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地球深部结构地震学方法最新进展及华南深浅部结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地震局河源地震台协办的“探测地球深部结构地震学方法最新进展及华南深浅部结构最新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30日在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地震台召开,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5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红谊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永华研究员先后主持了研讨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旭章教授组织了这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广东省地震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叶秀薇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河源地震台与新丰江水库地震的情况,并对参会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8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①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的“呼图壁储气库诱发地震研究”报告,对呼图壁储气库周边地震活动性、地震位置及波形的相关性进行介绍,特别是根据地震定位和波形相关性结果,对呼图壁储气库诱发地震的机理进行了讨论;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房立华研究员在题为“AI在微震拾取中的应用”的报告中,对AI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几次大地震前后波形进行了处理,识别了大地震前后的更多微震事件,对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启家副教授“川滇地区Ms6.5级以上大地震序列研究”的报告,对几次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性、b值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地震的孕震背景和发震机理;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志伟研究员“基于多种地震学方法的密集台阵成像与地壳结构探测”的报告,对目前密集台阵的最新技术及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展示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何小波研究员“亚稳态橄榄石存在于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地震学证据”的报告,通过分析发生在俯冲带深部地震的波形资料,对俯冲带在上地幔中的滞留及由此引起的相变进行了深入讨论;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旭章教授在“基于波形分析构建适于研究LAB的S波接收函数”的报告中,对S波接收函数方法探测岩石圈底界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解决办法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韩国地震台网资料的处理;⑦南方科技大学郭震助理教授题为“3-D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and shear wave splitting: seismic evidence for the eastward asthenospheric flow”的报告,主要是基于面波和体波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各向异性的深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研究区壳幔物质的物质运移方式及暗含的地球动力学作用机制;⑧广东省地震局的王小娜副研究员在“广东阳江地区速度结构研究”的报告中对地震活动性活跃的阳江地区进行了地壳尺度的三维层析成像,得到了该区域较为精细的地壳结构,并结合该区域的构造背景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与会代表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讨论。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新丰江地震台的搜救培训基地,实际体验了震后搜救人员所面临的房屋倾斜、极端的湿热环境等条件。与会代表还对发生过国内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新丰江水库进行了实地考察。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沈旭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