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1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工程、环境及公共安全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在地学中的应用”、“InSAR技术、卫星红外遥感与地壳运动”、
“地磁与高空物理”、“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海洋地球物理”专题
2013年工程与地质病害地球物理技术暨第六届工程物探疑难问题研讨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报道
曾融生院士从事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六十五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
通知
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 2014) 第一号通知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研讨会—地球物理新技术研讨会 第一号通知
第一,实现中国梦关键靠科技,基础在于全民科学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只有扎根全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沃土,才能根繁叶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普工作成效明显,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据统计,2006—2012年科协系统举办各类科普活动逾150万次,参与公众超过13亿人次。但同国际上比较,我们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依然比较严重的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还较为盛行。很多人相信所谓的“大师”,却不相信科学,包括我们有些领导同志,前不久,我转呈了49位海外科学家联名给中央的一封信函,作为在海外生物领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华人科学家,他们普遍对近年来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非理性化和妖魔化的现象十分忧虑,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国科协和相关部门近期联合主要媒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转基因技术的科普活动,对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想说明,科普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更要加倍努力,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第二,做好科普工作关键在于弘扬科学精神、惠及人民群众。
关于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刚才4位同志谈了很好的意见,来自基层的长期实践是最可宝贵的经验。我认为:
首先,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凝聚了科学实践的优良传统,贯穿于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之中。《科普法》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规范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其中,科学精神是灵魂。一个真正具备科学素质的人也必定是科学精神内化于心的人,具备了科学精神,才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世界、看待生命,理解人生。科学精神的力量能使我们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反对迷信、避免盲从,引导我们客观的看待事物、理性的思考问题。因此,我们既要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又要在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宣传和科学方法的传播方面加大力度。
其次,科普工作一定要贴进群众。科普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成效如何关键看内容是否贴近群众,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公众普遍感觉科学家离我很远、科学很枯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支持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科技与公众的互动,引导科学家积极生动地介绍科研最新发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科学理论方法,展望科技发展前景。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尝试,比如前段时间举行的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多万名师生同步组织收听收看,这堂生动的太空物理演示课,对于激发青少年对太空、对科学探索的向往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再比如科协最近开展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由院士专家从专业的视角解读转基因技术,效果很好。我们要总结和发扬这些好的经验做法,立足基层实际,根据当地群众的文化背景、民生需求、资源条件、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针对百姓关心的自然灾害、生命安全和疾病疫情等情况,开展科普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做科学解释,让科技更加贴近公众、惠及人民。
此外,要用好信息和传媒手段。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公众通过网络获得科技信息的占到26%以上,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工具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最近,我比较关注果壳网,这是一个提供科技主题内容的社交网站,内容很生动,讨论的科技问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每月有600万访问量,在青年中很有影响。中国科协的中国数字科技馆日均页面浏览量近60万页,是数字科普内容的主要提供源,但这与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相比还远远不够,网络科普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我们还要积极拓展网上科普阵地,花大力气建设基于网络的既方便学习新知、又能亲身体验的数字科技馆,赋予科普工作以时代元素和时代表现,提升人们参与科普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还要多出版一些好的科普读物,这方面群众的需求是很大的。刚刚出版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8月13日首发,第一次印刷1万套,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全部抢光。在上海书展期间,被评为“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之首。为配合今年科普日活动,第二次印刷2万套今天也会陆续投放全国书店。
第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是国家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大力支持。科学素质实施工作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优势,坚持联合协作,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各级科协要强化任务落实,要切实履行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牵头职责,积极做好综合协调、服务联络等工作,把力量凝聚起来,把行动协调起来,推动形成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合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中国科协与各省(区、市)签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协议,明确地方的目标和责任,下一步要在共建协议覆盖全部省(区、市)基础上,督促各地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普有组织、有活动、有考核,真正把科普工作切实做好。
同志们,做好科普工作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每一位从事科普工作的同志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技知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将科普工作视为科学事业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勇作科普的“开路小工”,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向公众传播普及,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间。《书》曰:“一日二日万几”,科普工作更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积累才能看到明显成效的。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勇于实践、扎实工作,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实践中做出新的业绩!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时 间:2013年9月17日-28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会常务理事30人,参会27人,其中18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9人通过手机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一、审议并通过了
1、2013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七个项目的团队分别获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有2人获科技创新二等奖。
2、经推荐、评选出2013年度傅承义奖5位获奖人,将在29届学术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后颁奖;顾功叙奖1人,在学术年会做大会报告后2014年春节座谈会上颁奖。
3、根据球会字(2013)第3号文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通知》要求,我会部分分支机构进行了换届改选,新任负责人: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椿镛、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黄清华、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建国、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进、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另外两个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正在筹备中,欧光习拟任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郝天珧拟任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4、由于近两年学会按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加强会员管理、增强服务意识、突出学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注重学会活动的内容和质量,申请入会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2013年8月底前学会受理了普通单位会员5个,理事单位会员1个,常务理事单位会员3个。
二、通报学会工作
1、按照规定,在历届傅承义奖获奖人中筛选、评审,推荐我会会员陈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金双根(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为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陈凌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上报中国科协,评选工作正在进行。
2、开展国际交流,成功举办“2013首届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展览”。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主办,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ASEG)、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KSEG)和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J)联合主办,到会代表308人,其中境外代表70人,收到论文203篇,录用论文168篇。三个分会场分15个单元进行了口头报告134篇,两个单元张贴报告34篇,其中国外论文49篇。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秘书长郭建教授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第一副主席 Rick Miller教授签署了双方合作备忘录,就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联合举办地球物理领域的学术活动达成了共识,备忘录签署后的首次会议将是2015年GEM(重、磁、电)会议。
3、年会工作进展。第29届学术年收到论文940多篇,论文集收录论文959篇(包括大会报告),设有28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年会期间召开第九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时间10月13日18时10分,地点:昆明市云安会都聚贤堂二楼牡丹厅,请各位常务理事准时到会。
三、参会的常务理事认真的审议并将意见反馈给学会,对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建议:
1、按会章和制度加强对分支机构和会员单位的管理,同时要跟上服务,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活动平台;
2、扩大科技奖项的推荐渠道,增加参评委员的范围,让更多的会员了解和参与评奖工作,促进学科和学会的发展;
3、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年会影响力,通过学术交流、出版论文和加入国际组织,让国外同行积极参与年会活动,把年会做成国际品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3年9月28日
2013年“第二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及支持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及理事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各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13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经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入选8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初评入选2项,初评结果于8月20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
9月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遴选出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2项的项目主要完成人代表及候选人采用多媒体介绍项目,评委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并现场评分,最终确定了第二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2名,其中一个项目候选单位因故退出。评审结果于9月12-26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同时评审结果提交常务理事会审议,产生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13年10月13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为获奖项目及个人颁发奖状及奖金,获奖名单见附件1、附件2。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附件1《第二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名单》
附件2《第二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附件1
第二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名单
姓名 |
工作单位 |
奖励等级 |
倪四道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二等奖 |
凌 云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二等奖 |
附件2
第二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申报单位 |
奖励等级 |
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李绪宣 张金淼 王守君 赵 伟 王建花 刘志斌 杜向东 曹向阳 陈宝书 汪小将 |
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
一等奖 |
华北型煤田深部复杂含水体瞬变电磁精细探测新技术 |
薛国强 闫 述 程久龙 刘树才 于景邨 郭文波 李建慧 周楠楠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二等奖 |
NEWS地震综合解释系统 |
赵改善 魏 嘉 岳承琪 徐雷鸣 庞世明 刘永宁 宋志翔 庞 锐 |
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二等奖 |
多分量地震油气探测技术 |
魏修成 黄中玉 唐建明 季玉新 陈天胜 刘 洋 何兵寿 谢 飞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二等奖 |
卫星重力精密测量及其在地震、水文、海洋、冰川等领域的科学应用 |
郑 伟 许厚泽 付广裕 钟 敏 王新胜 刘成恕 冯 伟 贾路路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二等奖 |
渤海油田极浅水三角洲储层地球物理创新研究及重大成果 |
周东红 明 君 吕丁友 彭 刚 夏同星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三等奖 |
复杂地表建模及静校正技术 |
李培明 冯泽元 闫智慧 杨海申 吕景峰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三等奖 |
8月9日,科协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徐强处长一行五人到学会进行调研。此次调研一是新任学会管理处处长徐强了解学会状况,二是考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的状态与能力,旨在为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基础工程项目——“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方科技评价机制研究”提供研究支撑,为后续制定《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方科技评价的资质认证标准》提供经验借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原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办公室主任苏枫及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了调研会议。
郭建秘书长首先介绍学会的情况,包括学会成立历史渊源、组织机构、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学会期刊、表彰奖励、会员服务等方面内容,并就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做了汇报;副秘书长曲克信说:社会认可,就得要让社会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这方面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应加强。徐处长对学会近年来所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学会民主办会的作风表示赞赏。期间,郭建秘书长还向科协领导汇报了学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希望得到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学会学术部领导表示会帮助学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学会学术部的领导还就学会近年来科技评价开展状况、学会科技评价开展方式方法、评价组织情况以及学会未来科技评价走向进行了交流。徐处长也表达了在学会职能体现、研究学会发展及现状方面的观点,他一方面希望学会要加强对自身的宣传,一方面表示科协要集中学会力量,提升学会在社会的影响力,引起政府的重视。同时就学会发展会员、职业化建设、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以及如何凝聚和服务会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徐处长还就学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如:希望我会加强与兄弟学会合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抓住机遇创办特色。
本次访谈、交流拉近了学会与中国科协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了解,为今后沟通信息、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体现了中国科协高度重视全国学会的各项工作和发展,也对我会下一步重点打造学会的品牌项目,提升为社会和会员服务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学会秘书处)
一. 上半年主要工作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第七届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2013年1月12日上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换届选举会议。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顾问和第八届委员会候选人及特邀嘉宾滕吉文、程业勋、郭建、吴海成等49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专委会30年来为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并明确指出推动地球物理技术进步是专委会长期的主要工作。
在换届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了“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国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并依据《条例》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第八届委员会由47人组成,其中的11人组成常委会;选举产生了主任、副主任、指定了秘书长;聘请滕吉文等20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组成顾问组,推举陆其鹄为名誉主任。选举结束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对上一届委员会所做的各项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对第八届委员会提出了希望与建议。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2. 确定了第八届委员会组织机构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2013年2月26日常委会开会决定设立6个专业组:1)指导顾问组;2)科技成果评选与职称评审工作组;3)组织工作组;4)学术活动组,下设5个专业组:a.电磁组 b.矿山组 c.振动组 d.重力组 e.环境组;5)宣传工作组;6)秘书组;11位常委分别担任了组长与副组长。
3.组织并参加海洋电磁专题系列讨论会
今年上半年共组织了4次关于海洋电磁专题讨论会,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46位专家、学者对可控源电磁(MCSEM)系统生产性试验结果进行了沟通与交流,肯定了该系统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勘查的可行性,并对进一步优化仪器性能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完善MCSEM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与兄弟专业委员会联合开展学术交流
1)2013年3月26日—29日我专委会与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地球物理新技术及应用成果交流会”,我专委会底青云、李颖、陆其鹄三位同志到会,底青云在大会作了题为“极低频探地工程”报告。2)2013年7月16日将与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2013年广西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以促进该地区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的应用与提高。
5.学术论文的评审与推荐
2012年由本专委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全文70篇,经过专家评审及作者进一步修改与补充,择优推荐了20余篇至《地球物理学报》,经学报编委会审核及查重后初步确定约有14篇论文将刊登在2013年第12期《地球物理学报》的专栏中。其余论文将根据实际情况推荐至《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物理学进展》及《地质装备》等学术期刊,力保会议通知中的承诺。
6.探索无人机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资源勘探难度的增大,无人机地球物理勘探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探索该技术的可行性,本专委会与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就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问题进行了讨论、调研与航磁试验,取得了初步认识。
7.网站建设
本专委会网站域名已注册(www.cgt.org.cn),目前正与有关方就网页的设计、维护与技术支持进行协商。
二. 下半年工作重点
1.走访相关企业,了解地球物理仪器研发现状与需求。
2.完成2012年中国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全部论文的推荐工作。
3.继续推进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试验。
4.完成网站建设并正常运转。
5.确定2013—2014年度地球物理仪器学术交流内容,并做好会议筹备工作
6.支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各项工作。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球会字(2013)第3号文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通知》要求, 2013年8月28日在河北涿州东方公司物探技术培训中心,进行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换届改选,同时召开了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九届一次工作工作会议。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和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各专业组推选的第九届委员、代表共61人参加了换届改选和工作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孔繁恕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致辞,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将学会近期主要工作和有关要求进行了通报;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殷会祥、会议承办单位领导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副院长朱向泰分别致辞,他们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会议主要内容:
一、首先由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做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报告。工作报告从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了第八届委员会主要工作:(一)配合学会工作大局,及时落实、部署上级学会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密切跟踪技术发展动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三)从生产、科研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四) 不断提升期刊质量,为拓展专业技术人员视野提供交流平台。四年中,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13次,参加人员4238人,发表交流论文1175篇。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次,参加人员1339人。
报告总结了四年的经验:一是离不开上级学会的正确领导和挂靠单位的大力支持;二是紧密围绕委员会所涉及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会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三是学会工作离不开各学科组的支持和帮助;四是必须抓好学会自身的组织建设,时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悉心地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研讨及培训活动。报告也分析了专业委员会存在的不足,并希望新一届委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改进,力争使专业委员会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报告从五个方面对2013年工作及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一)积极主动完成上级学会部署的工作任务;(二)密切与其他学术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三)不断拓展专业委会学术活动领域,共同推进地球物理技术进步;(四)不断创新学会工作思路,为广大会员服务;(五)抓好现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实现长远规划奠定基础。会上对2013年专委会几项具体学术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张少华、邢文宝、高才坤分别代表能源及油气勘探专业学科组、工程物探专业学科组进行了学科组工作汇报。
三、由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孔繁恕介绍了换届改选工作情况(征求意见过程、推选、选举方法等)。换届改选工作开始后,秘书处采用电话、邮件等沟通形式先后征询37个会员单位意见,推选出委员、顾问69名。根据多数单位的建议,按照学科组的分布、专业结构、学术、社会地位、自愿服务学会的意识等原则,结合各单位推选出的人选并综合平衡,提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和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提请代表表决。选举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总监票人为邢文宝,监票人朱向泰、王贵平。发放选票48张,收回有效票47张,选举产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委员、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
由总监票人宣布选举结果:
主 任:王小牧
副 主 任:郝会民、陈海弟、霍全明、曹哲明、
熊盛青、高才坤、孔繁恕(兼)
秘 书 长:孔繁恕(兼)
副秘书长:冷元宝、张 宇、谢昭辉、张志清
同时确定了征求意见后的专家顾问人选和学科组设置。
会议对工作报告和下步工作安排进行了讨论:大家建议在顾问中增加院士;部分委员建议增加本系统委员名额;初步确定了2014-2016年工作会承办单位。对秘书处起草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管理细则(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代表提出很多建议、意见,该细则将在修改、反馈后执行。
最后,新任第九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做了总结讲话。王主任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对给予会议指导、支持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表示感谢。同时要求:新一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勇挑重担,携手并肩、共同奋斗,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部署与安排,创新工作思路,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切实履行好“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努力工作、狠抓落实,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广大物探科技工作者服务,搭建好交流的平台,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随后,王小牧主任主持召开了九届一次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领导会议,新当选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学科组正副组长,就如何开展下一步专委会工作,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王小牧主任要求大家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附:第九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组织机构设置
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学术交流工作,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的积极性,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对所设置的四个专业学科组(以下简称“学科组”)成员进行了调整,本届委员会仍以各学科组为主开展各项学术活动,专委会对各学科组的活动,将全力支持,具体意见如下:
一、顾问委员会
主 任:赵文津
副主任:钱荣钧
委 员:吕友生、蔡为芳、葛为中、周长样、
刘玉乾、曾宪强
二、能源及油气勘探专业学科组
主 任:郝会民
副主任:霍全明、陈小宏
委 员:赵邦六、詹仕凡、张少华、王悦军、宁俊瑞、王祁峰、冯 宏、赵 谱、汪瑞良
三、工程物探专业学科组
主 任:高才坤
副主任:何展翔、邢文宝
委 员:赵国泽、杨 进、汤井田、张 宇、
郭玉松、米晓利、谢昭晖、王 银
四、金属、非金属勘探专业学科组
主 任:陈海弟
副主任:熊盛青、陈海聪
委 员:吕庆田、赵育刚、徐贵来、陈 卫、
朱向泰、郭玉锋
2013年9月4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换届选举会议。会议由第四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会忠主持。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15个单位共43位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
陈会忠主任首先代表第四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做工作报告。他首先阐述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和方向,指出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地球物理科技创新和信息网络相结合、地球物理大数据和数据资源利用与挖掘、高性能计算数字模拟、地球物理勘探信息化理论及方法、网络科技协调研究等,概述了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过去四年在学会活动、学会规模和学会质量等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包括组织交流和研讨会十余次,组织专题论文154篇,举办2次数据信息科学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会组织的《学科发展》和《地球物理名词修订》等工作。
会上,第四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萍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条例》共分7条,包括委员会的宗旨和委员条件、委员会组织机构、委员会名誉主任和顾问、委员会选举、委员任期、委员会专门工作组织、委员的增补与除名等,提交本次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同时,她还介绍了本次换届选举工作的筹备情况。
第四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胡天跃对发给会员代表的选票进行了说明,依据组织工作条例,本次选举提供了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56人,其中常委候选人名单12人。参加选举活动的到会会员代表43人,网上投票8人,超过应到会代表人数2/3,本次选举有效。经过大会选举,产生常委12人,委员44人。
接下来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五届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了第五届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副主任:陈会忠、胡天跃、沈萍,秘书长沈萍。同时成立了组织工作组、学术活动组、职称评审推选组、成果评选组和宣传工作组。
新当选的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在会上表示,感谢会员代表对他的信任。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他将尽职尽责,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推进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并初步介绍了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安排:一是根据地球物理学会开展本领域学术活动和相关工作的要求,设立相应的工作组开展工作。由蔡晋安负责组建组织工作组,负责专委会人员和机构调整等具体工作事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由陈会忠负责组建学术活动工作组,负责学术会议及专业培训等活动组织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由沈萍负责组建科技成果评选工作组,负责本领域科技成果评定推荐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由胡天跃负责组建科技职称评审工作组,负责本领域科技职称评审推荐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由彭丰林负责组建宣传工作组,负责各类活动的宣传报道、编辑出版及网站维护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二是发放新当选第五届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聘书、建立新当选委员的通讯录;三是完善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网站,依托网站介绍信息技术工作动态、信息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及各类研讨会议活动安排等,加强委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四是组织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包括组织委员们参加地球物理年会,办好年会专题研讨;视具体情况安排若干专题研讨会;发挥各委员的自身优势,协助各委员举办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联的各类小型研讨会等。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曲克信和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出席了本次换届选举工作会议,曲克信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做了讲话。他对本次换届选举工作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新当选第五届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表示祝贺,同时他还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在开展的相关工作,预祝新一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会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提交论文26篇,年刊录用26篇,年会报告1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年度本专题论文来自全国20多家单位,涵盖中科院、地震局、高等院校及行业部门等,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地下水污染调查、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和超前探测、活断层探测及考古地球物理等应用领域,采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浅层地震和高频噪声地震、探地雷达、可控源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法、高精度磁测、高密度电法、超声波检测等。
有16位作者在年会上作了口头报告,其中有3位特邀报告。浙江大学田刚教授作了“考古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田野考古地球物理工作,对国内外考古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状况、难点及未来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该报告是本专题的一个亮点。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永贵研究员作了“地震散射成像技术及应用”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利用地震散射成像、合成孔径成像等技术在岩土体分类和隧道超前探测方面的应用情况。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作了“北京岩溶水探测中CSAMT数据三维反演”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在北京顺义县龙湾屯镇利用CSAMT法进行岩溶水勘探的实例,对比了CSAMT一维、二维及三维反演方法的应用效果。另外,长安大学李貅教授团队通过3个口头报告,展示了他们在瞬变电磁法的模拟地震法解释、三维模拟及探测煤炭采空区等方面的工作。值得提及的另一项工作是中水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沙椿高工所作的“基于微震和数值模拟的水工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该报告介绍了他们与高校合作完成的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边坡稳定性评价的项目,对拓展微震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启示意义。其他几个报告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本专题报告充分展示了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工程、环境及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现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高频噪声地震学在近地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岩体内部破裂产生的微震信号,可以用来评价岩体的稳定性和探测活断层;利用高频背景噪声的格林函数恢复技术,可以获取近地表剪切波速度结构。
2、高精度、微地球物理技术在考古、文物保护、人工构筑物质量检测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精度磁测、皮秒级高频雷达、超声、微电极电阻率成像等技术是值得关注的检测手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在研发方面,应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加强配套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研发。
在应用领域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关注,如管道腐蚀检测、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行工况的实时检测、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与地质超前探测、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探测和评价等。
本学科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工业化程度越高,对本学科的需求越旺盛,对技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本学科不断进取,及时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为人类安全、经济、及高质量的生活提供技术保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会员的服务,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推广,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如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扩大对一般民众的科普宣传,在线提供更多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新知识。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动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方面,提出了最新版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程序,对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程给出了我国华北同震位移的定量研究结果。序有一定的改进。针对日本311地震
2、多位作者利用水准、GPS数据开展了地壳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断层活动方面的应用研究,对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断层活动强度和地壳形变机理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给出了解释。
3、在高噪声背景下利用GPS观测数据提取全国地壳垂直形变信息,垂直形变图像显示与地质构造空间格局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能够提取一定的有效信息,并给出了合理解释和说明,对进一步有效利用GPS垂直分量的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4、给出了用GPS解算大气含水量三维分布的研究结果。
5、给出了利用观测数据在一定波长的模型(三项傅立叶级数)的约束下重构历史地形地貌的研究结果,与国外统计学反演方法在简单情况下得到的结论相同。
6、研究了银河系光行差对天球参考架和世界时UT1 的影响,建立了历元射电参考框架的概念,认为银河系长期光行差可导致世界时UT1中存在μas水平的线性漂移,建议国际天球参考架有必要考虑太阳系质心在银河系中运动的加速度的影响。
7、利用改进的LS+AR模型给出了预报日常变化的研究结果,使误差有较明显的减小。
8、开展了基于LS-SVM模型的极移预报研究,结果显示,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进行极移预报是可行和有效的。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版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程序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
2、GPS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信息的挖掘和和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本专题中多篇报告涉及这一内容,并有不少新的观点和结果。
3、建立了历元射电参考框架的概念,认为银河系长期光行差可导致世界时UT1中存在μas水平的线性漂移,建议国际天球参考架有必要考虑太阳系质心在银河系中运动的加速度的影响。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在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是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个地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天文地球动力学是一门学科前沿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利用天体运动的理论(例如地球自转理论、人造卫星运动理论)以及最新的观测手段(如射电干涉测量技术、卫星测量技术等),结合蓬勃发展起来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与地球科学家合作监测和研究地球的各种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以空间测量技术为实验手段的天文地球动力学,从天文的角度,更精确地监测地球整体以及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更全面地研究整个地球系统的动力学机理,更深入自然灾害的研究与预防。因此应加强天文与地球科学的联合研究,将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这次年会与往年相比有比较大的改进,应该继续探索。会议中发现多数人重视口头报告,轻视张贴报告,表现在张贴报告贴的少,看的人也少,应该是历史惯性使然。实际上比较复杂、有价值的成果可能更适宜张贴,但要广泛宣传,采取具体措施推动这项工作,想办法让适宜张贴的成果主动选择张贴,让参加交流的人们愿意去看张贴的成果,而这次靠强制比例的办法,迫使不愿意选择张贴的作者采取张贴交流的形式,是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
参会人员普遍认为食宿条件偏差,而收费不低。希望广泛听取意见,想办法加以改进。必要时向其它学术会议借鉴一些好的做法。
提交论文25篇,年刊录用25篇,年会报告15人。
一、本专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特别是卫星重力解释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2、重力学在地学的应用方面,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深部结构、华南地区3-D密度结构的研究;
3、航空重力与卫星重力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应用,对大地水准面与边值问题的研讨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我国下一代月球卫星重力工程方面的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重力学科自1982年起每2年举办一次专业学术研讨会议,至2002年连续进行了11届,之后的会议(2年一届)与当年地球物理学年会合并举行,今年已是第16届重力专业学术会议。
基于国际上三个重力卫星的发射与资料的取得,大大改变了重力测量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重力学科的在各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也在准备大力发展重力卫星技术,这无疑将是重力学科发展的一个机遇。
过去的三届重力专题组学术会议中,国内相关学者踊跃参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活跃在学术会议讨论中,昭示本学科蓬勃的朝气。本届年会,15个口头报告中有12个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报告,年轻学者的成长,保证了重力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地球物理学会在年会的组织上用了很大力量,组织的很出色,望今后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提交论文23篇,年刊录用23篇,年会报告:14人口头,6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多平台InSAR地震同震形变场三维观测研究;
2、断层长期缓慢微量形变PSInSAR观测研究;
3、地震红外热活动性及地震红外异常研究;
4、冰川运动与流变速率的InSAR观测研究;
5、震后及余震形变场InSAR观测研究;
6、矿区沉陷与高铁沉降的PS/CR观测研究;
7、同震及震后形变场的模拟和反演研究。
二、本专题的汇报中展示了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内容:
1、多平台、多短波、多视线向InSAR技术获取三维地表形变场是未来InSAR的重要发展方向;
2、PS,CR网络化联合观测研究地表微小形变场,是目前InSAR领域的研究热点;
3、InSAR、GPS、地震波及强地面运动多参数联合反演地震形变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希望通过一年一度的年会平台,增强创新交流,促进学科的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建议在京外,不堵车,人少的中小城市办会最好。
2、通过网络是非常好的方式,建议参考吸收一下国外办会的方式,他们的网站做得很好,信息很详细及时,整个安排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不再变动。定下死规矩让大家执行,我们可以逐渐向这方向靠拢。
提交论文10篇,年刊录用10篇,年会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不同纬度地区电离层扩展F研究
对不同纬度地区扩展F出现的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低纬度地区主要在夜间发生,高纬地区白天也经常发生。
对中纬度地区大气扰动与扩展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夜间大扰动可处罚扩展F,白天小扰动也可触发扩展F。
2、邻近空间大气扰动研究
研究了扰动传播的发生与发展,认为大气扰动往往由风场引起。扰动传播方向直接受风场支配。
3、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
根据卫星观测,发现了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场向电子通量,行星际磁场y分量是影响磁层内场向电流的主要因素。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磁层——电离层耦合研究指出了信息的By分量是影响磁层内场向电流的主要因素。
2、地震、台风、火山期间大气扰动的研究为新的研究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随着我国地基探测与天基探测的发展,我国第一手探测数据增多,探测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会成为深入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望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2、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开展研究(为临近空间研究),将使学科不断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会议在北京是参会人员减少的主要原因,希望引起学会注意。
2、注册后没有年刊。是否网上有电子版?
提交论文8篇,年刊录用8篇,年会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内容设计的面比较广,由太阳爆发事件和日冕磁场的外推方法,太阳风与电离层的耦合(相互作用、能量输入),武汉MST雷达观测和电离层推动地震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准垂直激波场向回流离子与离子电波方面的模拟研究等四个方面,这些内容覆盖了日地关系中的若干基本要素和基本物理过程方面的几项研究成果。
主要成果是:①利用太阳射电爆发文件分析,推出了Ⅱ型暴源区位置和性质,②发展了日冕磁场的非线性无力场外推方法,并与国际流行方法做了比较,③介绍了武汉MST雷达在中高低大气风场重力波等方面的最新观测,④提出了影响太阳风—电离层能量是耦合效率的物理因素。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可利用射电谱观测与成像观测结合判断射电区与性质。
2、发展了日冕磁场非线性无力场外推方法,对照表明达到国际同类模型的研究水平和外推精度。
3、提出、找到几个影响太阳风-电离层能量耦合效率的物理因素,并提出解释。
4、提出GPS-TEC 电离层阿尔可能作为地震预警的可能手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应加强发展自主探测手段,利用自主获得的原始数据创新成果,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建议取消摘要的评审费收取环节,可将有关成本计入到注册费之中
2、摘要集印刷时考虑领域或分开印刷,领域印刷本数适当控制,尽量减少纸张浪费。
提交论文36篇,年刊录用36篇,年会报告:15人口头,6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海洋深部地球物理方面,包括南海中央次海盆三维地震探测最新研究进展、南沙地块中部的OBS探测与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南海西沙地块深部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渤海湾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测线深部结构研究、OBS后至震相的特殊处理和可靠识别、西南日本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研究等;
2、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方面,包括南海碳酸盐岩台地研究、多波AVO数值模拟及其在南海北部储层地震识别中的应用初探、南海北部深水盆地聚集流体逸散系统研究、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研究综述等。
3、地震海洋学方面,包括海水密度的地震海洋学反演、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估算南海中尺度涡的地转剪切、地中海涡旋与内波的相互关系、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探测海底冷泉等。
4、其他包括东海及邻区居里面分析、海洋重力仪的历程与展望、环南极—30°S古水深重构、论菲律宾海板块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OBS探测在南海、渤海获得广泛应用,为海区深部结构及相关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2、地球物理在深水油气储层研究方面作用越来越显现。
3、在地震海洋学方面,在海水密度结构反演方面获得突破。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今年南海黄岩岛、东海钓鱼岛问题出现了紧张局势,海洋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海洋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海洋地球物理在探查海底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海域划界方面一些关键数据的获得也是靠海洋地球物理方法获得的,因此海洋地球物理作为地球物理学与海洋科学交叉形成的分支学科发展潜力巨大,会出现一系列新的成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这次年会第一次实现网络投稿,非常好,但投稿审稿系统尚需改善。
这次年会第一次有展板报告,但结果不好,在展板组织上存在问题。
(完)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主办,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ASEG)、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KSEG)和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J)联合主办的 “2013首届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NSGAPC:Near Surface Geophysics Asia Pacific Conference)于2013年7月17-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及韩国、澳大利亚、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蒙古、新西兰、尼日利亚、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计308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内代表238人,境外代表70人。
开幕式由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夏江海教授主持,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第一副主席 Rick Miller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秘书长郭建教授及主要协办单位中国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代表王平主任先后致辞,他们阐述了由5个国家的学会联合举办“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对促进近地表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对远道而来的各国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给亚太地区等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探讨最新成果和交流的平台,以促进近地表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并预祝会议取得成功。开幕式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义贤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的近地表地球物理技术”的主题演讲;SEG副主席、美国堪萨斯大学Rick Miller 教授做了题为“近地表地震:不仅仅是尺度的问题”的荣誉讲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江海教授做了题为“由高频面波计算的近地表横波速度和品质因子”的主题演讲。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203篇,经NSGAPC学术委员会评审,录用论文168篇。三个分会场分15个单元进行了口头报告134篇,两个单元张贴报告34篇,其中国外论文49篇(包括张贴论文2篇);国内论文119篇(包括张贴论文32篇),评选出优秀学生论文10篇。本次论文涉及面广,涵盖了近地表地球物理与人类活动、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电法、电磁和核磁方法、工程地球物理、矿山及地热勘查、遥感和激光雷达应用、重力、磁法勘探 、水文地球物理、岩石和土壤性质、井中地球物理、建模与反演、物探仪器和软件、应力测量与应用及近地表与地震勘探研究等方面内容。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召开的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近地表地球物理技术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重点研讨亚太地区近地表地球物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代表着亚太地区近地表地球物理的学术前沿与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本次会议展览共有16个国内外厂家参加,其中国外公司5家,国内公司11家,展商代表60余人,占用600平米场地。各展商通过实物、挂图、多媒体等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各自厂家的产品和技术优势,通过展览和洽谈,推动近地表地球物理技术的市场转化,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定的商机。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秘书长郭建教授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第一副主席 Rick Miller教授签署了双方合作备忘录,就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联合举办地球物理领域的学术活动达成了共识,备忘录签署后的首次会议将是2015年GEM(重、磁、电)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还组织召开了各学会代表、会议主席及首届亚太区近地表学术研讨会各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的预备会议;在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组织召开的首届亚太区近地表学术研讨会工作会议上,就如下议题进行了讨论:1、首届亚太区近地表学术研讨会回顾和总结;2、讨论第二届亚太区近地表学术研讨会的时间、地点及会议主题;3、探讨关于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的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为亚太地区等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研究和探讨最新成果横向交流的平台,而且促进了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集中展现了当前亚太地区的近地表地球物理技术前沿及其发展方向。为我国广大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进入高层次学术前沿,提供了新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中国地球物理科技的国际形象,增进我们与各国同行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外联系,也对推进我国近地表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会秘书处)
第四届“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于2013年7月19-24日在江西庐山召开。该会由中国交叉科学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等11个单位承办。来自全国21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45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口头交流22个报告。
本次研讨会综合运用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计算机模拟,和金刚石压砧、大腔体静高压技术与冲击波动高压技术紧密结合的实验研究手段,从原子、分子到矿物、岩石、到地球整体,从空间大气到地球表面、到岩石圈、到地幔过渡带、到地幔、到地核,深入研讨了当前高压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反映了近2年来国内高压地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大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个别成果国际领先。
本次研讨会有如下几个特点:(1)青年学者已经成为研讨会的主流和骨干,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正在茁壮成长,说明我国高压地学界后继有人堪当大任;(2)本次会议从海外归国的学者所占比例比往届高,比如黄海军、毛竹、王霖、邓力维、孙涛、吴忠庆等优秀青年科学家,他们的报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3)本次会议的缺憾是我国高压界老前辈缺席较多。
本次研讨会加强了国内高压地球科学领域同行间的交流,增进了同行间的了解与友谊,必将推动同行间进一步的协助与合作,必将提升我国高压地球科学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高压地球科学更快发展和赶超世界水平。
会议期间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了高压地学重大专项课题的选题和申报工作,讨论了建立高压地学网站的计划和安排。
会议学术委员会决定第五届“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承办,2015年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待定。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多学科交叉、多尺度协同研究是地球科学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坚信,以高压技术为平台,以“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为纽带,各位同仁通力合作、协同攻关,我们一定会揭开地球内部神秘的面纱,一定会在高压地学领域做出属于中国人的突出贡献!
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继往开来的大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2013年8月18日至20日,以“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在本次会议中,二炮指挥学院院首长亲自到会指导,共有来自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北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局、中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研究院、北京应用气象所、华北计算所信号处理部、防化研究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总参西安测绘总站、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二炮气象中心、二炮指挥学院与二炮工程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完成了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卢耀如院士、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厚泽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文耀研究员、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所陈宁生研究员分别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海军工程大学边少锋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研究员、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刘哲函、防化研究院马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孙昱薇、二炮工程大学牛超等15人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19日晚举行了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完成了四项议程: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优秀论文评选、委员增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在录用的80篇论文中,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9篇、二等奖20篇。
根据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经相关委员提名推荐,全体与会委员讨论,决定增选李卧东教授、唐莉教授、齐占伟教授、李天河副教授为委员,并希望各位委员能积极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各项活动,为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与会的全体委员讨论确定,第十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本次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时间为2014年10月中下旬,地点为山东青岛,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本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为研究总结大地构造物理学、大地构造学、地层古生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海洋地质学对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研究的基本共识与主要问题,根据二月份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合作项目团队科学家会议的决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讨会于2013年9月8日-13日在北京香山成功举行。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张国伟院士、杨文采院士组织和主持。陈旭、翟明国、孙枢、钟大赉等中科院院士和40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京内外部分高校(地学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有关领导与学者参加了会议。
杨文采院士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 “岩石圈洋陆转换、大陆碰撞和克拉通化” 主题,通报了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副主任薛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姚玉鹏分别致辞。
会议按照总体报告和分主题报告进行自由发言与交叉学科讨论,31位专家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交流和讨论,会议共计交流43篇论文。
在总体报告方面,姚玉鹏副主任回顾了国际及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资助战略与实施历史与现实情况。张国伟院士从研究思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总体上介绍了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研究项目。杨文采院士则是根据近几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结果,从岩石圈结构讨论大陆碰撞、洋陆转换、大陆板块的成熟与克拉通化以及地壳拆离和岩石圈拆离作用。陈旭院士利用相关案例分析了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构造地质学中的作用。翟明国院士以蛇绿岩残片和高压变质岩为线索,探讨了早期大陆的形成对板块构造启动时代和方式的制约。
其他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物理、古气候、古生物、构造地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洋陆转换和大陆岩石圈的地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最后,学科发展战略项目组与各学科学者开展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杨文采院士做了会议总结。他首先感谢与会院士及专家提出的各种宝贵观点。他指出,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去解决,希望今后在此会议的基础上,能更多地开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为我国地球科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承办的2013年工程与地质病害地球物理技术暨第六届工程物探疑难问题研讨会,于2013年8月23日~24日在山东泰安召开,来自水利水电、铁路、煤田测井、公路交通、城建、石油等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怀洪,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永贵,常务副主任曾宪强、马延君、徐义贤、冷元宝,副主任委员张建清、米晓利及副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苏枫、胡敏等出席了开幕式。
会议期间,赵永贵、余祁浩、田钢等分别作了题为“散射地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冰川冻土地球物理研究应用”、“考古地球物理应用进展”的特邀报告。张建清、李坚、柯玉军、刘金光等分别代表水利水电、铁路、公路交通、市政等专业学组作了工程地球物理在各自行业应用的典型发言交流。会上二十余位专家及代表作的交流发言和会议收到的二十篇学术交流论文,分别对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检测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存在问题、探测方法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共享、研讨和交流。
会议期间,与会专委会领导成员和专家委员会领导成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就职称评审工作、委员增补事项、专委会委员及专家委员会委员进出机制、工程地球物理市场拓展、专委会学术年会经费开支公开等议题及事项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决议。上述工作将有助于专委会的有序良好运转,推动行业学术进步。
此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日程,对参会的各位与会代表表示感谢,对会议承办组织单位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对参会的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西安澳立华勘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骄鹏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青岛骄鹏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大地华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厂家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3年3月9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太原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王俊业理事长主持会议,21名常务理事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就学会组织发展进行了讨论。一致通过吸收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查院为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并向144勘查院与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颁发了团体会员证书。
根据会员单位人事变动及学会工作需要,会议讨论决定,同意增补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院长赵晋泉、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物探分院院长薛永军、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物探技术中心主任冯冲、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查院物探分队队长吕邦来四位同志,为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并希望通过增补的常务理事协助学会加强本单位物探队伍与学会的联系,促进学会的学术交流与科技进步。
之后,会议就2013年山西地球物理学术会议进行了讨论。
会议讨论了关于学术会议内容,同意由专家讲座与各单位技术交流组成。专家讲座应紧
密结合生产单位技术应用问题做深入介绍,满足生产实践中技术应用的需求;并就各单位在完成物探项目存在的问题,做集中指导;会议要求各单位就关心的问题提出来,汇总到学会,以便及早与专家沟通,并希望各会员单位都积极总结生产科研中的新技术、新经验,在大会交流,各单位至少要有一篇代表本单位技术水平的论文上会交流。
会议讨论了与物探仪器厂家联合办会问题,认为应以学术交流为主,但勘测仪器设备介绍应增加时间,以满足仪器厂家与物探工作者充分交流的需求。
会议同意积极鼓励年轻的物探工作者总结交流,并建立论文评奖制度。
考虑到每个单位物探技术的侧重面及广泛性,综合分析了学术专题,交流内容最终倾向于综合物探应用技术。
结合野外工作的具体情况,会议时间定于2013年11月上旬。
会议筹备工作的具体事宜还需详细落实。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3年7月16日,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地质物资总站和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在广西南宁市夏威夷国际大酒店举办了2013年广西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来自区内地质、交通、水利水电等不同行业近20个单位8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战明国副局长参加了会议。战明国副局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广西地矿局全面推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和“358”地质找矿重大进展目标,实施广西“十二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动态,指出要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必须做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要积极地学习、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经验技术。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资深教授罗延钟先生、美国SI公司Geza总裁、中国地质大学李振宇教授、桂林理工大学王有学教授、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张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华南工程物探技术开发总公司孟凡强高级工程师、恒达新创刘国庆总裁和阮帅技术总监分别就以下九个专题: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S-Land新型地震仪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南岭岩石圈、无人机航磁勘察应用、核磁共振找水仪在地学中的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IP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及展望、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及反演、瞬变电磁法(TDEM)进行了讲座。讲座主题理论切合工作实际,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疑点问题有针对性,对提高我区地球物理工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举办广西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是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贯彻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工作职能的一种体现,2012年我们也举办了同样的交流会,反响良好,今年的会议既是去年会议形式的继续,又是不断创新的尝试,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坚持服务会员、服务会员单位的宗旨,力争将广西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办成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的“品牌”。广西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采取学会和商企联办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会自身的学科优势、智力优势,另一方面广泛地调动了社会资源,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许瑜 )
9月15日,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201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太原市迎泽公园举行,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了宣传活动。宣传活动期间,学会利用展板和宣传材料的形式,宣传了地球物理在煤矿采空区调查、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和在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调查中的作用,详细解答了群众对地球物理科学在山西能源开发、国民经济建设、水环境保护、地质环境治理方面作用的问题,散发了500多份宣传品,加深了参加活动群众对地球物理学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家园关系的认识。
此次活动由山西省科协主办,省和太原市领导以及省级学会、企事业科协等科技界108个单位参加了宣传活动(见封三图片)。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配合科普日活动,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了科普系列讲座,由高级工程柳世光和石殿祥等主讲《地球物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和前景展望》和《地球物理技术在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科普活动中还展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提供的几十幅地球物理科技的科普图片,推介著名的地球科学教育视频《地球的力量》、《地球的起源》,宇宙科学视频《穿越虫洞》等(见封三图片)。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3年科学技术奖评审于5月18日在济南进行。评审结果于2013年5月20日—5月26日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网站公示。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的“基于反演物性参数的复杂煤层宏观结构解析方法研究”和“山东省汶上县寅寺区煤炭资源普查二维地震勘探报告”、胜利油田防雷与地震评价中心的“油田勘探开发工程振动影响场地研究”、威海中威地震工程有限公司的“威海华方水务有限公司扩建水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济南市地震安评工程研究院的“济南市高新区东部新区地震小区划报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海油研究院的“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区海底不稳定性研究成果报告”、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石油云南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场地岩溶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和“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勘查找水定井工程”等六个会员单位的八项成果获一等奖,有七个单位八项成果获二等奖,三个单位六项成果获三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正确领导下,于2013年9月15—16日在南阳市召开了主题为“地球物理新技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省14个会员单位的41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方盛明理事长主持,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会工作总结、学会工作讨论。
程礼来副理事长首先总结了学会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介绍了学会在8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参会代表对学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学会如何更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会员发展、会费收取、学术会议举办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建言献策,对学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学术氛围浓厚,共交流了1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分别就地壳深部结构探测研究、油气资源勘探、金属找矿、测井技术、防震减灾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河南省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开拓了参会代表的视野,增进了会员单位间的了解,对于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学会今后多举办这种形式的会议,表示会后要加强行业间的学习与交流,取长补短,争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多成绩,为河南省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3年9月11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组织进行了“曾融生院士从事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六十五周年暨九十寿辰”庆祝活动。
曾融生先生是福建平潭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研究的奠基人。他1924年出生于福建福清,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47年受聘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从此投身于地球物理学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事业。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壳物理研究室副主任,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和第三研究室主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内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会上,陈颙院士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言,表达了对曾融生院士的敬意和祝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为此次活动派专人宣读了贺信。出席活动的有陈运泰、滕吉文等2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校、专业学会等系统中曾融生院士的许多老同事、老朋友和学生等。活动中还进行了“庆祝曾融生院士从事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六十五周年”的学术交流活动,整个过程热烈、温馨。
(丁志峰供稿)
为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中南大学9月9日主办了“何继善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暨地球物理与工程管理学术研讨会”,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陈毓川为该校名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向何继善院士发来贺信。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代表学会参加了会议,并赠送了纪念花瓶和贺信。
何继善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工程管理学家,我国电(磁)法集大成者之一。其从事科教工作60年来,成就卓越: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和“伪随机信号电磁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发明了双频激电仪等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电场观测仪器和装备;创立了高分辨率检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流场法”,为病险水库隐患探测和汛期堤坝查险提供了关键和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抢险决策依据;创立了广域电磁法,为电磁勘探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找到了包括金、银、铜、铅、锌、锡、锑、锰在内的一大批矿产资源。
截至目前,何继善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其领衔完成的“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法理论及应用研究”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双频激电研究与应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阻率勘探干扰异常消除方法的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摘自科技日报)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承办单位
长安大学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安物
探装备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总公司
北京桔灯导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席:刘光鼎 何继善 杨文采
大会主席:范 文
执行主席:李 貅 冯 宏 于 晟 夏江海
王绪本 徐义贤 柳建新
秘 书 长:冯 宏
副秘书长:邵广周 薛国强 杨红斌
秘 书:包乾宗 戚志鹏 孙怀凤 纪新林
张继锋 陈 超 闫建国 朱德兵
一、会议宗旨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地表人类活动大幅度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近地表环境产生变异,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地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具有无破坏性、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可遥测地下介质多种特性的三维甚至四维变化,能有效应用于斜坡岩土体、地面变形、矿井灾害,堤坝、国土安全、地下水资源的探测和监测、环境保护和治理等。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灾害检测和监测领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本次学术会议以促进交流、提高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水平为宗旨,为在该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的工作者们提供广泛交流及切磋的平台,热诚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二、特邀专题报告人
会议将邀请来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等国家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中的杰出学者作为特邀报告人。
三、会议主题
会议主题:地球物理与环境保护。议题涉及:环境保护、斜坡岩土体地质灾害、地面变形性地质灾害、矿井地质灾害、特殊岩土工程病害、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水土环境异常等领域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及软件等方面的新进展。
会议设七个专题:
①城市近地表地球物理
②煤矿灾害地球物理
③地球物理仪器
④考古地球物理
⑤航空地球物理
⑥老矿山勘查地球物理
⑦近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四、会议论文征集
会议论文要求展示上述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要求作者先提交中文论文、英文摘要,并注明所属的专题,中文论文长度不超过四页(A4),英文摘要400-600字。评审录用后,要求提交中、英文对照文本各一份,英文论文长度不超过六页(16K),摘要300字。请使用电子文档提交论文,并将论文按所属会议专题发送至ICEEG2014@tdem.org
提交中文论文、英文摘要的截止日期:2013年10月31日
提交英文论文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五、论文出版及检索
本会议已被列入EI、ISTP检索会议。经评审录用的论文,将编入英文版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纽约分社正式出版。会议结束后,中文论文可由组委会推荐到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
会议组委会不负责论文的翻译和校对,作者可聘请专业人士或翻译公司为其译稿和校对,但文责自负,翻译费用自理。
经评审录用的论文需缴纳版面费,6页以内¥1000元/篇,超过6页每超1页加收300元,审稿费¥100元/篇。
六、会议时间、地点及会议工作语言
会议将于2014年6月20-23日在长安大学举行。为了促进与会者进行广泛交流,会议工作语言设为英语和汉语。会议报告语言由报告人自定,会议提供同时播放中、英文幻灯片介绍报告内容的条件。
七、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从 2013年9月1日开始,可在会议网站上在线报名注册(网址:http://www.iceeg.cn/ ,也可通过电话、传真或E-mail联系。
会务费¥1800元/人,学生¥900元/人。
会务费涵盖会议资料,用餐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会议期间住宿费及会后考察费用自理。
八、会议住宿、就餐
食宿由会议统一安排。
九、会后考察
会后组织考察。
十、会议参展
会议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其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仪器及相关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及技术成果等。
为了给有关组织和公司提供业务宣传和软硬件技术推广的场所,本届大会推出三种赞助类别:
金牌赞助 提供10平方米的展位,免3人会议注册费,赠送10本会议论文集(中、英文各5本),在会议指南上登一个版面的文字介绍。国外赞助者费用3000美元,国内赞助者费用人民币20,000元。
银牌赞助 提供6个平方米的展位,免1人会议注册费,赠送4本会议论文集(中、英文各2本),在会议指南上登1/2版面文字介绍。国外赞助者费用1800美元,国内赞助者费用人民币10000元。
铜牌赞助 免1人会议注册费,赠送2本会议论文集(中、英文各1本),在大会指南上登1/3 版面文字内容。国外赞助者费用1000美元,国内赞助者费用人民币6000元。
联系方式:电话(029)82339030,传真(029)82339030
E-mail:ICEEG2014@tdem.org shao_gz @chd.edu.cn
联系人:邵广周
组织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