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39期 目 录
学会工作 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暨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答辩会在京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组考察山东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建设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检查指导山东正元《日照城区地下管线项目》 学术交流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纪要 地方学会 第一届大陆边缘构造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会议纪要
根据《中国科协2017年学会改革工作要点》,我会向中国科协提交的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改革工作方案。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我会理事会的带领下,结合自身实际,我会利用换届契机,深入开展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努力创新学会服务工作方式,2017年学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各项工作: 一、学会管理 (一)民主办会 按计划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5次、秘书长会议3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1次、春节茶话会1次、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次、学会工作会议1次等工作会议,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按民主程序管理好学会。 (二)组织建设 于2017年10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我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了我会的换届改选。本次代表大会对第九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修订学会章程,审议工作报告、财务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换届报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根据会议议程,选举产生了监事会,监事会由三人组成,监事会选举产生监事长一名,监事长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孟小红教授担任。 会议选举陈晓非院士任我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万卫星院士任第十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海弟、苟量、谢玉洪、熊盛青、张东宁和赵殿栋任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并由陈晓非院士提名,聘任郭建同志任第十届理事会秘书长。 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员专题会议,推选产生了中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委委员人选,选举我会副理事长赵殿栋同志为中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书记,秘书长郭建为党委副书记,常务理事李貅为纪检委员,薛国强等4位同志为党委委员。 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会依法依规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印兴耀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主任张建清教高。 按照分支机构管理规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和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工作,孙进忠教授连任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椿镛研究员连任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蔡晋安研究员连任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三)会员发展:按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加强会员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注重学会活动的内容和质量,申请入会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2017年入会情况如下: 单位会员:按照单位会员管理条例,对单位会员进行调整,截止12月31日单位会员77家。各单位都指定了单位会员联系人,联系人负责接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单位会员提供的各项服务及信息,反馈本单位会员变动信息及需求,增强了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的沟通。 个人会员:截止2017年12月31日我会会员总数为18419人,女会员2706。2017年新入会会员2261人,其中女会员450人,个人入会增长率为14%。按中国科协和我会会章的要求,发展会员时强调权利与义务,新发展的会员均认真登记注册并按规定收取会费,为个人会员的管理与服务打好基础。 二、学术活动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17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30个,已完成会议32个,其中计划内会议15个,计划外会议17个(其中:勘探专委4个,大陆动力学专委4个、固体专委1个、流体专委1个,岩石物理专委3个、油气专委1个,铁道分会1个,科技推广中心2个),累计参加学术交流人员6283人次。 (一)国内交流 第33届学术年会与“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学术年会”联合举行,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等5家单位共同主办,本次联合学术年会设有108个专题,收到论文2432篇,大会邀请报告7篇,设1个大会场,31个分会场,口头报告1800余篇;张贴报告600余篇,到会代表约2300人。 会议内容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繁荣了学会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创新发展中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广大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的2017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国际会议(2017 CGS/SEG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nference-Geophysical Challenges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于2017年4月17-20日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逸夫楼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南非、巴基斯坦、英国、加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收到论文485篇,经IGC学术委员会评审,录用论文427,其中口头报告390篇,张贴报告37篇,评选出优秀学生论文28篇。会议分地球物理挑战、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井孔地球物理、矿藏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地热资源地球物理、工程地球物理、煤矿工程地球物理、岩石物理、非常规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大数据分析等13个专题,设置8个分会场共53个单元的口头报告和3个单元的张贴报告进行展示,内容涵盖当今地球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重要方向。会议围绕着“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为地球物理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战略思路、意见和建议。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为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研究和探讨最新成果横向交流的平台,而且促进了国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外联系,增进我们与各国同行之间的友谊,对推进我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承担与学科相关的项目 1、根据中国科协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要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了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球物理学第三版的组织工作,目前按照预定的目标加以推进,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2、2012年学会承接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史研究》项目,《中国地球物理学史》于2017年9月中下旬出版,学史的出版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建设留下宝贵史料和历史经验。 3、为更好地开展纪念活动,宣传学会、承前启后,迎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华诞,我会于2015年2月发出了球会字(2015)第05号“关于编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通知”,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组织分别成立编写小组,至6月底,我会部分分支机构和11个省市地方学会提前完成编写任务并提交了史稿材料,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四)承担的科协项目 在我会第九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中央对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指示精神,我会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积极投入中国科协学术重点活动的项目申请,2017年先后承担中国科协项目5项,具体项目名称如下: 1、2017承担学术会议示范品牌建设工程项目; 2、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 3、学会能力提升与改革工程-优先建设学会项目; 4、中国科协学会综合治理改革工程-学会综合治理改革项目; 5、2017-2019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人)。 三、科普工作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在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方面,取得了突出和显著的成效。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工作,动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传播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2支,新增科普传播专家16人,发展科普基地一个,科学传播专家已达65人。 (二)开展科普信息化工作,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展科普知识传播工作,建设了“地球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图文30余篇。 (三)2017年,我学会开发制作了科普视频、图书和图册等科普资源,包括3集科普报告视频“航空电磁法技术”、《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科普专著和《自然灾害·防御与救助》宣传图册,新开发资源已通过各渠道传播。。 (四)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线上有奖征集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累计受众人达23万余人次,其中线下传播达14万余人次、线上传播达9万余人次。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宣传出版工作 全年出版学术期刊4种,印发4期《会讯》,确保完成2017年出版发行任务。 2016年经申请,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Earth and Planet Physics英文期刊编辑部,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为给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平台,学会派专人负责网站改版工作,修编网站版面,增加网站新功能,使其更符合电子办公的要求。学会会员管理软件已基本完成,实现了会员信息的实时更新功能。同时,学会网站不断完善,开通学会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网上支付系统,从以前单一的交费方式变为多渠道支付方式,为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平台。《会讯》和学会网站增加了图文并茂的活动信息,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地方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发送稿件的数量明显增加,信息更新的速度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学术年会实现了在线注册、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和在线支付,方便了会员用户,收效良好。逐步实现学术会议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为学会今后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也为开展国际学术会议奠定了基础。 五、创新社会服务工作 (一)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 我会作为中国科协首批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会评审、社会认可、不与工资直接挂钩的专业职称技术评审改革的社会需求,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2017年共有16人取得相应任职资格,其中正高级2人,副高级9人,中级5人。 (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专业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学会专业属性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类而非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于2017年6月下发了关于申报2017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通知,截止9月30日,共收到121份申报材料,其中有效申请121份,人员分别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50家单位。结合笔试、考核答辩成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121位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申报人中92人通过评审。 (三)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按照中国科协印发的《中国科协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经我会常务理事会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6年开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工作实施进展如下:
2016—2017年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建站一览表
(四)科技成果评价 我会于2016年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2017年1月在武汉为武汉江夏路桥工程总公司主持召开了“沥青砼拌合站废粉资源化技术及应该”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五)创新助力工程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积极发掘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17年2月学会承担了我会单位会员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地空瞬变电磁法探测采空区拟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研究”、“非炸药震源煤矿构造探测可行性论证”两个项目技术咨询任务。通过技术咨询活动,使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交流平台,走实产、学、研、推、用相结合的道路,更好地推进地球物理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六)“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徐州开幕。大赛吸引了来自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安大学等18所高校,涵盖了硕士生、本科生不同层次的18支队伍参赛。经过视频展示、现场自我展示、个人必答题、团队必答题、抢答题、辩论赛和综合提问7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旨在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与交流的平台,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地球物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六、人才推荐和表彰奖励 (一)院士推选工作 根据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和要求,2017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人,其中一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2017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2人,两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其中一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进25名)。 (二)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完成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与评选工作,推荐南京大学王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魏勇为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三)完成2017-2019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人才遴选 经答辩、评委打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宗兆云、同济大学赵峦啸入选2017-2019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2017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初评及终评结果均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此奖项的设立为地球物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展示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助推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交流。 (五)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并本人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做张贴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魏文博教授荣获2017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六)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做张贴报告,乐会军、夏少红、巴 晶、任政勇、袁三一和张宝华六位会员荣获201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并年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七)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 按照《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办法》,第八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授予芦俊、陈届宏、张峰、王本锋、李静等五位青年学者,并在年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八)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四篇论文荣获2017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分别是:《新型Landsat8卫星影像的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反演》(作者徐涵秋);《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邓起东等);《考虑关断时间的回线源激发TEM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正演》(作者:孙怀凤等);《太赫兹时域光谱探测原油含水率的实验研究》(金武军等)。 2017年学会活动完成情况表 学 术 活 动
注:1、*为新增会议;2、联合办会统计为第一主办单位。
组织活动
继续教育活动
科普活动
期刊活动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名单
2017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人
201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
2017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名单《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Applied Geophysics发表的论文
2017年度(第八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获奖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一、学会管理 1、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 2、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责任;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积极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建立健全单位会员联系人制度。 二、学术交流 进一步做好学术交流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学术交流活动,召开好每年一次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术年会,积极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 三、科普工作 1、开展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2、继续做好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周、世界地球日宣传周以及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主题日的科普宣传活动,包括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科普讲座等; 3、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微信等多平台开发传播地球科学科普知识; 4、积极申报加入地学科普教育联盟和科学传播专家科普进校园联盟; 5、继续开发科普资源以及将地球科学科普资源进行集成和整装工作,以便供给各省、市、区基层开展科普活动。
2018年学会学术活动计划(草案) 学 术 活 动
组 织 活 动
科 普 活 动
期 刊 活 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12月26-28日在黑龙江大庆市召开了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暨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会议。分支机构代表、单位会员代表、学会有关领导及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近50人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会议。 首先,郭建秘书长向大家传达了中国科协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秘书长沙龙”的有关精神,通报了学会自10月份换届以来的工作进展及我会12月20-21日在深圳召开的十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有关会议精神,并就如何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把学会工作“摆进去”,切实推动学会创新发展与各位代表进行了交流。他要求我会各分支机构结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结合新时期学会的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学会党建工作、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内容,通过抓基础、抓规范、抓引领、抓发展、构造我会各项工作的新格局,并提出了今后五年,我们要积极发挥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分支机构的作用;发挥广大会员的作用,切实增强学会的凝聚力。要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科普活动,加强资源建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举荐、表彰、奖励工作,培养和发现青年后备人才,积极鼓励一线企事业单位申报学会的奖项,鼓励高端科技成果与企事业联合进行科技创新;提升期刊水平,加强网站、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学会发展、资源统筹和服务会员铺垫坚实基础;要完善学会结构治理及治理方式改革,提升学会综合实力。同时做好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及智库建设三大任务,提升学会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经营服务能力。 二、本次会议的特邀代表、中共十九大代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做题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精神及参会情况”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大会概况、十九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参加会议的体会与感想等三方面内容。丁志峰研究员介绍了十九大代表结构,他所在的代表团隶属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他所在的代表团来自的第一线代表为38人。报告重点向大家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8日报告题目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相关内容。此外他还介绍了出席党的十九大、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大会报告的真切感受,汇报了参加会议讨论积极建言、与其他代表学习交流、会议期间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等有关情况。 三、各分支机构代表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代表郝文元、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建国、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代表周杨、地热专业委员会代表曹厚臻、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代表刘能超、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代表徐涛、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志芳、铁道分会代表刘狄、行星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闫立梅、流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光习、科普工作委员会王晨阳、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相继在会上汇报了2017年度工作进展和2018年度工作计划。2017年各分支机构积极落实学会各项任务,按照学会章程和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为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这一国家大事,充分发挥学会的资源平台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协调推动各地球物理勘查单位密切协作、优势互补,充分挖掘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作用与潜力,召开了“雄安新区地球物理勘查研讨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刘少华汇报提出了建立地球物理期刊集群平台的设想,希望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独有学术资源及可持续性市场模式,为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学术资源建设发挥作用。科普工作委员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线上有奖征集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累计受众人达23万余人次,其中线下传播达14万余人次、线上传播达9万余人次。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又一次喜获中国科协表彰,荣获“2017年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希望各分支机构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活动期间,学会组织部分代表参观了大庆铁人纪念馆、大庆石油科技馆。通过参观,广大代表纷纷表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大庆传统、弘扬铁人精神,求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8号下午,参会代表一行还到会员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参观校史馆、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实验室、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通过到会员单位参加,增进学会对会员单位的了解与沟通,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达到服务会员、扩大影响力、互利共赢的目的。 本次会议由学会主办,东北石油大学协办,在此感谢他们为各位代表提供了周到、热心的服务。 (学会秘书处)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及支持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及理事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月20日,我会共收到申请30项,有效申请26项。其中,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创新奖奖项7项,有效申请7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23项,有效申请19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17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经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入选12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初评入选3项,初评结果于7月12日-7月26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 8月13日,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遴选出的“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3项的项目及候选人采用多媒体介绍项目,评委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并现场评分,最终评选出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其中一个项目候选单位因故退出。评审结果于8月21日-9月4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同时评审结果提交我会九届十五次常务理事会审议,产生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17年10月14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为获奖项目及个人颁发奖状及奖金。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获奖名单见学会工作总结)。 (学会秘书处)
11月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答辩会在京举办。学会副理事长赵殿栋教授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11位来自高校高企的地球物理领域权威专家应邀到会进行现场评审,7位入围者到会进行现场答辩。答辩会邀请了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王子源、熊伊雪二位同志到会指导。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主持了答辩会。郭建秘书长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简单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获得中国科协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立项支持后,积极组织实施,吸引了54名地球物理青年科技人才向学会进行申报,有19位青年人才进入初评。通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评审会初评,遴选出7位入围者进入答辩。会上,7位入围者围绕自己科研成果、创新性业绩、未来钻研重点等情况展开论述,对评审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辩。经评审组专家投票,最终遴选出2名候选人。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王子源同志在答辩会上作了指导发言。王子源同志首先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支持科协工作表达了感谢,对学会积极有力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作给予了肯定。继而围绕项目基本原则、具体实施和项目特点进行了阐释,对如何评价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如何持续追踪关注青年科技人才多样发展、如何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指导。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大会员的关注。学会今后将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帮助指导,努力为青年人才搭建培养平台,助力国家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发现和扶持有望成为未来科技领军人物的优秀青年人才。 (学会秘书处) 会议时间: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13:00—18:00。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6楼,401会议室。 参会人员(21人):(按姓氏拼音排序)陈运泰、杜建国、丁志峰、高原、 郭 建、何丽娟、黄清华、江为为、李 貅、 梁星辉、马胜利、马 蕴、 苏 枫、 王绪本、魏东平、吴小平、许忠淮、杨家英、章文波、周仕勇、宗秋刚。 主持人:陈运泰。 会议主题:讨论各分支的进展情况和已回稿件存在的问题。 首先,主编陈运泰院士通报了大百科第三版总编委会成立大会情况,说明了三版百科全书编纂的重要性。之后请每个分支组用3—5分钟简要介绍一下各组的编写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陈院士根据各分支的情况做了一个概括性的发言。接下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三版内容中心马蕴主任介绍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的整体情况,简要介绍了编纂平台;地球物理责编杨家英展示了已做好的多媒体样条,建议各分支组专家申报多媒体条目,并总结了已回稿件的问题和撰稿、审稿注意事项。最后,陈院士做了总结发言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议达成共识如下: 1.明确文字版权和图片版权问题。 2.讨论落实陈运泰院士提出的条目表修改建议。 3.外国人名的中文译名按“名从主人”的原则翻译,具有多国国籍的生活经历的,一般选取其最终国籍,并在其简史中写明。 4.专有名词选择最常用的中文译名。 5.对于修订条中内容不对的,宜重新撰写。 6.以分支学科名命名的条目必须至少是长条,最好为特长条;其他条目长短由分支主编掌握。 7.公式不需逐步推理,百科面向非专业的中等以上水平读者,应兼顾科普性与科学性。 8.各分支主编应向撰稿专家转达撰稿要求。 9.各分支主编重新审读已回稿件,审稿后发给出版社。 10.各分支主编向各撰稿专家征集多媒体条目。 11.出版社整理具体的条目类型提纲。 12.出版社根据条目长短整理样条。 13.出版社反馈多媒体条目视频长短的问题。 结合各分支回稿情况,出版社总结常见问题如下: 1.论文写作风格浓厚。百科要求必要的引用文献放在最后,且所有提及的人名都需要具体的国籍、译名、原语种姓名全称、生卒年份等信息,所以一般释文中只提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果某个研究成果来自一般学者的某篇论文,则只需要提及其贡献。应避免把百科词条写成综述型论文。 2.条目内容不完整。三版百科条目有多个等级,但是任何一个等级的条目都应该是完整的,都要包含条头(中英文完整)、词条正文(首句定义)、必要的参考文献和扩展阅读、作者署名等部分。 3.一些条目字数过少,不足300字,建议扩充或并入上一级。 4.有些条目学科知识过细、过于专业。建议删减。 5.一些条目内容涉及版权问题,与网络百科或者教科书大致相同,需重新撰写。百科要求摘录的引文不能超过释文的10%。 6.主观性的时间词语。百科全书中尽量避免“目前”、“至今”等比较主观的时间词语。 7.条目名称不规范。应避免出现“与”或“和”等字眼,建议分成两个条目。 8.避免出现“我”、“我们”、“大家”等字眼。 9.图中外文应译为中文。图中若为英文,则图注中应有相应译文;或可把图中的英文直接改为对应的中文。图中字母的含义,须加图注说明。图号应在释文中提及。 10.译名统一:瑞利、瑞雷;洛夫、拉夫等。 11.首次出现的英文名词应有中文译名,首次出现的缩写请按照 中文译名(英文全称,英文简称)的格式。 12.参考文献必须是本学科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或论文。网络百科或网络文库不能作为参考文献、推荐链接、扩展阅读。毕业论文不建议作为参考文献。自引文献的采纳问题:若作者是释文主题的权威作者,可择权威、经典的自引文献,一般不自引。 13.参考文献的文中标注问题。如必须文中标注参考文献,则可改成上角标予以标注,将参考文献统一罗列在释文后。参考文献不宜过多。 会议存留问题: 1.一些下设子级条目内容不够全面,是否更改条目归属或重新撰稿。 2.专家审稿具体操作问题。会议建议审稿人署名以示负责并仿照期刊审稿流程。出版社需讨论。 3.空间物理的火星部分具体增设条目。 4.应用地球物理与地质相关学科的重复问题。出版社后期需要讨论定稿。 (大百科全书地球物理学第三版编委会) 2017年9月20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组一行6人莅临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进行考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考察活动,听取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申请汇报,实地考察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刘吉伦对院士专家一行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和勘察院的基本情况、有关成果以及发展战略,他表示下一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将以煤田地球物理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工作,紧密围绕地质找矿和地质服务两大使命,积极融入学会大家庭,开展地球物理技术创新、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为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院士专家观看了山东煤田勘察院《责任·荣誉·精准》宣传片,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怀洪详细介绍了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对山东煤田勘察院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对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提出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重点突破,抢占制高点”。李貅、刘元生、薛国强副秘书长和专家,就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目的、要求和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意见。 经过专家无记名投票表决,同意在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全国地球物理行业内进行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以地球物理各个行业内技术领军单位作为首家试点单位,研发地球科学新技术,为社会提供开放式公益服务,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示范工程。山东煤田勘察院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第一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单位。 实地考察前,滕吉文院士、薛国强研究员做了专题学术报告。省煤田地质局机关干部、勘察院领导班子、技术骨干及物探测量队技术骨干等约100人参加了活动。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7年9月2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正元院士专家工作站滕吉文院士和孟令顺教授、刘元生研究员,参加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日照城区地下管线测绘成果及系统共享平台项目》验收评审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日照市住建局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及项目探测、监理、系统开发单位的工作报告,审阅了项目技术总结、科技查新报告等相关验收资料,观看了系统共享平台演示,经过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地下管线数据共建共享与安全保密,综合管廊二三维一体化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搭建共享和交换平台体系,实现“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日照项目作为试点,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平台推广应用,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7年10月10日至1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在辽宁省丹东市联合召开了“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委员会换届会议”。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18个单位、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会议由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艾印双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椿镛致辞。共有11位科研一线的地球物理专家学者作了固体地球物理专业领域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青藏高原、中国东北、华南大陆等典型地区的深部结构探测新进展,以及尼泊尔、九寨沟和青海玉树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孕震环境等新成果,报告精彩纷呈,会场讨论热烈。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的换届工作,上届委员会主任王椿镛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并回顾了本届委员会组织学术活动情况。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领导:王椿镛研究员连任委员会主任;高锐院士、艾印双研究员、陈永顺教授、魏东平教授、丁志峰研究员、黄清华教授等当选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委员会还吸收了二十余位年轻和充满活力的一线科研学者为新一届委员会委员。 会后,部分代表赴辽宁省宽甸县,对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进行了观摩与考察。 第十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领导机构 主任委员:王椿镛 副主任委员:艾印双 陈永顺 魏东平 高 锐 丁志峰 黄清华 秘 书 长:徐 涛 副秘书长:李永华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近1年的紧张筹备,业内同仁翘首以盼的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10月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成立大会。来自中科院、中科大、北大、中山大学、北航等多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6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成立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受学会理事长陈顒院士委托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所魏勇副所长主持。 会上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代表学会宣读了关于成立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在致辞中对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指出行星物理是今后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有利补充,更是我国未来地球物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也寄希望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能够丰富和增加地球物理学各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宗秋刚教授和中山大学崔俊教授也先后发表感言。他们认为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行星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标志着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从以前的个人摸索阶段进入了完备发展的阶段。 会议还特别邀请了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的李荐扬博士。李荐扬博士在祝贺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同时,还表达了迫切为国内行星科学发展贡献自己个人力量的拳拳之意,并希望借助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能把我们每个科学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中国的行星科学和空间探索推到世界前沿。 会议选举产生了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学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院士当选主任,8位教授或研究员当选副主任,任命了正、副秘书长,同意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对本领域方向的学术研究、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等发挥重要作用;大家坚信,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定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统一领导下,出色做好各项工作,为学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届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名单 主 任:万卫星 常务副主任:魏 勇 副 主 任:于 晟、王 赤、李春来、陈炯林、张铁龙、傅绥燕、窦贤康 秘 书 长:戎昭金 副秘书 长:闫丽梅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7年12月1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总公司、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院所的37位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莅临大会指导。 大会由彭丰林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蔡晋安主任代表第五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做的工作报告。蔡主任在报告中总结了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协关于做好学会工作的有关精神,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自身工作特点,紧紧围绕三个面向:面向委员、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通过委员们的努力,开展了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取得可喜的工作进展;陈会忠副主任做了信息技术专委会管理办法(草案)的修改说明,就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宗旨、委员条件、组织机构、选举、任期、组织工作、单位会员等管理办法进行了说明;沈萍副主任做了关于换届选举筹备工作的报告,就换届选举具体事宜进行说明。 大会的第二个议程是代表投票选举第六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临时党支部。根据换届选举管理办法规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专业委员会委员时,会员代表到会人数应超过应到人数的三分之二会议选举结果方为有效。会员候选人得票数超过投票人数的50%者方可当选。本次会员代表大会对未能到场的代表采用电子票的形式进行了投票。所有候选人得票数均超过2/3,本次选举有效。 选举结果: 主 任:(1人)蔡晋安 副主任:(4人)陈会忠 胡天跃 彭丰林 沈 萍 常 委:(含主任、副主任等共计13人) 戴爱德 彭克银 阮爱国 万永革 魏东平 吴文俪 泽仁志玛 邹自明 秘书长:沈 萍 委员合计63人。临时党支部书记沈萍,组织委员刘哲生、宣传委员崔辰州,临时党支部党员合计34人。 本届专业委员会下设5个工作组:组织工作组、学术交流组、职称评定组、成果评奖、科普宣传组。 在统计选票期间,还邀请到本专业委员会单位会员--北京众合永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同起做了“快修IT”的报告。最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讲话。他对信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成功表示祝贺,并对新一届专委会的工作提出了要求。郭建秘书长希望专委会在今后加强学术和学科交流,要勇于创新,利用网络和微信号新媒体手段加强宣传工作,使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专业委员会,同时要加强科技咨询和技术推广,鼓励与企业相结合。中国科协“会员日”即将来临,他祝贺大家“会员日”愉快!会议在团结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线上有奖征集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累计受众人达23万余人次,其中线下传播达14万余人次、线上传播达9万余人次。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2017年,学会新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2支,新增科普传播专家16人,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组织各团队开展了科普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科普活动。多位专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讲座,并在全国各地积极宣讲普及,如周坚鑫教授的“海洋国土与海洋探宝”和“中国南海的生态岛礁建设”等海洋系列科普讲座、杨志根研究员的“人类探测外星智慧生命的历程”和“星星离我有多远 -- 梦想从童年关注星空开始”等系列天文系列科普讲座、施光海教授的“地球·珠宝”科普讲座及李永平研究员的气象灾害系列科普讲座等。2017年,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50余场,科普成效显著。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 学会建设了“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推送科普图文30余篇,文章涵盖了地质、地球物理、地震、环境与能源等社会热点内容;文章“关于九寨沟7.0级地震这几个问题是大家关心的”在“科普中国”栏目首发,阅读量达上万人次;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陈会忠研究员在《知识就是力量》期刊上发表“地震预报为何这么难?”和 “西藏的地震”等科普文章。 三、科普资源开发 2017年,我学会开发制作了科普视频、图书和图册等科普资源,包括3集科普报告视频“航空电磁法技术”、《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科普专著和《自然灾害·防御与救助》宣传图册,新开发资源已通过各渠道传播。 四、主题科普日活动 1.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期间,学会组织了系列科普讲座、线上有奖征集和展览等科普活动,受众约5000人。 学会联合地大博物馆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在线上举办“地球的色彩”绘画摄影有奖征集活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彩绘摄影作品100余幅。 学会组织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北京、上海、河北、福建等地开展地球日科普宣讲活动,包括学会副理事长熊盛青教授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看护地球的天眼”科普讲座、吴海成首席传播专家在北京举办的“地球的故事”科普讲座、杨志根首席传播专家在福建厦门举办的“人类探测外星智慧生命的历程”科普讲座、张训华首席传播专家在河北石家庄举办的“蓝色的海洋,美丽的家园”科普讲座、李永平研究员在上海举办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等科普报告。受众800余人。 学会在北京紫竹院公园布设了咨询台,摆设了十块展板,散发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书刊彩页等300份,总受众人数2000人以上。 学会还联合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为主题,以展板展示、珠宝鉴定、地质知识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校园宣传活动,传播效果良好,获得广大师生和公众赞誉,受众1000余人。 科普基地中国地质图书馆利用科学传播优势,认真谋划,在地球日期间开展了地质科普大讲堂、地质科普进校园、地质科技进展巡展、科普专题讲座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科普活动,同时完成在地调科普网上线和启动“保护地球,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民众奉上一道道科学人文盛宴。 科普基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展示实物资料,普及地学知识,讲好地球故事”为主题,开展了“小学生地学科普知识竞赛”、“实物地质资料精品开放日”和“油气页岩气科普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科普影响范围达到了10万人之多。 2.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学会专家在中国工商银行信息中心(上海)为企业员工做了“上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报告。科普基地地质大学博物馆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为主题,以科普展板展示的形式,向包括本校师生及石油附小、地质附小等学校的中小学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向广大中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受众900余人。此外,为提升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学会科普基地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大篷车走进密云北庄村,为村民们带来一场生动详实的防灾避险科普活动。北庄村村民、北庄镇中心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 3.科技活动周。科技活动周期间,学会组织开展了“科学家进校园”科普活动,科普团队首席传播专家杨志根研究员在上海青浦朱家角镇珠溪中学《星星离我有多远 --- 梦想从童年关注星空开始》;李永平研究员在上海中学为学生做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科普报告,受众共500人。 科普基地地质大学博物馆邀请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40多人走进博物馆,由地球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及传播团队的成员讲解。通过向委员们介绍地球演化历史、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知识,并发放“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宣传资料的形式,引起委员们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科普基地中国地质博物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调查成果专题展览。通过展板、实物资料、宣传材料、有奖答题等形式对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全方面的宣传,展览吸引了大量师生及社区居民的关注和参与。 4.科普日。学会组织科普专家在辽宁、上海、北京、甘肃等地开展了系列科普讲座,包括首席传播专家周坚鑫教授在我学会科普基地抚顺市雷峰小学为全校师生作了“神秘的可燃冰――21世纪新能源”主题科普讲座,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了“中国南海的生态岛礁建设”科普报告,周坚鑫教授赠与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图》,并受聘为抚顺雷锋小学校外辅导员;首席传播专家张训华研究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科普培训班授课“我国海洋地质科普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席传播专家杨志根研究员在上海普陀区作了“地球的空间环境与天体大碰撞”的科学讲座;首席传播专家陈会忠在北京万寿宾馆为中国老科协地震分会领导和会员作了“运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报告。系列报告受众共1500余人。 科普基地地大博物馆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联合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及北京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以北京高校巡回展出的形式,开展了“博物馆进校园——‘一带一路’VR文化遗产高校博物馆巡展”主题活动,负责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100多件文物进行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式展示的活动,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科普基地中国地质图书馆举办了“全国科普日校园行”活动,在北航附中和石油附中两校开展了古生物科普知识系列讲座,共有1000余位师生参加了活动。 5.举办第三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9月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徐州开幕。大赛吸引了来自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安大学等18所高校,涵盖了硕士生、本科生不同层次的18支队伍参赛。经过视频展示、现场自我展示、个人必答题、团队必答题、抢答题、辩论赛和综合提问7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旨在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与交流的平台,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地球物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针对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以地球科学知识为特色的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按照科协科普工作部署,以地球科学知识、保护环境、培养减灾意识为重点,在线上和线下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2018年学会科普工作计划 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充分利用科普专家团队资源和科普信息化优势,继续做好线上线下的科普工作。加强自身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是利用网络的微信“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微信公众号及移动端“科普中国”,发表各种图文形式的文章。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陆续推出系列科普文章。 二是进一步加强科普团队建设,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做好服务,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结合主题科普日,开展科普报告、撰写科普文章、访谈等科普工作。组建新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壮大科普队伍和力量。 三是继续开发优秀科普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扩大科普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一.会议概况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10月15-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1个学术报告分会场,报告内容包括7个大会特邀报告、108个分专题报告、6个201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2400余篇。其中口头报告近1800篇,张贴报告600余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学术年会期间举行。 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南京大学董树文教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静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吴建平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吕庆田研究员等我国前沿、知名专家学者到会作了大会报告。本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的2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 10月1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300多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聘任了秘书长,陈晓非院士当选第十届理事长。会议揭晓了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共有14项研究获奖。其中,《探测地下构造的人工震源技术系统及其应用》《深部资源地球物理勘查核心装备研发》《高精度大深度广域电磁探测系统》获得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雷建设荣获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大会同时颁发了2017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以及第三届“创新杯”大学生知识竞赛奖。 10月15日上午,张培震院士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朱日祥院士宣布了2016年年会研究生获奖论文名单。开幕式结束后,15日下午大会特邀报告,郑永飞院士作题为“板块俯冲带地球化学传输”大会报告;郭正堂院士作题为“亚生代环境演变及全球关联”的大会报告;林间教授作题为“深海探索-马里亚纳海沟的构造成因与地震过程”的大会报告;董树文教授作题为“‘燕山运动’的今生来世”的大会报告;刘静研究员作题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与下地壳流动假说”的大会报告;吴建平研究员作题为“中国地震科学台站数据共享及青藏高原东缘壳幔速度结构”的大会报告;吕庆田研究员作题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尺度探测:新发现与新认识”的大会报告。 10月16日,在31个分会场开始了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这些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海洋战略、油气勘探、成矿机理、大地构造、灰霾成因、地震灾害、空间探测工程等热点问题,专家们的精辟分析与深刻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报告之后的讨论互动非常热烈,表明了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134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年会期间,12个期刊编辑部、出版社和院校参展,为学术期刊的宣传展示搭建平台;同时开展了地学相关的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开展了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9个参展单位包括地震仪器厂商、地质仪器厂商、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等,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和交流效果。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实际设置108个专题,具体如下: 1. 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2.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3.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4.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5. 大陆内部构造;6. 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7. 大陆流变学;8. 俯冲带结构与过程;9.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10. 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多块体拼合过程;11. 中国东部及邻区燕山期构造事件;12. 华北克拉通演化; 13.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14. 洋陆过渡带结构与演化;15. 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16. 西特提斯域构造与成矿;17. 青藏高原的岩浆作用、深部过程与成矿;18. 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19.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20. 三江特提斯域构造;21. 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2.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23.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24. 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25.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6. 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27. 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8.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29.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30.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31. 地壳应力与地震;32. 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33. 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34. 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35.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36.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37. 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38. 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39. 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40. 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41. 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42. 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43. 地球化学进展;44. 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45.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46.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47. 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48. 地震大地测量学;49. 现代化GNSS数据及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50.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51. 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52. 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53.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54. 地震物理过程;55. 智慧地球物理;56. 海洋地球物理;57.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58.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59. 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60.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61. 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62. 油藏地球物理;63. 微地震监测与反演;64. 油气成藏机理;65.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66.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67.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68. 地球科学中的分形现象及理论、应用研究;69. 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70. 地球物理探测前沿技术;71. 内磁层动力学;72.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73. 地热:“学”以致“用”;74. 电磁卫星观测与应用;75. 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技术系统及观测数据处理技术;76. 强震动工程破坏特性;77. 汶川地震研究进展与新认识;78. 汶川地震研究十年回顾;79. 地震电磁扰动及其传播响应机理;80. 地震应急管理与研究;8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82. 工程结构性态化设计与地震韧性;83.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84.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85.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86. 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87. 行星物理学;88. 行星科学;89. 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90. 矿物物理与矿物界面过程;91. 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92.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93. 地球生物学;94. 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和环境效应;95. 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96. 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和适应;97. 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98.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99. 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100. 造山带演化与成矿;101. 中国年代地层框架研究进展与展望;102. 大火成岩省与资源环境响应;103. 矿田构造与区域成矿;104. 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105.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分布与成因;106.环境地球化学;107. 地球科学社会责任;108. 地球深部碳循环。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8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行星科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加强了学科的实用性,对工程质量检测和环境质量监测,地热资源成因及其利用,地震应急管理与研究方面进行了讨论。为人类节能减排、雾霾治理和南方供暖/制冷,安全经济,高质量的生活提供技术保障。 (3)在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显示了它在地球物理领域应用前景和带来的巨大变革。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地球物理学领域已经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学术氛围厚重、展示成果丰富、技术交流深入,对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为青年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更多交流、锻炼机会。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整合、优化专题的设置,并充分发挥召集人的作用,稳步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质量。加强和改善对会员的服务,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推广,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2)鼓励学生和博士后投稿,对于投稿的摘要,可以选出一批优秀摘要,资助差旅费,提高摘要的质量,可以设置一个学生专场,会前招募学生自愿者。 (3)注册会议时,可以面对参会者做一个“学术会议反馈调查问卷”。 (4)近年参加年会的留学生人数增加,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办好英文专题,增加来自香港、台湾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题召集人,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四.致谢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由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组织。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物理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者(按专题排序): 钱旺生、刘书钰、谭 萍、 王 雨、 王少坡、曹 勇、 高新勃、高杨骏、李瑞瑛、李文静、何 宇、 高海龙、周在征、段 耀晖、 孙 权、 陈 昕、 齐 玥、 朱煜翔、王静强、齐 靓、赵 超、 于 洋、 赵凌强、栗兵帅、雷惊昊、杜沫霏、周 鲁、 许斌斌、韩 帅、 樊 倬、刘金瑞、黄小龙、李英强、李 翀、 王安民、刘国恒、段云飞、蒋昊天、王文忠、刘 婷、赵 伊、 修春晓、李 广、 郭 曼、 祝堃、付博烨、石星辰、程 卫、 张迎峰、赵德政、易 磊、 佘雅文、唐 河、 刘 斌、 胡安冬、马 健、 康佳语、张 超、 孔令航、张新敏、陈 敬、 黄兴兴、严薇、 傅凰飞、田冬冬、韩光洁、郑 拓、 安 鹏、 刘 康、 庞新明、胡 昊、 陈 瀚、 李俊秀、喻 国、 李建平、崔腾发、徐世刚、吕丙南、谢 玮、 高宗慧、郝晓菡、ibrar iqbar、 彭 聪、 王 丽、王豆豆、杜天玮、杜 欢、 蒋旭东、贺东阳、薛清峰、武绍江、余洋洋、李政、 石巨业、杜书恒、刘敦卿、卢 莉、 冯吉坤、 刘 康、姜天琪、李思远、任同阳、李 莉、 陈彦阳、张林友、朱 戈、 何祥丽、罗 潇、 郑师警、黄 亮、 张 璐、刘 杨、 姜丹丹、 栾 威、刘清超、Yi-Ching Lo (罗翊菁)、 高佳维、赵金锦、薛永丽、吴韦、 刘成明、李尚颖、陆 珏、 钱 施、 张兵芳、陈鸿飞、章泽科、周 信、 王艳楠、刘 飞、 王晓青、 王 坤、应元灿、宋 琪 2017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7年“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2017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学会工作总结,各分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18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第五届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5届WTGTP)于2017年7月24——26日在西藏林芝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办。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汤毅副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常青研究员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高原研究员主持了简短的开幕式。 参会专家围绕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缘地区从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方面做了33个学术报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王二七研究员首先在会上介绍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地质地貌情况:中科院大学孙文科教授做了题为“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数据研究青藏高原的动力学变化”的报告,根据重力和GPS观测数据研究了青藏东南缘莫霍面及深部地壳流流速变化;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孙和平研究员做了“拉萨超导重力台站背景噪声水平评估”的报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常旭研究员做了“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反演研究”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于常青研究员做了“南迦巴瓦深部构造”的报告,介绍了南迦巴瓦峰的形成;西北大学张成立教授介绍了“西秦岭早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高原研究员做了题为“青藏东北缘地震学特性初步认识”的报告,介绍了青藏东北缘壳幔结构、各向异性及物质流动的研究成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安美建研究员报告了“秦岭-鄂尔多斯地壳厚度变化及所反演的演化过程”;武汉大学张双喜教授报告了“喜马拉雅山东构造结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付广裕研究员做了题为“重力、GPS和地震数据约束的龙泉山断裂带构造模型”的报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裴顺平研究员报告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生长机制探讨——来自地震成像的启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李永华研究员报告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面波成像研究”;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谢小碧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蔡永恩教授分别在会上报告了复杂结构的地震波传播、断层应力降反演方法。 此外,陈棋福、张元生、储日升、赵连锋、张衡、熊小松、张雪梅、付媛媛、武振波、杨宜海、张克亮、武澄泷、谈顺佳等分别报告了各自在青藏东部、块体周缘及其他构造块体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工作介绍。 中科院地球化学所肖调杰博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孙权、刘雁冰、薛晓添以及硕士生宋博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生孙丽霞等在读的研究生分别在会上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 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学张国伟教授对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给予积极的评价。他认为此次会议把焦点从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至整个青藏高原东缘,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并结合地质来探讨相关问题,既中心明确又伴有学科交叉,每次都有收获。同时,张院士指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构造之一,它既是我国最强的地震带,又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还属于南北构造带,对青藏高原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国伟院士已经连续三届参加该研讨会,给予参会代表以极大的鼓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于常青研究员主持了会后的总结讨论,并代表会务组对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除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的科研人员之外,还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测量与地球物理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兰州地震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地震台网中心、地质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陕西省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等2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共约70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张国伟院士全程参加了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展现了鲜明的特点,既有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又有轻松热烈的学科交叉。通过研讨会的交流,参会者对具体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了认识,碰撞了思想。会议期间,会务组织与会代表前往南迦巴瓦构造结地球物理观测现场进行了考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常青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李惠民秘书长筹划和组织了这次研讨会。李惠民秘书长负责组织安排了整个会务。 这次研讨会原计划50-60人的规模,最后参会人数达到70人。学者们的踊跃参会,再次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的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球科学问题,需要更持久深入的研究和交流。 这次第五届WTGTP研讨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联合资助,会议还得到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的赞助。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高原、王琼执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在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应用及发展的需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9月23日至25日在太原市的山西省地震局举办“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论坛”学术活动。论坛分别由专委会主任蔡晋安、副主任陈会忠、常委阮爱国和郭文波总工主持。 来自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学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威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省地震局、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石油辽河油田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成都正方久誉科技有限公司等22个单位49位委员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大会围绕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主题,就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领域的融合与应用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9篇,大会报告18篇。 会议首先由山西省地震局局长郭星全致辞。郭局长指出,在金秋季节,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太原召开此次学术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落实防灾减灾重大任务的具体体现。郭局长代表山西省地震局欢迎大家来美丽的太原参会。接下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致辞,蔡主任代表专委会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到太原共聚一堂,共同研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蔡主任说,近年来信息技术专委会一直注意密切跟踪国际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地球物理的研究和应用中。从2014年的大数据、互联网+、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我们希望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走在地球物理的前沿,使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的融合发展。 本次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智能识别和处理,人工智能方法和智能地球物理设备开发,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建设等,它们显示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来自地震、工程、天文和海洋方面的5位专家在大会上做了特邀报告:蔡晋安主任的“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山东大学(威海)潘景昌教授的“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应用框架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崔辰州研究员的“中国虚拟天文台资源与服务”、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方银霞研究员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其应用”以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的“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地震”报告,给大会带来了新的思想。 在会上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李学正研究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晶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双教授团队彭孚华、辽河油田桑雨博士,中国科技大学硕士陈斌同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爱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空间中心胡晓彦博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阮爱国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彩华副研究员、成都方正久誉科技有限公司方创首总经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邹立晔高级工程师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冯杨洋助理研究员分别做了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称赞。 本次会议的发展与创新: 地球物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果。在地球物理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地球物理研究中。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引入和应用初见成效。蔡晋安的“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介绍国内外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在地球物理中应用的展望;刘双团队的“群智能与位场反演”,在利用蚁群算法对重磁资料反演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提高了反演的收敛速度和精度;陈会忠的“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地震”论述了人工智能是智慧地震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把地震服务推向智慧,服务于大众;潘景昌的“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应用框架研究”,利用智能手机开发了研究对震动信号的采集识别发送存储系统,为基于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应用于地球物理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开发模式;李彩华的“高精度模数转换电路在网络化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中应用”,研制了网络化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为地震监测提供了新型的装备。 二、地球物理信息理论方法和应用获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方银霞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其应用”展示了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对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的依据;阮爱国的“多学科融合的南海秘密”,通过地球物理综合方法在南海开展了多学科研究,揭示了南海深部与海底的构造关系;桑雨的“非下采样Shearlet域的地震随机噪声衰減”,利用非下采样Shearlet域的地震随机噪声衰減,对石油勘探信号的噪声抑制取得显著效果;陈斌的“逆时偏移的多炮数据同时处理新算法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多炮点数据处理中引起的串扰问题;李学正的“小当量地下核爆震级测定”,研究了通常被忽略且难于测定的小当量爆破的震级问题;陈洁的“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展示了他们在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郑晶的“隐伏病害的探地雷达图谱自动识别方法”,在对城市地下管道探测中取得了实用化成效;赵爱华的“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把对地震精确定位从理论走向实用化迈出可喜的步伐。 三、地球物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崔辰州的“中国虚拟天文台资源与服务”,展示了一个数据密集型的网络化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平台,成为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资源和服务的重要平台;胡晓彦的“助力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的科研信息化应用发展实践”,展现了空间信息化所支持的卫星从概念论证、工程研制、在轨运行、科学分析到成果产出的全生命周期;邹立晔的“F-E全球地震地理分区在国内地名检索中的应用”,介绍了他们研制的新一代测震台网应急数据产品产出服务系统和中文版的全球地震地理分区的地名检索,并实现了国内地震地理分区的标准化;方创首的“防灾减灾公众信息服务的设计与传播”和冯杨洋的“中国地震信息网运行现状与新服务探讨”都展示了地球物理信息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多种模式。 紧跟目前国内外信息科学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相结合是未来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本次会议已经显示了它在地球物理领域应用前景和带来的巨大变革。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地球物理学领域已经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 会议的召开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下一步信息技术专委会将继续为推动地球物理与信息化的应用与实践做出努力。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主办,中国铁道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廊坊市中铁物探勘察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2017 年会于10 月18-20 日在天津召开。会议以“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检测新技术”为主题,着重于铁路重大工程的典型物探案例和技术应用,围绕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展开;其次对路内外的国内外先进的物探技术、方法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并邀请国内知名的物探专家做了主旨报告。参会单位90 家,其中铁道分会会员单位14 家、非会员路外单位76 家,参展厂商22 家参会人数221 人。参会代表来自地质、地震、煤炭、冶金、石油、铁道、核工业等行业勘测设计、院校、科研系统以及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公司、设备代理商等,体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电分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工程物探专业委员会等兄弟学会代表也到会表示祝贺。 地路院院长张玉才代表承办方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把本次会议办成中国地球物理界的品牌会议,推动铁路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通报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情况和工作部署以及铁道学会工作开展活动情况。 本次会议,共优选了35 篇论文以正刊形式发表在“铁道勘察”杂志,内容涵盖了航空物探、海洋地质、地质灾害、采空区、煤矿矿山服务技术、道路施工检测、地铁工程、岩土力学、隧道超前预报、地下水探测、地热资源探测、物性参数试验研究、数值模拟、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有应用成果,也有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成果。 论文亮点和创新点颇多,如海洋物探、地震勘探、地震CT、探地雷达测含水量、矢量瑞利面波、三分量地震频率谐振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等地球物理的新成果新技术均有体现。 论文作者基本上是中、青年物探工作者,充分反映了地球物理界的新生力量和美好前景,体现了铁路地球物理科技事业的希望!会议评选出优秀论文10 篇,并进行了表彰。 会议从始至终井然有序,充分反映了参会人员的严谨、进取、向上的精神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学术气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铁道分会) 2017年10月22日至24日,2017储层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SPG)和SEG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北京中恒利华石油技术研究所协办。储层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是以交流研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储层成像质量和储层预测精度,推动精细勘探、评价和开发阶段储层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为目的的会议。会议邀请了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等有关专家、教授共9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专家凌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院胡光义院长、北京中恒利华石油技术研究所赵应成总经理等分别主持了此次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教授代表承办方,宋强功主任代表主办单位分别做了致辞,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和高度评价,对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基本理论探讨、储层预测与反演、宽频地震勘探、油藏地球物理、页岩储层勘探与开发、岩石物理分析等。专家、学者们围绕“储层地球物理技术的勘探、评价和开发”为主题进行了论文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共有8篇特邀报告,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的报告“五维数据解释中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开发所刘文岭专家的报告“高含水油田油藏地球物理学—我国石油物探的新领域”、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院刘春成副院长的报告“海洋宽频地震勘探新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国忱教授的报告“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岩石模量地震表征方法”、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凌云专家的报告“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研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成禹教授的报告“深度域地震资料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中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王玉梅副总工程师的报告“效益勘探开发情况下的地震反演”、北京中恒利华石油技术研究所毕建军董事长的报告“地学软件的智能化探索”等,此外还有14篇会议报告,会议评选优秀报告二等奖8人,一等奖4人。 通过两天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物探专家、学者及教授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展示了最新的研究与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储层成像质量和储层预测精度,推动精细勘探、评价和开发阶段储层地球物理技术发展打下基础。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7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以“军民融合与地球物理”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在云南省腾冲市空港观光酒店胜利召开。共有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测绘研究所、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兵器203所、沈阳第二工程科研设计所、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火箭军指挥学院与火箭军工程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龙凡高工主持,火箭军工程大学初级指挥学院龚友静院长致欢迎词,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代志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基本情况。本次会议主要完成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连锋副研究员、火箭军工程大学刘代志教授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中科院电子学所朱万华、中国地质科学院梁峰、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骆遥、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王晓航、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钟世航、山东科技大学姜岩、东北大学孙永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程峻、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测井公司刘思慧、西安测绘研究所管斌、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颢砾、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冯进凯、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纪兵等13名学者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于10月24日晚举行。会议主要完成了四项议程: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委员增选、优秀论文评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在录用的55篇论文中,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 经刘怀山副主任委员推荐,全体与会委员审议通过增选邢磊为专业委员会委员。经徐白山委员推荐,全体与会委员审议通过增选石光印为专业委员会委员。 经与会的全体委员讨论确定,第十四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资源环境与地球物理”,本次会议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火箭军工程大学承办,时间为2018年8月-10月期间,地点待定,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这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7年10月23—27日,第二届中德电磁地球物理学双边研讨会在青岛召开。该研讨会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资助,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其目的是加深中德两国电磁法研究者之间的相会了解,并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陈锐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近年来国际合作情况。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地球科学部主管Sonntag博士和本次会议共同主席、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和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Spitzer教授也先后致辞。 电磁地球物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电磁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国民经济社会相关的领域如能源、资源、矿产、地下水、环境等具有直接关系。参会者的报告主题涵盖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涉及到数值模拟、反演方法、深部探测及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最新研究应用成果包括:地热资源勘探、二氧化碳封存监测方法研究、造山运动过程和活动大陆边缘等地质问题、海洋电磁法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探测技术、航空电磁法的近表面地下水和矿产资源探测技术等。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吴军和国际合作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主持。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代表共90余人,分别来自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亥姆霍茨联合会波茨坦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科隆大学和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等6所德国大学和研究所及挪威PGS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21所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 会议期间,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和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Spitzer教授、科隆大学地球物理与气象学研究所所长Bulent Tezkan教授及法兰克福大学Andreas Junge教授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探讨。 中国海洋大学希望借助本次研讨会为中德两国电磁法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以期在两国电磁科学领域专家间增进了解,开展更广泛的深入合作,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 附:研讨会背景资料 中德电磁地球物理学双边研讨会(SGEM)由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和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Klaus Spitzer 教授公同发起, 研讨会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资助。2013年8月,首届中德地球电磁探测双边研讨会在青岛召开,大约 40 名来自中国、德国、捷克和英国的地球电磁法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 50 名左右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为加强中德两国间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也为许多年轻学者提供了一次相互认识与交流的平台,与会科学家非常明确地表达了继续相互交流和合作的热切愿望。因而,德国非莱贝格工业大学Klaus Spitzer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通过中德科学中心申报并组织了此次研讨会。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固体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地球结构与演化、资源勘查和开发、灾害评估与预防等科学研究、生产建设领域,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关键性技术支撑作用。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固体地球物理学毫不例外,且深度参与此轮技术变革之中。一方面,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物理数据采集更加便捷高效,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呈几何级数激增,数据丰富程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传统地学理论、传统探测方式在解决重大地球科学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却面临各种方法和技术“瓶颈”,急需突破。 2017年10月28-30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石油川庆钻探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元易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四川省成都市组织召开了“固体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前沿学术讨论会”。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铁设计集团、陕西地矿、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等产学研单位,共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1)深地探测与地球动力学;(2)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3)矿产资源勘探与区域调查;(4)工程地球物理勘察与结构无损探测;(5)地质灾害评估与预防;(6)信息技术前沿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与展望等多个主题,以口头报告和展板展示的形式展开了充分交流,研讨深入、气氛热烈。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召开的非常及时,非常成功;在当前形势下,不同物探方法之间深度交叉融合,深地与浅层探测技术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前沿与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不仅是大势所趋,我们更要顺势而为,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CIGEW2017)于2017年11月9-12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三处、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及长江大学共同承办,是地球电磁领域的一次盛会。 来自美、加、日、德、法、意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调局、中石油、中石化、中船重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科学出版社等70余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产业部门的4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博士后、研究生参会,会议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共180余篇。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胡祥云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何继善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书记、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唐辉明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阐述了本届地球电磁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广大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 本届电磁会议的主题是“精细电磁勘探、服务经济建设”,共设12个专题。围绕地球电磁学领域内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主要讨论了电磁地球物理学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电磁地球物理学在深部构造和地震预测研究、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应用、电磁地球物理学二、三维正反演计算方法及各向异性研究、海洋、航空及井间电磁技术的研究和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解释等内容,反映了当前电磁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展示了电磁地球物理学在国家能源、资源、工程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 本届会议有12个大会特邀报告、48个大会报告和近130个展板报告进行了交流。讨论会交流的论文既反映了我国地球电磁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国际上地球电磁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评选出17篇学生优秀学术论文,以鼓励青年学生代表积极进行学术交流。 本届会议除开设专题会议报告和展板展示外,还开展了地球电磁新仪器及新技术展览。参展单位包括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地大华睿地学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CGG地球物理技术公司、吉林华勘地球探测技术有限公司、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等。与会代表对参展的新产品及新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参展公司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3次工作会议,总结了2015-2017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对今后工作安排进行了讨论与规划。中国矿业大学刘树才教授等介绍了2019年“第14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情况;通过申办单位陈述、专委会讨论等程序确定了2021年第15届电磁会议的承办单位为吉林大学。 中国国际电磁学术会议走过了33年,连续举办了13届,为国内外电磁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乃至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日趋成熟的交流平台,为我国地球电磁学科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次会议进一步体现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服务行业、造福社会的办会宗旨。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2017年12月2日至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翁文波基金会和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共同组织的 “2017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与会代表近40人,收到学术论文、相关资料29篇,会前编印了《2017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文集》。 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地震、水文气象等灾害预测的近4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对2017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对应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学术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专业委员会对2017年全国地震、水文、气象等重大灾害的综合预测意见均有较好的对应。特别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部分专家对2011年九寨沟7.0级强震、西藏东部米林6.9级强震等作了较好预测。 常务副主任白志强主持开幕式。高建国主任致开幕词,对2017年灾害情况作了回顾,并做了不忘初心,坚决完成2020年前对6级以上强震做出有效预测的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办公室主任苏枫光临了会议。郭建教授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工作,并鼓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能在灾害预测领域方面起到引领的作用。与会专家备受鼓舞。 名誉主任耿庆国研究员简短回顾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的发展,并谈到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7月28日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指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这曾是我们专家多次呼吁的,习主席的讲话说出了从事地震预测研究者的心声,更加全面具体地对防灾减灾救灾做出了指示,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徐海亮研究员作了题为“上下五千年——河济文化区历史时期与史前黄河下游演化”大会主题报告,精彩的报告内容吸引了与会专家,受到大家的欢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所地震室主任罗兴华作了题为“九寨沟7.0级地震灾情与思考”的主题报告,对九寨沟地区现场破坏的情况,运用大数据对九寨沟7.0级地震假设发生在白天可能造成的伤亡作出预测,对未来的重建规划作了详细介绍。沈明军委员对西藏米林6.9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空区与地形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地震趋势做出预测。黄相宁、姚宝树委员根据北京昌平长陵中学压磁地应力异常从2012年持续至今还未结束,对华北地震作出预估。徐道一委员中期预测了新疆精河县6.6级地震,并根据1765年2月9日精河县6级地震的发生,认为这两个原地重复地震符合14个沙罗周期。李文龙委员报告开展《丰满水库长期预报及调度风险预控研究》三个课题的进展。丁瑞委员对2016、2017年主要雨带雨型及梅雨和台风的趋势预测正确,但降水趋势多少的落区也有失误之处。黄河水利委员会齐璞教授级工程师作“黄河下游已是世界上最安全大河”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兴趣。 会议结束前,白志强常务副主任作了会议总结,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要在今后的灾害预测方面起举旗作用,为2020年做到有减灾实效的强震预测而努力。张启文副主任对《二0一七天灾预测意见汇编》中,做出较好预测的专家进行了表扬。 最后,高建国主任宣布:明年为了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将与其他学术组织一起,2018年4月在四川德阳市,召开“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天灾预测学术会议。 这次会议还对2017年去世的任振球、强祖基、杜乐天、徐好民四位委员进行了追思。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7年继续开展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本次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于9月2日全面结束。山东省地质、石油、冶金、煤田、海洋、地震、地理信息等几大行业的10家单位共申报了30个项目,本着为会员服务的宗旨,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经过11位专家评委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优秀奖6项,并于2017年9月4日~9月11日进行了公示。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将继续推荐本会优秀项目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科技奖评奖工作,2016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评选出来的一等奖项目《海洋浅层高精度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中国海洋大学)荣获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样荣获2016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地震勘查方法研究与实践》(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荣获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将继续坚持“三项服务”工作,在推动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7年9月21日在南京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勤勇主持。 本次会员代表大会应到代表199人,实到代表165人。代表全省1650多名学会会员,通过了新的学会章程及此次会议的选举办法,采取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67位理事组成的新一届理事会,及5位监事组成的监事会。在随后召开的五届一次理事会上,选举产生了23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及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曲寿利当选为理事长,杨勤勇、梁兵、黄革、张作清、何希鹏、李德华、罗传根、许汉刚、岳建华、施斌等10人当选为副理事长,秦绪英当选为秘书长。曲寿利兼任学会党的工作小组组长,秦绪英兼任秘书处支部书记。 江苏省科协徐春生副主席到会并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到会指导并发表讲话。 新当选的理事长曲寿利代表学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讲话。曲寿利理事长从办会宗旨、工作思路、本届理事会工作重点等方面作了指导性论述。要求学会秘书处严格按照学会章程的规定积极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徐春生副主席和郭建秘书长的讲话精神及具体要求,在省科协指导下,在新一届班子的领导下,全心全意服务于学会广大会员,服务于全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人员,为江苏省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领导名单 理 事 长:曲寿利 副理事长:杨勤勇、梁 兵、黄 革、张作清、何希鹏、李德华、罗传根、许汉刚、岳建华、施 斌 秘书 长:秦绪英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学会于2017年9月28日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报告会,到会会员130多人。 大会由杨文达秘书长主持,首先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来的贺信,上海市科协派学术部邢文明同志宣读了贺信,会上由学会理事长耿建华教授作学会三十周年历史回顾的报告,指出学会三十年来紧紧围绕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1989年,学会按市科协指示发起“自然灾害与城市安全”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联络了上海市天文、气象、地理、水利、环境、交通工程、生态等十六个学会联合举办,对上海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对策,倪天增副市长亲自参会并作出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7-1998年,学会针对上海市一些地下重大工程召开技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地铁2号线及黄浦江行人隧道的物探工作中,学会受上海市民防勘察设计院的委托,组织工程物探的专家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研讨,解决了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任务;2007年,学会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合作,经过几年努力建成高1.2米、长3米的电子科普画廊99块,为浦东新区获得中国科协科普示范区作出了贡献,受到中国科协的表扬;2010年,学会荣誉理事长叶叔华院士领衔组织了学会与地质学会的10多位专家讨论研究,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关于上海市地下空间的未来发展要注重综合减灾研究的报告”,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重视。耿建华理事长指出学会三十年来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大成绩,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学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随后学会荣誉理事长叶叔华院士作了重要讲话,给到会会员极大的鼓舞。最后学会进行了学术报告会,为庆祝学会三十周年共征集论文21篇,附录2则,其中大会报告3篇,分别为:王家林荣誉理事长报告: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实践;宋海斌教授报告:南海大陆边缘海底冷泉的分布与特征;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陈俊平研究员报告:北斗导航性能提升及分米级广域差分服务。我们将大会收到的论文印刷成册,并在会上发给参会人员,为他们提供学习参考。这次大会共进行了半天,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2017年10月26日至28日,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地震学会、桂林理工大学、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共同发起的第一届《广西·泛北部湾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柳州市召开。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建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李貅、薛国强、宋强功副秘书长,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熊彬理事长,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殷会祥理事长等涵盖地矿、地震、油气、海洋、交通、水利水电、科研院校的地球物理专家、学者及一线技术人员共9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收集专题报告和论文36篇,大会交流发言32篇。 在简短的会议开幕式上,段建宝、刘元生、熊彬、殷会祥分别代表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和会议发起单位致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几位领导的讲话,再次充分肯定了研讨会这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专业委员会与地方学会联合办会的模式,认为本届研讨会召开恰逢党的十九大闭幕,并且研讨会的主题紧扣“一带一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一种吻合,也是地球物理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段建宝副局长更是寄语研讨会能够融入中国-东盟矿业论坛的机制中。 本次广西·泛北部湾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在《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应用效果介绍》(李貅)、《海上丝绸之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吴时国)、《广西地区深部探测的若干进展》(熊彬)和《南方页岩气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甜点预测》(于常青)专题报告引领下,大会交流发言的32篇论文涉题广泛,学术水平较高,从地球物理技术理论及应用的不同角度为与会者开阔了视野,各位同行在深度研究的过程中不乏创新的思想,通过交流研讨,碰撞出了学术先进思想的火花。 本次广西·泛北部湾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登上了学术交流的舞台。东方公司、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地震局、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海洋地质调查院等单位的青年才干都提交了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展示了我国地球物理人才阶梯发展新景象。 10月28日,在宋强功副秘书长带领下,会议组织了部分代表到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进行考察。石科院长、黎海龙副院长陪同考察了院容,并向代表们介绍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建院59年来的基本情况。代表们看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新建的楼宇、整洁的院容,听了院领导的情况介绍,对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关专家还就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建议。考察期间,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有关处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等单位就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时机成熟可向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汇报,促进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东方公司的合作机制。 会议期间,会议发起单位还就将广西·泛北部湾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融入中国-东盟矿业论坛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委托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就此事项与中国-东盟矿业论坛秘书处协商。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17年11月4-5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山东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济南顺利举行。 开幕式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致辞,对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山东大学举办表示祝贺,希望借此机会搭建驻鲁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推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 本次比赛共分为3大环节,包括视频展示、基础知识答题、综合知识答题。参赛团队们分别展示了各自高校的代表视频、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以及团队中的默契与团结,五位行业资深评委也对各个代表队的作答表现进行了专业的点评。通过3轮的激烈角逐,山东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夺取冠军,中国海洋大学取得亚军,山东科技大学取得季军。三所高校队员通过此次比赛,赛出自我,赛出风采,赛出友谊,同时也均表示在此次比赛中,大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同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煤炭及煤层气、地热新能源勘测技术高级研修班于11月27日~12月1日在太原举办。来自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煤炭地质、地质矿产、冶金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防震减灾系统及地质院校160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西省科技进修学院承办、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办,并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在27日举行的开班仪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山西省科协副巡视员谢文治、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刘鸿福理事长分别代表本单位向研修班的开班表示祝贺,并期望研修班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次研修班是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7年1月配合山西省科协向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请立项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计划项目,筹备近一年时间。山西是能源大省,煤层气、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在全国稳居首位。积极开展煤层气和地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新产业新动能,打造“能源革命派头兵”的重大举措。本次研修,旨在让学员做到学有所得、得有所获、学以致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能源勘测的主力军作用,为新能源开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 本次研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讲授了“地热学及其应用”;由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柳建新讲授了“电磁法勘测理论与实践”;成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俊兴讲授了“深地探测对地震探测方法技术的要求”;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姚艳斌讲授了“煤层气地质学与评价”;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貅讲授了“瞬变电磁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薛国强讲授了“煤炭电法技术发展与分析”;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长春讲授了“电磁数据反演方法”;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桐林讲授了“可控源电磁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教授们以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员们耳目一新,受到了生动的专业技术教育。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学会2017年学术交流会于12月1日~2日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省地质矿产、煤炭地质、冶金地质、水利水电、煤电集团、防震减灾、大专院校和山东省、河北省勘测系统的150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煤炭、煤层气勘测,金属矿产勘测,地下水资源、地热新能源勘测,煤矿采空区及积水勘测,地质工程勘测方面的技术论文59篇,涵盖了电磁法、地震法、重力、磁法、直流电法、数值计算技术等多个学科;参与大会交流的32篇。论文作者基本是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年轻的物探技术人员,丰富的技术资料、成功的勘测成果,充分反映出一支山西地球物理勘测领域勇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生力军,使参会人员看到了山西地球物理勘测事业的创新精神、美好前景和希望。 大会成立了由刘鸿福、王俊业、李建国、常锁亮、李连英、何进、薛永军、刘君、刘国生、沙磊等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选出一等优秀论文9篇,二等优秀论文12篇,三等优秀论文11篇;并向获奖论文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第一届大陆边缘构造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单位、兄弟学会,总人数达100人,与会人员共同祝贺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成立,探讨大陆边缘构造与资源学术问题,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来宾有: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吴丽莎;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昆;海南省地震局副局长李战勇;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吴时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海斌;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廖兴明、秘书长石殿祥等。开幕式由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吴时国主持,会上丁抗所长代表会议主办方和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了精彩讲话,对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指出了大陆边缘构造研究与地球物理学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与进步、需要地球物理学家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大陆边缘构造是研究地球历史、了解地球的主要内容,地球物理技术是海洋与深海研究的主要利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希望今后各位参会专家学者能常聚三亚,共同探讨大陆边缘构造研究问题、共同致力于地球物理学的进步与发展。吴丽莎部长代表海南省科协技术协会作了重要讲话,首先对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了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对海南省地球物理事业以及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指出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是海南省不可或缺的学术性平台,学会今后应联合海南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提升海南省地球物理学科研究水平与技术应用水平,助力于海南省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希望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积极做好这一学术平台、营造学术气氛,致力于推动海南省的地球物理学发展,为海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为物理委员会等兄弟学会单位发来贺信。 本次会议分为大陆边缘构造、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深水沉积过程、碳酸盐岩沉积、深水地质灾害与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六个议题,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海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家单位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学者作了精彩的报告。浙江大学李春峰教授就全球海洋岩石圈热演化特征作了全面讲解,总结了团队多年来对全球海洋岩石圈的热流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宋海斌教授阐述了近期最新的地震海洋学进展,研究了地震在物理海洋中的应用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健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详述了华南大陆边缘壳幔热结构与深部动力学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学杰所长总结了多年来对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及其演化的研究认识;浙江大学王英民教授将自己研究的深水沉积体系,通过陆架边缘三角洲-海底扇深水沉积体系的过程响应机理,向参会代表做了详细描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吴时国研究员详细讲解了南海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及演化;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在各个议题结束阶段均设置了集中讨论与提问的时间,参会代表充分表达自己对相关研究的见解并向专家们提问,学术气氛异常浓厚。 最后,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带领参会代表参观了泰和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电科1号”海洋科学考察船,考察了三亚市海岸带海洋地质地貌。初步体验了海上科学考察的简单日常活动,了解了海洋科考的基本工作流程和船载地球物理主要设备的工作模式,为今后海洋科考和海洋地球物理设备应用作了很好的示范。 此次会议的召开肯定了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将在海南省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内各单位大陆边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专家学者的充分交流,为海南省科协、地矿单位、地震局、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对外交流机会,这将有利于海南省内外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与长期合作,有利于海南省及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提升与长远发展,有助于海南岛与南海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 (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经吉林省科技厅批准,由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参与策划的长白山火山吉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近日在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成立。长白山院士专家工作站面向从事长白山火山研究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优化科研环境、提供科研服务为基本立足点,以促进长白山火山科学研究的开展,加强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于长白山火山灾害预测-预防为目标,最终致力于建设我国火山学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基地。长白山院士专家工作站由我国著名的火山专家刘嘉麒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吉林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了高水平研究团队,委托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长白山火山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团队,筹建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长白山分站的建设工作。 长白山火山吉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将成为吉林省以及全国地球物理学界专家学者开展长白山火山研究的强有力平台,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将积极努力为全国地球物理学工作者开展长白山火山研究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据悉,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丁林桥同志、市科协副巡视员焦兆钢、市人才服务局副局长兰桦等7人一行组成的调研考察组听取了正元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情况汇报。济南高新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张维国、主任刘清洁同志等陪同,正元公司副总经理李德明等领导参加了会谈并做简要介绍。 正元院士专家工作站秘书李才明就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内容、智慧地下空间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人才智库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多个方面进行汇报。丁林桥副部长听取汇报后,对正元院士专家工作站前期建设内容及发展方向、合作项目的进展、3位院士及专家团队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从济南市及高新区人才引进及扶持政策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正元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获济南市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项目专项资金50万元;此外还获得济南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万元,以支持企业单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智力。上述工作将进一步促进工作站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人才培养引进以及重大工程项目、重要科研课题立项咨询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我会荣誉理事、原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郭增建先生,于2017年12月11日因病逝世。郭增建先生不忘初心、执着追求,为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会发去唁电,沉痛悼念为我国灾害预测、预报的科学研究工作献出毕生精力的郭增建先生! 郭增建先生千古!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7年 第4期 总第1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