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08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续)第25届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总结(纪要)—— 固体勘查地球物理;工程、环境、
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学、
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计算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地
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地震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临沂师院开展“第41个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报道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3次学术大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2010年的学会学术工作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要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搭建学术建设和学会改革两大平台,明确创新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集成有限资源,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巩固、完善、总结和提高,培育形成学术学会新的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学会凝聚力、影响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力争在引领我国学科持续进步,引领我国科技期刊质量不断提高,引领我国科技社团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质量,完善学术交流发展格局
(一)主要思路
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效能为核心,以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和期刊出版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培训、指导与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提高学术质量和出版水平,增强竞争发展能力,加大力度支持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点面结合,综合推动,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
(二)重点工作
1.加大力度支持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在继续支持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A类和B类项目的同时,拟加强对A类项目支持的力度,由每年支持5项增加为支持7项,恢复对C类项目的支持,支持规模为45项。
2.继续加强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
——开展期刊国际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
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开展专题学术交流与研讨,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出版交流与合作;宣传推介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推动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加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支持学会主办期刊参加重要国际性科技期刊出版会议及期刊展览。
——开展国际化出版专业培训
设立国际化交流与培训通道。邀请国际著名出版机构专家进行期刊数字化与网络化、在线出版、国际化合作等专题培训,加快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成长。
——支持英文版科技期刊
支持英文版科技期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加强在稿源、编审、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国内优秀论文,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协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权威度,打造中国的世界名刊。拟重点支持7种英文版科技期刊。
3.深入开展科技期刊创新平台建设
——开展2010年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及数字化建设试点项目申报与2009年度项目总结工作
在2009年试点项目总结验收的基础上,开展2010年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继续支持2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会或期刊出版单位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继续支持4个主办一定数量期刊且管理相对集中、有一定网络化基础的学会建立科技期刊网络发布平台。
——编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
继续编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年度发展报告。综合研究近5年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采取年度分析、个案分析、数据收集与考察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年度发展报告。
——举办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继续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总结交流和研讨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界先进经验,分析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问题,促进新时期科技期刊出版改革与创新发展。
——举办科技期刊主编持证上岗培训班及秘书长政策法规培训
继续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岗位资格有关规定,举办主编岗位培训班,提高科技期刊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举办全国学会秘书长期刊出版政策法规培训班。
——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建立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推动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表研究成果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促进公众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了解和理解。拟每月举办1期,共12期。
——开展科技期刊年度核验和年度审读工作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对中国科协主管的427种科技期刊开展年度核验工作。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文件精神,开展对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的审读工作。出版《科技期刊出版语言病例评析与规范》(暂定书名)。
——继续加强中国科协系统期刊出版日常监督与管理
加强对中国科协主管期刊管理、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履行主管单位的各项出版管理职责。
三、推动学会创新发展,建设现代科技社团
(一)主要思路
以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深化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程、优化学会发展政策环境为两大着力点,引导学会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满足会员、政府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科技社团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国家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
通过精心组织全国学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积极研究推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相互配套、运转有序的体制机制,提高学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探索以党建工作带动学会自身建设、推动学会发挥作用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建立学会党组织与学会办事机构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学会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深化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作
按照项目牵引、骨干示范、夯实基础、服务创新的原则,继续开展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程示范项目、基础项目。与民政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资助项目的评估、检查和验收,围绕学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总结学会创新发展经验,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骨干学会,带动多数学会强化组织建设基础、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发展能力。
3.优化学会发展政策环境
一是继续扩大和深化共建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共建学会的机制,着力落实共建内容;加快与交通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逐步扩大共建学会的范围。
二是继续加强与国家科技奖励办的沟通协调,为学会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直接推荐单位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是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的沟通协调,为学会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
四是加强与科技部、民政部的沟通协调,开展有关调研工作,为出台支持科技社团发展的宏观政策打下基础。
五是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将部分全国学会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作纳入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试点体系,做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作。
4.开展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为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服务
打造教育品牌,推动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育具有科协特色、高端前沿的培训活动;支持教材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库等基础建设;建立继续教育网络共享平台,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料包和配套软件等教学资源;支持学会继续参与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工程;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拟支持项目35项。
试行继续教育评估、登记、考核和激励制度,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加强继续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组织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培训班,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争取尽早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继续教育工作。
5.加大学会工作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学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探索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会人员培训体系。
不断探索创新学会理事长研修班、秘书长沙龙、秘书长活动日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将活动与学会改革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将相互研讨与扩大宣传结合起来,广泛联合有关部门,开门办会,联合办会。
继续开展培训教材编制工作,加强师资库建设,推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
6.继续推进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重新修订学会管理报备工作指南和流程,加强组织建设数据库和电子档案建设,探索学会年检、换届审批、分支机构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途径。
不断推进学会会员管理系统和会员登记号的推广和使用。
7.加强调查研究,为学会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编制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0)卷,系统总结近年来学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展近代科技社团发展史研究。
积极争取民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学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制定支持学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打下基础。
8.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学会工作良好形象
通过加强与民政部社会组织网、社团管理研究、科技口有关报纸的联系,探索与有关媒体的合作机制,广泛宣传学会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树立学会的良好社会形象。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月31日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近20个单位的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和学会工作者共计40多人到会,烟台市科协主席杜湘波、蓬莱市科协主席张东恒和烟台市科协学会部葛树忠应邀出席了会议。
一.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曲克信副秘书长主持。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致辞。烟台市科协主席杜湘波讲话,欢迎大家的到来,并介绍了烟台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状况,欢迎到会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和现状,对地方科协和地方学会给予学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同时请大家共同努力,发挥学会的优势,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促进地方科技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随后请到会领导同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二.郭建秘书长详细传达了中国科协2010年工作要点和学会学术工作要点,传达了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的意义和要求,汇报了今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的主要工作:
1.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学会开展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成立了由各分学科专家组成的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分组收集整理、编排审定地球物理学名词;
2.承接了中国科协《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史研究项目》,同时进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编写,出版学科史和学会史,为学科和学会的发展和创新留下宝贵资料;
3.学会领导和专家组团参加今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21届ASEG国际地球物理年会”,大会专门设置了“中国的勘探地球物理(Exploration in China)”专题,期间还将举行CGS与ASEG双方合作签字仪式;
4.同中国地震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3次学术大会,通过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开拓研究领域,沟通科技信息,更好地为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5.重点讲述了今年准备开展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和创新奖》草案,请各地方学会提出试行建议。
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王琪副秘书长汇报了2009年《会讯》稿件统计情况,宣布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获2009年“优秀通讯员奖”,孙建国副秘书长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荣誉证书。
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吴海成副秘书长代表科普工作委员会向与会代表赠送了由中国科协资助、我会与中国地质学会的科普志愿者共同编制出版的科普图书《关爱地球母亲》,并汇报了科普委开展的工作,希望了解地方学会的科普需求,互通科普资源,共同开展全民素质教育工作。
五.郭建秘书长对新聘任刘元生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事宜做了通报,并向地方学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的新成员。
六.会议开展讨论和交流。主要问题有: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励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2.评奖制度的公平、公正和材料的真实可靠;3.如何在学会建立党组织,解决学会志愿者的组织关系问题;4.会员和会费的管理,体现学会的凝聚力;5.学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和国家建设息息相关; 6.社会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和科普活动等。大家讨论热烈,就关心的问题提出疑虑和见解,交流意见和信息,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同时还各自汇报了所在学会今年开展的工作,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七.商议明年开会的时间地点,并与相关单位商议后再定。
八.每年的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是各兄弟学会交流办会经验、协调学会工作和活动的好机会,大家希望能坚持延续,并能通过这样的联谊活动,推进各层面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全体与会代表对烟台市和蓬莱市科协领导、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及会员单位给予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年4月10日, 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分学科组负责人工作会议。会前学会秘书处向12个分组的负责人发送了工作计划、分组名单、工作手册和相关材料的电子版。到会的分组负责人来自不同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均为科技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及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运泰院士向大家讲解了“科学技术审定原则及方法说明”,指出了收集术语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他强调名词审定工作关系到科技发展和实际应用,意义和责任都很重大,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完成此项工作。
随后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黄清华教授请大家对工作计划、分学科组的人员分配和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家讨论热烈,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学科重合部分、名词新老解释的界定及各分组间如何协调等问题,交换意见,统一认识,对分学科委员的安排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对第一阶段收词工作中的细节进行了讨论商定。
通过本次会议,大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计划,各分学科开始第一阶段的收集、整理词条工作。
为更好地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确保词条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勘探地球物理学分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4月21日在河北涿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培训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及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有关专家委员到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委员会负责人王小牧教授主持,会议主要进行以下各项内容:
1.学习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说明,就概念体系、选词、定名基本要求、定义、编排体例、审定程序进一步进行了说明;
2.根据专业情况进行组内分工,确定相关专业负责人,具体分工如下:
序号 |
负责人 |
专 业 |
1 |
王小牧、郭建、钱荣钧、詹仕凡 |
采集、装备、仪器、综合 |
2 |
陈小宏、赵改善 |
处理 |
3 |
印兴耀、孙建国 |
解释 |
4 |
李貅 |
工程物探 |
5 |
韩立国 |
测井 |
6 |
待定 |
放射 |
3.要求各专业负责人于6月底前上交收集、整理到的中英文词条,并计划在7月初和8月中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词审定一审会前,召开两次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协调会;
4.为加强对名词审定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秘书组,秘书组要全面做好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各项协调工作,以确保词条收集工作的正常进行,人员组织如下;
组 长:王 琪
成 员:胡 敏
5.加强与东华理工大学校方沟通,尽早落实放射专业负责人。
到会的委员对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这项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同时对一些具体工作提出了建议,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说明,进一步了解到名词审定是一综合性的研究工作,我们都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此次的名词审定,要本着尊重习惯、择优选择的原则,努力使名词符合汉语规范,构词合理。
最后,王小牧主任指出:1、秘书组要随时与各专业负责人保持联系,掌握各专业进度,各专业如有什么好建议及想法,可及时与秘书组进行交流,确保在词条的收集过程中,尽量不遗漏;2、希望在词条收集期间,各专业负责人之间保持沟通,确保词条收集的顺利进行并避免重复工作;3、秘书组加强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联系,在大学会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的各项工作。 (勘探地球物理学分组)
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球电磁学”分组于2010年4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会议,小组成员都出席了会议,王绪本教授专程从成都来京参加会议。会议开始,黄清华教授介绍了名词审定工作的计划安排、进度和要求。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和讨论了相关文件,其中重点学习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说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审定工作参考资料”中的六、七两个部分。
经过充分讨论、协商,小组成员分工如下:
分学科 序号 负责人
地磁与古地磁学 0001-0999 黄宝春
地球电磁场及其应用 1000-3999 王家映
地球电磁场与灾害 4000-5499 黄清华
电磁测井 5500-6499 孔祥儒
海洋电磁学 6500-7499 孔祥儒
地球电磁学实验与仪器 7500-9999 王绪本
会后,各位专家将立即着手词条收集、审定工作。在此期间,各位专家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讨论和交流,在今年八月底之前将词条汇总上交。
(“地球电磁学”小组 2010年4月26日)
6月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磁学》撰写提纲座谈会,内容是审定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分支学科地磁学的撰写提纲。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及防灾科技学院的林云芳、曾治权、安振昌、高玉芬、程安龙、曾小苹、周勋、熊仲华、陈斯文、蒋邦本、夏国辉、刘长发和顾左文等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课题组组长郭建主持了会议,并对课题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简要说明。课题组副组长王广福对课题的执行情况向与会专家作了汇报。地磁学分支学科负责人林云芳对地磁学发展史撰写提纲初稿作了说明。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课题组成员孙克忠、彭丰林、苏枫、陈英芳出席了会议。
经讨论,初步确定,地磁学一章分为六个部分,并初步确定了每个部分的撰写负责人:
概 述 负责人林云芳
第一节 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
负责人安振昌
第二节 地磁仪器和地磁观测技术
台站 负责人程安龙
仪器和实验(高温高压、零磁空间) 负责人周勋。
第三节 地磁学研究
内源场 负责人安振昌
外源场 负责人曾治权
古地磁和考古地磁研究
负责人待定
第四节 地震地磁效应 负责人林云芳
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一致表示,团结协作,尽最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史研究课题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工作筹备会议于2010年6月12日在北京召开。
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煤炭测井联合会等行业专业组织主要负责人共14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专委会第一届主任、中科院刘光鼎院士到会并做了重要发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会议期间看望了换届筹备领导小组同志。会议按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的规定, 就换届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商议通过了工作宗旨、筹备组成员、实施细则和具体安排,现公告如下:
一.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联合国内外工程物探技术人员,创建权威专业技术团体,发挥中青年主力军作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二.成立换届工作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赵永贵
副组长:曾宪强 薄会申 彭伟斌 冷元宝
秘书长:冷元宝(兼)
副秘书长:张建清 郭有劲 李苍松 彭伟斌
李秀芬 常 伟 谢昭辉 米晓利
秘书:李志华 刘玉乾 张守志 柯玉军 王银
三.新一届专委会实行委员大会制,由专委会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专委会组织机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
四.兼顾代表性与权威性,专委会委员规模80人左右,其中包括铁路、水利电力、煤田、公路交通、城建系统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
五.新一届委员的产生办法。委员的产生办法是以个人申请为基础,按铁路、水利电力、煤田、公路交通、城建等系统行业和专业组织初审汇总,上报筹备组秘书处,然后由领导小组进行资格审查、确认,秘书处登记,发聘请。
六.新一届委员申请条件为热心学会工作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者:
1.从事工程物探相关专业工作,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2.有影响的工程物探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
3.具有物探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七.专委会下新设工程物探技术专家委员会,规模30人左右,由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组成,主要由委员大会选举产生。
八.换届大会拟于2010年9月在郑州召开,具体由水利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承办,同时召开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
九.换届筹备工作由秘书组具体负责。
联系方式:
冷元宝13703718342 e-mail: ybleng@163.com
李 新 13663855170 e-mail: lixin8088@126.com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承办、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协办的“中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电法仪器培训班”于2010年3月14日至19日在重庆举办。来自全国10个行业66个单位的120人参加了培训,特邀国内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和仪器研制者9人讲学,承办方还派15人参与野外试验和会务工作,共约140人。中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电法仪器培训班按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在简短的开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代表李舟波主任祝贺培训班顺利召开,对参加培训学习的各地学员表示欢迎,对承担授课的老师表示感谢。这次培训得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会秘书长郭建的具体指导,继续教育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不断总结在规范、标准培训和专项技能、新技术培训两方面经验,更好地为会员服务,努力提高我国的地球物理技术水平。
张骏韬总经理代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向参加培训班的领导、专家、同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回顾了研究所从1994年成立以来,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客户的支持下,研究所的技术、市场和管理迅速发展,电法、磁法、地震、声波和放射性仪器系列产品遍布国内十几个行业,并出口销售到世界多个国家。研究所每年都要研发一至二个新产品,有决心向世界先进物探仪器看齐,实现“一流的工艺技术、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报务” ,为共创地球物理资源勘探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15日上午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葛为中教授作了“梯度电测深剖面法”和“中梯断面成像法”新技术原理、方法和应用效果的讲学。他还就物探仪器和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实用、培训的关系作了分析。
15日下午讲学内容有:中冶一局地勘院教授级高工刘本浩“瞬变电磁及其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山东正元地勘院教授级高工高建东“高密度软件用于电测深剖面反演”;云南理工大学教授李文尧“瞬变电磁法若干问题”等。分别对这几种中深部电法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资料处理做了具体讲解、阐述。
16日至18日: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总工罗强简要介绍该所生产的电法常规仪器系列、高密度电法系列、瞬变电磁系列和工程地震仪系列、磁法仪器系列、声波仪器系列、放射性仪器系列;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的许东霞、李勤和邓雪松分别讲解WDJS-3多道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暨 WDFZ-5T/10T大功率智能发射机、WTEM瞬变电磁仪和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的工作原理、方法技术和使用操作,以及野外注意事项,易发生问题及排除方法;野外测试由蔡和平、柳军、彭剑、刘俊等主持,通过三套仪器的现场演示、观摩交流进一步讲解仪器具体使用操作问题。
19日安排三套仪器的数据处理演示和自由讨论交流活动。
培训班会场展示了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的有关电法仪器,在六天培训中全天开放,培训班人员可随时向厂方咨询,讨论问题。
培训班结业时,向参加培训的113名技术(管理)人员颁发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结业证”。
二.1. 这次培训班的参与人数相当多,有一百二十名左右,大都来自生产第一线。有的是主管技术的领导,有的是从野外直接赶来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反映了大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电法新仪器、新技术的需求。他们还希望今年在电法新技术的方法、数据处理软件和仪器维修服务方面再办研讨班,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培训班,对提高物探人员技术水平,提高会员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本领起重要作用。这次办班及时推广电法新仪器、新技术,有助于我国电法勘探技术的改进和中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效果的提高。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将总结经验把专项新物探技术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3. 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作为国内知名企业,研制、生产了电、磁、震、声、放各类方法物探仪器,多种仪器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已拥了有众多用户。16年来第一次举办仪器短训班,在学术团体的指导、协助下取得很大成效。可见这种“厂会合作”的模式,符合当年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梯度电测深剖面法”、 “中梯断面成像法”新技术和“多道大功率激电系统”新仪器遵循直流电法的基本原理,适应电法生产实际和电法发展方向。该新技术暂未列入规范或教科书,应允许其在生产中应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推广工作,尽快举办方法、软件和仪器的研讨班。
5.经有关方面协商议定于5月,在山东济南举办电法新技术研讨培训班。内容有方法宣讲、反演软件使用、应用准许论证和仪器的使用维护服务等方面。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承办,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等协办,计划规模30人左右。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固体勘查地球物理纪要
提交会议论文21篇,年刊录用21篇,年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共有21篇论文,其中5篇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研究,17篇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技术研究。
1.应用方面主要介绍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要成果,论文介绍了反射地震、重力和磁力综合勘查技术在深部地质找矿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介绍了相位激电方法在浅覆盖地区开展电法扫面工作的实践成果,已作为1/5万矿调的手段首次应用于大面积矿产地质调查。
2.重磁数据处理方法技术方面(4篇)介绍了似二度多边形界面重磁联合反演方法,探讨了小子域滤波的改进方法,介绍了航磁数据线性特征增强滤波方法,实现了航磁数据的“串珠”走样现象消除,改善了图像质量。
3.电磁数据处理方法技术集中在干扰场的处理方法(3篇)、正演模拟(3篇)和反演研究三方面。电磁数据解释方面有3篇。分别为:1)主要总结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法、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干扰噪声的识别与压制方法;2)探讨了钻孔雷达探矿、任意形态椭球体中梯激电异常、二维地形下瞬变电磁的数值模拟;3)研究了航空电磁快速反演方法;4)提出了直流电法中梯断面成像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歧离带变化率法在联合剖面数据解释中应用,探讨了固定源测深定量解释方法。
4.地震法方面(2篇)介绍了金属矿地震正演模拟与成像技术研究成果,另外还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模拟退火一步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是固体勘查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将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2.提出了直流电法的中梯断面成像方法,认为通过多种供电极位置的观测,增加梯度剖面观测数据,进而作二维反演,获得中梯断面图像,可提高找矿的指导作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发展深部地球物理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扩大深部地球物理勘查的应用,提高深部地质找矿的能力,确保能够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
2.建议进一步完善重磁反演技术,重视实用化三维反演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快重磁梯度勘查技术的发展,提高地质找矿的效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要继续发扬节约办会的优良传统,组织好学会的学术交流工作;
2.要进一步吸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加强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会员的互动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到地球物理勘查的实践,进而推动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其中可在年会的召开时间安排上考虑到生产一线人员的便利。
3.加强对各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工作的指导。
工程、环境、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纪要
提交论文31篇数,年刊录用30篇,年会报告1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新的方法技术五篇,包括地震超前预报、电阻率成像、地震面波成像等三方面;新技术应用五篇,包括地震CT、电磁法CT、电阻率跨孔成像等应用。其他20篇是应用性文章;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言5人,其中比较好的论文和学生有 3名,王刚(南京大学)的二维孔间电阻率成像中的三维钻孔效应,林金鑫(浙江大学)的良渚古城外古水系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凌成鹏(南京大学)的基于ERT的生物反应器中生活垃圾的电阻率时空变化,上述三篇评为学生优秀论文。参加听会的近60人。
今年提交和报告的论文水平较去年明显提高,注重地球物理方法科学严谨和创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工程中的成像技术成为工程物探方法主流,包括地震CT成像,TST隧道超前预报成像技术、电阻率成像技术、地震面波成像技术等文章占总论文的1/3。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工程物探中迫切需要高分辨、深探测能力强的软硬件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目前的物探技术的探测深度D与分辨尺度S的比值约为D/S≈10-20,实际的工程需求是D/S≈50-100,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城市地下、堤坝隐患探测等工程检测有迫切需求,建议加强支持力度。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学会的会刊最好由每篇一页增加到2页,论文中最好允许1-2幅插图。
2.专题报告会中应该允许专题召集人安排特邀报告,30-40分钟。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总结
提交会议论文36篇,年刊录用36篇,年会做报告21人。
专题报告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地壳结构、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危险性评估
朱守彪利用粘弹性接触模型对汶川地震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用应力场变化特征对汶川地震孕育、发生进行了解释。郑亮等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水库蓄水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考虑了地形因素的影响。王康等利用地震纪录对1933年叠西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夏少红等在P波层析成像中加入了不同震源深度的PmP震相,明显地改变了下地壳的分辨率,表明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在地壳高精度成像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核幔边界起伏、物性和地幔柱
陈建业等利用该耦合方法模拟了“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和“俯冲板块与地幔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新的结果显示单纯将岩石圈视为弹性,岩石圈在地幔柱作用下不足以产生实际的地表变形;解耦程度对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的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地幔风”的拖曳力会导致俯冲板块弯曲.吴文波等经过计算发现假如PcP波的强度异常是由下地幔引起的,那么的速度异常应当是一个次要的因素,而CMB的起伏则是一个非常有可能的机制。王曙光等从成核率理论出发,对晶面成核情形的成核动力学方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利用相变动力学实验数据对成核率参数进行初步约束及判断成核率数据资料质量的方法。黄金水用有限元方法详细研究了地幔底部粘性变化和密度分层变化对地幔热柱夹带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幔热柱越大,夹带能力越强。
3.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
景慧敏等利用有限插分浅水波方程并考虑真实地形,研究可能的海啸波对南中国海岸的破坏性概率。安超等利用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海岸坡度对海啸波波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啸波的最大骤升高度与海岸的角度与切的平方根成正比。
此外景慧敏等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火星上冰石混合物流变性质的数值实验研究。拟合得到了冰石混合物的流变性质与其组成成分的等效流变性质之间的关系曲线。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纪要
提交会议论文33篇,年刊录用33篇,年会报告1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利用体波层析成像、面波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成像等方法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上幔结构更精细的三维变化特征,发现燕山隆起带与南部地区相比无论是岩石圈厚度还是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深度都在明显的差异;利用人工地震测深和远震体波层析成像等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地壳及上地幔深度范围内的横向变化特征对成因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利用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和环境嗓声相关技术对汶川地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前后可能的速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论文还涉及地震精定位、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青藏高原地壳精细结构特征及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分布及动力学意义,超高压变质带地区航磁异常特征,重要地学剖面的热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燕山隆起带下方的岩石圈厚度和上地幔间断面深度与南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张渤地震带可能受深部介质变化的控制。
基于噪声资料的面波层析成像、台站间介质速度变化研究将成为今后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方面。
接收函数成像在壳幔速度间断面三维形态研究,SP接收函数方法在岩石圈厚度研究等方面将成为了解我国深部介质结构和动力学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技术的发展,台阵观测在岩石圈结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鉴美国US-array的经验加快我国在台阵观测和相关研究中进度,对深入认识中国大陆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深部结构和数值模拟的相互结合。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总结
提交会议的论文35篇,年刊录用31篇,4篇登题目,年会报告29人。
随着近年来国内现代古地磁学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各种现代测试技术,如EDX、SEM、XRD等的引入,与会人员可喜地发现现代古地磁学的研究领域已远非传统古地磁学仅仅局限于板块构造和地层划分与对比等可比;我国古地磁研究呈现出不断拓宽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新学术观点不断涌出,使环境磁学、生物磁学及地球与行星动力学成为学科新的生长点。大量年轻人的加入是本学科今后不断发展和拓展的源泉和生力军。进一步与各学科交融,及时吸纳新测试技术对学科发展举足轻重。本专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
构造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等。该方面有2个专题邀请报告和7个专题报告。其中朱日祥院士和捷克科学家Hrouda F.教授分别介绍了利用地震资料追踪前寒武纪古板块俯冲痕迹和弱变形岩石磁性组构理论和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7个专题报告包括华北地块前寒武纪古地理位置的古地磁制约(张世红),青藏高原东北缘白垩纪以来构造旋转模式(孙知明)。这两个报告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所发表的相关数据,对相关古地理和新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王海龙和付璐露同学分别介绍了东北和海南岛白垩纪以来构造变形研究的进展。此外,沈忠悦教授(付璐露代为报告)和孙蕗同学的南天山新近纪岩石和鄂尔多斯盆地晚第三纪“吴起古湖”的磁性地层学研究,通过系统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精确确定了各自剖面的年代学框架,深入讨论了新近纪的构造与环境变化。特别是孙蕗同学的报告受到与会教授们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专题设立的“指南针优秀学生论文”获得者之一和专题推荐的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候选人之一。
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该领域同样包括2个专题邀请报告和17个专题报告。主要内容涉及岩石磁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岩石磁学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湖泊和科学钻探岩芯等的磁性研究,探索近代/现代气候和环境变迁及构造变形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下地壳磁性、以及环境磁学在现代环境污染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该领域有特色的报告包括:(1)水铁矿的岩石磁学性质的研究(刘青松),从理论方面较系统的研究了水铁矿在不同状态下的相变过程及对岩石磁学在环境变迁等应用研究方面的意义;王喜生研究员关于环境磁学研究中的新参数以及纪新林同学对吉林陨石的岩石磁学性质的研究都受到了与会人的欢迎。纪新林同学还被评为专题设立的“指南针优秀学生论文”获得者之一和专题推荐的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候选人之一。(2)裴军令博士和李海燕博士等关于汶川地震和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岩芯的岩石磁学研究,发现了汶川地震破碎带和断层泥的磁性异常,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进一步拓宽岩石磁学在地震地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3)张春霞等关于环境磁学在现代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加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从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中的磁性作用过程,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治理及现代城市的规划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4)刘庆生教授和张卫国研究员关于中国东部下地壳磁性的研究进展及岩石磁学等在长江泥沙源的追踪等方面的报告也受到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
地磁场测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这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关于学科实验设备方面的研究。尽管尚不成熟,但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和尝试。对学科的科学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提交会议论文60篇数,年刊录用60篇,年会报告1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在复杂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方面,给出了粘弹性介质和地表起伏以及多空介质中的有限差分,WRK等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稳定性和频散特征进行了讨论。
2.对射线追踪进行了改进并将其应用到地球介质的反演中。
3.将GPS,强地面运动及远场波形相结合,反演地震破裂过程。
4.在同震电磁场的激发等方面在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
5.CPU与GPU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供计算效率。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远近场波形与GPS资料相结合是为正确反演地震破裂过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各种新的地震波场的模拟方法的发展为实际地球模型中的地震响应,为地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GPU计算技术的引进,可以使得很多复杂的计算问题成为可能。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计算地球物理是研究地球物理正反演方法,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方法的发展将模型越来越逼近实际地球模型。将来在横向不均匀、各向异性及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场的模拟成为可能。为整个地球物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议国内同行能互通有无避免重复性工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目前计算地球物理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专题之一,需要更大的会议室进行报告,同时在硬件设备、软件支持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保障。如激光笔,pdf reader等。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
天文地球动力学纪要
提交会议论文14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本专题论文主要涉及的内容:地球形状理论;地壳运动与形变;GPS/InSAR数据联合反演;无线电掩星技术在行星探测中的应用以及大气波导模拟仿真研究等方面。
研究的主要成果:黄乘利研究员提出了广义地球内部形状理论,由此地球内部等势面的形状更接近于地球的实际形状;在近地大气层中存在一个小波导层,电磁波在波导层中传播会出现超折射现象。研究大气波层现象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伍亦亦等人在大气波导模拟仿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韩婷婷、张素君在无线电掩星技术方面的研究对火星探测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李延兴应用GPS的观测成果分析了南海的现今扩张运动;刘洋等提出彩用赫尔墨特方法分量估计方法确定联合反演中的权比例因子,可以得到理想反演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黄乘利研究员提出的广义地球内部形状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地球旋转对称模型,建立了新的更接近于实际地球的地球内部形状模型。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近十多年来,由于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为空间大地测量学、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的实例数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10多年中,本学科会有更快的发展,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为了提高作报告的效果,建议今后再开学术交流会时,在每个会议室都应配备一个激光笔。在这次会议期间,我们专题所在的会议室就没有激光笔,学术交流会议室要大一点,常出现参加者站立现象。
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总结
提交论文15篇,年刊录用15篇,到会报告8人。
主要内容和成果归纳如下:
主要特点是新技术应用研究和新仪器系统研发。
在地震探测仪器系统研发方面,本次会议论文大多为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开展的研发,对于打破国外的垄断、提高我国地震仪器系统的研发能力、保障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先进性和仪器系统使用的可持续性有很大贡献。有些技术(譬如分布式采集系统、远程监控等技术)的研发,不仅打破了垄断,还拓展了仪器系统的功能、提高了仪器系统的效率。绝对重力仪的研制对于地球物理研究、国防等领域意义重大,诸如大地基准面更新计划等重大的研究计划,不可或缺。因此,绝对重力仪研制必须立足本国,自主研发。
在现今计算机控制和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地震探测的物理模拟系统也有了很大进步,在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方面有很大提高,为地震探测问题的物理模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土壤含水量的电容测量有效性测定不仅为土体含水情况探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技术,这项技术还可能在许多领域(如环境湿度测控)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地层密度脉冲中子随钻测量的模拟分析也为相关仪器的研发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地铁振动效应的监测评价是城市环境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开展测评技术理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了解岩土介质中振动传播衰减规律、评估环境振动影响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仪器是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手段,在地球物理仪器自主研发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开端,已经涌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乃至实用化仪器系统,为打破国外的封锁和垄断,应进一步投入经费和力量,推动地球物理仪器自主研发的进程。支持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原理性研究,对于研发具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仪器系统、取得原创性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提交会议论文26篇,年刊录用25篇,年会做报告1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归纳为:
1.结构研究:
成像研究:包括全波波形层析成像研究,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研究,双平面波干涉瑞利波层析成像研究及Lg波Q值成像研究。
接收函数研究:对加勒比海地区俯冲带的研究。
2.震源机制研究:
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和利用后投影算法追踪地震破裂过程。
3.数值建模:
模拟地震活动性的多维应力释放模型,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机制研究,动态复合震源模型模拟地震强地面运动。接收函数方法中对分层各向异性介质的不同层提取的数值模拟研究。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学术观点:通过综合多种地球物理反演结果和观测资料,认为龙门山构造带同四川盆地下方显著的地质构造差异是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段南端的原因,破裂起始点发生在脆韧转换带上。
采用较新的数值建模方法建立的地震活动性模型,从统计学方面对龙门山断裂带上大震的发生背景加深了理解。
学术生长点:
在国内首次采用全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首都圈地区地下结构。地震干涉方法在地震学和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包括背景噪声成像,双平面波干涉瑞利波成像以及反卷积干涉方法对建筑物振动特性的研究。
科技动向:
随着显卡中GPU的性能显著发展,已远超越CPU的计算性能。报告中给出的对比测试显示,一般来说GPU的计算速度是CPU的七倍,可显著减小计算时间。本专题中的一篇报告介绍了利用GPU技术进行海啸模拟,其计算速度的提高对海啸预警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高频GPS获取地表位移的技术提高,出现了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谱范围的逐渐合并趋势。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总结
提交会议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年会做报告15人。
今年年会第十三专题提交论文比上一届年会多,内容丰富和广泛。
学术报告提出的主要学术观点大致包括信号处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在使用物探方面的数据处理,已经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物探数据处理进入了一个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阶段。其中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数据恢复及压缩采样技术、改进相似系数法的速度分析、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及相应软件的已经开始摆脱了过去几年中依赖进口的局面,表明我国在物探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已经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在地球物理基础研究方面也同样表现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相结合,产出最新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地震同震位移快速计算地震烈度分布、一致性参数强震前应力场、气象地温观测地地球内部温度研究等等,体现了信息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相结合带来了具有减灾实效的创新成果。
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是,信息可视化技术特别是GPU的应用和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表明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及物探技术应用,已进入快速处理和模拟机可视化阶段,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带来了实际创新成果。
和上届会议一样,本专题还报告了信息技术在管理方面的应用,为地球物理研究项目和设备管理提供了高效数据库管理系统。
信息专业委员会认为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的结合,已经为地球物理创新带来新的突破。其中地震学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信息技术和地震学的结合,在上个世纪产生了定量地震学。在本世纪可能产生可以跟踪地球动态变化的实时地震学和应急地震学,为人类研究地球和抗击地球灾害提供理论的学科支持。
建议学会特别注意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学的结合将为地球科学带来的变革或革命。同时也希望学会注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球物理领域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复兴已经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我国地球物理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物探和减灾应用等等诸方面已经进入或者居于世界前列。
这个变化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学和地球物理结合而产生的信息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的结果。 (待续)
(一)
2010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于2010年4月23—25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这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十九次预测研讨学术会议。来自气象、水利、地震、海洋、石油、有关院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领导机关以及热心天灾预测的志愿者等共65位教授、专家、学者、领导参加了会议,其中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等36人。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预测方法介绍、有关报道等稿件58篇。耿庆国主任对文稿逐一进行了详细地审阅、编排,汇集为《2010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提供会议交流。
会前有37位预测专家提供了32份《天灾年度预测报告简表》,按惯例汇编为《二〇一〇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供交流、讨论。
会议开始,全体起立,为我专委会荣誉委员、九十三岁高龄的郑联达教授致哀、默念。郑教授于2010年2月27日辞世。
开幕式上,耿庆国主任致开幕词,他强调新一届专业委员会要继续高举翁老开创的“预测”大旗,在本次会议上,要经充分交流讨论,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形成2010年的综合预测意见;根据新的情况,要改变一下会议的开法;再一次特别强调对震情预测的保密,与会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外泄露震情。(开幕词全文另发)。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启文主持了开幕式。
常委任振球、蔡尔诚、高发金、韩延本等分别主持了洪涝、干旱、地震学术交流和讨论。
(二)
2010年以来,我国各种灾害频发,玉树地震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灾害及其预测已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因此,2010年的天灾预测研讨会议的召开,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虎同志,在百忙中莅会参加了“地震专家组听证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地震预报没有过关,但要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地震肯定是有前兆的,是有信息的,不能说地震不能预报,尽管有困难,但要坚持搞下去。你们这些人都已退休,仍在坚持搞预报,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年过八旬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玶院士,不顾年迈,在老伴的陪伴下,坚持参加了两天的会议,并在听取了代表们的发言后做了长篇报告,其要点是:(1)雄鹰起飞了。以此肯定预测专家们所取得的成果;(2)2010年地震形势严峻,是一个战斗年;(3)要成立“野战兵团”,以加强几个危险地区的监测预测;(4)建议推进一个预报方法——重叠筛选法。
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同志十分关心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多年来一直参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并从中发现新思想、新苗头、新进展,对创新性的成果极力推崇,并多方斡旋予以支持。本次会议上应邀以“地震预报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题做了长篇发言,从“地震预报科研水平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地震预报水平前进了还是后退了?”,“科研条件不足,还是没有用在刀刃上?”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深入浅出的、以理服人的分析报告,提出问题,指出方向,对与会者以启迪、鼓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同志在开幕式上就预测预报工作的意义,对预测意见的保密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等问题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原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同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
(三)
2010年收到的32份“天灾预测报告简表”中,24份含有地震的预测意见。为防止预测意见的扩散,造成不良后果,对地震预测意见的讨论,采取大小会结合的方式进行——一般性的预测在大会上交流、讨论;对一些高震级和敏感地区的预测意见,专门召开地震专家组听证会议,由耿庆国主任主持,逐一进行认真、深入的听证、审议。洪虎副主任委员在听取了听证会讨论后,做了重要讲话。如(二)所述。
2010年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最后形成了两份文件:
1.《2010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按惯例上报领导机关及业务主管部门参考。
2.《关于当前一些重要情况的说明》。对一些高震级、高敏感地区的预测,作为“情况反映”,上报有关部门,建议在内紧外松的前提下,国家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地震短临监测和群策群防工作。
(四)
两天的会议,紧凑、热烈、发言踊跃、学术气氛浓厚,圆满完成预定内容。
高建国常务副主任主持了闭幕式。
闭幕式上,郭增建名誉主任,徐秀登、丁瑞、刘根深等委员先后发了言,对“地震不能预报”论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对本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耿庆国主任做了会议总结。他再次强调对地震预测意见保密的重要性,是事关遵纪守法的问题;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各种学术观点的人参加会议,开展交流、讨论,不压制、不排斥任何观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最讲学术民主;我们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为天灾预测,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做最大的努力。
本次会议得到了文波预测研究所、天文地震以及韩韫慧、李代忠个人的资助;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为会议的筹备、召开全过程服务。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010年4月26~28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综合风险鉴别与防范技术研究”课题,联合在北京金隅凤山度假村召开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会议召开前,编辑、汇编了本次会议论文集《灾害预测方法集成》,由气象出版社出版。
50位专家出席研讨会。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元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座的各位是非常重要非常好的群体,我代表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也代表创新方法研究会对于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也对长期以来专注于我们国家灾害预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的学者表示感谢。周副主任指出,从任何角度看,你们的工作对改变民生、国家安危有极大影响。他特别强调要提高预测效果,这是改变你们目前状况的前提,有了好的结果,你们的希望会实现,他同时强调,要团结起来,要同甘共苦,目前是共苦。不要轻易否定某一种方法,要齐心协力,希望在短时间内改变目前状况。长期从事地震预报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研究员,在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后,做了《汶川震例是否应证了地震不可预测?答,否》的专题报告。许院士以他长期从事地震预测研究的成果回答了地震预测的可能性,用他潜心研究成果——中国地震发生事件的结构批驳了所谓的地震不可预测,对三个论点,即第一稀有事件,第二不可入,第三无标度、自组织,逐条进行了批驳,深受与会者的欢迎。
朱建国将军指出,方法是人类知识认知甚至于智慧当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按照钱学森的观点,各自方法各有长处,我们要把好的方法都集成起来,我们通过这次会议让人学到新的方法,这样防灾意义就非常大了。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指出,到底科技领域怎么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地震预测的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第二个问题,管理水平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第三个问题,地震预测的科研条件,是没有还是没有用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听取了报告。
会议宣读了40篇论文。并对其中的物理机制、预测原理、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预测前景
我们现在还是要大力的搞预测,努力的搞预测,现在还没有一个理论来证明地震不能预测的,只要谁没有在理论上证明地震是不可能预报的,我们就是要搞,搞出一个是一个。
关于地震预测的方法很多,刀、剑、棍、戟,哪一个武器更好呢?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一个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好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综合预测。集合、集成、整合就会有好结果。分散了不行,分散了各搞各的,各报各的,不被人重视,必须得集合。2009年9月20日重庆大滑坡预测,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功利用综合预测方法得出的。要想办法让自然科学的研究结合社会科学的工作,这样对中国会有很好的帮助。
翁文波院士创立一个信息体系,这是自主创新的,在重大灾害和灾害预测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体系,他提出来人类对事物可以有抽象体系、物理体系、信息体系。他新提出的信息体系对巨灾预测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预测方法
哪些观测对地震短临预报真正有用呢?(1)强震前,声发射是广泛存在的临震前兆信息;(2)强震前,地脉动、人感地动、蠕动、慢地震等都是断层激烈活动的直接证据;(3)强震前,断层激烈蠕动、预滑,造成地磁场、地电场、地温、地气等急骤变化;(4)强震前,前兆震群、小震异常活动、直接前震;(5)强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各类动物生活习性异常变化;(6)月相引潮力共振、地-气耦合、磁暴等触发因素。
地震预测排斥经验,违反系统科学。应用机械论观点、还原论方法,肯定不能预测地震,永远是不能预测的。而我们的理论和方法,按照钱学森的归纳,前面提出来叫半经验半理论;后面提出来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多学科理论,第二个部分叫做专家群体经验,第三个叫做各种资料信息和计算机技术。
旱涝预报这么困难?大气圈按照科学哲学的观点,属于“自组织系统”,这类系统有这样两个标准:一个系统从发生、发展到消亡,它与环境之间不间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使这个系统自身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环境的改变,这个系统又能够调整自身的结构,来适应环境。按这两个标准,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物质和运动几乎都是自组织系统,而人工制造的一切物质绝大部分都是“他组织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经过30多年不断观测实践,发现只有利用多种地震前兆观测方法综合判断,才能较好的进行地震预报。2004年12月25日,苏门答腊地区大气近低空减压效应比较正常,25日世界时12点的时候,震中附近出现了两个异常。地球脱气是一系列异常现象的根源。近年来地壳形变运动并不是处于相对上升的,这是复杂的,有的时候上升,有的时候下降,有的时候下降还比较多。玉树地震时HRT波有三个台,有三个台就可以给出震中距,画圆内切和外切圆,就是预测区。用三性法定在青海2012年前后可能出现地震。
用卫星热红外等各种技术手段,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与清晰的线索,且震兆易识别。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对比,就可以容易突出变化规律。多点排气观测也可以作为临震预测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排气过程也是从深源往浅源排的过程。
全世界100多个天文台资料大部分对六级以上地震都有时纬残差异常。根据电磁感应理论推算出SQ场和DST场。异常的高值和中强主震对应较好。太阳活动周期的不同时段对应的海冰冰级是非常有规律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的时候地震增多,在暖位相的时候很少。.
三.关于华北地震
多年来大家研究地震活动的时候,都发现了华北和西南地区有两头跳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作用之下,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增厚隆升,高原西边是中亚大陆,地壳内围限压力很大;我国东边是太平洋,约束条件较弱。因此,高原东部被挤出的块体向NE-SE方向滑移,形成我国东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鄂尔多斯和川滇块体好像是青藏高原东部向东移动的“两条腿”,如果一起移动费劲,交替移动省力,它们会交替地积累和释放应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兼该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高建国研究员组织、筹办了这次会议,主持了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做了会议总结。
与会代表对会议周到的安排、会议取得的成果十分满意。
会议期间,于4月27日晚,由高建国主持,为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主任、德高望重的地震学家郭增建先生祝贺八十寿辰。会议简朴、热烈,多位同志吟诗、讲话,充分表达了对郭老的崇敬之情。祝愿他健康长寿,继续引领大家共克地震预报难关。
本届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地球物理技术与震动灾害预警研究”。
近年来煤矿灾难与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次会议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观点的讨论,展开争鸣,提出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和建议,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为震动灾害预警提供可能的解决办法。
会议于2010年6月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举行,3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工程院许绍燮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教授以及高建国教授、尹祥础教授、冯锐教授、许忠淮教授、王谦身教授、郭有光教授、陈斯文教授、刘宝诚教授、陆其鹄教授、孙进忠教授等,还有1976年唐山地震时期的中国地震局负责人之一査志元,热心地震预报工作的专家夏雅琴、何淑韻、汪纬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等。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教授主持。有些因故未能到会的专家还用短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发表了意见。
尹祥础教授介绍了用加卸载响应比预报地震的方法。若弹性介质受力加载和卸载的过程是可逆的,则加载响应和卸载响应相同(弹性变形可以恢复)。如果介质受到损伤,则加载响应和卸载响应就会出现差异,损伤越厉害,差异越大。尹祥础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夏雅琴老师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工作。该研究所成立于1976年,现有13种地震预报观测手段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大地震发生前,次声、地应力、电离层异常、微震等地球物理现象会发生变化,某些动物也有异常反应,这些异常现象可以预示大地震的发生,但是对于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难以确定。
高建国教授谈到,2004年印尼地震前观测到了次声波信息,而且大震前观测到的红外线也有异常。会上高建国教授还赠送了他们主编的《灾害预测方法集成》一书。
李世愚教授认为,岩体内部存在着各种频率的共振腔,有些共振腔的共振频率很低,一经激发就可能产生次声波。在谈到矿山震害时,李世愚教授认为,三分量振动检测是必要的,只用单分量振动数据许多分析工作无法开展。他还认为,现在许多煤矿用的瓦斯浓度检测设备也有些不足,瓦斯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些设备就无法分辨了。
许绍燮院士指出,观测资料及其信息提取非常重要。同一份观测资料,若信息提取的方式不恰当,会得出虚假的信息;同一个现象,观测时的数据采集方式不恰当也会得出虚假的信息。地震预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首先要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其次要确保信息提取的可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査志元老师回顾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历史情况。他认为,地震预报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还是应该坚持做。海城、松潘地震预报比较成功,后来不提地震预报,而是注重防震减灾,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削弱。会上他向与会同志赠送了他写的《坚定信念,以人为本,走前兆预报地震之路》一书。
陆其鹄教授展示了煤矿记录到的微振破裂(声发射)波形,所记录到的微破裂相当于-2~-1级地震,震源距离测点有数十米,卓越频率为200多Hz。他介绍说,唐山大震后,在北京西山也记录到过唐山的极微震。
郭有光教授说,绝对重力场年年都在变,变化幅度为十几个微伽。一年内各个季节的重力值也有变化,变化幅度也能差十几个微伽,与地下水位的四季变化规律相似,冬季低、夏季高。他认为,考察重力梯度的变化更有应用价值。吴琼博士具体介绍了重力测量的原理和重力梯度仪。
曲克信教授再次提出当前对于地震要进行综合预报,各种物理现象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要从复杂现象探索总结本质的东西。
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涉及到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地震预报
部分与会代表认为地震预报是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事,很难。认为国外一些专家所持有的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代表们认为,地震预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地震预报关系人的生命,一定要坚持。
还有代表认为,地震预报不容易解决,还是在抗震建筑方面下功夫为好。沈梦培教授就认为,一定要重视建筑减灾,会上他分发了他在北京市人大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议案以及北京人大对他的建议的处理报告。
有些代表认为,现在有一种提法——“地震预报术”——很值得深思。这样的提法中的“术”是什么?是艺术?是法术?还是骗术?发言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不妥当,地震预报是科学问题,是需要下大功夫去攻克的科学难题。
有人认为,地震预报应该积极去做,但先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
地震预报确实很难,但是必须啃这个硬骨头。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只限于口头上,应该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地震预报问题应该由中国率先突破,有几条理由:其一,我们国家有数以万计的地震专业人员,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其二,这支队伍是有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的;其三,我们国家从邢台地震周总理到地震现场,几十年来国家领导人对地震灾害都十分关心。国家为了抢救受难者不惜任何代价,对地震工作很支持;其四,我们也已经有过一些成功预报的经验。
部分会议代表提出了地震预报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性的建议:
1.当前地震预报工作没有主帅,没有攻关的目标和工作步骤,于是也就无法检查工作究竟做的怎样。地震部门必须要有主持地震预报工作的主帅。
2.投入直接从事预报的人力和财力都太少,做基础研究也要有地震预报这根弦,要和地震预报挂钩。科研立项时应该明确此项研究对地震预报的作用,结题时也要检查项目研究对地震预报的贡献。
3.地震预报工作要有正常、健康的学术争鸣气氛。许忠淮教授表示,对有些预报他是不认可的。他认为,在机理不清楚的情况下,至少得有点统计的概念,在统计上要有一定的置信度。一个台站、一条曲线异常、一只狗的震前反应,就作为预报依据,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许忠淮教授认为,矿山灾害预警相对讲比地震预报可能会先走一步。
滕吉文院士强调,地震预报必须要有科学严谨性,应该认真清理一些预报方法。这种清理工作已经做过多次,但至今仍然是各说各的。
冯锐教授也认为,有些观测手段明知是无效的,但还是在用,形成一堆数字垃圾。冯锐教授认为,浅层水位观测根本没有意义,要观测深层水位变化。他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沟通作用。
(二)防震减灾问题的核心
有代表认为,防震减灾的核心是要加强地震预报工作,理由是:防震减灾三项任务包括预报、建筑物抗震和震后救援。关于建筑物抗震,地震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提供抗震烈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预报问题。至于抗震设计,许多部门都在做,也都能够做。至于震后救援,主要依靠力量是军队和地方政府。某地大震后,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还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还会再有多大的地震”。地震部门参与震后救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这也是别人难以替代的,也是老百姓最为需要的,这本身就是短临预报问题。可见,防震减灾三项任务都离不开地震预报,所以说,地震预报是核心。
地震预报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专群相结合。有的代表认为,地震发生规律的地区特殊性是明显的,尤其在短临预报方面,更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专业队伍要帮助、指导群测群防工作,提高群测群防的水平。国内多次大震都有一些地方或单位采取了措施,从而减少了人员伤亡。临震信息是有的,问题在于识别。所以,有的代表认为,地市级地震局(办)和所在地的专业地震台站最好合并,行政上由地方政府领导,业务上由上级地震部门领导。地方政府也应有相应的经费支持。
(三)关于矿山灾害预警
部分代表认为,矿山,尤其是煤矿,开展震动监测是必要的。因为,一些大矿难的致灾能量并非来自于开采活动,开采活动往往只是一个诱因,开采活动诱发了煤岩体内部已经积累的能量的释放。因此,还是要了解煤岩体内部的应力变化情况。目前要了解煤岩体内部的应力变化,还只有靠大大小小的破裂震动产生的弹性波,其他种种监测手段都只能得到观测点及其附近局部的一些信息。
会议讨论发言踊跃,也有互相提问和争论,会议的争鸣气氛较浓。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基本上是成功的,有关讨论还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会的网络平台继续开展深入的讨论,可以将讨论写成书面发言发至专委会信箱:cgtsc@126.com,我们再将讨论稿上挂到专委会网站(http://www.cgtsc.com)。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10年6月3日
今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是普及地球物理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行科普活动的有利时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张善法秘书长、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及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当日来到了临沂师范学院,为广大师生做了“珍惜地球资源,改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的专题科普报告。
在临沂师院理学院学术报告厅,刘理事长和张秘书长以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电教形式,向300余名师生作珍惜地球资源和倡导低碳生活的科普报告。
刘元生理事长介绍了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历程,并结合临沂地区处于地震带的实际情况,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和防震减灾的常识。因师院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刘理事长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了身为教师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性,并列举了玉树地震中挽救全校学生生命的“最牛校长”等多个校园地震处理案例,增强了同学们的防震减灾意识。
张秘书长的主题报告以近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情况为引子,如西南大旱、全国沙尘暴、印度洋海啸、新奥尔良水灾、冰岛火山爆发、玉树地震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的再现了这些灾难的场景,给在场的听众以强烈的震撼。
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结构,指出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不仅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还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针对化石能源即将枯竭的问题,积极倡导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解决方案。列举了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并逐一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如核能资源虽储量丰富,但利用安全成本较高,等等。
经过综合的分析对比,推举出一次性投入低于常规空调系统、冷热两季运行成本低于10元/m2的含多项专利技术的地热蓄能空调系统为最贴近百姓低碳生活的前沿技术。
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最理想的能源”的概念:
安全—取之安全,用之安全;
高效—低成本,得来简易;
可持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环保--低污染,低碳或无碳。
讲座中形象地介绍了低碳生活中碳源、碳汇、碳库、碳循环等相关概念,阐述了地球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及可能导致的灾害。积极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大家低碳生活的责任意识,把日常行为和减少碳排放的数据直观的展现出来,如:
少搭1次电梯,可减少0.218kg的碳排放量;
少开冷气1小时可减少0.621kg的碳排放量;
少吹电扇1小时可减少0.045kg的碳排放量;
少看电视1小时可减少0.096kg的碳排放量;
少吃1次快餐,可减少0.48kg的碳排放量;
少吃1kg牛肉,可减少13kg的碳排放量;
少丢1kg垃圾,可减少2.06kg的碳排放量;
省1度电,可减少0.638kg的碳排放量;
省1升水,可减少0.194kg的碳排放量… …
如果每人每天做到每一项,那么每天就减少21.173kg的碳排放量;
如果我国每人每天做到每一项,那么每天就可减少300万吨的碳排放量…
…
临沂师院到会师生高度评价了本次科普活动,并为本次讲座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整个会场气氛热烈,效果良好,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节约地球资源的重要性和节能减排的迫切性。
讲座结束后,报告组成员会同临沂市地震局的领导向广大师生捐赠了500余本科普书籍。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列入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9年度计划的科普图书“地球物理科普文选第六集《关爱地球母亲》”已经按要求汇编完成,并印刷出版。
本书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将2007年至2009年近三年来联合国倡导“国际地球年”科学传播与科普宣传用的讲稿、资料、图片等进行了汇总与整理、分类与加工,综合编辑成一本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地球与善待地球的科学普及图书。
主要内容:书中讲述了地球母亲的十大功劳和目前面临的十大危机处境;讲述了人类关爱地球母亲的诸多实践行动。介绍了地球母亲赋予人类的海洋、山川、大气、土地、生物等各类资源以及地球母亲哺育人类的进化成长并创造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光辉成果,其间列举了典型的、生动的、趣味的实例;同时形象地、客观地、概括地阐述了生存环境恶化形势以及国际、国内开展环境保护的各项举措(包括地球科学活动、主题日、纪念日、活动日及相关会议、决策以及大型科研项目:如夸父计划、子午工程、双星计划、嫦娥工程、科学深钻等等);书中还对联合国首次进行的“国际地球年”活动做了简要地介绍,加深社会公众对活动主题“地学为社会服务”的了解,参与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的主题活动。
联系人:
(1)李颖(大地出版社)电话:13671062963
(2)吴海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电话:13552788286
(科普工作委员会)
现将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0年10月17日—20日,10月16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浙江省宁波市
三.会议主题:瞄准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需求
四.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实际专题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
报告分为口头、展版两种形式)。
(一)综合专题
(1)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East Asia
Conveners:Qing-hua Huang , Li Zhao , Teruyuki Kato , Qi-fu Chen huangq@pku.edu.cn
Deployments of various kinds of observational networks in recent years in East Asia have not only provided a growing body of multi-disciplinary observations but also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ing techniques. This session invites contributions that are focused on, but not limited to, new approaches to and findings on the regional studies in tectonics, geodynamics, seismology, geo-electromagnetism, geodes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xploration geophysics.
(2)地震与流体——流体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与地震对地下流体迁移的影响
召集人:曹俊兴 黄辅琼
caojx@cdut.edu.cn
主要内容:地震与流体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①流体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②地下流体异常与临震预报;③地震对地下流体,特别是油气二次运移的影响。欢迎相关的实证、理论、模拟研究成果与观测资料报道投稿。
(二)汶川地震专题
(3)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召集人:徐锡伟 陈晓非
xiweixu@vip.sina.com ; xfchen1@ustc.edu.cn
主要内容:针对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基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震区地壳形变观测、发震构造和断裂活动性调查、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地震应急救援响应情况及宏观异常现象调查等阶段性成果基础上的深入研究,从地震地质、GPS观测、地震学、余震台阵观测、结构震害和前兆异常等方面启迪我们对汶川地震发震机理的认识,从而达到从汶川地震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4)汶川地震工程震害机理研究
召集人:孙柏涛 杜修力 李小军
kfb@iem.ac.cn
主要内容: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以生命和巨额经济损失为代价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地震发生后,地震工程专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和地面破坏及工程震害等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启迪我们对汶川地震工程震害机理的认识,从而达到总结经验,推动地震工程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减经地震灾害的目的。
(三)地球内部物理学
(5)地下电性结构与地热和流体分布关系
召集人:赵国泽 孔祥儒 汤 吉
zhaogz@ies.ac.cn
主要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例如“地球内部物理学”、“地震学”、“构造物理学”等。近年来,在青藏高原研究中,揭示出在高原壳、幔中广泛存在低阻层、低速层,探讨它们与地下流体及地热异常区分布关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6)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召集人:杨振宇 黄宝春 刘青松
paleo_mag@yahoo.com.cn ; bchu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①古地磁学与岩石圈运动和变形研究;地球磁场古强度(及相对强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②磁性地层学、岩石磁组构在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古构造运动及资源环境等的研究进展;③岩石磁学与环境磁学新进展及在古环境、现代污染等中的应用。
(7)地球流体与成矿成藏、地震孕育及预测
召集人:刘耀炜 王广才 欧光习
liuyw20080512@163.com;ouguangxi@263.net
主要内容:流体是地球演化过程最活跃的成分,地壳中各类油气藏、金属、非金属矿床、地震、灾害成因都与地球流体活动关系密切。本专题拟通过加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领域中与流体研究相关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旨在提高成藏成矿、强震孕育机理及其预测水平,共同推动流体地球科学的发展。
(8)地热与油气
召集人:胡圣标 何丽娟 庞忠和
geothermal@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大地热流、区域地温场、岩石圈热结构。沉积盆地古地温研究,古温标方法、盆地热史模拟、低温年代学方法,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盆地热历史与油气资源。地热与天然气水合物。
(四)地球动力学
(9)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石耀霖 蔡永恩
yongen@pku.edu.cn
主要内容:①地球内部结构;②地核和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③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④以及与解决地球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
(10)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张忠杰
Lin_don@sina.com
主要内容:①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②岩石圈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③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项异性;④地球深部的圈层藕合;⑤岩石圈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等。
(五)地震学
(11)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
召集人:陈棋福 周仕勇 盖增喜
zsy@pku.edu.cn
主要内容:①地震学新理论、新方法;②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断层间或地震间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诱发地震研究;③地震观测,定位,震源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过程研究;④地震学方法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学方法研究区域或全球地球动力学问题。
(12)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张剑锋 张海明 王彦宾 陈晓非
ybwang@pku.edu.cn
主要内容:国内外地震学理论及其应用中有关计算研究的前沿动态,新方法,新成果。地震波在不均匀介质,各向异性等介质中,发生机制,传播,及地面运动等规律研究、应用中的离散数值计算的研究、应用进展,动态,方法及成果。计算地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及应用动态与成果。计算地震学在他星球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13)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郑需要 姚 陈 高 原
xuyaozheng@yahoo.com.cn
主要内容:地震各向异性成因,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资料处理和解释,介质裂隙探测,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理论在石油地震勘探、煤田地震勘探、海底地震、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六)自然灾害
(14)大地震预报技术与方法研究
召集人:张晓东 杨立明
dzybzy@sina.cn
主要内容: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灾难性大地震频发,2004年印尼9.0级海啸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2010年海地7.3级地震和智利8.8级大震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灾害,大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技术与方法研究是目前急需探索的科学难题,也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15)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
召集人:耿庆国 高建国 张启文
qwzhang@nmefc.gov.cn ;butquake@163.com
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研讨环境变异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巨灾和灾害链预测问题作为交流重点,对中国巨灾和灾害链预测方法、机理和防治灾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从事天地生综合学科交叉研究、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研究和环境变异等有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争鸣和交流的舞台。
(七)地球物理实验、观测与信息技术
(16)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沈 萍
pingshen279@163.com
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中的新成果。①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②信息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③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应用技术的结合;④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⑤数据库、GIS、可视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开发及应用;⑥地球物理数据网络资源共享及其应用;⑦地球物理计算和数据网格;⑧地球物理模拟方法和技术。
(17)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
召集人:陆其鹄 孙进忠 林 君 郭永刚
sjz@vip.sina.com
主要内容:①磁法、电法、重力、放射性、测震等地球物理仪器的新进展;②地球物理实验与现场观测的新经验;③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实例与成果;④矿山灾害监测仪器与预警方法;⑤我国某种地球物理仪器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⑥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新思路、设想与建议;⑦其他有益与促进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交流内容。
(八)勘探地球物理学
(18)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世凡 牛滨华 刘 洋
wliuyang@vip.sina.com
主要内容: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井筒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油气田和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19)储层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小宏 肖立志 曹俊兴
chenxhsina@vip.sina.com
主要内容: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与监测方法;油气藏开发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动态监测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20)油气电磁勘探
召集人:王绪本 何展翔 胡文宝
wxb@cdut.edu.cn
主要内容:电法和电磁法在油气资源勘探中具有多尺度、多方法特点,在区域油气赋存背景构造勘探、油气电磁检测、直接找油、海洋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专题将针对大地电磁法、时频电磁法、井地电磁法、复电阻率法等实用技术、仪器研发、正反演软件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展示我国油气电磁勘探方法与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1)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 平 熊盛青 吕庆田
lqt@cags.ac.cn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与油气资源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现、新应用和新成果,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2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
召集人:刘伊克 杨顶辉 赵志新
zhaozhixin@ccsd.org.cn
主要内容:地震波传播的理论与成像方法研究,以及地震波传播理论在油气资源,矿产等资源,表层结构勘探,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等工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地震波,如地震折射,反射,衍射等波相的传播规律研究及其应用的各种方法计算研究,数字化方法研究,数字化计算结果显示、 成像的方法,程序,软件及硬件。以及上述各种有关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事例研究、应用及其成果。
(九) 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学
(23)工程、环境、矿山与城市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永贵 程业勋 常 旭 彭苏萍
zhaoyonggui@263.net
主要内容:本专题由工程地球物理、环境地球物理、城市地球物理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四个专委会联合组织。主要交流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建设、矿山安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与应用。包括:①矿山安全开采与灾害探测技术;②城市场地、地铁、地下管网、地下构筑物、桥梁等领域的探测与检测技术;③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物探技术;④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工程勘查、质量检测、病害诊治、超前预报等工程物探技术。
(十) 大地测量学
(24)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 珹 李延兴 傅容珊
liyx9777@vip.sina.com
主要内容: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天文学在观测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在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地壳形变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在空间天气、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电离层和对流层监测、地震和海洋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与其它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最新进展。
(25)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地学应用
召集人:钟 敏 吴晓平 王谦身
zmzm@asch.whigg.ac.cn
主要内容:中国地球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现代大地测量监测;高精度多时空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卫星重力场反演理论和方法;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测;水资源、矿产资源、重力勘探、地壳构造、地震灾害等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26)大地测量与防震减灾
召集人:吴 云 杜瑞林
kjc@eqhb.gov.cn
主要内容:分析国际大地测量学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启示,回顾和总结大地测量学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定位和发展策略,探索大地测量特别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讨论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在地震发生过程、孕育机理及预测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综合利用大地测量及其他学科学进行地震长、中、短、临预测的新思路,讨论汶川地震后我国大陆地震形势。
(十一) 空间物理学
(27)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史建魁 濮祖荫 徐文耀
jkshi@cssar.ac.cn
主要内容:①地磁扰动的观测现象和物理机制研究;②中高层大气 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研究;③电离层/热层中的扰动现象和物理模型研究;④磁层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时空变化的观测特性和理论模型研究;⑤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等。
(十二) 海洋地球物理学
(28)海洋地球物理学
召集人:王家林 杨胜雄 宋海斌
gashydrate@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海洋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边缘动力学;深水沉积、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海相残留盆地;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地球物理;地震海洋学;海底热液活动与成矿;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为增加论文的信息量,本届年会提交论文分两种:
1.论文长度为一页,字数限制在每行45字,共38-40行(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2.论文长度为两页,字数限制在每行45字,共84-86行(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作者可以自行选择,请认真阅读后面附件中的稿件要求,并写明所投专题号和详细的联系方式。征稿截止日期6月20日。
六.提案小组
组 长: 陈 颙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8月30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七.年会组织委员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郭 建
副主任:郝记川 苏小梅
委 员:何良军 曲克信 孙建国 田 钢
王 琪 吴海成 于学伶 赵 镨
八.学术委员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黄清华
副主任:倪四道 臧绍先
委 员:常 旭 陈 颙 陈会忠 陈棋福
陈晓非 程业勋 耿庆国 黄 珹
孔祥儒 李小军 陆其鹄 吕庆田
彭苏萍 石耀霖 孙和平 汪集旸
王家林 肖立志 熊盛青 徐文耀
许厚泽 杨振宇 姚 陈 于 晟
詹仕凡 张国民 张晓东 张忠杰
九.《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黄清华
副主任:王广福
委 员:蔡永恩 曹俊兴 陈小宏 杜瑞林
傅容珊 何丽娟 何展翔 胡天跃
胡文宝 黄宝春 黄辅琼 李惠民
李延兴 刘 洋 刘耀炜 刘伊克
牛滨华 欧光习 庞忠和 沈 萍
史建魁 宋海斌 孙柏涛 孙进忠
王谦身 王绪本 王彦宾 吴 云
徐锡伟 杨立明 张剑锋 张启文
赵 里 赵国泽 赵永贵 赵志新
郑需要 钟 敏 周仕勇
十.注册
1.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会议费)。
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已缴会费)1200元;
⑵ 未交会费的会员、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1500元;
⑶ 学生(大专生、大本生、硕士生、博士生)600元;
⑷ 与会代表不就餐不住宿者交600元;
2.请于9月10日前汇出注册费(会议费),逾期加收300元。
3.退 款 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于9月30日前用信函或电话、传真通知会务组。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68729347
传真:010- 82998257
会后可退70%注册费(会议费)。
十一. 食宿 食宿费自理
1. 住宿:
①宁波开元大酒店 (报到地点)
地址:宁波市百丈东路812号
电话:0574-87068888
②宁波甬港饭店
地址:宁波市江东区甬港北路8号
电话:0574-87060888
标准间 |
单 间 |
豪华标准间 |
280元/间·天 |
300元/间·天 |
320元/间·天 |
请在回执中注明住房的其他要求,原则上以回执先后顺序安排入住计划。因宾馆住房紧张,无回执及未交注册费者不保证住宿。
2.伙食 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就餐缴纳500元/人。
十二.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
收费标准:
1.展板(墙面)0.9m×1.2m
收费 1200元/幅
2.展台2m×2m 收费 3800元/个
3.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一次20分钟) 收费 1800元/20分钟
4.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一件为500份/套) 收费 1000元/套
5.《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
收费 1000元/页
6.在《年刊》上登载企业、产品介绍 收费 5500元/页
需要在《年刊》上登载的插页,务必在8月3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寄到: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收 邮政编码:100029,联系电话:010-82998257。在《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务必在9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寄到上述地址。费用见“第十四.付费办法”。
参展单位将展品、展版(图片、文字)于10月10日前送(寄快件托运)到宁波市百丈东路812号 陈单单收,邮政编码:315040,或由代表提前于10月15日前送到会场,以便布置展厅。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参展费用请在9月1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账号及地址见“十四.付费办法”,联系电话:010-82998257 68729347。
十三.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价格暂定)
1.奉化溪口、普陀山、上海世博会三日地质考察 1660元/人
2.奉化溪口、绍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乌镇西栅、上海世博会四日地质考察
2160元/人
3.雁荡山、义乌、横店、上海世博四日地质考察 2460元/人
4.上海世博考察 980元/人
各考察线路详细情况咨询电话:
010—82998257
十四.付费办法
1.每篇论文评审费单页300元,双页500元,请于6月20日前邮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如不按时汇款则取消在年刊中刊登被录用的文章);
2.注册费(会议费),展台、展板费,产品、企业介绍费,广告费等请于9月10日前邮汇或信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3.请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10-82998257或是扫描后发邮件至dqwlnh@126.com,上面务必写明您的汇款用途、详细地址、邮政编码、作者及论文名称、专题号,以便核对(注:汇款人一定写作者的姓名,方便汇款后核对,不要写代理汇款人姓名,如单位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姓名)。
信 汇:
帐 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帐 号 0200007609014454432
开 户 行 工商行北京海淀紫竹院分理处
邮 汇:
收 款 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 100081
联系电话: 010-68729347
传 真: 010-68460283
4.无住宿和返程回执及未交注册费者,会议不保证住宿。若9月20日以后决定参加会议者,请务必于9月 30日前电话联系(010-82998257)。
十五.回执
《参展回执》、《住宿、返程、野外考察回执》请于9月10日前 发E-mail或传真至组委会,组委会E-mail:dqwlnh@126.com
联系电话及传真:010-8299825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2010. 4. 28 2010. 4. 28
注:论文稿件要求及参会、参展回执请到学会网站下载年会“第二号通知”。网址:www.cgs.org.cn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201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已开始
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址:
http:// www.cgs.org.cn(会议与活动栏目)。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
学会、各位理事积极推荐,各位会员积极报名。今年的推荐和报名截
止日期为6月3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两奖实
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010-82998257 68729347
E-mail: 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