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5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地方学会
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北方)在辽宁省盘锦市召开
报道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
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讲话(摘抄)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摘自新华网)
时 间:2014年9月22-29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会常务理事30人,参会29人,其中26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3人通过手机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一、审议并通过了
1、增补: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0二地质大队朱伟忠、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骆检兰、山东华腾矿业勘查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文俊武三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以上决定待提交我会会员代表大会追认。
2、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9个项目的团队分别获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
3、经推荐、评选出2014年度傅承义奖6位获奖人,将在30届学术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后在理事扩大会上颁奖;顾功叙奖1人,在学术年会做大会报告后2015年春节座谈会上颁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三篇理事扩大会上颁奖。
二、工作汇报
1、分支机构成立
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会依法依规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并按规定向中国科协进行了报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主任刘培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江海。
2、按照与SEG签署的双方合作备忘录,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SEG联合举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Chengdu 2015)》将于2015年4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召开,会议一号通知已在学会网站发布,得到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会议二号通知将于近日发出,中国科协报备工作也已完成,已得到中国科协批复函,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3、由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ASEG)、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KSEG)和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J)联合主办的 “2015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展览”(Near Surface Geophysics Asia Pacific Conference)将于2015年7月7-10日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为给国内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技术交流、展示成果,了解亚太区最新地球物理技术进展,我会决定组团参加本次会议。
4、按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加强会员管理、增强服务意识、突出学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注重学会活动的内容和质量,申请入会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2014年9月底前学会受理了普通单位会员13个,理事单位会员4个,常务理事单位会员1个。
5、学术活动,截止9月底,已完成12个学术会议,其中计划内7个,计划外5个。
6、自2014年起,《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奖金金额由原2000元变更为5000元,《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奖金金额由3000元变更为10000元。
三、年会工作进展
第30届学术年收到论文 1828 篇,论文集收录论文1761 篇(包括6篇大会邀请报告),设有69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已注册人数约800人。30届学术年会将于2014年10月20-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19日全天为会议报到注册时间,欢迎各位常务理事到会指导工作。
会上,还通报了我会九届三次理事扩大会将于2014年10月20日下午16:30-18:00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请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准时到会参加九届三次理事扩大会。
参会的常务理事认真阅读了会议内容及相关审议文件,并将审议意见及时提交给学会秘书处,大家认为:通过召开常务理事通讯会议,使大家及时了解了学会近期工作情况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同时对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9月30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于2014年4月25-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特邀代表、顾问及会员代表83人到会,中国地震学会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刘耀炜研究员列席会议。会议由第三届专业委员会主任欧光习研究员主持。
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换届改选工作。
4月25日首先召开第三届四次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1人到会,二人因故请假。会议就第三届委员的组成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大家认为:第三届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多由在本专业领域学识面广、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但是他们中部分年龄偏大或已退离原教学、科研岗位,或存在参加、组织学术活动工作不便的问题,这关系到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能否持续发挥更大更深层次的影响,应吸纳一批跨学科领域、或在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年富力强、热心流体地球科学的专家、学者融入到本专业委员会中来。会议认为:把一些年富力强、精通专业、有影响力、乐于奉献、热心流体地球科学工作的同志吸收到下一届专业委员会中来,使我们的流体地球科学专业越来越有活力,这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宗旨。通过充分讨论,提名推荐了来自全国39个科研院所、高校的54位专家、学者及科研骨干作为下一届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推荐其中13位专家、学者作为新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候选人。
4月26日举行换届改选,将上述提名推荐结果,提交给参加换届改选的会员代表,经过大会的讨论和无记名投票表决(共发出选举票数81张,收回有效票数72张,选举结果有效),最终以超过2/3票数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欧光习
副主任:陶士振 罗照华 杜建国
吕古贤 罗 群 何家雄
胡宗全 梁光河 岳中琦
秘书长:刘银河
委 员:41名(略)
二、第四届委员会商议流体地球科学中长期学术活动规划。
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1.如何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更好的举办有特色的专题研讨会?
会议首先肯定了在每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上,本专业委员会将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专题研讨会的重要性,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由专委会指定专人轮流负责,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创建有机/无机、流体/固体能源与非能源矿产多学科交叉与综合交流的平台。
地球中的流体涉及固体地幔、地壳、海底、大气圈等各个圈层,是地球演化最活跃的因素。关于“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学术问题,涉及到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环境,地球深部流体是地球各种流体矿产、固体矿产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诱因,地质流体是复杂地球系统的中心枢纽。因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定期探讨“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会议一致商定2014年、2016年、2018年∙∙∙∙∙∙“逢双”作为会议主办方定期召开“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2015年、2017年、2019年∙∙∙∙∙∙“逢单”定期参办“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
2.《流体地球科学》该不该办、如何创刊?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是1998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大学会支持下成立的,至今已16年了!回忆刚成立时(杜乐天,2014),地学界对国内唯一的这个命名的新专业委员会不太了解,开始几次学术讨论会参加者为数寥寥,不到十位,还是应邀前来的。以后有几次放在大学会在外地的分会场讨论,会上到会者更少,只好临时和天灾预测专委会合并举行。因为参与者人少,一度曾有停办本专委会之议。不过,鉴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此专委会很不容易,而且这是一个崭新的地球科学研究大方向。专委会同仁们经过努力活动,不间断连续多年发表论文,影响逐渐扩展。到了2007年,终于独立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性讨论会,而2008、2012年的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性讨论会到会的志同道合者将近百位。他们来自很多专业领域,形成很难得的超专业跨学科研究的趋势。现在即将召开第四届全国性学术会议。突出的新特点是论文质量显著提升,其中出现不少开拓性的原始创新,是国内、国际上未曾见及具有重大理论、实践意义的学术思想和建议。
因此,此次专委会会议有关学术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流体地球科学》该不该创刊?与会者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这一方面,是要扩大 “新流体地球观”的影响。流体地球科学是一个崭新的地球科学研究大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发展前景;是一个涉及有机与无机、流体与固体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术新领域。需要全新的流体地球观去指导。所谓的流体地球观现已有许多有价值的讨论。据本人拙见(杜乐天,2014),其意义在于突出壳下流体运动。它既非地下水、非岩浆、非热液、非石油,而是一种超临界温度(>400℃)特殊流体。近年研究初步表明此种壳下流体活动对壳内外各种流体(包括岩浆、热液、油气、水圈、大气圈有不可忽视的控制作用),其上下、深浅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内外统一的流体系统。这在国内、国际地学界都是尚未专门加以探索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提升和凝练“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学术研讨”的作用和意义,突出流体是联系地球的各个子系统的纽带,突出流体(尤其地球深部流体)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至于如何才能创办《流体地球科学》期刊?如何通过办刊、办会交流提炼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科学前沿及其关键技术?与会同仁还在思索之中∙∙∙∙∙∙
会议最后,以罗照华教授的总结发言结束:大家来此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流体地球科学。流体是联系地球的各个子系统的纽带。流体在各个子系统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目前,各个学科有了共同的话题,但是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油气专家的研究主要就是流体,而矿床专家则认为流体是个过客。现在需要一个整合的科学模型,来了解流体地球科学的全貌。我们会继续努力,将流体地球科学发扬光大。我们会继续遵循杜老的教诲,“求是、融合”才能使流体地球科学发展、创新。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为了集合全国浅地表地球物理的科研力量,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水平,培养与地球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球物理学家,并对接相关国际组织或其所属分组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于2013年12月原则同意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为: Near-Surface Geophysics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经多方协商并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批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6月19日在西安成立。
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由来自高校、中科院、国土资源、水利水电、铁路、交通、城建、煤炭、冶金、油气勘探等部门和行业的34名专家组成。“国家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教授夏江海任主任,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和主要行业代表共10位专家出任首届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教授徐义贤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秘书处与该校“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合署办公。
Near-Surface Geophysics Committee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主 任:夏江海
副主任: (共10名,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旭本 李貅 陈海第 何展翔 张建清 底青云 柳建新 殷长春徐义贤 熊盛青
秘书长:徐义贤(兼)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九届二次工作会暨技术研讨会于2014年7月11-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高级顾问滕吉文院士、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殷会祥及第九届委员会顾问、正副秘书长、委员和委员代表等50余人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陈海弟主持。陈颙院士、郭建秘书长、殷会祥理事长、会议承办单位领导陈海聪、协办单位领导赵育刚分别讲话致辞,对九届二次工作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希望通过学会活动搭建的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技术研讨,促进各项工作。
王小牧主任做了工作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2013年工作:1.及时召开工作会议,不断完善学会组织建设;2.认真做好日常工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奠定基础;3.根据科研攻关需求,广泛开展学术交流;4.根据会员单位生产、科研攻关需要,开展技术培训;5.注重发挥优势,拓展、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和质量。
专委会所属各学科、各单位,组织了大量有益的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光荣称号。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找矿效果》、《河南祁雨沟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预测》分别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科技二等奖。
推荐的《复杂地表建模及静校正技术》、凌云分别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工作报告对2014年专委会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做了安排: 1.积极主动完成上级学会部署的工作任务;2.密切与兄弟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3.继续支持各委员单位及各专业学科组的活动,共同推进地球物理技术进步;4.继续做好相关奖项的推荐工作,为科技人员服务;5.根据改革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转变工作思路;6.充分发挥专委会优势,办好各类学术活动。
会议还进行了以下各项议程:
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做了《对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在发展进程中几个科学问题的思考》主旨报告,滕院士从“科学研究与创新取决于前瞻性思维的卓识”、“最新高精度数据重组和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遵循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促进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的跨跃式发展”三个角度,分享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与会人员科研攻关、科研管理的思路。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监测检测分院总工程师张志清、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副院长朱向泰,分別代表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金属、非金属勘探专业学科组作了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工作计划汇报。
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
会议讨论形成了如下几个决议:
1.水利系统华东院增加委员一事由曾宪强负责落实。
2.对于连续三次不参加活动的委员,按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专委会工作细则要求处理。
3.2015年工作会最好安排在4~5月份,便于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技术研讨会是一个不错的形式,要坚持搞,规模不要很大,几十人即可,最好能结合学科特点分专题,每个学组一篇论文,且要突出新方法、新技术。地点在北京或大同。
4.网站最好能实现互动,要有内容,可向“自建设”探索。
会议还组织了学术交流:专委会高级顾问、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原副总地质师吕友生做了题为《地震、测井在研究沉积微相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中铁二院地勘岩土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坚做了题为《西南地区铁路物探技术概述及问题思考》的技术报告;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处长张青杉做了题为《航空瞬变电磁系统简介》的技术报告。
工作会最后,王小牧主任做了总结讲话。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勇挑重担,根据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整体布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部署与安排,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履行好学会工作职能,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物探科技工作者服好务,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7月12日举办了为期一天的技术研讨。发表16篇论文,并对发布论文进行了评奖,获奖论文专委会将向2014联合年会推荐。
借助工作会的机会,举办技术研讨会,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成,希望专委会继续坚持这一好的做法,不断提升研讨会的学术水平。
两天的会议,在友好、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14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及支持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及理事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各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月15日,共收到有效申请20项,其中,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奖项有效申请2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有效申请18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经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入选10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初评入选空缺,初评结果于7月21日至8月4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8月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遴选出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目候选人采用多媒体介绍项目,评委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并现场评分,最终确定了2014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一个候选项目因故退出。评审结果已于8月12日至9月12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审评结果提交九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产生正式获奖名单,获奖名单见附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2014年9月30日
附件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申报单位 |
奖励 等级 |
子午工程建设成果 |
魏奉思 吴 季 王 赤 万卫星 滕云田 窦贤康 冯学尚 吴 健 杨惠根 刘 波 刘 俊 杨 军 |
1.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北京大学 7. 武汉大学 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0.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11.国家卫星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 |
一等奖 |
英雄岭复杂山地极低信噪比区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 |
张 玮 付锁堂 唐东磊 胡 杰 宁宏晓 李洪革 李成武 安佩君 蔡锡伟 王海立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等奖 |
瞬变电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李 貅 薛国强 李术才 叶 英 孙怀凤 苏茂鑫 戚志鹏 郭文波 |
1. 长安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山东大学 |
二等奖 |
地球物理环境资源与目标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
张金城 刘怀山 童思友李天河 韩若飞 李 锐 刘 菲 唐 莉 |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2. 中国海洋大学 |
二等奖 |
位场新方法研发与应用 |
孟小红 姚长利 郭良辉 陈召曦 郑元满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三等奖 |
中国近海高精度地震勘探实践 |
赵 伟 翁 斌 吴秋云 朱耀强 陈小宏 |
1. 中海油研究总院 2.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 西安交通大学 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
三等奖 |
重磁电数据处理解释系统RGIS |
张明华 王成锡 黄金明 乔计花 何贤明 |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 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三等奖 |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描述技术 |
王贵重 王建忠 李淑君 安海亭 吕 东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三等奖 |
中国大陆岩石圈物质组成及演化 |
邱瑞照 李廷栋 周 肃 邓晋福 肖庆辉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三等奖 |
为进一步壮大科普宣传力量,经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积极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近日认定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所和辽河油田幸福小学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9月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辽宁省盘锦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共同为新设立的科普教育基地揭牌,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所和辽河油田幸福小学职工等近百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辽河油田研究院计算所拥有大型GPU/CUP机群及熟知地球和数理科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地球科学及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普及。辽河油田幸福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广播站、宣传长廊等基础设施,并有校外辅导员、科普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和假期夏令营等活动,开展地球宇宙数理科学的科普活动。
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6个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对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第二十三专题 非常规油气储层岩石物理
提交论文32篇,年刊录用32篇;到会报告 口头15人,张贴4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论文涉及的非常规油气涵盖了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碳酸盐岩油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内容包括理论、测方法、技术以及实例研究,具体内容有以下方面:
(1)非常规储层岩石物理研究进展
(2)页岩气储层的地震评价方法与应用;
(3)页岩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与应用;
(4)致密碳酸盐岩地震定量描述;
(5)地震岩石物理反演与岩性流体定量刻画方法;
(6)页岩岩石物理建模;
(7)微地震事件定位;
(8)裂缝(隙)介质地震波传播模拟;
(9)各向异性实验室测量与微地震实验室模拟;
(10)速度反演的全局优化算法等。
2.主要成果
(1)页岩气勘探实例研究论文显示在我国胜利油田、北美、四川和重庆等地的地震与测井储层评价取得初步成效,利用地震属性确定“甜点”,综合利用多种测井方法评价TOC等;
(2)综合利用地震与测井信息开展储层可改造性和流体的定量刻画方面取得进展;
(3)非常规储层评价实验室岩石力学性质测量、超声实验测量与模拟取得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页岩油气储层评价方面以下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评价“甜点”的地震属性需要结合岩石物理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2.有机质(TOC)对页岩储层岩石物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应作为重点优先研究;
3.页岩各向异性问题非常复杂,关于其岩石物理模型需要深入开展研究;
4.由于超低渗透率,基于连通孔隙的Gassmann流体替代在致密储层的可应用性需要深入考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有很多问题值得开展研究;
2.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跨单位仅供研究的数据共享平台。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年会期间无故不做报告、不张贴报告的比例较高,建议学会出台一定的措施,改变目前的局面,例如,取消1-3年的参会资格或者取消评奖资格等等。
第二十四专题 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70篇,年刊录用68篇,年会做报告34人(包括口头报告26人和张贴报告8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次专题公示后受到国内外专家的热烈响应,在大家积极参与支持下,经学会同意升级为论坛。2013年10月14日早上举行开坛仪式,滕吉文院士、彭苏萍院士、曲克信先生、大会学术委员会黄清华副主任分别致辞,代表学会和大会组委会对本次论坛的组织和召开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随后全体参会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近100人,其中做口头及张贴报告的人数为34,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美国专家、国内各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知名专家,以及在读研究生、博士。报告期间听众达到一百二十多人,经过一天半的精彩演讲和讨论,本次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提出并分析了煤炭资源以及矿山安全地球物理面对的现状,总结了过去在此方面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2.针对目前在煤炭、矿山领域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并展现了丰富的成果;
3.提出解决目前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对部分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4.相关单位展现了各自研制的不同矿井物探仪器;
5.提出尽快完善行业规范,整治行业不规范行为的迫切要求。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来自地球物理专业的多个方向,呈现了各自最新、最专业的研究成果。本次论坛涉及的主要学术观点和科技动向:
1.指出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领域遇到的疑难问题,包括微小地质构造(小于3米)准确探测、瓦斯高分辨率探测、煤层顶板稳定性探测、水灾害探测等。
2.针对上述疑难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利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应用于微小构造探测、结合岩石力学和沉积地层学实现对煤层顶板稳定性探测、联合地震与电磁法实现对水灾害的探测。
3.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各种方法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包括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法、地震、雷达、陆地声纳法等,与会专家针对各种方法的研究现状、瓶颈、新进展和发展前景都做出了讨论。
4.航空电磁法、地空瞬变电磁、短偏移距瞬变电磁、多通道瞬变电磁法、钻孔雷达、微波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迅速,取得一定研究应用成果。对丰富地球物理方法,完善勘探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提出了改进的以及新型的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包括逆合成孔径方法、波场转换、全域视电阻率定义、最优趋势面静校正法等。
6.具备高精度、高分辨率、防爆等特点的矿井仪器的研制取得丰硕成果,多个单位生产出具有代表性的仪器,并实现了市场化。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加强相同领域之间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相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
2.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整治业内施工、仪器方面良莠不齐的现象。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尽快办好本专业委员会申请成立的相关手续。
对于专题会议效果较好的召集人,由组委会做出评比,并提出表扬,这样也可以提高召集人的积极性。
第二十五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地球自转变化
提交论文13篇;年刊录用13篇;年会到会报告13人 (口头8人,张贴5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球动力学形状理论方面,基于卫星时变重力场、GLDAS陆地水模型、AOD1B大气海洋数据计算了时变地球主惯性轴方向变化;同时,在流体静力平衡状态下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旋转对称理论的一般形状理论,所得地球主惯性矩数值与实际观测较好。
2.地球自转理论及应用方面,讨论了地球三轴性与频率依赖响应对极移和极移激发的影响。
3.介绍了上海天文台在GRACE时变重力场低阶系数解算方面取得的进展,在精度方面已较为接近国际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4.论述了我国自主发展参考框架和EOP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相关数据处理理论及处理流程,得到了相关结果,仍需进一步改进。
5.介绍了VLBI2010系统及其观测策略,说明VLBI2010相比以前系统可提高约10倍观测效率。
6.介绍了ASAR数据探测Baltoro冰川运动的方法和结果,并与GPS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但结果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证实。
7.比较了全地幔对流、分层地幔对流和混合对流三种形态,讨论了不同对流的理论及其简化,介绍了解算过程,并提供了三维Possion方程的算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学术观点
(1)顾及频率依赖响应的地球极移动力学方程;
(2)在流体静力平衡状态下的一般地球形状理论。
2.新的学术生长点
(1)基于卫星时变重力场、GLDAS陆地水模型、AOD1B大气海洋数据计算了时变地球主惯性轴方向变化;
(2)我国自主发展参考框架和EOP监测系统。
3.科技动向
(1)VLBI2010系统及其观测策略,说明VLBI2010相比以前系统可提高约10倍观测效率;
(2)利用大地测量数据探测;
(3)地幔对流数值模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在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是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个地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天文地球动力学是一门学科前沿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利用天体运动的理论(例如地球自转理论、人造卫星运动理论)以及最新的观测手段(如射电干涉测量技术、卫星测量技术等),结合蓬勃发展起来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与地球科学家合作监测和研究地球的各种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以空间测量技术为实验手段的天文地球动力学,从天文的角度,更精确地监测地球整体以及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更全面地研究整个地球系统的动力学机理,更深入自然灾害的研究与预防。因此应加强天文与地球科学的联合研究,将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这次年会与往年相比有比较大的改进,应该继续探索、改进。会议中发现多数人重视口头报告,轻视张贴报告,表现在张贴报告贴的少,看的人也少,应该是历史惯性使然。另外,年会给张贴报告提供的时间也较少,使得张贴更不被重视。建议以后延长张贴报告时间,在张贴报告厅提供咖啡、茶点乃至葡萄酒,以便有更多的代表关注张贴报告。
第二十六专题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提交论文27篇;年刊录用27篇;年会做口头报告20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一)主要内容:
1.重力仪研制;
2.重力数据处理;
3.静态充力场及其应用;
4.时变重力场应用研究。
(二)主要成果:
1. 静电悬浮加速计和捷联式重力仪地面动态实验;
2. 引力梯度不变量恢复最新的GOCE卫星重力场,卫星重力场误差分析;
3. 超导观测和海岛重力测量潮汐改正;
4. 龙门山重力均衡与俯冲机制;
5. 冰川均衡调整与水文信号的分离;
6. 时变重力场与地震过程关系;
7. 卫星重力划分南美构造单元和研究南海沉积层厚度。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利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龙门山重力均衡,发现显著的均衡异常,支持龙门山是俯冲形成的;
2. 在北美北欧地区,有效排除冰川均衡调整强背景干扰,揭示十年水储量变化趋势;
3. GOCE处理卫星重力场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静电悬浮加速计和捷联式重力仪取得重要进展;
5. 发现日本地震和苏门答腊岛地震前后卫星重力变化。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重力场应用领域相当广泛,例如扩大到全球变化监测;重力与其他大地测量甚至遥感观测手段结合解决越来越多的科学问题。因此,拓展研究领域,联合相关手段做综合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有代表反映,专题的分类应该按照统一的原则划分。有建议将重力勘探纳入26号专题。
第二十七专题 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
提交论文32篇;年刊录用32篇;年会做报告26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多平台InSAR地震同震形变场三维观测研究;
2.断层长期缓慢微量形变PSInSAR观测研究;
3.地震红外热活动性及地震红外异常研究;
4.滑坡形变InSAR观测研究;
5.震后及余震形变场InSAR观测研究;
6.矿区沉陷与高铁沉降的PS/CR观测研究;
7.同震及震后形变场的模拟和反演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平台、多短波、多视线向InSAR技术获取三维地表形变场是未来InSAR的重要发展方向;
2.时序InSAR技术的改进和多元化发展是目前InSAR领域的研究热点;
3.InSAR、GPS、地震波及强地面运动多参数联合反演地震形变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希望在年会上邀请一些国外相关专家,特别是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扩大交流的范围,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评审费和注册费放在一起一次性提交,方便参会人员,否则办理两次手续多,费时间。
第二十八专题 海洋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64篇;年刊录用62篇;年会做报告22人(口头17人,张贴5人)。
一.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中国海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包括南海中央次海盆三维OBS 探测区水深数据分析,南海中央次海盆3D 反演参数的选取,横穿珍贝-黄岩海山链/残余扩张脊G8G0 测线的地壳结构特征,东海及邻区莫霍面,渤海及邻域地壳结构特征,环渤海地区地壳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马尼拉俯冲带热结构模拟与地震成因机制研究等,中国东部海区岩石层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国近海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应用多种来源重力数据编制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图;
2.海洋地球物理仪器研发,包括海底原位热流探测技术的改进,海洋可控源姿态对电磁勘探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等;
3.热液区地球物理探测,包括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活动热液喷口形成机制初探,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典型矿化堆地磁模型建立与正演研究,热液羽状流的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宝石山”热液区的应用研究等;
4.其他,如西太平洋岩石圈研究的若干问题,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海底界面过程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我国学者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区域不再局限于中国近海的四大海区—南海、东海、黄海、渤海,而是向西太平洋、印度洋拓展,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大洋,是未来中国海洋地球物理的发展方向;
2.地震海洋学方面出现重要进展。海底作为重要的圈层间(水圈与固体圈/岩石圈)的大间断面,必定是重要的界面,研究海底的界面过程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如何观测这一界面过程,则是非常困难,地震海洋学在这一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海底沉积波与内孤立波,南海西部麻坑与底流,海洋雾状层,南海西南部深水弯曲水道,南海陆坡冷泉系统等的研究表明:地震海洋学已从早期的地震学与物理海洋学的交叉推进到地震学与海洋学的交叉,必将为揭示海底界面过程的奥秘做出重要贡献。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海洋地球物理有更多的任务与责任,也会为中国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走向深海大洋做出重要贡献,海洋地球物理的发展潜力巨大。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给予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年会专题的排序建议根据地球系统各部分的空间位置排序,陆地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这样的排序才是合理的,而不是把海洋地球物理放到最后。
2.这次年会,张贴报告仍是大量空白,希望组委会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张贴报告的交流积极性。
(完)
“第四届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2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举办。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25个单位的9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共交流学术报告58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7篇、重点报告26篇。
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核工业地质研究院欧光习研究员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校长邓军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肖序常院士、中国地质大学翟裕生院士、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前所长谢鸿森研究员、中科院兰州地质所前所长王先彬研究员、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前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杜乐天研究员、核工业地质局前总工程师郑大瑜研究员等知名科学家在开幕式上致词。欧光习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精彩的开幕式,使得会议一开始就沉浸在浓烈的学术气氛中,与会学者深受鼓舞、充满期待。
一.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
地球深部流体是地球各大圈层间相互作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球深部流体活动及地球排气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作用,而且直接控制着众多金属、非金属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还可以诱发重大地质灾害。会议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成果交流:
1.地球深部流体与重大成矿作用事件、巨型成矿理论及预测方法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讨论巨型矿床及富矿的成因,论文涉及到铜矿、金矿、铀矿等多金属矿产。地球深部流体与重大成矿作用事件和巨型成矿带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次大会代表性的学术报告有,郭占谦教授“‘中国特色’的地质环境决定了中国陆壳有丰富的‘流体矿床’资源”、王先彬教授“地幔脱气,蛇纹石化作用与非生物成因烷烃”、余达淦教授“碱质热流体特征的剖析”、罗照华教授“熔体和流体的产量关系”、刘德长教授“深部构造-流体成矿的高光谱遥感技术探测—以黑石山-花牛山深大断裂带为例”、岳中琦教授“汶川地震极高压甲烷气体成因和四川盆地油气田甲烷气体来源与再次充填”、梁汉东教授“火山气体喷发中的二次反应探讨”、袁思芃博士“拉曼光谱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姜秀敏等“致矿侵入体的识别标志”、彭惠娟等“云南中甸红牛-红山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石榴石特征及形成机制讨论”等报告,全面而深入地涵盖了从大型成矿作用事件分析、巨型成矿带理论建立、到深部流体活动与矿产资源形成分布预测的重要研究成果。
2.深部流体与石油、天然气的成因
本次会议,更多的是讨论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最突出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油气无机成因学说,可以说,在石油形成的多元论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认为石油、天然气可以是由有机生成的,也可以是地幔深部流体无机形成的。这一理念的树立,将会对未来的石油勘探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安大学的张之一教授、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前所长王先彬教授,是国内最早涉及油、气无机成因的老科学家,他们在本届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在坚持过去看法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阐发。核工业地质研究院的欧光习教授投入了多年的精力研究油气包裹体,从微观层面上,证明了既可有机生烃、也可无机生烃的多元生烃成油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学者们也将无机成油的理念(如地球排气与生烃间的联系)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该院陶士振教授的论文研究了幔源岩浆脱气问题、刘银河教授研究了热液沉积作用的碳硅泥岩层问题,“幔源脱气”、“热液沉积岩”这些杜乐天教授“幔汁辐射”理论的关键概念,是无机成油论的地球化学基础之一,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与石油勘探实践一线结合最密切的单位,他们对无机成油基础理论的接受预示着这一理论离走向实践已经为时不远。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崔永强博士的报告把油气成因的讨论推向高潮,崔博士持最激进的无机成油论的立场,他认为一切石油、天然气都是无机成因的,不存在有机成因的问题,而与会的大多数学者,虽然认为无机成因的油气确实存在,但如果说所有的油气均由无机生成,则未免失之绝对,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除对于油气成因的深入讨论外,会上还带来了很多石油、天然气方面最新动态。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胡宗全教授作为院长金之钧院士的全权代表,所做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思考》,介绍了中国石化在页岩气方面取得的最新突破,引起了全体与会代表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中国石油大学的罗群教授和中石油勘探开发院刘银河教授对于“纳米石油地质学”、“断裂活动与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针绵线密,功底深厚,反映出这一方向最新的研究水平。
3.地震、雾霾成因及根治方法
与会学者几乎全部认同了深部气体是导致地震的原因,香港大学的岳中琦教授连做三场报告,用充分的国内外地震证据,说明深部气体爆炸是导致地震的原因,并提出了地下甲烷的成因及充填机制。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杜建国教授对隐爆角砾岩的研究提供了地下天然气爆炸致震的证据,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崔月菊关于大地震前后CO、O3、CH4遥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研究,揭示出地球排气与地震的内在联系。多年研究卫星红外云图与地震关系的强祖基教授更是大声疾呼:依靠卫星红外云图预测地震的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地震预报的基础。
当下,关于雾霾的成因已是一个研究热点,杜乐天教授数年前就指出,雾霾和地球排气有密切的关系,此次会上,他再次指出,霾有人工霾和天然霾两种,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所致的霾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70%以上)是地球排气所造成的天然霾,他形象地指出,几麻袋尘土所形成的微颗粒就是可以造成一个中等程度的霾天气。杜教授认为,地震、雾霾均是由地震排气导致的,因此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打深钻放气从根本上解决地震、增能、霾天气等问题的方案。杜先生所提出的地球排气致震、致霾的原理,已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正在逐步向落实的方向推进。
4.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除了油气勘探和地震、霾这些实用性极强的问题外,与会学者还深入探讨了许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中国地质大学罗照华教授提交的论文探讨了透岩浆流体与岩浆熔体的产量关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张鼐教授对烃包裹体定义及其分类做了深入的研究,东华理工大学的胡宝群教授对岩石圈中的减压机制及其效应做了初步的研究,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上的意义,在这些方面的突破与发展将对基于其上的各个学科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会议的特色与创新及重要共识
会议的特色与创新:(1)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以“流体地球科学观”为主题,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稀有矿产、金属、非金属、多种成因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及流体活动与地质灾害。(2)突出了超专业跨学科的新动向:地球深部流体包括三大部类——热液、岩浆和幔汁(超临界态和等离子态);热液和岩浆乃幔汁反应的产物,幔汁兼有液体和气体二者特性,故也可以称之地球排气。今后重大综合性科学问题是现在单学科专业实在无法胜任的,从专业中走出去,让别的学科走进来,双向对流可以打开崭新天地。(3)自由、坦率、客观、求真的学术风格:会议的风格是十分自由、坦率、客观、求真的,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杜乐天教授多年以来一直提出要“拆墙破界”,打破各个学科间的界限,在充分的自由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这次会议显示出这种努力的成果,用会议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罗照华教授的话来讲:这是他所参加的学术会议中人最“杂”的一次,与会者来自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充分贯彻了跨学科交流的精神。
本次会议在以下四个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
1.地质流体是复杂地球系统的中心枢纽
地球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它包含有一系列不同级次的子系统(组成部分)。为了描述各子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行为习性,地球科学被划分出许多分支学科;为了阐明地球系统的整体特征,又要求将各分支学科的指示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将整个地球科学串联在一起的媒介。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地球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火山学、金属矿产、岩石学、矿物学、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所包含的学科之广泛,为本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之最,也是其它学科学术会议中之难见。这表明,地质流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几乎所有地学分支学科都涉及到流体。与月球等其它星球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活着就是因为它具有流体活动。因此可以说,流体是地球系统的共同驱动机制。因此,尽管与会代表来自不同学科领域,都对地质流体的行为具有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我们走到一起,分享相邻学科学者的新成果,同时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
二十多年前,杜乐天先生提出了流体地球观,认为地球含有5个气圈。这五个气圈的变动控制着地球的大多数物质运动,包括金属成矿作用、油气成藏、火山爆发、地震灾害,等等。因此,阐明地球流体的组成、赋存状态和行为是整个地球科学领域的任务。因此说,流体是复杂地球系统的中心枢纽,暗示了研究流体地球科学的必要性;也只有流体地球科学才能将地学与资源、环境不同分支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了研究地球流体的必然性。
2.地球流体系统的多样性
然而,各分支学科涉及的地球流体系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包括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在油气资源领域,流体本身就是研究和利用的对象,因而流体的性质得到格外的关注;在其它领域,流体仅仅是地质过程的媒介,甚至很难看到流体作用的踪迹,因而在研究过程中流体的作用常常被忽略。以岩浆系统为例,习惯上将岩浆理解为熔体,流体仅仅是岩浆固结过程的副产品。然而,当考虑岩浆系统行为的复杂多变时,就可以看出流体的重要意义。罗照华教授讲过“岩浆系统复杂性,深部流体掌络经;气吞山河行万里,渣留阴阳戏精英。”由此可见,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地质流体,试图建立在自己学科领域符合科学逻辑的理论模型。例如,矿床学家基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需要巨量流体的特点,偏爱岩浆强烈分异的认识;而岩石学家则往往无视流体的存在,常常将化学分析结果换算成“干”系统。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认识。例如,有机生油气论者根据油气产于沉积盆地的特征,力主油气形成于有机物的降解;而无机生油论者则根据总量计算和火成岩中的油气显示认为有机物降解不是必须的。正因为每一种认识都偏好于某一方面的证据,我们的理论模型常常错误百出,因为许多重要证据掌握在我们不熟悉的相邻学科学学者的手中,我们实际上不能构建完整的证据链。
3.呼唤整合的科学模型
正因为如此,与会学者发出了“求是、融合、发展、创新”的呼唤。求是就是以现有证据为基础阐明地质流体系统的自然行为,客观地评价这些证据的科学意义;融合就是正确对待来自相邻学科的证据,将不同领域学者的科学依据和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整合的科学模型;发展就是看到自己领域内流行理论的初始假设的不合理性,在更清晰的框架内推动学科的发展,使之适应于更广泛领域内的各种观察结果;创新就是不断提出包容性更强的理论模型,以更有效推动学科发展和指导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就是推动学科发展和指导生产实践,而推动学科发展的目的就是在不远的将来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因此,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指导生产实践。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整合的科学模型,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地球学科各分支学科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边界条件的性质,不断构建次一级的科学模型,使我们的理论更符合客观实际。为此我们需要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不断点燃快速发展的火花。
4.展望流体地球科学的发展
地质流体使我们聚集一堂,使我们看到了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我们“不在乎已经取得多大成果,而在乎今后取得更大的发展”。通过两天的会议,与会者展示了不同的“图画”和解释。我们深知,所有这些“图画”和解释都要求进一步科学化,才能使它们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知识。因此,我们具有努力参与学术交流的欲望与热情。有了这种欲望与热情,流体地球科学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正如杜乐天先生总结的那样,会议展现了“隐次序、潜台词和新变动”。所谓的隐次序,系指与会者使大量尚未被发现的自然规律呼之欲出;所谓的潜台词,系指通过学术交流,流体地球科学具有了高速发展的爆发力,将因破而立,创造新的理论架构;所谓新变动,系指这种隐次序和潜台词预示了流体地球科学的未来,将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此次讨论会弥漫着浓厚的学术风格,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从早到晚都是学术讨论,中午连吃饭只休息一个小时,第一天,讨论到下午七点,晚饭为之推迟。杜乐天、张之一、王先彬、郑大瑜、郭占谦等一批年过七旬甚至八旬的前辈学者,几乎认真听完了每一场报告和讨论,令人感佩。会议组织委员会对所有与会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欧光习、罗照华、李玉琪 陶士振 供稿)
6月中旬,学会组团一行4人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76届EAG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 Engineers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EAGE是国际著名的石油与地质行业学会之一。该组织成立于1951年,是专门为地质、矿业、石油勘探与开发、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教育、技术交流而建立的学术交流组织。此次参会旨在加强与相关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开拓更多的为会员服务的渠道,同时也是学习、宣传和拓展的机会。
郭建秘书长与EAGE亚太区经理Gerard Wieggerink 博士进行了多次Email交流。会议期间,在EAGE展区与Gerard Wieggerink 博士等进行了座谈和协商。
一.郭建秘书长向Gerard Wieggerink 博士等EAGE工作人员介绍了我会的基本情况和学会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现状和下一步规划,同时解答了EAGE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二.就今后加强双方合作达成了共识,并开始进行合作备忘录交流和准备,并在达成一致后签署。双方同意在适当时间组织双方合作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代表团还全面考察了EAGE的会议流程和工作模式,为学会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积累经验。 (学会秘书处)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察院和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联合承办的全国煤田地质电法勘探学术交流会于2014年8月3日-8月5日在山西大同召开。本次会议围绕煤田地质电磁技术与应用、煤田电磁法新技术与新装备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总人数130多人,参会单位44个,包括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曲克信副秘书长、山西煤田地质局宋儒总工程师,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大学、长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煤炭科学研究院、山西省各大煤企业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学会发展动向和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先生做了“中国煤炭能源第二深度空间勘探、开发、利用和导向”主题报告. 来自科研院所以及生产单位的地球物理的专家围绕煤炭资源、环保、减灾和探测与监测技术新进展作了28篇专题学术报告。会议内容涉及煤田地质电法勘探领域的地面电法、井下电法等方面的理论技术、方法、应用成果以及大数据引领科技发展的新思维。代表们认真听讲,积极讨论,会场气氛热烈。闭幕式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薛国强副主任高度评价了山西煤田勘探队伍为山西煤炭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又指出需要重视开拓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共度目前煤炭市场瓶颈。
通过这次会议,交流了煤田电法应用新成果,了解了煤田电法的新方法、新技术,明确了煤田电法勘探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发展方向和挑战。这次会议对于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产学研相结合研究和科技交叉创新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在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办的“2014年物探新技术、新方法高级培训班”于2014年8月19—22日在河北涿州成功举办。
培训班是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根据国内油气勘探生产对技术的需求并结合各团体会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的一次较高水平的技术培训。旨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探技术发展动向及应用,拓宽科技人员视野,提高科技人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自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冀东油田、长庆油田、吉林油田、大庆油田研究院、川庆物探、南方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等中石油系统以及中石化、中海油、煤田地质局、科研院校等单位共计239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特别邀请了5位知名教授和学者做了专题讲座,他们分别是: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工程师、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凌云教授作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与实例研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旭日教授作的“地震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总工程师杨凯教授作的“深水中深层地震采集技术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赟教授作的“地震各向异性与多分量地震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洋教授作的“VSP技术”。
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中既有各单位总工、副总工、学术带头人,又有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都是来自生产科研岗位上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同志。他们普遍反映讲座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注重基础知识、又跟踪了当前技术发展;既总结了前人成果、又有工作实践和认识。
培训期间,老师和学员之间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学员认真学习、思考,课堂上积极提问、讨论,学习气氛浓厚,学员一致认为通过学习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受益匪浅,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14年矿山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与装备研讨会于2014年9月11-12日在江苏徐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徐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徐州中矿大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灾害水源(矿井/隧道)直接探测仪器装备与应用”(2011YQ030133)项目协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何继善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校党委书记邹放鸣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来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何继善院士和彭苏萍院士在会上分别作了“广域电磁法及其应用”、“矿井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研究”的主题报告。
来自中国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吴燕青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窦林名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程久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小平教授、吉林大学林君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刘树才教授和中国矿业大学潘冬明教授等专家依次进行了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报告针对当前矿山安全保障和发展需要,讨论了地球物理方法和地球物理仪器装备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本次学术会议交流与研讨,促进了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于推动矿山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4年5月27日,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吉林大学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省25个理事单位的地球物理领域的9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来电表示祝贺,吉林省科协学会部左梁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新一届理事成员共有40名,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在随后的常务理事会上,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刘财教授当选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包晓军、关键、韩立国、刘刚、陶宏根、王立武、王作林和于赟舟当选为副理事长,秘书长由韩立国兼任。
在会议闭幕式上,刘财理事长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到现在正好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在李舟波理事长为首的省学会理事会主导和努力下,学会坚持以学术交流为核心工作,带动了全省地球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充分重视和高度评价,正是由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才使得我们的学会和我们省的地球物理事业稳步发展。我们省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我们学会的前进仍然离不开他们的悉心指导。第六届理事会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学术交流为宗旨的办会理念,以学会为平台,促进吉林省地球物理事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决定并征得专家学者本人同意,聘任李舟波教授为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聘任李舟波、何樵登、廉毅、刘军、王克协、王兴泰、杨光大、张德云、张良怀、曾孝箴、郑雅琴等为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初,经学会理事会研究决定,开展学会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经申请,现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同意开展此工程。
一.项目总体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总体目标:发挥学会多学科优势,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加强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吸引青年人才参与学术讨论,推动科技原始创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努力将学会建设成会员之家,为学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主要工作内容:
(1)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方面
1)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文采院士来同济大学做关于“地壳构造与洋陆转换作用”的学术报告会,参加单位为同济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等;
2)与美国SEG(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联系,邀请由美国SEG主办的“杰出讲师全球巡回讲座”主讲人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Dave Hale教授来上海做关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的学术报告,参加单位为同济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
3)和同济大学一起承办第三届地震岩石物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到会人数估计250人左右;
4)计划在科学会堂举办一次“上海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和展望”的学术报告;
5)坚持开展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各专业委员会适合各自专业特色的专题研讨会,并在特殊情况下召开应急学术报告会;
6)进一步完善由学会理事单位上海地震局主办的长三角论坛防震减灾分论坛。
二.项目绩效评价(考核指标)
预期成果:
(1)举办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吸引~400人次参与学术讨论与交流;
(2)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参加到地球物理事业中来,激发青年人才在地球物理中的创新潜力,促进培养上海市杰出地球物理人才,通过学会推荐申报中国地球物理青年人才科技奖励与科技进步奖励;
(3)为在沪企业架设产学研用桥梁,提供科技咨询服务,推动在沪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科技与市场竞争力,并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完善会员单位的联络体系,在会员集中单位设立专门联络站;健全为会员服务的基本制度,并积极发展新会员;
(5)建设学会网站:开辟会员服务专栏,增强会员间的互动,并将学术报告形成网络平台;
(6)长三角论坛防震减灾分论坛形成制度化。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地下采空区勘察与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12日至14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会议由土木工程(中国)科学研究会、北京中矿时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土木人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技术杂志》、中国安全生产宣教网、山东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的5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由土木工程(中国)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严言主持,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致开幕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首席专家、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员刘天林教授,山东科技大学于师建教授,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王怀洪总工程师,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有限公司柳超副总工程师,北京中矿时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飞做学术报告。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开采矿山不同程度地形成大量采空区,严重威胁各项工程施工及人民居住的安全。本次会议对全国采空区勘察、沉陷治理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也体现了对国家矿区开采沉陷治理方针的具体落实。
会议围绕地下采空区勘察、设计、治理与检测技术、以及煤矿采空区地球物理的反映特征、探测与治理等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场学术气氛浓厚,与会代表积极踊跃提问发言,诸位专家讲授过程也以图文并茂,视频动画等形式给大家提供了大量的使用信息、工程实例和事件经验,大家感到受益良多,获益匪浅。
在各单位领导与同仁的大力支持下,会议承办单位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在全体与会代表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于下,研讨会圆满成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7月5日—6日“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召开。
会议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院院长李广雪教授致欢迎辞。中国海洋大学“千人计划“教授、会议副主席周华伟教授主持开幕式。
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多伦多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杜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部分美国公司、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辽河探物处、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物探研究院、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石油工业出版社、《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编辑部、山东地球物理学会等近20所国内外高校、科研、出版单位以及10余所国内外公司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physical lmaging of Subsurface Reseroirs and Fluids)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主办,其议题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千人计划”周华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底顶层电火花源立体探测系统及其成像基础研究”。
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学者通过报告和讨论分享了地下储层地球物理成像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心得,并就该领域的特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有效结合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达成一些共识。
1、 主动及被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非常规油气勘探日渐兴起,地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才能利用地学有效解决非常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岩石地球物理与常规地震勘探相结合,能够使宏观与微观(实际工作)两者紧密联系,解决勘探地球物理中的难题。寻找行之有效地地震描述方法,才能解决非常规汽油勘探的地下探测问题。勘探目标越来越小,地震勘探技术应该有直接为开发服务,识别上下层流体,尤其是高精度地震可直接用于开发,解决实际地质问题。地质与地球物理的有机结合是地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必将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2、非常规油气藏物性与关键勘探技术
页岩气勘探在国内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相对与常规地震采集,微震监测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成本偏高,其精度和可靠性无法评估,同时还需要实时成像跟踪,指导压裂方案实时改进。微震面临三大挑战,分别是深度成像、裂缝性预测加井资料、地层压力预测,因此需要把握三个方向:钻井、储层的改造、微裂缝成像。此外。速度模型在微震定位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尤其是低信噪比资料速度模型的构建。信噪比低的区域如何成像,目前对于复杂地表地区的时间偏移都无法解决,因此如何建立速度模型,如何做时间、深度偏移,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关键是边界条件的选择。逆散射成像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3、 多尺度地球物理成像方法与地质建模
从医学的角度,看勘探怎么走,岩石地球物理的角度怎么评价上下层;沉积层上下边界怎么划分,弹性参数和岩性参数(孔、渗、饱)怎么结合;地质上帮助物探搞定边界,根据沉积化层,从层析上划层缺少地质信息的支持,地质上提供初初始模型。
对于地下探测,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看到的只是局部,难以对整体形象描述。过去从勘探角度看开发需要什么,现在反过来从开发看勘探,怎么实现物探、地质结合。胜利油田处理解释一体化,就是物探——地质相结合,值得借鉴与学习。
地震能很好的解决空间结构问题,但对流体油水反应迟钝,电磁能够识别流体甚至饱和度,但是精度不够,两者的联合才是解决储层问题的方法,也是油田勘探家所需要的。电磁如何做地层解释,需要物探地质的结合。此外,海洋物探需要与地质进行结合,实现海底及其以下地质构造精准探测。
4、学术界与工业界如何结合
高校及其它科研院理论多,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与工业界的需求相结合,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是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与工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长期磨合直至寻找到平衡点,实现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工业界数据的共享,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进行,加快应用进程。对于探索性课题,工业界可优先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联合。
5、加强科学研究的横向联合
与会代表在本次会议上就科学研究的横向联合达成共识:应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我国勘探地球物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6、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应该重视基础教育,兴趣与基础并重;促进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开阔视野,重视物探与地质的结合,重点培养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型人才;高校可以考虑进行案例分析式教学,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成功的勘探开发的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研讨会认为,未来勘探地球物理与地质学科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在危机中逆势而上,寻求更大发展。
研讨会还开设了青年讲坛,青年科技工作者踊跃发言,热烈讨论,会议形式新颖,圆满成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7月16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联合举办青少年科普活动,组织20多位青少年到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参观了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汤克礼高级工程师向大家介绍了火山活动的科普知识和无棣县出现火山的地质条件。在博物馆里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有的在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岩标本前驻足冥想,有的围在地震台工作人员旁边仔细参观仪器和纪录图纸,有的指着地震波形问这问那,一双双好奇心的眼睛充满了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大家还观看了4D电影《灾难启示录》和《海龟之旅》。
无棣县科委和大山地震博物馆领导对这次宣传活动做了周到安排,学会和公司领导向他们表示感谢,学生们纷纷表示参加这次活动丰富多彩,对自己影响很大,很有意义的,是一生的美好记忆。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二届四次理事会纪要
2014年8月15日上午,在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会议室召开了二届四次理事会。来自沈阳、丹东、盘锦等城市的10位理事到会,出席会议的还有新近加入学会的会员单位的代表,因故未能到会的理事派出的代表或联络员以及学会办的负责人,会议实到18人。石殿祥秘书长主持会议。
(一)首先由石殿祥秘书长向与会理事们详细汇报了学会换届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到会理事对学会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审议通过了工作总结。
(二)郭平理事长重点对即将召开的“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做出部署;审查了“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会议”的日程安排和论文出版发行办法,重点商讨新技术展示收费标准,经与会理事一致通过,决定收费标准为:5000-15000元。
(三)初步商讨了未来会员会费的收取办法,并决定依据本次理事会议有关精神制订新的会员会费标准,于下次理事会议集体审议。
(四)要求会员单位落实联络员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同时注意关注学会网站,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五)传达省科协关于资助青年科技人员境内外交流和企会协作创新驱动的相关办法细则。
各位理事就“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期间装备展示和学术报告的安排、会费的收取与管理、加强同会员单位的了解与联系等问题进行了发言讨论,并针对学会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一. 为辽宁省青少年数学营举办专题讲座
2014年8月16日,应辽宁省青少年数学营主办方——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邀请,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石殿祥,为该数学营60名参加科技大赛的营员举办一次题为“元认知·创新思维与数学文化”的专题讲座。
辽宁省青少年数学营在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辽宁科技学院开办。营员是全省各市选拨出来的高中、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的优秀学生。讲座从一个猜出帽子颜色的数学游戏开始,通过互动引发与孩子们深入思考“数学是什么、数学能干什么、为什么数学是一门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科学;数学文化的含义;如何学好数学”等问题,讲座告诉孩子们:数学是研究规则和模式的学问,培养数学素养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用发散、联想、逆向思维等方法建立创新理念——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本次150分钟的科普讲座,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的另一个数学游戏圆满结束。讲座受到孩子们的喜欢。讲座结束后主讲人与全体营员合影留念。
这次讲座是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四次理事会部署的本年度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一部分,到年底之前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还将举办类似讲座,并通过网络传播在更大范围开展“创新在我身边”的科普活动。
二. 邀请中山大学刘洁教授举办科普讲座
2014年9月15日下午出席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张珂院长、刘洁教授应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邀请参观了辽河油田研究院岩心标本陈列展室。刘洁教授还为辽河油田实验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一次专题技术讲座《微观层析成像与数字岩心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刘洁教授留学澳大利亚多年一直从事数字岩心方面是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国家引进的专门技术人才。报告后刘教授与辽河油田研究院的实验技术中心刘其成总工程师、实验所领导及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座谈,由于数字岩心技术在辽河油田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次讲座既是一次学术报告又是一次及时的高水平科普讲座。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征得省科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广大会员单位同意后,于8月在郑州召开了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学会换届、新章程修订、审议工作报告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厉行节约、精简会议的精神,学会精心组织、认真筹划,在保证公正透明、程序完备的前提下,此次会议全部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会议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理事60名,并通过了学会新章程。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23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王夫运研究员当选为理事长,田晓峰当选为秘书长。河南省科协对此次换届工作进行了全程指导和监督,并下发《河南省科协关于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选举结果的批复》(豫科协发﹝2014﹞55号)文批准换届结果。至此,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附: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领导名单
理 事 长:王夫运
副理事长:卢国合 刘宝国 程礼来 郭玉松
王 敏 刘新年 刘保金 李中明
蔡其新
秘 书 长:田晓峰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9月13日“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两个跨省区的学术社团联盟——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泛珠三角及港澳台地球物理平台以及盘锦市科协和盘锦市湿地研究所联合举办。会议历时2天,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广东、福建、辽宁等省区的80多名代表出席。辽宁省科协、辽宁省民政、盘锦市科协、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各会员单位也派出代表参会。围绕会议主题“湿地.环境.资源绿色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宣读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达20余篇。会议取得的成果得到普遍认可,被代表们誉为跨地区地球物理学术交流的典型范例。
辽宁省科协副主席王元立首先代表辽宁省科协致辞。他充分强调了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在地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各个单位为会议所作的前期准备,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科院滕吉文院士的学术报告“第二深度空间油、气形成与聚集的深层物理与动力学响应”高屋建瓴,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角度,以地学领域大科学家的洞察力,通过列举大量数据和事实指明了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与会代表们上了一堂深刻生动的专业理论课。中国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盘锦市湿地研究所、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山东省地震局、IBM公司、HP公司等单位专家的报告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环境地球物理、航空物探、地震勘探、海洋勘探、工程物探、计算地球物理等专业领域最新成果、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通过讨论和交流,与会者纷纷表示确实收获很大。
会议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两个科普教学基地——辽河油田地震处理计算机系统(非涉密部分)和辽河油田幸福小学举行了揭牌仪式,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奖获得者和辽宁省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举行了颁奖仪式。
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中科院滕吉文院士、、辽宁省科协、辽宁省民政等部门的支持、关注和指导,被辽宁省科协列为重点资助项目。盘锦市科协、盘锦市湿地研究所为会议的筹备和顺利举办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为会议作了精心准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跨省区的两个学术社团联盟召开了三次预备会。来自各方面支持和努力为会议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可靠保证。
会议征集的几十篇论文将在进一步修改、编纂、审定之后以纸质和网络(光盘)两种形式出版发行。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辽宁省盘锦市科协)
由中国石油学会(CP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SPG)、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CEG)承办的CPS/SEG北京201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于2014年4月21日—2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出席这次盛会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匈牙利、刚果(布)、苏格兰、台湾、中国香港、中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中国参会代表包括中石油系统新疆、塔里木、青海、长庆、华北、辽河、吉林、大庆、大港、冀东等油公司和东方、川庆、大庆等服务公司,勘探院、西北分院等科研单位;中石化系统包括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院、物探院、江苏分公司、云南分公司、西南分公司、江汉物探院、胜利油公司、胜利研究院、物探院等单位;以及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服、天津分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各大院校、中国科学院系统以及部分民营企业等近1200人,其中外方约150人左右。
会展开幕式上,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曾玉康、SEG主席Christopher Liner、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中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曹耀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朱伟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隆重的展览破冰仪式上,会展执委会主席王铁军主持,周抚生、Christopher Liner、马永生、朱伟林、裴颖同时触动开幕式水晶球,为展览拉开了序幕。
大会征集国内外论文共计430篇。经过中外专家评审,共录用论文337篇。334篇论文进行了会议交流。大会主题是推动地球物理创新,分5个分会场及4个E-Poster分别进行了交流和研讨。论文报告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地震模拟和反演、油藏描述、井中地球物理、岩石物理、4D/时移地震、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微地震和无源地震、裂缝油藏勘探、近地表地球物理、电磁勘探、勘探数据分析管理、地球物理仪器和装备、勘探史例、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等相关专题。
参加展览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挪威、加拿大、新加波等61家国内外著名石油公司、服务公司及相关企业,正式展商代表接近400人,占用6000平米展场面积。各展商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各自的产品和技术优势。
会议期间同时举办了“专题讨论会”、“技术论坛”、“高峰论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介绍会”、“SEG学生挑战杯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井中地震专题研讨会, 9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
技术论坛,邀请了6位地球物理界的专家、学者就“地球物理未来之路”这一主题进行高层次技术思想观点的交流和探讨。
高峰论坛,邀请了6位高层管理专家、学者就“推动地球物理创新”这一主题进行高层次思想观点交流,分别为:中国石油集团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方朝亮“地球物理在深层勘探中的作用”;CGG技术部执行副总裁Thierry Brizard“Fostering R&D to bring game-changing innovation”;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地球物理技术促进勘探进展—中石化物探技术应用与发展;康菲公司技术部副总裁Kenneth M.Tubman“Geophysical Innovation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Adaptability”;中海油总地质师朱伟林“中国近海地震资料的挑战与对策”; TGS公司油藏地球物理部副总裁Zhiming Li“Broadband and Elastic”。700余位会议代表听取了讲演并与演讲人进行了近一小时的热烈讨论。
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介绍会给展商与用户提供了进行交流的平台,通过二者的互动,使展商新技术新产品得以推广、提高和完善。会上,兰德马克、Sercel、宝德科技等3个公司推介了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约100人参加。
“SEG学生挑战杯竞赛”,为中华学子营造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致力于推动应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学家的技术交流和教育提升。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