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于20161015日至18日与第3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市联合召开。

本次联合学术年会参会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联合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2302篇,收录论文2244篇,开设专题87(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0(1个国际英文专题),联合学术年会设23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口头报告1582篇,张贴报告662篇。

1015日上午副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地震局陈颙院士作了“探测地下构造的主动源系统”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院士作了“太阳系空间环境与行星粒子逃逸”的报告;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作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前沿——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的报告;中石化石油勘探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魏嘉作了“π-Frame——大数据时代的开放式地震勘探软件平台”的报告;2016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同济大学王家林教授作了“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

1015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培震院士先后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柴育成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球科学十三.发展战略》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作了题为《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纪脊椎动物群演化》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磁场与生物圈:新观测和解释》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研究员作了题为《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作了题为《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的特邀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邹才能作了题为《中国页岩气:进展、挑战及潜力》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15 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

1016日上午2016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沈旭章、贺维胜、白 玲、张峰、倪彬彬以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袁三一、肖亮、任政勇、刘云鹤、刘双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1016日下午,地球物理学分会场学术报告分两个会场进行,分别由倪四道教授和黄清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怀教授作了“大陆动力学模拟的一些问题”的报告;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作了“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向东逃逸的模式?”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冷伟教授作了“地幔热柱的动力学演化和地表响应”的报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工陶知非作了“低频可控震源技术与应用”的报告;吉林大学林君教授作了“地球物理仪器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报告;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作了“光纤感测技术与地球表层系统监测”的报告;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建清作了“水电工程物探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的报告;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作了“震电机理与数值模拟”的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海洋战略、油气勘探、成矿机理、灰霾成因、地震灾害、空间探测工程、地学大数据等热点问题,不少会场人员爆满,报告之后的讨论互动也非常热烈,表明了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16日下午地球物理分会场学术报告后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颁奖大会,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计20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陈晓非副理事长和王小牧副理事长主持。郭建秘书长作了2016年学会工作报告;常旭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奖励评审委员会分别介绍了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的推荐经过和评选情况,王绪本教授介绍2016年(第七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情况,与会代表鼓掌祝贺获奖人。会上,理事长陈颙院士、副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常务理事姚振兴院士和万卫星院士、理事滕吉文院士分别为获得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和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工陶知非、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获奖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1016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编委20余人和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学会秘书长郭建和科学出版社彭斌总经理出席了会议。受刘光鼎主编委托,副主编陈颙院士主持了会议。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少华编审做了2015—2016年度工作汇报。把编辑部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期刊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向编委会做了汇报。编辑部何燕博士、张正峰博士和胡素芳博士分别就期刊指标分析、网络平台建设和新英文刊创建等给出了书面意见或具体介绍。编委们认真听取了汇报,对编辑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期刊在学术质量、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提高给予高度评价,对期刊所获奖励表示了高度赞扬,对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期刊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如增设多栏目或评论,组约综述性文章,组织研究成果有地区特点的文章,加强与国内外优秀科学家的联系,奖励优秀审稿专家,等等。最后陈颙副主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办好学报。

1017日晚联合学术年会领导小组(会务组列席)进行了座谈,对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在肯定本届年会取得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的同时,也对年会的组织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提出了中肯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117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第32届地球物理年会实际设置40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国际专题:1. 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地球物理学专题:1. 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2. 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3. 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4.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5.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6.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7. 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8.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9. 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10. 大型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查;11.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12. 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13.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14. 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15. 互联网+地球物理;16.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17.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 18.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19. 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20.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21.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2. 海洋地球物理;23. 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23. 油藏地球物理;24. 微地震监测与反演;25.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26.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27.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28.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29. 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30. 地震大地测量学;31.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32. 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33. 非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基础理论方法;34.地球生物学;35. 地热理论与应用;36.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37.地球物理科技成果推广平台;38.东亚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构造地质过程(中国海陆地学系列图编制)39.行星物理学;以及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专题。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7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得到稳步提升。除了独立的国际专题之外,不少常规专题中也有境外学者的报告。参会者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会场不仅爆满,而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也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一些与国家或行业重大项目密切相关的专题不仅报告数量多、水平高,听众也非常多;互联网+、大数据、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解释等报告也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兴趣。

  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由于本届年会专题多,且存在不少内容相近的专题,虽然组委会尽量在报告日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协调,但最终依然存在相近报告时间冲突的问题,令听众难以取舍。建议进一步完善报告的日程安排,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2)今年年会正好与SEG年会时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相关专题的交流效果。建议今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时间上与已知的重要国际地球物理会议冲突。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生依然是本届年会的主要参与群体,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也已成为本届年会不少专题的组织者,在学术组织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地球物理学科不断发展的希望和生命力。
      
2)张贴报告逐步受到重视,不少专题为张贴报告者提供了2-3分钟的口头介绍机会,交流效果比往年有较明显改善。
      
3)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设立了互联网+地球物理的专题,为促进地球物理在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4)年会的学术交流氛围越来越浓,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5)年会的网络化不断完善,显著提高了会务工作效率。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优化工作,尽量优化报告的日程安排,减少听众可能面临的时间冲突,不断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效果。
      
2)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并参与专题组织工作,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进一步完善现场注册手续,尽量减少注册等候的时间。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年会由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物理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2016年第四期《会讯》(总第134期),各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17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第五届 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1642224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举办。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天津地调中心、发展中心、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新疆油田研究院、大庆油田研究院、云南省地震局、长城钻探工程公司、中科院新疆天文台、科学出版社等30余个单位的近百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会上,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之一杜乐天教授做了“流体地球科学近期研究四方面进展”的主题报告。在短短的2天会议交流时间里,完成会议学术交流报告共计54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8篇、重点报告20篇。

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核工业地质研究院欧光习研究员主持,并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教授致开幕词,肖序常院士、翟裕生院士、王成善院士、任纪舜院士、莫宣学院士、戴金星院士、邓起东院士、谢鸿森教授、吕古贤教授、强祖基教授、刘本培教授、万天丰教授、郑大瑜教授、余达淦教授、袁学诚教授、裘慰庭教授、林隆栋教授等知名学者,对大会表示了祝贺,并做了简短但精彩的讲话。会议结束后,中国地质大学罗照华教授简要总结了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并结合他本人对透岩浆流体的研究心得,以两首充满浪漫情调、热情洋溢的七言古诗为这次会议致闭幕词。

一、本次会议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创新、精深、融合。

1. 创新

本次会议上传达的新信息和新思想非常多。第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是王成善院士的讲话。王成善院士是我国深部探测科学的领军人物,他在会议上对我国深部探索的前沿技术取得的一些新成就和一些最新的想法做了介绍。比如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海洋和大陆吻合面到底能不能钻探等,这些都离不开流体问题。此外他还提到了国际大陆钻探计划和国际深部碳观测计划两个国际组织将联合支持组成一个多井筒的深部地下实验室,而我国计划多井参与并在井中放入深部观测仪,以期能够实现实时、原位、连续的观测重磁电、应力、温度等的目标。这种深部观察进一步向下发展,可能能够验证成矿、非生物烃的成因等许多问题,成为一种验证深部证据的有力手段。

第二个具有创新思想的是谢鸿森教授的讲话。虽然简短,但是很精辟。深部超临界流体的作用是人想象不到的。比如它的溶解能力非常强,有很多在常温常压下难以溶解的物质在超高压的深部超临界流体的作用下很快就能够溶解。而相反的,在常温常压下具有强腐蚀性的酸到了地球深部就可能什么作用都没有了,比如王水。谢教授还指出,国外用深部流体超临界水来降解很多难以处理的垃圾,这在环保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是吴必豪教授的报告。吴必豪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雾霾的形成机制,但实际上他讲的是气冰的形成机制、气冰形成后对霾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大气污染系统的结构模型,也都是一些全新的想法。

第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是袁学诚教授的报告。袁学诚教授是著名的地球物理专家,主持过我国的深部大剖面探测工作,根据他们的探测资料,并没有发现俯冲带,这对目前在中国来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板块学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他指出,地球上构造作用力的动力来源是来自“暗物质”,并从基础物理学上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解释。

第五是裘慰庭教授的报告。裘慰庭教授是原东方物探的副总工程师,他对油气成因提出了新的猜想,也提出了很多新的勘探思路。

第六是陈波博士的报告。陈波博士的本专业是石油地质,在长城钻探公司工作。但他根据大量的观察发现了煤矿矿难,包括井下透水、瓦斯爆炸等,实际上和天然地震有重要的相关性,他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证明地下矿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天然地震,这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这也是很新颖的一个见解。

2. 精深

作为精深的代表,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些研究油气问题的专家的成绩。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陶士振教授做了《致密储层石油充注次序与分布特征》的报告,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胡宗全教授做了《海上页岩源-储耦合特征及其对页岩气的控制作用》的报告,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欧光习教授做了《焦石坝页岩气储层岩石地球化学及成藏年代学研究》的报告。这几位教授的报告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地区的页岩气的成藏机制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代表着这一领域最前沿的深度。

其次是有关无机成因油气的研究。无机成因油气是一个科学理论,正在不断向勘探实践中发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刘银河教授做了《地球深部流体理论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意义》的报告,引用了最新的川北油气勘探的实践资料,为深部烃类的无机成因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而且指出了很系统的研究方向。林隆栋教授是一位资深的勘探家,是原克拉玛依油田勘探部的主任,在退休之后由有机论转而接受了无机论,他这次做的报告是《油气地质勘探新模式及对我国东南地区勘探部署方案初步设想建议》,明确地提出了,在基于油气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多元成因理论基础之上的油气勘探新模式。刘教授和林教授的报告标志着石油无机成因论正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

第三是深部流体成矿方面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的罗照华教授一直在研究透岩浆流体,他这次的报告是《透岩浆流体过程与岩浆型铁矿床成因》。东华理工大学的胡宝群教授也一直在研究深部流体和深部金属矿的成因,他这次的报告是《水的临界奇异性—内生地质作用突变的肇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深部流体和金属矿的成矿过程做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司马献章教授做了《陆相盆地沉积建造组合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的报告,也是看到了盆地中的流体对金属铀矿的影响,介绍了流体对金属矿成矿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

第四个方面是有关地震的研究。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强祖基教授在会上发布了消息:他根据地球红外异常提前预测出来了近日日本熊本发生的地震。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的杜建国教授对地震的弹性回跳理论过去就做过一些批评,现在他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比如深部地震造成的断裂、引爆角砾岩等,来表明地震有可能是地下的气体爆炸形成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年轻学者如深圳中国防震研究所的周锦鸿所长,他根据地球排气并按照强祖基教授的方法在做地震的预测,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 融合

流体地球科学分会的创立,用杜乐天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拆墙破界”,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在这个会上我们已然看到了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奇异效果。首先是“官科”和“民科”的融合。参会者有国家资深的科研人员、院士、教授,也有民间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比如深圳的防震研究所的周锦鸿所长,他所在的单位就是自己成立的民间研究所。温州港湾工程咨询监理公司的关凤晨工程师,一直在研究银河中心的引力变化对地球结构和地震的影响,这也是他的业余爱好。还有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解释研究中心的陈波博士,他所研究的煤矿事故与地震的关系跟他的本职工作也是毫无关系的,他开玩笑说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干这个的,也成了“民科”了。通过这些我们看到,流体地球科学会议搭建的平台促进了这些完全凭借自己科学兴趣进行探索的学者间的交流。

第二是各种学术观点的交融。吴必豪教授的报告谈到了“气冰”,大气中甲烷成冰的机理,裘慰庭教授的报告谈到了海下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机理,这两位教授此前是没有过交流的,当裘教授听到了吴教授的报告后感到两者之间有共通性,吴教授微观细致的研究正好为他提供了海下水合物成藏的新的支持。会后两人继续做了深入的探讨。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了。

二、未来新动向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分会创立以来已经召开了五届年会,这个学会的特点就是创新、鼓励跨学科的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前面所讲的创新、精深、跨界融合等等都是它成就的一部分,是在前面几次会议的基础上做出的。本次会议还表现出了一些未来发展的新动向。在正式会议召开前,流体地球科学分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召开了预备会议,讨论本次会议的内容和下次会议的方向,很多专业委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胡宗全教授提出了我们的跨界工作、发散创新的工作做了很多,现在应该进入聚焦的阶段,在某些领域更加精深、更加集中地做一些深入的探讨。会议结束之后,杜乐天教授、欧光习教授、陶士振教授、刘银河教授等还在继续思考未来学会应该怎样发展,在保留原有的创新、跨界交融的基础上,促进某些已经趋于成熟领域的科学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下一次会议会有更新的、更有冲击力的学术成果出现。

最后,罗照华教授撰诗一首来描述岩浆系统的复杂性,并将其标题改为“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来结束本次会议纪要。

 

人生长思不了情,世界花花过烟云;

两鬓凝霜忆往昔,错失身边有情人。

是非功过自天成,休怪当初不专心;

初恋难识美人意,传情原来用眼神。

系统演化多路径,时隐时现通天庭;

常生常灭古难全,合纵连横浊自清。

地球系统复杂性,深部流体掌络经;

气吞山河行万里,渣留阴阳戏精英。

 

(注:这首诗的大意是将流体比作美女,由于我们囿于理想系统的观念而没有认识到她的重要性。我们往往偏爱于用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来认识世界,没有意识到自然的复杂多样属性。结果,流体这一最关键的事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并非我们有意为之。等到固体地球科学各方面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才认识到流体这一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物是如此重要,但由于流体随处可见,使得我们误以为她并不重要。导致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与我们理解的理想系统格格不入。地球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其基本特征是地球的演化具有多重分支现象。地球系统由大量、不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常生常灭,只有少数最不稳定的子系统可以吸收外界的能量而发展起来,从而主导整个系统的演化。因此,我们需要善于抓住零星的地质记录,再造整个地球系统的演化历程。忆往昔,我们清楚看到,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主要受控于深部流体。然而,由于流体的高度活动性和行为可变性,我们对流体过程的理解迄今仍很不够,因为我们可研究的流体过程产物主要是残留于地表和地下的固体,而其另一种产物则混入大气之中。)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欧光习、李玉琪 、罗照华、陶士振 供稿)


 

 

    近二十年来,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在中国大陆深部结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为总结目前流动地震台阵观测研究结果、探讨未来流动地震台阵技术发展方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16713日至716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联合召开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开场致辞,并作题为《深部探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南京大学王良书教授、北京大学周仕勇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赵俊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棋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晶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志坤副教授等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外,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三处于晟主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王仰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魏东平教授等50多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展示了目前地震台阵观测取得的重要成果,并讨论了地震台阵观测的技术和方法,仪器与数据的共享实施方案等地震学家关注的问题。

研讨会后,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会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清华大学杨顶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研究员等分别作专题汇报,并同与会的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促进了国内固体地球物理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进一步探讨未来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会议结束后与会专家考察伊春附近的野外流动地震台站,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地球物理研究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专委会于2016729-31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召开了“互联网+地球物理”研讨会,来自山东省地震局、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枣庄地震局、山东省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搜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浪潮集团北京公司、众合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浩博达(北京)技术公司、紫光华山科技公司、地震出版社等27个单位42位会员代表出席此次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围绕互联网+地球物理主题,就互联网与地球物理和地质等诸多领域的融合与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了广泛的讨论。研讨活动收到论文35篇,专题报告19篇。

专委会副主任陈会忠研究员主持了研讨活动的开幕式,山东省地震局刘希强研究员、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研究员、枣庄市地震局局长张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分别致欢迎词。蔡晋安主任指出,此次研讨活动是2014年石家庄大数据、云计算研讨活动和2015年地球物理信息监测技术研讨活动的延续,主要围绕互联网+地球物理的融合及应用进行研讨,以此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应用和发展。来自地震、空间和地质方面的5位专家在大会上做了特邀报告:蔡晋安主任的“互联网+地球物理设计与智慧地球物理研究思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侯建民副研究员的“互联网+地震”、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李灵樨博士的“互联网空间科技云”、中国地质科学院戴爱德研究员的“互联网+地质科学数据服务”、众合永业公司袁文天高级工程师的“互联网+大数据在气象和遥感金融中的应用”以及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的“地震大数据思维”报告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启示。

在会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爱华研究员做了“三维复杂介质中震源轨迹的计算”的报告,江苏大学曹清华副教授做了“煤田火区互联网监测节点远程动态更新”的报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研究员做了“也谈互联网+海洋”报告,防灾学院万永革教授做了“山东平邑坍陷事件产生的位移场与应力场”报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晁军副研究员做了“互联网+防震减灾浅谈”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周小元副主任做了“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水文地质调查系统”报告,华浩博达(北京)技术公司朱新周工程师做了“华浩超算用于地震应急救灾指挥系统”报告,山东省地震局汤克礼高级工程师做了“互联网+地质信息的初步应用”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冯斌工程师做了“互联网+时代的物化探数据资料共享和服务”报告,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的三位年轻的工程师做了精彩报告,展现了他们将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冯斌工程师的“互联网+时代的物化探数据资料共享和服务”、梁萌工程师的“Spark并行运行框架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重大实验”、陈实工程师的“可视化技术在地球物理三维数据场中应用”,山东省地震局蔡寅博士做了“面向互联网的地震预警发布”报告,紫光华山科技公司郭一沫工程师做了“互联网+众包技术给我们的启示”报告。

此次研讨会围绕着互联网+地球物理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互联网+地质、互联网+地震、互联网+勘探、互联网+空间、互联网+减灾、互联网+海洋。来自地质、地震、空间、物探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年轻学者就各自取得的最新成果做了精彩的报告,与会人员就互联网+地球物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互联网+地球物理新模式的提出。会议提出了构建互联网+地球物理的顶层设计和智慧地球物理新模式。特别是强调了地球物理大数据思维,指出它将突破传统的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模式,推动地球物理的跨界创新,使地球物理从传统的自身判断(依靠计算模型)模式到依靠数据的新业态的转变,进而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使地球物理学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2)互联网+地球物理的融合。我们看到互联网+在地球物理等各个分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具体体现在互联网技术在地震、地质、空间、气象、遥感、海洋和物探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取得的成效。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做的手机开发的APP,对野外水文地质测量方便快捷,受到野外地质工作者的好评。同时,数据共享、三维可视化、Spark并行运行框架、数据库等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成效显著,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次会议的举办,加强了委员和同行间的交流,特别是国内几大软硬件公司的参与,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了解,开启了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应用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联合学术年会,于2016817日~1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亚太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承办,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协办。

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孔繁恕主持,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许顺斗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殷会祥、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赵志超院长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石油、地勘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68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7家仪器厂商到会参展。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李坚、李貅、沙椿、曹哲明、程久龙、韩永琦、李志华、冷元宝、米晓利、张建清、陈昌彦、刘金光、王怀洪、赵杰、徐佩芬、薛国强、于景邨,副秘书长王超凡、安志国等20人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聚焦大型工程与城市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应急抢险救灾、灾害预测与防御中的地球物理技术,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其它新技术、新方法进展等专题,通过学术报告、展台方式,为大家提供了广泛深入交流、探讨的机会与平台。

大会安排7个主旨报告,分别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的《极低频电磁探测新技术及其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刘雪军教高的《综合物化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冷元宝教高的《基于直流电法的黄河堤防安全保障应用与展望》;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黄世强教高的《海洋工程物探技术及应用》;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昌彦教高的《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曹哲明教高的《工程疑难问题的物探应用效果》;日本地学数据分析研究所凌甦群研究员的《微动探测技术在国内外工程物探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这些主旨报告向大会展示了工程地球物理界广泛关注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本年度继续评选“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本次学术年会安排了评优论文专场报告,有11位候选论文作者到会作报告。经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全体参会代表投票,评选出“2016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二篇,二等奖三篇,优秀奖六篇(见附件)。

另有17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交流主题,就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与检测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们进行充分讨论交流。4位仪器厂商代表介绍了“物探仪器新技术及进展”。

学术报告之后举行了“2016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为十一位“2016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米晓利代表专委会致颁奖词。

闭幕式由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主持并作总结发言。总结本次大会具有如下亮点:

1.本届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55篇,全部收录到会议论文集中。大会安排口头报告35个。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工程物探、工程检测、矿产与资源勘探等多个方面,涉及电磁类方法、地震探测,人工、天然源面波方法、地质雷达等多种探测方法,探测对象包括隧道、铁路、地铁、公路、坝体、滑坡体及矿产资源等。既有理论、方法、技术内容,也有应用实例,既有针对陆地,也有针对海洋和沿海滩涂的方法技术。

2.成功组织了本届(第二届)“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评选。评选过程组织严密、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考虑到专家委员的权威性和与会代表的参与积极性。

3.充分发挥专委会专家委员的作用,会议录用论文都经过专家委员的遴选、评审与修改,大会口头报告由专家委员遴选、推荐。

4.为青年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更多交流、锻炼机会。在论文评审、口头报告安排上均向年轻人倾斜。

5.学术氛围厚重、展示成果丰富、技术交流深入,对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6.会后,专委会将从会议录用论文中进一步遴选高水平论文,推荐到《地球物理学进展》发表。

这次联合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会议主办方衷心感谢各位代表及仪器厂商的积极参会与支持,向会议承办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及协办方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的精心组织并提供人力、财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为组织这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四届五次主任工作会议,专委会班子成员、专家委员会委员等21人出席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通报了去年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申请及评审情况、今年将启动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申报及评审的相关情况。专委会徐佩芬秘书长通报了2016年专委会工作情况,10月份地球科学联合会本专委会专题组织筹备情况,并就专委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奖和基金设立、大学会编写“学会史”等相关事项、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初步意见与共识。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6922日—2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如期召开。会议主题为“推动地球物理方法创新,引领探测仪器技术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石耀霖应邀到会并作了精彩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14个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拿大Geotech公司、法国IRIS公司、加拿大Sensors&Software公司、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的专家与仪器研发人员等共55个单位的17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60人在大会和专题会议作了报告。在宽敞的会议楼大厅东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着中国科学家兼书法家美称的何继善院士和中国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院士为祝贺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成立三十五周年的题词。何院士的题词遒劲有力、潇洒大方,他写道“历史风采令人坚信地球物理技术的未来巅峰一定在中国”;滕院士摘自《论语》的经典名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出了仪器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3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上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教授致开幕辞,并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发来的书面致辞,郭建秘书长在致辞中代表地球物理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祝各位专家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和研讨,均有所收获。在谈到学会工作时他写道:“近几年,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把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办得有声有色,一届比一届好,成为了中国地球物理界的一个品牌。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特别感谢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元泽教授致辞:他简单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教学、师资以及学科专业的情况,表示很荣幸能参与主办此次会议,他认为会议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他代表学院衷心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23日全天为大会报告,滕吉文院士和石耀霖院士与其他10位中外地球物理学家做了精彩报告。滕吉文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创新第二深度空间资源、能源探测—催生地球物理新型仪器研发”。滕院士说:“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之际,必须强化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m)金属矿产资源探查,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m)油、气能源的探查与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田的发现。为适应这一战略需求,则必催生地球物理新型仪器与设备的自主研发”。报告中他强调了地球物理观测仪器和设备创新研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他认为在金属矿产资源探查方面要研发大深度、高分辨率、稳定性能良好、可操作性与轻便化的新型仪器设备;对研究壳、幔结构反射地震仪器设备提出了具有自动进行静校正和动校正的适时装置、探测动态范围的数字传感器数字地震检波器等的约束条件;记录仪应具有进行常规、实时数据处理的功能;在空中和海上观测与探测仪器方面要拥有航空重力梯度仪、航空磁力梯度仪和航空电磁波场观测仪器设备;海域异常目标物体的检测、发现与跟踪仪器设备;空中探测地下大型掩体和大型特殊物质库的高精度仪器设备。他呼吁为了实现深地探测我们奋力创新研发大深度、高精度、稳定性能良好、且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设备和与其相匹配的软件系统。为在我国建国100周年时步入世界地球物理强国而努力奋斗!

石耀霖院士在“漫谈地震预报及地应力测量仪器”的报告中,以天气预报从数值预报的提出到数值预报的应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例讲述了地震预报与地应力测量问题。他说没有理由说地震不能预报,地震预报应该由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迈进,现在应该吹响地震数值预报的起床号。地应力是实现地震数值预报的关键物理量之一,需精确测量与监测;地应力绝对测量的方法需要改进和提高;地应力随时间变化的相对测量仪器和探头井下安装需要改进;要解决体积应变的蠕变和漂移问题、同震阶变问题、深孔长期稳定工作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罗延钟教授在“相关辨识的抗干扰性”的报告中对伪随机信号电法仪器的抗干扰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仿真模拟和野外试验罗教授得出利用全周期“相关值”计算大地(系统)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的伪随机相关辨识,不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的结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研究员做了题为“M-TEM系统及在钼矿勘探中的应用”的报告。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合作单位开始研制新型多通道大功率电法勘探仪器系统(M-TEM),该系统主要包括伪随机编码大功率发射机、低噪声数据采集站,以及信号提取与数据正反演软件等。数据采集系统动态范围达160dB、最小可检测电压为50nV、同步精度5μs、采样率最高16ksps,同时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在河北省张北和内蒙古曹四夭等地区开展的多次系统集成与野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TEM系统稳定可靠,对探测目标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实现了最大偏移距6000米的脉冲响应提取,有望为深部探矿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林君教授在“地空时频域电磁探测系统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吉林大学电磁探测团队研发的地空时频域电磁探测系统,通过在海陆交互带、盐碱荒漠区和山区煤矿老空区等复杂地质环境开展了地质构造勘探、老空水探查和水资源探测等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明该系统可用于工程与环境、地球资源探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存在飞行器续航时间短、蔽障能力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发与推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邓明作了“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仪器的原理及试验”报告。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仪器数次在海上试验结果与可燃冰勘探的成果表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主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仪器已经取得了以下效果:1.为目前海洋资源探测提供了高技术支撑;2.海洋电磁仪器技术指标部分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3.若忽略尾标,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数据处理结果容易出错;4.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可燃冰的探测;5.海洋电磁仪器与水下机器人(ROV)协同作业,可确保设备成功回收;6.海洋可控源电磁方法前景光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方广有的报告题目为:“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及应用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科学探测装备、资源勘探装备、浅层探测装备的研发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家探月工程、南极科考工程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报告重点介绍了半航空时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半航空时域电磁勘探系统是一种分离式、变收发距系统,相比于地面系统更加灵活、高效、可以到达地面人员较难到达的地方;比全航空系统信噪比高,从而探测深度更大。经过近年多次野外实地验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已在实际勘探工程中的得到了应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雷军教授作了题为“矢量分析在消除干扰波上的应用” 的报告。他认为地震矢量分析的优势为:1.可以从三分量观测记录上提取比较完整的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提供了途径;2.为减少地震观测、解释多解性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和约束;3.为地球物理其它矢量场信息的提取提供了可能;4.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观测记录矢量分析中提取偏振信息的精度尚有待提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总工程师何展翔的报告题目是“时频电磁勘探技术发展及应用”。他认为电磁-地震联合勘探是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此外三位分别来自法国和加拿大的技术人员作了报告:1.用于深部矿产勘探的分布式电阻率和激发极化三维成像系统;2.南非弗力德堡穹窿构造直升机ZTEM重磁联合探测成果;3. GPR 数据解析。精彩的大会报告突出的是“创新”二字,体现的是科学求异,技术求同,共享科研成果的开放思想。

     9月24日全天会议分为电磁技术、地震探测技术、重磁及环境技术三个大专题作了报告与交流。48位来自研究所、高校、仪器制造等企业的教授、专家、科研人员及学生在会上作了报告,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本次会议报告集中展示了近几年我国在地球物理技术与仪器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很多人为之惊讶与感动,证实地球物理技术的交流共享平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会议期间,地球物理仪器展厅的22个展台展出了18个科研院所和仪器生产企业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地球物理仪器。会前、会后、会议间隙展厅内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共享科技成果,选择最佳合作伙伴是展览的意义所在。

本次会议印刷出版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 — 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及摘要集》,文集共收录论文54篇,摘要47篇,总共425页,优秀论文将推荐至《地球物理学报》。文集并将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在会议召开之际《助推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前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成立与发展进程(1980—2015年)》一书与大家见面。书的扉页是何继善院士和滕吉文院士的题词。此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35年的发展历程。35年来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共选举产生了八届委员会,有委员 267人次,主办了42次学术活动,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近30年来我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2016年底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将到期届满,923日利用午饭的时间召开了委员会议,初步讨论了换届事宜和2017年专委会的活动。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何贤明)


 

                                            

铁道分会第一届二次技术交流会暨高速铁路物探技术应用研讨会议纪要


 

20161027日至29,铁道分会第一届二次技术交流会暨高速铁路物探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铁道分会各会员单位铁一、二、三、四、五、六设计院,中铁咨询、隧道院,中铁西南、西北科学院,中铁物探、劳雷公司、北京瑞奥的代表,参会代表共计50余人。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主办,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纪要如下:

1、出席开幕式的有上级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铁五院副总工程师邢文宝,铁三院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勘察大师许再良及铁三院地路院院长张利国、铁三院地路院总工程师陈则连。首先承办单位领导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铁道分会工作给予肯定,并指出了铁路物探技术发展方向,同时提出了相应要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对铁道分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通报了大学会近期的活动,并对今后学会活动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2、本次会议的研讨内容:

本次会议以“高速铁路物探技术应用研讨”为主题,研讨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⑴物探在应急抢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⑵工程检测新技术应用研究;

⑶超前地质预报综合技术应用研究;

⑷新设备、新方法应用研究。

3、本次技术交流会共有19名会员代表作了学术交流报告,交流课题涵盖“高速铁路宽路基检测”、“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检测”、“铁路应急抢险工程物探”、“隧底隐伏岩溶技术研究”、“孔间及钻孔岩溶探测技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交流主题紧贴“高速铁路物探应用技术”这个主题,期间还针对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4、本次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气氛融洽,部分与会代表围绕专题进行提问和讨论,发表各自见解,并提出解决建议和办法。会议在紧张、热烈、和谐、友好的气氛下,圆满高效地完成了全部议程。

5、闭幕式由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铁五院副总工程师邢文宝作总结发言。邢总对承办单位的积极筹备、各会员单位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在下次的学术研讨会中,不仅交流物探应用技术的成功经验,还应系统总结物探技术在铁路勘察与检测中的一些误判及教训,以便群策群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物探工作质量。最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邢文宝常务副主任宣布会议闭幕。               

(铁道分会)


 

 

2016121011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翁文波基金会和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共同组织召开了“2016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与会代表56人,收到学术论文、相关资料41篇,会前编印了《2016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文集》。

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地震、水文气象等灾害预测的54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对20164月全国天灾预测学术会议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灾害对应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学术交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专业委员会对2016年全国水文气象等重大灾害的综合预测意见均有较好的对应,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部分专家对今年华北地区的特大暴雨作了较好预测。

在开幕式上,高建国主任致开幕词,对2016年灾害情况作了回顾,并对专业委员会开展的活动作了总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原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办公室主任苏枫参加了会议。曲克信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希望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继续坚持地震预测,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与会专家听到老秘书长的一席话,备受鼓舞。

《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洪涝灾害风险的演变趋向”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内容精彩吸引了与会专家,受到大家的欢迎。名誉主任耿庆国研究员作了题为“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主题报告,并对当前的震情形势作了阐述。

这次会议可谓空前,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新老主任、新老秘书长聚集一堂,共同关心着国家灾害预测事业的发展。中国地震局震情发言人孙士鋐和中国地震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汪成民研究员到会并作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发挥各方优势,团结奋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深入总结探索是一条预报成功的必由之路。

会议期间,张启文副主任宣布: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将设立“翁文波预测奖”,明年4月将启动奖励,目的是鼓励大家对天灾预测事业的积极性。

会议结束前,高建国主任作了会议总结,并宣布:为了更好地纪念张衡,弘扬张衡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将在20174月,在张衡的故乡--河南南阳市,召开“中国地震观察先驱者张衡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兄弟专业委员会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不忘初心,共同纪念和探索中华民族历史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踪迹、科学思路和创新历程。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于20161222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楼413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地震预报观测研究讨论会”,会议采取座谈会形式,交流有关地震预报和观测方面的经验、教训,促进不同观测研究途径之间的相互沟通,寻求推进地震预报工作的办法。

来自不同单位的15位从事微震、次声、地磁、地电、地应力等地震前兆监测的专家学者(名单附后)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名誉主任陆其鹄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他首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

与会专家很多都是多年献身地震预报工作的老专家,大家对近期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的重视感到高兴和鼓舞,从各自从事地震预报和观测工作的经验、经历出发,就中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地震成因及孕育发生过程、地震的前兆异常现象、未来地震预报观测工作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地球物理学会前任秘书长曲克信教授认为,中国几十年来在地震观测分析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长、中、短、临以极震区为主的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综合预报巨震的成功案例获得世界关注。但地震预报的机理和充要条件尚未真正突破。他认为,地震预报不能仅停留在现象预报这一层次上,应该深入到“前兆现象”与“地震发生机理”的层次,研究“地震发生过程”与“前兆现象”之间的物理关联,由定性到定量,建立以“地震发生孕育过程”为基础的地震预报模型,地震预报才有希望真正突破。

与会专家就地震与各种异常信号的关系,展开了讨论,说明了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李学良展示介绍了近期在昌平地震台所布置微震观测设备监测到的一系列微震记录,提出从大震前的微破裂产生微震活动监测入手进行地震预报尝试。与会者就这些记录的振动事件展开了讨论。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高建国和北京工业大学的陈维升等列举了在一些地震事件前发生的热气上升(气爆)及伴随的热红外异常信号,说明了这些异常现象与地震过程的关联性,并介绍了与气爆现象过程伴生的次声信号的监测记录情况。来自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杨选辉也介绍了有关次声监测的研究情况。

长期从事地震地磁前兆研究的林云芳研究员,以20085.12地震前北川中学的一个老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具指南针异常摆动判断出地震将要来临为例,并进一步用中外五次大地震的地磁异常分析结果,说明了大震前存在地磁显著异常的事实。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重力观测研究的徐伟民介绍了地震局在全国布置的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监测台网的工作。通过对大量重力监测资料与地震事件的相关分析,发现汶川、玉树地震重力梯度均有显著变化。

来自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李达为介绍了近期研发成功的PS100型抗干扰电法探测仪,并介绍了地电探测在地震预报中应用可可能性。他介绍了有关深部高压包裹体使地表岩石圈隆升破裂的发震模式以及钱复业、曾雄飞等人的工作,阐述了仪器捕捉到的震前地电异常信号的特点。

嘉兴禾工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董长军介绍了他发明的地球整体颤动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利用这套仪器观测的资料对地震进行预报所依据的原理。他认为,这套仪器主要是测定地球受太阳律动引起的地球整体颤动,而地球在受到太阳律动影响发生整体颤动时,就可能会在地球和太阳连线方向所指的地壳介质中发生地震。

昌平地震台的王勇台长介绍了他们对地应力和地形变长期观测的工作情况。对地形变观测与200674日在北京附近的文安地震以及20085.12地震事件的相关分析发现,地应力在地震前几个月都有逐渐上升的变化,地震后地应力恢复正常水平,而且这些变化现象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发生地应力异常变化的观测点出现在与地震震中相连的特定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

来自中国地震局的孙士鋐系统介绍了中国几十年来地震预报的工作情况。根据他的介绍,尽管公开媒体认为中国有海城地震等几次地震预报的成功案例,地震预报工作走在世界前列,但实际上,中国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中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对前兆物理量的观测技术和仪器系统的性能及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地震前兆物理量的变化和异常的确认,首先需要观测仪器系统要可靠,所测量的物理量要准确;另外,前兆物理量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对应机理要研究。曲克信认为地震预报应该坚持专群结合,陆其鹄同意这个看法,并认为尤其是短临预报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而且要提高群测群防的装备水平。

与会专家建议,学会可以不定期召开类似这样的小型专题研讨会,为专项研究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另外,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高建国主任提议,明年在南阳召开纪念候风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的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参与主办这次研讨会。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16122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环境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单位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挥中心、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水工资环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中水北方勘测设计公司、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路桥、北京航天勘察设计院等。来自各个单位的代表共50多人,其中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资深学者教授曲克信、程业勋、赵章元、钟世航等委员出席了会议。

本次专题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地球物理。研讨的主要内容有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环境、地下环境等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研究进展。针对专题研讨内容,特邀国内五位知名专家教授博士做了精彩的报告。

专题学术研讨会由专委会副主任田舍高工主持,五位专家教授分别不同的专题进行了深入的报告。

1)曹丽婉博士作了《磁学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反映大气污染历史与现状》报告。介绍了环境磁学方法在观测大气污染方面的应用。环境磁学由于其磁学参数的测量具有快速、灵敏、对环境无破坏性、费用低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污染源的测定和追踪、城市污染的评估、历史污染事件的重现等。

2)王澎高工作了《污染场地的调查技术与修复技术》报告。介绍了现有污染场地的调查技术以及如何选用经济上、技术上可行的土地修复方法。这些方法技术可应用于现有停产和搬迁的生产性企业及闲置下来的土地的污染的检测及再利用前的修复。

3)修伟博士作了《地下水中原生组分分布异常:成因与效应》报告。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成因,以及地下水中组分异常,如砷、氟等异常形成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严重危害。

4)刘传正研究员作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报告。内容包括了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主要灾害种类、中国地质灾害现状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状况。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地质环境的利用和地质灾害的防治。

5)李学军总工作了《地下管线安全与检测技术应用》报告。介绍了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中重要作用和手段,并在地下管线测漏、病害检测、防腐检测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指出了我国地下管线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地球物理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最后,专委会主任杨进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介绍了专委会立足于环境保护的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针对目前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广泛传播环境地球物理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及新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与新进展。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为热心于环境的广大学者提供深入学习、交流、探讨、提升的机会与平台。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6921日——22日成功举办辽宁省科协第十届科技年会分会场。分会场分别设在盘锦市辽河油田研究院和抚顺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两地,以院士专家企业行和“地球科学青年论坛”的形式进行。

921日上午,院士专家企业行专题报告会在辽河油田研究院演示厅举行,盘锦市科协和辽河油田相关部门领导、辽河油田分公司、长城钻探测井公司、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的勘探专业技术人员200人聆听了李廷栋院士题为“中国岩石圈构造特征与成矿作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近几年我国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测的新成果,阐述了矿产资源勘探的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为广大勘探专业技术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理论课。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期间,李廷栋院士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辽河油田地质陈列馆展出的钻井岩心、岩石标本和稠油样品,还参观了稠油开发国家实验室,听取了稠油开发数字模拟技术介绍。李廷栋院士还到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与学会人员座谈、合影并题字。

922日来自盘锦、阜新、丹东、沈阳等市、地的200多位地矿专业技术人员人,聚集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出席主题为“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第二届“地球科学青年论坛”学术报告会。会场四周张贴十多幅关于我资源形势的大幅科普挂图。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向抚顺市科协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科协赠发“地震防灾减灾百姓须知(手语版)”光盘。上午的会议安排三个特邀报告:李廷栋院士的“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及成矿作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副主任周坚鑫教授的“中国南海资源与发展”;廖兴明教授的“东部裂谷盆地油气前景”。会议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科研处处长苏成利教授和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石殿祥博士主持。学校副校长赵杉林,抚顺市科协副主席刘震宾,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马贵阳、书记丛林、副院长王卫强、副院长吴玉国出席会议,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市鑫源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机构60余名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922日下午报告会在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和经管学院两个分会场举行,共有15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参会代表以及广大师生针对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此次院士专家企业行和地球科学青年论坛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中国地质科学院、辽宁省科协、盘锦市科协、抚顺市科协、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第二届青年论坛征集的56篇论文在会议前已编撰成印刷精美的文集。加上2015年的首届论坛研讨会,这两届成功举办的地球科学青年论坛,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地学科技人员开拓眼界、增长学识、发表学术见解的众望所归的良好学术交流平台,正在发展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品牌学术活动。

抚顺电视台、抚顺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本次学术大会进行了报道。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一、地球物理科技奖评审  

    近年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坚持开展山东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一直得到会员单位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及时反映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工作发展盛况和取得优秀成果。

     201672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组织了2016年度科技进步奖申报评选工作。626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发文通知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奖申报工作,同时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网站上公布。至715日共收到30个申报项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728日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评审。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胜利油田防雷与地震评价中心、山东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威海中威地震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12个项目荣获一等奖,11个项目获二等奖,6个项目获三等奖。2016 812-819日对获奖项目进行了公示。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推荐的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地质地球物理信息融合预测评价煤层下富铁矿资源方法研究与实践》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下开展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为团结全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做好“三项服务”,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坚持努力。

二、技术职称评审推荐   

    20161010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初审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本次初审共39人申报,初审委员会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要求正规、有序进行,通过个人汇报、答辩、初审会讨论、投票等流程推荐21人分别申报教授级高工、高工和工程师职称。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时值年末,各单位都比较忙,在这繁忙之中,为见缝插针开好理事会,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经商定,新任学会理事长张珂教授、秘书长侯卫生副教授在原秘书长周长祥先生的陪同下,于1110—27日走访学会各理事单位,开一次不一样的答谢、沟通、发展的理事会议。

首访省科协、省地震局、气象卫星地面站等单位,大家在一起座谈,听取汇报和研讨明年的工作安排,做到广泛地沟通和征求意见,使大家知道和明了新学会领导在继承中以创新的理念、求发展的思路,齐心合力把学会办得更有朝气、更有进取、更有作为,更受会员喜爱。同时也使大家明了该如何支持学会和使用学会活动平台,让学会和会员单位在发展学科与国家建设中共赢。

       商榷拟定明年的主要工作:

       1、如何办好5月份赵文津院士来穂参与省科协院士论坛,同时在中山大学办好学术讲座。

   2、如何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地面站的优势,办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基地挂牌仪式。借此机遇,搞一次生动活泼,交流互动式的科普活动。

3、建立健全学会组织,充分发挥好五个专业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如:测井专业委员会(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每年召开一次权威性的学术交流会。

4、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学术交流平台已走过了八个年头,明年如何办、如何庆祝?正在广泛地征求意见和筹办之中。

5、如何发挥中山大学地科院二位地球物理院士的优势,如何做好科技立项、科技咨询工作;如何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联合办好继续教育,待研讨落实。

学会领导带着创新发展的思路,请大家出谋献策、给力,成功地召开了一次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理事会议。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社团组织内的党建工作是衡量群团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团等级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自2013年换届以来,第二届理事会内部的党员理事始终注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家时常开会讨论、筹划与学会发展相关的规划、学会发展方向、工作进展等事项,党员理事在群团组织建设中确实发挥了积极向上的政治引领作用。但是由于各位理事的组织关系均留在原所在单位,学会的党组织建设一直停留在筹划阶段。2014年的社团等级评估中,虽然学会获得了AAAAA级称号,但是评审组也明确指出并要求学会尽早建立党组织。今年11月,辽宁省科协在辽宁省政府人民会堂举办了社团党建工作会议,聘请省委相关部门领导,面对面指导党建工作,讲清了必要性、迫切性,详细说明了操作程序,解答了具体问题,甚至许诺可以亲临社团指导工作,使得省内大部分社团明确了党建工作的意义,结束长期在筹划阶段徘徊的局面。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严格按照省委、省科协的要求,召开了党员大会。会议以现场会和通讯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举了廖兴明、刘兵、汪浩三位同志担任支部委员,并按照辽宁省的相关规定上报省科协党委审批。目前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党建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学会党组织在社团建设中的核心骨干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出来,学会的各项工作将保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参与指导的大连理工大学与辽河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课题“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研究与实践”经过一年多努力取得重要进展,桑雨博士的部分研究成果继2015年项目成果参展“中国第一届科交会(广州)”后,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今年还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此项研究工作的进展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本年度SEG年会专门发函邀请桑雨博士到SEG年会作报告。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贴近深地油气资源勘探的需要,学会策划了一次高水平的咨询评估活动。学会聘请国内高校院所的知名专家先后以函评和会议现场评审的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评估涉及:理论论述的完整与充分性、实用性,与现有系统的兼容(可移植)程度和深地勘探中的应用前景预测,并对他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仍需要加强的细节等进行了指导。

    相关研究成果电子文档提交到各位评审专家两周后,20161116日由杨文采院士为主的6位专家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采用现场答辩、讨论交流的方式,审查了桑雨博士的报告、提交的成果,对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明晰、针对的指导意见,并随后形成了评估报告。

学会开展的咨询评估工作是服务于会员(单位)、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的举措,也是学会重要的业务活动。作为AAAAA级科技社团,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学会专家在学术、技术及在本学科领域广泛社会联系的优势,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此次活动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学会的学术与技术领域的影响力,还在发挥学会专家的引领作用、引入高端智力资源为地区发展服务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122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太原召开第五次常务理事会议,总结2016年度学会的工作,并就2017年学会工作的初步设想进行了研究。刘鸿福理事长主持会议。

王俊业秘书长从11个方面对2016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1、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件,一是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研讨会、邀请何积善院士来山西讲课;二是主办2016年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2、组织参加物探技术大比武。20161月,学会组织参加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桔灯杯”全国物探技术(电磁法)大比武,并夺得本次比赛的冠军。

3、完成了学会《会志》最后修改。 720日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地方学会史工作会议之后,于810日发出了最后修改稿。

 4、及时召开了工作会议。根据学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召开了工作会议,进行了周密研究部署,因此,使各项工作能顺利举行。特别是于31日,邀请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老领导曲克信先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研究员、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老秘书长周长祥教授、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孔繁恕教授、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殷会祥教授、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石殿祥博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薛国强研究员、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王贵平工程师到太原商讨了环渤海、泛珠三角地区学术会议筹备工作,这是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基础。

 5、组织了山西省科协优秀论文评选。根据山西省第十八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文件的精神,组织对20131月~201412月期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进行评选,向山西省科协推荐了12篇优秀论文。

 6、宣传报道。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山西省科学技术网和《会讯》及时报道了学会的工作动态。至201611月底,共发出7篇通讯报道文章。

7、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推荐活动。2016年,我学会组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的推荐工作,山西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完成的“利用地震资料预测瓦斯富集带”的科研项目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8、积极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活动。我学会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召开的主要工作会议与学术活动,参加了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理事会议和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山西煤炭物测院张胤彬、田忠斌等参加了学术年会,并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9、参加了院士工作站挂牌活动。712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山西煤炭地质局组织了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基层行(山西)活动。学会配合并参加了挂牌活动。

 10 推荐注册工程师。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文件,组织推荐了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有三位会员进行了申报。

 11、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2015年向山西省科协申请改善学会办公环境,得到批准,2016719日,正式进驻山西省科普大厦学会办公中心。

 会议就鼓励会员单位多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了解外界科技信息、搞好重大物探项目的设计等进行了讨论,并就主要活动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拟定委托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承办2017年的学会交流会议。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5年设立了“学术与技术服务中心”负责落实具体的技术工作。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孟卫工、郭平、廖兴明三位理事长和石殿祥秘书长直接参与了大连理工大学与辽河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课题“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研究与实践”的指导。20161222日该项目年度验收会议在辽河油田办公楼15楼会议室召开。辽河油田科技处牛文金副处长、研究院主管副院长郭平、博士后管委会负责人尉小明及辽河油田相关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柳世光、高庆辉、宋宏文等9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项目验收委员会主任、主评专家石殿祥主持;会议听取了桑雨博士关于项目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设想的报告;对开题时确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研究成果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方法上的创新点、技术上的实用性、可实现性、复杂程度以及在未来深地勘探的应用前景等进行细致的讨论。这项博士后课题是学会近2年密切关注的研究项目,继2015年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名义参展第一届科交会(广州)后,今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本年度SEG年会专门发函邀请桑雨博士到SEG年会作报告。201611月以杨文采院士为主评专家的高水平的咨询评估会议也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验收委员会对该项目年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下一年度研究工作应调整思路侧重实际应用。

服务于会员(单位)、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是学会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也是学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充分发挥学会专家的引领作用、直接参与课题研究是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学会充分认识到: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作好技术服务才能真正提高学会公信力,只有确实修练好这个内功,才能胜任更多的承接社会职能工作把学会做强做大。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6122324日,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广西建筑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站、广西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广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与勘测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2106)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在广西柳州市举行。

两年一度的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引起了广西岩土工程和地球物理业内单位、院校和关联单位的高度重视,有42个单位共95人参加本次学术大会。

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学术大会这种联合学术大会形式,通过十多年的运作,已经成为广西区科协的一个品牌学术活动。本次学术大会共有16人进行了专题报告和论文宣讲。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岩土工程和地球物理技术的前沿问题、广西重点工作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等。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中国地大(北京)和桂林理工大学的教授、学者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与会人员高度评价本届学术大会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次学术大会组织的专题报告,题材广泛,对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创新有很深的意义。希望学术大会坚持办下去。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许瑜供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6           第4期(增刊)        总第135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枫
 邮编:100029 发行:苏枫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