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17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城市地球物理探测规范》第七期宣贯培训与矿产资源和工程物探新仪器新技术培训班纪要
学术交流
第27届学术年会“地球介质各向异性”、“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与减灾对策”、“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发展”、“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在地学中应用”、“地磁与高空”、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海洋地球物理”、“InSAR技术与地壳运动”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
地方学会
煤矿采空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暨第五届工程物探疑难问题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报道
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前,我们召开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彰显了中国科协这个科学共同体对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视,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从第十一届年会开始迄今已举办了四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思考科学道德诚信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求索解决途径,因此,每一次科学道德建设论坛都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就是确立规范和制度。近年来,许多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制订了相关道德准则,中国科协也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自律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的重要作用,引导科研人员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其次,加强教育。中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已经行动起来,去年开始,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行动。今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也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宣讲教育也在向高年级本科生、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新入职的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延伸,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形成了可喜的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再次,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只有规范、教育,没有对学术不端的惩罚,难以实现学术界的纯净。科学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要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科学道德上走的更远。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弘扬科学精神,就要提倡科学家为追求精神、为追求真理来做真正的科学,这是科学道德建设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坚持,一步步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让科学道德建设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长瑞,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主持论坛。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9月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第六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北京温都水城召开,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曲克信、黄清华、吴海成、倪四道、刘元生、孔繁恕、孙建国及学会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
会议主要内容有:
一、换届改选筹备工作
郭建秘书长首先介绍了理事候选人推选情况,对荣誉理事的条件做了说明。郭秘书长强调:按中国科协对理事会的要求,新一届理事会将对所有理事的工作及参与学会活动情况进行评估,避免理事不作为情况发生。要求各位副秘书长按照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各组分工的内容,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保证换届改选工作的顺利进行。接着进行了以下事项:
1、审查理事、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人选资格;
2、起草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08年--2012年7月);
3、讨论、拟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草案)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
4、讨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标准及实施办法》(修订稿),并拟定了理事、会员及学生会员会费标准;
5、对单位会员进行了资格审查;
6、对第八届先进集体候选单位和先进个人获选人资格进行了审查,讨论、评选和拟定了候选先进集体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和候选先进个人的名单;
7、讨论、拟定了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议程。
二、年会进展
郭建秘书长通报了第28届学术年会的筹备工作。本次年会首次采用网上投稿和注册,收录论文篇数为670篇左右,论文集已开始排版印刷。今年学术交流形式有所变动,除将安排11个会议室同时进行口头报告外,还有部分论文采用张贴报告进行交流,会务组已对年会各项流程做了详尽的安排,以确保年会的顺利召开。
三、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进展
郭建秘书长对第一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初评工作进行了通报,本次申报共收到有效申报项目34项,初评入选项目11项,并将评选过程向各位副秘书长进行了简要说明,同时宣布了首届科技创新奖及进步奖初评结果。
到会的副秘书长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讨论和商议。
最后,郭建秘书长进行了总结,就学会申报中国科协能力提升项目未能入选进行了反思,指出了目前学会工作存在的一些弱势。诸如:科协组织的活动学会参加得少,党支部的成立还没最后落实,会员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等,提出了改进方案,表示今后学会将积极参加科协的各项活动,抓好会员管理,开展党建工作,加强学术交流工作,努力办好明年的国际会议,在举办学术会议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提高为广大会员服务的综合能力。
此次秘书长会议的讨论、审议结果将提交常务理事会审定。
自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换届筹备工作组成立以来,工作组成员先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了多次沟通与交流,就新一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人员组成、主任、副主任产生程序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工作组成员分别于2011年10月9日、2012年6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了两次会议,确定了新一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及主任、副主任推荐名单。两次筹备工作组会议的详细情况如下:
一、2011年10月9日筹备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第一次筹备会议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举行,北京大学的臧绍先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魏东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孙振添博士等参加了此次会议。臧绍先教授简单介绍了上一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工作,主任、副主任人员组成及人员分工,并对下一届委员会提出了期待。经过大家讨论,会议形成了如下共识。
1、尽快完成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2、新一届委员会委员应在固体地球物理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新一届委员会成员应尽可能涵盖固体地球物理的不同学科与行业系统;
3、采取筹备工作组成员、单位部门等多种渠道推荐方式,初步确定了新一届委员会成员名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通讯方式,征求新一届每位委员参加委员会的意愿并提请委员建议主任、副主任候选人名单。
二、2012年6月6日筹备组第二次工作会议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结束后,孙振添博士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通讯方式与拟当选的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进行了联系,最终得到了60位委员确认。在此基础上,筹备组于2012年6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北京大学的臧绍先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魏东平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孙振添博士等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新一届委员提名主任、副主任人选得票情况进行了统计,同时提请上一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部分委员讨论协商,决定成立新一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提议王椿镛为委员会主任,陈永顺、陈晓非、艾印双、魏东平为委员会副主任,魏东平兼任委员会秘书长,同时推荐艾印双为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会员代表。报请地球物理学会批准的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名单如下:
主 任:王椿镛
副主任:艾印双、陈永顺、陈晓非、魏东平
秘书长:魏东平(兼)
委 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艾印双 安美建 陈 超 陈九辉 陈 凌
陈小斌 陈晓非 陈永顺 丁志峰 段永红
方盛明 冯 梅 傅容珊 高 原 高 锐
葛洪魁 何丽娟 胡家富 黄金莉 黄金水
雷建设 李 辉 李小凡刘 财 刘启元
罗银河吕庆田 倪四道 宁杰远 丘学林
阮爱国 申重阳 沈正康 史大年 孙和平
万永革 王宝善 王椿镛 王夫运 汪汉胜
王良书 王 志 魏东平 魏文博 吴庆举
熊 熊 徐义贤 杨顶辉 张东宁 张 健
张先康 张忠杰 赵国泽 赵俊猛 赵志新
周仕勇 周元泽 朱良保 朱守彪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KSEG)于9月18—21日在济州岛召开了勘探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会议以探讨能源地球物理勘探为主要内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带领学会部分工作人员和勘探地球物理方面的专家一行9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9月18日晚,我学会工作人员与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K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J)等学会代表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并就明年在中国召开首届环太平洋近地表地球物理学术大会进行了实质性商讨,确定了会议时间为7月中旬,地点为北京。
9月19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KSEG)签署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韩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合作协议》(Association Agreement between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d The Korean Society of Earth and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会议期间,KSEG专门为我学会提供了一个展台,这是学会第一次在国外进行展示,通过张贴海报、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和Applied Geophysics期刊等形式,对中国勘探地球物理科技和学术活动进行了展示和宣传。
学会参会人员以参会、参展的形式,体验和观摩国外学会承办的国际研讨会办会模式,开拓思路,促进交流,为承办国际会议积累更多办会经验。
《城市地球物理探测规范》第七期宣贯培训与矿产资源和工程物探新仪器新技术培训班2012年4月24日在青岛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规范》主编单位、骄鹏集团、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有关领导和山东、辽宁、广西、山西、河北等地代表共65人参加了培训班。
培训班4月25日上午开始,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主持会议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到会领导及授课专家,对青岛骄鹏和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对培训班的支持表示感谢。青岛骄鹏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亚妮致欢迎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原地矿部人事司司长钱玉好教授到会讲话并作《当今矿产形势》报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震所副所长张训华到会并作《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海洋地球物理的意义》报告。骄鹏集团董事长张晓培作《隧道超前预报技术的原理及在隧道工程勘探中的应用》报告,对常见技术问题的处理做了细致的分析。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主编,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李学军教授对《规范》编制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内容做了系统解读,结合《规范》贯彻中和前六期培训工作中重点章节和强制性条款作了详细解析。
中国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作《滩浅海高精度地震勘探方法及应用》报告,介绍了滩浅海勘探的重要性及高精度地震方法在滩浅海领域的应用,以及开展滩浅海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葛为中教授作《直流电法探测新技术-陈列式电测深和中梯断面成像系统》报告,介绍了直流电法勘探新理念新技术,并对梯度电测深剖面法和中梯断面成像法进行了重点讲解。牛建军教授作《矿产资源电磁法勘探新技术》报告,介绍了矿产资源勘查中先进的电磁法勘探技术,包括大地电磁法(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可控源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法(TEM)等。张琪经理作《城市综合工程物探新技术》报告,介绍了有关城市工程勘察工程物探方法技术,包括浅地震勘探、面波勘探、震动检测、地震波CT成像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等。施兴华总工作《探地雷达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分析》报告,介绍了探地雷达及其在隧道工程超前预报和初期检测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张晓培教授作《骄鹏地球物理探测仪器介绍报告》,全面介绍了骄鹏地球物理仪器设计思想并作问题解答。
4月27日培训班安排了地球物理探测仪器野外展示和观摩,骄鹏公司展出了各类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如SE2404EI型综合地震仪、SE2404NT型分布式地震仪、E60DN型高密度电法仪、E60T瞬变电磁仪、TSP地质超前预报仪等。培训班全体人员参观了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跨海大桥及过海隧道。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这次培训班内容丰富,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位资深专家的报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提交论文25篇, 年刊录用25篇,年会报告1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中国西部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研究
裴顺平等对玉树地震的余震数据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震源区附近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和方位各向异性变化。刘莎等采用SAM方法对玉树地震的多个余震进行剪切波分裂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各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结果。结合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初步得到了该区域的各向异性特征。王琼等收集了位于南北地震带上的甘肃、四川、云南三个地区区域地震台网的远震记录,通过对PKS、SKKS、SKS三种波震相进行偏振分析计算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
2、含裂隙各向异性介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基于Hudson模型,Thomsen模型 ,Schoenberg模型和Chapman模型,刘媛媛等研究了单组裂缝介质的尺度效应、组合效应和多组多尺度裂缝介质的综合效应,推导了各种裂缝模型的等效弹性系数矩阵,分析了地震波响应与裂缝参数的关系;结合岩石物理实验,对四种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种理论的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李秀明等采用低速裂缝嵌入基质方法制作了多个裂隙模型,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实验室观测和研究。在不同裂缝形态模型中,纵波速度和快横波速度在平行裂缝方向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垂直裂缝层方向上基本没变化。裂隙形态除对纵横波速度有影响外,对波形也有明显的影响。潘昱洁等利用DEM方法模拟了含裂缝介质的等效模量随裂缝孔隙度增大的曲线关系,利用Hudson提出的一阶和二阶等效模量近似算法计算了含裂缝介质的等效模量随裂缝孔隙度增大的曲线关系。将上述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Rathore的实验室岩样数据进行以下数值试验:试验一是基于DEM方法关于等效模量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计算横观各向异性介质的纵横波速度;试验二是利用Hudson提出的方法计算纵横波速度;试验三是用Thomsen对于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根据三个试验的结果,分析DEM方法、Hudson及Thomsen方法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纵横波速度的预测值与真实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并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詹林森等将裂缝的等效介质模型(Schoenberg线性滑动模型、Hudson薄硬币型裂隙模型和Liu含裂隙介质模型)应用到裂隙的弹性波场数值模拟中,考察不同裂隙介质模型的裂隙参数对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基于最简单的单套裂缝HTI介质,通过几个基于各向异性的等效介质模型有限差分模拟,分别模拟裂缝横向切向弱度、裂缝介质的等效孔隙度、裂缝的形状以及充填流体类型的变化对波场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对裂隙介质的流体检测和波场解释有重要意义。
3、各向异性地震波场数值计算
石玉涛等采用伪谱法(Pseudospectral Time Domain Method)数值模拟了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过程。尹志恒等在实验室构建了一个带有构造的HTI裂缝介质(带有水平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物理模型,不仅研究HTI裂缝介质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而且研究各向异性介质对构造成像所带来的影响。李敏等结合随机介质模型理论与等效介质理论,以Thomsen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二维各向异性随机介质模型,并使用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其进行了地震波场模拟。
4、各向异性理论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司芗等基于Hudson等效理论和TTI介质qP波入射近似反射系数,推导了裂隙等效TTI介质PP波反射系数公式,该公式直观地建立了反射系数与裂隙参数之间的关系,反应了裂隙密度、裂隙充填物以及裂隙倾角对反射系数的影响。基于该公式分析了裂隙等效TTI介质AVO曲线对裂隙充填物和裂隙密度的敏感性,并对其随裂隙倾角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郝重涛等采用数值研究结合解析分析的方法,利用任意强弱ATI介质中反射波三维快速射线追踪算法计算“精确走时”作为实际观测走时,利用ATI介质中修正的非双曲动校正公式进行非双曲时差分析和VTI近似非双曲时差分析。刘卫华等利用研发的叠前三维纵波地震资料的AVD裂缝检测技术,在DGCH工区深层碳酸盐岩中尝试开展了裂缝储层预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岳斌等针对长偏移距地震资料,研究了适用于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时差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算法。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证明了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能够消除介质各向异性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使断点、断面更加清晰,层间接触关系更加清楚,进而为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提高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精度奠定了基础。
其他作者还开展了三维应力作用下介质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分析和研究,三维弯曲界面的炮集P波反射时距分析和研究,弹性矢量波场偏移速度分析和研究,薄层与单界面模型弹性反透射系数的讨论和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震源区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和方位各向异性变化研究方面有新的进展;
2、在含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理论和实验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研究;
3、地震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在油气田勘探和开发中发现了许多应用。
提交论文17篇,年刊录用16篇,报告9人。报告论文10篇,特邀报告2人,专题报告与会3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围绕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Mw9.0级巨震、海啸的早期预测及震前次声波、热红外、低气压等临震异常信号,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徐道一教授自2008年6月20日起,四次正式提出预测意见(包括,《2010年中国地球物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编,见第385页)。预测地区: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8—8.3级;预测时间:今后几年。实践表明:这一中期预测意见是基本正确的。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2011年3月9日12时17分(北京时间)出现次声波异常信号,幅值达4030mV;并注意到2011年3月7日,在东日本海域出现明显低气压区。
与会专家对东日本强余震的预测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高建国教授通过对世界9级地震群发性的研究,提出2005-2030年期间正处于世界9级地震活跃期。
与会专家提出,2012-2015年期间应切实加强对东北亚地区强震、海啸及火山的综合监测、预测和分析预警研究。对国内出现巨灾和灾害连的紧迫形势,不容低估。
2、对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特别是可公度信息系预测方法的研究,成为专题报告的另一个突出热点。突发性灾害常常具有非常规的致灾机理,用中国整体思维去研究,有些过去不能预测的灾害就可能预测成功。如翁老倡导的:可公度性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会专家认为可公度信息系预测方法是中国巨灾和灾害链综合预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
3、北京天文台专家利用CCD技术,自制了国产的时纬等高仪,用此观测地震前兆,目前达到了能够观测11等星体的精度。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做好对巨灾和灾害链的正确预测,是国家和灾区人民取得防灾减灾切实成效的前提与基础。强化对灾害链的基础研究,提高对中国巨灾的综合预测预警预防水平;这是21世纪国家和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
高建国教授利用拉马德雷冷位相理论,提出2005-2030年期间正处于世界9级地震活跃期。与会专家认为,2012-2015年期间应切实加强对东北亚地区强震、海啸及火山的综合监测、预测和分析预警研究。并应对国内出现巨灾和灾害连的紧迫形势,提出政策建议。
2、自然灾害和异常的发生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存在内在联系的。重大灾害往往相互关联,必须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整体观和全方位的思维去研究。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地气耦合机制,是研究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重要生长点,也是地球科学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开展跨学科高层次研究,是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预测水平的有效途径。“21世纪的物理发展,更强调整体统一。对这些问题的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比20世纪初的几大突破还要大。”(李政道2001)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参与我国巨灾研究的多学科专家对灾害链开展了自主创新的探索研究,并在强震和大洪水预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与城市群灾害链演变方法、机理与减灾对策方面,仍缺乏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灾害链主要研究一个重大灾害如何引发、衍生、转化到另一个重大灾害过程,并作用到城市群继续产生的放大效应,所以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成因机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意义,对现代地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自然灾害预测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
恳切要求,中国科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强化支持巨灾和灾害连的预测研究,以能有效应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可能发生的巨灾和灾害链,以能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大会主题报告缺乏重大灾害的预测预防研究专题报告,这是严重的缺欠。我们郑重建议:明后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大会报告应列入此内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专业委员会建议:在2012年春节茶话会时,为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举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提交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报告1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本届年会论文涉及面广,质量高,青年学者论文占90%。主要内容如下:
1、地球物理观测和勘探数据信息处理新方法及其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识别核爆炸的时间域倒谱、精细积分、三维弹性波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及GPU并行实现、向上延拓数据处理方法、同时激发震源正演、卫星重力噪声滤波以及二维经验模态方法等;
2、地球物理勘探的数值和物理模拟,包括同时激发震源正演模拟研究、基于VTK的二维海啸数据场的多尺度并行可视化技术和基于波场分离的虚源成像方法的厄米高斯波束进行均匀介质和梯度介质的数值模拟以及复杂构造地震物理模拟正演研究;
3、汶川地震机理信息挖掘研究、地震预警和应急信息处理和发布。包括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预警评述、中国大陆地震预警能力分析、网内地震震中近实时动态定位方法研究、地震安全信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探讨等;
4、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物探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共享。包括基于EPICENTRE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服务策略和平台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禁核试核查中的信息知识库系统等;
5、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和研制,主要是RGIS重磁电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
6、地球物理信息学的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论文表明,近年来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推动了地球物理和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特别是GPU的应用,加快了处理速度,获得了显著成果。
1、 新的数据信息处理方法应用效果显著,例如虚源成像的方法可以避开。
近地表复杂地层的影响,可对深层的地质目标体进行较好的成像;运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中国及邻近地区的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解,研究了中国及邻近地区的磁异常特征;利用BEMD分解重构法进行场分离,能减少异常分离过程中不必要的信息损失等。
2、 GPU应用对于数据信息应用前景广阔。例如三维弹性波模拟的高效。
GPU并行加速使GPU存储器的合理利用、线程结构的组织和算法的优化,CPU/GPU多节点协同并行有助于实现大规模三维模型的弹性波数值模拟;精细积分法用于斜坡的四层地层模型进行三维正演模拟分析,精细积分程序的GPU并行版本和CPU串行版本对比,加速比达到了40倍。
3、识别地震与爆炸的时间域新判据效果明显,获得国际CTBTO的认可。
利用地震波数据信息时间域参量和倒谱法识别人工爆炸与天然地震的震源性质识别的显著效果,对于核爆炸的识别创新意义重大。
4、信息技术推动地震预警和应急发展,例如中国大陆地震预警能力分析。
对我国台最佳预警效果时的台网密度进行了分析。网内地震震中近实时动态定位方法研究对“地震早期预警”(EEW)技术在我国少数地震台,借助Voronoi剖分技术和地震波传播规律探索快速地震定位,推动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发展。地震安全信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探讨为了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总体目标,开展地震安全信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
5、数据管理信息化促进了数据集成和数据共享。例如“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的数据平台可以将项目信息、野外天然地震、人工探测及地质地化观测信息进行查询下载,进行地震观测数据经过事件波形截取等加工处理。
基于EPICENTRE数据模型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服务平台,对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分散存储、解决了数据结构不一致和数据集成共享问题,同时引入业务模型,使数据查询服务更加方便。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信息技术是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动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将推动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发展。本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推进地球物理信息化。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学术大会是创新交流的平台,获得了广泛认可。今后参会人员的还会增多,应该精心组织,不要撒手给公司。
提交论文20篇,年刊录用20篇,报告1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基于石油、金属矿的大深度、抗干扰的电法仪器的研制和利用。样机和实验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基于石油、金属矿、工程地质的地震仪器、可控震源和井中VSP的开发和利用,可控震源具备小型化的特点,地震仪和井中VSP具备精度高、无线通信等特点。
3、一种新型钻孔雷达样机在推广应用。
4、绝对重力仪的研制,可参加国际重力仪的比对。
5、小型无人直升机超低空质子磁力仪完成可行性试验。
6、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初步完成。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何继善院士提出的广域电磁技术及仪器设备,代表了今后电磁法的发展方向之一。
2、伪随机码抗干扰技术应用于电法仪器中,实现了在强干扰地区(城市、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及同一区多台电法仪器同时工作变成可能。
3、绝对重力仪小型化、精度高、稳定性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交论文69篇,年刊录用69篇,报告2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地震资料采集、噪声衰减、反褶积、偏移成像、地震反演及解释、多波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
在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方面,对海上普遍采用的空气枪震源排列方式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多种立体阵列组合排列方式,并通过野外试验与常规平面阵列组合方式进行了对比,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从理论和应用上尝试了将压电检波器记录数据优势性能匹配到常规检波器记录数据中来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方法;针对多台可控震源车同时扫描获得的多炮叠加地震记录,研究了一种将之分解成单炮记录的方法。
在噪声衰减方面,研究了一种基于面波频散特征压制面波的方法,在模型试算中取得初步效果;针对可控震源采集中的谐波干扰压制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将地震数据分解为基波分量和谐波分量从而来去除谐波噪声的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研究了奇异值分解压制多分量地震数据中噪声的方法,在资料处理中取得一定效果;研究了基于反演的扩展伪多道压制多次波的方法;研究了在叠前偏移成像空间域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在模型试算中取得较好效果。
在反褶积和偏移成像方面,发展了井地联合一致性反褶积方法,在模型资料试算中取得初步效果;研究形成了一种自适应谱模拟反褶积方法;研究了基于时移成像条件的快速保幅角度域成像方法和角道集抽取方法;研究了在角度域和频率域联合滤波来压制逆时偏移中噪声的方法;研究实现了基于CPU/GPU协同的叠前逆时偏移方法,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研究了井间叠前波动方程逆时偏移方法,模型资料试算取得初步效果。
在地震反演和解释方面,针对层析成像数据和射线不均匀覆盖问题,在层析过程中引入变阻尼方法和平滑约束条件来提高反演精度,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取得较好效果;研究了基于等效介质理论模拟地震波在裂隙介质中传播的方法;研究了基于Xu-White模型的随机反演估算横波速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针对KPCA方法中核矩阵计算复杂问题,研究了基于聚类的KPCA方法来提取地震属性中的非线性特征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广义S变换的时频属性,并将之用于描述某油田河流相沉积储层分布中,取得较好效果;研究了一种基于自适应RBF网络对地质异常体的特征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在多波地震方面,研究了利用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地震记录初至波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的方法,模型资料和实际资料处理取得较好效果;研究了基于共反射面叠加的纵波和转换波波场分离方法,在模型资料试算中取得初步效果;针对纵波和转换波数据匹配问题,研究了利用叠前纵波反演得到伪横波剖面数据与转换波数据进行相似性匹配的方法,提高了纵横波匹配精度;对多波资料组合反演横波阻抗的分辨率进行了比较,得到了一些认识。
在测井资料解释应用方面,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难题,基于测井数据和Gassman理论进行了流体替换分析,根据流体替换后计算的密度和声波与原位测井数据的差异性来推断和识别流体性质;研究了品质因子的计算方法,并基于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实现了连续的品质因子的计算,取得较好效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主要包括:空气枪立体阵列组合方式;井地联合一致性反褶积方法;考虑射线覆盖非均匀程度的层析反演方法;叠前偏移成像空间域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基于自适应RBF网络对地质异常体的特征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基于叠前纵波、转换波反演得到伪横波剖面,进而实现纵波和转换波的层位对比。
新的学术生长点:基于CPU/GPU协同的算法;.叠前波动方程逆时偏移方法;地震叠前反演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加强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研究,主要包括波场传播理论、波场成像理论和波场反演理论等,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技术不断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制作年会报告的光盘资料;
2.设计论文模板文件,实现网上投稿、网上注册;
3.在学生优秀论文评选方面,根据注册情况事先确定优秀论文评选比例。
提交论文64篇,年刊录用64篇,报告2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地震属性与地震反演、岩石物理、物理模型正演模拟、数值模拟及地震数据处理中多次波的压制及数据插值重建等方面内容,来自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同学及老师做了报告。报告提问很踊跃,学术交流氛围十分浓厚。主要成果为:
在地震属性方面,利用多属性聚类技术进行油气藏预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反演方面,全波形反演已然是反演技术的主流;物理模型方面的研究已经愈来愈复杂,逐渐向碳酸盐岩储层方面过渡;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多次波压制,有关逆散射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利用压缩感知理论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已崭露头角。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一种新的时频分析方法:刘国昌同学在局部属性和整形正则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视频分析方法,概念简单,计算效率高且可以精确的控制分辨率;
2、稠油开发四维地震监测:胡卫剑等人利用微重力测量对稠油开发过程中油藏的变化进行监测,多次测量稠油采集区同测点不同时间的微重力数据,分析差异预测蒸汽腔的变化,从而对油藏进行监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利用地层的吸收特性进行油气预测:张显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层吸收特性进行油气预测的方法,并对实际的数据进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多次波压制方面:黄新武等人对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刘华峰、王芳芳的人对逆散射级数法压制鬼波及层间多次波进行了研究。实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储层预测与油藏描述技术精度将不断提高,在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延长油藏寿命方面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建议今后学科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加强流体识别机理与高精度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年会报告最好有光盘或U盘资料,摒弃笨重的纸质材料;
2、希望能加强会务的组织工作,使其更加专业,能使报道时的流程更简单快捷;
3、建议给每个报告人一个有特色的小礼品,具有纪念意义。
提交论文33篇,年刊录用33篇,年会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为:重磁方法(19篇)、电磁方法(3篇)、地震方法(4篇)、综合方法与应用(2篇)、软件开发(3篇)、地质(1篇)、定位方法(1篇)。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
1、重磁方法:(1)针对航磁数据处理、解释及制图的需求,庞旭林等探讨了航磁数据的高度改正方法——异常场识别-场源位置分析技术;王明等开展了基于PDE的航磁网格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张洪瑞等开展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航磁三维解释应用研究;尹航等讨论了编制大范围小比例尺航磁异常图的关键技术。(2)对于目前地面磁测数据的应用,骆遥等提出了磁异常在卫星高度上的反映,并与卫星磁测结果进行对比;刘胜博等开展了基于磁异常模量的三维磁化率成像研究及应用工作;朱晓颖等介绍了利用地磁场进行导航的优势与问题。(3)针对国外的航空重力测量系统,高维等介绍了重力测量系统,舒晴等介绍了重力梯度测量系统。(4)针对重力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应用,潘炎冰等研究了卡尔曼滤波解算航空重力数据的方法,王浩然等提出了利用Occam’s反演方法构建重力梯度张量反演的光滑目标函数,并利用共轭梯度法求解模型目标函数的三维反演方法;何紫娟、石磊、宋才见等分别进行了非洲大陆、青藏高原、湖南怀化等地卫星重力和重力资料的处理与应用工作。(5)针对目前重磁数据反演技术难点的问题,张菲菲等提出了2D重、磁异常分步反演方法,着重于构建异常体的形态分析;何灿高等提出使用多种约束方法进行三维重磁反演,并对比了不同约束条件下的结果;陈召曦等为了实现大数据量的高速计算,提出了加入GPU技术的反演思路;郑元满等分析了重磁三维物性实时可视化反演关键技术,包括起伏地形条件下随机子域三维物性自动反演方法、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多线程编程技术;周岐山等利用自动反演法开展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反演试验,发现针对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约束反演方法,能够较好的克制自动反演中出现的多解性。
2、电磁法:杨金凤等结合了解析计算和数值计算,开展了直流电阻率三维正演的预条件共轭梯度法研究,提高了正演计算速度,同时降低了内存消耗;匡海阳等应用多种电磁法勘探技术的结果解释泥河矿区的地下电性结构,并与地质剖米进行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王卫平探讨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法的发展现状和应用。
3、地震方法:叶媛媛等开展了局部PCA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的研究,张佳佳等通过联合波阻抗△logR重叠法、岩石物理模型速度反演法和地震多属性预测法综合评价油页岩含油率,胡国泽等开展了槽波地震勘探技术预防煤矿灾害的研究,冯京等开展海底浅层测量应用于海砂资源调查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4、综合方法:郭建卫等研究了海洋油气资源探测方法,以前期地质、地球物理及钻探信息为基础,综合物探与化探方法进行探测;刘富波等应用了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精度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进行铁矿勘探,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
5、软件研发:王林飞等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非震软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田嵩和李敬敏等在不同层面分别建立了航空物探资料的查询系统,设计了多种空间查询工具,实现了航空物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查询,方便了航空物探、遥感科研人员对已有资料信息的查询需求。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重磁数据处理方法方面有较大进展:三维数据处理及约束反演、GPU计算加速、航磁网格数据处理的PDE方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2、地球物理多方法综合应用得到重视,并取得进展,尤其是多种电磁勘探方法在同一工区结合使用,丰富和验证了电性信息,提高了对地下结构的认知。
3、航空资料查询软件系统的研发取得可喜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大力发展深部探矿技术,以满足国家对资源快速勘查评价的需求,重点是发展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
2、进一步发展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处理和解释技术,研究数据去噪和多方法联合反演等技术,以提高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效用。
3、按软件工程要求,开发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产品。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年轻地球物理工作者成长很快,希望学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本次到会报告的人员很多,吃饭住宿存在一定问题;
3、本专题摘要很多,但报告较少,希望采取一定方法提高报告数量。
提交论文53篇数,年刊录用52篇,报告4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地震叠前偏移;2、上地壳构造及断裂折射地震走时成像;3、全波形反演;4、近似解析离散化逼近算子的交错网格方法;5、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干涉法研究;6、成像后压制逆时偏移噪声。
研究发表者乃来自:中南大学, 长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1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华东)石油大学、中国(北京)石油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石油公司,研究机关的教授、学者;更多的是许多青年学者、学生,平均年龄小于40岁,形成本届学会的特色之一。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求解复杂地球与地下介质的不均匀介质下的高精度地震波动方程的离散数值求解的创新的方法层出不穷。 如双相介质中弹性波动方程的保辛性近似解析离散化法;通过极小化频散误差来优化含参数的ONADM格式,从而获得具有最小数值频散的数值方法。进而极大地提高波场模拟的计算速度,可望在大尺度波场模拟、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偏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对复杂介质条件下地震波求解及应用。如弹性波含双裂纹介质中的传播研究等。提高了非均匀介质条件下地震学研究水平。
全波形反演问题应用创新,对声波介质的速度进行不同频率的波形反演。利用预条件双共轭梯度稳定法和多重网格法对反演中波场传播和梯度场。迭代法减少反演对计算机硬件的依赖,并且多重网格法多尺度性质有效克服空间域的反演极小值问题,加快了反演的收敛速度。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地震偏移研究及理论创新:动方程逆时偏移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深度域偏移方法,通过对地表记录的地震波进行逆时延拓,利用成像条件实现对地下各点的成像。常规基于射线理论的波动方程积分解法和基于波动理论的微分波动方程单程波解法精度有限,而且相位不准,难以处理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和高陡倾角的成像问题。逆时偏移方法采用全波动方程,对地震波波动方程的近似少,不受倾角和偏移孔径的限制,能够处理纵横向变速问题,是目前使用的偏移方法中最精确的成像方法之一。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今后重要方面研究是:
1、积极开展地球物理波动场的离散数值模拟理论研究,特别是极端复杂实际问题的求解途径。
2、地震波在三维不均匀介质的传播问题应用于工程勘探研究实践。探讨研究油气、煤炭, 矿产资源勘探及工程地质勘探实际例子。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学会制订投稿格式文。格式文中应增加如:学生,口头发表,post 发表,等内容。
因为论文集太厚,都改成一页。
更改学生奖需亲自领奖的要求,会后用书面通知为好。
提交论文39篇,年刊录用35篇数,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有:工程物探与疑难问题分析;瞬变电磁场到波场转换的研究进展,二维微动剖面技术探测“孤石”;大尺度源瞬变电磁研究与应用分析;近地表速度不均匀体对面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基于噪声的面波层析成像与观测实验;一种铁路路基雷达探测信号的枕木干扰波剔除算法;回线源瞬变电磁法全域响应研究;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短偏移响应研究;物探对施工地质体的细观研究;隧道瞬变电磁三维探测;偶极子假设引起的大回线源瞬变电磁响应偏差;堤坝探测中的电阻率成像3D有限单元法模拟;三维相干体技术在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天然电场选频法在地下水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浅孔VSP技术在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研究;微动探测技术及其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成果:
通过波场转换技术,可以实现瞬变电磁法拟震解释;通过采用电性源短偏移全场探测技术,可以实现大深度高分辨勘察;通过建立源广域瞬变电磁法,可以实现回线内外任意场点探测。
隧道超前预报一直是工程领域的难点,采用方向滤波技术可分离掌子面后方信号。采用微动观测技术,可以实现特殊环境下对电磁法和地震勘探的有意补充。陆地声纳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闹市区开展陆地声纳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本次参加会议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比往年人数增加。
2、电磁法发展较快,新技术、新理论研究成果明显增多。
3、瞬变电磁模拟地震解释、数据相干迭加,电性源短偏移全场探测技术,回线源广域瞬变电磁法等成为研究亮点。隧道超前预报一直是工程领域的难点,采用方向滤波技术可分离掌子面后方信号。微动观测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次会议的问题:
1、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及委员到会的比例较低。
2、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内部行业之间的协调需要加强。并要重视年会。
3、参会人数、报告数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更好的搭建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平台,扩大工程地球物理专业的影响,对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建议如下:
1、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专家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地点就在年会召开的地方。
2、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地点就在年初的主任会议召开的地方。
3、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组织或者参与的会议比较多,有必要从层面上对会议的级别进行做如下的排序:地球物理年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会议——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行业主导、专业委员会参与的会议——企业主导、专业委员会参与的会议。
4、建议修改章程,对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专家、委员的增补和退出机制进行明确规定。
四、多关心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针对工程地球物理专业的特点,进行交流和指导,以促进专业委员会的发展。
提交论文22篇,年刊录用18篇,报告2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
1、GPS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形变以及地震活动;
2、GPS监测大气、电离层变化以及海浪运动;
3、InSAR技术算法研究以及三维地表形变场研究;
4、高精度VLBI技术算法研究;
5、地球自转变化的高精度测定及其机理研究。
主要成果:
1、在可靠性排序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余量mask技术和相位解缠基准信息,发展了一个新的高精度的解缠算法。其算法精度比IGRA算法高。
2、从角动量激发和日长变化探测核幔耦合特性,给出了核幔在亚季节和季节尺度上是解耦的,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一定的耦合特性的结果。
3、在存在极低剪切波速的顶部结构的情况时,沉积层对震源参数反演的影响不能忽略。
采用全球VLBI解算得到了质心加速度,其精度水平比目前有关资料的银河系参数导出的值精度上要高一个量级。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与北美板块向西南方向的推挤,呈现一个从西南角向东北角挤压,一个从东北角向西南方向挤压,形成一个强剪切作用的力偶,这是中国大陆中东部众多南北向和北东向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各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并置观测以及多种资料的融合处理是研究地球变化的国际新动向。
2、随着高频GPS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使得GPS 的观测精度和对形变谱的敏感性朝着测量地壳动态瞬时变化的方向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高频GPS运用到地震监测工作中。如何提高高频GPS的信噪比以及如何更合理地结合地震波数据联合反演震源信息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既已注册并预定了住宿,却无法保证得到满意的住宿。
2、分会场应该提供激光笔。
提交论文41篇,年刊录用39篇,报告2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利用GOCE卫星重力反演地球高精度静态重力场方面,采用重力梯度(GOCE)联合高低卫星跟踪(GRACE)解算重力场的方法,考虑海洋潮汐和非潮汐因素的影响,获得了较好的模型结果。
2、在静态重力场的应用方面,指出了全球地球重力场在研制我国地球重力场模型中的适用性区域;系统提出了反演全球密度结构的三维成像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模型结果;联合重力和地震反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密度结构,揭示了密度低高低的纵向分布规律;提出了均衡重力模型的“凝聚”表达方式。
3、在地表系统质量迁移研究方面,成功解释阿拉斯加东南地区小冰期的重力变化,揭示出我国大陆及其局部的水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受地球弹性结构影响的规律,利用震前重力变化划分地震危险区。
4、在重力数据处理方面,用TSOFT潮汐软件取得较好重力预处理结果, 提出了空间域GRACE卫星重力去燥方法,有效地压制了高频误差,用超导重力有效地标定了弹簧重力仪的格值。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学术观点:
1、利用GOCE卫星梯度数据联合GRACE数据有助提高中短波长重力场的精度;
2、利用GRACE重力和地表水文学模型,可监测地下水储量的变化;
3、在青藏高原用GPS监测水质量迁移,必须考虑区域详细的地壳结构;
4、重力与地震结合可有效揭示岩石圈密度结构。
新学术生长点:
1、多卫星系统联合精化重力场的研究;
2、基于时变重力场和GPS的水(冰雪)环境变化研究;
3、联合时变重力场的地震破裂过程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国际上新一代的重力卫星计划(GRACE-follow on)预期精度及分辨率大大提高,在地球内部密度异常和地球系统质量迁移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要立足国际前沿,加强卫星重力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管理规范化。网上注册和递交摘要, 为专题负责人提供网上办公平台。减免专题负责人的注册费、差旅费、住宿和饮食费。
学生评奖规则早点出台。
提交论文21篇,年刊录用21篇,报告1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地磁扰动和模型;
2、电离层/大气扰动;
3、磁层中的扰动;
4、磁层中的能量输入、传输和扰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球磁层中的能量在太阳活动高低年全周期变化过程中是平衡的;
2、极区与低纬度地区电离层扩展F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性;
3、极光和亚暴过程中的耦合关系新观点;
4、电离层和大气探测有了新的发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地球空间探测将进一步深入和扩大;
2、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促进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次会议组织基本成功,以后会前强调回执,以便合理有序的安排会议。
提交论文30篇,年刊录用20篇,报告1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日冕、行星际与磁层物理:a)日冕物质抛射(CME)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b)太阳风向磁层内部的能量输运;
2、电离层物理:a)太阳活动低年期间电离层特性;b)空间天气事件中的电离层扰动传播;c)电离层和中性大气耦合机理;d)电离层模式化;
3、中高层大气物理:临近空间环境监测与设备研制。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不可见CME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2、太阳风注入磁层能量的分配和储存;
3、太阳活动极端条件下(包括超强太阳风暴和极低太阳活动水平期间)的空间天气行为。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利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的条件,加强空间观测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自主观测数据的分析。
提交论文76篇,年刊录用75篇,报告44人。其中,包括大会学术报告 1 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1、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有19篇;
2、海洋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边缘构造学,有19篇;
3、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及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方法,有11篇;
4、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地球物理、灾害地质评价,有11篇;
5、地震海洋学,有5篇。
主要成果:
1、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面,有关国产海底地震仪(OBS)的成功实施于南海和大洋调查的成果占了8篇,突出反映了我国OBS的技术进步与取得的地质成果,并在多波束测深技术方面自主研制了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改进和发展了系统独特的多波束数据处理和自动成图技术。
2、在深水区地震勘探技术方面,发展了长电缆大震源宽方位的资料采集研究,在南海地区取得了成果。
3、在海洋重、磁、电探测技术方面,在海洋可控源电磁技术及在油气方面有新的进展;
4、在海洋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边缘动力学方面,对南海,尤其是西北次海盆与西南次海盆的地壳结构与扩张模式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5、在海洋油气地球物理、深水及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6、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学科,本次年会有5 篇论文,反映在研究广度与深度上有新的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
1、我国首次对南海东部次海盆及西南次海盆扩张脊开展三维海底地震仪探测,开创了我国南海大规模三维深地震探测先河;对南海扩张脊的三维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征已有初步成效,将提示南海深部岩浆源和后期火山链的联系,探讨南海扩张模式与形成机制;对西南次海盆提出渐近式扩张模式,其地壳扩张模式具有纯剪模式与简单剪切模式的交叉特征。
2、对西南印度洋中脊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查明了热液活动区的速度结构特征,初步推断了热液喷口的热源及形成机制。
新的学术生长点与科技动向:
1、海洋深部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对于认识海洋及全球深部地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观测手段多样,特别是OBS观测系统的广泛建立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海洋油气地球物理,特别是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调查,将随着资源勘探力度加大,会有更大的发展;
3、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起步与世界同步,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4、海洋前新生代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正在形成新一轮前瞻性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新领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进一步搞好产、学、研结合,结合海洋领域前沿及重大课题开展密切协作;
2、在编写海洋地球物理简史基础上,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建议;
3、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发挥其作为地球物理与海洋科学学科体系中重要分支学科的作用;重视海洋地球物理专业新生力量培养与人才选拔。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会议论文短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很厚,建议以后年会论文可通过网上形式或改做光盘形式进行。
提交论文22篇,年刊录用22篇,报告2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场中的应用,包括利用不同波段的数据开展的地震形变场研究;
2、基于时间序列的InSAR技术(PS-InSAR/小基线集等)在断裂带微小地壳形变观测中的应用以及城市沉降中的应用;
3、InSAR与GPS融合获取地震三维形变场;
4、InSAR、GPS、地震波及强震数据的联合反演;5)地震红外异常研究。包括长波辐射及红外亮温的背景场和地震异常提取,以及红外亮温、气温与地温的对比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GPS、InSAR融合技术获取地震三维形变场;
2、多时相InSAR技术获取微小地壳形变场;
3、InSAR、GPS、地震波及强地面运动数据联合反演。
4、卫星红外亮温与气温及不同深度地温的相关性与地震异常的关系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深化和扩展InSAR在地震领域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从地震形变场获取推广到地壳形变场探测;
2、加强InSAR技术与GPS、水准等观测手段的融合研究。
3、加强研究所与高校的合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希望明年继续支持本专题的举办;
2、鉴于今年参会人员很多(50多人),建议明年能够提供更大的会议场所。(完)
“地球深部流体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地质灾害,暨杜乐天教授从事地质学60周年学术研讨会”已于2012年7月6-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联合举办,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梦溪宾馆具体承办。
来自中国核工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下属近20个研究院所、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香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有关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还有来自Founder and CTO, Xradia Inc, USA、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HORIBA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等国内外著名高科技企业界代表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北京石油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专职领导代表,以及科技日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石化报等新闻媒体代表参会,共计76名。在短短的2天会议交流时间里,完成会议学术交流报告共计49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3篇、重点报告26篇。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大会组委会主任欧光习研究员致开幕词。在开幕式上,首先邀请了我国著名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肖序常教授致辞,并邀请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胡瑞忠教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霞高级工程师、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原总工程师郑大瑜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谢鸿森教授、国家地震局杨玉荣教授等我国地学领域一级学会的领导、老专家代表进行了发言、致辞。开幕式最后邀请了本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杜乐天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致辞,并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精彩的开幕式,使得会议一开始就沉浸在浓烈的学术气氛中,与会学者深受鼓舞、充满期待。
地球深部流体是地球各大圈层间相互作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球深部流体活动及地球排气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作用,而且直接控制着众多金属、非金属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还可以诱发重大地质灾害。杜乐天教授是我国幔汁理论、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和地球排气学说的奠基人。今年又适逢杜老80华诞和从事地质学研究工作60周年。因此,会议学术思想聚焦于杜老历尽毕生心血的流体地球科学观——“地球深部流体(幔汁-烃碱流体-地球排气)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地质灾害”的学术主题,取得了以下四大方面的学术成果:
(1)地球深部流体理论的深入研讨,有力地推动了从固体地球观向流体地球科学观的转变
杜乐天教授“幔汁地球內动因五大原理与两项工程建议”的精彩报告,在短短40分钟的报告中,向会议代表展示了流体地球科学观——幔汁理论、烃碱流体、地球排气与金属矿产、油气能源矿产形成及重大地质灾害孕育等国际前沿理论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集中反映了杜老勇于打破陈规、勇于开启学术新思维的开拓精神,以及立足于国际顶尖的地学哲学思想和卓越智慧。对推动从我国、乃至世界从固体地球观向流体地球科学观的转变,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
相关的报告还有,王驹教授“从固体地球观到流体地球观的转变——地幔流体研究中的创新思维”、谢鸿森教授“高温高压实验地球科学进展”,余达淦教授“剖析碱质热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关系”、张荣华教授“玄武岩与流体反应动力学实验和观测”、罗照华教授“深部流体与岩石圈溃变”、郑海飞教授“地球内部流体性质及其行为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进展”、岳中琦教授“地壳和地幔间莫霍间断面是一气体球圈层”、梁汉东教授“地球排气与大气返流——全球地下煤火现象的启示”等等一系列报告,从地球深部流体理论、高温高压地球科学实验、到矿产资源形成分布及地质灾害孕育实例的解剖等方方面面,高度概况了地球深部流体的研究进展和突出成果。
(2)大型成矿作用事件与巨型成矿带理论及其预测方法研究成果
大型成矿作用和巨型成矿带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次大会代表性的学术报告有,郑大瑜教授关于“煤铀兼探的重大突破——中国最大铀矿的发现”的报告,胡瑞忠教授“华南陆块陆内成矿作用”、欧光习教授“华南典型热液型铀矿床中深源有机/无机成矿流体特征”、谢玉玲教授“小碳酸盐岩为何能形成超大型稀土矿床”、胡宝群教授“热液金属矿床水相变控矿机理”、周久龙硕士“钒钛磁铁矿矿床的透岩浆流体成因模型”、刘立教授“幔源CO2-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记录”、杨富全教授“新疆北部巨型铁矿”、刘德长教授“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矿产勘查的开拓性应用研究”、潘蔚教授“华南北西西向构造与铀成矿“、罗照华教授“利用宽谱系岩墙群进行成矿预测”等报告,全面而深入地涵盖了从大型成矿作用事件分析、巨型成矿带理论建立、到深部流体活动与矿产资源形成分布预测的重要研究成果。
(3)地球深部流体与常规/非常规、有机/无机成因石油、天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技术方法
油气仍是今后较长期重要短缺资源,如何满足国家需求?我国著名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肖序常教授指出:“首先应解除油气生因机制认识上的一些禁锢区,放弃‘唯有机生油论’、‘没有盆地沉积层就有没有油气’等论点。强调油气成藏不限于盆地沉积层;倡导‘油气生因多元论’”。为此,肖序常院士作了题为“蛇绿岩的发生、演化与能源效应”的特邀报告。在报告中,肖院士集成近十年来丰富的最新资料,从大地构造与蛇绿岩的发生、空间赋存特征、蛇绿岩蛇纹石化与油气生成机理及其实验验证、全球碰撞造山构造蛇绿岩带与大型含油气盆地分布实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国内外无机成油论的最新成果——蛇绿岩蛇纹石化生油论。强调油气生成与地幔气、流排放、催化有关,也与蛇绿岩的生因、演化(蛇纹石化、费托效应)有关;强调油气成藏不限于盆地沉积层;倡导“油气生因多元论”;在勘探油气中,应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等对深部构造格局探测,以利发现油气(具体详略),在一定地质条件环境下,油气是可再生的。
杜建国教授“地幔顶部温压条件下油气稳定存在的实验证据”、罗群副教授“深大断裂对无机烃运聚成藏作用研究”、刘银河高工“含油气盆中地球深部流体的活动及效应”、崔永强高工“用幔源油气理论指导勘探实践”、于志超博士“双辽火山活动与松辽盆地南部无机CO2气藏的成因联系”、贾连奇硕士“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中热液流体的来源研究--来自稀土元素的证据”等代表性报告,也是对无机成油理论的有力佐证。
曾小英高工“沉积期火山作用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优质储层的意义”、陶士振教授和庞正炼博士“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形成条件和地质特征”、曹鸿亮硕士“乌夏地区二叠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王康东博士“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天然气成藏期分析”、李贤庆教授“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充注成藏特征研究”等代表性报告,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深部流体活动及其热作用对沉积岩储层和油气成藏的影响、制约。
吴必豪教授“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研究进展“、刘玉山教授“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杨爱玲教授“单个油气包裹体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及颜色分析”、Wenbing Yun教授“Nondestructive Multi-length Scale 3D X-ray Imaging of Rocks with Resolution down to 50nm”、武艳红工程师“新型研究级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张衍亮工程师“DXR型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技术特点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等代表性报告,系统阐述了国内外非常规能源(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的最新研究成果、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和当今国际上最尖端的非常规能源微米级、纳米级三维成像技术。
(4)地球深部流体活动与重大地质灾害孕育最新研究成果
地球深部流体活动不仅能够形成矿产资源,造福人类,同时也会有负面效应,孕育灾害。地球深部流体研究的目的是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本次大会代表性报告:刘耀炜教授“地下流体与断裂构造及地震活动关系”、岳中琦教授“地震、火山的甲烷天然气成因机理”、陆永发高工“黑龙江地下逸出气体与地质构造及地震关系的探讨”、程黎鹿教授“冻结岩浆房的活化与火山喷发”、刘成龙博士“汶川地震前四川地区地下水异常”、方斌副教授“西藏羌塘温泉逸出气体研究”等报告,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地球深部流体活动与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孕育及其预测方法。尤其是,谢鸿森教授“高压科学的若干研究问题”报告,阐述了二十一世纪压缩科学的需求和挑战(即高压科学“玛丽计划“)、以及从“玛丽计划”揭露地幔底层、地球深部流体物质相态、深源地震之谜等科学问题。正如谢鸿森教授寄语:“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对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开拓新材料以及推动整个物质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创新性。高压科学研究将会影响我国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
会议的特色与创新:(1)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以“流体地球科学观”为主题,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稀有矿产、金属、非金属、多种成因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流体活动与地质灾害;从地幔流体到温泉气体、地下水、地球排气等涵盖了地球不同圈层。既有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探测技术,又有应用实践。(2)突出了超专业跨学科的新动向:今后重大综合性科学问题是现在单学科专业实在无法胜任的,从专业中走出去,让别的学科走进来,双向对流可以打开崭新天地。这可能是今后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地球科学上从固体地球观向流体地球观基本概念更新反映了这一趋势。地球深部流体包括三大部类——热液、岩浆和幔汁(超临界态和等离子态);热液和岩浆乃幔汁反应的产物,幔汁兼有液体和气体二者特性,故也可以称之地球排气。本次会上许多论文都表现了这一规律。(3)独立思考,冲破洋教条:自主开拓是本会又一大特色,特别是流体地球科学中青年研究队伍在扩大,研究思路、手段在不断创新、完善。(4)尊师重学、求实创新:以杜乐天教授为首的老一代地学大师的学术造诣、思维创新及其为人做事的高尚魅力,是流体地球科学永远飘扬的一面旗帜。(5)科学普及、面向大众:向媒体和社会公众介绍了深部流体理论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关系,意义深远,达到了宣传、普及的预期效果。
会议组织委员会于7月6日下午安排了对杜乐天教授学术思想的媒体专访活动,于当日晚举办了“热烈祝贺杜乐天教授80华诞暨从事地质学60周年”的特别生日晚宴,全体与会人员参加。与会全体同仁热烈祝贺杜老师80华诞:身体健康长寿、智慧之树常青!感谢杜老师从事地学工作60春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启迪、乐于奉献!
会议自始至终,全体与会代表讨论热烈而深入!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杜乐天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2012年7月8日,全体与会代表怀着丰收的喜悦和对地球深部奥秘进一步探索的激情,相互勉励、祝愿、道别。会议组织委员会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及其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沉积盆地三维地质结构和矿产调查工作已经逐步开展,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构造和矿产复杂性的认识。为了深入交流和总结这方面的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经杨文采院士提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含油气盆地远景定位’项目组”于7月19-22日在北京延庆县城联合召开了“中国盆地三维结构和矿产调查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沉积盆地三维结构和矿产调查战略研究”,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中国盆地三维结构与油气富集带定位的方法技术;(2)板块构造学说应用于中国沉积盆地演化和矿产远景预测;(3)中国沉积盆地调查现状和优先考虑的区域;(4)沉积盆地多种矿产综合调查的方法技术。
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地质大学等部委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以及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会议由本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文采院士主持,中国地质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传达了中央和国土资源部相关文件精神并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生产转化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和勘探靶区选取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杨文采院士介绍了盆地三维结构和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和应用、地质大学万天丰教授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应用于中国沉积盆地演化和矿产远景预测以及中石油勘探研究院邹才能院长关于页岩气技术和发展等进行了精彩发言,地质所卢民杰副所长、地调局基础部翟刚毅副主任、地质所高锦曦副所长分别针对三维地质填图和深部地质结构调查、能源资源战略需求和地质科技进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进行了发言。此外,研讨会上还有19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塔里木盆地油气研究、中国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地质特征与矿产远景、钾盐探测技术、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多波地震勘探和反射地震采集新技术等进行了发言,并就目前地质勘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认真探讨了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研讨会结合当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开展盆地三维结构探测和深部矿产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也非常及时。同时,研讨会上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也纷纷发言,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建议,这对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非常有利,同时也促进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这是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又一次联合科研院所召开的联系实际的学术研讨会,这种学术研讨会有助于扩大专委会的学术交流范围与气氛,同时又能促进科研项目的发展。多学科、多部门的学术联合研讨会形式是当初我专委会成立的宗旨,也是我专委会一直在努力做好学术交流活动一个方向。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2012年8月12日至14日,以“遥感地球物理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八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到会指导,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安大学、山东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局、北京应用气象所、北京市地震局、防化研究院、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总参气象空间天气总站、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海军工程大学、二炮指挥学院与二炮工程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完成了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特邀报告和学术交流报告两部分组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秦绪文处长、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严卫东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文耀研究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研究员分别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志勇教授、防化研究院李鹏研究员、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王海军研究员、北京地震局武安绪研究员、华北计算所王晓航研究员、长安大学钱建兵、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所李霞助工,二炮工程大学许鹏副教授等14人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于2012年8月12日举行。会议议程有三项:优秀论文评选、委员增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在全部55篇论文中,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根据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经相关委员提名推荐,全体与会委员讨论,决定增选许鹏副教授为委员,并希望各位委员能积极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各项活动,为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与会的全体委员讨论确定,第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地球物理”,由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承办,时间为2013年10月下旬、地点为湖北武汉,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2年7月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和学会挂靠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理事会员单位会员24人赴沂蒙山革命老区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蒙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张善法秘书长参加了活动。大家参观了战役纪念馆,登上孟良崮瞻仰战役纪念碑。重温六十年前发生在沂蒙大地上的革命战斗历史,聆听了革命先烈英勇献身、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事迹。
党支部在庆“七一”、纪念建党91周年之际,组织学会党支部党员到沂蒙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在实践中给党员干部开展鲜活的党性教育课,使党员干部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大家一致表示要学习、贯彻、落实“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净化提升思想境界,以革命先烈精神为动力,倍加珍惜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于2012年7月20日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七届五次理事会,18位理事到会。会议由耿建华理事长主持,会议进行了四项议程:
一、首先请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舒嵘研究员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该所参与航天工程的科研工作情况。
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方连璋同志汇报学会上半年工作情况,并对下半年工作提出建议,着重讨论了学会成立25周年的庆祝活动安排。
三、讨论学会报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和推选先进个人的人选等事宜。
四、参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成果展览。
通过本次理事会,学会进一步明确了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广大科技人员在航天科技工作中为国争光、不怕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会科技工作者受到了鞭策和鼓舞,也使到会的理事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学会希望大家众志成城,继续将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在各自的科技和生产实践中再创佳绩。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河南省科协学会部的指导下,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12年8月19日—20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召开了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暨工作会议,来自全省10多个会员单位的3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方盛明理事长主持,主要内容有:专题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会工作总结、学会今后工作讨论、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颁奖等。
张立柱副秘书长首先总结了学会开展的13个方面的工作,代表们对学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积极建言献策,对学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共交流了1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分别就油气和煤田资源勘探、金属找矿、测井技术、地学仪器、地壳深部结构研究、防震减灾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河南省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方盛明理事长作了题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推动地球科学发展与进步”的专题学术报告,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球物理的发展及现状,提出了创新性见解。通过讨论与交流,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增进了会员单位间的了解,对于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会议为2011年度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
与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今后多举办这种形式的会议,表示今后要加强行业间的学习与交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与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煤矿采空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暨第五届工程物探疑难问题研讨会于8月29日在太原晋祠宾馆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会期三天,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咨询、煤炭、石油、铁路、冶金、公路勘查设计系统和行业学会的48个单位、12个仪器厂商的代表228人参加了会议。山西省科协主席郝建新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老前辈曲克信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在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希望这次产学研三结合的采空区会议延深办好,成为学会的一个特色品牌。
采空区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灾害,频繁引发灾害事故,采空区与地面坍塌,对地质环境破坏、人民居住安全以及铁路、公路、城建、水利电力等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有效地提升我国的采空区探测与预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与环境地质灾害治理,避免和减轻工程灾害,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了这次会议。
会议共收到涉及煤矿、铁矿、白云岩采空区探测和多金属矿、地下水探测等学术论文59篇,大会特别邀请的学术报告10个。学术报告和论文涉及到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有:三维地震、二维地震、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音频大地电磁(天然和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地震散射、氡气测量、探地雷达、微重力、磁法、核磁共振和微动等相关方法的基础理论、数据处理、基本应用研究和有关方法勘查采空区应注意的问题、应用效果及综合物探勘查研究,表明了我国当前采空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先进性和研究水平。大会进行了10个特邀报告,23个学术交流报告及6个仪器厂商的发言,大会收到的59篇论文,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与水平。
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年轻人占到60%以上,这充分表明了地球物理勘查领域学术活动的活力,和在采空区勘查领域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巨大市场和有关基本问题研究的潜力。
会议认为,采空区勘查技术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准确地探测采空区仍然是一个复杂问题,急待进一步深入交流,组织联合攻关取得实效。采空区勘查不仅是一个工程问题,也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由于采空区(多层,不同埋藏深度,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地面工作条件等的采空区)探测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地球物理工作者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重任,同时也期望有关部门和领导给予支持。
全国涉及煤矿采空区的省份众多,山西是全国采空区范围最大,采空区分布最广,采空区最复杂、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最多的省份,也是开展采空区地球物理勘探最早,勘查面积最大,使用探测方法和参与探测单位与人员最多的省份,因此,本次会议在山西召开,对提升采空区的探测技术水平,推动地球物理勘查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2年9月7日-8日,南海西部地区测井资料采集及处理解释研讨会在湛江徐闻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主办,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承办,中海油服油技事业部湛江基地协办。湛江分公司行政部、勘探开发部、研究院和中海油服油田技术事业部资料解释中心及斯伦贝谢油田服务(中国)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专家和测井技术人员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在踊跃投稿基础上,优选了15篇报告进行了大会交流,报告人员就平时工作中所采用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畅所欲言。交流内容涉及到海上测井现场作业、资料采集等质量控制及相关措施细节,裸眼井和生产井资料处理和解释评价,以及核磁共振、测压取样、电成像等测井新技术的应用实例。会上特别针对东方地区中深层高温超压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泥浆侵入、文昌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评价等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斯伦贝谢公司的专家详细介绍了新一代电缆地层测试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实例,并提出了测井与油藏开发相结合的新构想。与会人员在每个报告完成后,都会就报告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通过本次研讨会,加深了“两岸三地”测井技术人员的相互沟通,开阔了大家的眼界,拓展了测井专业技术的发展空间。与会人员对研讨会的成功举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且成员单位基本达成以后每年举办一届此类会议的共识,使之稳步发展成为中国南海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交流平台。
备注:“两岸”比喻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中海油服油技事业部;“三地”指湛江分公司勘探部、研究院及油服测井湛江基地。
(陈嵘 何胜林 吴洪深)
2012年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和泛珠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平台学术研讨会于8月20日在济南召开预备会议。广东、山东、河北、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曲克信、孔繁恕、刘元生、孙建国、于学伶副秘书长,《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主任刘少华及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24人,预备会由广东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主持。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指导下,由沿海南北两地区地球物理学会和大学会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商定召开的,目的为活跃地方学会学术气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学会的发展。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以下议题:
1、2012年11月23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召开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由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发二号通知并安排有关事宜。
2、研讨会主题为:勘探地球物理、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观测与信息技术、防震与减灾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新技术新发展和前沿课题。
3、会议承办单位: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会议组织参观了台儿庄战役和铁道游击队展览馆、沂蒙山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临时党支部组织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了解历史,缅怀英烈,振奋精神,继往开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核电、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民航机场等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为工程地球物理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市场也在调整和收缩;尤其是水电行业大规模的建设高潮期已过,面临着过剩的生产力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了不断总结和研究我国工程地球物理应用领域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及应用成果,为了研究和探索水利电力工程物探发展的新路径,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打造跨行业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我国工程地球物理的进步和发展,2012年8月18至22日,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主持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水利电力工程地球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在美丽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召开,会议由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网内高层专家、国内大专院校的知名教授以及业务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信息网秘书长、长江设计院物探公司经理张建清主持,信息网曾宪强理事长致开幕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勘测处处长司富安、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科技处副处长李维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赵永贵等到会指导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地质大学夏江海教授、吉林大学刘财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雷宛教授、浙江大学田钢教授、中南大学戴世坤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贵研究员、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王槐仁总经理、劳雷公司总经理方励等专家、学者、高管分别作了《高频面波方法》、《如何应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工程物探的进展与趋势》、《孤不精确探测的问题与对策》、《电法勘探三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系统》、《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研制现状》、《水利电力工程物探发展思考》、《中国水利电力工程地球物理仪器发展战略》等专题报告。
专家们的专题报告不仅展示了工程物探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成果,更为研究和探索工程物探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同时也交流了有关企业管理及市场运作等相关话题,为共同促进我国工程地球物理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本次会议受到了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他们精心策划,派出精干力量组织会议,同时投入了雄厚的资金办会,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会对他们的精心筹备、仔细安排、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
7月到8月份,中国科协与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联合举办“全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积极响应,并及时转发中国科协的竞赛通知,要求科普委每位委员和志愿者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参与竞赛。同时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单位,进入更多的家庭。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发出数百封电子邮件,在社区、学校和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共八处开展竞赛活动。组织1500多人阅读和填写竞赛答题卡,使大家在答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食品安全的知识。宣传活动中,我们复印了大批食品安全竞赛材料,还制作了相应的幻灯投影片,使食品安全知识更清晰、更准确、更易于公众理解接受,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效果,也受到参与者的称赞和肯定。
此项活动得到了科普委挂靠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大力支持。我会在活动中的科普宣传和竞赛组织工作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表彰,并授予我会“优秀组织奖”。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2年 第3期 总第117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