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02期(增刊)
目 录
换届改选
分支机构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10月1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七届第十九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应到24人,实到17人,7人因故请假。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有关各组的负责人6人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王水理事长主持。
一.审议通过了朱日祥秘书长的学会工作报告和学会财务报告草案;
二.审议修改通过了王平副理事长的第七届理事会换届改选筹备工作报告(包括理事候选人,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以及大会议程和选票的样本);
三.审议、修改、原则上通过了新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草案和章程修改工作报告草案;但由于四川、云南等地地震灾害和奥运活动的影响,很难召开到会常务理事会议,延误了报送审批时间,根据中国科协学会组织通则和本会章程,我会的换届工作已不能推延,为此,学会常务理事会同意本次会员代表大会不进行审议修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草案,该项工作由第八届理事会完成;
四.审议通过授予刘启元、刘士毅、钱玉好、秦顺亭、王 水、尹 改、郑天愉七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的建议;
五.审议通过授予《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等12个先进集体和陈维升等25名先进工作者,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予以表彰;
六.审议批准部分专业委员会因换届改选更换负责人事项;
七.审议批准接纳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为我会团体会员单位;
八.听取了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的准备工作汇报,常务理事会表示满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成立以来,在主要支持单位和广大会员积极配合下,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带领学会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宗旨,做到团结、求实、开拓、奋进,除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进展。这些新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2004—2008年是学会改革创新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学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民主办会、组织工作、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社会服务和宣传出版等六大方面,下面将就这六大方面一一做简要总结如下:
一、 民主办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会,多年来坚持民主办会的宗旨,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做出决议后,秘书处和职能部门执行,并在《会讯》和网站上向全体会员通报,接受会员监督。
在2004—2008年中,学会每年至少召开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五次秘书长会议、一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一次理事会扩大会、一次春节茶话会、一次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正是通过组织这些会议,来传达、领会、贯彻、实施上级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改革,从而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加强学会内部凝聚力,为日后所取得的更大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2008年每年学会组织工作会议情况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常务理事会议 |
4 |
3 |
4 |
4 |
4 |
秘书长会议 |
7 |
7 |
10 |
11 |
7 |
全国秘书长联席会 |
1 |
1 |
2 |
1 |
1 |
理事会扩大会 |
1 |
1 |
1 |
1 |
1 |
春节茶话会 |
1 |
1 |
1 |
1 |
1 |
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会 |
1 |
1 |
1 |
1 |
1 |
另外根据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计划,2004—2008年财务完成情况均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二、 组织工作
在完成中国科协部署的各项任务的同时,2004—2008年我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组织工作:
1. 组织机构改革
2004年经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增加两个主要支持单位,增选两位副理事长;2005年经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增加了两个主要支持单位,增选三位理事,一位常务理事,加强了学科间、部门间的联系,也加强了对学会的支持力度。
2004年通过了“会员会费收缴标准和管理办法草案”,自2005年后正式实施,新的会员管理准则更加直观明了,更加科学实用,为新会员加入学会大家庭创造了便利。在实施的过程中,当然还需要不断的磨合和适应,虚心收集会员的意见和建议,机动灵活的处理各种状况,从而更好的为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新的“会员会费收缴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出台,同时也要求对会员和会员单位进行了重新登记,这就为建立学会信息数据库打好基础。
2006年,完成了科协组织机构改革创新和会员数据库建设两个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对会员和会员单位进行了重新登记。
2. 地方学会建设
2004年,广东、山西学会获得批准登记;新疆学会的筹备委员会重新作了调整;2005年,正式成立了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06年-2007年,积极推进广东、辽宁、四川、新疆、江西、贵州6个地方学会的筹建工作,2007年正式成立了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并召开了学术会议,2008年正式成立了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3. 学科发展进程
为了顺应地球物理学界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和联系,更好地实现地球物理学科的学术实用价值,2005年学会成立了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为军、地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地球物理的科技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建设。2007年3月份由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下成立的煤田测井联合会,8月份成立的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拓宽了学科领域,组织筹建矿山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针对当前国家安全生产的急需,开展矿山灾害的预测预防工作。
4. 获奖情况
2006年度组织报送“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工作,我会会员潘永信研究员获奖,且荣获2005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财务决算编报工作先进学会;
2007年组织完成了2007年两院院士增选的推选工作和“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工作,我会推荐的中国科技大学陆全明教授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5. 会员发展状况
在2004—2007年中,我会的会员队伍每年都在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壮大发展,截止2008年9月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有在册会员14486名。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对我会工作的巨大肯定和极大支持,学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会员的支持帮助。只有广大会员群策群力,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会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4—2007年学会会员发展状况
年份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新发展会员人数 |
63 |
107 |
44 |
89 |
新发展女会员人数 |
|
21 |
9 |
17 |
会员总人数 |
13689 |
13806 |
13862 |
13954 |
6. 学会60周年庆祝会
组织召开了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会,并出版发行了《辉煌的历程》专辑、《地球物理学进展》专刊和《点击中国地球物理》三本书,同时制作了1张学术期刊光盘,收录了第5至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50和60周年纪念文集和部分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
结合国际地球物理50年,联合兄弟学会和会员单位,在中国发起开展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化年活动。同时加强与国科联的联系,围绕国际地球物理年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我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宣传国际地球物理年和我国地球物理学的进展。
同时进行了赵九章百年诞辰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科普展等活动。
三、 学术交流
2004年—2007年各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次数汇总
主办单位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1 |
1 |
1 |
1 |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
5 |
5 |
2 |
3 |
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 |
2 |
2 |
3 |
1 |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
3 |
|
|
1 |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1 |
|
|
1 |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
2 |
3 |
2 |
2 |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1 |
|
|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
|
2 |
2 |
1 |
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1 |
1 |
2 |
2 |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
|
1 |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1 |
1 |
1 |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
1 |
1 |
|
1 |
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
|
3 |
3 |
2 |
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 |
3 |
3 |
2 |
1 |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1 |
|
1 |
|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
1 |
|
|
|
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 |
1 |
|
1 |
|
秘书处 |
1 |
|
3 |
1 |
合计 |
23 |
23 |
23 |
21 |
2004—2008年综合学术年会基本情况汇总
年份 |
时间 |
地点 |
规模 |
主题 |
第二十届 |
2004年10月 |
西安 |
556人 |
国家资源与环境、油气的短缺问题 |
第二十一届 |
2005年8月 |
长春 |
442人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第二十二届 |
2006年10月 |
成都 |
524人 |
地球物理与西部大开发 |
第二十三届 |
2007年10月 |
青岛 |
692人 |
地球物理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二十四届 |
2008年10月 |
北京 |
510人 |
|
2004年全年召开学术会议23个,其中计划内18个,新增会议5个。当年的学术会议注重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特别是新增的5个学术会议都是围绕国家资源与环境、油气的短缺等问题,与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十届综合学术年会加入了继续教育和西部开发等内容,特别是几位院士的大报告,深受与会代表和大专院校师生的欢迎。
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CPS)、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与国际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SPG)承办的“CPS/SEG北京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于2004年3月31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地球物理勘探走向西部”。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物探技术,促进物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解决我国复杂区油气勘探的能力,通过会展和洽谈,推动物探技术的市场转化,为供需双方提供商机。
2005年计划全年召开学术会议15个,完成23个,其中新增会议12个。
a.在长春召开了第二十一届综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44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10位两院院士参加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交流和展示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成果。举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地球物理发展奖”的专题报告,颁发了2005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学生优秀论文奖”。
b.由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与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电法及电磁法勘探正反演软件推优会”,于2005年4月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召开。此次学术会议通过交流、展示和评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使学术交流延伸到技术应用,同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
c.2005年11月,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举行了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大会期间,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军、地代表的学术座谈会和首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为军、地代表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搭建桥梁。来自地方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研究单位和军事科学院、总参、总装、海军、二炮等部门的代表共计110人,90%以上的代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有6位两院院士,8位部队的专家和领导,是一个高层次的军、地科技讨论会。
d. 分别在6月和11月,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两次“矿山生产安全与地球物理学会议”,共有43人参加。会议围绕地球物理与矿山安全、矿震监测等问题展开了科学技术层面的研讨和座谈。会议讨论决定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组”,推动矿山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还组织召开了两次“学术团体与企业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模式及经验交流会”。
2006年全年召开学术会议23个,其中新增会议5个。
10月在成都召开了第二十二届综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地球物理与西部大开发。来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52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8位两院院士参加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大会邀请报告8个(其中有3位院士),在8个会场进行了二十三个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和1个跨学科讨论会,交流和展示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成果。举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专题报告,颁发了2006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学生优秀论文奖”。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和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商定学会工作重要事项。
2007年全年召开学术会议21个,其中新增会议7个。
a.10月在青岛召开了第二十三届综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地球物理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69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12位两院院士参加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和专题研讨。举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专题报告,颁发了2007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学生优秀论文奖”。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和《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商定学会工作重要事项。
b.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10月在湖北荆州召开。参加讨论会的代表共158名,分别来自6个国家、54个单位,汇集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冰岛和国内地球电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73篇。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学术活动,达到了作为2008年将在我国举行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预演的目的和要求。
c. 为解决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会与煤炭专业的学会和单位共同承办了在广西北海市召开的“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和实用技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矿山安全与地球物理的应用展开,得到煤矿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的重视,除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外,强调用成熟的高科技手段解决目前煤矿安全的急需,会上参会的各煤矿代表分别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2008年3月,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承办的“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研讨会”在淮南煤矿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及淮南矿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袁亮总工程师参加了会议。来自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32位专家出席会议参加了讨论。
2008年的学术年会将于10月16日-21日在北京召开。
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将于2008年10月23日-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IAGA及其所属的I-2国际电磁工作委员会主办,自1972年始,每两年一届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军区工程科研院和其它大学、研究机构等30多个单位联合承办。参加会议的注册人数达近500人,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来自境外248人,其中学生代表达155人。收到论文摘要数达387篇,其中境外238篇。
四、科普教育
在科普教育方面,我会在2004—2007年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并得到了上级主管的奖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我会开展的科普教育主要有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宣传和科普培训四大形式。我会科普活动从院士讲座、高科技培训到大众科普、日常生活知识等内容丰富,科普对象分高级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和街道社区的百姓五种类型进行,效果明显。
2004—2007年学会科普教育开展情况
年份 |
科普讲座 |
科普展览 |
科普宣传 |
科普培训 |
其他科普项目 |
||||
次数 |
听讲人数 |
次数 |
参观人数 |
次数 |
参加 人数 |
次数 |
培训人数 |
|
|
2004 |
9 |
3155 |
3 |
1050 |
6 |
625 |
4 |
360 |
|
2005 |
7 |
300 |
5 |
6300 |
6 |
2100 |
2 |
63 |
科普展版制作项目完成26块 |
2006 |
11 |
680 |
3 |
3200 |
4 |
3300 |
1 |
54 |
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技术普及先进单位单项奖”; 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
2007 |
14 |
1443 |
2 |
910 |
6 |
2500 |
|
|
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完成了63块科普展板; 完成“美国突法性灾害防御与公众教育”图书的编译、印刷与发行 |
2004—2007年,科普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科普讲座上,逐年加大科普讲座力度,从2004年的9次增加到2007年的14次,听讲群众累计达6000人次,另外学会在科普讲座的内容上也注重深入浅出,轻形式重内容,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听讲的群众都能够有所收获,从来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拉近科技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做到“科技深入社会”,吸引广大社会群众主动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
科普展览也是我会科普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为配合国际地球物理年和我会成立60年活动,组织完成了63块科普展板,宣传学科与学会的发展,展示和介绍地球物理科技的研究与成果,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四年间,累计参观群众达万人以上,仅2005年的深入社区科普展览就吸引6300人主动参观,了解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沿革,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由此我会2006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科协技术普及先进单位单项奖”和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这也是上级领导对我会科普工作开展的肯定和鼓励。
五、社会服务
2004年:
1.建学会人才库;
2.汇编《21世纪地球物理》续集--《中国地球物理榜》,为进一步帮助会员、会员单位服务于社会做准备。
3.完成了一项无偿科技咨询“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前景与勘探技术”,一项科技建议“MAZ新型燃油节能环添加剂”也得到国务院领导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批示。
2005年:
1.为帮助会员单位进入市场,解决会员单位的一些实际问题,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了1000册《21世纪的中国地球物理》的续集《点击中国地球物理》画册,介绍了学会的发展和部分会员单位,免费在国内外赠送,以扩大国内外有关单位对中国地球物理界的了解。
2.通过建议、讲学、讲座和开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介绍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如“石油天然气资源二次创业”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石油界开始认同刘光鼎先生的创新理论。
3.通过UNIMECH和JAKS等单位的合作,将我国管线探测和水泄漏检测新技术推广到马来西亚,为帮助会员单位走出国门、开拓市场作了一点尝试。
4. 帮助我会会员单位航遥中心完成了东、西马来西亚的物性测量任务。
2006年:
1.组织召开中国-马来西亚地球物理/GPS/GIS科技讨论会,到会的两国专家共24人,其中马来西亚专家13人,主要讨论了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及GPS、GIS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2.经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和验证PCSB新材料的沙土固化效果,提高材料的物化性能,“PCSB固化河沙块试验研究报告”已通过了长江航道局专家评审验收,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注册商标。
3.复杂条件地下供水管道检测技术推广应用已见成效,在上海、武汉、济南、泉州、西安、长沙等城市测漏工程推广应用中取得明显效应,仅上海、武汉2个工程就发现漏点近300多个,实现年节水量980多万吨,社会效益显著。这项成果近几年还在马来西亚的雪兰峩、马六甲、吉兰丹、柔佛、彭亨等洲的试验区推广应用获得成功,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好评。
4.会员单位北京桔灯导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我会的帮助下,经过1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将国产设备输出到国外,在中国物探产品与传统物探强国竞争的道路上,开创了中国物探仪器进军欧美市场的新纪元。
5.着眼于国家建设的急需,帮助会员单位开发海外资源和工程物探项目,如承接海外输油气管线建设和开发铁、铜、镍矿等,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6.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提出的“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科学建议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一等奖。
2007年:
1.与中钢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钢集团有国际化经营、海外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有效地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先进技术力量相结合,共同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经我会实地考察推荐,8月双方合作已在印尼取得98平方公里的富镍矿的采矿权。
2.我学会又与中海稀金有限公司合作在印尼已找到百万吨以上的富镍矿,并与印尼地方签署协议,联合勘察与开发。
3.PCSB技术已攻关数年,砌块的成型设备几经周折,与中国砌块协会合作,初步获得成功,在长江荆江段和黄骅路段试验均获得肯定,这将在围海造田、江堤护滩、护坡以及基础建设中发挥作用。
六、宣传出版
我学会宣传出版工作在2004—2007年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四年来我会刊物均按时完成了出版计划,保质保量超额完成预定任务。除了常规出版刊物以外,我会每年还出版大量的会议论文集,及时汇总和发表地球物理届的最新学术成果。统计数据显示,四年来每年收录的论文数量逐步增加。正是因为这些期刊类和会议论文集的出版发行,形成了学会上下浓郁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了会员参与学会活动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有利的推动了我学会的学术深入发展,出现了有见地的创新学术成果。
2004—2007年学会宣传出版刊物出版总量、论文总量汇总
年份 |
期刊类 |
会议论文集 |
|||
出版期刊数 (册) |
发表论文数 (篇) |
会议论文集种类 |
出版总数 (册) |
发表论文数 (篇) |
|
2004年 |
29000 |
878 |
9 |
10500 |
622 |
2005年 |
19000 |
630 |
9 |
3790 |
1067 |
2006年 |
19000 |
673 |
10 |
4500 |
1206 |
2007年 |
19000 |
758 |
8 |
5260 |
1070 |
除了期刊以外,四年中我会也出版了多本学术书籍,如2005年海洋专业委员会出版了1本译著,环境专业委员会出版了1本论著;2007年出版科技图书3种,自主出版科普挂图12张。
我学会在宣传出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样也是各地方学会大力支持配合的结果。在2004、05、06、07、08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上,分别给陕西省、山东省和上海市、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了“各年度《会讯》优秀通讯员奖”。
在电子网络出版方面,学会在四年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学会网站完成了“非营利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工作,加强网站的信息传递工作,使其成为外界了解学会的窗口。同年,《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面世,这一电子杂志的出现意味着我会已拥有官方电子英文刊物,顺应了学术交流日渐国际化的趋势,有利于同国外地球物理学界开展学术活动,有利于中外双方的学术交流,这同样也是一个对外展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风貌的窗口。
2004—2007年学会主要宣传出版物情况汇总
刊物名称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组织单位 |
||||
次数(期) |
总印数(册) |
次数(期) |
总印数(册) |
次数(期) |
总印数(册) |
次数(期) |
总印数(册) |
||
地球物理学报 |
6 |
9000 |
6 |
9000 |
6 |
9000 |
6 |
9000 |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
地球物理学 进展 |
4 |
4000 |
4 |
4000 |
4 |
4000 |
4 |
4000 |
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 |
应用地球物理 |
2 |
3000 |
4 |
6000 |
4 |
6000 |
4 |
6000 |
应用地球物理编辑部 |
中国地球物理 |
1 |
1000 |
1 |
1000 |
1 |
1000 |
1 |
1000 |
年刊编委会 |
会 讯 |
4 |
12000 |
4 |
12000 |
4 |
12000 |
4 |
12000 |
会讯编辑部 |
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 |
|
|
6 |
电子版 |
6 |
电子版 |
6 |
电子版 |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
海洋地球物理(译著) |
|
|
1 |
500 |
|
|
|
|
|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
|
|
1 |
600 |
|
|
|
|
环境专业委员会 |
点击 中国地球物理 |
|
|
1 |
1000 |
|
|
|
|
秘书处 |
美国突发性灾害防御与公众教育 |
|
|
|
|
|
|
1 |
3000 |
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
辉煌的历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 |
|
|
|
|
|
|
1 |
1000 |
秘书处 |
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
|
|
|
|
|
|
1 |
1000 |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
出版论文集 |
9 |
10500 |
8 |
2340 |
6 |
2700 |
|
|
各专业委员会 |
副理事长 王 平
第七届理事会换届改选工作,自2008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八个月。这八个月来,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首先成立了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在常务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根据会章和我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分级差额推选代表、理事以及名额分配办法,更进一步明确了理事会的组成原则和理事候选人的条件,除在学会网站上公布外,还以文件形式下达各推选点——主要支持单位、团体会员单位、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等。为保障各推选点推选代表和候选人工作开展的民主与公正,换届改选领导委员会指派专人参与、监督并检查部分推选点的选举过程,其结论是差额投票选举符合相关推选要求。
为了更广泛征求会员对常务理事、正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候选人提名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各推选点尽可能予以提名,供理事会投票选举参考。
为了保证各推选点所推选候选人的合法性,专门设立资格审查组对会员代表和理事候选人作进一步资格审查,再经过提名工作组汇总,分别送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投票选举。
本次由106个推选点推选理事候选人128人,会员代表200人。根据部分推选点会员意见,为进一步扩大民主,经换届改选委员会批准将各推选点推出的代表名单也列入理事候选人名单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投票选举,即实际要从200名理事候选人中,选出理事130人,按照得票多少,获得差额选举结果。
同样各推选点已推选出常务理事候选人23人和部分单位推选的常务理事候选人15人一并列入常务理事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即实际从38名扩大的常务理事候选人中,由理事会的全体理事投票选出常务理事23人,按得票多少获得差额选举结果。
换届改选委员会召集新一届常务理事根据推选点推选的理事长候选人1人,副理事长候选人7人,秘书长候选人1人的结果和提名工作组的意见,提出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在常务理事会上由全体常务理事无记名投票选举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以便报中国科协审批。
为使更多会员了解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换届改选委员会要求候选人在扩大理事会上即年会大会上做自我介绍和当选后推进学会发展的报告,待休会期间得到科协批准后,理事会再进行投票选举,公布结果,会议闭幕。
根据多数推选点建议:希望换届改选委员会能够按照学科的分布,主要支持单位状况,常务理事的学术、社会地位,自愿服务学会的意识,以及方便参与常务理事会活动等原则,结合推选点推选出的人选,综合提出一个名单,供代表大会和理事会讨论、投票参考。
按学会会章和科协组织通则规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应当在2007年换届,由于2007年正值我会60周年会庆和开展国际地球物理50年暨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化年(IGY)活动,加上一年一度的综合学术年会,如若再启动换届工作,必将造成顾此失彼。为此2006年的年会理事扩大会和常务理事会根据科协通则学会换届可延续一年的规定,商定拟于2008年10月24届年会前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并报请中国科协我会申请延期换届,中国科协学发字[2007]第172号文件批准。
2008年2月在中国科协指导下,首先成立了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理事长、秘书长分别任主任、副主任,在常务理事会领导下,制定了分级差额推选办法和名额分配原则,以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组成原则和候选人条件,除在学会网站上公布外,还以文件形式下达106个推选点(选区)主要支持单位、团体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地方学会等。为保障各推选点推选代表和候选人工作开展得民主与公正,换届改选委员会指派专人赴推选点进行抽样监督检查,其结论是差额投票选举符合民主推选要求。
为确保会议圆满成功,作到工作有序,文件真实,提名公正,选举民主,在换届改选委员会下设立了提名工作组、资格审查组、监察组、会务组和会章修改起草组。学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换届改选筹备工作报告和修改会章报告,由主办部门提出,经秘书长会议初审送换届改选委员会和常务理事会再审,通过后提交会员代表大会审议。代表和候选人名单则需资格审查,提名工作组汇总,分别送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投票选举,其间全过程均有监察组人员参加监督检查。
本次换届改选历时11个月,分三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2-10月,成立筹备工作组织,制定换届改选文件;选定选区推选点,确定名额分配;给106个推选点负责单位授权,组织推选、填表、上报代表和候选人材料。
二.召开代表大会阶段:10月16-17日。
第一段:听取审议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换届改选筹备工作报告;
第二段:审议、修改、通过工作报告、财务报告、换届改选筹备工作报告和本届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暂不审议修改会章的建议;审议理事候选人材料,从200名候选人中投票选举理事;
第三段:当选的128名理事审议常务理事候选人材料,听取提名小组关于理事提名情况的汇报,投票选举出23名常务理事;
召开常务理事会,听取提名小组关于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提名情况的汇报,研讨、比较、选取、投票推选出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以利上报科协审批。
第四段: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审议和表决通过“关于授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会员的建议”,授牌;
宣读“关于表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得决定”,授奖;
对学会工作的主要支持单位表示感谢,颁发锦旗。
王水理事长做了会议小结,宣布代表大会闭幕,理事会休会。
三.召开理事会阶段:10月20日-12月25日理事会复会。
第一段:10月20日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在理事扩大会(年会大会)上做自我介绍和推进学会工作的报告。
2008年11月28日,中国科协以中国科协函学字[2008]124号文件,批准我会陈颙等9人可作为我会第八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候选人和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选举的申请。
2008年12月2日,换届改选委员会决定以通信方式选举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12月5日向理事或推选点发出选票128张,12月25日由换届改选委员会朱日祥副主任主持召开会议,指定4位新任理事作为检票人、监票人、唱票人、记票人当场开箱验票。实发选票128张,收到选票108张,有效选票107张,1张弃权;其选举结果如下:
陈 颙 106票 当选理事长
常 旭 105票 当选副理事长
李绪宣 107票 当选副理事长
石耀霖 105票 当选副理事长
孙升林 106票 当选副理事长
王 平 107票 当选副理事长
王小牧 107票 当选副理事长
张永刚 101票 当选副理事长
郭 建 107票 当选秘书长
朱日祥副主任在会上做了换届改选总结,他说:这次选举充分体现了了广大会员的意愿,做到了民主选举,我们相信本次换届选举结果从地域、学科、专业、部门和行业上看,均有一定代表性,理事会和学会领导的年龄结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学术和技术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学会领导层中在职领导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过重,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需要加大秘书处和学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民主程序也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民政部、中国科协、会员单位和广大会员的要求,把民主办会落在实处。感谢全体工作人员的认真、勤恳、扎实的工作和对学会工作的无私奉献。12月25日下午会议闭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注:12月25日后,又陆续收到理事选票10张。
2008年10月1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了第七届第十九次常务理事会"关于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暂不审议修改会章的建议",会议认为2003年审定的《会章》是个好《会章》,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科协在新形势下对学会改革工作的要求,《会章》也需进一步完善,但考虑到修改的新会章还不够成熟,也未得到科协和民政部的认同,本次代表大会决定暂不修改会章,由第八届理事会继续组织修改,认真学习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工作的成功经验,抓紧落实,尽快制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会章。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章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和我会惯例,经第七届常务理事会讨论、提名,建议,我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
授予王水、刘启元、尹 改、郑天愉、钱玉好、秦顺亭、刘士毅7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以来,在我会各级组织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下,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学科发展,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搞好会员之家,为促进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充分调动学会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拼搏奉献,在新世纪里进一步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对在学会各项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等12个先进集体和陈维升等25名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
受表彰的集体与同志,是我学会的优秀代表,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服务,努力建设“会员之家”,为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主要代表的作用,做出了突出成绩与显著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号召: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要学习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技事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努力工作、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的精神,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希望这次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厉,继续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与各级组织及广大会员一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勇拼搏,开创科教兴国新业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附件: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一、先进集体12个(以汉语拼音为序)
分支机构5个
1、《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2、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3、科学普及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4、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5、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地方学会7个
1、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3、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4、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5、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6、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7、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二、先进工作者25名(以汉语拼音为序)分支机构 13名
陈维升 杜乐天 范伟粹 胡敏 李惠民 李淑芳 林洁 沈萍 宋海斌 王琪 吴海成 徐桂华 臧绍先 地方学会12名
戴宗林 段永康 葛为中 龚怡 李毓茂 刘雪军 孟令顺 冉伟彦 石殿祥 杨志根 张善法 钟庆华
理 事 长: 陈 颙
副理事长: 常 旭 李绪宣 石耀霖
孙升林 王 平 王小牧 张永刚
秘 书 长: 郭 建
常务理事:(23名)
常 旭 陈 颙 陈运泰 郭 建
李林新 李绪宣 刘玉辰 石耀霖
孙升林 王 辉 王 平 王守君
王小牧 吴忠良 武德运 夏显佰
熊盛青 阎万朝 杨文采 赵 平
赵殿栋 赵国泽 张永刚
理事、代表:(128名)
常 旭 陈 颙 陈会忠 陈九辉
陈棋福 陈卫东 陈小宏 陈兴仁
陈永顺 陈运泰 程业勋 丁志峰
段建华 方盛明 丰明海 冯 宏
冯 锐 冯学尚 高 锐 高孟潭
葛为中 耿建华 耿庆国 管路平
郭 建 韩立国 郝会民 何继善
何良军 贺 颢 贺振华 胡 平
胡家富 胡文宝 黄清华 霍全明
李 明 李 貅 李和平 李均之
李丽辉 李林新 李庆春 李色篆
李上卿 李绪宣 李舟波 凌 云
刘宝诚 刘保华 刘代志 刘金光
刘三洋 刘玉辰 刘元生 柳建新
龙 凡 吕庆田 马 岩 孟 明
孟小红 倪四道 欧光习 彭 涛
彭苏萍 钱荣钧 曲寿利 阮百尧
石殿祥 石彦民 石耀霖 史建魁
宋海斌 宋玉龙 孙升林 滕吉文
田 钢 王 赤 王 辉 王 平
王 勇 王椿镛 王家林 王俊业
王兰民 王守君 王小牧 王晓帆
王绪本 王悦军 温 宁 吴 斌
吴加和 吴忠良 武德运 夏庆龙
夏显佰 谢向文 邢 公 行英弟
熊盛青 熊 熊 徐贵来 许建荣
徐义贤 阎万朝 杨顶辉 杨文采
于 晟 于龙江 臧绍先 曾宪强
詹仕凡 张少华 张永刚 张忠杰
赵 平 赵 镨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泽 赵文津 赵永贵 赵育刚
赵章元 钟世航 周佰修 朱日祥
代表:(72名)
曹俊兴 陈 超 陈大生 陈德昌
陈小斌 戴前伟 杜建国 冯德山
盖增喜 甘卫军 郭崇光 郭玉松
胡 敏 黄作华 贾廷富 柯玉军
李朝香 李惠民 李力刚 李文尧
李夕海 李毓茂 林 洁 刘 财
刘 洋 刘铭球 刘文超 刘振兴
罗照华 马国东 孟令顺 米宏泽
米晓利 苗 放 潘作枢 彭伟斌
銭玉好 邱学林 任国泰 沈 萍
宋文彬 孙进忠 孙武亮 唐新功
王 波 王 琪 魏东平 吴时国
吴小平 肖刚毅 肖鹏飞 徐文耀
许 瑜 杨 进 姚长利 姚正煦
殷会祥 于学伶 张鼎南 张金强
张立为 张明华 张启文 张善法
张守洁 张玺科 张志清 赵育台
钟庆华 周长祥 朱海波 朱向泰
2008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委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圆满完成各项活动计划,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召开专业委员会七届四次委员会会议
1、3月14日-15日召开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七届四次会议,确定2008年的中心工作,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观看了有关介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电视片,听取了东方公司工程勘探情况介绍,并参观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中心及解释中心;
二、积极支持团体会员单位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1、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办的《2008’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27日至6月29日在昆明市召开,全国水利电力物探检测单位、铁路物探检测单位以及高校、交通、仪器厂家等行业(领域)的锚杆检测有关领导和专家等8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参会的专家和代表们就锚杆检测的方法理论、规程的编写与修改、模型试验、现场检测技术和与工程结合等方面的体会、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形式有新意、成果有高度,取得了预期成效。
2、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公司物探分公司承办的“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12日在辽宁本溪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系统及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单位的276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80多篇,经过组织专家评审,有104篇收入论文集,80篇参与大会交流。经过专家评审组的辛勤工作和认真审议,在参加交流的80篇技术报告中,评选出了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和三等奖14篇共计28篇论文获奖。
3、由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学理委员会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信息网主办、中水东北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勘察院承办的“全国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2008年学术年会”于2008年9月15日-17日在中国长春召开。来自信息网各理事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特邀领导、特邀专家共9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学术交流会特别邀请了行业知名专家到会做专题讲座,专家们对“再论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研究最新进展”、“工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等工程物探的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指导与探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5篇,近20名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内容涉及探地雷达、地质超前预报、电磁波CT、浅层折射、高频大地电磁测深、高密度电法、地震映射、激发极化、声波测试、电阻率成像、数字电视等新方法、新技术及工程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4、2008年10月29日至3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办、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承办,在河北保定组织召开了《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研讨会》。来自冶金、有色、核工业等行业以及院校、科研机构的19个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参会人数8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葛伟忠等10名专家作了专题讲座。研讨会着重于金属矿产勘查领域重力、磁法、电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尤其是深部找矿、找盲矿方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的新进展,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次技术交流的机会,受到一致好评。
四、2008年工作计划
1、2009年,在适当时机召开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全面研究2009年专业委员会活动计划,做出详细安排。
2、继续加强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做好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各项工作。
3、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团体会员单位、各网长单位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民主办会,全心全意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4、加强与各兄弟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联合召开专业技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共同把勘探地球物理学术水平,技术水平推向进步。
我专业委员会2008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组织了两次学术交流活动;专业委员会换届及参与学会换届改选;筹备职称评定工作,以及围绕这些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1、学术活动
(1)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
2008年5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主办的“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学术交流,仪器展览,专题讨论。参会人员150多人,交流报告28篇,参展单位18家,展出仪器设备40多种。由于我们专业委员会不是一个法人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所以会议由北京东城振动学会协办,该学会和我们专业委员会的振动技术专业学组人员交叉,经常共同组织一些活动。
中科院院士滕吉文,工程院院士许绍燮,中国地大前校长程业勋,国务院参事沈梦培等到会作了报告或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吴海成代表上级学会在会上发表了讲话。赵文津院士也在会议期间到会看望了会议代表,并给予赞助。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北京东城区政协副主席戚安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等,会议还得到了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地质仪器厂,北京京南航天数据公司的赞助。
这次会议开得是比较成功的,大会的报告内容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eq \o\ac(○,1)1又一次反复强调了地球物理是一门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地球物理技术是基础。 eq \o\ac(○,2)2地球物理仪器是地球物理技术的支柱。 eq \o\ac(○,3)3当前仍要大力倡导国内仪器的自主创新。 eq \o\ac(○,4)4地球物理技术在技术领域和使用领域的涉及面都比较广,加强交流就更为必要。
通过学术交流报告和仪器展览,与会代表对近年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有了较多的了解,虽说总体上讲我们地球物理仪器还比较落后但国内也有些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会议期间还进行了三个专题的讨论: eq \o\ac(○,1)1关于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 eq \o\ac(○,2)2关于学术团体的作用。 eq \o\ac(○,3)3震动灾害的预测及防御。由于此次会议正值汶川大震之后,与会代表对灾害预测问题议论甚多,为此临时增加了这项内容。
(2)、全国地球物理及相关科学领域项目申报研讨会
学术交流除了纯学术性的交流面外,许多人也希望能对国家科技政策方面的有关问题有所了解,我们专业委员会考虑到这方面的需求,想起点桥梁作用,为此组织了这样一次学术活动,会议于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在京燕饭店召开,62人到会。我专业委员会在11月6日召开的常务委员会上讨论决定了此事并发出了会议邀请函,这次会议是委托北京国信研信息咨询中心筹办的,在此之前我们对该单位的情况作过了解,他们曾协助一些单位组织过此类内容的活动20多次,我们并曾派人去参加过该单位承办组织的生物医学领域的此类会议。该单位是一个民办机构,具体支持他们工作的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一位前副司长。但在此次会议组织工作中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原计划请7位有关领导来做些报告,结果来了5位,有2位没有到,问题在于对两位领导的邀请函还用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名义,却又没有学会加盖的印章,这就引起了被邀请人的怀疑,所以他们没有应邀到会,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擅自用上级学会的名义,这显然是错误的,是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本专业委员会主任在此公开检讨,引以为训,并责成直接责任人写出书面检查,向有关人员赔礼道歉。至于这次会议本身,开得还是有成效的,有5位领导到会作了报告,一位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前副局长讲了“科技部涉及地球物理科学系列项目的资助重点和申报注意事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某副主任讲了“国家科技奖励项目申报要求和评审细则分析”;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办公室某处长讲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资助重点和申报注意事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某主任讲了“高等学校有关项目的申请与科研环境建设情况介绍”;中科院某研究所所长助理作了“如何争取地球物理科学横向课题,促进项目产业化”的发言,以及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某研究员作了“地球物理研究前沿、科研动态和国家未来资助重点” 的报告。与会者对于这些内容普遍感到兴趣,而且也开拓了思路,譬如“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问题。所谓“数字地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地球观测数据的集成和再现,其二是对地球系统的模拟,显然这些都与地球物理技术有关。
2、组织工作
2008年6月7日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讨论了换届工作,首先是传达了学会换届的有关文件,按照规定的程序,酝酿学会理事候选人及会议代表候选人。由于本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于2008年5月15日任期已满,为此常务委员会决定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也同时进行,并研究讨论形成了一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换届办法”。“办法”中提出专业委员会委员应向专业委员会交纳一些学会活动费,数额多少不限,主要是为了增强委员们的责任感。“办法”中也提出可以吸收一些企业为委员单位。由于有些委员本职工作太忙,经常不能参加学会活动,但主观上又确实是关心学会工作的,为此,“办法”中提出可以聘请“通讯委员”。这个“办法”发给了原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提出了学会理事候选人及代表以及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征求意见。7月2日召开第二次常委会,根据反馈意见确定了候选人名单,7月5日召开了专委会会员代表会议,进行了投票选举,选举结果为:刘宝诚为学会理事候选人,孙进忠为会议代表。专业委员会选出委员42人,其中常务委员9人,主任陆其鹄,副主任孙进忠,会议一致推举刘宝诚为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会议决定聘请赵鸿儒、沈梦培、刘士杰、陈惠中、徐志衡为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元霞为专业委员会秘书。
3、筹备职称评定工作
由社会学术团体评定职称是一项改革,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还有待实践检验,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先以工程、技术系列为试点,我专业委员会应属于此范畴,曾多次酝酿此事,并于11月11日召开了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了此项工作,请了学会吴海成副秘书长到会讲了话,会议形成了以下意见:
(1)本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2)整个工作在学会领导下,按学会的指示精神进行。
(3)本专业委员会组成一个职称评定工作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该小组由刘宝诚、陆其鹄、孙进忠、邓明、倪大来组成。
(4)专家评审委员会人员不固定,根据申报人员的申报级别及专业内容邀请相应的专家进行评审。
(5)由于地球物理技术涉及的面很宽,申报条件很难概括全面,为此建议采取申报条件放宽,评审严格进行的原则。此项工作既然是一种改革,困难一定会有,日后实践证明此事若是做好了,我们当认真总结经验,若是做不好,我们也一定认真总结教训。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2008年的工作主要为:(1)组织科学家参加了国际空间委员会组织的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SPAR国际学术大会,(2)协助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了中国地球物理年会,(3)召开了地球磁层亚暴“锋面理论”模型学术讨论会。
现具体总结如下。
1、组织科学家参加COSPAR国际学术大会
国际空间委员会组织的COSPAR国际学术大会于2008年7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了学术报告进行了交流。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的最新探测结果,我国探月工程的初步探测结果以及其它方面的空间科学探测研究结果等。通过学术交流,使得国际同行了解了我国的双星探测计划,探月计划以及其它空间探测计划。国际同行表示了极大的合作兴趣,特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的科学家都表示愿意与我国在双星探测计划卫星科学数据分析,月球探测计划科学研究以及其它未来空间计划方面开展合作。
总之,这次会议,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也宣传了我国的空间探测计划新成果和未来探测计划,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协助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中国地球物理年会
组织会员参加了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地球物理年会,交流了地磁与高空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参加交流的论文29篇。这次学术讨论会始终在热列的气氛中进行,出席会议的有研究经验丰富的老科学家,也有年轻有为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达10人以上,为这次学术谈论会增加了活跃气氛。本专业委员会有2位学生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本年度青年优秀论文奖。
3、召开了地球磁层亚暴“锋面触发理论”学术讨论会
刘振兴院士根据双星和CLUSTER的探测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磁层亚暴模型—“锋面理论”。这一理论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支持。为此,本专业委会于12月初举办了磁层亚暴锋面理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关研究人员达20余人。会上就结合“锋面理论”模型分析得到的最新的双星和Cluster的探测结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就有关模拟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认为“锋面理论”以探测结果为依据,具有创新思想,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测数据支持,表示要积极开展合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创新的课题。
2008年本专业委员会共召开三次委员会,学术报告会、学科发展讨论会和换届酝酿讨论会。2008年1月21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学术报告会,主题是关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研讨;6月25日,对环境地球物理学科发展进行了讨论;12月17日对换届工作进行了研究。并就进一步开展环境地球物理工作进行了讨论,认为环境地球物理的发展必须得到环境管理部门的支持,还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使环境地球物理造福于人类。
学术报告会中,赵章元同志做了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形势报告,指出了垃圾填埋和堆放场在城市周边林立、加油站经过钻探调查将近50%有渗漏现象、酸雨面积不断扩大,大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京津塘地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达133种之多,以致近20年来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而且发病年龄正向年轻化发展,说明对人为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十分迫切。杨进同志做了垃圾填埋场的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情况的报告,介绍了北京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堆放场等不同类型的垃圾填埋场;指出了垃圾填埋场的规模、范围、结构、成分、污染方式、污染途经;针对垃圾渗漏污染问题,给出了实验室中垃圾渗漏液的电阻率值、醋酸溶液和四氯化碳溶液不同浓度下的电阻率变化、润滑油砂槽模拟油污染实验等测试结果;阐述了了不同形状、种类的垃圾填埋场数值模拟(有限单元法)的异常规律和分布特征;论述了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和高精度磁测等五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北京和保定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实际勘探的结果,基本确立了垃圾填埋场地球物理探测的有效方法。铁路、公路的隧道建设、水电工程的地下施工以及地下采矿等工程施工中,隐伏的岩溶、暗河、断层、破碎带、及某些强风化岩脉是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往往形成涌水、涌泥、垮塌而造成工伤。针对这些问题,钟世航同志通过多年的勘查研究,报告了声纳、探地雷达等多种方法勘查施工前方地质结构性能、灾害预测预报,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2008年。大喜大悲交错,成功与失败同现。
2008年我国有几起重大事件涉及天灾预测。
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是国人百年的企盼。为实现“平安”奥运,牵动着众多天灾预测者的心。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的春节座谈会上(2008年元月13日,北京),就提出“为平安奥运献计献策”;4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上,专题讨论了“对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雨情、水情、震情的预测和对策”;随后又分别于7月4日、8月6日等时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教授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会商京津地区的震情。部分专家还日夜注视着并警惕京津地区的异常震兆,对群众反映的一些前兆信息亲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由于深入地工作和及时会商、讨论,均因无突出异常,未提出有震预报意见,个别预测专家由于及时排除了有震信息,并随之排除了发震的可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对于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的雨情,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专业委员会的多位专家也进行了长期研究。对此,因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故未以专业委员会名义上报预测意见,但预测专家个人均通过不同的渠道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自己的预测意见。
“5.12”汶川大震,夺去了8万多同胞的生命,几十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000多亿元人民币,恢复重建的初步预算是1万亿人民币。我会的预测专家们同全国人民一样撕心裂肺。这天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黑色的日子。
这次地震有无前兆,能不能预报,震后产生了激烈的争议。现在看来争议还会继续下去。
从2006年开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许多专家就觉察到这个地区的异常情况,并用各自的预测方法,对这一地区及其附近地区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大震预测意见,比较突出的有旱震链、洪震链,以及构造应力方法,耦合指数方法、疲劳理论方法等对这一地区提出了中期地震预测意见。据此,在2008年4月26—27日的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上,经与会专家反复认真的讨论,在会议形成的《2008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中提出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发生6.9级地震,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强地震后,未来一年内即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仍应注意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中期预测意见,并用磁暴组合法于4月26日晚的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2008年5月8日(±10天)的发震时间点。还有一些专家的地电学方法、次声波异常、虎皮鹦鹉行为异常、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热红外增温异常等,扑捉到了明显的临震信息。
“5.12”大地震的几次强余震的预测令人振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联合成功的预报了5月18日四川江油6.0级和5月25日四川青川县6.4级的强余震(均书面上报有关部门)。我会专家还用地磁相空间结构异常法成功的预测了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0级地震(震前有书面报告)。
我会专家用震洪相关性,成功的预测了2008年珠江、北江最大洪水流量和最大洪峰,受到当地政府赞扬。
通过2008年大灾事例,还验证了珠江大水和滇、缅、老地区地震活动有关;验证了我国南方特大雪灾和晚秋罕见的大水与我国西部地震活动有关。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专家们通过认真反思,共同的认识是若能不懈的坚持周恩来总理制订的“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地震工作方针,唐山大震的悲剧不会在四川重演。专家们还坚信,“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学会的领导与指导下:
1、完成了预定的学术活动计划,并如前所述的原因,今年的活动多于往年。一年来共召开学术性会议7次,出席会议人数213人次;提交论文201篇,其中会上交流159篇;刊印会议文集三册,录入论文及预测意见187篇。
2、按学会的要求完成了24届学术年会《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专题的各项组织工作。
3、完成了《学科发展报告》“自然灾害”篇的撰写,供学会参考。
4、完成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受奥运会的影响,今年我专委会开展了三项活动:
1、2008年1月25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本专委会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主要是向委员们汇报2007年的工作,讨论2008年的学术安排,到会人员20人。
2、2008年10月114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国际行星探测进展及特点报告会”。在会上做报告的共计5人,来自美国和我国国土资源部遥感中心、测绘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5位专家学者,就目前国际上开展的有关行星探测的现状、内容、发展方向,及各自了解的相关科学进展、信息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讨论了作为地球物理工作者如何在行星探测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到会学者共计40人。
3、2008年10月19—22日在北京召开的24届学会年会上我专委会组织的专题讨论会上参加人员达90人之多。
2008年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参与组织了四项学术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超过300人。1、在2008学术年会上与城市地球物理专委会一起组织了‘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专题’的论文审定和报告会组织。2、2008年初,在上海组织了专委会的煤田测井联合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与学术交流会;2008年7月在贵州组织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的煤田测井规范编审会议;3、2008年8月在昆明,与勘探地球物理专委会一起组织了全国锚杆检测技术交流会;
2008年10月16日在北京昌平召开了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专委会委员和有关单位代表11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海洋地球物理发展与展望学术交流会的活动安排,并对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工作包括明年的换届等进行了商讨。其中,在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方面取得以下认识:随着深水油气973、天然气水合物973的启动,海底地球科学领域有了3个973项目支撑,海洋地球物理会发挥重要作用,取得长足的发展,重要进展会集中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等方面。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即将诞生。建议编著《海洋地球物理》专著或教材,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200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海洋地球物理专题提交会议论文28篇,刊入年刊论文26 篇,到会做报告有的18人。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成果有:(1)地震海洋学在南海东北部内波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2)开展了大量的动力学与构造模拟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岩石圈伸展作用数值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3)发现深水盆地多边形断层与浊积水道;(4)在海洋电磁法、卫星重力方面有新的探索;(5) 在天然气水合物与冷泉相关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专题会议上出现的新学术观点、新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包括:(1)南海东北部内波等研究表明,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知识体系正在形成,会有迅猛的发展;(2)观测与模拟是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两个重要手段,数值模拟工作正在得以加强,这会深化大陆边缘及其盆地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在观测方面,海洋电磁法、卫星重力等新技术正在蓬勃发展;(3)深海地区是产出新成果的重要场所,需大力加强深海研究,做出创新性成果。北极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预示海洋地球物理在极地研究上有新发展。
本届年会上海洋地球物理专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林(大陆岩石圈伸展作用的数值模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启良(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特征和形成机制及其油气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岳保静(海底冷泉与水合物的发育对温度场的影响)获学生优秀论文奖。
2008年9月16-17日在云南大理召开了第三届黄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中韩双边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45人,有18篇论文(其中国外8篇)进行了交流,研讨内容包括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重力和磁力位场特征、黄海沉积盆地分布、油气资源潜力、壳幔深部构造等。
2008年11月29-30日在上海召开了海洋地球物理发展与展望学术讨论会,庆祝中国海洋地球物理开拓者刘光鼎院士八十华诞,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与会人数150人左右。李上卿、许惠平、陈邦彦、宋海斌、张渝昌、吴时国、丘学林等较全面地回顾了海洋地球物理及其分支学科及有关单位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
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完成了近两年的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报告。
2007年和2008年是世界地球物理信息化年(EGY),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的结合,已经产生许多地球物理创新成果,信息专业委员会结合地球物理信息化年 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主要是宣传信息技术对地球物理科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和展示地球物理信息学科的进展。主要召开了四次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包括年会两个专题),包括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信息技术研讨会、信息技术与海洋地球物理学术报告会等。对信息地球物理学术进展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专业委员会为学会出版“地球物理进展”项目,讨论撰写了“地球物理信息学科发展研究”专稿,得到了好评。
2008年在地球物理信息学科取得了重要进展,地球物理信息学正在发展成为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相结合已经具有发展成为新的交叉学科的动向,这个新的学科就是地球物理信息学(Geophysical Informatics),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地球物理信息学可能包括地球物理信息化平台、地球物理数据信息处理、变换、正演和反演等基础和理论、地球物理数字化数据存储和利用、地球物理虚拟观测和探测、地球物理海量数据处理、挖掘和高性能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模拟和仿真和可视化等等。数字化地球物理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应用,已经成为地球科学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数字化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的物质、财富、文化、科学的表现,长期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数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战略问题。地球物理科技面临同样问题,这一动向值得注意。地球物理模拟和可视化技术成果表明,模拟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科学和技术的新的生长点,模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科研和技术方式,地球物理科研和技术创新从传统的观测和探测到理论创新,改变成为观测探测—模拟—理论,这件为地球物理原创性发现和创新带来新的动力。
总结2008年信息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可以看出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在理论创新方面,信息处理理论提出的逆散射去噪、噪声中信号提取、3D处理、Curvelet变换、波动方程有限元素正演等都取得了进展,对于物探处理基础理论发展均有促进。地球物理数字化数据体系建设方面,存储区域网络和基于MapGIS的数据库,为地球物理数字化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于应用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地球物理模拟的成果显著,无论是在地球物理数字模拟和仿真,还是在物理探矿对于成矿环境的模拟,已经在科学研究创新和资源探寻,地球物理环境保护,地球灾害防御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可视化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应用成果也非常显著,特别是在成矿构造可视化,矿山生产可视化管理均有重要应用成果。
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在2008年学会年会和学术活动中,根据当前地球物理发展前沿和交叉领域科学和技术发展,针对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地球物理前沿和信息技术结合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活动,切实推动地球物理信息科学发展,为我国地球物理信息学科发展作出了努力。
2008年初,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地震局召开了由主任、副主任和部分委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会上酝酿、讨论并拟定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石油学会、地震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主办、由本专业委员会具体承办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将于2008年7月10日至12日在大庆油田会议中心召开。会上还就拟将召开的学术会议的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和召集人等事项进行了初步安排,讨论和确定了相关活动的人员分工。
2008年6月,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又召开了由主任、副主任和部分委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会议。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商定,原定由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于2008年7月10日至12日在大庆油田会议中心召开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因时间和交通原因,改于2008年10月10日至12日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还就流体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写分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的学术交流议题等进行了充分酝酿、讨论。
2008年10月中旬,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梦溪宾馆顺利召开。会议主要内容如下:(1)地球排气与油气资源;(2)地幔流体地球化学;(3)深部流体与油气形成和分布;(4)深部地质过程与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5)深部流体与金属矿产形成和分布;(6)地震、火山、气体突出;(7)大洋热液;(8)岩石圈精细结构;(9)天然气水合物;(10)地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会议到会者40余人,参会人员来自教育、地矿、石油、核工业系统等我国数十个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会议开始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戴金星院士致辞,会议结束时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杜乐天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会议收到论文摘要46篇,会上30余人作了学术报告。会议讨论热烈深入,会议从各有关方面交流了许多新结果、新信息、新思路。
2008年10月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年度年会的流体地球科学专题会议名称定为“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会上共提交了6篇论文进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1)软流层的地球化学成因;(2)上地壳低速高导层的地质意义;(3)与深部流体有关的非生物成因油气的重要研究进展。虽然参会人员和论文数相对较少,但是流体地球科学专题的会议交流论文极富代表性,且论文质量较高。因此,本次会议交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的一年时间内,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局和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各位委员和国内外同行对电磁委员会的工作以不同方式给与了关心和支持,给委员会的工作和电磁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年,成功举办了“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实现了我国数代科学家的夙愿。同时,由于本届会议的成功召开,扩大了我国电磁学届在国际上的影响。此外,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地球物理年会。
1.成功召开了“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于2008年10月23~29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讨论会吸引了世界五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 参会代表达480人(其中境外225人), 包括学生和青年代表155人(含境外58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87篇(含境外238篇、详细摘要131篇)。该会议除主会以外,还包括会前会和会后会。2008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了会前会(Pre-Workshop)— 青年科学讨论会, 与会代表80多人(含境外32人), 聘请了5位国际知名专家主讲地球电磁法发展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基础。2008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了会后会(Post-Workshop)——关于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动力学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的专题讨论会, 与会代表50多人。 自1972年起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际电磁感应会议,其参会国家和地区最多不足30个, 人数最多时200多人,这次会议创下了参会国家、地区和参会人数是历届之最。
1)会前会(Pre-Workshop)— 青年科学讨论会
2008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了会前会(Pre-Workshop)— 青年科学讨论会, 主要目的是培养电磁界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参加会前会的与会代表80多人,其中境外32人。聘请了5位国际知名专家主讲地球电磁法发展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基础。主讲人及其主讲题目分别是:Igor Rokityansky(乌克兰):The MTV (Basic Concept of Magnetic Variation Methods and Their Use etc);Weerachai Siripunvaraporn(泰国):3-D MT Forward Modeling and Inversion;George Jiracek(美国):Digital Processing with Application to Geoelectromagnetics;Ivan Varentsov(俄罗斯):MT/MV Data Processing: Multi-Site Techniques and Case Histories with Noise Problems; Saurabh Verma(印度):Development of 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2)“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主会)
“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以“提高能源、资源勘探能力,加强地震和环境监测, 为创建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主题。分九个以下专题:1) 地球电磁以及综合地球物理研究(I:近地表应用,包括环境与工程研究;II: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地震、火山研究);2) 岩石电学特性的实验室研究;3) 中国电磁探测,包括地震、能源和资源等;4) 石油、地热以及矿床勘探中的应用地电磁方法;5)电磁数据的2D/3D正反演,包括联合反演技术;6) 海洋电磁研究;7) 电磁勘探的理论研究,包括数据处理、响应函数分析、畸变分析等;8) 基于卫星和地面数据的全球电磁研究;9) 综合专题:仪器开发、天然场源研究、新计划等。
会议报告了近年来电磁法在油气探测中发挥的作用, 特别是近几年海洋油气电磁探测的快速发展, 国际知名海洋石油公司把电磁探测作为钻探之前的必要手段;报告了电磁法在地震、火山、水污染预测研究中所观测的异常现象, 特别是报告了汶川大地震前有规律的异常电磁现象, 显示出电磁法在这些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本届会议遵循IUGG 致力于振兴和推动地球和环境研究,并特别注重年轻一代的培养和前沿科学的发展的宗旨,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国际高水平研究人员的交流,学习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学术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示我国的科技成果。本届会议达到了促进我国地球电磁学科研究及其在资源、环境、国家安全和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应用更快的发展的预期效果。
本次会议参会人数、收到的论文摘要数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会后各方普遍反应良好,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学术交流会。国内外专家普遍把本次会议喻为“北京电磁奥林匹克”,并在会议组织、学术交流氛围等方面给予极高的赞誉。
3)会后会(Post-Workshop)
2008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了会后会(Post-Workshop)——关于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动力学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的专题讨论会, 与会代表50多人。会议还专门组织了汶川地震的现场考察。会后,有几位国际知名专家明确表示,希望就震源区的地震构造、地震电磁前兆异常观测等与我国科学家合作,共同研究人类的大自然灾害。
2、组织24届地球物理年会专题论文
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地球电磁专题的年会稿件;虽然今年的年会与“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讨论会”在时间上有所冲突,但是,仍有不少电磁界同行积极投稿,专业委员会通过认真的审阅,最后筛选出19篇刊登到“中国地球物理年刊”。专业委员会还组织和主持了10月19-21日的年会的专题报告会。
3、存在问题和下年计划
2008年“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尽管成功召开,但是,会后事宜仍然很多,如组织会议论文在高质量的国际刊物上出版、吸收和总结本次会议的最新成果和电磁研究的发展动向等。这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有专人负责,加上我们在语言上还是存在一些表达上不准确等困难。这给专业委员会无疑增添了大量的工作。尽管这样,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将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的国际电磁会议后期的各项工作。此外,我们将认真组织2009年即将到来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是以服务国家安全为目的的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分支机构。2008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与指导下,专业委员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成功主办了第四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2008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恒泰伟业能源集团、国防科技大学、总参、海军、沈阳军区、二炮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学者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题是“地球物理环境信息获取与应用”。会议出版了国家安全地区物理丛书(四)——地球物理环境探测和目标信息获取及处理,收录了35篇学术论文。会议邀请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磁专家徐文耀研究员就“空间电磁环境研究与军事应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李广雪教授就“西北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环境与国防安全”做特邀报告,1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将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最后,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经研究确定了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并颁发了相应证书。
二、召开了2008年度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第五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2009年)的主题为“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承办单位为海军工程大学,召开地点为湖北武汉,召开时间为2009年11月上旬。此外,会议经讨论确定了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换届选举将于2009年举行,同时认为新增委员需经现任委员提名推荐,经专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备案。
三、举办一次学术讲座。为让更多的军队相关人员了解和参与到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刘代志主任委员以“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举办了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讲座一次,共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主要开展了如下学术活动:
1、于2008年5月11日-5月17日在河南焦作召开“我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第二次研讨会”;
2、2008年10月6日-7日在杭州召开“空间天气全球行为重大研究计划研讨会”;
3、2008年10月16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2008年全体委员会议”。
这些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我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第二次研讨会热烈讨论了国内外空间天气发展态势、空间天气与国家安全、空间天气与航天安全、空间天气的科学前沿与国际合作、电离层天气建模及其对通信和导航的影响、中高层大气研究态势与测风的无缝隙保障、地球天气研究的启示、空间天气监测能力、综合与集成预报能力、服务应用能力和极地空间天气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就如何搞好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委托的“我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建议”咨询工作,帮助国家决策,以及如何就加速推进我国空间天气事业发展,加强空间天气科学与应用紧密结合、加大对优秀中青年人才宣传力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会议决定第二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于2009年10月17-21日在南京召开。
空间天气全球行为重大研究计划研讨会研讨了如何搞好国家基金委“空间天气全球整体行为重大研究计划”的框架、分工、进度和有关活动,确定了其主题结构与专题和有关召集人,制定了时间结点和相关的义务、责任;研讨如何开好第二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确定了会议的主题和宗旨,提出要把这次会议举办为与国内现有物理、数学等全球华人科学大会在同一层次水平的盛会,规划了会议的组织工作,确定了会议的六个专题及各专题负责人名单,提出了会议经费筹措的详细方案。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2008年全体委员会议决定在今后的全国空间天气学研讨会上设立针对在读学生的优秀奖和最佳奖,并指定了具体的评奖方案。
2008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关怀与指导下,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参与和支持下,矿山安全与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立足煤矿,积极探讨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难题,为矿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展了一些工作。现如下:
一、 学术研讨会
2008年3月26日,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召开了“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及淮南矿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袁亮总工程师参加了会议;来自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东方石油物探总公司及北京达汉新柯仪器有限公司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21位地球物理专家与淮南矿业集团李佩全副总经理及生产一线的11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紧密结合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技术难题,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研讨:
1.淮南矿区推覆体形成机理及体下深部煤炭资源预测方法。
2.新构造运动形成机理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理伦方法。
3.陷落柱形成机理及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方法。
4.层滑构造形成机理及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
5.受上覆煤层屏蔽的下伏煤层三维地震精细勘探理论与方法。
6.受采矿破坏区地表水体上地质勘控手段、方法及钻探完井技术。
7.井坑下地质勘探手段与方法。
8.地面大口径瓦斯抽采钻井完井技术。
9.高水压低渗透灰岩岩溶水防治新技术。
有十余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会后淮南矿业集团组织专家参观了新型煤矿——顾桥煤矿和生态修复示范区,使专家们重新认识了现代化煤矿的崭新面貌,了解了目前煤矿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二、参加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写及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1.根据学会的安排,参加了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煤矿部分的编写工作,并按时提交了报告。
2.参加了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彭苏萍院士当选为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三、 今后工作计划
2009年我们将继续组织广大科研人员,计划召开一至二次学术研讨会,深入矿山生产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矿山生产服务,为解决矿山生产实际问题献计献策。
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年科普委员会的工作在学会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始终围绕中国科协的工作要点开展进行, 积极配合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部全国整体科普活动计划,在“科技周”、“科普日”和 “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减灾日”等活动期间积极开展科普咨询专场、专家科普讲座、网上专家论坛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工作中我们注意发挥老科学家的优势,并积极培养学会的年轻力量,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
一.积极配合中国科协全国性活动,牵头开展科技周、科普日活动
5月17—25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了“自然灾害防御与救助技术”科普展览,此项工作由我学会牵头,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编制了一套/45块展板,除地震灾害外,还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内容,在汶川地震之后赶制出来,很受社会公众欢迎。展览展出后,展览内容刻成光盘送往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部,把展览内容挂到网上,或发送给地震灾区,实现了科普作品的最大资源共享。
之后,又安排3次(两个单位)展出:
(1)5月25—6月3日,在北京市宣武区文化馆展出,参观的人数上万人;(2)6月23—25日,在唐山由国土资源部老科技协会组织的“中国科协百万科技人员做科普”宣传活动中展出。参观的人数将超过几万人。(3)中国地质大学9月20日科普日在学校东门外展出了“自然灾害防御与公共安全科普展”共28块展版,展览同时发放各种宣传品3000多件,展出期间咨询地震和防震知识的特别多,很受社会公众欢迎。
二.努力推进学校、社区科普活动的发展
今年科普日——9月20至21日期间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馆组织的活动,我们为电业中学和牛栏山中学及有社区联系并发放500张门票,参观过展览的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普遍反映热烈,认为:本次科普展贴近实际,能够解决一部分生活中的问题,是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展览。本次展览共有500余块展版,其中我们地球物理学会提供8块。
电业中学在科普日9月20日和21日在校园开展了“地震与地震来了怎么办”
灾害防御与公共安全的科普宣传咨询活动,虽然天气不好,同学和老师都积极参加,通过展览和刘根深老师讲演的“地震知识讲座”,同学们增加了不少防震救灾的知识。特别是地震小组的同学为他们自己的“青少年地震观测站”作了详细讲解,公布他们自己的观测成果,树立了同学们立志为祖国“学习科学,服务祖国”,有的同学甚至还表示将来要为地震预报作贡献的宏图大志。电业中学的活动有1500多人参加。
三.继续深入开展面向社会、社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共计做科普报告33场次
1)5月18日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上介绍“国际地球年”进展情况。2)5月18日进行“灾害与预防”科普报告,参加会议大约有百余人。3)5月21日为国土资源部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五组同志大约有二十余人介绍了“国际地球年”。4)5月21日为国土资源部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五组同志作“地质灾害与气象关系”的科普报告。5)5月17日—5
月23日科技周期间结合“5.12”地震为社区居民演讲有关地震的科普报告。6)在西城区“裕中社区”由郝杰老师作“地震的避险与自救”报告,听众有100余人。7)在“黄寺社区”吴海成教授做了“地震纵横谈”,介绍了近代国内外地震发生状况,听众有110余人。8)作“2008冰雪灾害及抗灾”报告,并向他们发放防震减灾内容的科普读物、挂图、光盘、宣传折页等宣传品200余份。9)科技周期间,电业中学增加了由刘根深老师讲演的“地震知识讲座”科普报告。听众有1000余人。10)科技周期间在北京市电业中学(我学会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请资深科技工作者、专家王弭力做“勇闯罗布泊”,的科普报告会。听众有1500余人。11) 在一所小学作“怎样预防地震”讲座。12)在一个社区和唐山工业学院作了“防灾减灾”科普报告。受众有2万余人。13) 6月14日在首都博物馆由王越教授做“胡同与水井无关”北京人文科普讲座,听众为对北京人文历史关爱的人们,大约有100人。14) 6月18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科普委全体会议,会上作了“全民科普行动纲要”的报告。15) 6月19日在通州区“北京市逸仙中学”,由王越教授做科普报告“汶川地震的启示”( 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普进校园”活动)。听众有600余人。16)9月22日至25日在黄寺社区作了3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科普报告。听众有110余人。17)科普日在“裕中社区”郝杰作了“室内环境与健康”科普报告听众有100余人。18)在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炭专业委员会作科普报告“井中物探”一场。19) 10场科普报告内容:工程物探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和工程物探新技术。20)与铁道部高新技术中心合作办了发证“隧道设计施工新技术”。21)与铁道部高新技术中心合作办了发证“地下工程疑难问题的解决”。22)配合5.12汶川地震张少泉教授作了“国际防震减灾科普报告”5场。23)9月20日在北京市电业中学展出“地震与地震来了怎麽办” 科普展参观有上1500余人。24) 2008年04月08日,海淀区九一小学:公共安全与北京奥运。 25)2008年05月23日 昌平区北七家小学:汶川地震与公共安全。26)2008年1月,“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北京,25人;27) 2008年3月,“隧道中高压岩溶裂隙水及其他不良地质的预报技术”,四川凉山州,约50人;28)2008年3月,“隧道地质预报的陆地声纳法”,成都,40余人;29) 2008年6月,“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培训班”,两天讲座,地点,青海西宁,约40人;30) 2008年6月,“隧道围岩稳定性及主要施工技术”,讲座,北京,150人;31) 2008年8月,“隧道施工新技术、监控量测及质量检测培训班”,5天,陕西西安, 60人;32) 2008年8月,“用物探方法作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地质预报的现状和进展”,山东威海,约100人;33) 2008年9月,山东济南,“隧道施工地质预报陆地声纳法和探地雷达”,研究生和教师30人。
冬去春来,光阴如穿梭,转眼又是一年了,应用地球物理杂志整整度过了四个半年头,四年来应用地球物理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一个信念,那就是严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夹缝中生存而发展,迎来了春天, 迎来了光明。
四年多来,应用地球物理杂志是在科协的正确指导下,在学会热诚关心下,在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在编辑部全体人员和副主编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下,使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应用地球物理杂志现有机构用户近2000,其中有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会图书馆等。国内外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不断深入。
应特别提到的是2008年5月初,编辑部接到通知,从2007年第一期起开始《应用地球物理》杂志已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检索系统收录。这标志着应用地球物理杂志已被国际认可而成为一份国际性杂志,如今《应用地球物理》杂志与国际著名的同行杂志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这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SCI的收录,证明我们多年来一贯坚持的高标准、高要求的办刊方针是正确的,也证明我们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办法是正确的。多年来我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编委的力量完成了任务;不断完善建立起来的一支严肃认真、高度责任心和高水平的国内外评审专家队伍,确保了选用的文章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一套严密的审校程序和对作者的要求和规定,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团结协作的作家队伍;由于《应用地球物理》杂志是由中外编辑共同完成,保证了英文表达达到英语母语国家水平,受海外读者所欢迎。但这并不能说《应用地球物理》杂志已经很好,与国际著名的同行杂志相比还是有距离。
我们认识到,通过国际ISI科学共享平台“Web of Science”, 有81个国家2000万高端读者可以直接访问《应用地球物理》杂志发表的文章。如何在此基础上使杂志办得更好,发展更快,在促进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当前最要考虑的当务之需。
SCI的收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推动,也是一种鼓舞,但压力更大了, SCI的收录是动态的,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使杂志不断变革,进步发展,创新和提高是使杂志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是使杂志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我们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编辑部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同济大学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应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有来自院校,科研,生产等近20个单位80余名代表。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下成功地召开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2008年即将过去,尽管取得较大成绩,但一切都已经过去,未来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面对着这一切,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断创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