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记第四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17年8月1日-4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在京成功举行。大会旨在交流全球华人在空间天气领域取得的新进展,研讨空间天气科学与应用的全球发展态势,凝聚全球华人在空间天气领域的智慧,为服务人类的空间天气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这次大会是在中国正进入从空间大国向空间强国跨越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召开的,随着中国在2016年相继规划了国家“十三五”以空间天气为主题的国家天基与地基能力建设重大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的空间天气科学进入世界一流先进国家进军号已经吹响。这次大会对我国近20年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以及未来10年做一个回顾与展望。过去20年的进步已成为历史,未来要勇于走上领跑者的征程。中国将为国际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担当和贡献。
(一)会议概况
      本次大会有500多人参会,其中科技专家共491人,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和海外知名科学家近百位,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研究生近300余人,另有志愿者近20名,他们来自于海内外近70家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军队有关单位。
      大会于2017年8月1日隆重开幕。在开幕式上魏奉思院士提出“我国已建立‘天基’、‘地基’空间天气监测网这两个“足”,希望国家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这只“足”,只有空间天气科学的“三足鼎立”,我国的空间天气科学才能问鼎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肖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涂传诒、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等老一辈科学家纷纷表示,“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参会,觉得非常欣慰,我国空间天气事业后继有人,必将欣欣向荣。”

大会合影

      这次大会主要特色是采取了专题召集制,共召集29个专题,涵盖空间天气科学研究、监测、建模预报与应用的主要前沿领域的工作,特别是在空间天气监测、建模、预报、效应及应用多达12个专题。开幕式上共有17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在8月2-3日的六个分会场共安排了238人次的口头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此次会议还安排了224人次的张贴学术报告,并且展出了空间天气20年的主要成果,包括部分研究单位介绍、空间天气地基监测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997-2016年资助项目情况、历次全国空间天气学研讨会与全球华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情况、以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介绍等。闭幕式上还举行第三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将颁奖仪式。此次会议的报告数为历届之最,报告水平也达到了当前的国际水平,广大参会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从中大受启迪,激励了华人学界共同奋进、共创辉煌的决心。

      
左:北京大学肖佐教授开幕式讲话 右: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李炘璘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左:展板区花絮 右: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捷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二) 中国空间天气科学20年之《回顾与展望》
      自1997年5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的支持下,从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空间天气学研讨会算起,我国的空间天气研究已走过了20个春秋,从一个起步的三流国家经历了种种磨炼,实现了向二流国家前列的跨越发展。主要标志性进步举例来说:世界上首个以空间天气命名的中科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于1999年成立(后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早6年于美国 宇航局的空间天气实验室成立;地球空间双星计划于2010年与欧洲“集簇”卫星共同获宇航学院劳伦尔团队成就奖(航天飞机、哈渤望远镜、空间站等卫星也名列其中)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一期)建成运行;世界上首个的太阳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建成观测;中高层大气量子激光雷达获2017年5月国际博览会特别金奖等;空间天气基础研究发表论文量与引用量约占全球的30%左右(英、法、德、俄、日、印等均在~5%以下)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以及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成立运行,空间天气科学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实验室近20个,等等,我国空间天气科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回顾之余,我们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特别是没有专门的国家空间天气序列卫星计划,有效载荷的水平与世界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实验探测专业人才缺乏,还缺少重要的科学发现与理论上的新突破,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展望未来10年,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敢于担当、引领发展的创新路,更是两个空间天气研究“超级”大国中国和美国在领跑者的赛道上赛跑的机遇期,也是携手共谋国际空间天气科学发展和服务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新时期。中国“十三五”期间将同时实施两个重大国家计划,一是建设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建设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实现中国空间环境的“两纵”(东经120度和100度子午链)和两横(北纬40度和30度)的高时间、空间分辨率观测。为了解空间天气、保障空间活动和空间安全服务,也为“一带一路”空间环境科学认知和通讯保障提供支撑。此外,我国将建设国际一流的空间天气预报与服务系统,牵头实施国际空间天气预报研究计划、进一步深化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还应在国家行为、大国担当、助推经济、创新文化和数字空间等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做出中国人的贡献。这将是实现我国空间天气研究迈进世界一流国家的又一次跨越发展期。会议鼓励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应当勇于站上国际科学前沿舞台,敢于挤身领跑者的行列出彩。会议对青年人寄予厚望:我国空间天气科学问鼎世界一定属于当代中国青年人!
(三)第三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和优秀青年论文奖颁发
      第三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颁奖仪式于2017年8月3日下午在闭幕式上举行。三位获奖的青年科学家是何建森(北京大学)、李刚(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和乐新安(中科院质与地球物理所),他们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受到国际科学界关注。三位获奖人分别做了题为“太阳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电离层数据同化研究”、“高能粒子在内日球层的加速和传播”的学术报告与大家交流,并发表了获奖感言,中国科学院魏奉思院士、山东大学(威海)陈耀教授以及美国George Mason大学张捷教授分别为三位获奖人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并宣读了颁奖辞。

第三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颁奖合影

      为了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会议评选出16位优秀青年论文奖获得者,并在大会闭幕式上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这次获奖人是:
王锦(武汉大学),王宁波(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黄佳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赵国清(洛阳师范学院),张磊(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陈枫(美国高山天文台),张婧雯(北京大学),陈雪涛(中国科技大学), 李巧玲(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邱世灿(长安大学),曹兴 (武汉大学),陈相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王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志芳(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苏威(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孔祥良(山东大学(威海))。
(四)成立“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论坛”工作组
      为把人类关于认知空间的科学水平,把人类地球实验室的知识体系向“空间实验室”拓展;提升人类关于防范空间天气灾害的保障能力;助推人类和平利用空间事业,让空间天气科学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方向。在大会闭幕式上,魏奉思院士提议成立“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论坛”工作组,大会鼓掌通过。“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论坛”组织结构如下:
召集人:魏奉思、李炘璘、汪毓明、李   刚、冯学尚
计划组:冯学尚、张效信、李炘璘、张   捷、陈   耀
执行组:汪毓明、李   刚、张顺荣、刘立波、刘   颍、倪彬彬、颜毅华、
曹晋滨、宗秋刚、雷久侯、吕建永、方涵先、李汇军、肖伏良、王世金、沈   芳、史全岐、左平兵等。
秘书长:冯学尚(兼)
(五)致谢
      感谢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办好此次大会付出的大量心血和人力、财力的支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等对大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此次会务组及志愿者们的辛勤劳动,因有他们的付出才使会议能圆满成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大会组委会 冯学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