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4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团队专家参加“院士专家科普报告彩云行”科普活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抚顺市雷锋小学开展“世界环境日”科普教育活动
学术交流
续:第29届学术年会分专题会议纪要
“大陆内部深浅构造关系与地震构造研究”、“与自然和人为活动相关的4D地震学”、“计算地震学”、“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方法研究介质速度结构及其变化”、“深部高压结构、过程以及地球物理响应”、
“汶川地震研究回顾”、“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油藏地球物理”、“区域地球物理调查与综合”、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待续)
“物探新技术高级培训和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大地测量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第17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学术研讨会”总结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研讨活动”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
2013年11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3〕44号)(以下简称《决定》),取消了对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的行政审批项目。2014年2月26日,民政部印发了《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取消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14〕38号)(以下简称《通知》),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制度相关内容做出相应调整的规定和要求。为促进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和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创新发展,引导学会贯彻民主办会原则,加强自律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中国科协学会治理新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设置和管理是学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行政审批项目的取消,将对促进学会改革发展、激发学会活力起到积极作用。
二、自《决定》发布之日起,中国科协不再受理所属全国学会分支机构(包括专项基金管理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登记的申请,不再受理上述机构登记证书、印章遗失,登记证书逾期等补办盖章的申请。
三、全国学会要认真学习研究《通知》内容,按照《通知》要求,依法依规开展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履行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责任。全国学会应充分利用学会官网、公共媒体等方式,将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有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作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的全国学会,设立、变更和注销分支机构、代表机构,须依学会章程,经理事会或者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变化事项应在1个月内向中国科协报备,具体报备内容包括全国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设立、变更和注销程序(流程),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名称、主任委员、办公住所、将要开展的活动等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表详见附表1、2、3。中国科协委托管理的全国学会参照执行。
全国学会应及时向中国科协反映学会组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案例、新模式。中国科协将根据国家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修订情况,适时修订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以及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希望全国学会积极配合中国科协,共同总结经验,构建学会管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推进建立现代科技社团。
附表:1.全国学会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基本信息表
2.全国学会变更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名称、负责人及住所)基本信息表
中国科协
2014年3月13日
注:附表请到中国科协网站——下载中心下载
时 间:2014年6月23日-28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会常务理事30人,参会25 人,其中24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1人通过手机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一、审议并通过了
1、决定增补: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张金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严光生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张金城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以上决定待提交我会会员代表大会追认;
2、经会员单位评选报送,学会网站公示,我学会推荐会员黄清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王 平(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张青杉(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三名同志为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二、工作通报
1、5月28-29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全国学会社会组织评估专题培训班,我会派出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班。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是政府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社会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培训班交流研讨的情况反映,学会在评估工作中将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政策改革导向与学会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国家规章与学会能力之间的矛盾、形势研判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冲突,以及迎评还是应评的态度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科协所属200个全国学会已有74个参加了社会组织评估,获评5A级7个,4A级37个,3A级26个, 2A级4个。
根据全国性学术类社团评估指标和我会的实际情况现状,我会尚未参加评估,按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准备材料、组织迎评将是我会今年工作重点之一。
2、按照与SEG签署的双方合作备忘录,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SEG联合举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Chengdu 2015)”将于2015年4月19日-22日在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召开。因201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的首届GEM Beijing 2011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家,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预计此次“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Chengdu 2015)”的规模将更大一些,目前已得到四川省外办批复函,待报中国科协备案。
3、截止到6月20日,2014年学会各奖项已申报科技奖22个(包括集体和个人),傅承义青年科技奖6人,申报工作还在进行中。
4、3月22-24日在苏州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和2014年第二次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地方学会秘书长和分支机构秘书长及代表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国科协有关学会工作的文件,布置了今年的主要工作,颁发了学会“优秀通讯员”奖,同时参加了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第六届学术年会。此次会议因新增了分支机构秘书长参会,扩大了学会工作的沟通与交流,与会代表对会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明年开会延续此形式,以利沟通与合作。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表团一行4人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76届EAGE年会,会议期间,代表团一行与EAGE亚太区经理进行了座谈,郭建秘书长对我会的情况做了介绍,同时就EAGE对我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就今后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达成了一定共识,合作备忘录将于近期签署。
6、2017年将迎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华诞,为更好地开展纪念活动,宣传学会、承前启后,请各位常务理事就纪念70周年活动内容提出建议,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2015年秘书处将筹备开展我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
三、年会工作进展
我会第30届学术年会定于10月20日-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学术年会将与“中国地球科学学术年会”联合举行,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设有69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征稿和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参会的常务理事认真阅读了会议内容及相关文件,并将审议意见及时提交给学会秘书处,大家认为:通过召开常务理事通讯会议,有利于及时沟通学会近期工作和正确安排下一步工作,同时对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3月23-24日我会2014年第二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郭建秘书长、黄清华、孙建国、刘元生、周坚鑫、孔繁恕(王贵平代)副秘书长到会,因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派任的副秘书长于学伶已退休,新任联系人许淑霞到会,倪四道副秘书长因故请假,秘书处顾问曲克信及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郭建秘书长首先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中国科协2014年学会工作若干文件。希望各位副秘书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履行自身职责,做好各自领域和部门与学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广大会员和单位会员服务,以增强学会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做好准备。
会上,郭建秘书长对2014年学会各项工作做出了部署,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1.在册个人会员重新登记及发展新会员
会上重申了我会于2月25日向各单位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个人会员重新登记及发展新会员工作的通知》(2014(球会字)第4号)文件内容,进一步阐述本次重新登记及新会员发展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此项工作存在许多困难,希望各位副秘书长积极配合,要将登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学会秘书处,以确保在册会员重新登记和新会员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2.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我会决定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特许一批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会上就如何开展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工作实施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对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名额做出了明确规定。
3.学会奖励工作安排
希望各有关单位做好我会中国地球科学技术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及其它各奖项的推荐和申报工作,要积极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4.学会学术工作安排
今年我会第30届学术年会将与2014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联合召开,其目的是加强地球物理和其他地球科学学科的融合和互动。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发起并主办,将于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这是首个全国地学领域多学科联合学术会议,预计参会人员2000人,要求各位副秘书长做好本单位、本行业论文的征集和组织工作,确保会议顺利召开。
会议期间,到会的秘书长还集体参加了在苏州市举办的我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郭建秘书长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万道地震仪研发进展》的报告。
此次秘书长会议主要是沟通信息、商议学会工作、布置任务和参加分支机构的活动。
(学会秘书处)
5月24日-26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是“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按照中国科协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定位,以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决策咨询三大平台。年会期间中国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科普报告彩云行”系列科普活动。中国科协特邀我学会科普委主任、全国航空地球物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平教授,科普委秘书长、全国海洋地球物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周坚鑫教授、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洁教授、科普委龙海云高级工程师等专家为当地学生及民众举办科普报告。
5月24日下午,陈洁教授为昆明粤绣中学100余名师生举办了题为“海洋地球物理的重要性”科普报告。陈洁教授耐心讲解了各海洋强国及中国对海洋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介绍了海洋所蕴含的丰富资源、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权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海洋强则中国强的道理。
5月25日上午,王平教授来到昆明市第十中学,为学校400多位师生举办了题为《航空物探技术与资源环境》的科普讲座,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解了利用地球磁场、重力场、电磁场及放射性特征寻找资源能源的方法原理,并介绍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地质找矿成果及研发进展,使同学们对这一专业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讲座结束后,王平主任向同学们赠送了科普书籍,并叮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多做贡献。
5月25日下午,周坚鑫教授以“海洋国土与海洋资源勘探”为题,向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500余名师生生动的介绍了我国的海洋国土概况、海权现状、可燃冰及海洋资源勘探等知识,希望同学们提升海洋意识,心系祖国海洋,关注中国海权,致力中华崛起。周坚鑫教授在活动现场向学校赠送了一套航空母舰题材的科普书籍,受到在场师生的热烈欢迎。
5月26日上午,龙海云高级工程师来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现场及收看实况视频的共8000多名小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少儿防震减灾科普讲座,龙老师首先介绍了地震发生的原理与规律,随后重点讲解并演示了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讲座,并随龙老师一起练习躲避动作,合唱避震儿歌。通过讲解与互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地震知识,而且学会了防震减灾的正确方法。
此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4位专家的系列讲座受众近万人,起到了普及地学文化知识的效果,增加了同学们对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技术、海洋国土及海洋资源和地震知识的了解,增强了同学们努力实现科技强国梦的信念。
(科普工作委员会)
今年6月5日是第43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向污染宣战”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6月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辽宁省环境保护厅、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辽宁代表处、辽宁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联合抚顺市雷锋小学开展纪念世界环境日“从我做起,向污染宣战”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平,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龙凡将军,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吕家立、抚顺市副市长刘诗等领导以及雷锋小学10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上,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平、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吕家立、抚顺市副市长刘诗分别作动员讲话,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崇尚节俭,适度消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让绿色消费贯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中华大地水更清、天更蓝、山川更加秀美。雷锋小学少先队员代表发出倡议,倡议广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与会领导、来宾同全校师生一同唱响《环保卫士之歌》,并放飞“环保心愿”气球,向蓝天、白云、山川、河流许下“从我做起,向污染宣战”的心愿。
启动仪式后,大家共同参观了环保宣传展和学校师生、家长制作的环保作品展。辽宁省环保厅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丽华走进雷锋小学环保大讲堂,向师生们讲述了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我国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雷锋小学校外辅导员龙凡将军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知识竞赛。参与、互动贯穿科普活动的始终。
环境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治理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环保行动从人人做起非常必要。科普志愿者在向民众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只有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环境和资源,才能让人类生活的家园——地球,更加美好!
(科普工作委员会)
提交论文7篇,年刊录用7篇,年会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以国家的重大探测计划相关研究为主,涉及地表变形与位错研究、岩石圈与上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与进展情况,他首先以丰富的事实阐述了活动断层是发生地震的潜在震源,也是地震灾害源:地震期间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对活动断层的探察有利于发现潜在地震震源、判定可能的最大震级、确定地震严重灾害带,是一项具有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工程。之后对活动断层探察计划的目标、内容、预期成果和已有进展做了全面清晰的展示。活动断层探察工作涉及了从地表到地下构造的综合探察。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兴臣、丁志峰分别介绍了在华北克拉通地区布设的华北地震科学台阵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法研究岩石圈与上地幔过渡带结构的工作方法与主要成果。
来自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李岩峰以高原强侵蚀区河流对历史地震破裂的响应特征及位错量恢复为题以1948年理塘M7.3地震为例,介绍了典型地段河流同震位错特征及他们所做的水平位错恢复的结果。
最后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怡然同学介绍了他们在建水-石屏断裂开展第四纪活动研究中发现的断错地貌现象,并结合探槽开挖古地震的研究给出了建水-石屏断裂的分段活动性。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是深入研究地学问题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
第十二专题 与自然和人为活动相关的4D地震学
提交论文8篇,年刊录用8篇,年会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 利用人工震源监测地下介质变化技术方法;
2. 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地下介质速度的变化;
3. 4维地震学研究地震断层及周边介质应力状态;
4. 微地震技术在评价压裂效果中的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近年来4维地震在石油工业界和天然地震学界都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两个领域相互借鉴、学习和渗透成为新的趋势。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4维地震学的发展有望加深对人为和自然活动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化的理解。在充分理解各种震源特性的基础上提高监测精度是开展4维地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建议加强相关的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重口头报告轻海报交流依然是普遍的心理,希望学会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引导。
第十三专题 计算地震学
提交论文16篇,年刊录用16篇,年会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到以下三个方向:
1.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频散的压制技术:利用二范数,巧妙的得到产生更为精确的计算结果的FDM方法,提高了精度,保留了计算效率,希望在未来的应用中可以有更好的结果。
2.复杂断层面上破裂过程的研究:通过弯曲断层面上破裂过程的模拟,揭示了断层面的几何变换可能是引发断层破裂复杂性的重要因素。
3.地形效应:通过复杂地表点源地表三分量的分析,定量的研究地表放大系数与频率、地表复杂形状的关系,这对于地表地震设防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弯曲断层面上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提高了对断层破裂过程的认识。
2.复杂地形的地形效应提高了对于强地面运动产生的地形放大效应机制的认知。
3.数值频散的压制技术提高了FDM方法反演地下介质的精确。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多进行学科内、学科间不同方法的结合,来寻求最优解。
第十四专题 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方法研究介质速度结构及其变化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报告1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 通过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纪录到的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频散曲线,用于研究不同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的三维结构。
2. 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及重复地震尾波干涉的方法研究地震前后或水库区域蓄水前后介质速度的变化。
3. 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研究噪声源的位置及时空变化(例如飓风)。
4. 采用海洋背景噪声互相关恢复双台间的来自地幔过渡带界面的反射体波信号。
5. 基于复杂介质的地震干涉正演模拟技术及速度结构反演技术。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密集的中国台阵使得背景噪声成像获得中国多个区域高分辨率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结构,为研究大陆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2. 从背景造声中有效提取长周期(100-300秒)面波信号,并用于研究大区域的上地幔甚至是地幔过渡带的结构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3. 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特征可以有效研究飓风运动的轨迹及强度特征。
4. 背景噪声方法成功用于检测地球内部持续存在的噪声源,以及如何去减小和消除这些噪声源对成像的影响。
5. 采用小台阵多分量互相关函数的叠加可以更好地用于监测地下介质速度变化的精度和可信度。
6. 通过海底地震仪数据的互相关获得双台间清晰的来自地幔过渡带界面的反射体波信号。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背景噪声成像是最近10年地震学发展最为迅猛的研究方向之一,已经为研究地壳结构、介质速度变化、噪声源的分布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目前噪声成像用于研究介质的横波速度结构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方法,但如何通过噪声数据获得其它更多的信息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例如如何有效获得衰减结构、如何获得可靠的体波信号并用于噪声体波成像。此外噪声频散数据与其它地震学资料(例如接收函数,体波走时,面波振幅比等)的联合反演去更好地确定地下介质的结构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另外,研究基于密集台阵和基于复杂介质的噪声(或面波)成像方法对获得复杂的地壳浅层甚至近地表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领域。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总体感觉地球物理年会这两年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非常感谢学会组委会对会议的精心筹备。年会期间也发现一些问题,现列举如下:
1.专题会议的会场偏小,但参会的人员都很积极听报告,所以导致很多专题人满为患,希望今后能安排较大的会场。
2.有些不同专题的内容交叉重复的较多,看看相似的专题能否合并。有的专题报告的内容好像不应该在那个专题,希望会议或专题的组织者能将不适合本专题的报告推荐到其它合适的专题中去。此外有的专题题目范围过宽,可否在提交专题的时候选择适当的范围的专题题目,这样使得专题内容更集中,交流也会更充分些。
3.英文专题目前只有一个,内容也比较杂,是否可以设立多个不同方向的英文专题,这可能也会是年会更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4.张贴报告的重视度感觉不够,交流的氛围不浓,请组委会考虑如何增强海报交流的效果。
第十五专题 深部高压结构、过程以及地球物理响应
提交论文20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报告19人。
一.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 地幔物质构成与高温高压差异的形成;
2. 下地壳岩石的高压驱动特征滑动与地震学意义;
3. 地震带断块介质及断裂系统的应力驱动的非均质变化;
4. 声-压相关声弹性理论研究;
5. 高压岩石物理声学响应实验研究;
6. 基于声波测井资料和勘探地震资料的声-压相关性研究;
7. 基于深部探测地震台站资料的声-压相关性调查;
8.深部高压结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本明确深部高压结构地球物理响应机制的四个核心科学问题;
2. 根据钻井资料、声波测井资料和勘探地震资料,基本明确沉积盆地局部异常高压地质单元概念的定义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宣传,使更多的研究人员了解该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和研究进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口头报告15分钟太少,建议20分钟;
2.滥竽充数的口头报告太多,建议精简。
第十六专题 汶川地震研究回顾
提交论文23篇,年刊录用23篇,年会做报告15人。
一.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包括了汶川地震研究的以下各方面:孕震环境,地震前兆,地震破裂面,余震,水库地震等。
陈祺福等就孕震区地震活动性, 3D速度和电性结构构造进行了讨论;申重阳和刘善军等从重力和微波等方面讨论了地震前兆问题;陈晓菲等就汶川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进行了研究;易贵喜等就地震余震进行了探讨;袁仁茂等就破裂面性质等进行了讨论。
本专题首次在会议前将报告内容和相关阅读文献公布到互联网上,方便听众事先了解报告内容,以期达到最佳交流效果。网页地址见:http://www.wceq.org/meetingdetail.php?book_id=46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报告中,最有特色及创新的是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SFD等报告。
三.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张贴报告很不受重视,以至于大量张贴报告人没有出席。学会应该努力提高对张贴报告的重视程度。建议张贴报告也应安排固定的讲解时间,以方便感兴趣人士前往交流。对张贴报告注册费可适当优惠。对学生张贴报告,可增加评优比例。同时也可考虑将一部分邀请报告安排为张贴报告,主要是提高张贴报告的接受度。
另外,本专题首次在会议前将报告内容和相关阅读文献公布到互联网上,方便听众事先了解报告内容,以期达到最佳交流效果。建议以后各专题普遍推广。
第十八专题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45篇,年刊录用45篇,年会做报告33人(包括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次年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题涉及面广,展现了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结合带来的科技创新成果,表现了高新信息技术对地球物理科技创新的推动。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1、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在地球物理探测的应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利用改进的干涉法提高初至折射波信噪比、基于压缩感知的Curvelet域联合迭代地震数据重建、频率域信号分离设计及其在环境振动研究中的应用、基于识别的线性特征增强方法与技术研究及改进等在提高物探信噪比和探测精度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2、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应用相结合的创新技术。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效益评价、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地震监测网络综合测试评估平台的初步探索等研究等应用于天然地震和灾害应急等方面效果显著;
3、新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推动地球物理观测和探测创新。例如高性能地震数据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可控震源地震数据谐波滤除方法研究、减振技术在航空重力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等;
4、计算机新技术,特别是GPU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为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物探带来了新的技术平台,其中基于GPU优化的瑞利波频散曲线正演模拟、三维多面体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基于三维建模的可视化数据挖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与实时技术在地震信息发布的应用等体现了计算机新技术在大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对地球物理学科的作用。
上述四个方面基本上表明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和探矿,在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论文表明,近年来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推动了地球物理和勘探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新的处理技术、新的处理方法、计算机新技术和可视化是推动地球物理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新动力。
1、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地球物理探矿和抗御地震灾害的基础,而新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就是大数据的关键;
2、信息技术为地球物理勘探带来了创新成果,在油气勘探方面效果显著;
3、计算机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将给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探测、物探带来新的创新和巨大经济效益;
4、地球物理观测和探测技术的创新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技术、仪器和设备。
上述将是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在今后几年发展的动向和创新的生长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将推动地球物理研究和探测及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创新的发展,本专业委员会将在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新动向,进一步推进地球物理信息化。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次年会组织工作相当不错,希望今后加强大会组织工作,建议张贴报告从大会开始起就张贴,不要规定时间,这次张贴板在会议后期空的太多。
学会在学术交流、奖励评审、职称评定、国际交流都已经开始和正在走向正规,希望学会进一步发挥各个专业委员会作用,形成学会—专委会—会员的完整体系,推动地球物理科学创新和进步。
第十九专题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提交论文77篇,年刊录用76篇,年会做报告2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地震资料采集、波场正演、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及解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
在地震资料采集和波场模拟方面,针对南海深水区复杂海底以及下伏复杂构造成像,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得出沿下倾方向采集的效果要优于上倾方向采集的认识;研究了“两宽一高”(即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通过采用较宽方位、较高覆盖次数、较小面元、较高空间采样密度、单点或小组合激发与接收等一系列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措施、强化配套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与保真度;探讨了海上拖缆环形采集技术;对海上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羽状漂移、采集脚印以及均衡性等定量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形成了针对海上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定量评价技术;采用波场延拓方法,快速实现起伏地表物理模拟;通过粘弹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得到了非转换型和转换型折射波传播特征;模拟并分析了不同厚度煤层AVO响应特征。
在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方面,针对松辽盆地北部西坡地区二维资料连片处理,采用组合静校正技术有效解决静校正问题,保证拼接处理的构造特征;基于逆虚折射干涉测量法的混合虚折射干涉测量法不需要知道任何近地表的速度信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近地表地质情况;研究了基于迭代收缩L1残差最小化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在增加运算开销不大的前提下更好地压制多次波;研究了基于广义S变换一种反褶积方法,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时频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收缩高分辨率Radon变换的地震道插值方法,在获取高分辨率Radon模型解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改进了椭圆展开法速度分析方法,在倾角约束下进行椭圆展开法共炮点道集速度分析来提高其效率;发展了基于自适应时空域有限差分的地面与VSP逆时偏移方法,在波动方程求解过程中,采用自适应变空间算子长度有限差分方法提高求解效率,采用混合吸收边界条件压制模型边界反射,偏移试算表明,VSP逆时偏移在陡构造与井旁构造的成像效果优于地表逆时偏移。
在地震资料反演及解释应用方面,采用多波AVO联合叠前反演获取模量比等参数,并在反演过程中引入贝叶斯理论,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改善反演稳定性;对比分析了基于各向异性的纵波和转换波检测裂缝方法;研究了基于射线参数域弹性参数反演方法,将地震数据从偏移距域转换到射线参数域中,避免了转换过程对于速度的依赖性,降低了反演的多解性;研究了时间域计算频谱带宽的方法,其效率优于频率域计算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基于时间域加窗Hilbert变换(WHT)的体边缘检测,体现地质特征的多尺度性;对比研究了主成分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数据降维方法在地震属性优化中的应用效果;应用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自动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杂的地质体特征进行识别,提高了储层特征识别的准确性;基于阿姆河盆地麦捷让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不同的沉积相带和孔隙形态,分别建立岩石物理模型,预测含气饱和度;通过GA-BP神经网络法预测密度,模拟退火法预测速度,利用密度、速度与岩性交汇的方法预测煤层的分布范围。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主要包括:“两宽一高”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海上拖缆环形采集技术;观测系统的定量评价技术;基于迭代收缩L1残差最小化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基于自适应时空域有限差分的逆时偏移方法;基于射线参数域弹性参数反演方法等。
新的学生生长点和科技动向: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井地联合地震成像技术;地震资料叠前反演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加强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研究,加强岩石物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组织相关企业研究人员向大会投稿;
2.给每个张贴报告安排5-10分钟进行报告;
3.对无故不到会作报告的,给予一定的惩处。
第二十专题 油藏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97篇,年刊录用97篇,年会做报告26人(含4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涉及逆时偏移储层成像波形校正,地震波场稀疏重建算法,衰减补偿的基于稀疏约束和反演的数据驱动方法,深水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反假频处理技术;在地震正反演与储层预测方面涉及 VSP地震资料的Q值频率域全波形反演、叠前同步反演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协克里金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结合的储层参数预测,纵波和转换横波联合反演杨氏模量和泊松比,AVO正反演技术研究薄互层含气砂岩,不同充填物性质对孔洞储集体视体积的影响,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碳酸盐岩溶洞储层流体识别分析;在地震属性及其应用方面,主要成果有逾渗理论研究储层的渗透性,地震瞬时属性及其异常源位置标定,基于三维模型的地震属性切片分析,三维可视化中平面断层解释方法及应用,地震约束的油藏模拟中人工事件对历史拟合影响实例研究,以及AVO技术在东非L区块效应解析和西非X区块应用等;在岩石物理实验与测井方法研究方面,涉及页岩气地层测井资料评价方法,复杂岩性油气藏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应用CT图像计算真实岩心的弹性参数,电磁波测井新进展,岩石复电阻率频谱实验测量和岩石复电阻率虚部频散特性影响因素实验分析等;在非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方面有非震物探方法联合正反演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地震全波形反演地震资料应用向前迈进,地震反演及地震属性取到明显的实际应用效果,在岩石物理实验研究方面有新的发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岩石物理基础实验的研究。
第二十一专题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与综合
提交论文12篇,年刊录用12篇,年会张贴报告4篇。
2013年区域地球物理调查与综合专题经年会同意设立后,召集人张明华、郝天珧、贺颢积极开展了论文召集工作,共计收到12篇论文摘要,其中2篇要求口头报告。经过召集专家与有关领域专家审阅和讨论,根据年会专题安排和日程情况,10篇定为张贴报告,口头报告的建议由年会合并到相近专题报告。但在昆明年会期间,6篇未到场张贴。分析原因后,发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年会日程上未给出专题张贴报告时间和地点,张贴报告人就没有进行准备,二是召集人未能提前与秘书处联系,修正日程上的错误,并及时通知张贴报告人。
本专题会后总结认为,下一步计划采取建立报告人QQ群,确保与大会秘书处和报告人的实时沟通,提高专题的口头报告数量和交流质量。
第二十二专题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提交论文102篇,年刊录用92篇,年会做报告4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作为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的分支,主要包含地震波传播的理论研究及扩展应用,地震成像方法研究,从今年年会的投稿内容和报告情况来看,其主要的热点内容包括有:
1. 弹性、各向异性、粘性、多相介质的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
2. 为提高地震波模拟的效率和精度的多种模拟方法研究,如改进的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方法、谱元法等;
3. 为地震成像提高速度模型的反演方法研究,如全波形反演、波动方程旅行时反演、面波的衰减因子Q值反演等;
4. 成像方法研究,如最小二乘偏移方法、高斯束成像方法研究、各向异性介质的逆时偏移等;
5. 地震成像所需数据的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如数据重建、随机噪音压制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本专题录用的稿件和报告的情况来看,研究内容与往年有所不同,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对地震波传播和成像方法的重心和热点,新的学术观点很多,其代表有: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模拟的计算效率同所选近似优化公式密切相关;NAD算子对地震波模拟来讲能够兼顾计算效率和精度;有限元方法、谱元法等在地震成像中的应用还有待效率的提升;全波形反演对数据的要求高,反演的目标函数的选取很关键等。
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对地震波的模拟的研究来讲,可结合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具有各自优缺点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利用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提升;对成像方法来讲,需要从数据的预处理,成像所需的介质属性的反演,结合不同的成像方法,获得更高效,更准确的成像结果。
科技动向:地震波模拟的热点开始向各向异性、粘弹性、多相介质发展;介质属性的反演开始推广为弹性介质属性的全波形反演、粘性属性的反演等更加复杂的情况;成像方法的研究中,逆时偏移的热度开始降温,基于射线理论的高斯束成像方法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作为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的地震波方法,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始终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尤其今年的年会,投稿数目和报告数据名列前茅,也证明的学术界更加重视对地震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在新的年度中,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应该会继续保持它的热度,使之成为研究地球物理问题的有力工具。
同时,由于报告数量多,报告时间有限,建议来年增加报告的场数,以便使得更多的报告者能够同他人进行学术交流,提升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次学会举办非常成功,准备充分,场地适宜,人员积极,建议以后的年会参照今年的模式举办。但也存在两个小问题,希望来年学会加以注意。
1. 网上注册时有部分老师和学生为注意住宿的预约情况,导致现场注册时没有安排到距离会场比较近的房间,希望来年的年会通知的时候,将此问题重点提醒。
2. 年会最后一天下午的展板活动不积极,未能全面发挥出展板报告的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是展板的场地不够适合,不方便和不吸引;二是时间主要集中于最后一天的下午,可能时间的选取需要更加注意;三是能否增加激励制度,提高与会人员观看展板的积极性。
这次学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会工作人员的辛苦筹办,特此致谢! (待续)
随着我国资源勘查、能源开发、环境监测等勘探事业的快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油气勘查、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煤田地质勘查、地热和水文调查、工程和环境勘查、防灾减灾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推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进步,提高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和研究水平,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办、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物探新技术高级培训和研讨会”于2014年3月13日-15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地调局、地矿、有色、冶金、煤田、核工业、铁路、水利、中科院、地震局、大专院校和工程单位等121个不同单位的288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来自境外代表7人。
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研究员代表郭建秘书长致辞。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在介绍当前我国地球电磁法发展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期盼电磁地球物理界同行继续努力,尽快使我国由地球电磁法研究应用大国走向强国。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研究员等建议利用专业委员会和学术研讨会的平台,交流和促进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会议邀请在物探技术和实际应用中有造诣的专家刘士毅研究员、罗延钟教授、底青云研究员、何展翔总工等就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在矿产、岩溶水、油气等领域的研究应用进行了讲座。加拿大凤凰公司总裁Leo Fox博士和法国IRIS公司总裁Jean Bernard博士介绍了世界地球电磁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动态。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物化探所、长江大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或代表分别就物探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勘探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报告和辅导。
与会代表一致反映,会议针对性强、有吸引力。每天出席会议的代表都达到注册代表的90%以上。虽然会议时间短,但研讨和培训效果明显。与会代表感谢专业委员会和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举行这次研讨和培训会。会上向100多人颁发了培训证书。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
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翁文波基金、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防灾减灾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的“2014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于2014年4月19~20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上海市地震局、江苏省溧阳地震台、江苏省淮安市地震局;水利部减灾中心、十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丰满发电厂、吉林省松江河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天津市气象局;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南阳师范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良乡地震监测站、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化工路医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防灾减灾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六二五研究所;北京中经赛博科技公司等38个单位的54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到会指导。
根据会议一、二号通知的要求,专家、学者共报来论文、预测总结等各类文章66篇,由耿庆国主任、陈维升副秘书长审核、编排,于会前刊印了《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文集》,提供会议交流。各位预测专家在缺少资料、又无资金支持的条件下,仍坚持天灾预测研究和预测实践,会前有38人报来对我国2014年的震、旱、洪涝、海冰等灾害预测意见31份,会前编印了《二O一四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黄皮书》),提供会议交流,并为《2014年全国重大灾害综合预测意见》的编写提供了基础资料。
耿庆国、高建国、张启文、徐海亮、曾小苹、林云芳、蔡尔诚等同志分别主持了各单元的报告和讨论。
这次会议免去了诸如开幕词、领导讲话等形式,一开始就进入会议主题,分三部分进行了业务交流:2014年中国强地震形势预测;2014年我国国内洪水、干旱、海洋灾害的具体预测意见;太阳活动和天文因素对天灾形势的影响。
会议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两天时间共有43人次作了学术报告或发了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
二
此次会议,虽是2014年的预测会,但许多专家对以往特别是2013年的预测工作作了总结、回顾(详见《2014 天灾预测学术会议文集》),其中两项预测特别引起与会人员的关注。
1、2014年3月21日,陈维升副秘书长应邀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做次声波检测与异常分析方面的学术交流。期间,陈维升提出:根据次声波异常幅度,以及京都大学的Kp指数和全球地震活动性分析,预测2014年3月31日前在智利将发生7.8—8.0级地震。实况是,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在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详见地壳应力研究所开具的证明)。预测地点、震级无误,仅发震时间比预测延后两天。
2、根据耿庆国旱震关系和强震活动空间有序性研究、强磁暴组合法关于强震发震时间点的预测;曾小苹、林云芳关于磁异常值环方法;陈维升对于全国气温距平实况资料和气温资料的分析研究和次声波出现的较大异常信号分析;强祖基依照卫星热红外资料的分析等,于2014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多次召集在京的部分预测专家认真会商、缜密研判,提出了在“2014年内(特别是2014年3月下旬)在云南东川地区(±200公里)可能发生8级左右强震”的预测意见,并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名义上报国家领导,得到国家领导的及时批示。
截止2014年4月20日的实况是:2014年4月5日在预测区内的云南省永善县发生5.3级地震。尚未达预测震级,但原预测为“2014年内”,应特别关注今后数月的地震异常信息,及时会商、缜密研判。
与会代表建议,应对上述预测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并进行宣传。
三
会议期间,于4月19日晚由耿庆国主任、高建国常务副主任主持召开了与会委员会议。有23位委员出席,列席2人。
会议主要内容:
1、讨论了狠抓地震短临预测问题。中央领导对我们专业委员会《对我国云南东川附近地区2014年3月下旬可能发生8级左右强震的预测意见》报告的批示,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云南省政府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5.3级地震虽已造成破坏,但无人员死亡的报道。这进一步提醒我们出现异常信息时,专业委员会要及时组织会商,有一定的把握度,要及时上报。
专业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了严格遵守地震法,不得在社会上发布个人预测意见。若随意散布要负法律责任。
2、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问题。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12月改选,成立了第四届委员会。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章程规定,应于2014年换届。经会议讨论,定于2014年内(适合时间是2014年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期间)完成改选,成立第五届委员会。改选工作由常务副主任高建国组织实施。
委员们还对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意见、建议,主要有:应加强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应及时总结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并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支持单位汇报,沟通信息,得到他们的指导;要做好预测意见的记录或登记,除年度预测的《黄皮书》外,还要建立临震、突发洪涝等天灾预测信息卡制。会议还讨论了建立预测奖励的问题等。
四
耿庆国主任依据《黄皮书》中各位专家的预测意见,草拟了《2014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其内容在会上做了展示。按惯例,会后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上报。
(2014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
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学术研讨会”总结
为了总结和回顾近些年国际上在大地测量学研究领域内的科研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力与固体潮专题组组织召开了“大地测量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第17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2014年4月22-23日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号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受到了国内外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共有近百家国内外相关单位代表300余人参会,其中两院院士28人,来自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卢森堡等国家、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的专家24人。
会议围绕近五年来在空间大地测量、重力学、地震大地测量学以及相关的交叉科学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研讨,与会的各位专家对大地测量学的技术和理论进展,地球形变、核幔边界起伏与耦合、全球变化、地震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德国GFZ地学中心地学部主任H. Schuh教授的报告“Space Geodesy at GFZ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Geosciences”,系统介绍了德国的地学中心在空间大地测量、卫星重力、GPS以及这些技术在地球形变、全球环境变化、地震震源性质和灾害评估等研究中的系统应用,并介绍了该机构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H. Schuh教授还代表德国GFZ地学中心与中科院测地所以及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进行了仔细的、富有成效的商谈,并签署了合作计划。随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Crossley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Pagiatakis教授、德国耶拿大学Jentszsch教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Hinderer教授、卢森堡大学Francis教授、日本京都大学Fukuda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张可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林珲教授、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赵丰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沈嗣钧教授、德国地球科学中心汪荣江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姚振兴院士、罗俊院士、张培震院士以及李建成院士分别就震源过程与地震烈度、精密重力测量、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大地水准面等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主题报告演讲,展示了这些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们的报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满怀兴趣聆听报告,并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对加强青年研究生们对于大地测量学的研究进展的了解,提高学生们对大地测量学方法在多个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的认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重力与固体潮专题组)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科技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12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关于信息科学的重大部署。“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导致了人类方式的重大变革,20年来全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并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有人预测“大数据必将对全球人类生活、科技、经济、文化及政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大数据对地球物理科学和地球物理应用会带来什么作用和影响,已经是地球物理学界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5月24-2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举办了“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研讨活动”。来自军械工程学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天文台、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院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防灾科技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相关院校及东华、浪潮和曙光公司等23个单位的58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
信息技术专委会副主任陈会忠研究员宣布研讨活动开始。会议承办方军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卢昱将军致辞并讲话,对各位代表的光临表示欢迎。他指出,此次会议对推进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地球物理信息学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并预祝本次研讨活动圆满成功。随后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讲话,他首先欢迎与会代表来到河北,并指出,信息技术专委会举办的“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研讨活动”走在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前列,起到了引领作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推动地球物理学界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此次研讨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专委会在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从参会人数、参加单位和会议规模上都有很大变化,希望通过交流使专委会在大数据云计算和应用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接着信息技术专委会顾问陆其鹄也指出,参加此次活动,有很多新老朋友相聚非常高兴。地球物理学也是信息科学,希望大家充分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孙进忠主任代表地球物理技术专委会对此次研讨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地球物理研究的重磁电震场所关注的时空场变化就包含有大量信息流、海量数据,现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方法来获取新的研究结果,可以使人类认识大大提高。此次研讨活动的举办即将推动信息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地球物理的应用。
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蔡晋安讲话,他说很高兴在军械工程学院举办研讨活动,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到会指导工作,共同研讨,取得好成绩。在谈到专委会的工作职责时,蔡主任说,专委会工作任务一是面向各位委员和会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地球物理学的科技创新发展;二是面向政府: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充分发挥学会作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作用;三是面向公众: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科技素养。蔡主任强调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举办的目的是通过研讨跟踪国际动态,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作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本次研讨活动征集29篇论文摘要,安排了19个专题报告,刻录了大数据文献光盘,预祝大家通过研讨活动有更多的收获。
研讨活动邀请了19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涉及三方面:
一、大数据及其应用:蔡晋安主任做了“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物理”报告,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特点及在地球物理中应用展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部主任李卫东研究员做了“大数据与地震社会服务”报告,就大数据及其价值、软硬件实现等做了详细介绍;江苏大学陈潇军博士做了“大数据时代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浅析”报告,大家对如何突破现有模型实现大数据下的瞬变电磁技术进行了讨论;东华软件公司李相东工程师做了“地震大数据研究初探”报告,就大数据资源管理和构建进行论述;防灾学院李忠教授做了“地震监测大数据研究框架”报告,对地震监测预报资料的云存储及数据传输和海量数据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条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晁军做了“大数据与地震监测预报”报告,对地震大数据系统和地震大数据分析做了介绍,特别提出了小数据和大数据的异同、地震预报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等做了阐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李闵峰研究员做了“地震预测所大数据计算平台构建与应用”报告,介绍了平台硬件及软件的具体实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数据中心主任彭丰林做了“地球物理信息学与大数据探源”报告,介绍了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曙光软件(北京)公司赵儒山工程师做了“融合平台在地球物理科学应用探索”报告,介绍了数据提升业务和云计算操作系统的实现。
二、云计算及其应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崔辰州研究员做了“虚拟天文台:云计算环境下的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报告,详细介绍了虚拟天文台的建设成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全球范围内信息资源无缝透明地连接,建立了天文科技领域云,在对天文研究和科普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河南理工大学李晓斌副教授做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矿山安全实时监测”报告,构想了对矿山安全的实时监测蓝图;山东省地震局蔡寅博士做了“基于私有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强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报告,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中数据汇集与服务、预警参数计算、信息分布等应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帅向华副研究员做了“地震应急信息化技术构想”报告,针对地震应急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设计。
三、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应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做了“华北煤田深部复杂含水体瞬变电磁精细结构探测”报告,通过对煤田探测数据的处理,获得了精细结构的探测结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煤田探测做出了重要贡献;防灾学院万永革教授做了“固定频率成分分解方法研究及在地震前兆数据处理中应用”报告,探讨了固体潮、气压和地下水位与地震前兆的关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杨选辉研究员做了“次声波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研究”报告,介绍了他们在地震前兆观测中获得的次声波信息及研究结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牛雄伟博士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3D地震探测”报告,给出了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分布和地壳厚度;北京大学周腾飞博士做了“利用面波信息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萤火虫算法”报告,通过该算法实现了无需初始模型即可搜索潜在极值的快速易于实现的特点;中国科技大学周硕士做了“基于GPU和高斯点分块的无单元逆时偏移”报告,该方法提出了GPU和高斯点分块的数值模拟算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同时还给出对地震资料应用实例。
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学术报告、大会讨论及专委会印发的有关资料等,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与会的委员、专家和代表认为这次活动及时有效,大家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认识更加明确,大数据以其全新的观念和视角,创新的理念必将为地球物理科技创新和应用带来巨大变革,为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家表示,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科学的新进展,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大数据观念、方式方法、具体技术推动地球物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地球物理学的应用和发展。会议提交了29篇论文,所有论文摘要均被知网收录。
研讨活动中信息技术专委会向参加活动的委员通报了2014年学会和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蔡晋安主任通报了学会改革和工作安排,陈会忠副主任通报了学术交流工作计划、地球物理年会征文和地球物理信息科普工作情况,沈萍副主任通报了有关学会科技奖评选条件和安排,胡天跃副主任通报了学会职称评选和推荐的有关条件,彭丰林副主任通报了专委会网站建设和有关宣传工作的情况。
研讨活动期间,地球物理信息科普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陈会忠研究员在军械工程学院做了“地球物理与军事”的科普报告,受到军械工程学院1300多名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4年6月19日至22日,“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在西安宾馆顺利召开。本届会议主题是“浅地表地球物理与城镇化”。中科院院士滕吉文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教授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家共250多人与会。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范文教授主持会议,刘建朝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热烈祝贺大会的召开。滕吉文院士在大会致辞,对ICEEG在促进我国浅地表地球物理发展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开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曲克信副秘书长、陕西省科协学会部张晓黎部长、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美国SEG副主席John Bradford教授,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主席夏江海教授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彭苏萍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地球物理学家EstellaAtekwana教授,欧洲EAGE浅地表地球物理分会前任主席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Alan Green教授和现任主席Jan van der Kruk教授,美国SEG浅地表地球物理分会现任主席John Bradford教授,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主编、瑞士洛桑大学Klaus Holliger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佐藤源之教授,“国家特聘专家”夏江海教授、殷长春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底青云研究员,吉林大学林君教授,中科院电子所方广有研究员,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义贤教授分别在大会作了(特邀)主题报告。
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长安大学,并由长安大学和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具体承办。会议期间长安大学马校长亲自接见了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地表人类活动大幅度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近地表环境产生变异,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会议以促进交流、提高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水平为宗旨,主题是:“地球物理与环境保护”。大会共邀请来自美、欧、亚洲等地的国家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中的19位杰出学者到会作大会报告和专题特邀报告。共有来自全国和境外的280名代表注册参会,并入住西安宾馆,其中有20位来自美、欧(德、瑞士)、拉美(巴西)和亚洲(巴基斯坦、日本和台湾)地区。
会议经评审录用了130篇论文,汇编成英文版的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纽约分社正式出版书名是:Near Surface Geophysics and Urbanization ,刘光鼎院士为本书作序,在“序”中简述了浅地表地球物理工作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大意义。
会议在三个报告厅同时就七个专题、115篇论文进行报告和讨论,它们是:第一专题:城市近地表地球物理(30篇),第二专题:煤矿灾害地球物理(30篇),第三专题:地球物理仪器(5篇),第四专题:考古地球物理(7篇),第五专题:航空地球物理(7篇)第六专题:老矿山勘查地球物理(5篇),第七专题:近地表地球物理进展(31篇)以上专题均围绕“地球物理与环境保护”的主题,内容涉及环保、斜坡岩土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井地质灾害、特殊岩土工程病害、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水土环境异常等领域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和仪器设备与软件等方面的新进展。
经过三天的会议交流和会下切磋,实现了不同地区(国家)、不同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和不同技术条件(方法、仪器设备、软件)的相互了解交流,大家不仅开阔了眼界,对当前的技术形势与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决心继续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技术革新。另外,会议鼓励众多青年人(研究生和参加工作不久的毕业生及高年级在读生)积极参加会议,并免其注册费,使大会充满了朝气,不少人借此锻炼了英语的表达能力,提高了视听水平。
14个单位和厂家在会议期间展出了技术成果和各种地球物理仪器设备与软件。它们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长安大学、中科院电子所、信息产业部青岛电子22所、青岛骄鹏工程技术所、北京欧华联科技公司、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劳雷(北京)仪器公司、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公司、广州欧美大地仪器设备公司、合肥国为电子公司、岳阳奥成科技公司、西安华舜测量设备公司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安物探装备分公司,进一步显示了产学研的结合。
在本届ICEEG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该专业委员会将挂靠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湖北省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实验室”负责具体事宜。
经协商,第七届ICEEG将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承办,将于2016年6月在北京举行。
(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组委会)
为迎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代表中国主办的“2015年亚太绝对重力仪比对”和“2017年第十届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两项重要仪器比对工作,由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重力学科组主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关键技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18号—19号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昌平园区成功举办。
中科院院士滕吉文和工程院院士李天初及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所长孙和平分别主持了会议。中国计量科学院副院长宋淑英到会祝辞,并对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首次以绝对重力仪比对关键技术为专题举办学术交流表示感谢。来自中科院、计量科学院、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等相关科研单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及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已有三十年历史,2017年第十届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第一次走出欧洲来到了中国,与会代表深感意义重大。会议围绕绝对重力仪相关技术安排了 “高精度超导重力技术的地学应用” 、“高稳定度激光器在绝对重力仪中的应用”、“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超导重力仪标定与地方潮汐的精密测定”、“固体潮汐因子及相位差的系统偏差”、“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研制及参与国际比对情况介绍”“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介绍和重力网的建设”等8个具有理论和技术创新、内容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的专题报告,对2015年亚太绝对重力仪比对和2017年第十届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具有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18日下午滕吉文和李天初两位院士与会议代表一起参观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园区的长度基准实验室、时间基准实验室和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场所。专家们对比对现场以及计划参与比对的几套绝对重力仪和提供背景相对重力数据的超导重力仪进行了详细了解与技术指导。
大会报告结束后代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国际大地测量协会重力比对与计量工作组(IAG-JWG2.1)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院副研究员吴书清诚邀各研发单位积极参加2015年和2017年的两项重要国际比对。
会后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内容针对性强、准备充分,收获很大。2014年年底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重力学科组将召开第二次与重力仪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供稿)
2014年3月20日至21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规划勘察研究院在泰安共同举办了微动探测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特邀日本地学数据分析研究所凌甦群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佩芬研究员以及华电煤业、山东科技大学专家教授进行培训交流。
培训班由规划勘察研究院副院长王秀东主持,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先生到会致辞。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地勘公司、华电煤业集团页岩气筹备处、山东科技大学以及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所属第三、第四、第五勘探队、物探测量队、规划勘察研究院相关技术人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
凌甦群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微动探测的理论。微动就是一种天然的微弱振动,地球表面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这种微动。振幅在10-4-10-2 mm,人类感觉不到。利用先进的GPS时钟和数字记录仪检拾这种微动信号,从中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得到地下视S波波速。根据视S 波波速剖面图来分析地下地质体的赋存状态。
徐佩芬研究员详细讲解了微动探测数据采集台阵的布置方法,并例举了微动探测在工程勘察和资源与构造探测方面的应用。
微动探测是一种新兴的地质探测手段。学员们很感兴趣,听的非常投入,在随后的互动探讨中,与会学员提了很多深入、专业的问题,两位老师给予了详细的讲解。当前,微动探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涉及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等多个领域,遍及全国许多地区。本次培训班的举办让与会学员们学到了很多微动探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有力推动山东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一、开展“世界水日”宣传活动
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 and Energy)。水利部确定2014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为配合水日宣传,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收集、整理、印发了包括辽河水域水污染和治理等方面相关资料。向企事业单位员工、兄弟省区地球物理学会同仁发放《淡水资源》光盘50张,得到广泛好评。
二、举办大型科普公益活动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绿色家园——我承诺,我践行”万众签名大型科普公益活动启动仪式4月14日在盘锦市举行。
活动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率先发起,并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盘锦市科协联合主办、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盘锦市团委、盘锦市教委、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协办。
中国科协的科普专家团队、辽宁省科协、辽宁省科技社团、盘锦市及辽河油田的代表及各界群众200多人出席启动仪式。中国科协的专家团队在启动仪式现场举行了两科普讲座。下午在盘锦市的三所小学和企业举办4场科普讲座。各小学利用班会时间全校收听,并在三个现场有专家互动,参加现场互动的小学生近一千人,小学生及各界群众踊跃参与签名活动,纷纷在15米长卷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参与环保的承诺。此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热情支持,中科院院士刘光鼎先生题写墨宝,中国科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派特聘专家团队参加,活动从14日启动,持续9天,到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以后,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微博和邮箱将继续接受公众的签名和留言。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省地震学会在山东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自2008年开始先后在济南、东营、临沂、曲阜、庆云的大中专学校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讲座,受到有关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品牌科普活动。2014年第4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首先在山东省平原县一中举办,栗宝升副校长主持报告会,约400名师生参加会议。4月25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开展的“世界地球日”活动由威海市地震局、哈工大威海校区、山东省地震学会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举办,徐龙军教授主持报告会,联办单位的有关领导和400名师生参加。
2014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刘元生、陈时军、张善法、李才明、单凤兰、王怀洪等地球物理、地质和科普工作者分别作了《重视城乡承载能力,努力减轻地质灾害》、《地球—我们的家园》、《地质灾害与人类环境》等相关科普报告,和两地师生共同分享“世界地球日”的建立,发展历程。通过这次科普活动,使更多的大中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爱护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地球物理“桔灯奖学金”知识竞赛选拔赛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与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14桔灯奖学金竞赛”校区赛在2014年5月拉下帷幕。
本年度“桔灯杯”校区赛在设立了“桔灯奖学金”的九大高校分别进行,目前为止除了武警警种学院外其他八个高校均已完成本年度“桔灯杯”竞赛的校区赛选拔。
桔灯公司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单位会员,一直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推动社会回馈计划,并长期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由此在九大高校设立了“桔灯奖学金”。“桔灯奖学金”旨在激励高校学生热爱地球物理科学事业,奖励对象为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在校学生。而“桔灯杯”竞赛则是“桔灯奖学金”的又一升华,它旨在促进地球物理人才的培养,意在通过基础专业化的知识竞赛,增强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地球物理行业做出贡献。
本年度校区赛形式几乎都比较统一,除了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外,其他六个学校校区赛决赛均为现场知识抢答。中南大学校区初赛是仪器操作与数据分析,决赛是难题方案设计赛;中国海洋大学初赛是笔试,决赛是现场地质任务的勘探测试。各大高校学生在比赛筹备上各具特点,在比赛场上各显其长。
一、校区现场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本年度最先举办“桔灯杯”校区赛的学校。该校学生初赛竞赛策划做的很详细,且参赛人员较多,达170余人,覆盖全校各个学院。初赛为笔试海选,决赛为现场知识抢答赛。决赛场地很宽阔,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决赛的每个代表队都有自己独特的队名,霸气而彰显个性。并且,在此次竞赛中,该校还拥有自己的竞赛口号。最大的亮点则是在决赛赛前播放了介绍初赛情况及选手的开场视频,新颖又激奋人心。
2. 东华理工大学校区赛初赛参加人员也比较多,有140余人。校区赛初赛也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决赛则是八大队伍的知识抢答赛。该学校的相关领导及老师对“桔灯杯”竞赛十分重视,决赛时该学院几乎所有相关的领导都来到了决赛现场。决赛举行的很正式,竞赛的亮点之一是运用了电子计分器及电子抢答器,硬件设备很到位。另外,各比赛环节赛题题量都准备的很充分,可见相关专业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与良苦用心。
3. 吉林大学“桔灯杯”校区赛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该校学生在决赛时全是正装出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本竞赛很是重视。另外,该校创新型的设计了一个竞赛舞台背景幕布,而幕布中间则是本次竞赛投影屏幕。该校还有一个创新,则是在决赛各答题环节中插入了两次观众答题环节,使得现场气氛比较活跃。
4. 长江大学在初赛时地球物理专业12级的4个班几乎全部报名参加,决赛时只选取了12人参加。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决赛时供比赛用的PPT是本年度校区赛中做的最好的,可见该校学生对于办公软件方面知识掌握的很是牢靠。该校决赛时还有一个创新,则是在比赛环节中间加入了两次游戏环节,分别是当前媒体流行的“九九乘法表”及“你画我猜”两种形式的游戏。在游戏环节中现场观众参与度很高,且现场气氛变得很轻松很活跃。
5. 成都理工大学今年是第二次举办“桔灯杯”校区赛。决赛时亮点之一是,制作了竞赛流程表,让到场老师及嘉宾能详细的了解比赛各环节。决赛时到场的老师和学生很多,可见学校对竞赛很是关注,同学们对竞赛的热情也很高。决赛时各队伍都有一个抢答器、一个答题板,答题板的应用让比赛更加公开、透明。该校决赛时沿用了以往的优秀传统——制作了决赛开场视频,对初赛情况及各组选手信息做了介绍,让观众对参赛队伍有了很直观的了解。
6. 桂林理工大学本年度校区赛直接进行的是终极对决——决赛。决赛为现场知识抢答,以圆桌会议的形式举行。参赛的每一组都由研究生带队,此举让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共同参与到竞赛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此外,在最后颁奖时既有奖金又有奖品,让学生受益更广,也能提高学生比赛的兴趣。更加独特的是,该校单独为研究生设立了奖项,鼓励了研究生参与到竞赛中并帮助本科生共同取得比赛胜利。
7. 中南大学“桔灯杯”校区赛的初赛为仪器操作及数据处理分析,在校内空地进行。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决赛为笔试,为难题设计赛。这种比赛形式比较新颖,也能从中提高学生对于地质难题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能力。
8. 中国海洋大学初赛为笔试,决赛为现场地质任务的勘探测试。该校在决赛时有一个单独的开幕式,既简单介绍了比赛规则,也鼓舞了士气,为后面的比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该校决赛参赛队伍共8组,每组4人,分别进行电法、磁法、地震、测量方面的勘探测试。并且亮点之一是有相对应的专业老师在现场指导评分,不仅让学生们参与了比赛,也让学生对于仪器和野外勘探有了更多了解。另外,该校还单独举行了颁奖仪式,正式而隆重。
二、赛事硕果
本年度“桔灯杯”校区赛获奖的学生有:
吉林大学:
胡 婷 栗 猛 孙 婧 张隽舒 林 翌 徐秀绒 李巧玲 张 平 崔朋涛 周逸成 黎汉民 胡蛟龙
中国海洋大学:
唐怀谷 赵中伟 闵建雄 王 明 代福材 武超峰 刘海浩 高 翔 徐 冲 霍远航 宋明鹏 周 翔
王鹏飞 李 赫 赵 强 钟梦轩 王云森 康佳语 胡 楠 刘建国 王忠成 丁大林 曲春凯 史财旺
成都理工大学:
蒋旭东 张秋晖 孟靖丰 陈桂廷 罗 强 刘 悦 粟 亮 汪珂欣 肖风凯 李 翔 蔡紫薇 李 欣
刘 伦 杨晶晶 余 磊 罗 洋 唐家辉 柏 科
东华理工大学:
谢石文 曾建纲 徐正玉 刘根平 郭 晓 李成根 郭鹏文 周 宁 鲁淑玲 孙桂华 王 伟 兰 俊
陈 静 周玉平 董海龙 田 伟 裴俊勇 丁尚见 彭 亚 余 安 卢文华 章游斌 周立瑜 芦光播
桂林理工大学:
研究生:刘云龙 钟艺文 李 勇 熊 飞 陈汉波 陈立波 李 志 陈 欣 徐 佼 谢 庆
本科生:汤家林 邢腾飞 马艳娜 刘志宏 余 力 李文秀 邓秋娥 赖朝理 俞若水 秦燕玲 覃琴玲
李色妹 丁振勇 贾伟婉 杨行通 韦庆奖 魏 巍 熊陈武 杨亚礼 石 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叶圣彬 裴宏业 都 燊 孟绿汀 巩学鹏 郭斐斐 马亚斌 张 赓 易婷婷 董倩芸 张晨阳
刘文昊 陈翔宇 齐一凡 周佳云
长江大学:共计十名学生获奖
中南大学:
刘卫强 刘苦育 宗传志 刘星宇 粟 琪 郑翾宇 肖龙英 李学兰 陈超健 刘 衡 杨 宣 陈思琪 鲁 凯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第二号通知
自“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一号通知发出后,在国内众多专家、同仁的支持和努力下,会议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现将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热切期待广大同仁积极参与,广泛交流。
一.会议时间
2014年10月20—23日,10月19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四.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 陈 颙
副主任: 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 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五.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 陈 颙
副主任: 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
曹代勇 曹晋滨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晓非 陈运泰
邓 军 邓启东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 山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何继善 侯泉林 侯增谦
胡见义 胡瑞忠 黄大年 黄清华 贾承造 江博明 蒋少涌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廷栋 李献华 林 伟 凌 云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光鼎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少峰 刘永江
刘振兴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庆田 马昌前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石耀霖 舒良树 孙 敏
孙 枢 孙卫东 孙文科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绪本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秋云 夏江海 肖文交 熊 熊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严良俊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于 晟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培震 张岳桥 张泽明 赵 越 赵 伟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郑建平 郑永飞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泽兵 朱 光 朱日祥 朱祥坤
秘 书 长:黄清华
副秘书长: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六.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 郭 建
副组长: 孔繁恕 刘元生 孙建国 邢 公 周坚鑫
成 员: 董 静 顾 珧 胡 敏 倪一超 乔忠梅 苏 枫
七.《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 黄清华
副主任: 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蔡永恩 常 旭 陈华勇 陈立辉 陈小宏 底青云 丁孝忠 董树文 符力耘 高 锐 葛洪魁 何丽娟
侯增谦 黄 方 黄宝春 黄清华 金双根 琚宜文 雷建设 李惠民 李三忠 李永祥 厉子龙 林 伟
刘 静 刘 焰 刘 洋 刘俊来 刘伊克 吕庆田 倪怀玮 倪四道 聂凤军 屈春燕 任收麦 沈 萍
石耀霖 史建魁 宋海斌 孙新蕾 汤 吉 陶士振 田 钢 周仕勇 汪汉胜 汪毓明 王 强 王 涛
王岳军 王宗起 肖文交 谢树成 徐 备 徐锡伟 薛国强 杨 进 杨进辉 杨经绥 于常青 翟庆国
张 波 张进江 张兆峰 张志刚 赵国春 赵子福 郑 勇 周 红 周永章 朱弟成
八.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实际专题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版两种形式)。
国 际 专 题
(1)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Conveners: Sidao Ni, Ling Chen and Huajian Yao
(2)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version
Conveners: Xu Chang, Haijiang Zhang and Yibo Wang
(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n shale gas
Conveners: Shujing Bao,Jinchuan Zhang, Hongyan Wang, Zongquan Hu, Shoumai Ren
(4)The composition,structure and origi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deep mantle processes
Conveners: Lihui Chen, Guoliang Zhang, Zhen Sun, Yaoling Niu
地 球 物 理 学
(一)地球物理场理论及应用
(1)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任收麦
(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汤 吉 胡祥云
(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汪汉胜 吴晓平 王谦身
(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
召集人:何丽娟 张 健 庞忠和
(二)地球动力学
(5)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6)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吴建平 于常青 李惠民
(7)核幔边界和地核的结构及动力学
召集人:孙新蕾 黄海军 吴忠庆 李 娟
(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付碧宏 陈棋福 梁春涛
(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
召集人:李 娟 邓力维 张志刚 赵 亮
(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
召集人:陶士振 王广才
(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
召集人:何昌荣 符力耘 毛 竹
(三)地震学
(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周仕勇 万永革 蒋长胜 张 勇
(13)计算地震学
召集人:陈晓非 周 红 王彦宾 张海明 张 伟
(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
召集人:郑 勇 姚华建 王宝善 李红谊
(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
召集人:徐锡伟 丁志峰 刘保金 张中白 徐浩德
(四)地球物理实验、观测与信息技术
(16)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及应用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胡天跃 孙进忠 陈会忠
(五)勘探地球物理学
(1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18)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小宏 肖立志 曹俊兴
(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20)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召集人:葛洪魁 耿建华 曹 宏
(21)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
召集人:于常青 祝友海
(六)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学
(22)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勘查技术
召集人:彭苏萍 薛国强 程久龙 于景邨
(23)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程业勋
(24)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徐义贤 李 貅 田 钢 夏江海
(七)大地测量学
(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
召集人:单新建 廖明生 李志伟 屈春燕
(26)卫星导航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应用
召集人:金双根 王 琪 许才军 何建坤 甘卫军
(八)海洋地球物理学
(27)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郝天珧 丘学林 宋海斌 杨胜雄
(九)空间物理学
(28)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中的物理过程
召集人:史建魁 徐文耀
(29)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召集人:汪毓明 刘立波 傅绥燕 冯学尚
(十)其它
(30)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
(一)俯冲带过程与成矿
(1)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召集人:赵子福 肖益林 宋述光 陈 意
(2)板块俯冲与成矿
召集人:孙卫东 杨晓勇 张兆峰 张立飞 陈福坤
(3)地球内部水循环
召集人:倪怀玮 章军锋 王 勤
(4)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 胡修棉 王 强 陈 凌 曾令森 杨志明
(5)汇聚板块边缘热液矿床成矿机制与勘查应用
召集人:李建威 陈华勇 谢桂青
(6)羌塘-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成矿效应
召集人:李 才 王根厚 许继峰 王立全 计文化 翟庆国
(二)岩浆作用
(7)东亚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及其成矿
召集人:厉子龙 徐义刚 陈立辉 马昌前 周永章 杨进辉
(三)同位素理论、分析和应用
(8)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理论、分析和应用
召集人:黄 方 秦礼萍 朱祥坤 陈玖斌
构造地质、大地构造与区域成矿
(一)综合专题
(1)板块与大陆构造前缘论坛 召集人:张国伟 张进江 刘永江 肖文交 刘俊来
(2)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张培震 高 锐 王椿镛
(3)花岗岩大地构造
召集人:王 涛 吴福元 韩宝福 马昌前 杨进辉 王岳军 王 强
(4)古地磁-构造研究新进展
召集人:李永祥 杨天水 颜茂都
(二)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
(5)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
召集人:林 伟 李三忠 董云鹏 刘晓春 张立飞 刘 良
(6) 造山带深部地质过程
召集人:刘 焰 许 成 丁 兴 贺日政
(7)中亚-兴蒙造山带
召集人:徐 备 刘永江 王 涛 郭 锋 聂凤军
(8)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王宗起 董云鹏 张泽明 杨坤光 张建新 闫 臻
(9)钦杭结合带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周永章 赵国春 陆建军 李晓峰
(三)大陆构造与超大陆演化
(10)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赵国春 郭敬辉 刘福来 李三忠 刘树文 翟明国
(11)华南大陆构造
召集人:王岳军 舒良树 颜丹平 冯佐海
(12)华北克拉通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 光 张宏福 郑天愉 李建威
(四)青藏高原
(13)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 静 李海兵 张培震 张会平 郑洪波
(14)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
召集人:张 波 王伟涛 曹淑云 丁 林 王二七 李海兵
(15)环青藏高原盆地体系构造过程与油气聚集
召集人:贾承造 杨树锋 陈汉林 贾 东 郭召杰 张进江
(五)特提斯演化
(16)特提斯构造
召集人:肖文交 孟庆任 刘俊来 万 博
(17)东特提斯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侯增谦 杨天南 许继峰 刘成林 孙晓明 姚文光
(六)洋-陆转换与板块汇聚带及成矿
(18)洋-陆转换带
召集人:李三忠 刘青松 丘学林 郝天珧 董云鹏 李家彪
(七)盆地、资源与能源
(19)盆地动力学与非常规能源
召集人:琚宜文 何登发 卢双舫 邹才能
(20)大型盆地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综合勘查
召集人:于常青 翟刚毅
(八)区域地质、编图与矿产勘查
(21)境外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召集人:聂凤军 赵元艺 张福勤 刘益康
(22)区域地质研究及编图成果展示
召集人:丁孝忠 李廷栋 张福勤 游国庆 任留东 董国臣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
(1)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地壳精细结构探测
召集人:董树文 李廷栋
(2)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科学钻探与地球化学基准
召集人:杨经绥 王学求
(3)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吕庆田 高 锐
(4)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地应力测量与动力学模拟
召集人:石耀霖 龙长兴
(5)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探测仪器与装备
召集人:黄大年 底青云
注:各专题内容请查询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九.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为增加论文的信息量,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WORD模板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
征稿截止日期:2014年6月30日。
十.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设“优秀学生论文奖”。
十一.会议注册
1.注册方式:网上注册。
请登录年会网站www.cugs.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2.注册费:2014年8月20日前交纳,注
册费1600元(学生1000元,不含博士后);
2014年8月21日后交纳:注册费 1900元(学生1200元,不含博士后)。
3.交费方式:详见“十四.付费办法”。
十二.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
本次会议不安排住宿,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十三.展览及产品介绍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1.展台3m×2m 收费12000元/个
2.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一次25分钟) 收费 6000元/25分钟
3.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
(一件为2000份/套) 收费 6000元/套
请参展单位于10月19日到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展厅。
参展费用请在8月2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四.付费办法”,联系电话:010-68729347 82998257。
十四.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每篇论文的评审费单页300元,两页至四页500元。
请于6月30日前邮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未按时缴纳评审费的文章,年刊不予录用);
3.注册费(会议费)请于8月20日前邮汇或信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4.请在汇款备注中注明:评审费、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分类及专题号、联系电话。
银行汇款:
帐 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帐 号 0200007609014454432
开 户 行 工商行北京海淀紫竹院支行
邮局汇款:
收 款 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 100081
联系电话: 010-68729347
传 真: 010-68460283
3. 凡已交纳注册费,但因故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光盘)一张。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代章
2014年5月9日
注:详细内容请查询年会网站www.cugs.org.cn
2014年6月出版的第二期(总123期)《会讯》中,第8页右栏第18行中的“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应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特此更正。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