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分专题研讨会剪影讨论会纪要

2-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 李惠民 田小波 陈赟
      1、研讨会规模:提交论文39篇(其中学生论文18篇),口头报告26篇(其中:特邀报告9个,学生报告14个),张贴报告13篇。
      2、主要内容:本次研讨的内容涵盖重磁位场特征与结构构造解释、地震波场模拟与反演/成像新方法、介质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典型构造域地球深部探测与深部过程等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有关的重要系列科学问题。
来自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知名专家,先后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反响。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姚华建教授所做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直接成像”、甘肃省地震局沈旭章研究员所做的“构建稳定S波接收函数及在韩国地震台网的应用”、浙江大学何小波教授所做的“帕米尔-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的地壳俯冲与地壳厚度变化”、北京大学盖增喜副教授所做的“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地下结构的被动源叠前逆时偏移成像”、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裴顺平研究员所做的“大地震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白玲研究员所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其构造意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伟家副研究员所做的“中国东部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卢占武研究员所做的“西藏娘热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等报告,紧紧围绕地震成像关键技术、大地震活动规律、典型地区深部探测进展等重要科学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和展板展示,显示出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3、主要问题:(1)专题安排过于分散,参会者忙于跑会,极不利于听取精彩报告。(2)本专题每年听众均在七八十人之多,但近几年会议室安排太挤。

3-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 王世民 蔡永恩
提交论文18篇,口头报告12篇,张贴报告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成果包括:(1)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与震后变形、地震循环及断层带变形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定量模拟的多个具体研究实例;(2)对多个构造区域不同深度(地壳、LAB、地幔过渡带、CMB)的地震波速度结构研究取得的新成果;(3)对全球地幔对流及其稳定性、地幔柱演化、地壳通道流、地热与天然气储层内孔隙流动等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的新进展;(4)在板块边界动力学过程、板内应力场和绝对板块运动模型等方面取得的新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报告反映出数值模拟方法与观测数据相结合为深入研究地幔对流及地幔柱演化、地震破裂与变形等过程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观测数据的日益丰富,数值模拟必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本专题报告很好地反映了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会场讨论热烈,学术思想交流活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