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交叉学科特点,推动构造物理化学创新——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昌江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0-22日在海南省昌江县召开。研讨会旨在展示和交流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和应用成果,总结找矿经验,推动地质力学创新发展,开展学科建设。通过学术研讨形式,共同交流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和认识,聚焦资源勘查、地下水、地热、海洋、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能源资源勘查贡献计策,为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5个研究院所、5个研究/地调中心和2个省级地调院、中国科学院6个研究所/大学、教育部13所高等院校、产业部门19家大中型企业/研究院、昌江县政府、昌江恒科“候鸟”人才工作站等单位的代表和嘉宾约250人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余浩科书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钟帅副县长到会讲话,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
  会议安排了5个特邀报告,展示了构造地质、矿床地质、煤田地质和地热地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关键难度。


大会会场

代表和嘉宾聆听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毛景文院士作了题为“找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区域构造与成矿规律、成矿模型研究、找矿技术创新与整合等方面的进展,指出开展天地空三维找矿是深部找矿的新趋势。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作了题为“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与构造控煤”的大会报告,强调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的基本来源,阐述了成煤盆地与聚煤盆地特征、构造控煤作用特点以及构造成煤的研究与思考,指出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对于能源和矿产的深部外围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肖文交院士作了题为“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的大会报告,从国家找矿战略重大需求、科学前沿问题出发,介绍增生造山与成矿的耦合关系、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的关系,展示了中亚—中蒙—兴蒙一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的方向。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作了题为“西藏的地热成因”的大会报告,站在全球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介绍了他们的科研团队长期以西藏为基地开展地热地质工作与勘查的成果,突出强调地质力学研究对于地温分布规律研究的指导意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发展的战略布局,强调杨开庆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理论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继承发展地质力学、建立构造物理化学新学科的历程;通过中国构造体系图的修编工作成果,介绍了陆内中生代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凹陷盆地的建造特征,展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结构面。从构造体系的方向、时代、建造和结构四个方面讲解了“中国构造体系研究新进展”的具体研究成果。
  会议安排了35个大会报告,专家、学者们围绕构造物理化学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矿田构造研究最新进展,成矿结构面的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遥感技术在构造识别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吕古贤主任委员在大会闭幕时作了总结讲话,并对主要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许德如教授继承发展了陈国达地洼学说理论的成矿构造研究,通过多年的深入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成矿构造学”的新思路、新成果,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广大前景。曹代勇教授提出的煤系石墨构造机制研究成果,具有前缘战略的、经济的和军事的重要引领作用。岳中琦教授用视频报告的方式介绍了他们研发的智能钻探技术的创新发明。王宗秀研究员从构造改变岩石物理性质的基础工作出发,展示了“中国南方页岩气地质问题的思考”,给构造成藏的工作指出了研究问题与方向。张宝林研究员提出的“构造变相岩相带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对物探勘查与找矿方面具有前缘性、引导性和创新意义。方维萱研究员及其团队,围绕创新“构造岩相学”中心,介绍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多层次的大量工作,已经取得国内外的、三维的地质找矿成果。韩润生教授团队,以矿田构造控岩控矿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获得湘南坪宝铜锡多金属矿田的深部外围找矿突破。杨兴科教授,多年开展秦岭金矿带“立交桥式”构造的蚀变变形岩相的填图研究,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是创新性的构造控矿研究。王义天研究员也在秦岭凤太矿集区开展矿床构造研究,进行成矿预测工作,他的定量的、系统的、全面的开展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工作,得到好评。张达教授几十年在华南进行矿田构造研究,强调中生代构造变形是研究控矿构造的方向,也是研究构造岩浆作用的钥匙。吴传军博士系统地研究了海南抱伦金矿区NNW向控矿构造,建立D1-D5的5期构造作用,指出D2的右旋走滑剪切成矿,D4-D5是成矿后的脆性构造,揭示了Au-Bi的交连晶的结构,展示尖峰岩体220Ma的同位素年龄。琚宜文教授的报告,给人们展现纳米级的微观世界,为解决构造研究、非传统页岩气机制、材料物性的巨大变化等方面难题,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技术。王国光副教授对兰家沟大型斑岩钼矿研究,使用的单个流体包裹体测试仪器和分析方法,判别成矿阶段和物质来源,并希望大家关注这方面的工作。胡宝群教授的报告展示了临界成矿的20多年的研究进展和新认识,指出在地壳或岩石圈断裂带的中浅部,有可能产生临界成矿的条件,为认识大规模成矿作用背景,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地质力学研究所陈正乐、吴中海、胡道功、王红才、陈柏林、韦昌山的多个报告,极具地质力学理论特色,内容包括新构造与国土规划、相关油气构造与成藏机理研究,以及矿田构造、构造地貌学的突出创新成果。
  21号下午,在吕古贤主任委员的主持下,30余位代表参加了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学会郭建秘书长和胡敏副秘书长到会讲话,对专委会的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会议一致同意优化专委会人员组成,增补陈建文等18位同志为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增补王宗秀等5位同志为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会上,还讨论了未来的6个主要研究方向,强调要充分发挥“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交叉学科的优势,在成果总结、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22号,80余位代表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在昌江县金昌金矿,实地分析研究了戈枕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和控矿潜力,认为经过构造变形岩相带填图工作,能够达到深部外围找矿的重大突破。石碌铁矿是我国最著名的富铁矿,与会专家建议对尾矿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和开发。
  本次研讨会弘扬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系统科学的特色,同时显示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物理化学的交叉研究方向,并且充分运用数值模拟、计算力学和高精尖的地物化遥技术手段,将推动创新研究提升到新高度,拓展到更多的学科领域。
大会开幕后,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阳光创译地质翻译公司、昌江恒科“候鸟”人才工作站等新闻媒体和公众号迅速报道了大会召开的消息。代表们踊跃参会,对会议的组织工作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在构造物理化学这个交叉学科平台收获了很多新颖的知识和思想,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对于今后开展科研和生产实践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代表们热切期待着参加2021年夏天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的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


代表们在金昌金矿考察戈枕断裂带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