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
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倡导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以表彰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一线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范围为: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普及与推广、科技人才培养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并在第一线工作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评选条件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并模范遵守科学道德,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
根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实施细则》,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将经会员单位推选的候选人田立新、丁志峰、郝天珧3位同志的主要事迹公示如下:
田立新同志主要事迹
田立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17年,一直默默耕耘在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科研工作最前线,先后从事渤海油田勘探开发地球物理研究、物探采集管理等工作,现任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他是海洋石油物探领域的专家,更是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的领军人物,为实现渤海油田年产3000万吨的历史跨越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负责完成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等重大课题研究,全部成果均得到成功应用,为国家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他曾荣获“2008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二等功、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局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其中,《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与优质亿吨油田群重大发现》两项科技成果分别荣获2007年、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先后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海上油气》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SEG、EAGE、AAPG年会等国内外地球物理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10余次。2007年以来,他作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打造了一支卓越的科研团队,助力中国海油成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斐然业绩,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建立技术体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他按照全院一盘棋的思路,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极大促进了专业间的融合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他带领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实践和深入探索,逐步形成了两项勘探创新理论:新近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成藏新认识和中深层“三因素”联合控砂地质理论创新;并形成了海上复杂油田高效开发、海上油田整体加密综合调整等技术体系,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所属领域空白,极大促进了海上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渤海油田高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队伍建设,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作为研究院党委书记,他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党建促科研,切实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创新提出“六化”方针(科学发展核心化、民主生活制度化、深入基层务实化、思想教育创新化、工会工作多样化、宣传激励长期化)指导研究院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科研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注重人才培养,打造卓越科研团队。
他十分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创新提出人才培养“三步曲”的理念(导师制、压担子、搭平台),使一批年轻同志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多名年轻人获得“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积极为员工在科技创新、学习交流方面提供良好的契机,鼓励科研人员参加行业国际顶尖学术论坛,全面提升了研究团队的整体素质,为渤海油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近五年,共培养出海洋石油总公司专家5人、天津分公司专家13人 、教授级高工5人。
四、开拓海油事业,各项工作硕果累累。
近五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有70余项成果获得天津市、总公司、天津分公司等各级科技进步奖、100余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专业期刊、20余人次科技论文入选AAPG、SEG、SPE、EAGE等顶尖国际学术会议;多个集体荣获渤海地区、总公司、国资委和共青团中央的奖励,多名同志荣获总公司、国家级奖励。
田立新同志始终一心扑在他深爱的海洋石油事业上,用宽广的心对待事业,用平和的心看待事情,用至真的情对待同志。顾大局,讲奉献,淡名利,这是田立新一贯信守的做人原则。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本着勤于思考、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精神,为祖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丁志峰同志主要事迹
丁志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所第六届、第七届党委委员。他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工作中兢兢业业,求实进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且为人朴实谦和,对待科研工作严谨、踏实,具有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组织大型科研项目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丁志峰同志主要从事地球深部结构研究,多年来他坚守科研岗位,瞄准重要的科学前沿问题,认真钻研,勇于探索。2003年以来他主持了科技部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重点项目“强地震动场的理论预测模型与数值预测方法”、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第12课题、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华北地下精细结构探查”、中国地震局“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城市活断层试验性探测”等重大科研项目,并主持承担了国家科委“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丁志峰同志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了50多篇研究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参加了中国地震局“十五”“十一五”项目的设计与执行,任中国地震局“十五”“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首席专家、“十一五”背景场探测项目的“地震科学台阵”建设首席专家;作为专家参与了中国地震局多项重大科技规划和重要科研项目立项工作;任亚洲地震委员会(ASC)执委(2008-2012)、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2004-2012)兼秘书长(2004-2008)、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的副主席。
丁志峰同志作为研究室主任,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带领的第八研究室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为研究所地球物理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先后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入选国家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和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 2009-2011年度被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郝天珧同志主要事迹
郝天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室主任,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从事油气综合地球物理与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是多个国家863、973、国家基金重点、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等项目课题负责人及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首席科技专家。曾获得过傅承义优秀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工作者奖,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国家973计划先进工作者;人事部与中科院先进团队奖负责人之一,多次获研究所先进职工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获得韩国公州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已发表或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26人,目前担任《地球物理学进展》副主编,《地球物理学报》编委,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底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她领导所在团队,主要在以下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
1、海、陆油气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以非震方法研究为主线,结合地震与其他方法,开展油气盆地基底与深部结构、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残余厚度、断裂体系与火成岩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残留盆地残余厚度提取、火山岩油气分布、断裂体系与火成岩关系、深水油气分布预测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在黄海深部结构的研究中,利用重力与地震层析成像相结合,厘定了黄海东缘断裂带的存在,并认为该断裂带是中朝与扬子块体边界结合带的一部分,朝鲜半岛的主体应该属于中朝块体。这一认识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中、上扬子的重磁-MT实测剖面研究表明,江汉盆地及周边地区存在下地壳物质流动对中地壳的改造与地幔物质对下地壳的底侵,是控制盆地边界断裂的深部成因;对准噶尔盆地的火山岩油气藏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表明:航磁等火山岩信息提取技术与地震相帯分析技术相结合,可以在火山岩油气潜力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南海深水油气的研究中,所发展的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技术、变密度模拟退火界面反演技术等,在前新生代油气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组织了第三代海底地震仪(OBS)的研发,并在华北克拉通深部结构等研究中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科院研发成功的OBS,是我国海洋仪器研发中的亮点,在我国南海、西南印度洋等深部结构的调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渤海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减薄的中心,但一直缺乏地球物理深部观测数据的支持。她与其团队,在2010-2011完成了两条海陆联测剖面,填补了我国浅海地区海陆联测的空白,得到了渤海地壳深部结构,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提供了关键地球物理证据。与此同时,通过国际合作走出国门,在海外开展地球物理观测,为研究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