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8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意见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Chengdu 2015)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界九大高校巅峰对决——“桔灯杯”地球物理全国联赛落下帷幕
通知
中国科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意见 科协发学字〔2015〕60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厅字〔2015〕15号)(以下简称《方案》)精神,切实做好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提出工作指导意见。 一、深刻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是中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是科协系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突破口。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以下简称省级科协)要深刻学习领会,将贯彻落实《方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学会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学会能力,扩大社会影响,服务改革大局。 二、扎实完成各项试点任务。纳入扩大试点工作的全国学会,要切实增强作为改革先锋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作为学会当前第一位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要把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作为重要任务,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改革探索,不断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深水区”推进。要把创新可负责、可问责的工作机制作为重要任务,制定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制定、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四类分职能领域操作规范,促进“行政职能”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机制改造,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要切实按照《方案》要求,在中国科协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监督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求真务实、不折不扣、全力以赴落实推进,努力在2015年底完成扩大试点工作,向中央、向广大科技工作者交上满意的答卷。 三、统筹推进承接工作。全国学会要认真梳理本学会的优势领域,明确本学会开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目标任务。要主动与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汇报沟通,积极争取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省级科协要参照《方案》要求,参考分职能领域操作规范,因地制宜地研究和编制推进所属省级学会和市级科协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总体规划。要密切关注本地区简政放权的内容步骤,主动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与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接,围绕区域深化改革需要,部署开展各类试点,只能进不能退,只能扩不能缩,力争让更多学会参与、涉及更多项目、纳入更多类型,探索形成更多模式案例。 四、着力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要以能力建设支撑政府转移职能的有序承接,以承接工作促进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与科学决策、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提高的能力,推动学会发展壮大。要把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改革作为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实践中,深化学会组织体制与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学会活力,加快推进办事机构实体化、职业化、专业化进程。要加强学会党的建设,坚持依法依规、照章办事,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五、坚决避免“红顶中介”和“二政府”现象。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要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理念,发挥学会特色和优势,坚决避免“红顶中介”、“二政府”现象,严防借机敛财,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参与转接工作的学会要具备履职能力和条件,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要求,遵照分职能领域操作规范,主动接受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监督,不抢跑、不拔高,不断章取义,不跑调走偏,确保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稳妥有序进行,真正取得实效。 六、积极宣传强化引导。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改革亮点、经验模式和典型案例,扩大工作影响,树立良好形象。要主动将有关工作的标准、程序、过程和结果公开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舆情监测和信息收集,引导媒体准确解读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内容,让社会更加充分地了解科技社团开展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的独特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各省级科协今年10月底前,要将贯彻落实《方案》的有关情况和文件报中国科协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科协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2015年4月15-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重庆召开了2015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来自14个分支机构和13个地方学会的秘书长或负责人,近20个单位会员的代表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会议。 一、郭建秘书长传达了中国科协2015年关于学会工作的主要精神,简述了2015年学会增选两院院士工作和民政部年检工作的情况,下阶段将开展评选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推选第一批注册地球物理师工作及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活动,重点讲述了学会会员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部署为纪念学会成立70年撰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任务。他强调:学会处在社团组织改革的时代,淘汰和机遇是并存的,只有做强自己、提高能力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二、2015年是政社分开的改革转型之年,我会应顺应转型浪潮,争取在明年参加民政部的考核,获得4A以上的评定。会员数量和会员活动性是民政部考核中一个重要的评定标准,因此会员的重新登记和发展新会员工作尤为重要。会前特别邀请了在会员重新登记方面成绩突出的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到会进行经验介绍。张善法秘书长介绍说:去年三月苏州开会后,山东学会成立了会员重新登记小组,使组织工作有了保障。学会依靠山东涉及地球物理科技的行业多、面广、有一定影响力的条件,成立以来通过积极开展工作,包括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普与继教、科技服务等活动,达到了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力的目的,进而得到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的认可,也使重新登记和会员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效果显著。 三、商议开展撰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相关事宜。 2017年是学会成立70周年,学会决定组织编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回顾历史,承前启后,为学会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史料。学会要求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和会员单位组织收集、整理材料,启动编写工作。学会史将出版纸质图书和电子版两种版本,电子版将作为历史文件库,不断加入新的资料,成为学会的电子档案。 学会史项目主要负责人吴海成老师在会上对学会史筹备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传达了撰写工作要点,希望大家就学会史撰写工作进行交流、学习、互补,按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拿出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学会史,要将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创新点体现出来。编写工作试点单位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老领导潘作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何贤明老师分别介绍了撰写经验和编写方案。潘作枢教授讲:2017年是学会成立70周年,我们作为地方学会责无旁贷应该全力支持做好这个工作,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对于大学会的要求,坚决完成、尽量做好。他详细谈了写史的想法,对撰史方法和搜集资料情况进行了汇报,强调写史要以时间先后为序,也要尽量避免写成大事记或史料堆积,要写动态的历史发展情况,兼容史实与情趣,使人愿意阅读。何贤明秘书长汇报了技术委员会学会史工作进展,展示了经过收集史料精心制作的历届技术委员会的发展进程。何秘书长希望大家通过写史好好感受精神,将有精神传承、有感情的学会史留给后人。何秘书长还讲述了学会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老照片的恢复、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聚齐商议难等实际问题,但她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难争取把学会史工作做好。 四、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交流工作经验。会议代表汇报了各自单位学会工作的进展,重点就会员重新登记、发展新会员和学会史的撰写工作等展开了讨论和提出建议,并听取了单位会员的意见与建议。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提议将参与专委会学术活动的专家、代表与大学会联系,通过专委会力量发展、吸引人才加入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认为会员发展工作要与为会员服务相结合,通过建立时间表、网上发布文件、召开会议等方式部署任务,开展职业培训、职称评审、表彰奖励、出文集或与核心期刊合作发表论文、鼓励参加年会等多种形式吸引会员参加学会活动和工作,调动会员积极性,以获得会员及会员单位的信任和认可,还要重视并建立与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结合、交流,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业务水平;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廖兴明建议多增加一些奖项,如优秀学会工作奖、优秀科普工作奖、优秀组织奖等,每年给获奖单位颁发证书,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社团提高自己的层次;河北省学会秘书长米晓利是第一次参加秘书长会议,他介绍了河北省学会会员重新登记情况,对与有些会员单位失去了联系表示惋惜,认为重新登记十分重要。谈到会员发展,他认为怎么有效发展会员,吸引力是关键点,应仔细思考我们学会能给会员带来什么;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萍汇报了专委会筹备学会史的过程,成立了学会史撰写工作小组,完成了第一步资料搜集任务,包括文字资料、照片等资料的汇集,下一步拟召开讨论会,请一些老专家、老同志座谈,回顾一下前期工作,打下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把工作做好;国家安全专委会主任刘代志和广东省学会秘书长周长祥也表示赞同,认为这个阶段做学会史十分必要,很多老先生还健在,能将历史原形反映出来,希望多采访老前辈,通过视频和录音将史料留下来,尽量使学会史内容真实、完整、有情、有趣。桂林学会代表葛为忠、广西学会秘书长许瑜、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秘书长李惠民、山西省学会秘书长王俊业等代表也相继介绍了学会管理和学术交流工作的情况。 大家对学会开展评注册地球物理师工作很重视,认为这是社会和会员需求的大趋势,应该加快进度。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建议从各专委会、地方学会抽出一些人成立工作小组,协助大学会更快推动此事,认为这项工作对会员很有吸引力,对学会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貅教授还就开展注册工程师工作与到会代表进行了探讨,提议各高校应做时间表,制定培养方向,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郭建秘书长对该项目的筹备工作安排做了说明,学会也在思考如何同高校联合起来,目前先由各单位推评出一批特聘地球物理师作为注册地球物理师评定小组,再做章程和规范,希望学会能将此事做好,使学会评定的地球物理师逐步获得社会认可。 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主编曲克信先生公布了2014年各地方学会来稿的统计情况,根据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宣布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获2014年《会讯》“优秀通讯员奖”,并为其颁发了奖金和证书。曲克信先生说:《会讯》是一本记录学会活动、交流活动信息、承载历史的刊物,近年来《会讯》的稿件增加了,质量有所提高,反映出了学会的活力和发展,这离不开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的秘书长们的积极支持。同时他对稿件质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内容充实、数据准确、行文正规、深入,纪要和报道应及时并附图片,以提高可看性,且便于做成电子版及时放到学会网站上和作为资料存档。 会议认真听取了到会代表对学会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郭建秘书长吸纳了及时更新学会网站的意见,并现场邀请参会代表用微信关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微信平台。 郭建秘书长做会议总结:今年学会工作的重点都离不开做强自己和为会员服务,请大家认真思考和安排好下一步工作,并为学会的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使学会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 此次会议的到会代表,学科和地区涵盖面宽,人数也比往届多,大家对组织分支机构与全国各地方学会和会员单位共同进行学会工作交流表示赞赏,认为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增进了解、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并促进学会的发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扩大会议于2015年3月12日在湖北咸宁召开。本次会议由专委会主办,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院、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湖南岳阳奥成科技公司等3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张建清教授级高工和徐义贤教授主持。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义贤教授首先分别介绍了与会代表,并对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级高工、专委会主任夏江海教授分别致辞,对本次专委会主任委员扩大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会。希望通过学会和专委会活动搭建的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技术研讨,促进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发展。郭建秘书长在致辞中还介绍了成立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的背景,报告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工作进展及年度学术活动安排。专委会主任夏江海教授介绍了专委会成立后的工作情况及2015-2016年度主要工作设想。 会上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在遵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前提下,根据专委会的特色制定。管理办法中指出专委会现阶段的活动重点为联合全国浅地表地球物理领域的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以期建成在国际上有一定学术影响、在国内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团体。 会上讨论并通过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组成及职责。专委会设主任1名,本届专委会主任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夏江海教授担任。另设常务副主任2名,推荐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建清教授级高工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何展翔教授级高工担任。专委会秘书长由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义贤教授兼任。另设副秘书长两名,由常务副主任推荐合适人选担任。经与会代表商议,专委会另设副主任委员20-30人,凡已开办地球物理专业且专业教师人数超过20人的高校可推选1名专委会副主任,其余副主任委员名额按照与本专委会相关的部门或行业分配,其中中科院(1人)、国土资源(2人)、水利(3人)、水电(3人)、铁路(2人)、交通(1人)、城建(1人)、煤炭(1人)、冶金(1人)、油气勘探(1人),名单附后。正、副主任委员应切实履行专委会管理办法中的各条规定,积极组织本部门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委会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会议对专委会2015-1016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组织至少两个浅地表相关专题参加第二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组织人员参加第二届亚太地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会议,组织参加2015年11月在阿联酋召开的第三届中东工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组织专刊发表浅地表地球物理领域高水平论文等工作。 经商讨,下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会议将在贵阳召开,由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院承办。会议对承办单位精心周到的安排和会务工作人员的热心表示由衷的感谢! 附: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Near-Surface Geophysics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主 任:夏江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常务副主任: 张建清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何展翔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副主任:(按拼音排序) 陈海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邓居智 东华理工大学 底青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郭玉松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 李 貅 长安大学 柳建新 中南大学 刘树才 中国矿业大学 刘 铁 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物探研究所 刘争平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刘 义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陆 衍 上海市地质调查院 沙 椿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谭捍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田 钢 浙江大学 王绪本 成都理工大学 王 波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熊 彬 桂林理工大学 徐义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严良俊 长江大学 殷长春 吉林大学 曾宪强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张海江 中国科技大学 张 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 张双喜 武汉大学 委 员: (按拼音排序) 冯德山 中南大学 侯卫生 中山大学 黄世强 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研究院 柯玉军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总公司 雷 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冷元宝 水利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柳清伙 厦门大学 刘方文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米晓利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邵广周 长安大学 王槐仁 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 武 毅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薛国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 战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张志清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张国军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张国鸿 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 张晓培 骄鹏工程技术公司 秘 书 长:徐义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副秘书长:况碧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物探公司 副秘书长:孙卫斌——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根据今年1月17日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暨工作会议的建议,2015年4月2日在主任委员滕吉文院士的指导下,本专委会秘书长会议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召开。李惠民秘书长、吴建平副秘书长和新增加的田小波副主任委员、陈赟副秘书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沟通和讨论: 一、本届专委会(第四届)组建以来所开展的学术活动情况 2010年本专委会换届到2014年底,在各位委员和委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专委会组织(联合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其中包括两次国际会议,参与活动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达1220多人次。在每年大学会年会上,参加本专委会专题讨论的专家学者基本保持在80~90人次。学术交流形式多样,会议主题明确,讨论气氛热烈、交流效果良好。 二、2015年年会专题内容及形式 自去年大学会改变年会题目,举办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形式后,我专委会充分发挥委员的积极性,积极支持委员申办专题研讨会。为进一步贯彻本专委会的学术宗旨,2015年将在保持原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邀请一些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就青藏高原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专题报告(目前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滕院士对秘书处几年来的工作和各委员的支持给与充分的肯定,要求秘书处在增加新的力量后,继续努力搞好每年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秉承本专委会的宗旨,不拘形式、不求人数,充分发挥各位委员和委员单位(甚至科研项目组)的积极性,联合召开各种学术交流、研讨会,为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会议还就本专委会换届事宜进行了初步讨论,同时就2015年大学会年会的召集人和本专题的主持人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地震学 提交论文14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报告:口头8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波模拟方法:发展了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模拟含起伏地表情况下的粘弹性地震波传播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模拟存在地形情况下的粘弹性波的传播,同谱元法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采用Pade方法提高算法的时间精度,并采用显式化处理避免了Pade方法的隐式迭代,该方法在相同的网格大小下,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频散压制效果;也发展了用简正振型叠加法合成有限尺度竖直走滑断层的理论地震图的计算方法。 2.地震波反演方法:讨论和对比了各种震相自动拾取方法;采用射线菲涅尔体进行层析成像,提高了对速度(特别是低速体)和不规则反射界面的采样能力,增加了反演解的约束性及稳定性;利用接收函数,采用邻域算法对地壳各向异性进行反演,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下地壳存在低速层,并伴随有高波速比和清晰的各向异性。 3.应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具体问题:研究了2013 年 2 月 15 日俄罗斯陨石事件的地震特征,估算出该事件激发的地震事件面波震级 Ms 为 4.17 ± 0.31,空中爆炸的当量约为 570kt;利用伪谱法模拟不同的月球内部散射结构对应的模拟波形,同月震观测数据的尾波部分对比,发现月球内部存在较强烈的散射结构,才能解释观测的资料。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向着解决更复杂、更真实的地球介质情况中的地震波传播发展,包括起伏地形、粘弹性、地球曲率效应等; 2.随着大量高质量宽频带地震数据的采集,地震波反演向自动化处理、高精度和多参数方向发展; 3.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为估计月球的大尺度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波数值模拟将可以模拟更真实、更宽频的地震波传播现象;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也将推动地震波反演技术的发展,获得更高精度的地下结构。
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
提交论文26篇;年刊录用25篇;年会报告:口头14人,张贴1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背景噪声及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利用川西大规模台阵获取了川西地区高精度地下速度结构;利用噪声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方法,获取了华南华北碰撞带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精度速度结构;以及利用短周期背景噪声获取城市地区近地表速度结构等。 2.面波和噪声成像的新方法进展。发展了利用非均匀方向源地震背景噪声的层析成像方法,对获取噪声源分布不均匀地区地下结构提供了新的尝试;另外,对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采用程函方程成像方法研究地震面波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对了解地下各向异性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发展了研究面波背景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方法,对认识地下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3.对面波成像理论和背景噪声的其他应用进行了拓展。噪声成像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不过,主要集中在对地下结构的研究方面。本专题一些研究对该方法进行了扩展,使其能够应用到其他方面,如海洋背景噪声等,并分析了海水对Rayleigh波传播的影响,从而从理论上给出了该方法的应用条件和限制。此外,还发展了利用噪声成像进行地震勘探,以及如何在勘探信号里去掉面波噪声的方法,大大扩展了面波和背景噪声的应用领域。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主要有两个比较新颖的学术增长点:1. 利用噪声成像获取的面波频散曲线,研究地下结构的时间变化。由于不受地震性质变化的影响,因此,利用台站之间频散曲线的变化情况,能够较好的反映地下的结构变化,从而为了解地壳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认识地下应力变化和孕震环境提供独立的约束。2. 利用噪声成像研究浅层结构,以及噪声分布非均匀区域的地下结构。充分利用噪声成像技术不受地震分布影响,便于布设的优点,提取短周期频散曲线信息,从而为勘探地震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背景噪声和面波成像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和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地震结构、勘探以及地震预报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的进展可能在以下方向取得进展:1、 如何获取准确的地下结构变化情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结构方面,众所周知,地下结构的变化是地下应力场、物质结构变化的体现,对认识地壳结构与自然环境,以及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获取可靠的地下速度结构变化信息,可能为提供地下介质的变化,以及孕震应力场随时间的改变提供重要的线索,将可能为探索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帮助。2、如何结合多方面的数据获取地下结构性质。虽然噪声和面波数据能够提供地下结构的众多信息,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问题,如果能够综合体波、重力等资料,取每种资料各自的优点进行联合反演,将能够提供更多的约束。3、利用台阵技术,获取更加可靠的资料。目前,随着喜马拉雅项目的进展,中国和世界上的观测台阵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何给予这些台站分布密集且有规律的台阵,发展更为适合的方法,研究地下结构以及变化情况,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
提交论文28 篇;年刊录用27篇;年会报告:口头16人;张贴10人。约有130人左右听会。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召集人为徐锡伟,丁志峰,刘保金,张中白,徐浩德等5人,专题讨论期间台北大学地质科学系徐浩德博士专程到会主持上半场研讨会。专题会主要内容涉及到2008年汶川地震、于田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等震例研究、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隐伏活动断层探测方法等3个方面内容。在地震震例研究方面比以往的研究有较大的不同,涉及到利用各种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及其邻区的深浅构造关系、发震构造模型、成因机理、地壳介质特性、几何结构、速度结构、电阻率结构和地震复发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给出了汶川地震从地表运动到深部结构特征等新的认识;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涉及到青藏高原大型走滑断层和华北地区的隐伏活动断层等地质滑动速率和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间隔等内容,对隐伏活动断层探测方法也有专门讨论。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多种综合的方法探讨汶川地震的成因机理以及利用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周边地形切割强烈地区滑坡等次生灾害空间分布规律是本次专题讨论会的2个特点,也是有望认识地震灾害规律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有望得到较为明确的灾害分布机理方面的新认识,为有效减轻地震地质次生灾害做出理论指导。
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提交论文33篇;年刊录用33篇;年会报告:口头8人,张贴1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次年会地球物理信息学专题,论文内容丰富,特色明显。主要成果如下: 1.大数据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开始起步。大数据时代无疑将是信息技术继互联网之后变革科学研究的又一个例证。面对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可以从六个方面思考地球物理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一是建立全网式的数据采集。二是深化认识地球物理场特征。三是提高地球物理资源探测能力。四是保护地球环境。五是预测地球物理灾害。六是推进综合地球物理分析。预测在大数据分析上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新方法,产生新一波技术革命。 目前已经可以看出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已经出现了大数据方法的应用,本次特邀论文“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物理”,提出了将大数据与地球物理相结合所带来的创新与思考;论文“基于逆重复M序列的地球物理辨识实验研究”、“海量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探讨”及石油大学数篇关于基于形态学的新型物探方法研究也体现了大数据在地球物理应用的方法和意义。 2.地球物理勘探信息处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本次提交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例如地震逆信号的求取方法研究提高运算时间的稳定性研究、小波变换与Radon变换联合衰减金属矿地震噪声研究、卡尔曼滤波在磁梯度张量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2D非结构化三角剖分重磁场建模与反演、基于磁异常模量的3D磁化强度大小和方向反演等都取得明显成果。 3.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制取得了突破。大动态宽频带观测一直是地震观测中追求的目标,地震预测研究所开发的大动态数据采集器动态范围为161 dB、分辨率为26.45位、线性度误差小于2.5ppm。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用多片AD转换器来扩展地震数据采集器和地震预警的通用地震数据采集器研制及地震数据采集器噪声水平对地震计自噪声测试影响分析论文都表明在地球物理观测设备开发和研制都取得了世界水平的突破。 4.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灾害和勘探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次提交的巨大地震的震后应急流动观测系统研究,采用先进McWill无线宽带技术,组成大地震后应急流动观测网,取得了重要应用成果。基于三维WebGIS的地震综合信息发布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提出的模型为地震信息动态数据的发布和可视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对于抗震救灾辅助决策也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地震异常综合管理系统架构提出了有效管理地震预测数据管理架构;基于智能手机的地震预警及室内精确定位方法研究提出了利用智能手机地震预警定位新方法;面向微震实时监测卫星数据传输的地震数据压缩方法,提出了采用卫星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处理中心,为物探传递处理数据开辟了新的途径。 5.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基础研究结合成果显著。本次提交的中蒙边境东段剖面重磁异常岩性填图实验研究、分钟采样固体潮观测数据预处理及潮汐参数计算程序开发和重磁数据结构耦合联合反演成像研究,均在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基础研究结合上取得重要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开启,美国Chris Anderson曾发出“理论已终结”的惊人断言:“ 数据洪流使(传统)科学方法变得过时”, 不管这个断言是否正确,但是大数据无疑将是信息技术继互联网之后变革科学研究的又一个例证。 我们需要思考:大数据问题有多大的普遍性?大数据本身带来了哪些特性?地球物理科学数据特点与大数据关联性如何,地球物理领域大数据面临着怎么样的具体应用? 地球物理科学本身就是大数据科学,在长期的地球物理科学调查与评价、观测与探测、试验与实验、研究与探索工作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些历史积累和正在产生的地球物理科学数据,是支持复杂的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所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地球物理科学数据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增长速度极快,这与大数据科学特点完全相同。 地球物理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面临的新的机遇。地球物理观测和探测数据的大量生成已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条件。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地球物理信息学将引领这一学术新的增长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球物理信息学是地球物理基础和地球物理应用和先进的信息科学结合和交叉的学科,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对地球物理的发展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显现,希望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重视这一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加强新技术应用理念和观念,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提交论文85篇;年刊录用81篇;年会报告:口头22 人,张贴8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岩石物理、波场模拟、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反演及解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 在岩石物理与地震波场模拟方面,研究了介观尺度下孔隙介质输运参数对流体流动所致的衰减影响;应用分形理论和核磁共振T2分布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针对复杂山地随机介质中的射线追踪问题,研究形成了基于群快速推进迎风线性插值的射线追踪方法;研究形成基于高阶有限差分、混合吸收边界条件的TTI介质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研究形成了基于隐式高阶有限差分的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研究形成了基于高阶有限差分和混合吸收边界条件的非规则网格波动方程正演方法;利用物理模型技术,研究了低速低密煤层对下覆层成像效果的影响。 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方面,基于CS理论的高效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以提高采集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为目的,研究了三种高效采集方法来完成这个目标;研究了针对三分量VSP地震数据的一致性反褶积方法,以消除炮点和检波点的不一致性问题;针对地震数据噪声压制问题,研究了多道多维多域滤波器去噪方法;研究了基于非均匀傅里叶变换的地震数据重构方法;研究形成了一种基于照明补偿预条件的广义屏最小二乘偏移方法;研究了一种有效的多分量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形成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系列。 在资料解释与反演方面,研究了一种基于井标定和各向异性层析的地震深度速度建模方法;以多个研究工区为实例,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地震资料,研究形成了滩坝砂地震精细描述技术系列;研究了零偏移距VSP资料层Q反演方法;研究了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井间P波和S波走时联合反演方法;研究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的混合粒子群方法;研究形成了多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系列;研究了联合利用地震属性和方位AVO技术预测裂缝的方法;研究了基于VSP资料预测速度和预测压力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成像测井图像裂缝的高效自动提取技术;研究了基于Cole-Cole模型的岩石复电阻率频谱反演,并将最小二乘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这三种方法进行了应用与比较。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照明补偿预条件的广义屏最小二乘偏移方法、多分量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非规则网格正演中的混合吸收边界条件、基于井标定和各向异性层析的地震深度速度建模方法、基于CS理论的高效地震数据采集方法。 新的学生生长点和科技动向:“两宽一高”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裂缝地震检测技术;地震资料高精度成像及反演技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加强基础研究、速度建模方法研究和海量数据并行计算方法研究,加强地球物理与地质研究的相互结合。
储层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83篇;年刊录用79篇;年会报告:口头14人;张贴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地震资料处理涉及基于数据驱动紧框架的高维地震数据重构技术和基于图象分割的自适应F-Kx-Ky滤波器技术;地震正演模拟研究了基于样点逼近优化的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在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方面,研究成果涉及纵横波联合反演方法、联合AVO反演方法和叠前宽角度反演方法,裂缝型储层参数预测方法,基于序贯随机模式识别的沉积相预测方法,诱导裂缝带刻画方法、多元回归分析及储层预测应用,基于地震叠前反演的零散砂体岩石力学场建模,砂泥岩储层中地震属性与储层砂体分布的关系分析,通过恢复沉积盆地原始沉积形态研究西沙海槽盆地的沉积演化研究等;测井研究涉及泥浆侵入对水平井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和随钻声波测井钻铤波传播特性的FDTD模拟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高维地震数据重构技术近几年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活跃的分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达到重要应用。 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更加走向实际,应用取得明显实际效果。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提交论文120篇;年刊录用120篇;年会报告:口头55人,张贴2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涉及内容有地震波场数值模拟,走时层析成像,波场分离,偏移成像,反演类方法等。 第一,论文作者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基本理论和发展现状,这是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的基础。第二,论文中出现了较多的创新点,提出了一些更有效的、优化的算法或方法,为地震成像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第三,论文中所研究领域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局势,为地球物理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科研思路。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面,出现了改进的复杂介质数值模拟方法、混合网络有限元数值模拟、基于间断有限元的混合算法、三角网络谱元法等方法;走时层析成像方面,有区域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和有限频率走时层析方法等;波场分离方面,有基于稀疏反演的一次波多次波估计方法和基于平面波结构的绕射波分离方法;偏移成像方面,有基于最小平方的逆时偏移和高斯束偏移成像、基于不同算法或复杂介质的逆时偏移、高斯束偏移、多次波偏移等;反演类方法中,有结合偏移速度分析的反射波波形反演和基于波场分离的走时层析反演等。这些研究紧跟国际前沿水平,抓住了科技技术发展的动向,迈向了地球科学领域的新的台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传播与成像技术对油气工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油气勘探工业的发展,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能源开发难题。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应在保持一如既往的艰苦奋斗、紧跟国际前沿的同时,要学会根据本国实际能源分布特点和技术难点研究问题并攻克难关,真正为我国油气勘探事业做出贡献。
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提交论文43篇;年刊录用40篇;年会报告:口头23人;张贴17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页岩储层岩石物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微观孔隙结构成像、岩石物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及润湿性)、各向异性等。 2.非常规油气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页岩储层地震评价技术(甜点属性、可压性评价)、核磁共振测井、微地震裂缝监测、噪声成像等。 3.岩石等效介质模型:分析了多种等效介质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向非常规油气应用方向发展。 4.页岩气与致密气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四川、大庆、胜利等油气田的页岩气、致密气案例分析。 二.新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页岩储层岩石物理特性。认识到了页岩气储层与常规储层存在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提出了页岩储层岩石物理的发展重点及对测试技术的要求。 2.针对非常规油气需要,发展了一些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储层地震评价技术(甜点属性、可压性评价)、特殊测井技术、微地震裂缝监测等。 3.非常规储层等效介质模型:在常规储层效介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合于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岩石等效介质模型,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岩石物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应用层面向“甜点识别”、“可压性评价”和“微地震裂缝监测”方面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将向包括微-纳米孔隙及孔隙流体影响的方面发展,在实验测试方面向着更高分辨率、更高测试精度和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建议学会继续支持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的发展。 (待续)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 (GEM Chengdu 2015)”(GEM Chengdu 2015 Gravity, Electrical & Magnetic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于2015年4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及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蒙古、俄罗斯、英国、印尼、南非、巴西、沙特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计281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内代表231人,境外代表50人。 开幕式由GEM Chengdu 2015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李熊教授主持,GEM Chengdu 2015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李耀国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致辞,SEG主席 Chris Liner先生代表大会主办方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先生代表大会主办方致辞,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处长陈海聪先生代表赞助单位致辞,各位嘉宾共同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在开幕式上, SEG荣誉讲师、斯伦贝谢Aria Abubakar教授做了题为“Joint inversion of multiphysics data for petro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properties”的荣誉讲座。Mark Dransfield教授,纽蒙特矿业公司Perry Eaton教授,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何展翔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吕庆田教授,哥伦比亚大学Douglas Oldenburg教授等分别于21日和22日做了题为: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airborne gravity gradiometry、Advanced airborne and ground geophysical technology for mineral exploration、Drilling risk assessment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M and seismic data、Understanding world-class mineral systems and exploring for mineral deposits at depth using multi-scale and integrated geophysical data: A synthesis from SinoProbe、Inversion of time domain IP data from inductive sources等五篇邀请报告。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189篇,经GEM学术委员会评审,录用论文132篇。两个分会场共进行口头报告65篇,两个单元张贴报告67篇。其中国外论文40篇;国内论文92篇。本次论文涉及面广,涉及重磁电方法原理及技术、油气勘探与生产、矿产与地热资源、环境与工程等与地震勘探研究等方面内容,与会代表围绕重、磁、电等地球物理方法在勘探自然资源和解决工程与环境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共同分享最新技术发展和成功的经验,探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研讨重磁电地球物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准,代表着目前国际重磁电地表地球物理的学术前沿与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参加本次会议展览共有10个国内外厂家,其中国外公司1家,国内公司9家,展商代表20余人。各展商通过实物、挂图、多媒体等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各自厂家的产品和技术优势,通过展览和洽谈,推动重磁电地球物理技术的市场转化,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定的商机。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组织召开了本次会议的总结会,GEM学术委员会主席李熊教授、李耀国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地方筹备委员会主席王绪本教授、筹备委员会秘书长阎建国教授,SEG主席Chris Liner先生等一行出席了出席会议,并就如下议题进行讨论:1、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讨论2019年GEM研讨会(重磁电方法及其应用)的时间、地点及会议主题;3、探讨关于重磁电地球物理研讨会的发展方向;4、就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今后联合举办地球物理领域的学术活动达成了共识。 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为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研究和探讨最新成果横向交流的平台,而且促进了国内外从事重磁电地球物理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外联系,增进我们与各国同行之间的友谊,对推进我国重磁电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2015年4月18日—1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翁文波基金会、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在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召开了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江苏省溧阳地震台、江苏省淮安市地震局、水利部减灾中心、十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丰满发电厂、吉林省松江河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气象局、天津市气象局、南阳师范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方正、香港大学、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良乡地震监测站、包钢自动化所、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化工路医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旱所、北京中经赛博科技公司、河北绿环新型墙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个单位及近50名委员、专家和学者。 各位委员、专家、学者根据会议要求,提供了35篇论文。论文经审核已于会前刊印成集即《2015年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文集》。各位预测专家的预测意见,将为以后编写《2015年全国重大灾害预测意见》提供基础资料。 这次会议,是第五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 。会上高建国主任致开幕词;由耿庆国名誉主任颁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聘书,并向荣誉委员赵得秀、汪纬林、任振球、强祖基、杜乐天、蔡尔诚等表示敬意,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并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会议为了便于大家的相互沟通,采用圆桌会议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会上有三十多位委员、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 会议各单元的报告和讨论,分别由高建国、张启文、白志强、陈维升、郭广猛、高晓清、李志永等同志主持。 会议在总结前四届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本届实际情况规范工作法则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宗旨; 二、专业委员会应继承光大学术活动的优良传统; 三、建立健全学术会议制度; 四、继续办好《黄皮书》; 五、建立重大灾害预测意见和有关工作的报告制度; 六、加强预测总结; 七、建立分工负责制; 八、经费筹集事宜; 九、团结和谐,民主办会。 本次会议改进了有关会议程序: 1、会前专门召开了地震组和气象水文组的预备会议。 由资深专家组成的地震组、气象水文组对本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概括,便于在会议期间供各位委员、专家、学者进一步讨论,提高实效性。白志强常务副主任代表地震组,徐海亮代表气象水文组向大会介绍研究、概括情况,使与会者能细致深入探讨更广泛的内容。 2、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有利于开阔眼界 (1)2014年耿庆国、陈维升、曾小苹、林云芳一行四人,专程赴昆明与云南省地震局同行,就昭通一东川一昆明一带可能发生的震情和分析预测意见进行了较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2)会议邀请了林业大学郑大玮教授、香港大学岳中琦教授、河北绿环新型墙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成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罗兴华等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使与会者开阔了眼界。 会议结束时高建国主任作了总结性发言: (1)特别强调国务院提出的地震预测预报见成效任务只有六年的时间。对本届委员会来说,任务是艰巨的,我们必须要加倍努力搞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要将2015年全国重大灾害预测意见,按历年程序呈报国家主管部门。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举办,福建省地震局承办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深部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学术交流会于2015年6月3日至6日在厦门集美大学召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地壳应力所、地震所、福建省地震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14个单位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1、华南地块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2、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壳结构探测新成果;3、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深部构造研究进展。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王椿镛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特邀报告情况,并向承担这次会议的福建省地震局表示衷心地感谢。福建省地震局局长金星研究员致词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扼要介绍了近年来在福建省和台湾海峡地区地壳结构探测的进展,指出滨海断裂带是我国东南沿海海域最重要的一条发震构造带,它现今仍在活动中,福建省按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正在开展气枪震源的地球物理海陆联测。 近20位与会代表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主任滕吉文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华南地球物理异常边界场响应与郯庐深大断裂的南延》的学术报告,从重力、地面磁场、航空磁异常、华南大陆壳幔结构、矿产资源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南延问题,提出了郯庐断裂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介绍了中国首次大洋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首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超厚海洋地壳和最深的岩浆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高锐研究员介绍了地壳探测工程中的华南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研究成果,剖面显示下部地壳叠瓦状反射和Moho界面下方古老俯冲残留的清晰反射。南京大学王良书教授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上地幔中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低速异常体,可能与晚中生代强烈的岩浆作用有关。中科院南海所丘学林研究员介绍了南海中央海盆与北部陆缘的三维OBS探测和研究进展。福建省地震局蔡辉腾博士介绍了福建陆域“四横四纵”的三维人工地震探测试验的初步成果,提出作为闽西南坳陷和闽东火山断裂带分界线的政和-大埔断裂时一条地壳大断裂的证据。并介绍了近年来气枪阵列海陆联测的试验工作进展。海洋二所阮爱国研究员介绍了南海中央海盆地壳结构和破碎带-海底广角地震试验工作。桂林理工大学王有学教授介绍了南岭西部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研究进展。此外,研讨会上的交流报告还涉及华南大陆深部结构宽频带地震台阵探测、中国大陆东部海域岩石圈结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南北带深部构造探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南海西沙地块OBS探测等多个领域和方向。 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福建省地震局移动式水库气枪试验和海陆联测工作,还观摩了厦门海陆联测实验的远程监测指挥系统,并以浓厚的兴趣听取了福建省地震局专家对该系统所展示的海陆联测实验现场情况的介绍。 滕吉文院士对研讨会做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中与海洋相关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的报告占总报告的近三分之一,是地球物理探测和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伸展点。他同时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赵九章院士关于地球物理学的精辟论述和美国地质学家对地球物理学的期待,指出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在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存在的问题,滕先生指出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是地球物理反演和解释的基础,地球物理学研究首先要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筛选出准确可靠的数据,根据可靠的数据和可信的反演结果来进行理性的解释,切忌以点代线,以点带面,无限扩大。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一.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青年科技论坛筹备会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在广泛征求会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2015年3月27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在盘锦市召开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论坛筹备会。该论坛旨在为全省地球物理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初步计划将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还将利用网络和出版物宣传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观点、见解,展示技术成果和科研状况。到会的青年会员30多人,对此举表示一致赞同。为了从组织上保障论坛的运作,会议提议,由崔凯华理事、张国俊副秘书长和石殿祥秘书长全面负责筹备组工作,并提交理事会正式通过。 二.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2015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活动主题,精心制作了宣传展板24幅,分别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地设立宣传点,开展科普宣传活动。4月份以来陆续向辽宁省科协、辽宁省民管、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学会会员单位、学校、企业职工、社会公众发放科普视频5套(4.7G光盘90片)、科普图书、《知识就是力量》期刊和宣传彩页50份。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通过开展“世界地球日”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向市民和学生普及地球与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孩子们保护生态环境和地球资源的意识,提高广大公众对感恩地球、保护环境的认识。为科普活动准备的科普视频等资料也为兄弟省区的科普活动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5年4月22日,由山东省科协、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主办,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山东省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普报告会在济南市山东省科技馆举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陈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顒、滕吉文、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局长邵先敏、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曲克信出席,邵先敏主持报告会。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陈光发表致辞,指出了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开展环保活动的迫切需求和本次“世界地球日”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宣布活动开幕。陈顒院士和滕吉文院士分别以“敬畏自然 减轻灾害 科学发展 和谐共存”和“动荡的地球”为主题作科普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专家吴海成、中国科协“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团长张训华、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分别以“世界地球日”为主题,从地球资源和环境现状、海洋地球探索和世界地球日活动历程与展望等方面作了报告。 山东省政协陈光副主席、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局长邵先敏会前会见陈顒、滕吉文院士,对两位院士来山东出席“世界地球日”活动并作科普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山东省科协、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及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等省内院校的师生代表和山东省地质学会、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山东省地理学会、山东环境科学学会、山东省地震学会、山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八个省内学会单位的会员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2015年“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由山东省科协、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主办,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承办,山东省地质学会、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山东省地理学会、山东环境科学学会、山东省地震学会、山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八个省内学会和山东大学等14所高校参与本次活动。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4位院士共同签名支持本次活动。 山东省2015年世界地球日活动得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全面指导和帮助,学会领导陈顒理事长、郭建秘书长、曲克信先生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对活动计划安排提出了指导意见;刘光鼎院士为活动题写了“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墨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在活动工作策划、科普报告和宣传资料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持和帮助。 滕吉文院士分别于4月22日下午、24日上午在山东省交通学院、山东省地震局作学术报告。 此次报告会作为山东省第46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主会场,会场内发放地球日相关科普资料2000余份并布置活动展板11个,播放15分钟视频资料。 此外,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山东省环保学校等14所院校设立了分会场并进行网络签名等相关活动。 本次活动时间自4月22日至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签名和各高校网络签名同时进行。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普报告会在济南举办后,“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正式拉开帷幕。山东省地球物理物理学会作为活动的承办和协办单位之一,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宣传本届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在一周的宣传活动中,得到了24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4所院校的大力支持。院士和高校学子们还表示要在集中宣传之外,将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形成长久和有效的宣传,真正将保护地球、珍惜资源常态化。 刘光鼎院士第一个在签名簿上郑重签名。为了表示对“世界地球日”活动的支持,为本次活动题词“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刘先生的题词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的重视和期望,希望我们能通过科普活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 陈颙院士和滕吉文院士亲自到济南在活动开幕式上作了科普和学术报告。朱日祥院士对本次活动也给予大力支持,支持地球物理所的院士参加签字活动。 24位签名院士:刘光鼎、滕吉文、马 瑾、邓起东、陈运泰、肖序常、赵文津、郑绵平、叶大年、万卫星、翟明国、张培震、许绍燮、沈其韩、裴荣富、姚振兴、曾融生、汪集旸、胡聿贤、杨文采、陈 颙、陈毓川、朱日祥、 钟大赉。 山东省的14所院校同时参与了本次宣传活动。 在济南——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和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5所学校参与活动,作为科普报告会的主会场所在地,各学校组织同学参加学术报告会,山东交通学院专门邀请科普报告的专家院士到学校开设专场讲座。高校学子通过展板、签名、放映宣传片、网络宣传转发等活动参与到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中来,不管是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还是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不管是在山东建筑大学映雪长廊还是山东交通学院以及环保学校,都有参与活动的身影。 在青岛——6所高校的万名师生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宣传活动,由青岛科技大学发起,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大学参与的从石老人海水浴场到五四广场的“世界地球日·大学生公益骑行”活动,通过骑行10公里的方式,呼吁大家关注环境问题,倡导健康、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学子们则组织了志愿者在活动期间在校园里、到海边捡拾垃圾,从细小处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山东科技大学的师生组织宣传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双面打印等节约资源的活动;青岛理工大学也组织了光盘行动的特色活动。 在威海、临沂、泰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临沂大学和泰山学院3所高校的师生也以专题讲座、制作公益宣传片、组织同学签名等方式支持“世界地球日”的科普活动。 高等学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在高校中开展这样的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长久的效果。通过系列宣传活动,让高校学子切身感受到地球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在现实中严格要求自己,使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绿色生活等观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待各位同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 北京桔灯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和青岛骄鹏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也通过微信转发组织参与宣传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活动结束后,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5月16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活动总结会议,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青岛骄鹏工程技术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的20名代表参加会议,各单位代表就本单位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和汇报,刘元生理事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2015年山东省世界地球日活动共计2万余人参与签名。大家一致认为,应当把“世界地球日”的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尽一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4月29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太原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就2015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讨论与部署,来自会员单位的25名常务理事参会。会议由刘鸿福理事长主持。 王俊业秘书长首先介绍了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精神及学会有关工作: 1、关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登记及会费问题。学会已完成了201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登记及新会员申请申报工作,并由各会员单位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5)第06号文件的要求缴纳会费;尚有申请和登记的会员,可与学会取得联系。会费缴纳工作,确定在5月20日前完成。 2、申报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的文件已转发,各会员单位按照文件精神办理,积极申报科技成果,并尽早与学会取得联系。 3、今年9月在河北涿州召开主题为“环境保护及新能源开发”的环渤海地球物理学术论坛,要求各会员单位积极组织论文,并参加会议。 4、编写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史,此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史的组成部分,拟在2015年9月10日前完成并于10月1日前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汇总稿。学会将组织以秘书组为主体的编写组,就山西省地球物理发展的文字、图片、史料作全面细致的收集整理,要求各会员单位积极配合,把学会史编写工作作为总结历史,宣传、促进山西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的大事来完成。 刘鸿福理事长对上述工作做了详细补充之后,就2015年山西省地球物理学术活动的初步意见做了介绍,交会议和会员单位讨论。会议地点:希望各单位积极申办;会议时间:根据9、10月全国会议较集中及各单位工作较忙的情况,初步定在11月中旬开会;会议内容:以地球物理勘查的规程规范学习、实践为主,交流各单位的勘查成果。请各单位5月20日前提交办会申请,以便印发会议一号通知。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5年6月14日,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四名青年人才赴京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和考察,考察单位为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苏枫主任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下,本次活动圆满完成。 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在苏枫老师和胡敏老师的全程陪同下,分别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首先,王彦飞研究员带我们参观复杂构造成像小组,他为我们介绍了将梯度张量用于航空磁测进行深部探矿的新方法,并讲解了如何利用电镜切片对矿物内部进行无损探测,该方法通过测量矿物对X光衰减的投影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反演从而得到矿物内部结构,其精度可达亚纳米级。然后,郝天珧主任为我们介绍组合式海地地震探测设备,包括所里自主研发生产的OBS,该款仪器亮点在于可以自动调平,续航能力强,密封好,可承受9000米深的压力,且与进口OBS相比成本低,在进行充分的力学模拟、数值模拟实验后,已经成功在热液附近以及南北极使用,回收率达到90%。之后,俞度立研究员带我们参观了他负责的MEMS实验室,为我们讲解了MEMS地震检波器的原理和优点,这种新型检波器避免了使用具有固有频率的线圈,可记录的动态范围大,响应频带宽,低频可至1Hz,且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可探测由人工震源产生的全部宽频带弹性波。下午,参观了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14年由中科院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合并而来,实验室凝聚了地震学、地磁与古地磁学、电离层物理、磁层物理、高层大气物理、行星物理、计算模拟等地球物理学研究力量,以及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矿物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是一支有极具特色和实力的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队伍,目前空间物理的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16日我们一行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考察学习,刘洋教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石大之行主要由国际事务专员唐立老师陪同,参观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先,林文烈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联合纳米岩石物理实验室,该实验室有多套世界上先进的高精度数字岩心成像和分析设备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图像处理、数字岩心建模、岩石物理分析和计算软件,实验室以微观岩石物理研究为主,包括岩石内部的孔隙结构刻画以及矿物成分的定量分析等,数字岩心分析预测精度高、计算速度快,而且可以实现对岩样的无损三维成像。之后,唐立老师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地震物理模拟和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目前在国内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实现较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地震模拟数据采集。中国石油大学的这两个特色实验室为我们开展并提高对非常规储层勘探及寻找“剩余油”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平台。最后我们还与中国石油大学的三位学生代表就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 17日我们来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王宝善研究员和杨微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北京西北郊白家疃地震观测台。首先王宝善老师介绍了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随后向我们介绍了大容量气枪震源主动探测技术系统,该系统可重复性好,优势频率低,传播距离远,在380km的偏移距上还能检测到有效信号。检测设备精度高,能观测到了由固体潮引起的地下介质连续变化,为用于区域尺度地下介质变化监测和研究地震孕育过程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之后,王老师又介绍了流动观测仪器系统,并参观了该系统所用地震计校验实验室,该实验室可进行地震计水密性、灵敏度和一致性等测试,保障所使用地震计的可靠性;接着我们参观了室外地震台站安放点,进一步学习了该系统野外地震记录的工作流程。最后王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国内唯一的零磁空间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唯一能全面开展弱磁环境实验、弱磁测量及弱磁测量仪器的检定工作的实验室,其磁屏蔽室空间大,屏蔽系数高,剩余磁场强度小,在空间科学、地球物理、医学、生物物理、农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考察使我们对地球物理学科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不仅开拓了视野,还促进了上海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交流,增进了友谊,为今后的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感谢此次学习过程中热情帮助我们的各位老师和各个单位,因为有你们的付出,才能使我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顺利完成了本次考察活动。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同主办,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承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首届 “越崎杯”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技能竞赛于2015年4月2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地球物理竞赛以“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专业知识为主。参赛队员是来自本校具有正式学籍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根据专业和年级分为A、B两组,将非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和低年级地球物理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划分为A组,高年级地球物理专业(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划分为B组,共有49支队伍(147人)报名参赛。竞赛分为三个环节:笔试部分、技能操作和知识竞赛。通过笔试和技能操作的选拔,最终12支队伍参加知识竞赛环节角逐。 首届 “越崎杯”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技能竞赛的知识竞赛环节于2015年4月2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民族楼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老师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苏萍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副处长丁铁一老师,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曹代勇教授、党委书记唐跃刚教授、副院长邵龙义教授、团委书记张蕊老师以及地球物理系的全体教师。开幕式上彭苏萍院士致开幕词,希望通过本次地球物理竞赛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地球物理专业水平的提升。 本次大赛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鼓励奖7名。获奖选手中选拔3名优秀学生参加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竞赛。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5年4月1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武警警种学院承办的“桔灯杯”地球物理全国联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此次联赛经过长达一年的筹划及准备,并于2014年在各校区进行了初赛选拔,最终共有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9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从野外技能竞赛到室内知识竞答,经过1天时间的紧张角逐,来自吉林大学的“地心引力”代表队摘取桂冠。赛场上9支队伍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评委老师和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体现了当代中国地球物理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 本次全国联赛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学会老领导曲克信、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刘元生出席了本次竞赛现场。颁奖典礼上,郭建秘书长对本次活动高度评价及肯定,并亲自为一等奖的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杯。曲克信老师80高龄仍然坚守到比赛结束并感慨发言:“本次竞赛一是促进了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二是推动了学生思想解放,三是创新的开创了地球物理界首次竞赛,促进了各校的互通互融。” 应邀出席本次全国联赛担任评委的专家有: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教授涂承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赵国泽、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教授周安昌、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教授徐明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国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雷达、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小斌。可谓是重磁电震面面俱到,新一代与老一代代代结合,如此强大的评委阵容保证了竞赛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在知识竞赛开始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范迅、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销售总监丛鑫分别做了重要讲话。 知识竞答赛现场,各校参赛队伍先是进行了生动有趣、各具特色的风采展示,而后进行了紧张而又激烈的知识竞答赛,从必答题到抢答题,各队伍激烈比拼,将竞赛的氛围推到了至高点。各位评委的精彩点评更是竞赛的亮点之一,不仅推动了竞赛的顺利开展更是让学生在比赛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经过一天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点的紧张比拼评分和场外长达几天激烈的微信人气投票,由记分员折合成分数计入竞赛总分,最终诞生了本次全国联赛的各奖项队伍名单。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到场的重要嘉宾及评委分别为各奖项获奖者颁奖。 本次全国联赛的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吉林大学——地心引力代表队(李建平、刘玲、孙婧) 二等奖:中南大学——湘楚中南代表队(杨益成、陈超建、刘卫强) 三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火箭队(孟令彬、陈楠、范开) 桂林理工大学——华南之星代表队(刘云龙、余力、韦庆奖) 优秀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悟”探天地代表队(沈杨、陈翔、齐一凡) 东华理工大学——地核动力代表队(徐正玉、谭双、李翀) 长江大学——开拓者代表队(孙斌、王培杰、张梦玲) 成都理工大学——天府之光代表队(李强强、蒋旭东、钟世超) 中国海洋大学——OUC代表队(潘林冬、吴云具、史才旺) 本次竞赛在各单位的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获得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位领导以及各嘉宾、评委、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虽然本届竞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桔灯杯”地球物理竞赛的步伐却未停下。让我们共同期待来年的校区赛以及下一届全国联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第二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15年10月11-14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主办和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会议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 颙 副主任: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晓非 陈运泰 邓 军 邓启东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 山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何继善 侯泉林 侯增谦 胡见义 胡瑞忠 黄大年 黄清华 贾承造 江博明 蒋少涌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文渊 李献华 林 伟 凌 云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光鼎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少峰 刘永江 刘振兴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厚远 吕庆田 马 瑾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石耀霖 舒良树 孙 敏 孙 枢 孙继敏 孙卫东 孙文科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绪本 王焰新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秋云 吴忠良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富仁 谢树成 熊 熊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学文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严良俊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洪福 于 晟 曾令森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岳桥 张泽明 赵 越 赵 伟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 朱弟成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倪四道 王 强 杨进辉 张进江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四.会议日程安排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蔡永恩 陈 文 陈发虎 陈汉林 陈小宏 底青云 董树文 董云鹏 方小敏 付碧宏 高 锐 高 原 葛洪魁 何丽娟 黄宝春 琚宜文 雷建设 李 娟 李红谊 李惠民 李锦轶 李曙光 厉子龙 梁春涛 林 伟 林杨挺 刘 静 刘 洋 刘俊来 刘伊克 刘勇胜 吕庆田 毛景文 倪四道 秦礼萍 丘学林 屈春燕 沈 萍 史建魁 宋海斌 孙卫东 孙新蕾 汤 吉 田 钢 周仕勇 汪汉胜 王伟涛 王一博 魏春景 肖立志 肖文交 谢富仁 谢树成 熊小林 徐 备 徐 星 徐建桥 徐夕生 徐锡伟 薛国强 杨 进 杨宏峰 杨晓志 张进江 赵国春 赵俊猛 赵子福 郑建平 周永章
六.会议学术活动
(1)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论坛-大陆流变与大陆构造 (2)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Conveners:Sidao Ni, Huajian Yao, Juan Li
(3)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
(4)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5)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
(6)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7)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与过程 召集人:郑建平 张宏福 郑天愉 赵子福 郭 峰
(8)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
(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
(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13)地球内部水循环
(14)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15)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16)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 召集人:林 伟 李三忠
(17)地质流体与资源环境效应
(18)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响应及成矿过程
(19)东亚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及成矿
(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
(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
(2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
(24)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
(25)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26)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27)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29)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
(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
(34)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35)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与地貌过程
(3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
(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
(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
(40)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41)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
(42)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43)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44)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45)不同尺度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和展望
(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48)海洋地球物理
(49)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装备
(50)地壳应力与地震
(51)油藏地球物理
(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55)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
(5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5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58)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
(59)行星科学进展
(60)岩矿测试新技术及其应用
(61)实验岩石学与实验地球化学
(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
(64)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65)地球生物学
(66)关键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背景
(6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进展
(68)地热:从今到古
(69)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
(70)印度-亚洲碰撞过程与青藏高原生长
(71)显微构造、岩石圈流变与大地构造暨第十届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研讨会
(72)化学地球动力学论坛:地球化学进展 (各专题详细内容见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114行,包含参考文献)。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九.会议注册费
十. 食宿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参展费用请在7月3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联系电话:010-68729347
82998257。
十二.付费办法
会,现场缴纳费用请自备现金(不接受刷卡);
邮政编码: 100081 5. 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光盘)一张。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代章 2015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