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重建和发展(1949~1966年)

1949年
• 6月,朱岗崑获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1月回国。
• 9月底,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由上海迁到南京。
• 新中国成立后,地震工作由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管理的南京地震台和上海观象台承担。《中国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继续出版。学报委员会由7人组成,傅承义任干事。从第一卷第二期至第五卷由傅承义主编。。
1950年
• 195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员:理事长赵九章、总干事陈宗器、会计李善邦。
• 4月6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成立。该所系由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气象和地磁部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部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合并而成。年底,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佘山天文台的地震、地磁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赵九章担任,副所长陈宗器(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管理局局长),地质部物探局总工程师顾功叙兼副所长,李善邦代理所长在南京主持工作。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地震、地磁、气象、物探等四部分。确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该所办公。
• 6月,《中国地球物理学报》(英文,中文摘要)主编傅承义,每年出两期,第二卷第一期——竺可桢先生六旬寿辰纪念特刊。
1951年
• 8月,《中国地球物理学报》第二卷第三期出版后停刊。
1953年
• 3月,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地震干部训练班,学员25人都是来自甘肃、陕西、山西的年轻干部。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傅承义与助手曾融生、刘光鼎、谭承泽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开创了中国地球物理高等教育之先河。
• 11月,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成立。李四光、竺可桢副院长兼任正、副主任。下设综合、地质、历史三个组,组长分别是李善邦、张文佑、范文澜,赵九章任秘书。
• 12月,在全国科学技术联合会领导下,重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等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委员15人,其中5人为常委。赵九章任主任委员,陈宗器任秘书长。筹委会推荐傅承义等11人组成学报编辑委员会。会议决定学报名称改为《地球物理学报》,稿件用中文撰写,附外文摘要,并决定恢复学报的出版。
1954年
• 7月,甘肃省山丹发生7级地震,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计委等组成调查队,赴灾区调查。
• 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办第二期地震干部训练班,代理所长李善邦任班主任。
• 8月,《中国地球物理学报》正式改名为《地球物理学报》,每年两期,文章用中文撰写,自第三卷第一期恢复出版,学报负责人由“干事”改称“主任”。
• 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由南京迁到北京。
1955年
• 6月1~10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选聘学部委员233人,其中地学部学部委员24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人赵九章、顾功叙、夏坚白当选。
• 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并成立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任委员竺可桢,副主任委员赵九章、凃长望,秘书陈宗器,委员有9人。
1956年
• 7月1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签订合同,联合开办地球物理专门化(后改地球物理系)。傅承义、王子昌、曾融生任教师。
• 12月,由范文澜、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出版。
1957年
•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颁发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傅承义的文章“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与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荣获三等奖。
• 2月5~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联合在北京举行。与会会员代表26人,学术委员会委员21人,会员、来宾及列席人员近百人。
首先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陈宗器报告筹备经过,赵九章主任委员致开幕词。赵九章、涂长望、顾功叙、翁文波等各自作了工作报告。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陈宗器作了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筹备工作报告。大会报告后,分两组宣读论文,气象方面17篇,地球物理16篇。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关于东亚季风问题”和“中国地震区域划分问题”两个专题讨论。
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章,选举产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0人,常务理事7人,理事长赵九章,副理事长翁文波,秘书长陈宗器。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学报编辑委员会组成人员,委员16人,主任委员顾功叙,副主任委员傅承义、翁文波、王子昌。
• 5月23~30日,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增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人傅承义为地学部学部委员。
• 6月,谢毓寿主编的《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正式发表。
• 12月,李善邦、徐煜坚等主编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及其说明》正式出版。
1958年
• 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负责协调、计划人造卫星工作。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同时成立技术组,由钱学森、赵九章负责。
• 8月底、9月初,中国科学院决定由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别成立第一设计院(总体设计,火箭研制)、第二设计院(控制系统)和第三设计院(探空仪器研制,空间环境研究等)。第三设计院由赵九章、钱骥领导。
• 9月1日,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应用地球物理系,赵九章任系主任。
1959年
• 4月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工作委员会成员31人,13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顾功叙,副主任翁文波,秘书长陈宗器。会议决定对学报编辑委员会组成进行调整,委员12人,主任委员翁文波,副主任委员顾功叙、傅承义、王子昌。
• 5月7日,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专门讨论《地球物理学报》问题,通过了学报常务编辑、专业编辑、地区编辑人选及职责。
1960年
• 4月,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集)出版。
• 9月13日,由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的T2型探空火箭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参与研制和探测工作。
1963年
• 9月16~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与会代表80余人,列席及来宾300余人。大会报告有3个:赵九章《关于太阳风、外空磁场、低能带电粒子探测的进展》,翁文波《地球科学中有关原子核性质的几个问题》,曾融生《地壳下界面的性质》。会上共宣读论文124篇,涉及综合地球物理及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等四方面内容。会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辑出版《一九六三年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会议选出由31人组成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和9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理事长顾功叙,副理事长翁文波,秘书长傅承义。会议决定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组成,主编顾功叙,副主编翁文波、傅承义、王子昌,编辑委员11人。会议确定《地球物理学报》自1964年第十三卷第一期起改为季刊。
1964年
• 1964年起,《地球物理学报》改为季刊。
•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了气象保障、核爆炸地震效应观测和地震核侦察任务。由于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表彰。
•秋,赵九章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言”。
• 12月27日,赵九章致信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快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发展,开展卫星研制工作,制定发射卫星计划,争取在建国20周年前,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5年
• 3月20日,中央专门委员会决定建立核侦察速报系统,向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下达建立地震核侦察速报系统的任务。
1966年
• 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钱骥任副院长。
• 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四: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
• 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当天周恩来总理接见地震工作者,提出要开展地震预报研究,扩大地震队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迅即组队,由顾功叙率领赴震区,监测震情,开展宏观调查。
• 5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局成立,直到1967年11月撤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