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11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2011年工作要点

学会工作

第八届第六次常务理事、秘书长会议纪要

2011年春节座谈会、常务理事和工作汇报会纪要

26届学术年会到会常务理事、理事扩大会议纪要

第一届矿山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暨矿山地球物理新进展研讨会议纪要

2011年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年会暨中地英捷数字测井技术高级研修班纪要

部分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勘探、地磁与高空物理、技术、环境、中国大陆动力学、信息、工程、海洋、国家安全、地热、科普等)

学术交流

26届学术年会“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East Asia”、“地震与流体”、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地下电性结构与地热和流体分布关系”、“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地球流体与成矿成藏、地震孕育及预测”、“地热与油气”、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地球介质各向异性”分专题讨论会纪要

地方学会

2011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纪要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召开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报道

郑治真先生诞辰七十五周年纪念会

中国科协科普新要点中的创新目标——兼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成果与设想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0年交会费会员名单

关于推荐2011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科协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科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要求,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召开中国科协八大为契机,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立足服务、促进和谐,深入基层、务求实效,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成“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1.组织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觉把学术交流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定位,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注重发挥科协所属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大力推进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科技期刊。鼓励全国学会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做好文献特藏工作,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把科技工作者吸引凝聚到学术交流中来。围绕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倡导举办小型、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资源向自主创新活动倾斜。

2.着眼于把创新要素引入企业,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企业深入开展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方式、深化内涵,调动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充分挖掘和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立足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努力做出原创性成果。不断扩大“讲、比”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积极培育和推广新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形式,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学会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促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努力把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入企业。

3.切实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奖补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库,引导支持受表彰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先进个人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和支持学会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活动,不断将各类创新要素引向农村。以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有效集成农村各类科普资源,推动形成由专家、专职科普工作者、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共同构成的农村科普大军,形成和扩大农村科普服务网络。扶持基层科普组织建设,继续办好农函大,着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能力。探索开展科普富民兴边工作,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发挥好国家级科技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选好题目、深入调研,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扎实开展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增强地方科协的决策咨询意识,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决策咨询模式,努力把科技工作者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集体智慧。启动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计划,鼓励支持科协所属学会在学术交流中开展建言献策,提升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查研究和立法咨询,发挥好政协科协界作为重要决策咨询平台的作用。

5.精心组织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活动。推动全国学会积极参与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事务,发挥好中国科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代表中国科技界发出声音,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支持全国学会主办或承办高端、前沿国际学术会议,着力打造国际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好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办公室项目。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承担好相关国际交流工作。加强对港澳台科技交流合作,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6.修改完善并实施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对12个省(区、市)《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的督查意见,切实修改完善并组织实施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实施方案》。按照国办纪要要求,发展改革委将就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行研究,各地各部门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规划,并抓好具体实施工作。认真履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细化分解全民科学素质“十二五”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指导督促各成员单位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完成好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7.进一步扩大全国科普日的品牌示范作用。着眼于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继续整合资源,以大联合大协作方式,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按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继续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北京主场活动。积极组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加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继续参与全国科技周、科技下乡、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活动,把优质高效的科普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8.切实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继续做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作,探索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广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健康生活、防灾减灾、低碳环保等观念和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社区科普活动,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通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加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培养造就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打造成城市科普的品牌活动,开辟城市社区科普新途径。

9.着力提高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发挥好中国科技馆新馆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积极推进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大篷车等城乡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开发力度,扩大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继续繁荣科普创作,研究制定科普相关产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新机制。

三、充分发挥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努力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10.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履行中央人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更加突出为科技人才成长服务这个重点。落实好《中国科协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努力完成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赋予科协组织的各项任务,构建具有科协特色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加强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设,深化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着力打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品牌,切实发挥品牌奖项的导向作用。继续办好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精品奖项,加快建立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科技人才的表彰奖励体系。办好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品牌活动,帮助青少年从小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11.大力引进举荐高层次人才。发挥好同行评议对人才评价的基础性作用和学会在科技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学会参与科技评价的体制机制,使科协成为举荐优秀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通道。鼓励支持各类学会在开展科技评价、举荐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认真做好两院院士初遴选、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及时发现和举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配合“千人计划”,深入实施中国科协“海智计划”,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华人科技团体和华人科学家的沟通联系,发挥好中国科协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窗口单位的作用。支持海外专家采取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引进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积极组织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归国创业。继续选拔推荐我国优秀科学家担任国际民间科技组织领导职务,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12.继续办好“12·15”会员日等重要活动,广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大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结合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大力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品德和科研诚信精神。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工作者认可、社会广泛关注的宣传品牌,塑造和维护我国科技界良好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大力宣传在科技创新和普及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大力宣传获得中国科协表彰奖励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3.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和专门培训活动。深入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继续教育引导工程,创新继续教育形式,把学术交流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享受到普通国民教育无法提供的交流学习机会。结合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需要,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创新方法培训。依托农函大,深入实施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技能型新农民。启动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14.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支持学会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切实维护学会在科技评价和科技人才评价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推动和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专注研究、多出成果。深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崇高科学理念,推动形成理性怀疑、学术争鸣、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引导学会强化监督机制,自觉把科技社团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规范会员行为。

四、自觉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同加强自身建设结合起来,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15.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结合科协实际,组织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广泛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密切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关于在中国科协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坚持党群共建,建立健全学会党建指导员制度,抓好党支部共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切实把中国科协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使各级科协干部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友”。科协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反映和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协调各方力量为科技工作者多办好事实事,不断提高科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扩大学会党组织覆盖面结合起来,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迎接建党90周年。

16.支持学会创新发展。坚持把会员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实施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骨干学会。健全完善学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学会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学会吸引专门人才进入学会办事机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素质学会专职队伍。支持和引导学会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活动,增强学会科学发展能力。

17.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着眼基层需求,创新工作机制,把科协工作与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居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切实促进街道社区科协健康发展;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抓手,把更多的农技协做大做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讲、比”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扩大企业科协的覆盖面。高度重视同新经济组织中科技工作者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动在科技工作者比较集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大专院校、新社会组织等建立科协基层组织,不断提高科协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大对科协基层组织分类指导的力度,增强服务能力。

五、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开好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8.认真起草好中国科协八大工作报告。抽调精干力量,深入研究、集思广益,起草一个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体现科协特色,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科协工作在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科协组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的新任务,明确今后五年科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19.研究编制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科协实际,研究编制好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凝炼出未来五年科协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做好代表、委员选举工作。研究制定代表、委员产生办法和名额分配方案,提交常委会通过后下发。积极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科协领导集体。

21.做好表彰奖励工作。继续开展全国科协系统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活动,研究制定评选表彰方案。认真组织做好选拔推荐工作,切实把近5年在科协或学会工作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人员和集体推荐上来,并在中国科协八大上给予表彰奖励。

22.筹备并开好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八大会务筹备工作。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努力把中国科协八大开成一次团结民主、求真务实、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大会。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要认真学习贯彻“八大”会议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第八届第六次常务理事、秘书长会议纪要

 

2011年3月17日-2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

因大家工作繁忙召开到会会议有困难,本次常务理事会议采用网上通信方式召开。

21位常务理事、9位副秘书长参会审议,26位(19位常务理事、7位秘书长)提交了意见和建议,会议通过的决定有效。

会议主要内容:

一.工作汇报

秘书处按照中国科协2011年学会工作重点的要求,根据我会今年工作计划的安排,一季度完成了以下工作:

1.召开了春节座谈会、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

2.完成了2010年统计报表、中国科协2010年《年鉴》的报送工作;

3.完成了2011年增选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经我会专家组审议,推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研究员、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钱荣钧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孙文科教授(同地震学会一起推荐)为2011年增选两院院士候选人。

4.积极组织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的筹备工作,征集年会的主题、分专题,地点长沙;

5.《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项目各学科分组经开会商议、采集资料已开始综合材料组织撰写,争取5月份拿出初稿;

6.参加第二届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工作的部分分学科组已组织完成了采集词条的工作并提交初稿;

7.科普委和《地球物理学报》分别向科协提交了项目申请,争取任务得到科协的经费资助;

8.筹备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时间5月中下旬,地点辽宁。

9.报送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奖的申请。

二.审议通过了下列事项

1.推选我会理事长陈颙、秘书长郭建为中国科协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理事长陈颙为委员候选人。

2.设立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基金的申请。

3.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由王平副理事长担任科普委主任,办公地点放在国土资源航遥中心(提供人力、物力),使科普工作的基础更扎实且人员年轻化。

三.通报了下列事项:

1.开始推荐报送2011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请常务理事、各主要支持单位和各分支机构积极做好此项工作。

2.准备正式报送成立地热专业委员会和矿山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材料。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庞忠和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彭苏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两个专委均已按学会要求开展了活动。


 

 

2011年春节茶话会、常务理事和工作汇报会纪要

 

2011年元月18日,我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茶话会。学会领导、主要支持单位和会员单位的代表、学会志愿者与部分会员160余人出席了会议。地球物理界宾朋欢聚一堂,叙友情祝福新年新气象,聊发展交流分享新成果,总结成绩,畅想未来,共同庆祝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

王小牧副理事长主持了茶话会。

首先陈颙理事长邀请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为茶话会致祝词。刘先生祝贺大家过年好,并风趣的希望大家在兔年事业上能有跳跃式的发展。

郭建秘书长在会上介绍了2010年学会工作取得的成果,还对2011年的工作计划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表示:2011年要进一步推动学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国际交流工作,进一步完善学会网站。同时学会将更积极地着力为广大会员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多样的学会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地球物理学工作者。他宣布:受常务理事会委托,经调研并综合意见,2011年举办的第27届学术年会地点定在湖南长沙。

茶话会上,陈颙院士介绍了“201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的评奖过程并为获奖者吴功建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吴功建先生在获奖感言中讲到:“在科研中,没有梦想、理想、设想是不行的,没有今天劳动、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准备失败,也是不行的,在科研中还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宽大的胸怀,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做人要经得起风雨,无论能力大小,都要有一个好的品格。”吴先生对年轻的地球物理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厚望,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人类多谋福祉,并引用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自己“门前流水尚能西”、愿为祖国的科研奉献一生的赤子情怀。

倪四道副秘书长在会上简要介绍了2011年第27届学术年会的有关事项。

最后,赵文津、张启文、岳棋柱等专家学者相继发表了精彩的演说,为春节茶话会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气氛。

会议期间穿插了文艺表演和抽奖活动,茶话会在欢愉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会后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和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工作会,到会的主要支持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听取审议了学会2010年度工作报告和2011年度下年度工作安排,郭建秘书长就2011年的学术交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奖、翁文波先生诞辰百年的纪念活动、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中国科协《地球物理学史研究》项目、推选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和开拓学会现有经费渠道等重点工作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到会的常务理事、主要支持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对学会工作予以肯定,就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6届学术年会到会常务理事、 理事扩大会议纪要

 

在第26届学术年会开幕的当天(10月17日)晚上,我会召开了年会理事扩大会议。到会的常务理事(14)、理事、会员代表、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代表共约7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陈颙理事长主持。会议主要内容:

一.郭建秘书长汇报了1-9月份学会活动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听取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意见,并提出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好中国科协12月份的会员日活动,同时就本次年会的组织工作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与会理事和代表发言,交流学会工作信息,对学会工作提建议和意见。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耿庆国研究员(理事)提议:开展地球物理学前辈翁文波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设立翁文波奖项;本届年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理事)建议:为保证年会学术交流的质量,可考虑在会议中心办会的可能性,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进办会方式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使秘书处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术交流上;吕庆田研究员(理事)发言:地球物理学会的传统是搞学术交流,不搞官员会议,要与国际接轨,学术会议要到学术会议中心去开,正规的会场服务可保证学术交流质量,食宿可使用社会化服务,自行网上预定宾馆,送餐公司提供工作餐等;胡天跃、钟世航、陈会忠等到会理事就如何运作好年会组织工作,提高学术会议质量提出了建议。

三.本届年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简述了201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评选过程,经会议举手表决,吴小平、周红、闫智慧、杜启振4人荣获201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吴功建先生荣获2010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四.鼓掌通过了陈颙理事长对明年学术年会举办时间和地点的建议。陈颙理事长就大家对学术年会的组织安排提出的建议做了总结,要向AGU靠拢,要国际化,这是我们的学术会议目标,学会会逐步进行改进。为避免年会与其他会议特别是国际会议的冲突,影响到会交流,商议将每年年会召开的时间确定在10月份的第三周,明年年会的地点请郭建秘书长和秘书处广泛征求意见并调研后,在2011年春节茶话会上宣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暨矿山地球物理新进展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矿山地球物理新进展研讨会于2010年12月23日至24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承办,共有40余位委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一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首先致辞,并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第一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文件,第一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介绍了委员会的筹备情况以及委员会章程。

第一届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名誉主任委员:何继善

主 任 委 员: 彭苏萍

副主任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程久龙  何学秋  林  君   汤井田  吴燕清  解奕炜

秘  书  长: 杜文凤

副 秘 书 长:胡运兵

矿山地球物理新进展研讨会共宣读了五个专题报告,分别是:(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何继善教授的《电法勘探方法若干进展》;(2)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的《煤层气藏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程九龙教授的《煤层气藏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4)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副总工程师解奕炜的《多种手段物探方法在西山矿区的应用与问题》;(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胡运兵的《矿井物探技术装备》。

参会委员针对专题报告和矿山地球物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希望借助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促进矿山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1年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年会

暨北京中地英捷数字测井技术高级研修班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2011年度春季学术年会于2011年2月20日至2月25日在厦门隆重召开。学会领导和专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领导、联合会顾问和来宾、理事和理事单位负责人、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领导、以及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会员代表共计140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会议于2月20日上午8:45时准时开幕,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彭伟斌宣布大会开幕。由联合会秘书长孙少平主持。会上由联合会理事李建伏先生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向大会致辞;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总经理孟明到会讲话。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福建省121地质大队、山西沁水灆焰煤层气公司等领导到会讲话。

随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马延君向大会作了2010年度理事会工作报告并提出2011年的工作设想;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彭伟斌向大会介绍了2010年度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情况以及2011年评审工作计划;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赵育台作了《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解读;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王小平作了《金属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草案)介绍并征求意见。

大会进行了专题学术交流,重点交流了《金属矿测井方法与资料解释》、《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解释》、《煤炭数字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流量测井资料解释》、《PSJ系列数字测井仪电路原理与分析》等。同时交流了感应测井在煤层气测井中的应用、煤田火灾的勘探、煤层气测井的方法研究等专题。

借年会之际,于2月20日晚召开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会议由理事长马延君主持,出席会议的人员共26人,会上通过了马延君的2010年度理事会工作报告,讨论了2011年度工作事项。

                                                                                          (煤田测井联合会)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支持下,在各委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全面完成各项活动计划,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顺利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于9月19日在北京召开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二次工作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高级顾问、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等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并审议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增补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通告》及《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学科组活动暂行规定(草案)》,参加会议的各专业学科组进行了工作汇报,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做了专题报告 - 深部金属矿产探测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们发言踊跃,给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次会议开的很成功,第八届委员会根据代表提出各项建议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专业委员会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与其他专业委员会的联合,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组的作用,对共同感兴趣的学术、技术问题进行交流。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注重加强与地方学会及其他专业委员会的学术联合,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组的作用,积极支持各委员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并认真组织各委员单位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较好地提升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的学术地位和水平。主要活动有:

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在河南郑州共同举办了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研讨主题是复杂断块区油气藏精细勘探开发技术。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石化系统物探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公司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55篇,有164篇论文进行了会议交流。内容涵盖了复杂断块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非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物探装备研发与应用,油气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内容,共评选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和三等奖20篇。

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程物探专业学科组组织召开的《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0年学术年会》于2010年9月11日至14日在郑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水利水电物探科技信息网理事单位、工程物探单位和仪器厂家的专家、学者共计120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0 篇,其内容涉及电法勘探、电磁法勘探、地震勘探、弹性波测试、钻孔测试、三维成图等传统方法的新应用,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物探方法综合运用以及工程物探技术发展方向探讨等,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特别是专题报告体现了物探专业的高新技术特色,既有国家特大项目的高端介绍、新方法的研究探索、成熟方法应用的深入探讨,又有用户对物探检测工作的高度评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大家对物探专业的热爱和执着。大会论文评审组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和评价,评选出优秀报告17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结合各会员单位生产、科研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根据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安排,秘书处把开展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技术培训作为工作重心,认真抓紧抓好。

2010年7月22日至25日年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协办的“2010年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在河北涿州中国石油技术培训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科研院校共计177名物探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中国工程院翟光明院士等8位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授课。他们就世界油气发展及我国油气勘探形势、复杂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方法、地震波的特性及相关技术分析、岩性圈闭有效识别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南方复杂地表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方法、可控震源应用技术及新进展、时频电磁油气识别及重磁电震联合技术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授课。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对物探技术人员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起到推动作用,培训结束后为参加培训的每位学员颁发了培训证书,达到了预期培训目的。

(四)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面启动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

为更好地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地球物理学名词(第二版)的审定工作,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0年4月21日召开了第一次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议,会上确定了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6个专业的负责人,并成立了勘探地球物理名词审定秘书处。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各位名词审定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一审协调会于8月8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各专业将收集、整理词条一稿进行了逐一审定后,下发给各专业负责人进行查重筛选,计划于近期完成相对标准的词条,总体进度较好。

二.下步工作计划

2011年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直接领导下,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保持与地方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将继续保持与地方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及其它兄弟专业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联系,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办好各类专业技术研讨会,以提升勘探地球物理学术交流的创新进步和全面、协调发展

(二)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委员单位及各专业学科组的活动。

要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及各学科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围绕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实行民主办会,全心全意为委员单位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要充分倾听各委员单位的意见,维护委员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利益,共同把我国勘探地球物理界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推向前进。

(三)继续做好“傅承义奖”和“顾功叙奖”的推荐工作。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做好相应的具体工作,进一步做好2011年“傅承义奖”及"顾功叙"奖的推荐工作,充分利用学会这个平台,为勘探地球物理界培养、发现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订的各项工作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处全力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做好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的各项服务保证工作,随时与各专业负责人保持联系,掌握各专业进度;做好各专业负责人之间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在词条的收集过程中,尽量不遗漏;确保词条收集的顺利进行。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的工作主要为:(1)组织科学家参加了国际空间委员在德国举行的学术大会,(2)协助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了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分会,(3)在希腊召开了双星/Cluster学术讨论会。

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组织科学家参加了COSPAR学术大会

国际空间委员会组织的国际学术大会于2010年7月在德国布来梅召开,本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了学术报告进行了交流。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的最新探测结果,子午工程的有关进展和研究,还有其它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学术交流,使得国际同行了解了我国的双星探测计划的成果。我国这次会次的与会学者,大多数为青年学者。国际同行表示了极大的合作兴趣,特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的科学家都表示愿意与我国在双星探测计划卫星科学数据分析方面开展合作。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吴季研究院当选为国际空间委员会(COSPAR)副主席,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当选为国际空间委员会如此高的职位。

二、协助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了中国地球物理年会

组织会员参加了2010年10月在宁波举行的地球物理年会,交流了地磁与高空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参加交流的论文12篇。这次学术讨论会始终在热列的气氛中进行,出席会议的有老科学家,也有年轻有为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国千人计划学者张铁龙作了大会报告。

三、与欧空局合作召开了双星/Cluster学术讨论会(国际会议)

召开了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在希腊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欧洲、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代表,会议以Cluster卫星在轨运行十周年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主要为Cluster、双星和THEMENS卫星探测数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在会议上,刘振兴院士根据双星和CLUSTER的探测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的磁层亚暴模型—“锋面理论”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报告和交流。这一理论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支持。得到了国内外与会专家的好评。

四、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获国际宇航科学院杰出团队成就奖

在国际宇航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举行的年度奖励晚会上,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联合团队获得了2010年度的杰出团队成就奖(The Laurels Team Achievement Award)。

杰出团队成就奖是国际宇航科学院每年颁布的两个主要科技奖项之一,另一项奖只奖励个人。杰出团队成就奖设立于2000年,第一次颁布是2001年,授予了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团队,之后曾分别授予过包括美国航天飞机团队、SOHO空间计划团队、哈勃空间望远镜团队等著名空间项目团队。因此可以看出该奖是国际航天领域极高的荣誉。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我专业委员会2010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召开了第四届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组织了地球物理相关专业职称评审会、并承办筹划《地球物理仪器汇编》的工作。

一、第四届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

本届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地球物理技术与震动灾害预警研究”。

近年来煤矿灾难与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次会议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观点的讨论,展开争鸣,提出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和建议,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为震动灾害预警提供可能的解决办法。

会议于2010年6月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举行,3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工程院许绍燮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教授以及高建国教授、尹祥础教授、冯锐教授、许忠淮教授、王谦身教授、郭有光教授、陈斯文教授、刘宝诚教授、陆其鹄教授、孙进忠教授等,还有1976年唐山地震时期的中国地震局负责人之一査志元,热心地震预报工作的专家夏雅琴、何淑韻、汪纬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等。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教授主持。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涉及到了以下问题:1、关于地震预报;2、防震减灾问题的核心;3、关于矿山灾害预警。(详细内容见108期会讯的会议纪要)

会议讨论发言踊跃,也有互相提问和争论,会议的争鸣气氛较浓。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基本上是成功的,有关讨论还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职称评审

2008年开始,本专委会在学会领导下开始承担学会职称评审的试点工作。继2009年首次完成了2名高级职称的评审,今年有完成了2名高级职称和2名中级职称的评审工作,为学会职称评审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地球物理仪器汇编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的编辑出版工作启动于2009年,今年开始致力于稿件征集工作,为此专委会连续发出了第一号~第三号通知,并做了大量的联系工作。目前,出版费用已基本落实,下一步将进入《汇编》的编辑出版阶段。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2010年工作总结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物和加油站的污染与防治概况

我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已占全国人口的45%以上,因此城市的生活垃圾也是相应迅速增长。而且主要是在城市周边堆放或卫生填埋,根据到目前以全国668个大中城市统计,已有2/3被垃圾堆放场或填埋物所包围,1/4城市周边已经难找填埋场地,给城市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困难和隐患。

目前全国拥有近1亿辆汽车在奔驰。其中北京就有470万辆。建立的加油站林立。据北京地区探测和钻探证实将50%有油气渗透。

针对生活垃圾填埋物和加油站,这两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毒瘤。近几年的渗透检测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已引起部分领导机关和学者的重视。例如对北京六大卫生填埋场中四个进行渗透检测,以及安家楼等部分加油站的渗油检测,加上近两年各种大小环境会议的宣讲,逐步受到市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基本上认为生活垃圾填埋,尽管底部做有防渗设施,几年之后也要破裂,产生渗漏。加油站的钢罐,在地下受到内外腐蚀,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即产生渗漏。

由于部分领导单位的认识提高和重视,目前正在研究:①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使垃圾大大减量。②加油站的地下储罐更换成耐腐蚀材料并适时监测以防渗漏。但就全国来讲,这一工作才是刚刚开始,而且在环境监测部门学过地球物理的人才极少,所以经常性的渗漏监测,仍然是任重道远。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在专委会全体成员的全力支持和参与下,今年我专委会开展了以下五次活动:

一、2010年1月16日在北京地质大学(北京)召开“地壳上幔地球物理探测学术报告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本次会议的议题包括:一、近年来地壳上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特邀报告;二、年度及三届专委会工作总结;三、第四届专委会换届改选事宜,共计近5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专题报告会,其中本专委会委员26人。

5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专题特约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几点兴趣,代表们对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三届专委会秘书处就三届专委会的学术活动、专委会工作等情况向到会的委员来进行了汇报;完成了专委会的换届改选工作——经过无记名投票,滕吉文院士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杨文采院士、莫宣学院士、王椿镛研究员、张忠杰研究员、谢福仁研究员、颜丹平教授当选了副主任委员,随后经正副主们讨论后,确定了秘书处的人员。

二、2010年6月2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召开了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会议,会议议程包括:1)提议赵文津院士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2)2010年中国地球物理年会与大陆动力学有关专题的工作;3)组织2010年度专题学术研讨会和其它相关事宜。

三、2010年8月25-27日.参与了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为发起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等学术团体共同协办的北京“第五届国际岩石应力研讨会”,会议围绕岩石应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学术内容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学术交流,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95名代表参会,其中国外及港澳地区代表51人。会议口头报告及展版150篇。会议出版了论文专辑。

四、2010年10月17-20日参加在宁波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组织了“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专题的学术研讨会,25位学者进行了报告,近90位会议代表听取和参加了本专题的讨论会,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五、2010年11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了“松潘甘孜地体边缘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动力过程学术研讨会”(特约报告会),特约的15为专家学者围绕近10余年来,松潘甘孜地体相继发生了多次7.0级以上的地震,以该地区地震活动和大地震发生时深层动力过程为主题,从相关学科的不同视角探寻了其中的奥秘,是与会代表受益匪浅。来自科研院校和专业管理部委,以及在读的研究生的近53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专题报告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工作会议

2010年3月我专业委员会在京常委召开了工作会议,就如何开展本年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和配合地球物理学会做好年会组织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二. 学术交流

2010年9月15日,我们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了“行星/地球物理与工程e-Science沙龙”。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如何搭建行星/地球物理及相关领域科研信息化的立体交流平台,探索信息化时代行星与地球物理及地质、化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协同、协作和交叉发展,推动行星和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与高新信息技术的结合、学科交叉与创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组织单位的地球物理、地质、天文与空间科学方面的15位院士和专家在沙龙上围绕地球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结合发展做了专题报告,与会的50位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三. 年会专题组织

我们专业委员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配合地球物理学会做好每年的年会。根据学会的统一安排,我们在年会之前根据本专题特点进行组稿和审稿,今年共收到稿件48篇,是历届年会本专题收到稿件最多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信息化社会和科学研究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信息科学技术与地球物理学的结合正方兴未艾,对地球物理学的促进作用正日益引起各有关方面的注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勘探数据三维、四维处理和可视化分析工作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也表明地球物理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工作正在向更高、根深入的层次发展,表明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促进了地球物理探矿信息化和可视化处理自主创新。我们组织与会人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 发展会员

今年我专业委员会发展新会员4人,这4位新会员均为从事地球物理及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的青年业务骨干。

明年我们专业委员会在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总结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如下:

1.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工作筹备会

为顺利进行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工作,专委会于2010年6月12日在北京专门召开了换届筹备会议。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煤田测井联合会等行业组织主要负责人出席了该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专委会第一届主任、中科院刘光鼎院士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会议期间看望了参加换届筹备会议的同志。

会议按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的规定,就换届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商议通过了工作宗旨、筹备组成员、实施细则和具体安排,确立了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联合国内外工程物探专业技术人员,创建权威专业技术团体,发挥中青年主力军作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第二届委员会换届

专委会于2010年9月14-15日在郑州召开了换届选举会议。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由筹备组秘书处进行资格审查,确认了不同行业的121位委员;经过第三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第三届工程地球物理专业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经过提名并产生副秘书长。成立了新一届工程物探专家委员会;审议了专委会章程。

3.工程疑难问题研讨会

专委会于2010年9月15-16日在郑州召开工程疑难问题研讨会,对公路、铁路、水利、煤炭等行业和地程地球物理难题研讨,总结出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的5个疑难问题:1)三维隧道超前预报,2)堤坝渗漏预防精细探测,3)锚杆检测,4)金属管內腐蚀检测, 5)空洞三维成像。同时总结分析了研究进展。

二、2011年工作计划

1.2010年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会议,总结2010年工作,安排2011年活动,1 月6-7日,50人,河北廊坊。

2.工程地球物理疑难问题研讨会,公路、铁路、水利、煤炭等行业和地程地球物理难题研讨,3月,150人,湖南长沙。

3.煤矿采空区探测技术研讨会,对采空区探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7月-8月,120人,呼和浩特。

4.工程物探新技术研讨会,9月,100人,浙江杭州。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总结

 

    2010年10月18日在浙江宁波召开了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专委会委员和有关单位代表11人(刘光鼎,王家林,宋海斌,栾锡武,温书亮,陈永顺,高金耀,张健,高德章,赵明辉,许江)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海洋地球物理发展与展望、学术交流会的活动安排,在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方面取得以下认识:东海非常重要,但这些年我国在该海区调查极少,必须加强东海地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调查研究,深化该海区基础科学问题及资源分布的认识;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发挥其作为地球物理与海洋科学学科体系中重要分支学科的作用。

    201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海洋地球物理专题提交会议论文54篇,刊入年刊论文53篇,到会做报告有的32人。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成果涉及以下8个方面: (1)海洋深部结构探测;(2)被动大陆边缘与俯冲带构造与模拟;(3)海洋重、磁、电磁、震新方法;(4)深水油气地球物理与沉积;(5)海相残留盆地;(6)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方法;(7)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地球物理;(8)地震海洋学;

    专题会议上出现的新学术观点、新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包括:(1)我国首次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三维海底地震仪探测; (2)提出东沙隆起带存在构造灰岩坑的新观点,深水沉积研究取得一系列新成果;(3)地震海洋学取得新进展,发现南海涡旋,实现海水温盐结构反演;(4)潜标研制、南黄海海相盆地、大陆边缘-盆地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等研究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本届年会上海洋地球物理专题有3人获学生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端新(构造型碳酸盐岩气烟囱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兴辉(南海涡旋与海水运动的地震海洋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鸿(南海磁静区地球物理分析)。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的支持下,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成功主办了第六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陕西西安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航天科工集团35所、总参测绘信息技术总站、总参空间天气总站、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总装防化研究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沈阳军区工程设计研究院、二炮装备研究院、二炮指挥学院、二炮气象中心与二炮工程学院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题是“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会议出版了国家安全地区物理丛书(六)——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收录了42篇学术论文。会议邀请了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魏奉思院士、北京大学肖佐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徐文耀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万卫星研究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效信研究员、总参空间天气总站刘俊高工分别作了特邀报告,1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将为空间地球物理环境的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最后,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经研究确定了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并颁发了相应证书。

二.召开了2010年度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议程有四项:优秀论文评选、委员增选、丛书出版规划、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专业委员会与会委员首先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研究确定了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根据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经相关委员提名推荐,全体与会委员讨论,决定增选二炮工程学院黄世奇博士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增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郑重研究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效信研究员、总参总参空间天气总站刘俊高工、总装防化研究院郑毅研究员、沈阳军区工程设计研究院于德浩博士后、北京应用气象所王胜国博士为委员。经讨论确定,2011年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承办,会议时间和地点待定。

三.2010年11月6日邀请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以“月球探测形势与中国的嫦娥工程”为主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2010年4月邀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徐文耀研究员为部队相关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磁学专题学术讲座。

四.2010年11月6日以“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主题举办了一场高层论坛。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地热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

 

一.2010年1月2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了2010新春茶话会。主任委员庞忠和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前副秘书长曲克信先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京及北京周边的各位委员、专家和研究生40余位参加了会议。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汪集旸院士作了“地热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庞忠和研究员作了关于2009年工作小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对2010年专业委员会在健全组织、学术活动、科普活动、专项活动的方面作出了安排。到会的委员们也提出了关于联合相关学会组织学术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有益建议。会议还对已经收到的专业委员会会徽的9个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评议。

二.4月21日,由中科院高技术局、资源环境局主办,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学术研讨会”在广州能源所召开。约30多专家参加了会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汪集暘院士作了题为“我国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问题”的特邀报告。与会代表围绕我国EGS研究目标、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庞忠和研究员以学术报告的方式作了重点发言

三.2010年10月日至18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主办、我会与兄弟学会协办的全国地热会议,纪念李四光先生倡导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并就地热能未来发展开展研讨。来自冰岛的国际地热协会前主席英格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地热学院前院长霍克斯坦、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委员会主任李树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士汪集旸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国内从事地热开发管理及研究工作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四.2010年10月17日至2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设立了地热与油气专题, 提交会议的论文32篇,年刊录用31篇, 年会做报告人数18人。本专题论文涉及以下方面:盆地多温标耦合反演方法;不同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海洋热流与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资源评价;盆地热史与油气资源;热结构与数值模拟。

五.2010年12月7日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同位素水文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在北京召开了“水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原生态有限公司等近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通过口头报告、展板交流及实验展示等形式,深入交流了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及测试进展、包气带及植物水分提取技术、低本底氚测试技术及应用和激光水同位素测试技术和相应仪器的性能、运行等主题。

                                                                                           (地热专业委员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提高科普知识的社会普及率,科普委在2010年的科普活动计划中率先增加了针对特殊群体,包括聋人、肢体残疾人、幼儿、老年人等在内的科普活动,填补了弱势群体的科普宣传。同时,我们仍保持过去传统的科普活动方式,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我学会科普专家人材资源,应社会需求开展科普讲座和科普活动。

一、关注特殊群体,开拓科普新思路

为特殊群体做科普讲座难度较大,只采取普通的讲课方式难以进行互动交流,为此我们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手语老师,提前让讲课老师与手语老师提前商讨讲课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科普专家和手语老师提前备课。由于活动安排到位,活动成效显著提高。对特殊群体安排的科普讲座一共有4场。

1.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科普讲座;

2.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第一聋人学校)“防灾自护 增强本领”科普活动;

3第三聋人学校举办“地震、防震知识讲座”;

4.“震撼的大地——面对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科普讲座。由于工作安排细緻,专家讲课很生动,加上有手语老师讲解,增强了讲课的效果,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校方领导表示说:没有想到同学们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并与我们达成协议,每年都要举办1—2场科普讲座。

二、推进科普工作向着高水平和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再不是一般的了解,低层次的普及已经不能够解渴了,人们逐渐地希望通过科普能够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如果科普工作要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必须向着高水平和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才可以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这方面我科普委钟世航主任在年初计划中就提出要求,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组织培训普及工作。

12010118—10日,由我科普委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共同组织举办《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宣贯培训和陆地声纳所需要这培训班,此次培训共计4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的内容科技含量很高,参加人员均是从事工程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培训结束为学员颁发了培训证书。我科普委3名同志前往参加培训工作,钟世航主任作为地球物理方面的专家主讲了一部分课程。

2.钟世航研究员是地球物理专家,作为科普委主任,他先后9次在北京、塘沽、广州、成都等举办的各类地球物理方法培训班上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承担重大工程的技术人员讲课,很好地普及了地球物理方法和相关知识。

3.科普委专家四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交流发言。科普委专家还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钟世航主任先后3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言;陈晦鸣教授应斯德哥尔摩市长邀请,作为北京绿色领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特别代表参加世博会瑞典馆“斯德哥尔摩市商务日”活动,宣传普及地球物理知识及新方法。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外城市生活环境保护的新方法、新技术。

三、应社会需求,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

由于我们开展科普讲座和科普活动已有10多年,和一些社区、学校和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他们有需求时,我们都是认真安排,细心准备,做好每一次工作,在他们心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具有非常好的社会形象,也为我学会开展科学普及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今年经过各位科普专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做了各种科普讲座、科普活动8次.。

1.中关村第三小学“地震科普讲座”。为普及幼儿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在发生特殊情况时的自我保护能力,3月29日中午,应中关村第三小学邀请,龙海云同志为中关村第三小学全体师生进行了一场幼儿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另外,讲座结束后,龙海云同志还将应急包和相关书籍、CD赠与学校以作留念。

2.西城区黄寺社区“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科普讲座。2010年7月30日,吴海成教授在西城区黄寺社区向少年儿童做了一次“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的科普知识讲座。

3.祁家豁子社区举办“环境危机与民众健康”科普知识讲座。98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祁家豁子社区为居民代表举办了一场题为《环境危机与民众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内容浅显生动,讲座主讲人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章元教授主讲。

4.科普专家与裕中东里社区居民座谈预防夏季雷电知识。2010520日裕中东里社区,在夏季雷雨季节即将到来之际,郝杰老师为社区做了一场题为的“谈谈预防夏季雷电知识” 和有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科普讲座。

5.西城区黄寺社区科普讲座:居家节能与低碳生活。吴海成教授于919日在西城区黄寺社区向40余位退休老人群体做了一次科普讲座,主题是“居家节能与低碳生活”。吴海成教授还利用《国际地球年》的时机进行保护环境、防御灾害的科普宣传。

6为社区居民做“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科普讲座。

20101020日,陈晦鸣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家委会,为社区居民做了题目为“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科普讲座,还为中国地质大学居委会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作了“节能环保”科普讲座并进行研讨。

四、有效指导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科普委适时向我学会的科普教育基地单位提出科普计划及要求,并给予技术指导,我学会的科普资源及宣传品无偿提供使用。

1.北京电业中学开展“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活动。20101018日至23日,北京市房山区电业中学,开展“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科普活动,全校200名学生参加,20101019日做了“走进低碳生活”的科普讲座。讲座完后,又组织学生观看了科普电影“末日浩劫”,学生们受到很大的震撼。同时举办“我的低碳生活”征文活动。活动吸引了许多同学,大家纷纷找资料,上网、看片、讨论。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很大的教益。

2.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新馆向社会免费开放。20105月科技周期间,应我科普委工作要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在重新装修布置后,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其间吸引了不少喜爱地质科学的学生和附近的居民。有10余名学生作为志愿者为本次活动服务。   

                                                                                           (科普工作委员会)

 


 

26届学术年会分专题会议纪要

 

第一专题  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East Asia

提交论文9篇, 年刊录用9篇, 年会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与地震相关的电磁异常和地震预报的关系;

2.地震事例的研究,包括对中国有所预报地震震例的回顾总结、Sumatra地震相关的速度变化、汶川地震变形的遥感成像;

3.地球深部的介质各向异性和结构;

4.日本的地震危险区划图,及中-日-韩联合开展的地震危险性分析项目;

5.介绍日本新近更新的强震台网及其在网上共享的地震灾情信息系统。

6.基于CPUGPU的并行计算模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及美国学者对年会首次设立英文专题的踊跃参与和交流,显示出面向国际地球物理同行的学术交流的成功。

2.地震灾害及其预测是东亚各国普遍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资料共享与开放,对减轻地震灾害极其重要。

2.建议地球物理学会继续面向国际设立学科交叉专题,逐步扩大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国际影响。

 

 

第二专题   地震与流体

提交论文9篇, 年刊录用9篇, 年会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曹俊兴研究了地震影响地下流体(地下水与油气)运移变化的物理机制,将其分为两类:裂缝作用和地震冲击波压力作用两类,曹俊兴据此提出了一个地震控制油气二次运移的“震控成藏”概念

2.黄辅琼研究了地震引起地下水变化的物理机制,认为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与地震引起的钻孔体积应变变化相当,是含水层岩石空隙压缩性变化的结果,其幅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受构造分布格局控制。

3.王海燕报告了辽宁地下水温变化观测结果,认为地温增高对地震有一定的预兆性。

4.陈佳维报告了四川紫坪铺水库载荷及渗流引起的地下库仑应力变化的模拟计算结果,认为水库载荷很可能是汶川地震的诱发因素。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王海燕、黄辅琼等报告、探讨的利用地下水温、水位变化进行临震预报是一个值得关注并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2.曹俊兴将地震作用和油气二次运移联系起来考虑,提出的“震控成藏”概念很有创新性,有可能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值得深入研究发展。

3.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变化目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际上在单一井孔观测中开展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黄辅琼等开展的庞大观测台网的研究具有创新性。他们的研究结果明确了地下水观测与地形变观测之间的关系。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变化既可作为研究地震之间远程关联/触发的观测证据,也可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辅助探测手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和流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既涉及地震的孕育,又涉及地震作用对地下水甚至油气运移的影响,应加强研究,并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地球物理学会和地震学会联合举办年会很好,建议坚持下去。

 

 

第三专题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提交论文19篇, 年刊录用17篇, 年会报告1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专题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构造从地震地质、地震动模拟、震源机制解分析、震前震后的重力及GPS地形变研究对比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交叉、多手段综合分析的充分交流与讨论。

首先基于大量的野外实地观测资料进一步厘定了汶川地震地表同震破裂基本参数,鉴于逆断层缩短量和垂向隆升量的对应,提出现今龙门山地区与成都平原之间 ~4000 m高差完全可以通过逆冲断层将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地壳东向逃逸运动,转换为东缘的地壳隆升,并引起在逆冲断层上的右旋斜滑和地壳缩短实现的观点;给出了同震断层陡坎的8种类型、提出了级联破裂模型,可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S;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演化历史及地壳深部断裂分析了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基于断层破裂过程的汶川地震动宽频模拟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缺少或者没有观测记录数据的地区,考虑地形影响的汶川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众多的同震滑坡灾害的致灾机理。

从汶川地震余震重新定位、Q值动态变化、震源机制研究等方面讨论了余震分布特征、汶川震区压应力方向、从地震矩平衡的角度探讨了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并开展了汶川地震余震中重复地震的聚类识别探索。

对汶川地震前后震源区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基于汶川地震GPS震后形变场监测结果讨论与龙门山断裂带震后滑移。

另外,还就2010414日青海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科考初步结果及InSAR同震形变场分析结果进行了交流讨论。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沿逆冲断层的右旋斜滑和地壳缩短可能是青藏高原高地形的主导因素;

2.提出了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S的级联破裂模型;

3.大震与活动构造块体边界之运动密切相关。应进一步研究构造应力场与预存断层、新破裂的关系,探索压应力轴相间分布以及汶川地震的成因。

4.基于断层破裂过程的汶川地震动宽频(01-10Hz)模拟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缺少或者没有观测记录数据的地区,考虑地形影响的汶川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众多的同震滑坡灾害的致灾机理。

5.低的断层活动速率和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并不意味着低的地震危险;提出根据区域地震矩积累-释放评估潜在的地震危险性的方法,指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积累的地震矩足以支持一个Mw7.7的地震。

6.应在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区,进行重力场的时空加密观测,进一步获得时空高分辩的重力场观测信息,可为大震的地点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7.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多手段综合分析的交流与讨论。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多学科交叉、多手段综合分析的交流与讨论,从地表到地下准确厘定地震断层的位置,确定其活动习性,为防震减灾做出贡献。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学会工作人员辛苦了!此次大会及我们的专题分会都很成功。

由于本专题较受关注,只能容纳40人的会场在热点报告时听众达60多人,因此会场略显小了些,建议以后能在考虑参加人数后安排于适合的会议中心开年会。

 

 

第五专题  地下电性结构与地热和流体分布关系

提交论文26篇, 年刊录用25篇, 年会报告2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青藏高原、龙门山地区、鄂尔多斯断块、祁连地块地下电性结构研究新成果;

2.高温高压下岩石电性变化特征;氢对镁橄榄石电性影响原理研究;地震电磁信号传播的物理模拟;

3.二、三维反演方法研究;

4.电磁方法在工程、地热田勘探中的应用;

5.电磁勘探(探测)技术的新进展;

6.中国大陆岩石圈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有三个报告集中开展岩石电性实验及物理模拟,探索地下电性异常及地震电磁信号传播的物理机制;

2.扩展了电磁方法在大地构造、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3.电磁勘探技术和解释方法有新的进展和突破。

4.通过对穿过鄂尔多斯地块剖面的整体研究,发现并明确提出在稳定地块区中下地壳存在低电阻率层,但是没有明显的低速度层,其成层性地壳结构与造山带和构造活动区地壳结构形成明显的对照,并推测该低阻层是由于流体的存在引起的。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此次参加会议的在读学生和年轻人占了绝大比例,他们的报告涵盖了基础研究、实验、模拟研究、野外实地观测、计算方法各领域,特别是计算方法研究是他们的长项。电磁方法有望获得全面发展,也必然有一些创新成果产生。建议学会对年轻学者,特别是在读学生有更多的激励机制,鼓励他(她)们更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术会议。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应尽快设立“poster”展厅,与会者有更多的讨论、交流;

  2.会议室的座位与参加会议的人应匹配;

  3.相近(关系密切)的专题最好安排在不同日期,听会的人会更多。

 

 

第六专题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提交论文29篇, 年刊录用28篇, 年会报告2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构造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等研究:该方面有2个专题邀请报告和11个专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一方面,有6个报告围绕青藏高原及周边运动学过程,重点通过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Ar-Ar年代学)和构造古地磁学的综合研究,研究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及在青藏高原和周边的运动学响应、构造和环境变迁过程;同时,谈小冬教授的就不同岩石古地磁方向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与会报告内容还包括“南大巴山弧的形成机制”、“峨眉山玄武岩的磁性地层学及其对大火山岩省的指示”、“辽宁义县组的旋回地层学”、“福建白垩纪火山岩的古地磁结果”等研究。

2.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该领域同样包括1个专题邀请报告和10个专题报告。重点内容包括:海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和环境磁学在现代环境污染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此外,还涉及到月球陨石的岩石磁学研究及其对月球早期磁场形成过程的指示、黄土-古土壤的相对古强度研究的可靠性、云南三叠纪红层的重磁化机制等。该领域的特色之一,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对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视和深入。

3.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方面的研究:该领域我们特别邀请了旅日学者郑重博士回国就古地磁高精度退磁炉的研制做了邀请报告;此外,地质大学李海燕博士针对交变退磁实验过程对样品磁化率及其各向异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着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实验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研制上定能取得很大进步。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

1.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很可能发生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

2.月球早期可能具有一个发电机磁场;

3.黄河阶地的演变主要受构造控制;

4.进一步证实了峨眉山玄武岩具有大火山岩省的特征;

5.现代污染介质的环境磁学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演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重金属污染状况;

6.海洋环境磁学研究对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一方面,随着国内现代古地磁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各种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现代古地磁学的研究领域已远非传统古地磁学仅仅局限于板块构造和地层划分与对比等可比;我国古地磁研究呈现出不断拓宽(由陆地—海洋—空间;宏观数据—微观机理)、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数据、方法的可靠性)、和实验仪器和过程,相信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加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拓展、对实验设备研制的投入,未来一定会做出更多原创性的工作。

进一步与各学科交融,及时地吸纳新的现代测试技术,使环境磁学、地球与行星动力学等成为学科新的生长点。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组织和邀请一些本学科的专家做专题邀请报告是提升专题在本学科人气的有效手段之一。

专题“指南针优秀学生论文奖”对学生有吸引力,增加了年轻人及其老师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希望来年安排更大的交流会议室;最好是安排在大学或会议交流中心开会。

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人的百分比减少了,水分减少了,好!如果再考虑诸如减免获奖人下一年度参加年会的注册费、或部分旅费等,也许对学生更有动力;

“蹭会”需要引起重视!严格检查出入报告厅人的资格也许很重要。

 

 

第七专题  地球流体与成矿成藏、地震孕育及预测

提交论文27篇, 年刊录用24篇, 年会报告2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运用地球排气卫星监测、地球物理探测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分析了地表浅层和岩石圈内深部流体活动及其对成藏成矿、地震孕育过程的作用及其机理。

 2.研究了金属矿产成矿、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深部流体组分、性质及其活动特征,探讨了深部流体与成藏成矿规律的预测方法。

 3.阐述了汶川80级地震地下流体的作用及响应特征,探讨了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时空特征,科学深钻WSFD汞等深部地球化学特征。

 4.探讨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断裂带地球化气体测量结果及用卫星反演有关地表温度、温度变化特征。

 5.研究了地球流体对强地震响应的特征和利用流体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意义,包括对地震监测中地下水井水位、水氡趋势变化相关的强震孕育关系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深部流体的活动与热液型铀矿床、油气成因有直接关系,深部流体具有直接富集成藏的可开发利用价值,这一结论通过本专题的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得到充分证据。

2.从汶川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1孔获的汞地球化学表明,深部流体的活动可能是汶川地震孕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天-地联合观测研究是矿床、油气藏和地震流体科学发展的新的方面,对获取更广泛、详实的地球排气与成藏成矿和强震前孕育信息开辟了新的方向,如高光谱卫星热红外等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无论是对成矿成藏机理、成因的研究,还是对强震孕育过程流体作用及响应的探讨,深部流体活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与扩展,将对地球流体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强化地下构造-流体、地面流体高质量观测与空对地流体观测方法的反演技术,也将对促进地球流体在成藏成矿机理/过程/产物研究及地震孕育预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将不同部门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学术交流,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启迪、闪光科研思想;有助于学科创新、活跃学术氛围,建议今后可坚持这样的学术交流方式。

 

 

第八专题   地热与油气

提交论文32篇, 年刊录用31篇, 年会报告1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涉及以下方面: 

1.盆地多温标耦合反演方法;

2.不同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

3.海洋热流与天然气水合物;

4.地热资源评价;

5.盆地热史与油气资源;

6.热结构与数值模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重要的学术观点包括:盆地多种温标的耦合反演,尤其是U-Th/He、裂变径迹与传统温标(Ro)的有机结合。

新的学术生长点和动向:关于利用声发射测量古地温的动向值得重视,该方法有助于解决难以找到有效温标的地层中古地温的恢复。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热学发展至今已涵盖了油田地热学、地热资源、古气候、大地热流与区域地温场等多个方面,建议每年借助地球物理年会组织交流,促进地热学的发展与交叉融合。

 

 

第九专题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提交论文44篇, 年刊录用41篇, 年会报告3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高锐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介绍了Sinoprobe-2探测实验的相应成果,给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华北等相关区域的Mohr面深度剖面结果,并从地球动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2.从数值模拟的角度,较多的与会人员(王洪亮、胡才博、朱守彪、程惠红、景惠敏等)研究了大陆圈岩石拆沉过程,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触发作用,华北地区强震孕育机制等动力学问题;

3.部分与会人员研究了海南地幔柱、海南上地幔结构等问题,对海南地幔柱的起源深度做了深入研究;

4.另外,本专题还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热流分布、岩浆活动的数值模拟、并行计算在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报告和讨论。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以高锐为首的研究团队给出了Sinoprobe-2探测实验的最新成果,为中国大陆内部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

2.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是有限元法)在地球动力学模拟中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岩石圈拆沉、岩浆活动模拟、月球表面热流、应力测量误差分析等;

3.提出了一种考虑初始应力场影响的地震触发有限元新模型,并用来研究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触发作用;

4.通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海南地幔柱的起源深度和海南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充分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的最新结果,对地球动力学模拟提供更强有力的约束。

对于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开展地球动力学方面的验证和分析。

 

 

第十专题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提交论文26篇, 年刊录用26篇, 年会报告2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录用26篇论文,有22人在年会上做口头报告,展示了岩石圈结构和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并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专题内容主要涉及南极大陆、华北克拉通、青藏高原、鄂尔多斯、阴山等构造带的岩石圈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采用的方法涉及噪声层析成像、面波层析成像、体波层析成像、接收函数成像、剪切波分裂,以及地震定位等,也有重力、地热和地磁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接收函数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的震中位于高泊松比区,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与地震的发生有关;体波层析成像结果研究似乎不支持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通道流模型;虚拟地表源反射方法揭示鄂尔多斯下方Moho面之下存在明显的速度界面,可能与岩石的相变有关;各向异性研究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边界近似平行;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深部结构,探讨了其动力学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展示了三个新的科技动向,一是利用不同路径的面波频散曲线资料直接反演S波三维速度结构,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传统面波层析成像的效率;二是利用从背景噪声中提取出的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研究地壳内部的径向各向异性,对于揭示地壳内部的变形机制和壳幔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利用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构建地震深反射剖面。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预计在岩石圈结构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方法上,未来几年会有两大亮点。一是在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上,二是在噪声层析成像方面以及利用地震噪声监测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方面。

 

 

第十一专题   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

提交论文65篇, 年刊录用63篇, 年会报告3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Pn波、环境噪音、接收函数等地震学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2.首都圈Q 值、浅地表沉积层噪声探测研究。

3.水库蓄水对地震活动性影响的定量计算研究。

4.地震间相互作用与触发的定量计算研究。

5.基于强震动衰减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对地震危险性模型建立的研究。

6.地震序列精定位及精定位结果的构造含义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噪声探测近地壳结构及隐伏断层。

2.地震精定位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3.断层间相互作用及地震触发问题研究。

4.通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海南地幔柱的起源深度和海南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对研究结果,特别是反演结果、推测性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加强分析,注意证伪。

 

 

第十二专题   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波模拟相关方法

2.面波地震层析成像新方法

3.地震反演方法

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建议摘要出电子板(光盘),省去印刷板

2.提高学术报告水平,目前学生论文过多,且水平参差不奇

 

 

第十三专题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提交论文16篇, 年刊录用16篇, 年会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各向异性介质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的特征和矩张量反演中如何构造各向异性矩张量函数;

2.等效介质、复杂裂缝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和有限差分、有限元等方法数值计算。利用Chapman模型计算介质中流体的相互作用。将Appelo的方法拓展到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实现了起伏条件下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3Pn波速度各向异性层析成像,获得了伊朗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

4SKS各向异性研究,获得了鄂尔多斯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

5.各向异性理论和方法在石油勘探中获得了许多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各向异性矩张量反演中,等效力、点源位错、矩张量分量关系及其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为进一步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有限差分中,正交坐标系转化为曲线坐标系,解决了各向异性介质中起伏介面的模拟向题;

3.各向异性介质中非均匀多尺度方法正演计算解决了计算效率问题和数值频散问题。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次年会在地球介质各向异性专题中有多个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些方向上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地震矩张量的各向异性反演有望在研究地震孕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起伏地面条件下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波场有限差分模拟计算,将解决常常遇到的复杂界面问题。

(待续)


 

 

2011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纪要

 

20111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会议在山东省泰安市正元国际酒店隆重召开。17个常务理事单位的2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承办,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院长王怀洪副理事长主持。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刘焕立十分重视,要求全力保障开好此次会议,并对接待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名誉理事长特别致电对地球物理学会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刘光鼎院士亲自题词,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找大矿富矿。

受刘焕立书记委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郑良村到会,并代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全体职工对2011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的召开以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表示了祝贺。郑良村副局长还简要介绍了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在地球物理勘探、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介绍,并对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十二五”的规划做了展望,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教授做了2010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报告。刘元生理事长重点从学会建设、科普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对学会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学会建设方面,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接纳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为省科协的组成部分;完成了学会常务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全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的推荐等。在科普宣传与教育方面,为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422日下午,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教授、秘书长张善法教授应临沂师范学院理学院邀请到校为师生作《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主题报告会。报告会上,刘元生以“现在的地球怎么了”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当前出现的西南大旱、玉树地震、沙尘暴天气等实例,介绍了“世界地球日”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指出善待地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今后人类应该充分尊重自然、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张善法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个要素为师生分析了地球构造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使师生懂得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2010510日~513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广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山东正元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在济南举办了电法勘探新技术培训;2010530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的2010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并对此次全国会议提供了支持;2010年出版并发行了《山东省地球物理60周年论文集》。刘元生理事长还对2011年的学会工作进行了展望。与会人员对刘元生理事长的2010年学会工作报告给与了充分肯定,一致表示将继续支持学会的工作,把学会办好。

郑明坤副理事长宣读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给王怀洪研究员当选全国先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贺信,并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这个平台能为山东省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天地,特别对山东省从事地球物理的年轻人提出了殷切期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促进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梁桂芝副理事长讲话中谈到,同意刘元生理事长的2010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工作报告,还就地球物理技术在深部找矿中的重要性、地球物理先进仪器的发展等方面做了叙述。此外,梁桂芝副理事长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刘光鼎院士的题词谈了深刻的体会。他指出,刘光鼎院士的题词是对地球物理技术在探矿、找矿中的重要总结和指导。

会议特邀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前山东省地震局局长唐永安以《地震安全与现代城市发展》为题,提出了地震灾害的种类与经济损失随着城市发展而增大,防震比地震预报更重要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因此,要更加重视建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邹明富结合自己在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经验,提出了水源、地源和空气源等自然能源的探测和应用情况。指出目前的自然能源利用率偏低;浅层地热能源尚待深入开发;推广应用前景具有很大潜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李学军总工讲话中指出成立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在全国是第一个,地理信息与地球物理可以相互融合,在“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中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融合地球物理勘查的成果;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地球物理勘查提供基础的信息,二者的结合对为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物理勘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山东华腾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文俊武对磁悬浮技术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做了介绍。指出公司的项目正在顺利开展,磁悬浮技术将为在风力发电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文俊武董事长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浓厚兴趣。山东省地矿局黄太玲处长对学会的工作提出了个人感受,指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取得的成果层次高、水平高,成果丰硕;学会为省内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山东省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同时,黄太玲处长也对学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学会要为民营企业的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提供便利;学会的技术交流和成果的评奖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院长宋印胜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取得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对物化探院的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做了介绍,特别是在地球物理技术在铁矿找矿方面的重大突破进行了介绍,指出找矿突破得益于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并预祝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对山东省的资源勘探做出更大贡献。山东省物化探院院长姚平玉结合实际让大家深刻领会刘院士的题词,并在地球物理技术找矿方面获得更大突破。同时,姚平玉院长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一年来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对2011年的工作充满信心。胜利油田物探院副院长王兴谋介绍了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王兴谋副院长指出,地球物理技术在油田攻深找盲方面,特别是变质岩中油气勘探需要与煤田、金属等其它固体矿产勘查的单位相互交流、共同推动地球物理技术的新发展。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鲁静处长结合海洋地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谈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作为平台,在海洋基础性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省内各专业地质勘查与研究单位的合作和交流。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党委书记张绍鹏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叠前偏移和正反演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情况。此外,还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科研项目与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中的重要作用表示了充分肯定。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物测分院的高勇院长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理解新技术、新装备,解决技术难题中的作用谈了个人感受,指出地球物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在找矿、找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还需进一步依托相关理论与方法,明确发展方向,使得地球物理在理论和应用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突破。同时,高勇院长表示将进一步支持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工作。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院长王怀洪简要回顾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诞生、发展历程,历数了七年来的重大事件和主要成果,特别对刘元生理事长择人才而教诲不倦、促创新而亲历亲为、谋发展而不辞辛劳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学会挂靠单位及常务理事及理事个人和单位多年的支持和奉献的表示了充分肯定。王怀洪总工还介绍了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在地球物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做了介绍;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项目技术上、人才培养上对勘察研究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感谢。

会议总结时,刘元生理事长肯定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对各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会议的精心组织和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在谈到2011年的工作目标时进一步强调了学会应在年轻人成长和培养上加大力度。张善法秘书长对2011年学会的工作安排提出了具体落实意见;还强调两个专业委员会已经在省民政厅注册完成,可以开展科普咨询等工作;秘书长还提请各常务理事对秘书处要多指导、多批评,保证学会的健康发展;最后张善法秘书长代表学会秘书处对各位领导、代表、两个专业委员会及社会各界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周到的会议安排表示感谢。王怀洪副理事长闭会时谈到,元旦刚过,春节将至,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山东省地球物理领军团队齐聚泰山,议地球物理大势,谋学会事业发展,会议热烈、高效、务实、创新,是一次团结胜利的会议,会议探讨成果对会员单位乃至全省地球物理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会自身建设和2011年的工作必有极大地促进。会议结束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刘焕立同与会的各位代表合影留念。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召开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2010年学术年会于20101210日在广西贺州市召开。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广西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水利工程学会地质与勘测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广西岩土工程与地球物理年学术年会”已经是第三届,本次联合学术年会召开正值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来自广西地矿、地震、水力水电、交通、岩土工程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的70余人及北京劳雷工业公司和北京地森海公司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为大会发来了贺信,广西贺州学院党委书记、与会各学术团体致辞,向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表示祝贺。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葛为中名誉理事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同仁共同分享了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以来的历程和成就。会上,广西大学博导范秋雁教授《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新进展》、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白爱忠院长《红水河桥巩水电站库区对合山煤田浸没影响专题研究》、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朱国器副总工《广西深部找矿与预测》、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代志红高工《核电地质勘察技术》、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院王举平教授级高工《广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和北京劳雷工业公司孙晓航副总经理《物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和发展》等专题报告,为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的庆祝活动,画上了色彩隆重的一笔。10日下午,与会代表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论文交流和物探仪器设备展示。

本次学术年会所作的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论文内容涉及物探、地质、资源、环境卫生和岩土工程等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当前的岩土工程和地球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于2010129日在广西贺州市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任期五年于2010年底届满,会前本会在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并报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西民间组织管理局和广西科协,提出了新一届理事会组成人选,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通过了新修订的《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章程》,通过了《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收取标准》,通过了授予葛为中同志名誉理事长称号的决定。葛为中同志代表第二届理事会做了理事会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并全面总结了第二届理事会任期以来的工作和成绩,对2011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名单

   名誉理事长:葛为中

   理  事  长:陈家联

   副 理 事 长:张玉池、王有学、徐初来、朱国器、龙安明

   秘 书 长:许  瑜

   副秘书长:陈  康、谢鸿荣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许瑜供稿)


 

 

 

  


 

郑治真先生诞辰七十五周年纪念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131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纪念郑治真先生诞辰七十五周年》纪念会。郑治真先生1936318日出生于辽宁,201091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74岁。郑治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曾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第三届名誉主任。

纪念会由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代表、同学、生前好友、学生及郑治真先生的女儿、外孙女等人参加了追思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主任陈会忠研究员首先致辞,从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多方面对郑治真先生做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郑先生一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勤奋努力,硕果累累,他热爱并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地球物理和防震减灾事业,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紧密联系地球物理和地震工作的需要,及时解决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理论。接着与会同志们谈起与郑先生一起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大家一致认为郑先生待人宽厚、不计得失,治学严谨、勤奋睿智,是大家的良师益友。郑先生的学生深情回忆了恩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帮助,从恩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为地球物理事业奉献的精神。他们表示今后应该将郑老师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以完成恩师未尽的事业。最后,郑治真先生女儿郑荔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参加父亲的诞辰日纪念会,希望各位前辈好好保重身体,愿大家永远健康愉快,生命之树常青。

为深切怀念郑治真先生和追记郑先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选编了《郑治真文集》,并赠送给参加纪念会的老师以作纪念。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协科普新要点中的创新目标

——兼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成果与设想

 

由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20112月又新印发出《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中国科协接着于20113月也新印发了《中国科协2011年科普工作要点》。两个新要点在“十一五”总的工作主题上又为“十二五”增加一个创新目标,即“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这就是“十二五”期间科普工作的核心主题。

“十二五”期间,全国学会以及各省市区的科普工作,要求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开展如下工作:制定年度计划方案、组织科普宣传活动、开发相关科普资源、进行科普设施建设、提高科普质量水平、推动科学素质纲要、促进科普创新发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一五”期间,在科普创作活动方面完成了五项内容:

1.编译出《美国突发性灾害防御与公众教育》一书;

2.编写出《关爱地球母亲》一书;

3.编制出“自然灾害及防御”挂图45张;

4编制出“地球物理与可持续发展”展板60块;

5.编印出“低碳经济宣传彩页”18幅;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一五”期间,在科普宣传活动方面完成了五项内容:

1.每年皆按科协要求在全国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周)安排科普宣传工作,并积极争取参加科协的主会场或分会场活动。

2.每年皆按学会要求在地球科学各主题日(世界地球日、环境日、节水日、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3.每年平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进行科普讲座、科普展览以及散发科普材料宣传工作。

    4.每年利用各种学术会议或年会,与各省区基层学会进行科普工作交流,互相提供经验和科普资源。

52010年开展了“关注特殊群体——地球科学系列科普活动”。(对幼儿、少儿、老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进行科普资源创作活动,包括编撰地球物理科普文选两集;编制新展板、新挂图、新彩页各2套;汇编和集成科普资源并形成科普系列资源包,进而按科协要求实行科普资源共享。科普宣传领域方面,在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基础上,推进科普进机关、进军营、进农村等项工作的开展,还要加强与各省市区地球物理学会的密切联系,及时交流成果,共享科普资源,努力在“促进创新创造”方面取得进展和经验。

                                                                                                 (吴海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0年交会费名单


 

终身会费:46

  卫、王勤彩、陈翰林、张春贺、郑秀芬、周连庆、周晓峰、王  博、王亚丽、杜启振、闫智慧、王  欣、张  雷、赵国存、

李志伟、孙  莲、太龄雪、杨  峰、刘志坤、刘  宁、王伟君、王  辉、曹建玲、刘  琦、张浪平、卢占武、李  昱、郭  飚、

李顺成、尹昕忠、曲寿利、刘宏兵、裴顺平、徐  强、赵俊猛、张永庆、陶士振、李育芳、琚宜文、于湘伟、李海艳、孙文科、

周元泽、朱伯靖、李  菡、李永兵

 

本届会费:28

徐海亮、程惠红、景惠敏、尹凤玲、孙玉军、刘天启、乔彦超、张斯奇、郑  亮、张  贝、程  成、杨少华、林晓光、高  翔、

孟令媛、刘善琪、董培育、王小娜、刘博研、于英杰、郭颖星、仲  秋、林  巍、刘宝静、于靖波、周  新、孟  林、张建清

 

团体会员单位:

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土资源部、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关于申请、推荐2011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2011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址: HTTP// WWW.CGS.ORG.CN (表彰与奖励)。

 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推荐,各位会员积极报名。今年的推荐和报名截止日期为71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

邮政编码:100081

    话:010-82998257   68729347

     E-mail:  zgdqwl@163.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132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1                   第1                      总第111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