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19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第28届学术年会分专题会议纪要“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中国大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SinoProbe进展”、“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电磁方法研究与应用”、“流体地球科学—地震预测、矿产资源形成和分布”、“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区域尺度重复震源探测”、“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地球介质各向异性”、“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与减灾对策”专题(待续)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获中共山东省委社会组织委员会“年检优秀学会组织奖”
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2013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2013年02月25日
2013年,学会学术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新精神和新要求,承担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工作计划》相关任务,以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为龙头,以提升学会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能力、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为抓手,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集成、求实、拓展,推动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重要作用,切实将科技社团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学会作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协同力量的作用发挥出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深化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上下联动,形成科协系统共同提升学会能力的大格局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化学会能力提升专项,通过以奖促建方式,着力提升学会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能力、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的示范性学会,切实把学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社团。对开展了学会能力提升工作的地方科协给予奖励,以奖促建,在科协系统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提升学会能力的大格局。
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加强学术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学会服务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积极搭建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学术交流精品,增强学术交流品牌的导向性和辐射面,使学术交流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以积极承接社会服务职能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学会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支持和帮助学会更加主动地承接政府部门有关委托工作、参与科技评价、开展科技奖励、组织政策咨询、提供技术服务、制定行业和技术标准、参与法律法规及行业发展规划编制、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普及与传播、保障民生等,进一步拓展学会发展领域和空间。
三是以服务创新人才的成长提高为抓手,着力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扩大会员基础,服务会员专业学术需求,回应会员诉求,通过培养、举荐、宣传、服务人才,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号召力。
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学会自我发展能力。激励学会坚持民主办会,积极探索推动学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机制,建设具有良好素质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夯实学会创新发展的基础,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二、创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学术交流在促进原始创新中的源头活水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发挥科协系统组织人才优势,完善富有特色、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学术交流活动平台,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品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实施创新驱动提供支撑。
(一)办好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拟于2013年5月25-2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由中国科协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年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以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决策咨询三大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年会活动由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学术交流、科普活动、专题论坛和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卫星会议、专项活动、院士专家为黔服务等组成。本届年会将突出年度地域特征,根据贵州现实需求,集中全国智力资源支援贵州建设,进一步提升年会服务创新、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水平,把年会办成更加有广泛影响,更加得到科技界认可、公众认可、举办地党和政府认可的科技盛会。
(二)提升学会服务创新能力
1.学术交流示范引导活动
继续举办中国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新观点新学说沙龙系列活动,在主题设计、形式策划、组织模式、学术氛围、质量实效方面发挥导向作用,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提升科协系统学术交流水平。
进一步在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发挥作用,继续支持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学科史研究、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重点工作。
探索我国实现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学术自由探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的若干意见》,为促进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2.学术交流择优支持活动
重点鼓励着眼原始创新和学科前沿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家优先发展科技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决定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基础研究性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形成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术交流精品,突出学科特色,促进交叉融合,促进学会间以及地方科协间的合作,加大力度择优扶持,打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学术品牌。
3.学术服务活动
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紧密结合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跨区域系列专家论坛,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推动学术成果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持。
三、加强科技期刊建设,大力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
大力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着力提升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精品科技期刊集群,全面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
(一)实现“四个结合”,全面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提升
本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提高质量、竞争发展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创新驱动一手抓英文科技期刊创一流,一手抓中文科技期刊创精品,全面提高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世界级学术期刊建设;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培育,促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成长;引导学科期刊集群发展,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中国科技期刊航空母舰。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培育一批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知名精品科技期刊。
实现四个结合,一要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要求与推动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相结合。二要把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内容与推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与发展相结合。三要把报告中提出的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要求与推动实施技期刊发展战略及机制创新相结合。四要把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要求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
(二)协调促进有关部委联合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精神,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实施战略支撑项目,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把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切实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综合考虑,扎实推进国家层面的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计划。在财政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以联合协作、集成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原则,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拓展支持范围,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使其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行为。加强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技论文投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的管理制度,主动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大幅缩短稿件出版周期,争取成果首发权和科技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一流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群。
(三)继续按照优秀国际期刊奖的奖励规模实施二期奖励
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设立三类奖项,奖补周期为三年,2013年为第二期。开展调研,组织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项检查采取学科分组专家互动方式进行。检查主要内容: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落实进展(包括提高期刊学术引证指标、吸纳国际编委、吸引国际稿源、引进国际出版人才、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网络传播能力、期刊国际宣传推广等),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经费安排及使用等情况。组织编写《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典型事例汇编》,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项目进行推广宣传。
(四)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
继续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加大结构调整和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效能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资源集成度、品牌效应和竞争发展能力。
1.继续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
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周期为三年,2013年为第二期。主要任务是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在国内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发挥领衔作用的中文科技期刊。包括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期刊出版质量提升项目、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期刊数字化建设项目、和期刊集约建设项目。
组织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检查和交流。采取学科分组、专家互动方式进行。组织编写《精品科技期刊典型事例汇编》,集中展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取得进展,加强典型事例推广宣传,系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办刊经验,揭示各具特色的办刊模式、运行机制、出版特点、发展规律。
2.科技期刊发展能力建设平台
开展期刊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组织期刊出版单位国际学术交流与考察,与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相结合,了解国际出版机构在吸引稿源,提升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开展期刊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基础理论研究和期刊调研,研究编制《2014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以学术影响力、学科集群化、国际化建设等为重点,设立子课题;开展政策研究举办期刊论坛,深入研究科技期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学术研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品牌影响力,举办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开展期刊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坚持开展科技期刊出版持证上岗培训,举办第十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开展期刊年度核验年度审读工作,加强期刊出版质量监督,确保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健康、有序发展;开展期刊日常监督与管理,认真履行期刊业务主管职责,加强政策指导与服务,监督与管理,严格规范完成行政审批工作。
四、增强学会自主发展能力,鼓励、支持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
以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为主线,以项目资助、管理监督、队伍建设、环境优化为手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夯实学会创新发展的基础,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继续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为抓手,扎实推进第一批获奖学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对第一批获奖学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以追踪问效、中期考核为手段,确保奖建经费对学会发展取得实效。组织开展一流科技社团标准的研究,研究制定验收标准和考核办法,督促学会按照工作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深入开展专项实施状况调研,组织中期评估检查,开展经验交流,总结工作进展和成功作法,编制优秀社团事迹汇编,加强宣传和引导,为专项顺利完成、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全国学会打基础。
(二)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工作计划相关任务为切入点,一是参与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方评估的资质认证标准,为行业协会、科技社团等有序参与科技评价创造条件。二是牵头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科学评价试点,择优选取部分科技社团等纳入科技评价试点体系,包括参与重大技术路线的论证、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项目指南编制工作、项目中期检查、项目后评估,积极探索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技评价的体制机制。
(三)继续组织实施学会改革发展基础工程项目
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以开展科技评价、会员服务体系建设、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为支持重点方向,重点扶持学会强化组织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发挥应有作用,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探索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团发展规律,满足政府、社会和会员需求的科技社团发展新格局。
(四)重点做好全国学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工作
2013年中国科协将代表中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争取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以此为契机,重点支持承担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全国学会加强能力建设。通过项目支持、业务指导、走访调研等方式推动承担秘书处工作的学会加强认证工作能力建设。督促学会加强认证专家队伍建设。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总体工作安排,遴选和推荐专家参加认证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参加认证见习,逐步建设一支认证专家队伍和后备队伍。加强工作交流和工作队伍建设。推动认证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工作层面的业务交流和学习研讨,提高认证工作水平。
继续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作,努力争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五)搭建学会能力建设基础平台
推动学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会负责人培训和交流活动,如理事长研修班、秘书长培训班、秘书长沙龙、秘书长活动日等活动。加强与美国社团管理者协会等国外社团、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全国学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国际化建设的途径。做好学会发展报告(2013)、学会简介中英文简介的编辑出版工作,展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创新发展成绩,树立良好形象。加强对学会组织建设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做好全国学会年检、组织建设的监督管理,配合组织好学会会员日等活动,增强学会服务会员的能力。
(六)开展继续教育
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积极推动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试点项目。立足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支持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创新需求,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试点、建设继续教育网站、开发精品课程。继续申请设立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专项。
支持和帮助全国学会申请承担国家重点领域培训任务,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班项目任务等。
(七)积极完成有关部门交办的任务,积极按照书记处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作好人大、政协提案、调研座谈、学会党建、奖励推荐等各项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任务。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3年春节茶话会于1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告厅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学会领导,主要支持单位和单位会员的领导、代表,各分支机构的代表、热心学会工作的部分会员代表及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的新朋老友,共计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常旭副理事长和郭建秘书长主持。
首先由郭建秘书长汇报了2012年学会工作,主要围绕学术活动、国际交流、科普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2013年重点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随后理事长陈颙院士发表了讲话。他首先代表本届常务理事会向各位来宾问好,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事业发展,身体健康,全家欢乐。另外,他讲到:在过去几届常务理事会的努力下,在荣誉理事长刘光鼎先生的关注下,学会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希望通过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会上,陈颙理事长宣读了2012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的评奖过程及评奖结果。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介绍了获奖人李舟波教授的情况和对学科发展所做的贡献,并为李舟波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李舟波教授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说:荣获此奖感到很高兴、很激动。一个人想取得成果,离不开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参加国家项目取得的。只有置身于国家科技发展当中,科技工作者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庆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国家和党的培养,感谢合作过的同事和学生。期间,他展示出保存的50年前加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时的会员证,现场即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李教授与学会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他希望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继续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使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祝大家做出更大的成绩。
会上还颁发了2012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郭建秘书长介绍了三篇获奖论文的评选过程和评选原则。陈颙理事长为“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作者张培震、刘启元、刘红伟三人颁奖。陈宗器先生之子陈斯文、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会理事会主任袁杨、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会顾问李曾中为获奖者赠送了纪念陈宗器先生和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文集。
会议期间,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倪四道教授介绍了2013年学术年会有关事项。2013年学术年会将在昆明举办,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继续坚持国际化;2、加强网络化工作;3、在会议专题组织方面,希望能参考国外学会先进经验,鼓励申请学科前沿的新专题,强调专题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鼓励提出有力度有深度的专题讨论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坚鑫研究员代表王平主任作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2012年科普工作汇报和2013年工作展望,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加强多方联合与协作,共同加强科普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科普能力,开发集成科普资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新贡献。
在自由发言阶段,学会秘书处顾问、老会员吴海成老师回顾历史,重温了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和地学之问三个中国科技界难题,论述了科技创新和科技传播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希望学会能在新的一年在科技创新和科技传播上取得更突出的成绩。他的发言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荣誉理事赵文津院士就科技创新问题也进行了发言。他向大家介绍了媒体最近对李约瑟问题的关注。赵院士强调:我们这个民族要真正振奋起来,没有创新谈不上。中国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赵院士批评了科技界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态,鼓励科技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立足为人类多做贡献。
茶话会还邀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老会员、老同志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演出,欢快的舞蹈、优雅的服装展示、优美的乐器演奏,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健康、和谐、青春永驻的风采,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会上还安排了抽奖活动,一次次将气氛推向了高潮。茶话会气氛轻松温馨,带着对中国地球物理界的期望,对新老朋友的祝福,茶话会圆满地落下帷幕。
(学会秘书处)
今年3月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辽宁抚顺雷锋小学设立的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挂牌,学会副理事长熊盛青和科普委主任王平及科普志愿者一行12人参加了挂牌仪式,学会还向学校捐赠了一批科普图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委托学会带去了捐赠给学校的个人科普藏书。
抚顺雷锋小学是雷锋生前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的学校,学校长期将知识教育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做雷锋式好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科普委副主任龙凡将军多年来一直担任该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并且组成了一支包括该校年轻老师在内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学校成立了小小科技博士站;设立了百米科普长廊,展示包括节约资源、能源等内容的科普漫画,小学生如何避灾、防灾宣传展板,节约水资源科普展板;专门设立了地球科学科普图书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地球科学科普知识,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雷锋小学科普教育基地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我学会联合地方学校资源共同进行科普教育工作,普及科学知识,也在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传播正能量,为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科普工作委员会)
2013年2月27日,我专委会所属煤田测井联合会在广西桂林山水大酒店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会议由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孙少平主持。会议议程主要有四项:一、讨论、通过了马延君理事长做的第一届理事会6年来的工作报告。二、进行煤田测井联合会理事会换届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三、召开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等职。四、讨论并安排了2013年度的各项工作。
因我会会员单位较多,且较为分散,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理事会研究决定常务理事单位名额由上届的7名增加到11名,基本上涵盖了全国各个主要勘探区块。
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领导成员
理 事 长:马延君
副理事长:彭伟斌 李建伏 张庆辉 李宏禹
成江明 杨辉明 凌毅平 王 琼
马延荣 马永明
秘 书 长:赵 杰(东煤107队)
常务副秘书长:彭伟斌(兼)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煤田测井联合会承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四次主任工作会议于2013年3月6-7日在武汉举行,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贵,常务副主任曾宪强、徐义贤、冷元宝,副主任张建清、米晓利、陈昌彦,专家委副主任汤井田、沙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近4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冷元宝作了题为“2012年度工作汇报和2013年工作安排”的报告,总结了专委会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对2013年的主要工作及具体安排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本次会议需讨论的几个问题。专委会各行业召集人和专家委员分别汇报了2012年度的工作和2013年度的工作安排。
会议审议了专委会2012年度工作报告,讨论了专委会今后的工作安排、专家及委员管理机制等问题,并形成如下决议:
一、一致通过冷元宝代表专委会所做的2012年度工作报告。
二、每年重点办好“一个工作会议,两个学术会议”。
三、主任工作会议一般应在年初元宵节后第一个星期内召开。
四、大学会学术年会上的专题会议是本专委会的重点学术交流活动,组稿、审稿、评奖等具体事宜由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各行业召集人全力配合。另外,专委会每年应组织一次特色专题会议。2013年度的专题会议拟定于第三季度在山东泰安召开。
五、在大学会学术年会期间召开专家委员会年度全体会议。
六、制定并试行专委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履职机制。具体管理办法由专委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分别起草。2013年3月30日前将讨论稿上交至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函审,函审意见于4月15日前反馈至秘书处,秘书处汇总整理后再反馈给主任、副主任,意见统一后于4月30日前报主任审批试行,试行稿于5月10日前发至各委员、专家。
七、有关委员提议成立的电磁创新联盟,会议认为宜搭建成开放式研究平台,并以论坛或专业学科组的形式命名。
本次工作会议上,赵永贵、徐义贤、刘明贵、汤井田、沙椿等专家还作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次工作会议得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一专题 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
提交论文32篇,年刊录用32篇,年会报告:31人口头+11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为英文国际专题,主要涉及亚洲地球物理学最新进展。有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以及台湾和中国大陆的31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专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当前国际上关于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结合重力和Muon高能粒子确定火山体密度的最新研究进展,关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地震断层反演技术和方法;关于中国大陆大地水准面确定方法;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震源深度估计;利用地震面波研究岩石圈结构;利用卫星重力观测确定2011日本大地震的CMT解;日本大地震产生海啸的机制;与地震相关联的地球电磁场变化、强地面运动、背景噪声下的地震面波的提取、地震产生地心变化的理论研究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该专题的参会者(特别是口头报告)均为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们的报告均为国际科研水平,反映了地球物理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例如:日本东京大学大久保修平教授介绍了利用重力和高能粒子研究火山体的高精度三维构造的世界领先研究成果;武汉大学申文彬教授提出了新的确定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台湾学者马国凤教授介绍了台湾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孙文科教授提出了新的计算同震地心变化的方法和结果;宋晓东教授及其团队以及黄清华教授团队介绍了利用地震波研究区域构造的新方法和新成果;意大利米兰大学Cambiotti博士介绍了利用卫星重力观测数据确定CMT解的方法与结果;张怀教授介绍了冰川演化模拟模型与结果;高原研究员报告了地壳与地幔的横向不同性研究的最新结果;白玲研究员介绍了喜马拉雅山地区震源深度的研究成果;姚华健教授介绍了接合面波和背景噪声研究陆地岩石圈结构的成果;很多学者对2011年日本大地震(M9.0)从不同学科和角度进行了研究(Cambiotti,王志,HuangZhouchuan,等),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等等。
由于该专题专家云集,报告内容水平高,会场始终爆满,不低于60人,最多约90人。该专题非常成功。
参加英文专题的年轻人大幅度增加,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值得鼓励。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专题是一个综合专题,与往年相比,参加人数较去年增加,论文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参加该专题的学生也迅速增加,由2011年的2名到2012年的11名,反映了学会的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的良好势头。希望今后进一步扩大英文专题规模,适当时候,建议增设分专题,扩大影响。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建议地球物理学会牵头,创办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CGU),以便成为除了AGU和EGU之外的最大地球科学年会。这是将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希望地球物理学会一定抓住机会,越早越好!
建议今后第一专题会议室更大一些,至少容纳100人以上。
提交论文17篇,年刊录用17篇,年会报告6人。
专题研讨2012年10月18日下午2:00-4:00在温都水城湖湾饭店68会议室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有关院校,约100余人踊跃参加了会议。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6篇会议学术报告报道了中国大陆深部探测与SinoProbe近年取得成就。如:
中国大陆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表面最高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变形。不少学者对两大板块之间南北缩短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升高地形的重力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数值模拟。然而,至今人们并未对块体向东挤出和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弯曲变形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青藏高原东南部与华南地块相邻,因此容易联想到这类问题可能与华南地块的上地幔物质状态有关。地震学研究对进一步认识中国大陆,尤其是华南地块下方的地幔变形作用提供了新的约束。
5000 公里SinoProbe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中国大陆岩石圈断面:报告概述了2008-2012年期间,SinoProbe -02项目部署四条区域长剖面进行探测实验,实际完成采集和处理的区域剖面长度超过5000 km。将我国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工作程度翻了一番。
这些剖面的采集数据的初步成果已经获得了若干科学重要发现。发现了隐伏于扬子克拉通核部(四川盆地)之下的古老俯冲构造;华北剖面下地壳以及Moho之下以多组北倾的大反射显著特征,记录了华北板块是向北多次俯冲的深部过程;横过中国东北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出我国大陆东北及大陆边缘岩石圈精细结构与变形细节。一个显著特征是整条剖面内下地壳起伏的强烈变化与Moho的强反射,以及松辽盆地东边缘下向西倾斜的地幔反射,说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自古至今对松辽盆地及其以东北大陆边缘的形成影响很大。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岩石圈精细结构和构造变形细节,为资源勘查、减轻地质灾害和追踪地壳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结构的P波与S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研究:报道了2006年11月至2009年4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地区布设的190套宽频带地震仪,结合首都圈数字化台网的48个宽频带固定台站数据,对远震数据,选取了记录时间内86个震级5.5级以上、震中距60°~80°、信噪比较高的远震事件,采用接收函数复谱比的最大或然性估计方法获取P波接收函数,三分量接收函数的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获取S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了共238个台站下方400km深度范围的岩石圈地幔P波和S速度结构。进一步获得了研究区内不同深度、不同走向的速度结构分布特征,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岩石圈减薄现象得出了新的认识。
中国东北下方地壳和岩石圈速度结构研究:利用在东北部署的流动台阵记录到的远震波形事件,采用S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得到了台阵下方详细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成像。成像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地壳厚度两侧深中间薄。额尔古纳、兴安岭和佳木斯地块下方,Moho埋深约在35-40km之间。而中部的松辽地块下方,Moho界面埋深明显变浅,约在30-35km深度附近。总体而言,Moho界面埋深深度与地表高程表现为一个反镜像关系。值得提出的是,P波接收函数成像显示在松辽盆地和佳木斯地块交界处出现为双Moho界面特征。其次,成像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下方LAB界面明显变浅,最浅约在50km的深度附近。而两侧的兴安岭和佳木斯地块下方LAB界面埋深加深,约在80km深度附近。如果东北地区类似于中朝克拉通也存在中新生代巨厚岩石圈的减薄,我们推测减薄的主要驱动力不是西北太平洋板块。如果是就应该观测到一个LAB界面的明显的东西向变化特征。松辽盆地下方LAB界面隆起可能与下方软溜圈物质上涌有关。
Sinoprobe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海原断裂带深部几何形态:海原断裂垂向延伸至45km埋深处,几何形态并不是简单的陡立或者较缓,几何形态随着深度变化。该断裂被地壳深部错断莫霍面的剪切带所截断,但其本身未直接错断莫霍面。上下地壳变形不同,上地壳主要表现为断弯褶皱构造体系,下地壳地层被多条剪切带所错断叠覆,强烈缩短变形。海原断裂北侧的河西走廊带上下地壳变形不同,在埋深为12-16 km之间存在滑脱层使得上下地壳变形解耦。上地壳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下地壳主要以韧性变形为主。剖面清楚地展现了莫霍面埋深及几何形态。莫霍面总体表现为近水平的反射特征,从南向北莫霍面埋深最浅出现北祁连北缘,约48 km(双程走时约16 s),莫霍面对应地壳中地层被多次错断,且莫霍面也发生错断,位移量约10 km。向北,进入阿拉善地块,莫霍面加深到51 km,表现为近平的反射特征。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成像:在叠加剖面上,莫霍面在通麦、邦达、巴塘、雅安等处有明显的不连续,分别相当于嘉黎断裂、怒江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和龙门山断裂带的位置。莫霍面在前三个地方都表现出莫霍面向东倾斜的特点。地面地质调查指出怒江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都是向西俯冲的板块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形成于晚三叠以前(许志琴等),怒江缝合带形成于晚三叠到晚侏罗。可以认为,叠加剖面显示的构造模式,是板块拼合之后,陆内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反向俯冲的结果(赵文津,2002)。鲜水河断裂带南端从郭达山台附近通过,龙门山断裂带在泸定到雅安之间通过,在这里,叠加成像结果表示莫霍面深度变化达到20km左右,而且显示出可能存在着川西高原下地壳插入四川盆地之下的特征。
专题讨论场面热烈,参加人员络绎不绝,已有的座位不够,不少人拥挤站在后面专心听报告,和参与讨论。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兴趣共鸣,几乎每个报告后提问和评论都十分踊跃。即使在散会后,人们仍然迟迟不散去,与报告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在过去的年会中还很少见。显示出我国深部地球探测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取得技术进步和探测成就正为人们认可,为资源勘查、减轻地质灾害和追踪地壳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提交论文26篇,年刊录用25篇,年会报告:15人口头+3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按照专题多年的组织模式,本届年会继续采取邀请报告(主题报告)和自由报告相结合的形式,4个邀请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面。专题报告包括构造磁学、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磁组构、及生物磁学等各个方向一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
1、构造磁学:以超大陆演化过程中东亚主要块体的古地理变迁及陆内构造旋转变形为主题,包括张世红教授关于Nuna超大古地磁重建的综述、陈力为最新获得的华北1.35亿年高质量古地磁极及古地理重建、及程鑫等关于羌塘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等;另一方面,构造磁学所关注的重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旋转模式,颜茂都研究员、李军鹏博士研究生均各自报告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同时,潘小青博士研究生对目前AMS方法在火山岩侵位模式以及岩浆流动方向等确定上的是与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此外,还包括一个AMS弱变形磁组构在山脉隆升历史方面的应用研究(唐自华博士)。
2、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的结合,在古环境变迁方面的应用研究。这个方面敖红博士重点讨论了泥河湾盆地新时代磁性地层学研究最新成果外,还包括以近代污染环境源的识别、海洋/海岸沉积物的物源、钻孔沉积物的磁性地层学序列与环境演变过程,以及地磁场长期变特征的研究。
3、地磁场古强度研究,该方向是认识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特性的钥匙。一方面Grig博士对如何识别可靠地古强度数据做了精彩的报告,同时,蔡书慧还接续了中断了十多年的考古磁学研究,重点从地磁场古强度数据方面阐述了近几千年来的地磁场变化。
4、以林巍博士的地磁场与生物的多样性为主题的生物磁学研究。在此领域,尽管目前的研究还仅限于个别研究小组,但无论是趋磁细菌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矿化的影响因素的探索,均有一些研究亮点。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关于华北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中古地理位置及与相邻陆块之间构造关系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地磁场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些新的亮点性研究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国内中断了十多年的考古磁学研究最近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生;前几年有所沉寂的构造磁学研究近两年随着青藏高原和东南亚陆块的构造古地理研究项目的展开、以及超大陆又一轮的成为热点,有复苏之势!在本次年会上,近一半的专题报告内容以构造磁学、磁性地层学及岩石磁组构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报告安排的时间有待于讨论,15分钟报告,没有中间休息,很累。
Poster的尺寸不知是不是规定的?太小!poster放在楼道里,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可以采取每个poster安排3-5分钟的报告。否则,很难做到口头报告和poster一起参加优秀学生论文奖的评选。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参加本专题会议交流人数70多人。交流的论文涉及到电磁方法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电磁理论和方法研究
电磁理论和方法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时移二维大地电磁法用于油藏监测的可行性研究、三维地面核磁共振正演模拟、基于等效导电平面原理的瞬变电磁三分量解释方法研究、时大回线源中心点时间域响应曲线特征研究、间域航空电磁2.5D 有限元正演模拟、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响应曲线分析、层状模型地空系统响应特征分析、大极距条件下二维电阻率测深的波数、在线圈中心测量磁场垂直分量的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研究、瞬变电磁地空系统一维快速正演、CSAMT 一维全区Levenberg-Marquardt 反演方法、CSTEM 与CSFEM 优劣之悖论等。
2. 电磁技术应用研究
电磁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三维MT勘探在复杂区进行岩性识别研究解决了地震勘探高阻砾岩难以识别的问题,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在页岩油气和煤层气勘探的研究与应用和电磁勘探在康滇地轴中南段铜多金属深部隐伏矿体构造解译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
3. 试验研究
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方面,本次会议有对含水矿物岩石脱水对电导率的影响研究和陕西商南松树沟地区的电导率实验研究。
4. 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研究
在地震电磁信号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研究方面,本次年会有如下研究:不同断层源作用下的震电波场响应、基于动电效应机制的地震电磁波的特征研究和电磁波传播测井收发链路分析、聊考带地磁异常与开采抽水关系探讨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电磁方法新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地震电磁信号的形成机理和电磁信号传播的特征。
2.在电磁正反演技术方面,从1-D到3-D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发展,它涉及到了地球电磁研究的许多领域,包括MT、TEM、航空电磁和地震电磁研究等方面;
3.应用研究方面:三维MT技术成功应用于石油勘探,提出了用于油藏监测的电磁方法。
4. 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中,对壳幔低阻介质的导电机制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增加邀请报告,加强高学术水平和前沿研究的学术交流;
2. 适当增加一些方法应用报告,促使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物性参数的综合解释等应用。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 会场椅子少,无法满足对本专题感兴趣的人坐在会场听取报告。
2. 建议,Poster 报告张贴时间延长,要求在会议安排的Poster参观期间,作者必须在现场。
提交论文12篇,年刊录用12篇,年会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流体地球化学研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进行矿产资源的预测和形成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的热点,本次会议投稿主要体现了3个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1、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结合叠合盆地和陆相断陷湖盆为主的含油气盆地特点,我国学者在致密油气方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杨智等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成岩成藏耦合关系,认为苏里格大气区的天然气分布,是漫长地史时期大面积储层致密化和大规模生气过程相互耦合、共同作用下的自然结果。陶士振、庞正炼等研究了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的形成条件,认为广覆式分布成熟度适中的腐泥型优质生油层与大面积分布的致密储层有效配置构成源储共生的成藏条件。
2、流体示踪技术应用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流体示踪技术是应用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矿产分布、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会议投稿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和创新。刘耀炜、张磊等等研究了汶川科学钻探随钻气体氢浓度与断裂及地震的关系,并研究了断裂带取芯中汞及同位素分布同构造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还原性气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为重塑断裂带活动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动态信息提供了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这对分析氢等还原性气体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以及解释地震前兆成因机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任宏微等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三峡坝区监测井地下水流速流,研究对于长期监测三峡坝区的水文变化,进行危机预警的重要探索。
3、应用地球物理学对于矿产形成条件、分布和预测领域取得新进展。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是矿产勘探的传统应用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已经由先前主要用于矿产赋存构造、古地理环境的预测进展到对于精细地貌、岩性分布、流体检测等更为前缘的领域。姜华等应用地震沉积学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顶部的古河道进行了刻画,并精细的刻画了岩溶古地貌,论证了不整合界面的存在,对于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展示了流体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国内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最令人关注的是非常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在我国的研究已经蓬勃发展。陶士振、庞正炼等对中国四川、渤海湾、柴达木等盆地中新生界致密油的研究,是对陆相致密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的有益探索,是针对我国沉积地质条件下对于非常规石油形成机理提出的新认识。
2、在流体地球科学与地震减灾研究方面有新的观点和认识。刘耀炜等对于汶川科学钻探科研课题的展开,体现了我国专家对于地震等灾难预测与成因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全球目前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近年来地震、海啸、台风等地质灾难规模巨大且频繁,破坏性极大,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认识机理,提前预防,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加强流体地球物理识别和预测研究。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流体检测和岩性分析是矿产分布及形成条件研究的重要进展,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如与流体动力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相结合必然能得到长足进展,并成为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手段。
2、引领固体科学观向流体科学观的转变。流体示踪技术是流体地球化学发展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对于矿产形成过程、地质灾害预测、构造活动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流体包裹体单体成分分析、同位素定年等技术的发展,必然使示踪技术更为成熟。
3、重视和加强地球深部排气及气体化学研究。地球流体控制着地球系统质量和能量的再分配,是研究地球深部地质作用、了解深部物理化学环境乃至地球发展演化的重要组分,对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深层热力学环境、石油天然气生成和保存条件及其资源前景,以及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资源前景的认识和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次会议再次体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整个学科及国家能源矿产建设及减灾的推动作用,为了学会能得到持续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提出两点建议:
1、进一步推进民主办会,真正做到学科发展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推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和专家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讨论的平台。
2、建议设立青年创新基金,在每次年会中设立奖项,对于取得突出创新成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进行奖励,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平台,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创新,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未来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
提交论文40篇,年刊录用40篇,其中24篇定为口头报告,16篇为张贴。实到报告人数21人,补充口头报告3人。张贴缺席较多。
本专题主要内容:地震层析成像,地幔对流,数值方法和与数值模拟。
地震层析成像的研究结果表明,沿龙门山断裂-玉农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和沙德-宁会断裂带存在明显高波速异常;报道了内核边界的起伏和410公间断面成因的地震波研究结果以及华北S波速度结构的噪声成像结果。
在地幔对流方面,假设下地幔存在化学异常体导致高黏度,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热柱容易在化学异常体的边缘产生。并且探讨了小行星碰撞对地幔对流的影响。
在数值方法和数值模拟方面,在方法方面,引入了LEM方法研究了玄武岩、橄榄岩及榴辉岩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脱水-响鞭和熔融过程。有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涉及到有限元方法,其中在技术层面报告了三维地球的并行区块化网格生成方法、地震和断层破裂动力学过程。在应用方面探讨了汶川地震震间与同震变形和地震滑坡动力学以及山西宁武县万年冰洞存在的机制等问题。
来自实验方面工作展示,西藏羌塘地体中的榴辉岩电导率比要比大别山等地区高,认为可能是由于存在导电强矿物造成的。此外从中地壳流体和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探讨了中地壳高导低速层形成的原因。
此次专题报告以大学研究生为主,会场讨论热烈,十分活跃。
张贴交流是很重要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由于初次设置张贴交流,人数缺失较多。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提交论文20篇,年刊录用20篇,年会报告:10人口头+1篇张贴。
一、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论文摘要涉及范围:
本次提交的论文摘要涉及青藏高原及邻区岩
石圈构造方面的有10篇,华北地区3篇,东北地区3篇,其它内容5篇。其中实际口头报告10篇,张贴报告7篇。
前后参加本次本专题报告会的专家学者共计70余人。
2、主要内容及成果:
(1)运用REGIONALIZATION方法,通过反演获得青藏高原东北边缘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进一步了解其深部的演化过程,加深对地体运动方式及块体相互作用和变形机制的认识:该区域的相速度和各项异性在垂向与横向分布均存在差异。
(2)通过接收函数方法:A、获得了扬子地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缘区域(98。E~108。E,24。N~34。N)深达100km的地壳上地幔的细结构资料;B、揭示了鄂尔多斯块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是很大尺度)可能存在中下地壳低速层;C、提取高质量的接收函数,采用新发展的H-K收索技术,获取了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显示出不同块体深部结构特征和大致分界情况。
(3)利用噪声层析成像技术获取两台站间不同周期的速度变化;噪声层析成像的群速度分布与研究区的地质结构具明显的一致性;分析大地震发生前后地下物质的速度变化可为大地震发生提供深部数据。采用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瑞雷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采用NA方法反演华北东北部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显示该区地壳厚度大体上是西部厚,东部薄特征。
(4)“b”值在研究大震孕震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5)结合地质、地震资料,通过重力场正演模拟,获得大别造山带地区的二维密度结构特征:中部存在的低密度体系,华北与华南块体连续碰撞过程中行形成的加厚地壳;而造山带下地壳和上地幔存在的两个高密度体系,因造山带拆沉后软流圈上涌的地幔物质所致。
(6)通过首次在可可西里开展反射地震工作的结果与同时开展的AMT剖面资料的对比,为判断该区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的存储提供可靠的佐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正常学术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要继续注重多学科的联合,加强与地质、地球化学、大地测量等学科的结合;不能只是单纯的结构研究,而要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来研究,所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相关的问题,比如深部构造研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深部构造特征与能源资源的内在相关等等;资料处理不仅只是对比前人的结果,要解决实际问题(不同点的说服力)。
出席本次研讨会人员结构特点是:年轻人占居了98%以上,学术报告人员基本上全是年轻人,说明学科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后继大有人在,但报告的学术水平不如前几届。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会期听到如下反映:
1、本次会议首次明确60%口头报告,40%张贴报告,以及光盘材料等举措,有利有弊:环保减少浪费,便于收藏;但对职称评定不利——单位对此的认可度(书刊号问题)。
2、光盘制作与原印制书籍的成本值得思考。
3、进一步研究摘要张贴制作问题(本次张贴数不理想——按40%而言)。
4、尽快落实本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和规定。
5、学会的“科学进步奖”项应该是由学会组织立项的项目,而不是会员单位的研究项目。
6、“学会的各项奖项”应记入会员单位个人档案中,与会员单位奖励待遇雷同——级别、层次,建议科协会商科委出红头文件。
7、建议报到时张贴专题会安排表,以供召集人书写相关事宜,尤其是及时了解实际到会报告人的信息,避免现场尴尬(弥补届时缺席)。
提交论文44篇,年刊录用44篇,年会报告:49人口头+1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地球介质结构和地震定位、震源机制和地壳应力场、地球科学数值模拟、地震活动性研究、数字地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为:
1、在地球介质结构和地震定位方面,给出了美国Utah 州Cove Fort-Sulphurdale 地区三维衰减层析成像结果;给出了跨龙门山断裂带的被动源地震剖面,揭示了汶川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采用最新的观测资料,给出了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联合采用汶川地震序列观测资料,得到了龙门山及邻近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精确重定位。开展了采用单台资料研究澳大利亚Tennant Creek 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和浅层结构,该研究策略可用于台网稀疏地区确定地球物理参数;将地震定位交切法用于复杂速度模型,拓展了用于范围。对玉树Ms7.1 级地震余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可能的断层两侧物质差异和附近软弱面的存在;研究了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的平均波速比,表明了地下的介质结构的差异;根据地震波资料得到新乡邻区的三维速度结构信息,与断层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采用地震活动资料分析了晋冀蒙交界中强地震前的中等地震异常平静与活跃;给出了湖北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及地壳速度结构;对华东华南地区莫霍面震相PmP,SmS进行了初步识别,揭示了对Moho起伏和地壳结构研究的意义。从地震预警角度研究了地震基本参数近实时动态确定方法;
2、在地震震源机制和地壳应力场研究方面,对CAP方法进行了系统移植,使得该方法更容易推广;开展了基于CAP 方法的地震发生深度的准确性研究;求解了2011 年腾冲中强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并分析了揭示的应力场;求解了实皆断裂上中强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讨论了发生机制;对新丰江水库2012年2月16日地震的震源特性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地震与Ms6.1级地震的关系。对新丰江水库的应力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进行研究,尝试加上了求解应力方向和相对大小的置信度估计,使得输出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并将其用于越南北部地壳应力场的求解之中。以苏州地区为例,探索了弱震区应力场确定的方法和策略;对长岛地区的S波分裂进行研究,揭示了应力场与构造的对应关系。
3、在地球科学数值模拟方面,以2011 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为例,揭示了点源震源模型下不同地球模型对同震位移的影响;研究了采用Q值进行粘弹性地震波模拟的技术;给出了Coulomb 应力扰动作用下的Dieterich 余震触发机制的广义解,对地震余震发生率预测有一定帮助;开展了基于横向非均匀地球模型的地球自由振荡模拟的研究;开展了华北地区地壳动力学三维数值模型用于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研究,探索将三维数值模拟与地震预测研究结合起来的途径。开展了基于BIEM 的三维非平面断层动力学破裂过程的模拟研究;采用改进的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进行区域烈度速报尝试,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对烈度快速判定提供了改进手段;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应力加载与强震间的相互影响,揭示了地震之间的关联性;
4、在地震活动性分析方面,采用支持向量基方法对地震发生类型进行早期判定的研究;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分析了其动力学原因;对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 值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重新研究,揭示了b值所反映的应力积累过程。对2011年5.8 级盈江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给出了未来地震趋势的判定。
5、在数字地震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混合参数分离法同步反演震源位置、机制和时间函数的方法。对复杂地壳介质中超临界SmS 传播特性进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合成地震图。对朝鲜核爆的资料进行识别、定位,并对当量进行了估计;对数字强震记录基线偏移的校正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中国第27 和28 次南极地震科考的进展;对华北地区的矿爆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对地震观测最佳时段进行预测;在地震与地质学结合方面,通过大量数据给出汶川地震滑坡剥蚀量与地壳抬升量的关系,对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地貌演化有一定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综合各种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研究地震的震源特性和地壳应力场方面的研究;
2、采用最新地球动力学观点解释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机制是最近的热点研究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观测资料导致地球物理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明确表示出来,供其他方向的地球科学家分析时参考。
2、多种观测资料联合约束地球结构和地震震源参数可能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要求作报告人员到会后对是否作报告进行确认,减少主持人的工作量;
2、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专家在张贴报告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提交论文13篇,年刊录13篇,年会报告:7人口头+2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2012年墨西哥7.4级地震、2011年日本Tohoku 9.0级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等一系列特大地震的相关研究。
1、研究汶川地震断层几何与破裂模型、地震定位结果以及同震破裂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定量研究受破裂断层影响,其他断层段上静库仑应力的变化,从而确定断层破裂顺序及相互触发关系。
2、地震斜坡物质响应率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地形、地质、地震因子的关系分析。
3、通过高分辨折射探测剖面资料分析玉树震区P波速度结构及地质意义。
4、利用历史大震区的现今小震资料,研究大震震源断层的空间取向、运动方式,并以海原断裂等断裂带为例进行了方法上的验证。
5、重力-地震联合反演方法的介绍及其在盐城-包头地震测深剖面联合反演的成果展示。
6、利用有限断层方法研究2012年3月20日墨西哥瓦哈卡州Mw7.4级地震震源过程。
7、介绍了压缩感知算法与深度相关相关的俯冲带逆冲大地震能量释放特征。获得俯冲板块浅部是海啸地震的主要发生区域、俯冲板块中部是余震发生的主要区域、俯冲板块深部处于非稳定或有条件稳定状态,不是余震发生的最主要区域。
此外,利用InSAR&GPS等观测资料、遥感影像、人工地震台阵技术、天然地震资料、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对断裂运动习性、扩展方式及深部壳幔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压缩感知算法、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等新的地球物理算法,可进一步加深发震构造的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需要地质与地球物理有机结合,综合探讨、解决深浅构造关系。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第九专题今年感兴趣的人较多,有一半的人没有座位站在会议室后面听报告,希望学会下一年能够安排稍大一点的会议室。
提交论文9篇,年刊录用9篇,年会报告:5人口头+4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邀请报告介绍了区域尺度地下介质变化在重力场的反应,及相关的物理模型;
2、地震背景噪声与大洋活动的关系;
3、地震噪音相关函数中瑞利波提取和相速度测量的研究;
4、利用背景噪声相关方法获得汶川地震震区同震和震后波速变化;
5、激发环境对区域尺度人工震源激发效果的影响及其修正。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进一步加强对各种人工和天然重复震源研究是精确测量区域尺度地下介质变化的基础;
2、联合重力、地震等多种手段研究区域尺度介质变化,为建立更好的物理模型提供条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加强背景噪音相关函数中信息的进一步挖掘;
2、持续固定噪音源的充分利用;
3、联合主动和背景噪音等被动震源及多种地球物理共同进行地下介质监测,并相互印证和补充。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年会应该规定Poster报告人到场时间,并给Poster的成果集中讨论交流安排一些时间;
2、本次年会该专题所使用的会议室较小,导致站着听报告的人数过多,且会议室环境太吵。
提交论文10篇,年刊录用9篇,年会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到以下三个方向:
1、地震波模拟方法:在去年年会的基础上,对于辛算法有更多的应用;
2、包含准动态破裂和动态破裂的动力学模拟问题的研究,利用了两种破裂模式的摩擦准则,研究了两种破裂的特征;
3、保辛格式的完美匹配层边界处理方法的研究:介绍了二维、三维问题的PLM边界计算方法,有效压制了边界反射。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边界问题:保辛格式的完美匹配层边界处理方法,能有效压制边界反射。
2、断层破裂问题:包含破裂的孕育、发展过程应力变化在内的地震震源的动力发展问题,是本次本方向的新的研究进展,它也是下一步地震动力学问题的很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3、自适应计算网格的研究,对提高计算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理论地震学的研究中来,并且多进行学科内、学科间不同方法的交流结合。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这次年会交由公司组织办理,需要总结经验。
笔记本播放软件应该统一,避免出现临时无法播放的情况。
提交论文20篇,年刊录用20篇,年会报告:11人口头+1篇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二维和三维TTI介质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二维和三维 TTI介质多次波射线追踪将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分区多步不规则最短路径算法推广至各向异性介质中,实现了二维、三维TI (VTI、HTI、TTI)介质中多次(透射、反射、及转换)波的追踪计算。该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能够准确模拟起伏地表和速度间断面,可以追踪任意组合的多次波。计算精度高,运算速度快,可用于含定向排列的裂隙介质或薄互层介质的地震数据的反演。
二维TTI介质中qP波的正演模拟将ONADM方法应用于TTI介质中的声波方程模拟,研究TTI介质中的qP波传播规律。数值实验表明,在达到相同计算精度的前提下,ONADM方法的计算速度约为 4 阶 Lax-Wendroff 修正格式的 16 倍;存贮量仅需4 阶Lax-Wendroff 修正格式的 28%。ONADM方法比Lax-Wendroff修正格式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小的存贮量需求,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数值频散,得到低数值频散波场快照和波形记录。
VTI介质的反射P波非双曲时距曲线能更好的逼近实际的走时曲线。该方法基本上不改变目前动校正公式的形式,只是对常规双曲时差方程中的速度平方项进行修改,使得物理意义更加明显。该方法不仅适用于VTI介质,对于各向同性的层状介质同样适用。无论在各向同性的层状介质还是各向异性的VTI介质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提高复杂介质速度分析的精度,改善剖面叠加效果,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
三维地震弯曲界面P波反射时距分析将倾角CDP理论扩展到三维弯曲界面的P波反射时距求取上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便于分析反射时距随炮点位置的变化,能很好地揭示界面反射点位置和时距的关系。单炮的反射记录对应界面上部分反射点,相应的共炮集反射点的分布不但与界面形态、深度和接收点网格的位置有关,还强烈依赖炮点的位置。
HTI介质方位反射特征研究,基于HTI介质Christoffel方程推导出了HTI介质相速度公式,将相速度公式回代到Christoffel方程得到相应的偏振方向。结合广义snell定律和相速度公式能够推导HTI介质纵横波入射反射透射时的角度关系。将HTI介质相速度、偏振方向和入射反射透射角度关系代入波函数方程,结合HTI介质反射透射特征便可以得到7个波函数方程,再基于HTI介质边界位移连续和应力连续条件,推导纵波入射时HTI介质三维Zoeppritz方程,该方程可以为方位AVO研究预测裂缝提供理论支持。对于更接近于真实地球介质模型的TTI介质,方位角对其反射系数的影响不容忽视。方位角对PP波反射系数的影响随着介质对称轴角度成正比发生变化,这一特点建立了介质对称轴倾角与方位角之间的联系;PP波反射系数的截距不随方位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其梯度随方位的变化较为显著,当入射波小角度入射时,反射系数随方位变化较小,但是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其PP波反射系数随方位变化也增大。相对于传统的成像方法而言TTI叠前逆时偏移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成像效果。时间域压制伪横波噪声的滤波方法简单易行、几乎不增加计算量,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偏移方法。
2、平行裂缝等效介质模型和裂缝敏感性参数提取。应用Schoenberg线性滑动模型,建立由围岩的拉梅常数λ、μ及裂缝的法向弱度ΔN与切向弱度ΔT表示的含裂缝岩石的等效弹性张量,利用ΔN、ΔT与剪切应力响应U11及法向应力响应U33的定量关系,按照Pointer等给出的含裂缝介质中的第二种流体相对运动类型,即假定平行排列的裂缝内含有非完全充满的油,建立含非完全充满流体平行裂缝等效介质模型。将平面简谐波解代入等效介质模型的基本方程,通过求解Christoffel方程,研究地震波的相速度与衰减随各裂缝参数及流体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正演模拟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结合线性滑动理论与Hudson理论,考虑含非完全充满流体平行裂缝中流体的相对运动,建立了能够描述裂缝储层介质各向异性及粘弹性特征的非完全充满度平行排列裂缝等效介质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直观地模拟介质中非完全充满流体的平行裂缝引起的各向异性及粘弹性效应。
针对具有衰减的HTI介质,引入一种QVOA方法,讨论值各向异性与裂缝参数的关系,力图从地震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而预测裂缝敏感参数。通过研究P波衰减与入射角、方位角间的函数关系,明确衰减沿着对称轴方向的强弱关系,以及它对一些参数的敏感性。
3、远震基底PS波分裂偏振分析。远震基底PS波分裂偏振分析是浅部接收函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潜在发展前景是利用从浅至深的PS波分裂解决地壳介质多层各向异性反演的非唯一性问题,无论对于地震学各种震相的解释,还是对认识大震发生所处的应力和裂隙条件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裂隙各向异性可能是上部脆性地壳的普遍特征,相应有稀疏微裂隙各向异性的理论表述,受限于0.1以下的裂隙密度。相比径向分量,切向分量上也有振动,这是SKS波分裂最直观的记录特征。对于包括上、中、下地壳的均匀裂隙各向异性地壳,除非平均裂隙密度低于0.02,分量上均出现振幅。分量上振幅随裂隙密度增大而增强。当裂隙裂缝各向异性限于上、中地壳甚至限于上地壳时,SKS波也发生分裂,强裂缝能在分量上引起较强振幅。地壳裂隙导致SKS波的分量强弱不同的振幅和0.2-1.2秒范围内的快、慢波之间的时差与大量观测解释是一致的。
4、介质各向异性、地应力场和地震前兆研究。地应力在地下是普遍存在的,在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中开展地应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声弹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地下应力的检测提供了新途径,为从地震数据估测三维应力提供契机。在地震勘探方法中,人们一直在努力利用纵、横波的振幅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介质信息。受单轴应力作用,纵波入射情况下,随着应力的增加临界角变小。纵波的反射系数和横波的折射和反射系数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范围内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且纵横波的反射系数越靠近临界角时变化的越来越明显;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范围时,纵波的反射系数随着角度的增加继续增大,而横波的折射和反射系数却不断减小。但纵波的折射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变小,越靠近临界角变化的越明显。在双轴应力和三轴应力作用下与受单轴应力比较,纵横波的折射和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临界角附近的能量分布有偏离。以双轴应力为例,临界角变小,几乎在所有的角度,横波的能量折射和反射系数变大,纵波的能量折射和反射系数变小。在三轴应力作用下,纵横波的反射系数随应力也有明显变化,与双轴应力比较,临界角变大,横波的反射和折射系数变小,纵波的反射和折射系数变大。对于横波入射受单轴应力的情况,随着应力的增加临界角变小,这与纵波入射一致。纵波的折射和反射系数能量较小随角度先变大后变小,且随着应力的增加其能量向小角度偏移;横波的能量折射系数较大,随角度趋于平稳直至临界角度左右时迅速变小为零。而横波的反射系数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范围内缓慢增大,在临界角左右迅速变为最大值1。其结果与双轴应力和三轴应力情况比较,纵横波的折射和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临界角处的能量变化明显,这可能携带了三维应力的信息。
地震各向异性能够深刻反映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机制,将其与板块运动结合起来,研究包括地幔对流甚至地核发电机模式等在内的一系列地球内部动力过程,正逐渐成为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包括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很多地方,其各向异性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利用目前收集到的几千组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数据,结合世界应力图计划组织给出的最新的WSM2008应力场数据,运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与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应力场在何种尺度上影响着地震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与地壳结构有关;快波偏振方向与俯冲板片或地幔楔的各向异性有关;快波偏振方向与瞬态应力有关,但其受高的空隙流体压力影响。影响地震各向异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地幔中矿物晶格的优选方位、各向异性层厚度、地幔流动方向和速率、岩石层中空隙与微破裂的优选排列,甚至岩石圈厚度的大小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震各向异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应力场的影响。地震各向异性与应力场的大小一方面可以用应力场对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不同来解释,另一方面则可认为是应力场之外的因素对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造成的。
能够穿透孕育地震深部体积的只有地震波,发生在孕震体的中小地震应当携带丰富的信息。根据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可以反演它们的震源机制,利用给出的断层面和应力轴的空间取向可以间接了解孕震体介质和应力两方面的状态。每个地震震源机制3个应力轴与主震3个应力轴夹角之和被定义为一致性参数。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包括两种含义:构造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也可以理解为应力水平增高);地震破裂方向趋于相同,孕震区介质表现出各向异性。相对各个主震而言,中小地震的随机性减少,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增强。
5、横波分裂成像和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及方位各向异性研究。横波分裂是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的主要特征,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从全球尺度到局部尺度的各向异性。1999年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发生Mw=7.4 Izmit 地震和Mw=7.1 Duzce地震,断层附近的33个台站记录了密集的余震。利用横波分裂成像方法,采用长达6个月的余震数据,对NAF北支的Karadere-Duzce分支进行3D各向异性反演。反演结果显示该区域有强烈的各向异性,并且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差异。水平方向上的主要特征为沿着断层的走向,集中在断层附近几公里以内。对于各向异性成因,在浅部(~6km以内),结果显示出该地区的各向异性是与断层结构本身有关的而非地区应力场控制。
利用云南地区5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09-2011三年连续波形数据,应用噪声互相关方法,研究得到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0.5°×0.5°周期5-40s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图像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短周期(5-12s)的相速度与地壳浅部结构有关,高速与低速异常的分布与沉积层厚度、结晶基底埋深等区域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短周期(5-12s)Rayleigh面波的快波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周期16-26s,相速度的快波方向与上地壳基本一致。周期30-40s范围的各向异性同样显示出与区域深部动力特征有关的信息。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各向异性介质参数提取;
2、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衰减与入射角、方位角间的函数关系;
3、远震基底PS波分裂偏振信息分析及其应用;
4、地应力场、介质各向异性和地震前兆关系探讨;
5、横波分裂成像。
提交论文7篇,年刊录用7篇,年会报告: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本专题提交论文情况如下:耿庆国的“对2013年我国长江、淮河大洪水的预测”;高建国的Correlation between the 2011 Tohoku M9.0 earthquake and tropical storm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 quake-typhoon chain;李雪的“遥感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袁红金的“震前虎皮鹦鹉行为异常的研究”;陈海强的“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短临地震预测领域中的优势”;曹思远的“水库地震波谱特征”;李相辉的“震洪灾害链在第二松花江上游来水预测中的应用”。
2、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应用可公度性信息预测方法对2013年我国长江、淮河大洪水的预测和围绕震洪灾害链对第二松花江上游来水进行预测。这是一种不依赖于概率的确定性预测方法,是与气象界基于概率对汛期暴雨、洪水所做的常规气象统计方法,有根本区别。(2)以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9级巨震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震台灾害链,即强震与震前强台风存在链接关系,巨震可以做为判断台风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3)报告内容还涉及了对有关临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及动物行为异常进行探索。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对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特别是可公度信息系预测方法的研究,是专题报告的一个突出热点。可公度性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耿庆国教授经缜密研究,提出“对2013年我国长江、淮河大洪水的预测”,这是可供中国科学界、中国减灾界、中国地球物理界公开检验的重大自然灾害预测;让未来一年的实践和事实来检验。与会专家认为可公度信息系预测方法是中国巨灾和灾害链综合预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
2、与会学者一致指出:做好对巨灾和灾害链的正确预测,是国家和灾区人民取得防灾减灾切实成效的前提与保障。强化对灾害链的基础研究,提高对中国巨灾的综合预测预警预防水平;这是21世纪国家和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事实证明,巨灾具有规律的发生秩序和致灾机理。如大旱有助于预测大震,大震有助于预测大洪水和强台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彼此孤立的,重大自然灾害往往相互关联,必须用整体观和全方位的思维去研究。特别是,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地气耦合机制,是研究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重要生长点,也是地球科学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开展跨学科高层次研究,是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预测水平的有效途径。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诚请国内有志致力于巨灾和灾害链综合预测研究的多学科专家学者,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团结奋斗、百折不挠,共同鼎力、切实做好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即从现在起至2015年内,中国巨灾和灾害链的综合预测预警预防及相应的减灾对策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近40年来,参与我国巨灾研究的多学科专家对灾害链开展了自主创新的探索研究,并在强震和大洪水预测、预报中发挥了相应作用。
灾害链主要研究一个重大灾害如何引发、衍生、转化到另一个重大灾害过程,并作用到城市群继续产生的放大效应,所以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成因机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意义,对现代地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自然灾害预测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
我们恳切希望和要求,中国科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强化支持巨灾和灾害连的预测研究,以能有效应对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3—2015年期间,我国可能发生的巨灾和灾害链,以能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近几年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少有关于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防研究进展的大会专题报告,毋庸讳言,这是一个缺憾。我们再次郑重建议:201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大会报告应列入此内容。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受到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的重视。搞好评选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建议: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项目评审程序中,应增加入选项目答辩,以提高公开透明度。希望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予以重视,彰显以人为本和鼓励科学创新的时代精神。
3、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在今后五年中,努力贯彻落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现:“公益性、非盈利性、全国性科技学术社会团体”、“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横向联系的特点”,努力发挥地球物理学科在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竭诚为人民服务,造福于祖国和人民。
(待续)
2012年12月28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山西煤炭地质水文勘查院召开2012年学会工作总结座谈会。学会理事与部分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山西省科协学会部苗洪泽部长等一行四人出席了会议,煤炭水文勘查院郝凤海书记、李新民院长会见了参会人员。
王俊业理事长首先代表学会向全省地球物理工作者表示新年的祝福,并就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发言,之后,参会代表进行了讨论。
座谈会认为,学会2012年的主要工作是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并承办了“煤矿采空区地球物理勘查学术交流会”,使这次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48个单位、12个仪器厂商、228人参加的大型学术活动取得成功,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山西省科协将此次会议列为山西省精品活动。
本次会议成功的主要特点是:
1、议题好。煤矿采空探查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地球物理界应该承担的勘查技术课题,所以通知发出后,得到全国同行的支持,并远道来太原参会;参会人数远远超出150人的计划数,会场座无虚席,由于会场座位不能满足需求,不得不另加座椅。
2、专家学术报告精彩。会议邀请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查界的知名专家前来做学术报告,在理论与应用方面,详细介绍了煤矿采空探查的方法技术,把会议交流内容提高到新的水平,直至会议闭幕后,参会人员还在探讨专家的讲学内容。
3、学会会员单位全力支持。会员单位在人力、经费和组织论文等方面尽最大努力支持会议,使会议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准备充分、组织得力。本次会议从2011年11月开始筹备,与中国信息铁道网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全力合作,从2011年起,就利用网络、电话频繁交换意见、先后进行了四次碰头研究会,学会组委会成员先后进行了大小六次组织研究会。由于在资金筹备、专家报告、论文组织、出版期刊等方面动手早,落实早,准备充分,会议组织委员会人员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因此,会议能够有序进行。
5、会议地点选择好。在会场选择方面,组织人员曾调查对比了6个星级宾馆的食宿与会议条件,最终选在晋祠宾馆,这里取费优惠合理,既有舒适优雅的生活条件,又有优越宽敞的交流环境,没有交通噪声、脱开了闹市干扰,使会议代表能静心参会。
6、接待有始有终,安全保障。为了保证会议的安全与有序进行,会议由常务理事单位专门负责会务接待,保证了全体参会人员在太原期间平安顺利。
7、新闻及时。会务组专门配备了新闻报道人员,使本次会议信息及时《在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新华网、在山西日报网、煤炭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网站上进行报道。
会议编印了《论文集》,并委托核心刊物《物探与化探》杂志社出版了十月份增刊,发表了40篇会议优秀论文。
全国涉及煤矿采空区的省份众多,山西是全国采空区范围最大,采空区分布最广,采空区最复杂、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最多的省份,也是开展采空区地球物理勘探最早,勘查面积最大,使用探测方法和参与探测单位与人员最多的省份,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对提升采空区的探测技术水平,推动地球物理勘查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座谈会还对学会2012年科普、信息交流、其他会议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就2013年学术活动、科普、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3年1月20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3年常务理事会议在胜利石油大厦召开。学会副理事长韩文功主持会议,山东省政协栗甲副主席、山东省科协邵新贵部长及学会刘元生理事长、张善法秘书长等29位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
栗副主席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肯定了学会在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认为学会组织会员到沂蒙革命老区开展教育活动搞得好,对学会2012年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从国际形势谈到中国发展,从全国经济谈到了山东经济,希望学会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踏踏实实多办实事,形成更大凝聚力,起到引领作用,为山东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成绩。
邵部长从学会发展的角度谈到学会能力建设,强调培养学会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以及治国发展的能力;学会必须开展科技活动,进入创新发展战略;建立良好的生态学术环境,创造有发言、有讨论、有争论的氛围。在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上,开展更多的评奖活动。
张善法秘书长做了2012年学会工作总结,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2年工作取得了新发展,学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册会员人数已达到656人。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培训”的影响在逐步扩大;“泛珠三角和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胜利油田和山东地矿局物化探院项目分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三等奖。
刘元生理事长做了2013年学会工作计划的报告,今年将举行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交流等活动,同时继续做好科普宣传,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继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以及评奖工作,为各位会员提供更广阔的学术活动及人员培养平台。
学会多位理事积极发言,大家对学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全力支持学会工作,对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承办年度常务理事会表示衷心感谢。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03年6月7日成立,现有会员656人,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科协及山东省民政厅的指导与关怀下,在各理事单位的支持下,始终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民主办会和以学术活动为主的办会方针,团结、组织本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本省经济发展、科技兴省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宏伟目标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年来多次获得上级领导单位嘉奖。2008年、2012年两次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12月获中共山东省委社会组织委员会“年检优秀学会组织奖”、山东省民政厅“2011年度年检优秀社会组织奖”、山东省科协“学会2012年工作先进单位”;在2012年10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推荐的科技成果分别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深入研究防灾减灾理论和方法手段,对国家安全和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定于2013年8月中下旬在武汉召开第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由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会议将公开出版《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由中国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库收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加会议。根据2010年专业委员会会议精神,每年出版的丛书内容以每年的会议主题为主,同时设置相对固定的其它专题。征文内容如下:
一、主题内容
1.国家防灾减灾发展战略
2.国家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
3.重特大自然灾害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影响
4.灾害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机制建设
5.重大灾害救援指挥机制建设
6.防灾减灾法规建设
7.国内外防灾减灾前沿理论和技术
8.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9.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0.防灾减灾中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
11.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前沿技术、方法及仪器设备
12.空间、地质、水文、气象、海洋灾害防范
13.军队在重大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14.军民一体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5.国防工程防灾减灾
二、征文要求
1.本次会议征文为全文征文。论文要求文字、图表清晰,数据准确、齐全,A4幅面,字数为6000字以内。具体论文格式见附录。
2.本次会议论文须为不涉密论文,投稿时应有作者单位出具的不涉密证明。
3.论文投稿时须提供电子版论文一份,保密审查证明一份(扫描电子版也可以)。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详细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及Email地址。请作者自留底稿,文责自负。论文经评审录用后,不收取论文版面费。
4.论文截至提交日期为:2013年6月20日。
5.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将在第二号通知中明确。
6.会议期间将组织相关参观考察。
7.论文投送地址:
电子版论文投送地址:xihai_li@163.com
保密审查证明投送地址:
西安灞桥洪庆第二炮兵工程大学907室
李夕海 收
邮编:710025
联系电话:
0901-741190、0901-743486 (军)153390487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3年学术年会的交流方式有大会报告、专题报告等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促进地球物理内部分支学科的融合及地球物理与相邻学科的交叉,2013年学术年会的专题设置采取申请方式。计划设置三类专题:国际专题(英文),综合专题(针对目前研究热点、或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涉及多个分支学科)及常规专题。
基本要求:
专题申请人须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现任会员(副高以上职称)。可多人联合申请专题。
截止日期:2013年4月12日
批准流程:
专题申请材料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学会后,由2013年会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将于2013年4月18日公布专题审定结果,并开始各专题的准备工作。
专题申请材料格式:
(1)专题名称(要求尽量简短、明确,限20字以内)
(2)申请人姓名、单位;可多人联合申请专题。
(3)专题内容简介【200字以内】
简述基本内容,科学研究或国家需求意义,欢迎哪些方面研究人员投稿等。可参考AGU的一个专题描述。
(4)推荐的专题召集人(2-4名)
(5)拟邀请的特邀报告人(一般专题3名以内;国际专题及综合专题6名以内)
年会时间:2013年中旬
年会地点:云南省昆明市
如有疑问,请与学会秘书处联系。
联 系 人:乔忠梅 胡 敏
电 话:010-82998257 82994373
邮 箱:dqwlnh@126.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3年3月20日
2013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组织推荐,各位会员积极申请。
今年的推荐和申请截止日期为6月3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网址: HTTP://www.cgs.org.cn(表彰奖励栏目)。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乔忠梅
电 话:010-82998257 82994373
邮 箱:zgdqwl@163.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3年 第1期 总第119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