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产学研”3家单位联合承办的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2月17-18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来自教育部15所高等院校,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3个研究院所、3个研究/地调中心和3个省级地调院/局,中国科学院5个研究所/大学,产业部门9家大中型企业/研究院,以及境内外的16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一、开幕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安大学贺栓海副校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邢树文所长、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吕古贤主任委员到会讲话,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希望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继续发扬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优势,遵循李四光“新发现与新创造”的方向,坚持“继承发展、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资源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
  二、大会报告
  会议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安排了5个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张国伟院士作了题为“当代大地构造新发展与新思考”的报告。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作了题为“地热源构造物理探索”的报告。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地热产业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彭建兵院士作了题为“黄河流域大陆动力学与灾害效应”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作了题为“地壳深部岩石压力模型及其应用”的报告。高屋建瓴的报告聚焦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提出了宜居地球系统科学和能源资源、灾害环境研究的发展战略。分享了报告人厚积薄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参会代表深受启发,会场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三、特邀报告
  会议特邀了9位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作报告,他们是: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丁正江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栓宏研究员、香港大学岳中琦教授、中南大学李帝铨教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陈建业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袁三一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立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邓久帅教授和加拿大Regina大学池国祥教授。这些特邀报告分别从矿床新类型、重大地质事件、深部矿产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预测方法、资源能源的构造控制规律、灾害环境的观测-模拟-实验、选矿技术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极大地开拓了参会代表的思想和视野。
  四、主题邀请报告
  主题1、构造控岩控矿。共10个报告,其中4个报告聚焦典型矿田构造研究方法,2个报告聚焦重要成矿带的构造控矿类型,4个报告聚焦关键金属矿床的构造-流体成因机制。
  主题2、资源能源的构造控制规律。共6个报告,内容分别涉及盆地构造数值模拟、构造岩相学以及页岩油、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煤等资源能源。
  主题3、灾害与环境中的构造作用。共5个报告,其中2个报告聚焦天然地震,3个报告聚焦工业开采诱发地震。
  五、本次会议的几大特点
  (一)基于地球科学实际证据,实现学科交叉,促进科技创新
会议全部报告均为大会报告,是基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模拟计算、高温高压实验之后取得的成果,这就为多学科交叉、不同学术观点碰撞、产生思想火花、促进科技创新提供了展示平台,使得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直呼过瘾,大开眼界,收获颇丰,对会议的关注度超出预期。
  (二)代表了构造物理化学学科主要发展方向的研究团队纷纷亮相,展示最新思想和成果,体现了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强大的科技支持力量。
  主题报告人包括:吕古贤团队(陈柏林、张宝林、陈宣华),王宗秀团队(李小诗、张重远、张浩),曹代勇团队(李焕同、王安民),周永胜团队(陈建业、姚路、马旭),许德如团队(李增华、刘传东)等。会议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为构造物理化学学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一些新思想和新方向将成为构造物理化学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持和补充
如:香港大学岳中琦教授关于流体超压导致构造地震成因的新认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邓久帅教授关于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对改进选矿工艺流程设计思想的影响,加拿大Regina大学池国祥教授关于谨慎使用流体压力数据推算深度的建议,等等。这些认识和观点,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构造物理化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工业活动诱发地震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深入研究诱发地震机制和监测技术,实现能源、资源安全高效开发,规避诱发地震产生次生灾害,是灾害与能源领域新的学科生长点。此外,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深部流体成矿作用多重耦合、油气资源-煤矿(煤系石煤)-金属矿产协同成矿与生态环境资源综合效应等科学问题初现端倪,有望成为下一届学术会议研讨和交流的热点。金属成矿的构造-流体动力学耦合研究仍将是当前和今后重要发展方向。
  (四)会务工作注重细节,促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为了扩大会议的宣传力度,会议追加定制了直播平台。两天的会议期间,在腾讯会议室满员注册参会300人,平台直播参会约1300人次,总计约1600人次,参会规模与效果喜人。从会场讨论气氛、聊天室交流情况,以及会后反馈信息来看,无论是报告人还是场外参会人员均对这种会议方式点赞,感到很受启发,纷纷感谢专委会在疫情反复的特殊条件下能够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多学科交叉研讨会,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方面、层次和多学科的人物和知识,也对加盟构造物理化学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
  吕古贤主任委员在大会闭幕时作了答谢和总结讲话,并对全部学术报告进行了回顾和精彩点评。这已成为我们历届学术研讨会的保留节目和亮点,对参会代表形成强大吸引力。
  2020年11月在海南昌江召开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时,我们初步对外介绍了构造物理化学学科和专业委员会,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的关注。2022年的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原定11月在长安大学召开,虽然最终选择了线上会议,但却顺势运用新媒体的力量系统地展示了构造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成果和团队,报告人更多关注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进一步聚集了人气,扩大了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打造了精品学术研讨会,为构造物理化学学科和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感恩支持,继承发展,永续辉煌!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