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深部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举办,福建省地震局承办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深部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学术交流会于2015年6月3日至6日在厦门集美大学召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地壳应力所、地震所、福建省地震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十四个单位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1、华南地块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2、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壳结构探测新成果;3、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深部构造研究进展。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王椿镛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特邀报告的情况,并向承担这次会议的福建省地震局表示衷心的感谢。福建省地震局局长金星研究员致词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扼要介绍了近年来在福建省和台湾海峡地区地壳结构探测的进展,指出滨海断裂带是我国东南沿海海域最重要的一条发震构造带,它现今仍在活动中,正在开展的气枪震源的地球物理海陆联测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      近20位与会代表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主任滕吉文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华南地球物理异常边界场响应与郯庐深大断裂的南延》的学术报告,从重力、地面磁场、航空磁异常、华南大陆壳幔结构、矿产资源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南延问题,提出了郯庐断裂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介绍了中国首次大洋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首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超厚海洋地壳和最深的岩浆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高锐研究员介绍了地壳探测工程中的华南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研究成果,剖面显示下部地壳叠瓦状反射和Moho界面下方古老俯冲残留的清晰反射。南京大学王良书教授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上地幔中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低速异常体,可能与晚中生代强烈的岩浆作用有关。中科院南海所丘学林研究员介绍了南海中央海盆与北部陆缘的三维OBS探测和研究进展。福建省地震局蔡辉腾博士介绍了福建陆域“四横四纵”的三维人工地震探测试验的初步成果,提出作为闽西南坳陷和闽东火山断裂带分界线的政和-大埔断裂时一条地壳大断裂的证据。并介绍了近年来气枪阵列海陆联测的试验工作进展。海洋二所阮爱国研究员介绍了南海中央海盆地壳结构和破碎带-海底广角地震试验工作。桂林理工大学王有学教授介绍了南岭西部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研究进展。此外,研讨会上的交流报告还涉及华南大陆深部结构宽频带地震台阵探测、中国大陆东部海域岩石圈结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南北带深部构造探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南海西沙地块OBS探测等多个领域和方向。

Baidu
map