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12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人员名单

学会工作

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纪要 

学科史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议纪要

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查重工作会议纪要

2011年科技周科普工作总结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八届三次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26届学术年会大地震预报技术与方法研究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

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油气田与煤气田地球物理勘探

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

第四届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议纪要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防灾减灾日”活动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工作安排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迁址办公并举行挂牌仪式

报道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召开《学术会议组织工作座谈会》

刘代志同志当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一号通知(摘登)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资源与灾害地球物理论坛”(第一号)通知(摘登)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名单

20110529

 

529日下午,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名并通过了中国科协第八届书记处第一书记和书记人选,中国科协八届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张勤、徐延豪、王春法。

 

 

中国科协第八届主席副主席常委名单

20110530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韩启德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共16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邓中翰   卢锡城   冯长根         李静海       岩    张桃林        陈赛娟()    赵沁平   秦大河   袁家军   唐启升   黄伯云    程东红()    谢克昌

 

           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3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勇    马伟明         王小兰()  王诗宬   王春法   王恩哥    (  邓中翰   卢锡城   冯长根      ()    

刘仓理   许振超    孙家广     洪    李静海          杨  (女,蒙古族)    杨玉良        吴明江   沈   岩       勤 

张玉卓   张桃林       陈赛娟()   欧阳竹  易小刚    周建平   郑南宁   赵沁平 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吾尔族)

饶子和   姚建年    秦大河    袁家军      强    徐延豪          唐启升    黄伯云    曹振全     曹淑敏()           

屠海令  韩启德      程东红()    谢克昌    谢和平     樊明武


 

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20110529

(共380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海涛   干 勇   于 杰   于起峰   万建民   门艳萍()   马 辛(女,回族)    马 赟

马万杰   马伟明   马兴旺   马志明   马淑洁()   王 兴   王 韧   王 忠     王 俊

王 洲(仫佬族)    王 健   王 涛()   王 堃   王小兰()  王飞跃  王天然   王长和

王为民   王伟中   王延祜   王向东   王红阳()   王志新   王时伟     王陇德   王国强

王宝兴   王诗宬   王建中   王建华   王春法   王晓民   王晓红()   王恩哥  王静康()

王撷秀(王黎宁   王曙光   韦 穗(女,壮族)  牛灵江(毛大庆   仓 珍(女、藏族)

方 新()    邓 洁()    邓小刚    邓中翰    甘向群(壮族)    石 楠    石永怡()

石昆明(藏族)   石定环   卢光发   卢伟国 卢锡城    叶顺煌   申长雨   田 野   田 静

田笑明   史振业  付于武   付贤智   代安国  白由路   白宝玉(蒙古族)  冯 军   冯 起

冯长根    邢胜才    曲 颖()   吕 植()     吕飞杰    吕长清    朱 明   朱立国

朱立新   朱邦芬   朱惠君()   伍业钢   任官平   任湘生   华 炜()   伊 烈(满族)  

刘 君(,回族)   刘 玠    刘 辉    刘 毅   刘 耀    刘三秋()    刘仓理   刘功臣

刘世荣    刘华平()    刘庆峰    刘汝林    刘军萍()    刘纪远   刘杏忠   刘秀梅()

刘金铜   刘保延   刘炯天   刘高倬 刘淑莹()   刘嘉麒(满族)   闫永华   汲 涌(满族

  许振超   孙永福   孙昌基  孙宝国   孙晓郁   孙爱军   孙家广   孙瑞哲   牟怀岐   麦康森

严宏强   严纯华   严晋跃 杜永臣  杜冠华   李 迅   李 洪   李 健()   李 唯()  

李 森(满族)   李小松   李天安   李云庆   李少丽()   李文新()   李兰娟()   李华栋

李华萍()    李红霞()   李应红   李国婧()   李忠海   李和平()   李宗浩    李建中

李树君   李冠兴   李桐海   李晓亮   李锦平   李廉水   李新亚   李静海   李德毅   李冀东

李赞堂   杨 卫     (,蒙古族)   杨元喜   杨玉芳()   杨玉良   杨亚军    杨伟民 

杨杏芬()    杨俊华   杨瑞馥   杨新民   杨鑫传   励建安   肖建国   吴 凯    吴 跃 

吴孔明   吴立玲()   吴幼华   吴启迪()   吴明江   吴海鹰(女,回族) 吴曼青   吴新涛 

邱志明   邱爱慈(何宗就(京族)   何界生()   何祖华   何继善   余夕志   邸泽青(满族

邹志强   汪寿阳   沈 岩   沈仁芳   沈爱民   宋南平    宋胜武   宋晓玲()   张 力(

张 泽   张 辉   张 焱   张 勤   张人为   张人禾(回族)    张小虞    张广军   张云才

张文范   张玉卓   张亚平  张宏科   张改平  张国成   张忠占  张彦敏   张洪国   张桃林  

张景安   张智江   陆延青   陈 希   陈 竺  陈 峰   陈 颙   陈山枝   陈卫国  陈文良  

陈书海   陈永明   陈光章   陈运法   陈国平   陈香美(陈晓非  陈晔光   陈焕春(土家族)  

陈嘉泰   陈毓川   陈赛娟()  邵 莉()   郁霞秋()   欧阳平凯   欧阳竹   易小刚  

罗方承   金红光(朝鲜族)  金嘉玮   周 伟   周 畅   周大地   周大兵   周平坤   周建平  

周建春   周建强   周路明 周潮洪()   郑纬民   郑南宁   郑晓静()   郑惠强   宗敦峰  

孟丹妮()    孟兆祯  赵 沛   赵方田   赵有利   赵沁平   赵良平   赵纯均   赵春江  

郝卫东   郝希山   胡承淼   胡海岩   胡瑞忠   柯尊洪   相建海   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吾尔族)  

钟志华   段树民   侯建国   侯晋川   饶子和   宫瑞忠     ()   姚建年   姚檀栋

贺德方(满族)  秦 川()   秦大河   袁亚湘   袁运斌   袁家军   贾承造   夏 强  

顾大钊   顾红雅() 顾秉林   顾逸东   钱七虎   徐 波   徐 淮()   徐 强   徐延豪

徐惠彬   徐耀新 高 伟   高 松   高 福   高大彬   高登义   郭日生   唐 兵   唐志敏 

唐启升   唐树钰  海米提依米提(维吾尔族桑国卫  黄 丹(黄 琦(黄大卫  黄卫东 

黄伯云  黄迪南  曹振全   曹振雷   曹健林  曹雪涛   曹淑敏(曹湘洪  曹福亮  龚 克

龚绍林   崔世平   崔向群()   康 义   康 捷(女,满族)   康克军   康耀红 阎锡蕴()    

梁 明  梁 勇   屠海令   彭友良   敬正书    韩启德    韩家新   程义勇   程东红(

程连昌  焦开河   焦洪波   鲁 成  鲁晓波   鲁善增   谢克昌   谢和平 蒲嘉陵   楚海涛

詹文龙   詹福瑞(满族)   鲍 红(解绶启   蔡 晨   臧春林   廖育群   谭伟豪  

谭志昕   樊明武   樊瑜波   燕 翔   薛勇彪   穆荣平(回族)    戴厚良  魏辅文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纪要

 


 

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于519日至522日在辽宁省沈阳市辽油宾馆召开。会议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北京、上海、山东、河南、山西、广东、广西、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辽宁省科协、沈阳市科协、辽河油田、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相关领导和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共37人出席会议。

519日上午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辽河油田公司总地质师勘探处长张战文代表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单位致辞,代表辽河油田公司领导谢文彦、孟卫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并简要介绍了辽河油田近年来勘探情况和发展前景。辽宁省科协学会部部长冯玉沈代表辽宁省科协康捷、王元立副主席欢迎与会代表,他在讲话中说,辽宁省是个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的地矿资源大省,向全国提供大量的煤、铁、有色金属以及石油等工业原材料,燃料,地矿资源的勘探开发自然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铁路、航运、机器制造业、冶金、化工和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当今的产业格局,在辽宁省工业发展过程中地球物理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祝会议圆满成功。

郭建秘书长传达了中国科协有关文件,通报了2011年学会工作,其中包括:承接全国科技名词委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中国科协地球物理学科史研究项目、第27届学术年会筹备会工作、CGSSEG联办的重磁电国际学术研讨会(GEMBeijing2011)、加强科普工作、分支机构和会员管理、推选增选院士候选人和中国科协八大委员代表候选人等专项工作。

刘元生副秘书长汇报了《中国科协学术会议组织工作座谈会》情况,41个全国学会参加了此次会议,13个学会的代表介绍和交流了学术会议组织工作经验;吴海成副秘书长汇报了科普工作进展;曲克信副秘书长通报了2010年《会讯》地方学会来稿情况,于学伶副秘书长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2010年“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和奖金。

与会的各省、市地球物理学会分别发言,介绍各自的学会工作,交流经验,讨论科普、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和图书编印等方面的工作,肯定了实施资源共享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与会代表建议2012年全国地方秘书长会议在广西召开,广西学会秘书长许瑜欢迎大家到广西开会,待回去后报请广西学会领导再行通知。

会议安排了辽东火山地质地貌考察等活动,与会代表感谢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对秘书长会议周到服务和辛勤劳动,会议圆满成功。

                       (石殿祥  刘元生)


 


 

学科史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议纪要


 

54日,中国科协20102011年学科史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等三个学会分别对所承担的学科史研究项目进行了中期汇报。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副部长刘兴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启明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部副院长方岱宁、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研究员聂玉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臧绍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研究员袁江洋等组成的专家组出席了会议,并对三个课题的撰写提纲和中期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主持了本次中期检查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学科史项目负责人王广福、学会办公室董静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向科协和在座专家汇报了学科史的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详细介绍了学科史的撰写提纲及工作进展。在座专家研究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史撰写提纲和部分初稿,对我学科史研究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会后与相关专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联系和探讨。

中国科协在会上布置了后续的工作。

(学科史研究项目课题组)


 

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查重工作会议纪要

 


 

512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运泰院士、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室邬江主任和刘金婷同志、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各学科分组的负责人和学会领导郭建秘书长及秘书处工作人员共计25人到会。

会议主要内容:

1.陈运泰院士讲述了前阶段的词条收集、整理、报送汇总和查重工作后指出:查重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为各学科分组下一步的词条解释工作打好基础,在避免遗漏和重复的同时有分层、有侧重让词条保持完整。他对查重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做了讲解,并用举例方式说明词条在修订时应注意历史原因、习惯用语、国际通用、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使修订后的词条更全面、更准确。

2.请邬江主任对本次查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具体解释和说明,并进行了工作指导。

3.大家对收集整理和查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提问,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4.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黄清华教授对前阶段的工作做了总结,细化了下阶段的工作安排,请各学科分组推荐本学科名词审定专家并尽快送审,以便开展词条二次查重工作。

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得到了各专业委员会、各会员单位和各学科的专家的大力支持,参加审定工作的专家均为学科带头人和会员单位领导,有的还是从外地赶来参加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和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各位专家和会员单位为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1年科技周科普工作总结

 

遵照科技部和科协的通知要求,我学会积极组织和开展了2011年全国科技周宣传工作。科技周宣传工作总主题为“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主题中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创新创造”的科普内容。参加宣传活动的科技专家和志愿者35人,受众4500人。全国科技周结合地球日科普宣传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宣传活动中发放了科普彩页、折页3000余份,本次科技周共进行6类宣传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新建博物馆这一优质资源,组织工作人员和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向观众介绍地球科学、地球与生命的演化历史、地球的物质成分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地学科普知识;地球科学的创新科技成果,以及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关系。

2.设计制作一套“节约能源资源”科普展板以及一套“垃圾分类”展板。向公众宣传并讲解了全球和中国的能源需求严峻形势、矿产需求严峻形势、淡水资源需求严峻形势以及耕地需求严峻形势;倡导节约能源资源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

3.制作印刷了一套“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科普宣传彩页,免费向公众发放,宣传低碳生活。这次全国科技周的宣传活动深受参观的学生、居民和公众的欢迎,通过讲解、回答观众提问、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教育群众的目的。许多观众参观后赞不绝口、意犹未尽。

4.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电业中学结合学校“地震预测预防”课程的开设以及北京市“未来工程师”科技大赛活动,对高二年级和环保节能抗震模型制作小组的同学开展了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讲座。讲座从“模型制作方法,建筑抗震原理,节能材料”三个层面展开,并要求同学绘制了模型草图,对创意新颖、结构合理的设计给予了表彰,同时组织模型制作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践。同学们“抗震小屋”设计参加了北京市“未来工程师---节能环保抗震”创意大赛获得一等奖。同学们“环保节能乐队”创意大赛获得三等奖,同学们“木梁承重”创意大赛获得三等奖。届时学校召开了隆重的科技表彰会,此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之后,学校积极组织开展2011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评选活动。

5.在西城区裕中社区和黄寺社区专题宣传了地震防御知识和日本大地震的反思,并且散发了数百份有关防灾减灾、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等方面的宣传读物、画册、彩页、折页等。

6.继续普及幼儿“了解地震、感受地震、预防地震、预防火灾”的科普知识。在海淀区中关村幼儿园和中关村小学校举办了幼儿和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专场,并且参加了海淀区的群众预防地震演练和体验活动,散发了宣传材料和光盘。

(科普工作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于2011327日上午在长沙举行。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贵,常务副主任曾宪强、薄会申、马延君、徐义贤、冷元宝,副主任委员邢文宝、张建清、米晓利、陈昌彦、李秀芳,以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赵永贵、曾宪强、薄会申同志主持,会议议题主要包括专业委员会2011年的活动安排、专业委员会今后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及加强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和建立相关活动制度等问题。

与会人员就以上问题积极发言和热烈讨论,形成决定如下:

1.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工程地球物理领域的组织平台和学术平台,今后工作中要落实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章程。2秘书处为专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组织机构,秘书处工作由秘书长负责,专业委员会内各行业专业学科组的副主任、副秘书长之间要加强联系,秘书处要完善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3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时间原则上安排在每年年初,具体的会议时间、地点由秘书处协调安排。4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5经费:①秘书处日常办公经费暂由秘书长依托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解决;②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的会议经费原则上通过参会代表交会务费或赞助单位赞助方式解决,以减轻承办会议单位的经济负担。6各行业可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以专业委员会名义单独或联合举行学术活动;以专业委员会名义开展学术活动时,应提前一个月向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报备工作计划;学术活动之后,应在一个月内向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报备会议纪要、会议报道等资料。7专家委员会暨专业委员会学术平台的有关工作由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拟定。8专业委员会应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工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近年组织有关隧道超前预报、检测、病害整治和地震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专业委员会开展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工作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备案。9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其他学会和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的办公场所事宜由常务副秘书长薛国强博士负责。10.专业委员会与其他学会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其他委员会联合活动有关事宜由常务副主任曾宪强具体负责。11.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国工程物探门户”的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将免费为所有委员、专家服务,增进交流;专业委员会各委员、专家准备300字的个人介绍,报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以便刊登。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一次专家委员会于2011327日下午在长沙举行,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贵,常务副主任曾宪强、薄会申、马延君、冷元宝,副主任邢文宝、张建清、米晓利、陈昌彦、李秀芳,以及专家委员会主任徐义贤、副主任汤井田、沙椿、李坚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徐义贤教授主持,会议围绕专家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机制和2011年工作计划进行讨论,徐义贤教授首先就专家委员会的产生、运作模式和职责方面的设想进行了报告。随后,沙椿、黄世强、曾宪强、赵永贵、李坚、刘康和、朱自强、曹哲明等专家就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机制等问题发言。经会议讨论,形成决定如下:

1.专家委员会是推动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步的力量。依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章程,工程地球物理专家委员会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并尽量与专委会会议衔接。特殊情况下,由5名以上的专家联名发起,可以临时召开专家委员会全会。专家委员会的各种会议、组织的各种活动应向专业委员会上报工作计划,事后将有关文件资料报秘书处备案。

2.工程地球物理专家委员会的宗旨是: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交通、矿业、煤田、城建、石油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行业/系统的成员单位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组织新方法技术培训,提炼、讨论共同面对的技术难题。

3.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专委会的学术交流工作,承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相关专题设置、组稿和审稿等工作。

4.专家委员会可以针对行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及国家级技术规范和标准向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标准的建议;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参与标准审定;可以对已通过审定的标准进行贯标。

5. 2011年度,专家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结合专业委员会各行业专业学科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的技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工作。

专委会副主任、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张建清秘书长最后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本次会议号召各行各业应紧密团结在专委会周围,按照建立友谊,沟通信息、共享资源、共同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则开展工作,专委会则应为各行各业服好务,利用专委会的优势,引领和带动技术进步,共同创造工程物探检测发展的奇迹。

会议承办单位中南大学领导重视、精心策划、仔细安排、热情接待、经费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专委会的深厚感情和有力支持,他们的执着和大气,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大会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秘书处和会务组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对此大会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八届三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八届三次会议于2011414-15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第八届委员会顾问、委员、正副秘书长及代表等60余人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王琪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讲话;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伯勋到会并代表协办单位致辞;两位领导在讲话中均对八届三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希望通过学会搭建的平台,加强各委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加强重点技术的研讨,积极努力地全面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各项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做了专题报告“中国油气发展的三海战略”;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清做了题为“长江工程物探检测方法及应用综述”的报告;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工程物探中心刘海涛做了题为“基于电法K剖面法数据再处理及Surfer成图”的报告。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做了工作报告,他从4个方面对2010年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1)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

(2)加强与地方学会及其他专业委员会的联合,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组的作用,对共同感兴趣的学术、技术问题进行交流;

(3)结合各委员单位生产、科研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4)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面启动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

报告就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报告指出: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直接领导下,不断集成有限资源,加强各专业联合,通过巩固、完善、总结和提高,形成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发展新格局,切实增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自主发展能力。2011年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保持与地方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委员单位、各网员单位及各专业学科组的活动;

(3)紧密跟踪世界物探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4)继续做好“傅承义奖”和“顾功叙奖”的推荐工作;

(5)全面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订的各项工作;

(6)密切关注石油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认真办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

会议还进行了以下各项议程:

(1)审议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新增委员;

()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曹哲明、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张志清、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院长陈海弟分别代表工程物探专业学科组和金属、非金属勘探专业学科组作了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工作计划汇报。

(3)与会代表结合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展开了讨论,大家充分肯定了第八届委员会的工作,并对八届三次会议的这种办会形式给予了肯定。代表们一致认为: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文字简练,总结全面,重点突出,不仅对前期的工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同时对下一步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思路,通过各专业学科组工作汇报,可以看出,各专业学科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活动积极踊跃,并能积极主动结合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学会这个平台,进行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交流、技术应用和推广,努力打造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学术会议的品牌,实现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会议一致通过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新增委员;由各委员单位申报,经讨论决定,2012年勘探地球物理八届四次会议由铁一院甘肃勘探院协办。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八届三次会议受到了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精心筹备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及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八届三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此,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处及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在友好、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6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

 

第十四专题

大地震预报技术与方法研究

提交论文15篇, 年刊录用15篇, 年会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内容涉及大震前兆异常识别方法、大震预测技术、大震余震判定、水库地震监测研究等。

 1.大震前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演化、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地下流体异常、地震热异常、地温异常及地磁z分量日变化异常等的前兆异常识别方法;

2.大震前震群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与大震活动关系的地震预测技术;

3.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地震触发的静态库仑应力计算;

4.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精密定位。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采取震群与地震窗联合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有可能获取震源的震兆信息,从而实现大地震的预报;

2.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大震活动关系密切,重力资料对2000年以来大陆内部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汶川80级、于田73和玉树714次大震均有较好反映;

3.汶川80级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中强地震均出现两个阶段的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的相似性演化,该规律对青藏块体及新疆块体8级地震预测有参考价值;

4 2006年至20096个中国大陆6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地震多发生在功率谱增强范围区的边缘或内部;

5.大震后30天内强余震活跃起伏出现有4个主要时段,分别是第1-4日,第5-8日、第13-17日,第26-30日。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第1-2日和第13-17日两个时段;

6.利用双差定位法对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地震机理非常复杂,但并不是完全不可知的。希望地震预报人员不畏艰辛和失败,全面、充分、科学、合理地继承前人工作,继往开来, 科学创新, 最终征服地震恶魔,在地震预报科学问题上有所建树。

1.坚持监测、预测预报、科研、实验相结合,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专群结合,注重发挥长、中、短、临预测预报成果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作用;

2.加强中国大陆强震,特别是7级以上地震中长期危险性预测与研究,不断提高对强震孕育发生机理的认识;

3.研究开发应用于地震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有些地震研究的论文散落在各个专题,建议学会适当引导集中论文报告,以利于讨论和研究深入。

 

第十五专题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7篇,年会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围绕20104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强震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测论文5篇;

2.对震前次声异常信号的时频特征分析研究论文1篇;

3.对地震灾度和台风灾度的定义和应用研究论文1

4.围绕天文因素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3篇;

参加专题会议的人数为40人。会议讨论气氛热烈。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援建等项措施,其中每一项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多学科的联合。

与会学者提出应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方针:“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快建立巨灾和灾害链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与会学者认为: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产生连锁效应,由一种灾害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的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的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形成灾害的并发或续发局面。灾害链和城市防灾研究当属世界科学难题,灾害链研究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自主创新。由于中国自然灾害异常严重,且这些大灾往往以灾害链方式出现,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方能奏效。

会议报告中,几位专家对青海玉树地震预测的回顾,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认为:在中国防震减灾界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极为重要;如果有关方面能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和起码的观测条件,认真支持我国自主创新且有较高绩效的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和地震预测预警方法技术;依法切实做好群测群防和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可以肯定地说:20104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强震应当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预警的,是可以力争在地震前打一声招呼的。

会议报告中,高建国提出比较两个地震灾害的大小。需要解决灾度的一元化问题。地震灾度的定义(高建国1995)是:地震灾度205×[(死亡人数+1的对数)2+直接经济损失的对数2]。按此公式给出:唐山地震灾度为59;汶川地震灾度为6263,所以汶川地震灾害比唐山地震严重。

与会学者认为高建国对地震灾度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对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次声频谱分析的研究做了肯定评价,并建议有关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次声波手段观测网站的建设。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学科同仁认为:应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充分发挥地学界等各方面的作用,多学科、多途径探索,专群结合,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此,我们热切建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有关方面支持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近20年来一贯坚持的多学科、多手段的巨灾和灾害链综合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中国2011 ~ 2015年可能发生的巨灾和灾害链,不使在汶川、玉树和舟曲的惨痛悲剧在中国土地上重演。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关于翁文波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建议

翁文波先生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荣誉理事长。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奠基人,天灾信息预测理论的创新者。2012218日是翁文波先生诞辰100周年。

为深切纪念和缅怀翁文波先生,激励后人,建议在翁文波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翁文波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具体建议如下:

1.开展翁文波先生诞辰100周年相关活动

1)出版纪念文集。

2)编印邮册。

3)召开“翁文波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2.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翁文波预测奖

(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对我国防灾减灾的政策建议

1.建立国家备荒防灾体系,关于把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部署的政策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灾荒多而严重。18亿亩农田的粮食产量,经常受到干旱、洪涝、台风、风雹、低温冻害等严重威胁。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在中国,青藏高原隆起决定了具有三级阶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起时伏,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城市化趋势迅猛,高楼大厦林立,人口高度集中,防灾能力不健全,导致灾害极易扩大化。

2008年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巨灾采用了举国体制的方法。中国的“举国体制”是抗震救灾高效率的法宝。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次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

为了确保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范于未然,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尽早建立国家备荒防灾体系。

2.各级政府应急办公室应转化为防灾减灾办公室

为什么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抓应急,灾害却越来越严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三年三起死亡千人以上的特大灾害,在近几十年来是极其罕见的。“防救结合,以防为主”的防灾减灾思想贯彻得很不理想。应急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全国全民把防御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应急放到第一位,灾害将会大为减少。

为了落实“防救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利用现有的各级应急办公室,扩大工作职能,应尽早转化为防灾减灾办公室。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本应具有更强的抗灾能力,但这些年,积累和创造的社会财富却一次次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毁坏。如果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行动,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就会束手无策,被迫接受大自然的惩罚。

总结以上的意见,不同等级的灾害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应对巨灾,要以“条、块管理,以条为主”;应对大灾、中小灾害,则以“条、块管理,以块为主”。

应把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部署上来认识。各级领导干部应将“唯GDP”转化为把国泰民安放在首位。应该建立国家备灾灾荒体系。各级政府的应急办公室应转化为防灾减灾办公室。

 

第十六专题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48篇, 年刊录用48篇, 年会报告1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今年论文投稿数量多,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结合对地球物理学的促进作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1.勘探数据三维、四维处理和可视化。例如地质大学对航磁数据的实时处理,华东理工大学CSAMT三维正演计算的多重网格法研究等十多篇论文均有很多创新,表明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促进了地球物理探矿信息化和可视化处理自主创新。

2.数值模拟在勘探数据处理的应用和作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在勘探找矿应用成果明显,海洋勘探数据模型、多重网格技术、叠前偏移速度建模、有限元模拟测井、电场数值模拟等很多论文,都阐述了我国物探模拟应用的成果。

3.立体地震观测系统、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技术。立体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地震烈度实时速报、沼气地震预警动态定位研究等体现了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成果。

4.地球物理探测观测和实验数据处理和计算。数十篇论文阐述了数据处理新方法和新理论及应用成果,如时频谱的反Q滤波、分频SVD方法、环境噪声成像技术、爆破和地震信号希尔伯特-黄变换、岩石声发射事件与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的实验等都反映了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在地球物理应用方面的新成果。

5.网络技术和地球物理数据和信息服务等也取得较好的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今年年会本专题的论文和报告表明我国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和创新明显加快,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促进了地球物理信息化自主创新。主要创新和发展动向是:

1.地球物理模拟和三维思维可视化技术自主创新成果明显,有些技术和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

2.数值模拟技术在产业,特别是地震、磁法、电法勘探和油矿资源生产的应用已经超过地球物理基础研究的应用,一系列适合产业应用的模拟、建模等应用效果显著,发展趋势明显;

3.信息化促进地球物理学科发展趋势明显,今年除了上述可视化和计算模拟,还有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环境噪声反演地下结构等都成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新的结合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届年会投稿的情况表明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呈上升趋势,地球物理学科信息化作用和成果显著。本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结合,是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和物探应用创新的必由之路。

建议下届年会邀请更多论文作者到会报告交流。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届大会组织的不错。但是由于会场地点限制,无法展示POST和通知通告,与会者交流受限,希望下届能够改善。

 

第十七专题

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

提交论文19篇, 年刊录用16篇, 年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6篇,有3篇未入年刊,其中有一篇是科学思路欠清晰,另两篇为到会时才提交。

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仪器研制:如大深度电磁探测仪;航空电磁探测仪;精密重力测量;地震预警,烈度速报仪;无线遥测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等;

2.仪器的观测应用:如腾冲地震,次声台阵及玉树地震记录的分析;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究与应用;倾斜、应力、放射性综合监测用于地下填埋体的危险性预警;

3.假设性的论点:例如,有人认为电磁波传播路径是通过电离层反射过来的,所以有时近处反而收不到信号,但这种假定尚缺乏理论和观测数据的支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MEMS地震传感器已用得较多,有人把它转换成地震动速度的记录;

2.空气中传播的地声观测受到了关注;

3.结合“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新型地表仪的报告”,与会者的讨论中有一种倾向性意见:即仪器不一定要高指标,民间普及的简单仪器设备也应发展。

以上是动向。

至于学术观点,会议期间讨论比较热烈。譬如把MEMS的记录加积分变成速度记录。有人并不赞成,认为关键在于提高信噪比,又如有人设想用磁悬浮重锤结构来预测大震,有人则认为其思路不清。

我们认为学术交流过程中能够有不同意见,有争论,是好现象。

 

第十八专题

油气田与煤气田地球物理勘探

提交论文78篇, 年刊录用78篇, 年会报告1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多次波、面波等噪声压制方法,地震属性提取、优化与应用,地震建模及反演方法,地震资料反褶积与叠加处理方法,复杂介质波场理论与数值模拟等方面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

在地震属性研究方面,新一代三维地震属性分析强调了体属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和多属性融合,在构造解释、油藏与储层方面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体曲率属性不仅能展示数据空间的断裂系统分布,还能提取构造面曲率及曲率时间切片,是将断裂系统、生物礁以及碳酸盐岩空洞特征放大的有效工具;半自动确定分类数的波形分类方法能较好估计地震相分类数,实现地震相快速划分。

在地震反演方面,针对反演中断层引起的反演结果混杂不清、分辨率不高问题,开发完成了针对复杂工区地质建模的技术与软件系统,有效改善了反演结果,提高了反演精确度;基于井外推对反演结果真实性影响问题,提出了“可信半径”概念,并通过改进反演算法和外推算法来有效提高反演算法精度。采用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进行走时层析速度反演,基于偏移速度分析得到速度模型的速度、界面形态和位置信息,提供更为精确的速度模型,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效果。

在地震资料噪音压制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SRME方法压制多次波方法,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试验,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研究了CFP方法与曲波变换相结合压制层间多次波的方法,模型资料获得较好效果。针对海上地震采集的外源干扰问题,研究了震源位置扫描与相减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试验;将二代曲波变换应用于面波压制中,获得初步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了基于全变分的地震去噪方法有效压制噪音并具有很好的保真性。

在叠加与反褶积处理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纵波与转换波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进行了纵波实际资料和转换波模拟资料处理试验;研究了基于曲波变换的稀疏反褶积方法,并基于模拟资料进行了效果分析以及与现有方法的对比。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在地震资料去噪方面新方法有:SRME方法压制多次波方法、CFP方法与曲波变换相结合压制层间多次波的方法、二代曲波变换压制面波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新方法有:纵波与转换波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基于曲波变换的稀疏反褶积方法。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新方法有:体曲率属性的提取、半自动确定分类数的波形分类方法、基于构造与沉积模式的建模方法。

新的学术生长点:现代数学新理论特别是非线分析理论、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利用新方法可以二次开发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新理论、新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会得到快速发展,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发挥重要作用。

建议加强基础理论、机理方面研究,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技术不断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对年会报告应该有光盘资料;

2.进一步加强会务组织;

3.建议给每位报告人发一个证书。

                            (待续)


 

 

第四届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议纪要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一届一次专家委员会全体专家会议暨第四届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于2011326日~27日在长沙召开,来自水利水电、铁路、煤田测井、公路交通、城建、石油等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35个单位50余位专委会领导和专家委员会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326上午,会议正式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何继善教授,专委会主任赵永贵研究员,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郭乃正教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理事长曾宪强教高,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主任薄会申高工,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徐义贤教授,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有色地质勘察局伍永贵副局长,湖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书记戴前伟教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汤井田教授,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南大学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朱自强教授,以及铁路系统、水利水电系统、石油系统、城建系统、交通系统的副主任委员邢文宝、张建清、薄会申、米晓利、陈昌彦、李秀芳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冷元宝教高主持了开幕式。

何继善院士首先就电法技术的新进展做了专题报告;赵永贵研究员做了题为“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疑难问题分析”的专题报告;徐义贤教授做了“基于噪声的地震成像技术”;沙椿总工就水利水电工程中常见的检测技术难题进行了介绍和探讨;李坚副总工就铁路工程物探技术疑难问题做了介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物探所朱德兵所长做了“近目标工程物探技术”的报告;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昌彦教高对城市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物探疑难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张庆辉教高对山西省物探工作疑难问题进行了介绍;北京中交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李秀芳副总经理介绍了雷达在隧道检测应用中的技术难点问题。

此次会议梳理了目前主要行业领域内的工程地球物理难点问题,提出了今后几年需要重点研究的方法技术,对统一行业认识,加深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并提升技术水平。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一年一度的天灾预测例会——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于2011422 - 24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地震、气象、水利、海洋、科研院所、有关院校、企业单位等共39个单位的56名专家、学者,其中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32人。

会前共收到学术论文、预测总结、预测方法介绍等59篇文章,编印了《2011  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文集》。

会前共收到专家们填报的预测意见26份,汇编为《二O一一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黄皮书》)。

423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上,耿庆国主任致开幕词。“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一个几十年从事地震预报事业科学工作者的肺腑之言,也是天灾预测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他以“3.11”巨震给日本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再次强调必须搞好预测预报,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美国学者盖勒1997年在东京鼓吹地震无法预测的论点,给地震预报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本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郭增建、副主任李均之、顾问王涌泉、个体企业家、本次会议的资助者中和先生等应邀在开幕式上讲话或作学术报告。

许绍燮院士报告中再次表示很愿意与有共同语言的学者、专家面对面交流。他着重就日本“3.11”巨震后,对地震预报的重要性、迫切性谈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强调“3.11”地震引起海啸、核辐射,造成巨大损失,必须加速推进地震预报研究,这应是地震对策中的重中之重。他还对日本地震后我国可能面临的震情谈了自己的看法。

郭秘书长讲话中指出,全国、全球灾害频发,预测会很有意义,作为学术讨论,把问题讲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搞好研究,有了科学的预测和相应的防御,民众才能得以安居乐业。

年届84岁高龄的王涌泉顾问,仍对灾害预测钻研不辍,从郑州赶来参加会议,拄着拐杖莅临会场,向与会代表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指出2007 - 2010年太阳活动异常活跃。1841 - 1843年西太平洋地区接连发生77.5级以上地震,而当前已在新西兰、日本接连发生大震、巨震,本地区是否还会发生巨震?此外许多专家提出了长江大水的问题,均应引起警惕。

3.11”日本东部9级巨震,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从“3.11”地震中汲取什么教训,总结出什么经验,是天灾预测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会议特别安排了“日本9级巨震前兆分析和日本地震对我国震情的影响研究”专题报告,郭增建、耿庆国、夏雅琴、陈维升(代徐秀登)、岳中琦、高建国、李志永等7位专家分别就“3.11”巨震的特点、地震前兆信息分析、成因以及对我国特别是华北地震影响做了报告。与会代表对此十分关注。

会议紧紧围绕2011年全国灾害的预测,进行了报告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先后有50余人次报告或发言。在此基础上耿庆国主任综合与会代表和《黄皮书》中的预测意见,提出了“2011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经与会代表反复讨论修改定稿。按惯例,会后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尽快正式上报中国科协、国家减灾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以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李德威教授应邀在会上做了“东亚强震动力学背景及其未来强震分析”的报告。

李教授近两年参与国家“623项目”的筹划,对我国地震预报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为使与会者了解“623项目”,参与“623项目”的实施,李教授在其学术报告之后,专门介绍了“623项目”概况,重点介绍了与与会代表关系密切的第四组——地震组的较详细安排,使与会者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

会议期间——423日晚,耿庆国主任主持召开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会议,出席天灾预测会议的高建国、李均之、张启文、高发金、蔡尔诚等18位常委、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就重大的、突出的地震前兆信息、预测意见、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加强短临预测工作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认为今年要特别注意几个干旱地区的旱情趋势,及时交流前兆信息,加强会商;根据耿庆国的推荐,会议一致通过增选香港大学岳中琦副教授为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议通报了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筹划的有关灾害预测的重大项目。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闻名于世,然而近一时期国内某些人借奥地利学者雷利伯之言论,否定“候风地动仪”,称其为科学的“泡沫”。作为有“良知”的中国学者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为此,荣誉主任郭增建研究员等为会议撰写了《张衡地动仪是科学的》、《关于张衡地动仪记到的陇西地震》、《再论公元138年金城陇西大震就是张衡候风地动仪所记到的地震》等文章,并在会上做了报告,从学术的角度肯定“候风地动仪”的科学性和其所记到的地震的真实性,以正视听。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一至三届委员、第四届名誉委员赵得秀教授,为会议赠送了他的专著:《地震探源与地震预报》、《治河初探》、《中国农历》。86岁高龄的赵先生不顾年迈仍孜孜不倦,著书立说,并每年提供预测意见,他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

常务副主任高建国、副主任张启文、常委任振球、高发金、蔡尔诚、徐道一、曾小苹、黄相宁等分别主持了开幕式、闭幕式和各单元的学术报告,耿庆国主任做了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除翁文波基金给予常规的资助外,还得到私人企业家中和先生的资助,与会代表深表谢意!对一如既往、积极筹办会议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深表谢意!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于20101119日在南昌路59901室召开了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会议应到代表65名,实到代表48名。经上海市科协审批,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组成如下:

理 事 长  耿建华

副理事长  朱元清、刘望军、杨惠根、舒  嵘、

          张敏强、黄乘利

秘 书 长  杨文达

常务理事  朱元清、吴健生、刘望军、耿建华、

          杨建刚、杨文达、杨惠根、周云轩、

            嵘、张敏强、黄乘利、黄  珹

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决定聘任方连璋同志为常务副秘书长,主持学会的日常工作。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


 

514日,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中南大学胜利召开。

会议到会代表61人,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矿物岩石与地球化学学会以及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等单位领导到会祝贺。会议由该学会秘书长戴前伟教授主持,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肖鹏作了讲话。受该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委托,柳建新理事长作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客观地总结了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汇报了财务工作情况,并就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思路和建议,到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会由34人组成。在随后召开的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第一次理事会上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通过了新修订的《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和《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收取标准》。本届常务理事会由23人组成,常务理事会选举柳建新为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贾宝华、戴前伟、沈长明、李彩文、卢小林、胡奉湘为副理事长,朱德兵为秘书长。

理事会决定继续聘请何继善院士、温佩琳教授、蔡家雄高级工程师为本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20114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了“珍惜地球资源倡导低碳生活与地震灾害防御”科普讲座。

这次科普讲座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山东交通院承办,山东省交通院朱霞教授主持报告会,学院师生200人参加活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首先介绍了日本9级地震概况,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灾害防御的重要性、特点;张善法秘书长用丰富的图表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耗状况,以煤、化石能源为主的现况面临着资源枯竭和大量碳排放两个严重问题,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石化能源是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同时对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的优缺点做了分析,对核能利用安全性做了详细分析。报告会受到山东交通学院与会师生的一致欢迎,对大家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防灾减灾日”活动

 

20115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召开了“防灾减灾”报告会。部分理事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团员代表40余人参会。围绕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主题,山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学会理事周翠英首先就大家关心的“日本9级地震及相关情况”作报告并介绍了地震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然后大家就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防御等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重点谈到了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和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提高问题。报告会开的生动活泼,青年团员对地震科学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承担地震知识宣传工作增强了责任感,要求学会多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共青团员愿做科普活动的志愿者。与会的学会理事认为这种“防灾减灾日”活动方式,对于今后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忧患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常识作了新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应继续深入开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工作安排

  

 

1召开2011年度学术年会,发挥品牌效应。认真组织会员撰写论文、组织会员单位推荐优良成果报告到会交流。会议时间初步定在201112月中旬。本次学术年会以地球物理技术在地质找矿、工程勘察发挥作用为主题基础,考虑到广西北部湾的开发建设,拟增加海洋地质勘察方面的内容,这是广西地球物理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2根据广西科协的布置,开展“广西专家论坛·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论坛”的论文组织工作。根据我们学会的专业性质,就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海岸滩涂资源、推进资源枯竭型产业结构转型等几个方面提出我们的看法。

3.高度重视广西科协组织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行动计划”。发动会员单位积极参与,提出好的建议和提案。

4.根据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参加学会的等级评估的准备工作。我会今年做准备工作,争取明年申报。

5积极促进学会与会员单位以及会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地球物理技术在地质找矿、工程勘察等各领域的应用推广,随着先进仪器设备、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需要及时了解各会员单位工作情况,各会员单位之间也需要互通信息,通过交流获得提高。

6.做好新会员的发展工作。这项工作去年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前已经做了布置。这些年各会员单位都进了不少的新人,这些新人既是各单位的生力军,也是学会的新鲜血液,在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把他们吸纳到学会中来。

7.做好2011年度学会会费的收缴工作。各会员单位的缴费额度按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收费标准执行。

8.筹建本会的“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利用学会的影响力,规范广西地球物理工作的行为,介入会员单位成果的公正评定,倡导严谨的工作作风。

9.举办一次地质找矿物探技术应用推广培训班、聘请专家院士讲学。

10.拟定学会工作的“十二五”规划。

11.加强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联系。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迁址办公并举行挂牌仪式


 

2011516上午,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迁入广西地矿科技大楼办公,举行了挂牌仪式。广西区科协学会部莫如平部长、钟谷波副部长代表广西区科协到会祝贺。陈家联理事长、莫如平部长在热烈的气氛中为学会的新牌匾揭幕。龙安明、王有学、朱国器副理事长以及学会常务理事二十余人参加了挂牌仪式。

挂牌仪式结束后,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召开了2011年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莫如平部长、钟谷波副部长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并对会议进行了指导。许瑜秘书长向常务理事会汇报了学会秘书处关于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工作计划的安排意见,提出了2011年学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方面:一是召开好2011年度学术年会;二是开展“广西专家论坛·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论坛”的论文组织工作;三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做好学会等级评估的准备工作;迎接检查;四是积极促进学会与会员单位以及会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五是做好新会员的发展工作;六是做好2011年度学会会费的收缴工作。与会常务理事对学会的工作计划的安排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提出了许多新建议:一是学会要重视广西区科协组织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行动计划”,发动学会单位积极参与,提出好的建议提案;二是筹建本会的“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利用学会的影响力,规范广西地球物理工作的行为,介入会员单位成果的公正评定,倡导严谨的工作作风;三是举办一次地质找矿物探技术应用推广培训班、聘请专家院士讲学;四是拟定学会工作的“十二五”规划。五是加强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联系。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许瑜)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召开《学术会议组织工作座谈会》


 

2011510日至12日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在浙江省乌镇黄金水岸大酒店召开中国科协学会《学术会议组织工作座谈会》。

会议由中国未来研究学会秘书长夏震主持,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李桐海主任以“如何提高学会学术会议组织工作质量和实效”为主题作指导讲话,黄金水岸大酒店董事长郭永尧致欢迎词。会议由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承办,乌镇黄金水岸大酒店协办,有41个全国学会参加了会议。受郭建秘书长委托,我会刘元生副秘书长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兵工学会许毅达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农技协徐亚丽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王国清项目主管、中国光学会张建萍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曲长虹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林飞常务副秘书长六个单位作了主题发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光学会、中国反邪教协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等作了讨论发言。黄金水岸总经理孙家信详细介绍酒店各项服务设施,欢迎全国各学会来黄金水岸大酒店办会,酒店将提供优惠措施,为会议作好优质服务。

座谈会围绕办会中心议题、会议规模、产学研结合、开会难点重点、志愿者队伍、经费筹措使用、办会地点选定、会场安排细节、外事会议组织、学会协作办会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参加这次会议很受启发,开拓了思路,学习了经验,对办好学术会议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李桐海主任作了会议总结。他首先肯定这次会议代表发言热烈讨论深入,组织工作策划细节很有特色。服务中心将继续贯彻为机关服务、为地方科协服务、为中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服务的宗旨。对今后的工作他提出了几点希望:组织几个学会协作,联合举办具有相当规模、学科交叉的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创造并形成品牌,中国科协198个全国学会每年有上千次的学术会议,可联合举办成国家项目,服务中心可以在申办经费方面给予支持;与地方科协和全国有关学会的继续教育机构、基地联合协作办学,在全国范围招生、培训,根据课程要求聘请专家讲课,发中国科协继续教育证书。

通报了全国学会党建情况。自20104月开始,各全国学会开展了党建工作,由中国科协机关党委牵头,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党委具体负责,各全国学会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密切协作,目前全国学会已建立党组织100多个。

                           (刘元生)


 

 

刘代志同志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刘代志同志是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的教授,他在2003年提出在我国建立一门地球物理学与军事科学交叉的新学科——军事地球物理学,并组建了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两者都挂靠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刘代志任主任委员,办公地点设在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这两个专业委员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公开出版论文集,今年已出到第六集,学术活动异常活跃,为国家安全和军事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代志同志原是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地质系教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与大地构造理论和方法技术的研究,是该校地球物理新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为“构造地球物理学”的创立者与学科带头人。1994年入伍后,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导,已培养博士生18名和硕士生31名,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荣立二等功。他曾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二炮的重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有7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专著3本。在2010年中国科协开展评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活动中,由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推荐和申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颁奖仪式,会上给他颁发了奖章和荣誉证书。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第一号通知

 

现将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110月18日—21日,10月17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湖南省长沙市

三.会议主题: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实际专题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

报告分为口头、展版两种形式)。

(一)综合专题

1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

ConvenersWenke Sun,Kosuke Heki, Benjamin Fong Chao, Qinghua Huang

sunw@gucas.ac.cn,huangq@pku.edu.cn

Tectonics in Asia also include all the elements of tectonics in the world, with multiple subduction zones, the most prominent collision zone of Tibet etc. This session will invite scientists  internationally  to develop a forum for integrated views of geophysical problems in Asia.

2)地壳流体与地震预报、成矿成藏及碳封存

召集人:刘耀炜  欧光习  黄辅琼  庞忠和

       张程远

liuyw20080512@163.com

ouguangxi@263.net

Zhangcy@whrsm.ac.cn

主要内容:流体在地壳变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地球物理过程响应灵敏,与成矿成藏、地震灾变、地球碳循环关系密切。本专题强调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以及数值模拟、环境示踪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及其在地壳流体理论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进展。专题内容主要有但不限于以下方面:①地壳流体与地震孕育过程及监测预测技术;②地球流体活动与油气藏、矿床形成;③流体与碳循环碳封存;④THMC(热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化学)多场耦合研究及应用。

3)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召集人:徐锡伟  陈晓非      王夫运

xiweixu@vip.sina.com

ygh0060@vip.sina.com

xxiong@asch.whigg.ac.cn

主要内容:近年来特大地震频发,袭击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南部、东部及其环太平洋地震带,从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2008年汶川8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到2011年智利8.8级地震和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地震等,冲击着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安定。频发的特大地震灾难提醒我们对板块间相互作用方式和板块内部构造发震习性等复杂性知之甚少,需要从地震地质、地震破裂过程、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和介质特性、地壳变形行为、地震工程震害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改善我们对特大地震构造模型和区域深浅构造环境的认知程度,达到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4)“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研究进展  

召集人:高 锐  魏文博  张忠杰  王良书gaorui@cags.net.cn

主要内容:最近,国家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英文简写SinoProbe)。该专项(20082012)总体任务是,为全面开展我国地壳探测工程做好关键技术准备,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形成对固体地球层圈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在不同自然景观、复杂矿集区、含油气盆地深层、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试验、示范,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解决急迫的重大地质科学难题,部署实验任务;实现深部数据融合与共享,建立深部数据管理系统;积聚、培养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技术体系的研究团队。本专题汇集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部分成果。

(二)电磁热等地球物理场理论及应用

5)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杨振宇  黄宝春  刘青松  潘永信

pmagchn@gmail.com

bchu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①古地磁学与地壳运动和动力学;②岩石磁学、环境磁学与环境变化;③古地球磁场形态学与地球内部动力学;④生物地磁学研究新进展。

6)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召集人:庞忠和   胡圣标   何丽娟

z.pang@mail.iggcas.ac.cn

geothermal@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地热资源是清洁能源,如果利用得当,也是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热能直接利用位列世界前茅,正在为节能减排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本专题重点是地热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及其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中的应用,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方面:①大地热流与区域地温场;②地热显示与地热异常;③浅层地热能;④水热型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⑤干热岩地热资源;⑥地热资源评价;⑦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7) 电磁方法研究与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绪本  孔祥儒  黄清华

              

tangji@ies.ac.cn

主要内容:地球电磁法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岩石电性和水含量等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研究;油气、地热和地下水、金属矿、环境和工程等电磁勘查研究;地壳、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和地震、火山预测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及相互间电磁耦合关系的研究等,以及其它领域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

(三)地球动力学

8)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石耀霖   蔡永恩

yongen@pku.edu.cn

主要内容:①地球内部结构;②地核和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③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④以及与解决地球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

9)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张忠杰   吴庆举

Lin_don@sina.com

主要内容:①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岩石圈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项异性;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岩石圈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等。

(四)地震学

10)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

召集人:周仕勇  万永革  丁志峰  陈棋福

 zsy@pku.edu.cn wanyg217217@vip.sina.com

主要内容:地震学新理论、新方法;地震活动研究,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断层间或地震间相互作用及其数值模拟,诱发地震研究;地震观测、定位,震源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过程研究;地震孕育背景及发震构造研究;地震学方法探测地球内部构造、地震学方法研究区域或全球地球动力学问题。

11)区域尺度重复震源探测  

召集人:葛洪魁        王宝善

gehk@cea-igp.ac.cn

主要内容:地震学的发展趋势是在获得地下介质静态图像的基础上研究其性质的变化,以

气枪震源为主体,辅以重复地震、噪声成像等研究手段,综合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方式,实施“明灯计划”,获得地下介质物性变化的“地下云图”是地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崭新方向。欢迎以气枪震源、重复地震、定点噪声源、背景噪声源及其它重复震源等方式监测地下介质变化的稿件。

12)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张剑锋      张海明  陈晓非

zhouhong@cea-igp.ac.cn

主要内容:国内外地震学理论及其应用中有关计算研究的前沿动态,新方法,新成果。地震波在不均匀介质,各向异性等介质中,发生机制,传播,及地面运动等规律研究、应用中的离散数值计算的研究、应用进展,动态,方法及成果。计算地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及应用动态与成果。计算地震学在他星球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13)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郑需要  姚 陈   高 原

xuyaozheng@yahoo.com.cn

主要内容:地震各向异性成因,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资料处理和解释,介质裂隙探测,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理论在石油地震勘探、煤田地震勘探、海底地震、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五)自然灾害

14)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与减灾对策    

召集人:耿庆国   高建国   张启文

qwzhang@nmefc.gov.cn butquake@163.com

主要内容:本专题旨在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研讨巨灾、灾害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相应减灾对策。以巨灾和灾害链预测作为研讨重点,对中国巨灾和灾害链预测方法、机理和防灾减灾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从事天地生综合学科交叉研究、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研究和减灾对策等有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争鸣和交流的舞台。

(六)地球物理实验、观测与信息技术

15)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沈 萍   胡天跃  黄志斌

pingshen279@163.com

主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题是地球物理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主持的年会传统专题,十多年来得到广大会员的支持和拥护,最近几年在学会年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居于年会的前列。本专题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中的创新成果的学术交流。包括:①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②信息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③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应用技术的结合;④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⑤数据库、GIS、可视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开发及应用;⑥地球物理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共享及其应用;⑦地球物理计算和数据网格;⑧地球物理模拟方法和技术。⑨地震信息的快速处理、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警、地震传感器网络、虚拟地震观测和虚拟深部构造、地震过程模拟、动态地下构造探测和“地下云图”、地震信息社会服务等诸方面内容。

16)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

召集人:陆其鹄  孙进忠   林 君  郭永刚

sjz@vip.sina.com

主要内容:①磁法、电法、重力、放射性、测震等地球物理仪器的新进展;②地球物理实验与现场观测的新经验;③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实例与成果;④矿山灾害监测仪器与预警方法;⑤我国某种地球物理仪器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⑥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新思路、设想与建议;⑦其他有益于促进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交流内容。

()勘探地球物理学

1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wliuyang@vip.sina.com

主要内容: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井筒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油气田和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18)储层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小宏   肖立志   曹俊兴

chenxhsina@vip.sina.com

主要内容: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与监测方法;油气藏开发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动态监测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19)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 平   熊盛青   吕庆田

lqt@cags.ac.cn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与油气资源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现、新应用和新成果,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2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

召集人:刘伊克   杨顶辉   赵志新

zhaozhixin@ccsd.org.cn

主要内容地震波传播的理论与成像方法研究,以及地震波传播理论在油气资源,矿产等资源,表层结构勘探,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等工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地震波,如地震折射,反射,衍射等波相的传播规律研究及其应用的各种方法计算研究,数字化方法研究,数字化计算结果显示、成像的方法,程序,软件及硬件。以及上述各种有关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事例研究、应用及其成果。

() 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学

21)工程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永贵  徐义贤  冷元宝  薛国强程业勋  彭苏萍   

zhaoyonggui@263.net

主要内容:主要交流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建设、矿山安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与应用。包括:矿山安全开采与灾害探测技术;城市场地、地铁、地下管网、地下构筑物、桥梁等领域的探测与检测技术;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物探技术;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工程勘查、质量检测、病害诊治、超前预报等工程物探技术。

() 大地测量学

22)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   薄万举  傅容珊  阎昊明

frs@ustc.edu.cn bowanju@163.com

主要内容: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天文学在观测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在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地壳形变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在空间天气、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电离层和对流层监测、地震和海洋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与其它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最新进展。

23)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在地学中应用  

召集人:汪汉胜   吴晓平   王谦身

whs@whigg.ac.cn

主要内容:中国地球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现代大地测量监测;高精度多时空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卫星重力场反演理论和方法;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测;水资源、矿产资源、重力勘探、地壳构造、地震灾害等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 空间物理学

24)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史建魁    徐文耀

jkshi@cssar.ac.cn

主要内容:地磁扰动的观测现象和物理机制研究;中高层大气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研究,电离层/热层中扰动和物理过程研究;磁层空间场和粒子时空变化以及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⑤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扰动变化及其对地球空间的影响研究。

25)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召集人:万卫星  冯学尚  陆全明  张绍东

wanw@mail.iggcas.ac.cn

qmlu@ustc.edu.cn

主要内容: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专题征集与日地空间(太阳/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物理与应用研究内容有关的报告,重点为:空间天气现象与基本物理过程;空间天气探测与数据处理;空间天气预报与模式化;空间天气应用与效应分析。

(十一) 海洋地球物理学

26)海洋地球物理学  

召集人:王家林  宋海斌  丘学林  杨胜雄

gashydrate@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海洋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边缘动力学;深水沉积、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海相残留盆地;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地球物理;地震海洋学;海底热液活动与成矿;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为增加论文的信息量,本届年会提交论文分两种:

1.论文长度为一页,字数限制在每行45字,共38-40行(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2.论文长度为两页,字数限制在每行45字,共84-86行(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作者可以自行选择,请认真阅读后面附件中的稿件要求,并写明所投专题号和详细的联系方式。征稿截止日期620日。

六.提案小组

   长: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830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七.年会组织委员会 按拼音排序) 

主  郭  建

副主任倪四道  黄清华  柳建新 

  员:戴前伟  曲克信  孙建国  王  琪

吴海成  于学伶  赵  镨

八.学术委员会 (按拼音排序

  倪四道

副主任黄清华  臧绍先

  员:        陈会忠  陈棋福

陈晓非 程业勋 高  锐 耿庆国 黄    孔祥儒 陆其鹄 吕庆田 彭苏萍 石耀霖  孙和平 滕吉文 汪集旸 王家林 魏奉思  肖立志      熊盛青 徐文耀  杨振宇 

        凡 张忠杰

九.《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任:倪四道

副主任:徐文骏

  员:蔡永恩  陈小宏  傅容珊  葛洪魁

何丽娟 胡天跃 黄宝春 李惠民 刘    刘耀炜 刘伊克 欧光习 庞忠和 丘学林    萍 史建魁 宋海斌 孙进忠 万卫星  王谦身 王绪本 徐锡伟  徐义贤 张剑锋  

张启文 赵国泽 赵永贵赵志新 郑需要  周仕勇 

十.注册

1.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