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9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5年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评审工作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参加中国科协“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活动 学术交流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活动 地方学会 报道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三次筹备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创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2015年5月23日) 李源潮
今天,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广州召开。我受中央委托,向各位科技专家、各位嘉宾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年会的支持表示感谢! 刚才,启德主席和小丹省长作了很好的讲话,我听了很受启发。广东尤其是深圳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给人印象深刻,令人倍感振奋,广东正在走一条“创新驱动先行”的发展路子。本届年会以“创新驱动先行”为主题,很有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主要优势来自低成本优质劳动力,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原有的发展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发展动力的转换要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也就是说,方式转换、创新驱动,科技要先行。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深刻认识实现创新驱动的时代责任,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锐意创新的精神,奋力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创优,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作出应有贡献。 一、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抓住科技创新的时代机遇,多出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布莱恩约弗森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描绘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图景,及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影响。尽管对科技发展的趋势还众说不一,但各国之间争夺未来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已日趋激烈。欧盟实施“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启动“工业4.0平台”。谁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科技落后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科技追赶是中国现代化追赶的重要任务。中国科技现代化的追赶,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起步的,独立的国防和工业体系,“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科技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科技事业奋起追赶的新征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突出。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深海探测、北斗导航、生物技术、超导材料等许多领域,中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科技现代化仍走在追赶的道路上。科技界对我国科技当前的创新水平有一个“三跑并存”的判断:在1500多项主流科技中,处于领跑水平的10%,处于并跑水平的20%,处于跟跑水平的70%。这表明,我国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亟待增强。如果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不到根本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难以实现。 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当代科技工作者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时代。从我国目前的科技条件积累和人才储备看,应该也完全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863、973、重大科技专项等计划,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实验室154个,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很多科研设备都是全球最先进的。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3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了2%,已经与欧盟国家持平。中国的科技人才有6800万人,35岁以下的超过三分之一,每年新增理工科大学毕业生500多万人。这几年,留学回国人员每年超过30万。乔布斯曾对奥巴马说,苹果公司在中国生产,是因为不仅能招到70万工人,还能聘到3万工程师,如果美国能为苹果提供这么多工程师,他就把生产线迁回美国。现在的中国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握创新机遇,增强创新自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家发展需要,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努力取得更多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二、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业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需要,也是科技人员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创业潮一波高过一波。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的科技人员下海潮,柳传志创办联想,王选创办方正,段永基创办四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名扬海内外,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在苏南一带大受欢迎。第二次是90年代的新科技创业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海尔、长虹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实现了二次创业,留学海外的张朝阳、李彦宏、邓中翰等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回国创办高科技企业。第三次是新世纪以来的互联网创业潮,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等一批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起来,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雷军成为青年创业的偶像。科技创业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增长点。 当今中国的科技创业正进入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昨天展览的三维海洋信息平台、脑卒中评估系统都很了不起。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科技创业的空间更加广阔。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举措不断出台,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中央《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科技成果入股分红、职务发明转化收益等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创业。中国科协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科技人员走出高校院所,到地方和企业开展创业服务搭建了平台;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吸引了一批海外人才来华创业。社会各界对科技人员创业充满期待,天使投资看好互联网IT企业,股民追捧科技创业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抓住高科技、新产业、大市场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机遇,抓住全面深化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惠政策机遇,把握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积极领办创办科技企业,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造福百姓生活、推动经济发展。 三、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创优的追求,努力让科学技术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最好 创优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科技事业的发展,既需要大批从事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又需要大批把技术应用、技术革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工作做到最优的一线科技工作者。江西地矿局高级工程师杨衍忠,退休后20年如一日,整理了近600万字的地质勘探资料,为赣南地区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肃庄浪县农技推广中心吴永斌,跑遍西北5省,推广自己精心培育的高产抗病马铃薯“庄薯3号”3300多万亩。四方车辆厂研磨工宁允展,手工研磨高铁转向架精度达到0.05毫米,保证了中国高铁核心部件的质量。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教授,爱才惜才、提携后学,亲自培训了近两万名学生。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从科学研究转向科学普及,一干就是几十年,他的贡献得到国际认可,获得了科普界最高奖“卡林加”奖。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科技水平的差距既有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有创优能力的不足。我们需要更多的杨衍忠、吴永斌、宁允展、黎介寿、李象益。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为推广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应用效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扎实工作。中国科协采集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已出版50册,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要大力弘扬。同时,还要大力宣传那些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山老林等基层一线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追求科学、追求进步、追求奉献的新风正气,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的精神支柱。 今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各级科协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创新科协工作,扎实改进作风,认真听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搞好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意见》要求,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优当好“后勤部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的独立富强凝聚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鲜血和汗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牺牲和奉献。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科普中国网站) 根据中国科协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要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7月6日下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编纂工作启动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到会并讲话。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委员会主任陈运泰院士和来自科研院所、相关院校的第三版地球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编写组的主编、副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关工作人员及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22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编委会主任陈运泰院士主持。 一、首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龚莉社长介绍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概况和在中国文化建设上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第三版的总体设计、重要性和网络版的特点。 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代表学会讲话。他指出编纂大百科全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学会将积极支持此项工作,也感谢大家对此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特别感谢陈运泰院士代表学会亲自担当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编委会主任。此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学会秘书处要多与专家充分沟通,希望大家通力协作,按照预定的目标切实加以推进,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三版内容中心蒋丽君主任有针对性的讲解了编纂的流程、要求、原则等具体事项。 四、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编委会主任陈运泰院士谈了编纂工作的重要性和参加百科全书一、二版撰写工作的体会,虽然第三版的编写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有前两版的基础和众多的经过三十多年磨练的中青年科学家,特别是站在学科前沿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加上国际、国内的科学家参与,能按出版社的要求,做好此项工作。他还介绍了国际大百科全书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编写工作。 五、会议讨论确定了地球物理学科的学科框架及分支设置;讨论并初步确定本分支的设条原则,地球物理学科内容和边界,各分支的内容及边界,确定收条的范围;讨论并初步确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工作时间表”;布置各分支条目表撰写及条目样条撰写的任务,8月初交初稿;商议建立综论组,由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副主编黄清华教授担任组长。会议还对编纂工作中聘请专家、版权问题、工作进度等具体事项进行了商议和咨询,并拟定了整体工作安排。 会前学会向参加撰写工作的专家发送了编写文件和材料,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合影并进行了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及支持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及理事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月20日,我会共收到申请22项,有效申请20项。其中,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创新奖奖项4项,有效申请4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18项,有效申请16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15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经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入选9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初评入选1项,初评结果于7月20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 8月11日,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遴选出的“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经项目及候选人采用多媒体介绍项目、评委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并现场评分,最终评选出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其中一个项目候选单位因故退出。评审结果于8月17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同时评审结果提交我会九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产生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15年10月12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上,为获奖项目及个人颁发奖状及奖金,获奖名单见附件1、附件2。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附件1 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奖名单
附件2 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
为推进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制度的顺利实施,提升地球物理行业执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度,建立起地球物理行业执业者有力、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地球物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完成2013年度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基础工程“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评价体系”课题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我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特许认证一批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为下一步开展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5年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评审会于2015年8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为做好2015年特许注册中国地球物理工程师的审报工作,我会于2015年6月10日向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申报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通知》,截止7月20日,共收到87人申报材料,人员分别来自我会的主要支持单位、支持单位、常务理事会员单位及理事会员单位的28个部门、39个单位。 本次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等组成,15人评审小组的人员分别来自15个部门。郭建秘书长主持会议,首先他对2015年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评审有关情况作了说明,强调了开展本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专业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学会专业属性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类而非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 在整个评审过程中,申报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申报人在通过形式审查和评审专家阅读申请人申报材料的基础上,再由相关专业的专家评委对本专业申报人的材料进行一一论述,评审委员会委员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讨论、投票等各项程序,同时根据我会评审方法:凡符合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1/2以上同意的原则,87位特许注册工程师申报人中54人通过评审(见附件)。 本次评审出来的特许认证的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均是本专业领域内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执业者,并且其职业道德符合《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相应要求,能够成为本行业领域内的执业行为楷模。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尚属首次推行,为了能够正常开展以后的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核、考评工作,本次评审出来的特许认证的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将参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建议、决策以及对申请者的考核与评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评审通过名单 (按报送时间顺序)
2010-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科协主持的学科史系列丛书之一《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编写任务,于2012年4月出版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 2011年12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研讨暨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组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要做好有很大难度。编委会在2年时间里,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完成了初稿,工作成绩值得肯定,同时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研、产业、高校诸多部门和在各个历史阶段、地球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就和业绩,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历史进程,建议编写组根据专家意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力求做到各分支学科之间和古代、近代、现代之间的平衡,有些史料有待进一步核实、准确表达。” 评审组的意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支持,2012年立项 《中国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史研究》(KZZD-EW-TZ-02),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其中地球物理学部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参加。课题负责人郭建,主要参加人员王广福、董静、苏枫等。课题计划完成时间2015年中。 课题组成立后,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通过走访、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亲历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凡是反映到课题组的意见,不论采纳与否必有回复;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各分支学科的内容进行修改。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在对人物的评价上,基于史实,不带“框框”,尽量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在对不同学术观点评价上,重在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作风,尽量做到全面、客观。 与2012年4月版《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相比,新版学科史架构基本不变,只是做了少许调整。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学科发展分别独立成篇。分支学科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地球物理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为主),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放射性地球物理学、地球内部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地球物理学;另一类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包括勘探地球物理学、地球电磁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环境地球物理学、考古地球物理学、军事地球物理学以及天灾预测等。 在内容上,学术共同体部分变动较大,科研单位、产业部门、高等院校是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的三大支柱。现代史(1949—2015年)学科发展部分,主要是听取专家意见,通过讨论,最后主要是由专家完成修改工作。分支学科补充了放射性地球物理学、环境地球物理学、考古地球物理学、军事地球物理学和天灾预测等五个分支学科。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空间物理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变动较大,地热学、地球动力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做了适当修改补充。概论、古代史、近代史(20世纪初——1949年)部分做了订正、补充。地球电磁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没有改动。 另外,为了增加学科史的可读性,适当增加了图像资料。由于内容的扩充使文献也大量增加。为了方便读者,在文献格式上由顺序编码制改为国际流行的“著者-出版年”制。 课题组的工作预计年底结束。新版学科史将在2016年在网上发布,广泛征求意见。预计于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时出版。 (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史课题组) 为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学会第九届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至今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总结。2015年2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编写组成立,并启动了此项工作。 一、访问 2015年2月,郭建秘书长、曲克信老秘书长、吴海成教授等人先后拜访并采访了蒋宏耀、李德生、曾融生、黄绪德等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为理清学会渊源、了解史实打好基础。 二、通知 学会史编写组发放学会编写通知(球会字 2015 第05号),要求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撰写各自的专业委员会史、工作委员会史、地方学会史,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一部分;另外,在学会网站发布关于征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资料的通知,向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征集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相关的各方面的资料、图片。 三、会议 学会先后召开多次关于探讨如何进行学会史研究工作的大小会议,并在2015年4月秘书长联席会上请编写组负责人吴海成老师向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介绍了撰写方案和要求,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潘作枢老师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何贤明老师介绍了筹备情况和编写思路。在会议上大家就如何撰写学会史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四、撰稿情况 通过反复探讨、综合意见,学会史编写组已确定基本编写框架,对学会学术活动、改革进展和科普活动等材料进行了汇总、总结,积极搜集了相关史料、图片,目前正在进一步的辨析、编纂之中。与此同时,有向编写组咨询、查证史料的单位,编写组也不遗余力地给予了帮助和支持。 截止9月24日,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共20家回复编写小组名单、编写进度和其他意见,其中8家向学会史编写组提交了初稿,他们是: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因浙江省地球物理学会、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率先发来初稿,学会史编写组已将这三篇原稿作为参考资料发给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作为参考,各个单位有各自的特色,希望大家把握精神、依据史料、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协助编写组共同完成好编写学会史这份任务。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编写组)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17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15年5月23-24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年会“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定位,积极组织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参加年会 “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科普活动。5月21日-2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6位专家为广州市中小学生举办8场科普报告。 一.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周坚鑫教授 报告题目:海洋国土与海洋探宝 报告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二.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专家 陈洁教授 报告题目:海洋地球物理的重要性 报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四小学 三.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陈会忠研究员 报告题目:什么是地震预警? 报告地点:广州市第四中学 四.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专家 莫恭政教授 报告题目:“地球:人类的家园”和“陆地/海洋最大的动物:‘恐龙’与‘蓝鲸’” 报告地点:广州增城碧桂园学校和广州中海康城小学 五.地球与行星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杨志根研究员 报告题目:人类探索地外智慧生命的历程 报告地点:华南师大附中 六.航空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王晨阳工程师 报告题目:从地心到宇宙深处 报告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和铁四小学 科普报告的内容涉及海洋、地震、天文、生物等,每场报告都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九届三次工作会于2015年7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殷会祥及第九届委员会正副秘书长、委员和委员代表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孔繁恕主持。郭建秘书长、殷会祥理事长、会议承办单位领导邢文宝分别讲话致辞,对九届三次工作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希望通过学会活动搭建的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技术研讨,促进各项工作。 王小牧主任做了工作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2014年工作:1.组织召开工作会议,不断完善学会组织建设;2.认真做好日常工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奠定基础;3.根据科研攻关需求,广泛开展学术交流;4.根据会员单位生产、科研攻关需要,开展技术培训;5.注重发挥优势,拓展、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和质量。 专委会所属各学科、各单位,组织了大量有益的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金属非金属勘探学科组有一名科技工作者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河南祁雨沟金矿床构造叠加晕跟踪研究及进一步深部预测》、《山东省平度大庄子金矿床构造叠加晕跟踪研究及进一步深部预测》两个项目分别获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交给的第二次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和注释工作,此项任务艰巨,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在学科中所占比例较大,近1000个名词需要注释,现工作已经完成,提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更是硕果累累,荣获2项技术发明奖,相关项目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201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推荐的《英雄岭复杂山地极低信噪比区高密度宽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等奖,《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描述技术》荣获三等奖。 工作报告对专委会2015年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做了安排: 1. 积极配合上级学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 密切会间沟通联系,搭建资源交流平台;3. 支持学科组开展活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4. 及时总结科研成果,推动成果推荐宣传;5. 适应改革形势要求,调整转变工作思路;6. 发挥学会组织优势,办好各类学术活动。 会议中,由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监测检测分院总工程师张志清(代)、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副院长朱向泰、东方公司科技信息处处长张少华分别代表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金属、非金属勘探专业学科组、能源学科组作了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工作计划汇报。到会的委员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审议通过了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 会后组织各委员参观中铁第五研究院,并观看了承办单位《前进中的中铁五院》的纪录片。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和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为期 3 天的 2015 年 SEG 高级课程培训,9 月 17 日在河北涿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培训中心圆满结束。本次培训课程题目为“The Interpreter's Guide to Depth Imaging”, 讲师为 Western Geophysical 公司的 Scott MacKay 先生。 来自吉林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中海石油研究总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渤海石油研究院、胜利物探院、川庆物探公司、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和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十余家单位和院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在为期 3 天的培训课程中,讲师 Scott MacKay 先生结合实例对深度成像技术进行了讲述,使学员对深度成像理论及应用有了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学员们掌握了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如何有效设计、指导深度成像项目并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此次培训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地区地震资料解释具有积极的作用。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与 构造分专题的大型盆地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查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提交论文6篇,年刊录用6篇;大型盆地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提交论文8篇;年刊录用7篇。 两个专题合并在一起讨论交流,会上口头报告10人,其中学生8人;张贴3人。参加专题会场人数平均达到50人(因为会场小,所以最多时有近20位站立听会的代表)。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内容:1)陆域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技术;2)陆域水合物储层建模技术;3)冻土带水合物综合预测及评价。成果:1)地震勘探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对探测陆域冻土带水合物意义重大并取得显著效果;2)水合物储层建模及综合评价技术取得一定的认识和进展。 2.大型盆地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内容:1)塔里木盆地深层结构探测及油气资源;2)深部地质控制作用对东部大型盆地深层油气的影响。成果:1)塔里木盆地深层构造与油气关系的认识得到提高;2)对东部大型盆地的分析表明,深部地质作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关系得到认识。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冻土带水合物地震勘探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对提高陆域水合物勘探意义重大,可以作为今后陆域冻土带水合物勘探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来研究。 2.深部地质作用对大型盆地深层油气的控制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和加强对深层油气勘探的认识和提高,对解决我国深层油气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地震勘探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必然会对我国陆域冻土带水合物勘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高勘探的精度、降低勘探的成本,因此建议应该重点推广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中浅层油气勘探目前在我国已经非常成熟并效果显著,但是深层油气的勘探特别是对深层油气的认识及地质作用对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这方面应该加强研究工作。
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勘查技术 提交论文39篇,年刊录用39篇,口头报告18人,特邀报告2人。 一.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 航空电磁反演成果。介绍了各向异性在航空电磁响应中的影响,结合应用实例介绍了3D各向异性反演的几种方法。 2. 复杂煤层精细探测技术。介绍了华北型煤田的主要特点及瞬变电磁深部精细探测新技术,对复杂煤层及深部煤层探测以及煤矿安全开采等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3. 随掘地震噪声去除方法。介绍了随掘地震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了随掘地震的噪声特点并结合实例介绍了随掘地震的去噪方法,得出各种去噪方法在去噪应用中的优势与作用。 4. MTEM技术的应用。介绍了MTE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情况,指出该技术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探方面的可行性。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电磁法新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各向异性3D反演及地形校正新技术。 2. 电磁方法应用方面,提出瞬变电磁深部精细探测技术及矿井开采实时控制系统。 3. 电磁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加大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2. 实现实测资料与理论技术的结合,提高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性。 3. 加强对国家需求紧迫的科研项目的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建议提供专门的午餐场所,方便大家就餐及休息。 2.建议对缴费的会议优秀论文摘要或全文,筛选后刊登在《地球物理学报》增刊或其他杂志增刊,这样尤其对年轻同志或需要评职称的同志真正有用。 3. 这次会议发现:几个专题的内容比较相近,大家感兴趣的报告同时出现在这几个相近的会场,时间重叠导致听报告的人听不全。建议明年可以让几个专题做一个联合会场。 4. 可以考虑让连续两年的专题召集人,停止召集一年,以免本专题会议文章内容雷同。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提交论文23篇 ;年刊录用22篇;年会报告:口头15人,张贴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报告主要有水工环航空物探方法与应用分析、瞬变电磁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研究、地质雷达AVO反演探测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方法研究、市政道路地下空洞探地雷达探测方法研究、地铁衬砌背后土体中的隐患探查、隧道施工中地质灾害源的精细探查、煤矿采空区探查技术的进展、隐伏岩溶勘探中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选择与快速识别、西安地铁建设中地裂缝的地震反射波勘探、自然载荷下桥梁应力响应的微震检测、土壤污染物的频谱激电效应响应特征研究、半干旱平原盐碱区浅部地层基本物质成分的粒度结构与极化率的相关性研究、内陆半干旱平原盐碱区浅部地层成盐特征电性研究、强夯振动对环境影响的监测与评价、玉皇观非常规宽角地震勘测、点坝砂体的探地雷达正演模拟研究及应用、泥河湾盆地地震折射层析成像反演可靠性验证方法研究、部分频带匹配滤波器在地震反射数据中的应用、基于最小梯度支持的2.5D井地电位聚焦反演、天然源面波场源补偿研究及其应用、南沙海区减薄陆壳深水裂陷盆地构造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优势方向与机理。 本专题报告充分展示了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地下水保护、地质灾害、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水工环勘查的航空物探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翼航空物探综合站系统、吊舱式直升机航空物探综合系统、硬架式直升机航空物探综合系统。方法技术包括航空磁法(包括磁梯度)、航空重力、航空电磁法(包括频率域和时间域),以及航空放射性方法,并根据实际需要组成相应的综合系统。系统可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灾害等领域的勘查。 2.农业土壤污染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污染物及不同浓度污染物对土壤频谱激电响应特征,利用频谱激电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响应研究污染区的种类和浓度;另一方面研究半干旱盐碱区浅部地层粒度结构的激发极化特征,探寻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盐碱区地层组成物质的粒度结构与极化率的关联性,为区域盐碱化的监测、预警和治理提供依据。 3.各种灾害(包括地裂缝、采空区、隐伏岩溶、地下空洞、隧道衬砌)精细检测的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如西安地铁建设中地裂缝的地震反射波勘探、隐伏岩溶勘探中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选择与快速识别、强夯振动对环境影响的监测与评价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环境地球物理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有较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应加强三个方面研究工作。一是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仪器的分辨率、保真度、信噪比,增强仪器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性能;二是方法技术的提高,研究新方法(如谱激电法、3D探地雷达等)和新技术(模拟仿真技术、集成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三是应用领域的扩宽,环境地球物理方法不仅要用于环境污染监测,而且用于地质灾害检测、隧道超前预报、考古研究、各种辐射环境的监测及场地的环境评价。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提交论文33篇;年刊录用33篇;年会报告:口头19人,张贴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主要内容:(1)地震面波的理论、计算模拟与反演技术研究;(2)三维瞬变电磁响应模拟和地空瞬变电磁系统以及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新技术研究;(3)高分辨浅层反射地震采集和处理新技术研究;(4)复电阻率模型的改进与测试对比验证研究;(5)地球应变潮汐的年度变化研究;(6)利用近震接收函数研究滑坡体厚度的方法研究。 2.主要成果:研究了地震Love面波的三维多道分析技术和粘弹性介质模拟技术;提出了利用高分辨线性拉东变换提取面波格林函数的方法;进行了近地表速度不均匀下的高频瑞雷波传播特性以及影响MASW方法水平分辨率的因素研究;开展了斑块饱和介质中Rayleigh面波的传播与频散研究;在总结地空瞬变电磁系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研究了隧道盾构机的瞬变电磁响应及其模拟计算;对电性源地空瞬变电磁系统虚拟波场的三维速度分析和瞬变电磁矢量的三维模拟和各向异性地层中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的三维响应进行了相关研究;对超浅地震的陆地声纳采集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对超浅反射地震数据利用匹配滤波器进行多个频率数据融合以提高分辨率的方法;利用水位计和应力测量研究地球表面潮汐变化的研究;利用近震接收函数研究滑坡体厚度的研究等。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面波技术趋向于多类型、多维数和复杂介质的研究;瞬变电磁技术趋向于地空结合、合成孔径成像以及多维数研究;超浅反射地震趋向于通过硬件改进和数据融合方法提高接收信号带宽;利用海洋、井下、陆地联合观测来研究地应变引起的潮汐变化规律;利用天然地震信息来研究表层结构等都是本次会议的亮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提倡不同方法互相借鉴、不同数据相互融合、多个空间全方位观测来发展和提高浅地表地球物理。
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 提交论文39篇;年刊录用39篇;年会报告:口头20人,张贴1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三维形变场解算方法及震源参数联合反演研究。 2.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断裂带长期缓慢形变场监测研究。 3.基于InSAR技术的冰川、冻土及地下流体等形变监测研究及应用。 4.地震卫星红外异常及水汽中长期异常研究。 5.卫星微波辐射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InSAR处理技术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轨道误差,大气误差及电离层扰动校正新方法,改善了InSAR形变观测的精度。 2.在InSAR地震三维形变场方面,提供了多种三维形变场解算方法及震源联合反演方法,深入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 3.红外遥感地震异常监测方面,提出了小波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新方法。 4.InSAR在冰川、冻土、地下流体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也取得了新成果。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建议针对InSAR在低相干区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处理算法和解决方案,扩大InSAR的适用范围,提高其观测精度。 2.建议针对地震活动区域,开展InSAR、GPS、水准多种手段的联合观测研究。 3.建议通过对构造活动区域的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研究总结红外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卫星导航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应用 提交论文15篇;年刊录用15篇;年会报告:口头15人; 张贴1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交流内容主要为卫星导航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各领域的应用,涉及的内容包括应用GNSS观测探索地球自转参数,大气对流层模型,地震的震间、同震变形监测,和现代地壳变形动力学模拟等。其主要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通过实际观测,首次报道了我国学者在境外(塔吉克斯坦)重要构造部位帕米尔高原开展GPS测量的结果。通过给出36个测点三年的观测结果获得相对于欧亚板块下的速度,使人们认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所导致的大陆内部变形有了更全面(从青藏高原到帕米尔高原)的认识。 2.基于IGS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地球自转模型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地球自转参数在高频域的变化特征。这对我们认识地球的自转行为有重要理论意义。 3.通过我国大量的前人GPS观测结果,应用计算地球动力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壳变形的方式、机制。结合地震的震间GPS测量,探索了汶川地震震间地表变形与大陆内部弹性地壳厚度横向不均一的动力学关系。一些新的观点对我们认识大陆内部变形的时序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有重要意义。 4.一些学者报导的地震同震变形理论和方法对开发我国GPS观测资料的学术价值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以青藏高原现有大量GPS观测为约束,通过三维动力学模拟技术,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弹性地壳和粘性地壳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具有不同的动力学耦合行为。这一观点对认识青藏高原近南北走向正断层的成因机制、高原向周边扩展的动力学有重要理论意义。 2.从部分学者的报告可以发现,应用GNSS观测来探索空间物理(如电离层性质、太阳风活动规律)、GPS地震学、GPS反演土壤水份等方面可能是我国空间大地测量发展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从交流内容看,随着GNSS技术的发展,GNSS在探索地球运动特征、板块活动规律、地震监测、气候环境变化、地球动力学反演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近10多年来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 建议在下届会议中继续开展类似专题的讨论,并尽可能将GNSS,InSAR,地球动力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加以联合,以扩大我国空间大地测量科学在国内外的影响。 海洋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28篇;年刊录用28篇;年会报告:口头15人,张贴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OBS探测深部结构:如南海西北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与对比研究,香港海陆过渡带晚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的地震学证据,OBS973-1测线纵横波速度结构研究进展,尼拉海沟俯冲带北段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及重要科学意义,南海中央次海盆珍贝-黄岩海山链三维地震结构特征,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研究,布设近海海底地震仪对沿海地震定位精度的提升作用 --以南澳外海域ML2.8地震为例,南海中央次海盆垂直残余扩张脊的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南海东北部台湾浅滩海域深部地壳结构初步研究,南海西沙地块深部结构初步结果,东太平洋洋中脊Gofar转换断层沿走向变化的地震速度分布与地震破裂的关系等等,涉及了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研究。 2.海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如海底4C地震数据ERTM虚假成像分析,Chirp浅剖数据声学反演在东沙西南海域的应用,OBC地震勘探大船干扰去除方法,南黄海北部地震反射异常体识别及其成因分析,多方位采集和处理在海洋地震中的应用,等效源技术在磁异常数据曲化平及化极中的应用,海洋CESM信号去噪方法研究,Studies of marine CSEM responses in the deep water Niger Delta oil province using multi-components 2.5D finite element forward modeling等。 3.其他:如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冲绳海槽地球物理场特征,海洋重力仪零点漂移,完全布格改正与格莱尼改正方法及其在编图中的应用,辽东湾地区中新世构造应力场模拟及其油气意义,南海南沙海区减薄陆壳深水裂陷盆地构造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南海地震海洋学研究进展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OBS探测成为本次学术会议的一个重点,无论在洋中脊、大陆边缘以及近海的探测中都获得了新的成果,随着南海大计划多个OBS课题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出来。 在南海北部完成了反射地震与XBT(抛弃式温度探头)的联合调查试验,在海底界面过程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些新成果,地震海洋学在我国有重要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海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海洋地球物理大有作为,应该作为地球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给予关注与支持。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提交论文50篇;年刊录用50篇;年会报告:口头29人,无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CME的识别、作用过程及模拟。 2.太阳风结构、传播与演化、加热。 3.热层、电离层观测与模拟建模和应用。 4.太阳风与磁层作用、波动激发和特征研究。 5.中高层大气重力波的激发和全球特征。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CME碰撞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2.CME识别、追踪与相互作用是其对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 3.太阳风小尺度压力平衡结构(可压缩波驱动)。 4.高层大气的观测与结果反演。 5.多导航系统的电离层观测。 6.电离层建模新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建议加强空间天气过程从源头到效应的因果链研究及应用研究。 2.空间天气研究的理论基础,观测基础模式基础有很大增强。
地球生物学 提交论文12篇;年刊录用12篇;年会报告:口头7 人;张贴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是本次联合大会唯一的一个涉及生物过程的专题。专题论文主要涉及地球生物学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深时地球生物学、全球变化地球生物学、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极端环境微生物四方面内容。其中有两方面的成果特别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一是专题邀请的殷鸿福院士所作的泛大陆聚合与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之间的关系的报告,涉及2.52亿年前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地球深部过程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地质微生物是本专题的另一个引起热烈讨论的成果,不管是在示踪全球变化方面,还是在生物地磁学方面,还是在研究极端环境方面,微生物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地质时期微生物的识别技术方法是一个新的研究动向,本专题主要讨论了矿物学方法、脂类分子化石方法,这是未来地质微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关键点之一。矿物对微生物一些易降解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可能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我们有可能在一些地质年代比较老的地质体中发现这些重要生物分子,这是一个新的学术观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希望能够加强地球表层系统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建议设立一些交叉学科领域,为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完) 2015年7月7日-10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ASEG)、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KSEG)和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J)联合主办的2015 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展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本次会议为与会者在近地表地球物理领域新技术的进步、发展与应用方面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及学者前来探讨前沿科技信息。共有170多名专家与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会议主办方组团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上进行了展览和学术交流。 7月8日,会议举办了开幕式,庆祝会议的顺利召开、欢迎世界各地与会者的到来。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ASEG)、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J)代表在会上相继致辞。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致辞,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强海内外国际学术交流,预祝会议举办成功。 7月8日-10日,会议进行了大会报告、分专题报告会和张贴报告,来自二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在会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表团共42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展区设了展台,向各国地球物理专家介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5 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展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学会组团参加此次国际会议,在学术上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了解了前沿信息,也获得了很多办会经验,受益匪浅。通过会议,我们对学会进行了宣传推广,使世界范围的更多地球物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认识学会、了解学会,进而有兴趣参加学会的活动,达到了学会预期的宣传目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一、参加第26届国际IUGG学术大会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简称“IUGG”)是国际上以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学术联合会,旨在发展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科学的学术研究,促成和推进国际上有关科学组织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26届国际IUGG学术大会于2015年6月22日-7月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各国学者3300多人,中国学者约70人。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有17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作学术报告19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史建魁研究员被IUGG中国委员会委派为IUGG地磁与高空物理(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简称 “IAGA”)中国委员会国家代表,应大会邀请,参加了本次会议。 史建魁研究员在本次国际IUGG学术大会上,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外,还参加了其分支机构IAGA的工作会议,其主要内容为:审计国际IAGA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讨论并投票决定学术奖励、组织人事变动和换届选举等事宜,委派科学家制定有关研究计划,讨论和通过研究战略计划、审查其执行情况。史建魁研究员还在会议上发布了我国从2011-2015年期间在IUGG学科研究领域里的成果和计划方面的国家报告:其内容包括子午工程,夸父计划,MIT计划和SPORT计划,以及我国的国际子午圈计划等。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对我国参与有关国际学术界事务和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推进和提升的作用,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收获。 二.参加欧洲地球物理联合会(EGU)2015学术大会 2015年4月12-17日,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有12位学者参加了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欧洲地球物理联合会(EGU)2015学术大会。全球有48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学术大会。会上我委员会代表做了12个学术报告,进行了学术交流,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近年来,EGU学术年会每年4-5月份固定在维也纳举行,参加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国际动向。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史建魁)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承办,武汉长盛工程检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长大物探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于2015年8月11日~14日在湖北恩施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和相关兄弟学会代表出席会议。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王怀洪、邢文宝、李坚、曹哲明、韩永琦、冷元宝、张建清、沙椿、李貅、陈昌彦、黄世强、刘金光、赵杰、徐佩芬、薛国强等出席会议。来自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石油等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仪器厂商共80家单位约1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年会,9家仪器厂商到会参展。 开幕式上,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底青云代表专委会致欢迎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江海、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副理事长、工程物探专委会主任刘云祯分别代表上级学会、兄弟学会致辞;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清代表会议承办方致辞。 大会安排5个主旨报告,分别是刘斌博士代表李术才教授所作的《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预测预报研究进展》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夏江海教授作的《勒夫波多道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报告,并就科技论文写作做了主题发言;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刘云祯所长作的《多道瞬态面波规程修编介绍》报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曹哲明教高作的《宜万铁路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物探的应用效果》报告;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教高作的《工程物探检测方法技术应用及展望》报告。这些主旨报告向大会展示了受工程地球物理界关注的重要研究成果或进展。 专委会本年度首次设立“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本次学术年会安排了评优论文专场报告,有十位候选论文作者到会作报告。经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全体参会代表投票,评选出“2015年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骄鹏奖)”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二篇,二等奖三篇,优秀奖五篇(名单见学会网站)。 另有14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设中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环境、自然灾害防治与地球物理应用,大型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等会议主题内容,就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与检测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们进行充分讨论交流。9位仪器厂商代表在“物探仪器及进展”专场作了报告。 会议期间召开了四届三次主任工作会议,与会专委会班子成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20余人参会。会上通报了2015年专委会工作情况,10月份地球科学联合会本专委会专题组织筹备情况,并就专委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奖和基金设立、大学会编写“学会史”等相关事项、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初步意见与共识。 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内容。闭幕式上,为十位“2015年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骄鹏奖)”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徐佩芬研究员代表专委会作总结发言。本届会议论文集共收录学术论文63篇,论文数量、参加人数均超过往年,充分体现出国内工程地球物理界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届年会的热情与支持;本届年会充分发挥专委会专家委员的作用,会议录用论文都经过专家委员的遴选、评审与修改,大会口头报告由专家委员遴选、推荐;会议口头报告精彩,与会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会场气氛活跃;成功组织了首届优秀论文奖评选,评选过程严密、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考虑到专家委员的权威性和与会代表的参与积极性;年会为年轻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更多交流、锻炼机会,在论文评审、口头报告安排上都向年轻人倾斜。本届年会上,国内工程地球物理界的专家学者及仪器厂商代表充分展示成果及最新的物探仪器设备,与同行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对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会后,专委会将从会议录用论文中进一步遴选出高水平论文,推荐到《地球物理学进展》“工程地球物理专栏”发表。 专委会衷心感谢各位代表及仪器厂商的积极参会与支持!非常感谢会议承办方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精心周到的筹备、组织并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同时感谢会议协办单位武汉长盛工程检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长大物探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感谢骄鹏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为“2015年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提供赞助。对会务组及会务公司全体工作人员为组织这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活动”于2015年8月22日至2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召开。来自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防化研究院、防灾科技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研究院、众合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浩博达(北京)技术公司等28个单位54位会员代表出席此次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围绕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技术应用主题,就地球物理信息监测技术、地球物理信息计算技术和地球物理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了广泛的讨论。研讨活动收到论文38篇,专题报告22篇。 专委会副主任陈会忠研究员主持了研讨活动的开幕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科技处长陈伟海研究员、桂林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王有学教授、信息技术专委会顾问陆其鹄研究员和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分别致欢迎词。蔡晋安主任指出,此次研讨活动是2014年石家庄大数据、云计算研讨活动的延续,主要围绕地球物理信息监测技术、信息计算技术和新技术、新方法研讨,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在地球物理的应用和发展。他简要介绍了专委会开展的举办大数据研讨活动、举办操作系统讲座、建立公众微信平台和搭建委员微信群等一系列活动的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学会承接政府职能扩大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四大工作内容,希望大家抓住机遇,共同开创信息专委会工作新局面。 随后,蔡晋安主任和陈会忠副主任相继主持了大会特邀报告。岩溶研究所甘伏平研究员做了“岩溶地区常用物探方法的选择与思考”报告;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做了“地震大数据思维”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卫教授做了“野外在线实时无线监测系统及其应用--以三峡水库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为例”报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做了“复杂环境下综合电磁法在煤矿探查中的应用”报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研究员做了“经略海洋,地球物理先行”报告。 为了增强研讨活动交流效果,会议安排信息监测技术与地球物理、信息计算技术与地球物理和地球物理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三个专题的学术报告交错进行。来自岩溶地质、地震、电磁、核查、物探等各领域的专家和年轻学者就各自取得的最新成果做了精彩的报告,与会人员就地球物理监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信息监测是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与会专家介绍了水库地质环境监测、水库地震监测、海洋地球物理监测、油田微震监测、地震次声监测、核爆监测等不同领域信息监测技术特点,讨论了获取地球物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术,展示了所获得到的很多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各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2、信息计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数值模拟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例如对欧拉反褶积中构造指数影响分析、重力异常梯级带增强方法中的拐点分界法、基于惠更斯原理的复杂构造地震波场计算、基于随空间和频率变化的网格算法的偏移成像研究、频率域无单元法在偏移成像中的应用、静态库伦应力在地震中的变化等; 3、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取得一定成效。岩溶地区物探采用了电性、波速、密度、放射性等多种方法互补,煤矿探查中采用瞬变电磁法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大数据在地震中应用、混合云解决方案、超算技术在空间大数据中应用和地球物理数据可视化管理与共享服务等都展现了大数据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成效。 研讨活动期间蔡晋安主任主持召开了常委会扩大会议,向大家通报了研讨活动的具体筹备情况,并就专委会设立单位委员以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深化科普宣传活动和拓展微信平台等工作听取委员的意见,进行了充分讨论,常委会扩大会议根据专委会组织章程一致通过接受众合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单位委员。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与辽河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于2015年8月20日在盘锦市兴隆台举办了桑雨博士后的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孟卫工主持。孟卫工名誉理事长、郭平理事长与大连理工大学李克秋教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石殿祥秘书长、高树生副秘书长在博士后项目组担任专业指导工作。 桑雨博士后的研究课题是兼顾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交替方向全变分技术应用探索。这是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的专家直接参与的企业科研课题。此项研究的初步成果曾于2015年5月的中国科协年会期间在广州第一届科交会上展出,受到广泛好评。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服务地区经济建设方面注重实效。在参与企业的科研课题、引进外部高端智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制订了周密计划并逐一落实,受到会员(单位)的一致称赞。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5年9月1日,山东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8名本科生到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智慧管网的考察调研。本次考察调研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协调组织,山东大学孙怀凤老师带队。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善法安排和主持了这项活动,特别邀请了公司总工程师等多位专家参与座谈。本次考察调研主要是针对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的城市智慧管网系统,使同学们了解我国智慧管网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对整个城市产生的影响。首先,在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考察团队参观了智慧管网试验室、工作室,了解了智慧管网的实施过程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之后,同学们观看了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介绍和城市智慧管网的专题宣传片,并现场演示一些与管网相关的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由张善法秘书长亲自为同学们报告城市智慧管网的由来、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后续的前景。智慧管网涉及到包括地球物理、智能采集、数据库、测绘测量、云计算等多个学科领域,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专家提问,并就部分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智慧管网领域具有全国领先的技术水平,其成果已经应用到北京、上海、重庆、淄博、济南等多个城市。山东大学的同学通过此次活动,认识了智慧管网,进而初步形成智慧城市的概念,作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同学们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称此次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5年9月11-16日,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了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来自20多个单位的80多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7篇,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形成一些新的思路。这次收到的论文中,涉及的学科面比较广泛,主要涉及物探技术在储层刻画中的应用、油气层序格架与沉积相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城市安全、台风过境对上海城市的影响、航空遥感仪器的研制及其在地球物理探测方面的应用、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与城市安全防灾和中国极地30年研究情况等方面,内容广泛,涉及面大,经研究选择四篇论文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这次学术年会分两部分进行。 一、首先借美国SEG/AAPG杰出讲师全球巡回讲座的机会,邀请 Oz Yilmaz教授于9月11日在同济大学海洋楼报告厅讲授“工程地震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报告内容详实,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二、9月16日下午开展学术研讨,学会理事长耿建华教授主持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地球物理学科新进展”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首先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主任(因出差未归委托开放实验室主任何剑锋)作报告,报告内容引起大家极大兴趣,我国一直很重视极地研究考察工作,并在现有基础上自己建造更好的破冰船,为极地考察提供技术先进的设备,积极努力地为站在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创造条件,大家很受鼓舞。接着由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学会副理事长朱元清作“城市地下空间未来发展和综合减灾”的报告,他以大量国外资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地下空间的应用和技术上相对更为成熟,报告充分显示了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大量节约土地资源,并对环保有利,大家一致认为上海土地资源贫乏,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还应重视安全问题。然后华师大河口海岸所程和琴教授报告了“海平面变化与城市安全”,引起大家对上海城市安全的重视,建议向市政府反映如何防范于未然。最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周永宏研究员作了“行星地球自转变化研究”报告,与会员互动,从而认识到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发展不能忽视行星地球自转的变化。研讨会虽然只有三个多小时,但是报告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通过互动互学,大家受益匪浅。 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都受到了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5年9月17日~1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组织召开了2015年学术年会暨环渤海湾、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来自广东、山东、辽宁、山西、河北、北京等地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研究设计院所的专家和教授,基层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仪器设备厂家代表约140人参会,涵盖了石油、煤炭、冶金、水利、环保、核工业、航空遥感、工程物探、仪器研发等领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孔繁恕秘书长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先生作了题为《第二深度空间油、气能源形成与聚集的深层动力过程》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罗延钟教授作了《阿波罗激电仪研制及应用》的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吴海澂教授作了题为《科学普及,势在必行》的报告。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许顺斗、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校长张举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老秘书长曲克信、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殷会祥分别作了大会致辞。 本次会议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省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协办单位有: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6篇,以环境与新能源为主题,内容涉及能源矿产勘探、环境监测、矿场安全、物探装备/方法研究等,作者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多媒体报告,为与会代表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本次会议设能源矿产物探分会场、环境物探分会场两个分会场,共交流报告28个。会议两个分会场共聘请了18位教授级高工、教授当评委,对会上交流的报告进行打分,现场评出特等奖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优秀奖18个。 会议期间,正值会议承办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即将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的前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会议的筹备工作,校领导亲自对会议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为圆满完成会议各项议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本次会议务实高效,中午在学校学生食堂安排了自助套餐,校领导、滕吉文院士、罗延钟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80多岁高龄的曲克信老秘书长、各兄弟学会的领导等都排队打饭简单用餐,充分体现了节俭办会的宗旨。午饭后,代表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学校地质博物馆,对看到的岩石、矿物、化石、地质现象成因模拟等大为赞叹,特别是博物馆中展出的恐龙化石让人耳目一新,大家在休息的同时,接受了一次地质科普的教育,增添了会议的质量。 总之,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河北省科协领导、承办方学校领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都到会致辞,六个兄弟学会的领导都亲自自始至终参会;二是学术气氛浓厚,滕吉文院士、罗延钟教授、吴海成教授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各省参会报告代表都精心准备了PPT报告,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好的成果,给参会人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三是现场评奖颁奖,大大激励了技术人员参会的积极性;四是增情节俭办会,会议用餐不论老少和地位高低,所有参会代表都到学校食堂自排队,与学生同桌就餐;五是本次会议组织周密,服务周到,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 9月14日至9月16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与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同辽河油田分公司、盘锦市科协等单位,成功举办了辽宁省科协2015年学术年会分会场。 会议主题“高度成熟盆地勘探的思路、方法和前沿技术”是根据辽河油田有效勘探面积小、陆上勘探程度高、勘探对象日益隐蔽复杂的现状提出来的。此次学术活动是辽宁省科协立项的重点资助项目,会议采取院士专家企业行的形式活动,共安排7个报告:其中杨文采院士作学术报告2个,中国地质科学院于常青研究员、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姚逢昌教授级高工各作报告1个,辽河油田勘探专家廖兴明、柳世光、李理分别做了的3个报告,专家们分析了辽河油田勘探的形势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瓶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辽河油田和与会者均受益匪浅。 9月14日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可容纳200人的科技报告演示厅座无虚席,作为辽宁省科协2015年学术年会分会场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辽河油田分公司、长城钻探测井公司、东方物探公司辽河物探的科技人员、盘锦市科协领导聆听了中科院院士杨文采研究员的 “解剖区域地壳上地幔,提取油区地质特征--以塔里木地体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历时三个小时,用地球科学大师的眼光,以解剖刀作比喻,形象地讲述了油区勘探中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四类地球物理方法在解剖地层构造提取地质特征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和勘探实践中的案例。 9月14日下午中国地质科学院于常青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区块、新层系、新认识、新领域——对高度成熟盆地勘探技术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姚逢昌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地震反演技术及其在成熟区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两位专家熟知辽河油区勘探状况,提出了针对辽河盆地勘探的真知灼见。 9月15日会议听取了辽河油田勘探专家廖兴明、柳世光、李理的报告。杨文采院士作了题为“油气田勘探中的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会议还就关键技术展开热烈讨论座谈,院士专家对勘探技术人员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使与会者得到深刻启迪。 9月16日杨文采院士一行到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座谈。辽河油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赵鹊桥、总工程师郭平、总地质师单俊峰等出席座谈会。杨文采院士等专家参观了辽河油田的岩心标本陈列室,杨院士饶有兴趣地仔细看了各类展品。他指着XG-7井的岩屑录井柱状图,说:这份资料太典型了,充分反映了东部探区的地质特征。他希望能看到一份根据这口井资料详细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论文。杨院士是1936年创刊的《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双月刊)主编,他此次辽宁之行还向廖兴明、宋柏荣等辽河油田勘探专家约稿2篇。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5年8月24日下午,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组委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三次筹备工作会议。会议学术委员会领导和秘书组成员朱日祥、郑永飞、张培震、杨进辉、张进江、王强、刘俊来、倪四道、郭建及会务组成员苏枫、胡敏、乔忠梅到会。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秘书长郑永飞院士主持会议。会议主要内容: 一、确定2015年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人选。 二、根据2015年各学术组织的分专题组会情况,商议确定会场的安排,编写2015年年会《会议指南》,并拟定10月11日下午6点召开年会各专题召集人会议。 三、修改确定2015年联合学术年会第三号通知。 四、商议2016年联合学术年会举办地点,(拟定在北京举办),时间10月中旬。 五、会议确定了郑永飞院士继任2016年联合学术年会秘书长;2017、2018年联合学术年会秘书长由张培震院士担任。 六、郑永飞院士对年会组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梳理,也请大家共同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吸收更多地球学科的学术组织、期刊杂志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单位参加会议和展览,扩大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不断提高会议质量,逐步使会议制度规范化,将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办得更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2015年9月2-5日,“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2015年研讨会暨甘肃省地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甘肃省张掖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学会联合举办。 来自西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研究所、地科院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研究所和甘肃、上海、江苏、宁夏等四省、区省的地震局,以及中石油东方公司、北京勘察技术工程公司等大学、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以及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教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会议承办方甘肃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袁道阳研究员致欢迎词,开幕式由甘肃省地震学会秘书长张元生研究员主持。 本次会议共收到并安排近40篇学术报告,其中1个大会邀请报告:王椿镛教授介绍《对与松潘—甘孜地块动力学有关的深部构造问题》。学术报告会主题包括: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地质与构造运动;2)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不均匀性与各向异性;3)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活动特点;4)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工程及防灾减灾技术研究;5)人工主动源探测技术和野外台站观测技术现场研讨;6)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等其它相关问题研究。 学术报告即将结束之际,张国伟院士作了总结讲话,他提出了三个关于各学科未来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第一,地球物理学家应该考虑什么,做什么事,怎么做,板块构造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节点,要进一步努力发展、深化、提高;第二,地球物理学家对地质研究是怎么考虑的,深部构造物理的研究与揭示大陆动力学,认识大陆动力学密切相关,但现在大陆深部结构状态是什么需要新的认识;第三,怎样考虑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数值模拟等相关问题在地球物理学界的认知与结合。张院士语重心长的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殷切期望年轻的地球物理学家要虚心学习,使中国将来在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张院士的一番话,使参会的学者们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科学责任、历史责任。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实验场,他们对项目的建设和试运行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并探讨了气枪震源在地球内部介质研究等领域的前景。与会代表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进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 会议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郁,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甘肃省地震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5年 第3期 总第1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