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42

 

 

科协精神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三亚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暨“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 学校”成立签字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成立大会暨水工物探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四届四次暨五届一次会议纪要

科普工作委员会在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开展科普讲座活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总结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现代化GNSS数据及技术在地 球科学中的应用”、“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 过程”、“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智慧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电磁地球物理 学研究及其应用”、“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油藏地球物理”、“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中高层 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待续)

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隆重举行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方法研究和应用高级交流培训班会议纪要

第八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在浙江大学召开

地方学会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简讯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第49个“世界地球日”院士专家报告会

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攻深、抗噪、高效物探技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普走进校园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报道

报道

“神威·太湖之光”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获肯定

通知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访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科协的服务对象就是科技人才。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让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日前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

中国科协做的是凝聚人心的工作,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要出实招、见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怀进鹏说,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第一次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认识科技创新的价值提供了根本指引。

“没有强大的科技影响力,就没有进入世界科技强国的通行证。”怀进鹏认为,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创造更多的一流成果,支撑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筑牢科技界共同的思想基础尤为重要。怀进鹏说,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必须不断提升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能力,引导科技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汇聚起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科技事业历史性成就的系统阐述,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创新自信,同时总书记也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怀进鹏说。

怀进鹏认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释放科技人才创造活力,就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首要的,就是要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建立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中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就是要提升对科技人才的思想引领力、情感凝聚力、精神感召力和组织黏合力。

“中国科协做的是凝聚人心的工作,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要出实招、见实效。”怀进鹏说。

不久前,中国科协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工作布局,努力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升级版”。针对一些科协组织与科技工作者“不亲不紧”的问题,怀进鹏说,一些科协组织团结凝聚科技人才的手段方式还比较传统,我们既需要革新理念,找到共同的价值结合点,也要研究规律和“解题方法”,更好地聚焦靶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国科协正在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探索以发布60项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等形式,发挥学术前沿引领作用。我们的 ‘亲’要体现在价值、情感和精神认同上,既要有物质和待遇上的支撑,更需要精神和方向上的引领。”怀进鹏说。

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地难、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良好的科研诚信和学风道德环境尚待优化等问题亟待破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改革的重要性,才能找准着力方向。”怀进鹏认为,从人才工作看,当前存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地难、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良好的科研诚信和学风道德环境尚待优化等制度方面的问题。

怀进鹏说,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中国科协应有担当,敢于啃硬骨头,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是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保障。但实际运作中,科研人员收入往往与劳动付出不完全匹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怀进鹏认为,要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同时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增进有突出成果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怀进鹏说,面对不同领域和行业,当前以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既不科学,也不利于科研人员创新。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一流学会,引导正确价值取向,促进建立科学分类、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是中国科协未来将着力的重要工作。

怀进鹏认为,要以国家发展目标和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社会多元多样,学科、领域、行业千差万别,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人才,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按照分类、分层原则进行差异化评价。此外,还要支持科研机构、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和第三方开展多元评价,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

我国科研产出大幅增长,但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科技界的形象,也有损我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我们不要怕得罪人,要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果断亮剑、率先发声,净化学术环境,在学术界树立灯塔。”怀进鹏说,中国科协要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事件为契机,在科技界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助力破解“唯论文”等不良倾向,更好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科普不仅要20专业人员做,而且要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数以千万计的科技工作者来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就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而青少年又是重要的科普对象。怀进鹏表示,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是要面向未来,激发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立科学志、做科学家的兴趣和热情,让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

怀进鹏说,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文化多元化和传播渠道多样化带来的挑战相比,我们的科普事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仍存在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科普发展不平衡、科普传播方式陈旧等问题。此外,广大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仍未形成。”

应对挑战,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和“互联网+科普”行动,开创了科普中国品牌。怀进鹏说,今年中国科协启动了“智慧科协”建设工程,将进一步提升科普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探索“三长”(医院院长、中小学校长、农技站站长等)进入县乡镇科协机构兼挂职。此外,推动全国138家科技馆免费开放,建设流动科技馆,补上乡村科普资源供给不足的短板。

“科普不仅要20万专业人员做,而且要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数以千万计的科技工作者来做。”怀进鹏说,科普工作不能仅仅是一部分专业人员参与,社会爱好者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协要为后者参与科普提供支持。同时,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科普“大合唱”,为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喻思南)

来源:《人民日报 》( 20180608 20 版)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于2018417-20日在贵州省铜仁市举办。12个地方学会、我会所属8个分支机构、13个单位会员代表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60人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主持了本次会议。

郭建秘书长首先欢迎测井行业老前辈、86岁高龄的李舟波先生前来参加秘书长会,感谢他对我会工作一直关注、热忱不减。与会者在会上进行了自我介绍,通过彼此了解,增加了学会的凝聚力。他简要介绍了我会2017年换届改选情况和第十届理事会成员,对近几年学会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工作安排进行了通报,特别指出:秘书处应以“会员为本”,要切实将为会员服务工作落实到实处,服务内容和形式要实现多元化、规范化,结合学会的各项活动特点积极探索会员发展模式,逐渐向中国科协的会员管理机制靠拢。会上学习了《民政部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财务管理的通知(民发〔2014259号)》文件,要求分支机构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管理办法》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郭建秘书长通报学会工作

 

会上,郭建秘书长还向与会者传达了科协精神,深入解读了《2018年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文件,他认为这个文件十分重要,代表了中国科协今后五年纲要性的任务。学会应该作为科协的创新主力军存在,而不是辅助力量。科协对学会发出连问:学会的优势在哪?专业化服务产品是什么?需求在哪?营销策略是什么?郭秘书长针对科协连问,对学会改革工作进行审视和思索,分析了影响学会

发展深层次原因,认为学会过去缺乏经营理念,今后应牢牢树立经营理念、发挥我会独特优势资源、做出专业化服务产品。学会应具有担当精神,带领学会走向更宽领域。

我会理事、十九大宣讲团成员、我会2017年中国科协科技社团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西北有色物化探队郭文波总经理向与会者进行了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宣讲多媒体由我会宣讲团成员、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同志提供。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郭文波同志对十九大报告重点进行了宣读和讲解,从我国十个方面历史性成就、两个重大判断、一个历史使命与四个伟大、一个重大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两个重要时期、两个阶段(两步走)、九个方面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等八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进行了评述。他结合实际工作和自身感悟,深入浅出、发人深省,使听会者很好的领会了党的新时代精神,大受裨益。

郭文波同志宣讲十九大精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苏枫同志代《会讯》编辑部主编曲克信先生介绍了2017年地方学会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投稿情况,根据稿件质量和数量,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获了2017年《会讯》“优秀通讯员奖”。郭建秘书长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颁发《会讯》“优秀通讯员奖”

 

  在自由发言交流环节,各地方学会、各分支机构的秘书长或代表对2017年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对2018年的工作部署进行了简要汇报。与会者在会上踊跃发言,对学会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一次次将会议气氛推向了高潮。如天灾预测专委会主任高建国研究员对怎么落实解决“上热下冷”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科技工作者应发扬钱学森精神,在向国际看齐之前,应先从基层抓起;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貅教授在会上汇报了陕西学会换届改选情况,同时代表学会汇报了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受理情况;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军事专委会主任刘代志教授对我国当前环境形势进行了深刻剖析;海南省学会副秘书长谢杨冰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多指导工作,能指派专人进行指导和监管;单位会员中海油研究总院地球物理总师杜向东希望学会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参与到学会工作中来;单位会员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科技环境处处长马鹏远表示该处将全力积极支持学会工作,对学会工作将不遗余力的参加。

  在会议最后郭秘书长总结道:“学会的进步,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这几年在科协指导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不断加强,得到了科协的肯定。”

 

会议代表合影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是一场关于学会创新发展的研讨会,也是一次具有深刻内涵的党会。在十九大精神浪潮引领下,会议激发出奋进的思想浪花,使这次联席会彰显出了不一样的风采。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暨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三亚举行

 


 

517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中科院深海研究所举行了揭牌仪式。来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约60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作为我会揭牌的第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将在进站院士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有效汇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多元科研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海底资源探测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

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秘书长郭建教授和中科院深海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张忠研究员、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吴时国研究员共同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张忠研究员为进站院士专家颁发了聘书。该院士专家工作站配置人员29人,其中进站院士两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进站专家团队5人;另有22名在读硕士以上人才组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队伍。

 

揭牌仪式
(左一郭建秘书长、左二陈晓非院士、左三张忠研究员、左四吴时国研究员)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到会并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个月前,习总书记在对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考察中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开展海洋研发和实验的最佳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就是对习总书记向海洋进军号令的积极响应。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院士专家之间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和载体。望各方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围绕海底资源探查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面向海洋丝绸之路资源、能源开发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会议现场

 

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吴时国博士对建站工作及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汇报中讲到:未来5年内计划建成50人研究队伍,建立14个内部实验室,充分利用海南特殊地理的战略优势,发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多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目标,组建国际一流的海底资源与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院士工作团队,建成能够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深海资源战略需求的研究平台。为促进我国深渊与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深海资源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护技术及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中科院深海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张忠研究员表示,深海所将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强强联手”,围绕国家海洋战略,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深渊科学体系和深海科技装备谱系化发展体系,引领我国深海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深海安全及开发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并在专业研究、项目实施、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不断产出重大的科研成果,为海南加快建设海洋强省贡献科技力量。

会前,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工程实验室,当天,还同期举行了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同场进行了学术交流。

 

与会代表参观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实验室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

暨“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成立签字仪式在京举行

 


 

5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暨“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成立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陈颙院士、许志琴院士、杨树锋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建成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志富,总工程师张少华等出席了签字仪式。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治富主持签字仪式。

院士专家进站合影
(自左起:郝芳院士代表张广智教授、杨树锋院士、苟量总经理、陈颙院士、许志琴院士、李建成院士)

 

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与首批拟定进站的陈颙院士、许志琴院士、杨树锋院士、李建成院士及郝芳院士(代表)签订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备忘录;公司总工程师张少华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签订了“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共建协议。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及“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由南京大学牵头,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大学等五所国内院校,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共同组建)的发起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颙在会上发表了简短而深刻的讲话。他说,高校和国企的联合是落实中央深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产学研的结合,但是在这个方面我们经验不足,有待总结经验。但今天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一是与东方共建暑期学校的五个高校均是综合性的学校,近十年来,他们的排名均在前十位,他们有非常全的学科配备,而不是单一学科,这样的五所高校和东方物探开展合作,是这个暑期学校的一个最大特点,希望暑期班里面学员,能够将东方物探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研究生的选题,把学习和研究真正的结合在一起;二是创新务实,希望暑期班的学生能够跳出学科框架,将创新思维带到东方物探,摸索前进,将学校越办越好。出席签字仪式的各位院士也在会上讲话,大家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取得的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筹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和成立“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是推动产学研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纷纷表示将尽全力支持和做好院士工作站及暑期学校的各项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表示,东方物探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希望院士工作站能够坚持“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题,时效为根本”的工作理念,为东方物探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创新支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的运行提供大力支持和保障。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暨“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成立签字仪式现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在讲话中谈到,将以院士工作站筹建为契机,为院士参与产学研工作提供大力支持;以暑期学校成立为契机,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东方物探;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主动参与东方物探的科技创新工作。

苟量总经理代表建站单位讲话。他说,目前公司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这次拟定进入“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的五位院士,分别是在地球物理、地质、测量工程等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知名科学家,期盼各位院士能够围绕制约行业及东方物探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为公司战略规划、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发挥强有力的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引领作用。作为院士工作站的重要内容之一的“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的创办,是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宽基础、创新型”地球物理学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为东方物探吸引和发现优秀后备人才、提升公司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搭建一个新平台。期盼院士工作站和暑期学校能够如期启动,并取得成效,为物探行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希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东方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信息处、人事处、物探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相关领导也出席了签字仪式。

(学会秘书处)


 

 

会议时间2018519日(星期六)9:00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6楼,401会议室。

参会人员22人):柴华、陈运泰、陈永顺、杜建国、丁志峰、郭建、何丽娟、黄清华、江为为、李貅、马蕴、苏枫、王勇、王绪本、魏东平、吴小平、许忠淮、杨家英、章文波、周仕勇、周永胜、宗秋刚(按姓氏拼音排序)

主持人:陈运泰

会议主题:各分支学科工作进展情况与2018年学科工作推进计划。

会议内容: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三版内容中心马蕴主任介绍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体进展情况。

二、陈运泰院士简要介绍了迄今地球物理学科的进展情况,随后每个分支组用5—8分钟介绍了各组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陈院士根据各分支的情况做了一个概括性的小结。

三、与会老师对多媒体的制作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展开讨论。

四、讨论了条目表,对查重的条目、名词的核准、译文中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协调。

五、马蕴主任、杨家英老师简要说明了目前编审过程中的困难,与编委会的专家和老师进行了沟通。

最后,陈院士做了总结发言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议达成共识如下:

1、各分支学科积极配合出版社的上线规划,于20186月底前返回大部分稿件;2 综论分支学科增加人物以及机构组织等条目;3、人物条字数大约1000字;4、地球重力学对归入上位条的条目进行删除,讨论确定最终条目表;5、空间物理学增添火星等相关条目;6、流体地球科学与海洋地球物理学删减、合并条目表中部分条目;7、其他分支条目表基本确定,可进行后续上传条目表的工作;8、各分支学科讨论余下的学科内重复条目问题;9、应用地球物理学科提交第二批稿件,出版社对第一批进行反馈;10、构造物理学提交部分稿件;11、多媒体视频的长度可以适当调整;12、多媒体视频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尽量和撰稿专家面对面交流,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13、每个分支尽量多地申报多媒体条目,至少1-2个;14、多媒体视频大部分完成后,以编委会形式集体再审一遍;15、出版社对已回稿件进行反馈;16、分支主编尽量提供各位撰稿专家的联系方式,返回稿件时附条目信息表;17、出版社核对人物条名称译名规则;18、出版社核对组织机构设条规则;19、出版社整理地热学学科已返回条目;20、预定于20187月份召开第五次编委会。

地球物理学科上线时间规划:

120185月确定条目表最终版;220186月底大部分稿件返回稿件;32018年底所有稿件全部返回稿件;4、期间多媒体形式陆续完成;5、出版社陆续完成条目表上传,内容上线等工作;6、后期出版社调研上线发布试运行的情况。

会议存留问题:

1、学科间重条问题,同条目名称,内容侧重点不同的稿件,处理方式。2、撰稿专家更换的问题。3、人物条条头名称,新华社译名标准与常用译名冲突时,定名标准。4、多媒体制作的面对面沟通,出版社将与中科院制作团队讨论。

 

 

陈运泰院士在发言

 

 

与会者合影

 

 (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编委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成立大会于2018419日在天津市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领导、分会顾问和分会会员、来宾、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会员代表共89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现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向大会致辞并讲话。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地质路基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的领导分别向大会致辞;原煤田测井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彭伟斌向大会作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会上表彰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期间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13人,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52人。随后,召开了第一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到会常务委员及常务委员代表43人。考虑到我会广大会员分布区域广阔,跨地区、跨行业等特点,选举产生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领导班子,选举彭伟斌同志为固体矿产测井分会主任委员,潘和平同志为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赵杰同志为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秘书长,魏秋园同志为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推荐产生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35人,选举赵杰为固体矿产测井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一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了以下八个议题:1、分会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业务培训,对行业内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2、讨论分会工作事项:如何开展技术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进行有偿服务;3、参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4、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荐各类奖项,以期推动科技进步;5、可建立行业联盟,促进行业自律,增加整体战斗力。在时机成熟时可制定行业自律规范;6、建立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单位会员制度,颁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会员单位》”证书和铜牌,证书有效期五年;7、要求各位委员在个人所在省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科普活动;8、积极动员尚未加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广大从业人员加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为学会会员。

成立大会后,组织了历时一天半的时间,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重点交流了以下内容:1、非常规气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解释;2、测井资料在油气藏精细描述中的应用;3、煤层气资料解释与评价方法;4、新方法新仪器之微差井温测井仪的研制与应用;5、小口径地球物理测井仪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6、金属矿地下物探技术与设备进展;7、雄安新区地球物理测井与地质调查进展;8、煤层气测井中的几个经验问题;9、综合测井在铁路勘察中的应用;10、电磁流量测井在水文测井中的应用;11、海上测井纪实;12、页岩气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及其应用;13、测井仪器如何进行现场刻度及检修。

成立大会于420日下午1730分圆满结束,主任委员彭伟斌作了总结性讲话,号召全体委员及固体矿产测井同仁,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在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的组织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地球物理测井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推进地球物理测井事业的发展。会议期间得到了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地质路基勘察设计研究院、江苏华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会议合影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20184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大会暨水工物探高峰论坛在武汉华天大酒店隆重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厚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水利委员会教高陈德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安群慧,长江水利委员会国科局副巡视员王柱军,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院常务副总工王小毛,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司富安,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质处处长张东升,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理事长曾宪强,武汉市新洲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焰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来自水利电力地球物理行业的大专院校、企事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分会成立大会由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物探院楼加丁院长主持。开幕式上,郭建、司富安、张东升、曾宪强、李貅、柳建新、米晓利、刘云祯、底青云、夏江海、邢文宝、王小毛、张建清等嘉宾相继致辞,分别代表上级单位、兄弟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及承办方对分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对分会今后的工作寄予了厚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发来贺电表示祝贺,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勘察与岩土分会会长沈小克大师、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学会理事长梁金国大师对分会的成立也表示了祝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宣读了《关于申请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的批复》(球会字(2017)第16号)。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总经理对分会筹建过程和成立大会准备过程进行了汇报,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工作管理细则》(草案)。依据分会管理细则相关规定,选举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同志担任分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选举产生第一届水利电力分会委员和常务委员,聘任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物探院楼加丁为秘书长。会上组建了分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和《工程物探》编委会,聘请司富安教高、张东升教高、曾宪强教高担任分会首届名誉主任委员。

首届分会主任委员张建清,首届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程物探》编委主任沙椿在会上进行了讲话。主任委员张建清感谢水利电力分会同仁对他的信任。他表示,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下,坚决遵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会管理条例》,严格执行《水利电力分会工作管理细则》,不负重托,做好水利电力分会工作;团结各会员单位,为水利电力分会各会员单位友好合作、学术交流、技术进步及水利水电物探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不负同仁的期望。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程物探》编委主任沙椿也感谢了大家的信任,他表示将做好分会的学术交流和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希望编委们积极组织稿件,认真做好审稿工作。

会上召开分会第一届第一次常务委员及专家委员全体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张建清主持。委员们围绕 “民主、团结、平等、共享”办会宗旨、“立足水电,全领域覆盖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服务”分会发展方向以及学术年会举办形式、《工程物探》杂志栏目内容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大家希望分会成立后踏实做事,有所作为,利用好平台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物探技术,提升专业地位,扩大行业影响力,更好地开拓水利电力物探市场,为水利电力分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6日下午,沙椿教高主持召开了水工物探高峰论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德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底青云、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教高张建清等三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重视和正确应用水工物探》、《电磁探测新技术及其重大地质工程应用》、《水电工程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的专题报告,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及实践经验,对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讲解,对目前的行业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次会议由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承办,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筹备组和会务组,为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会议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大会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合影

 

     (水利电力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暨五届一次会议于2018420-21日在中油宾馆海淀分部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专委会主任欧光习,副主任罗照华、胡宗全、陶士振、何家雄、岳中琦、梁光河、罗群、李玉琪,秘书长刘银河,以及专委会委员宫晓峰、龚自正、徐国盛、胡宝群、任战利、侯读杰、赵慈平、刘亚军、李琦、曹正林、魏斌、袁海锋、贾进华、林隆栋、张永旺、李宏军、文钢锋、唐文连、刘俊榜、王鑫、冯建园、惠荣、陈晓林、邱林飞、马剑、崔永强等。专委会副主任杜建国、吕古贤因故请假。会议由专委会主任欧光习研究员主持。

420日会议上,首先传达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和“中国科协会员日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年工作会议”精神,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第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的相关内容和精神。会议认为,随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的顺利完成,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也势在必行。

会议现场

 

2018年,恰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会议回顾了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与会专家充分意识到,流体地球科学研究,亟需组建一个类似“从原子到地球”的、多学科跨尺度交叉的科研学术团队。因此,换届以后的专业委员会,也必然是由宏观与微观、流体与固体、有机与无机、常规与非常规等方方面面具代表性、权威性、具有良好的学风、并乐于奉献的专家、学者及中青年骨干组成的团队,才能使“流体地球科学”这一地球系统科学的“血液科”,进入阶梯式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宗旨。

会议在充分酝酿及讨论的基础上,提名推荐了来自全国45个科研院所、高校的90位专家、学者及科研骨干作为下一届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推荐其中24位专家、学者及青年骨干作为第五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候选人。

421日将上述提名推荐结果,提交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代表进行大会表决。投票选举产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领导机构,主任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欧光习担任,秘书长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张敏担任,选举产生副主任19人,副秘书长3人,委员66人。

为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及学术导向、推动新时期“流体地球科学”向纵深方向的持续发展、鼓励“流体地球科学”杰出青年人才的成长、在高校中不断培育出“流体地球科学”优秀接班人,第四届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决定,在2018421-22日召开的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中,设立并评选出“青年学术交流一等奖”和“优秀学生论文奖”奖项若干。这些奖项范围应当包括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地球科学诸方面,涵盖各种流体矿产、固体矿产及环境灾害的相关行业及高校代表。经过2天激烈而紧张的学术交流,最终由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评选出青年学术交流一等奖11人,优秀学生论文奖10人。

最后,在中国航天集团学科带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自正教授的提议下,会议决定申办以“流体地球科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并创建《流体地球科学》专刊。计划于20186月底-7月初,专门组织召开工作会议,探讨“流体地球科学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内容、申办程序以及《流体地球科学》的办刊宗旨和创刊程序。

 

会议合影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529日,在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我学会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及学会副秘书长胡敏来到江阴市临港中学及南闸中学为学生们举办了海洋知识科普讲座,并向学校赠送了科普书籍。

讲座中,周坚鑫教授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我国的海洋国土概况、海权现状、天然气水合物及航空物探技术等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利用地球磁场、重力场、电磁场及放射性特征寻找资源能源的方法原理,并希望同学们提升海洋意识,心系祖国海洋。讲座中周教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讲座结束后,周教授叮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多做贡献。

我学会周坚鑫教授受聘为“江阴籍科学家、高层次人才科普报告团”专家成员。周坚鑫教授希望利用空余时间,能尽量多地回到江阴,为家乡人民做科普,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为迎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周坚鑫教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分校为学生举办了一场“南海生态岛礁建设与海域资源勘探”科普讲座。三帆中学朝阳分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共200余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周坚鑫教授在做科普报告

周坚鑫教授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南海生态岛礁建设现状,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利用地球磁场、重力场、电磁场及放射性特征寻找资源能源的方法原理,并叮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海洋意识,心系祖国海洋。讲座过程中,周教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同学们认真听讲、认真记录,踊跃回答问题,对海洋资源与权益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科普工作委员会)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总结

——促进科研成果有形化,提升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按照科协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有关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部署与安排,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结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成果有形化实际情况,于201861日在涿州召开了期刊科普专题讲座。《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副主编冯小球主讲,来自东方地球物理公司80余位科技骨干参加了讲座。

 

冯小球副主编在进行讲座

 

  讲座上,冯小球副主编先介绍了科研成果有形化的意义,然后系统讲述科技论文写作要素和技巧,最后对《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投稿要求进行解读,并就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与会者一致认为,这堂讲座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加强了自己对于科技成果有形化的认识,提升了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并且配合了当前开展的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改革。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依托新媒体,开展精细科普宣传

 


 

  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首个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响应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号召,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科普传播团队结合专业特长,依托新媒体,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关注度高的精细地球物理科普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地震预测科普宣传活动

今年五月,既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也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10周年的纪念日和全国第九个防震减灾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科普传播团队首席传播专家陈会忠研究员组织科普传播团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关于地震预测内容的科普宣传材料,内容涉及地震预测研究活动历史过程、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总计15个专辑,系列专辑有:汶川地震十年--地震预测途径探索;汶川地震发震时刻不是1428分;大数据发现的汶川地震前兆异常度;汶川地震给地震科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地震预测的争论(一):全球地震预报研究的起伏;地震预测的争论(二):盖乐尔文章引起的争论;地震预测的争论(三):拉奎拉地震引起的诉讼;地震预测的争论(四):中国地震预测术;探索地震基因图谱;综合地震前兆效能图谱;地震预测途径的两个战略方向;地震预测途径的两个战术内容;地震预测途径三大工程之一:大震巨灾的时间地点震级(TLM)工程;地震预测途径三大工程之二:地下云图工程;地震预测途径三大工程之一:地震前兆现象动态跟踪工程。

 

“上天入地”公众号部分文章

 

  20180180185月开始陆续刊载地震预测科普专辑,由于该系列专辑的内容涉及广泛,材料实例丰富,不仅引发社会公众感兴趣,也引起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来信来函索要电子版科普宣传材料。另外本月也是四川芦山地震5周年,公众号还推出了“神秘的库伦应力触发——庐山地震五周年再谈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余震”的文章。据初步统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净增达100人。

二、依托“科普中国”,开展地下云图科普宣传活动

通过移动终端开展科普宣传,也是一种更为迅速便捷的科普传播方式。针对近期屡屡出现在一些大媒体和新媒体上“地下云图”引起读者的困惑,陈会忠、蔡晋安和沈萍等专家编写了《地震预测新技术,‘地下云图’让地震实时‘看见’》专题文章,阐述了地下云图的来龙去脉,介绍了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实施的以地球内部成像、探测地球内部构造和物性、动态跟踪监测地震孕育发展过程的三大“地下云图”工程。

  在科普中国的支持下,这篇文章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通过移动终端发布,迅速在“今日头条”、“百度知道”、“网易新闻”等新媒体上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三、在青少年中开展防灾避震科普宣传

科普团队非常重视线下的科普宣传。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直接送到青少年身边。

  1、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陈会忠于513日在北京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二(1)中队红十字小志愿者开展了“行动起来,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科普活动。陈老师向小学生和听众们讲解了汶川地震带来的巨大灾害以及大地震来临时如何避震等科普知识,受到师生们的称赞。

 

 

首席科学家陈会忠在紫竹院公园做地震科普宣传

 

  2; 2; 2、在中国科协支持下,我科普团队制作了动漫视频“大壮逃生记”。在第九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们将动漫视频通过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活动在中小学播放。

  3、科普团队成员彭丰林、沈萍作为科学出版社的受聘专家,为出版社评审科普视频120条,确保了科普视频的科学性。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多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了与公众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科普宣传水平。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现代化GNSS数据及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召集人: 耿江辉 戴吾蛟 涂锐 李子申

    提交论文24篇,口头报告22篇,张贴报告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涉及高精度GNS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其在地震等研究中的应用、多系统多频率GNSS组合高精度定位方法、GNSS对流层和电离层反演和精确建模以及GNSS-MR技术在雪深等领域监测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长期实测GNSS数据的喜马拉雅构造现今三位地壳形变的观测,揭示了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为水利发电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提出了多模卫星导航系统与强震仪观测数据融合处理的新方法,有效提高地震监测的效率和可靠性。

3、讨论在了大数据背景下,非线性模型M估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当前大地测量海量复杂非线性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4、发展和建立了面向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区域/局域高精度电离层延迟修正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北斗系统建设。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 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提交论文83篇,口头报告46篇,张贴报告3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为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主要包含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成像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从今年年会的投稿内容和报告情况来看,其主要的热点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

1、地震波传播的高效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大尺度远震模拟的混合方法,时间数值频散压制方法,球形层状模型的指数传播矩阵方法,时间域优化的有限差分法,以及高性能加速方案等;

2、地震全波形反演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维远震波形反演,基于近似解析离散化方法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FK域早至波与全波形联合反演等;

3、地震偏移理论及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偏移方法,多次波分阶模拟方法,多震源采集的偏移方法以及基于坡印廷矢量的逆时偏移方法等;

4、实际研究区域成像研究 ,包括华北地区远震波形成像,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二维结构成像研究等;

5、地震定位新方法,包括基于波形的辅助函数地震定位方法、二次Wasserstein度量的地震定位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求解大尺度复杂地球模型的理论地震图和勘探尺度耗散、各向异性介质中波动方程的数值方法是本次年会的热点,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方法和成果,如:TSOS-FK混合方法的远震波场模拟,计算理论地震图的指数传播矩阵方法,分数阶导数的粘弹性方程正演方法,正演模拟的并行加速方案,交错网格伪谱法辅助微分方程复频移完全匹配层方法,及其它时间与空间优化方法等。

全波形反演的研究在本次年会中占了较大比例,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如三维远震波形成像,基于保相位优化保辛格式的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频率域基于近似解析离散化算法的全波形反演,曲线网格有限差分的adjoint波形反演,FK域早至波与全波形联合反演,等等。这些研究针对全波形反演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以减少正演过程的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和反演的精度,扩大反演的收敛域,降低对初始模型的依赖以及提高抗噪能力。这些研究展示了全波形反演是当前地球物理学科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和未来探索地下复杂构造的重要发展方向。

地震偏移成像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基于矢量波分离的弹性波逆时偏移,多次波分阶模拟及最小二乘偏移成像,基于多震源采集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基于坡印廷矢量的各向异性逆时偏移,等等。这些研究致力于将偏移方法应用至更复杂的介质,提高计算速度,以及提高偏移成像的质量。

此外,辅助函数法和基于二次Wasserstein度量方法被引入到地震定位研究中,扩大了反演的收敛域,提高了定位精度,展示了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生长点;频率域NAD全波形反演、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成像等也是重要的学术增长点。这些成果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 孙道远 黄海军 李娟 倪四道 邓力维

    提交论文14篇,口头报告10篇,张贴报告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幔转换带的地震学、矿物物理、动力学的性质。主要成果有:西北太平洋410-km间断面上低速层的发现;地幔柱对660-km间断面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2地核的地震学和矿物物理研究。主要成果有:发现了地球内核边界局部糊状层;内核表面随时间变化来解释内核震相随时间的变化;内核各向异性、极高泊松比和剪切模量软化的关系;FeSi合金的实验室研究。

3、下地幔的地震学和矿物物理研究。主要成果有:下地幔超重含水矿物的发现;颚霍茨克海地区下地幔可能的俯冲板块信号。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下地幔的含水矿物的物理特性的研究。发现了超重含水矿物,可以一直下沉到核幔边界。这个新的含水矿物在地震学和动力学上的意义?矿物学上如何解释晶体结构的突然变化?

2、内核及内外核表面的矿物物理和地震学研究。发现了内核表面随时间的变化。如何在动力学上解释这些瞬变的内核表面结构?发现了内核是Si亏损的。内核需要什么样的

矿物学模型来同时解释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

的速度结构?

3俯冲板块在转换带和下地幔的形态?俯冲板块和地幔柱是如何形成地幔转换带的?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 高原 王赟 吴庆举 艾双印 杨顶辉

    提交论文20篇,口头报告15篇,张贴报告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观测资料得到的S波分裂结果,进行断层带周边的三维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研究。报告通过波形互相关及到时差与深度关系的分析,开展了S波分裂的层析成像,并介绍了在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和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研究结果,同时重点报告了2013年芦山地震震源区的研究结果。

2、针对具有强各向异性的页岩,进行页岩气储层等效介质模型构建,报告介绍了尺度递增与影响因素,对不同成分的含量高低进行了介质物性的分析,特别讨论了脆性页岩、富干酪根页岩、裂缝发育页岩与含气性和裂缝参数的关系,介绍了页岩储层地震响应模式。开展了薄互层的各向同性等效和VTI近似对首波走时的影响的分析,进行了观测结果与模型测试的初步分析。

3、专题上开展了川西及龙门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带、中国中东部地区、青藏高原青藏中部、青藏东北缘、青藏南部和青藏东南缘等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体波各向异性、面波各向异性及方位各向异性和径向各向异性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4、专题上报告了南海深水OBS地震资料处理及地震勘探和海底被动源地震观测。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中国大陆重要构造带和典型断裂带的地震各向异性研究需要推进,特别是不同资料不同方法结果的综合分析,地震各向异性是认识深部构造及深部介质动态性质的重要手段。

2、断层带及周边区域的三维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研究非常重要,还在初步发展阶段。目前的研究还不能适应复杂介质的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及与实际资料的比较。

3、页岩的各向异性及所包含流体对各向异性性质的影响和动态变化具有现实应用价值,页岩气储层模型构建与不同介质环境、流体含量与分布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值得推进。

4、海洋地壳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增强。

 

智慧地球物理

 

召集人: 蔡晋安 沈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孙进忠

    提交论文22篇,口头报告11篇,张贴报告3篇。本专题11个口头报告的一半为人工智能Al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会场挤满了听报告的专家和青年学生,讨论异常热烈。

一、研讨报告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蔡晋安报告了“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介绍了国内外AI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在地球物理中应用的展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双教授的《群智能与位场反演》报告了他的团队在人工智能探索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鹏报告《基于TensorFlow进行测井岩性自动识别》把深度学习应用到测井技术上,获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引起会者的热烈的交流。中国地震局陈会忠研究员报告了《智慧地球和智慧地震》,指出人工智能是智慧地震的重要内容,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智慧地震服务。谢玮的《人工智能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研究综述》,介绍了AI技术在物探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姚志祥博士介绍了《余震AI捕捉大赛》,此次大赛促进了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处理和IT行业的跨界创新,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关注。北京大学的蒋一然做了《支持向量机识别地震P波和S波》的报告,在借鉴人工智能方法基础上实现对地震波震相的自动识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彭丰林做《大数据互联网在智慧也球物理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介绍了地球物理大数据产生的历史和互联网、移动网在智慧地球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2、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阮爱国研究员的《多学科融合的南海秘密》,综述南海各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结果,揭示了南海深部构造和海底构造的关系。辽河油田桑雨的《非下采样Shearlet域的地震随机噪声衰減》在对石油勘探信号噪声抑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3、地球物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进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郑秀芬研究员的《地震波形数据质量评估与运行质量监控平台建设》,介绍了地震数据质量的评估与服务;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邹立晔副研究员报告了《新一代测震台网应急数据产品产出服务系统的构想与设计》,该系统即将投入使用,同时还展示了《F-E全球地震地理分区在国内地名检索中的推广》,介绍了中文版的全球地震地理分区的地名检索,同时实现了国内地震地理分区的标准化。

总之,此次年会55专题研究成果丰富,

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紧跟目前国内外信息科学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相结合是本专题的亮点,也是未来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中,在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本专题报告会已经显示了它在地球物理领域应用前景和带来的巨大变革。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地球物理学领域已经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高金耀 丘学林 郝天珧 宋海斌

    提交论文52,口头报告33,张贴报告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海洋深部壳幔结构与岩浆作用:以印度洋洋中脊、马里亚纳深海沟以及南海等地区开展的主、被动源OBS和多道地震数据为基础,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波形模拟、远震分析以及广角地震成像等方法对印度洋超慢速核杂岩、洋脊与热点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壳幔结构的变化、海底岩浆与微震活动等开展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印度洋超慢速洋中脊地壳异常厚度与克洛泽热点之间的成因联系;勾画了马里亚纳深海沟地壳结构特征;揭示了南海西北部壳内低速结构;阐述了岩浆活动与核杂岩之间的耦合关系等。报告涉及到的范围广泛,覆盖了印度洋、西太平洋、南海以及海陆过渡带等区域;

揭示的构造信息丰富,包括地壳低速构造、岩浆构造、地幔结构、地幔转换带异常等等。

2、海洋地球物理新方法技术:海底地震仪数据深挖掘、多次波识别与应用、波形模拟和海洋微震模拟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数据处理的新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洋中脊核杂岩区的地震数据开展了全波形模拟,揭示了岩浆与核杂岩之间很好的耦合关系;利用波形模拟分析了海底高速层的特征;解析了海底界面反射与透射系数;识别和模拟了海底微震活动;海底地震仪远震接收函数模拟;海底地震仪主动源多次波的处理和识别等。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未来海底地球物理的探测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3、海底能源与沉积结构:海洋盆地油气资源和海底流体活动的研究也是本专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如对南海中建南盆地海底流体活动特征开展了深入研究、利用组合式海底地震仪对渤海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研究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本年度会议的专题报告可以看到,海洋地质的研究逐渐从中国边缘海走向了深渊大洋,实现了向深远大洋进军的国家步伐;海底地震仪的勘探逐渐从广角地震走向了天然地震,使得海底构造的研究尺度从地壳层面扩展到了更深的地幔层面,揭示了全新的海底深部构造信息;数据处理从走时成像向波形模拟过渡,利用的地震波信息更加丰富。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海洋是我国的战略重点,海上丝绸之路、第二岛链防御等国策都表明,海洋地球物理将大有作为,做出更大贡献。作为地球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应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召集人: 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提交论文42篇,口头报告21篇,张贴报告2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大地电磁测深在地震、火山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及动力学研究;2、电磁场三维正反演理论与算法技术研究;3、地震电磁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地震预测统计研究;4、海洋可控源电磁正反演技术与观测应用研究;5、大地电磁资料处理与去噪的信息提取技术研究;6、资源勘探的电磁新技术应用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三维电磁法正反演理论和方法得到快速发展,为三维电磁勘探的实际应用奠基了基础;

2、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方法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探和海底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3、地震前兆电磁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地震预测统计研究表明,在震前存在电磁前兆和效应,基于异常定量化统计研究,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有效的预报信息;

4、各向异性介质的电磁模拟研究为电磁观测资料的准确解释提供了技术支撑;

5、电磁资料的去噪、重构与信息提取技术以及新的统计模型研究,为提高电磁资料处

理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6、电磁勘探新方法为油气勘探和工程勘探的精度有了较大提高。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 詹仕凡 刘洋 邓志文

    提交论文60篇,口头报告30篇,张贴报告1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内容主要涉及地震正演、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反演和解释、以及电磁勘探技术等,主要交流的成果:

1、在地震正演方面,研究了三维VTI弹性波优化隐式有限差分及混合吸收边界条件正演方法,发展了针对地震波动方程一步法正演的混合吸收边界;对三维有限差分旅行时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来提高计算精度;开展了三维断层组合正演模拟;计算分析了含裂隙储层模型的AVO响应特征,分析了基于斑块饱和模型的地震波反射系数频散现象。

2、在地震资料采集方面,研究了光纤井中VSP地震采集技术、基于数据驱动观测系统变观设计技术、地震采集实时监控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超深地震广角反射采集,均取得一定应用效果。

3、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研究了基于因式分解程函方程计算走时的地震初至层析成像,提高层析成像精度;研究了基于NA-MEMD的多分量地震面波压制技术、Tau-P域方向性反褶积消除检波器组合的方向性效应技术;将形态滤波技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中,有效压制面波等线性干扰;研究了基于变稳定因子的反Q滤波方法和变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提高反Q滤波效果;研究了基于改进广义S变换对数时频域反褶积方法、地震资料频谱恢复方法,来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研究了基于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4、在地震资料反演、解释及应用方面,系统分析亮点、暗点型薄砂体储层特征;将Walkaway-VSP技术应用于复杂构造区地质建模中;研究了基于二维希尔伯特变换的地震资料边缘检测方法、基于自适应时窗的相干体计算技术;探索了深度域地震子波的优化提取方法;研究了基于反演迭代建立低频模型的方法、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各向异性参数反演方法、基于最小加权范数的叠前弹性参数同步反演方法,取得一定应用效果;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缝洞雕刻方法,并取得实用效果;将优选敏感地震属性应用于储层预测中;研究了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并应用于薄储层描述中;研究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纵横波联合反演方法,将GeoEast解释系统应用于煤田隐蔽致灾因素排查中并取得一定应用效果。

5、在电磁勘探技术方面,将时频电磁技术应用于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勘探中,将地震属性和瞬变电磁综合解释技术应用于煤田富水区勘探中,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火成岩有利储层识别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地震正演、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主要包括:三维VTI弹性波优化隐式有限差分正演技术、光纤井中VSP地震采集技术、地震采集实时监控技术、基于NA-MEMD的多分量地震面波压制技术、形态滤波噪声衰减技术、变稳定因子的反Q滤波方法、基于最小加权范数的叠前弹性参数同步反演方法、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纵横波联合反演方法等。

2、新的学生生长点和科技动向:时频电磁技术、深度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 杨进 田舍 李学军 武炜

提交论文12篇,其中学生论文4篇;口头报告6篇,其中学生报告3篇;张贴报告6,其中学生张贴1篇。本年度联合学术处会论文来自全国8家单位,有4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4所研究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北京水工资环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包括了环境、工程、地下水、地质灾害、隧道施工、有机物渗漏污染探测、地铁施工、未爆弹(简UXO)、地热水勘查、海水入侵等各个应用领域。涉及到的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有高密度电法、伽马测井、陆地声纳法、瑞利波法、磁法、电磁方法、航空重磁、航空电磁等。

报告内容主要有地下水污染运移规律的电场特征法物理模拟研究、Ra-Rn平衡位移效应对伽马测井的影响、元宝山隧道在特大暴雨后发生病害的原因探查、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方面的精细探查技术、利用接收函数幅度信息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浅部S波速度、高密度电法三极装置的异常特征分析与应用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有机物渗漏污染的适宜性探讨、地铁上方施工产生的隐患源的探查、瑞利波小波变换探测浅地表裂缝、全球UXO现状及地球物理探测系统、航空物探在地热水勘查领域的应用、航空电磁法海水入侵调查技术及应用。本专题报告充分展示了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地下水保护、地质灾害、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航空重磁方法在地热水勘查中具有大范围勘查,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在圈定地热远景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重磁方法的异常特征表明,在地热田上方由于温度的升高,产生岩石的去磁和密度的降低,表现出磁异常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的负相关及磁异常与布格重力异常的正相关,成为地热勘查的良好的指示特征。电阻率与温度的良好相关性,成为航空电磁法预测地下深部地热的温度的重要的指示参数,具有重要的开发和研究的潜力。

2、未爆弹(简称UXO)指在战争期间遗留在“前军事场地”地表浅部或海底的弹药。美国UXO地球物理探测经验丰富,技术体系成熟,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在UXO探测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建议我国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在相关单位的牵头下,开展海陆空立体化探测方法体系,加强军地双方战略合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与援助。

3、陆地声纳法是为隧道施工地质预报而设计发明的,研究、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隧道中的工作条件,隧道施工的要求,集成地球物理和非地球物理的技术,在许多工程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但是作为地球物理方法,资料的定性、定量解释是关键的环节,解释人员的培训、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不断总结提高、全面掌握工作对象的地质情况、不断地预报—反馈—预报…(实践—认识—实践…)是关键的4个要素。

4、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有机污染物渗漏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地层均质条件下,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能探测出有机物污染区域的高阻异常,并能够较好的圈定其边界范围。在非均质地层条件下,尤其是低浓度有机污染物赋存区,高密度电阻率法传统探测流程和反演不能够准确的圈定污染物边界,应用效果不明显。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有机污染物的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应在具体分析场地第四系岩土体结构和污染物浓度的基础上选择该方法。

5、尝试利用瑞利波小波变换进行地裂缝位置探测。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算例表明:利用小波变换进行近地表裂缝边界探测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裂缝的深度和宽度对探测精度有一定影响,且深度越大误差越大,宽度越大误差越小。

6、基于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使用自主研制的全国产化的AGS-863固定翼频率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以航空电磁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水文地质、地面电法、测井及遥感等资料,开展了莱州湾南岸潍坊及周边地区海岸带海水入侵调查,成功划分了严重海水入侵区、海水入侵区及非海水入侵区(淡水区)范围,为潍坊及周边地区的海水入侵机制研究、海水入侵防范治理及海岸带土地规划利用提供调查成果。利用航空电磁法快速高效的特点,在全国海岸带重点海水入侵区域开展航空电磁法海水入侵调查具有现实意义。

7、接收函数波形中包含了震相的幅度信息,其震相幅度和台站下方速度结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接收函数幅度的分析可以得到台站下方速度结构的更多信息。随着我国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和加密,近年来地震波的观测资料在急剧增长,这些海量资料保证我们能够较为准确的提取到接收函数的幅度信息用于地下结构的研究。基于此,通过理论地震图的数值试验,对利用接收函数幅度来约束表层速度结构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将该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东北缘36个固定台站远震资料处理中,确定了台站下方浅部S波速度,结合研究区沉积层厚度和地质背景对我们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8、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地下水流速与污染物浓度的电阻率响应特征,详细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运移路径及其规律。实验结果很好的展现了污染物的运移过程和电阻率响应特征,表明利用电阻率法监测和评估地下水污染程度及范围具有良好的效果。

9、伽马测井作为探查地下放射性场分布的有效的物探技术手段,广泛的应用于铀矿勘查的各个阶段的工作中。考虑因氡的运移导致伽马测井测量对应的解释与实际的放射性场的分布存在差异,通过长期的对放射性地球物理测井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在放射性测井的过程中,在钻孔施工、揭穿含矿砂体过程中,井壁周边层间水以及溶解在其中的氡,因受到钻孔泥浆循环液产生的压力挤压而离开孔壁附近,向四周扩散,使Ra-Rn平衡发生位移,平衡遭受破坏,进而使得最初的(终孔时测井结果)伽马测井时照射量率较原始状态降低,使得计算铀组核素含量计算偏高,最终使得测井U值变高。

10、通过数值模拟、反演试算、应用实例等方面,开展高密度电法三极装置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分析、反演试算、应用研究,为高密度电法更好服务工程勘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例参考。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在研发方面,应加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加强配套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研发。

2、在应用领域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关注,如地下水保护、污染监测、工程检测、地质灾害预警、地下管线探测、隧道超前探测及考古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与分析。

3、本学科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工业化程度越高,对本学科的需求越旺盛,对技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本学科不断进取,及时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为人类安全、经济、及高质量的生活提供技术保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会员的服务,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推广,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如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扩大对一般民众的科普宣传,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新知识,推动学科的发展。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 殷长春 田钢 底青云

    提交论文40篇,特邀报告2个,普通报告14个,学生报告24个。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涉及电磁、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经过一天的汇报和讨论,本专题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交流了国内外学者近期在浅地表地球物理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2、推进了国内外学者对浅地表地球物理的认识;

3、通过讨论,为浅地表地球物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解决了部分报告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了国内外浅地表地球物理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为后续讨论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电磁勘探专家李貅教授的特邀报告展示了我国地空瞬变电磁法在近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科技动向。地震勘探专家张海江教授的特邀报告提出了新的电阻率、地震走时联合反演软件开发框架,为物探数据联合反演软件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贲放等10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航空电磁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进行了汇报,为运动噪声去除、姿态效应校正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周建美等3人对三维电磁正演模拟技术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多频可控源三维电磁快速正演技术。郝晓菡等9人讨论了面波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信号提取与噪声压制新方法。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 李景叶 曹俊兴 肖立志 陈小宏

提交论文51篇,口头报告28篇,展板报告2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包括高精度地震反演方法、储层预测与描述方面与应用、岩石物理理论与实验以及针对性处理技术,论文涉及了基础理论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开发与优化以及实际资料应用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

1、在反演研究方面包括了高精度叠前反演、高分辨率统计学反演、各向异性反演和全波形反演等多个方面。

2、在储层预测与描述方面的研究包括了断层识别、厚度压力预测、储层建模以及不同复杂岩性条件储层预测、特殊地质体识别与流体检测等多个方面。

3、在岩石物理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岩石物理实验与理论、地震响应机理以及不同储层条件岩石物理建模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4、在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基于曲波的非均匀地震数据插值噪音压制、拓频处理等多个方面。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从报告看,多名报告人提到深度学习,可以预见计算机深度学习在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将得到重视,深度学习等新兴计算机技术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油气地球物理勘探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复杂地质条件或特殊地质体勘探将成为重要的目标,包括页岩气、火山岩储层、水合物地层等,储层描述的精度进一步提高,描述内容增多,包括裂缝发育、各向异性、地层压力和TOC等多个方面,相应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将被进一步发展。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 葛洪魁 耿建华 曹宏 印兴耀 郭光军

提交论文26篇,口头报告16篇,展板报告8篇,其中学生报告2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岩石物理特性(吸附性、电性、可压性)研究:甲烷分子在伊利石孔中的吸附行为研究,沁水盆地寺河矿煤岩吸附特性主要影响因素,页岩储层中黄铁矿微观特征及电性研究,非常规储层可压性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

2、对核磁共振的研究:岩心孔隙内部离子运移特征的核磁共振检测,基于核磁共振双截止的致密砂岩渗透率评价新方法。

3、岩石物理建模方面:基于地震沉积作用的砂岩岩石物理建模、低孔渗复杂岩性储层的岩石物理建模与含稠油的岩石物理建模。

4、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东南缘页岩储层评价及有力层位优选,西南部延长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新安边地区致密油储层自发渗吸非稳态机制。

5、储层参数预测:基于岩石物理模板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预测,基于数字岩心逆建模理论的储层参数预测方法研究。

6、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裂缝孔隙介质依赖频率的各向异性特性数值分析,非常规储层波速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

7、对孔隙介质的研究:中观尺度复杂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基于Biot理论的分数阶传播模型,含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处法向反射系数的频变特征研究,分形多孔介质不同堆积模型中孔隙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了一种考虑不同沉积环境下分段预测总有机碳含量的方法,提高单井总有机碳的预测精度。

2、研究了甲烷分子在伊利石中的吸附行为,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无声破碎剂致裂模拟压裂实验评价岩石的可压性,兼顾了岩石脆性、硬度、天然裂缝等因素,可用于评价致密砂岩或页岩压后形成裂网的能力。

4、建立了基于分数阶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多孔隙双相介质中波传播的模型,验证了其在致密岩样中的准确性。

5、通过对地区的沉积地质作用及埋藏历史进行岩石物理建模更符合地下的实际情况。

6、首次分析了地震频带内,含流体孔隙介质分界面处法向反射系数的频变特征。

 

 

 

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

 

 

召集人: 雷久侯 乐新安 倪彬彬 周旭之 张清和

提交论文15篇,口头报告9篇,展板报告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电离层-热层耦合:基于真实地磁场和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水平模拟研究了电离层热层在全新世以来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利用武汉测高仪70年的观测对模拟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模拟表明地磁场和二氧化碳的综合作用下电离层/热层呈现显著的长期变化;利用COSMIC数据分析研究了中纬度电离层在地磁场和中性风场作用下的复杂的经度变化;低纬电离层漂移速度的太阳活动高低年对比研究;电离层E层不均匀体的VHF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分析;中间层的MST雷达探测结果分析。

2、电离层-磁层耦合:基于典型个例,分析研究了极区热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机制;对日侧弥散极光进行了分类和成因分析;利用MAVEN数据构建了多参量等离子体层顶模型,较传统模型性能有较大改进;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低频嘶声波导致的辐射带电子弹跳共振散射;基于观测分析研究了辐射带Dropout的形成机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增长点:“古电离层”的模拟研究,以前关于电离层的研究很少超过100年尺度,本次通过模拟扩展到了近10000年;提出了热等离子体云块新概念。(待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组委会)


 
 

    “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18420-22日在中油宾馆海淀分部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出版社、香港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承办。

会议现场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成都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东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香港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内蒙古煤田地质局、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新疆油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云南省地震局、中国石油石化工程研究会、中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西安幔源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有限公司、石大智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WITec公司、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Paradigm Geophysical Ltd、中国矿业报、石油学报、地质出版社等45个单位的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提交会议论文93篇,会议交流论文79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18篇、重点报告20篇。

  会议开幕式由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欧光习研究员主持,并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昌教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党委宫晓峰书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自正教授分别致了开幕词。刘家军教授、侯读杰教授、岳中琦教授、罗照华教授、徐国盛教授、胡宗全教授、黄志龙教授、袁学诚教授、刘亚军教授、任战利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并做了简短而精彩的讲话。突出“流体地球观”、面向流体地球科学前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与社会发展需求,是会议的宗旨。本次会议,同行们来自很多专业领域,形成了很难得的超专业跨学科研究的局面。两天紧张而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出现不少开拓性的原始创新,同行们均具备强烈独立思考、勇于挑战已有教条的学者。

  本次会议的突出特点是:多学科跨尺度交叉——创新、精深、融合。会上,惠荣博士从流体地球化学新进展、深部流体与油气勘探、深部流体与地震成因、深部流体的地质学研究、固体矿物与流体关系、“从原子到地球”系统地球科学观的提出等六个方面,总结了会议学术交流的最新进展。会上,79人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会者发言踊跃。通过与会者汇报的研究成果,可看出流体地球科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会议主要成果有:提出了跨学科跨尺度进行地学研究的思路;初步摸索到了不同尺度流体过程及其物质记录的研究方法等。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大会学术委员会在本次研讨会上设立了“青年学术交流一等奖”和“优秀学生论文奖”奖项若干,评选优秀的交流论文。经过两天紧张而热烈的学术交流,最终评选出“青年学术交流一等奖”获奖者12名、“优秀学生论文奖”获奖者10名。此外,为不断提升和凝练“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的作用和意义,突出“流体是复杂地球系统的中心枢纽、是联系地球各个子系统的纽带,有助于深入揭示地球深部流体对资源与环境制约”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经大会组委会提议和主动申请申办程序方式,会议商定:“第七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召开;“第八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香港大学联合承办,于2020年在深圳召开。

 

颁发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

 

  闭幕式上,罗照华教授代表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大会学术委员会,对本次“流体地球科学会议”进行了精深的总结,并表达了对流体地球科学“春天”的翘盼——希望今后看到更多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即用数理化的语言而不仅仅是地质术语描述自己的研究进展;希望流体地球科学成为与固体地球科学齐名的一级学科,为科学进步提供更好的平台!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石油学会(CPS)与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CNOOC)联合协办,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SPG)、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联合承办的“CPS/SEG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于424-2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BICC)隆重举行。

CPS/SEG北京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是国际地球物理界每四年在中国召开的一次大型学术活动,本次会展是自1985年以来成功举办的第九次,会展确定的主题为“推动地球物理跨学科发展(Advancing Multidisciplinary Geophysics)”。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荷兰、土耳其、中国等1000余名代表出席这次盛会。大家共聚一堂,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增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等背景之下,如何通过推动地球物理技术跨学科创新发展,为破解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寻找现实、有效、经济的技术和途径,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会展共征集国内外论文508篇,论文数量创造了该学术活动举办以来的历史之最。经中外专家评审,共录用446篇,分5个分会场及8E-Poster进行了交流与研讨。论文涉及地震数据采集、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地震资料速度建模及偏移成像、地震资料解释、油藏地球物理、深部地球物理、井中地球物理、工程地球物理、综合物化探等22个传统和热门技术专题。

同期举行的地球物理设备与技术展览,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等60多家国内外石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及相关企业、300余名展商代表参加,参展厂商以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方式和现代化视听手段,展示了近年来在地球物理技术、软件、装备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大型地球物理设备及技术展览室内外展台前,参观咨询的代表络绎不绝,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了当今全球地球物理技术、软件和装备的最新发展现状。会展组织者在会议期间还同时举办了“专题讨论会”、“技术论坛”、“高峰论坛”、“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CPS/SEG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是近年来油价低位持续徘徊形势下举办的一次地球物理人士共商未来发展大计的重要聚会,大会为处于低谷的石油地球物理行业营造了一种不断创新、迎接挑战、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积极氛围,为国内外广大地球物理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先进技术及创新成果的国际舞台,达到了会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大地电磁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油气勘探、金属/非金属矿勘探、地热和地下水、环境和工程勘探,以及在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学、地震等灾害监测预测和新能源探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应用最广泛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地电磁反演已经由一维、二维反演方法为主,走向以三维反演方法应用为主导方法的新时代,以适应复杂地质构造条件的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勘探需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三维反演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实际观测资料三维反演应用中,克服所面临的客户端系统和有关核心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趋于成熟。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方法研究和应用高级交流培训班”是以MT三维反演技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首次高级培训班,经过长期筹备,于2018527日至529日在北京举办。培训班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和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培训班宗旨是:推广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方法、提高大地电磁研究应用水平、促进有关项目或课题成果水平的提高。培训班聘请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单位的知名教授、研究员和教授级高工主讲。共有来自国内各科研院所、大学、地矿部门、生产单位的约140名参会人员,其中有70多人自愿参加考核,并获得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

地球电磁专委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在授课

开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副秘书长代表郭建秘书长致词,并祝培训班举办成功,祝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取得好成绩,向各位讲课老师表示感谢。中国大地电磁创始人之一刘国栋研究员首先做了关于“大地电磁法发展和面临的挑战”重要讲话,然后各授课专家围绕大地电磁三维反演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和研究应用作了专题报告:大地电磁法原理和数据处理基础(赵国泽)、大地电磁资料反演解释有关问题(魏文博)、大地电磁场源和影响特征研究(王绪本)、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算法实现及应用(胡文宝)、大地电磁正反演方法及新进展(胡祥云)、基于C/S架构和互联网技术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软件系统及应用实例(陈小斌)、三维大地电磁在岩石圈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金胜)、三维电磁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何展翔)、矿产资源勘探地面和井中物探技术及应用(邓晓红)、水合物等新能源勘探中的大地电磁法研究和应用(方慧)、大地电磁反演解释与岩石矿物物理相结合的几个问题探讨(吴小平)、GMS-08e三维大地电磁仪和GMS-07e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孙东风)等。授课专家报告后,答疑提问,并在所有报告结束后,安排了专门讨论时间,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

与会专家、青年科技人员和代表普遍反映,本次培训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针对性强,收获很大,是一次高效的培训班,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培训班”。

培训班合影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第八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ICEEG20182018610日至614日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共同主办,由浙江大学承办。

会议开幕式

 

该会议是地球物理界两年一度的国际盛会,本次会议以“人居与浅地表地球物理”为主题,重点交流了浅地表地球物理在工程、环境、资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地震、探地雷达及电磁法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大会共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中的16位杰出学者作大会报告和专题特邀报告,共有来自全国和境外的290余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浙江大学杨文采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毛景文院士及我国地球深部探测专项首席科学家董树文教授。共有108篇口头报告和13篇张贴报告参与交流;有10个单位和厂家在会议期间展出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各种新型地球物理仪器设备与软件。

611日上午,会议主席夏江海教授主持开幕式,介绍了ICEEG发展历程及与会来宾,并向参会的全体代表及赞助商表示欢迎与感谢。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民博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殿栋教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夏群科教授分别致辞,并预祝会议成功举办。

随后,浙江大学杨文采院士、美国罗格斯大学Lee Slater教授、南京大学董树文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Larose Eric教授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其中,杨文采院士倡导要通过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建设“智慧城市”,利用浅地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改善人居,为人类建设美丽家园而努力。

 

杨文采院士做大会主旨报告

 

当日下午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Michele Pipan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教授、美国科罗拉多矿院Kamini Singha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刘澜波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Edward Woolery教授、浙江大学田钢教授依次就各自研究领域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

612日和613日,会议在三个报告厅就十二个专题展开讨论,它们分别是:

第一专题:地震勘探及被动源地震(10个报告);

第二专题:工程地球物理(9个报告);

第三专题:面波方法技术(10个报告);

第四专题:环境及水文地球物理(10个报告);

第五专题:探地雷达(11个报告);

第六专题:张贴报告(13个报告);

第七专题:电磁法I9个报告);

第八专题:能源勘探地球物理(9个报告);

第九专题:位场反演(10个报告);

第十专题:电磁法II10个报告);

第十一专题:信号处理在地球物理I9个报告);

第十二专题:信号处理在地球物理II11个报告)。

同时,会议组委会还通过Science Press USA Inc.出版了《NearSurface Geophysics and Habitability》的英文论文集,其部分优秀论文将被ISTP检索;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并将推荐至相关SCI杂志发表;评选出18位优秀学生发言者(Excellent Student Presenter)。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ICEEG系列国际会议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会议召开期间(610日晚),ICEEG联盟会议在夏江海教授主持下召开,经各单位自愿申请,与会代表无记名投票,决定将ICEEG2020会议举办权交给吉林大学。ICEEG联盟主席夏江海教授与下届承办方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曾昭发院长共同签署了2020年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承办委托书。联盟会议还商定与中东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G)开展长期合作,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614日,部分参会代表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

ICEEG联盟主席夏江海教授向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曾昭发院长移交ICEEG2020会议举办权

浅地表是地球最复杂、最敏感和最脆弱的部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人口激增、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浅地表人类活动大幅度增加。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依赖于“健康”、可持续的浅地表。不断创新的地球物理技术在环境和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地下空间的安全利用和人居环境的合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为从事浅地表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交流的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对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856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近160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到会祝贺,云南省科协学会部李毅部长出席了会议并致辞。大会听取和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讨论并修改了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全体代表一致鼓掌通过选举出67名理事,组成了第七届理事会。在学会的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26名常务理事,选举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长:叶燎原;副理事长:段永康、周云满、刘汝明、刘伟、毛先进、张兴恒、郝光、李文尧、温一波;秘书长:胡家富。代表大会还授予了谢应齐为名誉理事长。大会为新当选的各位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名誉理事长及各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颁发了证书。大会结束后,到会领导和全体会员代表合影留念。

这次大会完成了学会第六届与第七届理事会的顺利交接,并增补了大批新的年轻的理事和会员,增强了学会的活力与竞争力。我们将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团结一致,为促进云南省地球物理事业发展而努力。

大会合影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王苏供稿)


 

 


 

 

420日,在第49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为宣传贯彻好“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的活动主题,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济南大学、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同举办了“青年之声 泉城大讲堂——49世界地球日院士专家学术报告会。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环保节能低碳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代表,为济南大学的师生们奉献了一场内容精彩的报告会。报告会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主持。

报告会开始前,滕吉文与济南大学校长张士强、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徐征和等进行了座谈,张士强对滕吉文院士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济南大学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希望双方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借助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平台,积极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校企共同发展。

报告会上,滕吉文院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的神奇与奥妙》主题报告,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并通过专题片的形式,从地球物理的角度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青藏高原地下深处的岩层结构和动力变化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机制和秘密。随后,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张善法、副秘书长李才明,山东省环保节能低碳协会常务理事吕才科分别作了题为“地理信息+美丽中国建设”、“灾害与环境——绿色星球之旅”、“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实现用水微循环”的科普报告。院士专家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丰富的收获。

本次活动,得到了济南大学团委、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师生、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的大力支持。活动期间,容纳120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报告内容精彩,大学生们听得仔细、记得认真。2018年“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公众普及国土资源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呵护我们的美丽国土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49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422日,以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为主题的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精彩纷呈开展,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受邀协办此次科普主题活动。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喜安,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振华,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春武,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从文,副局长施申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长许传建参加活动。

周喜安副省长在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展台前驻足停留,称赞当下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发展多样化,并勉励大家既然选择了地质物探专业,就要做好吃苦准备。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盛勇陪同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喜安观看仪器展示

 

在广场主题活动现场中,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利用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地球物理科普基地的大量物探仪器作为展示地球物理学科的平台,吸引了大批市民,特别是无人机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好奇的目光。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志愿者们讲解了利用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实例,以及无人机如何为环境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可靠依据的方法。通过展示各种物探仪器的实际操作、讲解物探仪器的历史演变,使市民们基本了解了这些仪器在地质找矿中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市民参观仪器

 

志愿者为市民讲解仪器使用方法和原理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结合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加快建设安全、绿色、高效、法治、和谐的美丽国土的总体目标,提早谋划宣传活动、制定宣传方案、确定宣传要点,努力引导社会大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树立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


 

 

提高物探工作抗干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物探资料精度与分辨率,增加勘探深度,是物探工作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为了迎战地球物理工作的高科技挑战,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攻深、抗噪、高效物探技术研讨会”427日在太原召开,来自山西省地质、煤炭、冶金、水电、地震、交通设计等系统和理工大学的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共130人出席了会议。

会场

 

为了召开这次会议,北京桔灯公司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周密准备,付出了辛勤劳动。会议前夕,北京桔灯公司技术人员与山西地球物理学会勘测人员结合生产任务,在山西阳泉市与山阴县两地,选择外电场强干扰场地,进行了设备性能现场测试,在强干扰情况下采集了数据,展示了桔灯公司勘测设备抗干扰能力的技术优势。

会议期间,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申硕作了“强干扰环境下电法勘探”、“低空磁测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报告;产品总监王吟泽做了“全频带大深度天然场电磁方法的应用”与“智能三维激电方法的施工与应用”的报告;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技术服务处处长颜廷杰作了“矿产勘查物探异常解释技术”的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张河瑞介绍了“高精度电磁勘探方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大区销售总监兰文志汇报了桔灯产品。

会议进行了现场答疑和技术交流。围绕强干扰情况下,无法测量有效数据,如何抗干扰测量问题,讨论了冲激响应技术,抗干扰电法仪器的理论基础和野外施工实施,解答了伪随机信号电磁仪器与常规电法仪器的区别;就全真3D激电测量问题,重点讨论了设备的大数据测量、精确异常定位和大深度勘探深度原理及方法;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空磁测,讨论交流了飞机的安全问题、磁干扰技术问题、气动稳定性及减震技术问题,地面显示控制终端、随机综合测量技术、銫光泵磁测技术;关于Aether大地电磁系统,讨论交流了全频带、高精度、低功耗等采集等进步技术以及在地下空洞、矿产、铁道工程、地热勘探和深部地质勘探。

北京桔灯公司展示并介绍了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地质雷达、测井、放射性方面的设备,重点介绍了大功率激电仪、大地电磁仪、Aether全频道大地电磁仪、阿波罗抗干扰电法仪和多种瞬变电磁设备的性能及技术特点。

通过会议的学术研讨、产品展示和现场技术交流,开阔了山西省地球物理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思路,加强了北京桔灯公司与山西地球物理界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对在强干扰环境下、大深度、高效率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普走进校园

——让孩子享受科普的乐趣

 


 

524日,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普活动走进红星路小学北环阳光分校,吸引近200名小学生参与。

 

一开场,孩子们就被讲台上的无人机和飞机模型深深吸引。“同学们,你们知道无人机吗?”本次科普知识的主讲人——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无人机项目负责人郭猛猛问道。“知道!在电影里看过!”“它能飞好高好高!”“我们能操作无人机吗?”学生们争先踊跃地说道。

带着大家的好奇,郭猛猛简单通俗地讲解了无人机的概念、分类用途和系统组成,酷炫的飞行视频、真实的无人机展示激发了现场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瞪大了双眼,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享受科普知识的乐趣。随后的互动答题同学们更是热情高涨,回答正确的奖励一架飞机模型,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最激动人心的还是无人机现场演示。在宽阔的操场上,同学们整齐列队。在期待的目光中,郭猛猛操控无人机缓缓升起,大家忍不住发出惊叹声。高速运转的无人机迅速升空飞远,孩子们兴奋地挥手尖叫。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无人机盘旋、躲避障碍、再升空,欢呼声阵阵,将本次科普进校园活动推向高潮。

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感受科普的神奇魅力。今后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将进一步开展知识讲座、兴趣小组等系列活动,将科普进校园不断引向深入。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首个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选树、大力宣传一批劳动、奋斗、奉献“科技楷模”标杆典范,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组织、倡议下,2018530日,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在长春市文化广场地质宫一侧开展了庆祝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孙大明副秘书长介绍黄大年教授大学期间的拼搏故事

 

本次“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主题是:宣传科技楷模、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社会关注。

530日上午,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发起组织了这次活动,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韩立国教授和石化东北石油分公司、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孙大明教授在长春市文化广场组织了此次活动,通过板报的形式向社会群众展示了黄大年教授的科研成果以及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广大群众纷纷驻足观看阅读。本次活动大力弘扬了中国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淑贞、副院长徐军、党委副书记宋宏宇参加了本次活动,参加展板解说的志愿者均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生会员。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869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全国创新思维与数理科学首席传播专家石殿祥博士,应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为该校部分在读的研究生及青年教师举办科普讲座并就相关话题开展讨论,讲座题目为“创新思维与科学发现”。科普报告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出席讲座的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人,还有2名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青年教师。

 

讲座现场

 

石殿祥博士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经验,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和感悟。报告对创新思维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传统教育与科研模式对科技创新的局限作用作了分析;指出了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习惯思维模式对科研成果的不利影响;阐述了创新思维方法的特征、分类、运用方式和对原创科研成果的催化作用,以及现代教育与科研对创新思维的渴求。报告把理论、正反面案例、互动的游戏穿插在一起,在座受众普遍感到大受启发。报告得到受众一致的称赞。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日前,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在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采用国产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而这项研究成果的深度参与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目前是南方科技大学的讲席教授。
“戈登·贝尔”奖是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设立于1987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在每年11月召开的超算领域顶级会议颁发,旨在奖励时代前沿的并行计算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应用的杰出成就。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项目团队成功地设计实现了高可扩展性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是超级计算机在地震灾害研究方面的一次成功应用,从而最终斩获“戈登·贝尔”奖。
陈晓非教授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在留美期间,他就系统发展了能够解决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问题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在国际同行中崭露头角。他在关于自由表面诱发地震超剪切破裂扩展的发现及其物理机制、非平面断层破裂动力学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批前沿的科研成果。

(摘自《深圳特区报》)


 

 

第五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181021-24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任:郑永飞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张培震 

  员: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运泰 邓 军 邓启东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何继善 侯泉林 胡见义 胡瑞忠 黄清华 贾承造 蒋少涌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林 伟 凌 云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光鼎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少峰 刘永江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厚远 吕庆田 马 瑾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石耀霖
舒良树 孙 敏 孙继敏 孙卫东 孙文科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绪本 王焰新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秋云
吴忠良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富仁 谢树成 熊 熊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学文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严良俊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洪福 于 晟
曾令森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岳桥 张泽明
赵 越 赵 伟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永飞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 朱弟成 朱日祥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张培震(兼)

副秘书长: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4.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郭 建

副组长:陈本池 胡 敏 李 貅 李亚琦 刘元生 宋强功 薛国强 张功成 张青杉 周坚鑫

  员:董 静 顾 珧 姜明威 蒋冬伟 李 淯 刘 宁 倪一超 乔忠梅 苏 枫 王京京 徐善辉 闫纪红 张学彬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 间:20181021-24日,20日报到。

地 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20日:会议报到;

1021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22-24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张培震

副主任: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蔡永恩 陈 文 陈发虎 陈汉林 陈小宏 底青云 董树文 董云鹏 方小敏 付碧宏 高 锐 高 原
葛洪魁 何丽娟 黄宝春 琚宜文 雷建设 李 娟 李红谊 李惠民 李锦轶 李曙光 厉子龙 梁春涛
林 伟 林杨挺 刘 静 刘 洋 刘俊来 刘伊克 刘勇胜 吕庆田 毛景文 倪四道 秦礼萍 丘学林
屈春燕 沈 萍 史建魁 宋海斌 孙卫东 孙新蕾 汤 吉 田 钢 周仕勇 汪汉胜 王伟涛 王一博
魏春景 肖立志 肖文交 谢富仁 谢树成 熊小林 徐 备 徐 星 徐建桥 徐夕生 徐锡伟 薛国强
杨 进 杨宏峰 杨晓志 张进江 赵国春 赵俊猛 赵子福 郑建平 周永章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田小波 杨顶辉 于常青 陈 

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天水 黄宝春 潘永信 杨振宇

3)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李曙光 李忠海 刘少峰 孙卫东 许文良 郑天愉 朱 

4)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5)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召集人:刘少峰 胡修棉 何登发 李亚林 王 

6)洋陆过渡带结构与演化

召集人:李三忠 赵明辉 丁巍伟 朱俊江

7)大火成岩省与资源环境响应

召集人:厉子龙 杨树锋 徐义刚 周美夫 张招崇

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 斌 王 涛 杨进辉 王  强 黄小龙 王晓磊

9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

召集人:张 健 彭 澎 王孝磊 张少兵 张拴宏

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王岳军 舒良树 张岳桥 颜丹平  冯佐海

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

召集人:裴先治 董云鹏 王宗起 闫 臻 吴元保 王勇生 龙晓平 宋述光 刘晓春 张建新

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 周建波 王 涛 徐 备 张招崇

13)三江特提斯域构造: 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

召集人:张 波 曹淑云 李仕虎 王 勤 刘俊来

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

召集人:杨树锋 贾承造 陈汉林 贾 东 郭召杰

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召集人:陈 杰 刘 静 王伟涛 张世民 李有利

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金章东 李高军 颜茂都

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

召集人:郑文俊 付碧宏 李海兵 张培震 王伟涛

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蒋长胜 唐啓家 张 勇 万永革

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俊杰 任治坤 饶 刚 王 华 吴中海  

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

召集人:徐锡伟 姚华建 雷建设 刘保金 徐浩德 任治坤

21)南北地震带浅源强震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源强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对比研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何宏林

22)地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宏峰 马胜利 岳  汉 许才军

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召集人:张晓东 张培震 任金卫 熊   江在森 周仕勇

24)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新蕾 冷 伟 李 娟 毛 竹 倪四道

25)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黄金水 张  南 李忠海 冷  伟 李 

26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Conveners:Li Zhao,Daoyuan Sun,Xianzhong Li,Lijun Liu

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赵翠萍

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

召集人:张振国 储日升 章文波 周 

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

召集人:王海涛 黄辅琼 刘  洁 邵志刚 李  纲 岳 

30)“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

召集人:申旭辉 王  赤 李  辉 吴立新 吴 

31)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

召集人:王玉石 周宝峰 李永义

32)地震应急的现状与前景

召集人:杨建思 陈 

33)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34)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江利明 王泽民 童小华 李志伟

35)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  琪 申文斌 熊 

36)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明 尹宏伟 邹长春

37)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刘树根

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卢双舫

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王  非 陈  文 邱楠生 田云涛 袁万明 沈传波 任战利

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魏春景 刘晓春 吴春明 张泽明 吴元保

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郭  锋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43)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费英伟 代立东 刘  曦 倪怀玮   翔 杨晓志 翟双猛 张宝华 张 

44)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应用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彭丰林

45)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郝天珧 丘学林 高金耀 吴时国 宋海斌

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4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48)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田 

49)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张海江 田  钢 殷长春 王  赟 邓居智

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李   张建清

51)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常  旭 张海江 桂志先 梁春涛 张 

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曹  宏 耿建华 郭光军

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罗银河 姚华建 王宝善 李红谊  

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杜启振 符力耘 毛伟建 孙卫涛   晶 何 

56)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于景邨 吴燕清 程建远 杜文凤

57)岩石分形表征与输运物理前沿

召集人:蔡建超 葛新民

58)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仪器新技术

召集人:底青云 邓  明 方广有 林 

59)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刘  洪 王彦宾 冷  伟 张 

60地热资源成因新理论与综合探测新技术

召集人:庞忠和 徐佩芬 何丽娟 胡圣标 孔彦龙

6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何兵寿 刘  洋 王万银 刘 

6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李  辉 吴晓平 王谦身

63)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 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64)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

召集人:倪彬彬 雷久侯 乐新安 周煦之 张清和

65)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魏  勇 崔  峻 宗秋刚 倪彬彬 万卫星

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秦礼萍 胡  森 刘建忠 肖 

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戴  磊 杜爱民 陆全明

69)矿物物理与矿物界面过程

召集人:何宏平 杨晓志 周根陶 巫  吴忠庆

70)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胡兆初 杨岳衡 袁洪林 韦刚健

71)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数学地球科学

召集人:周永章 成秋明 严光生 肖克炎  

72)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

召集人:周忠和 朱日祥 徐  星 汤艳杰

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世红 朱茂炎 李  超 朱祥坤 胡永云

7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朱茂炎 陈中强

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

召集人:敖  红 安芷生 李建平 程  赖忠平

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

召集人:朱茂炎 邓  涛 王向东

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

召集人:张国良 刘传周 王  勤 杨小强

79)环境地球化学
召集人:王新明 于志强 冯新斌 金章东 傅平青 郭益铭

80)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

召集人:侯増谦 毛景文 胡瑞忠 邓  陈衍景 蒋少涌 周永章

81)增生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蔡克大 万  博 王  博 张  吴昌志

82)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83)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孙卫东

84)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陈  唯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郭正府 杨  蔚 刘盛遨 许 

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貅 曾昭发 孟庆敏

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

召集人:白  旭 曹鑫宇

87)与中酸性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制

召集人:孙晓明 周涛发 李建威 谢桂青

88)页岩气生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学术研讨会

召集人:翟刚毅   

89)地球磁场与局部异常现象

召集人:陈  斌  倪  喆  戴  苗  冯志生 康国发  顾左文

90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

召集人:黄 建 苏本勋 樊海峰 何永胜 赵新苗

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

召集人:孙卫东 张兴亮 刘青松 郑永春 李金华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

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吕庆田

93)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徐礼贵 邓志文 倪宇东

94深部预测方法

召集人:肖克炎 陈建平 毛先成 陈建国   科 程志中

95)煤矿深井建设与提升理论及技术

召集人:朱真才 孙晓明

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召集人:张永生 李伟强 颜茂都 郑天发

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

召集人:杨风丽 赵西西 张克信 李三忠

98)东亚多板块汇聚与燕山运动

召集人:张岳桥 李三忠 刘少峰 王晓霞  王  勤

99)深部地球化学找矿

召集人:王学求 黄 菲 左仁广 张必敏

各分专题详细内容请登陆会议网站www.cugs.org.cn 2018年中国地球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114行,包含参考文献)。

征稿截止日期:2018731日。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设优秀学生论文奖

九、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1885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1600元(学生1000元,不含博士后);

201885日后注册交纳:注册

1900元(学生12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方式-网上注册。

请登录学会网站www.cugs.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85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85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

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项目

收费标准

1

展台  3m×3m (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16000/

2

展台  2m×2m

(仅限相关院校、专业期刊、出版社,含

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4000/

3

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一次25分钟)

6000/25分钟

4

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一份为2000/件)

6000/

  展览联系电话:010-82998024

  邮箱:cgs60y@163.com

  参展费用请在85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学会财务联系电话:010-68729347

  学会办公室电话:01-82998257

  请参展单位于1021日到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光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评审费300元,在会后制作、邮寄正式出版光盘(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评审费,费用由学会承担。

  3.评审费、注册费(会议费),展台等费用请于85日前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4. 请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

5. 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商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2) 支付宝在线支付

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费用”中点击“未支付费用”,使用支付宝支付,支付后实时到帐。(使用支付宝支付,不用上传凭证)

6.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光盘)一张。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章
2018年5月8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8    2    总第142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枫
 邮编:100029 发行:苏枫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