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一.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于2016年10月15日至18日与第3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市联合召开。
      本次联合学术年会参会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联合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2302篇,收录论文2244篇,开设专题87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0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联合学术年会设23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口头报告1582篇,张贴报告662篇。
      10月15日上午副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地震局陈颙院士作了“探测地下构造的主动源系统”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院士作了“太阳系空间环境与行星粒子逃逸”的报告;国家****入选者、吉林大学***教授作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前沿——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的报告;中石化石油勘探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魏嘉作了“π-Frame——大数据时代的开放式地震勘探软件平台”的报告;2016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同济大学王家林教授作了“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
      10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培震院士先后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柴育成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球科学“十三.五”发展战略》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作了题为《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纪脊椎动物群演化》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磁场与生物圈:新观测和解释》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研究员作了题为《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作了题为《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的特邀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研究院邹才能作了题为《中国页岩气:进展、挑战及潜力》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15 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
      10月16日上午2016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沈旭章、贺维胜、白 玲、张峰、倪彬彬以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袁三一、肖亮、任政勇、刘云鹤、刘双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10月16日下午,地球物理学分会场学术报告分两个会场进行,分别由倪四道教授和黄清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怀教授作了“大陆动力学模拟的一些问题”的报告;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作了“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向东逃逸的模式?”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冷伟教授作了“地幔热柱的动力学演化和地表响应”的报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陶知非作了“低频可控震源技术与应用”的报告;吉林大学林君教授作了“地球物理仪器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报告;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作了“光纤感测技术与地球表层系统监测”的报告;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建清作了“水电工程物探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的报告;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作了“震电机理与数值模拟”的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海洋战略、油气勘探、成矿机理、灰霾成因、地震灾害、空间探测工程、地学大数据等热点问题,不少会场人员爆满,报告之后的讨论互动也非常热烈,表明了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16日下午地球物理分会场学术报告后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颁奖大会,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计20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陈晓非副理事长和王小牧副理事长主持。郭建秘书长作了2016年学会工作报告;常旭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奖励评审委员会分别介绍了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的推荐经过和评选情况,王绪本教授介绍2016年(第七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情况,与会代表鼓掌祝贺获奖人。会上,理事长陈颙院士、副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常务理事姚振兴院士和万卫星院士、理事滕吉文院士分别为获得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和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工陶知非、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获奖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10月16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编委20余人和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学会秘书长郭建和科学出版社彭斌总经理出席了会议。受刘光鼎主编委托,副主编陈颙院士主持了会议。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少华编审做了2015—2016年度工作汇报。把编辑部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期刊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向编委会做了汇报。编辑部何燕博士、张正峰博士和胡素芳博士分别就期刊指标分析、网络平台建设和新英文刊创建等给出了书面意见或具体介绍。编委们认真听取了汇报,对编辑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期刊在学术质量、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提高给予高度评价,对期刊所获奖励表示了高度赞扬,对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期刊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如增设多栏目或评论,组约综述性文章,组织研究成果有地区特点的文章,加强与国内外优秀科学家的联系,奖励优秀审稿专家,等等。最后陈颙副主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办好学报。
      10月17日晚联合学术年会领导小组(会务组列席)进行了座谈,对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在肯定本届年会取得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的同时,也对年会的组织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提出了中肯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117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第32届地球物理年会实际设置40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国际专题:1. 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地球物理学专题:1. 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2. 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3. 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4.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5.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6.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7. 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8.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9. 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10. 大型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查;11.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12. 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13.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14. 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15. 互联网+地球物理;16.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17.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 18.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19. 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20.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21.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22. 海洋地球物理;23. 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23. 油藏地球物理;24. 微地震监测与反演;25.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26.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27.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28.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29. 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30. 地震大地测量学;31.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32. 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33. 非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基础理论方法;34.地球生物学;35. 地热理论与应用;36.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37.地球物理科技成果推广平台;38.东亚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构造地质过程(中国海陆地学系列图编制);39.行星物理学;以及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专题。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7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得到稳步提升。除了独立的国际专题之外,不少常规专题中也有境外学者的报告。参会者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会场不仅爆满,而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也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一些与国家或行业重大项目密切相关的专题不仅报告数量多、水平高,听众也非常多;互联网+、大数据、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解释等报告也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兴趣。
2.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由于本届年会专题多,且存在不少内容相近的专题,虽然组委会尽量在报告日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协调,但最终依然存在相近报告时间冲突的问题,令听众难以取舍。建议进一步完善报告的日程安排,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2)今年年会正好与SEG年会时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相关专题的交流效果。建议今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时间上与已知的重要国际地球物理会议冲突。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生依然是本届年会的主要参与群体,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也已成为本届年会不少专题的组织者,在学术组织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地球物理学科不断发展的希望和生命力。
      (2)张贴报告逐步受到重视,不少专题为张贴报告者提供了2-3分钟的口头介绍机会,交流效果比往年有较明显改善。
      (3)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设立了互联网+地球物理的专题,为促进地球物理在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4)年会的学术交流氛围越来越浓,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5)年会的网络化不断完善,显著提高了会务工作效率。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优化工作,尽量优化报告的日程安排,减少听众可能面临的时间冲突,不断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效果。
      (2)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并参与专题组织工作,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进一步完善现场注册手续,尽量减少注册等候的时间。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年会由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物理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2016年第四期《会讯》(总第134期),各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17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

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按专题先后顺序排序)
钱旺生  马晓龙  李   玮  王   旭  张   蕾  边伟伟  张大文  杨宜海  秦   策
姜   峰  呼彦朴  姜大伟  刘淑君  张文强  王亮亮  任   岩  刘   钰  邱长凯
贺前钱  马   险  高英杰  李武群  郎   超  范朝焰  靳佳澎  张广利  汤   婕
徐   丹  程广森  张   旗  许德友  蒋星达  熊繁升  吴   珊  张洪学  刘天时
艾三喜  宋   闯  汪秋昱  张博雅  星   炫 张一鸣  杨彩云  唐世林  姜光政
李午阳  林利明  周泓宇  吴   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