,申报副高级职称9人,申报中级职称21人。 本次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7位专家组成。评审会上首先由郭建秘书长对本年度职称评审的申报情况作了说明,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滕吉文院士主持了评审。申报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的申报人分别到会做了个人述职,经评审委员会委员对申报人进行提问、申报人答辩、评审委员会讨论、评审委员会投票、填写评审意见等各项程序,同时根据我会职称评审方法:“凡符合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1/2及以上同意,凡符合破格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2/3及以上同意”的原则,4位正高级申报人4人通过评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9位副高级职称申报人5人通过评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21位中级申报人通过会审19人获得相应任职资格。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审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注重真才实学和贡献,旨在同行认可、社会认可。我会将在职称评审行业化、社会化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规范制度,提高公信力,增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学会秘书处) 12月12日我会十届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郭建秘书长和11位副秘书长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会议重点讨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办法(草案)》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条例(草案)》;郭建秘书长要求各位秘书长对两个文件认真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提交十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审议。 郭建秘书长还对即将召开的年度工作会、十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做出了安排。 (学会秘书处)
2019年12月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工作会议在浙江嘉兴豪仕登大酒店举办,学会领导、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单位会员代表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计64人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会议下发了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财务管理指引大纲(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及该大纲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条例》,供与会者学习参考。
郭建秘书长在会上作了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安排。郭建秘书长对2019年学会管理、学会学术活动、科普、宣传出版、服务创新、表彰奖励等方方面面工作进行了展示和说明,肯定了学会在2019年所获得的成绩,分析了学会工作中的不足。郭建秘书长表示:学会在会员发展方面工作做得远远不够,鼓励学会及分支机构在2020年应大力发展会员、更好的为会员服务,也要吸引更多交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学会。他强调:学会将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希望各分支机构严格按照学会要求上报学术活动,严格按照学会财务管理规定展开工作。 天灾预测专委会主任高建国、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秘书长李惠民、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副秘书长赵文珂、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何贤明、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水利电力分会会长张建清、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秘书长赵杰、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刘代志、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蔡晋安、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杨进、地球电磁专委会代表汤吉、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何晓松、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徐亚、流体地球科学专委会主任欧光习、岩石物理专委会副秘书长明治良、科普工作委员会代表王晨阳、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丛健生、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秘书长张宝林、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超凡、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副秘书长盛勇、行星物理专委会代表柴立晖、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杜启振、地热专委会秘书长何丽娟、青海办事处代表王金海、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智慧管网专委会代表李才明、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文凤、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主任史建魁、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代表赵新华到会向学会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2019年的主要工作内容,汇报了2020年工作计划和展望。 胡敏副秘书长也作了简短的讲话。首先她对大家百忙中前来参加年度工作会议表示感谢,对各分支机构在2019年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争取在2020年再创佳绩。同时,她也对分支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申了分支机构在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郭建秘书长最后总结道:学会每年召开的工作会是总结会,也是经验分享会。希望我们互相促进、彼此学习,加强学会的凝聚力,将学会工作不断推动下去。 19日,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与祖国同成长”主题党日活动,37位党员、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瞻仰了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纪念船红船,并到南湖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参观。通过重温革命历史道路,使广大党员、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提高了认识觉悟,对“红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大家一致表示,要把“红船精神”贯彻到工作和学习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第七次常务理事会于2019年12月24日-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次会议应到会常务理事人数50人;实到人数46人;因事请假人数4人;列席人数14人。出席会议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
会议分别由副理事长赵殿栋、张东宁和秘书长郭建主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首先代表学会致辞,致辞中讲到,感谢各位常务理事百忙中前来参加每年一度的面对面常务理事会,2019年学会的各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感谢各位常务理事和各会员单位的支持。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努力,使学会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西社代表承办单位进行致辞,他说: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近年来对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厚爱和支持,使公司近年来与物探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殊荣与成果纷至沓来,公司将加强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有效促进地球物理科技成果向实际勘查应用的有效转化,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代表听取了郭建秘书长2019年度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他从学会的组织管理、党建工作、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宣传出版、创新服务、表彰奖励等方面对2019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特别强调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加强学会财务管理、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探索服务会员的方式,积极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推动学会的创新发展。 此外,他还代表秘书处向常务理事会提交了:1.关于增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的建议;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办法(草案)》;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条例(草案)》;4.2019年学会财务收支情况;5.通报有关十届理事人员变动事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双根教授代表“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刘祜教高代表“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汪青松教高代表“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经全体代表认真讨论,会议审议并通过以下各项内容: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度工作报告和2020年工作计划; 2.关于增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的建议; 因工作需要,经本人工作单位推荐,同意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李振洪、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李成香、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李红军、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刘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肖立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的建议,以上建议将提交十届四次理事扩大会确认。 因工作需要,经本人工作单位推荐,同意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李振洪、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李成香、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李红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肖立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以上建议将提交十届四次理事扩大会确认。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办法(草案);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条例(草案); 5.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6.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7.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8.2019年学会财务收支报告; 9.通报有关十届理事人员变动事宜。 根据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申请,因工作变动,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王志山不再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由局科技环境处向世红处长接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会上,各位常务理事相继发言。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在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学会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2020年我们要针对中国科协给学会提出的学术、科普和智库三大任务,进一步加强学会的智库建设,这对提升学会自身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如何为党和国家提供重要的研究报告并采用,建议了两个选题可以考虑:1、南海地球物理环境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地球物理军民融合服务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的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要注重前沿技术、交叉技术,要有针对性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满足国际化的需求;开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评定非常有意义,这对学会的发展、提高学会凝聚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希望秘书处结合国际惯例与其他学会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办法(草案)》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条例(草案)》,以便更好地稳妥推进我会会士的评选工作;新成立的三个专业委员会,有利于跨学科的应用,充分体现我会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借助其他学科将地球物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扩大地球物理影响力、提高专业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科普方面,2020年主打一条主线,即组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巡讲团”,形成学会在地球物理全国科普演讲的一个品牌;此外,大家还就会员发展制度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康发展及如何推进团体标准工作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陈晓非理事长在会议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说今天的会议非常成功,各位代表对秘书处所提交的审议文件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按照会议内容要求完成了各项议程。感谢各位代表为学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秘书处将在汇总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完善和实施,并将修订整理后的文件反馈给大家。正是因为大家的热情支持,2019年学会的各项工作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我们将不断前行,加强为会员服务,把学会的各项工作做好,形成正循环。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会,感谢会议承办单位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各位代表所提供的周到、热心的服务。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专题工作会和十届六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就2020年度党建工作和秘书处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与会代表还听取了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地质科技部主任王瑞延教高做的题为《发挥地球物理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报告,他简要介绍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科技创新与投入,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等有关情况。
(学会秘书处) 2019年12月24日,学会十届六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学会正副秘书长8人出席了会议,秘书处有关人员列席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落实学会2020年度工作安排。针对常务理事会上提出的在科普方面2020年主打一条主线,即组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巡讲团”,形成学会在地球物理全国科普演讲的一个品牌这一任务,秘书处也进行了明确工作分工,由分管学会科普工作的周坚鑫副秘书长负责具体实施。 郭建秘书长指出:秘书处将坚决贯彻落实十届七次常务理事会精神,2020年将继续深化改革学会治理结构及治理方式,继续规范分支机构的管理,探索会员发展与会员服务模式,加强学术交流,打造新型学会网络平台,为学会发展、资源统筹和服务会员奠定坚实基础。 (学会秘书处) 《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于2019年10月28日晚7:30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刘洪常务副主编主持了会议。潘永信主编、黄清华、郝天珧、汪毓明副主编等20余位编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以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潘永信主编就学报2018—2019年度编辑出版情况、影响力、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向编委会做了工作汇报。并向2018年度优秀编委颁发了荣誉证书。 学报2018年出版12期,419篇,5124页;2019年(截至10月28日)出版10期,316篇,4046页。继续为SCI-E、EI等10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2018年度在SCI数据库中,影响因子0.829,总被引频次4487。为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年度入选项目。不足主要表现在:优秀稿源短缺问题,出版周期较长问题。编委们认真听取了汇报,对编辑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学报目前存在的审稿周期偏长、有效推送、数据电子附件、网上提前出版、专栏或专辑组织、封面文章亮点论文、评论或争论文章等问题也给出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在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期间,《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编委会于10月28日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常务副主编魏勇研究员主持,编委潘永信、宋晓东、杨宏峰、王赤等30人出席了会议,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汇报了EPP一年来的工作。 在万卫星主编的指导下,过去一年期刊有长足的发展。2019年稿源比去年好很多,且空间和行星方面的稿件贡献变大。正在筹备2020年或者2021年要发的几个专辑:(1)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预研成果专题;(2)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载荷专题;(3)赤道电离层国际联测成果专题;(4)风云气象卫星成果专题;(5)大地测量国际交流专题。 继被ESCI检索数据库收录,EPP今年又被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除了在AGU和Wiley以Free Access状态被Hosted, 国内的三大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均已收录本刊。截止2019年9月29日,Web of Sciences (WOS)共收录EPP论文99篇(2019年收录到第4期),共引用124次;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有:(1)张雪梅和刘杰等的“An M6.9 earthquake at Mainling, Tibet on Nov.18, 2017”;(2)王琼和宋晓东等的“Ambientnois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of marginal seas in east Asia”;(3)郑天愉等的“A seismic model for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 China Craton”;(4)周新和孙文科等的“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1 Tohoku (Mw 9.0) earthquakeinverted from GPS and space-borne gravimetric data”;(5)倪彬彬等的“Radiation belt electron scattering by whistler-mode chorus in theJovian magnetosphere: Importance of ambient and wave parameters”。期刊的成绩与编委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此评选了 2019年度优秀编委22名:崔峻、汪毓明、宋晓东、姚华建等,表彰他们对EPP的贡献。 EPP的基础办刊经费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支持。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EPP在积极参与申请。编委会上,魏勇常务副主编向编委预演了项目申请陈述答辩,一方面编委更全面地了解期刊情况,另一方面为申请答辩提出了改进意见。 与会编委对EPP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期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建议编委实行轮换制度,审稿流程更加国际化,目前仍在创刊阶段不宜收版面费;会议还讨论了热点研究的组稿,到国外大型学术会议上的宣传等切实的问题。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EPP编辑部)
2019年10月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电工所、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测井公司、安徽省勘查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和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的28位委员或代表出席了会议。 专委会秘书处做了2018-2019年度(截至2019年10月25日前)的工作汇报,传达了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相关的文件,讨论了专委会本年度主要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工作汇报首先回顾了专委会成立、组织机构和宗旨,重点对已开展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参会代表就专委会各个方面的工作给出了诚恳的建议,对下一步的工作设想献言献策,讨论了学术会议融合和联合举办会议的想法和建议,还对专委会的工作,如学术技术的有效交流、青年人才培养和托举、学术期刊杂志兴办等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专委会对本年度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讨论形成了目前重点需要推动的工作:第一,加强储层中各物理场及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以及储层评价与实验测量技术,如数字岩芯等;第二,加强深部钻测仪器的设计与优化以及资料处理与评价技术;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各学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积极推动青年人才推荐和托举工作,积极组织或参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超声大会),及时报道专委会的工作进展等。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关珺、丛健生)
一、会议概况 第6届(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于2019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本次联合学术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23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88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1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88个分专题报告、9个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1851篇。其中口头报告1400余篇,张贴报告400余篇。本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的23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 10月27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研究员做题为“地幔构造与地幔分层性”的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符力耘教授做题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进展和展望”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做题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研究”的报告。
陈晓非理事长在主持会议
这些大会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大地构造演化、地震灾害、油气勘探、空气污染、海洋生态安全、人工智能、空间探测等热点问题,大多数会场人员爆满,讨论互动也非常热烈,表明了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于10月27日下午开始,郑永飞院士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18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北京大学陶澍院士作了题为《利用高源分辨率排放清单与简约-概率模型评估我国空气污染变化趋势》的特邀报告;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作了题为《特提斯洋大陆岩浆弧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特邀报告;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作了题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区构造模型》的特邀报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林寿发教授作了题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阿巴拉契亚式多地体碰撞/拼贴模式》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洁研究员代张偲院士作了题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安全的思考》的特邀报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詹仕凡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AI+勘探地球物理》的特邀报告。
朱日祥院士宣布2018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
10月28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近三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熊盛青副理事长和郭建秘书长主持。郭建秘书长作了2019年学会工作报告。 10月28日晚召开了《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编委会。会议由副主编魏勇研究员主持,编委及专家等30人出席了会议,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汇报了EPP一年来的工作。与会编委对EPP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期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们一致对EPP期刊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并表示将继续为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最后,万卫星主编为与会编委和优秀编委分别颁发了聘书和优秀编委证书。 10月28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主编潘永信院士主持了会议。黄清华、郝天珧、汪毓明副主编等20余位编委、编辑部成员参加了会议。潘主编作了2018-2019年度工作汇报,向编委会汇报了编辑部本年度的工作情况、期刊的影响力、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编委们认真听取了汇报,对编辑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期刊在学术质量、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提高给予高度评价,对期刊所获奖励表示了高度赞扬,同时对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期刊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最后刘洪常务副主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办好学报。 10月29日晚联合学术年会领导小组(会务组列席)进行了座谈,对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在肯定本届年会取得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的同时,也对年会的组织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提出了中肯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101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2019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实际设置88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7)洋-陆格局演变与资源环境响应及大洋科考;(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9)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1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14)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15)新构造与地表过程;(16)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17)增生型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18)不同类型地震活动断层三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2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2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3)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24)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25)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26)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27)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地质灾害;(28)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29)“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30)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31)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32)地震大地测量学;(33)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34)盆地动力学与能源;(35)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36)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42)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43)海洋地球物理;(44)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45)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46)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47)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48)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49)固体矿产测井进展与应用;(50)油藏地球物理;(51)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52)深地结构、地震过程与地下新能源勘查开采;(53)中国人工诱发(触发)地震研究;(54)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55)油气地球物理;(5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5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58)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59)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60)智能仪器技术及其在地学探测中的应用;(61)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62)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6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64)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65)行星物理学;(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69)矿物-流体界面的实验与计算研究;(70)岩矿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及其地质应用;(71)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72)地球生物学;(73)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74)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75)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76)新能源、科学深钻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77)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78)地球化学进展;(79)地球深部碳循环;(80)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81)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82)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83)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84)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85)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8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87)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88)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高精尖学科建设专题。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20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论题前沿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热点研究也设立专题,与地球科学形成了深入的交叉,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得到稳步提升。除了独立的国际专题之外,不少常规专题中也有境外学者的报告。参会者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也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互联网+、大数据、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解释等报告吸引了不少听众,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会议的热议话题之一。 2、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本届年会专题多,虽然组委会尽量在报告日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协调并适当合并了部分专题,但依然存在不少内容相近的专题,导致依然存在一些相近报告时间冲突的问题。 (2)随着学术交流氛围的不断增强,会场偏小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建议安排大小适合的会场,以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者在学术组织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关注前沿科学问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研究技术方法,人工神经网络速度建模是本次年会的创新点。 (3)地球物理科普工作受到重视,继续提高科普工作的水平。 (4)关注国计民生,多专题探讨安全生产;制定了国家强制性标准《活动断层避让》。 (5)吸引了不少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出版社、公司等参展。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优化工作,减少专题之间同质化现象,不断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效果。 (2)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并参与专题组织工作,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不少专题会场偏小。 四、致谢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科学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9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学会网站。 附: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者(按专题排序): 黄柳婷、聂仕潭、闫冬、王浩博、张磊、刘伟、温琛、石太衡、曹婷、陈树泽、谭晓淼、谢樊、张迪、陈炽皓、杨业、陈干、苏强、张冰、马聪慧、李振月、彭慧、徐晶、冯雅杉、崔起华、卿佳容、查财财、朱威谋、杨庚、刘小鸽、郭泽龙、刘泰、张岚、田镇瑜、陈槚俊、刘冠伸、章源隆、周月青、廖岳、刘嘉惠、卞霄、张博、李翔、汤聪、杨振杰、谷今、孙军治、马云璐、宋子隽、严薇、杨少博、张茂传、刘张聚、张浩宇、周少贤、周文龙、乃国茹、孙宇航、崔宁城、周长江、余水李、李寅初、雷学、李雪梅、周顺心、吴如悦、钱佳威、秦秋萍、穆纳尔丁·托合提、瞿晓阳、黄敏敏、匡伟康、林海鲲、蔡生娟、刘志强、陈永焱、柴益博、吴含笑、董倩芸、陈柏平、黄国疏、黄鑫泉、肖卓伟、郭明哲、罗琼、吴诗琪、王明文、陶莎、窦甜甜、陈华岳、韩晓华、裴宏业、李明涛、曾志文、刘卫强、伍操为、王路远、荣俊卿、鲁凯亮、王张虎、樊驹、冼汉标。 (年会组委会) 2019年10月31至11月2日,2019年度全国检测声学会议暨第十届全国储层声学与深部钻测技术前沿联合会议在武汉市长江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承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市海洋深部钻探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阿根廷、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40余所大学和研究院所,以及20余家企业的22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总共收到140篇会议论文摘要,137位代表到会做了报告。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大会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中科院声学所超声技术中心暨北京市海洋深部钻探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明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开幕式主要日程及这次联合会议的基本情况,包括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接着介绍了大会特邀报告人和来自海外的10个邀请报告人等。 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他得安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中国声学学会致辞。他介绍了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委员会的发展史及其地位和作用,重点介绍了检测声学、储层声学、无损检测及深部钻探测量在学会中的研究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储层声学与深部钻测是中科院声学所“十四五”和“一三五”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培育性研究方向,承担着深地深海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任务,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批了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成功突破了深部钻探测量的系列核心技术并研发了装备。他认为通过这次联合会议的交流与互动,会使声学学会的储层声学和深部钻测、检测声学等方面的“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积极推动检测声学与无损检测、储层声学理论与深部钻测技术研究的发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代表主办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致辞,他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以及目前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情况,结合本次会议的报告内容,他还在促进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快速发展方面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 长江大学副校长郭海敏教授代表承办方长江大学在开幕式上发言,在发言中他首先感谢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信任,其次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长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学校作为承办方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畅通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汤天知教授级高工代表参会企业、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 Boris Gurevich教授代表大会特邀报告人分别致辞,并称赞这次会议的组织特点和重点开展学术交流的内容,认为这些方面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很有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背景。 在开幕式上,联合会议组委会为在相关领域从事几十年教学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相关会议组织、科学传播、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的科学家老前辈分别颁发了“元勋贡献奖”和“突出贡献奖”。其中,吉林大学王克协教授和中科院声学所张海澜研究员获得了组委会的“元勋贡献奖”,中科院声学所李明轩研究员和同济大学钱梦騄教授获得“突出贡献奖”。 联合会议期间,武汉理工大学姜德生院士、法国PSL大学贾小平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唐晓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项延训教授、南京大学梁彬教授、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刘继生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张波经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何晓研究员、长江大学章成广教授等9位专家在主会场为参会代表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参会的专家、学者在6个分会场就检测超声与光声检测,非线性声学、导波检测、声学超材料、储层和岩石声学理论前沿、声传播模拟与反演方法、储层探测与资料评价、仪器、换能器及新材料等方向进行了49场分会场特邀报告,79场分会场报告。 11月2日下午六点,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院长张占松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董经利教授级高工发表了讲话,他高度称赞本次会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这是一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交流的高效融合会议,会议内容多、效率高,为推动相关学科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次会议评选出优秀论文8篇,联合会议组委会对获奖人员颁发了获奖证书。
最后,联合会议组委会主席王秀明研究员致闭幕词。他总结了过去两天的会议成果,并对与会代表们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和积极参会的精神表示赞赏和感谢。他认为,这次会议是不同学科相交叉,理论与实际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正是联合会议的初衷。他对承办单位为会议顺利召开付出的人力和物力,对会议秘书处及会务组成员的辛勤劳动表示了衷心感谢。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11月30日,2019年环境与新能源地球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长江讲坛第41讲报告会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上,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KMS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研究院和长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共300余人,围绕环境与新能源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展开了广泛研讨和深入交流。 研讨会开幕式由长江大学副校长郭海敏主持,长江大学校长冯征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分别致开幕辞。冯征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讲道:随着石油行业的逐步回暖和我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地球物理学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此次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体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我校的重视和信任,对我校石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环境与新能源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多做贡献。郭建秘书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我校承办此次会议致以诚挚感谢,表示学会将继续牢记工作宗旨,强化学术交流,为推动科技进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随后,作为“长江讲坛”第41讲主讲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陈晓非以“背景地震噪声高阶面波成像方法”为题,给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学术报告。“地震面波或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由于仅用基阶频散曲线反演,无法解决非唯一性问题”,陈院士报告围绕高阶振幅对面波成像或背景噪声成像的重要性、如何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高阶振型的频散曲线及高阶频散曲线对反演成像的改进三个问题,通过大量严谨详实、对比清晰的数据模型及曲线分析,逐层递进、细致全面地解析了背景噪声高阶面波成像这一新方法理论。陈院士的精彩报告激发起现场师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他们与陈院士就“背景噪声高阶面波成像对地质勘探的意义”、“背景噪声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应用”、“非线性反演的计算方法”等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报告结束后,学生代表为陈院士赠送了鲜花,校长冯征为他颁发了水晶材质的“长江讲坛杯”。
随后,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作了题为“月球重力场及内部结构研究”的主题报告,美国KMS公司总裁Kurt Strack博士作了题为“陆、海、井用阵列电磁探测技术及仪器进展”的学术报告。 下午,围绕环境及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技术、深层超深层岩石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油气储层参数与页岩气“甜点”区预测等议题,与会代表继续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此次学术会议拓宽了环境与新能源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空间,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长江大学) 12月7日-8日,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在合肥成功举办。大讲堂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主办,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士专家工作站、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办,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办。来自北京、陕西、山西、山东、江苏、湖北及安徽省地勘单位、仪器生产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80余人参加学习交流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施申轶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长许传建致欢迎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历程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他指出,地球物理探测在地质勘查、三深探测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不断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利用专家大讲堂这一有效形式,大力推广并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发展需求。 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施申轶在讲话中指出,在开启新时代中国能源新征程、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时期,举办“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活动既是落实“创新引领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平台。他希望与会同志要以此次大讲堂为契机,开拓思维和眼界,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在新时代,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作为创造新发展。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及加拿大等国内外地球物理领域13位知名专家围绕着“地球物理科技进展及推广应用”的主题展开学术报告和座谈交流。授课专家围绕地球物理科技新进展、新技术和发展新方向,如何发挥地球物理探测的先行作用,如何更好服务于金属矿地球物理探测、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深部资源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海洋职能地球物理探测、地市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技术、生态文明建设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技术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更好的服务于地质勘查、深地深海深空探测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向从事中国地球物理科技推广的专家学者们颁发了聘书。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9年10月2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四期青年地球物理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涉及了勘探地球物理、大地震方向、空间物理、电磁理论等领域,共有17个报告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近三年的青年托举人才近期的科研进展报告,以及2019年优秀博士论文获选者的报告。 张伟老师和王涛老师作为本期论坛的开场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托举情况,并讲述了青年地球物理论坛的设立过程、设立意义与发展前景。精彩的开场白获得了热烈掌声,拉开了第四期青年地球物理论坛的序幕。 整场报告节奏紧凑、知识点丰富、思路开阔,各位青年才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己以及团队在近一年内的工作,并且讲述了未来展望,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9年12月28-30日,第五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地球物理论坛在三亚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论坛。 论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一博研究员等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致开幕词,青工委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宗兆云教授宣读了新聘任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名单,并由学会秘书长郭建和副秘书长胡敏为新当选委员颁发聘书。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勘探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地震学、地质调查、工程物探等不同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三亚空间环境观测站。
(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9年3月27日至31日在汉中盛世国际酒店召开了“空间大数据与行星际扰动”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天空科仪承办。来自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北京大学、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第二炮兵学院、西海数据公司、天空科仪、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五院的代表28人与会。围绕太阳风基本问题的观测与研究的新进展、太阳活动与大数据、行星际扰动的建模预报与大数据、行星际扰动数值模拟中物理过程的揭示与人工智能化诊断、帕克太阳探测计划五个方面的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会议共安排口头报告14个,涵盖了帕克太阳探针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大数据方法等在空间天气研究中的应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2019年8月13日至8月16日,以“丝路环境与地球物理”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在甘肃省张掖市鼎和国际酒店胜利召开。在本次会议中,共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军事科学院、中国地质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京学院、兵器工业203研究所、中船重工第七二二研究所、山东省物探化探勘查院、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完成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大会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中国石油大学印兴耀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杜爱民研究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辉龙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孟庆奎高工、军事科学院曹保锋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董玉森教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马林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学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骆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黄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赵东明、西京学院黄世奇教授、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颢砾、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腰善丛高工、北京派特森公司宋红星、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利华等15名学者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于8月14日晚举行。会议主要完成了四项议程:优秀论文评选、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会议组织模式讨论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在录用的50篇论文中,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 经与会的全体委员讨论确定,第十六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大数据与地球物理”,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时间为2020年8月-10月期间,地点将会在会议一号通知公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这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技术学院和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吉林省地震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要协办的首届东北亚地球动力学与地质资源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0月10-13日在长春召开,来自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吉林省地震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和北京劳雷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8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滕吉文院士,林学钰院士,高锐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副主任赵俊猛研究员和秘书长李惠民研究员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技术学院院长曾昭发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副校长边铁致欢迎词,他热情欢迎各位院士和全体参会人员来到吉林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地学领域学术交流,期待着借助此次学术研讨会推进吉林大学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东北亚地质资源的调查以及吉林大学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陈晓非院士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本次学术研讨会致辞,他表示,希望借助本次学术研讨会,推动东北亚地球动力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受杨文采院士的委托,滕吉文院士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向大会致辞,他深情回顾了委员会二十多年来坚持开展的学术研讨工作,非常高兴地看到能就东北亚地球动力学这一全球研究热点开展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也期待着本届学术研讨会能取得成功。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东北亚地球动力学与地质资源,共交流了22篇学术研究论文,涉及到以下8方面研究内容:(1)东北亚地区地质构造的背景噪声成像研究;(2)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结构与东北亚地区地球动力学问题;(3)地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4)松辽盆地群的地质与地球物理问题;(5)地球深部观测的智能仪器进展;(6)地球深部的电性结构研究;(7)深度学习与地球动力学;(8)长白山火山地球科学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由高原、刘财、黄清华、金胜、胡祥云、王赟和殷长春主持。陈晓非院士、滕吉文院士和高锐院士(侯贺晟研究员代)就前三个科学问题做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获得圆满成功,谨感谢具体承担本次会议组织工作及会务工作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技术学院的辛勤付出以及北京劳雷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技术学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由梁光河、毛小平、王成虎、刘银河、秦四清等发起召集,2019年12月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召开了由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委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具体承办的“第二届大陆地壳动力学高端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重在交流讨论“大陆地壳动力学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观点与存在问题。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东华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内蒙古地勘十院、伊春测报中心、中国地震局系统、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等20余家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同时会议还吸引了10多位地球科学爱好者参会并参与讨论。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赵文津院士等多位专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围绕“地壳运动与地震成因”、“地壳应力与地震触发机制”、“郯庐断裂带问题研究”三个专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和深入探讨,16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瑜教授作题为“软流圈水平运动动力机制与燕山运动”的报告,提出软流圈的水平流动可以驱动板块,引起大陆汇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梁光河副研究员的“从大陆漂移探讨地震成因机制”报告,根据大量观测事实提出了一个热动力驱动模式,认为大陆板块后面持续不断形成的热上涌以及造成的伸展构造和重力连续滑脱是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并通过大陆漂移模式解释了地震的隐爆成因机制和深源地震及全球构造;东华理工大学胡宝群教授“地压梯度的渐突变及地壳运动意义”的报告,认为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根源是重力和热力的合力,热力和重力叠加之后的地压梯度,在空间(垂向和横向)及时间上的差异及变化,是板块的驱动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毛小平副教授“周向应力与地震的物理爆炸机制”的报告,提出地壳运动是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带的释放而产生的相对运动,并提出沉积地层中的高孔储集层中的流体有足够的数量和能量在断层破开瞬间可产生相当于8级以上的物理爆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刘银河教授级高工“榴辉岩反映的地壳运动及其存在问题”的报告,根据榴辉岩的形成和分布特征,认为与现在的板块构造成因解释是矛盾的,流体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超高温和超高压环境也不完全出现在地球很深的深度;河南省地震局池顺良高级工程师在“地壳运动的侧向迁移动力机制”的报告中,提出在固体潮作用下,在地幔与地壳之间的分界面的起伏可产生一种内波,以驱动地壳运动;河北地质大学陈志耕教授“地球膨胀构造动力”的报告,基于地球膨胀假说,认为地幔物质上涌以及重力均衡动力复合形成的全球构造动力是主要驱动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於文辉教授的“超级地幔树与全球构造”报告,基于深部地震资料反演,提出了超级地幔树的概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巍然教授的“地幔上涌导致两类地壳运动链的形成与演化”报告,提出了“开合构造”驱动模式,认为热力驱动物质上浮的运动为“开”,重力使物质下沉运动为“合”,二者联合作用驱动大陆板块发生水平漂移。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谢富仁研究员的“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报告,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测量现状与地震的关系,并从地应力角度分析了地震的成因,认为日本311大地震震前的强震活动成条带状集中分布主震两侧,与构造应力的主方向平行,大地震发生及以后,强震活动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中国科学院秦四清研究员“孕震断层多锁固段与脆性破裂理论”的报告,提出了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处产生的高能级特征破裂事件(标志性事件)可作为该点的判识标志,亦为锁固段的断裂前兆,指出天然锁固段之间的力学作用遵循强作用模式。 此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天丰教授、中国科学院梁光河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王成虎研究员也分别在研讨会上作题为“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郯庐断裂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和“郯庐带山东段地应力状态及地壳动力学意义”的报告。 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地壳运动与地震成因机理和预测预报”、“郯庐断裂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方曙、谭钦银、王水禄、石军柱、李安宝、付敏宗、吴承忠等专家学者也介绍了自己对大陆漂移动力和地震成因机制的研究和认识。 本次研讨会取得如下阶段性共识: 1. 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它难以合理解释地壳运动动力机制。地幔对流等传统驱动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认为重力、热力是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必须考虑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及引潮力的作用。 2. 传统的板块构造把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混为一谈是不合理的,无论从物质组成还是厚度以及形成年龄,二者差异巨大。因此在地壳运动中,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应该分开讨论,大陆地壳相对大洋地壳产生水平运动。 3. 地震成因机制中除了传统的断裂运动释放的能量,必须考虑流体隐爆产生的能量。地壳应力的积累和地震的触发密不可分,当地壳应力积累达到临界极限就可能触发地震形成。 4. 诸多地球物理证据说明,大陆板块运动的主要底界面是莫霍面,莫霍面是一个主滑脱面,康拉德面是一个次级滑脱面。因此板块运动或岩石圈运动应更名为地壳运动。 与会代表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把这种热力和重力联合驱动模式形象化、定量化,给出中国科学家的方案和模式。 2. 在地震成因机制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地壳运动相关的大地构造研究,找出可行的预测预报方案。 本次研讨会议决定: 1. 将针对具体大地构造和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预测预报等热点问题,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 2.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或中国地质学会下申报成立“地壳运动专业委员会”。 3. 今后的会议可考虑设立优秀报告奖、优秀组织奖、理论创新奖、新锐奖等。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为了促进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步,加强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在深部能源、地下矿产与地质工程领域的应用,及时交流研究成果,把握国际前沿,增进友谊与合作,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11月16-17日在西安联合主办召开了“第三届固体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前沿学术讨论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① 深地探测、深部能源与矿产勘查;②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勘察与监测;③ 地球物理及前沿信息技术。来自不同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的30多位学者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15位代表分别就会议的主题进行了研究成果汇报和交流。 本次会议得到了以下单位的大力支持: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中石油川庆钻探有限公司、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公司、上海元易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中铁一院集团甘肃铁道综合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为研讨国内外环境与灾害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增强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队伍建设,2019年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在北京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力副校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合作处蔡敏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邹长春副院长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学术报告,80余家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23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绿色生态建设宏观管理与规划;重大灾害监测、治理与评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现状与进展;环境污染与地质灾害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监测前沿技术等。 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姚硕教授主持,相继介绍了与会的学校领导、学会领导、国际合作处领导、学院领导、特邀嘉宾、专家及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万力教授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分别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及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两部分组成。 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 按照换届选举工作程序,会议进行了第六届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修改说明、换届选举筹备工作情况说明、换届选举通过表决、选举新一届委员投票以及公布选举结果,新一届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领导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分别进行了讲话,并向选举产生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全体委员颁发了证书。全体代表会议期间进行了合影留念。 本次换届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1人、专家委员11人、普通委员177人、学生委员43人、单位委员4个、秘书长和副秘书长2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临时党支部。 二、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两天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专委会副主任白朝旭教高与硕良勋教授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葛察忠研究员就“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主题进行报告,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环境现状并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路目标任务;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刘澜波教授以“Environmental Geophysics:Past and Future”为题,概述了环境地球物理的过去,并从新技术、新领域两方面介绍了环境地球物理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焦文涛研究员就“有机污染地块热脱附修复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一题,针对我国 有机污染地块特点、异位与原位热脱附技术进行分析报告,并对我国有机污染处理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热研究室主任王贵玲研究员从我国地热资源勘查程度、地热勘探技术及其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和未来地热勘查与技术攻关方向三方面对地热资源勘察进展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由专委会副主任丛鑫与李学军教高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谭成轩研究员就“活动断裂及其诱发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研究”主题进行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员报告“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进展及管理对策”。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朱晓华研究员报告“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应用的思考”,从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管与成效出发,提出环境污染治理发展在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上的两点思考。 第三部分由专委会副主任刘澜波教授与雷晓东高工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应力研究所李滨研究员从高位地质灾害特征与教训、灾害早期识别、风险防控及防灾减灾难题四方面作“灾难性高位远程滑坡早期识别与风险防控”报告;山东大学孙怀凤副教授报告“无人机技术在环境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前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郑晓东教授就“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智能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及应用”,从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地震迭代映射技术、地震数据挖掘技术、地震深度学习技术以及技术局限性与对策五方面作报告。 第四部分由专委会副主任李春成教高与硕良勋教授主持,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刘澜波教授以“Geohazard Monitoring based on Seismic Ambient Noise”为题,介绍了背景噪音地震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大规模与精细尺度监测,并举例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程光华教授就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展开“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理念与技术”报告,提出地下空间探测评价新理念,即“全要素”精细探测、“全资源”整体评价、“全空间”协同规划、“全环境”系统监测;鲁东大学赵英教授报告“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肥盐运移过程、机制及其综合调控技术”。 第五部分由专委会副主任朱庆俊教高与丛鑫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任政委教高通过物探技术方法对比试验,就“黔中城市群岩溶勘查组合模式”一题得出结论,即针对岩溶勘查应采用探地雷达、浅层地震、瞬变电磁组合模式,针对岩溶区找水应采用大地电场、浅层地震、音频大地电磁(EH-4)、瞬变电磁组合模式;北京竞元科技有限公司樊战军教授报告“环境地球物理仪器新进展”;北京程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杨伟健教高报告“基坑渗漏监测方法及应用”。 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是一次环境领域融合、交流的大会,是一次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渗透、发展、创新的大会,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1月28-2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 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颙,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和来自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地球物理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油田企业等单位500余名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推进地球物理技术创新助力国家能源战略。28日,在大会邀请报告中,陈颙院士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水资源耗用巨大、诱发地震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无水压裂、防震减灾、动态采油气控制系统、采用甲烷轰绿色人工震源等关键性建议。金之钧院士从华为先进的研发管理体系(IPD)核心价值点出发,概述了在学术科研中应以核心科学家为中心,各团体紧密合作,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才能使中国的创新技术达到新高度,并将华为的IPD理念引入到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李阳院士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陈晓非院士介绍了高阶面波成像及如何利用高阶频散曲线改进反演结果的新方法。共13位院士、教授、专家在大会上交流了专题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印兴耀教授主持了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成效的相关报告。 29日进行的会议包括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技术,复杂山前带、复杂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深层、深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在油气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五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物探技术六个分会场的160余篇口头报告和70余篇展板报告,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效果明显。 本着物本探源的精神,秉持物有源、探无疆的理念,此次学术交流会议开拓了与会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地震局河源地震台协办的“探测地球深部结构地震学方法最新进展及华南深浅部结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30日在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地震台召开,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5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红谊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永华研究员先后主持了研讨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旭章教授组织了这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广东省地震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叶秀薇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河源地震台与新丰江水库地震的情况,并对参会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8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①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的“呼图壁储气库诱发地震研究”报告,对呼图壁储气库周边地震活动性、地震位置及波形的相关性进行介绍,特别是根据地震定位和波形相关性结果,对呼图壁储气库诱发地震的机理进行了讨论;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房立华研究员在题为“AI在微震拾取中的应用”的报告中,对AI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几次大地震前后波形进行了处理,识别了大地震前后的更多微震事件,对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启家副教授“川滇地区Ms6.5级以上大地震序列研究”的报告,对几次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性、b值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地震的孕震背景和发震机理;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志伟研究员“基于多种地震学方法的密集台阵成像与地壳结构探测”的报告,对目前密集台阵的最新技术及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展示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何小波研究员“亚稳态橄榄石存在于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地震学证据”的报告,通过分析发生在俯冲带深部地震的波形资料,对俯冲带在上地幔中的滞留及由此引起的相变进行了深入讨论;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旭章教授在“基于波形分析构建适于研究LAB的S波接收函数”的报告中,对S波接收函数方法探测岩石圈底界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解决办法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韩国地震台网资料的处理;⑦南方科技大学郭震助理教授题为“3-D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and shear wave splitting: seismic evidence for the eastward asthenospheric flow”的报告,主要是基于面波和体波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各向异性的深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研究区壳幔物质的物质运移方式及暗含的地球动力学作用机制;⑧广东省地震局的王小娜副研究员在“广东阳江地区速度结构研究”的报告中对地震活动性活跃的阳江地区进行了地壳尺度的三维层析成像,得到了该区域较为精细的地壳结构,并结合该区域的构造背景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与会代表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讨论。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新丰江地震台的搜救培训基地,实际体验了震后搜救人员所面临的房屋倾斜、极端的湿热环境等条件。与会代表还对发生过国内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新丰江水库进行了实地考察。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沈旭章)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办,翁文波基金会和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协办的 “2019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与会代表40人,会前收到学术论文、相关资料32篇,编印了《2019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文集》。 11月30日,北京遭遇了强冷空气,外面寒风刺骨,但对与会代表丝毫没有影响。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地震、水文气象等灾害预测的4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对2019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对应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学术交流。 会议由张启文副主任主持,高建国主任首先致欢迎词,并作了“中国巨灾研究七十年”报告。报告用详尽的历史资料对过去七十年发生在中国的巨灾做了阐述和总结,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兴趣。 与会专家认为,徐道一、高晓清二位委员对2019年6月17日发生在四川宜宾6级强震事先做出了较好的预测,根据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工作意见第六项中第4条表彰标准,由耿庆国名誉主任、曾小苹常委分别对二人进行了颁奖。 郭安宁委员作了关于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內设立郭增建基金会的建议,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支持。 由高建国主任主持了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老朋友李坪院士的追思会。与会代表踊跃发言,表达了他们对李坪的深切怀念之情,他们认为,李院士对地震预测事业始终给予支持,令人肃然起敬,让中国地震人永远怀念他。 特邀专家李有才高级工程师对2020年的震情形势作了分析,潘正权专家作了题为“2019地震活动概况及未来趋势的看法”的报告,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孙加林委员作了题为“华北地区地震形势判定的困惑”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兴趣。与会代表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2020年中国灾害形势做出了分析和建议。 白志强常务副主任主持了以2019年地震预测总结为主题的单元报告。曾小苹研究员的“从地震灾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报告,用古今中外61个著名强震和大震灾难,展现了中外科学家和人民对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的部分成果、经验以及尚需反思的问题。 会议结束前,高建国主任作了总结,首先他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他被这些能冒着严寒来参加这次会议的老专家们所感动。他祝在座的各位专家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并宣布明年的全国第七届防灾减灾之路暨2020年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将在2020年4月下旬河北青龙召开,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19年12月3日至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物探技术交流会暨十届二次工作会,本次会议有来自37个会员单位的8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勘探委员会副主任邢文宝同志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到会指导,武汉大学副校长、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委员会高级顾问曾宪强、孔繁恕等出席了开幕式,委员会主任张玮致辞并对嘉宾的到会表示了感谢。会议分技术论文交流和年度工作汇报及各学科组工作讨论两个环节,主要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一、技术论文交流情况 本次会议共交流技术论文28篇,其中15篇为特约技术报告,13篇为来自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长江大学、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6所高校和科研生产单位的青年人才技术论文报告,内容涵盖陆上复杂区油气勘探新技术、城市地球物理新技术、井见电磁波CT技术、海洋电磁油气勘探技术、地震全波形反演新技术、砂岩型铀矿勘查新技术、水域多模式声纳新技术、壳幔深层结构探测面波层析技术、重震联合反演技术、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专业领域基础方法研究等众多领域,交流会内容丰富,报告精彩,充分展现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与会代表均认为此次会议受益匪浅。 针对本次会议上交流的13篇青年专家优秀论文,委员会组织了专家评委组进行了打分评比,最后评选出《可控源电磁法在稠油区剩余油识别方面的应用效果》《航空重力梯度与地震波形数据联合反演》《武汉市地震危险性分析》三篇论文为特等奖,《基于测井信息的全波形反演结果尺度缩小反演》《三维不连续网格上的频率域地震波模拟》《三峡地区地震b值空间变化特征研究》《居民楼的高度和密度对风环境的影响》四篇论文获得一等奖,《基于Marchenko方程的弹性介质多次波去除方法》《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的四川盆地威远地区浅层速度结构的研究》《井地电磁法复电阻率储层评价方法》《云南省各流域降雨蓄渗的比较与分析》《四川威远页岩气开采基地注水诱发地震研究》《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研究——以GPR数据为例》六篇论文获得二等奖,委员会工作会议最后对获奖作者颁发了证书。
二、委员会工作会会议情况 张玮主任代表委员会做了工作报告。报告从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2019年工作:1、圆满完成科协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2、顺利完成了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3、召开学术研讨会与举办技术培训;4、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资源优势,助推企业科技进步。工作报告对2020年委员会就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做了部署: 一是继续认真完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继续完善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会议的组织方式,按照以会养会的原则,由承办单位向参会人员收取适当会议费; 三是持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和精品学术交流平台; 四是进一步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突出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科研项目的合作范围和力度。加强院士工作站横向交流与合作,做好“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第三期学习班各项工作,继续不断扩大规模与影响; 五是积极筹备委员会专家库建设工作。委员会设置油气资源、金属资源、煤水资源、铁道工程、水利电力工程、基础研究六个学科组,在这种专业领域基础上组建委员会专家库,以促进委员会各学科组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活动,共同推进各学科组的发展,同时为重大物探技术成果、重大物探工程项目的现场学习和交流活动提供强力支撑,不断推动委员会的整体发展。 六是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会上讨论并通过了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委员单位,增补严良俊教授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委员。 三、委员会领导会议总结讲话精神 委员会主任张玮同志在会议最后进行了总结讲话,主要精神如下: 在会议承办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精心组织和配合下,在各委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学科组积极组织响应,派专家进行会议的技术交流和汇报,会议出版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2019年度物探技术交流会论文集》,并评选出13篇优秀论文,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专题报告涉及陆上油气勘探、海洋地球物理、水利电力、铁道、重磁电、非常规、基础研究等物探专业领域,每个报告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精彩纷呈。会议时间短,内容紧凑,成果丰富。 委员会的工作成效,与各委员单位及学科组的积极配合、关心支持密不可分,专委会下一步的工作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科协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总体部署,突出学术建设和服务协调两项重要职能,竭诚为各位委员和委员单位搭建好技术交流和创新发展的有效平台,让更多的物探科技工作者、更多的物探企业可以分享更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信息。 会议期间武大地物联会长张森豪做了 《走进地物——物探会议专访》,采访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张玮,欧美大地林志清,中国地质科学院深地中心研究室主任、勘探委员会学科副组长孟贵祥等几位地球物理学界的大咖,以便让武大的本科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物理专业,也希望大家能从这些地球物理前辈们的观点中收获一些学习和科研的方法。 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的地震动摧毁建筑物、诱发地质灾害,从而殃及人类。地震触发的边坡失稳规模大、范围广,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公路、铁路、水利工程、大型原位石质文物等人类工程和文物古迹都可能会受到边坡地震失稳的威胁。为加强各类工程边坡对地震失稳灾害的防御,提高边坡地震危险性分析技术水平,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东城振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协办,2019年12月2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大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边坡地震失稳评价方法,提高边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北京东城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孙占军、副主席王春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副主任罗壮伟、秘书长何贤明,东城振动学会名誉理事长陆其鹄、秘书长梁向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副院长杨义勇、张彬教授等领导和老师,防灾科技学院王伟主任、王磊老师,北京市地震局丁彦慧处长,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科技处王成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科技处王涛,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特殊开采所张刚艳所长,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庆洲、总工程师许德树,中铁二十四局李军伟经理等近80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李高博士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孙进忠主任致开幕词,对到会的学会、科协、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地欢迎,对研讨会的目的、主题和议题做了简要介绍,对主办、协办单位、对这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的上级学会和东城区科协,对筹备和参与此次会议的人员表示了衷心感谢。北京市东城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孙占军在致辞中以自己的学生、学者、管理者的三个身份深入探讨了科学精神的内涵,精辟阐述了科学、伪科学和似科学的概念,分析了伪科学,特别是似科学的危害,对到会的科研工作者非常有启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杨义勇副院长作为东道主,在致辞中对参会代表表示了热烈欢迎,对本次会议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议报告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彬教授主持。王涛、孙进忠、韩赛超、熊峰、彭亚平以及郑旭辉分别作了题为“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实践与思考”、“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方法概要”、“考虑潜在震源方位的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边坡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中任一方向入射平面波激振方法”、“任一方向入射平面波激振边坡地震动响应超声模拟方法”以及“震湖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的报告。这些报告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地震滑坡的区域评价、场地地震作用、边坡地震抗力以及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及应用,反映和代表了当前边坡地震破坏失稳危险性分析的技术水平。 会议邀请报告之后,进入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区域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场地地震作用方式与边坡地震破坏失稳方式”、“考虑潜在震源方位的场地地震危险性”、“边坡抗震能力及其标识”、“边坡地震动力特性及其测试”、“边坡临界地震动加速度分析”、“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及“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几个专题以及更广泛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中既有对科学研究问题的鲜明问答和辩论,也有对科学研究体验的畅快激情和感慨。会议研讨使与会者不仅对地震滑坡灾害分析理论、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韩赛超) 2019年12月29日,来自中国地震局预测所和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中科院武汉精测院和广州南海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学者及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部分师生,汇聚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以“演化的大陆岩石圈底界”为主题展开了一次学术研讨。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办,由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
本次会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岩石圈结构探测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陈晓非(委托他人代讲)、郑建平、杨晓志、张海江、朱露陪、王志、罗银河、李春峰、袁怀玉、鲍学伟、张宝华、王慧琳、杨英杰、储日升、张瑞青、徐义贤等16位学者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在岁末为新成立的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学术报告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了岩石圈精细探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高阶面波层析成像、三重P波波形模拟、多种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地震波形的神经网络反演、天然火山“深钻”技术等;第二部分为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表征,包括高温高压电导率和波速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热结构特征及流变学特征;第三部分为探测实例研究,涵盖大洋盆地、俯冲带、显生宙大陆及古老克拉通岩石圈的探测。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2019年4月25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国构造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地质矿业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李廷栋院士、裴荣富院士、赵文津院士到会指导,地质力学研究所邢树文所长出席研讨会并发表讲话,会议由马寅生副所长主持。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
2019年8月23日,第八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在江西赣州召开。本届会议以“开拓矿业前沿领域,提升资源保障,助推绿色发展”为主题,紧密围绕稀贵金属及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关键科技问题进行学术研讨。论坛由国内30家黄金贵金属领域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联合主办、协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为协办单位之一),《黄金科学技术》期刊编辑部承办,共有来自全国54家单位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高峰研究员主持。
(《黄金科学技术》编辑部) 2019年10月25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协办了此次研讨会。在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之际,重温李四光先生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学习他为强国富民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弘扬他为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发表了纪念讲话,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负责同志做了“弘扬李四光精神创新发展地质力学”的专题报告,地质力学研究所有关领导介绍《李四光全集》的编辑情况。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院校、各地李四光纪念展馆、局各直属单位的25家单位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士赵文津、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等专家学者,局机关各部室,相关兄弟单位同仁,地质力学所领导班子及全体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主持。
邹宗平女士发表纪念讲话
会议介绍了《李四光全集》编辑情况,赵文津院士、康玉柱院士,王瑞江、吕古贤、张拴宏、李滨研究员分别作了《李四光的地震预报》《油气地质力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关于地质力学创新发展的思考》《中国构造体系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地球中年期”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的成因联系及其对古环境和地层断代的意义》《我国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风险防控》等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 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才成长,2019年6月-10月山东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继续联合主办“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目的是开展大学生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竞赛与交流,促进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企业选人用人开辟更广阔的渠道。 根据省大学生节活动要求,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7年开始举办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活动,得到省科协的表扬。2019年7月25-27日,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并获圆满落幕。本次竞赛在激励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球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球物理专业教育改革,提高地球物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山东省内高校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地球物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竞赛活动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8支学生代表队参加,竞赛类别分为地震类和非地震类(重电磁类)两组。最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代表队二队获得地震类竞赛一等奖,山东科技大学代表队获得二等奖;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获得非地震类竞赛一等奖,山东理工大学代表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山东大学代表队获评优秀组织奖。2019年10月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领导组织部门统一审定发证,已将获奖证书印制完毕,颁发至各赛项组织单位。 经过本次竞赛,同学们不仅收获交流了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和培养同学们对地球物理的追逐与热情,也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开拓了渠道。我们鼓励更多的高校及地球物理爱好者参与其中,促进高校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学生和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对推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科技推广和人才教育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继续开展省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本次科学技术奖于2019年8月开始申报,10月20日评审工作结束。山东省地质、石油、冶金、煤田、海洋、地震、地理信息等几大行业的22家单位共申报了62个项目。本着为会员服务的宗旨,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经过评委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评选,评出一等奖20项,二等奖21项,优秀奖19项,并于2019年10月24日~10月26日进行了公示。 专家评委经认真讨论,一致推荐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等五个单位的获奖项目参加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工程奖申报。 经过几年的工作,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被多个物探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已列为技术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和业务考核的有效凭证。 2019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得到各会员单位更加积极的参与,该奖项的获得者,对提升会员单位和个人业绩水平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将继续坚持“三项服务”工作,为推动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9年11月5日至8日,在广西北海召开了“第二届(2019)广西•泛北部湾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广西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同组织,来自14家单位的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许瑜主持,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熊彬致词,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高级顾问孔繁恕代表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出席会议并讲话。广西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欧业成、副院长覃京音、纪委书记李开颜出席开幕式并对到会的嘉宾表示感谢。主要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19年11月15日,第九届济南市科协年会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市科协党组书记张广勇,市中区委副书记李冬利,南开大学教授王兆军,山东省科协学会部部长葛玉芝等领导和院士专家出席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元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滕吉文院士以“浅地表地球物理与智慧城市”为题做了主旨报告;张广勇与滕吉文院士共同为2019年度济南市科协学会(专家)服务站进行了授牌。 本次年会由市科协副主席李武主持,共有科技工作者代表450余人参加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会。 11月17日,滕吉文院士来到山东大学兴隆山讲学堂,为兴隆山校区学生做大家讲坛:《科学人生》的主题讲座。报告厅坐满近400名学生,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兴胜等与大家一起聆听了讲座。 滕吉文院士与大家分享了求学和学术、科研生涯。他讲到大学生要努力成为国之栋梁,要为国家的需求、为人民服务,担当时代责任。滕院士的讲座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9年11月19日,北京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功召开。来自北京30多家研究单位和企业从事地球物理学相关工作的近百名人士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北京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情况报告以及监事会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章程草案及选举办法。与会代表根据选举办法,通过无记名投票最终选举出第九届理事会成员: 理事长:赵俊猛 副理事长:狄帮让、宁杰远、杨进、郑晓东、程纪星、方励、杨顶辉、卢占武 理事薛爱民、高原、雷建设、田小波、乔计花、张玄杰、王才志、谢昭晖、严加永、雷晓东、吴其斌、李军、武宏亮、魏东平、邹冠贵、杨志芳、杜爱民、李永华、武安绪、陈九辉。 秘书长:裴顺平 监事长:冉伟彦 监事:李秋生、张贵宾、石玉涛、徐强。 同时表决通过了社团会费收取和管理办法以及本团体内部管理制度等其他事项。 选举结果大会宣布后,由新任理事长赵俊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向高锐院士、李宁教授、侯惠群教授颁发了荣誉理事长证书,以感谢他们对学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最后,北京市科协领导周宁讲话,她对上届理事会的工作充分肯定,对新一届理事会寄予殷切希望,对学会的下一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 11月19日,山东省科协、广东省科协到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元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调研考察。参加调研考察工作的有山东省科协学会部、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广东省科协学会部及广东省电子学会、广东省地质学会、广东工程师学会等省级学会的负责人。调研考察人员首先参观了正元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时空数据中心,随后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葛玉芝部长介绍了山东省科协学会工作有关情况;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秘书长张善法介绍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情况;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原副会长齐如松介绍了“杰出工程师”评选等工作情况;广东省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谢洪介绍了广东省科协学会工作经验;广东省电子学会秘书长彭志聪、广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林希强、广东工程师学会秘书长吴凯等也介绍了各自学会工作经验。 座谈会气氛热烈。与会者讨论了学会在党建工作、业务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及难点问题,以及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学术交流、科技评价等方面如何选准突破口,如何树立品牌项目等问题。并提出要多开展科技工作者需求的和对地方产业发展有益的活动,使学会充满活力,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9年11月28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在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成功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2019年学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及2020年学会工作计划提纲,颁发了学会第一届江苏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及江苏省地球物理学术个人贡献奖。 会议全票通过选举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杨勤勇院长为学会新的理事长,增补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装备管理中心赵军才总经理为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江苏省科协岳智顺处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最后,新当选的杨勤勇理事长感谢理事们的信任,感谢曲寿利理事长对学会工作做出的贡献,感谢省科协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江苏省学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学会长期发展目标及对秘书处工作的具体要求。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9年12月22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在济南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召开,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刘元生研究员出席并主持会议。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葛玉芝部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梁桂芝顾问、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张善法教授级高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张训华研究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怀洪研究员、青岛市应急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郭玉贵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席高级专家王延光教授级高工、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林少一研究员、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院长邹安德高工、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张庆松教授、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系主任刘斌教授以及其他100多名来自我省各地的会员单位的理事和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向我会发来了贺信表示祝贺。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按照会议内容,本次会议完成了各项议程,包括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三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换届筹备工作报告以及修订《章程》等内容。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聘任秘书长。山东大学刘斌教授对学会2020年工作计划做了详细报告。会议对先进集体、优秀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竞赛获得者进行了颁奖及鼓励。最后,刘元生研究员做会议总结,并祝新一届理事会在张善法教授级高工的领导下,为推动区域地球物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做出新贡献。最后,张善法教授级高工对会务人员即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的相关博士表示感谢,通过此次会议的接触和了解,认为刘斌教授带领的会务筹备小组是智慧与勤奋并存、年轻并充满活力的小组,大会能够顺利召开并圆满落幕离不开全体会务人员的默默付出。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工作圆满谢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先生,于2019年10月22日下午1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让我们永远记住曾先生对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伟大贡献。
——追记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先生 10月22日下午14时,一双始终探寻着地球深部奥秘的眼睛永远地合上了。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作为我国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曾融生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并为固体地球物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回忆,初见曾融生先生已是57年前的事,但迄今犹历历在目。“与先生相处如沐春风,但先生在学术上对学生的要求却毫不含糊,严格要求,令人感佩”。 初入地球物理门 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出生,福建平潭人。1942年,他被保送到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由于成绩突出,后留校任助教。1947年,出于对学术的追求,他带着几件换洗的衣服、一些常用的字典和书,长途跋涉来到了北平,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担任国际著名勘探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先生的助手。曾融生在顾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境内208个重力加速度测点的数据计算和分析。由于扎实的数理基础以及对地球科学事业的兴趣,他很快进入角色。1954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至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分为4个组,其中物探组是为配合国家开发矿产资源的需要而成立的。最初的物探组只有4人,曾融生是其中一员,从事与磁法勘探有关的研究。在湖北大冶铁矿野外勘探时,曾融生认为山顶可能有铁矿。为了证明这个判断,他建议在尖林山的下面打一口验证井。这一建议得到当时的总工程师、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先生和苏联专家的赞同。尖林山顶的井打到二三十米深的时候果然发现了富铁矿层,年轻的曾融生为大冶铁矿的开发立了一功。在勘探工作中,他感到所里国外产的电阻测量仪器太笨重,用起来不方便。由此,他经过多次试验反复调试,研制出一台更加精巧轻便的电子式电阻探测仪。这是我国第一台自己研制的真空管电阻测量仪。 开创探地新思路 随着科技百年发展,人类对地球表面和地球外部的认识逐步深入,但却仍对地球内部深部构造和资源知之甚少。了解地球深部,正是地球物理研究者心中共同的目标。那么,能不能用探测到的地震波计算勾勒出地下深部的结构图?1957年,曾融生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地震勘探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新思路。他带领团队在松辽地区完成自吉林省公主岭到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地震勘探。这是大庆油田地区的第一条石油地震勘探剖面。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了由曾融生主持的柴达木勘探地壳构造研究计划。柴达木盆地气候寒冷,刮起大风,一片黄沙。为了御寒,勘探队每人发了一个皮夹克,白天穿在身上,晚上脱下来就当被子盖,即使如此也不足以御寒,天寒地冻,难以入眠。饮食供给也很困难。有一次,他们整整喝了一个星期的棒子面粥。在这样的条件下,曾融生团队得到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鱼卡-甘森和东部的大柴旦-格尔木两条长度各120千米的剖面上,分别获得了清晰的莫霍界面广角反射波,同时也接收到地壳内其他界面的反射波。另外,在柴达木盐湖还获得清晰的回折波,以及相当完整的多次波。这些地壳内部震相的发现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报道。获得的该地区详细速度分层 结构,是中国大陆最早提出的区域地壳分层速度结构模型。当时获得柴达木盆地的地壳厚度为52千米,这一结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由此,曾融生根据从回折波的走时曲线,总结出建立地壳结构模型的规律,提出地壳分层的重要概念。用曾融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通窍了”。这些工作开创了我国深部构造研究的先河,填补了空白。随后,他又开创性地提出了采用工业爆破进行低频地震探测的新思路,发现了地壳内速度逆转的现象。这一发现,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普遍承认和应用。1978年,曾融生担任国家地震局(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四年后他牵头成立的“深地震测深技术协调小组”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在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完成了近4万千米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探测。这一大批新获得的地震剖面,以及有关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赞扬。 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融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探索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上。1991~1992年,他与人合作应用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技术,在青藏高原内部沿青藏公路布设了11个临时地震台站。这是国际地学界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设的、由国际上先进的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地震观测台网,成为青藏高原深部构造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此,近古稀之年的曾融生还亲赴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口指导野外台站的维护工作。这次流动地震观测取得了大量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又由此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 育地球物理后继中坚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迫切需要矿产资源,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迫在眉睫,而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人才奇缺,当时的高等院校也没有开设这一专业。为此,顾功叙先生与傅承义先生倡导并开办了多期地球物理勘探培训班,创办了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曾融生担任培训班的辅导老师和三所大学的任课老师。这些培训班学员和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的能源勘探地球物理和固体地球物理领域的骨干力量。开班时候,没有成型的专业讲义,曾融生在顾功叙先生从美国带回的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讲义。陈运泰院士回忆,曾融生对学生在学习上毫不含糊,犹如体育教练训练运动员,特别加大训练的力度。考试既不划定范围,也不指定什么重点,亦无“商量”的余地。但在生活上,曾融生又十分关怀,“当时我较瘦,穿多少厚衣服也不显。一天,曾先生看我衣着单薄,突然关切地问我经济是否有困难?顿时一股暖流驱散了身上的寒气,全身充满了温暖!至今每思至此仍感念不尽。”陈运泰院士说。1962年,曾融生开始招收研究生。到2014年,他已培养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陈运泰院士等许多学生已成为地球物理、地震与地质矿产研究部门的栋梁和骨干。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66万字的巨著《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论述固体地球物理理论和应用的重要论著,对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陈运泰院士告诉记者,曾融生为人严谨,从无半句虚言。有人问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多开创性的成就?他说,从事研究工作正如他教导自己的子女所言:“做事情要专心致志,‘one thing at a time’。在一个时间里只专心做好一件事,肯定能做得比较出色,同时去想干几件事,反而哪件事也干不好。” (陈运泰院士供稿,原登于2019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记者杨舒)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9年 第4期 总第14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