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37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启动会在河北涿州召开 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圆满完成 学术交流 2017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国际会议(IGC Qingdao 2017)在青岛成功召开 首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论坛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地学联盟(BGRU)” “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探测壳幔结构及大陆动力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地震观察先驱者张衡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报道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2015年“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奖项 通知
—李源潮在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摘登) (2017年6月24日)
本届年会以“创新驱动·全面振兴”为主题,很有意义。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工作者是主力军,服务引导科技工作者是科协的重要职责。当前,科协改革正在有序有力推进,这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和工作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党中央书记处专题研究部署。科协系统改革总的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保持和增强组织和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三型”组织建设,履行“四服务”职能,更好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一年多来,70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取得明显成效。科协九大基层一线代表比例超过70%,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经过两轮试点已常态化推开,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科普中国”访问量近百亿人次,全部省级科协启动改革工作,科技工作者对改革满意度72.3分。这些成绩中央都给予充分肯定。科协系统改革与科技工作者息息相关,各位科学家都十分关心,乘今天的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科协改革的总体情况,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讲些意见。希望大家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努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加强党对科协组织的领导,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今年我们党要召开十九大,团结一致、凝聚人心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第一位的任务。科协要把强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重要改革举措来抓。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科协与中央党校联办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研修班,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当时参加学习的***同志说,“我们要响应总书记号召,不忘当年立志振兴国家科技的初心,实现自己在国外不能实现的抱负”。 第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动员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这是科协改革的时代主题。中国科协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创新争先活动”倡议,号召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是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前沿。我国科技创新并领跑世界前沿的态势日益凸显,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最大短板。希望科协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大局,激励科技工作者短板攻坚争相突破,前沿探索争先领跑,形成国家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动员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当前,科技创新创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发动机,更加需要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中国科协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推动102家全国学会与40个示范市对接科技供需,转化科研成果1800多项,这件事做得很好。科协还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在全国展开。希望科协改革推动科技与产业有机融合,让科技成果走出高墙深院,为地方和企业“雪中送炭”。三是引导科技工作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对***同志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要求科技工作者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同志生前与我有过多次交流。我昨天专门去吉林大学参观了***同志生前工作的办公室,同去的人都被***同志的高尚品德和奋斗精神所感动。***同志是吉林首批引进的“****”专家,回来的时间虽不长,但已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身上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是我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体现。中国科协要认真落实总书记要求,宣传***、李保国、杨衍忠等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用他们高尚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 第三,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亲自批准和指导的一项综合性改革,纳入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3年前在科协系统改革中率先启动。这项改革坚持试点先行,68家全国学会承接了21个政府部门的86项职能,5000多名科技专家参与其中。“双创”政策评估被李克强总理称为“送给部长们的大礼”,国家引才目录、重点实验室评估、技术标准研制、科技奖励推荐,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方面反响都很好。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改革,一方面拓展创新了科协和学会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另一方面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新舞台。科协要继续推进和完善这项改革,提高学会承接能力,建立可负责、可问责的运行机制,确保承接职能接得住、接得好,努力做到政府放心、社会满意、科技工作者认可。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承能工作,更好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社会价值。 第四,推进网上科协建设,让科协工作实现互联网时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上群团提出了“亮出旗帜,发出声音,让群众在网上找到组织,让群众在网上参加活动”的4条具体要求。党中央批准的科协系统改革方案,把网上科协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网络移动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正在重构科协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科协组织和工作的网上改革、网上创新、网上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要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在网上流行起来。现在群众的科普需求很强,前不久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科普中国”专题解读上线72小时传播量就超过1亿人次;现在量子通讯成了个热门话题,有个大学生在“知乎网”上用最通俗的方式讲量子物理,近千人付费听他的科普讲座。科协要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吸引动员更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名家参与网上科普,实现科普理念、方式、手段的信息化转型与创新。要大力建设网上科协,为科协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科协调查,69.3%的科技工作者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服务的第一渠道。科协的服务不走网上渠道就是自我错位。推进网上科协建设,一方面是“互联网+科协”,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4条要求,使科协和学会在网上有阵地、有组织、有服务、有活动。另一方面是“科协+互联网”,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科协工作,争取把科协和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服务、引导、动员工作都利用网络做起来,网上网下的工作充分结合。刚刚上线的“科猫”APP,打造了学术交流、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网上社区,是网上科协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科猫”正在网上直播本届年会,不在现场的科技工作者也能全程体验。网上科协要让科技工作者好用、爱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建共用自己的网上家园。 第五,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制度,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群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脱离群众。科协要认真落实总书记要求,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制度,解决科技工作者与科协“不亲”问题。科协改革提出每年下基层的机关干部不少于五分之一,直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时间不少于五分之一。这项改革举措很好,关键要下到基层直接联系,有实在的服务内容。中国科协要眼睛向下、加强基层,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科技工作者密集的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园区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组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共建共用服务群众阵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身边的科协活动,共同打造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基层组织。科协要经常性地发现举荐青年科技人才。举荐人才是科协的重要职责。刚才,25位同志获得了求是杰出青年奖,这是鼓舞他们奋发向前的动力。科协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项目,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搭起“第一块跳板”。青年科技工作者认为这对他们是莫大的支持。这些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科协还要引领科学道德建设。最近,
有关国际学术期刊撤稿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真实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中国科协会同教育部等部委出台《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国家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采取“组合拳”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进展,这些工作都很必要。科协要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宣讲教育,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职责使命,投身创新驱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创新创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议时间:2017年4月23日-26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届常务理事30人,25人回复意见同意,5人因故未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1、审议通过了秘书处按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和根据第九届第十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的意见起草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方案草案》。草案经发送给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代表主要支持单位)审阅,常务理事将回复意见返回给秘书处,并通过了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执行机构和人员的分工与职责、理事候选人标准、分配原则、推荐及选举方式和名额分配方案; 2、审议通过10月中旬学术年会前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改选,地点北京; 3、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建议; 4、审议通过了我会根据人社部函〔2017〕47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精神,组织相关单位会员开展推荐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的工作。根据会员单位推荐,我会拟推荐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陶知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为创新争先奖状候选人的建议。 (学会秘书处) 2017年5月11日,我会第九届第十次秘书长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学会正副秘书长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计15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内容:1、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换届工作安排; 2、讨论落实学会2017年改革工作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方案”。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刘元生副秘书长向大家通报了4月20日—21日参加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在北京召开《第二十四期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秘书长沙龙》会议的相关内容。本次沙龙主题为“换届学会的改革创新”,会议目的是学会要落实中央关于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换届学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 我会本届理事会将于2017年10月任期届满,今年我会面临换届。目前,我会的“换届改选方案”已由我会九届十三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现已上报中国科协待批。根据我会“换届改选方案”,会上秘书处对每位副秘书长进行了分工,郭建秘书长要求各位副秘书长根据“换届改选方案”的工作进度安排,分工不分家,希望大家要互相配合,组织好会员代表及理事的推选工作,要把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纳入学会理事会。希望借助换届契机,进一步推动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并要求秘书处做好换届改选的各项会务工作,以确保换届改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会上,郭建秘书长还向各位参会人员解读了“方案”(讨论稿),“方案”(讨论稿)共计19条,与会代表逐条对其进行讨论,并对各项有关工作的内容、保障措施及日程进度进行落实,参会代表对《方案》(讨论稿)提出了许多建议,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秘书处将根据秘书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修订“方案”,并及时将《方案》(修定稿)反馈给各位秘书长。大家认为,《方案》(讨论稿)的出台是大势所趋,2017年是学会改革的落实年,我们要把学会改革当作学会的头等大事。通过“方案”明确我会改革任务清单,以此推进我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增强我会服务能力,真正把我会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社团。 会议期间,大家还就如何发展学生会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提议筹备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等;此外,还对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助力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工作分别做了具体工作安排。 这次会议秘书长基本上到齐,讨论工作内容深入具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迎接第一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5月2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秘书长郭建及刘元生、周坚鑫、李貅、薛国强、胡敏5位副秘书长一行,在陕西省西安市参加了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进站院士专家、特邀嘉宾及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领导及相关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进站院士3人,专家7人。会上公司董事长孙峰为进站院士和专家颁发聘书,我会理事长陈颙院士和公司董事长孙峰共同为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陈颙院士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揭牌表示祝贺,同时肯定了西北有色地矿的地质找矿和科技创新实力。他提议,要充分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平台,融合不同学科部门,互相交流知识技术,发挥平台作用。科技厅副厅长兰新哲指出,西北有色地矿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将为陕西省地矿事业和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月30日上午8时30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论坛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名院士,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国内专家学者在内的200余名业内人士参加了会议,论坛共享了地球物理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强调了地球物理学科对“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服务作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出席会议并做题为:通力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地下明灯的报告,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致辞,刘元生、周坚鑫、李貅、薛国强、胡敏5位副秘书长一并出席会议。 5月30日晚上7时30分,由郭建秘书长主持召开的“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座谈会”在西安宾馆召开,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及相关单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宣读了成立“一带一路”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倡议书,与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三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倡议备忘录,并就有关事宜达成一定共识。 会议上大家还就经国务院批准,从2017年起,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重大意义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如何开展科技工作者日的活动,如何加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等工作献计献策。 (学会秘书处) 5月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启动会在河北涿州召开, 我会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对象及培养导师团队、所在工作单位科技人员代表、学会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约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张鸣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石油东方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副总经理杨举勇、总经理助理苟云辉等出席了启动会。 启动仪式上,按照会议议程安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承担单位重点介绍了项目和被托举人的基本情况及预期效果,被托举青年人才代表和责任导师团队代表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和中石油东方公司物探总监张少华教高签订了托举项目协议,陈颙院士和苟量总经理分别为两位被托举人颁发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证书。 岳玉波博士作为被托举青年人才代表在会上发言,他说作为在企业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能够独立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机会少之又少,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的想法和创意很难找到空间和途经去进行实现,而现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给了我们这个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将我们的想法和创意付诸实践,开花结果。今后,将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和激励自己,潜心钻研,努力研发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中国石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导师团队代表、东方公司总地质师徐礼贵发言中讲道:我们能够成为被托举人才的责任导师,深感高兴!两位博士入选的研究课题,均处于石油物探前沿,充满技术挑战,作为导师团队深感肩负责任。导师团队将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即按照“托举导师”四个关键字,担当和行使好“坚实依托,鼎力上举,科学督导,益友良师”四个方面的责任,指导和帮助两位博士高质量的完成好研究课题, 让青年人才真正脱颖而出。 会上,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张鸣天还就中国科协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意义、理念、原则、中国科协目前的简要情况尤其是青年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等做了介绍,并对地球物理学会和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对青托项目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 仪式结束后,陈颙院士为各代表带来了《给地球做B超》的精彩专题报告,他结合当前地球物理科学向纵深和更广阔领域发展的趋势,和与会专家进行了交流,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 针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东方公司总经理苟量说东方公司将按照中国科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监管保障;入选的青年科技人员要利用好这个国家级平台,珍惜荣誉,潜心钻研,力争项目早日取得成果;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永攀高峰,形成科技人才和创新智慧不断涌流的新局面。“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正式启动的人才支持项目,截止2016年已启动第二批, “青托”自启动以来,开展了两批人才遴选工作,共遴选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388人,覆盖了主要的学科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科协每年通过全国学会或联合体选拔200名左右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采用连续三年稳定支持、以奖代补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2016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严格筛选和组织申报,中石油东方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郭振波、岳玉波两位博士入选“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项目。 项目仪式启动前,中国科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专家一行到东方公司科技园进行了参观,本次会议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2018年度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将开始全面实施。 (学会秘书处)
在6月25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活动《吉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上,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的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汇报工作圆满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康玉柱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就承担的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进行了汇报,汇报内容包括:1.油页岩资源丰富需要加大投入查明优质资源分布规律;2.油页岩开发利用技术需要针对资源状况进行创新研发;3.加强油页岩战略资源保护实现有序开发利用等三方面内容,并就相关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康玉柱院士在座谈会上的精彩报告,标志着我会承担的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圆满完成。 自我会2017年3月承担该项目以来,学会于4月初组织了由院士、专家组成的项目专题调研组,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的带领下,调研组一行先后在吉林大学、吉林省地质矿产局、中石化东北石油局和众诚油页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分别了解了吉林省油页岩地质和资源分布状况、勘探开发技术现状、油页岩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情况。先后与油页岩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民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举行了4场座谈会。经过专家组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以上三方面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是中国科协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会联合体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体现科协年会为举办地服务的要求,着眼国家和吉林省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紧扣区域热点和特点,围绕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对外开放等方面组织院士专家开展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专题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组织院士专家与吉林省领导进行面对面交流,就事关吉林省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提出对策建议,服务吉林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行动下设十个子项目,我会承担其中之一“吉林省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 (学会秘书处)
一、会议概况 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根据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中国科协于二O一O年九月十四日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5年11月成立了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做为重点工作,并专门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指导小组。组长陈颙(院士),副组长郭建,组员李貅、刘元生和薛国强。自2016年初开始,在陈颙院士亲自带队下,组织院士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指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院,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三个单位完成了建站工作。 为了总结一年来的成果,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7年4月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中心联合承办,参加会议代表共60人,主要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站内地球物理专家。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麻丰林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在航空物探综合站(磁、放、电、重)测量及地面地质、物化探综合勘查、地质勘查、勘测等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并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申请建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院士专家工作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代表学会致辞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指出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一线企业转型升级指导提供服务、为提升一线企业市场化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将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有序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将深入了解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切实推广给基层单位,给基层单位带来效益;然后详细传达了中国科协《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经验交流会》(2016年10月28日,福州)的会议精神,项昌乐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对于推动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起到了制高点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要努力把工作站建设成为广大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转化的重要通道、科协组织开展创新争先的重要阵地、地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2016年院士工作站建站工作进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科技推广中心主任薛国强做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科技推广工作进展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2016年度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技推广中心的各项工作: 3月29日,为了提高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薛国强研究员在山西省地质物探测绘院做了题为《创新工程师培训与实践》的专题讲座,6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和新进大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5月14日,为适应一线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郭建秘书长带领李貅教授、薛国强研究员、席振珠教授、程久龙教授等四位专家在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举办了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7月12~13日,在山西太原煤田地质局组织了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基层行(山西)活动,陈颙院士、滕吉文院士、郭建秘书长、刘元生副秘书长、林君教授、薛国强研究员参加了此次活动,120余位技术人员聆听了院士和专家的精彩报告。7月13日下午,在山西晋中举行了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讨论与考察会议暨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会议,6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论证,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顺利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期的建站讨论和现场考察;另外,根据物探测绘院对于地空电磁法新技术探测煤矿采空区的技术推广试点工作,正式授予其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8月22日,陈颙院士、滕吉文院士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行8人对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仪式会议,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8月23~28日,举办了“中国科协继续教育示范项目--地空电磁探测高端前言培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等多位专家分别作了特邀报告,专家、学者和物探技术人员约130人参会,近100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20多位专家的集中培训,培训期间还召开了5个座谈会。 9月23日~24日,在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织了院士专家基层行(山东)活动,以陈颙院士带队的6人专家团队分别做了学术报告,6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期间,专家团队对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单位”揭牌仪式。 12月9日,第二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山东大学举行,共14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为地球物理业内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与交流的平台,达到了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相互交流、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营造热爱学习、勇于创新良好氛围的预期目标。 12月1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年度会议,工作站指导小组成员和三个首批建站单位的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三个建站单位2017年的工作规划。 三、2017年工作计划 薛国强副秘书长代表院士专家工作站指导小组和科技推广中心,提出了2017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1)项目申报。向中国科协申报“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科技文献信息加工项目建设”、“地球物理科技评估”、“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等项目。 (2)技术培训。8月17~22日在晋中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进行“航空电磁勘探技术高端培训”。 (3)知识竞赛。10月8~9日在中国矿业大学举办第三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 (4)高端论坛。5月29~31日在西安召开首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论坛。 (5)博士论坛。6月23日在北京召开首届瞬变电磁新技术博士论坛,会议主题:瞬变电磁新技术与应用。 (6)参加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申报“地球物理科技成果推广平台”专题。 (7)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煤田局)考察评估。 (8)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单位考察。 (9)科技推广中心工作会议。2017年11月,陕西宝鸡。 四、建站单位工作汇报与讨论 三个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单位代表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院长张胤彬、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地质科技处处长王瑞廷、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才明,汇报了本单位院士专家工作站2016年度的工作进展和2017年度工作计划;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杜利明,汇报了本单位2016年度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进展和2017年度工作计划。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主任吴时国、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清,代表本单位做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报告;山东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怀洪,代表本单位做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试验室申请报告;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育刚,代表本单位做了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申请报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副秘书长、长安大学教授李貅,做了题为“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关键问题与技术挑战”学术报告。报告指出:国内外地空瞬变电磁法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视电阻率定义、多辐射源探测理论、弱信号提取问题、三维成像等是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关键问题;实现多分量速度分析、研发高分辨探测系统、建立海空瞬变电磁法行业标准等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就薛国强副秘书长提出的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雄安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问题; (2)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拓展问题; (3)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站、发展问题; (4)科技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致认为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重要决策,是真正为基层单位谋福利的创举。经过建站、培训、院士专家基层行等一系列活动,基层单位的企业文化发生改变,广大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和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大形势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肩负起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的重任,定能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于2016年底届满,为切实搞好换届工作,2016年9月在召开第七届学术会议之际,专委会向到会的委员和相关单位做了换届动员,并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未参加会议的委员进行了通告,希望大家共同关心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积极推举年轻有为的学科人才。截至2016年年底,共收到反馈意见30余份,所有反馈意见一致认为:第八届委员会在四年的工作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认可,故建议第八届委员会继续留任。针对此种情况,2016年12月29日专委会召开了主任会议,在认真讨论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提出了以第八届委员为基础,在征求意见(包括委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2017年3月20前,常委会与20位委员和推荐的新委员进行了沟通,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决定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产生新一届委员会。 2017年3月25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618会议室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19人中有常委10人,委员9人,另有3位常委(委员)通过电话发表了个人意见。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 1.孙进忠主任作“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2.讨论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3. 讨论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组成人员与专门组织; 4. 确定第九届委员会的组成与专门组织。 一. 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孙进忠主任在工作报告中首先肯定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专委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最佳期,在助推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学术交流 2013年—2016年,专委会共主办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大会3次,参会的国内外代表共有610余人次, 149人次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与交流,200篇论文和摘要刊登在3册会议论文集中,并均收录于《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其中2013年有15篇优秀的论文入选《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专委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的优秀论文将在2017年《地球物理学报》以专栏形式刊出;四年中与会议同期安排的70余个地球物理仪器展台,成为仪器研发与制造单位交流、展示与合作的平台;根据国家重点专项、重大国际仪器比对、国家防灾减灾等重要内容举办的10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意义;与地球物理学会兄弟专委会联合举办的7次学术交流会议加强了专业横向合作与沟通。 2. 学会工作 积极完成地球物理学会下达的工作包括: 1)2014年参与并完成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测震学中地球物理仪器”部分170多个词条的撰写释义工作。 2)2014年根据学会关于推荐和申报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的通知,本专委会推荐的“重磁电数据处理解释系统RGIS”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 3)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职称申报办法,2013年对1名高级技术职称申报人的资格进行了初评审,2015年对1名中级技术职称申报人的资格进行了评审。评审结果上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最终 2人的职称均获得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确认,学会为他们颁发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这为解决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增加了一个渠道。 4)2014年积极落实学会“关于个人会员重新登记和发展新会员的通知”,为46名老会员按要求进行了登记,并发展新会员16个(上缴学会会费合计22380元)。 5)积极响应学会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编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决定,2016年4月提交了题为“助推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前行”的全稿(约8万字)和精炼稿(8千字)的专委会发展史,会史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从1980年至2015年35年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发展历程。35年间共选举产生了八届委员会,有委员 267人次,无论是两院院士、科学家、教授、还是企业CEO,所有委员在这里都掩去了各自的光环,在助推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前行的道路上甘当小小的铺路石。35年专委会共主办了42次学术活动,从某一个角度记录了我国地球物理技术与仪器35年的发展历程。2016年9月专委会印刷出版了《助推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前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成立与发展进程(1980年—2015年)》一书,书的扉页是何继善和滕吉文两位院士为祝贺专委会成立三十五周年的题词,遒劲有力的书法与凿凿名言催人奋进,阅读过这本书后,人们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感动”。 3. 社会工作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民营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结合。 1)2013年—2015年,利用专委会人才优势为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在无人机低空航磁试验方面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促使推广工作初见成效,如:广西、贵州、新疆等地勘探单位在森林覆盖、复杂地形与高海拔地区开展了无人机航磁勘探,取得初步成果。 2)2016年12月专委会对上海艾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根据企业的研发实力与知识产权,主动为该公司与同济大学牵线搭桥,促进双方的合作。 4. 网站建设 专委会网站www.cgt.org.cn 网站于2014年初正式开通,设置了“新闻动态”、“学术交流”等栏目,及时报道了专委会的各项活动,并开辟“企业与产品”专栏,为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与制造企业创建了互联互通平台。 二.讨论工作报告 听取了工作报告后,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就专委会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重点归纳如下: 1)团体标准。目前很多仪器各自为政,没有可比性,专委会可在其中发挥作用,从有基础的开始,通过仪器标定,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的标准。 2)发挥特长。专委会侧重的是地球物理技术与仪器,从目前国内外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专委会学术交流所涉及的面仍十分有限。对于很多领域中与地球物理相关的技术,如高铁地震预警、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海空重力梯度测量技术等,给予的关注不够。建议增加有关学科人才进入专委会(譬如,中航重工707所,在重力梯度仪研发方面,有所建树),加强与各省、各学科口和高科技实业集团的联系,扩大学科(技术)交流范围,同时我们的专家也可以到实地去讲课或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3)培养年轻人才。a. 在专委会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会议上增加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委员的作用参加审稿,提高年轻人的论文水平,帮助青年人就业。b. 为了专委会的不断发展,要物色后备人才。 4) 积极参加地球科学联合会年会 从2017年起,专委会以“地球物理技术前沿”为专题,参加每年一次的地球科学联合会年会。2017年专题召集人:底青云、邓明、方广有、林君。 三.讨论第九届委员会组成人员与专门组织 2016年12月29日专委会主任会议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新一届委员会以第八届委员会为基础,与部分委员沟通后作适当调整。本次会议公布了与部分委员就调整问题进行沟通的情况,据此,与会人员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即:原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留任37人(原49人),4位德高望重的委员进入顾问委员会,同时吸收8位在各自学科中做出重要成绩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人才进入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将由45人组成,其中16人进入常委会,顾问委员会由20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和多年来积极为专委会工作的老委员组成。会议还提出,根据专委会的工作和发展,可随时增加新领域的科技人才。 会上对第八届委员会的专门组织也进行了调整:指导顾问组由20位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科技与学术活动组下设电磁组、重力组、工程与灾害组。 四.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名单
(委员、常委、顾问委员会名单略,详见学会网站)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为进一步壮大科普宣传力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认定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5月1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李惠民副主任、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张珂理事长及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领导出席仪式并发表致辞。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是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四个气象卫星地面骨干站之一。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具备良好的科普工作条件,自2001年正式向社会公众预约开放至今,开展了大量科普工作。在科普教育基地可以参观各式卫星接收天线群,了解卫星信号接收原理;可以在卫星接收大厅实地看到卫星数字信号转变成云图信号的神奇;可以参观风云卫星博物馆,馆中的第一代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接收、通讯、计算机、时统设备等文物和卫星、火箭模型等,见证了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几代卫星气象人殚精竭虑、共同成长的记忆;可以参观航天卫星科普互动馆,观看火箭发射幻影成像过程,模拟做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参加卫星接收游戏、科普知识抢答游戏;同时还可以观看空间天气与人类生活、气象与生活、走近航天高科技等图片展,观看《风云气象卫星》影片等。 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9个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对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 召集人:徐锡伟 丁志峰 刘保金 徐浩德 张中白 张世民 提交论文35篇;到会交流35人,其中口头报告23人,张贴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⒈ 活动断层的地质地貌表现、大震破裂行为、构造样式及避让距离等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 ⒉ 地震强地面运动与震害之间的关系与相关性的数值模拟; ⒊ 通过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断层几何特征,包括重力异常、介质性质、速度结构和界面构造,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高光技术识别黄土地层隐形断层的方法,有利于黄土地区活断层的研究; 2.活动断层分段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包括地震活动性、地壳介质散射强度、地震波速度结构等。 3.通过断裂上的探槽研究,重建了大震复发历史,并分析了分支断裂的相互作用; 4.通过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地貌学研究,发现地壳缩短作用并不仅仅集中在主造山带,山前前陆区薄皮构造也承担重要作用。 5.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现代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构造运动模型 6.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互联网+地球物理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胡天跃 陈会忠 孙进忠 提交论文30篇;到会交流10人,其中口头报告7人,张贴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围绕着互联网+地球物理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主要内容:互联网+地质、互联网+地震、互联网+勘探、互联网+空间、互联网+减灾、互联网+海洋及互联网+观测仪器设计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地球物理模式的提出与应用:蔡晋安等“互联网+地球物理顶层设计与智能地球物理研究思考”提出了互联网+地球物理顶层设计和智慧地球物理新思维。陈会忠的“互联网+地震应急”报告中详述了地震大数据的产生,提出了地震大数据思维的新概念,展现了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给地球物理创新带来的新模式; 2.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在地球物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可喜成果。赵爱华的“三维复杂介质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计算”,是基于射线追踪技术提出的计算三维复杂介质定位中震源轨迹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使得利用震源轨迹进行精确定位称为可能。冯玮从非稳态地面地震记录中提取Q值,通过子波谱比法和子波谱匹配法,在低信噪比数据中均得到可靠的品质因子估计结果。吕雪梅通过近似矩阵代替求解奇异矩阵的逆矩阵,实现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建模,具有非常节省内存和计算量的优势,并有效处理了三维实际地震资料。常丁月针对地震勘探资料动校正的三参数多聚焦方法,优化成双参数交互拾取,有效应用于模拟和实际二维地震资料处理。孙一男的“互联网+人工地震深部探测”,也在人工地震测深中应用了互联网技术; 3.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汤克礼的“山东省工程地质信息查询系统研究及初步应用结果”展示了工程地质信息数据库的架构及调用,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邹立晔的“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速报--震中快速查询系统研发”介绍了该系统震中位置的直观显示和测距、操作图形化和后台的扩展; 4.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研发:胡星星的“磁通门磁力仪高精度信号检测电路设计”,采用非线性负反馈相敏检波解调电路,保证了输出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检测精度; 5.互联网+应用于地震减灾:张晁军的“互联网+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浅谈”从理论上讨论了互联网+技术与防震减灾事业的关系、实现步骤、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朱新周的“华浩超算平台在地震应急救灾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的超算平台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实现灾情制图、发布及共享,蔡寅的“面向互联网的地震预警发布系统研制”,介绍了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地震预警的发布,黄建平的“云中的卫星数据”也将互联网技术用于遥感卫星数据处理和分析中。 通过本专题的设置与交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各个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出了构建互联网+地球物理的顶层设计和智慧地球物理新模式。特别是强调了地球物理大数据思维,指出它将突破传统的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模式,推动地球物理的跨界创新,使地球物理从传统的自身判断(依靠计算模型)模式到依靠数据的新业态的转变,进而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使地球物理学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提交论文61篇;到会交流50人,其中口头报告28人,张贴报告2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涉及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反演及解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 1.在资料采集方面,研究了组合激发接收在复杂山地中的应用;研究了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配套技术,以及基于地质模型观测系统参数优化的方法。 2.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研究了3D 快速高阶抛物Radon 变换地震数据保幅重建方法;对不同时频变换谱比法估算品质因子Q 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推导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各向异性扩散地震去噪处理方法;研究了基于L2 模和复曲波变换的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了基于图像增强的结构性目标精细刻画方法;研究了二维和三维线性相干噪音衰减方法;研究了基于对数谱的低频信号检测方法;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提高薄互层地震资料分辨率方法;研究了双吸收边界条件在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正演中的应用;研究了基于对数谱模拟的地震记录Q 值估算方法;对平均谱比法反演品质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频域和曲波域联合的面波压制方法;对基于反褶积广义S 变换的地震频谱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 3.在油气储层地震特征方面,研究了叠前地震信号中瞬时子波的能量衰减随偏移距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叠前瞬时子波吸收估计方法;研究了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了天然气藏的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与应用。 4.在地球物理反演、属性分析和解释方面,研究了转换波处理技术和转换波和纵波的联合解释方法;研究了Canny 边缘检测算子在地质体边界刻画中的应用;研究了基于OVT 域处理叠前五维道集解释方法;对基于属性分析的裂缝型储层AVAZ 反演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基于介观尺度的频变AVO 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纵波、转换波AVO 联合反演Russell 流体因子的方法;研究了基于稀疏表示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方法;研究了地震包络反演在低频建模中的应用;研究了考虑横纵波速度比的参数替换AVAZ 反演方法。 5.在井筒地球物理方面,对射频段岩心介电频散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了VSP 数据相对保真动校正处理方法;研究了基于频散模型的电磁波测井响应模型;对GSO 最优化测井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电成像测井裂缝识别中的多种图像分割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对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的探测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一种通过测量储层复电阻率频谱来评价储层油气饱和度的电法测井新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主要包括:基于OVT 域处理叠前五维道集解释方法、3D 快速高阶抛物Radon 变换地震数据保幅重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法、基于稀疏表示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基于对数谱模拟的Q值估算方法、复电阻率频谱测井新方法等。 新的学生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基于OVT 域处理叠前五维道集解释方法;多波联合反演技术。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田 钢 *** 张双喜 提交论文29篇;到会交流28人,其中口头报告22人,张贴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浅层地震数据的高精度动校正和组合域滤波算法; 2.孔隙介质中面波模拟与面波反演; 3.微震探测和基于微测井的近地表Q估计以及讨论井下地震计如何压制高频噪声; 4.考古地球物理新进展与城市遗址高效测量和寻找古河道的实例介绍; 5.各向异性地电场的高阶有限元模拟和探地雷达有限带宽阻抗反演研究; 6.航空瞬变电磁合成孔径多尺度信息提取; 7.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矢量有限元正演模拟和大规模航空重磁快速正演计算; 8.三维航空电磁正演模拟和瞬变电磁三维模拟有限体积算法研究; 9.大地电磁电各向异性静态效应模拟及校正方法研究; 10.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拟三维约束反演; 11.油田含水层瞬变电磁调查和圈定地震降速带的三维 AMT应用实例。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一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加速,城市地下空间调查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对高分辨与高精度浅地表调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浅层地震反射的高精度动校正新技术和新的提高信噪比的滤波方法等应运而生,复杂介质条件下的面波模拟与反演技术不断进步,微地震技术的广泛运用等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奠定了基础。 二是对深部矿产资源和广阔的西部人烟稀少区域的资源调查要求越来越迫切,从而对大面积高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出了需求。航空与半航空电磁与重磁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大地电磁各向异性介质的模拟与校正技术也随之而蓬勃发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根据与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和近地表地球物理工程界人士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今后的地球科学联合会的专题设置应该将工程地球物理和环境地球物理以及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进行合并,建议新的合并专题名称可考虑“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或“近地表地球物理进展”,召集人可多设几人,包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人,浙江大学1人,吉林大学1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人,长安大学1人等。 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张建清 李 坚 提交论文10篇;到会交流8人,均为口头报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内容为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本次年会论文主要涉及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反射波法、面波法,以及震源技术等。主要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一种天线源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系统,借鉴雷达技术中阵列天线的思想,多个电性源同时发射,提高信噪比;多点观测,更好地探测掌子面前方异常体的位置和空间展布。 2. 根据地质雷达在不同介质填充情况下的频谱差异,将地质雷达谱能分析法用于检测评价混凝土浇注质量。 3. 给出了利用Aki频谱公式提取主动源瑞雷波频散曲线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瑞雷波法勘察的横向分辨率。 4. 对可控震源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证实了可控源技术在城市工程物探中良好的抗噪声特性;介绍了新型气泡震源在海上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效果,为海底隧道、海上桥梁基础等的勘探工作提供了一种震源选择方案。 5. 对深埋成品油管道高精度探测的FDEM技术进行了总结,为深埋金属管线的探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6. 将主动源面波和被动源面波联合勘探技术用于深厚覆盖层探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虽然今年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的论文数量少于去年,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传统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创新”。由于浅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得传统地球物理方法的工程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应用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是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郝天珧 宋海斌 丘学林 李春峰 杨 挺 提交论文54篇;到会交流38人,其中口头报告30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南海构造与地球物理:珠江口区域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初探;南海共轭陆缘深部地壳结构;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岩石圈结构;南海南北共轭陆缘横波速度结构;中南-礼乐断裂带延伸的地球物理特征;南海东北部岩浆活动的地震学特征;南海西南次海盆深反射结构;等 2.大洋地球物理:南极洲普里兹湾岩石圈各向异性;大西洋中脊Kane拆离断层北部海洋地磁极性;东太平洋海隆脊轴岩浆熔融透镜体的物理性质;加罗林洋脊俯冲带的地壳结构特征;深海沉积物热流测量进展及其应用—以西太平洋雅浦海山区为例;等 3.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渤海海陆地震联合探测,海洋电磁油气勘探应用进展;气枪阵列方向性;海底多次波和伴随鬼波;零相位化处理技术;气枪阵列及地层吸收;OBS的时钟校正;崎岖海底OBN数据噪声分析与压制技术;等 4.其他:神狐海域峡谷区天然气水合物识别及分布特征研究;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水下文物探测中的应用-以侧扫声呐为例;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海底地震仪(OBS)的探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不同区域的资料越来越多,横波、各向异性等信息的利用,推进了南海及其它区域的构造问题的认识。 我国的海洋地球物理的研究区域已从中国近海(黄渤海、南海等)拓展到太平洋、大西洋、南极洲区域,获得了新航次调查资料,研究了大洋区域的相关问题。大洋及极地的研究中海洋地球物理大有可为。 海洋电磁方法等新兴海洋地球物理方法取得新的进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肖立志 曹俊兴 陈小宏 提交论文64篇;到会交流39人,其中口头报告19人,张贴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方法,今年这方面的论文较多,包括非线性AVO反演方法、裂缝与流体反演方法以及随机反演等方法; 2.地震属性分析与储层预测方法与应用,包括品质因子提取、裂缝属性、地震纹特征等属性,进行储层含气性、TOC含量以及裂缝等方面的预测; 3.油藏动态监测方法与应用,包括时移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非地震方法在进行气藏动态监测等; 4.油藏岩石物理,包括应力变化下岩石物理特征分析、流体裂缝等对岩石物理影响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分析以及测井数据精细解释等; 5.针对油藏地震物理研究需求的针对性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应用,包括叠前道集优化、叠前偏移成像、绕射波成像、宽频资料采集与处理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今年的报告看,油藏地球物理发展具有以下新的趋势: 1.油藏裂缝、含气性等参数定量描述已成为下一步重要的研究目标; 2.岩石物理、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研究中越来越多考虑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 3.针对非常规复杂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将成为地球物理重要发展方向。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郭光军 耿建华 曹 宏 提交论文33篇;到会交流32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围绕“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这一主题,重点涉及了微孔隙表征、微孔隙条件下非常规油气物理状态模拟、弹性模量计算、微破裂实验、微孔隙特征演化及定量预测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微孔隙岩石传输特性及渗吸机制; 2.非常规油气岩石模量及波场特征数值模拟; 3.微纳米孔隙结构及页岩气吸附表征; 4.微破裂实验及其影响因素; 5.微裂缝地球物理表征及定量预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考虑重力影响的微孔隙特征分形表示; 2.分数阶流体本构关系在多尺度衰减及频散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页岩气微纳米孔隙超临界状态吸附表征方法; 4.单位纳米尺度微观孔隙观测及其结构表征。 (待续) 阳春四月,伴随着花香和轻抚的海风,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的2017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国际会议(2017 CGS/SEG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nference-Geophysical Challe -nges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于2017年4月17-20日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逸夫楼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南非、巴基斯坦、英国、加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代表参加会议。 一、会议概况 开幕式分别由IGC Qingdao 2017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王仰华教授、王之敬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SEG国际地球物理学会主席Bill Abriel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各位嘉宾共同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在开幕式上,SEG主席 Bill Abrie 教授做了题为“Computer modeling of geoscience data: Its impact to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邀请报告,Gaud Pouliquen 教授做了题为“Large public domain satellite gravity inversion: Exploring frontier basins” 邀请报告,Brian H.Russell教授做了题为:“Challenges and the road ahead in reservoir geophysics”邀请报告。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485篇,经IGC学术委员会评审,录用论文427,其中口头报告390篇,张贴报告37篇,评选出优秀学生论文28篇。会议分地球物理挑战、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井孔地球物理、矿藏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地热资源地球物理、工程地球物理、煤矿工程地球物理、岩石物理、非常规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大数据分析等13个专题,设置8个分会场共53个单元的口头报告和3个单元的张贴报告进行展示,内容涵盖当今地球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重要方向。会议围绕着“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为地球物理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战略思路、意见和建议。 二、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国际会议 (IGC Qingdao 2017)小型展览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及地方组委会成员共同组织召开了本次会议总结会。IGC Qingdao 2017学术委员会主席王仰华教授、王之敬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地方筹备委员会主席印兴耀教授、筹备委员会秘书长曹丹平教授,SEG主席Bill Abriel先生等一行出席会议,大家就行业发展进行研讨,共同梳理地球物理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在国际油价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外勘探地球物理行业均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发展形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低油价倒逼地球物理从业人员以更大的压力和热情发展新技术以应对挑战,与会专家学者支持并鼓励青年人才站在国际舞台上去发展和锻炼,为地球物理研究做出贡献。 参加本次会议展览共有国内外厂家6个,其中境外公司2家,境内公司4家,展商代表约20余人。各展商通过实物、挂图、多媒体等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各自厂家的产品和技术优势,通过展览和洽谈,推动地球物理科技成果技术的市场转化,也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定的商机。 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为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研究和探讨最新成果横向交流的平台,而且促进了国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外联系,增进我们与各国同行之间的了解与交往,对推进我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2017年5月29—31日,作为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系列主题活动之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在古城西安召开了首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名院士,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在内的200余名业内人士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菊生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陕西省科协呼燕副主席、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雷鸣雄副厅长对地球物理学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分别致辞。 论坛安排了5个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的“通力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地下明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的“当代大地构造-新理念、新思维与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的“小岩体成大矿的关键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的“深部资源探测地球物理核心装备研发”。 陈颙院士就“地下明灯”做了精彩的报告,地震波是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迄今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过程和状态等知识多来自地震波的信息。陈颙院士、朱日祥院士等近50余位地学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提出“地下明灯计划”,不仅为深部探测提供资源保障,还强调了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报,为认识地球、环境、减灾、能源提供服务。 张国伟院士报告指出:当代大地构造要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与全球变化。现今的大地构造学新概念与研究目标是:研究认知天体地球系统圈层如何在巨量时空中协同关联互动统一的构造动作及其过程与效应和驱动机理,并如何成为生命与人类宜居的宇宙行星的一门高度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综合学科。 汤中立院士系统地讲述了小岩体成大矿的影响因素、成矿模式等。汤院士打破了“成矿首要条件:岩体必须巨大”的传统看法,现在小岩体岩浆矿床作为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岩体成大矿”对进一步岩浆矿床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未涉及或未深入涉及的小岩体成大矿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如铀矿、铁矿、金矿等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李佩成院士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以及很多由于开发使用不当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的现状,为大家传达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号。李院士呼吁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者应当从单纯的找矿中解脱出来,在采用先进技术继续搞好找矿的同时,还应对“后地质工作”,综合解决找矿、采矿和环境安全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就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做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卫星磁测、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航空瞬变电磁勘探仪、探矿重力仪、多通道大功率电法勘探仪、金属矿地震探测系统、组合式海底地震探测装备、深部矿床测井系统等8套仪器的研发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宗起所长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地质调查工作的科技引领作用,中国矿业大学的岳建华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毛景文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叶天竺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Ivan Varentsov研究员、Lev Vinnik研究员、巴基斯坦真纳大学M.Younis Khan副教授、老挝矿业协会Vileum LAOLY研究员等23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了专题发言,内容深刻、观点新颖,具有理论研究水平和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价值。 围绕矿产资源与环境勘查中地球物理相关技术服务与应用等问题,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如何更好利用国土资源深部空间,实现地质调查由浅表走向深部,如何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深部矿产勘查合作和地质矿产信息共享,成为专家学者研讨的重要课题。论坛共享了地球物理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强调了地球物理学科对“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服务作用。 5月30日晚上,作为本次论坛的活动之一,召开了“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座谈会”,国内外22名专家代表参加了座谈。首先由郭建秘书长介绍了中国科协对学会的政策支持,随后与会代表就“一带一路”沿线矿产勘查、大型工程中如何发挥地球物理的引领作用、推进成立“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郭建秘书长代表发起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宣读了成立“一带一路地学联盟(BGRU)”的倡议书,与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三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倡议备忘录,并就有关事宜达成一定共识。 本次“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论坛主题鲜明,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地球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前沿工作和“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的积极响应,是对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一带一路精神的传承发扬。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技术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论坛号召我们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全球,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球科学领域深度合作的方法。因此,这是一次高水平的专业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次论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长安大学、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陕西地矿物化探队、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陕西西北有色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协办。 (学会秘书处)
天然源背景噪声成像方法是地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亮点,在壳幔结构特征、各向异性和大陆动力学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仪器技术的进步和数量的提升,密集台阵观测成为地球物理野外探测最活跃的发展方向。近来年,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基本原理和应用上都有很多新的进展。 为提升对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探测技术的研究水平,推进方法在壳幔结构探测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为国内同行搭建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为地球物理和大陆动力学等基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助力,在田小波研究员(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组织下,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和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办,“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探测壳幔结构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4月7日至9日在郑州市召开。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的有关科研单位和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以及清华、北大、南方、中国科大、中国地质、吉林、中山、成都理工、桂林理工、长安、防灾科技等大学和辽宁、新疆、重庆、四川地震局近8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分别由吴庆举(专委会副主任、地震局球所研究员)、陈永顺(南方科大教授)、杨顶辉(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段永红(地震局郑州物勘中心研究员)、潘素珍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局郑州物勘中心高工)、梁晓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理论研究的进展,以及在壳幔结构探测和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会议的主要内容: 1、噪声成像的理论、方法、应用和进展; 2、密集台阵观测方法原理和应用; 3、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在壳慢结构探测研究中应用最新进展。 高原研究员、王夫运研究员先后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致会议欢迎辞。 本次会议共有17位科技人员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田小波研究员的“短周期密集台阵研究地壳结构”报告总结了宽频带台站分布,分析了接收函数相比深反射地震的优缺点。同时对比了宽频带和短周期地震仪的优缺点,阐明了短周期地震仪可以记录远震信号,并从高原同造山带接触关系、高原边界与克拉通接触关系、印度地壳和高原地壳的接触关系三个典型构造区的实际例子探讨了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的观测效果和发展前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赵盼盼博士根据“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的地震环境噪声成像研究”,介绍了利用龙门山断裂附近从雅安到北川布设的5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连续数据,进行环境噪声成像的研究结果。通过引入三维地形模拟迭代修正方法,对研究区地形高程影响情况进行了评估和校正,进而获得了更可靠的结果。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而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同高速异常的边界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同时在15km以下,龙门山和岷山隆起存在交叉构造格局。 北京大学宁杰远教授的“中国东北部密集地震台阵的噪声互相关结果:方向各向异性及其形成机制”报告则通过讨论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的原理,探讨了噪声源空间不均匀分布对成像结果的潜在影响。根据对东北密集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得的经验格林函数正负两支的差异,来研究噪声源随方位角的变化。并通过研究30s周期噪声源随方位角的变化,探讨对噪声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对背景噪声成像结果的影响。 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的周铭工程师则通过“洛阳盆地高密度台阵探测研究”项目,介绍了该中心在洛阳盆地开展的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数据,进行背景噪声成像研究的初步结果。研究区内短周期台站间距在2km至4km,使用了111台PDS-II型短周期地震仪。她讨论了应用one-bit方法、滑动时窗归一化、不使用归一化三种情况下获得的经验格林函数情况,并对获得了0.6s至3.0s周期的高频面波经验格林函数直接反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在0.2-0.8km深度,洛阳盆地南部山区表现为高速,而盆地内部为低速;在1.2-1.5km深度,盆地内部存在弧形低速构造。 中国科学院大学周元泽教授介绍了利用地震波三重震相研究地幔转换带410km间断面上部低速层在塔里木盆地天山地区及华南地区的研究结果(报告题目:“青藏高原西北与东南缘地幔间断面顶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天山-塔里木盆地下方,地幔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存在-3%的异常,低速层厚度带70km,而410km间断面加深至420km,同时在浅部10-100km深度范围内存在-6%的低速异常;而在华南地幔转换带顶部地幔转换带410km间断面变浅5km,并存在35-40km厚的低速层,低速层速度异常达-3.9到-3.6%,而南部达-5.3至-5.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永华研究员依据“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研究”,介绍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地壳速度结构的研究结果。通过对比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获得的S波速度结构,以及宽角反射获得的P波速度结构两者差异。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机制中下地壳增厚模式被排除,而地壳均匀增厚进而发生拆沉及中上地壳增厚模式可以用来解释东北缘地壳增厚过程。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昱博士在“西秦岭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方位各向异性的地震环境噪声成像”的报告中介绍了利用横跨松潘甘孜地体和西秦岭地体,布设于2009年至2012年的166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采集的数据,结合35个固定台站,获得了不同周期瑞雷面波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的层析成像结果:在中上地壳存在分布于松潘甘孜地体的低速异常,随着深度和低速异常范围增加,存在一个向北延伸的分支;同时方位各向异性表明,在低速异常内部基本为南北向,而在西秦岭高速异常区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启家副教授根据“基于密集台阵观测分析微震活动:以三峡地区为例”的研究介绍了利用密集台站研究三峡地区微震的情况和进展。因为微震活动可以反映应力传播情况和断层破裂及滑移行为:在大震前,微震反映了应力积累和地震成核现象;在大震后,微震反映了震后余滑和断层破裂面积;在平时,微震反映了断层空间展布和介质滑移行为。通过利用台网中心确定的小震作为模板进行互相关搜索,获得了多于30倍的微震分布;并通过分析三峡蓄水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地震b值,发现b值变化同水位无明显关系,表明地震活动性并没有受到蓄水过程的显著影响。 来自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所的沈旭章研究员则通过“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外围克拉通构造转换区壳幔边界变形的深部过程—跨祁连山高密度远震接收函数剖面的揭示”,介绍了利用短周期密集台站接收函数研究祁连山地壳结构的最新成果:青藏高原的演化一直存在块体挤出和下地壳流两种端元模型。而深反射研究表明祁连造山带上地壳变形明显,而普通宽频带台站因为台站间距大,无法满足探测地壳内部变形的需要,必须进行高密度、高精度的壳内结构探测。而通过布设300个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21个远震事件获得了1751条接收函数,通过成像分析发现,上地壳底界面在祁连山褶皱带存在相对倾斜,而前陆盆地河西走廊地壳存在增厚。分析地震活动性和地壳结构后,发现深地震发生在上地壳对向俯冲的区域。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宝善研究员“利用云计算构建中国大陆噪声格林函数库及气枪震源研究介绍”的报告,则分别介绍了通过云计算构建中国大陆格林函数数据库和在全国开展气枪震源研究两项研究最新进展——通过利用云计算面向对象存储服务和弹性计算服务,可以大大提高互相关计算经验格林函数的计算效率,而云计算服务中对计算任务的自动分配也大大简化了运算的实现。在利用气枪震源研究的介绍中,指出:基于地下应力是地震发生的控制因素,而实验表明应力的变化会导致地震波速度变化。通过探测地壳介质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为地震的预测可以提供重要信息。通过研究气枪震源激发波形的多次叠加,可以观测到地震波走时2ms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同重力固体潮加载相关,而气枪震源激发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差异,为不同研究区地球介质差异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储日升研究员在“理县西山村滑坡体结构和变形研究进展”的报告中介绍了对理县西山村滑坡体进行结构和变形探测的研究进展:作为一种严重地质灾害的滑坡,在历年都给当地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具有研究紧迫性。而研究滑坡的三维空间形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和孕育过程,需要结合测地学、地震学等多个学科。利用近震接收函数,探测得到的滑坡体厚度同钻孔探测的精度非常接近;而微震定位发现的滑坡体变形同无人机观测的变形区域相一致;微震主要位于滑坡体东侧,而西侧则因为滑坡体含水更多,可能主要发育慢滑移事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海江教授“基于密集台阵的天然地震结构成像”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基于密集台站利用天然地震信号进行地球介质结构成像的研究进展:地下结构主要为非连续体,因而进行地球介质的结构成像非常关键。而通常的走时层析成像等一般反映的是地球介质的平滑分量,而地震散射波则携带了介质中断层、界面、裂隙等介质扰动的信息。通过散射成像方法,可以获得地球介质的散射体分布。通过P-P散射波分析,发现在SAFOD区域存在诸多近垂直反射界面;而通过利用S-S散射波成像,利用SH分量中S-S散射波清晰且不受其他震相影响的特点,可以获得比P-P散射成像高信噪比更高的结构图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对“噪声地震学研究进展”史进行了回顾,并对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他首先介绍了地震背景噪声源的来源,回顾了自1957年Aki发表第一篇背景噪声地震学相关的论文以来的发展历史。针对背景噪声的应用,他总结为四个方面:背景噪声结构成像、背景噪声提取振幅信息研究衰减和面波响应函数、背景噪声恢复体波信号、背景噪声研究地球介质的速度变化。同时,应用背景噪声进行三维精细地壳结构成像、地下介质速度变化监测、强地面运动的评估等被认为是地震学的三大重要进展。 成都理工大学周鲁博士在“三分量波形梯度法及其应用”中介绍了波形梯度法提取相速度、传播方向、几何扩散和衰减的原理及在美国东部的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了波形梯度法的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以及已有的成熟应用场景,包括重构地震波场及用于拾取月壳S波震相。他指出波形梯度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仅使用一个或几个事件同时提取相速度、传播方向、几何扩散和衰减。同时他应用数值模拟生成理论波场,并利用该数值模拟地震数据进行波形梯度法分析,并同实际地震数据的波形梯度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吻合很好。 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郭震博士“联合反演新技术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陆内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成因”报告介绍了利用接收函数和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地壳速度结构、利用面波进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利用面波和体波联合反演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最新成果。 辽宁地震局焦明若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利用辽宁及周边固定台站收集的2012年宽频带连续地震数据开展了背景噪声成像的最新进展。结果中发现在上地壳沿郯庐断裂带存在低速异常,而两侧为高速异常;下地壳则辽宁基本表现为高速异常,但在海城地震区存在低速,而研究区西侧表现为低速。这些异常特征同大震发震区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嘉世旭研究员在题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深部结构长剖面主动源地震探测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该中心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采集的1200km长,共激发17个炮点,接收点距在1-2km的长剖面的结构的收获:在这些共炮点波形道集数据中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多组地震震相特征: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地块间可以清晰的观测震相的差异,在河西走廊观察到上地壳反射震相的缺失;而在巴颜喀拉地体则观测到壳内强梯度区,在远炮点观测到甚低波速的能量团,经正演模拟确认是壳内二次反射震相。成像结果显示,在阿拉善地块,地壳经历显著改造,地壳厚度增加了4-6km,而速度降低了3%。而在深达5km左右的共和盆地下方,观测到地壳莫霍面的隆起;在巴颜喀拉地体内部,在180km以内没有观测到莫霍面反射,表明下地壳存在显著高速层。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三位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及一位副秘书长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组委会供稿) 2017年4月21—2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欧美同学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工作委员会、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与公共安全专业委员会、南阳师范学院、张衡学社在河南省南阳市共同举办了中国地震观察先驱者张衡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及学者50余人。 4月21日,首先召开2015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会议由陈维升副主任致开幕词。 会前收到学术论文、相关资料33篇,收到预测专家提交的震、旱、洪涝、海冰等灾害预测意见15份,会前分别刊印了《2017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和《二O一七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黄皮书》,提供会议交流。会前4月18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气象水文组和地震组根据汇集的各自委员预测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和研判,并提交这次与会专家进行讨论。 与会代表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观测资料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围绕会议主题——2017年中国灾害形势综合预测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16人次登台发言。针对2017年地震和气象水文灾害形势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强调应加强合作、特别是积极开展综合预测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预测意见。 4月22日,会议组织参观了张衡博物馆和南水北调渠首。 在张衡塑像前,高建国主任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老主任郭增建先生写的《躬祭先贤张衡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大家深深地被张衡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路和创新历程所感动。表示不忘初心,弘扬张衡科学精神,共同推进地震预测事业的发展。 在南水北调渠首,代表们听取了渠首管理局赵局长的介绍,深感我们今天身在首都能喝到这么优质的水是非常的不易,沿岸的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 4月23日-24日,全体与会者参加了中国地震观察先驱者张衡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着会议的两汉地震活动性与张衡地动仪、2020年前具有减灾实效的临震预报、中国特色地震预报方法探讨、当前地震震兆信息观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地震前兆观测的新思路新方法、中国防灾减灾等六个主题,踊跃作了发言。 会议代表对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强震预测发展的趋势和大城市病提出了想法和建议。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针对雄安新区关系着国家千年大计这一新热题,高建国主任引经据典地作了关于“加强雄安新区防灾减灾的建议”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结束前,高建国主任作了会议总结,并宣布:明年为了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将在2018年4月,在四川德阳市,召开“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兄弟专业委员会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目的是总结汶川地震经验,开启地震预测发展的新篇章。 会后向中国科协提交了“关于建立雄安新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议”科技工作者建议。建议书有20多位专家签名。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为应对、探讨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工程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全新挑战与机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举办首届“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著名院士、专家,就“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的前沿研究课题、支撑技术与关键设备等问题开展研讨,旨在对接基层,传播“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工程地球物理行业优势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发展。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第二届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于今年4月25日至28日在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本次活动以“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物探”为主题,聚焦我国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深埋隧洞等工程物探问题,探索、总结岩溶物探技术及其成功经验,提供相关信息、技术咨询,同时关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振兴先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以及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专家委员、特邀专家共23人出席本次活动(名单附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院及下属各单位技术骨干60余人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由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主持,贵阳院庞峰院长及物探分院楼加丁院长分别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词并介绍了贵阳院的悠久历史及重大工程勘察成果,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李貅副主任代表专委会对参加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的专家、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承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姚振兴院士和郭建秘书长先后发言,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随后专家们围绕“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中的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探测问题、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开展交流与讨论。 大工程建设中岩溶物探方面,张建清教高以坝陵河特大桥桥址岩溶物探为例,总结了大工程岩溶物探的问题、对策与工作经验;李志华教高介绍了长昆线岩溶地震波CT和管波技术综合探测成果;李永铭高工的报告展示了贵阳院开展综合物探工作的成果。针对贵阳院近年来开展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研究,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国内著名专家中国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一博研究员,他们分别介绍了“页岩气双甜点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微地震研究”成果。贵阳院王波教高介绍了贵州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现状;江晓涛工程师综述了贵阳院流域水库地震监测;丁朋工程师则展示了贵阳院物探仪器研制的成果。专家报告之后,参会代表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岩溶物探方法及其适宜性,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监测数据库管理等多个方面,与专家们进行了充分交流与咨询,专家们认真作答,为基层技术人员答疑解惑。报告会之后,专家们参观了贵阳院物探分院工程物探成果展以及电磁波仪、大功率声波仪、孔洞三维激光自动扫描成像系统、洞室三维成像系统等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产品。姚振兴院士等专家还参观了该院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了解、指导台网地震定位及管理工作。 专家们专程赴贵州平塘县,实地考察国家大科学工程FAST射电望远镜及其周边喀斯特天坑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研究员向专家们介绍了FAST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和建设过程,重点介绍了对大工程安全起到关键作用的岩溶物探工作及成果,成为本次活动的点精之笔,也为本次活动划上了圆满句号。 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是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举办学术活动的创新,围绕“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主题,开展研讨,遵循“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原则,在“切题、宽松、热烈、高效”的氛围中,共同探讨、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工程地球物理技术深度融合的学术与技术问题。今年的研讨主题聚焦“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物探”,并对接承办单位的需求,就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开展交流 与讨论。研讨会报告内容丰富,专家及参会代表交流讨论热烈,为贵阳院物探工作的创新、发展拓宽了思路,梳理了方向。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7年3月1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三届四次理事及学术报告会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济南新址会议厅召开,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和学会理事共计79人出席会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王怀洪副理事长主持会议。张善法副理事长作2016年学会报告。刘元生理事长作学会2017年工作安排讲话。 栗甲副主席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2017年学会的工作计划、安排表示支持。栗甲副主席用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从5个看点及“四个一”关注点并结合政协履职等方面传达解读了“两会”精神。他和全体学会理事共同听取了学会学术报告。 郑明坤副理事长宣布了2016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获山东科协学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二名理事名单;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学会工作先进集体25个会员单位名单,并颁发 荣誉证书;丁峰副理事长主持,理事会表决通过增选副理事长1名、常务理事5名、理事4名,并颁发聘书。 理事会邀请近年来取得学术重要成果的五位专家做学术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名称分别是:(一)、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徐龙军(哈工大威海分校);(二)、地质地球物理信息融合预测评价煤层下富铁矿方法与研究,王怀洪(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三)、威海市文登区发现清洁能源干热岩(金矿),丁峰(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四)、地理信息+、智慧城市,张善法(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五)、智慧城市背景下工程物探的机遇与挑战,李学军(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走进唐冶小学 讲好地球故事”,2017年第48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公司、历城区唐冶街道办事处开展地球日活动,4月19日组织技术专家到历城区唐冶小学,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为主题开展地球日宣传活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张善法,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院长王怀洪,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副院长王秀东,唐冶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孙茂华、教育办主任周正海,唐冶小学校长秦中华和唐冶小学120余名师生参加科普活动。 张善法作了题为《科技让地球更美好》的报告,从地质科技角度讲解了地球环境治理利用知识,启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立志将来为合理利用地球空间、造福人类做出贡献。王秀东以《感恩地球》为题为孩子们讲了有关地球知识,重点介绍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措施,启发孩子们感恩地球、爱护地球,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做贡献。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单凤兰、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环境评价工程师徐晓天也结合本职工作讲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建设美好家园等方面的知识。他们的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孙茂华在致词中对我院到唐冶小学开展地球日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这是该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科普宣传活动,专家们为同学们送来了“智慧阳光”。报告会后,向唐冶小学赠送了《地球之谜》、《〈第一次发现〉丛书:地球》、《世界地球日》等书籍和科普资料。 参加活动的同志还参观了唐冶小学校园建设,并就建设智慧社区、开展文明共建等事项进行了座谈。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7年5月9日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一楼伯声报告厅召开,会期1天。出席本次大会正式代表63名(应到78名),特邀代表7名(应到19名)。 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来宾有: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田世坡部长;长安大学科技处韩玲处长。会上省科协学会学术部田世坡部长代表省科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了第七届理事会取得的成绩,并对新一届理事会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韩玲处长代表理事长单位长安大学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长安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希望进一步加强长安大学和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地学科技上的合作。李貅理事长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来的贺信,同时发来贺信的还有山东、广西、云南、吉林等省的地球物理学会。 为了保证大会的顺利进行,大会以举手形式通过由李貅、冯宏、李庆春、李文全、洪海军、袁炳强、刘宽厚、李百顺、汤天知、邵辉成、郭文波、冯西会、王庆良、潘作枢、李毓茂等13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李貅任大会主席团主席,主持本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大会首先由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李貅教授致开幕词,致词中对到会的领导来宾表示欢迎,并简要地介绍学会发展情况,对学会各会员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学会秘书长冯宏研究员代表第七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并宣读由陕西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出据的《关于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李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表明:“李貅在其任职期间,能够较好地履行其经济责任,业务活动行为能较好地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任期内资产管理使用安全、完整,为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指出在财务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接着陈大生教授受学会换届改选领导小组委托向大会做本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汇报。 大会听取冯宏秘书长做第七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荣誉理事长潘作枢教授做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通过无记名投票形式选举产生了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共计52名;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学会收取会费标准和学会规章管理制度等事项,并以鼓掌形式通过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八届理事会章程。完成上述议程后,上午的会议告一段落,休会1小时。 下午1:00,新产生的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召开了第1次会议,出席会议的理事共44名(应到52名)。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2名)、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13名)。会议还以举手形式一致通过任命郭文波为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命刘宽厚为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命冯西会为社会与科技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命陈大生为组织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本次理事会完成其议程后,新当选的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李貅教授代表第八届理事会讲话,表示新一届理事会一定要进一步团结广大会员,努力工作,精心为会员服务,努力提高学会的学术和科技服务水平。加强与会员单位的联系,把学会办得更有活力,为陕西省的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次代表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胜利闭幕! 附: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主要负责人名单 理 事 长:李 貅 副理事长:李庆春 李文全 洪 海 袁炳强 刘宽厚 李百顺 汤天知 邵辉成 冯西会 王庆良 秘 书 长:冯 宏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7年5月16日下午,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召开了2017年度常务理事会,包括张珂理事长在内的20余名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 侯卫生秘书长从学会的组织建设和学术活动两个方面汇报了2016年工作,并就2017年的工作设想做了简要介绍。2017年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以“一会一论坛”为轴线,从完善学会组织建设、开展学术交流、进行科普活动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拓展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其中,“一会”是由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广东省地质学会等兄弟学会联合,将于2017年11月举办的广东省首届地球科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一论坛”为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中国工程院赵文津院士主讲的第75期广东科协论坛。与会的常务理事一致通过了2016年的工作报告,并就如何办好学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列席会议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李惠民秘书长结合自身工作介绍了办会经验。最后,列席会议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从学会的建设、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新媒体建设等几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侯卫生) 2017年5月16日下午,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惠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秘书王晨阳、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站长李源鸿等为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揭牌仪式由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曹静副站长主持,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部分常务理事及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工作人员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下属的四个气象卫星地面站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该站已成为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静止气象卫星测距站、VSAT卫星通信地球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等最尖端和最常规的气象探测手段的大型综合卫星地面站。 多年来,卫星站对科技的普及教育十分重视,充分利用丰富的卫星信息,设立了参观与实习、科技知识讲座、观看气象卫星知识录像、专家咨询等四个版块科普教育及宣传内容,为广大的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块了解世界卫星领域知识的场所。2005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点,成为全国气象系统首个以行业为品牌的卫星气象科普基地。该站同时也是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科普教育平台。 该站科普教育基地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地方学会资源共同进行科普教育工作,普及科学知识。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侯卫生) 6月16—17日,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新乡市召开。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和会员单位参观。会议由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承办。来自23个单位的9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程礼来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吴健所长致欢迎词,学会郭玉松副理事长代表理事会介绍学会工作情况。 会议共交流18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地震、电磁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地球深浅结构成像、矿产资源勘探、工程物探等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17个展板展示了各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2个单位展示了新研发的物探仪器。 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二十二所石油电子仪器研发基地、仪器加工车间、历史成列馆和研究所新区。 学会通过此次会议为会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展示和学习平台。参会代表围绕物探新方法技术发展及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合作、融合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会议的召开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增进行业交流合作,利于各单位地球物理科技创新,为河南省地球物理行业贯彻“向地球深部进军”国家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7年5月16日上午,广东科协论坛第75期报告会在广东省突发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大礼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赵文津教授应广东省科协的邀请,到会作了“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的专题报告。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气象局共同主办,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广东省地质学会等省级学会承办,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广东科技报社等协办。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梁建茵主持报告会,广东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唐毅同志出席报告会。省科协八届委员会委员,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有关人员,在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参加报告会。 赵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宇宙充满好奇,人类渴望了解宇宙,渴望飞翔太空,渴望对未知领域探索求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滞,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期间不乏仁人志士倾其一生,不少人甚至因其丧命。在探索的历程中,人类的科技文化得到了提高,能更好的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帮助。但这只是小小的收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等着人类。 赵院士强调深空探测首先是一个综合国力,综合技术水平的象征,也是一个凝聚国心、提振全国人民志气的大工程。我们一边在探索太空的同时,一边要思考探测的科学意义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重大发现?或者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的创新?这些发现和创新又能对人类有什么帮助?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探索新的道路,而不是跟在外国后面搞研究。同时,我们应更关注全民的原创性科学思维培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国家才会进步。希望大家今后能在各自领域进行原创性地拓展研究,为中国的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报告结束后,赵院士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对参会人员提出热点问题进行一一解说,其精辟的回答得到了参会人员热烈的掌声。这次论坛列入第75期,也是2017年的省科协的首期报告,受到了广东省科协的高度重视。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侯卫生) 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开展了2016年“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遵循科学计量指标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佳论文”是从2011-2015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热点论文”是从2014-2015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于2017年2月18日在网上公布2016年“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评优结果。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杨文采院士的论文获得“最佳论文”三等奖,高原研究员的论文获得“热点论文”三等奖。
附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6年评优结果(获奖论文情况)
注:获奖信息公布网址: 1、期刊网站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news/journalNews/2aBb64nGH3skLro6r 2、科 学 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29637.html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会供稿) 2017年4月15—16日,SEG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参与的《关于油藏地球物理应用的课程培训班》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培训中心成功举行。此次培训特别邀请SEG现任主席Bill Abriel先生主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讲授《岩石物理驱动下的地震流体识别》,共进行二天。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38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工作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介绍了诸多在实际勘探生产中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采用课堂分组,模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SEG中国总裁廖良基博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研究员在培训班开幕式讲话,SEG中国总经理马碧云女士主持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学员反映很有收获。这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扩展国际交流活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尝试。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17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 颙 副主任: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郑永飞 副主任:陈 颙 李廷栋 张培震 朱日祥
成 员: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张培震(兼) 副秘书长: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郭 建 副组长:孔繁恕 李亚琦 刘元生 宁俊瑞 宋强功 周坚鑫 成 员:董 静 顾 珧 胡 敏 姜明威 蒋东伟 李 淯 刘 宁 倪一超 乔忠梅 苏 枫 徐善辉 张学彬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 间:2017年10月15-18日,14日报到。 地 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月14日:会议报到; 10月15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月16-18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张培震 副主任: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蔡永恩 陈 文 陈发虎 陈汉林 陈小宏 底青云 董树文 董云鹏 方小敏 付碧宏 高 锐 高 原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 召集人:董树文 李廷栋 高 锐 尹 安 周 琦 (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田小波 陈 赟 (3)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天水 黄宝春 潘永信 杨振宇 (5)大陆内部构造 召集人:王 瑜 刘少峰 刘俊来 李亚林 Ben van der Pluijm (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赵国春 郭敬辉 刘福来 李三忠 张少兵 (7)大陆流变学 召集人:张进江 刘俊来 刘永江 章军锋 (8)俯冲带结构与过程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吴元保 (9)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李曙光 李忠海 刘少峰 孙卫东 许文良 郑天愉 朱 光 (10)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多块体拼合过程 召集人:董云鹏 王宗起 闫 臻 吴元保 龙晓平 (11)中国东部及邻区燕山期构造事件 召集人:赵越 张长厚 张岳桥 (12)华北克拉通演化 召集人:张拴宏 朱 光 郭敬辉 刘福来 孟庆任 林 伟 (13)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赵俊猛 陈永顺 裴顺平 (14)洋陆过渡带结构与演化 召集人:李三忠 朱俊江 丁巍伟 任建业 郝天珧 (15)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 斌 王 涛 杨进辉 王 强 黄小龙 王孝磊 (16)西特提斯域构造与成矿 召集人:肖文交 侯增谦 金小赤 刘俊来 万 博 (17)青藏高原的岩浆作用、深部过程与成矿 召集人:刘传周 杨志明 朱弟成 曾令森 王 强 (18)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 召集人:王岳军 舒良树 张岳桥 倪 培 颜丹平 周涛发 冯佐海 (19)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 召集人:秦克章 肖文交 周建波 徐 备 王 涛 高 俊 (20)三江特提斯域构造 召集人:曹淑云 张 波 王 勤 刘俊来 王岳军 陈 凌 (21)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郑文俊 张培震 石耀霖 高 锐 张会平 张 怀 (22)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 召集人:杨树锋 贾承造 陈汉林 贾 东 郭召杰 (23)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 静 陈 杰 张培震 张 波 王伟涛 (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陈汉林 李有利 颜茂都 (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谢富仁 陈棋福 梁春涛 何宏林 (26)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 召集人:徐锡伟 姚华建 雷建设 刘保金 徐浩德 任治坤 (2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 召集人:郑文俊 张培震 付碧宏 李海兵 王伟涛 袁道阳 (2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万永革 唐啓家 蒋长胜 张 勇 (2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治坤 王 华 李传友 任俊杰 饶 刚 (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会平 范宣梅 孙 萍 王国灿 吴中海 (31)地壳应力与地震 召集人:谢富仁 马寅生 岳中琦 杨树新 李 宏 (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 召集人:任金卫 张培震 张晓东 熊 熊 江在森 周仕勇 (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宏峰 马胜利 章文波 岳 汉 (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召集人:刘少峰 孟庆任 李 忠 杨永太 (35)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翟刚毅 李 明 (36)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37)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卢双舫 (38)地球内部挥发分的迁移与作用 召集人:倪怀玮 杨晓志 毛 竹 李 元 陈仁旭 (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王 非 陈 文 丘楠生 田云涛 沈传波 袁万明 (40)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刘 耘 陈玖斌 秦礼萍 黄 方 (41)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魏春景 刘晓春 吴春明 张泽明 吴元保 (42)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郭 锋 汤艳杰 (43)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孙卫东 (44)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4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巴 晶 符力耘 毛伟建 杜启振 何 涛 (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汪利明 王泽民 童小华 李志伟 (48)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 琪 申文斌 熊 熊 (49)现代化GNSS数据及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召集人:耿江辉 戴吾蛟 涂 锐 李子申 (5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51)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 召集人:刘 曦 章军锋 代立东 杨晓志 倪怀玮 张宝华 李 元 (52)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孙道远 黄海军 李 娟 倪四道 邓力维 (53)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 原 王 赟 吴庆举 艾印双 杨顶辉 (54)地震物理过程 召集人:盖增喜 陈棋福 章文波 张海江 周仕勇 (55)智慧地球物理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孙进忠 (56)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高金耀 丘学林 郝天珧 宋海斌 (57)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汤 吉 (58)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59)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田 舍 李学军 武 炜 (60)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 田 钢 底青云 (61)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底青云 李 貅 徐佩芬 李 坚 张建清 (62)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肖立志 陈小宏 (63)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常 旭 王一博 张海江 桂志先 梁春涛 (64)油气成藏机理 召集人:郝 芳 夏庆龙 邹才能 刘全有 (65)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耿建华 曹 宏 印兴耀 郭光军 (6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王 涛 罗银河 姚华健 李红谊 郑 勇 (67)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吴燕清 于景邨 杜文凤 (68)地球科学中的分形现象及理论、应用研究 召集人:葛新民 蔡建超 (6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王宝善 田晓峰 杨宏峰 张 伟 (70)地球物理探测前沿技术 召集人:底青云 邓 明 方广有 林 君 (71)内磁层动力学 召集人:周煦之 宗秋刚 (72)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张 伟 刘 洪 王彦宾 冷 伟 (73)地热:“学”以致“用” 召集人:孔彦龙 庞忠和 胡圣标 何丽娟 (74)电磁卫星观测与应用 召集人:申旭辉 王 赤 吴 健 黄清华 吴立新 (75)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技术系统及观测数据处理技术 召集人:薛 兵 刘瑞丰 朱小毅 (76)强震动工程破坏特性 召集人:王玉石 谢俊举 周宝峰 (77)汶川地震研究进展与新认识 召集人:李海兵 刘 杰 徐锡伟 张培震 (78)汶川地震研究十年回顾 召集人:黄辅琼 杜 方 张雪梅 张会平 (79)地震电磁扰动及其传播响应机理 召集人:张学民 王兰玮 杨冬梅 杜学斌 汤 吉 (80)地震应急管理与研究 召集人:杨建思 聂高众 陈 安 顾林生 (8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胡祥云 李振春 王万银 曾昭发 李 宁 (82)工程结构性态化设计与地震韧性 召集人:王 涛 周中一 (8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吴晓平 王谦身 李 辉 (84)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Conveners: Li Zhao, Huajian Yao, Shijie Zhong, Xiwei Xu (85)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86)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 召集人:雷久侯 乐新安 倪彬彬 周旭之 张清和 (87)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魏 勇 张可可 崔 峻 宗秋刚 万卫星 (88)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邹永廖 魏 勇 肖 龙 刘建忠 秦礼萍 杨 蔚 (89)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戴 磊 杜爱民 陆全明 (90)矿物物理与矿物界面过程 召集人:何宏平 李胜荣 杨晓志 陈天虎 周根陶 朱建喜 刘显东 (91)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袁洪林 韦刚健 屈文俊 黄 方 杨岳衡 (92)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 召集人:周永章 潘 懋 成秋明 肖克炎 刘 刚 屈红刚 (93)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怀安 (9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和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世红 朱茂炎 李 超 朱祥坤 胡永云 (9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朱茂炎 陈中强 (96)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和适应 召集人:吕厚远 高 星 郭正堂 (97)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 召集人:敖 红 安芷生 李建平 程 海 (98)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 召集人:黄金水 张 南 王世民 (99)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 召集人:侯増谦 毛景文 胡瑞忠 邓 军 陈衍景 蒋少涌 周永章 (100)造山带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万 博 王 博 王勇生 褚 杨 蔡克大 (101)中国年代地层框架研究进展与展望 召集人:朱茂炎 戎嘉余 沈树忠 童 金 南邓涛 (102)大火成岩省与资源环境响应 召集人:厉子龙 杨树锋 徐义刚 周美夫 张招崇 (103)矿田构造与区域成矿 召集人:陈正乐 杨兴科 韩润生 陈衍景 张 达 陈柏林 (104)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 召集人:成秋明 肖克炎 (105)中国“三稀”矿产资源分布与成因 召集人:蒋少涌 王登红 何宏平 温汉捷 陈 唯 (106)环境地球化学 召集人:王新明 于志强 冯新斌 金章东 傅平青 (107)地球科学社会责任 召集人:孙卫东 张兴亮 刘青松 郑永春 张金海 唐自华 李雄耀 杨 蔚 李金华 (108)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郭正府 杨 蔚 刘盛遨 刘 焰 许 成 陈 唯 各分专题详细内容请登陆会议网站www.cugs.org.cn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114行,包含参考文献)。 征稿截止日期:2017年7月31日。稿件要求请会议网站www.cugs.org.cn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设“优秀学生论文奖”。 九.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17年8月5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1600元(学生1000元,不含博士后); 2017年8月5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1900元(学生12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方式:网上注册。 请登录年会网站www.cugs.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8月5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8月5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 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参展费用请在8月5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联系电话:010-68729347 82998257。 请参展单位于10月15日到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 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光盘),在年会中发放。 (2) 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评审费300元,在会后制作、邮寄正式出版光盘(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 评审费,费用由学会承担。 3.评审费、注册费(会议费),展台等费用请于8月5日前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4.请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
5.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光盘)一张。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代章 2017年5月8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7年 第2期 总第13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