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3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学会工作
学术交流
2014年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学术交流年会纪 要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学术会议——地球物理新技术研讨会纪要
地方学会
报道
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承办单位与协办单位联席会在西安召开
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2014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实现科协工作新跨越(摘登)
中国科协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科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机遇,着力发挥学会的生力军作用,着力提高科普工作成效,着力拓宽人才服务领域,着力提高决策咨询水平,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创新和拓展科协工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建设“新四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1.
在科技人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积极运用各种手段,精心组织宣讲活动,面向科技工作者深入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各省组织开展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书班”,广泛凝聚科技界积极支持、参与改革的共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科协系统党员干部培训的重点内容,把深化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认识与筑牢理想信念、科学谋划科协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在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正确把握、凝聚共识上狠下功夫,切实把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2.
科学谋划科协事业未来发展。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提出科协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组织开展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抓住关键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着力解决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使科协组织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
积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中的作用,配合有关部委推进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科学评价试点、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改革任务,努力实现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要求。
4.
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科协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精神,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科协工作的意见》,力求突出重点、务实管用,指导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更加紧密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学会作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作用
5.
积极稳妥推动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刘云山同志和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把推动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摆在当前科协工作的优先地位加以推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注重与部门的沟通会商,加强对学会的指导和管理,做好试点和培育工作,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在联合相关部门和学会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具体承接方案、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报经中央批准后,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学会进行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成熟一批转移一批。同时,积极应对学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学会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学会治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引导学会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科技社团,为充分发挥学会作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继续抓好学会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引导地方继续支持学会提升能力,上下联动打造一批高水平、能够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现代科技社团。
6.
积极整合全国学会优质学术资源打造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全国学会积极申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流学术会议,加强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以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启迪创新思维、引领学科发展。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办好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举办首届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向公众展示最新最高科技成就。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继续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国际影响力,研究制定有关学术导向政策。实施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继续推动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7.
支持学会面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紧迫需求开展专业化服务。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探索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学会积极参与专家工作站建设,组织院士专家深入企业农村参与技术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项目合作和创新方法培训,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通过广泛活跃的群众性技术创新等活动,为推动“新四化”作出更大贡献。
三、大力推动科普工作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水平
8.
深化全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推进与各省(区、市)共建协议的签署工作,推动各省(区、市)与所辖地市签署落实目标责任书,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体系,启动“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预研工作。加强科普理论研究。
9.
着力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开展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谋划和前瞻研究,做好科普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大力推动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科技传播体系,辐射带动一批特色科普网站发展。研究提出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举措,重点推动科普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打造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经典科普作品和传统科普教育活动的游戏化产品。提高《知识就是力量》等精品科普期刊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继续深化教育科普资源开发开放。
10.
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传播中心。充分发挥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作用,深入推动学科科普传播。加强科普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加快培养专门科普人才。
11.
深化基层科普工作实效。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围绕人的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社区科普,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努力把更多优质科普资源引向农村社区,引向基层,缩小城乡科普信息化差距。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以“创新发展
全民行动”为主题,广泛组织开展2014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
四、切实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着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高
12. 深化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面向科技工作者精心组织“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巡回报告会,丰富完善活动内涵,充实专家力量和题材内容,扩大活动覆盖面,充分展示老一辈科学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在推动实现中国梦中的时代风采,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3.
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研究制定科学文化建设纲要,研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界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学术传统,进一步凝练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发展科学文化载体,办好《科协论坛》等理论刊物,用科学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14. 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继续牵头做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联合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团中央共同举办“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举办“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全国巡展活动,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广泛宣传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塑造科技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15. 加大表彰举荐人才力度。精心组织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在科技界享有盛誉的品牌奖项。深化“海智计划”工作内涵,既积极联络华人科学家,也积极联络愿意来华工作的外籍科学家。推动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并担任重要职务。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16.
深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加强宣讲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目标要求。发挥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
五、加强战略研究,把科协组织作为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7.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加强战略研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中长期战略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及时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发挥专业优势遴选判别重大机遇和方向,为科学谋划我国科技战略布局提供高端咨询;扎实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试点工作,聚焦环首都区域生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共性难题,组织院士专家开展跨地区多学科的专题调研,打造一批决策咨询品牌。
18.
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制度。深入开展专项调查,全面了解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举措提供科学依据。拓展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功能,切实把调查站点建设成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联系点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点,提高应急调查能力。
19.
加强决策咨询数据共享工作。努力打造包括中国近现代科学家数据、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科技人才政策信息、科技社团数据和科技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决策咨询数据库,为科协发挥科技思想库作用、服务科学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六、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努力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广交科技工作者之友
20.
抓紧做好建章立制。研究制定《中国科协党组关于进一步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协关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科学决策水平,推动建家交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组书记处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联系县级科协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科协机关32个县级科协联系点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加强县级科协建设。研究建立科协系统专职干部业务培训制度。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县级科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科协工作的意见》。在科技工作者密集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建立科协基层组织,加大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力度。
22.
继续办好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认真做好中国科协八大代表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水平。
23.
加强科协系统作风建设。抓紧出台中国科协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建立学习考核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提升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学会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地方科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
24.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研究和交流。建立学会党建研究会,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不断扩大学会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年迎新茶话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告厅举行。我会领导、主要支持单位和会员单位的代表、部分学会志愿者及会员约150多人出席了茶话会。会议由常旭副理事长主持。
首先由陈颙理事长致辞,致辞中讲到:2013年在我会老一辈地球物理科学家的指导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令大家感到非常欣慰。近期,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文件,这是促进学会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2014年要努力发展、壮大学会,希望通过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衷心地感谢支持学会工作的会员及志愿者,祝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并为到会全体代表赠送了他编写的科普图书《自然灾害》。
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秘书处对学会2013年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内容包括:学会管理、学术活动、科普工作与继续教育、宣传出版、社会服务及表彰奖励六个方面;并对201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汇报,特别强调了在新时期,学会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和繁重的工作,根据我会无挂靠单位的特殊情况,学会要想承担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职能和作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现有优势抢先一步、做出特色、做强学会。
会上,颁发了“2013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陈颙理事长介绍了“2013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评奖过程并宣布评奖结果,并简要介绍了获奖人成都理工大学贺振华教授对学科发展所做的贡献。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为贺振华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贺振华教授发表获奖感言,讲话中充满了对地球物理事业和地球物理学科的热爱。他说非常高兴荣获这个奖项。自1959年步入地球物理这个专业,一直在成都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至今已五十多年,经历地球物理事业在我国的兴衰起伏,尽管现在已到不惑之年,但是仍要继续为振兴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发挥余热,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为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延续这个事业,把接力棒接好,完成中国地球物理振兴发展的梦,使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副秘书长黄清华教授对2014年学术年会的筹备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黄清华教授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工作的支持,与大家共同回顾我会近五年来学术年会所经历的变化,他说正是因为大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九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我会的学术交流工作才得以稳步推进。同时向大家通报了2014年学术年会的时间、地点及会议名称和办会形式。
在自由发言阶段建言不断,我会老会员钱玉好老师讲到:学会的改革目前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问题需要广大会员来共同策划,学会秘书处要广泛地听取会员的意见,更好地为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服务,并预祝未来地球物理学会越办越好,地球物理事业越来越兴旺。
我会会员单位北京桔灯公司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邀到会作了汇报演出,表演从形式到内容均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自编自演的小品幽默诙谐、舞蹈欢快、歌声优美,体现了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精彩的演出一次次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带着对新老朋友的祝福,对中国地球物理界的期望,茶话会在温馨、祥和、轻松、愉快地的气氛中结束。
茶话会后,学会秘书处召开了秘书长扩大会议,陈颙理事长,郭建秘书长,副秘书长黄清华、倪四道、孔繁恕、刘元生、周坚鑫和秘书处顾问曲克信、吴海成及部分地方学会代表参加了会议,就学会2014年的重点工作特别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册会员重新登记工作进行了商议和安排。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3月22-2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在苏州召开。在国家对学术性社团组织进行重大改革的形势下,学会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机遇,如何设计学会改革方案、应对学会改革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和亮点。今年联席会除地方学会外,还要求专业委员会和会员单位派人参加。参加会议的有:山东、辽宁、吉林省、陕西省、山西省、上海市、湖南省、广西、桂林等9个地方学会秘书长,大陆动力学、矿山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工程物探、天灾预测等7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铁道分会、地球物理学报等学会分支机构以及铁路信息网、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长江大学、长江物探公司、中石化勘探院、北京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石油东方公司、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单位会员的联系人,学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及工作人员均出席了会议,与会人数近50人。
会议主要包括三项内容,首先郭建秘书长报告了2013年学会工作总结、2014年工作计划(详见第122期《会讯》)及学会改革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郭建秘书长在会上详细传达了国家、国务院和中国科协有关精神,中国科协对学会改革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领导小组,应该说2014年是学会改革元年。这是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重要机遇,是发挥优势、拓展学会功能的重要机遇,也是做大做强学会的重要机遇,更是促进学会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机遇。希望大家认真研读《中国科协2014年工作要点》及李源潮八届五次全国会议上的讲话,指导我会改革。通过对中国梦的深入阐释和理解,认识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领导作用,从科技创新出发,依靠创新驱动为主,进行学会改革。应抓住政府职能转移的重大机遇,用过硬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会优势,推进政府转移职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也将抓住这次机遇,赶上学会改革浪潮,加强自身发展。
郭建秘书长在会上介绍了2014年的主要工作并提出下列需要讨论的问题:
1.会员重新登记与发展。
按照民政部要求,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会员需要重新登记并增加信息,希望做成最后一次重新登记,并在网上做好会员同步管理,保证常态发展。学会将安排专人专门进行会员发展工作,争取每年发展1000人入会,活动会员发展到10000名以上,单位会员发展到100家以上。在会员入会方面,要做到手续简化,可实施网上会员申请入会。要加强宣传、鼓励入会,保障会员利益,集思广益、深入思考如何让会员和非会员不一样。
2.分支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为加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和壮大,加强为会员服务的能力,拟设立地方分会或地方办事处。将适当发展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学术年会
今年学会的第30届学术年会与2014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联合召开,加强地球物理和其他地球科学学科的融合和互动。
4.地球物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加大力度建立地球物理评价体系,在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科技成果评价、地球物理仪器评价、技术咨询、服务、职称评审、科技奖励等方面做好为会员服务工作。
第二项内容是颁发《会讯》优秀通讯员奖,学会老秘书长曲克信先生为《会讯》优秀通讯员颁奖,希望大家关心《会讯》,关心网站,关心宣传自己。多总结经验,多指导创新,合力推进学会发展。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因投稿数量和质量俱佳,蝉联了该奖项。
会议第三项内容为讨论环节,地方学会秘书长、单位会员代表及专委会代表踊跃发言,对自己单位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对学会改革方案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意见。
科普委主任周坚鑫首先在会上汇报了科普团队建设和科普教育基地挂牌情况,希望大家多参加科普宣传。呼吁大家要积极支持学会的会员重新登记工作,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学会能负起责任,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建议学会加快设立分会,更好的吸纳外地会员直接加入学会。要把注册工程师和科技奖做成学会的品牌。
辽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石殿祥汇报了环渤海泛珠三角会议筹备情况及平台成立情况。在学会建设方面提出“年轻的进入角色,年长的进入状态”的要求,积极发展新会员。石殿祥介绍了其发起的“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绿色家园”万众签名活动以及积极支持草根地球物理工作者申请项目等工作,热情推荐科普活动和科普资料,希望能与对科普工作感兴趣的同志进行积极的沟通合作。新颖、多样、富有活力的活动介绍吸引了与会者的兴趣。
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惠民积极支持发展会员,提出增设专业委员会通讯员、颁发《会讯》通讯员证的建议,以提高投稿积极性。他表示作为专业委员会代表,很想听听地方学会的工作情况,甚至搞些联合,在聆听地方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很多启发。希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能继续参加下一届全国秘书长联席会。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单位会员高校代表韩立国和我会副秘书长黄清华均提出学生会员发展问题,希望学生会员能获得更大优惠,如会费减免,成立学生会员委员会等。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陕西煤炭科工委单位会员代表冯宏建议学会应有自己的标准规范,应涉及行业标准,让主流承认,得到社会认可。并希望做《地球物理发展年鉴》,让行业成果得以更好展现,以提高学会影响力。
山东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湖南学会秘书长、中南大学单位会员代表朱德兵、桂林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兼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谢鸿荣、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许瑜等代表也在会上相继发言,进行了诚恳有益的汇报交流。
会议秉承了学会一贯民主办会的优良作风,与会者畅所欲言,提出疑问、建议和意见,学会秘书长认真聆听解答大家的疑问,讨论时而热烈时而温馨,会场气氛十分和谐。大家总结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探讨学会发展走向,为学会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前还将中国科协编印的《中国梦-人民梦·科技梦·青年梦》一书发送给到会代表,同时发送了会员重新登记的相关材料和2014年学术年会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协调会于2014年2月27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运泰院士主持会议,名词修订工作组的12个分学科召集人和全国名词委协调人刘金婷等22人参加了会议。
陈运泰主任首先对参与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的所有专家前阶段的工作成果给予了肯定,并感谢各位专家对此项工作的积极支持和辛勤付出。然后介绍了本届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进展情况:
1、收词量大增。1988年版名词为1393个,这次初步收集7863个,经整理目前保留了约为7600个。新增加的名词反映了3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地球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学科领域扩大;地球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交叉融合;
2、第二版概念体系尽量保持与第一版一致,保持名词审定工作的连续性。只对1988年版的极少数几个印刷错误做订正;
3、词条的学科分组由原来的12个调整为10个,即01-地震学、02-地球动力学、03-地球重力学、04-地球电磁学、05-空间物理学、06-地球热学、07-流体地球科学、08-勘探地球物理学、09-海洋地球物理、10-灾害环境与安全。虽然分组做了重新组合,但以前的分工还在,除了组内协调,要重视协调各分组间,特别是交叉应用的词汇的注释,如原观测技术组的词条现分散在各相关分组,注释时要予以特别关注;
4、待解决的问题:
虽经调整,修订版(初稿)的所有7600个名词按学科顺序划分,但有的名词的归属一时难于确定,如 “板块”,“减灾”,“观测技术”等词在许多组例均有收录。还有书写错误、定名不当、收词宽严不平衡以及内部重复等弊病。全部名词有待在进一步确定名词归属后按名词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按学科顺序排列结果再做一次审核,以排除错误、定名不当、收词宽严不平衡以及内部重复等弊病。
接下来各分组负责人认真讨论了整理词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最后陈运泰主任和名词委刘金婷老师对大家提出的学科组分类、注释格式、翻译标注、学科分级等具体问题做了解释和说明。
会议还商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1、3月7日前各组交选定的词条初稿;
2、3月14日前由陈运泰主任统一协调后,将收词反馈给各组,开始注释工作;
3、5月底前各组交注释稿,请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阅;
4、6月底前复查、并提交词条审定初稿。
最后,陈运泰主任向大家通报了有关与台湾地球物理界同行商讨开展海峡两岸地球物理名词解释及对照的有关情况:台湾地球物理工作者非常关注大陆地球物理科技的发展,尊重我们的成果,希望加强沟通与交流,在两岸地球物理名词使用上相互借鉴,尽量减少差别,促进两岸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
陈运泰主任感谢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希望各位专家再接再厉,努力圆满地完成地球物理名词修订工作,使新版地球物理学名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满足地球物理科技发展的需要,促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
(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承办,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武汉长盛工程检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中地华北(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三届五次主任工作会议于2014年2月23—24日在厦门召开,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贵,常务副主任曾宪强、薄会申、冷元宝,副主任张建清、陈昌彦,专家委主任徐义贤、副主任肖柏勋、沙椿、李坚,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近3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冷元宝作了题为“2013年度工作汇报和2014年工作安排”的报告,总结了专委会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对2014年的主要工作及具体安排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本次会议需讨论的几个问题。专委会各行业召集人和专家委分别汇报了2013年度的工作和2014年度的工作安排。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专委会2013年度工作报告;讨论了专委会2014年换届选举事宜;初定了以“城市灾害防治”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工程物探疑难问题研讨会事宜。
本次工作会议上,赵永贵、徐义贤、肖柏勋等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工程物探与检测疑难问题研究进展”、“声二极管和热二极管引领新技术革命”、“工程物探下阶段工作设想”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总结了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十余年来梳理、解决疑难问题的总体情况,提炼了下阶段的工作设想,就前沿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一专题 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
提交论文32篇,年刊录用32篇,年会报告2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为英文国际专题,主要涉及亚洲地球物理学最新进展。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台湾和中国大陆的27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专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当前国际上关于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大部分报告均为世界国际最高学术水平。例如,关于近年来大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全球动力学变形的理论及应用,关于地震断层反演研究技术和方法,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震源深度估计,利用地震面波研究岩石圈结构,利用卫星重力观测研究地震的方法,与地震相关联的地球电磁场变化,强地面运动,背景噪声地震面波的提取,地震位错Love数与经典Love数之间的关系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该专题的参会者大多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们的报告均为国际科研水平,反映了地球物理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例如:意大利米兰大学Sabadini教授和Cambiotti博士的报告介绍了考虑构造应力和地震应力的粘弹地球变形理论;日本学者Hattori教授介绍了降雨产生滑坡的预警研究成果;雷建设研究员报告了利用地震波技术研究天山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构造结果;孙文科教授报告了地震位错Love数和经典Love数之间的理论关系;宋晓东教授及其团队以及黄清华教授团队介绍了利用地震波研究区域构造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德国GFZ汪荣江研究员提出了结合单频GPS和MEMS加速度仪检测地面强震动的新方法,以及利用高频GPS和地面强震动观测研究地震破裂过程并进行快速预报的方法;日本京都大学徐培亮博士介绍了新的误差估计方法;姚华健教授介绍了利用瑞利波和ZH比数据约束地壳Vs及伯松比的研究结果;台湾中研院的赵丰教授报告了利用GPS和海底压力计检测地球自由振荡模的方法及结果;李振兴研究院介绍了利用重力观测结果反演地下异常质量位置的方法;金双根研究员介绍了利用重力卫星数据研究南极环流的结果;台湾交通大学黄金维教授接受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仪器和方法;美国刘澜波教授介绍了古人类与古构造之间的关系;沈旭章、Xu Guangjing、Tang Genyang、Bai Ling、Wang Tao、Meng Guojie、Zhang Huiqian、Lin Xiaoguang等都给出了精彩报告。等等。
由于该专题专家云集,报告内容水平高,吸引了很多听众,会场爆满,不低于60人,最多约120人。
该专题非常成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专题是一个综合专题,论文数及参加人数和去年大体相同,论文涉及范围广,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希望今后进一步扩大英文专题规模,适当时候,建议增设分专题,扩大影响。
建议建立专用年会网页,同时具有英文会议信息,便于国外学者查阅。
建议会前尽早确定并公开会议报告程序,以便国外学者尽早安排餐会行程。
建议第一专题会议室更大一些,至少容纳120人以上。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建议地球物理学会牵头,创办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CGU),以便成为除了AGU和EGU之外的最大地球科学年会。这是将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希望地球物理学会一定抓住机会,越早越好!
第二专题 中国大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Sinoprobe 进展
提交论文45篇,年刊录用39篇,年会报告2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包括深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宽频地震、MT、方法、应用区域,涵盖了青藏高源、华南花岗岩区、东北森林覆盖区、华北克拉通等;通过多方法,多尺度的探测,提示了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研究的一系列成果;
2.深部地球物理科普视频。有一个报告为深部地球物理科普视频,介绍了深部探测的主要技术,包括地震、电法、重磁等。为公众理解地球物理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地球物理数据管理。有一个论文涉及到地球物理海量数据的管理方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青藏高原地壳流:各位报告人通过反射、折射、宽频等地震方法探测的研究,对前人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的模型提出质疑。有部分观点明确否定了下地壳流动的可能性;
2.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会议报告中体现了各学科综合探测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在相同地区不同方法探测成果互相约束、验证。为研究区深部结构等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多方法、多技术的综合探测成果,是应该更深入发展的科技动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综合利用地球物理的各种方法技术,完成对某一地区的深部探测。各方法相互约束,验证,真正做到地质与地球物理、地表与深部的紧密结合。
并建议加强地球物理技术的科普工作。使公众对我们的工作有更广泛的了解。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今年会员网上注册已经大大减少了现场注册、注册排队的现象,希望明年继续加强,真正方便会员。
若条件允许,希望能够增加口头报告的比例。(本专题今年仍有多位同志希望口头报告,但由于名额有限,未能如愿)
第三专题 芦山地震
提交论文22篇,年刊录用22篇,年会报告20人,其中口头报告12个。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芦山地震的地震震源区层析成像研究。通过体波和面波成像技术,结合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观测资料,获取了芦山震源区精细的三维结构,局部区域分辨率达到1km左右。研究发现,芦山地震主要破裂区和余震主要发生在高速异常体内,从而,推测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地震空段之间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2.芦山地震的余震精定位研究。房立华、张海江等通过震后流动台的资料,对芦山地震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给出了芦山地震的精确位置,发现芦山余震除沿东北-西南方向走向的断层面分布外,还沿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反向逆冲断层分布,为认识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了重要依据。
3.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多位研究人员通过结合远震、近场强震仪以及GPS等的观测资料,对芦山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进行了精确分析,发现芦山地震主要发生在15km左右的深度上,最大滑移量在1.2-1.3m之间,主要集中在深部。为认识芦山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提供了准确结果。
4.芦山地震强地面震动和库伦应力变化。通过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模型,多位研究者研究了芦山地震的地面强震动和库伦应力变化,并对比了烈度图的分布,探讨了芦山强地面震动的大小以及影响强地面震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地震库伦应力变化,对于认识地震危险性,以及地震中长期危险性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芦山地震及其余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高速异常体内;
2. 芦山地震余震分布在东北-西南走向的主震断裂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反向逆冲断裂上;
3. 芦山地震动态破裂过程显示芦山地震主要发生在15km左右的深部,能量集中释放在前10s,在主破裂周围可能存在一些小的破裂;
从学术增长点来看,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强地震的研究,单纯依靠远场地震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结合多种资料和手段对地震进行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如何通过快速的资料获取,在最短时间内对大地震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解,从而为地震应急提供服务。本专题的一个报告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未来,如何快速的确定地震大致的位置、破裂面大小、影响范围以及可能的灾害大小,将是重要的学术增长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加大对资料获取的投入和支持。从本专题的几个重要的结果来看,都是在大量布设野外观测设备的基础上获取的,因此,如何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对于大地震研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不同学科和观测手段之间的联合。随着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的进展,联合空间大地测量资料和地震波资料研究地震性质和位置将能大大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3.加强国家需求的研究。大地震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防震减灾,因此,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给出地震的影响范围和大小,准确分配救灾力量,如何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科学规划,是防震减灾的重要需求,也是科学界应尽的义务。因此,建议本学科在这方面多加关注。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会场准备较为仓促。投影仪没有调好,导致报告两次被中断,影响了报告人的情绪和报告的流畅性。另外,电脑配置不好,没有配置应有的软件,导致一些PPT的图显示不了,影响了报告的质量。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考虑周到些。
2.没有及时给报告人提供报告的安排。本专题有2位报告人没有参加,也没有派人代讲,严重影响了报告的日程安排。据悉是因为报告人没有提前收到通知,是做口头报告还是展板。建议学会能够及时的将报告信息告知每一个需要作报告的人。
第四专题 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金属成矿预测
提交论文23篇,年刊录用23篇,年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流体包裹体在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阐明了流体包裹体在致密油、致密气和火山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成因、来源、运聚机理、富集规律等方面的应用,揭示了四川盆地侏罗系储层致密化及其对致密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2.含油气盆地油气流体与幔源流体交互作用与成藏规律研究。根据来自含片钠铝石砂岩中烃类流体包裹体的证据,深入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和孤店油田中的孔隙流体演化特征,建立了后期幔源CO2驱油型成藏模式。
3.油气包裹体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与成熟度分析研究。利用单个油包裹体的Micro-FTIR分析,可对不同包裹体中有机质官能团特征和原油成熟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油源判别提供依据,解决油气成藏中的单源、混源或多源供油问题。
4.矽卡岩型矿床致矿侵入体的识别标志与成矿规律研究。基于新疆阿尔夏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实例研究,提出了致矿侵入体的识别标志,建立了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模型。
5.铀矿床成矿流体稀土元素特征与流体来源研究。通过对赣杭构造带居隆庵矿床赋矿围岩、矿石、构造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查明了该铀矿床成矿流体的稀土元素特征,阐述了其成矿规律与地质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揭示了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通道,厘定了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先后序次,明确了致密油气聚集规律;揭示了火山岩储层油气的成因、来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
2.揭示了陆内裂谷盆地后期幔源流体侵入油气储集层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松辽盆地南部后期幔源CO2驱油型成藏模式。
3.根据油气包裹体的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揭示油气成藏中的单源、混源或多源供油问题,为油气成熟度及其成藏期次的划分和统一油藏中混油混源特征的界定,提供了烃类分子结构及其含量的地球化学依据。
4.基于新疆阿尔夏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实例研究,提出了致矿侵入体的识别标志,建立了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模型。
5.揭示了赣杭构造带居隆庵矿床成矿流体中明显富集HREE,富集重稀土元素是深部地幔流体主要特征之一,表明相山居隆庵铀矿床成矿作用与深源地幔流体密切相关,其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流体。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流体地球科学观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源泉和精髓,从固体地球观到流体地球观的转变,是未来地球科学及其科学思维方法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之一。
2.未来流体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是幔汁理论、烃碱流体、地球排气与金属矿产、油气能源矿产形成、重大地质灾害孕育及预测等国际前沿理论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
3.建议加强地球流体系统与分支体系的物理、化学、成矿机制、成灾机制与预测评价研究,加强相关领域的数据库建设及方法技术创新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改进年会缴费办法,以便网上可以直接缴费,或从存取款机直接转账;
2.建议对缴费的会议论文摘要或全文,刊登在《地球物理学报》增刊或其他杂志增刊,这样尤其对年轻同志或需要评职称的同志真正有用。
第五专题 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
提交论文29篇,年刊录用29篇,年会口头报告17人,张贴报告9人。
一.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按照专题多年的组织模式,本届年会继续采取邀请报告(主题报告)和自由报告相结合的形式,2个邀请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面。全部口头报告均到会进行了交流和报告,但张贴报告仅有9人到会张贴了报告,部分张贴报告人(3/9)在口头报告之后进行了3分钟的简短报告。
本专题的报告主要为三大部分:首先是传统的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及演示磁组构等在地质学方向上的应用方面:与目前国际上主要热点一致,目前构造磁学的研究热点和核心科学问题仍然是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西部造山带地区的块体碰撞-拼合模式和过程、新生代隆升和变形过程等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构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前寒武纪超大陆的重建问题。该领域尽管大家仍在坚持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总体感觉创新少、重大/重要突破少。
第二个大的方面是磁学及其在新生代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这一领域应该是由于微磁学及合成磁性矿物研究的进展,似有在本领域研究上注入新兴之火之势。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也许对新的环境磁学参数的构建,以及实测磁性参数的环境意义的解析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一个方面应该是生物磁学这一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可喜成果:到会的几个报告集中反映了目前在地球磁场的变化对生物/微生物的抗紫外B波辐射能力、导航能力方面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环境变化对趋磁细菌多样性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及利用仿生生物学技术合成的纳米级磁性矿物与医学上“靶区投送”与“定位诊断”等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这些新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延伸,既是传统古地磁学的研究范畴,又是得益于现代计算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交叉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因此,大力鼓励学科的交叉,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是古地磁学这一交叉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障。
此外,红层中的“磁倾角浅化”问题已经危及到传统古地磁学在块体运动学和古地理位置重建方面的可靠性。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存在但没有普遍性,应该与沉积岩中的剩磁机制有关:碎屑沉积剩磁有可能存在显著的磁倾角浅化现象,因此,有关学者建议立项对此问题以及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的中新生代视极移曲线的可靠性加以必要的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总体感觉本届年会的报告和交流还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部分学生的报告内容深得与会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和好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贴报告的效果,由于某些报告人自身的不重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来年这一模式可以考虑,由各专题召集人调控的短报告(比如5分钟或8分钟)与张贴报告相结合的模式。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poster还是放在楼道里,重视程度不够,交流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果能有一个大的集中空间大家一边茶息,一边交流也许效果会好些。
总体感觉很难做到口头报告和poster一起,平等地参加优秀学生论文奖的评选。这几年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一视同仁,但还没有一位张贴报告的学生获得与会老师们的认可,而评为优秀学生论文,这也给我们每年报告的安排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第六专题 地球电磁法研究和应用
提交论文32篇,年刊录用32篇,年会报告2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该专题的参会者以研究生居多,反映了他们在地球电磁法以及相关学科中的研究进展。交流的论文涉及到电磁方法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电磁理论和方法研究
电磁理论和方法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储层孔隙度对海洋可控源电磁特征的影响分析、二维时移大地电磁法用于油气藏监测的方法和应用研究、可控源2.5D自适应有限元正演、AR(p)模型预测大地电磁时间域资料、电磁-重力的联合反演、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中空气波压制方法等。
2. 电磁技术应用研究
如羌塘地块中部电性结构研究、三维CEMP法在川东北HCL构造勘探中的应用,重力、电法、钻井、测井、三维电磁-重力联合圈定WH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分布、秦岭造山带及邻域地磁异常场特征、CSAMT法圈定富水区、新疆地区地壳磁异常和居里等温面研究。
3.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研究
在地震电磁信号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研究方面,本次年会有如下研究:芦山地震震前地电异常特征研究,基于动生电磁感应效应机制的地震电磁场的特征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电磁方法新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地震电磁信号的形成机理、模拟了地震电磁信号的传播方式和计算方法、总结了地震电磁信号的观测等;
2. 在电磁正反演技术方面,从1-D到3-D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发展,涉及到了地球电磁研究的许多领域,包括MT、TEM、CSAMT、地震电磁研究等方面;
3. 应用研究方面:三维MT和重力联合解释技术成功应用于石油勘探;提出了用于油藏监测的电磁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增加邀请报告,加强高学术水平和前沿研究的学术交流。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由于本届年会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时间冲突,导致部分报告人员不能到会。
第七专题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
动力学
收到论文29篇,年刊录用29篇,到会交流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15人,其中学生19人。
专题召集人:石耀霖,蔡永恩
会议主持人:王世民,朱守彪,周元泽
本专题于2013年10月15日上午(口头报告)及下午(张贴报告)进行, 会议严格按照要求举行,进展顺利。
会议主要内容:介绍了目前地球动力学中的前沿科学问题, 特别是地震与地应力、地形变、地热、断层几何等物理量及物理过程的关系,给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会议讨论热烈。具体如下:
王世民通过数值模拟给出,可根据无量纲温度-无量纲时间曲线校正地温测量结果,不必等待钻孔水与围岩达到完全的热平衡,再来测量钻孔温度。
缪淼研究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余震不是由芦山的主震触发所致,而是由2008年的汶川地震及芦山主震共同触发产生。
杨少华通过模钻井液对断层摩擦生热影响不大。停钻8个月后,影响小于0.01℃,钻井液较大的影响了正常地温;在实际中,对钻孔测温数据应当校正。尤其是地温梯度部分应当校正。
袁杰通过有限元方法,在国内首次模拟给出了断层自发破裂的动力学过程,展示了摩擦关系、初始应力对地震破裂模式的影响。
谢周敏定量给出了构造应力和断层高泊松比的关系,它们共同影响着断层内的应力状态。
第八专题 中国大陆动力学
提交论文21篇,年刊录用21篇,年会报告13人(临时增加1人),张贴6篇,3人临时因故未到会作报告,其中学生代表8人,参加会议人数前后80余人次。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口头报告包括:(1)大陆动力学和目前的矿产资源探测(煤层气、天然气水化合物、钾盐)相结合研究;(2)深井地震观测;(3)采用接收函数等地震资料处理手段,进一步研究探讨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的结果。
2.张贴内容包括:(1)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区部分范围对的中小地震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2)介绍了接受函数研究西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的结果;(3)对青藏高原中部地震波走时异常及成因进行了进一步(与前人工作对比)分析。
3.主要成果:(1)采用叠加前时偏移和AVO分析等方法可以很好地获取煤层气的富含程度;(2)钾盐矿区的物理特征是:重力负异常、高电阻和低速低频;(3)塔里木盆地各地块的壳幔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自上而下分为新近系-第四系沉积层、震旦系-古近系沉积层、上地壳结晶基底、中地壳、下地壳上部、下地壳下部。岩石圈地幔上部和下部也有明显差异。中地壳低密度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厚度3~9km,深度约25km的薄层,。下地壳下部低密度层是一个连续的厚度5~10km,深度约45km。的薄层,推测这两个层中普遍发生部分熔融;(4)腾冲5.2级地震拟为非双力耦型地震,且与腾冲火山岩浆活动相关。云南地区不同地块间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结合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多种物探方法的综合及研究可以在探测新的矿产资源方面发挥更好的效果。
2.地面-井下多深度地震观测是一种可以获得更多或更高质量的地震信息的有效观测方式。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和建议
1.展望:大陆动力学的 基础理论和矿产资源勘探的进一步结合。
2.建议:扩展本专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的实例研讨。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简化投稿、审稿、注册等程序。
第九专题 岩石圈结构探测与研究
提交论文18篇,年刊录用18篇,年会报告1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探测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通过地震流动台阵探测和人工地震测深工作,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南段,获得了大量探测数据,为深部结构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众多的探测成果,丰富了我们对这些地区深部构造和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2.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利用地震流动台阵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等地震学方法,对岩石圈及地幔结构进行了成像。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探测到该地区有地壳低速体的栅状结构以及上地幔中的NE向高、低速条带相间分布的特征。在东北地区利用地震噪声和面波反演的方法进行三维结构成像,在30-80km的深度,松辽盆地呈现高速异常,100km深度以下的大兴安岭地区速度偏低,表明这里的岩石圈较厚。在鄂尔多斯地区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该块体的相速度整体偏高,内部差异较小,具有稳定的克拉通块体特征,在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西南缘在不同周期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特征,可能与火山活动或深部物质的流变性有关。
3.在华北地区进行的超长距离人工地震折射剖面,不但得到了地壳的细结构,还获得了地幔介质结构的信息。文登—沂州—阿拉善剖面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长度达到了1500km,除识别出地壳内常规的Pg波、Pci波及PmP波外,还清楚的对比出了岩石圈下部的两组震相PL1和PL2波,岩石圈总体表现为东部减薄、西部增厚的特征。
4.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地震流动台阵探测研究中取得了众多的结果。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川滇地块东边界的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系的地壳结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东侧的波速比低于西侧的波速比,推测这是华南地块与川滇块体物质成分不同所造成的。而小江断裂带上的波速比更低,低于1.7,这说明断裂带内部的物质强度较大。利用面波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和云南地区普遍存在明显的壳内低速层,且具有薄的岩石圈盖层,扬子块体下方则表现为高的壳幔S波速度特征。利用面波数据还得到了云南地区深部介质各向异性的分布特征,15-30s的地壳中的快波方向呈现出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有旋转的图像。
5.对规模较大的红河断裂带,开展了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在断裂带西部的南北向约300km长的盐源—云县测线,测得莫霍面的埋深在红河断裂的南侧为45km,北侧加深到50km,断裂带南侧的地壳速度偏低。在滇南中部开展的东西向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也反映出红河断裂带东西侧地壳结构的显著差异。沿着普洱到泸西一线,还实施了一条长360km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该测线近垂直于红河断裂、楚雄-通海断裂,而与小江断裂斜交,其西南侧上地壳速度较东北侧低约0.4km/s,从速度异常形态看,红河断裂在上地壳范围内倾向西南,两侧Moho面深度有明显跳变,它可能是一条超壳断裂,其两侧分别属于不同的构造块体。
6.近年来,我国地震科学家走出国门,在蒙古开展了深部结构的探测研究工作。在蒙古地区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获得了宝贵的地震记录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蒙古中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成像,给出了地壳厚度的变化特征。
7.专题会议上,与会代表还展示了利用航磁数据获得的广东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起伏变化,并用此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估;利用浅层面波探测方法在通海—江川盆地获得了浅层结构的三维图像;利用USArray台站对北美岩石圈结构进行的研究,发现这里的P波速度在北部较高,而在佛吉尼亚到密苏里的下岩石圈有一线状的低速体存在,有可能和地幔热柱有关。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地震台阵探测工作,密集的台站分布得到的丰富的探测资料,使得我们对深部结构的反演勾划出更细致的图像,对大量资料的快速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应充分挖掘地震波形资料中的信息,特别是地震台阵探测获得的大量波形记录,应注意在这方面的投入,关注国际上的动向。
要关注与深部结构相关的微弱信号的提取。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这次年会举办的更学术化、专业化了。但会议的会场不能满足需要,不少会场挤得都进不去,应多安排较大些的会议室。
张贴报告给的时间太短、太晚,许多人没时间去看了,Poster作者的积极性也不高。
第十专题 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
提交论文47篇,年刊录用47篇,年会报告30人(口头+张贴)。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内容包括:地震定位和岩石圈结构研究、地球科学数值模拟、震源机制和地壳应力场、朝鲜核爆研究及科考进展、地震触发及地震破裂、地震各向异性、地震观测等方面。
主要成果:1.在地震定位和岩石圈结构研究方面:通过接收函数法反演青藏东缘及四川盆地地下深部结构变化,反演得到的接收函数偏移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三条剖面地壳、岩石圈及上地幔深度的变化;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区内震源参数与地壳 3D 速度结构;采用时间域的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了帕米尔东北缘固定数字地震台站和天山流动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的H-kappa 叠加方法研究了帕米尔东北缘的莫霍面深度和地壳泊松比;应用 P 波接收函数方法精细反演北京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利用不同频段的接收函数,反演KMI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的 S 波速度结构;利用单台定位方法研究了自贡-荣昌地区浅层结构与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彝良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不仅显示出地震活动与这条深大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在震源深度的确定上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利用剪切波分裂,对山东地区壳幔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壳幔之间构造活动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解耦;利用不同震源有限破裂模型合成远震体波数据,反演了震源质心深度,并分析质心深度的误差;对多尺度的层析成像方法进行研究,该方法有效的消除由于均匀参数化方法造成的虚假异常,减少模型参数的冗余信息,计算效率及内存使用量优于其他的参数化方法。
2.在地震震源机制和地壳应力场研究方面:对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各主要断裂带、各次级块体内震源机制解类型与构造背景相一致的分区性明显,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分界带,且该断裂带中段和南西段构造应力场特征并不相同等结论;利用2008 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反演得到了 183 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计算了 146 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相关系数,并由震源参数应力降的大小和时空特征间接估计震源区内应力释放的水平,由震源机制的相关系数估计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采用改进的网格搜索法对首都圈地区进行应力场反演,该方法准则更加合理,考虑数据的权重,可将大震数据和小震数据有效结合,并给出结果置信区间,反演得到首都圈的局部应力场受到断裂带的影响,差异性较明显;研究了地球层状构造、自重及曲率对计算 2011 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同震变形的影响。
3.在地球科学数值模拟方面:采用三阶辛谱元算法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分别模拟了 2012 年 04 月苏门答腊地区系列地震激发的地震波全球传播现象,通过多组模拟对比,全面客观凸现不同因素对实际模拟结果的影响;对二维粘弹性波动方程采用了有限差分模拟,同一台站的数值计算波形与解析解吻合,表明利用 SLS 粘弹性模型模拟地震波场的算法是正确可行的。
4.在朝鲜核爆研究及科考进展方面:精确确定北朝鲜 2013 年2月12日核试验位置和当量;对2013 年 2 月 12 日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区域地震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到2006、2009和2013年三次朝鲜核爆的基于最小埋藏深度的地震学当量;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5000 米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最新进展;介绍了中国第27 、28和29次南极地震科考的进展。
5.在地震触发及地震破裂方面:以汶川地震为例,对地震触发中静态与动态应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采用离散波数法(DWN)分析了于田 Ms7.3地震对余震的动态应力触发影响,并计算了于田地震在乌恰地震震中产生的动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结果得出动态和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对大部分余震均有较明显的触发作用,乌恰 Ms6.8 地震可能主要受到了于田 Ms7.3 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而静态库伦应力对其影响很小;用压缩感知方法研究了2012 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破裂过程,并且通过选取滑动时间窗,得到大地震破裂释放的不同频率能量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2011 年 Ms5.9 级云南盈江地震孕震构造及机理,根据库仑应力的变化解释了大盈江断裂是盈江地震的主震断裂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反投影与极化分析联合方法确定大地震的破裂过程,这种联合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大地震的破裂过程。
6.在地震观测方面:针对BSQ型数字倾斜仪观测资料,对汶川、芦山两次强地震之前的地倾斜异常特征进行了讨论;介绍了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的选址及运行,并对观测区内多个地震进行定位及分析;利用兰州小孔径台阵资料叠加观测走时曲线,使用五种不同频率地震数据记录叠加出了相应的观测走时曲线,从观测走时曲线中可以识别不同体波震相的到时及其观测走时曲线特征。
7.在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方面:采用 Tarantola 连续函数模型反演方法同时反演华北地区的瑞雷波相速度和各向异性分布,表明华北地区的瑞雷波相速度和各向异性在横向和垂向均发生显著变化;使用接收函数来提取远震在 Moho 界面的产生的 Ps 转换波,分析地壳各向异性。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采用更加符合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模型反演地震破裂分布;
2.长周期地震波数据的利用和自由振荡振型的振幅的解释可以为地球深部提供大轮廓的约束;
3.利用接收函数和噪声成像获得震源区的精确结构可以为地震孕育过程提供新的约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尽量综合多种观测数据联合反演地球内部结构和震源破裂过程。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目前中国大部分学者愿意做口头报告,不愿意做张贴报告。尽量出台一些鼓励措施,增强采用张贴报告进行交流的积极性。
2.在网站上提供报告人能否参会作报告的实时反馈信息,使得专题召集人对不能作报告的时间进行较好处理。 (待续)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纪要
2014年1月1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召开了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一次筹备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常旭研究员,来自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负责人王强、杨进辉,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张进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黄清华、倪四道、曲克信、刘元生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计16人参加了会议。朱日祥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
首先由朱日祥院士简单介绍了与会人员,并与大家商讨确定了本次11人的会议筹备组的成员,组长由陈颙院士来承担,副组长由朱日祥院士、郑永飞院士和张培震院士组成,成员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黄清华、倪四道,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年会负责人张进江、刘俊来,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负责人王强、杨进辉等七人组成。将2014年的会议地点定于北京,时间在10月中旬,会议规模大约为2000人。
随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讲话。他首先介绍了组织本次学术会议的初衷及过程,他讲到,在2001年时就曾提到过,要成立中国的CGU,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期举办;这次在朱日祥、郑永飞等几名院士的联合建议下,已经向这个目标迈进了一步。
郭建秘书长提出了会议的网站及论文等一些细节问题及相关事宜。大家讨论后决定会议网站将在春节后申请制作;年会论文的收录、出版将在新网站中收稿、审稿,最后将以电子光盘的形式出版论文集。
倪四道教授提出学生奖的评选范围及条件,大家一致同意学生奖将按照本专题做报告的学生数量的15%评选,会后经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会议网站中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将向获奖学生邮寄证书。
最后大家协商一致,费用、发票等其它具体事宜交由会务组处理。
会议还决定欢迎相关学术团体共同参与主办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2014年度春季学术年会于2014年2月17日至2月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领导、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领导、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领导、联合会顾问和来宾、联合会理事单位领导和理事、以及西安石油大学和会员代表共计95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会议于2月17日上午9时准时开幕,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彭伟斌宣布大会开幕。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煤田测井联合会秘书长赵杰主持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薛国强代表赵永贵主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信息中心赵育台主任分别致辞;煤田测井联合会资深顾问段铁梁先生讲话;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总经理彭伟斌致辞。
随后,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凌毅平代表理事长马延君向大会作了2013年度工作报告;由煤田测井联合会秘书长赵杰宣布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关于聘任彭连富等人为煤田测井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的决定和关于聘任段铁梁、孙少平等19人为煤田测井联合会专家的决定,并颁发证书。
随后的几天大会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和业务交流,重点交流了我国页岩气、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的新技术与方法;对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解释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做了研讨与交流;对流量测井、金属测井和放射性铀矿测井亦作了技术交流。
本次会议的主要课题是:《我国页岩气的挑战初论》、《页岩气储集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技术综述与展望》、《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固井质量检查测井方法的探讨》、《补偿中子测井原理及应用》、《放射性勘查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在铀矿地质勘查中 γ (伽玛)测井的数据处理与解释》、《金属矿测井常用方法及解释》、《我国流量测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高伽马伽马曲线煤层定厚解释精度方法探讨》、《电磁流量测井速度灵敏度的井中刻度》、《常规测井资料质量控制要点分析》等方面内容。
借年会之际,于2月17日晚召开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会议由秘书长赵杰主持,常务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彭伟斌向大会做了2014理事会的工作安排;报告了2013年理事会费的收缴和支出情况;通过了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加入理事会的申请。专家组成员及到会理事共计37人出席了二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2013年度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报告,讨论了2014年度工作事项,决定2014年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继续做好职称评审工作
二、 专家组14年的中心工作
三、 推荐发表论文,编辑2014年年会论文集
四、 筹备下届学术交流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秘书处彭伟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学术会议——地球物理新技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2日-25日在苏州召开。会议以地球物理技术的前沿科学、最新成果与实际应用为主题开展了积极热烈的交流。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宣布大会开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到会致辞并作了大会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参加了大会并作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计量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核工业等系统的相关研究院所,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江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相关院校及中石油、中石化集团所属研究单位及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企业、无人机研发企业等53个单位的180余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间隙代表们还参观了会议举办的地球物理仪器展览与无人机演示。
本次会议大会交流报告20个,专题交流报告25个,内容涉及地球物理新技术在航天、航空、空间、陆地及海洋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滕吉文院士作了题为“对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在发展进程中几个科学问题的思考”的报告,对科研与创新、最新高精度数据重组和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及促进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的跨跌式发展等三个导向性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彭苏萍院士作了“煤层气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高分辨率探测方法的研究”报告,针对煤层气开发中影响煤层气富集的地质因素及开展的科学研究,探讨了煤弹性各向异性的形成机理,建立了煤层气储层多波多分量地震基础理论和方法,开发了煤层气富集区多种地震信息融合预测方法,形成了高丰度煤层气富集部位的地震识别模式,及如何推广快速与低成本寻找与识别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地球物理响应与高分辨率探测方法的计划。郭建秘书长在“万道地震勘探仪器的研制”报告中概述了地震勘探和以往使用的勘探仪器,介绍了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研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地震仪器的进展。何继善院士 “广域电磁法及其应用” 的报告由中南大学蒋奇云教授代讲。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副主任邓明和底青云分别在大会作了题为“海洋CSEM发射机操控稳定性技术与近期海洋试验结果”和“三维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报告。45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应用一线的专家学者、研发人员就无人机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及其在月球与深空探测中的应用、航空重力梯度测量及其关键技术、空间天气监测仪及其应用、三维地面电磁探测系统、2017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调查、海洋CSEM发射机系统、光纤传感技术在地球物理仪器中的应用等诸多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内容广泛,新颖、充实,与会者受益匪浅。
会议期间举办了地球物理仪器展览和研究成果张贴展示(poster)。来自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恒达新创(北京)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仪器研发单位、企业和研究人员展示了创新、自主研发的仪器与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代表认真参观,面对面交流、探讨,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了沟通平台。
随着国内地球物理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加,2013年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决定为科研院所与无人机研发企业及勘探方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来自中科院、国土资源航空遥感中心、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杭州坞坦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无人机和飞艇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进展与应用。佛山市安尔康姆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无人机生产企业参加了会议交流、展览与演示。23日中午 Microdroes四旋翼无人机在绿色的草坪上空作了飞行演示,为旋翼式无人机搭载探测仪器开展低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会议期间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召开了委员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精神,并讨论了本会今后的发展与2014年的具体工作;同时重力专业学科组也制定了发展目标与今年的主要工作。
本次会议印制了《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共收录论文摘要48篇,现已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会议采集部收录。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七届四次理事会议
2014年1月7日,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长安大学地质科技大厦会议室召开了第七届理事会的第四次会议,总结2013年的工作和研究讨论2014年的主要工作,到会理事36人.
会议由李貅理事长主持,冯宏秘书长作2013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各工作委员会(组织、学术、科普、科技服务)主任委员分别进行补充或说明。大家在讨论中,肯定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并对2014年的工作寄予很大的期望。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组织工作与学会建设方面,学会遵循民主办会、以会员为本的方针,按照省科协的要求进行了群众路线的教育,重视发展新会员,一年来已有34位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申请入会,目前在册会员数已达795人(包括已离退休的荣誉会员)
在学术活动方面,各专业委员会发挥了积极的能动性:军事地球物理专委会召开“第9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出版了《防震减灾与国家安全》论文集,发表论文80 篇;隧道与矿井物探专委会请海归学者进行“航空地球物理讲座”,有150人参加;学会的学术工委会除组织有关评奖活动(省第12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省第10届青年科技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4届刘光鼎科技奖等)外,致力于筹备即将于今年6月在长安大学由我会承办的“第6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会务工作、论文征集与邀请境外学者与会的工作,都正在积极进展中。
在科普方面,我会积极参加“省第21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和“全国科普日”的活动,进行了“什么是地球物理武器?”的科普展览;在社区的“科普画廊”上编辑和展出了四期《科普园地》,主题除介绍地球物理武器外,还有神十巡天、太空授课和嫦娥探月等有关空间地球物理方面的科普宣传,对有会员提出“我们的地球物理学会不要只局限在固体地球物理方面的科普宣传(即地球与地球物理勘探方面),还要关注我国近年来在航天、探月等方面的成就,大力宣传和普及空间地球物理、天文与航天方面的知识”的意见做了回应。
在科技服务方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要求我会在开展“国际注册地球物理师”的评定工作方面进行筹备与试点;我会还提出要筹建“地球物理培训与考核基地”的建设问题。这些都是将在2014年开始积极进行的工作。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2013-2014年度常务理事会于2014年1月19日下午3点半在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隆重举行,会议特邀湖南省科协的杜金珉部长、曹争鸣主任参会指导,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温佩琳教授和蔡家雄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来自十多家地勘行业职能部门以及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代表或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学会秘书长朱德兵同志主持。会议首先由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自强致欢迎词,省科协杜部长结合国家层面与省科协工作相关的改革政策作了介绍并对新形势下学会的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指导,柳建新理事长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对学会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4年的学会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说明。与会代表和常务理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朱德兵秘书长作了“关于举办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及学术会议的计划草案”的介绍,温佩琳教授回顾了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的光荣历史,全体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举办庆祝活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此次会议最后就学会新形势下的工作设想以及2014年30周年大庆综合活动的开展形成如下建议:
一、新形势下2014年学会工作
1. 响应国家号召,把握改革时机,结合中国科协、省科协新形势下学会工作的指南和要求,推动我省会员网上实名登记注册工作,并继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把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做大做强。
2. 积极推动会员单位组织参与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各类专业优秀奖励的申请、组织符合条件的会员参与学会组织的职称评定。
3. 及时跟踪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推进工作,做好信息传递服务,为我会会员争取机会。
4. 设立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行业协会成果奖,并争取省协会的支持,在省相关职能部门备案。
5. 改革学会发展模式,增强服务意识,通过争取政府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活动、加强学术交流,服务会员(尤其是年轻会员)、为企业解决疑难、提升行业水平。
6. 加强学会秘书处的建设,增加专门人员,增强办事能力。
7. 做好服务和创收工作,促进学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8. 改革创新常务理事会组织活动,以行使决策、管理等高层职能。
二、关于举办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及学术活动
1. 各会员单位全力支持,办好学术交流和庆典活动,体现湖南省地球物理界的学术水平。
2. 与省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沟通,商定会议主题。
3. 以适当方式展示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历程。
4. 与有色金属学报协商出版一期特刊。
5. 敲定细节,分工协作,落实到人,确保活动圆满成功。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时 间:2014年3月12日 上午10:00
地 点:学会会议室(辽河油田研究院计算所)
参加人: 郭 平 刘 兵 邵良杉
赵永利 张 力 崔凯华
冯悦刚 廖兴明 石殿祥
高树生 张国俊 姚凤君
杜 磊 吴 昊 张胜文
吴雅丽 王正国
本次会议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准备,会前已经把会议所有相关材料送达学会全部理事。理事张文坡、汪浩、魏斌派出代表出席会议,理事程盛、宋子岭、杨志辽、白云、郝志贤、张振国因故请假,但是对会议议题和相关事项已经完全知晓,并且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
会议由理事长郭平主持,高树生副秘书长作了2013年学会工作总结报告,石殿祥秘书长对几经讨论的2014年学会工作规划和思路作了具体说明。与会理事讨论通过了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规划,并针对学会当前工作、发展机遇、长远规划和学会建设等共同关注的问题建言献策,发言踊跃;理事长郭平总结归纳了大家的意见形成共识。
有关事项纪要如下:
一.会议审议通过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规划。
二.明确“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时间、地点和主题。理事们对该项会议的论文出版、评奖办法提出建议。
三.对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申办专业期刊提出建议。
四.要求会员单位落实联络员制度,保证通讯畅通。
五.把提升学会工作水平,申报辽宁省星级学会提到日程,由秘书长制定具体规划和时间表。
六.表决通过增补张国俊为学会副秘书长。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石殿祥)
2014年3月16日,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的“河南省物探技术及新型电法仪器应用交流会”在郑州召开。来自30家单位的18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参会单位基本包括了河南省从事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相关领域的所有单位。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和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主要内容为物探新技术及新型电法仪器应用交流。
方盛明理事长致开幕词,对各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强调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并要求大家积极交流。最后,方理事长对学会近期将要开展的会员信息统计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欢迎参加会议的非学会会员积极申请入会。
会场学术氛围浓厚,会议邀请到中科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地矿局、河南有色、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专家作了6个高水平专题报告,并开展电磁、重力等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设备应用讨论。会议为业界同仁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开拓了参会代表的视野,增进了各单位间的了解,对于促进地球物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学会今后多举办这种形式的会议,表示会后要加强兄弟单位间的学习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争取在该领域做出更多成绩,为河南省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于2014年3月14日在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会议室召开,王俊业理事长主持会议。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山西山地物探技术公司、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查院、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山西省煤炭地质148勘查院、中冶三局、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省地震局等单位的常务理事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总结了2013年的学会工作,布置讨论了2014年的工作任务。主要内容如下。
一.2014年主要学术活动
2014年的主要学术活动为召开煤田地质物探学术交流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承办。会议时间初定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点在大同市。会议主题为煤田水文与工程电法勘查技术。
主要交流内容:
1.煤田构造地质电磁技术与应用;
2.电磁法实验与数值模拟;
3.煤田电磁法新技术与新装备;
4.煤田电法典型应用实例;
5.煤矿采空区与矿山安全的探测监测技术与应用;
会议形式为特邀报告与技术成果交流,请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作专题报告,由会员单位交流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装备应用技术。
各单位接1号通知后,积极准备论文编写,至少要准备一篇关于反映本单位生产、科研成果的论文,参会交流。
二.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会议
根据学会章程规定,2014年需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换届改选,时间拟定在10月21日。学会将在大同会议之后,重点布置安排换届会议准备工作。
三.登记和申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通知,要开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登记与新会员申请工作。具体要求见登记文件及有关表格。
山西省共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223人,其中2009年以前入会的为207人,有不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2009年以后入会的16人。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大多数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老会员登记与新会员申请工作从通知之日起开始,各单位应确定专人办理此事,5月30日前集中后将材料交学会,由学会办公室吕英负责办理。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1月13日,在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组织下,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承办单位与协办单位联席会在长安大学地质科技大厦顺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长安大学、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安物探装备公司、中石油测井有限总公司等单位的代表。联席会以筹备第六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为主题,主要研究了会议的组织与分工、经费筹集与计划、工作进展、会议地址、展厅及布置、专题报告与论文的安排等有关事项。在各代表发表意见后,取得了共识,为即将于今年六月在西安宾馆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3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及其引发的大洪水,当时媒体密集报道。
对于这次大暴雨、大洪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文龙、李秀斌牵头开展的“东北电网水库流域大洪水、特丰水库超长期预测研究”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测,其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详情报道如下。
1.研究成果
2011年,以李文龙、李秀斌为主,开展了“东北电网水库流域大洪水、特丰水年超长期预测研究”课题,研究以大洪水、特丰水年的特殊样本为研究对象,以信息预测理论,重点以可公度预测方法为基础,以“点面结合洪灾预报技术”为核心,建立了大洪水、特丰水超长期预测研究理论、方法体系。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东北电网水库流域大洪水、特丰水年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可公度性,大洪水在发生时间上具有网络特性;东北地区水厍流域来水进入丰水段,2010~2020年洪水进入相似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大洪水多发期,2013年东北地区会发生类似1957年、1960年特大洪水。
2.成果应用及其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在2013年丰满水厍调度中得到有效应用,先后进行了春汛前风险预控调度(1月12日至3月l5日,速降水位4.2m,腾库容14亿m3)、工程施工保障调度(3月15日至6月10日,按江桥围堰设防上限发电出流)、自下游开江日启动大发电调度(4月11日-9月27日,大发电147天、满发电47天)、主汛前风险预控调度(江桥围堰设防解除日6月11日-7月12日,急降水位3m至253m,腾库容11亿m3迎大汛)。成功应对了8月中旬70年1遇特大洪水,为嫩江洪水错峰l35小时,仅泄洪1.6亿m3,创造了巨大防洪减灾效益。取得了年发电34.5亿kw·h,超多年平均发电量18.5亿kw·h、超原发电记录7亿kw·h的新记录,创造了比常规调度多发电7.5亿kw·h电量,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25亿元。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一.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地球科学领域最新学术成果交流,在国内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努力下,“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发起主办。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二.本届年会组织及安排的基本原则:
1.会议为联合学术年会,为地球科学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员提供广泛交流及切磋的场所,并提供一个交流新思想、新方法、新进展、新成果的平台。
2.各位专家可以单独或联合申请组织专题或其它学术活动,并申请担任或推荐他人员担任召集人。年会学术委员会将统筹安排学术年会的专题或其它学术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交叉的联合专题。
3.年会将有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和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的内容可以是学科取得的新进展,也可以是几个方面的综述;各专题也可根据情况安排适量邀请报告,专题报告形式包括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
4.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便于参会人员在会议期间能够有计划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报告的交流,论文报告的时间和地点将在《会议指南》中公布,录用的论文只有在规定注册日前(注册日见第二号通知)注册者才排入《会议指南》。
5.为了加强与国际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可以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或专题报告);欢迎国际相关专业人员组织参与学术交流。
6.原有相关学术团体在年会颁发的奖项将在联合学术年会期间颁发。
7.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具体承办。
三.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四.领导小组
主 任:陈 颙
副主任(按拼音排序): 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按拼音排序): 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五、学术委员会
主 任:陈 颙
副 主 任(按拼音排序):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筹备中)
秘 书 长:黄清华
副秘书长(按拼音排序):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六、会务组
组 长:郭 建
副 组 长(按拼音排序):孔繁恕 刘元生 孙建国 邢 公 周坚鑫
成 员(按拼音排序): 董 静 顾 珧 胡 敏 倪一超 乔忠梅 苏 枫
七、会议时间、地点
时 间:2014年10月20-23日,10月19日报到
地 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八、专题征集
请各相关学术团体专家在2014年4月15日前将专题申请在网上填报提交。第二号通知将于5月初发出,刊登学术委员会秘书组确定的专题名称及征稿具体内容,并刊登在2014年第2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和联合学术年会网站上,请注意会议网站上的通知。
网址:www.cugs.org.cn www.cgs.org.cn
邮 箱:dqwlnh@126.com
联系人:乔忠梅 胡 敏
电 话:010-82998257 82998024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组委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3月10日
各有关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授权,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面向我国地球物理行业的科技进步最高奖。为做好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申报和推荐工作,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现将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和申报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奖项设有:
1、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团体奖)
2、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个人奖)
二、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高尚的社会公德;
2、对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有杰出贡献;
3、热心学会工作,积极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三、申报时间:2014年4月20日~6月15日
四、具体报送要求
1、申报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请填写附件3《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并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奖励范围和要求请参阅附件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第九、十、十一条,推荐和申报办法请参阅附件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四章第十六条;
2、请将《推荐书》纸质材料签字、盖章,于2013年6月15日前直接报送或邮寄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推荐书》电子版请发至cgs60y@163.com,逾期不予受理。
“报送材料”包括:书面《推荐书》5套(含原始件1套,复印件4套,其中《推荐书》主件和附件一并装订成册),《推荐书》电子版(刻录成 1张光盘);
3、附件1-3可从学会网站表彰与奖励中一栏中查询及下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址:www.cgs.org.cn,请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单位会员及各位理事积极推荐。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 敏
电 话:010-82998024;
传 真:010-82998257
E-mail: cgs60y@163.com
通讯地址及收件人: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请注明科技奖推荐材料)
附件: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3、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
(附件请到学会网站www.cgs.org.cn 下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终身会费(67人)
潘佳铁 黄周传 于大勇 白 玲 刘迪仁 蔡晋安 吴达兵 粟多武 吴书清 李春剑
张金海 任俊杰 郭 慧 董卫斌 王志刚 赵 国 周印明 万海珍 王天平 覃荆城
张广伟 孙长青 刘博研 高尚华 米耀辉 高 维 周克昌 师学明 聂军胜 帅向华
孙安辉 崔辰州 赵永恒 卢 昱 康 崇 祁 民 袁晓如 韩立国 宋国杰 韩 露
梁晓峰 吴迎燕 皮金云 曾祥芝 曾忠玉 李海兵 刘栋梁 李 乐 何家斌 李永祥
曹丹平 张风雪 施程成 冷 伟 姚华建 沈 军 王 薇 丁 毅 许 江 胡 毅
王立明 赵军龙 李 娟 何永清 陈会忠 于常青 谢俊举
本届会费(22人)
刘俊峰 谢庆明 王 飞 黄振华 黄 帅 阮 帅 张 炯 李建慧 肖 凡
山东(13人):
李才明 张顺东 孟祥刚 鞠述晔 赵序峰 王民忠 毕可战 陈泽强 漆 伟 刘晓斐
韩 愈 陈 磊 王 荣
一年会费(206人)
朱万华 张 雪 唐超宇 盛 莉 姜丽丽 孙书廷 陈文梅 肖 健 唐春华 车廷信
饶 莹 李海兵 杨 慧 张海涛 李东明 罗 聘 王文晶 韩军海 楚 贤 马存尊
郝小宁 马 杰 陈强森 董 良 周旭华 陈艳玲 董文丽 杨仁虎 欧阳威 肖 旭
刘红俊 杨京凤 田贵发 潘语录 赵乃庚 刘 旭 方广有 王小亚 金双根 李力刚
杨志根 毛伟建 陈 洁
大庆物探一公司 (76人):
丛培泓 田明峰 曹国银 陈秀娟 高哲红 田 梦 王 纯 王 珊 吴玉金 张春广
唐银海 高振山 张凤军 张世斌 冯文霞 李春红 唐启军 王世清 杨 帆 张向辉
王建民 韩 云 于秀英 张 明 柴绪兵 陈淑梅 邓传伟 江才君 李家俊 李占林
王允清 王兆湖 闫奎邦 张向君 赵腾飞 朱永贵 丛向元 付喜春 贺玉山 刘伟伟
王双喜 辛朝坤 杨懋新 陈守田 崔凤林 付朝奎 付德华 韩明森 姜凯涛 李清仁
刘杰烈 刘金平 刘新合 刘占杰 孙玉萍 吴晓泉 金昌赫 于 玲 张 锐 许建军
邓 越 董建萍 付 雷 勾永峰 李永章 刘晓云 罗 健 孟繁举 王玉贵 王兆博
闫庆学 姚桂清 张 财 张 辉 周志才 朱腾飞
保定地球物理勘探院(87人):
许丽云 李艳翔 杜志军 赵胜光 荆 彦 张向宇 代颖涛 彭兴刚 郭力平 高 雄
霍印峰 纪名夺 李 彪 孙玉晶 辛秀峰 姚海龙 翟伟林 张承玉 甄云龙 付雅静
付秀琪 安 娜 崔坤岩 田学军 白顺忠 方合三 张彦华 郭艳秋 李 超 姬泰脉
张 川 赵品一 李 洁 王 猛 卢俊丰 张 鹏 陈 冬 杨 柳 薛月芬 田达志
马久菊 李 上 王一大 禹 斌 张贺然 司淑云 李永才 孙凤舟 王 俊 翟 培
赵佳祥 魏 江 黄 旭 蔡勤波 赵海民 姚学虎 刘志刚 李绍波 石 磊 许峰明
贾小杰 杨 炎 刘亚军 刘媛媛 刘章军 张松根 韩艳军 刘 娇 贺容华 祝迎华
穆建强 李振龙 王 乾 张文华 吴 博 刘彦红 高明程 李正富 郭玉峰 张青杉
白贵友 张连发 麻丰林 朱向泰 张国义 陈海弟 沈庆夏
中国地震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土资源部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
中水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工程物探检测中心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江大学
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北京桔灯导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
东华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桂林理工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查院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海油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甘肃省地震局
关于推荐、申报2014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和
2014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组织推荐,各位会员积极申请。
今年的推荐和申请截止日期为6月3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网址: HTTP://www.cgs.org.cn(表彰奖励栏目)。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乔忠梅
电 话:010-82998257 82994373
邮 箱:zgdqwl@163.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4年3月20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4年 第1期 总第123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枫
邮 编:100029 发 行:苏 枫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