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19年4月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首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薛国强研究员,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宣读了批准筹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批文【球会字(2018)第20号】,并且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的贺信。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注册和挂靠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邢树文讲话,对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各位领导专家的长期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地质力学研究所要全力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为地学理论方法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由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担任。他回顾了“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专业委员会的形成历程。在1979-1982年硕士论文研究期间,吕古贤提出了“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概念,为构造控矿与成矿开拓了研究基础;1990年,又提出了“构造物理化学”概念;1997年,依托国家计委青年科技找矿项目,他系统地建立了“构造物理化学”的概念、理论和构造变形岩相等研究和勘查方法。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1996年成立了“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学组”;2018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批准,同意筹建“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的创新和发展。李四光先生1944年在重庆提出“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之后,加强了“构造结合建造”的研究。1956年开始,李四光教授指导杨开庆等人用“构造结合建造”的方法开展铀矿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1969年,杨开庆提出“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理论,开辟了矿田构造研究方向。但是,争论一个多世纪的“构造能否影响化学平衡”的理论难题尚未解决,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研究难以深入发展。在杨开庆先生的指导下,吕古贤于1990年提出了“构造力通过改变物理化学条件影响地球化学平衡”的新思路,为上述理论难题的解决做出了新的贡献。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要求,“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研究在油气、煤炭、地热、金属矿床以及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等领域,如何应用和发展构造物理化学理论,更好地为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等有关问题。会议讨论通过了“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工作手册”。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昆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以及西藏地质调查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青岛海洋研究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等单位的3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