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学术年会“储层地球物理”、“油气电磁勘探”、“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工程、环境、矿山与城市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地球重力场变化及其地学应用”、“大地测量与防震减灾”、“地磁与高空物理”、“海洋地球物理”、“主动震源探测”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2011年青少年爱自然、学科学、学摄影夏令营活动
科技信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报道
通知
“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GEM Beijing 2011)会议通知
“从长远看,我国的社会管理格局从政府统管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方共治的管理格局转变势在必行,学会从依靠政府部门走向自主发展势在必行。”在9月5日召开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创新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对于学会创新发展充满信心,“学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出席会议,沈爱民发表讲话。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主持会议。各全国学会秘书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学会部负责人、部分省级学会负责人等300余人参会。
沈爱民指出,中央对中国科协的学会工作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习近平、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以来对科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对当前科技工作和科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学会的改革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协“八大”通过的工作报告和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对今后五年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作了宏观部署。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动的宏观环境下,科协组织和各学会要深刻领会中央要求,增强做好学会创新发展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改革创新的取向,探索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学会发展方式。
沈爱民要求,学会创新发展要坚持正确把握学会的定位和属性,坚持因会制宜、多元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主动服务,将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学会的各个方面,以开拓创新、扎实进取的精神,促进学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沈爱民表示,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作为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要继续加强对学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强项目引导,努力营造和推动学会发展外部政策环境优化,支持学会创新发展。
会议还围绕学会组织体制改革、会员服务途径、承接社会化服务职能等重点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
据了解,目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198个,占全国性社团组织约10%,占全国性科技社团的70-80%,所属会员400余万人。各级科协所属团体5.6万余个,占全国各类型社会团体总数的1/4。为促进学会的发展,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社团,推动我国社会建设和科技创新,近五年来,中国科协联合国家民政部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分类指导、面向未来的思路,以促进学会组织体制改革和优化学会发展外部环境为工作着力点,共支持120个学会开展创新发展项目199个,其中,改革创新试点38个,示范项目9个,面上项目152个。各省科协也积极支持省级学会的创新发展工作。通过项目扶持,学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一批骨干示范学会初步出现,学会发展呈现了新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社团组织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年度经费收入达13.9亿,比2006年增长7.8亿;全国学会专职人员规模比2006年增长15%以上,拥有10人以上专职人员学会已由五年前30%上升到40%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已占约23%。经过几年的努力,有96%的全国学会建立了面向会员的服务沟通渠道,62%的学会开发了会员管理网络平台,82%的学会设立了会员工作机构或岗位,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会员服务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会员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国计算机学会探索无挂靠的独立发展体制,内部试行差额竞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理学会探索“三理事长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中华医学会等学会在分支机构推行三主任委员制,一批学会初步形成民主办会体制机制。
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方面进展显著,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学会奖励已成为科技奖励重要组成,已有79个全国学会设立了86个科技奖项,10个全国学会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直接推荐单位。已有20多个学会探索开展科技成果奖励和人才奖励。各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蓬勃发展,承接职能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拓展,相关工作呈现出常规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态势 。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为了保证学会工作正常进行并且避免影响大家的工作,2011年9月5日—9日学会利用网络邮件召开了八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大家百忙中抽时间认真审议了各事项,并将意见和建议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回复给学会。
会议主要内容:
一.秘书处汇报2-3季度工作
1.年会筹备工作。年会的征稿、审稿工作基本结束,今年投稿踊跃,且新人较多,共收到会议论文932篇,已送出版社编排印刷。大会邀请报告和大专题报告基本落实,9月下旬开始编排会议指南。各位常务理事表示尽量提前安排好工作,积极参加27届年会理事扩大会议,听取理事和会员对学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学术交流。
2.继续完成撰写学科史和修订地球物理学名词两个大项目。基本完成学科史各分学科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开始进行初稿的编写修改;名词审定工作已进入名词第二次查重。两项工作均得到了许多专家、领导、会员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项目组成员均为志愿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和宝贵的精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3.秘书处完成了中国科协布置的各项工作和2010年年检,组织召开了秘书长工作会议和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在相关的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协助下,落实会员单位会费收缴工作,保证了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审议通过了2个事项
1.审议通过了2011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铉,并到年会做学术报告。
2.审议通过明年举行换届工作。考虑到本次换届的原任常务理事中已有多人连任两届(特别是副理事长),按我会章程不能留任,由于多部门、多学科,推选工作量较大,各位常务理事表示积极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提前做好换届准备工作,保证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通报了4个事项
1.2011年会员单位、理事推荐了6位2011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经评审小组审议无记名投票,筛选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彦飞、中科院地球与环境研究所敖红、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坚伟、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周义军为获奖候选人,在27届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后,闭幕式上颁奖。
2.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按惯例从历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中,挑选符合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评选条件的青年工作者进行筛选,评选出中国科技大学地空学院汪毓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为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3.通报部分专业委员会换届后的新任负责人:地磁与高空委员会主任史建魁(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冯学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中心)。
4.原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学会办事处主任王琪,因工作调动辞去学会副秘书长和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由新任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学会办事处主任孔繁恕接任学会副秘书长和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负责学会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联系工作。
本次常务理事会20人参会阅读了会议内容,收到18人回复意见,符合通过决议的规定,会议有效。
常务理事会对秘书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参加项目工作和年会组织工作的专家、领导、会员和会员单位表示感谢。
(学会秘书处)
2011年7月29-30日,在山东泰安地震基准台召开了第八届第四次秘书长会议。郭建秘书长、曲克信、孙建国、吴海成、于学伶、刘元生、倪四道、孔繁恕(胡敏代)副秘书长和秘书处工作人员到会,黄清华和赵谱副秘书长因故请假。
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会议主要内容:
第一天大家就工作中的个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沟通,第二天就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商议,对具体工作做了安排。
1.年会筹备工作进展。年会10月中旬在长沙举行,征稿工作已完成,已收到论文860多篇,与去年相当,拟进行评审筛选后,交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按往年实际情况,到会人数也将控制在800-900人左右。郭建秘书长负责会务工作,倪四道副秘书长负责学术交流,中国科技大学徐文俊教授负责年刊编印出版。要求各位副秘书长到会做相关的协助工作,并负责落实本单位副理事长到会信息和接待工作。
2.10月10-1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SEG联合召开的“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GEM Beijing 2011)” ,原定100人左右的规模,现在已经收到投稿90多篇,其中国内30多篇,国内外投稿踊跃。此会议通知已于5月份和学术年会通知一起发出,并在学会网站公布,现预计150-250人参会,会议由SEG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
3.学会年检工作。现民政部和科协对学会的年检要求逐年提高,内容也繁多,主要是检查学会的组织建设、业务活动和财务。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议是学会管理工作的被检重点,要求按计划召开并有会议纪要。学会以前定的是每年常务理事会议4次,秘书长会议6次,还有年会到会理事扩大会议、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和春节座谈会,现在我会已将常务理事会议改为2次,秘书长会议改为4次,学会工作都靠秘书处来运转,希望大家督促各自单位的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学会活动,共同管理好学会。
4.傅承义奖的推荐工作将进入评审阶段,同时开始推荐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还是按以前的惯例从符合条件的往届傅承义奖获奖人中筛选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也希望各团体会员单位认真做好推荐候选人工作,发现人才推荐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5.推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奖励奖项已报科技部审批,就如何开展评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6.商议今年12月15日“中国科协会员日”的活动主题、形式等,做好会员管理和服务。
7.为民政部和中国科协对全国学会进行等级评估做准备,加强学会管理,提升学会形象。
8.商议有关换届改选事宜。学会拟明年换届改选,各单位尽早着手准备本单位的人选,特别是已满两届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按会章规定需换新人。
大家就学会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会议结果将向常务理事会汇报。
会议得到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泰安科协和曲阜科协的大力支持,在会议期间还参观了山东泰安地震基准台,同时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工作交流。
(学会秘书处)
第十九专题
提交论文54篇, 年刊录用54篇, 年会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在面向储层的地震声纹分析和AVO分析研究方面:分析了地震雷克子波、油气储层模型地震响应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多个声纹参数,得到了声纹参数随子波频率非线性变化的特征、不同声纹参数对储层参数的灵敏度反应以及声纹参数优选等;地震AVO分析,利用地震正演方法分析了泊松比、储层速度和储层厚度对AVO截距-梯度交汇图的影响。
在油藏描述与储层预测方面,研究了基于非饱和孔隙介质BISQ模型利用模拟退火和改进遗传算法杂交反演储层参数的方法,在解决复杂非线性反演问题时有较强的搜索能力和高的计算效率;研究了用于复杂断块油气田断层精细解释和沉积分析的属性子体分解融合技术,实现了复杂断块内幕小尺度非规则分布断裂体系与河道的精细刻画与可视;研究了支持向量机方法针对非线系小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和回归预算,在储层参数预测中展示了较好的外推能力。
在深水区块时深转换技术方面,针对水深变化梯度大和海底水道发育等特点,研究了对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方法,提高了深水区块时深转换精度,保证了深度转换的准确性;在岩石渗流场-电流场-离子流场耦合机理与应用方面,建立了渗流场、电流场和离子流场三种物理场之间的耦合关系,反映了岩石动电效应和自然电位产生的微观机理,说明了流动电位地层压力异常引起储层自然电位异常以及纯砂岩自然电位幅值与浓度极化效应关系。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数据声纹特征分析:下一步需要说明地震数据声纹特征表征储层含油气性的物理基础以及优势。
2.岩石三场耦合机理与应用研究:下一步应该与实际试验数据相结合,验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总体看,学科下一步需要针对复杂岩石介质多种物理场特征做深入分析,并研究多参数、多属性综合油藏表征技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储层预测与油藏描述技术精度将不断提高,在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延长油藏寿命方面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建议今后学科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加强流体识别机理与高精度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第二十专题
本专题收录论文15篇,会议期间新增报告6篇,16人作了学术报告,其中学生9人。专题报告紧扣油气电磁勘探前沿问题,涉及石油测井技术、井地井间电磁技术、煤层气勘探、海洋电磁、瞬变电磁与时频电磁、大地电磁、深部结构与油气选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既有宏观背景的研究成果,又有微观结构的研究成果;既有数值模拟,又有实际应用,取得了许多新认识、新成果。
在测井方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谭茂金研究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的核心技术—高精度反演算法,提出了基于LSQR和截断SVD算法的混合反演算法,分别对油水模型进行了D-Tz反演和气水模型进行了T1-T2反演,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运算速度;燕山大学邢光龙在电法测井资料处理方法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了电法测井资料处理面临的难题是处理方法适定性,高效应和合理性,他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和发展现代数据处理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拓展了基于MIMO反褶积方法应用范围,提高资料处理效率,提出了以约束条件提取和动力学反演算法设计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反演理论框架,并报告了最新的应用效果。洪德成在三轴感应测井资料处理方法研究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三轴感应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利用多条测井曲线的组合,简化响应与地层参数的对应关系,实现了测井资料的直观解释,并为参数的非线性反演提供好的初值与反演约束,提高稳定性。
在井间、井地方面:长安大学马炳镇报告了井-地电法在水驱前沿测试中的研究应用成果,针对地下复杂地质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其规律,总结了不同围岩电阻率参数对注水前缘水界面影响规律,为井地电法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师学明和李黎分别从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两个方面对地下注水裂隙的井-地电位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井-地电位法是一种有效检测地下注水裂隙,寻找地下剩余油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胡恒山报告了基于动电效应和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研究成果,通过测量岩样的流动电势和电流压力获得动电耦合系数,并得到渗透率,为利用动电效应探测渗透率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测井和地震诱导电磁场模拟提供了关键参数。毛立峰博士的报告针对井地电磁的需求,为解决水平层状介质中垂直有限长电流源的电磁场的分布问题,介绍了水平均匀层状介质中垂直有限长电流源电磁场的计算方法,给出了积分项的解析计算方法,克服了耗时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正确性验证和计算时间分析,三维数值模拟与解析结果十分吻合,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赵志的时频电磁技术新进展及实例研究和S7井区井地电法勘探实例研究两个报告介绍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近几年在油气勘探和油气检测中电磁法方法理论发展与应用实例的最新成果,为拓展电磁方法在油气精细勘探与油气开发工程新领域做出了良好的尝试。
在煤层气勘探方面:陈进超报告了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机理研究成果,提出地面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和CSAMT方法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模式,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在海洋电磁方面:李予国在电阻率各向异性介质中海洋可控源电磁场响应特征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个电导率各向异性介质中2.5D海洋可控源电磁场数值模拟方法和自适应的非构造网格算法,一维和二维各向异性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电阻率各向异性对海洋CSEM响应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于电阻率各向异性倾角的影响,电磁场的振幅和相位相对于模型中心和水平电偶极子位置变得不对称了。电阻率各向异性对赤道装置和轴向装置的海洋CSEM响应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电阻率各向异性对轴向装置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赤道装置的影响。沉积围岩电阻率各向异性对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的影响远大于油气储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影响。
在瞬变电磁和时频电磁方面:长江大学徐振平在瞬变电磁响应正演的高精度数值滤波算法中,对Laplace逆变换求积公式进行变形,得到与正弦有关的积分公式,利用复数的围道积分方法,导出了快速正弦变换的滤波系数,实现了逆拉氏变换的高精度快速计算;
在MT反演方面:叶益信从尖锐边界反演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尖锐边界反演初值和模型的自动构建、尖锐边界反演三个方面出发,采用了较新的模糊聚类算法,把光滑模型分割成块状结构模型。为二维MT尖锐反演提供初始模型,提高了二维MT尖锐边界反演收敛速度和反演精度。
在深部结构与油气背景方面:王绪本作了扬子地台西缘龙门山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报告,从深部构造和宏观角度介绍了扬子地台西缘龙门山地区深部电性结构,指出了该区油气有利构造部位,为该区油气选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照组委会关于推荐优秀学生论文的精神,第二十专题共9名学生参加报告,推荐一名优秀学生论文获得者:徐振平,该生来自长江大学,导师为胡文宝教授,报告题目为“瞬变电磁响应正演的高精度数值滤波算法。
第二十一专题
提交论文25篇, 年刊录用22篇, 年会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为:重磁方法(7篇)、电磁方法(6篇)、地震方法(2篇)、综合物探方法与应用(6篇)、软件开发(1篇)。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
1.重磁方法:(1)针对航磁数据高精度数据处理的需求,庞旭林等探讨了航磁剖面数据的高度改正方法——等效源方法的原理和理论模型验证。(2)针对低纬度(尤其是赤道)地区常规化极处理方法中波数域化极因子的不稳定性导致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骆遥等提出了迭代化极方法,李宏伟等对迭代化极进行了收敛性证明,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3)针对欧拉反褶积法确定场源体位置时,构造指数难于根据先验资料确定的问题,石磊等提出了扩展的倾角梯度法,并通过理论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王明等人在Salem(2007)倾角梯度法的基础上,利用小波尺度分析的思想,分离不同尺度重磁场源,分层次进行Tilt-Euler法估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已知场源的构造指数,能有效地分尺度估算出场源的边界和深度分布,并能推算出场源的构造指数。(4)周文纳等人探讨了利用经验摸态分解(EMD)方法进行重力异常分离的方法实验。
2.电磁法:戚志鹏、李貅等借助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思想,实现了航空瞬变电磁合成孔径成像,作者认为该方法可达到提高分辨率、增加勘探深度的目的;尹志勇等探讨了可地浸层间氧化带铀矿自然电位特征;王卫平探讨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法的特点和应用效果;朱松涛探讨了大深度井中三分量TE新方法的应用;陆云祥等探讨了电磁法在浙江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效果。
3.地震方法:廉玉广等开展的金属矿体地震波场正演研究,韩利等开展的地表和复杂构造区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4.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史小东等研究了基于高频重建的地球物理信号拓频技术,可拓宽地球物理资料的频带,可以用于井震匹配、重磁资料高频重建和井电匹配等;武粤等开展的物探中应用中小波基的选取方法研究,刘彦等开展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技术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宋景明等通过实例探讨了重磁电勘探在油气发现中的先导作用;杨金银探讨了遥感异常与地震剖面综合解释在石油勘探中意义。
5.软件研发:王林飞等报告了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框架软件研发成果,该框架软件系国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的阶段性成果,按软件工程的要求,采用分层架构技术和插件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发了一个可供二次开发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平台,为集成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重磁数据处理方法方面有较大进展:赤道化极方法、Tilt-Euler法、经验摸态分解(EMD)方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2.地球物理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得到重视,并取得进展,尤其是重磁电震联合反演技术和基于高频重建的地球物理信号拓频技术。
3.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取得可喜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大力发展航空物探技术,以满足国家对资源快速勘查评价的需求,重点是发展航磁矢量测量技术、大探测深度的航空电磁法、航空重力和重力梯度技术等。
2.进一步发展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处理和解释技术,研究联合反演和并行处理等技术,以提高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效用。
3.按软件工程要求,开发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产品。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年轻地球物理工作者成长很快,希望学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本次到会报告的人员较少,可能与会议收费较高有一定关系,希望今后适当降低费用。
第二十二专题
提交论文26篇, 年刊录用26篇, 年会报告2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波动方程数值解法;
2.弹性波动方程与粘滞弹性波动方程的数值求解比较与综合;
3.地震波层析成像与人工地震层析成像对于地球与地下速度结构探查解析;
4.反射地震地下结构研究与新技术方法研究与开发;
5.石油、资源探查与多尺度地球物理综合探查解析;
6.地震波尺度效应与频散效应研究分析。
研究发表者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华东石油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石油公司,研究机关的教授、学者;更多的是许多青年学者、学生,平均年龄小于40岁,形成本届学会的特色之一。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求解复杂地球与地下介质的不均匀介质下的高精度地震波动方程的离散数值求解的新的方法(如,最优近似解离散化方法),出现新的方法及研究实例。有利于提高对复杂介质条件下地震波求解及应用。提高了非均匀介质条件下地震学研究水平。
地震反射勘探方法中,许多高精度方法的研究,包括世界前沿水平的多重反射消除问题,复杂山区反射地震中的地表校正问题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学的研究,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是地震波在三维不均匀介质的传播问题。而其中地球表层的非均匀性又是地球介质中均匀问题中的尤为突出的问题。探讨研究非均匀中波动方程的离散化求解问题,以及探索、研究地球表面非均匀介质的速度结构成像问题及反射成像问题不仅对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不均匀,各向异性研究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石油、矿产资源勘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次年会22专题的会议室小了一些。
建议下次会议能有容纳60人的会议室。
第二十三专题
提交论文29篇, 年刊录用27篇, 年会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主要内容
(1) 讨论了工程地质勘查中遇到的焦点问题:a、工程物探的疑难问题 b、地下探测的三维波场识别与目标体的精细探测问题 c、高分辨率(大深度/尺度比)探测问题 d、城市环境下的30m以内目标体的探测;
(2) 报告涉及的几种工程地球物理方法进行讨论:包括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各种地震方法、地质雷达、核磁共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等;
2.主要成果
(1) 综述性成果:归纳总结出了工程物探目前遇到的疑难问题及主要对策;
(2) 理论性成果:井下瞬变电磁法三维数值计算与大回线非零偏移位置视电阻率计算;
(3) 应用成果:地铁运行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工程物探方面:在做隧道超前预报时,所观测的信号来自掌子面前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在预报前方地质目标体时,必须进行三维波场分离,取出前方回波。高分辨探测是当前的地球物理面临的新课题,必须采用新的理念与技术;
2.井下三维瞬变电磁感应场分析与定向探测问题;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工程物探技术直接面对工程建设的各种问题,对象复杂,要求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目前的理念与探测技术远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需要尽快提升探测能力。
建议:
1.学会与专委会应结合当前工程的实际需要和技术现状,提炼出具有理论和技术高度、对工程物探技术发展有带动作用的疑难问题,作为推手,引导行业技术发展;
2.每年增加一些专题讨论会,交流疑难问题的研究进展;
3.扩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学会年会召开形式向国外会议模式靠近,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参会。
第二十四专题
提交论文25篇, 年刊录用25篇, 年会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
1.空间技术(SLR、GPS、InSAR)监测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分析及机理研究;
3.地球整体运动及机理解释(地球膨胀、极移激发机理、Eop参数预报);
4.震源机制研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全球地震活动、青藏高原震源机制);
5.GPS气象学研究(非对称电离层反演、GPS/LEO掩星滑动频谱反演);
6.其它(行星大地水准面相关分析、数据处理方法改进等)。
主要成果:
1.极移激发中三轴性影响及频率依赖响应的考虑,使理论模型的结果与实测结果更符合,说明采用三轴分层地球模型同时考虑长短期海潮、极潮和地幔滞弹性影响——频率依赖响应对研究极移激发是十分必要的。
2.在国内首次用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提取区域的缓慢地壳形变速率。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月球及类地行星水准面的相关分析启发我们对月球、行星动力学及演化研究的新思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鉴于地震起因的复杂性,对震源有关的地壳运动监测(特别是空间技术如GPS、InSAR)需考虑更全面,不仅需要水平的运动,更需要提供垂直方向的运动。对震源的解释,更需要地质结构的深入了解。
第二十五专题
提交论文23篇, 年刊录用23篇, 年会报告20人。
来自中国科学院测地所、地质地球所、研究生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八家研究单位共五十余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专题的研讨。专题有24个报告,其中包括6个邀请报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千人计划”学者孙文科教授做了题为“利用绝对重力、GPS和GRACE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动力学变化”的邀请报告。探讨了综合利用多种大地测量手段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壳隆升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存在质量亏损,并估计了地表风蚀和沉积的作用;
2.现代卫星重力测量是当前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全球变化的一种新手段。大会有9篇论文涉及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研究地球重力场变化以及全球变化,探讨了近十年来全球及中国近海平均海平面变化及其成因、南极冰川融化的时空分布、中国大陆陆地水(青藏高原冰川)迁移的时空分布、2010年智利地震(8.8级)重力异常的时空分布;
3.专题还探讨了重力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重力匹配辅助导航、类地行星重力场的比较分析、高精度空间惯性传感器在卫星重力测量中的作用、利用超导重力仪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手段研究全球变化,特别是卫星重力(GRACE、GOCE)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大地测量学与其他地球学科交叉产生的新的增长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致力于发展我国自主的重力卫星,加强全球变化的空间大地测量监测研究;
2.联合我国重力研究的主要相关单位,更好的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希望组织更多的高水平的专家参与会议!
第二十六专题
提交论文50篇, 年刊录用49篇, 年会报告2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大地测量发展历史问题,未来的定位及方向;
2.大地测量各种技术手段(GPS、InSar、定点形变、重力等)在地震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3.地震大地测量学各种观测物理量、各种地震前兆现象分析以及在地震预测中的讨论;
4.综合利用地震大地测量学以及其他学科方法进行地震研究的问题。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在地震发生过程、地震孕育过程及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2.相关传感器在往宽频方向发展,新原理和新技术的研发为地震等观测提出了更多方法;
3.InSar应作为地震大地测量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4.形变可以把大地震的破裂,复发同期和蠕变过程分析的非常透彻。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地震大地测量学可以有更深的发掘,更大的发展,更好的应用在防震减灾等方面;
2.地震大地测量学有很好的基础,也拥有囊括天上地下的多种观测手段,在未来也将有更多发展机遇;
3.地震大地测量学的多种观测手段是可以捕捉到大震前信息的,但是需要更少的研究和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所设专题过多,建议广泛征求意见,或者按申请专题单位意见更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题;
2.可多单位联合共同作一个专题,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第二十七专题
提交论文11篇, 年刊录用11篇, 年会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壳磁异常:利用IGRF模型和最新的CHAMP卫星资料建立中国地区地壳磁场模型,探索地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电离层结构研究及其地震的关系;
3.太阳风结构对磁层——电离层状况和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4.电离层扩展F层与地震、台风、火山之间的联系;
5.月球轨道处的空间环境。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NGDC720高阶磁场模型,详细构建了川滇地区地壳磁异常结构圈,发现磁异常与断裂带、盆地等地质构造之间有一对对应关系;
2.利用CHAMP卫星高空磁测建立了中国地区冠谐磁场模型;
3.地震、火山爆发、台风对电离层有显著影响。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地磁学是老学科,但近期发展迅速,应加强主磁场建模和卫星观测研究,加强变化磁场与空间天气关系的研究;
2.加强地磁学应用研究,特别是导航、空间环境预报的研究;
3.加强地磁仪器队伍建设,摆脱依赖进口和限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年会的形式很好,有利于不同学科交流,但分组过细则不利于相近学科交流,可适当合并。
第二十八专题
提交论文54篇, 年刊录用53篇, 年会报告3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海洋深部结构探测;
2.被动大陆边缘与俯冲带构造与模拟;
3.海洋重、磁、电磁、震新方法;
4.深水油气地球物理与沉积;
5.海相残留盆地;
6.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方法;
7.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地球物理;
8.地震海洋学;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我国首次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三维海底地震仪探测;
2.提出东沙隆起带存在构造灰岩坑的新观点,深水沉积研究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3.地震海洋学取得新进展,发现南海涡旋,实现海水温盐结构反演;
4.潜标研制、南黄海海相盆地、大陆边缘-盆地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等研究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东海非常重要,但这些年我国在该海区调查极少,必须加强东海地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调查研究,深化该海区基础科学问题及资源分布的认识;
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发挥其作为地球物理与海洋科学学科体系中重要分支学科的作用;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会议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球物理》很厚,建议改做光盘。
第二十九专题
提交论文10篇, 年刊录用10篇, 年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大容量气枪震激发信号的识别,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水库激发时的气泡振荡模型,以及利用人工可控震源和天然噪声震源进行不同尺度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监测等。
主要成果:
1.大容量气枪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震源可以在大到海洋小至人工水池等不同尺度的水体中激发,进行不同尺度(数公里至上百公里)的结构探测和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监测中;
2.利用精密控制人工震源在龙门山断层带中段开展的主动震源监测,观测到一个由当地地震引起的波速降低,降低幅度约0.4%;
3.建设中的固定地震信号发射台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开展地下介质长期监测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建立固定地震信号发射台,开展长期连续监测,并结合多学科手段观测为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提供物理基础。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发展基于初始地下介质模型的四维地震监测方法,并在地震危险区等需要进行重点监测的地区利用多个震源开展主动震源监测。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建议设立展板,以充分进行学术交流;
2.今年两个学会共同举办学术年会拓宽了视野同时为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交叉提供了平台。建议以适当频度举办联合学术年会;
3.建议学生优秀论文奖不以比例限制。
(完)
2011年8月23日上午在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了“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委员有:陆其鹄、孙进忠、丁鸿佳、王谦身、邓 明、刘宝诚、刘国栋、陆士立、罗维炳、郭有光、程业勋、杨长铭、何贤明等13人。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陆其鹄主持会议。主要议题为讨论、推荐与落实会议论文和参展内容。
首先主持人介绍了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决定在2012年召开“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意义和要求,邓明再就“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的内容向与会人员作了介绍。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和一号通知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为了促进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弘扬创新精神,推荐一批优秀论文和研发成果(不仅仅局限于已正式投产的仪器,也可以是实验结果、创新思路、研发成果、样机雏形等)进入学报专辑等刊物或参展,同时还可邀请一些熟悉的外国专家和厂商到会或参展,很有必要,也很及时。
在刘国栋、罗维炳、陆士立、郭有光、王谦身、程业勋等人介绍了近年国内和国际地球物理仪器的进展及本人所了解的某些单位和个人的研发成果或进展后,与会专家们认为采用论坛的形式,有重点、有中心的组织研讨更有利于交流,并再次认定“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的会议宗旨为:1.推动国产地球物理仪器的创新与发展;2.了解世界地球物理仪器的动向与发展;3.国内地球物理仪器的应用。同时决定研讨会的一号通知8月24日起挂在中国地球物理网站上,一号通知中未尽事宜可以在二号通知中补充。
为落实各学科有关论文、参会和展览等各项具体联络事宜,会议做出如下分工:
1. 放射性负责人: 陆士立
2. 重 力负责人: 郭有光、王谦身
3. 石 油负责人: 罗维炳
4. 邀请国外专家6-7人,负责人:刘国栋(同时负责国内论文2-3篇)
5. 测振技术负责人:陆其鹄(论文2篇)
6. 磁测技术负责人:丁鸿佳(论文1篇)
7. 院 校负责人:林 君
在联络过程中如有具体问题请与邓明、何贤明联系。
联系方式:
邓 明:13436581637
何贤明:18910081880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11年8月25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鉴别与防范技术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8月16-17日在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召开了第六届全国灾害链学术研讨会。
巨灾预测和城市防灾当属世界科学难题。以往,国内外学界多从单种灾害入手,而对“链”研究甚少。对大灾复杂多变的链式结构,仅用单一学科研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连遭重大灾害袭击,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东日本地震缺乏临震预测和有效对策,损失惨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从中华传统整体思维入手,跨学科综合研究各种重大灾害的相互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其他单学科专家少有察觉的情况下,提出了几次重大灾害较成功的预测意见。巨灾灾害链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自主创新科学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建设创新性国家将做出贡献。
会议收到35篇论文。会议分“灾害链和地球放气”“灾害链成灾机理”“灾害链预测方法”“历史和远古灾害链”4个单元。来自全国的30位从事地震、地质、气象、水利、地球化学、天文、规划、中医、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出席了会议,作了22个报告。既有六七十岁的资深科学家,也有三成中青年专家参加。郭增建研究员为本次研讨会文集写了前言、王涌泉教授为会议提供了丰富材料。
会议主办者关注学术报告的质量,也重视相互交流,为每一个报告预留10分钟的讨论时间。
会议特邀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林生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岳中琦教授分别作“311日本大地震灾害链影响及对我国的借鉴 ”、“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灾害考察和特殊意义 ” 报告,提供了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最新的灾害链素材,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回应。
有的代表认为,这次会议提供了灾害链学术交流很好的平台,对不少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有的代表认为,灾害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不能只用单学科的眼光来研究,必须加以突破,要利用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来剖析,解决问题。
灾害链学术研讨会已召开6届,每次研讨会灾害链研究水平都有所提高,本届研讨会更是如此。
知患贵能防患,患来免致茫然。对国家“十二五”期间,即2011-2015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巨灾和灾害链,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与会学者一致呼吁并殷切期望: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的623项目能组织多学科专家立项开展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服务。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于5月27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科学与分析”。年会由我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宁杰远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赵文津院士、马永生院士,我会李宁理事长、冉伟彦副理事长等出席,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多位同学也参加了年会。在年会上,马永生院士以“科学思维与油气发现”为题,赵文津院士以“关于青年人才成长问题”为题,李宁理事长以“科学与分析”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三个报告除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外,还结合青年学生所关心的理想、勤奋和机遇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各自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体会,介绍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三个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收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和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的效果。
(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任国泰供稿)
由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团委、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中国石油新一代测井软件赠送仪式暨人才问题高端论坛,于2011年2月26日下午在中国石油大学翠宫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赵文津、童晓光、康玉柱、曾恒一四位院士莅临并作报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海民、北京市科协学会部部长刘晓勘、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宁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等出席此次活动;中国石油大学近300名同学聆听了高端论坛。高端论坛及中国石油新一代测井软件赠送仪式由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张士诚主持。
人才成长高端论坛开始之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海民向中国石油大学赠送了中国石油新一代测井软件,并向石油大学7名参与研究并作出贡献的同学颁发了表彰证书。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宁详细介绍了新一代测井软件的研发过程和意义,指出:石油测井新一代软件是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多家产学研单位共同研究完成的,中国石油大学的师生在软件研究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一代石油测井软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了我国石油测井软件的最高水平,并且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测井处理解释系统。
在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分别作了精彩和高水平的专题报告,为与会者和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
来自中国石油的童晓光院士以《中国石油海外科技战略与人才需求》为题,从全球以及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发展将起,剖析了中国的石油资源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石油资源的原因;结合中国石油在海外有合作项目的五大区域的发展情况,以及海外项目从勘探、开发、炼油到工程技术服务各个领域对工程师的具体要求,进而提出了国际化战略需要大量懂技术、懂管理、懂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的高层次综合型人才。希望中国石油大学的同学们参考这些要求,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来自中国石化的康玉柱院士,以《自主创新与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发现》为题,从古生代海相成油问题的提出、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问题突破、塔河油田的发现和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的初步建立等多方面进行论证,证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要想发现新油田,地质理论、勘探思路和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等是关键。他希望同学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践,勇于开拓思路和创新,以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他强调认识和研究是无止境的,创新和发展也都是无止境的。
来自中海油的曾恒一院士,以《海洋石油——我国能源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为题,分析了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认为海洋石油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工业新的增长点,是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着重介绍了我国海洋石油深水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我国海洋石油方面的巨大研究潜力。他还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了“理想、勤奋、机遇”是影响人生轨迹的三大因素,其中勤奋是最重要的,指出“诚实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在前进的道路上要踏实勤奋,甘心付出。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携手为祖国的海洋石油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赵文津院士以《从钱学森之问,谈大学生成才》为题,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了钱学森之问,认为现在是人才成长的好时机。希望青年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抓住机遇、奋力拼搏;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有开拓精神;要讲诚信、讲道德和发扬团队精神。他还利用名人事迹启发同学们要“急国家所急,勇挑重担,造福人民,鞠躬尽瘁”。最后赵院士提出了学习的六步走: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和深省之,以鼓励同学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奋勇前进。
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对4位院士的精彩报告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指出:这是第一次有4位院士一起光临石油大学做报告,且共同探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四位院士的报告信息丰富,涉及石油工业发展前景、创新思维和方法、睿智的人生体会等,都将成为石大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坛结束后,还有很多同学留在报告厅,走到院士们面前进行交流。因为到了用晚餐的时间,而且赵文津院士又是80岁高龄的老人,学会负责人走向前来的同学做解释希望大家谅解,让赵院士稍事休息后用餐。同学们很懂礼貌,纷纷向院士们表示感谢并愉快地离去。今后学会应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多组织高水平的论坛和科技交流活动,为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和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多作贡献!
(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任国泰供稿)
2011年7月22日、8月7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少年爱自然、学科学、学摄影夏令营活动在济南举行。
7月22日来自山东省冶金地质局和甸柳中、小学共25名青少年参加了“参观地矿科技馆”活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梁桂芝副理事长特意抽出时间到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大家依次参观了”宇宙与地球厅”、“世界与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厅”、“山东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厅”、“宝玉石和观赏石厅”和“发展中的山东地矿厅”。大家都被采用声、光、电、多媒体、虚拟影像等现代科技展示和陈列的精美绝伦的标本、模型和图像深深地吸引着,惊诧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队伍里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几个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一张接一张的拍摄起来,要与自然有个亲密接触。大家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让我们生存的家园更美丽。
8月7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在济南植物园继续举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为大家讲解了植物的种类,分类及不同物种生活的适宜区域,在隐藏于假山后的科普馆里展示了濒危植物、市树、市花与中国十大名花科普知识,介绍了植物生命的奥秘、世界植物之最等内容;其中二楼是以植物和动物标本展示为主,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集植物科普、科研、示范功能于一体的园区内共引种植物109科930种,其中木本植物670种,大家听着刘理事长的讲解顺着指示牌一路走下去,虽然不能观赏到所有的物种,但也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或是没有注意过的不同植物,开阔了视 野,丰富了生活。学会理事李才明同志是摄影方面的行家,今天的学摄影活动中,他为大家介绍了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拍摄方法,地球生物如此丰富多彩,镜头前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活动结束了,大家不仅了解了自然科普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摄影方面的技巧,收获颇丰。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8年1月第七届17次常务理事会决定,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试点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职称评定中心,并建立了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库,首先启动工程系列评审工作,并于2008年4月22日发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审(技术资格认证)工作通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
根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和会员要求,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6—9月进行了专业职称评审工作, 6月13日发文通知各会员单位,申报日期到7月31日,学会会员可根据评定办法评审条件,经所在会员单位同意,申报技术职称,由十三位专家组成的“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申报技术职称的资格审定和初审,并上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审批。8月2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来自六个会员单位的11位申报者,按照程序进行了初评,经省学会初评后,将有关情况上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9月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了评审,经过申报人答辩、评审,七位申报者分别被认定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
这次技术职称评审在学会为地球物理技术工作者做好服务工作,发挥省级学会工作职能作用有较大影响,为促进专业技术职称迈向社会化、国际化的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刘元生)
2月18日,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授奖。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科技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走向。“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把握和用好机遇,实现科技创新的赶超先进和跨越式发展,就要立足国情,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谋划,前瞻布局,深化改革,加强统筹,凝聚目标,推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依靠科技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尽快形成一批技术集成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系统和国家示范工程。要加强涉及民生领域先进适用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大力支持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科技系统的统筹协调,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共享;营造宽松和谐的知识创新环境,加大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力度;拓展科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摘自《科技计划工作动态》总250期 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2月18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物探科技信息网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地下采空区、塌落柱勘查技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9日至2011年8月1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海亮广场大酒店召开。
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副局长孙升林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局副局长郑翻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孔繁恕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贵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物探科技信息网曾宪强教授。参加会议代表共80人,主要来自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仪器厂家、生产单位等。
孙升林首先做了“煤田物探技术发展趋势”的特邀报告,他指出开展高密度数字三维地震勘探,配合瞬变电磁法新技术对采空区进行探测是一种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永贵研究员介绍了“煤矿采空区地震散射成像探测新技术”,指出方向滤波、速度扫描、合成孔径成像是这一新技术的核心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佩芬副研究员介绍了微动方法对采空区进行探测的方法技术等,10多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作了学术报告和技术介绍。来自水电、煤炭、地勘、石油、铁路等系统的代表积极发言,讨论激烈、气氛活跃,使科技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会代表一致认为:煤矿采空区赋存条件复杂,需要开展地球物理新技术研究,本次会议是很好的开端,此类问题的相关会议以后还需要继续开展,并将所研讨的技术问题朝着更大的深度和广度方向进一步拓展。
(会议提供报道)
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承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宣传周于2011年9月16~23日在北京奥运公园国家体育馆东广场举办。这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科技节”的内容和方式,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科学嘉年华”科技传播和科普宣传活动。
主会场共有21个全国性学会参加;还有市区科教部门和科研以及企业单位的展位;并有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国使馆展出的科技新成果、科普新作品;会场有许多老专家、老教授到场接受广大观众咨询,讲授和传播科学知识;其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王兆国、刘淇、刘云山、刘延东、何勇、令计划、韩启德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巡视、接见、指导,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我学会科普委领导和科普专家以及科普志愿者36人积极参加了2011年全国科普宣传周活动,设计制作出18块能源与水源严峻形势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图板,在科学嘉年华主会场和地质大学分会场展出,还发送了节约能源、节约水源、保护环境和低碳生活等科普宣传书刊与彩页3600余份,同时进行宣传和讲解,累计普及公众达6500余人次。在本次科普宣传活动中,我学会科普委、科普专家和志愿者受到中国科协和北京科协工作人员的赞许和慰问。
(学会科普委 吴海成)
第81届SEG年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行8人组团参加了SEG年会。会议期间,参加了学术会议,参观了仪器和技术展览,并考察了SEG的会议流程,服务设施,管理模式。对于办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术会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会秘书处)
地球物理方法理论及仪器技术近年发展迅速,带动了整个国际地学界的科技进步。地球物理观测关键在仪器,仪器的创新也就是方法的创新。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新型地球物理仪器,应用领域遍及陆地、空中及海洋,在探求地球内部奥秘、揭示矿产资源分布以及预测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给国内外从事地球物理仪器研发及应用的同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共议地球物理仪器创新与发展的话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拟定于2012年7月在吉林大学召开“国际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并同时举办仪器设备展览。现就会议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发展地球立体探测技术,提高地学仪器装备水平。
二.会议讨论专题:
1. 陆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仪器
2.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仪器
3. 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仪器
4. 煤炭勘查与安全监测技术与仪器
5. 金属与非金属勘查技术与仪器
6. 油气勘探技术与仪器
7. 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
8. 地震监测技术与仪器
9. 地学传感器技术
10. 地球物理实验技术
11. 地球物理应用软件研发
12. 与地球物理探测、监测系统相关的科学技术
13. 地球物理仪器与技术应用实例及成果
三.会议征文
1. 本通知发出即日起开始接收征文。论文录用后择优刊登在《地球物理学报》(专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等 SCI 或 EI 杂志,以及《地球物理学进展》、《地质装备》等期刊。投稿截止日期:2012 年3 月20 日。请投稿人先按照《地球物理学报》的撰写格式要求拟稿(撰写格式要求可在地球物理学报网站主页下载)。
2. 论文以中文或英文撰写均可,英文投稿者需附详细的中文摘要。
3. 论文投稿邮箱:cgtsc@126.com.
四.会议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办
承办单位: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北京东城振动学会
五、会议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
1. 学术委员会
主 任:滕吉文
副主任:曾孝箴、陆其鹄、孙进忠
委 员:(按姓氏笔画) 丁鸿佳 王谦身
邓 明 李学政 刘宝诚 刘国栋 曲克信 李 颖 陈会中 许绍燮 陆士立 吴天彪 林 君 罗维炳 罗壮伟 周正华 郭有光 岳棋柱 彭克忠 程业勋 雷 军
2. 组织委员会
主 任:林 君
副主任:邓 明 程德福 陈祖斌 何贤明
委 员:孙 凤 房 华 常译文 冷云峰梁 冰 凌振宝 朱凯光 姜 弢
六.会议费
会议费与仪器参展费将在二号通知中确定。
七.会议时间与地点
1. 时间:2012年7月,会期5天(含地质考察);
2. 地点:吉林大学。
八.会议联系人
林 君 电话:13019100118
Email:jlin@jlu.edu.cn
陆其鹄 电话:13522040560
Email:luwan99@126.com
孙进忠 电话:13901213301
Email:sjz@vip.sina.com
邓 明 电话:13436581637
Email:dengming@cugb.edu.cn
何贤明 电话:18910081880
Email:xianming.he@163.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GEM Beijing 2011)
会 议 通 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于2011年10月10-13日,在北京联合举办“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GEM Beijing 2011),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及相关科研人员积极投稿(英文)并参加研讨会。
主办单位: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协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管理办公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所
会议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100081
会议时间:2011年10月10-13日
详细内容请参阅:http://geophsics.mines.edu/cgem/gem2011.html
http://www.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1年5月8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1年 第3期 总第113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