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05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 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摘登)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科技信息
地方学会
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学术交流会及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会议纪要
报道
通知
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摘登)
20009年9月8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隆重开幕。我们将以“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为主题,开展深入的学术讨论,交流科研的最新成果,推动科学思想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普及;我们还将积极建言献策,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向出席年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届年会大力支持的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主创新和持续增长”牵涉方方面面,我仅选择两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是要分析未来一个时期科技革命的大趋势、大方向,对新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做出预判,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型国家,要确立自己的世界强国地位,现在就必须要对科技发展的全局进行谋划。
我们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往往蕴育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当前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认为是“百年难遇”的,从它的爆发强度和波及范围看,甚至可以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相比。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但从本质上来讲,它反映了过去200多年以来世界工业化模式长期积累的内在深层次矛盾。200多年的工业化实际上仅仅使不到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仍然还在现代化道路上努力前行。过去的工业化模式,是少数国家集聚了世界多数资源,破坏性地使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样的发展,当然是不可持续的。人类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发新的资源。这样的需求和矛盾,强烈呼唤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一次新的革命性变革的前夜,而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大变化,很可能会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国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无论欧洲、美国还是日本,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着力培育新一代的主导产业,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以美国为例,今年2月份,政府提出了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的1200个亿拿来全力支持高科技产业;4月27日,奥巴马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146届年会上发表演讲,提出要把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以上,这也将是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从世界整体来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新的科学技术不仅没有因为危机而成为奢侈品,反而放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目前仍然还在负重爬坡,哪怕有一点点松懈,就可能再度落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在金融危机中,我们尽管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自始至终,我们的党、政府和人民都保持着很强的信心,而且从目前看来,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复苏的力量十分强劲。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是我们的优势,使得我们可以更加从容、也更有实力来进行新技术研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事实上,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转移,过去几百年里,在一个时期往往是一国独占科学中心宝座,而未来很可能会形成多个中心。我国如能抓好用好当前的机遇,一定能崛起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准确预判新技术革命将在哪一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能源和低碳技术被普遍看好。化石能源时代终究要过去,人类采用的能源结构必然要改变,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将大大催化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所不在,当前已成熟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大空间;而一旦网络结构与安全技术、计算技术或芯片技术获得新的重大突破,必将使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更加根本性的变化。生物技术革命将改革生物体,不仅可能极大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而且可能产生高效农业,保障人类食物安全,利用新型微生物巨大的再生和转化能力,有可能创造出效率最高的新能源。材料技术的突破,则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使用格局以及推动先进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
面对众多都很重要的领域,及早对人类下一次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做出判断,将为我们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并能主动筹划与设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应该承认,要准确预见新技术革命何时发生,首先发生在哪一个领域,是一件非常困难乃至有风险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也非完全无踪迹可循,只要能够将科技体系内部矛盾的脉络走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联系起来,做出相对准确的预判还是可能的。
我国要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分析未来一个时期科技革命的大趋势、大方向,对新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做出预判,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要自律,还必须学会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目前看来,美国人似乎已经选定绿色能源技术作为突破点。奥巴马已经喊出这样的口号:“当今世界,能够领导全世界在21世纪发展清洁能源的国家,必定是领导21世纪全球经济的国家”。6月份,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决定用10年时间,投入1500亿美元来支持绿色能源研究。在这一方面,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紧跟之势。对此,我国正面临很大压力。一旦发达国家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就有可能从代内差距扩大为代际差距,我国现有的大量技术装备就面临着很快过时淘汰的危险,巨额投资可能变成沉没成本,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会大幅度压缩,我们的出口将受到更大冲击。在当下,看来我们应该在能源和低碳技术发展领域积极参与,加强合作,适应规则,有所作为,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在新技术突破点上中国自己还可能有别的选择吗?我们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在别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从而造就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呢?这是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我想,不管作任何战略考虑,有一个原则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我们要实现跨越发展,就不能总是按惯性发展,不能总是在跟踪、模仿别人,更不能坐等技术转移。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有信心也有勇气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协助政府作出战略决策,使我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取得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国运所系。
中国的现代科学,本来就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兴起的。我们国家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没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就没有我们贫弱的国家今天走向强大富裕。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着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场大变革,也正在经历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段关键时期。我们个人能不能在科技史上留下名字不重要,关键是“中国”能不能被浓墨重彩地写上去。我们各级的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更紧密地团结起来,更自觉地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举一个例子。不久前,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我发现,很多媒体都称季老为“国学大师”,为此还引起了争论。季老的研究领域算不算“国学”,这个当然值得商榷,但我们大家公认,季老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是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决不是因为媒体的炒作,大众媒体在专业学术领域的判断能力,我想恐怕不是那么可靠的,而且现在媒体上出现的“大师”也太多了一点。我们的依据就是国际国内学术同行的评价,在印欧比较语言学领域,在佛教语文学领域,世界上有关的学者都重视和认可季老的学术贡献。他写的《浮屠与佛》、《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以及《糖史》等等,尽管我们这些搞自然科学的人看不大懂,可是根据国际国内学术同行的评价,我们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确认,那是能够传之久远的名篇杰作。
所以说,学术大师、一流学术成果、优秀研究团队、高价值研究项目,不是由媒体来加封的,也不是哪一级组织决定的,更不可能是社会大众一人一票评选的。权威、科学、严谨、公正的学术评价,只能来自学术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已经显得非常突出。中国科协曾就此作过一些调研,发现部分科技工作者对现行评价体系的不信任感和挫折感相当强烈。比如,在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和项目管理上,官员的权力过大,往往直接指定和左右评审专家,使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在人才评价和科技成果、资助项目评定上,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同行评议,常常简单地把论文发表数量、引用率等量化指标作为唯一标准,形成被大家戏称为“学术工分”式的评价方法;在科技奖励上,重政府奖励,轻学术共同体奖励,两者缺乏衔接,一些政府奖励的同行认可程度较低,等等。由于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的科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使用的效率还不高,而且助长了一些浮夸的风气,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建设,也不利于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的激发。
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术共同体没有能够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共同体的主动性、责任性、积极性和自身能力都不够。
学术共同体是什么?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按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以学术为志业”,在这里,科学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尽管学术共同体也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但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学术共同体要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好作用,就需要自律。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使共同体内部风清气正。大家加入到某个科技社团中,为的是追求科学真理,而不应有其它什么私利。任何人违背了学术道德,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要被淘汰。学术道德是共同体的生命,如果道德上堕落了,那么这个共同体就走到了尽头,当然不可能在学术评价中发挥作用。
要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当前重要的是要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例如,政府科研经费的分配可委托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来进行;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职称应完全由与行政管理分离的学术委员会来评定;遴选院士要听取候选人所属专业的学术共同体的意见;国家科技奖励应在获得各学术共同体所设奖项的人选或项目中来遴选;建立和完善同行评审人员信用制度;开展科研项目后评估和追溯评价,等等。
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科学研究也有着社会性,也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我们科技工作者还必须学会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也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只要合理地界定好两种权力的边界,完善制度安排,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我们的态度,应该始终是辨证的、全面的、科学的。
在中国科协这个有着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术共同体里,我们大家都承载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责任和共同的荣誉。科协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团结在一起,为中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努力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努力服务科技工作者,切实加强各级科协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好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今天的开幕式上,我们将继续颁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和临床医师奖,在中国科协和各所属团体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奖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越来越得到科技界的认可。我们在年会上颁发这些奖项,隆重表彰那些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正是为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为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果从以伽利略、牛顿的时代算起,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走过了将近500年的历史,在这500年里,科学技术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也改变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命运;而如果从毛泽东主席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算起,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才经过不到60年的时间,在这60年里,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从落后挨打、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扬眉吐气,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那么,下一个60年呢?甚至下一个500年呢?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将会怎样来改变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的“旧邦新命”,又将如何延续?
答案不在别处,只能由全体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一起来书写!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9月8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山城重庆拉开序幕。
150余院士、6500名科技工作者、10大论坛、34个分会场、400项科普活动……一项项数字形成了本届年会的一个个亮点。
10大论坛凸显地域特点 百余院士建言重庆发展
“为举办地服务”是中国科协年会的一项重要功能。本届年会在策划设计活动内容时,除考虑到年会本身的特点外,也充分考虑到重庆市地方特色,凸现年会实效。
据了解,本届年会的专题论坛选题紧密结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了精心设计,如“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论坛”、“统筹城乡发展论坛”、“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论坛”、“重庆山地农业发展论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等主题都是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目前已邀请包括26余名院士在内的57名专家参加论坛,并采取提前调研、智力合作、对口协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形成长效机制。
第十一届年会专题论坛按照“一个专题、一个团队、一项成果”的要求,分批组织专家到重庆市相关企业、区县作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提交专题论坛交流研讨,形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报告。
9月9日,还将举办“重庆市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组织院士专家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向有关党政领导建言献策,为有效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贡献。
400项活动摆开科普盛宴 重庆市民与科学家面对面
科普活动充分体现“大科普”的年会定位,参加活动的单位规模、科技工作者人数均将突破以往,11项系列科普活动也更加贴近公众,重庆市80余所学校、32个区县科协、7个市级学会和8家科普教育基地将组织开展400余项科普活动。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重庆市民将有机会与众多科学家面对面,尽享科普盛宴。
年会期间将邀请院士专家深入校园、社区、企业、乡村等开展科普活动,并与青少年共同植树,形成“百名院士渝州行,千项活动齐纷呈,万名专家话科技”的大科普工作局面。
随着9月9日重庆科技馆开馆,“院士专家渝州行”、“大手拉小手”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也将拉开序幕。
5大国际分会场规模空前 学术交流优秀分会场首次评选
第十一届年会的国际分会场数量由去年的2个扩大为5个,目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6个国家的70多人报名参会,大会还特邀了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民间组织美国科促会代表团参会,希望能够通过年会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与国际科技界的合作,力争把中国科协年会办成开放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同时,此次年会制定了《中国科协年会学术交流优秀分会场评选表彰办法(试行)》,将首次开展优秀分会场评选,对先进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信息网络作用充分显现 专家网民共论热点焦点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专家和网民搭建交流平台也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
在年会召开前夕,中国科协网会同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重庆晚报》、华龙网、天极网等媒体,邀请来自13个分会场的22位院士、专家在北京做了15场在线访谈,畅谈重庆市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也与网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院士、专家在线期间网民提问踊跃。重庆本地的主流网站华龙网在年会召开前几个月,就年会专题论坛中重庆市民关心的论题开办了网上论坛,广泛收集网民的意见、建议,在年会期间提交给专家研讨、回答。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2009年9月1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发楼601会议室召开了八届二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曲克信、吴海成、王琪、孙建国、于学伶、倪四道、黄清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臧绍先,学会办公室苏枫、乔忠梅、顾珧到会。
郭建秘书长主持会议。
一.郭建做了2009年度学会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2009年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家通力合作,学会工作进展顺利,年会筹备工作基本就绪,700多篇论文经送审已开始排版印刷,现已进行《会议指南》的排定工作。
2.今年学会学术活动计划举办26个(不包括工作会议),已完成10个,其中新增2个,大型和重点会议多放在10月举行。
3.为纪念傅承义先生诞辰100周年,学会编辑出版回顾文集,并将纪念活动与25届年会的学术活动相结合。纪念活动得到了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力支持,为出版文集提供了经费,设计制作了纪念邮折。
4.科普委参加了全国科技周北京地区的科普活动,特别是“科普进社区”活动受到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将做专题采访。
5.学会网站的改版扩建工作已接近尾声,年会前可试运行。
6.会员管理数据库(专家库、会员库)已有雏形。
7.《地球物理学报》今年改版为月刊,在减少稿件积压的同时,加强了质量管理。
8.我会与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将于明年8月在悉尼举行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并准备组团参加明年8月在悉尼举办的“21届ASEG国际地球物理年会和展览(21ST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相关信息将刊登在学会网站上。
此外,学会今年恢复启动了社会认可的职称资格认证工作,颁发了两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资职证书。以政府牵头、企业投运、科技参与方式尝试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根据会员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正在筹备编写《地球物理仪器汇编》。
二.到会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学会的社会认可度和会员的凝聚力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共识,内容如下:
1.中国科协把团体会员改为单位会员的称谓,有利于发挥和调动会员单位积极性。加强单位会员的发展和服务工作。加强单位会员的发展和服务,应作为重要任务列入我会组织工作。
2.在全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上,讨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如何进行科技奖励的问题,吴海成副秘书长草拟的关于学会设立地球物理科技奖项的建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是调动会员积极性的现实有效的办法。会议决定由吴海成副秘书长和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具体负责奖励草案的编写并了解向科技部申请奖励许可的程序。
3.服务会员是学会的一项根本任务,会议要求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会成为会员之家。
三.会议最后重申了各位副秘书长的分工和职责,并强调要分工负责和主动协作,共同管理好学会。
2009年9月18日至9月25日召开了第八届第二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通信会议)。18位常务理事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和建议发给学会。
会议的内容:
一.审议通过了成立地热专业委员会的申请,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汪集旸。
二.审议通过了200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初选工作,候选人到年会做报告后通报理事扩大会,在闭幕式上发奖。
三.通报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选工作。按往届推选程序,评审工作组按评选条件在历届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中进行筛选,经评审推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立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田立新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上报中国科协。
四.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作并上报了新任负责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程业勋。
五.秘书处做了学会工作汇报。
1.年会准备工作。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是中国科技大学协助学会举办。专题的安排进行了调整,投稿的新人较多,收到投稿700多篇,经审定修改已开始排版印刷,19日开始编排《会议指南》,确定各专题会场的使用时间和发言顺序。
2.纪念傅承义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学会为纪念活动出版回顾文集,收录了亲历回顾文章40多篇和大量的图片,已开始排版印刷。纪念活动得到了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 公司1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出资为纪念活动设计制作了纪念邮折。
3.学会网站改版工作已进入最后调整,准备开始试运行。
由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9年全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联席会”,6月22日在西安市召开。来自北京、吉林、河北、河南、广东、山东、陕西、山西等地方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共计27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
22日的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王琪主持。陕西省科协领导王连欣和长安大学领导杜向民、彭建兵到会并讲了话。他们对到会代表表示欢迎,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省科协和长安大学的支持,祝学科、学会不断发展。同时,介绍了省科协和长安大学的情况。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全省一百多个学会中是先进学会,荣获五星级学会称号(全省25个),其特点是有一个热心学会工作的团结的集体,连任的领导班子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老领导、老专家的忠于职守和勤恳奉献的精神让大家深受鼓舞。展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远景,长安大学领导表示看好学科的发展前景,有信心做西北地区的地球物理龙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同时学校也希望得到学科专家和同仁更多的支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也做了发言。他谈到一年一度的全国秘书长联席会是各地方学会交流经验、协调工作的平台,也是我会工作的特色之一。今年会议在古都名城西安召开,得到了省科协和长安大学领导的支持,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学会近期的工作和将在10月举行的25届学术年会工作进展,同时强调了今年学会工作的重点。
会间休息时,到会领导和代表一起合影留念。
会议第二阶段,郭建秘书长向到会代表传达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秘书长培训班的主要内容和中国科协对学会工作新的要求,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1.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基本任务;
2.学会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是开展学术交流;
3.学会在开展学术交流方面具有的优势;
4.学术交流、获取信息是会员入会的目的和主要原因。
5.学会改革的聚焦点是要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随后传达了中国科协学会工作要点、目标和任务。曲克信副秘书长做了补充发言。
郭建秘书长为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会讯》“2008年优秀通讯员奖”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23日第三阶段讨论交流。郭建秘书长主持会议。
与会的秘书长、理事长对传达的科协精神,结合各自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任国泰谈了办学术年会的体会和理事不理事的问题;陕西省学会老理事长李毓茂介绍了陕西学会的情况,同时提出经费、税收、收缴会费等问题,如何使领导重视发挥学会优势作用,开展学术交流、科技评价、举荐人才;陕西省学会秘书长李貅讲了办培训班的体会;云南学会秘书长段永康、陕西省学会黄作华谈到积极开展多种科普活动,结合单位和相关部门的需求讲技术、方法,为学生讲地球科学知识,同时可得到科协经费支持,对大学会给地方学会提供资料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科普资源共享;广东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戴宗林、秘书长周长祥介绍了泛珠江三角港澳台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情况和意义后,提出了如何以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年刊质量,推介新技术和方法,做好为会员的服务,让目标和任务都上一个台阶,同时利用大学会的优势,把地方学会联合起来,发挥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作用;曲克信副秘书长谈了政府职能转移学会能做点什么,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要先从社会认可做起;山东省学会理事长刘元生、秘书长张善法汇报了山东学会通过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向社会、省科协加重宣传学科、搞科普活动,扩大地球物理学科的影响力,获3个省科技奖项;吴海城副秘书长介绍了大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进展情况。
大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会议取得了如下共识:
1.一年一度定期召开的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很有必要,一定要坚持;
2.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互通有无,主动相助,是地球物理学会的优良传统,也要坚持。
3.加强网站建设,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地球物理学会的网站力争下届秘书长会前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联网;
4.加强科普宣传品的交流与交换,提高科普质量;
5.在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统一指导下,各学会要搞好地球物理勘探法规宣贯培训班。
郭建秘书长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向与会人员提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如何进行科技奖励的思考题,并要求大家提交具体建议。
会后进行了野外考察。
一、学会科普基地北京电业中学组织开展“科学在我身边”活动
根据科协的有关要求,学会与科普基地联合在科技周期间进行了以“科学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科技周活动。学校以举办科普宣传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为宗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为原则,用易于理解、接近和参与的方式,广泛宣传“科教兴国”的人才战略,展示科技发展最新成就,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普及科技知识、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1.在科技周期间,学校各班都出了一期科普板报,学校的宣传廊在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的帮助下更换了一期图文并茂的以科普为主的宣传材料。这对学生了解一些科普方面的知识帮助很大,全校师生观看了展览。
2.5月18日校长在国旗下致开幕词,号召全体师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理解加强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成为创新型人才。
3.5月18日—5月22日,利用每天下午辅导班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天文望远镜观测活动,受到小学生的普遍欢迎。
4.组织小学和初中部的学生进行了科普英语剧的表演,此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
5.组织召开了科技报告会:聘请北师大天文学家何香涛教授到学校给学生做科普报告,报告的内容为“寻找另外一个地球和外星人”,激发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6.组织学生开展了科普实践活动“动手做珠艺大赛”,全体小学生参加了活动,并且于六月一日儿童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展览,对优胜者进行了表彰。
7.参加了房山区“庆祝建国60”周年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对获奖的六名同学进行了表彰。
8.组织全校学生参观了中国首届“古代历史”与“现代科技”综合展览,并且要求学生写了观后感。
此次“科技周”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学生的科学兴趣,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为逐步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技周期间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时进行科普宣传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会科普委吴海成教授在地质博物馆4层展览大厅作了题为“地球知识和节约能源与我国矿产”的演讲,与会场内的观众(学生和家长)互动,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散发了近400份有关能源和矿产的科普宣传传单,会场气氛热烈,有问有答,从早上九点一直到中午,观众还意尤未尽。
三、科普进社区活动
1.在西城区裕中社区我会科普委郝杰老师在社区活动中心作了题为“科学发展观实质”的科普报告,听众有近50人,报告将近1个小时,讨论十分热烈,大家纷纷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措施。
2.在西城区黄寺社区我会科普委吴海成做了“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听众约80人,吴教授从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等各方面阐述了我们生活周围的污染和如何规避、消除污染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讲述了大量的科技发展和改善生活的实例,在通俗易懂的演讲中,向群宣传科学发展观,还向听众发放了有关地球知识的科普画册。
(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科协自2006年开始启动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编制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工作以来,已有28个一级学科完成了起草编制出版工作。现将我会起草的《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摘要如下,供广大会员了解、研究、批评、指正。
一.引言
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圈层结构,即外圈层、气圈层、水圈层、固体圈层和生物圈层,地球物理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行为、属性、相态、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资源探测、矿产勘查、环境保护和灾害预测等领域,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学科本质上属于物理学范畴。目前,全球地学研究的物理化总趋势日显突出,地球物理学在接数理、地球和信息三大科学领域纽带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地球物理学突飞猛进,工作领域基本上涵盖了当今国际前沿性研究的各主要部分。涉及地磁与高空物理学,空间天气学,地球电磁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以及勘探、工程、煤矿地球物理学,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信息技术和观测仪器学科。与此同时,还开拓了诸如环境、流体地球物理学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新兴学科的探索。
二.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创新成果
(一)地球电磁场和空间环境
1.电磁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大地电磁观测仪器智能化程度提高,测量系统不再需要使用硬连线实现数据同步与记录。电磁阵列采集技术(EMAP)的广泛应用,为大地电磁二维乃至三维勘探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超宽频带电磁传感器;卫星技术对地震电磁效应监测;超大功率发射源和超大范围的接收(简称CSELF),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2.地磁与高空物理学成为前缘学科之一
国际中高层大气探测和研究计划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电离层与相邻层次的相互耦合与相互作用过程、电离层气候学特征及其模式化、以及用新方法探测电离层等若干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
3.空间天气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自从1994年底,美国对于空间天气学的研究提出国家战略计划以来,空间天气的研究、服务、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迅速地在世界各国和国与国之间展开。基本特点是:观测、研究和预报服务紧密结合需求,研究工作的全球性合作日益紧密和深入。
(二)水陆圈部分
1.固体地球物理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家研究计划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岩石圈计划的重点从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演化转向了深部过程和地球动力学,其中大陆岩石圈、深部作用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成为国际岩石圈计划主要领域之部分。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及欧洲16个国家近年来都开展了地球动力学研究。 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有“大陆科学钻探”、“现代地壳运动观测网”、“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2.地震监测和震源物理的研究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我国地震学界对复杂震源破裂过程研究,主要是在现代震源理论和地震波传播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对中、小地震的震源采用地震距张量来表述,对强烈地震震源的研究则以复杂震源过程表述。GPS和InSAR等新技术也被引入到地震学研究中。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国家台网完成快速定位,对地震破裂过程正确予以了解释。现代台网技术实现了对余震活动的大规模实时监控等,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贡献。
3.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突飞猛进
在海洋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边缘动力学上,美、德、日、法、英、俄等国在洋中脊、俯冲带、被动陆缘等构造单元进行了许多的海底地震仪探测,还在计划建立长期的洋底地震观测网站。除声学探测方法外,海洋磁力探测在海底光缆、海底管线、井场和水下爆破物等位置的确定显示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欧盟启动大型研究项目“地球物理海洋学”。我国的反射波探测剖面长度大幅度增加,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的工作有所发现。我国首台海底大地电磁测深仪进行了大跨度海陆联测,取得了可靠的结果。
(三)应用地球物理
1. 物探技术的迅速发展
(1)地震勘探。人机交互技术、反演技术和层析成像技术开始在地震勘探中广泛应用,引进了无线转输的万道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完善了三维数据采集。(2)重磁电勘探。已基本完成我国陆地1:100万重磁全图。出版了中国及毗邻海域1:500万航空磁力△T异常图。电法技术普遍实现了数字化和微机化,基本能够满足我国对浅中深度的勘查需要。(3)三维反演、联合反演和约束反演,以及航空物探方面,全面提高了探测灵敏度和分辨能力。
2.石油勘探的工作量占世界第一
我国已经成为陆上地球物理勘探第一大国,中国的服务公司在世界陆上地球物理勘探市场取得的份额最高。在我国以塔里木盆地的电磁测深结果最令人瞩目。
3.煤田勘探的精度和安全监测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了煤层厚度及其精细构造反演方法,使煤层厚度预测准确性大大提高。建立了煤田地表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方法、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煤田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初步形成了纵横波联合解释的方法体系。在数据处理方面,最近几年也出现了某些突破。
4.工程物探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国际上近年在声波、超声、雷达和电磁感应等几类技术的发展很快,如混凝土超声CT成像技术、超声相控阵扫描成像、超声导波检测技术、IBIS微变形测量技术开辟了工程物探技术的新天地。
我国在工程物探研究领域的进展,在解决工程检测疑难问题方面,对于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堤防隐患探测、锚杆锚索检测、金属管内腐蚀探测的困难已经基本解决。
工程物探新方法的新进展:散射理论的应用,探测比波长小得多的异常体,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二维时频分析技术、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SSP地面地震剖面技术,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混凝土桥梁浇注质量的声波CT检测技术得到发展,电阻率成像仪、地质雷达的部分性能上也已经可以与国外同类仪器相媲美;桥梁CT64道声波仪等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5.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随着军控核查的发展而加强
核爆侦测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核爆地震识别技术,目前的主要研究思路:(1)对地震波波形、频谱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得到一些具有较明确物理意义的特征,构成一系列识别判据,进行地震事件的分类判别;(2)从模式识别的角度对地震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提取一系列数值特征,通过设计和训练各种分类器来实现地震事件的分类判别。
(四)技术科学和新兴领域探索
1. 信息技术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国际上在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上已经组织了若干重大项目,如美国GEONGrid(地球科学网络网格)、CIG(地球动力学基础信息架构)、Geoinformatics(地球信息科学)等大规模的科研项目。我国的主要进展为:
(1)地震台网已经全面实现“网络带台站、IP到仪器”的目标。(2)超级计算和计算机地球物理模拟进展迅速。天气预报、地震过程模拟在奥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地球物理信号处理理论成果显著。
2. 仪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理念
地球物理新一代的观测仪器具有下述特点:监测能力扩展极大化;仪器的小型化;仪器智能化和可视化;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特别应指出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 VI)的发展,可以将测试仪器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结果表达与输出放到计算机上来完成,是未来仪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 我国环境地球物理开始起步
国外对地下渗漏污染状况勘查已经常规化,开展了地下渗漏污染物理场研究,对放射性场地选址与氡测量,加大了监测力度。我国对第一类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勘查已经开展过大量工作。对第二类环境问题——地下渗漏污染状况刚进行试验性勘查。
4.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开展了综合分析和灾害链的研究
我国的学者们注意到旱、震、涝等灾害关系。灾害“链”的观点和“防患于未然”的预警理念成为认识自然、积累经验、探索规律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目前对灾害链的研究对象和视野,已经从局部的断层、地质构造体系扩展到更大的日地空间。近几年,有关学者曾经逐年地对次年度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提出了中期的背景预测意见,为主管部门的决策作出了贡献。进一步总结资料,开展专项试验和理论研究已被提到日程。
三.国内外学科发展比较分析
我国地球物理学发展迅速,成就斐然,一些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差距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1)技术应用多,基础研究少;(2)搬来主义多,自主创新少;(3)单一学科多,交叉融汇少。简言之,在地球物理的核心技术和奠基性理论方面,中国创造太少,我们的贡献几乎都集中在具体应用和方法改进方面。这种局面,看来还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改变的,需要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一)传统的实用性研究方式需要提升
实用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习惯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在新兴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在自身的技术基础偏弱的条件下,这种研究方式具有积极作用,但后劲不足。我们需要注重自身文化的提升与中西文化的融合。问题的出现,也与科研投入和政策引导有关,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也起到了很坏的负面作用。需加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力度。
(二)观测仪器依赖进口,学术思路受到限制
近年来我国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的80%以上依赖进口,国产仪器的主体是在传统的常规观测技术上,多数属于低端产品,大型的高性能的仪器国内基本不能生产,致使研究工作的学术思路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大量的工作属于对现有仪器的拼搏,并不能出现突破性的跃进。国产仪器如果长期继续地不能大踏步发展,势必会成为影响我国地球物理学科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我国现有国力下应该首先从研制核心部件、传感器环节做起,有利于较快地扭转局面。
(三)我国的基础性探测工作程度低,个别重要的新兴领域还没有启动
国内现有的技术力量完全可以解决大量的基础性探测工作,并在这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果和创新,全国性的普查性或者基础性的探测一直都没有开展,不成灾害不做探测,使相应的重要成
果和国家规划亦难取得。简言之,我们的基础性探测工作程度低,家底不清。
以空间科学为例,我国目前在观测数据的获取方面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较为严重,远不具备空间天气事件全过程的监测和预报能力,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空间探测计划。
(四)最重要的差距是教育和人才的差距
我国具有地球物理学科的高校为数众多,在职教师和毕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总数居世界首位。但高校求大求全的坏风气破坏了学术特色的发挥,一些院校追求市场经济的目标,严重限制了学生野外实习的期限和地域,使技能培训大打折扣,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差太大。
科学管理上存在不注意珍惜学者的时间、精力和健康的现象,没有为科研人员减压减负的得力措施和制度保障。
四.地球物理学科的展望与对策
我们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把现有技术力量可以做到,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和实施的作用发挥出来,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地质勘查、安全监测、基础调查等传统领域;另一方面是独立自主的创新和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我们要把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作为目标,发挥重大项目的学科带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对某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实现创新。某些领域可采取国际合作的途径,力图在理论方法和数据处理上做出贡献。
(一)加大基础科学和交叉科学的研究力度,改革教育和人才培养
每一个新领域的拓展,都同对有关现象的物理机制和探测原理的新认识相联系。我国的地球物理学科特别需要加强对物理场属性、物理场与物质作用、物性特点的研究。
学科交叉是促进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这种研究途径可以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单一参数的思想局限,更容易地揭示出客观世界的物理本质。
(二)对地球物理技术科学的仪器研制给予政策扶植
建议对新建及较困难的地球物理仪器研制产业给予三年免税待遇,对引进地球物理仪器研制专业人才给予政策性补贴。制订自主产权仪器设备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尽快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和制度,加快成果转化步伐,确保取得社会实效。加速科技成果交流与共享,建立科技成果共享协调机制。建立中国地球物理数据库,使资料效益最大化,促进资源的共享。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频率域电磁法发展现状和趋势”研讨会于2009年9月14-17日在北京成功举行。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和荣誉委员刘国栋研究员联合主持会议,荣誉委员王家映教授出席会议。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大地电磁法研究和应用, 80年代开始人工源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探测研究和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从事大地电磁法研究和应用的队伍或研究组就有200多个。为了促进电磁法的健康发展,对频率域电磁法研究、应用和软硬件技术发展中的难题展开有针对性的交流和研讨。来自地震局、科学院、地调局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矿床、有色、煤田、铁路、水利和核工业等部门和中地质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等近30多个单位的50多位代表,以及来自德国的Metronix的B. Friedrichs和U. Matzander博士等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突出特点是议题针对性强、讨论深入,与会代表抓住茶后饭余的每个机会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普遍感觉会议的科技水平高、成效明显。例如, B. Friedrichs博士介绍了在台网或台阵式电磁观测中,如何实现宽频带的远程实时监控和数据处理的新一代技术;U. Matzander博士介绍了在人工源电磁法中,如何利用“三点”式电场源实现张量观测和分析的新技术;赵国泽教授介绍了人工源大功率电磁技术(CSELF)的实际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最新进展;王家映教授介绍了近地表不均匀体引起的静位移和局部畸变克服的原理和技术;孙卫斌副总工程师介绍了石油勘探中复杂构造条件下异常构造的探测和识别新技术;陈小斌博士介绍了电磁法数据处理和二维反演中提高精度的特殊技术和实用性软件;席振珠教授介绍了金属矿和隧道探测中,如何在恶劣地质、地形条件下实现高精度效果的方法;梁光何教授介绍了利用固体潮压电效应原理在矿床探测中获取有用信号的新技术;刘国栋教授回顾了我国电磁法的发展和现状;民营矿产企业介绍了利用电磁法的经验等。
与会代表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对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和经费支援表示感谢。
2009年6月29日,科技部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实施科教金融全面合作共识。具体从以下六个领域开展:
1、应对金融危机科教支撑措施项目。《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任务。促进产业振兴的重点先进技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技术和推广等应对金融危机科技支撑措施项目。
2、国家关键性、战略性产业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提出的关键性、战略性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信息通信、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3、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符合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和标准的企业,加强信贷和金融服务支持的力度。
4、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大学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5、支持科技企业“走出去”。中国银行将充分利用多业并举、海内外联动及外汇方面优势,为科技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6、科技金融合作共建。中国银行将选定分支机构与地方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开展科技金融合作共建,科技部门(高新区)制定有关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企业改制上市资助等政策,中国银行将制定特殊的服务策略,为共建的高新区及区内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2009年6月27日在北京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了中期审查评估。
初步肯定了“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对我国参与相关国际谈判,保障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以及在推动我国全球环境科技领域发展方面所起到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并围绕“碳价格”、“国际政策”、“科技创新与合作”等问题介绍了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焦点与发展形势。
对于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继续从战略的高度,为国家的环境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继续以国家的迫切需求为导向,快速反应,为国家相关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及时、迅速的科技支撑;三是各课题、各专题之间进一步加强紧密联系、协同合作,研究成果既要各有特色,又要综合集成;四是进一步加强全球环境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和基地建设。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继2008年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为先进集体后,又于2009年2月被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8年先进学会。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于1994年组建以来,一直积极组织并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坚持民主办会遵守国家政策、法律与法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并建立了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章程,积极发展新会员(会员总数现已达到753人)。并组织省内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普及和技术服务,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建会以来,在本省不同地方举办八次全省性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出版专辑8本,其中除1本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外,其余7本专辑均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春科技大学学报以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出版,8本专辑共收集论文近350篇,学会一直坚持以学术活动为主。2007年本学会推荐上报6篇科技论文参加“吉林省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的评审,结果有2篇被评为二等奖,二篇被评为三等奖。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09年3月30日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代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贵州省的会员,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在贵州省的理事有9人,为了解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贵州省的会员的各方面情况以及对于学会工作的意见,增进省市之间的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也为了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筹组工作,2009年8月21日,在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分院的会议室,召开了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在黔扩大会议暨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贵州工作委员会会议。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永康和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李丽辉出席并主持了会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院物探分院院长王波等理事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分院、贵州省地震局、贵州大学、贵州省煤田地质局、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省建工集团岩土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地球物理工作者。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永康首先介绍了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几年来的学会工作情况和学会改革情况,对于贵州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筹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副理事长李丽辉、常务理事王波、贵州省地质调查局的戴传固院长等都相继发言,提出自己对于学会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与会代表都很踊跃,共同商讨贵州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筹备组建。最后确立了贵州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组织框架,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的人选考虑建议,贵州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可能挂靠单位和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等组成。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这次会议基本确立了贵州省地球物理学会筹备的工作思路。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09年9月10日至9月12日,由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云南省植物学会、云南省地理学会、云南省生态学会、云南省遗传学会、云南省微生物学会、云南省农业机械学会及云南省烟草学会联合共同发起“ 关爱儿童 热爱科学 ”科普活动在文山首度举行。文山州科协、文山县科协、邱北县科协等很多单位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
活动首站在文山州文山县马塘镇上海南汇援建干塘子希望小学举行,二站在文山州丘北县海尔希望小学举行。活动中各个学会围绕活动主题内容,充分发挥学会的自身优势,展出了有自身学科特色的展板和各种宣传材料,让孩子们学到了多方面的科普知识,展出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展出了一系列有关地球物理方面的知识,展板图片新颖,通俗易懂,引起了很多小朋友的兴趣。
两个小学都是希望小学,我们活动的另一个侧重点是献出我们一点绵薄的爱心。我们购买了若干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文体用品赠送给了两个小学的各个班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我们深感此项活动既已开头,以后就要更深入地开展,把“关爱儿童 热爱科学”的精神深化,让大山深处的孩子能更多的了解和接触到科学知识。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八月,充满活力的青岛迎来了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学术交流大会以及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大会的隆重召开。来自油田、冶金、地质、海洋、煤田、地震、三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总结了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指出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议收到了山东省科协、山东省勘察设计协会、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的热情祝愿。
大会由东营市政协副主席王新红主持,宣布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和胜利油田韩文功副总工举行揭牌仪式。
大会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山东省老领导、曾主管科技和学会工作的张瑞凤原副省长到会,张省长精神矍铄,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科发展非常关心,并对学会工作提出了三点宝贵意见:一学会要办好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秘书长;二学会的发展要有经费;三学会的壮大要有更多的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参入,开展活动才有活力。短短三句话道出了张副省长对学会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郭建秘书长专程到会,对山东学会工作给与了高度评价:“山东地球物理学会是我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家庭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学术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服务于会员,成了真正的会员之家,多次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为先进地方学会”,充分肯定了地球物理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如能源勘探、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预测与控制、工程建设等领域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达了对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学会成立的衷心祝愿以及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殷切期望,学会的不断进步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得益于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
大会筹备过程中,收到学术论文及工作回忆、总结103篇,远远超出了大会筹备组的预期,很多专家、学者都是挤出繁忙的工作时间为大会写稿,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陈洁教授刚下飞机还没来得及歇息就又马不停蹄的飞到青岛,她说“接到任务后,我感觉我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我就来了”。大会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只是想做点事的专家、学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也是对他们的最好写照。
会上,来自胜利油田的韩文功副总工、山东省油田煤田地质局的张威研究员,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张善法秘书长、山东省地震预报中心周翠英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发言。从不同方面讲述了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会上,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来自各高校,研究所的博士生、研究生都说,这种机会太难得了,一定想办法来参加。在这里,老一代人的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地工作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得以传承,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年轻人。
短短几天时间,大会胜利召开,圆满结束。这是一次务实的大会,是一次收获丰富的大会。大会促进了山东地球物理学科的繁荣和交流,促进了学术创新、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张善法 徐晓英)
2009年7月22日——23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市七星地震台召开了山东省退休地球物理专家座谈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回顾总结山东省地球物理六十年的工作历程。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首先向到会的老专家老领导表示欢迎向他们在地球物理工作战线上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和取得的成就表示敬意和祝贺,学会秘书长张善法汇报了学会近期的工作和编辑出版“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论文集情况。
建国60年来山东省地球物理工作在发展山东省经济、石油、铁、金、煤田等矿产能源资源勘探、防震减灾、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关健性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就,地球物理老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几十年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会的老专家、老领导畅淡在开展地球物理工作和研究中的欢欣与思考,回顾了解放初期开展工作的艰苦,在胜利油田、山东金矿、兖州煤田、鲁西南煤田、莱芜铁矿、鲁西铁矿、山东铝矿等重要矿产勘探过程中物探工作的重大作用,无比自豪,对山东地球物理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老专家多数已年过七十,经验丰富,仍以不同的方式关心和参与地球物理专业工作。
七星地震台座落于山东省泰山北麓,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茂密、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春秋战国时的齐长城从此经过,是济南市著名旅游景点。七星地震台是济南市地震局地震监测和天文观测的专业台站,也是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之一。座谈会后,大家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地震台站的动物实验场、天文观测设施、齐长城遗址。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被授于2008年山东省先进学会,张善法被授于学会先进工作者。
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9年3月发文表彰第六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怀洪、吴时国,会员吴子泉被评为第六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给与记二等功奖励。山东省人事厅颁发了二等功奖章。(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大量消耗矿物原材料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资源全球化和“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战略有利于实现我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为帮助国人走出国门、不失时宜地取得富矿、大矿,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立项完成了近邻东南亚九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矿产投资环境分析。该书围绕对国家概况、矿产资源和矿业概况、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国外矿业公司的活动、外国投资政策概况、投资状况和环境分析——机会与风险并存。作了介绍并为投资人提供了参考建议,这两本书均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
各位电磁法同行:
在第一、二号通知发出后,受到了国内外电磁法界的广泛关注,并对会议的组织、内容安排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现向您发布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三号通知。会议接收论文摘要的截止日期(2009年9月25日),请您抓紧时间投寄摘要。敬请您关注我们的通知内容和会议网站,做好参加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
会议网址:
http://departs.glite.edu.cn/CIGEW2009/index.asp
一、会议地点与时间
1. 时间:2009年11月27日-29日
2. 地点:桂林市桂山大酒店(四星)
二、讨论会专题及专题负责人
1.电磁法仪器、新技术、新方法
负责人:阮百尧,rby@glite.edu.cn
2. 岩石物理与实验研究
负责人:吴小平,wxp@ustc.edu.cn
3. 电磁资料处理、正反演与成像
负责人:王家映,j.y.wang@cug.edu.cn
陈小斌,cxb@pku.edu.cn
4. 电磁法在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负责人:白登海,bdh607@sina.com
汤 吉,tangji@eq-igl.ac.cn
谭捍东,thd@cugb.edu.cn
5. 电磁法和地震、火山等灾害监测预测研究
负责人:钱家栋,jdqian@seis.ac.cn
黄清华,huangq@pku.edu.cn
杜学斌,duxb@china.com
6. 电磁法在能源、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负责人:何展翔,hezhanxiang@sina.com
7.电磁法在工程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负责人:王绪本,wxb@cdut.edu.cn
8. 电磁波传播与空间电磁研究
负责人:徐文耀,wyxu@mail.iggcas.ac.cn
申旭辉,shenxh@seis.ac.cn
顾左文,guzwg@sohu.com
9. 海洋电磁研究
负责人:魏文博,wwb5130@cugb.edu.cn
10. 其它
负责人:胡文宝,hwb@yangtzeu.edu.cn
胡祥云,xyhu@163.com
三、论文摘要征稿事项
1. 会前印刷«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将刊登会议录用的论文详细摘要。会后,《桂林工学院学报》将择其优秀论文出版专集。
2. 论文摘要内容请务必按附件要求编排,中英文版本各一份,文责自负。如果详细的英文摘要有困难,也可采用详细中文摘要+简单的英文摘要(含Title, Authors and Abstract)的版式。
3. 论文摘要截稿日期:2009年9月25日,请按时提交摘要。
4. 稿件必须用WORD排版(具体要求见附件),投稿时请将电子文档邮寄或用电子邮件发给会议筹备组和专题负责人各一份,并在论文摘要首页顶部注明论文所属专题。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拟在会议上评选优秀学生论文,请青年学生在会上踊跃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
6. 因有国内外不少专家关注会议,为便于会务组掌握会议规模及组织安排,请填写会议回执(详见会议网页),并以电子邮件发回。
注:回执表请与论文摘要(电子版)一起发至CIGEW2009@glite.edu.cn或Lyz@glite.edu.cn。
四、费用
1. 会议注册费700元/人,在校学生凭学生证减半,与会代表随行人员缴纳300元/人。
2. 食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 会后考察:龙胜梯田和温泉地质考察;漓江-阳朔岩溶地质考察;资源丹霞地貌地质考察等其它自选考察线路,会后考察费用自理。
4. 欢迎各企事业单位在会议期间以各种形式发布和展示电磁勘探新产品、新技术。会务组将安排展板展示及专题宣传。
五、联系方法
联 系 人:吕玉增,薛霆虓
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建干路12号,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原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邮编:541004
TEL:0773-5897006,5896342
FAX:0773-5895030
电子信箱:CIGEW2009@glite.edu.cn;
网页地址:
http://departs.glite.edu.cn/CIGEW2009/index.asp
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桂林工学院)
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2009年8月1日(本通知可复印、张贴)
最新消息可见此次会议网站
http://departs.glite.edu.cn/CIGEW2009/lunwen.asp
为了推进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与应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决定编辑“地球物理仪器汇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任名誉主编,地球物理学会前秘书长曲克信教授任主编,并责成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具体承办此项工作。该“汇编”由地震出版社正式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1. 出版目的:
为适应地球物理仪器社会需求,促进仪器信息交流,生产厂家相互借鉴和平等竞争;使更多用户了解地球物理仪器,不只是已经比较了解地学仪器的人士,还应包括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一般地质工作者和一般仪器使用者,拓宽地球物理仪器的应用领域;帮助用户选用适合自己需要的仪器;弥补多年来没有类似地球物理仪器汇编这样一个平台的空白。
2. “汇编”内容:
鉴于上述目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1)约请知名专家撰写有关地球物理仪器的实用性介绍,包括有关仪器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及相应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功能指标及其概念和含义、仪器设备选购要点等。文章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概念清楚,抓住要领,确实对用户有指导性帮助,可以是专业科普性或常识性的介绍文章。
(2)仪器产品介绍,这一部分采用征稿形式。
3. 征稿要求:
能真实反映产品的情况,意在用户有了“汇编”这一平台后能更了解仪器产品。稿件内容应包括:仪器基本原理;外形照片;真实的功能指标;用途简述;使用领域和使用实例;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供货所需时间和年生产能力;属于新研制产品还是已广泛应用的产品;仪器合格标准的依据及其主要优缺点的自我评价;生产或供货单位的简单背景信息;售后服务能力及承诺等。所附照片、图片或图表必须清晰(>300dpi)。
对于来稿,编委会将组织评审,力求“汇编”客观科学地反映现阶段地球物理仪器的存在及发展状况。
4. 征稿范围:
用物理方法主动探测地球的仪器以及被动监测地球上种种物理现象的仪器。例如电法、磁法、重力、振动和放射性等探测或监测设备或系统,也包括与其相关的信号采集、传输、控制、记录、信号处理软硬件、以及相关的航测、航摄和遥感等设备。“汇编”以内容分类编排,不以单位编排,以便查阅。对于产品较多的单位,有关单位的背景信息可一并撰文列入附录,但文字不宜过多,一般半个版面,最多一个版面。
5. 征稿地域和对象:
国内外设备均可投稿,对象为研发,生产单位或销售代理。
6. 出版时间安排及版面费:
“汇编”定于2010年三季度出版, 16开彩页印刷,附光盘一套,每版面收取版面费人民币1500元。鉴于此“汇编”稿件较多,为保证按时出版,请严格按照下述时间安排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有意参编者请于2009年11月15日前返回回执(1)(回执见后),告知贵单位所需版面数,逾期未返回回执的,视为不参加此“汇编”。
(2)2009年12月5日对有回执的单位发出第二号通知,告知稿件格式要求。
(3)2010年1月31日前请将稿件电子版发到cgtsc@126.com,由编委会组织评审,逾期未发回稿件的,视为放弃已申请的版面数。
(4)2010年2月28日前发第三号通知,告知投稿单位或个人稿件评审情况(录用、修改或不录用)。录用、修改的将告知为贵单位保留的版面数,并告知版面费汇款账号及汇款截止日期,修改稿于3月31日前返回;不录用的将说明情况。逾期者视为放弃此次参编,所寄款项退回。
(5)2010年4月15日前发出征订通知。通知中将包括 “汇编”目录。
为保证“汇编”的质量,编委会人员的水平至关重要,应在该学术领域具有权威性或代表性。因此在发出此征稿通知的同时,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也在着手编委会成员的推荐,有意参与或支持此项编辑工作的人士或单位,可与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联系洽谈,现已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等单位参加。
(6)“汇编”每5年修订一次,以保证“汇编”的时效性。
(7)投稿者,每一版面赠送“汇编”两套。
上述通知不详之处可与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联系咨询。
联系人:李元霞、孙进忠、陆其鹄
联系电话:13811674965、13901213301、13522040560、010-86989163
电子信箱:cgtsc@126.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9年9月28日
注:征稿回执见学会网站 www.cg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